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20篇)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对策研究 作者:钱昕黎来源:《山西农经》2018年第23期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未来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2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对策研究
作者:钱昕黎来源:《山西农经》2018年第23期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未来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战略,也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泰州市为例,梳理了该地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以及发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乡村振兴;改革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23-0018-04中国图书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
2018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明确的任务目标和具体的工作措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推进农村的各项改革,而农村改革中,金融是长期缺失的关键一环。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同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近年来,泰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引导金融部门紧紧围绕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这一工作,支持乡村振兴这一战略目标,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初步形成与泰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促进泰州转型升级、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至2018年6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328.04亿元,比年初增加89.61亿元。2014—2017年全市涉农贷款年均增速为18.84%,高于各项贷款年均增速1.71个百分点。
1金融服务乡村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1.1农村金融组织和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引导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在县域、重点乡镇布局,下沉网点,延伸金融服务“三农”触角。至2018年6月末,全市县级以下(含县)金融机构网点数量达447个,金融从业人员6497人,分别较2014年末增加4.91%、7.61%。农村法人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深化,在3.64亿元央行票据资金的推动下,全市农村法人金融机构稳健性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016年江苏省联社综合考核排名中,有3家农商行进入前10名。长江银行和5家农商行全部通过人民银行总行合格审慎评估,取得参与同业存单等创新产品的发行与交易的资质。新建一批集助农取款、转账、小额货币兑换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目前,全市已建成服务站947个,覆盖80%的无银行网点行政村。
1.2货币政策工具支农效果显著提升
一是积极上争涉农政策扶持。2015—2017年,相关部门先后组织市各金融机构申报13个涉农领域的省级重点示范项目,累计争取人人民银行专项政策(双小工程专项信贷规划、专项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扶持29.2亿元。
二是扩充支农再贷款规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明确支农再贷款和支小再贷款工作要求的通知》,2015年以来,累计向10家法人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资金30亿元,突出对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
三是加强央行资金在涉农领域的定向运用。实施“央行支农再贷款三池计划”,形成20亿元“资金池”,建立“客户池”和“产品池”,以项目化的运作方式,引导金融资源向涉农领域倾斜。
四是推动发行泰州市首支专项金融债。扶持长江银行做大做强,壮大总部经济,发行泰州地区首只10亿元专项金融债,长江银行将累计循环发放30亿元的涉农小微企业贷款,支持企业6000多户。
1.3涉农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取得突破针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截至2017年末,累计对14户家庭农场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651.8万元,其中农行泰州分行发放了全省农行首笔120万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针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机械化”,出台了《关于推广农机具贷款支持农业机械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创新发放农机补贴收益权质押贷款,累计发放农机具贷款5000余万元,支持采购农机具700余台。此外,各涉农机构还创新推出了“富农贷”“金阳光惠农担保”“淡水养殖专项贷款”“农村土地流转融资宝”以及“农村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等一批特色金融产品,满足各类涉农主体的差异化资金需求。
1.4财政资金引导方式逐步改进
2009年人民银行泰州中心支行提请市政府出台了《泰州市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融资通达工程”实施意见》,通过财政奖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信贷支持。2014年,在全省率先将政策覆盖范围扩大至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进一步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贷款难、成本高”的问题,人民银行泰州中心支行2015年会同相关部门提请市政府出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改革试点实施意见》,通过建立涉农担保基金、引入省级农业担保公司、财政贴息、降费扶持等方式,构建导向明确、激励有效的长期化、制度化的政策支持体系。
2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为了解涉农金融服务情况,笔者对泰州辖内部分县区乡镇村庄种养殖农户、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农商行网点进行了调查走访。根据调查情况来看,当前农村金融需求较为旺盛,预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涉农金融需求将进一步增长。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满足农村金融需求,是当前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面临的首要任务。
2.1农村金融需求特点发生深刻变化
当前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收入渠道不断多样化,与之前以满足传统农业生产资金需求相比,农村金融需求已经发生深刻变化[1]。
一是贷款需求与以往相比额度更大。以往农户贷款的主要用途是围绕农业生产用于购买种子、农药、化肥等,或者围绕农村贸易用于进货贩卖等小规模经营,贷款需求额度一般在5万元以内。随着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小规模农业生产和农村贸易经营所需资金一般都能自己解决。但是,随着农村规模化经营、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养殖以及农村电商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经营资金需求量较大,如购买大型农业生产机械、建造标准化养殖厂等动辄需要20万甚至更多资金,农户自身筹集全部资金相对困难,需要通过金融机构获取更大额度的资金。
篇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摘要:为了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增强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希望通过这一战略的落实,全面改变农村地区的落后面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有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偏低,这成了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主要瓶颈之一。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对于农村金融支持的不足进行全面的探讨,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方案制定相应的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策略,从而破除农村金融支持不足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的限制。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业保险;乡村振兴
引言
农业农村提质升级过程中,金融可以发挥独特杠杆作用,加速实现乡村振兴。随着乡村振兴发展的持续推进,土地制度和经营体制也在不断优化,出现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结构得到明显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农民生产、生活过程中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愈发明显且希望能有多样化金融服务。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与乡村振兴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金融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基础支撑力量以及农村产业升级最具活力的要素来源,金融机构可以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深耕农村金融服务,提高服务农村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
1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的价值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对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要作用。在我国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服务的对象包括农村设施建设、农村企业、农业经营组织等。不同的农村金融主体对于资金的需求不同,所以金融机构对其服务的执行方式也不一样。对于大多数金融机构来说,盈利性是其首要考虑的,很大程度地致使资金从农村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导致农村金融资金缺乏,一些收支不稳定的农村企业很难获取融资。长期下来,缺乏融资的情况会限
制农村企业的发展,也会造成农民收入不稳定,影响并限制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可以说,随着政策在农村各项事业建设的落实,资金供给不足将成为农村地区建设当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只有全面加快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和创新,建设功能齐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才能满足新时代农村建设的需求和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2.1金融服务质量较差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差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是农村广大居民、企业对于金融服务质量要求的水涨船高,另一方面是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不高的客观现实,二者之间的矛盾给乡村振兴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在响应客户服务需求方面比较滞后,由此导致了广大客户对于金融服务的不满较多,影响到了金融支持作用的充分发挥。与此同时,广大农民本身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对于金融机构推出的很多服务比较排斥,从而也影响到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2.2农户认知水平低,缺乏群众基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推广,互联网金融在农村有着巨大发展潜力,但是从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在农村还面临着较大制约因素,这主要与农民认知水平以及互联网金融宣传不足密切相关。首先,农户整体文化素质不足,智能手机、互联网尽管不断拓展着大众的视野,但是金融知识相对专业,普通农户若无基础,很难理解金融产品,即便遇到资金困难,也无从入手,这在一定程度限制了互联网金融在农村金融中的普及推广。其次,农村金融缺乏针对性的宣传措施,宣传途径单一,无法有效提升用户的认知水平。
2.3金融创新比较滞后
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来看,广大农民对于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出了多元化以及个性化特点,但是农村金融创新依然相对滞后,由此导致了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偏差,农民很多金融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农村金融创
新滞后主要与金融机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足有关,部分金融机构在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方面缺乏积极性,不注重了解农民的具体需求以及需求变化情况。也有部分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方面能力不足,金融创新风险管控能力差,金融创新经验欠缺,无法做到科学创新、有效创新,这也会影响金融创新水平。举例来说,很多金融机构在信贷产品的担保抵押、利率设置、期限安排等方面无法做到契合农民的需求,影响到了农村金融的创新。
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策略
3.1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意识,加强农村金融建设
针对农村用户的金融知识匮乏以及对移动支付方式的排斥性和抵触性,应大力加强我国农村居民有关金融知识的了解和学习。首先,农村基层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制作主题广告来宣传和科普银行信贷业务的处理步骤以及其他基础金融业务的相关常识,促使农村用户能够更加了解金融服务并对其建立起一定的信任,以促进农村金融机构作用的有效发挥,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主体、政府部门和社会主流媒体都应高度关注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作用,通过与农村基层部门的相互配合,共同保障农村金融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3.2共建农村金融信用体系
农村信用体系协同建设的重点是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供求信息不对称和缺少抵押物的问题,即找到为农户增信的方式。虽然农户普遍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抵押物甚至无抵押物,但其融资需求仍然存在,而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也有放贷意愿,但由于与农户信息不对称而不敢贷。由此可见,信用体系不健全是农村金融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农户信用体系建立起来了,农村金融的其他问题都能迎刃而解。银行与合作金融组织信用协同,通过共同担保机制为农户增信,是解决银行与农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式之一。建立健全合作金融组织的风险准备金制度,各信贷机构通过金融合作社间接发放贷款,当农户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还款时,可以从风险准备金中提取资金赔付给信贷机构,合作社负责后续债务追偿责任。合作金融组织形成的社员互助担保模式弥补了单一农户信用不足的问题。
3.3拓展产品类型,营造安全环境
“乡村振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发挥金融支撑作用,通过农村良好金融环境的营造,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金融产品,真正推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农村金融机构要精准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并根据乡村振兴以及农户发展需求,拓展产品类型,提供多元化、个性化产品,真正推动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民间借贷在农村金融发展中所占一定比例,但是这种金融行为存在较大的风险性,一旦互联网金融在农村金融中普及应用,这部分主体利益必然受到影响,这就需要做好利益协调与风险管理,要通过政策、监管等多元化途径,营造良好的乡村金融发展环境。
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蓝图下,农村金融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当下,通过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仍然任重道远,而为了全面发挥农村金融的支持功能,则必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意识,加强农村金融建设、完善农村金融风险防范功能、引导农村金融规范和谐发展,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从而进一步助力我国经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若,韩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11):82+84.
[2]林琳.农村要素市场化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发展对策研究[J].农场经济管理,2020(11):50-52.
[3]黄丽萍.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分析[J].商讯,2020(31):81-82.
[4]李若山,秦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场景金融服务发展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20(06):131-133+137.
[5]王星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供应链金融发展探索[J].农业与技术,2020,40(19):149-150.
篇三: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2021年关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2021年关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要战略部
署。支持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金融业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也是金融业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拓展发展空间、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以xx市为例,在对全市农村金融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剖析了当前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参考。
一、xx市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断丰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xx市农村金融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完善的过程,初步建立起以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为主,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辅的多元化、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截至2020年xx月末,全市共有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xx发展银行)x个、商业性金融机构(xx银行、xx银行)x个、合作性金融(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xx个、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
行、小额贷款公司)xx个。
经过xx多年的改革和发展,xx市的农村金融体系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为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二)农村金融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xx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推出了一系列惠农惠民的金融产品,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信贷服务。如农行“连贷通”、邮储银行“小微易贷”、农信社(农商行)“乡村振兴贷”、工行“网贷通”以及建行“税易贷”等产品,有效发挥了金融在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作用,有力支持了春耕备耕、粮食生产和收储制度改革以及水电气网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截至2020年x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xxx.xx亿元,较20xx年末增加xxx.x亿元,增长xx.xx%。“十三五”期间,xx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能力不断增强,涉农贷款规模不断扩大,有效满足了涉农企业和农户的金融需求。
(三)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一是农村信用社改制工作不断推进。20xx年以来,按照
《xx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级联社分批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工作方案的通知》(x政发〔20xx〕xx号)要求,xx市分四批完成了x家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工作,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二是xx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相继成立。中国农业银行xx市县两级分支机构相继成立三农金融事业部,明确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县域+涉农”的职能边界,对推动“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农村抵押物范围不断拓宽。为解决农村抵质押物不足问题,20xx年,xx县、xx县被xx省列为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重点县。20xx年,xx县被列为全国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县。“两权”等抵押范围的扩大,为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增加农业生产中长期和规模化经营资金投入,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探索。
(四)农村金融生态不断优化
一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截至2020年x月末,全市农村地区银行网点xxx个,布放ATM机xxx台,POS机具xxxxx台,农村人均持卡量x.xx张。二是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进。近年来,人民银行xx市中心支行深入推进“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工作,全市采集农户信用信息xx.xx万户,占全部农户数的xx%。共评定信用户xx.xx万户,信用村xxx个,信用乡镇xx个,占全市xxx个乡镇的xx.x%。xxxx年,全市共有x.x万户农户享受到了无担保、
无抵押的信用贷款和优惠利率,金额达x.x亿元,平均利率x.xx%,为农户节约成本约xxx万元。三是金融消费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人民银行按年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情况进行评估,20xx年度全市评定A类机构x家,B类机构xx家,C类机构x家。同时,持续加强现场来访投诉咨询人员的接访和xxxx投诉咨询电话及时分处办理。2020年办理xxxxx投诉xx起。
(五)政策保障力度不断加大
人民银行xx市中心支行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扶贫、民营小微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货币政策执行效果。一是确保人总行新设的两项直达实体工具落地见效。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xx中支通过灵活运用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和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有效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资金周转难题。截至xxxx年xx月末,通过“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成功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x.xx亿元再贷款资金支持,排名全省第三位。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金额x.xx亿元,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延期激励资金xxx.xx万元,排名全省第一位。二是存款准备金政策得到有效落实。xxxx年x次定向降准,增加法人金融机构可贷资金xx亿元;xxxx年x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x.x个百分点,为全市法人金融机构释放资金约x.xx亿元,有效增强
了法人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能力。三是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的运用不断强化。xxxx年以来,全市人民银行累计投放支农(含扶贫)再贷款资金xx.xx亿元(含展期),xxxx年xx月末,全市支农(含扶贫)再贷款余额xx.xx亿元,有效加大了金融机构对三农、扶贫、民营小微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较为缓慢,金融发挥作用渠道不足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少。因辖内农村区域广且分散,农村地区资金交易量少、交易不活跃,涉农金融机构基础设施投入收益低,导致金融机构布点和基础设施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当前xx市农村地区银行网点数为xxx个,远少于xxx个行政村的数量。二是农村地区电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地区人口分散,加之交通不便,农村地区的电信网络建设普遍落后,信号差、网速慢、费用高、用户体验不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移动支付的发展。
篇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金融惠农”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研究
作者:俞沉来源:《经营者》2020年第10期
俞沉
为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作用,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自2018年10月起,桐乡农商银行在省农信联社和桐乡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创新“党建+金融”模式,全面实施服务党群创业创新“金融惠农”行动。
一、实施服务党群创业创新“金融惠农”行动的主要做法
桐乡农商银行以“三治信农贷”为主载体,实施服务党群创业创新“金融惠农”行动,为广大农村党员群众、农业经营主体和村级组织提供普惠式资金保障。
(一)创新方法,使“三治信农贷”务农务实
坚持党建为基,通过组建联盟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多方协同为党员群众提供无担保、无抵押的纯信用贷款。一是组织“启信”。桐乡农商银行党委与桐乡市委组织部、11个镇(街道)党委,农商银行各支行党支部与全市211个村(社区)党组织分别签订党建联盟协议,深化农商银行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共建工作。二是精准“立信”。村党组织根据“六无三不准”授信底线,即“无违法违纪、无不良品行、无违反村约、无高息借贷、无过度融资、无负面征信,不准出借他人、不准用于购房、不准流入股市”,将炒房族、投机客、违法者、失信人等列入“黑名单”,确保授信对象精准、资金流向合规。三是三治“评信”。创新贷前信用评定机制,将征信关口移至银行审核前。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发挥三治融合体系中基层“两会三团”(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百事服务团、法律服务团、道德评判团)民情熟、威望高的优势。
(二)创新形式,使“三治信农贷”便捷便利
坚持便民为本,为党员群众提供一证立信、一卡通办的便捷服务,实现“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一是一网通“审信”。运用移动互联、大数据、人脸识别等技术,建立完善信贷运行服务体系,信贷过程按照初始评议、公议授信、组织审定、银行授信、金融指导、自助办贷、用信评估、后续服务等8个简便流程。二是大数据“授信”。农商银行运用大数据方法建立“三治信农贷”诚信体系数据库,根据村党组织审定的“三治”评议结果,以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为依托,整合公检法、社保、市场监督、税务等单位数据资源,为每个授信农户自动生成相应的授信额度,并实行“一次核定、三年有效、循环使用、随借随贷”。三是智慧化“取信”。发行金融市民卡73万张,整合社会保障、银行金融、公共服务等功能,实现网上自助放贷提款。党员群众通过金融市民卡登录手机APP或网上银行,只需“刷脸”就能获得贷款资金,实现金融服务24小时营业、随借随还、“0”秒到账。
(三)创新内容,使“三治信农贷”增信增效
坚持普惠为要,将组织资源、信贷资源、政策资源统筹起来,让“三治信农贷”惠及千家万户。一是会商“联信”。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领衔,组建专项工作小组,搭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平台,定期联席会商推动各方资源信息共享,及时研究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力争及早实现“三治信农贷”农户、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业经营主体授信覆盖面均达90%,把家家户户
的信用潜力释放出来。二是指导“用信”。农商银行坚持把服务挺在最前面,结合深化“三服务”活动组建“金融惠农”先锋队,引导推动金融骨干与村干部、三小组长、党员中心户一起开展入户走访,做好用贷服务、贷后评估、创业指导等工作,手把手教群众用好“三治信农贷”。三是精准“增信”。注重把优质信贷资源更多更好地投向农村集体经济,着力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发展。对双带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党员群众和特殊困难群体,实行提高授信额度、放大利率优惠等措施,满足各类群体的生产生活需求。
二、实施服务党群创业创新“金融惠农”行动的成效分析
“金融惠农”行动较好地解决了农村信用评定难、农民贷款难贷款贵、金融资源普惠面不足的问题,受到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的普遍欢迎。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
结合大走访和“三服务”活动,在党建联盟组织下,党员干部、三小组长和农商银行金融骨干一起,在工作日每晚5点至8点、周末节假日全天,逐个村民小组挨家挨户上门走访,集成宣传平安建设、文明创建、环境整治等党委政府重点工作,解读惠农政策,指导贷款操作,普及金融安全知识,征询群众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把党组织惠民服务挺在了最前面,让普惠金融的大旗真正竖起来了。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了乡风文明导向
通过“两会三团”,以“六无三不准”为标准开展“三治信农贷”的信用评定,结果作为授信的范围、额度、利率的重要依据,以鲜明朴素的导向推动乡情更浓、民风更淳。
(三)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激活了农村创业致富动能
“金融惠农”行动依托“三治信农贷”,释放了千家万户的信用潜力,把老百姓干事创业的干劲鼓舞起来了。
(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保障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金融惠农”行动强化了对农村融资贷款的扶持政策,把优质信贷资源更多更好地投向农村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176个行政村合计使用“三治信农贷”3.88亿元。
(五)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普及了互联网金融
运用金融科技把服务变得更智能、更便捷,打造的“一证立信、一卡通办”服务体系,实现了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依托人手一张的金融市民卡,老百姓只需一部手机,足不出户就能办理贷款、转账、缴费等业务。
三、制约金融惠农行动拓面提质的主要因素和对策
从实践和调研的情况来看,尽管“金融惠农”行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一步拓面提质过程中,还需解决3个方面问题:
第一,信用评判信息不对称。“三治信农贷”开展公议授信主要依靠道德评判团、百姓议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对农户家庭的总体信用情况作总体评价。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民对家庭收入、负债等涉及自身隐私的指标较为敏感,不愿主动如实告知,导致农户信息的真
实性和全面性难以保证;另一方面,村级自治组织掌握相关信用信息的变化情况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第二,风险监督管理不完善。目前,“三治信农贷”在操作管理流程中,道德评判团、百姓议事会分开提出可授信名单和额度,程序上降低了小微权力寻租空间。但在个别村级自治组织中一些骨干成员有较强的话语权,一定程度上存在讲人情、留面子的可能性,或以利益交换形式谋取较高的借贷额度,均可能增加借贷违约风险。
篇五: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新时期金融精准支持乡村振兴对策研究
摘要:新时期,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就是乡村振兴。金融精准支持乡村振兴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农村工作注入了更多的资金力量。在2013年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工作以来,金融精准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本篇论文主要针对新时期金融精准支持乡村振兴工作进行研究,针对当今金融精准支持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为我国新时期金融精准支持乡村振兴工作提供解决方案。
关键词:新时期;金融支持;乡村振兴
“三农”问题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的重点。“三农”问题主要包括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也是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金融产业的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作为现代化发展的核心,乡村振兴的战略应该与乡村金融的发展相契合,金融产业的发展水平越高,乡村振兴的改革就越深入。金融与乡村振兴的双赢局面就是农村建设发展的目标。如何在新时期金融精准支持乡村振兴?研究有效的振兴策略,对症下药,也是当前金融精准支持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问题。
一、新时期金融精准支持乡村振兴的背景
乡村振兴的前提就是摆脱贫困的问题,虽然在我国很多贫困的地区都已基本脱贫,但是,还是有大部分的人处于贫困地区,目前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已经进入了攻坚的阶段,解决贫困家庭的各种难题,实现乡村振兴就需要做好经济发展。
金融精准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就是利用扶贫贷款等方式解决农村贫困的实际问题,也是当前解决精准扶贫问题的有效手段,金融精准支持的手段可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提高农村困难家庭的生活能力,为乡村振兴工作和精准扶贫提供资金的支持。
二、新时期金融精准支持乡村振兴工作的现状
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还需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帮扶方案,金融精准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就是将金融扶贫作为牵头工作,加入到乡村振兴的战略中来,真正做到联动帮扶。通过走村入户,建档立卡等工作,帮助贫困家庭摆脱生活中的困难。
当前我国的金融支持的范围主要有帮助拆迁的家庭提供建房贷款,帮助未成年人提供助学贷款,帮助老年人提供医疗救助,帮助贫困家庭提供农户贷等。这些金融救助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国的贫困地区或者贫困家庭提供的支持,也改善了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片面性。
政府参与是当前金融精准支持的重点,主要是加强扶贫工作的管理,拓宽资金来源,真正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
三、新时期金融精准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四大商业银行的网点设置极不合理,金融网点的设置更显比例失调,在农村地区办理信贷业务较为繁琐,偏远的农村地区更是麻烦。另外,金融产品较为单一也是当前金融精准支持乡村振兴工作的一大缺点,当前的金融支持主要是以小额贷款为主,而且只有极少部分的地区信用贷是免担保和免抵押的,大部分的金融支持工作还是以小额贷为主要的支持方式。单一的产品种类不能满足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同时,我国大部分的金融支持的手段还是以金融机构的自身利益为主,并没有切实地考虑群众的利益,这也就导致一些小额贷的利息较高,贫困家庭不能负担高额的利率,满足不了精准扶贫的实质需求。
同时,大多数的金融机构负责人对于农村地区的金融现状了解较为模糊,只是在城市领域的金融工作较有经验。这就导致了在推进金融帮扶策略或者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真正满足农民的要求,甚至对于农村的信贷工作以城市的信贷工作要求进行要求,略显苛刻,也限制了金融精准支持乡村振兴工作的发展。
专业人员的缺少也是当前金融精准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存在的问题,大部分的员工主要是临时抽调或者专业技术不足,对于精准扶贫工作认识不到位,了解不深刻,这也影响着金融精准帮扶工作的推进,同时还会导致精准扶贫工作过于形式化,使得金融精准扶贫喊在嘴上,留在纸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新时期金融精准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对策
解决网点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主要的还是针对地区的需要设置网点,在较为偏远的地区可以根据需要增设必须的网点。且要保证网点的设施齐全,人员也可以根据网点的设施安排适当的人力,加大与政府的沟通,形成合力,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发展的便捷,结合互联网技术,缓解空间支持的不足。
要深入了解农村发展的经济状况,根据地区需要,设计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也可以根据地区情况将金融产品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创新。同时要紧扣贫困家庭的需要,真正地降低金融产品的门槛,更有利于贫困户选择,真正实现帮扶效益。这样不仅能够提升金融帮扶在帮扶工作中的地位,也能够帮助贫困户真正解决生计问题,减少贫富差距。
金融工作是以人为根本的,不仅要以贫困人员为根本,还要注重帮扶人员的质量。选定的帮扶人员一定要有专业的业务知识,在进行人员选派时一定要进行业务培训,同时也可以在培训期间参与到地区的金融网点中进行工作,根据工作地区的不同确定不同地区的帮扶策略。另外,与政府机构加强联系,健全监管体系,落实考核制度,真正推动部门之间的联动,实现资源、资金和人力的充实,真正将扶贫工作作为重点推进,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五、结语
总的来说,新时期金融精准支持乡村振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是面临着一些问题亟需解决,金融精准支持乡村振兴不仅需要金融机构完善政策支持、人力投入和物质帮扶,同时,还需要与政府部门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制定确定帮扶方式,真正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生活需要,为农村发展和群众的“菜篮子”提供经济保障。
参考文献:
[1]陆静超.新时期金融精准支持乡村振兴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21(3):145-149.DOI.
[2]董惠玲.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支持精准脱贫模式探究[J].现代商业,2020.
[3]钱晓东.金融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与思考[J].西部财会,2020(7):47-50.DOI.
篇六: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为了提高新时期扶贫质量农业金融机构必须全面改善和提升扶贫金融服务坚持扶贫与志愿者和智力支持相结合准确满足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扶贫搬迁就业和就学特色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化融资需求提高扶贫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有效激发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金融毕业论文:金融服务农村振兴战略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现状概况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方向,完善适合农业和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源头,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分配更多金融资源,更好地满足农村振兴的多样化金融需求。”根据这一要求,中国农村金融框架分为三个层次: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基层金融组织。根据这一主要框架,对农村金融覆盖面、功能和合作进行了分析。
(一)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持续增加截至2017年底,以农村信用社和新农村金融机构为主体的主要涉农金融机构有3,783家,比2012年增加了509家,环比增长率为15.5%;网点数量为81,397个,比2012年增加了5,501个,环比增长率为7.2%。其中,农村信用社和营业网点的员工人数在整个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系统中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58.7%和58.9%。净点数为42201,占51.85%,排名第一。有1114家农村商业银行,有32776家网点,占40.27%,位居第二。农村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分别有3269和3088个网点,分别占总网点的4.02%和3.79%。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有三分之一有新的农村金融机构。自2010年以来,小额贷款公司的试验迅速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8551家小额贷款公司,比2012年增加了3756家,贷款余额为9799亿元,比2012年增加了2420亿元,全年增加了504亿元。
(二)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投放更加合理农村信用社在金融支持“三农”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三农”试点成功后,改革在过去五年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治理机制、财务会计、风险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农村金融服务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服务功能日益增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县域金融服务不断加强,新农村金融机构的培育取得了巨大进展。主要农业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逐年提高,农业贷款不良率持续下降,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高。
(三)农村金融服务效率显著提高主要农业金融机构盈利能力逐年提高,农业贷款不良率持续下降,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高。截至2017年,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不良率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四大商业银行农业贷款不良率为0.8%,农业银行为0.9%;中国中型银行的农业贷款不良率为0.9%,农业发展银行为1.0%。农村信用社(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3.2%,比去年年底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国村镇银行的资产已经超过万亿元,达到1.24万亿元。贷款余额7021亿元,其中农民和小微企业贷款6526亿元,占贷款余额的93%。500万元以下的贷款占贷款余额的80%,平均每户贷款41万元。
(四)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有效改善随着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尤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农村的金融服务环境不断改善。人民银行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接入方式,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加入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目前接入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村镇银行网点数已达4万多个。通过组织开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为广大金融空白乡镇的农村居民提供家门口式基础金融服务,从而进一步优化了金融服务在农村推广的环境。
二、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
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将农村金融的“龙头力量”贯穿其中,彰显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大意义。(一)农村金融服务是“产业兴旺”的关键一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农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中,产业兴旺是重点,也是根本要求。在“三农”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将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随着农村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多元化的资本供给渠道有效地解决了农村产业发展中的资本问题。通过金融服务振兴农村的战略可以开辟金融供应渠道,丰富金融供应产品,简化金融供应流程,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分配更多的金融资源,为农村产业的繁荣提供“源头活水”。
(二)农村金融服务是“生态宜居”的有力支撑生态宜居性是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生态应该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坚持绿色导向和生态导向。首先,农村金融有效支持农村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目前,农村景观、森林、田地、湖泊和草地急需全面管理和系统改善。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美丽乡村、节能减排等领域仍然需要大量资金来推动。农村生态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其次,农村金融有效提高了农村环境治理水平。金融服务农村振兴战略有助于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制度机制,积极发展“三农”绿色金融,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一揽子服务,为实现农村生态宜居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三)农村金融服务是“乡风文明”的基础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是保障。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引导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然而,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农民普遍缺乏知识和教育,需要弥补精神文化和农业知识的不足,急需补齐精神文化和农业知识的短板。与此同时,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文物、民族村、传统村、农业文物和灌溉工程遗产都需要强有力的财政保护。通过金融服务振兴农村的战略可以通过支持农业“生产、研究和研究”的深入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渠道的优势。它可以为农业企业和农民提供全面的信息、咨询、培训等公共服务,促进农业企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专业化,营造文明的农村知识氛围。(四)农村金融服务是“治理有效”的重要组成农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全面、全面的农村发展计划。为有效治理是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基础。诚信建设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全面深入推进,增强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有效治理需要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以确保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农村社会。一方面,在农村治理过程中,农村金融从业人员可以主动将金融行业的严谨性与引导农民自觉守法相结合,依法保护自身权益,增强村民的诚实守信和金融安全意识,积极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文明风尚。另一方面,在农村治理过程中,金融业的激励体系可以与有效治理相结合,通过专项资金支持和奖励治理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和任务。(五)农村金融服务是“生活富裕”的支柱力量农村振兴的起点和终点是让数亿农民过上更幸福、更美好的生活,这符合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首先,农村金融作为一种服务业,可以鼓励和引导新的农业经营者延长农业产业链,为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提供金融支持,为农村留下更多的农业附加值。其次,农村金融可以为村民增加收入提供权力支持。农村金融可以从多个层面将农业的多功能与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结合起来,同时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
改善,为农村旅游、农村养老和农村保健等绿色健康和维护产业的发展提供金融动力。最后,新兴农村服务业需要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电子商务是新经济形势下的一种新形式。目前,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创收渠道。然而,贫困农民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自身条件、地区限制、主观能动性等,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短板。金融服务农村振兴战略可以利用“融资+金融业务+金融情报”的扶贫模式,依靠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征,用信用卡准确筛选和记录贫困家庭,准确联系金融需求,准确确定援助措施,为战胜贫困提供金融解决方案。
三、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瓶颈围绕党的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农村金融服务持续深入,服务乡村振兴成效显著。但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和资源约束的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也面临许多新挑战和新问题,尤其是农村对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的任务仍然艰巨。(一)农村金融与农村产业需求仍存在“断裂”农村市场主体的多样性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服务的多样性。然而,从实际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村工业发展迅速,变化迅速。工业发展中不断出现新的需求,农村金融服务的供应“断裂”。首先,服务产品很难跟上新的产业动态。受市场动态的影响,农村地区的传统产业继续增加新的元素,特别是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新技术被加入进来。第二是工业审批时限和工业发展机会之间的“断裂”。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银行金融拥有丰富的资金和强大的支持。然而,审批程序相对复杂,审批时间相对较长,这与工业发展的机遇不一致。与此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和组织的资金使用成本很高,难以满足需求。第三,资金的“渗透”不足。农村金融是一个基层服务行业,但对于许多农村“个体经营者”,小额资金的供应仍然不全面。大部分供应属于渗透性不足的农村“大型企业”类别。(二)农村金融多元化立体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农村金融已经形成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在内的金融体系。然而,与农村市场主体的多样性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多样性相比,机构的数量、类型和服务功能仍然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应。从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来看,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主力军仍然是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其他银行金融机构。其中,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占农业相关资金的近60%,是现有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柱。然而,从这一比例的构成来看,农村金融体系是“唯一的”这一状况不利于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更不利于全面推进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方面,过高的比例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等银行金融机构的负担和风险。根据风险和回报的关系,过多的资本会吸收农村工业发展的周期性风险因素。工业发展的波动将间接影响上述机构的运作。另一方面,非银行金融机构将会受到挤压,使其难以发挥支持农业的作用。从长远来看,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补充。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农村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保持了良好的势头,但间接挤压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运作,这不利于充分发挥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快速支持产业资金和架起桥梁方面的作用。(三)农村金融服务的“直接性”需进一步深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从目前的角度来看,农村金融服务主要集中在“产业兴旺”方面,而为生态宜居性、文明农村习俗、有效治理和丰富生活提供的服务主要是“间接”方面。也就是说,通过农村金融对工业发展的支持以及一二三个产业的整合和发展,它将间接影响和促进生态宜居性、农村文明、有效治理和丰富生活的实现。下一阶段应围绕上述要求,在金融创新、
产业发展和基础投资方面做出努力,努力直接投入更多的金融力量,以多元化、立体化的方式支持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四)农业保险覆盖面与保障水平仍有待提高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振兴的基本保障,也是农村金融振兴的重要环节。农业保险不仅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红线。目前,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主要取决于当地财政实力,“低保费、低保险、广覆盖”的原则在所有地区普遍实施,主要覆盖物化成本,保障水平较低。目前的安全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特别是新的农业生产和经营组织。同时,农业保险的巨灾风险主要取决于保险机构自身的实力。它通过保险机构的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准备金系统转移和分散,缺乏国家一级政策、资金和系统的支持。有限的农业保险力量难以满足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在农村金融保险方面,购买农业保险的农业贷款主要集中在银行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小额农业贷款和村镇银行信用风险保险等。杂项农业互助贷款基本上缺乏农业金融保险。
五、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以及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作用。依据不完全市场竞争理论和边际效益理论,重点打好五张牌。(一)打好“龙头牌”引领乡村振兴新优势从目前的农业服务来看,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仍然是金融投入、服务投入、产品类型等方面的主力军。为农村工业发展服务。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要坚持源于农村、农业、植根于农民的传统,牢固培育新时期“三农”主业,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防范金融风险的底线。同时,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不断加强风险控制,不断转型升级,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率,保持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良好的发展势头。另一方面,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产业振兴”的要求,根据各地区农村资源的优势和禀赋,大力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建设。支持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其他热带和亚热带产业。支持大型合作社和龙头农业企业发展品牌农业;支持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支持一二三个行业的综合发展;支持互联网上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创新、竞争力和综合生产效率。(二)打好“组合牌”积聚乡村振兴新动能农村金融不仅要发挥主导金融机构的主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各种新兴金融机构和组织的综合作用。目前,除了传统的银行金融机构,如农村合作社和农村商业银行,各种社会组织和农村组织正在迅速发展。要充分发挥各金融组织的作用,特别是科学引导农村互助金融组织的发展。首先,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互助组织的“滴灌”功能。农村互助组织在中国东南沿海的许多村庄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农村互助组织具有资金分配灵活、时效性强、生产和生活实用性强的特点。今后,它们应该进一步标准化和合理化。第二,积极引进更多合法合规的农村贷款公司。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目前对存贷款利率的法律限制,可以引入更多符合条件的村级贷款公司,充分利用其资本灵活性和其他特点,进一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第三,积极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可以用来满足小微企业和农民的特殊需求,从而提供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它可以打破传统金融受到物理网络的限制,弥补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不足,使金融服务渗透到网络流行的任何领域,实现金融资源的快速流动。第四,鼓励农村房地产业积极参与农村金融建设。金融和工业发展是互动的。农村工业的发展也将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鼓励农村房地产业增加金融投资,增加房地产业的资本收入。
(三)打好“生态牌”构建乡村振兴新支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农村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了“生态宜居”的发展理念。在农村金融服务过程中,应深入贯彻“生态”理念,农业资金的每一项投资都应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涉农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金融工具,探索支持农村绿色发展的新模式和机制,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大幅增加节水灌溉设施、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微生物+高架床生态农场、海洋生态牧场等农村绿色发展资金供应。),创新绿色农业科技,管理农业面源污染(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改善耕地质量,生产低残留、低污染、低消耗的农业投入),管理山地和水域的森林、湖泊和草地系统,实现普通人财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四)打好“脱贫牌”激发乡村振兴新力量金融扶贫是国家扶贫政策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小康”总体要求的必然要求。同时,金融扶贫必须从政策支持和市场发展的角度支持贫困家庭,以增加贫困家庭的收入。市场和政策必须结合起来。为了提高新时期扶贫质量,农业金融机构必须全面改善和提升扶贫金融服务,坚持扶贫与志愿者和智力支持相结合,准确满足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扶贫搬迁、就业和就学、特色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化融资需求,提高扶贫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有效激发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例如,这一模式在福建省平南县得到了集中体现,为帮助穷人的小农贷款创造了“平南模式”。经过几年的探索,福建省宁德市平南县创新并启动了三种金融扶贫模式,即合作服务、合同管理和信托分红。它已经实现了农村地区扶贫小额贷款的全面覆盖,为劳动力强的农民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为劳动力弱的家庭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手段。这是值得推广的。
(五)打好“保障牌”夯实乡村振兴新基石要破解发展瓶颈,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总目标,抓好保障工作是基础,是根本。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农村金融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金融投资,加大对特色产业发展和古镇保护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古镇和特色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村民返乡就业,给予他们金融优惠服务,支持农民脱贫致富,支持提高农村生活保障水平,支持培育一批富裕农村和富裕农民的新型农业经营实体;另一方面,从政策角度看,应加快农业服务目标、方法和责任监管体系建设,将农业服务功能监管评价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评级和市场准入有效挂钩,形成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进一步明确相关机构在农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完善农村金融差异化监管体系,结合“三农”经济特点,对农村金融机构实施更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地方政府应加强政策激励,在利息补贴、税收激励、风险保护等方面制定更有吸引力的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区别对待面临暂时困难的不同类型的农业主体,刺激农村经济活动,激活农村土地的价值;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保障机制,有效发挥地方政府在客户信贷、贷后管理等方面的作用,以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和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为出发点,将项目资金和金融资金有机结合,提高风险分担和补偿能力,形成银企多方合作共赢的格局。
篇七: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支持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阶段,为了更好的实现乡村经济和人文地理之间的构建和发展以及复合型目标的构建和实现。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的金融需求和金融支持具有新时代的特点和排他性。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施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差异性,研究金融支持体系的传统要素的调整方向,是重构乡村振兴金融支持体系的关键。
关键词:乡村振兴;金融支持;战略前言: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金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实施乡村振兴金融战略,需要认真分析新时代农村金融需求的结构、特点和市场趋势,逐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普惠金融体系。1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1.1满足农民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及不断增长,在现阶段和未来都是核心工作之一。我们不能仅仅把目光停留在产业发展的“效率”上,不管是工商资本下乡,土地规模经营,还是农村新产业的兴起,都首先要考虑农民在产业兴旺当中是否能够获益。因此,在乡村产业兴旺过程中,农村外部的要素进入是必须的,但外部要素进入农村以后与农村存量要素之间的“互惠连续共生”关系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1.2满足农民对人格尊重的需求十九大报告中说到“治理有效”,明确指出要做到“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这里,农民“自治”放在最前面,因为农民具有内在的素质与素养,并非天然的低素质群体,这是对农民人格尊重的基础。多年来城市导向的战略让城市人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乡下人”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对农村人蔑视的贬义词。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希望改变这样的思维惯性,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民在人格上能够受到平等的对待。所以,农村政策不管是制定过程还是执行过程,都需要考虑农民的人格尊重问题。农村应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剖析2.1农民增收致富,增加农民收入和繁荣农村市场增强亿万农民在小康生活中的获得感与幸福感。金融支持的主要标的:①以金融要素为引导,促进农业节本增效,防止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②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加快农村土地等资源要素的市场化,使“死”的资源资产变为“活”的生产要素。③在遵循农村环境保护前提下,支持发展农村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与流通服务业,打破繁荣农村市场的瓶颈性制约。④支持贫困户信用贷款,落实中央的脱贫摘帽要求,切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2.2加强农村基层政权与社会组织建设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维护乡村良好社会秩序与运行状态。金融支持的主要标的:①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②从各地农村的实际出发,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③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完善农村社会事业等公共服务
和维护乡村良好社会秩序。2.3促进产业兴旺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形成现代农业产
业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金融支持的主要标的:
(1)金融支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与经营体系,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农产品结构和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2)金融支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生态保护相统一。
(3)深化农业农村市场化改革,以金融要素为媒介发挥市场在农业农村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4实现农村生态宜居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金融需求主要体现在:(1)调动金融要素投入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形成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合力。(2)以金融为导向,建立健全农村资源合理保护与节约使用的激励机制,扭转农业农村过度开发利用的被动局面。(3)加快推进城乡环境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农村人居环境的公共服务供给,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3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策略3.1金融联结模式由于乡村中介组织对农村金融需求信息掌握的比较准确,因而商业银行可以借助他们的力量,将有限的资金转贷给有需求的企业以及个人使用,中介组织需要对贷款进行回收,同时还要对其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二是雇用模式。金融机构在开展农村金融以及创新农村金融机制的过程中,雇用企业、村民、村干部、信贷员等对农村社会比较熟悉的人员,通过他们获取相对准确的信贷信息,以便对贷款人的家庭财产、经营情况、信用水平以及贷款类型等进行全面、深入的掌握与研究。三是担保模式。农村中介组织利用熟知本土情况的优势,通过为贷款人提供担保,使贷款人能够更快、更顺利的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取贷款。3.2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是指农业产业供应链上的参与方与为其提供金融支持的供应链外部的金融服务机构建立协作关系,旨在实现供应链贸易的目标。农业供应链金融是一种针对农户、农业中小企业和农民创新企业的新型融资模式,将资金流有效整合到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既为供应链各环节企业提供贸易资金服务,又为供应链弱势企业提供新型贷款融资服务。3.3融资租赁乡村振兴过程中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目标时,满足农民对普通农机和现代化大型农机的需求。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操作,并通过机械化操作实现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在农民普遍性的资金不足的背景下,农民获取农机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农资租赁。3.4农业保险农业经济的波动是引发国民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亦是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一大因素。为解决农业保险长期缺位的问题,农业保险服务体系中应
纳入农业产业链、服务链全流程保险。根据农业农村发展趋势,在目前传统农业保险的基础上,支持保险机构将保险服务链向农业产业上下游延伸,为农业产业链、服务链提供全流程保险,探索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定制风险保障方案。目前我国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还不健全,期货交易的市场容量小,这些因素正在制约着“保险+期货”试点的扩大发展。
篇八: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问题一直都是我国高度关注并着重解决的现实问题,聚焦“三农”不仅是国家层面的事,也与大众息息相关,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提出,更是将“三农”问题推到了新的高度。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实施,关系到乡村发展,也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于此,本文结合乡村振兴浅谈其中的金融支持问题。关键词:乡村振兴;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1.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支持问题分析
1.乡村振兴战略分析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客观要求,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策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规划,在当前具有重要的实施意义。乡村振兴体现了我国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促进乡村与城镇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划,乡村振兴的实施关系到我国能否进一步解决城乡发展差距,各乡村发展不平衡等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这就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循我国乡村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国情出发来进一步落实,同时也要明确“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突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乡村所处的重要位置[1]。
1.乡村振兴现状分析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自实施起已经构建了相应的政策体系,明确了基本的发展框架,在相关战略规划当中已明确乡村振兴发展稳步推进,已基本完成了预定指标,在工作当中,落实绩效考核,也加强了各环节之间的连接度。各地区各部门
也依据乡村振兴发展的实际战略规划来配备相应的人才以及技术,制定并出台系列保护以及实施政策。从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总体保持在1.3万亿斤之上,乡村居民收入也较前一年多了一番,可以说基本完成了攻坚克难任务要求,消除了地区间的绝对贫困局面。从近一年发展来看,乡村经济也在稳中向好,虽然部分地区没有实现全地区经济局面脱贫转换,但是金融环境相对稳定,在后续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力度也逐步加强。综合来看,为了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发展仍需要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服务力度,确保金融机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从而提升乡村金融环境整体运营效率,推动乡村健康稳定发展。
1.乡村振兴金融需求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在推进乡村金融环境构建过程中,要明确乡村金融需求,构建完善的乡村金融市场体系,在此基础上来构建和谐稳定的乡村金融环境。从乡村居民金融需求上来看,由乡村信贷需求向综合性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具体体现在互联网+农村一体化发展,农业供应链融资等各个方面。从需求对象来看,也从传统农户转化为现代农户,企业连锁等方面,乡村金融需求发展呈现多元化,而且需求结构也相对复杂。从乡村振兴战略来看涉及民生、产业、生态等多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很大程度上推动乡村进步发展,在此过程中,也需要金融机构的切实帮助,为乡村发展提供更多正规有效的投融资渠道,将资金带入到乡村振兴发展当中。可以说,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加大资金与技术投入,也要完善政策支持,以资金为保障来推进乡村各阶段不同发展需求。
1.乡村振兴金融供给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也要明确金融供给问题,在乡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金融体系层次分明,覆盖面广,可以说不仅改善了乡村金融服务环境,也提升了金融服务水平。结合实际情况来看,乡村金融机构也在根据乡村发展实际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各类新型产品的不断涌现不仅满足了乡村居民的实际购
买需求,也突出了乡村发展的自身特色,实现了量身定制特色发展。其中涉及到的方面众多,集中体现在支农信贷增长、金融服务覆盖面扩大、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贷款开发、融资租赁、农业保险等。但与此同时,在乡村地区金融服务逐年优化过程中,也要明确乡村居民实际金融诉求,要保证金融供给结构平衡,加强服务水平,完善保障机制。
1.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支持策略分析
1.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实施,应当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在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各区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针对性发展模式,遵循“市场+政府”的发展模式,既要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也要加大宏观调控[2]。政府层面应当提供政策保障,既要稳定乡村金融市场环境稳定,也要推动乡村体制改革,要充分发挥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等政策工具的实际作用。在乡村振兴局的指导下来落实各项政策规划,也能够逐步完善乡村金融机构的治理体系,加强内部控制,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乡村互联网+全覆盖,推动互联网金融在乡村地区的发展。
1.体现政策支持优势
在乡村振兴当中,进一步稳定金融市场秩序,构建良好金融环境需要充分体现出政策优势,明确支农再贷款、综合运用信贷、税收优惠等政策,构建一套有法律依据也有严格约束的政策体系。不仅要推动乡村业务发展,也要不断提升乡村经济效益,从信贷政策支持来看,要根据乡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适时发挥经济调节作用。结合乡村金融该机构的实际运营发展情况,明确其对信贷政策的落实以及执行效果,引导相关金融机构设计更有针对性的金融信贷产品,相关职能部门也要支持乡村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信贷支持力度,及时进行追踪反馈。与此同时,也要根据乡村发展情况来制定适宜的补贴费率,当补贴费率过高应适当增加政府财政压力,反之则需要及时调整,确保补贴费率的动态调整,对于部分
偏远地区以及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贫困区也要实行免息政策,为乡村居民提供便利,从而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1.净化金融发展环境
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当中,也要净化乡村金融发展环境,要加强监管覆盖力度,构建乡村信用体系,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各部门各机构的配合力度。可以说加强征信系统构建,既充分保障乡村居民的合法权益,也能够规范乡村振兴中的各项业务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包括贷款违约等记录,也要涉及到交通违法、违规违纪等相关内容,确保征信系统的全面化与普及化,从而达到净化发展环境的实质目的。在个人征信系统构建基础上,完善相关项目征信模块,确保该体系能够直观反映乡村居民以及乡村项目建设的真实内容,改变以往信息不对称的弊端,从而推动各项业务有序开展,构建良好的乡村金融发展环境。
1.加强金融安全管控
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当中,应当加强金融安全管控力度,健全农业发展保障体系,同时也要建立乡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要充分考虑病虫害、天气原因给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相关职能部门要认识到乡村居民在申请农村信贷当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通过保险等方式来加大风险防范力度,加大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力度,根据乡村居民实际需求来制定相应的金融产品,在保障乡村居民权益的同时,也降低乡村战略开展中的一些阻碍因素。
结论: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乡村发展的基本构想,也遵循了乡村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乡村发展过程中,保持金融环境稳定健康,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仅能够推进乡村战略发展的持续进行,也能够确保乡村发展始终跟随现代化社会发展脚步,有利于实现其战略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邢建军,郭振亮,郭荣华.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支持脱贫地区农民增收问题浅析——以清水河县为例[J].北方金融,2021,(06):95—96.
[2]高建军,张瞳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J].植物检疫,2021,35(02):92.
篇九: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效率与路径研究
作者:李宝友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21年第7期
李宝友巴林右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摘要:乡村振兴的稳步实施必须发挥金融服务的积极作用,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还有待完善,需要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丰富涉农融资产品,优化农村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应当基于现代区域农业发展需要,强化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广泛开放,提高农村金融政策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构建良好的金融服务机制,从而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
关键词:农村金融;乡村振兴;服务措施;优化方法
党的十九大对于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建设涉农金融服务体系,丰富农村金融市场主体,拓展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对于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在“十四五”规划开局阶段,还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切实满足乡村金融需求,依托各类金融机构丰富农村金融产品供给,解决传统农村金融服务中的障碍,全面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依托金融服务促进乡村振兴。
一、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原则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政府应当为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导向,政府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主导力量。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当采用政策先行的方式。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发挥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作用,将农村金融服务纳入国家农业发展规划,积极通过信贷业务支持落实农村和农业发展政策。还要在政府主导下完善合作金融体系,积极引导商业银行、私营金融机构有序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明确不同金融服务主体的主要金融服务对象,实现金融服务的科学化。切实加强对农村金融的监管,监控农村金融的整体情况,有效防控农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
(二)发挥普惠金融作用
新时代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应当具有普惠金融的基本特征,强调从中小微农业企业和农户的基本需求出发,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深化改革。首先,发挥普惠金融的作用还要创新金融产品,围绕着“两权”抵押推出涉农金融服务产品,积极开展特色金融服务试点活动。其次,高度重视降低融资成本,扩大贫困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力度,增加小额贷的项目,减少小额贷的门槛限制,进一步让广大农民享有农业信贷的机会。第三,还要积极运用财政资金支持农资金融化运转,强化担保与信贷业务联动,进一步优化农业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
(三)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发挥农村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持续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作用,还要不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应当加强农村金融的宣传教育工作,对农村金融服务对象进行农村金融政策的宣传,普及金融服务知识,宣传政策法规,有效地对金融文化进行普及,防止非法集资和融资活动。另一方面,持续加大行政监管的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活动,提高风险问题的控制力度,切实保障农村金融有序发展。而且,还要强化农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通过媒
体等多种平台引导农村的消费观、理财观和信用观,不断净化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更好地发挥金融工具作用。
二、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问题
(一)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较少,服务模式单一,现有农村金融服务力量不满足农村乡村振兴发展需要。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规模较小,现有金融服务机构不满足日益快速发展的农业经济需要,农村合作信用社受产权结构等因素的制约,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创新性和灵活性不强,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服务方式落后,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单一,部分地区没能发挥信息化金融服务的优势。而且,有些地方金融服务缺失,金融服务网点分布不均,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未能纳入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影响了农村金融服务整体质量。
(二)农村金融供给量较低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农村金融也获得了稳步发展,但是农村金融制度仍待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仍落后于农村金融发展现实需要。首先,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金融机构主要向农村地提供存取款业务、转账业务等,尚未能完善金融信贷业务,偏远地区未能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其次,农民理财投资的主动性不强,金融服务政策宣传不足,农村基本金融服务未能持续得到改善。目前,农村对于融资的意愿低,有些小微农业项目未能得到必要的信贷支持,金融服务产品缺乏多元化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农民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
(三)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
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资源的支持,我国部分地区的金融服务体系发展不均衡,农民贷款的成本较高,限制了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一方面,农业中小微企业贷款难,往往造成了非法融资等现象。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流通不畅,农业信贷的风险较高,农村金融机构缺乏有效渠道了解抵押物信息。目前,农村地区还缺乏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信息服务的覆盖范围较小,金融服务的运营成本较高,金融信息技术人才不足,新产品开发能力不强。当前农村金融还缺乏一系列的支撑机构,还需要运用大数据、云存储技术支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三、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开放
现代农村发展与农业建设需要完善产业化经营体系,强调以需求为导向建立广泛的市场化运转机制。巩固和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对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涉农金融服务质量意义重大。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发展涉农资本市场,推动涉农服务基金建设,开发多种涉农金融服务产品,解决农村企业资金周转问题,为农业企业蓄势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保障。当下还要鼓励有一定金融风险承受力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大户利用新形式金融服务工具。发挥主要金融机构的作用,积极建设村镇银行、县域融资担保机构,引进新兴金融业态组织落户县城,还要建立线上金融供需服务平台,引导农村金融供需的线上交易,提高银行与农民、企业、合作社对接的有效性与深入性,具体可以运用金融机构在定向补贴、抵押担保贷款和落实奖补政策中发挥作用。还要扩展金融服务功能链条,立足现有农业产业链条研发新型涉农金融产品,强化金融供给能力质量。结合本地情况开拓特色金融业务。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与智能化技术在涉农金融服务中的作用,加强金融市场扩张风险的有效防控。
篇十: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金融服务创新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金环;孟倩倩
郑州财经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与金融支持息息相关。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村金融存在农村金融体制不完善、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金融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鉴于此,在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中,要不断完善农村金融管理与服务体制、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营造健康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关键词:农村金融;乡村振兴;模式一、前言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以下简称“三农”问题)在我国具有极端重要性。实践证明“,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三农”问题的妥善解决,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政府在“三农”方面的投入日益增多,“三农”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三农”发展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城乡差距问题仍然表现得非常突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卓有成
效地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上来说,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新战略,是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农业稳步发展和农村进一步繁荣的重要保证,更是针对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未来农村人口老龄化、乡村衰落、农村凋敝的前瞻性战略,有利于未来形成“村镇化”与“城镇化”的双轮驱动。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经济;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各类金融机构要正视当前农村金融服务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实,与时俱进,转变金融服务理念,不断创新金融服务,竭力为农村不同种类融资主体融资诉求的满足创造条件。
二、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和方向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金融服务“三农”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公共服务、智慧农业等融合发展,面临着全新的融资与服务需求,这要求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利用大数据、金融科技等技术手段,依托数字化服务平台搭建的服务场景,构建适合农村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1、农村产业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未来现代农业的发展将转变为数量与质量并重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通过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涵盖产业规划、种植、加工、流通、销售、旅游的“、融资+融智”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亟需大量的融资支持。
2、美丽乡村建设在美丽乡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乡村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休闲价值、经济价值、农业休闲、水土治理、电网改造、道路绿化、自然保护等绿色环保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并衍生了大量绿色金融需求。3、农村公共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对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对金融机构的便利化服务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加强金融与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农村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要求金融机构要提供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满足农民对金融的综合化服务需求。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中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新时期乡村发展的方向,还是乡村发展的新思路,更是未来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转变。与以往的城乡关系论断相比,乡村振兴战略的提法是将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改变了过去乡村从属于城市的理念,更为强调乡村自身的发展,暗含着在国家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乡村应该扮演与城镇相对等的角色,是与城镇平行的实体。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作为一个单独的实体,乡村的经济发展还不够充分,虽然这与我国历史和现实是紧密相关的;但是,金融服务的滞后对其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从现实来看,金融服务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影响农村一二三产业及其融合发展层面。
1、农村金融体制不完善一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产权结构不明晰。市场经济下,农村金融需求增长促进了农村信用社规模的扩张,造成农村合作金融的产权制度发生重要转变。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导致产权主体权属不明,难以有效行使管理权。在农村信用社向商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的复杂性是阻碍农村信用社改革因素之一。二是农村金融服务方式较落后,部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方式较单一,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三是金融服务体系不完整。互联网经济促使多元劳动供给,尽管当前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包括农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但是尚未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加之我国农村金融网点分布不均衡,金融产品种类有限,直接影响农村金融的服务质量。2、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获得较快发展,但在农村金融供给体制上仍存在不健全。首先,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存在滞后性。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向农户提供存、取、转账等结算类基本服务,但这些服务并未在农村地区全部落实,尚存在空缺。农村金融机构仍有偏离农村的情况出现,并没有达到基本金融服务全覆盖。近些年来,虽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大有改观,但是依旧存在金融服务布局不科学的情况。其次,农民投资理财意愿不强。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对理财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强。总的来说,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整体改善状况较好,基本金融
服务情况得到改善。乡村振兴战略更要突出金融振兴,但是就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来看,期货、证券等交易平台比较匮乏,理财产品缺少多元化,直接影响农民金融投资的积极性。
3、金融资源配置不均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支持,但我国部分农村地区金融体系存在发展不均、借贷成本高、运行不合理等问题,限制了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金融支持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当前农村金融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我国农村存在资金成本过高、缺少抵押物等问题,许多小微企业难以依托正规渠道获得贷款,因此多通过民间借贷来获取信贷资金。农村地区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尚不完善,小微企业与农户之间缺少信息交流,民间借贷资金成本高,导致农户还款压力大,不利于企业运行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为农村传统金融产业带来全新的发展空间,为拓展服务覆盖范围、减少运营成本等提供了新的方法。但是由于农村地理空间障碍、金融信息技术人才不足,农村金融在经济运行、产品创新方面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程度不高,严重影响农村普惠金融的实施。四、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模式分析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要根据乡村振兴阶段性的具体计划,重点解决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难点问题,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环境,探索有效的金融服务模式。笔者建议,可采取健全政策保障
体系、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创新金融服务“三农”的方式等三种模式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1、健全政策保障体系,贯彻落实各项政策一是要积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与政府部门、政策性担保公司、合格商业担保机构、保险公司等业务合作,创新增信服务模式;建立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制度,解决农村集体用地流通交易难的痛点;优化信贷政策,鼓励信贷资源向农村倾斜,适当增加信用贷款,为金融服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二是金融机构要积极落实各项政策,优化金融服务方式,拓展投融资路径,支持产业融合,助力涉农产业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质量。2、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要解决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问题,需要营造健康的乡村金融生态环境。一是不断健全农村金融服务配套机制,持续拓展涉农信贷增信服务,提升农村保险覆盖率,建立并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有效解决金融机构与农业经营主体、用户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二是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赋能,搭建集结算、理财、信贷、交易、政务、医疗、社区服务场景为一体的数字化平台,提供更全面的综合金融服务,促使B(企业)—C(个人)—G(政府)三者形成有效闭环,增强体验感和便利性。三是完善涉农金融业务监管机制,适当提升政策支持及监管包容度,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3、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尤为明显;要卓有成效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高度重视金融服务创新,力求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金融服务创新,扫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资金困境问题。从现实来看,在市场经济的直接刺激下,我国金融服务与过去相比有了显著的进步,在部分领域则走在世界前列,如移动支付;但从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角度来看,我国当前的金融服务创新力度仍然不够,需要在服务意识、服务环境、服务形式、服务手段等方面创新。虽然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服务需求存在多样性,金融机构不可能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所有服务需求,但在宏观层面的金融服务创新,仍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夯实金融基础。首先,围绕乡村振兴的发展重点,充分借助金融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对龙头企业种植、加工、销售、农旅等产业融合给予大力支持,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以“龙头企业+金融+农户”的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脱贫增收,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金融产品。其次,重点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融合建设、智慧农业等,建立生态农业重点项目库,支持农业节水、农村垃圾治理、低碳农业、农村交通、电网改造、农村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最后,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利用农村的村医办公室、小卖部等固定场所,设立金融服务点,为农户提供支付结算、个人理财、消费信贷等金融服务。
五、结语
综上所述,推行农村现代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手段。虽然目前农村金融体制仍有待完善,农村供给不足、金融配置不均的问题仍有待解决,但是依托金融资源支持乡村振兴建设已是必要路径。建立统一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打通金融机构与农业经营主体、用户间信息流通渠道,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借助科技赋能,搭建数字化平台,构建农村金融生态圈等措施已成为现代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目的都是为提供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实现B(企业)端赋能、C(个人)端突围、G(政府)端连接,解决“三农”的痛点和难点,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保驾护航。
篇十一: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P>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改革问题研究王树林;夏冰【摘要】本文分析论证了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金融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改革的新机遇,探索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金融改革路径.【期刊名称】《吉林金融研究》【年(卷),期】2018(000)009【总页数】6页(P37-42)【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金融改革;农村经济【作者】王树林;夏冰【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松原市中心支行,吉林松原138000;中国人民银行前郭县支行,吉林前郭13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党中央、国务院以2018年一号文件的形式,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总体部署。《意见》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可见,党中央、国务
院对于金融在支持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充满期待,对农村金融如何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前进道路,即要坚持改革的方向,确保农村金融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在乡村振兴中成为中流砥柱。一、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金融改革提出新要求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越来越重视“三农”经济发展,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偏弱、农村资金外流严重等等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全国各地陆续开始摸索着进行农村金融改革,这些改革虽然名称不一,开展领域也存在差异,但改革目标、改革内容、改革举措等方面大同小异,同时也都取得了一些预期效果。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得农村金融改革的政策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改革设计思路无疑需要补充和完善,以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需要,本文将以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为案例进行具体论述。(一)坚定农村金融改革的信心,坚持农村金融改革主要方向“三农”工作始终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使我们党政治理论有了新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党中央审时度势,在继承我国以往“三农”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描绘出的宏伟蓝图。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决心进一步坚定。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各项农村金融改革,设计的总体思路是解决“三农”领域金融服务能力不足问题,这一根本原则在党的“十九大”之前适用,并且取得了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实际效果,在党的“十九大”之后也一样适用,可以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因此,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具体实践者,都应该进一步坚定农村金融改革的信心,坚持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初心,以大无畏的精神继续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而且《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中央决策层对农村金融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是满意的,为各地的农村金融改革工作吃了“定心丸”。(二)完善农村金融改革的政策设计,适应乡村振兴的新要求
在坚持农村金融改革主要方向不变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金融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农村金融改革的政策设计也应该体现出“新时代”的特征,以适应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三农”领域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新需要、新要求。1.更加全面的改革目标和任务201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通过的《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方案》(以下简称《金融改革方案》),明确了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的主要目标是: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试验地区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符合现代农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金融惠农的政策体系更加高效,农村金融可获得性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满意度明显提升,试验地区经济社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由此可见,以往的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标还是紧盯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等两个方面,这个目标仅对应了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变富这两项内容,另一项—农村变美—明显没有涉及,导致以往农村金融改革对于农村变美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广大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仅是物质丰富、生活富裕,还要精神富足,生活环境美化。因此,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农村金融改革目标需要进一步拓展,由以往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向农业增效、农村变美、农民变富三者并重转变。2.更加丰富的改革内容和措施2015年的《金融改革方案》同时明确了“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扩大抵质押担保物范围、加快普惠型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多层次资本
市场建设、优化农业风险分担机制”等六大方面、23项具体改革内容。但与《意见》中提出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的需要相印证,在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防止脱实向虚倾向、强化地方政府金融风险防范处置责任、加大中长期信贷支持等方面还显得涉及不深、力度不足。这些都需要在下一步农村金融改革中进行完善和补充,才能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具体到信贷投向方面,以往的农村金融改革引导信贷投入存在重农户个体轻农村集体、重农林牧渔业,轻基础设施,重短期效益轻长远规划等现象。这从以往农村金融改革效果的评价中也可见一斑,农户贷款增长情况、涉农贷款增长情况、农民增收情况成为考量的核心指标,而农村(农业)基础设施信贷投入情况、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情况,这些反映农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能力、“三农”经济长期发展潜力的经济指标很少涉及。3.更加明确的改革进程和时限《意见》中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划定出了明确的时限和步骤,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与我国“两个一百年”的社会发展目标相呼应。但在以往的农村金融改革设计中,却少有这些明确的发展阶段划分,也少有时间跨度达30年以上的长远规划,如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仅在《金融改革方案》中列出了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达成改革目标。改革进程和时限的模糊,使得改革操作层面的执行者可能会出现改革只是暂时性行为的错误认识,从而出现急功近利的短期性行为,影响到农村金融改革的最终成效和长远发展。由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金融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必须对以往各项农村金融改革进行完善性修订,才能符合新要求,才能确保农村金融改革与乡村振兴战略协调一致,使农村金融在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出最大效
用。二、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了新机遇乡村振兴战略是彻底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补齐“三农”短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伟大战略,是全面激发“三农”经济活力和提升发展动力的长远规划,为农村金融改革深入开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够推进“三农”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乡村社会治理和生态环境全面进步,提升广大农民综合素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得农村金融改革的经济环境明显改善,为农村金融改革开拓出一片“坦途”。(一)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为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农村金融改革离不开农村地区各级党政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一些农村地区的党政领导干部改革创新意识差,“宁愿少做事,不愿多担事”,“怕乱求稳”,在配合金融改革时出工不出力,或表现为行政效率低下,跟不上农村金融改革的进程要求,使得参与农村金融改革的金融机构成为“剃头挑子—一头热”,农村金融改革被迫成为涉农金融机构的内部改革,改革的效果打了大大的折扣,无法实现改革的初衷和目标。《意见》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将为农村金融改革破除行政壁垒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有助于形成地方党政、金融机构、相关部门的改革合力,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的进程,提高改革的实效。(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为农村金融改革营造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随着改革开发向纵深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各经济主体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主动性不断增强,但是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市场经济意识还远没有深入人心,在经济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弊端,这些对农村金融改革的顺利开展都形成了客观上的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城乡融合
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农村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破解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而农村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也是破除城乡金融二元化结构问题,使农村享受到与城市同等的金融服务,可以说经济二元化问题破解与金融二元化问题破解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三)实施质量兴农战略、财政投入持续增长等措施,为农村金融风险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村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有很多,但毫无疑问我国农业发展质量不高、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低是主要原因。实施质量兴农战略,能够大幅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提升农产品经济附加值,增加涉农信贷还款来源,涉农信贷产品风险将持续下降。另一方面,财政投入的持续增长,将以金融风险担保基金等形式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风险的分摊机制,解决长期以来,农村金融风险主要依靠涉农金融机构自身承担的难题。(四)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为农村金融体系完善铺平了道路目前,我国除少数经济发达省份(广东、浙江等)外,大部分省份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发展严重失衡,重农轻工问题突出,服务业基础极差,吉林省这方面问题表现的更为明显。乡村振兴战略倡导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得非涉农金融机构特别是一些大型银行机构在农村地区也有了用武之地,对非涉农金融机构进驻农村地区的吸引力增大,可以促进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同时,也能进一步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改善农村金融供给结构,形成金融机构间的良性竞争。(五)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开辟了广阔空间农村金融产品不断创新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动力源泉,但是农村地区相对僵化的经济体制、相对封闭的经济格局、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阶段、相对单一的经济结构,都在客观上成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桎梏,可以说不打破这些枷锁,农村金融产品创
新永远无法走上康庄大道。以近年来吉林省为数不多的农村信贷产品创新为例,农业直补资金担保贷款一经推出,各家金融机构便一哄而上,争抢上线该产品,表面上是产品研发十分成功,从风险控制到利润空间设计都满足了金融机构的需要。但深层次反映出的却是,农村金融产品创新门路狭窄,各家金融机构很难开发出或借鉴到好的产品,所以遇到好的金融产品后才会趋之若鹜。另一款由省政府金融办主推的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虽然在省市财政出具保证金、各级政府部门大力推进等条件推动下,一度出现了较为繁荣的局面,但随着风险的逐步显现,如今已经成为参与试点银行机构的“烫手山芋”,纷纷停办,这也在另一个侧面证明,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何等困难。《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等等,这些措施无疑将推动“三农”经济实现多元化发展,为“三农”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新的经济业态、经济动能将不断涌现,这些都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且随着城乡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效率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原来适用于城市的金融产品稍加调整就可以在农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改革路径选择乡村振兴战略既对农村金融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农村金融改革已经遇到关键的历史性节点,如何在已经取得的工作成绩上更进一步,结出更加丰硕的改革成果,需要认真思考和对待。(一)改革组织方面:加强党对农村金融改革工作的领导《意见》明确“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这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要求在农村领域的贯彻落实。农村金融改革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引擎,因此也需要在党的具体领导下进行。在这一点上,要明显有别于以往农村金融改革中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如人民银行)主抓,各涉农金融机构唱主角的工作领导格局。也就是说,要把农村金融改
革工作列为各级党委的重点工作任务,而不仅仅是各级地方政府的重点工作。具体到吉林省的层面,加强省委对农村金融改革工作的领导,也是彻底破解吉林省国民经济增速急剧下滑,经济发展质量持续低迷的客观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心是巨大的,也必然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金融措施将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哪里能利用好这些措施,哪里的“三农”经济就会取得先发优势。只有在省委的直接领导下,才能快速领会、充分利用好这些政策措施,把“三农”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而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兴则百业兴,“三农”经济快速发展会拉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加强省委对乡村振兴、农村金融改革的直接领导势在必行。建议将《金融改革方案》确定的基本原则之一“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修订为“党委领导,政府推进”,突出党的领导在农村金融改革中的核心地位,为扫除改革障碍、推进改革进程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要以明确的形式把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列为各级党委的主要政治任务之一,协调好各参与方的关系、疏通好政策传导渠道,明确奖惩措施,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压力传导机制,保证农村金融改革的各项任务措施落实到位。(二)改革目标方面:统筹兼顾长远愿景与近期成效《金融改革方案》在确定主要目标完成时限时,提出“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即大概是从2015年末到2020年末,这一时间段恰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阶段吻合。很明显,要与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金融改革方案》在目标的确立上不能仅仅局限于到2020年末的短期目标,必须进行长远性的规划,将农村金融改革工作持续推进下去,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中,把农村金融服务提升到相应的层次和水平。参照《意见》列明的乡村振兴战略到2035年要实现的目标,农村金融改革的长远目标应该至少包含以下内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取得决定性进展,全省大部分
农村地区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形式没有明显差别,人均金融服务自助设备数量基本一致;城乡金融宣传形式、宣传活动数量、金融知识普及程度趋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农民信用意识大幅提高;涉农金融风险分摊机制基本完善,金融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三)改革任务方面: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长期以来,我国在解决“三农”问题时,一直把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主要发展目标,而对于农村本身的发展关注不多,相应的扶持政策措施明显少于前两者。乡村振兴战略首次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人居环境改善等乡村建设内容提到与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把这三方面内容共同列为“三农”“两个一百年”发展终极目标,即“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相应地,今后农村金融改革的任务也要进行补充完善,把支持农村变美与支持农业变强、农民变富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支持力度还要更大,确保解决好以前这方面支持力度较小形成的历史“欠账”。支持农村变美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着手,既要完善农村各项基础设施,改善农民人居环境,大力推进绿色产业和环保事业,向城镇化看齐;又要在农村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形成与富裕程度相配套相适应的良好村风村貌。农村金融改革要在以上两方面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通过金融手段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经济要素合理流动,有一定倾斜地支持相关产业、行业的同时,注意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的带动作用,用良好的精神风貌,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村社会风气逐步好转,打造农村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四)改革具体内容方面:契合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关于农村金融应该如何为乡村振兴助力,在《意见》中已经有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可以说这些要求就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努力方向。1.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一是通过加大考核力度、完善奖励机制、
实行税收优惠等措施,推动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商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强化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将金融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二是加快出台法律法规,规范民间借贷行为,推进民间借贷“阳光化”,压缩非法高利贷生存空间。三是为涉农银行机构在农村布放金融服务自助机具提供便利条件和财政资金支持,分担布放成本。四是加大农村保险业务推广力度,正确解读保险知识,形成农业保险、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互为补充的农村保险市场格局,提高农村地区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五是适度放宽农村企业直接融资限制,扩大“三农”直接融资比重,吸引社会资本有序进入“三农”领域。2.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丰富农村金融产品。一是结合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化和推进,积极调查研究“三农”经济的新特点、新需求,因地制宜推出多种多样的金融服务产品。二是为涉农银行机构引进专业人才提供条件,提高金融科技应用水平,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三是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快捷支付业务,提高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普及率,使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3.提高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工作力度。一是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等多方面出台措施,鼓励金融机构把普惠金融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农业农村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二是研究金融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建设,积极配合国家扶贫攻坚战略,在全面脱贫、全民奔小康的最后关键阶段,贡献金融力量。4.加大重点产业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在促进“三农”发展上,提出了加快绿色产业发展、推进节能环保、造就乡土人才、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繁荣农村文化等新的重点方向,这些也为农村金融支持的产业领域划出了重点,农村金融改革应紧紧围绕这些重点产业,加大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实施重点倾斜策略,让有限的金融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最大的效益,取得最大的改革效果。5.完善监管体系,形成金融监管合力。金融风险能否有效控制,关系到农村金融改
革的成败,关系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力,因此地方政府、人民银行、监管机构应在监管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既明确职责、分工负责,又团结协作,严控金融风险,为农村金融改革保驾护航。
篇十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P> 作者:郭伙生[1,2];冯振中[3]作者机构:[1]吉安市政府,江西吉安343000;[2]吉安市政府金融办,江西吉安343000;[3]吉安市政府金融办企业上市服务中心,江西吉安343000
出版物刊名:老区建设
页码:12-14页
年卷期:2018年第6期
主题词:乡村振兴;金融;改革发展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当前中国对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证研究较少。吉安市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和总结的一些经验,以期能为其他地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借鉴启发。
篇十三: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P> 金融支持广西乡村振兴发展研究——以广西桂林市为例6月10日下午,广西桂林市供销合作社与桂林银行桂林分行在桂林金融大厦举行“供销社+金融”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桂林市供销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姚xx,党组副书记、监事会主任黄xx,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唐xx,桂林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兼桂林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范xx出席活动。
范xx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合作遵循“体系对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在“三农”服务领域建立长期、战略性的业务合作关系,探索金融与供销社体系的融合创新,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姚xx表示,桂林市供销社是为农服务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是推动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双方有共同的使命、愿景、担当,在不同领域有各自的优势,希望通过此次合作将为桂林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双方将共同推动社有企业、乡村振兴项目、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农村电子商务、“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金融服务等建设,打造“供销社+金融”乡村振兴模式。
仪式上,范xx代表桂林银行桂林分行向桂林市供销合社授信,未来将提供5亿元综合授信支持全市供销社社有企业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本次战略合作协议的顺利签署,是桂林分行与桂林地区重要为农服务机构深化合作的拓展。桂林分行将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发挥城商行优势,下沉信贷资源,以支持供销社社有企业及其产业链相关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落脚点,强化各级供销社生产、供销端金融支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民营小微、服务城乡居民,携手桂林市供销社系统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
参加活动的还有桂林市供销社各科室负责人、各县(市、区)供销社负责人,桂林银行乡村振兴工作部、桂林分行、桂林分行相关部室负责人及县域支行行长。
篇十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P> 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摘要: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民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越来越强烈。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立法,只有针对农村金融进行科学立法,以更完备的法律规制来推动农村金融发展,为农村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受多种原因的影响,社会金融资源的供需出现了较大的矛盾,整体结构相对分散,资源总量不足,产品结构也不合理。所以,要更新金融机构的服务认知,强化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落实政府的保障措施,真正通过金融服务推动乡村振兴,提高社会整体经济水平。
关键词: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路径
引言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从逐步推动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发展入手,推动地方政府提升县域农户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重视实体和互联网的双向融合,从风险共担的角度构建更为全面的金融结构,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势和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推出更多符合乡村实际发展状况的普惠金融产品,以社会金融形态的系统化发展实现行业的整体提升。农村地区想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就更需要金融服务的有力支持。
1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涵
1.1以产业兴旺助力农业变强
金融服务促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从创新性提高农业经营结构的角度入手,强化资本向农村地区的扩散,以此实现社会资本的引入、创新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完善产业结构和优化布局。在此情况下,要从根本上强化金融机构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实际作用,实现创新型发展,提高农村地区各类经济发展结构对金融政策的运用效果,从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服务等方面开展信贷支持服务,以此推动粮食种植、农产品结构和销售等领域协同
发展,保证整个农业产业布局可以实现在不同领域的共同发展,促进不同信贷品种实现结构互补,进而完善农村产业布局,助力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有序发展。
1.2以农业生产带动农村变美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经济发展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农业领域也从传统追求产量开始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农业发展和金融支农理念成为日后发展的关键。农业金融机构应把工作重点放在金融产品等对农业产业的服务项目上,加快乡村振兴的脚步。提高金融信贷业务的发展效果,扩大其影响范围,在农业产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重视金融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对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服务开发、种植及养殖业的发展方面进行变革。可以说,落实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能够结合农村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创意农业和生态农业,实现新老产业的有效融合,推动农村地区发展。
2乡村振兴中农村金融困境表现
目前支持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措施整合性不足,难以实现协调发展。近几年,不同金融机构都开始研究并分析适用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发展特点和渠道,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但分析现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可以发现,产品内容较为分散,彼此结构协同性差,信贷、债券、发展基金和保险等金融工具的整体结构具有较大偏差,难以实现有效平衡。
普惠金融助力传统农区乡村振兴的刚性约束不强,当前,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处于先试先行的探索阶段,明确提出积极引导省内金融机构强化金融与乡村振兴发展政策的深入融合。多数政策文件的关键词是“引导”“鼓励”,对推进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不具有强制约束性。部分地区、部分金融机构存在“金融是政府的事”“金融由政府兜底”等错误认识,难以将金融与乡村产业的生命周期、自然特点以及乡村经营主体的知识水平、科技手段等紧密相连,阻碍了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
3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
3.1坚持理念引领,破除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思维局限
社会各领域经济形态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但针对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时间短,未被社会大众所熟知,也没有被所有人接受和认可,大部分金融机构和农业发展主体没有意识到金融服务对实现乡村振兴的意义。金融机构作出金融决策时,往往以投资稳定、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作为基本目标,所以部分金融业务布局的重点依然在工业领域,很少有金融机构将业务重点放在农村地区。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要优化自身的业务结构,提高社会整体发展意识。要重视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引入金融服务,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和环保共同发展。农村地区具有区域性特点,其综合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被污染后很难修复,所以要重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发展,从思想上优化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以新的理念引导金融结构调整,提高金融决策模式对乡村发展的引导作用。
3.2以科技创新改变传统金融服务
银行在解决“三农”问题时,因为受大数据技术的限制,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对乡村提供金融服务。农业相关的金融机构要结合目前农业经营形态的变化,结合先进手段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业务的创新发展,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完善业务发展和办理流程,减少农村信贷的投放流程,提高农村金融的供给水平和服务质量。
3.3丰富涉农信贷增信方式和手段
目前,涉农金融机构要结合土地规模经营情况支持新型农业主体的发展。涉农信贷发展展现出来的特点是在较长的信贷周期内可以提供更高额度的贷款,发放这部分贷款的前提是将符合贷款发放标准的土地产权和农房作为抵押。由此可见,要通过设备抵押贷款和开展相应的生产获得资金,有针对性地提高信贷额度,进而延长还款期限,推出适用于农场和农业大户的贷款产品,确保专业合作社贷款和产业链贷款以及电商数据贷款的模式呈现新的发展形态,以此满足土地经营权和其他土地流转形式规模化发展的需求。
结束语
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普惠金融是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和建设主体的重要基础,对整个农村地区经济环境的优化具有一定引导作用,要面向农村地区
大力发挥金融服务的作用,实现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深化发展和资金的有效运用,实现对“三农”领域金融服务的完善和扩展,进一步扩大农业经营和生产规模,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郭国峰,张颖颖.乡村振兴视角下普惠金融支持农村发展效应研究[J]征信,2021,39(2):34-35.
[2]余春苗,任常青.农村金融支持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经验和乡村振兴启示[J].经济学家,2021(2):33-36.
[3]吴寅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金融科技的作用及思考[J].学术界,2020(12):13-24.
篇十五: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P> 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开展策略探析摘要:乡村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着达到我国农业建设现代化重大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长期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大过程中不断出现严重的农村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突出,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绿色经济金融平台作为促进乡村发展绿色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乡村绿色经济金融平台可以有效统筹指导乡村发展绿色经济产业,实现促进乡村绿色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和谐协调发展。所以本文就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开展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给出
了意见。
关键词:绿色金融;乡村振兴;开展策略
引言:绿色金融绿色金融是指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支持环境改善以及资源高效节约利用,也就是对清洁能源、环保、绿色建筑、节能、绿色交通等领域的各种投融资项目,以及为此运营和风险管理提供的各项便宜便利的金融服务。随着世界人口增长、生态环境恶化、能源危机等矛盾日益突出,全球发展受到严重的考验,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一、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金融矛盾需求突出
目前各大农村金融机构目前推出的各类绿色农村金融理财产品贷款类型比较少,主要还是集中在农村扶贫企业信贷贷款方面,推出了农村小额企业信用贷款、联保信用贷款、特惠带等贷款产品[1]。这些农村信贷理财产品的贷款期限比较短、贷款额度低,没有充分突出发挥振兴绿色乡村贷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特色,不能很好适应振兴乡村经济振兴中包括绿色现代农业综合发展、生态环境综合保护、乡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等多个方面的市场需求。
(二)绿色乡村金融企业支持特色乡村经济振兴的配套政策机制不健全
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绿色信贷金融政策支持贫困乡村经济振兴,但是大部分人将绿色信贷金融用于支持贫困农村发展高能耗、高污染的绿色产业或者一些产能高度过剩建设项目的绿色信贷金融服务,对用于推动贫困乡村振兴绿色金融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比较少[2]。在加强绿色农业金融机构引流支持方面一直缺乏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做好了鼓励绿色农业金融机构支持当地乡村经济振兴的顶层规划设计,但是还是仍需要不断完善出台相应的政策细则,才能为绿色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当地乡村经济振兴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指导。
(三)绿色金融业务单一,缺乏绿色金融人才
绿色环保金融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本身具备绿色金融专业知识,而且还同样需要具备绿色能源环保金融产业发展方面的相关知识。我国目前绿色农村金融产业处于初步建设发展初级阶段,缺乏一批专业性的大型绿色农村金融服务人才,这一定度的程度上直接制约了绿色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对绿色乡村经济振兴以及绿色农业金融相关产品和配套服务使用方式的不断创新。
二、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开展策略
(一)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根据当前促进乡村经济振兴的产业发展实际需求,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各类新型金融机构的功能职责,发挥各类新型金融机构的服务优势互补融合作用,构建一套适合促进乡村经济振兴产业发展的各类金融服务功能体系。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都是开发性或者长期农业贷款政策性比较强的农业金融机构,主要为贫困乡村地区振兴农业提供中长期农业贷款项目支持比如农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绿色健康农业、环保等农业领域。
例如:针对农村新型商业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企业法人绿色金融机构,要积极继续探索完善村级绿色金融机构便民服务,坚持金融服务贫困县城、支农、惠农的特色目标业务定位,做好促进乡村经济振兴的中小微集体企业、农户以及新型乡村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主体等农村绿色惠民金融服务。
(二)完善乡村振兴的绿色金融政策
要进一步探索完善支持乡村经济振兴农业绿色发展金融领域财政、税收政策扶持优惠政策。利用农业财政资金贴息、投资项目补助、税收税费减免等农业政策金融工具,发挥农业财政政策杠杆作用,引导企业更多支持绿色农业信贷资金及时流入和达到支持绿色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综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等政策重点点位和领域[3]。实施发展绿色农村金融服务税收抵扣减免优惠政策,税务行政部门对绿色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经营开展的各类绿色农村信贷业务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企业增值税总额达到一定纳税金额的可给予税收减免,调动发展绿色农村金融助力绿色乡村经济振兴的主动积极性。
例如: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构建多层级新型绿色农业担保贷款机制,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投入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建立新型绿色经济发展农村信用农业担保贷款资金,减轻部分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用于支持促进乡村经济振兴的新型绿色农业贷款风险。
(三)完善乡村振兴的绿色金融机制
要建立完善国家支持绿色乡村经济振兴的新型绿色乡村金融风险投资补偿和项目担保工作机制。绿色农业保险在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平衡中始终发挥重要引导作用,乡村医保产业化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农村绿色农业保险的大力支持。根据新型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需要适当设置农村绿色农业项目风险管理补偿专项资金,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直接参与农村绿色农业项目的风险投资管理风险。
例如:还认为需要加快建立一个绿色联网金融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在农村信息时代,要积极充分利用农业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多种现代金融信息基础技术,整合乡村农业、金融机构、环保等各个方面的基础信息,建立全国乡村贫困振兴农业金融机构数据库,解决当前农村贫困农户与农业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各个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孤岛化等问题。同时,利用农村大数据技术平台,开展绿色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保障农村守信行为收益、失信行为惩戒的金融信用
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健康绿色农村金融信用支持以及乡村经济振兴的农业信用发展环境。
(四)创新发展绿色金融服务产品
金融机构必须创新发展绿色金融服务产品,农村金融机构必须牢固树立绿色乡村经济振兴的绿色服务大局战略意识,促进开展绿色乡村金融服务方式转型改造升级。根据我县乡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创新开发绿色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产品,对接农村绿色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农村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金融重点服务领域。
例如:相关部门需要大力鼓励引进和扶持培育一批绿色乡村金融相关专业人才,提升支持绿色乡村金融企业支持特色乡村经济振兴的技术创新能力和金融服务创新能力。
总结: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绿色农业基础薄弱,利用绿色文化金融产业支持促进乡村经济振兴战在实践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突出问题,还认为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利用绿色文化金融产业支持促进乡村经济振兴的文化服务机构组织管理体系、配套管理机制,创新绿色支持促进乡村经济振兴的新型绿色产业金融和文化服务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杨世伟.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内在逻辑,现实境遇与实践理路[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9,No.57(05):17-25.[2]文秋捷."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探析."农村金融研究000.002(2019):54-57.[3]杨丽琴,and刘海兵."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现代商业13:2.
1
2
3
篇十六: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P> 以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为目标在具有条件的行政村依托社区超市供销社经营网点广泛布设金融电子机具自助服务终端和网络支付端口等推动金融服务向行政村延伸www.365gongwen.com
100W+党政办公文档任你用,量多、面广、新鲜。
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方案措施
做好乡村扶贫工作,先要做好乡村振兴工作。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方案措施,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一是强化责任定位,多渠道强化乡村振兴金融供给。结合自身定位强化金融供给。要根据自身市场定位和机构优势,按照职责定位,找准乡村振兴战略发力点。优化网点布局深化金融供给。要在坚持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积极推动现有乡镇网点金融服务升级,“以镇镇有机构,村村有服务”为目标,提升乡村薄弱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服务功能。二是突出重点领域,全方位满足乡村振兴金融需求。以信贷支持“产业兴旺”,助推农业产业变强。重点围绕全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渔业产业带、沿海生态防护林加大信贷支持,助推我市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以绿色金融引领“生态宜居”,助推农村生态变美。将绿色金融理念贯穿到支持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加大对乡村旅游、特色小(城)镇建设、清洁能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节能减排、绿色农业等新兴领域的支持力度。以普惠金融支持“生活富裕”,助推农民生活变富。三是推动改革创新,多形式激发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效能。推动体制创新,强化信贷资源供给。突出加强县域支行能力建设,强化资源保障,优化网点渠道建设,下沉服务重心。推动产品创新,满足差异化服务需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基础,
www.365gongwen.com
100W+党政办公文档任你用,量多、面广、新鲜。
积极探索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量体裁衣式的农村金融产品,确保乡村振兴每个重点领域都有产品对接,有服务方案和政策保障。以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为目标,在具备条件的行政村,依托社区超市供销社经营网点,广泛布设金融电子机具、自助服务终端和网络支付端口等,推动金融服务向行政村延伸。
篇十七: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P> 张宁宁2016探讨了新常态下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关键问题与路径选择认为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培育农村金融供给制度创新金融交易中的社会网建设土地经营权抵押机制创新等是制度创新的关键问题并探寻了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路径具体包括做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采取自下而上的创新方式合理确定创新边界明晰创新实施主体放松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政策约束等12金融制度创新乡村振兴机制研究
摘要: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此背景下,政府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技术进步等各个途径进行努力,问题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解决。首先借鉴现有的金融发展理论和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农村未来进一步发展要解决的瓶颈问题;然后探讨如何利用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发展路径。经过研究发现,“有为”“有效”政府所推动的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结合农村金融市场“自下而上”的自生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所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乡镇基层组织,要利用好各种政策工具,成为“有为”和“有效”的政府,尊重农民需求,引导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有效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农村金融;乡村振兴战略;制度创新
一、引言
“三农”问题是指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21世纪以来,中央政府连续17年发布涉农一号文件,探索解决“三农”问题。这说明“三农”问题仍是我国发展进程中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难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因此政府在深刻分析农村现状和考虑未来发展的基础之上,于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该战略的提出不仅给“三农”问题的解决指引了新的方向,也为未来城乡差距缩小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乡村振兴至关重要。实现乡村的振兴可以通过很多方法:取消农业税以减轻农民生产负担;利用转移支付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购买力;通过“以工补农”缩减城乡差距;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农村生产力等。虽然在以上各种办法的合力促进下,农村经济得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三农”问题仍然存在,乡村振兴的目标并没有实现。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这在国家层面肯定了资金投入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重要性。资金投入也有很多渠道,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包含二者的农村金融市场等。截至目前,虽然政府已经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所以农村金融市场更加大有可为。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和农村金融的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金融发展理论与研究成果
(一)金融发展理论。20世纪70年代,Mckinnon(1973)、Shaw(1973)根据当时拉
美等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最早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的概念,并认为金融抑制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其主要观点是:在政府干预下设置的严格金融准入、利率限制以及直接信贷配给等金融指标形成了金融抑制的金融体制。在这种金融体制下,极低的存款利率影响储蓄的总量扩张和结构优化,从而阻碍了投资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另外,较低贷款利率的限定导致金融机构(银行)不能更加有效地分配资金,减弱了金融体系的资金分配功能,同时致使金融发展停滞。基于这样的认识,Mckinnon和Shaw认为政府应取消对金融部门的相关管制,实行金融深化(自由化)政策。但是当时在农村金融领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受二战后凯恩斯学派思想的影响,接受了信贷补贴论的观点,即通过政府干预,以财政补贴等形式从外部直接注入资金。随着世界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末陷入滞胀,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遭到质疑。新自由主义随之兴起,金融深化(自由化)理论成为当时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指导思想。在这种观点的引导下,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开始了金融自由化浪潮。而在农村金融领域逐渐形成了农村金融市场论,该理论主张利率自由化,以激发人民的资金储蓄意愿,盘活农村金融体系的流动资金,同时在市场化的定价下,有助于金融机构健康有效地运行【3】。但自由化的观点使拉美等发展中国家陷入经济危机的陷阱,同时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农业的弱质性使得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民贫困加剧,因此,Stiglitz和Weiss(1981)提出了金融约束论,该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下,市场无法克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此时政府应该发挥作用,通过控制利率、市场准入等为民间创造租金【4】。在金融约束论的影响下,政府主要通过加强市场的监管和法律环境建设等手段来纠正市场失灵;同时,在经济出现市场自身不能消化的危机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干预,以保障经济平稳健康地发展。同样,在农村金融市场也相应提出了不完全市场论,强调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补充作用。但政府干预下的农村金融发展使得有关组织的部分积极性难以发挥,体制自身的潜能被忽视或者是被压抑。于是冯兴元等(2004)针对这些问题,基于哈耶克“局部知识”的视角提出了市场过程论,认为应拓展市场过程和利用市场机制以更好地利用全局和局部知识来营造农村金融多元竞争的氛围【5】。(二)农村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研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第一篇第一章中将“乡村”一词定义为:“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那么乡村振兴意味着乡村在与城镇协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生产、生活、生态及文化等多重功能特性,以实现各方面的综合振兴和繁荣。农村金融借鉴熊德平(2007)文章中的概念,他认为“农村金融”不论其数量、规模、现代化程度及表现形式和组织方式如何,其本质都是信用关系制度化的产物,是不同产权主体基于信息、信任、信誉和制度约束基础上的信用交易活动,它通过信用工具将分散资金集中有偿使用以实现“规模经济”,并通过组织这些活动的制度安排构成经济系统及其运动形式【6】。关于农村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学者做了大量工作。赵洪丹和朱显平(2015)通过分析不同的市场化进程阶段的农村金融和财政支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农村金融和财政支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逐步显现,且作用的力度不断增强【7】。丁志国等(2016)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理论发展、农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路径及其政策效果,得出健康的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支持作用的结论。王国刚(2018)同样认为城乡间金融发展的不平衡、金融为“三农”服务的不充分,严重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其实早在2010年,人们就开始关注农村金融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的助力。丁武民(2010)就提出实现乡村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关键问题在于加强、加大对乡村金融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乡村金融支持体系。禹跃军和王菁华(2011)借助VAR模型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发现农村金融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但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增长。(三)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有关研究成果。
由农村金融的含义可知,制度创新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本质。基于这种认识,众多学者希望通过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推进乡村振兴。张宁宁(2016)探讨了“新常态”下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关键问题与路径选择,认为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培育、农村金融供给制度创新、金融交易中的社会网建设、土地经营权抵押机制创新等是制度创新的关键问题,并探寻了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路径,具体包括做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采取自下而上的创新方式、合理确定创新边界、明晰创新实施主体、放松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政策约束等。邱晖和倪嘉波(2018)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历程的回顾,发现影响农村金融体制变迁的特征表现为由存量改革向增量改革转变、由强制性变迁向诱致性变迁转变、由路径依赖向制度创新转变等,故提出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通过金融与财政的配合发挥资金市场上价格机制的作用,并构建多种产权相互竞争且功能上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也有部分学者对系统内制度创新进行了探讨。余嘉勉(2018)探讨了农村金融贷款保险制度的创新与规制,认为博弈机制的失效和激励机制的缺失是我国农村金融贷款保险发展的主要瓶颈,并分析了如何从制度层面完善贷款保险的法律制度,从实践操作层面完善贷款保险的运行程序。温铁军等(2018)在分析了农村不再适合将资产限定在要素单一的“第一产业”,应在逐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土地制度的创新,尤其是在土地初次定价时,应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村内资源初次定价的“做市商”,首先在村内完成涉及三产融合的土地和其他资源的“资源变资产”的初次定价,形成结构性合约,使之可在内部进行价值化流转,然后再同外部市场对接。虽然学者们在各个层面对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进行了论述,并且现有的理论和观点也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我国利用金融制度创新解决“三农”问题,但是如果想尽快实现乡村振兴,需要进一步总结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问题,以便进一步探讨金融制度的创新。
三、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与其促进乡村振兴的实现机制
(一)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问题。1.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阻碍农村发展的首要瓶颈因素。事物的发展本身就有许多不确定性,不可避免。针对农村发展来说,不确定性因素也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农民面临的不确定性。第一,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其根源是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农业生产受天气、地理位置等环境因素影响,而这些环境因素具有天然的不确定性。第二,目前农民没有太多资产,特别是没有太多拥有抵押权和资产性收入的资产。而资产十分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应对资产拥有者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土地作为农民最大的一项资产却没有所有权,这就决定了农民不能依靠土地抵御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第三,由于历史原因,农民受教育年限少,学历低。教育水平的限制导致农民的人力资本低,因此只能做一些简单劳动,但是只能在农业的低端环节生产,这就决定了农业技术创新不够以及技术创新普及度不高;或是选择出去打工,但是也只能做一些简单工作,造成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高。2.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的根源是不确定性、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倾向。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不仅包括企业与农民、企业与政府、农民与政府之间存在的不对称,还包括这些主体内部的信息不对称。企业与农民之间存在的不对称导致农民很难取得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任,不仅使得农民“贷款难”,也使得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贷款”。而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政府在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制度环境时不能有效引导企业发展。另外,政府监管部门不能全面掌握金融机构的信息,容易出现道德风险、逆向淘汰和机会主义行为。
关于农民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直接补贴上,这不仅导致政府不能做到有效精准扶贫,而且不利于监管农民在申请补贴方面存在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而机构内部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是指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这两个主体内部的不对称。首先,政府内部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是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乡村基层组织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各级政府在信息传达时产生偏差,在政策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是指由于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人存在任免时限,单方面对市场的有限认知会使短期行为和腐败现象频发。其次,各类企业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会引发农村金融市场的其他一些问题。所以,整个农村金融市场制度的运行成本很高,并且同时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情况。3.“搭便车”行为。曼瑟尔·奥尔森(2010)在《集体行动的逻辑》前言中提到“在一个集团范围内,集团收益是公共性的,即集团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共同且均等地分享它,而不论他是否为之付出了成本……集团收益的这种性质促使集团的每个成员想‘搭便车’而坐享其成”。在农村金融市场,政府为了诱使该市场向自发性制度变迁,会给予一些“公共物品”(提供基础设施、财政补贴和制度安排等),农民和企业过度享用政府提供的便利,而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成本。以一些民间互助组为例,在初始建设时,多数农民因暂时没有资金需求不愿意出资进行互助组的建设,同时农民希望政府或者其他人出资成立互助组,而在自己需要资本时以小份额资金或者无资金投入加入,以达到在自己不付出成本或者付出极小份额的成本下,获得最多的收益。而市场中的私人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相互“搭便车”和“搭政府便车”行为主要得益于政府为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而做出的政策努力。比如政府给予涉农业务税收政策的优惠,私人企业和金融机构可能将其他盈利性高的业务伪造成涉农业务以获得税收优惠。同时,二者可能进行“合谋”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搭便车”的行为,扭曲了价格机制,使交易成本增加,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4.交易成本过大。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过大主要表现在政府、农民及企业层面和相关的互动中。首先,政府的有限理性使得农村金融系统的总体规划不足,导致系统内交易成本增加。农村金融系统结构的不完善,包括机构设置及配套组织不完善、管理结构混乱等。具体说来,在整体运行方面,监管处于混沌监管状态,权责界线出现重叠或空白,缺乏专业化的独立监管机构;政策性银行发挥作用的程度不够,与农民的直接联系较少;部分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过度分离,造成组织臃肿,运行成本过大。其次,在农民层面,农民自身居住属性的限制使得农民需求广泛,不仅导致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不断上升,也使得政府的帮扶针对性不强,容易产生资源浪费。最后,在企业层面,技术和高级人力资源的限制使得企业在供给服务的时候,不能有效配置资源,最终导致高昂的交易成本。这种高昂的交易成本使得现有金融制度不能更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故而导致市场效率低下,农村金融发展滞缓。5.乡土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冲突。文化会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因此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还包括乡土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无“契约精神”和“安土重迁”思想的存在。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给自足”的乡土文化由来已久,这就导致农民受这种文化的影响更多地在信贷市场上向熟人倾斜,重视人情世故。而不像在商业文化下,人们重视“契约精神”,这种精神使得人们在信贷市场上对熟人和陌生人一视同仁,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对比而言,农民缺乏这种商业文化的“契约精神”。同时在商业文明的冲击下,早先淳朴的素质开始变得过度利己化,这其中部分原因是农民教育水平受限,公共道德素养得不到提升。除此之外,“安土重迁”的思想十分严重,所以导致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受“安土重迁”思想的影响,农民有了资金更多地会在当地为自己和子孙后代置办不动产,而较少用于投资自己的产业。所以,农村金融制度很难有效地从“熟人社会”的非扩展秩序演化为“陌生人社会”的扩展秩序。(二)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促进乡村振兴的机制研究。由于当前的农村金融发展陷入瓶颈,农民融资难的问题仍然存在,这就说明当前金融制度存在不合理成分,需要针对农村金融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制度创新,使农村金融得到实质性的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从国外金融发展模
式来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是成功实现农村金融处境转变的重要基石。例如美国拥有一个自上而下、分工明晰的金融体系,包括各司其职的银行部门以及商品信贷公司、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农民家计局、小企业管理局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和联邦农作物风险管理局。政府在其中主要是提供总体的把控和引导,同时美国农村金融机构还制定了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而英国作为建立现代化银行体系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拥有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完善的金融体系使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下降。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路径值得借鉴,但是日本、印度的发展模式更贴合我国发展现状,因此日本、印度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也更值得我们学习。日本的农村金融体系是“政府主导型”的典型代表,主要特征是合作型与政策型金融机构结合,在政府的有效支持下,建立了符合日本发展的金融体系,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面对日本自然灾害频发,针对性地建立了风险防范机制,缓解了农村金融系统的不确定性。而印度作为人口仅次于我国的国家,该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发展对我国来说有很大借鉴意义。在印度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在切实考虑自身需求的前提下采取了“由上到下”的发展路径。同时以立法手段提升机构覆盖面和投放水平的做法是其显著特点,如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在农村地区设立一定数量的分支机构,将其放款的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另外印度政府在印度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改进了农村金融制度环境。综合国外金融发展模式,可知设立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农村金融制度是国家发展的普遍规律,其中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是成功实现农村金融处境转变的重要基石,同时在发展中国家,“有为”“有效”政府是推动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关键。1.秉承的理念。《国富论》一书中提到国家(君主)的基本职责是:巩固国防、制度建设、公共品建设和违规者惩罚。亚当·斯密仅仅是总结了政府的作用,而且他主张“小政府”,即政府当好“守夜人”,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发挥最大的作用。但世界的经济发展到今天,经济组织和政府组织规模庞大,结构复杂,而且互相影响和制约。所以,“有为”和“有效”政府才是发展中国家较好的选择,让强有力的政府成为推动市场化改革的“一只有形的手”,纠正市场失灵。何为“有为”政府?“有为”政府这一概念最早由林毅夫(2016)在运用新结构经济学进行产业政策的论述时提出,他给出的定义为:“在中国的语文用法中,‘有为’是和‘无为’及‘乱为’对应的,只有一个行为主体所为的结果是好的,符合社会预期的,这样的行为才是‘有为’。”这也就意味着,相对而言,“有为”政府更加强调好的结果。暂且不论学术界对此的强大争议,此处本文仅借鉴林毅夫教授的“有为政府”定义,加入“有效”的概念,将“有为、有效政府”定义为有意愿、有能力的向着符合社会预期努力,并且通过付出一定的成本(资本、技术、基础设施等)得到好结果(符合公共利益且尽量最大化公共利益)的政府。这意味着尽可能不破坏市场机制,并且在能力范围内起到良好的协调、规范和激励作用,为市场提供一个完善的制度环境,纠正市场失灵,同时尽量避免政府失灵。张曙光(2013)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将市场放在了基础和领导地位,政府围绕着发挥市场的作用转,才有了后来的发展”。因此农村金融市场制度创新的主导力量仍是市场,在政府搭建的平台下激发内生力量,使得市场逐渐增强“自生能力”。2.整体思路和框架。由于历史原因和当前的各种条件所限,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当前仍应遵循政府主导、逐步放权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在保障金融安全、经济安全和农村经济稳定的前提下,由政府主导稳步推动市场化改革,等制度较为完善之时,然后逐步过渡到诱致性制度变迁。政府做好服务和监管,由市场做主导配置农村的资本,以有效促进乡村振兴。2019年1月印发的《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基本原则是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以机构改革为动力、以政策扶持为引导、以防控风险为底线。2018年9月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健全金融支农组织体系。故本文在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从组织体系完善出发,针对当前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了具体框架设计,如图1所示。由于农村金融系统有三个主要参与主体:政府、企业和农民,因此框架设计从三个利益主体出发。在政府层面,主要为农村金融系统搭建基础平台,中央政府应从
组织、监管、基础设施及制度四方面进行平台的搭建,同时地方政府和基层机构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监督完善整个基础平台的搭建。在企业层面,主要是在政府搭建的平台上,加强企业内部以及金融企业和实体企业间的联系,盘活资金流,逐步实现农村金融系统的市场化。在农民层面,加强农民个体和组织集体在农村金融系统中的参与度,从思想意识上开始转变,加大与政府和企业的交流,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力量,通过三个主体的共同努力以实现农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其实,农村金融制度是政府、企业和农民三个利益主体根据自己的地位、要素禀赋和谈判能力进行重复博弈达到的一种均衡。在博弈中,政府处于优势,或者是强势地位,企业次之,农民最弱。所以,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制度,进行制度创新,就必须较为深入地分析一下这三个利益主体。然后,针对前述的瓶颈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使较低水平的均衡过度到较高水平的均衡,从而降低制度运行成本,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3.三个利益主体(1)政府政府在我国的农村金融系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来说,政府方面的制度创新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中央政府针对组织管理混乱问题,应划清组织边界,完善组织结构。针对银行体系,政府应将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适当分放给管理层,以股份制形式使重要管理层成员与银行利益直接联系;同时对商业银行兼顾的政策性服务进行剥离,拓展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宽度。对于系统中的其他企业,比如保险及抵押担保公司,应成立政府支持下的农业保险部门和农业抵押担保业务部,创新抵押担保方式,促进“两权”抵押信贷的推广;而农产品现货、期货市场也应该尽快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促进农产品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至于非正规金融机构,政府应规范其系统补充地位,设定最高贷款比例和利率。同时,由于监管是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因此政府为了保证自己工作的效用,中央政府可成立一个由上到下的监管小组,分别从中央、地方和基层对应监管不同规模的企业和机构,尽量减小系统中的“搭便车”行为。其次,中央政府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基本硬件条件的建设。针对居住条件限制带来的交易成本过大问题,利用新技术进行解决。在政府的推动下,设计进行“5G”网络进村。“5G”网络进村从网点设置出发,利用人工智能和“5G”结合,建设简化版的升级ATM系统,有效节约人力资源和提升信贷业务的办理效率,降低农村金融系统的交易成本。同时,借助“5G”网络,设置一个农村金融专业化数据统计平台,在基层管理者的引导下完成真实信贷信息的收集,适当放宽农村信贷要求,尽快实现农村信贷信息的全覆盖,缓解相关银行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质量低下和高额不良贷款的现象。“5G”网络进村,有利于金融教育和技术发展与农民的融合,从农民角度增加对正规金融的信任和依赖度。最后,在基本的组织体系和基础设施完善之后,制度建设关系到农村金融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包括政府支出和税收两方面,在政府对农民和相关企业的直接补贴上,安排一个集体监督机制,各个行政村或行业为一个集体,实行奖罚政策。在保障精准扶贫的同时,防范道德风险,同样,在对私人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税收优惠方面,加强地方政府与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减少道德风险和逆淘汰。在货币政策方面,针对当前贷款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双轨”问题,政府应加大政策推动力度,尽快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完成;另外,加紧“三档两优”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以改进银行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降低融资成本。在产权政策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土地确权工作应落到实处。加快“两权”抵押试点进程,及时就试点过程中的问题加以解决,以促进“两权”抵押信贷的全面推广。同时,农民应该被赋予其他财产权,比如宅基地。农民也应该被赋予其他更多的权利,比如更多的教育、养老、医疗、社会保障、政治权利等,以提高其社会地位。同时,各级政府之间要加强信息交流,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政策施行问题。下级政府应详细报告政策施行进程,同时,上级政府应不定期的进行实地检查。中央政府也要接受监督,通过成立一些知名学者专家团,以专家团的建议采取投票制决定是否进行政策的实行,避免任期时限等问题带来的短期行为。(2)企业企业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枢纽部门,与农民和政府密切相关。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金融企业和实体企业。金
融企业又分为银行部门、保险部门及其他金融部门。实体企业即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的其他非金融企业。农村金融系统的企业有利于对政府的有限理性行为进行修正,尤其是对于总体规划不足和短期政策性行为的修正。比如现在合作性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扮演主要贷款人的角色,而邮政储蓄银行倾向于存款业务,企业之间可以联合自身的力量,将合作性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邮政储蓄银行相结合,将农村资金的“收”“支”更好地应用于农民。这可以通过合作性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邮政储蓄银行在金融系统间的资金流转来实现。对于农村金融系统的金融企业,不仅应加强各部门内部的联系,还可以进行部门间的适当“结合”。例如在银行与保险、抵押机构之间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各类企业在调查农民信息时所需要的成本,还可以实现农民金融信贷业务的“一条龙”式服务,降低系统交易成本和农民的时间成本。并且有效实现信息互通之后,还有利于各级企业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程度的涉农服务和涉农机构设置中,自发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避免资源浪费,有效实现互补。而对于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实体企业,由于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政策环境良好的基础下,市场会引导资金向农村金融市场流动。这也就意味着农村金融市场需要有投资行为发生的激励,或者是存在可获得的利益,或者是存在倾斜性的政策补偿(税收减免或者财政补贴)。在这种前提下,实体企业的资金和人才会向农村金融市场自发流动,同时实体企业应加强对资金和高级人才的吸引,以保障该企业在农村地区的增资扩建,同时资金的流动使得系统有了活力,农民的资金也会参与进来,从而带动整个农村金融市场自生发展。具体来讲,实体经济的发展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第二,加大产业与先进技术的结合。对于内陆产粮大省,加快规模化、机械化的普及以实现规模报酬递增,个别地区性的农作物企业应在政府的激励下树立打造国际品牌的信念,积极完善人才吸引机制,以研发高质量的产品来保障经济的持续增长;对于沿海地区,有效权衡地区渔业与旅游业的发展,在渔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地区,加大渔业纵向一体化发展,尤其要关注加工及深加工环节的产品,将简单加工向精品化加工发展;而对于旅游业为主的地区,针对当地打造有特色的海岸线或者渔乡小镇,切忌“广撒网”的现象;同时要开始关注林牧业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在当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当下,对于林牧业地区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监管和绿色发展是其健康发展的应有要义;加强“特色产业+生态乡村”的结合,发展田园综合体等新型产业。(3)农民农民是农村金融系统的最重要的参与主体,但是基于当前系统的不完善和政府、企业需要做出更大努力的前提,农民个体在推动农村金融系统的制度创新中首先应从自身做起,实现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良好的乡村文化是孕育内生力量的基础。这就需要从教育入手,提高农民教育和素质水平,各乡镇可以探讨成立“帮学社”和“夜学会”,帮助人民在闲暇时间提高对商业伦理和金融知识的认识,一方面有利于“契约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搭便车”行为。同时加强农村优秀人才的影响力传播,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为主,从身边的父母亲人开始,因为农村固有的思想观念使得儿孙的地位和话语权对其作用更大,因此应积极促使有文化的知识分子身体力行地将优秀文化从身边开始传播,减弱“安土重迁”观念,促进农民的全方位提升。在物质层面,提高收入是农民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农民个体和农民组织集体要以降低农业的风险、实现收入的稳步增长为基本目标。这就要求农民除了在政府帮助下参与实现农业保险的普及外,还应积极吸收新兴科技,因地制宜地实现规模化生产,实现农民个体的集聚。打造当地特色产业,争取让产品走出去。或者以自有土地、劳动力等加盟当地龙头农副产品企业,加强经济实体与农民的结合,实现企业带动下的集体收入持续增长。同样,农民个体或者组织集体也应该结合当地优势发展副业,例如发展海边民宿、乡村人家之类的小型拓展类业务,提高自身收入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因为农民是实
现乡村振兴的直接实践主体,在精神和物质层面得到提升之后,进一步确保农民与农村金融发展的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考虑。这直接表现在农民的内生动力如何激活。__总书记就此指出:“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考虑激活农民的内生动力,就要思考当下政策是否真正服务于农民、是否真正有利于农民,是否真正帮助了绝大多数农民,这是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__总书记所说的“广大农民意愿”。截至目前,政府所提出的绝大多数建议都是符合这一要求的,虽然仍有进步的空间。因此就农民而言,在文化和精神层面得到提升后,自然而然地会积极投身到已存的政策建议所指引的地方,因为这与农民利益相符合。另外,对于少数政策存在的部分倾向性严重或者与绝大多数农民利益不相容的情况,要及时健全政策反馈和意愿收集机制,及时就此调整和改进。据此可以在源头上提高实践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培育内生力量,真正借助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四、结论与展望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作出的总体战略部署。它在未来一个时期,必将引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在乡村振兴和新的发展形势的背景下,必须认识到农村金融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并适时采纳各种乡村发展战略的意见,完善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综合上述分析,当前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主要应遵循以下几点:组织体系应当完善,组织架构应该利权责分明,不应该存在“多龙治水”的状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权制度落到实处,在精准扶贫的同时加强监管,农民应该被赋予其他财产权和更多的权利,以提高其社会地位和谈判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减少交易成本;对农民和金融组织进行商业伦理和金融知识培训,减少甚至避免“搭便车”行为;使乡土文化中的熟人社会,人格化的、非扩展的秩序转变到商业文化的陌生人、非人格化的、扩展的秩序,建立信用和诚信体系,培育契约精神,减少信息不对称;从农民自身的教育入手,培育振兴乡村的内生力量。因此,本文认为只有“有为”“有效”政府所推动的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结合农村金融市场“自下而上”的自生发展,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乡镇基层组织,要利用好各种政策工具,成为“有为”和“有效”的政府,尊重农民需求,引导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最终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篇十八: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P> 农村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对策研究摘要:普惠金融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三农、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之一,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同时普惠金融是国家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而制定的一项政策,目的在于通过该理念,帮助低收入人群摆脱贫困,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地关系和谐,因此对农村惠普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进行分析研究十分有意义。
关键词:农村惠普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对策研究
引言
普惠金融是指将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课题加以研究,并以政府为主导,金融机构为辅助。它通过对现有理论基础上提出新理念的创新与突破,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向前。近年来我国对乡村振兴战略也更加重视,在普惠金融这一方面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推动“三农”问题;另一方面是完善农村融资机制、拓宽农民贷款渠道等相关政策和措施都需要进一步探索,为中国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因此普惠金融的提出和大力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普惠金融的理论基础
1.普惠金融的概念
普惠金融是指以社会的整体利益为目标,在经济和政治条件下,借助互联网平台来实现对特定人群及群体尤其是贫困人口提供服务。它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它以人作为中心,注重促进人人享有平等权利,同时也重视到弱势群体,通过一系列政策及法律法规来引导和扶持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向“三农”方向转型升级。首先在财政补贴方面,国家为了鼓励农业生产活动与基础设施建设而投入
了大量资金;其次在税收减免方面,为减轻农民负担、刺激经济发展而设立的优惠措施;最后是金融服务层面上的支持,如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借贷机构[1]。
1.普惠金融的发展
普惠金融的概念最早由1772年印度经济学家W.Garter在《普惠金融与经济发展》中提出,即“多层次、全方位地提供产品和服务”。联合国将其定义为:以低收入阶层为主要目标客户群或群体作为基本对象,包括社会上所有需要被满足,但还未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来获得资源并加以利用的资产及金融机构等机构,世界银行则认为是指除美国以外所有国家都应提供金融服务。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逐步开始涉农业务,21世纪末我国先后成立中国银监会及中国人民银行共同推动“两业并举”金融业务开展工作,2000年国家出台《关于支持普惠金融机构健康有序成长的意见》。
三、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一)正规金融机构数量少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加快,但在其推动普惠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正规金融机构数量少,2014年全国银行业机构总数不足为30.2万亿元,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占比仅有15.6%,邮政储蓄、农业保险等商业性机构占到84.4%,同时涉农金融机构数量少且分布散乱。
(三)我国农村地区正规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1979年到2011年间,以农户贷款为主要内容且主要为小额信用贷款;第二阶段为“三农”政策推动下发展起来并开始萌芽;第三阶段即2007年初至2009年末,中国农业信贷补贴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并且取得较大成效后,正式成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和新型金融机构共同承担了对全国的普惠性金融助力工程,因此我国农村地区正规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四、我国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
我国的征信系统发展缓慢,农户小额信贷、农业保险等金融机构还未接入人民银行个人信息信息系统。同时,由于农村民间金融意识淡薄和农民文化水平低,导致了我国农村居民普遍缺乏对相关法律知识及政策知晓度且具有一定风险防范能力的贷款理念与习惯,另外一方面因为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以及受传统观念影响仍根深蒂固,再加上信用体系不完善也使得征信系统发展缓慢并难以普及应用。
(二)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服务覆盖面窄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机构的数量少、涉农范围小,其主要为政策性和商业性较强且面向对象以农业为主。这些机构大都是由政府出资建立,在经营管理方面也缺乏经验,而由于受地域限制以及资金来源渠道有限等因素影响,使得这些机构难以发挥自身优势并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并且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导致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能力不足,发展水平低,服务覆盖面窄。
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乡村振兴对策
1.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
普惠金融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严重不足,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首先是要加强对正规性银行等非正规性金融机构网点建设;其次是加大力度培育各类新型机构;最后是通过政策扶持大力推进民间借贷、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来促进涉农融资服务实体经济。同时还要鼓励商业银行设立专门从事面向“三农村”金融市场的专营窗口或支助基金等等多种形式,为普惠型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和保障体系。
1.政府为主导作用
首先加大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其次是从外部环境来分析改善当前存在问题: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融资模式与工具并拓宽农民贷款渠道以扩大信贷供给量;最后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扶贫开发项目中去:一是金融部门需要发挥自身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提高其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首先是完善征信系统与信息共享机制,要加大对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和各类社会组织融资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在现有条件下鼓励民间借贷机构进入扶贫领域;其次是加快互联网技术创新步伐并将之运用到扶贫开发领域中去,最后就是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进程和运行模式,推动政府机构在涉农贷款担保方面给予足够重视。
六、总结
农村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开辟的新路径。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实现“四两拨千斤”目标[2]。首先是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建设力度,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小微企业、乡镇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就是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信贷活动顺利进行;再次就是建立信用评价机制以降低贷款风险并及时跟踪监督落实到位的标准要求和惩罚措施;最后还要加强社会舆论监管,引导民间资本有序投向金融服务领域实现普惠化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放.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制度构建[J].探索,2018(03).
[2]马晨.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助力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综述银行家,2019(05).
篇十九: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P>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思考及建议
作者:严慧敏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9年第13期
摘要: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须补齐金融支持短板。同样,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将为金融业打开新的发展空间。在分析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健全农村金融组织、完善农村金融政策、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对金融业如何服务支持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金融支农;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3-0026-02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做出了全面部署。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因此,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背景下,金融业如何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是当前农村金融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必须加以重视和研究。
一、金融支农服务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金融支持三农发展力度、服务广度深度达到了新水平。
1.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健全。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资金互助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正在朝多层次、覆盖广泛、竞争适度的方向发展,长期困扰农村金融发展的“网点覆盖率低、服务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正在不断改善。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涉农金融机构深化改革,支农能力不断提升。例如,农村信用社不断增加涉农贷款投放,盈利状况不断改善;农业银行通过改造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进一步突出其作为支农金融的主体地位;邮储银行通过发挥其网络覆盖广的独特优势,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农业发展银行也明确要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切实发挥出主体和骨干作用的政策性职能。另一方面,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合作社等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正在不断壮大。
2.农村金融扶持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主要通过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激励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信贷投入力度。2016年创设扶贫再贷款,通过实施更优惠的利率政策来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加大贫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困地区信贷投放。另外,央行、财政等部门通过加大金融、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扩大财政奖励和补贴范围,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例如,实施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和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对农户小额贷款实行税收优惠,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区域及补贴比例涉农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实行税前扣除;对主要涉农金融机构按照3%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金融服务在农村的可得性不断提升。
3.农村金融环境不断改善。在涉农贷款方面,金融机构涉农贷款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涉农贷款余额从十年间增加了近4倍,由2007年末的6.1万亿元增加至2017年末的30.9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三农融资方式也由单纯间接融资向多渠道融资扩展,涉农企业通过发行债券、上市等直接融资的规模也逐年增长。国家通过大力推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信用、支付体系完善工作,加快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金融环境得到了不断改善。
4.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不断推出。金融机构根据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特点,通过运用微小贷款管理技术,在扩大抵押担保范围、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覆盖范围开展了较为成功的探索,推出了诸如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信贷+保险”产品、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体林权抵押贷款等创新产品。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普及,众筹融资、网络销售金融产品、手机银行、移动支付也有力提升了金融服务三农水平。
二、金融支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当前金融在支持三农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应看到,金融支农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的任务仍然艰巨。
1.支农金融组织有待完善。总体而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无论是数量、种类,还是服务功能上仍存在不足。政策性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商业性金融层次单一,合作金融发展不够规范,特别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十分不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2.农村金融环境有待改善。由于农村地区投资环境、信用环境、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等方面尚不完善,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金融风险缓释机制不健全,三农客户金融知识匮乏等多种因素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难度较大,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资源向农村配置,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多样性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3.金融支农政策有待加強。尽管近些年国家加大了金融支农政策力度,但这些政策对弥补农村金融机构成本和风险效果还不是特别明显,特别是对涉农金融机构在业务准入、绩效评价、风险计量等方面的差异化支持政策明显不足。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4.支农金融机构有待发展。三农客户相比城市客户具有明显的弱质性,同时,农村金融业务相对而言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加上其自身缺乏有效的风险化解手段,使得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偏高,资产回报能力不高。
三、金融支持乡村战略的有关建议
1.进一步健全支农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涉农金融机构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之一,因此想要发挥好金融资源对推动乡村振兴领域的重要作用,就离不开健全的支农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一是继续深化支持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大中型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改革,促进其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期限更长、利率更低的资金;二是支持和引导村镇银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等小型金融机构发展;三是提高农村信用社资本实力和治理水平,坚持和强化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定位。
2.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金融机构要通过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自身金融服务的技术与数据应用能力,缩短涉农信贷投放链条,整合创新业务渠道,优化业务流程,从而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同时,探索信贷、租赁、期货、保险、担保等多种金融服务工具创新,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如发放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农房抵押贷款、农民创业贷款、农村电商贷款、美丽乡村专项债券、城乡一体化信贷等多种融资产品,打造差异化金融产品体系,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领域。
3.进一步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政府要通过综合运用金融、财税等支持政策,有效构建激励为导向的普惠金融政策体系。一是通过加大对金融支持农村振兴的信贷补贴比例,提供更优惠的支农再贷款利率,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确保支农贷款总量保持增加;二是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考核评价机制,考虑对支农贷款不良率按一定比率进行风险补偿;三是进一步提高保费财政补贴标准,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面,采取减免相关税收等方式引导、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4.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数字技术具有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显著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优势。因此,金融业要扭转农村金融服务“成本高、風险大、收益低、难以持续”的旧思维,以“互联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手段,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利性,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打造适合农户和小企业特点的信用体系,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5.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服务。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找差距、补短板,有效解决支农金融服务不够的问题。要把绿色导向贯穿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大力推广绿色信贷业务发挥金融对农村绿色产业发展的引导、约束和杠杆功能。通过加大绿色信贷投放,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引导农业向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实现绿色金融业务从小到大、由点到面加快发展。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1];章奇.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多元思考[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7)[2];安纳特·G.钱达瓦卡.欠发达国家中城市的资金引力[J].金融与发展,1985,(2).[3];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和发展方向[J].清华金融评论,2015,(7).[4];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6)[R].2017.[5];中投顾问.2018—2022年中国农村金融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R].2018.[6];温济聪.我国农村金融取得长足发展[N].经济日报,2017-10-25.
篇二十: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P> 浅谈农村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摘要:贯彻落实农村普惠金融的相关政策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其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基于此,本文概述了普惠金融,简述了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一致性,对农村普惠金融的现状问题以及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现状问题;策略
普惠金融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三农、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之一,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进行分析。
一、普惠金融的概述
普惠金融是指以社会整体利益为目标,在经济和政治条件下,借助互联网平台来实现对特定人群及群体尤其是贫困人口提供服务。它是一种以人作为中心,注重促进人人享有平等权利,同时也重视到弱势群体,通过一系列政策及法律法规来引导和扶持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向“三农”方向转型升级。
二、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一致性
1、服务目标一致。普惠金融服务目标立足于“三农”,即农村、农业、农民,三者既有内在联系有存在一定区分度。普惠金融为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提升农村地区在金融方面的活跃度,由此增强整个区域的金融系统的流动性,在此前提下,农民作为农村、农业的主体是政策的最终受益人;乡村振兴包括经济、卫生、医疗、生态等农村的方方面面,其目标就是以点成线,以线成面实现农民富裕、国家富强。在此层面上,乡村振兴战略和普惠金融服务理念的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均以推进农村经济高速发展、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
2、服务理念一致。普惠金融从金融市场覆盖面的广度和宽度出发,阐述了金融资源不仅为城市服务也要为偏远的地区提供相对适宜、公平、多样性的金融
服务的理念。与此同时,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与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是一脉相承的,二者共同表达了助民、惠民、利民的服务理念。同时,商业银行以及基层银行都要切实认真理解并把握这一理念,针对当前农村的金融需求,投入金融资源和金融补给。普惠金融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推行的重要路径,以金融框架为基础搭建起乡村振兴计划的新模式,可以真正解决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以及后续返贫问题,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计划。
三、农村普惠金融的现状问题分析
1、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村金融需求不适应。随着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迅速,各涉农金融机构针对三农的贷款产品近几年不断涌现。但是由于农民文化素养不高,思想较为传统,而且农户对于资金的需求主要集中于生活消费中的治疗疾病和建房购房、婚丧嫁娶、子女教育,在贷款渠道上往往选择金额小、周期短的非正规金融渠道。所以他们很难去理解、接受贷款那些新型金融产品的条款,也不愿意去了解,导致涉农金融机构出现求着农民贷款,甚至零利率贷款,农民还不愿意贷款的尴尬局面。另外,尽管金融产品表面供给充足,但是还是无法解决农户和农村小企业“贷款难”和“难贷款”的局面,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一方面农村偏远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还比较少、金融宣传教育不足、农民金融意识薄弱,没有形成金融使用氛围,并且设计农业类的供给机构所用产品较为复杂,没有因地制宜地去开发创新产品,与当地实际情况不符。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的供给侧改革,派出市场调查专员,深入政府、企业、农户中进行调查,形成良好的供需关系。
2、金融基础设施问题。科学技术进步、新型农民需求的增加以及各种针对农村贫困用户的新型金融支持政策相继推出等因素促进了互联网金融服务的迅速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也得到了质的提升。而在后期调查时发现,农村金融机构虽然适当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导致业务办理效率较低。
3、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我国的征信系统发展缓慢,农户小额信贷、农业保险等金融机构还未接入人民银行个人信息信息系统。同时,由于农村民间金融意识淡薄和农民文化水平低,导致了我国农村居民普遍缺乏对相关法律知识及政策
知晓度且具有一定风险防范能力的贷款理念与习惯,另外一方面因为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以及受传统观念影响仍根深蒂固,再加上信用体系不完善也使得征信系统发展缓慢并难以普及应用。
四、农村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
1、建立健全金融机构体系。现阶段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严重不足,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首先是要加强对正规性银行等非正规性金融机构网点建设;其次是加大力度培育各类新型机构;最后是通过政策扶持大力推进民间借贷、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来促进涉农融资服务实体经济。同时还要鼓励商业银行设立专门从事面向“三农村”金融市场的专营窗口等形式,为普惠型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和保障体系。
2、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搭建过程中,金融基础设施是重要的一环,对比较发达城市的金融体系,如上海、深圳、北京、天津、杭州等地,不难看出这些城市有着较为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但是,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设立一家金融机构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较高,后续运营费用也是农村地区难以负担的。为了实现低成本、高覆盖率的目标,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应向金融体系信息化、电子化发展。农村信息化发展相对薄弱,因此要提高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线上支付清算业务使用率,完善征信系统把乡村农民、农户以及企业等资质和信用纳入整体的征信信息网络里,为农户、企业贷款提供有效的信用凭证。
3、完善征信系统。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信用体系的建设。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来说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自身实力相对较弱,征信数据收集分析方面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互联网金融机构除了依靠自身力量外,还需要借助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贷数据支持。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农村地区居民在工作以及收入等方面具有特殊性,类型更加多样,情况更加复杂。因此只有对农村地区居民采用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才能够获得更加真实、可靠、有效的农村地区居民信用数据,有效降低农村地区居民在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除此之外,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机构之间也可以开展协同合作,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发挥多家互联网金融机
构之间的协同作用,有效提高征信数据的完整性,降低征信数据获取成本,更好推动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
4、建立农村金融监管体系。首先要明确农村金融监管主体,确定准入规则和退出机制,为普惠金融的发展创造安全有序的良好环境。除此之外,还应该在原有金融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地区进一步完善细化金融立法工作,加快农村地区法治发展进程,为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对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有效规范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普惠金融是国家为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而制定的一项政策,目的在于通过该理念,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地关系和谐,因此对农村惠普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月友.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刍议[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0(06)
[2]黄大明.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问题及模式优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09)[3]陈放.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制度构建[J].探索,2018(03)
推荐访问: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振兴 乡村 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