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与政策论文(7篇)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与政策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与三农问题的理论及其实践 作者:张锦程来源:《商业文化》2021年第28期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主要是为了确保城市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与政策论文(7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与政策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与三农问题的理论及其实践
作者:张锦程来源:《商业文化》2021年第28期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主要是为了确保城市和农村实现共同发展。本文首先对乡村振兴战略所具有的时代内涵加以阐述,说明了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问题的理论基础,重点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问题的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乡村振兴战略从总体上提出一定的要求:应保证生态环境适合居住,人们生活更加富裕,产业更加兴旺,治理更加有效,其内涵逐渐变得更加丰富,相应的要求也变得更加全面,使得“三农”问题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展现。从生产发展逐渐向产业兴旺进行升级,过往的生产发展重点是对农业生产产量的加大予以强调,重点指代第一产业的发展,但在升级以后的产业兴旺并非单单指的是第一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涵盖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兴旺,内容更加具有全面性;从村容整洁逐渐向生态宜居进行升级,表达的更为全面,过往的村容整洁通常指的是对农村“脏乱差”的环境加以改善,确保农村环境更加整洁,但在升级以后的生态宜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村容整洁仅仅是生态宜居的一个层面,并对农村地区各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出了相应要求;从民主化的管理逐渐向有效治理进行升级,这一升级从过往的民主要求到如今的不但要求民主,并且也要进行有效且合理的治理;从生活宽裕逐渐向生活富裕升级,显然富裕的要求是更高的,更加可以充分地展现使农民生活更加富裕的基本要求。由新农村建设至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由城乡统筹发展至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十九大所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不但是新农村的建设与升级,亦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发展与创新。在乡村战略的推行中,我们不但应有效融合新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根据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予以实行,亦要总结与借鉴过往的经验和教训,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并且针对党中央加以强调的相关政策也应予以遵循,十九大中坚定的强调了应巩固与健全农村相关的经营制度和保障国家粮食的安全性。
对于城市和乡村之间未得到平衡发展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中,深刻意识到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所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正是因为这种对立的原因促使农业现代化相较于工业现代化更加落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乡村持续发展能力相对欠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唯有协调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才能使得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有所减小,社会方才能获取持续稳定的发展。另外,城乡问题亦逐渐走入了新时代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阐释:应遵循“以城促乡、以工补农”的基本原则,做好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对农村教育加以重视,创建农村相关社会保障工作,确保农村可以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并逐步在其生活环境方面做出一定的改进,实现全民覆盖,促成“城乡一体化”相应的公共服务体系。新时代背景下,城乡融合的相关发展理论,并没有限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释城市和乡村之间关系的基本框架结构内,而是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遵循了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理论,对城乡融合的发展理论加以创新。
农业
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行,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应予以一定加速,日臻完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多元化现代农业予以相应发展,将绿色消费的发展作为导向,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农业现代化和经济生态化的有关理念,将强化农业市场所具有的竞争力及其可持续性发展的水平当作工作的中心,更为深入地推动农业相应结构在战略方面的调整,这样农业边缘化滞后等众多层面的问题便会得到有效解决。为了深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政府可以加大一些新型农业耕作设备相应的投入力度,针对农业技术实施更新,着力实施技术人员团队和设备技术“包产到户”等方面的政策,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中,引入一些具有专业性素质的人才,从众多方面保证农村的收入与生活,齐抓农业技术教学和研究,确保农民在全新的发展形势下,能够对一些新型的农业机械相关设备加以应用,从而实现更高质量产品的有效生产,使得农业生产具有更大的规模,做好农产品质量相关工作。
农村
推行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农村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应对城市和农村之前不平衡发展的问题加以解决,减小农村和城市在收入上的差距,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做好农村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我们应以“城乡一体化”为基础,逐渐根据时代与人们的基本需求,做好相关改进工作,如此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有效融合。换言之,便是使城市所起到的辐射带动作用能够获取更加良好的发挥,充分应用各种资源,及其相关新型技术,采用不同的方式,创建附近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而农村在对新型技术应用并获取一定的发展以后,农村逐渐实现城镇化发展,能够给城市提供所需的必要物质,针对城市的发展给出一定的反馈。现代化发展形势下,城市与农村间的发展关系需要将互惠平等作为基本原则,并没有农村是城市的从属或是低人一等的说法,亦不会是城市发展中的垫脚石。现代化发展中,应保证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较为有效的融合,彼此之间提供一定助力。所以,在既往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城乡二元体制模式下,应着眼于当下,由乡村振兴战略入手,逐渐对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合作相关制度进行一定的改进,确保从制度方面来看是具有一定规范性,且平等的,在合作上实现互惠融合,从而促使城乡融合性发展得以良好实现。
农民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中,要想使农村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农民问题的解决在其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唯有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方能令农村整体保持更加稳定的发展,使社会出现稳定繁荣的局面。而要想使得农民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首先便需要解决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个人生活保障与土地通常是农民最为关注的问题,同时亦是历史中出现最多争议的话题。在农村,土地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了良好保障,他们在住房建设、农业发展以及农村各项生产活动都要依赖于土地。土地承包方面,农民能够在原本所拥有承包关系保持基本不变的发展状况下,第二轮中能够继续进行三十年时间的承包,该政策的推行从根本上获取了农民的高度认同。针对惠民政策来讲,其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性保障,在确保
农民土地种植相应依赖性的基本状况之下,才会将更多精力放置于农业生产活动中。然而要想强化这种依赖关系,便需要稳定土地在农民手中相应的使用年限,这样农民才会在自身的思想意识中认定,土地是本身可以进行依靠的相应产物,方才能打消他们心中的疑惑,这样农民便会更加努力地去搞农业生产,给农村持久且保持稳定的发展状况奠定良好基础,这样逐步使农民针对新型农村建设发展的信心得以树立,使得农民产生更高的安全感。
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三农”工作的全方位深化及改革,农业的发展也必然会呈现出一片良好的发展景象,农村及农民的精神面貌亦会获取综合性的改善,在逐步确保农业现代化及其农村现代化发展得以实现的道路中,势必会涌现出很多乡村和諧发展、美好环境、井然有序的新型农村。争取做到在本世纪中叶国家农业现代化能够获取全方位的实现,使我国逐渐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过渡。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参考文献:
耿玉芳,孟强.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J].人文天下,2020(1):101-106.
篇二: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与政策论文
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三农发展有利于明确三农发展的远景规划一号文件的工作部署绝不仅仅是2018年它提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作者:顾春梅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20期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关键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0-0192-02
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体现在多方面,体现在“农”上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尤为突出,这些问题的解决,其重要途径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实现。
一、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可以说,乡村振兴对于我国农村发展来说是一项大事,它关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关乎我国现代强国、中国梦的实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持续的发展,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间的差距,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能够和谐与共,使农民对美好的乡村生活充满期待。
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三农”发展,有利于解决当前社会出现的主要问题。我国改革开放40年,成绩举世瞩目,但由于社会改革、政治改革等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很多都集中在“农”上,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发展缓慢问题;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中农民收入问题;产业发展中农业现代化问题;新型城镇化过程中1亿农民工的问题。2017年年底,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人民日报评论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振兴道路,让农村不再是落后之地、贫穷之地、荒凉之地,使其成为美丽之地、富足之地,生机勃勃之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有利于解决集中在“农”上的问题。
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三农”发展,有利于开展“三农”工作。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事业,我们要充满信心不断地向目标迈进,也要认真面对其中的复杂和困难。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三农”发展,有利于明确三农发展的远景规划,“一号文件”的工作部署绝不仅仅是2018年,它提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第二个阶段是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使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第三个阶段是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个规划会使党的工作人员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明晰该如何来发展“三农”,解决“三农”的问题;对农民来说,会增强其发展农业、农村的积极性;对普通城乡百姓来说,能够使其积极投身“三农”建设中,广渠道筹集“三农”发展的资金、人力资源等。为着2050年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实现中国梦不断努力,不忘初心加油干;有利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与部署,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干;有利于查找“三农”发展存在的问题,打破瓶颈努力干。
二、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存在的问题
(1)潜在的人力资源丰富,但为“农”所用不多。一是农村潜在的人力资源丰富,但外流现象严重。我国13亿多人口,约有9亿农村户籍人口,农村常住人口仅约为7.97亿,约1.05亿在城市居住。从这几个数据表明了农村外流人口较多。外流的人力资源主要有生源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回农村就业的人数较少,甚至有的村大学毕业生全部流出,无一人回农村就业、创业;有农村“能人”,他们流出的主要途径是:参军、招工、头脑灵活外出就业打工等。农村人口外流,导致农村老人、妇女、孩子比例增加,成为农村发展的瓶颈。二是农村干部能力有限,素质不高。相当多的农村干部文化程度偏低,且年龄趋老,与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越来越不相适应。而且由于农村干部待遇(政治待遇、收入、地位等)水平不高,也影响了优秀人才从事农村治理工作。三是对外吸引力不够,外来人口不多。由于大部分农村生活条件落后,信息不对称,与城市相比在教育、医疗等公共福利待遇较少,所以很多有能力的人不愿回农村。农村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制度不健全,对外吸引力不足,外来人口不多。农村人力资源欠缺,阻碍了新时代乡村振兴,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哪个环节缺少“人”都实行不了,都是空谈。
(2)经济发展速度趋缓,为“农”所用资金不多。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资金的问题,农村经济发展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自有资金、财政资金、借入或者外来资金等。农村底子薄,自有资金不足。首先农民收入不高,财产性收入来源渠道较少,农民个人的自有资金不多,消费不足,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不明显。其次,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三资”管理存在问题,如财务管理存在漏洞,如坐收会支、缺少原始票据等,影响安全性和完整性,使集体财产流失,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财政资金有限。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影响政府的财政性转移支付。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村财政转移支付绝对值逐年增长,但在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是很高。借入或者外来资金渠道不畅通。农村金融体系还不健全,出现农村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
三、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途径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有效、生活富裕。因此,实施乡村振兴要从培养人才、增加财产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1)乡村振兴,人才是魂。长期以来,缺乏有用的人才是影响和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人,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实施,再优的资源也得不到利用。培养本土人才,留住本土人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主体保障。从农村内部寻找培养适用人才,积极培育、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使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主动作用。健全各种制度,如人才制度、就业创业制度,吸引外流人员回乡回村就业创业,为新农村注入新鲜血液。切实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领导力量和组织保障。把“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的优秀人才选入农村干部队伍当中,提升农村干部队伍管理水平。明确领导体制、领导权利与义务、职责等,转变领导方式,改变领导方法,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完善教育培训机制,活到老学到老,通过各种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培训来提升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提升农村干部的待遇,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在收入方面,完善其养老保险制度,提高收入水平。在政治待遇方面,要完善表彰制度,奖惩制度,对有成绩,群众拥护的农村干部,给予表彰,奖惩。其形式可以是金钱、收入待遇、荣誉称号、身份地位等。规范干部行为,完善考核机制。提升农村干部在群众中的满意度,避免寻租腐败等行为出现,完善考核制度,使其不适合的人清除出干部队伍。
(2)乡村振兴,钱财是关键。乡村振兴,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等“三资”的管理,实现其保值增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同时要防止集体财产流失,提高农村集体组织经济收益,促进农民农村农业持续增收。要盘活集体资产,突出资源特色,在“三资”管理中,找出符合本地农村发展的定位、特色。乡村振兴,要广渠道,吸引外来资金或借入资金。政府要搭平台,完善招商引资制度,构建“亲”“清”政商环境,引入外来资金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农村金融创新,为乡村振兴开拓融资渠道。要用好财政支农资金和农民自有资本。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地位,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范畴,确保农业农村农民财政转移支付适度增加。鼓励引导农民自有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中,为乡村的一、二、三产业添砖加瓦。
乡村振兴也要解决用地的问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确保农业、工业、服务业用地合理配置。
责任编辑:杨国栋
篇三: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与政策论文
我区是农业大县但农业结构相对单一的问题依然突出粮食等传统产业占比重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产业主体培育不够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优质绿色农产品占比较低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仓储冷链物流信息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大部分是工商资本创办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辐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作用不明显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调研报告(共3篇)
(篇一)**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以及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工作措施扎实,工作重点突出,工作成效明显。一、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情况(一)项目引领,着力培育振兴发展引擎1.重点建设项目征地。黄井大道扩建征地580亩基本完成;滨江路开发补征地20亩;黄家县重点项目用地征地1000亩,完成50%;长岭至桃源旅游公路扩建完全前期工作;2.集镇功能拓展开发。集镇78亩商业用地出让工作已经走完前期程序,待县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后,即可招拍挂;集镇连接至黄井大道的和谐大道已经全面启动,正在按有关程序快速推进。3.船形古镇开发保护。船型古镇规划已经通过县规委会评审,前期,县文化局、博物馆已经将有价值的文保单位进行编号登记,拆违拆旧工作已经基本到位。目前,已经向县人民政府申请项目立项。(二)疏堵结合,统筹推进秀美乡村建设1.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年共申报11个新农村建设点,除新增点横坑尚在编制、省级古村落梅坑老堡,全部完成村庄
规划,均已成立理事会。高标准提升石耳岗精品示范点,积极申报石耳岗4A级乡村旅游点,小龙虾垂钓场、真人CS已经正式营业,3A级生态厕所、生态停车场、水上餐厅以及精品蜜桔采摘园建设正在有序推进。2.“三拆”工作成效显著。参照县里做法,在每村选取“三拆”示范点,利用周末时间组织镇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各村党支部书记,对各村“三拆”情况进行巡察评比,互相取长补短、交流心得,巡察结束后,还进行工作成效测评,分别评出前三、后三名,对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进行总结推广,鼓励各村结合各自实际情况,采取做通村民思想工作,先易后难、在拔钉子、成片推进的工作方法,大力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全镇共完成三拆销号1964处,118415.56平方米,95.19%。3.乡风文明持续改善。继续深入推进福主殿整治、移风易俗工作,制止扩建福主殿1处;在全镇范围内,实行道德红黑榜制度,对于遵守乡风文明、道德榜样的上“红榜”,对于道德败坏、不赡养老人、不守诚信的反面例子上“黑帮”,经评选凡被列入“红榜”的人员要及时张榜公布,广泛宣传先进事迹。凡被列入“黑榜”的人员,各村建立村民道德“黑榜”档案,列入人员在评选低保、信用贷款等诸多方面设置限制。(三)因势利导,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特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进一步巩固发展蜜桔产业,全镇蜜桔栽种面积42664亩,年产值约2亿元。着力打造谢坊、吉嘉蜜桔精品示范园,提升蜜桔品质。积极开展柑橘木虱和黄龙病防治工作,实施春季清园行动,举办知识技术讲座1次,强化柑橘木虱喷药和监测,实现动态监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培育草莓种植、蓝莓种植、葡萄种植、甲鱼养殖、稻田养虾等特色农业。同时严控农业污染源,关停搬迁生猪养殖场3处。按益农信息化建设标准建好村级益农信息化,让农产品“走”出去。2、着力打造高标准农田。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我镇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是600亩,项目已落实在长岭村石耳岗村小组至桃源村渣坑村小组。成立领导小组,细化工作责任,明确目标任务,并制定工作考核办法,督促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强化措施,确保土地流转顺畅进行。3、林业水利工作有序开展。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成立森林防火队,发放森林禁火宣传单3000余份。严格落实封山育林政策,除治松材线虫病树9027株,签订8000亩天然林停伐管护协议。积极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对山塘进行加固维修1处,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设节水工程,在浆坑村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2000亩,完工率93.72%。圳上坑安全饮水水厂投入使用。
4、休闲旅游产业现雏形。积极参与由县推介分队组织的“桔园游”吉安推介会,并与当地旅行社签订“桔园游”销售合作协议书。结合新农村建设,重点打造石耳岗旅游开发,争创省级3A乡村旅游示范点,完成民宿建设2橦。完善古镇基础设施建设,对古镇进行复古修缮,已完成胡箎公祠、仁寿宫、胡家宗祠的修缮,配备了景观灯和消防设施。重视导游培训工作,5人通过考核获得县级导游讲解证。**年,吉嘉采摘园、船型古村、石耳岗新村等旅游点吸纳县域外游客15000余人次。(四)精准施策,稳妥筑牢兜底保障底线1.强化领导,落实机制。制定印发了《**年度**镇脱贫攻坚工作计划》、《**镇扶贫领域工作作风专项治理方案》,对全年脱贫攻坚任务进行周密安排,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路径,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严明了扶贫工作纪律作风。2.对照问题,严肃整改。根据县委要求制定了《**镇**年脱贫攻坚“夏季整改”行动方案》、《**镇**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方案》在全面推行信息化管理、突出关键领域发起强劲攻势、推动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以及省、市、县提出的整改要求,重点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扶贫标准,按照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的要求,全面查遗补漏、举一反三,切实将问题整改到位。
3.加强培训,提升能力。发动全镇各连心小分队、帮扶干部对全镇252户、76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再识别,根据不同情况,因户施策开展脱贫攻坚;分批次对全镇各连心小分队、帮扶干部进行业务再培训,培训完成后开展业务知识考试;在端午节、儿童节前,还分别采购米、油和儿童书籍共计4万元的物品进行走访慰问。**年申报农村危房户10户,其中新建9户、维修1户,4户交钥匙工程,开工2户。新开发扶贫专岗11个,配合县就业局组织三名贫困户参加技能培训班。二、乡村振兴发展的制约因素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通过对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总的来说,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由于国家投入和社会各界支持力度有限,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受现有政策和农村实际现状的影响,村民自主投资建设家园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管理服务跟不上,作用难以发挥。2、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发展环境不优。近年来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改善了基本农田较为集中的农田水利基
础设施,但还普遍存在着标准不高、质量不一、使用效益不大的问题,尤其是与高标准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还有较大的差距,规模经营、机械化施工都存在较大困难,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3、教育与社会心理的影响。制约乡村发展也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社会心里和教育有关。千百年来,我们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几十年来,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围绕“远离农村、远离农业”展开的,“不好好学习,就当农民”,是乡村家长、教师激励孩子学习动机的最有效口号。人们骨子里潜移默化的渗透着一种观念,没出息的的人才当农民,甚至只要和农业、农村有关的人与事都会“低人一等”,这样的说法虽然略显极端,但却是当前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观念。4、城乡缺乏双向流动。过去限制农民进城,把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人为割裂了城乡之间的关系。现在又出现了另外一种极端倾向,进城购房成了普遍的追求,也成了城镇化的一项指标。在乡村建设的一些优秀典型案例中我们看到,在外人才返乡带动,往往能成就一个乡村的振兴发展,他们利用在外学到知识、技能和管理经验,凭着一腔对家乡的热情和情怀,为家乡注入了活力,带动了百姓致富。人才难以回流农村、农业,在外人才返乡积极性不高,虽不是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因素,但确实是乡村振兴中的一个短板。
三、对开展乡村振兴的思考和建议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进一步加强扶持政策落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加强集群发展和特色产业建设。1、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我们针对当前面临宏观经济影响就业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一方面加强调查研究,密切关注形势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对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寻求产业转型发展出路。着重抓好小龙虾养殖、蓝莓养殖以及紫薯栽培等现代特色农业。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三点意见:一是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财政投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二是建议进一步降低政策性小额担保贷款的审批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放宽贷款周期,降低贷款利率,切实帮助民营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做大做强企业。三是建议加大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补助力度,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提高农民获得感。2、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在稳定农户承包权上,积极稳妥推进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是实施“三权分置”的重要前提。通过确权摸清了承包地的底数,基本解决了承包地块面积不
准、四至不清等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了大量土地承包纠纷,让农户吃上了“定心丸”,使他们更加放心流转土地。目前**镇土地确权合同签订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土地证的发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3、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刻不容缓。鼓励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重点扶持解决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担保难、融资贵等难题。重点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和引进上加大力度,改变目前仅限于初加工产品、没有技术优势、不能抢占市场的劣势。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优化农业发展环境,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改善基本农田较为集中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在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上,建议:一是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以及涉农保险政策普惠力度,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二是强化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和市场开拓能力。三是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强联合,开展品牌创建,基地或产品认证,共建共享农业产业联盟或农产品营销促销中心,农业生产资料联合采购平台,探索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节本升级的路径。四是强化技术服务.引导新型农业经营参与项目实施,开展试验示范等活动,农技人员开展经常性的技术指导服务,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示范效应,以求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篇二)为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监督工作计划,我委在朱主任的带领下,前往区住建局、农业农村局等召开座谈会听取情况汇报,深入**、**、**等镇(街道)实地考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综合改革、村庄建设规划和环境综合整治等情况,广泛听取各镇村、相关部门、广大代表和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工作及成效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级集体经济、特色农事产业、乡村旅游等蓬勃发展,农村卫生、医疗、教育、社保、科技等事业不断进步,乡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发展特色农业,强农富民产业明显壮大我区坚持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线,主攻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品牌农业。推动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建成荷兰花海花卉苗木、万丰绿茵蓝莓樱桃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实现了盐城市级农业园区镇镇全覆盖。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1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家,盐城市级农业园区23家。打造农旅融合新业态。将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调整现代农业结构、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业态和新途径,目前,全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48家,休闲农业从业人数5.23万人,其中农民从业人数3.89万人。随着荷兰花海日渐蜚声扬名,新丰镇推动农业生产、旅游观光、婚庆服务等产业全面融合发展。**镇宏鑫三元梦幻迷宫有效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800万人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目前,我区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802家,加入农民合作社的农户数17.77万人,农民合作社成员数占总农户比重达86.3%。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着力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创新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培植村级集体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完成农村产权交易913宗,交易
金额8.4亿元,有效激活了乡村“沉睡”的资源。实施精准扶贫,落实各类帮扶措施,**年底累计脱贫率84.4%。(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加快农村环境整治攻坚步伐,推进畜禽废弃物、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治理,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畜禽粪污集中处置和综合利用等设施建设,创成全国首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扎实推进“一片林”工程,筑牢绿色生态根基,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年新造成片林3.05万亩,以绿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全面推行“河长制”,生态河道建设、水美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加快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集中力量打造“一镇十村”集中居住示范点,建成美丽宜居村庄43个,加快危旧房改造工作,全面消除农房安全隐患,真正让广大农民群众实现“安居、康居、乐居”。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开通镇村公交,实行“五定四统一”经营机制和服务标准,农民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推动镇村卫生体系建设提档升级,促进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医疗服务不断规范,持续扩大“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三)倡导文明风尚,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道德模范评选表彰等活动,全区有3人当选为“中国好人”、5人当选为“江苏好人”。推进文明户、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大中街道恒北
村、新丰镇全心村荣登“全国文明村”行列,白驹镇狮子口村等12个村被授予“江苏省文明村”“盐城市文明村”称号。常态化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举办“心连心”、“送欢乐下基层”“百姓大舞台”专场演出,区直部门送书下乡3万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广大农民共享优质文化资源。加强乡土人才培养,近3年来累计完成农村实用人才培训2.5万人次。(四)完善基层组织体系,乡村治理水平明显提升
选强选优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选派优秀的机关干部到基层实践锻炼,担任经济薄弱村“第一书记”。实施退役士兵“村官”培养工程,134名退役士兵全部到村任职。建立完善村会计跨村交流制度,各村配备专职监委主任,加强对村支部、村委会和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营造良好的党风政风。深入开展平安大丰建设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积极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二、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体来看,我区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局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乡村振兴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和广大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一是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我区是农业大县,但农业结构相对单一的问题依然突出,粮食等传统产业占比重,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产业主体培育不够,农产品精
深加工能力不强,优质绿色农产品占比较低,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仓储、冷链、物流、信息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大部分是工商资本创办,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辐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作用不明显。二是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任重道远。化肥、农药、地膜等农业投入品长期使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不容小觑;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够,部分畜禽养殖场的废弃物得不到及时处理,有的甚至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道生态承载能力下降,我区农业生态功能恢复和建设任务较为艰巨。三是乡村要素投入和部门协调推进机制仍需完善。农村人才匮乏,且老龄化问题突出,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尚未形成,导致农业生产后劲不足;推动乡村振兴的条块项目和资金有待进一步整合;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效益不高;激励引领规划、科技、经营管理等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保障政策尚不完善,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金融服务产品有待进一步探索创新。三、促推我区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实施的几点建议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提
升能力素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按照“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要求,学习上海、对标上海、联通上海,加快培育蔬果、畜产品、苗木花卉等农业特色产业,逐步构建完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格局,鼓励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高效设施农业等,打造上海的“菜篮子”“米袋子”。二要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提档升级农业园区,加快园区主导产业发展,推进基地规模化、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三要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围绕优势特色农业,建设具有生产、观赏、体验、游乐等功能配套的特色产业小镇、观光农业园区,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层次、水平,扩大乡村旅游在长三角地区的影响力。推广“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开展线上销售,促进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向后延伸,推动农村三级产业融合发展。(二)突出生态宜居,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要强化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支持保护政策。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支持,深入推进“河长制”,完善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病死畜禽等农业废弃物多元化利用的补贴
制度,支持农田林网建设,加快发展高效林业。二要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程,深入挖掘我区特色文化和农业资源优势,提升休闲观光农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让美丽乡村宜农则农、宜游则游。三要高质量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瞄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形成推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农村养老等服务进村的实施办法,建立教育、卫生人才在城区与镇村之间定期流动机制,提高在镇村工作人才的待遇。(三)用足用活政策,促进资源要素下乡助力乡村振兴以推进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在政策制定上为乡村发展松绑,在激活要素上为乡村注入活力。一要提升农业投资绩效。进一步优化乡村振兴项目审批流程,统筹支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切实提高支农政策、项目效果和农业投入综合效益。二要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细化落实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返乡创业、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扶持政策措施,在人员编制、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社保衔接、创业扶持等方面创造良好政策环境。三要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创新开发农村金融产品,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服务。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多层次、高保障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农业保险服务。
(四)强化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农民推动乡村振兴的主体作用一要不断完善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深化村级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指导农村普遍建立村规民约。二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加大基层干部奖励、任用力度,形成选拔任用优先考虑基层干部、涉农干部的良好氛围,激发镇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三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流转交易,因地制宜培植主导产业,规范“三资”管理,积极谋划发展村级公共事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篇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找制约因素,探究并实现乡村振兴的方法和路径,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紧要课题和迫切任务。一、基本情况
**县地处新乡市西部,农业人口38万,耕地48万亩。全县GDP完成110.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6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9.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5.9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97.48元。**县**年6月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10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以此为契机,**县开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之路。(一)产业改革有新创举一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内生动力。我县充分利用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的自身优势。坚持高位推进,落实“六个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全县219个行政村,完成清产核资的村215个,清产经营性资产2.58亿元,非经营资产3.95亿元,资源性资产44.3万亩;完成成员界定213个村,界定户数8.6万户、39.6万人。完成折股量化、股权设置的村152个,126个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选举了理事长和监事长,有效激发了内在活力。二是加大农业投入,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我县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加大对高标准粮田、重点农产品产业的扶持力度。**年,全县实施高标准粮田提升项目2.5万亩,总投资达3375万元,全县高标准粮田达到30万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39万亩,划定重要农产品大豆生产保
护区6万亩。**年全县夏粮小麦收获37.8万亩,其中优质强筋小麦6.71万亩,小麦种子繁育3万亩。夏粮产量3.412亿斤,秋粮优质水稻播种8.64万亩,秋粮产量达3.316亿斤。三是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扩大药黑豆、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实施田园综合体建设,推进奇幻玫瑰、植物雕塑、休闲体育、紫薇、百合花五个庄园,以及宁氏文化、卜氏文化两个生态园建设,积极培育现代农业+旅游新业态。(二)质量兴农有新进展一是农业结构日益优化。莱恩公司的奇幻玫瑰庄园、新乡园林的植物雕塑庄园、绿色园林的松涛养生庄园、碧波园林的紫薇庄园、海芋生物的百合花浪漫文化园“五园”项目及望景度假村、千亩红枫林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初具规模。二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全县新增高效粮田面积4万亩,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3000亩,新发展花卉苗木面积2200亩,花卉面积累计达4.2万亩,累计蔬菜生产面积26600亩。名牌战略初见成效。全县通过“三品一标”认证面积198855亩,其中无公害认定面积16545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9个,地理标志产品认证面积182310亩、认证产品2个,以品牌闯市场,大大改善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
三是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有36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427户农户致富,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有力推进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三)绿色发展有新探索一是改善生态环境。我县以四美乡村创建为契机,以打造样板村为抓手,以点带面,以生活污水处理、垃圾清运治理、厕所改造为重点在全域开展集中整治行动,促进全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不滑坡。坚持周督查、月点评制度,每季度开展观摩评比,通报观摩发现的问题,建立问题台账,确保督导落到实效,并对各乡镇工作进行排名。积极推行市场化服务运行机制,在坚持多元化投入基础上,探索有偿服务机制,推进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的长效保洁机制。二是改善人居环境。按照“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政府主导,协同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典型引路,整村实施”的基本原则,我县11个乡镇确定厕所改革试点村11个,涉及农户546户。如照镜镇在东彰仪村、照镜村开展生活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工作试点,摸清全村厕所基本状况,统一规划
设计,将全村管网与人工湿地结合起来,既能过滤净化污水,又建休闲景观场所。三是科学合理选择污水处理方式。以净土工程为切入点,对17家涉危废企业,已经全部纳入省固废信息管理系统,对所危废产生、储存、运输实行全程监管。以省级生态镇村创建为契机,积极开展省级生态镇村创建工作。(四)文化兴盛有新载体一是以活动为载体,倡导文明新风。全县通过举办“寻家史、立家训、传家风”活动演讲比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等各类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弘扬孝道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文明单位42个,文明村镇53个,其中全国文明村镇1个,省级文明村镇1个,市级文明村镇24个,县级文明村镇27个。二是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开展了扶助困难群体、发展农业生产、关怀儿童教育、沟通政民关系、协调矛盾冲突、保护生态环境、清洁家园、文明交通、微心愿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扎实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项目化、阵地化建设,不断组织志愿服务向农村延伸。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20余次。三是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建设。全县各行政村都制定了村规民约,建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一约四会”,签署
移风易俗倡议书10000余份。积极开展“幸福积分”、“五美庭院”和“党员示范户”评选活动,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四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县以广场舞培训、文艺演出、文物保护宣传、送戏送书下乡等为内容,积极开展“快乐星期天”群众文化活动。自9月份以来,先后开展活动15场,受益群众3000余人。进一步做好非遗项目的挖掘、保护和传承,积极支持地方民间文化传承发展。五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年全县财政投入400余万元,支持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全县11个乡镇文化站全部达标,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97个,已达标108个,基本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广场目标,解决了群众娱乐场所问题。开展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等不同主题的文艺活动100余场次。(五)乡村善治有新举措一是党的建设全面夯实。在抓党建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抓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为引领,提升党组织战斗力。坚持以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为抓手,全面补齐基层党建工作短板,确保全县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组织保障。今年是村“两委”换届选举年,我县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围绕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配齐了村“两委”班子。目前全县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已全面完成。
二是平安建设得到强化。**年全县开展平安村创建活动,共评选出平安村63个,对平安村进行表彰奖励,并对平安村70周岁以上老人按照每月10元发放补贴,奖励资金已陆续发放到人。我县城关镇嘉苑社区被市平安文明和谐社区创建指挥部命名为平安文明和谐“五星级社区”,成为全市首批“五星级社区”。三是提升中心综合治理手段。进一步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强化“四方对接”,注重“三调联动”,多手段衔接融合,打造出“大综治”、“大信访”的工作格局。围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实现三级网格化管理,打通综治“最后一米”。通过换届选举,全县共选举综治主任219名,中网格长1296名,小网格长6628名。同时全县11个乡镇综治中心建设规范,每乡配备综治专干3人以上,配备专职巡防队员15人以上,实现治安巡逻与视频监控常态化;各村综治中心配备了巡逻装备,建设了村级监控平台,实现了重点路段、场所的全覆盖。全县社会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六)脱贫攻坚有新成效**年我县紧紧围绕“六个贫困村退出,1300名贫困对象整体脱贫”的年度目标任务,按照“传统产业化、主导产业带动、特色产业优势”的发展思路,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重要抓手,通过实施到户增收、金融扶贫、农业产业化、百
企万户项目,实现全县贫困户“四轮叠加全覆盖”,为贫困户增收提供扎实保障。**年全县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48个,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亿元,带动贫困户3207户,户均年增6000元。通过打好脱贫攻坚战,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全面提升贫困群众幸福感。二、存在问题(一)整体规划缺乏。一是缺乏统筹安排。房屋建设与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没有形成有机的衔接、和谐的统一,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杂乱无章,无法满足当代农民现代化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二是缺乏科学合理设计。乡村建设无规划,想建哪就建哪,甚至毁坏耕地用以建房,新建的房屋横七竖八,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三是带有远见前瞻性的规划少。房屋的建筑形式缺少规范,高矮大小不一,外观五花八门,颜色各不相同,导致“只见新房不见村”。有的把原来很有民族特色、地方风格的老房子拆毁了,导致原本十分美丽、富有个性的传统村落逐渐消失。(二)部门合力欠缺。一是产业支撑不够。发展乡村振兴县乡村各级的产业支撑很关键。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乡村振兴是“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产业好比是乡村发展的“牛鼻子”,抓住它,乡村振兴就大有希望。二是考核机制不健全。各级各部门尚未建立推进乡村振兴的考核激励和通报机制,乡村振兴工作
在全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占比不高,影响了基层干部投身乡村振兴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很多农民在听说乡村振兴时,普遍认为乡村振兴就是政府的事,政府来投资,有利益我们就参与,没有与我切身的利益就高高挂起。当作为主体的农民不再积极投入,再好的政策落地也只能是政策。(三)主导产业不明。一是缺乏主导性产业。缺乏产业支撑的乡村振兴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县无论是从花卉之乡、建筑之乡、乒乓之乡还是中国同盟文化发源地、宁氏祖根地名胜古迹等方面,都没有很好的挖掘属于**县的支柱性产业。二是缺乏突出的富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县的饸饹条、手工老粗布、黑豆、大白菜等土特产没有很好的开发,只是在很小一片范围内小有名气,不具有突出的特点和风味,所以还有待开发。(四)人才流失严重。一是缺乏有学识、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年骨干人才。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受过较高教育、年富力强的农村精英人才大多流出就业,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文化素质低、年龄偏大的劳动力,使得乡村发展缺少活力和后劲。二是农村缺乏吸引力。人力资源“空心化”的实质是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缺乏吸引力,同时,国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服务上欠账太多,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够,客观上也加剧了农村人力资源日趋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
三、几点建议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应形成组合拳,以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为基础,实施分类指导,精准施策,重点加强基层组织、产业、人员三个关键性建设。(一)科学先行,做好顶层设计。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规划队伍,县里要有规划局、设规划展览馆;乡里依托村镇建设中心设规划展览室;村里要有规划专管员,挂村庄规划图。乡村规划向群众公开,展示未来几年乡村要建成什么样子,既增加群众认知也接受群众监督。(二)政策先行,确保人才不流失。从经验丰富的专业规划人才中招募乡村规划师,为乡镇发展定位、整体布局等提建议,代表乡镇政府组织编制乡村规划。通过有关乡村振兴的政策实施,因地制宜的、有针对性的,加大乡村振兴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地示范带动小农户发展。同时,进一步落实好国务院关于支持下乡返乡创业创新的政策,引导支持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施展才华、大显身手。(三)模范先行,提升示范带头作用。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建强农村党支部,形成市县乡三级齐抓共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局面;注重从乡村致富能手、返乡创业
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培养选拔党组织书记,培育“双强”支部书记,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奔小康。(四)融合先行,促进产业链之间有效结合。实施乡村“产业兴旺”既要基于第一产业又不能囿于第一产业,而应着眼于优化一产,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旅结合、农网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强化一产对二产、三产的支撑力度,提升二产、三产对一产的反哺力度。通过一二三产业的相融相通和乘数效应,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拉长农业产业链,拓宽农业产业幅,提升农业价值链,完善农业利益链,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跨二进三,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五)宣传先行,加强舆论引导为主。对于乡村文明建设、乡村环境整治,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特别是村两委班子成员、农村党员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宣传员角色,逐步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风气和环境卫生意识。同时,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村民行为,开展村民小组乡风文明、环境卫生等评比活动。
篇四: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与政策论文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改革的问题和对策
作者:学校:专业:年级学号:指导老师:答辩日期:成绩:
0
目录
内容摘要…………………………………………………………………………………2关键词……………………………………………………………………………………2一、乡村振兴战略的产生及重大意义…………………………………………………2(一)乡村振兴战略的产生背景………………………………………………………2(二)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历史意义…………………………………………2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改革存在的问题……………………………………3(一)乡村治理专业人才短缺,治理主体能力弱化……………………………………3(二)农村人口流失,自治后劲不足…………………………………………………3(三)治理理念转变滞后,难以形成治理合力………………………………………4(四)维权不畅,历史遗留问题积重难返……………………………………………4(五)产业结构调整不优化,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小………………………………………4(六)建设资金匮乏,公共服务公积不足……………………………………………4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问题的解决路径………………………………………5(一)引进专业技术型人才,提升村干部能力………………………………………5(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水………………6(三)多筹并举,以经济发展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6总结………………………………………………………………………………………7参考文献…………………………………………………………………………………7
1
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改革的问题和对策
内容摘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
原则。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在这一时期历史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变着农村治理模式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同时,伴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改善。但是,在农村治理层面目前依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乡村振兴背景下,探讨农村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对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治理;问题;路径
一、乡村振兴战略产生的背景及重大历史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产生的背景
随着我国近现代以来飞跃式的发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也出现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尤其是从沿海到内陆、从东部到西部、从城市到乡村呈阶梯式发展。城市与农村差距过大,优秀的医疗、教育资源,基础服务设施集中于城市,导致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回到农村。农业产业生产方式落后,现代科技普及不足,产业链未形成,产业附加值低,无法支撑农村经济发展。2017年底,中央针对2018年“三农”工作连续作出重要部署。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部署201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12月29至30日,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2017年及过去五年工作,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措施,部署2018年重点工作。专家表示,2018年我国将出台多个相关配套规划,包括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等,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
(二)新时期实施兴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距。连续5年来,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全面改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
2
定性进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三农”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短板。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只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三农”问题彻底解决好,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滞后的中西部地区农村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保障。当前,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将“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明确提出:“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由此可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进而化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路径选择。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改革的问题
(一)乡村治理专业人才短缺,治理主体能力弱化
农村治理关键是要靠人来推进。但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提速,劳动力输出大,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现在留守在农村居住和生活的基本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及其它弱势群体,因为农村基础服务匮乏,人才流向城市。导致乡村治理人才短缺和社会治理主体明显弱化。近年国家推行“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但“招得进人,留不住人”的问题突出。乡村专业化人才比较少,干部不了解农村农村实际情况,导致一些工作滞后。加之,农业农村工作无论是政策执行还是项目实施,各种的调查农业的数据填写等具体的琐碎的工作大部分在基层。好多乡镇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单是接待上级检查参加各种会议就已经是应接不暇,面临诸多障碍,社会治理绩效短期内也难以提升。
(二)农村人口流失,自治后劲不足
农村有规模的农业企业少,经济作物不能形成规模种植,粮食作物收入少,收入负担不了日常的生活,致使外出打工人员占多数,。随着工业化、城市化速度加快,加上一些鼓励农民进城政策的落实,八零、九零后出生的年轻人落户城镇在城里买房安家。现在人们都将精力和心思放在个体发家致富上,对土地依赖性减少,对村庄关注度降低,对乡村事务热情降温,甚至连三年一届的村委会换届选举都不愿参加。常住农村的妇幼老弱病残人员受身体、年龄和文化素质等影响,既没有参与乡村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也没有实施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不少乡村的村委会选举只有形式而无实质性内容,村民自治陷入了尴尬。更谈不上主人翁精神了。全国范
3
围的土地确权、房屋确权中,因外出人口过多,导致工作难度加大。
(三)治理理念转变滞后,难以形成治理合力
治理理念是治理行动的先导。作为人的一种主观性思维,治理理念要与其所处的主客观环境相匹配,不能默守陈规、刻舟求剑。我国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出现了精英流失、利益异质化、社会原子化等新问题,但治理理念转变滞后致使这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往往难以得到有效地治理,乡村社会陷入“村干部没少出力,村民难以满意”的治理困境。
目前村干部的治理理念转变滞后,管控管理理念未能实现向以人为本的多元协同治理理念完全转变。第一,村干部在实际的治理过程中往往采用家长式的管控方式。村里大小事务都需自己一人拍板定调,甚者在村里大搞“一言堂”,从为民服务蜕化为了替民做主。拥有自治权的村民、社会组织往往被边缘化,导致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主体难以有效地参与到农村治理过程中去,难以形成治理合力。第二,一些村干部抱有严重的经验主义。一些村干部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总是从个人经验出发,完全把人民利益抛在脑后,不愿意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深入群众听取意见,不愿意走访群众搞调查,甚至扮演着“唯上不唯下”的“两面人”角色,“对上级拍胸脯作保证,对群众拍桌子瞪眼睛”,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常常营造高压气氛,威胁、恐怖、利诱、欺骗等方式无所不用其极,导致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呈现出“内卷化”的特征。第三,村干部往往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怎么省事怎么办,只要能交差就行,领导亲临施压大了就积极一点,不然就敷衍了事,不分轻重缓急。
(四)维权不畅,历史遗留问题积重难返
乡村村民意识淡薄,村民的受教育平均水平相对比较低。他们的学历主要集中在初中,甚至有一小部分乡村村民为小学学历。尤其乡村中60岁左右的家庭妇女,她们受到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大部分接受教育程度与男性相比偏低。由于受到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及村民自身能力的限制,乡村村民了解相关信息的途径相对比较狭小,一般主要依靠村部通知,从而养成“等、靠”等思想。
历史遗留问题时间跨度大,有其产生的历史根源。特别是二轮延包时,地方对当时政策理解不深,政策把握不准,在政策执行上走样,对民众宣传解释不到位,出现了一些私自换地调地等情况,而且当时没有及时解决,错过了最佳解决时间,导致问题越拖越大,把“芝麻”拖成“西瓜”,造成现在解决时难度非常大,以至于影响到了此次的土地确权。一些土地纠纷信访件因时间久、问题大,最终通过市县乡三级政府协调解决,给上级政府增添不少工作量。
近年来,面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等各种矛盾纠纷,村民与村民之间、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矛盾增多,村民维权行动有增无减。但由于村民表达诉求渠道有限,加上没有自己的代言组织,致使矛盾纠纷无法在基层和源头上得以化解。一旦基层维权受阻,许多人只好放弃理性表达诉求和法律解决途径,转而寻求越级上访,加剧了基层干群关系紧张。
4
(六)产业结构调整不优化,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小
近年来,虽然政府对农业通过调整结构,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开展一系列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建立农业合作社、建立“一村一品”、培育种植专业大户、建立龙头企业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农业产业化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小,农业标准化程度低。虽然已基本形成了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商品基地,例如:花椒、秋月梨、羊肚菌等。部分特色农产品还创建了品牌,但仍未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基本仍处于传统的经验生产状态,农业标准化意识不强,农业标准的制定、规范、应用推广缓慢,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难以控制。第二,市场和营销体系建设滞后,产品科技含量低大量农产品仍然以初级产品和散装销售为主,深加工尚未形成系列化。龙头企业规模小,档次低,带动能力不强。因此,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健全完善组织服务体系,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辐射作用,增加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投入等是当务之急。
(六)建设资金匮乏,公共服务公积不足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需求增强的情况下,县财政支持十分有限、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成为空壳,此次产权制度改革中,大部分行政村集体资产为零。社会捐赠十分有限,全部依靠县乡政府拨款。导致乡村治理可支配资金捉襟见肘,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农村基础设施不足:生产性基础设施支撑力脆弱,服务性基础设施执行力减弱,社会性基础设施安全力薄弱,流通性基础设施承载力孱弱。资金来源过于单一,农村投资份额偏小:重短期效益,轻长期效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供水、供电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直接作用手斗于城市经济增长,短期经济效益明显,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虽关系到城市社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引进专业技术型人才,提升村干部能力
村干部作为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其能力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村庄的发展。目前乡村社会正处于改革发展的转型期,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逐渐多元多变,面临着这种复杂的局面,村干部要强化危机意识和责任担当,积极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本领。
第一,强化自身理论武装,提升凝聚领导能力。村干部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章党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理念,密切干群之间的联系,坚持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提升村干部的公信力和凝聚领导力。第二,切实做到忠诚担当干净,强化决策执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着力培养忠诚担当干净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村干部要强化“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同以习近平为核心
5
的党中央看齐,不断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强化专业精神和业务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处理农村复杂事务的本领,以忠诚担当干净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做一名新时代的农村好干部。第三,建立健全乡村干部培训体系,培育改革创新能力。培训体系的构建要体现出针对性和特色,要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结合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伟大实践,结合村干部思想和工作实际,通过摸底调查村干部的培训需求,在把握村干部培训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精准化的培训方案。在培训方式上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让村干部挺在“三大攻坚战”的最前线,引导村干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培育改革创新能力。
强化乡村智慧治理人才支撑,为了破除乡村智慧治理发展障碍,必须加强村干部队伍递进培养,强化乡村智慧治理人才支撑。加大人才引进培训力度,为乡村干部群体注入“新力量”。在坚持乡村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科技化的原则下,逐步扩大乡村干部的选拔范围,把被选拔者的年龄、学历、政治素质、履历作为选拔村干部的硬指标,从大学生村官、致富能人、退伍军人、返乡创业人员以及乡村“现代乡贤”中选拔村“两委”干部,加强村干部队伍递进培养,防止村干部队伍脱节。村干部培训方案要加强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考核等方面的科学设计,在推动乡村智慧治理的大背景下要把信息技术的培训作为培训内容的核心,合理利用内外部各种培训资源,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村干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为推动乡村智慧治理提供一批技术尖兵。
(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进一步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形成规模,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民增收。一是针对土地的地力等级及灌溉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利用政府出台的农业结构调整优惠政策,扩大调整规模;二是利用现有的规模,抓好低产田改造,引进优良品种。
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农业科技培训和科技示范户建设,建立农技指导员工作制度,重点推广实用技术,组织农技员入户为农民提高生产服务,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要真正办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的农业产业结构新格局。示范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土壤改良技术、测土施肥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迅速恢复和提高地力,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机具,并落实农机购买补贴资金。
强化龙头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开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村行活动。搞好龙头企业与农户、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超市、与大型餐饮企业的“对接”,促进订单农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推进农产品进超市、进餐饮企业的步伐。通过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鼓励龙头企业建农业基地,动员社会力量办畜禽养殖小区,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大基地、大板块的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引入民间资本,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产业聚合效应。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品牌的认证和管理。
6
(三)多筹并举,以经济发展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调整农村产业布局以招商引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随着农村产业的的逐渐增加,会大力的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建设项目,坚持政府主导地位,整合资源综合项目整村建设的思想。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基础建设,扶持农村建设工程。在发展农村基础建设的同时,政府要建立“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以农民的需求为主从而确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内容、数量和投资额。在市场上开放建设基础设施,谁投资谁受益,充分吸收民间资金的融入,补充政府资金的不足。改变原有产权制度,施行市场管理化,对个人投资的政府施行补贴政策,从而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在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上应该顺应产业的发展思路以工补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切合本地实际情况,大力扶持产业,以产业带动经济。
结语
乡村治理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及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促进了我国乡村治理的发展。科学合理的乡村治理既能更好地满足乡村发展,也能加速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针对当前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析乡村治理应增加治理主体多元化、转变乡村村民传统观念、扶持乡村地区发展集体产业经济等几方面提出建议。希望为乡村治理道路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华网.[2017-10-24]2.李达,王俊程.中国乡村治理变迁格局与未来走向:1978-2017[J].重庆社会科学,2018(2)3.乡村振兴战略系列政策将出台重塑城乡关系等成重点.新浪财经.[2018-1-2]4.陈锡文.中国乡村社会治理[J].中国乡村发现,2018(1):1-7.5.乡村振兴社员网模式——互联网+精准扶贫+农产品上行.[2018-7-9]6.钟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6.
7
篇五: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题目
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题目3篇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题目篇1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考核题目及要求:一、论文总要求及评分标准:
1、在7个论文题目中任选一题。2、论文总字数要求在1500字以上〔占总分5%〕。3、尽力以自己的语言完成论文的写作〔占总分20%〕。5、论文内容质量得分占总分的70%。二、论文题目:09中医1班级题目为如何解决食品平安问题09中医2班级题目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辛亥革命精神附格式及打印要求:1、统一使用A4纸,单面打印。2、封面:要求单独打印,样式见下页。3、字体全部用宋体。题目二号加粗〔主标题与次标题字号不作要求〕,正文内容用小四号字,行距1.5倍。
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形势与政策》11年秋期末论文论文题目〔2号宋体加粗,一般不超过20字〕班级:┅学号:┅姓名:┅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题目篇2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题目专题一:1.结合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谈谈你对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形势的理解2.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形势,谈谈为什么必须牢牢抓住供应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3.结合课程内容,谈谈如何实现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4.结合课程内容,谈谈你对“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句话的理解专题二:1.论思想对一个人的重要性2.“双一流建设〞与强国之路3.我与中国崛起4.一流人才与家国情怀
专题三:1.结合2022年全国“两会〞课程学习内容,以论文形式谈谈大学生
该怎样践行两会精神
2.请结合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的讲话精神,论述您对“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理解。
3.请结合2022年全国“两会〞课程学习内容,谈谈您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解。
专题四:1、亚太地区战略形势及影响
2、亚太地区平安形势和中美关系
3、亚太地区形势变化及走势
4、浅析亚太地区新形势下中国和平开展战略进程
5、亚太地区形势演变对中国周边海洋形势的影响及对策
丰富的内涵,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强音、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也对当代大学生赋予了神圣的历史使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效劳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军,理应成为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力军,成为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力量的主力军,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强化大学生对自身所肩负责任和使命的深刻认识,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强国之愿、报国之志.
【关键词】中国梦;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凝聚力量
党的以来,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并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梦进行了论述,高度凝炼了我们党
现阶段的奋斗纲领和目标,凝聚了党心、振奋了民心.他还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开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重要组成,应以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气魄与能力,勇担时代赋予的重任与使命.高校是当代大学生教育、培养的主阵地,应在向当代大学生阐释中国梦、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感知中国梦赋予的历史使命等方面主动作为.
一、中国梦的历史渊源与时代内涵
2022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阔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一)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国梦唤醒了人们深沉的记忆,是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的新拓展
历史是照亮现实、照亮未来的镜子.纵观历史,中国经历了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如汉唐时期;也经历了衰落时期,如明朝中叶以后到清朝康熙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从此也开始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也就是开始了中国梦的历史.此后,经过无数仁人志士170多年的奋斗和努力,现在到了快要梦想成真的时候.可以说,中国梦是在中华民族的深沉记忆中孕育而生的,它生长的土壤是屈辱的、苦难的,因而也是动人心魄、撼人心魂的.
就本质而言,实现中国梦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其根本都在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都是坚持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需要.作为当下中国社会的最强
音,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最高追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的新成果,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的新动力,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一样,也同样面临我国如何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时代课题,需要解决当前改革开展建设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都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予以指导、引领实践.因此,中国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拓展了新思维、开辟了新境界、指明了新方向.
(二)从现实角度分析,中国梦照亮了民族奋斗的进程,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新导向
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在对新中国成立60余年不断探索的经验进行总结、对鸦片战争后的170余年的开展历程进行梳理、对中华民族5000余年的悠久文明进行传承的根底上,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成功的、正确的,也是来之不易的.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梦以国家强劲开展为现实支撑,照亮了中华民族艰苦卓越的奋斗历程,因而是冲动人心、振奋人心的.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中国道路是最正确途径,中国精神是内在灵魂,中国力量是动力源泉,这三者就是“中国梦〞梦想成真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和谐幸福的道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依托、共同传承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的总和,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
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促进中华民族开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中国力量是56个民族大团结、13亿中国人会聚而成的磅礴力量,是一股奋勇拼搏、开拓创新的力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因此,以中国梦这一目标导向为引领,必将谱写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新篇章.
(三)从未来角度分析,中国梦描绘了国家开展的蓝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新要求
中国梦是强国梦、复兴梦、幸福梦.党的明确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分别以建党一百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年作为时间节点,是实现中国梦的两个关键历史节点,说明实现中国梦是一个长期奋斗、持续奋斗的过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底上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梦想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凝结,是中华儿女共同期盼的缩影,描绘出国家开展壮大的宏伟蓝图,因而是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科学统筹我国各项改革和建设,有力协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着力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根底的相互促进,坚持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是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的有机统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之间遥相照应,表达
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下系统推进各项建设、改革、开展的内在要求.
二、中国梦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青年兴那么国家兴,青年强那么国家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当代大学生作为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青年群体,应积极、主动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和使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一)中国梦要求当代大学生坚决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国梦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应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把理想信念与理性认同科学理论、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根本国情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品德的锤炼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有机结合起来,做一个放眼世界、关心国家,志存高远、追求执着,信念坚决、胸襟宽广的人,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决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梦,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敢于担当的栋梁之材.
(二)中国梦要求当代大学生练就过硬本领,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强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勇于实践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中国梦既表达了国家意志,又表达了13亿中国人的愿望,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与本领是影响实现中国梦进程的直接因素之一.这就要求正处于学习黄金期的当代大学生应珍惜美好的大学时光,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每天比别人努力一点点,埋头苦读、刻苦钻研,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将自己培养成为根底扎实、知识广博、业务精通的复合型人才,为自己扬帆远航、搏击青春提供持久动力与能量.坚持三个面向,不断更新知识、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掌握真才实学,增强本领技能,积极、主动在践行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奉献青春、奉献才智,积极、主动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和运用中、在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担当重任,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
(三)中国梦要求当代大学生勇于创新创造,以敢为人先的锐气、艰苦奋斗的精神、持之以恒的韧劲,争做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自强者、践行者
中国梦是崭新的梦、远方的梦,实现中国梦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发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精神.当代大学生是富有朝气、活力、创造力的群体,理应成为创新创造的先锋,在各个领域形成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应以敢为人先的锐气,超越因循守旧的思维,冲破满足现状的藩篱,致力于解放思想、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根底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艰苦奋斗的精神,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用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特别是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工程攻关的前沿,干事创业,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让全社会的每个肌体、每个岗位都焕发出最大的创造活力;以持之以恒的韧劲,用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投入到创新创造的具体实践中,坦然面对创新创造道路上的暗礁与险滩、
挫折与失败、苦闷与烦恼,敢于啃硬骨头,甘于坐冷板凳,在立足本职的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
三、以中国梦凝聚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青春正能量
高校推进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自身特点与优势出发,在唱响主旋律、筑牢主阵地、畅通主渠道上下功夫,积聚起当代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正能量.
(一)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必须唱响主旋律,着力引导当代大学生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
中国梦表达了中华民族充满自信、大步前行的高昂旋律,是承载几代人夙愿、承继先人荣耀传统、具有时代内涵的精神旗帜.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要贯穿“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实现路径、根本保障〞这一主线,唱响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
1.把握内涵实质.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把握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内涵,把握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遵循,把握好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的本质属性,把握好中国梦是对中国古代五千余年文明史的追忆、近代百余年屈辱史的反思、新中国开展改革史的回忆而得出的理性思考,把握好国家梦、民族梦、集体梦与个人梦之间的辩证关系,突出中国梦的思想内涵、挖掘中国梦的历史底蕴、阐述中国梦的现实意义,坚决理想信念、铸牢精神支柱、夯实思想根底,进一步坚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决心.
2.做好结合文章.将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与党的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有机融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有机融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机融合,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机融合,与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领会有机融合,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有机融合,与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良有机融合,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有机融合,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弘扬实干精神.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是靠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将实现中国梦的满腔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报效祖国的激情;深刻认识每个个体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践行者、书写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谋实策、鼓实劲、办实事、出实效,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梦想;深刻认识圆梦的旅程中可能遇到巨大的阻力、承受巨大的压力,必须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开拓创新的精神、持之以恒的韧劲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进一步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二)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必须筑牢主阵地,着力激发当代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课堂教育教学是高校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渠道.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同构成高校育人的有机整体,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要发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推动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注重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深入解读中国梦的历史底蕴、现实意义、时代内涵,以及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本质要求、根本保障,深入解读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辉煌成就、珍贵经验和前进方向,深入解读党的提出的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中国梦的相关内容,引导师生积极投身
于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并准确解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同时,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注重教育方式的实践性.以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级各类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比方:“梦想中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方案,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雷锋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百姓,帮助他们将对中国梦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将对中国梦的认识、认知、认同落实到具体的行动、行为上,以实践活动传递中国梦,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梦,以实干精神托起中国梦.
(三)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必须畅通主渠道,着力增强当代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自信自觉
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面向各层面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重大而长远的政治任务.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要畅通由学校宣传教育、教师研究创新、学生学习展示等三个平台共同构成的主渠道,推进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切实把握唱响中国梦的主动权.
3.构建学生学习展示平台.以网络为载体,在校园网上开设专题网站,设立专门的互动专区,既为学生学习中国梦的有关理论及新观点、新论述搭建平台,也为学生围绕中国梦的主题抒发自己的情怀、寄语国家的开展未来、展示自我才华创造条件,利用网络的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共享度高的特点助推中国梦的品读、传播、传递.以微博为载体,建立由校方微博、名师微博、微博粉丝等共同组成的微博联盟,在微博上发起以中国梦为主题的互动话题,并通过微博征文、微博签到、微博接力等多种方式,把握微时代的话语主导权,引导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创意广泛参与、展现
自我,将个人的成长成才梦想统一到中国梦上来,利用微博传播速度即时性、内容自主性、方式互动性的特点助推中国梦的传播.以活动为载体,坚持寓教于乐的原那么,举办与中国梦相关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摄影比赛、文艺展演、影视展播、毕业涂鸦等主题活动,精心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筹划、活动实施,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激扬青春、追逐梦想的良好精神风貌,利用活动主题鲜明、组织有力、实践性强的特点助推中国梦的品读、传播、传递.
篇六: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专题论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罗江产业的选择发展
班级:姓名:
2020年11月30日
“乡村振兴”背景下罗江产业的选择发展
在国家乡村振兴的大策略下,四川德阳罗江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坚持“旅游为文化树形,文化为旅游铸魂”思路,以古蜀文化为核心,以川菜川剧、乡愁记忆、农民诗歌等特色文化为支撑,形成了以白马关景区为核心的“一核一环三廊”融合发展态势,构建了全域旅游、全域发展的大格局,赋能乡村振兴,谱写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新篇章。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只有产业才能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的稳定。根据罗江本地的实情和发展程度,作者认为可以优先发展以下产业:
一是现代特色农业农业是乡村产业的主体,发展乡村产业,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因此,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各地的实际发展特色农业,把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做出品牌,使之成为农民增收就业的重要途径。
二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随着农村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将快速增长,必须适应这种要求,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农资供应、技术推广、农机作业、疫病防治、金融保险。
三是农村生活性服务业将来,城镇化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后,农村仍会有大量人口居住生活。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生活观念和方式的不断变化,农村的养老托幼产业、物品维修产业、批发零售业、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生活性服务业大有可为。另一方面,从城市人口看,随着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加强,美丽的田园风光,清新的空气和良好的人居环境,会吸引大量的城里人回归农村养老、康养、休闲、旅游。
四是乡村传统特色产业传统土特产品,地域特色浓厚,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民族的文化,有独特的产业价值。因此,要把罗江这些产品很好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发挥品牌效应,提升“乡土制造”的魅力和效益,这不但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特色化的市场需求,培育形成地方的乡村土特产业,而且能够保护传统技艺、传承民族文化。比如罗江的豆鸡、川菜川剧。
五是农产品加工业各地可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积极发展适合本地产业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就业链和效益链,拉动农业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比如罗江本地花生、翠冠梨、贵妃枣等。鄢家镇结合自己是罗江“西蜀柚乡、云岭果海”核心镇的现实情况,把当地文化与柚子进行资源整合统一,即在柚子上画上三国人物脸谱和当地风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水果品牌脸谱柚子,十分受市场青睐,通过“一带一路”的“快车”,还远销俄罗斯。
六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需要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基本条件,需要搞清楚你的市场需求和目标群体,需要有创意的设计和巧妙地营销。因此,各地在发展中要认真研究,理性选择。比如罗江可以基于白马关三国文化大力发展旅游。罗江区可以积极发展“农户+专合社”、“农户+家庭农场”、“农户+农联”、“农产品+电商”、“农户+工商资本实体”等多种带动小农户发展的组织形态。建立农民专业合社、注册家庭农场、建立“农联”实体、淘宝“罗江馆”等罗江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
七是乡村建筑业要重视发展农村建筑业,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建筑业管理标准,加强农村建筑施工队资质管理,规范农村建筑市场,培育产业大军,树立建筑品牌。
八是罗江还可继续出台惠农助农政策,大力招商引资,对符合条件的涉农经济实体得到相应的财政奖励或补助,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到农业和农旅融合产业,吸引工商资本到罗江投资,为现代农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政策,资金支持。
以上八条乡村振兴的产业选择,还可以根据罗江实际的发展状况不断进行优化,不断进行方向的改进,使得乡村的产业更能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为罗江总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篇七: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与政策论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和思考
作者:夏豪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2018年第8期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当下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存在的问题,从强力脱贫攻坚、加快融合发展、持续改善环境、实施文明创建、坚持“三治合一”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有益探索。
关键词:集体经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基层组织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起始之年,本文主要目的是与大家一起总结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的改革发展历程,研究分析当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大胆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新举措。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始于1978年的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实现了农业生产持续增长,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带来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变化。
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和调整。第一次是土地改革。第二次是农业合作化(第一阶段: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第二阶段: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第三阶段: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也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的时期)。第三次是人民公社化。第四次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五大历程:从封建土地所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从农民土地所有制到集体所有;从集体所有到三级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新土改”允许土地流转。
回顾整个改革历程,突出表现为在四个方面成功实现了转型。在农业方面,增加资本与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采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构建农业产业体系,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完成了由传统农业改造到现代农业建设的转变。在农村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强化公共服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成了由促进经济发展到加强社会建设的转变。在农民方面,健全了村民自治制度,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扩大农民政治参与,促进了农村民主的发展,完成了由增加经济利益到保障民主权利的转变。在城乡关系方面,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破除二元结构,推动一体化发展。
当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
农民增收缺乏有力支撑。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靠不断提高政府的政策性收储价格来增加经营性收入已经难以为继。二是在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的宏观形势下,靠工资性收入增长实现农民增收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农民工普遍反映,现在打工越来越难。
集体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从外部环境来看,主要存在“三弱”:一是政策支持弱,二是监督管理弱,三是造血功能弱。从自身条件来看,主要存在“四难”:一是资产盘活难,二是能人培育难,三是产业开发难,四是债务化解难。从主观意愿来看,主要存在“四不”:一是缺基础,不能发展;二是缺认识,不想发展;三是缺担当,不敢发展;四是缺能力,不会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短板弱项突出,主要表现在:村组公路建设标准低、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电力设施不配套、部分地区水质不达标、各类网络设施不健全、公共服务不到位等。
农村文明程度有待提高。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滞后,面临理想信念淡化、核心价值偏离、文化设施落伍、道德教育缺位等诸多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文明进步。
农村社会治理能力不强。在当前这个新旧体制转换的关键时期,农村社会治理呈现出失范、弱化甚至缺失的倾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治理职能弱化,二是社会治理观念滞后,三是社会治理合力不强。
农村环境质量有所下降。受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和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反弹,农村人居环境堪忧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尚有较大差距。
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议
强力脱贫攻坚,让基础更加稳固。中国要强,农村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这是对脱贫攻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所处位置的准确判断。实现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从工作布局来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点与面的关系,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基础,但脱贫攻坚主要是针对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而乡村振兴则包含了“三农”工作方方面面。从推进阶段来看,脱贫攻坚立足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初级阶段性目标;而乡村振兴则是着眼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在完成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基础上,推动农村更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加快融合发展,让产业更加兴旺。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基础、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但是随着我国进入现代化工业社会,农业投入大、产出低、效益差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农业低效和农民低收入成为农业累、农村穷、农民苦的问题根源,单单依靠农业生产已经很难担负起农村经济振兴发展的重任。其最大的症结在于一二三产业单打独斗、各搞各的,没有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进行深度融合,未能建立起一个相对顺畅的利益联结机制。在产业发展和利益分配中,农民很容易被边缘化,导致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降低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思维。因此,农村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差异性、互补性、循环性的原则,以二三产业带动农业,以农业助力二三产业,充分挖掘农业非传统功能,提升农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将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这些特有的农业资源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打造农业新型业态,走活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路子。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机制,构建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引导群众以扶贫资金、土地承包权、林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入股的方式加入经济组织,使农户与村集体连利连心,从而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把农村零散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转化为有组织、有合作、有分工的产业化经营,让农民分享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多个领域的利润,为群众带来租金、薪金、股金等多重收益,让群众有持续稳定的收入。
推荐访问: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与政策论文 振兴 乡村 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