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示范点简介德沾法制自治(4篇)乡村振兴示范点简介德沾法制自治 XXX镇2021年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及县委、县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的要求,扎实做好xxx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示范点简介德沾法制自治(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乡村振兴示范点简介德沾法制自治
XXX镇2021年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及县委、县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的要求,扎实做好xxx镇乡村振兴示范建设,结合xxx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围绕“花香xx、醉美xxx”定位,以xx社区、xx村两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全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健全制度机制,着力打造高质量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实现示范一村,带动一片的目标。
二、实施内容
围绕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谋划实施xx个项目。细化项目实施内容,明确牵头领导,倒排项目工期,确保高效快速推进建设进度。具体内容如下:
(一)产业振兴
(1)以xx村x组核心区为中心,依托村集体合作社已流转的xx亩设施农田种植标准化、规范化鲜食蔬菜,实现亩产值达x万元以上。(第一季完成时限:xx年x月底,第二季完成时限xx月底)
(2)在XX村XX组转涵水田的基础上,沿核心区周边种植XX亩莲藕,种植方式为水稻+莲藕+鱼类,发展休闲观光牧区。(主要负责人:XXX;责任单位:XX;完成期限:x年x月)
(3)依托xx公司xx订单,种植xx荷花xx亩,实现全村土地全覆盖。(牵头领导:xx;责任单位:xx;完成时限:x年x月)
.......................
(二)生态振兴
1.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农村环境改善活动。(主要负责人:XX;责任单位:XX;完成期限:XX年,XX月)
2.加大垃圾清运设施投入力度。(牵头领导:xx;责任单位:xx;完成时限:xx年xx月)
3.落实美丽农村建设补贴资金建设项目。(主要负责人:XX;责任单位:XX;完成期限:XX年,XX月)
4.持续开展综合整治;对乡村振兴示范点在土地使用、村庄规划衔接做好配合。(牵头领导:xx;责任单位:xx;完成时限:xx年xx月)
(三)文化复兴
1.加强村级文化阵地建设。整合优化好村(社区)现有文艺宣传队伍,编制本地特色节目,实现示范村文艺宣传队新创两支以上原创主打节目,让群众喜乐的文艺节目广泛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继而丰富村民业余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牵头领导:xx;责任单位:xx;完成时限:xx年xx月)
2.实施“门到门沟通”建设。(主要负责人:XX;责任单位:XX;完成期限:XX年,XX月)
3.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广大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主动开展文明创建、环境卫生整治等公益活动。(牵头领导:xx;责任单位:xx;完成时限:xx年xx月)
(四)人才振兴
深入挖掘和培养各类人才资源。切实建强基层组织堡垒,带领和帮助群众通过发展产业思想勤劳致富。
1.发掘一批本地人才。重点寻找和培养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手工业生产、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农村工匠等方面的人才。(牵头人:XX;责任单位:XX;完成期限:长期)
2.用好一批乡贤人才。充分发挥退休干部、退休教师、族老、寨老等乡贤的作用,邀请他们为xxx发展建言献策、献计出力,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平安建设、居民自治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中。(牵头领导:xx;责任单位:xx;完成时限:xx年xx月)
3.吸引一批发展人才。充分发挥XXX镇外的人才和网络资源,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引导XXX镇外的成功人士回国创业,吸引一批知识型、专业型的新时代企业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主要负责人:XX;责任单位:XX;完成期限:XX年,XX月)
(五)组织振兴
深入贯彻新时期党的组织路线,努力建设和加强村“两委”,积极教育和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农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1.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牵头领导:xx;责任单位:xx;完成时限:xx年xx月)
2.做好社区选举工作。提前思考和规划社区“两委”换届工作,严格执行政治规范,坚持教育、警示、预防为主,严格换届纪律,加强教育培训和考核管理,确保卓越的质量,实现100%的一肩责任。(主要负责人:XX;责任单位:XX;完成期限:XX年,XX月)
3.强化基层治理实效。结合实际健全完善治理体系,推进自治、德治、法治融合。(牵头领导:xx;责任单位:xx;完成时限:xx年xx月)
4.规范村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按照实效性和实用性原则,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容易滋生腐败的财政收支、物资分配、征地和“一案一议”作为宣传的基本内容,按照时间、程序和要求公开,提高群众的意识和监督。(主要负责人:XX;责任单位:XX;完成期限:XX年,XX月)
三、推进措施
(一)注重引领,突出合作共赢。进一步推进“社会企业”和“村社”的合作联合经营,依托现有XX集团、XX集团、XX集团等入驻XXX镇的企业,在现有发达产业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民”的合作模式,以实现产业的集团化发展。实现优质产业链,合作共赢。
(二)抓利益联结,突出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务工、土地流转、入股、生产销售等环节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保底分红+股份分红+管理分红”等分红模式,最大限度优化利益配置,即实现产业的繁荣发展和有序发展,又实现企业、合作社、群众的利益最大化。建立企业和村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利益共同体。
(三)注重配套建设,突出品牌打造。力争项目向上推进,完善两个示范村核心区莲藕加工厂、工业路、观光步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休闲垂钓区、道路绿化、农民庭院、农家采摘体验园(场)建设,使之成为德州镇休闲观光农业的优秀品牌。
(四)抓责任落实,突出效率优先。建立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党政班子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及村(社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振兴办(农业服务中心),根据工作任务成立工作组,构建完善的指挥作战体系,实行责任落实制度,各牵头领导对牵头事项负责,联系村领导对联系村工作落实负责,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专题调度会协调推进,对工作落实不力的责任单位、个人进行通报问责。
篇二:乡村振兴示范点简介德沾法制自治
自治、法治与德治:新乡贤治村的三个有效维度
作者:王天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34期
摘要:乡村治理是“三农”工作的根本性问题,它的有效与否关系党的治理能力和执政水平以及中国乡土社会的安定和秩序。从自治、法治、德治三个维度来探索乡村治理模式,既是基于乡村发展现状的考虑,也是时代发展的理性选择。因具备现代法治、德治和自治因子的治理特征,新乡贤群体再一次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也成为中国乡村推进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治理模式的一个有益探索。
关键词:自治;法治;德治;新乡贤;治理维度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4.053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乡贤文化和礼治秩序因其内含的丰富基层治理经验和智慧,千百年来被视为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器。然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土地改革运动等强制性手段消灭了地主、士绅、宗族等群体,传统乡村社会秩序被摧毁,乡贤参与中国乡村治理的地位也被基本剔除。改革开放后,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中国乡村社会却出现了治理能力弱化、生态环境恶化、公共文化流失等“复合型危机”。新乡贤群体因其独特的现代自治、法治、德治因子再一次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其在中国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中,如何重新定位并发挥其特有价值和功能也有了时代价值和探索空间。
1“新乡贤”之前世今生
“乡贤”一词在中国自古有之,人们更多的称之为“乡绅”,即一个以知识和功名为表征的乡村精英集团,主要履行着治安及税收、民事刑事案件的处理、赈灾等公共事务的举办、民众教化即乡规民约的制定与执行以及民间舆情上达等职能。近年来,继浙江上虞、广东云浮、贵州印江等地掀起乡贤复兴浪潮之后,湖南也开始重视乡贤资源的挖掘。2015年至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三年明确指出要培育乡贤文化。
2“新乡贤”之治理维度
2.1新乡贤协助乡村自治:激发自治主体的自觉行动
上世纪80年代产生的村民自治制度是中国农民的一项伟大创举,村民是乡村社会的治理主体,也是自毋庸置疑的主体基础。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纵深
发展,大量优质人力资源和资金单向流入城市,广大乡村面临着“空心化”“边缘化”等问题,即使驻守的村民也出现了参与意愿不强、能力不足等问题,乡村治理主体的缺位导致乡村自治成为空谈。
如何让村民自治从空谈变为现实?一方面需要吸引人才留在农村,另一方面则是需要激发人们的自觉行动。这种主体自觉不仅包括人们对乡村治理工作的认同,也包括他们能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实践。新乡贤作为成长于乡土,驻扎在农村的有志之士、贤达人群,一方面他们在眼界、学识、财富、经验以及自身修养方面比本土农民有优势,能够用长远眼光看待农村各项建设,也往往是最早响应并积极支持的群体;另一方面,新乡贤也能够通过自身在亲缘、人缘、地缘上的影响力直接并带领村民参与村内各类事务的治理工作,进而促成更多的自治主体产生行动自觉。
2.2新乡贤推动乡村法治:培育乡土社会的行动规则
乡规民约是乡村社会成员共同制定用于维护社会治安、调解民间纠纷、处理公共事务、实现村民自治的行为规范。这些乡规民约在现代乡村“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治理中,对新乡土社会秩序的构建,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所以,推进乡村法治工作,不仅要注重现代法律规则的传播,也要吸纳、培育有益的传统行动规则,继续发挥其引导作用,而这正是新乡贤群体一直在积极作为的方面。尤其在一些宗族影响力大的村镇,新乡贤群体在乡规民约的制定中有很大的发言权,他们在原来乡规民约的基础上,积极甄别、总结提炼,形成本村村民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尽管这些乡规民约不同于法律,也不是法律,但是却能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产生较强的约束性,成为当地村民约定俗成的行动规则。
2.3新乡贤促进乡村德治:重塑故乡热土的文化体系
中国农村社会所拥有的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和传统道德底蕴,是乡村社会治理中德治的基因来源,也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农民思想不断多元化,传统的乡村价值体系受到一定冲突,原来农村社会所推崇的孝老敬亲、兄弟和睦、邻里互助等传统观念被村民遗忘,不再成为自我约束的行为准则。但是,新乡贤的回归,让人们重新注重用道德伦理力量来参与乡村治理,这对于重塑故乡热土的文化体系,促进乡村德治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新时代的新乡贤,于家,他们家风淳朴、家教严格;于公,他们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积极发挥这部分人的引领示范作用,有利于涵养乡村文明之风,凝聚治理有效之力。
总之,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只要给予新乡贤群体一定的自治空间,其在乡村治理中的礼法并用的积极功能就会不断再生,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治理新局面也将不断完善和形成。
3“新乡贤”之治理实践
茶亭镇静慎村位于长沙市望城区最北端,村域面积9.2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9880人。这里环境优美,适合居住、旅游和发展现代观光休闲农业及特色农业。然而十一年前,这个村却背负着基础薄弱、环境脏乱、频繁上访的“三座大山”,直到他们开始“九贤治村”的探索。
(1)事事可为,新乡贤参与基层自治:“九贤治村”的“九贤”并非九个人,而是指乡贤理事会、党员之家、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红白理事会、环境卫生理事会、六老宣讲团、军人抢险队、兴学堂、快乐静慎健康协会等九个乡贤组织,其中乡贤理事会有会员1600余人,覆盖全村所有村民小组,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人,也有年富力強的中青年,既有创业致富带头人、美丽乡村建设带头人,也有孝老爱亲的村民代表。通过这九个机构,新乡贤带领着村民在村两委的直接监督和指导下,开始共同参与管理静慎村的各项事务。十一年前,静慎村的垃圾靠风刮,屋前屋后,白色垃圾围村,最开始实施村组干部包片,将十几个村落负责清理干净,然而,干部一边捡垃圾,村民一边丢垃圾,措施难以持久。后来,静慎村改变了策略,成立了环境卫生理事会,将自己庭院环境搞得好的村民吸收为新乡贤,让他们做到既扫自己门前雪,还管他人瓦上霜。果然,被环境卫生理事会吸纳为新乡贤后,这些会员积极性高涨,不管严寒酷暑,每天穿梭在乡间道路,房前屋后打扫卫生、洁净村庄。近年来,乡贤理事会已筹资400余万元,静慎村形成了“自己的事自己管”的良好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2)讲情说理,新乡贤参与基层法治:静慎村曾经是个远近闻名的“上访村”,但是推行“九贤治村”后,十一年来却保持着零上访的记录,原因在哪?关键就在于发挥了新乡贤以行动化人、以情理服人、以榜样感人的作用。面对村民天天扯在一起“嘴皮子吵架”,一件芝麻小的事却往往吵成了大纠纷的现状,乡贤理事会和六老宣讲团决定将乡贤讲堂建到每一个屋场,他们在30个屋场建立了30个乡贤讲堂,自家堂屋、晒谷场、纳凉亭,不限地方,不拘形式,乡贤讲廉政、讲新风、讲产业。尤其是村民遇到纠纷、争端时,村两支委先不出面,而是由乡贤主动邀请矛盾双方来到讲堂,根据事先制定好的乡规民约,既摆事实,又讲道理,许多矛盾纠纷一般都能做到不出组,在谈笑中便消除。事实证明,本土乡贤土言土语的调解,通俗易懂的乡规民约更易被村民接受,效果也更好。同时,相对于村民和村支两委而言,新乡贤以“第三方”立场表达各方诉求,充当解压阀,也可以有效改善党群、政群关系,维护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3)示范引领,新乡贤参与基层德治:新乡贤是乡村社会道德的标杆、村民的榜样,他们参与乡村治理应该是对基层社会内生性资源的一种合理利用。這一群体不仅能亲身践行各种道德行为,而且还能积极宣传、推广各种善行,在村庄内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带动村民普遍道德水平的提升。静慎村每年都会开展“好婆婆”“好媳妇”“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培养良好家风,促成友善氛围,并努力将这种“尊老、敬老、养老”的家庭孝道提升到“和睦、和谐、和美”的社会孝道,进而渗透到村民的日常生活和价值世界,为实现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
4结语
新乡贤群体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重新得以重视,绝非单纯的走回头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应当是乡土中国自我组织和治理能力在更高水平的一种回归。他们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参与乡村自治激发治理主体的自觉行动,参与乡村法治培育乡土社会的行动规则,参与乡村德治重塑故乡热土的文化体系,具有和谐乡村治理环境,促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的作用。面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新要求,新乡贤群体更应主动作为,凝聚起乡村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充分发挥其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功能,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进乡村振兴的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唐镖.近十年我国乡村治理的观察与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2]费孝通.中国绅士[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费孝通,吴晗.皇权和绅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篇三:乡村振兴示范点简介德沾法制自治
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作者:曹卓来源:《新长征》2019年第8期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口流动、思想观念、法治意识等方面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新情况和新任务必然会对乡村治理提出新的要求和期待。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才能在新时代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功推进乡村社会转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乡村治理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环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和历史必然。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不断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不仅关乎乡村社会的稳定,更关乎党在乡村执政的基础。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将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成功运用于当代乡村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从而谋求乡村经济发展、百姓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发展始终关乎社会发展、国家命运,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农村发展滞后、贫富差距悬殊、农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为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然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解决亿万农民的发展和民生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不断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搞好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人民的共同期望和党的历史责任。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是没有农村的小康,尤其没有实现贫困地区的小康,那就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不断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繁荣农业、富裕农民、振兴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如期实现。新的历史阶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设只有融人乡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才能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从而实现让改革成果同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以自治为核心内容,激发乡村治理体系活力。一是搭建村民自治平台。乡村治理主体是多元的,既包括广大村民群众和社会组织,又包括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等。村民参与自治,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只有为广大村民群众积极搭建村民自治平台、规范各项民主决策机制、保障村民群众享有充分的决策权和参与权,才能有效提升乡村主体参与治理的主动性。二是强化村监
委会作用。健全“三级监督”体系,以透明化监督和规范小微权力,提升村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建立村务公开制度,是广大村民群众获得知情权的根本途径。同时,提升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制定符合规范的乡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群众在自治中的能动作用,稳定有序地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不断提高乡村自治主体的民主理念和政治涵养。三是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积极鼓励探索社会创新,尊重广大村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切实保障村民群众的选举权和监督权,同时坚持顶层设计与地方创造相得益彰,这是乡村主体发挥自治自主性的制度保障。
以法治为根本保障,规范矛盾化解机制。一是乡村治理法治化进程要迎头赶上。立足农村发展新情况,完善立法,完善农村法律法规层次和体系;强化基层干部的法治教育,破除人治思想,提升基层干部的法治意识;多渠道加强农村地区的法治宣传工作,真正让法治建设落地生根。二是新形势下的乡村社会问题的化解、乡村社会秩序的保持呼唤法治。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以法治规范乡村社会,增强村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秩序意识。三是培育村民群众自治的法律意识。提高村民群众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正确引导村民群众依法维权和信访,合理化解各种矛盾纠纷,依法表达村民群众合法利益诉求,不断推进农村法治工作。
以德治为内在支撑,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一是传承弘扬农耕文明文化,塑造乡村德治秩序。构建乡村德治秩序要积极整合社会意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和宣传一批新乡贤,通过典型示范,突出标杆引领,用榜样力量激发村民德治意识。二是营造淳朴乡风,提升村民群众的情感认同。营造淳朴乡风,应注重乡土人情,倡导移风易俗,重视美德感召,提高情感认同。三是发挥道德引领规范作用,构筑乡村德治良好氛围。让道德规范的内在作用逐步融人乡规民约,真正做到让乡规民约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不断增强村民的责任感、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塑造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乡村德治秩序,健全和完善道德标准的评价体系,重拾乡土文化自信,正民心、树新风,大力加强乡村德治宣传,不断营造乡村德治的良好氛围。
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统一,实现乡村有效治理。一是厘清法律赋予政府的权力边界,明确列出政府的权力清单。在乡村治理中,村民群众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从法律上明晰政府与村委会的权力边界,有利于确保乡村自治运行不偏离法治的正确轨道。二是充分发挥德治的精神优势,为乡村自治提供智力支持。在自治、法治、德治三者中,人起着决定性作用,“三治合一”最终离不开人这个核心。因此,在推进乡村自治进程中,不仅要注重发挥村民群众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而且要注重发挥法治的规范引领和德治的教化约束作用。三是大力推进“三治合一”建设,确保乡村治理和谐有序。必须坚持做到自治、法治、德治依靠村民,乡村治理好坏由村民评判,乡村治理体系成果由村民共享。同时,要把保障村民权益、激发村民创造活力作为“三治合一”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之,要深刻认识到“德治是法治与自治的基础,法治是德治与自治的保障,自治是德治与法治的目标,三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篇四:乡村振兴示范点简介德沾法制自治
乡村振兴战略与法治
强化农村法治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区司法局2022年9月26日近年来,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找准司法行政服务大局的切入点,整合各类法律服务资源,有力促进了基层干部法治观念进一步增强,农民法治意识进一步提高,乡村依法管理的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现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农村依法治理成效明显,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基层干部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不断提高,农村法治保障水显著改善,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基本形成。
(一)法治宣传特色明显。充分把握乡村法治宣传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增强乡村普法工作实效,使农民学法时坐得住、听得懂、学得进。一是活跃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形式。改变过去老办法和“灌输”、“填鸭”方式,将普法宣传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相结合,通过以案说法、图文析法、现身说法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把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群众性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广大农民法律意识。针对农民生产生活特点,避开农忙季节,既充分利用农民赶集等时机摆摊设点宣传,也采取走村串户、流动宣传的形式送法上门。二是从农民切身利益和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把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法律法规和案例编成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印制成普法挂历、挂图等,让农民群众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在内容上,除了宪法、民法等基础法律外,还根据需要增加了合同法、土地管理法、婚姻法以及“三农”政策等。三是坚持便民利民工作原则。
(三)人民调解网络基本建立。树立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工作理念,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吸附在基层、消除在萌芽。一是加强源头预防。指导村居调解组织每周开展排查,发现纠纷苗头及时主动介入调解,遇有重大纠纷或纠纷苗头,做到及时稳控并上报。今年以来,全区村居调委会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252件,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二是做到关口前移。在村居便民服务中心设置纠纷调解窗口,做到及时受理,妥善处置,防止纠纷激化。对不适合调解的纠纷,引导当事人咨询律师或通过法律援等助等法治渠道妥善处置。三是强化力量保障。抓住调解员选聘、培训等环节,提升基层调解员队伍专业化水平。此外,引导村居干部、法律顾问等参与人民调解,增强工作合力。
二、存在问题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们在乡村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农民法律意识还不强,有些农民不清楚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在自身权益遭到侵害时,不知道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使小纠纷演变成大案件。农村法律资源供给还不够充足,专业法律服务力量还比较缺乏。基层干部依法治理能力和法治素养还需进一步提高,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还没有完全消除,乡村干部依法搞经济建设、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还不高。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做好司法行政事业的不竭动力。
三、工作措施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市区委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的深刻内涵,围绕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发挥开展调研,认真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以更加清晰的思路推动我区乡村法治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建立基层依法治理推进机制。把民主法治创建作为推进乡村法治建设的重要抓手,从组织领导、工作要求和工作保障等方面,细化和量
化创建指标。一是坚持和谐稳定主线。把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乡村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处置等各项工作机制,真正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防线。二是狠抓乡村干部学法。着力提升村居“两委”干部法治素养,以及依法决策、依法行政能力。三是推进民主制度落实。推进“四民主两公开”和基层民主监督等制度的落实,促进村级重大事项做到充分民主、依法决策。
(二)建立农村普法宣传机制。针对乡村普法工作特点,一是开展以案释法。深入开展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公证员、仲裁员等“以案释法基层行”活动,运用真实具体的案例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理念,使司法、执法、法律服务过程成为向群众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信仰的过程。二是推进法治实践。在强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动态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崇德尚法”新型村(社区)。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服务站的衔接指导作用,以持续推进“法护人生”“法进家庭”“法润村居”三大行动为载体,开展“德法涵养文明、共建绿色生活”“立法治家规家训、传良好家风家教、评诚信道德家庭”等活动。三是打造法治队伍。围绕乡村普法特点,抓好普法讲师团、普法联络员、普法信息员的遴选、培育和管理工作,完善考评机制,打造一支高水平乡村普法队伍。
(三)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围绕区、街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树立超前预防、主动调解、联动调解理念,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吸附在基层。一是拓展调解组织覆盖面。按照制度健全、程序规范、作用发挥的总体要求,加强乡村调委会建设,深入开展基层调委会示范点创建工作,提升乡村调解组织整体建设水平。加强乡村调解员教育培训,促进业务水平提升。二是增强纠纷化解主动性。全面落实纠纷调解网格化管理,利用村居现有网络实现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区域纠纷排查网络全覆盖,推行矛盾
纠纷排查“格长制”,明确集排查、核实、报送为一体的工作责任,组织人民调解员和网格员下沉到网格,对各种矛盾纠纷隐患开展“拉网式”“滚动式”排查。三是提高纠纷预防的前瞻性。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处置等各项工作机制,做好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分析研判工作。加强重大节日、敏感时期前的重点排查和超前排查,切实做到不漏排、不漏报、不漏调,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四是推动调解工作的信息化。充分发挥远程视频调解优势,为基层调解组织提供律师咨询、法律援助、公证等专业力量支持,弥补基层专业力量不足的短板。
推荐访问:乡村振兴示范点简介德沾法制自治 振兴 乡村 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