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2022年),供大家参考。
关于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当前,正处于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叠加期和历史交汇期,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区上下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思想,坚持把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为最重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实事、最强的发展动力,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聚焦“三个落实”,脱贫攻坚始终保持决战决胜状
态
创新“七看七帮”工作法,实施精准帮扶,确保扶在点上、
扶在根上、扶在效上。2014 年至 2019 年 6 年时间,全区共减贫
9741 户 29917 人(未脱贫 10 户 38 人,均为 2019 年新识别),
贫困发生率从 2.9 下降到 0.01。一看居住环境,帮家园美化,深入推动“三清一改”,实现厕所、供水、厨房、圈舍、院坝、排污排水设施“六个建好”,引导农户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促户户清洁、村村“清爽”。二看农房质量,帮住房安全,实施农房全面筛查、户户比对,全面推进贫困户 c、d 级危房改造,同步
研究推动解决一般户唯一住房安全隐患,确保农户住上安全房、舒心房。三看就业状况,帮吃穿无忧,打造返乡创业园 6
个、扶贫车间 6 个,贫困对象转移就业 1756 人,公益性岗位安
置 1047 名,对确无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实施政策兜底,做到应兜尽兜。四看子女入学,帮教育成长,建立教委、公安、镇村、帮扶责任人、学校、家庭六位一体“控辍保学”机制,通过“分段资助”“送教上门”等方式,对 9146 名贫困户子女落实教育帮扶政策,实现零辍学、零失学。五看健康状况,帮诊疗到位,探索建立实施“四个百分百”医疗扶贫模式,全区所有贫困户全覆盖享受医疗保障,确保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耽误。六看水源水质,帮饮水安全,投入资金 3842万元建成贫困村饮水安全
巩固提升工程 86 处,“一户一策”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实现水量、水质、供水保证率、用水方便程度四达标,让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七看产业发展,帮收入稳定,统筹资金 2100 余
万元,落实产业补助政策;选派 523 名产业技术员全程指导帮
带,培育壮大草蔸萝卜、糯玉米、蜂蜜等 10 个主导产业;全方位联通生产、流通、销售环节,从土地出租、投工投劳、保底
分红等方面建立贫困户与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促进长效增收、稳定脱贫。
(二)聚焦“五大振兴”,乡村振兴统筹推进任务落实落
地
以“两镇七村”为示范带动,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永
城镇中华村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市乡村振兴重点村。一是以三产融合为抓手,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綦江区入选辣椒优势区、早熟梨优势区、生态畜牧功能区、花椒功能区、甜糯玉米功能区,26 个产油大县之一,赶水草蔸萝卜基
地获批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峰镇成功创建全国中蜂成熟蜜示范基地,农户承包地确权颁证、农村“三变”、“三社”融合等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区农村经营管理站荣获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集体。二是以培训培育为重点,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6900 人,组织开展各类乡村技能培训 186 期 7191
人,打造市级充分就业村5个,建成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2个。三是以宣传发动为手段,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移风易俗为工作切入点,确定 4 镇 9 村(社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修订完善
381 个村(社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并登记备案,建立村民议
事会 130 个、道德评议会 94 个、红白议事会 160 个,全区无事酒大幅下降。四是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绘好乡村
振兴“底色”。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四好农村路”列入全市分类示范县(区)。五是以乡村善治为目标,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开展“1+5+n”社会治理现代化队伍建设,推动“枫桥经验”在社会治理工作中深化创新,全覆盖开展村规民约“法律体检”,打造“分钟法律诊室”93个,新华社等国家级主流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
二、存在问题及困难
对标中央部署,对表市委要求,对照群众期盼,我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仍有一些不足,如:基础设施还需完善。綦江以低山丘陵为主,山地占全区总面积的 67.6、丘陵占
32.4,有 156 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资金投入还需倾斜。在财力十分吃紧的前提下,虽然扶贫资金投入纵比增幅大,但与
重点区县相比仍有差距。稳定增收还需长效。扶贫特色主导产业规模不够大、效益仍需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仍有难度。扶志力度还需加大。个别贫困户仍有“等、靠、要”思想,内生动力还需持续激发。
三、几点建议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们要深入贯彻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精神,一鼓作气,乘势而上,以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全区各镇村的内生动力和外在活力,助力破解相对贫困,确保脱
贫攻坚战实现全面胜利。
(一)做好观念衔接,为乡村振兴奠定思想基础
一是注重理论指导的连续性,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精神实质,继承“精准”理念,总结脱贫攻坚先进理论和优秀经验,指导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二是要加强工作衔接,强化减贫工作与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的统筹协调,建立完善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开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试点,进一步提升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能力,实现“被动扶”到“主动兴”的转变。
(二)做好规划衔接,为乡村振兴提供指导路径
要精准对接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统筹谋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规划应遵循乡村建设规律,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编制衔接好区镇村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专业规划,统筹考虑乡村人口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因素。
(三)做好政策衔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
要完善和优化政策体系,促进相关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和长效性转变,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具体的指导方案。一是按照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梳理现行扶贫政策,总结提炼脱贫攻坚中成熟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用于完善乡
村振兴政策体系、制度框架。二是促进特惠性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政策的转变。逐步将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常规性社会保障措施。深化完善激活农村“人、地、钱”要素的政策措施,制定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拷入、公共服务“四个优先”专项政策,均衡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避免“政策悬崖”问题的出现。
关于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思考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决胜之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同时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期。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在推动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提供了模式借鉴,决胜脱贫攻坚已成为当前不可退避的问题。要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压茬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攻克脱贫攻坚中的现存问题,借鉴脱贫攻坚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充分利用脱贫攻坚取得的资源优势,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 1.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脱贫是一个历史性话题,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完成脱贫这个硬指标。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精准施策,对口支援。通过产业脱贫、就业扶贫、异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教育支持脱贫及社会保障兜底脱贫等举措,使脱贫目标接近实现,贫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活条件得到基本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在脱贫总量上,贫困人口从 2012 年年底的 9 899 万人减少至2019 年年底的 551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 10.2%降至 0.6%,连续 7年每年减贫 1 000 万人以上。2020 年 2 月底,全国 832 个贫困县中已有 601 个宣布摘帽,179 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县仅有52 个[2]。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总体解决,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先决条件。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2 年以来我国投入了大量资金和设备,如电力扶贫,国家电网全力确保每村每户电网的供应。交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之一,2016 年 9 月,习近平在指导交
通运输工作时强调,“要致富,先修路”不过时。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带动社会完成农村公路投资 26 793 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 188.8 万 km。通过构筑“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的城乡全覆盖交通网,为贫困地区打通了“大动脉”、畅通了“微循环”,实现了“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的交通扶贫目标。脱贫攻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铺平了道路。
2. 乡村振兴是稳定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保障 乡村振兴是以脱贫攻坚战积累的丰厚资源为基础的,是进一步深化、丰富“三农”工作重点,是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重要战略部署。脱贫工作的重点是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的脱贫大多是由政府、企业、社会帮扶团体集中投入协作完成的,在短时期内即可实现脱贫。但由于长期以“输血”式方式进行扶贫,其内部缺乏必要的造血功能,或者说造血机能不强和内生动力不足,此类地区极易出现返贫[3]。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有效稳定脱贫攻坚成果,达到稳步富裕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 2 个方面。
一方面,乡村振兴是防止返贫的重要手段之一。脱贫攻击战已解决了大数人的绝对贫困问题,但贫困人口造血功能仍不健全,极易出现返贫现象。据调查,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产业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有的就业不够稳定,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据各地初步摸底,已脱贫人口中有近 200 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 300 万存在致贫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通过不断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型产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充分解决就业问题,稳定人们的收入,保障脱贫成果防止返贫。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是对脱贫攻坚“造血”功能的完善。脱贫攻坚基本是大量的“输血”式减贫。贫困地区虽然解决了绝对贫困,但是“造血”解决长期发展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可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等,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从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需要充分利用脱贫攻坚形成的资源优势,借鉴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和成功经验,在实现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压茬推进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1.推动产业发展 脱贫攻坚过程中推进产业发展的目的主要是“快速脱贫”,而乡村振兴目的是产业振兴,以产业为基础,扩大产业经营范围,可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基于此,需迫切对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精准施策,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及时淘汰一些同质化极高、技术含量低、耗能高的劣质产业。同时,应根据市场需求,着力打造高质量特色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改善生态环境 脱贫攻坚已基本改善贫困地区生活条件,乡村振兴的目标是“生态宜居”。脱贫攻坚致力于将产业和生态结合,以解决绝对贫困为目标,部分地区自然环境差,加之人们对居住环境不重视,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家禽养殖处理不当、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等现象普遍存在。乡村振兴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新农村,因此要加强环境整治,重点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推进厕所改革和禽畜粪便资源化利用,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实施村容村貌提升“六化”工程,以不断改善乡村面貌、优化人居环境。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转型阶段,要解决乡村生活中最基本的人居环境问题,坚决推进厕所革命、整治垃圾乱丢乱放、促进牲畜污染无害化处理等;要着力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建立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产业发展之间的良性、内
生性循环机制,进而实现乡村生态宜居的目标。
关于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
一、我乡脱贫攻×坚工作基本情况 全乡有五个行政村,全乡共有××户贫困户××人。××村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年已经退出省级贫困村。
2020 年,按照“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示范引领”的总体工作思路,积极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持续推进全面脱贫工作做了许多工作,圆满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截止目前,全乡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全乡 25 户以上自然村都已通硬化水泥路;农户入户路硬化达到 100%以上。全乡饮水点水质全部达标,实现 100%农户住房安全。人居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100%以上农户有水冲式卫生厕所。村级卫生室基础设施及村医培训力度不断加强,文化扶贫措施丰富,精神面貌向上向好。
二、乡村振兴工作基本情况和存在的困难 今年以来,我市围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了许多工作。我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为了乡村振兴工作上新台阶,汇聚各方力量,争资争项,在专项资金的引导下,确保本级财政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集中投向美丽乡村建设,为资金投入提供了保障,但工作推进中也存在一些困难。
一是蔬菜产业发展方面。投入资金扶优做强蔬菜产业,率先建成了 120 亩××村高标准大棚蔬菜基地,实现××大棚蔬菜从“无”到“有”到“优”的转变。基地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蔬菜,成为了农业产业扶贫基
地。今年来投入 29.5 万元,用于蔬菜基地的日常建设。投入 18 余万元征地补偿费,组成××蔬菜基地租地工作组进行租地,打造我乡的另一个基地。但产业发展的利益转化率不够高,产业链不够长,示范带动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接下来,我乡将着眼做大做强蔬菜、瓜果等产业,全面推进产业振兴计划、做优做大品牌,推动产业链的延伸,需要进一步的资金投入。
二是农田水利项目方面。2019 年特大洪灾,对我乡农业生产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为此财政下拨 20万元农业救灾款,用于补助灾后农业生产,结合我乡投入的灾后重建各项投入,帮助恢复了农业生产。严格按照上级部门制定的设施标准实施,虽然在实施实施过程中,因规划设计和实际情况不符合、资金缺口等问题,增加了施工难度,一定程度影响了工程进度,但我乡也已确保了资金投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如期完成,但农田设施建设的回报率不高,规划设计的成果改变了原来自然形成的合理布局,与相关农业产业结合程度不高,导致实施效果不明显,导致实际生产中还需要投入资金另外建设符合实际使用情况的基础设施。如××水圳灌溉污水问题,没有合适的项目落地,导致生产用水紧张的问题仍然存在。
三是建设新村示范点方面。我乡积极谋划,投入了大量资金,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打造集中连片新村,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已完成洒口村××新村、××新村,××村中徐、××村井头小组的整治规划,××村村委会大楼及××村桃树垅建设点正在建设中。其中××新村、××新村在全县“三看三比”流动现场
会上得到了各级领导认可,分别获全县第三、第一的好成绩。四是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方面。为了乡村面貌改观,投入资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农村人居环境历史欠账较多,农村点多面广、工作反复性大,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卫生整治,但由于群众内生动力不强,村民不太关心,各级监管职责不清等问题,很难形成长效化监管机制。今年以来,财政共拨付了 136 万元,我乡共投入 185.6 万元,整体整治资金缺口很大。五是农业生产等方面。
五是早稻、油菜生产种植方面。我乡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农业生产工作落实,圆满完成早稻种植任务,此项工作在全市排名名列前茅。但在种植过程中,包括持续推进油菜种植过程中,将进一步思考如何提高种粮效益,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保障作用,做好技术指导和提高产出回报。
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 脱贫后,需要积极与乡村振兴衔接,协调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1 1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较少。虽然各级财政支农收入有逐年增加,由于农村历史欠账多,人多地广,导致投入总量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相对于工业投入则要少得多。目前支农项目建设大都采取各级财政共同投入的模式,而财政配套资金不足时,乡村财政更为困难,部分乡村财力薄弱,历史负债也较多,成为影响政
策效应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
2 2 、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分散,效益低。由于对应项目的各部门只管与本部门有关的部分,导致同一个项目互不衔接,下达资金重复交叉,缺乏整合。相关支农投入重点不突出,有的按照资金总额平均分配到村级,雨露均沾,导致部分资金投入很分散,达不到预期效果,村民得不到实惠。
3 3 、支农项目与农村实际需求存在差距。上级制定项目计划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地区,比如上级政府下达硬性指标任务,高标准农田建设,从勘察、规划编制,都由设计单位完成,乡镇并不是实际业主单位,由于设计单位对乡镇的实际自然情况不了解,导致规划设计内容比较雷同,不符合实际,影响了农业产出效益。许多项目建设和支农资金使用,乡镇的自主权太少,导致有些项目建设水土不服,没有达到实际的效果。
4 4 、项目计划批复和资金治标不同步,资金到位 环节多。在资金拨付上,资金到位相对缓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实施进度,有时会出现项目计划资金与实际到付资金不符的现象,影响项目进度,常常出现跨年度实施,造成乡村财政压力大。
5 5 、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指导实施不够。对支农资金缺乏同意管理,没有真正了解项目的进度、项目的管理决策以及项目真正的资金需求,因此对项目资金使用的指导力度不够,造成管理和落实脱节,不利于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比如,如何指导乡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紫皮大蒜如何
能够整合到财政支农资金去使用,项目要怎样才能投的准。环境卫生整治中缺口大,要怎么去寻找解决的措施。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1 1 、加大财政支农惠农投入。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三个高子”的财政投入政策,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提高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的同时,用足用好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占用税金、土地出让金等各类资金。二是进步明确各级政府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做到“重心下移、财力下倾”,逐步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投入力度,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
2 2 、调整优化财政支农结构。财政支农投入要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保障基本公共品供给为重点。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的科技攻关扶持力度,提升农产品深加工档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心业链条。
二是开展环境治理,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财政分担乡镇清运车辆配备和保洁员工资发放所需的运转经费,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农村环境整治经费支出。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年度计划,积极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3 3 、整合资金,集中使用。在支农项目建设工程中,要探索财政资金捆绑使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机制,最大限度发挥部门合力、资金合力。
4 4 、规范资金划拨形式,解决中间环节过多的问题。简化报账程序,减少中间拨付环节。规范资金的管理运行,使得支农资金管理清晰、用途清楚、职责明确。要特事特办,项目计划与资金批复计划同步下达,便于抢抓建设时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 5 、规范支农资金指导监管。完善各项资金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加强基层农财队伍建设,适当充实力量,同时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政策能力和工作水平,使财政支农管理工作能够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关于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实现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我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脱贫攻坚收官之际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实际情况,注重从政策、产业、基础设施、人才等方面入手,把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进行科学的路径选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第一,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衔接。一是留出政策接口和缓冲期。要保持扶贫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在确保不因政策变动影响脱贫成效的同时,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逐渐将脱贫攻坚转型为常态化的扶贫机制,健全缓解相对贫困、解决多维贫困、统筹解决城乡贫困的长效政策体系。二是扩大政策适用主体范围。乡村振兴是一个涉及全方位发展的长期规划,不仅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更是要让所有农村居民共享发展机遇。现阶段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力点就是要激发全体农村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种政策的适用主体范围也要扩大到全体农村居民。三是丰富现有政策内容。要进一步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决策议事机制、绩效考核评估机制、事项跟踪办理机制、项目推进机制等,推动脱贫攻坚一整套有效机制办法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与此同时,将农村低保兜底、医疗扶贫等政策纳入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中,积极构建多元参与、通力合作的乡村振兴大协作大推进格局。
第二,持续推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促进产业发展衔接。一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要在巩固前期产业扶贫成果的基础上,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有序实现扶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具有乡土特色和资源优势的产业体系,持续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战略空间。二是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随着脱贫攻坚既定目标的实现,传统农业产业结构也进入了调整期。因此,需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基础支撑,以农村改革和创业创新为引领带动,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为联结纽带,走农业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合作化生产之路,形成分工明确、紧密衔接、运行高效的多元化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三是打造以龙头带动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增收新模式。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规则,通过契约实现产品交易的联结;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升小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增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能力和造血机制;优化乡村休闲产业,积极推进传统农业种养业提档升级,向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休闲养生、传统特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发展,从而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第三,在补短板的基础上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做好公共服务体系衔接。一是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及规划引领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加强市场监管、公共服务、法治保障,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激发各类主体活力。同时,还应在形成多主体多元化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二是以推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集聚来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健全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改进环境、交通、水电暖、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实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维护运管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三是补齐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短板,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着力构建“政、企、银”三位一体
的多方合作机制,为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金融支撑,加快建设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经济和效率。
第四,构建良好乡村人才发展生态,强化人才衔接。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稳定拓展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保证脱贫村发展思路的连续性,持续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二是打造适合人才发展的平台。其一,通过搭好创业服务平台,建设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和电商创业园等创业就业孵化基地,促进农业与现代产业跨界配置要素,吸引一批懂技术、善经营、有资金的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其二,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和技术转移服务网络,引进、培育一批具有乡土特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市场的力量汇流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三是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其一,以城带乡,鼓励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融入乡村,在农村开拓新市场、开办新企业、培育新业态、开发新产品,形成真正有竞争力的乡村市场主体。其二,通过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的普惠性,鼓励和支持返乡入乡人员主动就业、自主创业。四是推动人才本土化与均衡化同步发展。一方面,要自力更生培育本土人才,构建培养本土人才为主,人才引进、人才支援为辅的人才振兴机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培育一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的乡村企业家,不断增强乡村本土人才生产水平、致富本领、发展能力。
关于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路径
作者:刘江涛 来源:《乡村科技》2022 年第 24 期
[摘要] 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 板、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时期,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完全胜利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实现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推动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提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路径。
[关键词]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24-40-2
2022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决胜之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同时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期[1]。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在推动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 活、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提供了 模式借鉴,决胜脱贫攻坚已成为当前不可退避的问题。要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压茬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攻克脱贫攻坚中的现存问题,借鉴脱贫攻坚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充分利用脱贫攻坚取得的资源优势,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
1.1
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脱贫是一个历史性话题,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完成脱贫这个硬指标。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精准施策,对口支援。通过产业脱贫、就业扶贫、异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教育支持脱贫及社会保障兜底脱贫等举措,使脱贫目标接近实现,贫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活条件得到基本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在脱贫总量上,贫困人口从 2022 年年底的 9 899 万人减少至 2022 年年底的 551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 10.2%降至 0.6%,连续 7 年每年减贫 1 000 万人以上。2022 年 2 月底,全国 832 个贫困县中已有 601 个宣布摘帽,179 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县仅有52 个[2]。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总体解决,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先决条件。
关于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
对策建议思考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主题。脱贫攻坚、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乡村振兴补上所缺失的短板。要加快两者相互支撑、有效衔接的良性互动,探索有效衔接的总体原则,进而提出继续推广脱贫攻坚形成的经验、推进产业扶贫的优化升级、提高农村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主题。实现贫困地区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环节。此时此刻,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到 2020 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
口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即将完成,我国已进入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的时期。脱贫攻坚、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乡村振兴补上所缺失的短板。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将为“十四五”规划所制定的各项经济发展目标与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0 年 3 月的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现阶段各级扶贫部门的工作重心逐渐由扶贫攻坚绝对贫困转向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困,由以前的攻坚作战啃硬骨头方式调整为常态化保障性的推进方式,工作方式也将发生大的变化。在这转变期间,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和工作都要相应做好过渡衔接。各级扶贫部门必须要避免已脱贫人口规模性的返贫,贫困“边缘户”进一步转变为贫困人口的风险,确保脱贫攻坚的胜利果实不会丢失。为此,迫切需要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建立纾贫解困长效机制。
必须看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由绝对贫困人口转化而来的相对贫困人口仍将长期存在,原来大部分的贫困地区在
脱贫后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是欠发达地区,绝大部分农村人口仍然是低收入人群,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提升。在现行标准下,脱贫攻坚所针对的是农村贫困群体的生存和温饱问题从基本解决到稳定解决,同时不断提高农村贫困群体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而乡村振兴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出了构建现代化乡村的产业体系、治理体系和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振兴要求,最终实现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的转变。在振兴贫困和解决区域整体贫困的基础上,乡村振兴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增强了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的能力,并促进了城乡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因此,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需要有效地联结起来。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着眼于政策的延续,产业发展的延续,基础设施建设延续,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延续,只有科学选择路径,提高农村产业的效率。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保证各项目标的有序实现,才能巩固和扩大减贫与农村振兴之间的有效联系,才能满足乡村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可以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乡村振兴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探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如何实现,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意义重大,两者的有机衔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实现: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机制 脱贫攻坚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果,离不开党的领导和有效的体制机制。在脱贫攻坚中的领导、工作、考核评估机制已经为我们做了可靠的验证。实施乡村振兴可以沿续脱贫攻坚中的领导体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乡村振兴,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县委书记是靠前的“一线指挥官”。参照扶贫工作机制,坚持“中央协调,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有效工作机制。同时,为确保农村振兴战略能够不流于形式,参照扶贫的评估考核机制,建立相应的“乡村振兴工作绩效考评制度”,将绩效评估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一项重要依据。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脱贫与乡村振兴政策衔接起来 要全面梳理实施扶贫政策措施的实际效果,总结和推广在脱贫攻坚中积累的有效经验和做法。促进农村振兴,促进一些起重要作用的临时性和非常规性政策措施转变为规范化的制度保障,并利用这些良好的政策,良好的制度和良好的方法来更好地促进农村振兴。中央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相关会议、国内考察等重要活动中谈及乡村振兴,也都在反复强調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要
“有效衔接”。这就需要做好实施乡村振兴的总体规划和有关政策的衔接工作,明确过渡时期需要继续实行的优惠政策,抓好工作协调,对关键时期要落实的产业扶贫,劳动扶贫等重点措施进行后续工作。增加对“边缘家庭”和相对落后的非贫困村庄的援助,把扶贫计划中需要不断推进的任务和项目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计划,继续提供财政支持使其发挥长期作用。调整和完善特殊扶贫、产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地方龙头企业、大型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各种协会和社会力量在减轻贫困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保持扶贫政策的延续和稳定 在实施乡村振兴中,有必要保持扶贫政策的连续性和持续性,并采取渐进过渡的方式,同时确保政策变化不会影响扶贫的效果,逐步将扶贫转变为规范化的扶贫机制,完善减轻相对贫困和统筹城乡贫困的长期政策体系。严格落实贫困县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要求,确保扶贫靶心不变,扶贫力度不减,扶贫政策措施不停,有必要确保扶贫村发展的连续性,并继续促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此外,应防止一些贫困县在摆脱贫困“摘帽”后思想上不同程度的松懈,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隐患,必须要不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强贫困“摘帽”县对于扶贫工作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防止扶贫工作摘帽后思想松懈滑坡,出现边缘贫困户进入贫困的现象。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继续巩固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通过脱贫攻坚,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住房、吃水,用电、义务教育、医疗保障、通信等困难问题普遍得到解决,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但贫困地区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薄弱、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改善提升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有必要将扶贫计划中需要不断推进的任务和项目纳入乡村振兴的总体规划中,继续增加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继续改善贫困地区的交通运输、通讯网络、电网、物流等基础设施,使它们能够长期发挥作用。
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农村改厕,应优先处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然后逐步深入全面覆盖美丽的乡村建设。必须要根据贫困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目标和任务,打好基础,量力而行。严格禁止在乡村振兴中不考虑实际情况搞“一刀切”。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质量标准,条件较差的地区应按部就班逐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总体部署。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坚持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的原则,形成一个有序的融合。具备优势旅游资源的地区,
可以充分将乡村人居环境的治理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在具备建设旅游区条件的乡村,先一步开始规划道路交通,卫生环境,餐饮食宿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为下一步开展乡村旅游打下良好基础。另外,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和良好的环境特征,着力建设一些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配套的乡村旅游景点,创造主导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形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新样板。
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激发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 自扶贫以来,各地陆续出台农林产业扶贫、光伏扶贫、养殖扶贫、电子商务扶贫等一系列扶贫项目的政策措施,同时也建设了许多扶贫产业基地,为贫困人口脱贫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许多地方的扶贫产业仍处于跨越障碍的阶段,产业基础相对薄弱,要继续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发展融合。一是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可持續性。要遵循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律,巩固好脱贫攻坚期间的产业扶贫成果,逐步构建出具有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的产业体系,继续扩大战略扶贫与农村振兴之间有机联系的空间。二是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随着减贫既定目标的实现,传统农业产业结构也进入了调整期。因此,有必要遵循农业产业发展和市场规律,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管理体制为依托,以农村改革创新
为先导和推动力,走区域布局,农业一体化经营,农业合作生产之路,形成分工清晰,联系紧密,经营高效的多元化产业形式和多元化发展道路,促进农业现代化。三是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遵守市场规则,更好地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提高小农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能力和造血机制。四是继续改善农业产业发展环境,提高扶贫产业的质量和效率,对于部分农畜产品存在滞销问题,可以宣传本地区优惠让利,开展线下消费,再由政府组织产销对接,利用电商拓宽线上销售渠道,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激发摆脱贫困致富的内生动力 现阶段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力点就是要调动相对贫困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群的内生动力,范围也要从低收入人群逐步扩大到全体农村居民。
脱贫攻坚以来,各级扶贫部门把“智慧”的支持作为减轻贫困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了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改善了援助方式,促进了农村风俗习惯的改变,并积极培养贫困群体自力更生,努力工作和富有财富的意识,有效地提高了
扶贫的效力。但也有一些地区对于激发相对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导致“相对贫困群体”向“贫困群体”看齐,“等、靠”的思想依赖感日益增强,一些相对贫困家庭形成了“扶懒政策”,既不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又引起其他群众的不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更加突出激发相对贫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要将“扶心”与“扶智”相结合,这就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加强思想、文化、道德和法律教育,帮助相对贫困人口改变自身观念,激发和增强他们通过劳动致富的热情和信心,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相对贫困人口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命运,把他们自身的发展潜力,转化为积极建设美好家园的动力。要培养和鼓励引导相对贫困群体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的积极性,支持他们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实现脱贫致富。深化移风易俗建设,充分发挥乡村规章制度的作用,大力开展改变低风俗习惯的活动,促使相对贫困人口摒弃陈规定型观念和不良习惯,引导自我教育,自律和自我管理,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关于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如何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 “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让贫困治理平稳转型,融入以乡村振兴为旗航的舰队序列,不仅仅只是工作内容的衔接,更是思想理念的衔接,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衔接。
主次位移的衔接
2022 年前,需要集中精力、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2022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贫困治理将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随着“三农”工作主次位移,应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把政策取向和着力点逐步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由攻坚战转为持久战,由脱贫攻坚的突击性、特惠性、局部性,转为乡村振兴的渐进性、普惠性、整体性,在工作体制机制、职能配备、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等方面都要调整,向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聚焦发力。
时空拓展的衔接
在时间上,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扶持政策不能断崖式下降。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 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中央已经明确设置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综合考虑脱贫
攻坚成果巩固、低收入人口基本保障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把扶贫工作全面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整体部署、一体推进。
在空间上,相关政策举措要由片状、点式转换成全域、整体的覆盖。如金融扶贫的重要手段是扶贫小额信贷,即向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 5 万元以内、3 年期以下、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专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有效缓解了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问题。但其服务对象特定,且局限于信贷手段,无法满足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多元化金融需求。脱贫攻坚结束后,一方面,应当在做好存量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接续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将扶贫小额信贷调整升级为乡村振兴小额信贷,服务对象扩展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微企业和小农户,合理设置贷款额度、期限、利率及贷款条件; 另一方面,应当将以往重点突出扶贫小额信贷的金融扶贫体系逐步转变到涵盖信贷、直接融资、保险等领域的多元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
保障与发展优先顺序转换的衔接
脱贫攻坚是“基础版”,重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是保基本、兜底性要求,主要解决的是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其对象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这些贫困户只占农村人口的一小部分,他们在奔小康的路上没能跟上步伐。乡村振兴是“升级版”,主要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瞄准的目标是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面向农村所有地区所有人口,通过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化解发展
不平衡的矛盾,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人民共同富裕,是高质量、高品质的追求。
政府、市场、社会角色功能转换的衔接
脱贫攻坚目标是使贫困群体脱贫,乡村振兴目标是使农民群体致富,脱贫与致富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脱贫是公平问题,致富是效率问题。脱贫是政府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职责,致富是市场规律、能力角逐的结果。脱贫,必须采取特惠性政策应保尽保; 致富,应该运用普惠性制度实行公平竞争。脱贫,不论有无发展能力和发展意愿,有贫即脱; 致富,只对具有发展意愿的群体帮扶支持。脱贫,必须微观,精准到户到人; 致富,只可宏观,针对大环境,搭建好有利于致富的市场平台。脱贫,不论何种情况,政府需要真金白银,立马兑现; 致富,政府只可量力而行, 持之以恒,渐次推进。
在脱贫攻坚阶段,主要是政府主导,乡村振兴则需要“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各自发挥作用,政府、市场、社会应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监督,确保“三驾马车”三位一体。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等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在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功能。政府必须克服“包打天下”的思维, 主要应在搭建平台、创造环境等方
面下功夫。
特惠与普惠的衔接
脱贫攻坚是针对特定区域、特定群体; 乡村振兴是针对农村所有地区、所有人群。通过脱贫攻坚,原来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发展水平都提高了很多,而周围的非贫困县、非贫困村、非贫困户,本来情况差不多,因为没有享受脱贫攻坚政策, 现在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反响强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做好特惠与普惠政策的衔接,合理兼顾各方利益诉求,通过普惠性制度安排,处理好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政策均衡问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突击性与常态化的街接
脱贫攻坚是突击性的工作,打歼灭战,采取尽锐出战等超常规方式推进,阶段性特征明显,现有的工作部署更多聚焦于短期性、阶段性目标任务。乡村振兴是常规性的工作,打“长久战”,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根本性、持久性,工作部署是从总体角度提出的全方位思路。乡村振兴是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不能用突击战的办法推进。因此,必须做好突击性与常态化的衔接,把脱贫攻坚工作中管用的制度安排、好的政策措施延续好,使这些制度进入常态化、常规性的运作,靠制度来保障、靠法治和政策的力量推进乡村振兴。
点位精准与宏观规划的衔接
点位精准是总书记在脱贫攻坚中的理论创新,对指引脱贫攻
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的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既是工作标准,又是工作要求、工作目标, 更是一种思想理念、思维方式,启示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全面深入系统地贯彻精准理念。比如, 乡村振兴宏观战略的五大目标任务中,应先从环境治理入手,整顿村容,清除垃圾,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就是点位精准。乡村振兴规划在排兵布阵中如何做到点位精准,要借鉴脱贫攻坚的精准理念,根据农村的现状, 分类推进,防止“齐步走”、“一刀切”,避免千村一面。
专注乡村与城乡一体的衔接
脱贫攻坚主要是解决乡村的贫困对象问题。乡村振兴主要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对象是农村所有人口,覆盖乡村全域,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使农业成为高效生态的产业; 农民成为一专多能的职业; 农村成为宜居宜业的地方,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处理好城乡关系,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没有城乡融合,乡村就无法振兴,要跳出乡村看乡村,乡村振兴决不是乡村自己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也要城乡一体、同步推进,要看到高楼大厦掩盖下的贫困问题,把
乡村脱贫攻坚的好制度、好措施运用到解决城市贫困问题之中,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关于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加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二者全方位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加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步伐,对促进广西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工作对象和目标不同,战略实施面临局部困境。脱贫攻坚政策强调帮扶对象的特惠性,而乡村振兴的政策更加重视普惠性,强调的是乡村整体协调发展。二是工作体系和机制不同,政策落实面临阵痛期。脱贫攻坚首先是成功地建立了社会共识,一系列专门的贫困治理制度安排保证了脱贫攻坚工作的主流化和顺利实施。而乡村振兴不同于脱贫攻坚,其几个中心治理目标之间是平行关系,部门之间的动员难点较多。三是工作起点和基础不同,部分地区发展后劲不足。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的工作目标的区域差异更大,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在应对随之而来如何增强“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时所承受的压力也更大。
为此,建议:
一、厘清目标任务措施,加强工作内容的有效衔接
及时研究出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强化部门职责,明确工作任务,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要分类推进村庄规划建设和整治,
加强分类规划指导,有序推进生态产业、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治理等方面项目建设。
二、聚焦民生保障领域,加强扶持政策的有效衔接
一是要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多措并举加大排查、扶持力度,对存在返贫风险和存在致贫风险的人群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保障机制,及时将返贫和致贫人口纳入帮扶计划,通过产业扶持、政策兜底、解决就业等办法确保群众稳定增收,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二是要抓好特惠性政策向普惠性政策转变。将单纯针对贫困户的扶持政策,转变为对乡村低收入群体的常态化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范围,应保尽保,继续加大教育保障政策的扶持力度。三是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支持投入力度,推动乡村振兴规划项目尽早落地实施,补齐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这块短板。
三、明确工作职责要求,加强管理机制的有效衔接
一是要持续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坚持“县负主体责任、乡镇负直接责任、工作到组到户”工作机制,完善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二是要做好机制衔接。在领导机制上,明确党政一把手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责任人。在人才机制上,通过“内育”与“外引”相结合,培养乡土人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在考核机制上,建议建立县乡党政领导班
子及干部职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绩效考核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作干部任用、选拔的重要标准。三是要做好政策衔接。加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农村综合改革的政策统筹,分类确定需要取消的、延续的、完善的政策,研究现行倾斜性支持政策的延续时限与脱钩方法,注重总结梳理脱贫攻坚中成熟的实践经验。
四、突出重点创新举措,做好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
一是要着力破解农民稳定增收瓶颈问题。培植增收产业和拓宽就业渠道,是加快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也是推进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的重要举措。要抓紧对现有的脱贫攻坚政策进行系统评估梳理,加快完善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二是要将脱贫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的重点。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对村庄进行分类,把乡村振兴相关支持政策向脱贫村倾斜,向非搬迁撤并村庄聚集,推动贫困地区基础条件持续改善。三是要加大产业发展引导扶持力度。将产业发展重心转向县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四是要持续激发脱贫攻坚动力。进一步加大对贫困群众的产业扶持力度,帮助他们解决各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真正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关于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建议 脱贫攻坚完美收官,乡村振兴新局开启,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就必须按照中央、省、州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基层党组织能力,构建完善科学机制,培养打造干部人才队伍。但在过渡期间,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存在问题 一是脱贫攻坚“三个组织化”程度不够高,基础较为薄弱,结合本地情况培育主导产品和推进特色产品创建发展效果不理想。
二是人才队伍建设不够有力,事业不够开阔,培育机制不够完善,人才队伍发展不全面,缺少关键人才、全面人才、技术人才等。
三是在衔接过渡期中基层各项机制不够完善,在新阶段发挥功效不够科学,需要打破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常规,融入“新办法”,注入“新活力”。
意见建议 一是持续深入提升“三个组织化”程度,巩固脱贫成效,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提升产业组织化,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群众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培育主导产品,提高特色产业开发效益。通过提升就业扶贫组织化,加大劳动力转移,通过输出开拓贫困群众视野、锻炼各项能力,加快消除疫情影响。通过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组织化,加强服务和保障体系构建,围绕立体化发
展模式整合组织资源,实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
二是导向鲜明建设人才队伍,打造高素质、专业化队伍,把人才布置在乡村振兴各个节点。从机关党员干部中挑选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能力过硬、工作作风过硬的优秀干部下派到村锻炼,打磨能力;通过脱贫攻坚工作发掘优秀一线人才,把经过磨练的干部派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同时结合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引进乡村规划、电商经营等各方面人才,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
三是完善各项机制,强化自身建设,推进发展科学化。深化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融合机制,打破就党建抓党建、封闭运行的“自我循环体系”,解决基层党建与具体工作联系不紧密的问题,结合实际,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围绕环境保护、群众意愿、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内容完善村庄规划编制,推进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场、农村“厕所革命”等项目建设,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风貌管控,营造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村庄环境。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互促互进,以良好制度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