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论文000字8篇
乡村振兴论文000字篇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论文报告范文五篇锦集。
乡村振兴论文000字篇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作为“七大战略”之一,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对“三农”工作作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认真领会乡村振兴的新内涵、新要求、新标准,积极谋划乡村振兴的政策举措和具体路径,让农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一、将农业与二三产业结合,打造产业兴旺的高地。农村产业是薄弱,必须借助外力才能有所发展,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以工促农,推行农业招商引资,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锻造和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将农业与文化、乡村旅游、乡村休闲等三次产业深度链接,打造生态农业、田园乡村、生态乡村,吸引市民下乡,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通过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实现产区变园区、园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农民变股民、店铺变电商、民房变客房、粮站变银行。
二、与环保工作相结合,打造生态宜居的胜地。长期以来,农村给人的印象就是脏兮兮、臭烘烘、乱糟糟,让人恶而远之。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农村环境,否则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生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首先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在农村环境治理实施上下功夫。要大力建设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加快建立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体系,使农村生话环境更清洁。要在发展绿色农业上下功夫。农村不是高污染企业的“避风港”,要坚决将有害环境的企业挡在农村之外,确保农村是绿色企业的净土。要在提升农民环保意识上下功夫。要开展农村环境宣传教育,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让农民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参与保护家园的意识。
三、与农村改革创新相结合,打造生活富裕的宝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通过农村农业的各项改革创新,更好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重大问题,加快补上“三农”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盘活资源促增收。农村有大量闲置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资源、秀美山水是资源、空闲民房是资源、民俗文化是资源等等,要开动脑筋,大胆创新,让这些空闲资源活起来,加快村民变股民、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步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提高效益促增收。同样的一亩地,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同样大有可为,要结合地方实际、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创新农业生产模式,探索“种养结合”等高效模式,提高生产效益。精准扶贫促增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已进入攻坚阶段,行百里者半九十,难走的路在后半程,扶贫工作越往后难啃的硬骨头越多,农村生活富裕不能丢下贫困户,眼下,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持续探索产业扶贫的新模式,助推贫困农户脱贫奔小康。
四、与基层党建相结合,打造乡村治理的阵地。小乡村也是大社会,不可忽视治理,乡村稳,基层才能稳,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加强乡村治理,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村级党组织的思想引领、组织引领、工作引领,不断增强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不断提升村级治理水平,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同时,村民自治是基层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必须坚持参与村务、管理村务的主体地位。
五、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打造乡风文明的福地。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村传统文化是农村的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坚持从农村和农民实际出发,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全面准确地宣传中央强农惠农的重大政策,让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走进农村、走进农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农民的思想潮流。把弘扬传统道德与培育文明新风结合起来,引导村民热爱生活、健康生活,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特质,赋予其时代内涵,使之成为培育新时期平利精神的一个有效载体。建好农村宣传文化阵地,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让乡村文化活起来,留住乡村之“魂”,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乡村振兴论文000字篇3
乡村振兴战略在十九大首次提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成为20__年六大重点工作之一。20__年及下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将进入落地实施,农地流转、农民增收与消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让收储价格更好反映市场供求,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20__年,是十九大召开后的第一年,党中央在本年度的一号文件中再次以“三农”为主题,可以说这既是对于之前工作的延续,更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三农”工作的指导。
这其中对于乡村振兴的“重点、关键、保障、基础、根本、前提”等六大方面令人印象深刻。
产业兴旺是重点。对于最为基层的农村而言,如果没有一个兴旺的产业去支撑其发展,就不可能有明显的进步与提升,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才能够体现独特性,才能够可持续。
生态宜居是关键。诚然如此,倘若只要金山银山不顾及绿水青山,这只能是走不可持续发展的老路,有悖于我们当前所倡导的绿色发展 的理念。
乡村文明是保障。没有一个好的投资或者发展的外部环境,那么就没有一个稳定的基础,发展的前提是稳定,大环境的稳定就是最强有力的保障。
治理有效是基础。实现乡村文明一方面是要依靠我们正确的引导,积极的宣传,从思想观念上转变原先落后的、不文明的行为,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治理途径,从客观上监督管理不文明等行为,从基础上提供保障。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总要求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0个字: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也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政府对城乡关系进行历史性的重新定位,实际上是一个战略转型,即城乡一体,农村优先,最终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种转型说明,农村农业工作是中国全局性、战略性、决胜性的工作。
我们所有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与否是检验我们改革发展的重要指标,只有实现了全面的生活富裕,才是从本质上实现了摆脱贫困的前提,从根本上实现了乡村振兴。这几个方面,环环相扣,相互联系,既是对先前“三农”工作的总结,也是对接下来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性的指导,只有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去推进,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落实,终将实现我们的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论文000字篇4
乡村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泉。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①,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坚定贯彻实施的战略之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②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为更好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中国农民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全面促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良好的乡村文化、文明的乡风不仅能够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消解农民的精神贫困,而且能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明风尚、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将文化建设纳入新时代乡村建设蓝图之中,把握乡村振兴视阈下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客观分析我国目前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积极探求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事关如何消解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课题。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时代意义
(一)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的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总体战略的关键一环,是乡村振兴之魂,起着精神保障和价值引领的作用。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乡风文明,优化乡村文化生态,消解农民的精神贫困。在精准扶贫的政策推动下,即便广大贫困农村地区实现了经济上的脱贫,但精神上的贫困只能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切入点来消解。另一方面,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优化乡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利用乡村特色农耕文化、非遗文化传承等优秀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改变乡村传统以养殖、种植经济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模式,注重发展文旅融合的第三产业,通过“互联网+文化+产业”模式,能够将广大乡村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二)乡村文化建设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引领
城乡二元结构的客观存在,导致了强势城市文化与弱势乡村文化的“文化势差”,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与城市文化的差距越来越大。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促进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中留存文脉,得以传承和弘扬。首先,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聚集多元的文化参与主体,留住新鲜血液,让更多青年人才投入到乡村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认识到乡村文化的优势,在乡村物质和文化建设中,培育文化自信。其次,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实现文化软实力向物质硬实力转变。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文化阵地,兴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发展文化产业,从而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经济基础,能够实现文化惠民,实际的激发村民文化自觉,由文化自觉达成文化自信。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主体困境: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队伍缺失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下,大多数村民涌入城市谋求发展,这直接导致了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缺失。一方面,乡村社会空心化严重。生长于农村的青壮年群体选择进城务工,逐渐向城市迁移,为村庄考量的公共意识有所下降。此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人才不愿意回农村,倾向于留在城市生活、学习,加剧了乡村社会空巢化、空心化的趋势。乡村留守的妇幼、老弱群体因为受自身的教育程度、年龄、能力、价值观念等影响,难以担当乡村文化振兴的大任,这造成了乡村文化自我建设的主体缺失。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缺口较大。难以逆转的人口外流趋势不仅造成了人口结构的空心化,更造成了乡村精神文化的空心化,随之大量人才资源流向城市,导致乡村地区人才供应短缺,传统乡村文化、非遗传承队伍后继乏人,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断层的困境。
(二)载体困境:乡村文化建设的承载资源退化
乡村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需要通过各种文化载体来具象化。乡村文化建设的载体普遍存在利用率低、建设失衡、缺乏乡土特色等问题。首先,在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层面,乡村建设重经济、轻文化的价值取向,极大的忽视了乡村地区农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乡村文化活动场所也存在着场所设施陈旧、管理缺失和利用率低等问题,许多公共文化设施成为摆设。另外,村民们对承载乡村传统文化的文物古迹保护意识淡薄,而且对民间技艺的传承重视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乡村文化的物质承载资源。其次,在乡村文化建设的意识载体层面,表现在村民对文化建设重视不足,重经济而轻文化,乡村文化发展欠缺活力,且由于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构成的冲击,物质上的差距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上的认同,村民普遍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价值困境:传统乡村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弱化
城市文化、市场经济趋利的价值导向、经济理性对乡村社会的强势介入,导致乡村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在交流碰撞中处于弱势地位。首先,随着大众媒体在乡村社会的普及,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给乡村传统价值观念带来一定冲击,造成村民普遍出现价值困惑和信仰迷失。一是价值观念泛化,传统优秀美德、乡规民约受到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一些地方普遍出现诚信缺失、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现象。二是价值取向功利化,受到市场经济趋利导向的影响,村民出现片面追求物质功利主义思想和工具化价值思想,对原有的乡村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怀疑,理想信念模糊和信仰迷失。其次,村民缺乏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教育引导学生以“走出农村”为学习目标,学校教育日常给学生灌输的城市价值取向,造成乡村学生对城市生活更加向往而对乡村文化更加漠视的价值逆差。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主体培育: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多元主体的参与
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是“人”,加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参与,鼓励农民、乡贤、它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之中,凝聚不同主体的作用,搭建多元主体参与文化建设的格局,形成乡村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首先,基层政府和机关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扶持,完善相关政策,发展文化产业与乡村支柱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在乡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农民返乡就业。此外,要完善用人机制,借助“选调生“、”三支一扶“等国家政策吸引人才回流,补充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缺口。其次,发挥乡贤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乡贤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精英力量,是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故土的有效载体,能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应发挥乡贤的强大号召力和凝聚力带领村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力。最后,鼓励其它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社会各界都应该支持乡村公共文化的建设,建立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结对帮扶机制,加强城乡互动,形成以城带乡、以强扶弱的局面。鼓励高校、企业、社会参与到乡村建设之中,引进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智力、文化资源,对接学生课外社会实践、科研等活动,将先进文化观念、教育理念引入乡村之中,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守正创新:坚持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并举
我国乡村社会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创造了发达的农耕文明,蕴含着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加强对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对于承载乡村记忆的物质文化遗产,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重视摸底和普查工作,将承载传统文化的农业遗迹和文物古迹纳入保护名单,划好历史文化保护红线,对于民间零散的的多种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梳理,制定科学化的保护措施。对于承载着着核心技艺和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抓好传承人的培养,同时积极探索其经济价值,以达到村民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双重满足。其次,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实现乡村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结合当地特色,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打造文化品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人文底蕴浓厚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此外,要盘活农村文化资源,发展文旅融合的新型文化产业,将艺术设计、资金、技术融入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之中,实现文化产品的“生产及消费”,以达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良性互动。
(三)思想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文明乡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念,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有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创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第一,依托阵地进行宣传,在村镇文化宣传栏、公共交通站点等常规化宣传阵地设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宣传图文材料。第二,深入基层,运用文艺节目进行宣传。在村居社区文化场所开展文艺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编排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在娱乐中营造向善向好的乡村文化氛围。其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履。第一,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评选身边的道德模范、文明公民标兵、孝老敬老等典型,通过榜样激励来感召、增强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内化为情感认同,外化为行为习惯。第二,加强村镇之间文化联系,结成文明共建帮扶对子。推动经济共谋发展、“美丽乡村”共建等活动,促进村民团结和谐,形成共建文明乡风的强大合力。
乡村振兴论文000字篇5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振兴乡村战略,意义重大而深远。这是我们党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反映了时代的呼唤、发展的必然、人民的期盼。实施振兴乡村战略,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战略上有新思考,目标上有新要求,制度上有新设计,政策上有新安排。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后,中央各部委、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纷纷召开动员会议、成立组织机构、开展大调研大讨论、起草贯彻文件或落实方案。山东省调整了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印发了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40条具体意见。浙江省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行动计划,列出30个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5000多亿元、信贷投入5000多亿元。广东省成立了由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省委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江西省出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召开了下至乡镇一级的现场会。
各地普遍反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一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进一步强化战略共识。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遵循,要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把力量凝聚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任务上来,奋力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二要全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进一步明确重点任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要真刀真枪地干起来、持之以恒地干下去,舍得真金白银的“硬投入”、创造政策健全的“软环境”,坚决把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现实。三要实化细化有关政策,制定相关配套方案,把施工图抓紧作好。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落到实处,强化制度性供给,强化人才支撑,强化投入保障,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各项重大政策举措落地生效,为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开好头起好步。
乡村振兴主要有三个标志。一是乡村产业多样化。在实现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乡村产业逐步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乡村就业创业发展机会增多。二是功能价值凸显化。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城乡生活条件差距显著缩小,乡村吸引力增强,居住度假休憩养老功能逐步扩张,乡村功能价值日益凸显。三是人口回流见端倪。当前,人口回归回流农村趋势初见端倪,并逐步强化。从总体上看,我国仍处在人口由乡村向城市集中的阶段,农村人口外流的趋势短期不可能逆转,但今后人口回归回流农村的现象将会大量出现,农村人口持续大规模外流趋势有可能会放缓。乡村振兴与否,关键看人气。实施振兴乡村战略,就是要防止农村人口过度流失,为此,需要处理好“走出去”、“留下来”和“引回来”的关系,要让农村的产业留住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更有人气,这是最重要的标志。
实现乡村振兴面临着重要机遇,具备一定的基础。一是新需求引致新供给。对农业农村需求的变化正在引致供给的创新,城镇居民对农业农村的需求日益多元化、高级化、个性化,这为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定制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的发展带来重要契机。二是基础设施显著提升。乡村发展条件显著改善,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增强了乡村的可达性,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逐渐普及缩短了城乡距离,物流配送体系的进入便利了农村与市场的连接。三是回乡创业开始出现。近年来,各种形式的“新回乡现象”大量出现,说明乡村吸引力的增强及社会对乡村发展机遇的认可。对此,我们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做好实施振兴乡村战略这篇大文章。
乡村振兴是一个大战略,是一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路径,明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书和路线图。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五个振兴”抓好重点工作。振兴乡村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根本保障,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城乡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乡村产业发展已取得显著进展。一是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肉、蛋、菜、果、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人均占有量均超世界平均水平。二是现代农业建设迈出新步伐,物质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超过65%,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机械化水平超过75%,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以人畜力为主转到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阶段。三是优化农业结构开创新局面,农产品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两年累计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近5000万亩,大豆面积增加1600万亩。绿色、生态、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生产和供给明显增加。四是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开辟农民创新创业新渠道。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竞相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返乡创业热度上升,全国返乡创业人数增幅连续5年保持在两位数,农业农村正成为投资热土。五是农业绿色发展有了新进展,环境问题得到初步遏制。农业资源利用强度下降,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55以上,退耕还林还草4240万亩,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扩至1200万亩。农业面源污染加重问题趋缓,全国农药施用量实现零增长。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总的考虑是要实现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振兴乡村的中心任务,也是激发乡村活力的基础所在。产业兴旺,不仅要农业兴,更要百业旺,乡村要呈现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三产深度融合的新景象。要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异军突起”。要立足乡村产业的发展定位,选择重点行业也应有新标准。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必须适宜农村,能够充分发挥农村比较优势,富含农业农村气息,承载乡村价值,不能简单移植城市二三产业。二是必须扎根农村,从本乡本土生长,与农业农村密切相关,广泛带动农民群众参与,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必须深入融合。秉持开放共享理念,实现城乡产业双向借力、联动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分工明确、紧密衔接、运行高效的多元化乡村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乡村产业体系。乡村产业涉面广,行业门类众多。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出发,结合乡村资源禀赋特点,综合考虑农村居民就业增收要求和城乡居民更高品质消费需求,重点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民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传统手工业,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乡村建筑业、乡村环保产业、乡村文化产业等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强调规划引领。要结合未来十年、十五年或者是更长一段时间农村人口的变动趋势,科学规划未来乡村发展的空间布局。目前,在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布局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和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各地都有一些探索,也形成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然而,实践过程中,仍然出现各种规划相互打架的现象。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强调规划引领,真正做到多规合一,一张蓝图绘到底,苦干实干、久久为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根本讲要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之路。我们讲城乡融合发展,不是把农村变成城市。城乡一体化也不是城乡一样化,不是简单按照工业化思路发展农业,也不能够照搬城市建设的方式建设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体制机制创新,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难题,要注重分类指导、因村制策、因地制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当前,很多乡村建设项目热火朝天,却没有农民参与的影子。不能政府干、农民看,一定要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只有政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把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调动起来,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乡村振兴战略才有望扎扎实实往前推进,才能够造福于亿万农民。
乡村振兴论文000字篇6
“乡村兴则国家兴”。建设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的数字乡村建设正在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成为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结合点。
这些年,各地政府部门、数字企业等为数字乡村建设投入了各类资源要素,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要看到,城乡数字鸿沟较大,数字乡村建设地区不平衡、要素支撑较弱、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协同性不强等问题依然不少,在一些地方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误区。如何在数字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现数字乡村建设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是当前做好农业农村工作亟待研究和破解的重要课题。
总的来看,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既需要战略谋划,更需要精准施策、对症发力。
第一,要加强各层级规划的全面衔接,把数字乡村建设全面融入相关规划中。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做好整体规划设计是首要任务。数字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要衔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在既有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相关规划和文件基础上,可考虑制定数字乡村建设的规划实施方案及可实施细则,做到与顶层设计的有效衔接、与不同区域发展的协同配套,确保数字乡村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要加快标准体系建设,为建设数字乡村筑牢基础。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亟待解决标准化这个难题。近年来,我国数字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先后出台了一批国家和行业标准,为推动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这些标准仅局限于农业本身,是行业的局部标准,数字乡村标准体系整体建设还较为滞后,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比还相差较远。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作为数字乡村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研制任务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工作,在数字乡村建设初期阶段尤为重要,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实施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加强对数字乡村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包括标准体系的总体框架、技术标准等,又要有科学的时序安排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机制,更好满足数字化标准的普遍要求和在农村地区的特殊诉求。数字乡村标准的制定主体必须是多元的。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互联网平台等都应参与标准的制定,从而取得最大公约数,确保标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第三,要发力农村“新基建”,提升数字乡村振兴效能。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应着力提升农村“新基建”发展速度,在农村地区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积极引入信息化主流技术,实现数字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筑牢数字乡村的发展基础。此外,还要重视完善农村地区与新技术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我国农村地区的快递主要普及乡镇地区,进村的快递网点普及度仍然不够,这对农村地区的电商发展形成了一定制约。对农村地区而言,智能快递柜等是实现非接触式服务的重要方式,因此,建议在农村地区推动智能快递柜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以解决农村快递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要看到,农村传统基础设施仍然是“三农”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创造条件推动其数字化转型。特别要加快推动农村地区农田、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建设。
第四,要重视利用新技术、新业态,为数字乡村建设注入新动力。数字乡村建设,离不开新技术、新业态的叠加推进作用。这些年,正是借力“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农村电商让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里的“近在咫尺”,帮助农产品出村进城、农民脱贫增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数据技术为支撑,在构建和完善开放的数字农业新型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从源头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先一公里”问题,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推动农业产供销全链路数字化升级。特别要关注的是,眼下互联网新业态——直播电商呈现了高速发展态势,在帮助农民增收脱贫、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直播电商突破了地理界限,农户和乡村企业即可成为主播,进行农业生产的田间地头等即可成为直播间,能够更好地助力农产品销售,助推乡村振兴。今后要继续用好这些新业态,推动新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把“助农兴村”活动当成经常性工作来抓,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新动力。
第五,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数字化水平和能力。这是数字乡村建设能否落地见效的关键所在。发挥各级政府作用,为农民提供在线培训服务,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当前尤为重要。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人才下乡,多渠道、多形式地推动他们广泛参与数字乡村建设;
要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对农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广大农民数字化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数字化水平和能力,从而更好助力数字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论文000字篇7
“党建+”模式 擦亮乡村振兴靓丽底色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巴河县突出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党建+产业”“党建+人才”“党建+美丽乡村”等“党建+”发展模式,把基层党建融入乡村振兴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示范带动功能,促进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党建+产业,打造致富增收“新引擎”。结合村发展实际,聚焦特色优势产业,按照“稳粮、优畜、强果、兴中草药”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在库尔米希村、喀拉奥依村、萨尔乌楞村等村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现代牧业园区、饲草料储备库等本地产业,持续推动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采取组织群众观摩、算清收益明细账、党员带头流转土地种植中草药等方式,引领农户发展中药材产业,引进中药材生产流通企业“三九药业”与中药材生产企业惠城中草药种植公司强强联合,形成制种、育苗、生产、加工一链条,黄芪、甘草等中药材达到累计种植1.5万亩,产值突破9600万元,为农民持续增收注入新动力。
党建+人才,推动牧园发展“新动能”。依托现代牧业园区,联合乡党委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责任,坚持党员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的原则,成立园区党支部,吸收发展党员9名。坚持支部管好人才、人才管好生产理念,强化园区人才的教育引导,根据地区“金山脊梁”“金山智者”“雪都雄鹰”“雪都精英”“雪都雏鹰”五大人才工程,将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6类人才,按照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原则,分批到活畜交易市场、养殖园区、饲草料储备库等生产基地,开展政策讲解、技术指导等服务活动,促使农牧业发展双融合双振兴,切实让园区支部强起来、园区产业旺起来、周边村民富起来。
党建+宜居,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以“党建+”为引领,在生态环境、旅游发展、乡风文明等方面,依靠党组织龙头带动、党员示范、群众积极参与,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行党员、群众人居环境整治积分管理办法,依托爱心积分超市,获得积分的村民可在积分超市免费兑换生产生活用品,提高群众积极性,助推农村人居环境旧貌换新颜。坚持支部引领推动牧业村积极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农业村发展观光农业,实行“一村一品”,打造“远山牧家”等旅游业品牌,加强乡村旅游开发。完善村民《文明公约》,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开展新时代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以乡风文明装扮美丽乡村,实现生态振兴。
乡村振兴论文000字篇8
党建引领蹚出乡村振兴“幸福路”
驱车从吉林延吉开往长白山的路上,一定会路过这样一个饱含神韵、缔造传奇的小村落,一幅幅环境优美、村容整洁、产业兴旺、文明和谐的乡村画卷在道路旁徐徐铺开。近年来,吉林省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村内视察时“一定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要做好基层党支部工作,‘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在探索中杨帆,在创新中奋进,竭尽全力推进村域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谱写着一篇篇真情为民的华美乐章,先后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
建强支部战斗堡垒,凝聚干事创业合力
聚焦有效提升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光东村积极探索新途径和新举措,扎实推动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先后培养3名35岁左右返乡创业人员、本村村民、大学生“村务岗”进入村“两委”班子,村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探索推行精准服务“一线工作法”,采取无职党员每周入网收集民意,实现“农事交办”;农村干部每日轮流坐班值班,实现“农事村办”;包村干部每周三驻村办公,实现“农事代办”;站办所定期入村入户高效服务,实现“农事跟办”;涉农部门巡回精准服务,实现“农事约办”的“农事五办”模式,全面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实现村民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目标。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组织全村党员每月进行集中学习,通过书记讲党课、专人领学、重温红色经典等方式,让党性教育成为常态化。创新实行党员管理“十二分制”,根据每名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严守规矩底线等情况进行赋分,通过全村公示和年末奖惩,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进一步提升。
绘制美丽乡村路线,改善民生促进就业
按照“党委统领、政府带动、整合资源、社会参与、金融支持”的工作思路,光东村党支部以发展乡村旅游项目为牵引,助推村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先后实施水稻加工、养羊、精准增收、民宿改造、共享稻田等项目,人均分红6500元。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大病兜底保障等政策,符合条件的110人全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其中纳入“一张网”兜底75人,参加城乡养老保险35人。安排22名村民担任护林员、河道保洁员、农村保洁员等岗位。投入5万元,推行“爱心超市”激励机制,通过以工作换积分,用积分换生活用品,受到村民的广泛欢迎,自主脱贫内生动力不断提升。率先开展“厕所革命”试点工作,对全村234户农户完成室内卫生间改造,所有家庭全都用上水冲卫生间,并安装了热水器。投入1600余万元,铺设污水管道、新建污水处理厂等项目,配备17名保洁员,定期对村内环境卫生进行清理,村民满意度、幸福感得到极大提升。
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集体经济作为农村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既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关系巩固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政治问题。在市委组织部和镇党委的引领下,光东村成立“中心村”党委,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契机,带动周边3个村着力发展共享稻田、民俗旅游等优势产业,实现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双增收”,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投入2500万元,实施朝鲜族水上人家项目,建设8栋高端木屋,1栋游客服务中心;投入1000万元,实施特色民宿项目,发展60个不同主题风格的朝鲜族民宿,同时容纳300人住宿就餐,目前,已有多家旅行社把光东村纳入到行程中,通过项目带动,可承载旅游转型升级后的高层次市场需求,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100万元,带动群众人均增收1500元,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障村民安居乐业
以“自治增活力、法治强保障、德治扬正气”为目标,光东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地位,凝聚各方力量,全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焕发出乡村文明的新气象。深化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按照“无缝隙、全覆盖”原则划分网格,设立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使得组织体系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管理方式张弛有度、活力彰显,网格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一定三诺两评”等工作运行制度,确保村级组织各项事业在阳光下运行,将群众参与村级社会事务管理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等权利落到实处,消除基层群众与“村两委”的隔阂,密切了村干部与群众间的关系,营造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治理新风尚。
推荐访问:振兴 乡村 论文 乡村振兴论文10000字 乡村振兴论文范文5000字 乡村振兴2000字论文摘要 关于乡村振兴的论文3500字 振兴乡村的论文 乡村振兴论文500字 乡村振兴论文5000字 乡村振兴论文范文1500 乡村振兴论文10000 关于乡村振兴论文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