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事迹材料 新闻记者事迹材料王春俊,男,19XX年出生。15年如一日,在新闻工作的道路上他不懈努力、执着追求,把青春和汗水奉献于新闻事业。自19XX年到衢州电视台工作以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记者事迹材料 ,供大家参考。
新闻记者事迹材料
王春俊,男,19XX年出生。15年如一日,在新闻工作的道路上他不懈努力、执着追求,把青春和汗水奉献于新闻事业。
自19XX年到衢州电视台工作以来,他呕心沥血、默默无闻地奋战在第一线,历任技术员、记者,曾获得浙江省优秀团干部、衢州市抗洪救灾先进个人、衢州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先进个人、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市青联优秀委员、市广电总台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首席记者等荣誉。
在台里,同事们称他为“拼命三郎”。只要有新闻、有采访任务从不推辞,无论是洪灾、火灾还是雪灾,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冲到第一现场。在从事新闻采访6年来,共采写出各种体裁的新闻报道3000多篇,600多篇在中央台及省台播出,有21部作品在电视消息、重大主题报道、热点引导、系列报道、新闻类专题等奖项中获得省级新闻三等奖以上,是广电总台近年来获奖最多的记者,同时,也是广电总台最年轻的高级职称获得者。近三年,他还采写出一批高质量的舆情信息,受到原市委书记孙建国等市领导的批示,并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
一、哪里有新闻就往哪里赶,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
技术岗位与新闻采编岗位反差很大,他强烈意识到必须“笨鸟先飞”,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白天和上半夜都上班,有时甚至通宵上班,双休日和节假日都不休息。刚开始,他跑社会新闻,专门在119值班室留下电话,与消防战士联动出勤。20__年12月13日晚上8时许,市区马站底发生一起较大火灾事故,造成9人死亡、2人受伤,他独自一人奔跑在现场、医院采访,一直忙到凌晨三点多钟才回家,第二天一大早又陪同卫视老师采访此事件。连续五年来,他都是完成省台发稿量最多的记者,个人完成的浙江卫视播出量大约占到衢州台外宣任务的XX%左右,特别是20__年采访制作出《衢州:以产业高端化推进工业经济新飞跃》、《衢州:自主创新促装备制造业率先崛起》等XXX篇较有份量的稿件在浙江卫视头条播出。
“新闻现场,就是记者的战场。”他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20__年的除夕夜,有一批香港客人来衢州吃年夜饭,接到线索后,他立即放下手中的碗筷,拿起摄像机去采访,记录下香港客人在衢州的欢声笑语。20__年6月19日滂沱大雨,恰逢星期天,他接到任务后,放弃休息,就急匆匆地赶往单位,拿起机器前往市防汛指挥部跟随市委书记孙建国检查部署防汛工作;持续的暴雨也让衢城多处变为一片汪洋,最深处的水位高达胸口,水面上漂浮着各种垃圾,他与同事一起淌着这样齐胸口深的水采访拍摄,中午顾不上吃饭,整理赶写汛情、灾情的稿件;下午一点多钟,又马不停蹄地跟随市长尚清检查防汛,全身湿透的他从乌溪江电厂采访回来时已经是下午5点30分,为赶发新闻,又在二十多分钟内完成稿件写作、剪辑制作,确保了市委、市政府对当前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的重大部署在当晚6点30分《衢州新
闻》节目中准时播出。晚上刚到家,又接到通知紧急赶往防汛指挥部,随同市委书记孙建国巡查病险水库,直到夜里12点多钟才结束。随后,又连夜整理录音,采写出市委书记夜查病险水库的稿件,确保第二天早上在浙江卫视新闻直播中播出。这次洪灾中,他采制的10多篇报道先后在中央台、东方卫视、浙江卫视等省级媒体中播出。
“吃得起苦、更要耐得住清苦”,这是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多年来,他曾穿行于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现场,报道社会各界抗灾救险的感人故事;曾爬行数十里山路,采访三十九年如一日的护林员余贵顺;曾冒着高温酷暑蹲点企业,做衢州突围的工业系列报道;曾在寒冬腊月时进村入户,报道新春佳节农村、农民的新变化。尤其20__年以来,组织上把负责市长采访的任务交给他,他更付出了加倍的辛苦和努力。由于领导活动都结束得比较晚,而报道的时效、质量要求又高,跟随市长的这几年,回到台里在食堂吃不上饭是常有的事;中午也没有时间午休,必须赶写稿件,晚上剪辑好节目时,早已是万家灯火,而他却是饥肠辘辘,常年的饮食无规律更使他患上了慢性胃病。这些年,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得到市领导和同事的充分肯定。
二、肩扛摄像机就是扛着责任和使命,乐为百姓鼓与呼。
一线采访的经历让王春俊明白,新闻之道比新闻之术更重要。新闻之术,经过训练可以逐步掌握;新闻之道则表现为一种高尚
的职业精神,是时刻不忘自己肩上的社会责任和光荣使命。他和同事们按照为电视机前的观众和弱势群体提供人文关怀、当好党委政府与市民互动的桥梁和纽带的定位积极开展工作,为老百姓做了数不清的好事、实事。
20__年,他在参加全市粮食生产座谈会时,听到龙游县汇报“一田二租、地尽其用”的事,当即决定跟拍全国十大种粮标兵傅献军与蔬菜种植大户钟建光合作的土地季节性流转全过程。这期间,他冒着酷暑深入到田间地头拍摄,光光素材就拍摄了六盒带子,最终生动形象地报道了“土地流转”这一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题材,通过新闻作品引导推动事件向前发展,实现“新闻推动进步”的理念,也给全市各地带去了较强的工作指导性。这篇报道最终也获得了浙江新闻奖二等奖,并被中央和省级多家媒体采用。
20__年底,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四川柑橘大实蝇事件的影响,衢州市也出现了柑橘销售难,橘农面临着增产反减收的困难局面。他与同事们一起策划报道方案,在新闻栏目中开设了专栏《关注柑橘销售》、设立柑橘销售平台,还为橘农当红娘,请企业主到陈雨兰等困难户家中收购爱心橘。同时,积极主动与上级媒体对接,借助央视的《共同关
注》、浙江卫视“七姐妹”、《小强热线》、《1818黄金眼》等品牌,宣传、推介衢州柑橘,加快了衢州柑橘销售进度。他还走访橘区摸清出现这轮销售难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了解部
门、乡镇、橘农等心理的想法,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及时采写了内参《大实蝇事件危及柑橘销售
呼吁政府尽早采取应对良策》,发表在衢州舆情信息上,市委书记孙建国作出批示:此举很好,要求市政府在即将出台的柑橘促销政策措施中予以考虑。这之后,他与同事们一起还把宣传的重点转向柑橘的产业转型提升,通过身边的典型事例,加快提升柑橘品质。此轮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他也接到不少电话,有领导的赞许,有同仁的鼓励,有热心观众的支持;还有一些橘农朋友特地赶到广电大楼,表达对电视台的感激之情。
20__年,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他了解到灾区小孩急需校服,便与同事们一起奔走呼吁、筹措善款,及时为灾区孩子送去100套衣服。20__年,在衢州市区的一家雷锋超市采访中,看到有些低保户来这里拿衣服穿,待采访结束后就把家里的100多件衣服捐献到这里,并且发动身边的朋友往这里捐款捐物。在他看来,“为百姓鼓与呼”、为百姓帮忙奔走,这些都是作为一名记者最基本的责任。
有一些人说像他一样玩命地干新闻,不值得,可他就是喜欢肩上扛着摄像机、拿着话筒的感觉,每当捕捉到一个个精彩生动的镜头,或者一条历尽千辛万苦采制的新闻播出时,心中就会油然升起一股浓浓的幸福感。
三、不断探索新闻创优创新之道,做同事的贴心人。
一档电视节目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新闻实践中,他深深地懂得“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只有充分发扬团队精神,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办好节目,才能更好地发挥“党的喉舌”作用。在生活上,他从不忘真心待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只要同事有需求他都尽力帮忙;科室同事想购房结婚,但钱不够,他就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帮助他,并告诉他,不用急着还。对待新同志,他更是坦诚相待,常以大哥的身份对他们说:有什么困难、什么想法,都可以跟我说,我一定设法解决。他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经常与新进的记者交心交流,相互激发新闻灵感,无私传授个人心得,锻炼他们成才。在他的带动下,一些新记者现已成为新闻部的中坚力量,创作出一批精品,并把他当成身边的榜样、敬业的标杆。
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他对技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勇于创新。20__年,他主创的《衢州元立:“零度电”产XXX万吨钢》作品荣获浙江新闻奖一等奖,这也是衢州广电总台成立以来第一次拿到新闻创优中竞争最激烈的消息类一等奖。在衢州元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采访时发现,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钢铁行业不景气,但是衢州元立依然开足马力生产,产品供不应求,就感觉很奇怪,询问技术人员才得知,这是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所带来的好处,到第三期纯余热发电项目完式后,企业可以实现“零电费”,也就是说不用国家电网一度电也能炼钢,还可以向大电网倒送电。他紧盯项目进展情况,同时深入生产一线与技术人员
交流、查阅大量有关这方面资料,商讨我们究竟该报道什么?怎样报道?报道的主题是什么呢?最后找准切入点,在报道中采用了双视窗、记者感言、图表等形式,着力发挥出电视特色,克服了工业经济报道“声画两张皮”的弊病。
实践出真知。王春俊在电视新闻报道业务上不断探索,对平时的工作实践及时进行总结,六年来,先后撰写了《主题性报道创新初探》、《地方电视台的新闻创优》、《善将“萝卜”雕成花——浅谈地方电视台外宣》、《精雕细琢抓细节》等6篇论文,发表在《青年记者》、《视听纵横》、《声屏世界》等省级期刊。
这些年,他还参与策划采访了《创业创新、潮涌衢江》、《盛世腾飞看衢州》大型航拍活动、《发展最快的五年、满怀激情的衢州》、《建党90周年系列报道》、《记者新春基层行》等重大宣传战役,这些立意高远、角度新颖、介入及时的战役性、系列性主题报道都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接受采访时,王春俊十分谦逊地说,如果说《衢州新闻》所取得的成绩中有他的一点努力,那也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广电总台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不管今后前进道路上还有什么困难,他坚信自己还会在追逐新闻的路上,不断探索新闻创优创新之道,并且丝毫不敢懈怠。
只有在路上,记者才是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