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完整)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完整)

时间:2022-07-15 19:0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完整),供大家参考。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完整)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学习 领会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心得 体会

 4 月 1 日出版的第 7 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持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每一名基层干部勇往直前,为乡村的发展添人气、聚合力,以“一直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推动乡村发展取得新成效。

  奉献为民,让“我们的初心”一直在路上。行动是初心的最好注解,行动能够激发出无穷的力量。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基层干部要当好群众的“领路人”,向他们宣传新的政策、教授新的方法,当他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全力以赴,帮忙深入现场、查找原因,和他们一起讨论问题的成因、解决的办法,齐心协力把问题解决,让群众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从而开拓视野、增强技能、掌握方法。从酷暑下的行走到星夜下的奔赴,从老百姓房门外的板凳到家里的炕头,从上山过河到泥土沾鞋,基层干部要把足迹遍洒基层,深入到群众当中,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解开群众的“急难愁盼”,心与群众不分离,身与群众在一起,在为民服务上做到“身入”且“心入”。

 积极进取,让“我们的实绩”一直在路上。基层这片天地大有可为,乡村振兴是我们的“新战场”。基层正向我们张开双臂、敞开怀抱、亮出舞台,积极融入基层、主动担起担子,就能在基层这方舞台上发光发热,为推进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注入智慧与力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伟大业绩,从当前起航。基层干部要投身实践,以务实的姿态奋斗事业,在基层这片天地做敢为者,更要当能为者。在基层调研中,基层干部要用双脚去丈量,用笔头去记录,让一串串基层足迹成为务实干事的“鲜活印记”,让“工作日记”成为“民生账本”,把民事民情都记挂在心间、落实在行动,为乡村振兴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

  奋发向上,让“我们的奋斗”一直在路上。攻坚有方略,克难勇当先,这是广大基层干部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需练就的本领,需秉持的态度。在奋发向前的赶考之路上,没有推诿和借口,只有奋斗和担当;没有退路和放弃,只有前行和战斗;没有选择和停步,只有拼搏和开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路虽远、心需坚,基层干部在工作中要生出刻不容缓的“紧迫感”、激发说干就干的“奋斗力”,在工作中要尽责担当,做到“三个不”——不辞辛苦、不慕名利、不计报酬,把自己的能力本领用在为党分忧、为国效

 力上,在困难面前不等待观望,在挑战面前不裹足不前,而是顽强拼搏、勇往直前,为乡村的发展着色添彩。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学习 领悟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心得 体会

 4 月 1 日出版的第 7 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眼下,春回大地,春耕备耕正当时,乡村振兴应景应时。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须用好三个标点符号,挥好引才、育才、用才“三板斧”。

 用好“问号”,常思“没有梧桐树,哪来金凤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乡村比作一口大井,那么人才就是井下的“泉眼”,是乡村振兴的源动力。推动乡村高质量振兴,需要我们打通源头活水,让更多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向农村汇入。“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要想打通人才这股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就必须为各类人才提供极富诚意的发展条件。各级政府要从资金、土地、贷款、技术、税收等方面给予返乡创业人才以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千方百计为他们创造最好的事业发展环境,让人才看到乡村的希望和事业的未来,这样才能真正打消人才顾虑,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流向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

 用好“叹号”,笃信“千金易得,良将难求!”自己养鸡,方能常有蛋吃。人才,既要靠向外引进,更要自主培养。要立足乡村实际,通过让乡村有志青年进入职业院校“回炉”再造、进入村党组织和村

 委会进行实践锻炼等方式,不断培育新型农民和得力干部,持续壮大乡村自主人才后备队伍。这样,才能不至于出现乡村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同时,还可以通过派遣青年农民和致富带头人外出学习考察、举办“三农”知识讲座等方式,不断开阔基层人才视野,努力培育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有干劲、懂农村懂农业的“乡土人才”。通过这些措施的不断推进,更多接地气的乡土人才就会脱颖而出,成为人才振兴的重要助力。

 用好“句号”做到“人尽其才,百业兴盛。”人才引进来,培育好,都不是最终目的,人尽其才才是根本。“取士之方,必求其实;用人之术,当尽其材。”推进新时期的乡村振兴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以爱才、惜才、敬才的胸襟,以“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的境界,礼贤下士,爱才敬才,聚才用才,大念“人才经”,广搭人才成长平台,努力为人才匹配合适的工作岗位,让他们进入基层和乡村后,有事干、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让他们所学的文化知识能够真正用于乡村振兴实践,实现学以致用,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才能让人才真正获得在基层的归属感,增强成就感与幸福感。这样,人才才能留得住,实现良性循环。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之义。如今,放眼广袤的乡村天地,百业待兴,求贤若渴。而只要我们打通了人才这道“任督二脉”,乡村

 这口老井就能涌出永不干涸的甘泉,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让广袤的乡村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研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心得 体会

 4 月 1 日出版的第 7 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长期以来乡村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乡村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让懂农业生产经营、农村产业融合、乡村公共服务、乡村基层治理、农业农村科技的人才有施展的舞台、机会和无限的发展空间,是中央部署的工作要求,更是基层实践的迫切需要。

  政策支持吸引人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需要各类人才共同绘制的恢宏画卷,要建立鼓励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激励制度,强化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保障,激励人才扎根基层一线立功;要加强乡村人力资源开发,特别是懂农村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养殖能手、致富能手、技术人才、治理人才的开发,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搞活机制用好人才。科学发挥乡村人才作用是引进和培育人才的最终目的,要持续完善和健全人才激励保障和科学评价机制,合理运用人才,破解束缚人才的制度,尽可能地创造宽松的用人环境,为人才松绑,充分发挥人才的特长和潜力,确保人尽其用,才尽其专,敢于用人,用其所长,因事设人,知人善任,扬长避短,巧用人才;要提供全方位的监管和服务,为人才“加满油”,在人才评价机制中,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人才要加大爱岗敬业表现、实际工作业绩及工作年限等评价权重。落实完善工资待遇倾斜政策,激励人才扎根基层一线建功立业,带动形成“千里马竞相奔腾”的精彩画面。

  环境优化留住人才。“拴心留人”的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用宜居环境留住人才,改善乡村公路网络,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展现乡村独特魅力;要不断优化乡村干事创业的营商环境,为乡村人才提供方便、快捷、优惠的金融服务和其他政策支持,有效降低创业者创业投资门槛及成本,竭尽所能帮助解决乡村人才干事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拓展乡村人才发展空间,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创新项目,以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孵化器、工作室

 为突破,强化基础要素保障,最大限度推进项目落地使用,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当先锋、作表率。

  教育带动人才培育。要优化教育类型,凝聚学科方向,以服务“三农”为导向,整合人才资源,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专业化、规模化,力求有差异、成规模、有特色;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增强内生动力,尽可能的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人才和科技的供给;提高教育质量,科学布局,加大资金扶持,给与政策支持,努力推动乡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4 4 篇 研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心得 体会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形势下,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 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从理论和实践、国际和国内的结合上深刻阐明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应当怎么看、怎么办的重大问题。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农业农村,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正确处理“三农”问题,把“三农”问题作为一条重要主线,领导亿万农民群众实现了翻身解放、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

 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要看到,尽管“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现在到 2035年,也就 3 个五年规划期,要抓紧行动起来;明确要求,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到 2035 年、本世纪中叶的目标任务,要科学分析、深化研究,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搞清楚,科学提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

 “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如果在吃饭问题上被“卡脖子”,就会一剑封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办好自己的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始终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既要稳住农业这一块,还要稳住农村这一头。经济一有波动,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农民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是一个长期过程,农民在城里没有彻底扎根之前,不要急着断了他们在农村的后路,让农民在城乡间可进可退。这就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特色,也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回旋余地和特殊优势。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世界大变局的战略举措,也是顺应国内发展阶段变化、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几亿农民同步迈向全面现代化,能够释放出巨量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确保国内国际双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

 说一千道一万,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文章中向全党强调:“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研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体会心得

 4 月 1 日出版的第 7 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指出,“‘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极端重

 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举措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守好粮食安全底线,推 进食物安全、保障食物主权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证粮食安全,是应对一切风险挑战、实现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端稳中国碗,装满中国粮,是我国长期的政策主张,但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将其强调为“底线”,还是第一次。2021 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强调,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粮食持续丰收,粮食产量连续 7 年稳定在 1.3 万亿斤以上。到 2021 年底,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十八连丰”。这充分表明,中国粮食的数量安全已有了充分保障,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信心主要依靠自己端牢我们的饭碗。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从“吃饱”到“吃好”、从米油面到肉蛋奶,中国人的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食物需求仍然呈刚性增长态势,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紧平衡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资源环境的约束也在不断加剧。为了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就要与国际标准接轨,回应国际上早已兴起的食物安全和食物主权话语,树立起“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食物安全是狭义的粮食安全的升级版,至少包括了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权利安

 全。食物主权更加强调国家主权、人民主权和自然主权的多层次保障。

 如今,在新冠肺炎疫情、去全球化、地区冲突的三重冲击下,新一轮全球食物危机已经到来,中国要做好长期性、战略性预备。一方面,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由“吃得饱”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但“吃得健康”“吃得稳定”的食物安全问题,依然持续挑战着中国人。面向整个 21 世纪,即便充足的食物供应为中国发展奇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保障食物安全的现实压力丝毫未减。仅从单一的粮食生产视角,已不足以体现食物安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基础逻辑与特殊价值,需要引入食物安全、食物主权等食物治理新视角。另一方面,在维护国际多边贸易体系的进程中,中国已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逐渐由“配角”变为“主角”,这需要中国主动承担起食物治理的国际责任。站在重要历史关口,为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将食物主权引入到中国的政策视野中,以保障更长久、更全面、更可持续的食物安全。此外,我们对食物安全的讨论要做到“两个必须”。一是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主动回应由“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的新需求。二是必须具备全球视野,积极回应全球对中国发展的关切。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 返贫底线,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建党百年之际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

 国奇迹。然而,要实现稳定脱贫、不再返贫,不仅需要攻坚战,更需要持久战,还需要持续推动“志智制立体扶贫”,增强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以不断完善的社会扶贫网降低各类风险的冲击。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提升内生动力(提志)、提升自身能力(提智)和提升制度环境(提制)三者的有机结合,以“志智双提”为基础,以“志智制综合提升”为主要手段,将脱贫攻坚的阵地战引向共同富裕的持久战。“提志”就是提升思想、提升观念、提升信心,帮助已经脱贫、但依然处在贫困线边缘的群众提升斗志和勇气。“提智”就是提升知识、提升技术、开阔思路,帮助处在贫困线边缘的群众提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能力和素质。

 “提制”就是为防止返贫提供制度保障。

 防止返贫要“提志”: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脱贫后致富的想法和决心。只有唤醒群众的改变意愿,才能化被动为主动,由被动的政府扶贫转变为主动的群众脱贫,从而进一步迈向共同富裕。防止返贫要“提志”,就是要始终坚持鼓励劳动、鼓励就业、鼓励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因此,需要持续采取各类政策措施提升易返贫人群的志气,更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生活富裕。

 防止返贫要“提智”: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知识更新和获取的能力,或者没有接受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贫困人群缺乏专门知识、没有专有性人力资本,无法在竞争性的经济活动中获取收益。对此,

 要提升其脱贫致富的能力。只有通过智力扶贫、智力致富,帮助脆弱的脱贫人群提升能力,才能让他们助人自助、渡人自渡,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永久脱贫。

 防止返贫要“提制”: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达成“不返贫、能致富”的目标,需要综合协调内生动力、自身能力、制度建设等手段。在资源短缺、脱贫全靠“托底”的地区,必须探索制度性解决之道。在具体做法上,可以结合农林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科技扶贫,发展以就地就近就业为主的转移就业增收,让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实现转移就业。同时,可以提供更多生态公益岗位,通过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等方式,在易返贫的脆弱群众中选择一批能胜任岗位要求的,为其提供生态护林员、草管员、护渔员、护堤员等岗位。通过这样的制度安排,发挥和提升制度效能,对于保障易返贫群众的生活和提高其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重要法宝。

 研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4 月 1 日出版的第 7 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长期以来

 乡村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乡村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让懂农业生产经营、农村产业融合、乡村公共服务、乡村基层治理、农业农村科技的人才有施展的舞台、机会和无限的发展空间,是中央部署的工作要求,更是基层实践的迫切需要。

 政策支持吸引人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需要各类人才共同绘制的恢宏画卷,要建立鼓励人才向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激励制度,强化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保障,激励人才扎根基层一线立功;要加强乡村人力资源开发,特别是懂农村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养殖能手、致富能手、技术人才、治理人才的开发,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搞活机制用好人才。科学发挥乡村人才作用是引进和培育人才的最终目的,要持续完善和健全人才激励保障和科学评价机制,合理运用人才,破解束缚人才的制度,尽可能地创造宽松的用人环境,为人才松绑,充分发挥人才的特长和潜力,确保人尽其用,才尽其专,敢于用人,用其所长,因事设人,知人善任,扬长避短,巧用人才;要提供全方位的监管和服务,为人才“加满油”,在人才评价机制中,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人才要加大爱岗敬业表现、实际工作业绩及工作年限等评价权重。落实完善工资待遇倾斜政策,激励人才扎根基层一线建功立业,带动形成“千里马竞相奔腾”的精彩

 画面。

 环境优化留住人才。“拴心留人”的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用宜居环境留住人才,改善乡村公路网络,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展现乡村独特魅力;要不断优化乡村干事创业的营商环境,为乡村人才提供方便、快捷、优惠的金融服务和其他政策支持,有效降低创业者创业投资门槛及成本,竭尽所能帮助解决乡村人才干事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拓展乡村人才发展空间,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创新项目,以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孵化器、工作室为突破,强化基础要素保障,最大限度推进项目落地使用,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当先锋、作表率。

 教育带动人才培育。要优化教育类型,凝聚学科方向,以服务“三农”为导向,整合人才资源,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专业化、规模化,力求有差异、成规模、有特色;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增强内生动力,尽可能的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人才和科技的供给;提高教育质量,科学布局,加大资金扶持,给与政策支持,努力推动乡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

 贯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研讨发言

 4 月 1 日出版的第 7 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 2020 年 12 月 28 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今天重温这个重要讲话,依然具有极强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各级领导干部要敢打善拼,担当奋斗,练就“铁肩膀”,勇担“三农”工作之重。

 勇担“三农”之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无论是从十四亿多人的吃饭问题,还是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或者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层面来看,“三农”工作始终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三农”问题始终是各级领导干部心中重中之重的问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接连发出 19 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由此可见“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无论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还是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或者是从当前乡村振兴的发展现实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始...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学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心得 体会

 近日,第 7 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认为,基层党组织要紧绕“五举措”下功夫,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强化组织保障,夯实“顶层设计”。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动键”“主心骨”,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深刻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明确自身定位,强化组织保障。要持续发力夯实“顶层设计”,压实责任体系和政策制度,谋划实行“领导包保+考核检查”的统一机制,行业部门“长期监管+长效巩固”的保障体系,从源头上保证主体责任、安排部署、行业职责、帮扶监管全部落实到位。

  加大培育力度,赋能“一线人才”。乡村振兴,人才为要。基层党组织要加大力度挖掘培育“实用型”乡土人才,建立返乡创业者、农民经纪人、乡村工匠、种养大户等人才信息库,对优秀人才进行动态跟踪培养。注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一方面吸引优秀青年返乡创业,另一方面为本土劳动力提供再就业机会。积极发挥行业部门职能作用,依托农民科技教育中心等机构,定期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培养

 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赋能“一线人才”,让农民更有奔头、让农业更具活力、让农村更快发展。

  扶持特色产业,筑牢“发展根基”。乡村振兴,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基层党组织要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抓好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林果业等传统产业,坚决保证“粮食安全”。要明确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加大支持投入力度,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标,谋划构建农业产业体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眼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建设,拉动经济全方位增长,筑牢“发展根基”,实现产业兴旺,促进农民增收。

  推进文化建设,激活“精神动力”。乡村振兴,文化为魂。基层党组织要抓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打造文明实践基地、建设文化广场等措施,为村民提供“文化熏陶”“陶冶情操”的好去处。要实施移风易俗推广工程,积极举办“文明实践周”等主题活动,通过树立“好人好事”“文明人家”典型、打造微景观、绘制文化墙、下发文明建设倡议书等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村民摒弃“陋习旧俗”。要抓好农村公共文化体系提升,组织开展文艺演出、科普宣传活动、教育咨询活动、健康教育讲座等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践行绿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基层党组织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要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畅通道路、安装

 路灯、修建桥涵等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上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要配备专人专管定期清除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和农村“三大堆”,保证乡村垃圾的转运、管理有序顺畅。要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铺设污水排放管道,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合理管控。要加快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真正构建实现节约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模式,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研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心得 体会 3 3 篇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形势下,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 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从理论和实践、国际和国内的结合上深刻阐明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应当怎么看、怎么办的重大问题。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农业农村,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正确处理“三农”问题,把“三农”问题作为一条重要主线,领导亿万农民群众实现了翻身解放、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

 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要看到,尽管“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现在到 2035年,也就 3 个五年规划期,要抓紧行动起来;明确要求,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到 2035 年、本世纪中叶的目标任务,要科学分析、深化研究,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搞清楚,科学提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

 “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如果在吃饭问题上被“卡脖子”,就会一剑封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办好自己的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始终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既要稳住农业这一块,还要稳住农村这一头。经济一有波动,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农民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是一个长期过程,农民在城里没有彻底扎根之前,不要急着断了他们在农村的后路,让农民在城乡间可进可退。这就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特色,也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回旋余地和特殊优势。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世界大变局的战略举措,也是顺应国内发展阶段变化、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几亿农民同步迈向全面现代化,能够释放出巨量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确保国内国际双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

 说一千道一万,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文章中向全党强调:“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学习领会《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4 月 1 日出版的第 7 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习近平总

 书记曾指出,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这些年,我去过很多村,发现凡是发展得好的,都有一个好支部、好书记。

 在农村,村级党组织书记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既是广大党员的带头人,又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领路人”,直接关系着农村的发展大局、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定,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和“热血尖兵”。村级党组织书记是农村基层“主心骨”,其能力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农村基层工作成效。基层党组织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要位置,能力标准、作风标准摆在突出位置,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助力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兴。

 划好政治标准“硬杠杠”,选出“立场特别坚定”的“领头雁”。作为村级党组织书记,政治标准是第一标准,政治关是第一关,是硬约束、硬要求、硬杠杠。村级党组织书记必须做到脑子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立场特别坚定,必须有坚定的信仰、如磐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必须涵养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基层党组织在配强党支部书记时,要着重看其在政治担当、政治忠诚、政治定力等方面的表现,看其理想信念有没有,坚定不坚定,是否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是否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行动准则,既要听其言、察其色,还要观其行,确保选出来的“领头雁”内外兼修、表里如一,在政治上过硬、理论上坚定、行动上自觉。

 严把能力标准“金标尺”,选出“本领特别高强”的“领头雁”。基层党组织在选配党支部书记的过程中,既要看其是否有坚强的党性和坚定的信念,还要关注其在大战大考、大风大浪中的临场应变能力、应急处突能力、化解难题能力,看其是否有较强的群众工作本领,能不能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能不能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群众增收致富找路子、出点子、搭台子。堡垒强不强,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雁。要选德才兼备、能力突出的党组织带头人,既要看其日常工作处理能力,还要看其急难险重工作中的表现,既要看其想不想干事、敢不敢干事,还要看其会不会干事、能不能干成事,既要听自我评价,也要听群众口碑,选出百姓信得过的“当家人”。

 树牢作风标准“风向标”,选出“工作特别务实”的“领头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村级党组织书记必须要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明确自我定位,扛起时代责任。基层党组织要选出在工作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在乡村振兴中,敢于打头阵、唱主角、作表率,以“敢闯敢拼”的魄力、“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善作善成”的干劲,埋头苦干、

 务实肯干,让广大群众能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的“领头雁”。

 学习领会《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

 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4 月 1 日出版的第 7 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 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 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胜 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持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每一名基 层干部勇往直前,为乡村的发展添人气、聚合力,以“一直在路上” 的坚定和执着推动乡村发展取得新成效。

 奉献为民,让“我们的初心”一直在路上。行动是初心的最好注 解,行动能够激发出无穷的力量。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基层 干部要当好群众的“领路人”,向他们宣传新的政策、教授新的方法, 当他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全力以赴,帮忙深入现场、 查找原因,和他们一起讨论问题的成因、解决的办法,齐心协力把问 题解决,让群众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从而开拓视野、增强 技能、掌握方法。从酷暑下的行走到星夜下的奔赴,从老百姓房门外 的板凳到家里的炕头,从上山过河到泥土沾鞋,基层干部要把足迹遍 洒基层,深入到群众当中,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解开群众的“急难

 愁盼”,心与群众不分离,身与群众在一起,在为民服务上做到“身 入”且“心入”。

 积极进取,让“我们的实绩”一直在路上。基层这片天地大有可 为,乡村振兴是我们的“新战场”。基层正向我们张开双臂、敞开怀 抱、亮出舞台,积极融入基层、主动担起担子,就能在基层这方舞台 上发光发热,为推进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注入智慧与力量。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伟大业绩,从当前起航。基层干部要投身实践,以务实的 姿态奋斗事业,在基层这片天地做敢为者,更要当能为者。在基层调 研中,基层干部要用双脚去丈量,用笔头去记录,让一串串基层足迹 成为务实干事的“鲜活印记”,让“工作日记”成为“民生账本”, 把民事民情都记挂在心间、落实在行动,为乡村振兴事业的长远发展 奠定厚实的基础。

 奋发向上,让“我们的奋斗”一直在路上。攻坚有方略,克难勇 当先,这是广大基层干部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需练就的本领, 需秉持的态度。在奋发向前的赶考之路上,没有推诿和借口,只有奋 斗和担当;没有退路和放弃,只有前行和战斗;没有选择和停步,只 有拼搏和开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路虽远、心 需坚,基层干部在工作中要生出刻不容缓的“紧迫感”、激发说干就 干的“奋斗力”,在工作中要尽责担当,做到“三个不”——不辞辛 苦、不慕名利、不计报酬,把自己的能力本领用在为党分忧、为国效

 力上,在困难面前不等待观望,在挑战面前不裹足不前,而是顽强拼 搏、勇往直前,为乡村的发展着色添彩。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学习 遵循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心得 体会

 4 月 1 日出版的第 7 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乘风破浪开新局,不忘初心再出发。2022 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之年,也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乡村振兴的“责任人”“实干家”“开拓者”,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奋力将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实景图,用心、用情、用力为乡村振兴赋能增色,与亿万农民一道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新画卷,向着共同富裕的远大目标迈出扎实步伐。

 用心用情用力当好“责任人”,以产业振兴带动人民生活富裕。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产业振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立足产业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努力实现由拼资源、拼投入、追求产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新集约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高质量兴农。于此而言,基层干部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助推产业发展等方面要发挥着关键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党员干部履行好主责主业,

 做大做强农村产业,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向闲置土地、闲置产业、已流转土地、农村电商、产业融合、大户带散户要效益,壮大集体经济,并不断吸收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参与到村企党建联建中,瞄准产业为乡村振兴“加油”。同时,要用心用情用劲解决好人民群众产业发展路上的“急难愁盼”问题,当成自己的“上心事”,做实为产业服务“硬功”,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不断提升担当能力和本领。

 用心用情用力当好“开拓者”,以人才富矿激发乡村振兴动能。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美好的蓝图和规划落地,都需要人去实施,因此人才振兴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考察湖南时指出,“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这是总书记对全体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继续奋斗的殷切期望。可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基层组织必然要抓好带头人这个“衣领子”和这支“生力军”“尖刀兵”,既要强化人才“回流”,引凤归巢,筑梦桑梓,也要引才、育才、用才,还要惜才、爱才、护才,让乡土人才“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硬支撑”。此外,还要建立健全乡村人才评价机制,尤其是要对年轻干部讲好乡村振兴课,打造“不走的乡村振兴工作队”,努力汇聚起乡村振兴的人才力量,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大显身手”,激发乡村振兴潜力。

 用心用情用力当好“实干家”,以人民群众唱主角建好美家园。“民者,国之根也。”人民群众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受益者,也必须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者,更应当唱好主角、当好先锋、干

 好实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始终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让乡村振兴的思路方法掌握在自己手里,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要先行一步、深抓一层,才能更好地激发群众创造力、创新力,让人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挑大梁”“唱主角”。为此,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既要从提升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入手,通过民主议事协商、完善自治章程等来引导群众自我管理;也要紧抓人民群众产业发展,比如让小农户通过土地、劳务等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人民群找对项目、布局对产业精准发力、提质增效,实现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大品牌带优小品种,进而促进人民群众由“旁边看”转为“共同干”,让人民群众动手写好乡村振兴“主人翁”这一笔,奋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幸福路”。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研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3 3 篇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形势下,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 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从理论和实践、国际和国内的结合上深刻阐明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应当怎么看、怎么办的重大问题。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农业农村,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正确处理“三农”问题,把“三农”问题作为一条重要主线,领导亿万农民群众实现了翻身解放、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

 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要看到,尽管“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现在到 2035年,也就 3 个五年规划期,要抓紧行动起来;明确要求,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到 2035 年、本世纪中叶的目标任务,要科学分析、深化研究,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搞清楚,科学提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

 “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如果在吃饭问题上被“卡脖子”,就会一剑封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办好自己的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始终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既要稳住农业这一块,还要稳住农村这一头。经济一有波动,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农民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是一个长期过程,农民在城里没有彻底扎根之前,不要急着断了他们在农村的后路,让农民在城乡间可进可退。这就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特色,也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回旋余地和特殊优势。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世界大变局的战略举措,也是顺应国内发展阶段变化、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几亿农民同步迈向全面现代化,能够释放出巨量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确保国内国际双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

 说一千道一万,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文章中向全党强调:“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研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体会心得

 4 月 1 日出版的第 7 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指出,“‘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极端重

 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举措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守好粮食安全底线,推 进食物安全、保障食物主权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证粮食安全,是应对一切风险挑战、实现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举措。端稳中国碗,装满中国粮,是我国长期的政策主张,但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将其强调为“底线”,还是第一次。2021 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强调,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粮食持续丰收,粮食产量连续 7 年稳定在 1.3 万亿斤以上。到 2021 年底,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十八连丰”。这充分表明,中国粮食的数量安全已有了充分保障,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信心主要依靠自己端牢我们的饭碗。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从“吃饱”到“吃好”、从米油面到肉蛋奶,中国人的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食物需求仍然呈刚性增长态势,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紧平衡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资源环境的约束也在不断加剧。为了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就要与国际标准接轨,回应国际上早已兴起的食物安全和食物主权话语,树立起“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食物安全是狭义的粮食安全的升级版,至少包括了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权利安

 全。食物主权更加强调国家主权、人民主权和自然主权的多层次保障。

 如今,在新冠肺炎疫情、去全球化、地区冲突的三重冲击下,新一轮全球食物危机已经到来,中国要做好长期性、战略性预备。一方面,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由“吃得饱”到“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但“吃得健康”“吃得稳定”的食物安全问题,依然持续挑战着中国人。面向整个 21 世纪,即便充足的食物供应为中国发展奇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保障食物安全的现实压力丝毫未减。仅从单一的粮食生产视角,已不足以体现食物安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基础逻辑与特殊价值,需要引入食物安全、食物主权等食物治理新视角。另一方面,在维护国际多边贸易体系的进程中,中国已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逐渐由“配角”变为“主角”,这需要中国主动承担起食物治理的国际责任。站在重要历史关口,为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将食物主权引入到中国的政策视野中,以保障更长久、更全面、更可持续的食物安全。此外,我们对食物安全的讨论要做到“两个必须”。一是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主动回应由“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的新需求。二是必须具备全球视野,积极回应全球对中国发展的关切。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 返贫底线,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建党百年之际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

 国奇迹。然而,要实现稳定脱贫、不再返贫,不仅需要攻坚战,更需要持久战,还需要持续推动“志智制立体扶贫”,增强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以不断完善的社会扶贫网降低各类风险的冲击。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提升内生动力(提志)、提升自身能力(提智)和提升制度环境(提制)三者的有机结合,以“志智双提”为基础,以“志智制综合提升”为主要手段,将脱贫攻坚的阵地战引向共同富裕的持久战。“提志”就是提升思想、提升观念、提升信心,帮助已经脱贫、但依然处在贫困线边缘的群众提升斗志和勇气。“提智”就是提升知识、提升技术、开阔思路,帮助处在贫困线边缘的群众提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能力和素质。

 “提制”就是为防止返贫提供制度保障。

 防止返贫要“提志”: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脱贫后致富的想法和决心。只有唤醒群众的改变意愿,才能化被动为主动,由被动的政府扶贫转变为主动的群众脱贫,从而进一步迈向共同富裕 防止返贫要“提志”,就是要始终坚持鼓励劳动、鼓励就业、鼓励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因此,需要持续采取各类政策措施提升易返贫人群的志气,更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生活富裕。

 防止返贫要“提智”: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知识更新和获取的能力,或者没有接受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贫困人群缺乏专门知识、没有专有性人力资本,无法在竞争性的经济活动中获取收益。对此,

 要提升其脱贫致富的能力。只有通过智力扶贫、智力致富,帮助脆弱的脱贫人群提升能力,才能让他们助人自助、渡人自渡,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永久脱贫。防止返贫要“提制”: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达成“不返贫、能致富”的目标,需要综合协调内生动力、自身能力、制度建设等手段。在资源短缺、脱贫全靠“托底”的地区,必须探索制度性解决之道。在具体做法上,可以结合农林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科技扶贫,发展以就地就近就业为主的转移就业增收,让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人口实现转移就业。同时,可以提供更多生态公益岗位,通过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等方式,在易返贫的脆弱群众中选择一批能胜任岗位要求的,为其提供生态护林员、草管员、护渔员、护堤员等岗位。通过这样的制度安排,发挥和提升制度效能,对于保障易返贫群众的生活和提高其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重要法宝。

 落实《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研讨发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4 月 1 日出版的第 7 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指出,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

 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有力拓展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其中“人”的作用是最关键、最根本的战斗力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聚焦“人”锻造强大“战力矩阵”,夯实基层战斗堡垒,推动最优质的资源向农村流动,奏响“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进行曲。

 抓组织建设,稳固振兴基础,锻造过硬“桥头堡”。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建设在基层,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桥头堡”,是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推动乡村振兴重大战略的“神经末梢”。打通“最后一公里”要在组织振兴上下功夫,选优配强农村两委班子,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实施头雁培养工程,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始终实干担当、奋发有为,提升基层党支部工作水平,进一步加强党性教育和能力培训,把“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开进农业发展的第一线,农村劳动的最前沿,农民奋斗的心坎上,在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中获得振兴密钥,切实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来实现组织振兴。

 抓党员支撑,激活振兴能量,锻造干事“人才阵”。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脱贫攻坚期间我国累计派出 25.5 万个驻村工作队、290 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乡风文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立下了汗马功

 劳。党员干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在激活党员干部的“干劲”上用力,充分激活基层党员干部的内生动力,加强基层激励,为广大党员干部在基层沃土建功立业提供平台、撑腰鼓劲,进一步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科技赋能、人才支撑打造优质发展“智囊团”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探索先行先试一批可复制、值得推广的振兴经验,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工程”,健康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切实以党员干部“勤奋耕耘”推动乡村振兴“成色更足”。

 抓农民主体,打开振兴局面,赋能发展“内驱力”。农民是“三农”工作的主体,乡村振兴贵在发挥农民主人翁意识,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化农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扎根农村发展高质量的农业,通过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从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优秀农民工、创业大学生中聚集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同时,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培育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发光发热,推动组织资源、人才资源、科技资源、财力资源力量向乡村倾斜,立足乡村电商、特色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将时代特点与本土优势相结合,在全社会选树和表彰一批农村工作的先进典型,形成良好舆论导向和实干氛围,增强“三农工作”荣誉感、获得感、吸引力,让农村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具活力。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学习领悟《坚持把解决好“三农 ”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眼下,春回大地,春耕备耕正当时,乡村振兴应景应时。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须用好三个标点符号,挥好引才、育才、用才"三板斧"。

 用好"问号",常思"没有梧桐树,哪来金凤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乡村比作一口大井,那么人才就是井下的"泉眼",是乡村振兴的源动力。推动乡村高质量振兴,需要我们打通源头活水,让更多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向农村汇入。"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要想打通人才这股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就必须为各类人才提供极富诚意的发展条件。各级政府要从资金、土地、贷款、技术、税收等方面给予返乡创业人才以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千方百计为他们创造最好的事业发展环境,让人才看到乡村的希望和事业的未来,这样才能真正打消人才顾虑,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流向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

 用好"叹号",笃信"千金易得,良将难求!"自己养鸡,方能常有蛋吃人才,既要靠向外引进,更要自主培养。要立足乡村实际,通过让乡村有志青年进入职业院校"回炉"再造、进入村党组织和村委会进行

 实践锻炼等方式,不断培育新型农民和得力干部,持续壮大乡村自主人才后备队伍。这样,才能不至于出现乡村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同时,还可以通过派遣青年农民和致富带头人外出学习考察、举办"三农"知识讲座等方式,不断开阔基层人才视野,努力培育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有干劲、懂农村懂农业的"乡土人才"。通过这些措施的不断推进,更多接地气的乡土人才就会脱颖而出,成为人才振兴的重要助力。

 用好"句号"做到"人尽其才,百业兴盛。"人才引进来,培育好,都不是最终目的,人尽其才才是根本。"取士之方,必求其实;用人之术,当尽其材。"推进新时期的乡村振兴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以爱才、惜才、敬才的胸襟,以"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的境界,礼贤下士,爱才敬才,聚才用才,大念"人才经",广搭人才成长平台,努力为人才匹配合适的工作岗位,让他们进入基层和乡村后,有事干、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让他们所学的文化知识能够真正用于乡村振兴实践,实现学以致用,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才能让人才真正获得在基层的归属感,增强成就感与幸福感。这样,人才才能留得住,实现良性循环。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之义。如今,放眼广袤的乡村天地,百业待兴,求贤若渴。而只要我们打通了人才这道"任督二脉",乡村这口老井就能涌出永不干涸的甘泉,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让广袤的乡村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学习领会《坚持把解决好“三农 ” 问题作为全党工作 重中之重, ,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这些年,我去过很多村,发现凡是发展得好的,都有一个好支部、好书记。

 在农村,村级党组织书记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既是广大党员的带头人,又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领路人",直接关系着农村的发展大局、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定,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和"热血尖兵"。村级党组织书记是农村基层"主心骨",其能力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农村基层工作成效。基层党组织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要位置,能力标准、作风标准摆在突出位置,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助力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兴。

 划好政治标准"硬杠杠",选出"立场特别坚定"的"领头雁".作为村级党组织书记,政治标准是第一标准,政治关是第一关,是硬约束、硬要求、硬杠杠。村级党组织书记必须做到脑子特别清醒、眼晴特别明亮、立场特别坚定,必须有坚定的信仰、如磐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必须涵养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基层党组织在配强党支部书

 记时,要着重看其在政治担当、政治忠诚、政治定力等方面的表现,看其理想信念有没有,坚定不坚定,是否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是否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行动准则,既要听其言、察其色,还要观其行,确保选出来的"领头雁"内外兼修、表里如一,在政治上过硬、理论上坚定、行动上自觉。

 严把能力标准"金标尺",选出"本领特别高强"的"领头雁".基层党组织在选配党支部书记的过程中,既要看其是否有坚强的党性和坚定的信念,还要关注其在大战大考、大风大浪中的临场应变能力、应急处突能力、化解难题能力,看其是否有较强的群众工作本领,能不能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能不能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群众增收致富找路子、出点子、搭台子。堡垒强不强,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雁。要选德才兼备、能力突出的党组织带头人,既要看其日常工作处理能力,还要看其急难险重工作中的表现,既要看其想不想干事、敢不敢干事,还要看其会不会干事、能不能干成事,既要听自我评价,也要听群众口碑,选出百姓信得过的"当家人"。

 树牢作风标准"风向标",选出"工作特别务实"的"领头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村级党组织书记必须要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明确自我定位,扛起时代责任。基层党组织要选出在工作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在乡村振兴中,敢于打头阵、唱主角、作表率,以"敢闯敢拼"的魄力、"

 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善作善成"的干劲,埋头苦干、务实肯干,让广大群众能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的"领头雁".

推荐访问:全党 之力 心得体会 全社会 振兴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