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治国理政 > 论《大学》里治国之道(完整文档)

论《大学》里治国之道(完整文档)

时间:2022-07-30 15:3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大学》里治国之道(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论《大学》里治国之道(完整文档)

 

  一、 仁政重民的施政原则:

 (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 失众则失国” —国家层面)

  “《诗》 云:

 ‘乐只君子, 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 民之所恶恶之, 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经•南山有台》 说:

 “乐只君子, 民之父母。

 ”只, 语气词。

 全句是说, 快乐的圣人君子啊, 那就是人民的父母。

 真正去做一个君子, 他是快乐的。君子有发自内心的和谐仁爱, 并且拥有爱民如子的心性, 可以作为民的父母。

 其原因就在于, “民之所好好之”, 老百姓喜欢的东西, 他也喜欢, “民之所恶恶之”,老百姓所厌恶的抵制的拒绝的, 他也厌恶抵制和拒绝。

 “此之谓民之父母”, 就是说, 他的心和老百姓想到一起, 命运和老百姓连在一起了, 这样的人才能叫老百姓的父母。

 今天还有父母官、 清官的说法, 就是说爱民如子的意思。

 再如子弟兵,也是说他们和老百姓亲如一家, 有这种深层的关系, 老百姓才会放心, 才会听从你的指挥, 否则, 国家就会出现动乱。

 “《诗》 云:

 ‘节彼南山, 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 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经•节南山》 上说, “节彼南山”, 那巍峨高耸的南山啊;“维石岩岩”, 石头高耸入云; “赫赫师尹”, 威严赫赫的太师尹氏; “民具尔瞻”,人民对你高山仰止。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 拥有国家、 治理国家的人, 手中握有重权的人, 不能够不谨慎。

 如果你不公平, 你有了 私心, 就会有很大麻烦, “辟则为天下僇矣”, 就会受到诛戮了 。

 诛戮一词说得相当严重, 就是在警告那些在上者, 如果你不公正, 这个政权就可能会被推翻。

 相反, 如果你以公正、 公平、公心来治理这个国家, 老百姓就拥戴你, 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

 做到“天下为公”的“公”何其难哉又何其益哉!

 “《诗》 云:

 ‘殷之未丧师, 克配上帝。

 仪监于殷, 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诗经•文王》 上说, 殷商还没有失去民众没有被颠覆时, 老百姓还跟随他; “克配上帝”, 那时的君王还可以德配上帝, 具有光辉的品德可以作天下的君王。

 但由于殷商丧失了 民心, 君主丧失了美德, 不再能获得天下。

 “仪监于殷”, 我们应该去反观自己, 以殷商为“前车之鉴”。

 “峻命不易”, “峻”, 大, 得到大命、 天命是很不容易的, 需谨慎对待。

 “得众则得国, 失众则失国”。

 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戴, 你就得到国家。

 相反, 你已经得到国家了, 但是不去爱你的人民,作为一个地方官, 你不去爱当地老百姓, 不想他们所想, 忧他们所忧, 而是先天下之欲望而自取, 把贫穷灾难推给人民, 这样必然失去民众和国家。

 如果有人过分强调自己的聪明和欲望, 强调一己的报负, 而置家、 国、 父母乃至所有的伦常于不顾, 那他就会失去国家, 失去别人的信任, 最后走向失败。

 战国名将吴起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吴起是魏国人, 很有才华。

 他把祖传田产当尽换成钱去买官鬻爵, 结果失败了。

 于是他发誓, 没做上丞相誓不回乡 。

 结果他的母亲去世了, 他也不回去。

 当时他拜曾子为老师, 曾子就告诉他, 你母亲去世了, 按儒家伦理和家庭伦理应该回去奔丧。

 他坚决不回去。

 曾子觉得这个人不可理喻, 断然终结了 二人的师生关系。

 当鲁国要抵抗齐国的入侵, 他终于有机会被鲁国任命为将军的时候, 鲁国对吴起有所疑虑, 因为吴起的夫人是齐国人。

 于是,官迷心窍的吴起为了得到这个职位, 竟然把妻子杀了。吴起最后获得了 这个职位,

  率兵把齐国打得大败, 她妻子的家乡 血流成河。

 后来, 人们识破了他的丑恶灵魂,在鲁国被人们厌恶疏远。

 最后, 吴起在楚国被乱箭射死。

 一个人有才华, 有抱负,想治国, 由于无德无品, 最后得了乱箭穿身 的下场。

 一个人为了官爵, 不要祖产,不要父母, 不要老师, 不要妻子, 这个人实际上已经被彻底异化了。

 现实生活中,这样被异化的人并不少见。

 因此, 《大学》 提出警告, “得众则得国, 失众则失国”。

 吴起就是失众的典型代表。

 二、 德本财末的体用意识:

 (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 最后面 33 页的那一小段讲行善, 应该也是包括在德行里面的)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 有人此有土, 有土此有财, 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 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 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 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 亦悖而入; 货悖而入者, 亦悖而出。

 《康诰》 曰:

 ‘惟命不于常。

 ’道善则得之, 不善则失之矣。

 ”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君子首先要谨慎于德, 就是规范自 己的德行, 使德行得到一种规范, 要谨慎地对待这个问题。

 “有德此有人”, 只有有德才能拥有人民。

 “有人此有土”, 有了国民才有国土。

 “有土此有财”, 只有有了 广阔的国土, 人民才可能拥有充盈的财货。

 “有财此有用”, 有了 财物才可能拿来振兴国家, 做出一番大事业。

 这里把德、 人、 国、 财四个方面的“体用关系”说得非常清楚。

 “德者本也, 财者末也”。

 品德是根本, 而财是末, 是枝微末节。

 有些人利欲熏心, 觉得人生不易, 生命匆匆, 因此大肆聚敛财物搜刮民脂民膏, 认为那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以末为本, 其害大焉。

 “外本内末, 争民施夺”。

 “外本”, 远离了根本, 而进入内末, 就是枝微末节。

 “争民施夺”, 就是盘剥民众, 去掠夺他们的财富。

 “是故财聚则民散”, 你获得的财物越多, 离开你的老百姓就越多。

 “财散则民聚”,你广施财富, 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人民反而聚集在你的身边, 因为你能够通过散财来团结他们。

 “财聚民散, 而财散民聚”充满了辩证法思想。

 “是故言悖而出者, 亦悖而入”。

 言语悖理地说出也会悖理地弹回来。

 用一句通俗的话说, 你给一堵墙一拳, 你打得有多重, 返回到你手上的反作用力也就有多重,你的手也就会有多疼。

 你的话违背情理地说出来, 同样就会有人用违背情理的话对待你。

 “货悖而入者, 亦悖而出”。

 货物的获得悖离了人常伦理, 也会遭到同样的待遇。

 古代盛行的杀富济贫说明了 人们对不正当的财富聚敛的厌恶之情。因而,为富不仁是受到儒家批判的。

 这里的意思是说, 所有的事情都要付出代价, 这个代价就因为行事的不正当之“悖”。

 非法聚敛财货, 其代价可能就是丧失生命。

 明朝朱元璋称帝以后颁布政策, 对盐茶和马匹等资源实行国家专卖, 而当朝的安庆公主的驸马欧阳伦却无视国法走私茶叶, 中饱私囊, 到后来竟然利欲熏心, 每每以驸马令要求各级官员横征暴敛。

 然而, 好景不长, 东窗事发, 朱元璋震怒之余, 将他赐死。

 一个贪得无厌、 一心想吞天下之财为己有的人最后得到了身首异处的下场。

 连皇帝的乘龙快婿都如此贪得无厌, 想吞天下财为己财, 结果却身首异处。

 当一个人怀有大私心时, 当贪婪地对世界无度盘剥时, 其命就危矣!

  《大学》 引用《尚书·康诰》 话说:

 “惟命不于常”, 唯独天命不会保持永久。

 只有善良才能长久地得到它。

 “道善则得之, 不善则失之矣”。

 不行善道, 就会失去它。

 只有行道善良才可以长久得到天命的眷顾。

 一旦不再行善, 天命就不再眷顾你。

 道和善的关系很明白, 道居于善。

 只要为善, 道自 然与你同在。

 欧阳伦的悲惨下场, 跟他敛财有关系, 其实清代弄臣和珅同样如此, 聚敛巨额财宝, 最后也是身首异处, 半国之财富, 悉数充公。

 历史的教训值得人们吸取,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道德修养的程度, 是君子能否治国平天下的关键所在。

推荐访问:论《大学》里治国之道 治国 之道 完整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