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氓》教案3篇(完整文档)

《氓》教案3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3-30 16:30:06 来源:网友投稿

《氓》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氓》教案3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氓》教案3篇(完整文档)

《氓》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难点]

  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设想]

  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悉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便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用具]

  教师备课系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痴情女子负心郎,是诗人创作的母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之进行过阐释,我们今天阅读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感受作品的震没和恒久的生命力。体会、品味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整体把握

  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字词梳理

  匪:fēi 汤:shāng

  愆:qiān 徂:cú

  将:qiāng 裳:cháng

  载:zài 靡:mǐ

  于:xū 隰:xí

  说:tuō 角:jiǎo

  五、具体分析

  《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 :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 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六、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氓》这首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诗的写作手法等。

  二、字词归类

  1、通假字(叫学生在听同学读时找出通假字)

  “说”通“脱”,摆脱,脱身。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泮”通“畔”,边岸。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于”通“吁”,叹息。“无”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2、古今异义词:

  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涕 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

  今义:鼻涕宴 古义:欢聚,例如: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三岁 古义:多年,例如:三岁食贫;

  今义:三岁的年龄

  三、写作特点

  1.《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四、体验拓展:

  《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同学各自发言后师评: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夫虐待以至抛弃。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五、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的另一样生活。

  3.预习下节课。


《氓》教案3篇扩展阅读


《氓》教案3篇(扩展1)

——《氓》的优秀教案3篇

《氓》的优秀教案1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背诵、默写《氓》。

  2、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会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变化,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富有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宫廷乐歌,分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风雅、颂三种诗歌体制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称为“《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写作背景

  春秋以前,原始的*等观念仍残存于人们头脑中,社会的不*等现象相对后来社会较少。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等的社会现象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作品通过一位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三)《诗经》名句

  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2、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5、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

  二、学习过程

  任务一:诗情深处是故事

  任务设计:

  请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梳理行文脉络。

  行文脉络:

  第一章写了相识与允婚,第二章相思与成婚,第三章相爱与新婚,第四章写遭弃与离婚,第五章忆苦自伤,第六章表明情断义绝,展现了女主人公曲折的人生经历。

  小结:《氓》以一个弃妇口吻讲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展示了她从情意绵绵到悲伤无助,再到激愤决绝的心路历程,体会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变化,但面对不幸婚姻她又清醒倔强刚强,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任务二:赏析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任务设计:

  1、诵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谈谈女主人公和氓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探究总结:

  女主人公(弃妇形象)

  一二章面对男子的追求,热烈回应,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子无良媒”遵守婚嫁礼法,表现出端庄的一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好言劝慰男子,温柔善良体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涕泣言笑,沉醉爱情,热情纯真;“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不乏警觉,自我反思,聪明伶俐;“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说明她勤劳持家;“亦已焉哉”的呼喊,更表现出她倔强刚强的一面。

  氓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为了追求爱情,可以置生意于不顾,表现出对爱情执着的一面;“将子无怒”急于成婚,至于发怒,表现出急躁的性格特征;“二三其德”,又表现出他品德的败坏;“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婚后的暴躁,婚前的热烈,婚后的离弃,两相对照,则揭示了他的虚伪自私。

  总之,氓是个性情狂暴、违背诺言、始爱终弃、不负责任、自私的负心汉。

  2、活动设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想对女主人公和氓说……、

  学生自由发言

  3、探究《氓》中造成女子婚姻悲剧和痛苦的原因有哪些?

  个人原因:

  ①氓的三心二意,不负责任。文中说“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怨恨的正是自己甘心贫困,辛苦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

  ②女子在经济上政治上处于附属地位。她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③性格悲剧。在男权社会中,女子在婚前行为草率,她与氓的恋爱缺乏牢固的思想基础,对氓的人品认识不足,认人不清导致的悲剧。

  社会的原因:

  这一婚姻悲剧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娘家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任务三:感受艺术特色

  任务设计

  1、三四章运用哪种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运用比兴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比兴手法。

  表达效果:

  ①内容上,比兴句的运用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用女子熟悉的桑树作比,富于生活气息,同时暗示了她的勤劳。

  ②结构上,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叙事的*铺直叙;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起了暗示和过渡作用。

  具体分析:

  内容上:

  ①用比兴句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容颜的润泽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子和氓之间情意正浓之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比喻女子容颜衰老,如同两人感情枯竭之时。

  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子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结构上: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铺直叙,一览无余;

  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到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2、淇水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①贯穿全诗,展现了情节的发展。三次写到淇水,显示了女主人公生活经历的三个阶段。“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恋爱中的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是婚变时的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女主人公清醒时的淇水。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的变化。

  ②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三次写淇水,也为我们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轨迹。女主人公送氓过河,淇水和缓,暗示了两人情意绵绵、依依惜别之情。而婚变时的“淇水汤汤”,暗示了女主人公心中无尽的悔恨甚至愤怒;“渐车帷裳”则暗示了女主人公暗自落泪,伤心断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当所有的誓言成空,还有什么可留恋的?淇水以其无声的浸润让她在痛楚中走向决绝。

  ③前后照应,使叙事更加紧凑。这首诗以淇水为背景,开头、中间、结尾都提到了淇水,每一次提到都代表着主人公爱情婚恋生活的某个阶段,正好对应了全文的“恋爱一婚变一决绝”的情节线索。这样就在结构上做到了前后照应,使叙事更加紧凑。

  三、总结

  《氓》通过描写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婚姻破裂的经过,塑造了一个性格直爽、温柔、勤劳、坚强的女子的形象和一个用情不专、性情暴躁的负心汉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愿望,揭示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命运。

  四、作业

  背诵默写《氓》

《氓》的优秀教案2

  《氓》教案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诗歌知识

  1、诗歌起源: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2、简介《诗经》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

  按音乐内容分:

  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 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B、雅:宫廷乐曲,

  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

  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4)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5)形式特点:

  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三、朗读诗歌

  四、疏通字词

  1、正音

  氓 愆 垣 载 筮 咎 陨 隰

  2、多音字

  渐 jian(1)浸湿(渐染)流入(东渐于海)

  将qiang(1)愿,请(将进酒)

  靡mi(3)倒下(望旗旗靡)mi(2)奢侈(奢靡)

  载zai(4)一边一边(载歌载舞)装载 充满(怨声载道)

  zai(3)一年半载 记载刊载登载

  3、通假字

  匪:非 于:吁 说:脱 泮:畔

  五、理顺思路

  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叙事诗 第一人称 对比

  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

  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

  恋爱(第一二章) 婚变(三至五章) 决绝(六章)

  六、学习“恋爱”部分

  1、重点字词

  2、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

  3、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 真诚热烈

  氓:急躁 任性 (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热情 向往

  明确:第二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诚。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4、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七、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3)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4)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集体朗读这部分。

  八、学习“决绝”部分(六章)

  ⑴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⑵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九、 从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十、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氓》的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 《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 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 《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氓》教案3篇(扩展2)

——《氓》的教案

《氓》的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氓》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氓》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氓》中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了解诗中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课文,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把握《氓》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及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让学生在日常写作中正确学习、应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把本课升华为对学生“理智的爱”的教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2、探讨法:以学生为主,还课堂于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跟课堂气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自古以来,爱情就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一个主题为世人所歌颂。纵观历史,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悔;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浪漫;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取舍;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忠贞。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爱情有关的诗歌——《氓》

  《氓》选自《诗经》中的“国风”,讲到《诗经》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诗经》?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以彼物比此物。即对人或对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即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发端,已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二、研读课文

  1、由老师朗读一遍课文,大家在听的时候找出你认为应该注意的或不懂的字词,包括课文中的注释部分。(通假字——于通吁,感叹词 说通脱,摆脱 无通勿,不要 泮通畔,边岸 至于顿丘:至于—到达 将子无怒:将—请,愿 乘彼诡垣:登上那倒塌的墙 以我贿迁:贿—财物,指嫁妆

  体无咎言:体—卦象 ; 咎—灾祸 其叶沃若:沃若—润泽的样子 无与士耽:耽—沉溺

  自我徂尔:徂—到 三岁食贫:三岁—指多年 ;食贫—食物贫乏指生活贫困 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女也不爽 士也罔极 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

  2、全体学生齐读课文。

  3、总体概括:按诗歌的内容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诗歌分为抒情诗跟叙事诗,那大家觉得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请用最短的话复述这首诗。(恋爱——婚后——决绝)恋爱——婚后——决绝各是在文中的哪些部分?

  4、让一个学生领读“恋爱”部分,讨论这首叙事诗是以第几人称来叙事?

  体会在第一部分中氓和女子的形象各是怎样的?(氓:易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做铺垫。 女子:温柔"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 ,不见复关,既见复关(一悲一喜,既写出女子感情专一炽烈,又写出其纯情痴情))

  5、这一部分是回忆追述恋爱生活。它的基调是什么?(热情、幸福)

  6、让一个学生领读“婚后”部分,让学生自由讨论分析这一部分。

  (第三段——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兴起,总结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 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 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 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内心的痛苦。写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以告诫后人

  第四段——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老色衰。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并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段写婚后的辛劳,不幸,再加上无情男子的瘧待伤上加伤。

  人物形象:勤劳善良(女子),背信弃义、冷酷无情(男子)

  基调:怨恨、沉痛)

  7、让一个学生领读“决绝”部分,以同样的方式思考总结这一部分,教师从旁引导

  (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意识到凡事都有个度,忍耐有,爱情也有。女子通过反思而变得刚强。)

  8、问题小结

  1、高尔基说过,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结合本课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从原先的温柔痴情到成熟刚毅、坚强果断)

  2、这首诗的题目是《氓》,如果要给题目添个定语,或副标题(例:无情的氓),你会怎么添,为什么?

  3、从这篇课文中大家学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引申到中学生恋爱问题,引导他们“理智的爱”)

  三、总结

  这是一首弃妇诗,叙述了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最后通过反思变得刚强,清醒过来,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的《氓》随感,字数不限。

《氓》的教案2

  《氓》教案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诗歌知识

  1、诗歌起源: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2、简介《诗经》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

  按音乐内容分:

  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 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B、雅:宫廷乐曲,

  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

  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4)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5)形式特点:

  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三、朗读诗歌

  四、疏通字词

  1、正音

  氓 愆 垣 载 筮 咎 陨 隰

  2、多音字

  渐 jian(1)浸湿(渐染)流入(东渐于海)

  将qiang(1)愿,请(将进酒)

  靡mi(3)倒下(望旗旗靡)mi(2)奢侈(奢靡)

  载zai(4)一边一边(载歌载舞)装载 充满(怨声载道)

  zai(3)一年半载 记载刊载登载

  3、通假字

  匪:非 于:吁 说:脱 泮:畔

  五、理顺思路

  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叙事诗 第一人称 对比

  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

  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

  恋爱(第一二章) 婚变(三至五章) 决绝(六章)

  六、学习“恋爱”部分

  1、重点字词

  2、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

  3、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 真诚热烈

  氓:急躁 任性 (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热情 向往

  明确:第二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诚。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4、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七、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3)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4)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集体朗读这部分。

  八、学习“决绝”部分(六章)

  ⑴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⑵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九、 从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十、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氓》的教案3

  一、理解并背诵注释①

  二、补充《诗经》六义,一般以首句的第一个词为标题,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

  三、赏析《卫风氓》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2、我们现在是21世纪的中学生,能理解距今2600年前的爱情?挑战。背诵诗歌,思考:

  (1)词歌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

  (2)歌写“氓和我”如何恋爱?如何结婚?

  (3)概括婚恋双方的举动,反映什么情感或性格。

  明确:恋爱:自由恋爱,私定婚期;

  结婚:举行仪式,嫁给情郎

  氓:骗—怒—娶“我”:送—劝—望—泪

  占有对方痴情幸福

  喜怒无常纯真热情

  3、3-5章没有一字提及婚后的幸福生活,而是写婚后“氓”的变心,我的痛苦。

  思考:①“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印证第一章哪些词句?

  “桑之落奚,其黄而陨”,年老我衰,没有当初美貌,导致第三、四、五者插足。

  ②“我”有没有过错?

  真情不改,坚守妇道,辛勤劳作,操持家务

  ③“氓”有没有责任心?

  不能富足,遮风挡雨

  ④“我”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笑贫,亲人娘家人都笑话我!

  ⑤“我”的痛苦生活得出什么教训?擦亮双眼,决不能让“氓”这样的男子“骗、花”到手。

  4、阅读最后一章

  思考:①我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何处可以看出?反映她性格另一面?

  散伙:决绝,清醒、刚烈

  ②“我”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生活?

  悲剧一生,“女子耽矣,不可说矣”

  小结:该诗叙写了爱情悲剧,也是“我”的人生悲剧,可以看作是“我的”追忆,也可以看作是散伙前哭诉和痛诉,诗中主人公“我”是值得同情。

  思考:“我”的形象相当感人,靠那些艺术手法?比兴、对比、描述。

《氓》的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经的句式、体制、手法等常识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 从叙述的角度入手,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感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女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体察诗歌对个人追求与命运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思考人物命运。

  难点:解读、思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相关幻灯片

  学生: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日月星辰,面对山川草木;面对家园和土地,面对人际和生活。每一个人都会有一段酸甜苦辣的心路历程,一旦这样的心路被记录,即使多么*凡,即使经历几千年,当我们重读它,也许依然让人心潮澎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卫风?氓》,去体验一个*凡的女主人公的那段人生追求的心路之旅。

  二:感受课文

  1、 在预习的基础上重新感知,学生齐读课文。

  2、 在感知的条件下,理解诗歌内容,让学生说课文大意。

  3、 整合内容:

  (1)要求学生找出一行诗句,概括本节诗的内容。

  师生明确:第一节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节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节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节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节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节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的内容:

  例如: 第一节 许婚

  第二节 迎娶

  第三节 劝诫

  第四节 控诉

  第五节 伤自反省

  第六节 决绝

  三:对话作品

  1、 教师切入

  本文以女主人公为线索,以第一人称叙说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作为悲剧的弱者的她,我想在我们富有同情心的同学们中,必将激起一番感想。现在,老师要问的是,什么造成女主人公的这种命运,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 学生讨论、准备、发言。

  3、 在交流对话中,教师可视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如

  ① 追察女主人公的历程(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② 追察男主人公的行为目的(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③从女主人公追求理想的行为(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行为对命运影响。

  ④从性格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人的命运。

  ⑤从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人的命运结局。

  ⑥从女主人公识人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⑦从容貌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容貌对人的影响。

  ⑧从经济变化对女性的影响,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在思考人的命运,同时可引导学生适当联系生活、历史等相关内容)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略)。

  背景资料

  《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5)《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氓》的教案5

  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 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 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 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 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 无—毋 说—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 以为 泣涕 子 贿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六、小组讨论 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恋爱 婚变 决绝(板书)

  七、自主 合作 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 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相见 定情 送别 约期 (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3] 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4]朗读第二章,请学生展开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当时女子的心理细微变化。(“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提问:从这两章中我们能不能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明确:

  A、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B 、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C、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n 朗读第三章,提问:

  ① 本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明确: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② 既然是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为何又要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否多余?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同样提到了桑叶,有何特殊含义?

  明确:

  不多余。使用的是比兴手法。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兴手法可以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n 朗读4、5两章,提问:

  ① 女子婚后生活如何?(明确:女子嫁给男子后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尽妻子的职责,而男子却“至于暴矣” “二三其德” “士贰其行”,且女子家人“咥其笑矣”。)

  ② 兄弟为何嘲笑她?(学生讨论)

  总结:(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后会对兄弟说什么话?)

  a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终身,违背当时礼节。

  b兄弟认为女子不懂得顺从丈夫。

  ③ 推测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和命运?(由于社会政治历史原因,女子将一生所有的幸福

  寄托在爱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联系现实,不要丧失自我个体的独立性。)

  ④ 面对男子的背弃,女子是否是忍声吞气,苦苦哀求男子回心转意?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⑶集体朗读这部分。

  3. 朗读第6章,提问:

  ① 女子面对男子的背弃是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女子想到了过去要与他偕老的愿望,而这愿望如今让她生怨恨之气。男子的背信弃义斩断了女子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决心要与之断绝关系,即决绝。

  ②“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有何含义?(比兴)

  A、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B、女子的痛苦没有尽头

  C、女子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③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④ 从文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4、 体朗读课文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背诵本诗

  5、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八、布置课堂作业:课后练习2、3题

《氓》的教案6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情节,《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重点难点】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内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按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明代文学家朱熹解释:“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兴”是《诗经》乃至*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

  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课前预习]

  1、积累字词

  匪:fēi愆:qiān将:qiāng载:zài于:xū说:tuō徂:cú汤:shāng裳:cháng靡:mǐ隰:xí角:jiǎo

  2、通假字:

  氓之蚩蚩(通)将子无怒(通)

  于嗟鸠兮(通)犹可说也(通)隰则有泮(通)不可说也(通)3、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古义:;今义:)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古义:;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古义:;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古义:;今义:)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古义:;今义:)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古义:;今义:)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古义:;今义:)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古义:;今义:)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古义:;今义:)

  【赏析课文】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全诗六章,每章十句。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3.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5.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6、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7.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8.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9.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10.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

  11.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12.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

  13.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4.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及诗歌主旨分析】

  1.《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一般的观点有以下四种。①“士”之变心说:情节“不见复关”的暗示性(根据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等词进行推断);“士贰其行”“土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告诉我们“士”的变心是关键原因。②社会道德说:“秋以为期”“以望复关”可见他们是自由恋爱的,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所不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即:社会舆论)③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至“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上,正如*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女子没有独立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只能依附男人)④年老色衰说:情节为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你认为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原因?以上原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味地指责“氓”的不道德。你认为能一味地指责“氓”的不道德吗?请你联系文章的内容,结合你的认识、感受以及我们今天的时代,谈谈你的看法。

  答:

  2、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

  3、如何看待课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4、“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课堂小结与反思】

  【课后作业与练习】

  一.基础检测

  1.下面有关《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B.《诗经》编成于战国时期,共305篇,又称为“诗三百”。

  C.“诗经六义”是指赋、比、兴、风、雅、颂。

  D.“国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的歌辞;“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礼的民歌。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氓之蚩蚩(chī)乘彼垝垣(huán)修我矛戟(jī)说怿女美(yì)

  B.与子同袍(páo)尔卜尔筮(shì)其水汤汤(tāng)靡有朝矣(zhāo)

  C.匪我愆期(qiān)于嗟女兮(jiē)渐车帷裳(cháng)体无咎言(jiù)

  D.于嗟鸠兮(xū)将子无怒(jiāng)犹可说也(yua)士也罔极(wǎng )

  3、下列句中划线的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来即我谋其黄而陨言笑晏晏

  B、修我戈矛咥其笑矣士贰其行

  C、尔卜尔筮匪我愆期士也罔极

  D、总角之宴于嗟鸩兮隰则有泮

  4.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 】

  A.为了赶在学术会前完成论文,他夙兴夜寐,辛辛苦苦忙了一个月。

  B.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C.商店经理信誓旦旦地说:“我们的商店无假货。”但一检查,几乎全是假货。

  D.香皂买回来后,屡试不爽,气得我奔向商店,大呼:“退货!”

  5.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非,不是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爽快,干脆

  C.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愆:拖延

  D.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嫁妆

  6.对下列各句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终于又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

  C.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劝说了。

  D.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

  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召南?鹊巢

  维鹊有巢①,维鸠居之②。之子于归,百两御之③。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④。之子于归,百两将之⑤。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⑥。之子于归,百两成之⑦。

  注解:①(维鹊有巢)维,语助词,无实义。鹊,喜鹊。②(维鸠居之)鸠,斑鸠。居,侵占。 ③(百两御之)两,同“辆”。御,迎接。④(方)占有。 ⑤(将)陪送,护卫。⑥(盈)满、⑦(成)完成。这里指结婚礼成。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②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华:同花。③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④宜:和顺、亲善。 ⑤蕡:肥大。有蕡即蕡蕡。⑥蓁:叶子茂盛。

  (1)对诗中有关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之子于归”指姑娘新婚出嫁,找到了归宿。

  B、“百两御之”指迎亲的车队数量之多,可见其富有。

  C、“宜其室家”祝愿新郎新娘有美好的生活。

  D、“宜其家人”是指新娘应该能适应新的家庭生活。

  (2)对两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鹊巢》是一首凄苦悲怨的弃妇诗。

  B、《桃夭》是一首欢乐祥和的颂婚诗。

  C、两首诗在结构上都是重章复唱,各章节所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D、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兼起兴的手法,显得生动而有情趣。

  (3)按要求指出两诗中的比喻含义:

  “鹊”喻指___,“鸠”喻指_____ _;

  “桃华”喻指___ _,“桃实”喻指___ __,

  “桃叶”喻指__ ___。

  (4)由于两诗的流传影响,后来衍化出了两个使用很广的成语,请写出这两个成语并解释其常用义。

《氓》的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

  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如:

  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⑤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共15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以上六项被称之为“《诗经》六艺(六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疏通字音(书下注释)

  愆期qiān将qiāng子无怒载zài笑载言卜筮shì于嗟jiē徂cú尔淇水汤汤shāng罔wǎng极

  2.重点字词:

  实词

  ⑴将子无怒愿,请。

  ⑵来即我谋靠近。甲骨文像一人跪坐锅前

  ⑶至于顿丘到,“于”为介词。

  ⑷载笑载言动词词头。

  ⑸自我徂尔往。

  ⑹女也不爽过错。

  ⑺言既遂矣言,助词。

  ⑻三岁食贫古时指“年”。岁岁年年。

  ⑼总角之宴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通假字

  ⑴氓之蚩蚩蚩,通“嗤”。

  ⑵匪来贸丝匪,通“非”。

  ⑶于嗟鸠兮于,通“吁”。

  ⑷犹可说也说,通“脱”。

  ⑸隰则有泮泮,通“畔”。

  实词活用

  ⑴其黄而陨形—动,变黄。

  ⑵三岁食贫形—名,生活贫困。

  ⑶二三其德数—动,使动用法,使“德”有时二,有时三。

  ⑷夙兴夜寐名—状,在早晨,在夜里。

  3.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

  (1)提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的情节线索是什么?

  明确: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

  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

  (2)提问:诗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层(1—2):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层(3—5):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层(6):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3)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

  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

  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

  四、分析诗中女主人公形象

  1.诗中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

  A.温柔、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B.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C.重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D.清醒、刚烈、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你认为女主人公被弃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提示:(能言之成理即可)一般认为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是氓用情不专所致。

  五、写作技巧

  1.对比手法①提问:诗文中怎样体现出氓用情不专的?

  明确:使用的“对比”的手法。把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忠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凶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

  ②提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明确: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幸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劳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③文中这两次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

  2.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诗文中“赋、比、兴”的分布情况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提问: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作用:

  ①结构上:

  A.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铺直叙。

  B.起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

  A.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

  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

  变心的重要原因。

  B.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

  息,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六、小结

  这首诗以“恋爱——婚变——决绝”为线索进行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温柔、勤劳、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作业

  1.背诵全诗,默写全诗。完成练习册习题。

  2.预习《诗经·采薇》,完成预习题。

  八、诗经原文及翻译

  《诗经·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参考译文】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有两说,皆可通。一是将“布”释为布匹,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布来换我的丝;二是将“布”释为古钱币,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钱来买我的丝)。他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对我开始施暴。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相伴到老的想法使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

  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

  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

  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

  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

  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

  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

  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

  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

  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

  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

  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

  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氓》的教案8

  一、导入

  二、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经》有关的文化文学常识。

  2.掌握《诗经》两首涉及到的文言现象。

  3.能把握古诗节奏、韵律、感情,恰到好处的朗诵古代诗歌。

  4.能熟练背诵、正确默写这两首诗歌。

  方法与过程目标:

  1.体会赋比兴手法及其在诗中的运用。

  2.体会《采薇》重张叠句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把握诗歌内容与感情,培养负责任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三、知识积累

  (一)了解学生对《诗经》的了解程度

  (二)详细介绍诗经有关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 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说的是手法。

  “风”包括15部分,称作“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雅”分为“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即正,指

  朝廷正乐。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风”是“诗经”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如《阿房宫赋》中的前半部分,由外到内,由建筑到人物,运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大笔墨的描写秦始皇的荒淫生活。首先,作者先描写阿房宫工程浩大,宏伟壮丽。“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长虹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字字句句,无一不表现了阿房宫的宏伟气势。这是写“外”,主要描写楼台建筑,如此的建筑之内,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接着,文章自然而然进入了第二个层次,描写皇宫内的人物活动。“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如此奢华的生活,除了皇宫内的妃嫔媵嫱,又有何人能够享受得起呢?然而,这些人也有自己的痛苦,她们“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漫立远视,而望幸也;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这些描写,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秦始皇时期奢靡、腐朽的宫廷生活。

  3.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

  4.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兴”又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氓》

  一.诵读(形式可以多样)诗歌,整体感知

  1.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听录音,领会阅读技巧,明确本诗写作内容。

  3.学生朗读诗歌,指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

  答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二.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1.翻译诗歌,强调文言重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小组讨论翻译,8分钟后,回报成果,老师总结并强调重点文言现象。)

  2.大屏幕展示重点,提问检查。

  解释下列红颜色字词的含义:

  (1)抱布贸丝。

  (2)至于顿丘。

  (3)匪我愆期,

  (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6)泣涕涟涟。

  (7)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体无咎言。

  (9)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10)之耽兮,不可说也。

  (11)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1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1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14)二三其德

  (15)靡室劳矣。

  (16)夙兴夜寐

  (17)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18)兄弟不知,

  (19)老使我怨。

  (20)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1)信誓旦旦

  三.通过“老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探究→老师指导总结”的过程鉴赏领悟

  1.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

  2.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女子的形象?

  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勤劳

  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

  温柔、坚强

  3.本诗采用怎样的叙述角度?有何作用?

  运用“我”(第一人称)的好处: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更具亲切感、真实感。

  4.说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的好处。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好处:结构上,(1)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是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铺直叙,一览无余;(2)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 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似连;

《氓》的教案9

  一、检查预习情况

  匪:fēi愆:qiān将:qiāng载:zài于:xū说:tuō

  徂:cú汤:shāng裳:cháng靡:mǐ隰:xí角:jiǎo

  二、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三、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本首诗的内容

  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 ——热情、幸福

  婚变(第三、四、五章)——怨恨、沉痛

  决绝(第六章) ——清醒、刚烈

  四、提问教读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无与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五、深化探讨

  1、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3、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讨论题:

  1、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氓》原文有译文

  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予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氓》教学心得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都在讲语文必修二古文单元,这其中涉及到《氓》和《孔雀东南飞》两篇关于爱情的诗歌。今天十班和八班两个班都结课了,这两篇爱情诗给我的教学带来很多乐趣。

  首先,这两篇课文触及到了处于高一年级组这个年龄段学生最敏感的话题————爱情!其实最有效的教学就是教师授课过程中一定不要脱离学生的切身生活经历,虽然在我们的眼里总认为这群小屁孩儿现在所经历的根本成不上是爱情,但在孩子的心里,他们自认为正在被世上最美好的爱情所滋润。比如我在讲到《氓》这首诗歌的时候,我让学生各抒己见到黑板上罗列《氓》中背信弃义青年男子的“罪状”,有学生越说越激动,最后竟然拍案而起,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其次,要把刘兰芝的人物形象和《氓》中年轻女子的性格特征联系在一起说,因为两个性格刚烈的女子有太多的共同点,所以教师在讲授之余,一定要随时勾起学生对两个德才兼备的女子的敬佩之情,让学生学会审美,学会以一种高尚的品行去审视异性。

  最后,要随时拓展学生课外古诗词积累,比如陆游的《钗头凤》和两汉乐府民歌《上邪》。让学生感受爱情的真谛!

《氓》的教案10

  【教学目的】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背诵课文,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

  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

  纪春秋中期的5XX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四、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五、研读全文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 传统 、 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氓》的教案11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掌握《氓》的故事情节及《采薇》中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的重章叠唱的章法,感受其效果。

  【学习重点】:

  1、理解《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效果。

  2、学习《采薇》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熟读两首诗,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

  《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注音并解释:

  氓()淇水()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

  于嗟鸠兮()()

  其黄而陨()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

  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渐车帷裳()()

  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抱布贸丝()

  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2、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今义:)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今义:)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今义:)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今义:)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

  (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

  (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

  4、有感情朗读

  古典诗歌的鉴赏首要的是学会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还要读出诗歌情感,读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

  (1)读出节奏古典诗歌节奏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式样四言语句多为“二二”节拍,而“五言诗”节拍则多变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

  (2)读出韵律诗歌语句的*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时只要

  加以体会就要感觉到重音、轻音的选择也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判断轻、重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诗句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一句中关键的字词重读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系,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出几分哀婉

  (3)读出情调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扬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艺术美

  5、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分别讲述《氓》的内容,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二、整体理解原文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4、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5、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三、合作探究

  1.《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

  四、课堂达标与迁移

  1、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氓》的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诗歌知识

  诗歌起源: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简介《诗经》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

  按音乐内容分:

  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 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B、雅:宫廷乐曲,

  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

  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4)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5)形式特点:

  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3、朗读诗歌

  4、疏通字词

  5、理顺思路

  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叙事诗 第一人称 对比

  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

  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

  恋爱(第一二章) 婚变(三至五章) 决绝(六章)

  6、学习“恋爱”部分

  1、重点字词

  2、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

  3、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 真诚热烈

  氓:急躁 任性 (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热情 向往

  明确:第二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诚。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4、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7、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3)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4)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集体朗读这部分。

  8、学习“决绝”部分(六章)

  ⑴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⑵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9、 从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教师强调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10、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氓》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1、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 《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七、课后思考

  请把本文和读本上的两首诗作简要的比较。

  《秦风·无衣》

  教学目标

  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教学过程

  一、 诵读诗歌,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复字词。

  头脑里要想象着这是一首行军的战歌。

  二、 重点解释这些重复字词。

  同袍 戈矛 同仇

  同泽 矛戟 偕作

  同裳 甲兵 偕行

  (字词的重复是诗经的一大特色,了解这一特色对背诵有利,请同学尝试背诵这首诗。)

  三、[诗歌鉴赏]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烽的古代军歌。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四、默写本诗


《氓》教案3篇(扩展3)

——《氓》的教案

《氓》的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氓》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氓》的教案1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情节,《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重点难点】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内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按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明代文学家朱熹解释:“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兴”是《诗经》乃至*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

  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课前预习]

  1、积累字词

  匪:fēi愆:qiān将:qiāng载:zài于:xū说:tuō徂:cú汤:shāng裳:cháng靡:mǐ隰:xí角:jiǎo

  2、通假字:

  氓之蚩蚩(通)将子无怒(通)

  于嗟鸠兮(通)犹可说也(通)隰则有泮(通)不可说也(通)3、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古义:;今义:)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古义:;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古义:;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古义:;今义:)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古义:;今义:)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古义:;今义:)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古义:;今义:)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古义:;今义:)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古义:;今义:)

  【赏析课文】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全诗六章,每章十句。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3.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5.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6、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7.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8.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9.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10.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

  11.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12.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

  13.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4.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及诗歌主旨分析】

  1.《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一般的观点有以下四种。①“士”之变心说:情节“不见复关”的暗示性(根据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等词进行推断);“士贰其行”“土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告诉我们“士”的变心是关键原因。②社会道德说:“秋以为期”“以望复关”可见他们是自由恋爱的,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所不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即:社会舆论)③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至“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上,正如*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女子没有独立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只能依附男人)④年老色衰说:情节为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你认为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原因?以上原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味地指责“氓”的不道德。你认为能一味地指责“氓”的不道德吗?请你联系文章的内容,结合你的认识、感受以及我们今天的时代,谈谈你的看法。

  答:

  2、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

  3、如何看待课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4、“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课堂小结与反思】

  【课后作业与练习】

  一.基础检测

  1.下面有关《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B.《诗经》编成于战国时期,共305篇,又称为“诗三百”。

  C.“诗经六义”是指赋、比、兴、风、雅、颂。

  D.“国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的歌辞;“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礼的民歌。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氓之蚩蚩(chī)乘彼垝垣(huán)修我矛戟(jī)说怿女美(yì)

  B.与子同袍(páo)尔卜尔筮(shì)其水汤汤(tāng)靡有朝矣(zhāo)

  C.匪我愆期(qiān)于嗟女兮(jiē)渐车帷裳(cháng)体无咎言(jiù)

  D.于嗟鸠兮(xū)将子无怒(jiāng)犹可说也(yua)士也罔极(wǎng )

  3、下列句中划线的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来即我谋其黄而陨言笑晏晏

  B、修我戈矛咥其笑矣士贰其行

  C、尔卜尔筮匪我愆期士也罔极

  D、总角之宴于嗟鸩兮隰则有泮

  4.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 】

  A.为了赶在学术会前完成论文,他夙兴夜寐,辛辛苦苦忙了一个月。

  B.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C.商店经理信誓旦旦地说:“我们的商店无假货。”但一检查,几乎全是假货。

  D.香皂买回来后,屡试不爽,气得我奔向商店,大呼:“退货!”

  5.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非,不是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爽快,干脆

  C.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愆:拖延

  D.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嫁妆

  6.对下列各句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终于又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

  C.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劝说了。

  D.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

  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召南?鹊巢

  维鹊有巢①,维鸠居之②。之子于归,百两御之③。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④。之子于归,百两将之⑤。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⑥。之子于归,百两成之⑦。

  注解:①(维鹊有巢)维,语助词,无实义。鹊,喜鹊。②(维鸠居之)鸠,斑鸠。居,侵占。 ③(百两御之)两,同“辆”。御,迎接。④(方)占有。 ⑤(将)陪送,护卫。⑥(盈)满、⑦(成)完成。这里指结婚礼成。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②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华:同花。③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④宜:和顺、亲善。 ⑤蕡:肥大。有蕡即蕡蕡。⑥蓁:叶子茂盛。

  (1)对诗中有关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之子于归”指姑娘新婚出嫁,找到了归宿。

  B、“百两御之”指迎亲的车队数量之多,可见其富有。

  C、“宜其室家”祝愿新郎新娘有美好的生活。

  D、“宜其家人”是指新娘应该能适应新的家庭生活。

  (2)对两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鹊巢》是一首凄苦悲怨的弃妇诗。

  B、《桃夭》是一首欢乐祥和的颂婚诗。

  C、两首诗在结构上都是重章复唱,各章节所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D、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兼起兴的手法,显得生动而有情趣。

  (3)按要求指出两诗中的比喻含义:

  “鹊”喻指___,“鸠”喻指_____ _;

  “桃华”喻指___ _,“桃实”喻指___ __,

  “桃叶”喻指__ ___。

  (4)由于两诗的流传影响,后来衍化出了两个使用很广的成语,请写出这两个成语并解释其常用义。

《氓》的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经的句式、体制、手法等常识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 从叙述的角度入手,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感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女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体察诗歌对个人追求与命运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思考人物命运。

  难点:解读、思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相关幻灯片

  学生: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日月星辰,面对山川草木;面对家园和土地,面对人际和生活。每一个人都会有一段酸甜苦辣的心路历程,一旦这样的心路被记录,即使多么*凡,即使经历几千年,当我们重读它,也许依然让人心潮澎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卫风?氓》,去体验一个*凡的女主人公的那段人生追求的心路之旅。

  二:感受课文

  1、 在预习的基础上重新感知,学生齐读课文。

  2、 在感知的条件下,理解诗歌内容,让学生说课文大意。

  3、 整合内容:

  (1)要求学生找出一行诗句,概括本节诗的内容。

  师生明确:第一节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节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节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节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节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节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的内容:

  例如: 第一节 许婚

  第二节 迎娶

  第三节 劝诫

  第四节 控诉

  第五节 伤自反省

  第六节 决绝

  三:对话作品

  1、 教师切入

  本文以女主人公为线索,以第一人称叙说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作为悲剧的弱者的她,我想在我们富有同情心的同学们中,必将激起一番感想。现在,老师要问的是,什么造成女主人公的这种命运,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 学生讨论、准备、发言。

  3、 在交流对话中,教师可视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如

  ① 追察女主人公的历程(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② 追察男主人公的行为目的(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③从女主人公追求理想的行为(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行为对命运影响。

  ④从性格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人的命运。

  ⑤从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人的命运结局。

  ⑥从女主人公识人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⑦从容貌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容貌对人的影响。

  ⑧从经济变化对女性的影响,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在思考人的命运,同时可引导学生适当联系生活、历史等相关内容)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略)。

  背景资料

  《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5)《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氓》的教案3

  【教学目的】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背诵课文,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

  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

  纪春秋中期的5XX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四、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五、研读全文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 传统 、 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氓》的教案4

  一、导入

  二、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经》有关的文化文学常识。

  2.掌握《诗经》两首涉及到的文言现象。

  3.能把握古诗节奏、韵律、感情,恰到好处的朗诵古代诗歌。

  4.能熟练背诵、正确默写这两首诗歌。

  方法与过程目标:

  1.体会赋比兴手法及其在诗中的运用。

  2.体会《采薇》重张叠句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把握诗歌内容与感情,培养负责任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三、知识积累

  (一)了解学生对《诗经》的了解程度

  (二)详细介绍诗经有关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 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说的是手法。

  “风”包括15部分,称作“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雅”分为“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即正,指

  朝廷正乐。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风”是“诗经”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如《阿房宫赋》中的前半部分,由外到内,由建筑到人物,运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大笔墨的描写秦始皇的荒淫生活。首先,作者先描写阿房宫工程浩大,宏伟壮丽。“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长虹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字字句句,无一不表现了阿房宫的宏伟气势。这是写“外”,主要描写楼台建筑,如此的建筑之内,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接着,文章自然而然进入了第二个层次,描写皇宫内的人物活动。“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如此奢华的生活,除了皇宫内的妃嫔媵嫱,又有何人能够享受得起呢?然而,这些人也有自己的痛苦,她们“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漫立远视,而望幸也;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这些描写,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秦始皇时期奢靡、腐朽的宫廷生活。

  3.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

  4.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兴”又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氓》

  一.诵读(形式可以多样)诗歌,整体感知

  1.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听录音,领会阅读技巧,明确本诗写作内容。

  3.学生朗读诗歌,指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

  答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二.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1.翻译诗歌,强调文言重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小组讨论翻译,8分钟后,回报成果,老师总结并强调重点文言现象。)

  2.大屏幕展示重点,提问检查。

  解释下列红颜色字词的含义:

  (1)抱布贸丝。

  (2)至于顿丘。

  (3)匪我愆期,

  (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6)泣涕涟涟。

  (7)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体无咎言。

  (9)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10)之耽兮,不可说也。

  (11)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1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1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14)二三其德

  (15)靡室劳矣。

  (16)夙兴夜寐

  (17)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18)兄弟不知,

  (19)老使我怨。

  (20)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1)信誓旦旦

  三.通过“老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探究→老师指导总结”的过程鉴赏领悟

  1.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

  2.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女子的形象?

  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勤劳

  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

  温柔、坚强

  3.本诗采用怎样的叙述角度?有何作用?

  运用“我”(第一人称)的好处: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更具亲切感、真实感。

  4.说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的好处。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好处:结构上,(1)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是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铺直叙,一览无余;(2)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 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似连;

《氓》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习《氓》中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了解诗中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课文,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把握《氓》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及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让学生在日常写作中正确学习、应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把本课升华为对学生“理智的爱”的教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2、探讨法:以学生为主,还课堂于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跟课堂气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自古以来,爱情就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一个主题为世人所歌颂。纵观历史,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悔;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浪漫;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取舍;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忠贞。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爱情有关的诗歌——《氓》

  《氓》选自《诗经》中的“国风”,讲到《诗经》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诗经》?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以彼物比此物。即对人或对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即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发端,已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二、研读课文

  1、由老师朗读一遍课文,大家在听的时候找出你认为应该注意的或不懂的字词,包括课文中的注释部分。(通假字——于通吁,感叹词 说通脱,摆脱 无通勿,不要 泮通畔,边岸 至于顿丘:至于—到达 将子无怒:将—请,愿 乘彼诡垣:登上那倒塌的墙 以我贿迁:贿—财物,指嫁妆

  体无咎言:体—卦象 ; 咎—灾祸 其叶沃若:沃若—润泽的样子 无与士耽:耽—沉溺

  自我徂尔:徂—到 三岁食贫:三岁—指多年 ;食贫—食物贫乏指生活贫困 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女也不爽 士也罔极 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

  2、全体学生齐读课文。

  3、总体概括:按诗歌的内容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诗歌分为抒情诗跟叙事诗,那大家觉得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请用最短的话复述这首诗。(恋爱——婚后——决绝)恋爱——婚后——决绝各是在文中的哪些部分?

  4、让一个学生领读“恋爱”部分,讨论这首叙事诗是以第几人称来叙事?

  体会在第一部分中氓和女子的形象各是怎样的?(氓:易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做铺垫。 女子:温柔"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 ,不见复关,既见复关(一悲一喜,既写出女子感情专一炽烈,又写出其纯情痴情))

  5、这一部分是回忆追述恋爱生活。它的基调是什么?(热情、幸福)

  6、让一个学生领读“婚后”部分,让学生自由讨论分析这一部分。

  (第三段——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兴起,总结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 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 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 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内心的痛苦。写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以告诫后人

  第四段——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老色衰。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并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段写婚后的辛劳,不幸,再加上无情男子的瘧待伤上加伤。

  人物形象:勤劳善良(女子),背信弃义、冷酷无情(男子)

  基调:怨恨、沉痛)

  7、让一个学生领读“决绝”部分,以同样的方式思考总结这一部分,教师从旁引导

  (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意识到凡事都有个度,忍耐有,爱情也有。女子通过反思而变得刚强。)

  8、问题小结

  1、高尔基说过,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结合本课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从原先的温柔痴情到成熟刚毅、坚强果断)

  2、这首诗的题目是《氓》,如果要给题目添个定语,或副标题(例:无情的氓),你会怎么添,为什么?

  3、从这篇课文中大家学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引申到中学生恋爱问题,引导他们“理智的爱”)

  三、总结

  这是一首弃妇诗,叙述了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最后通过反思变得刚强,清醒过来,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的《氓》随感,字数不限。

《氓》的教案6

  一、检查预习情况

  匪:fēi愆:qiān将:qiāng载:zài于:xū说:tuō

  徂:cú汤:shāng裳:cháng靡:mǐ隰:xí角:jiǎo

  二、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三、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本首诗的内容

  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 ——热情、幸福

  婚变(第三、四、五章)——怨恨、沉痛

  决绝(第六章) ——清醒、刚烈

  四、提问教读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无与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五、深化探讨

  1、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3、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讨论题:

  1、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氓》原文有译文

  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予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氓》教学心得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都在讲语文必修二古文单元,这其中涉及到《氓》和《孔雀东南飞》两篇关于爱情的诗歌。今天十班和八班两个班都结课了,这两篇爱情诗给我的教学带来很多乐趣。

  首先,这两篇课文触及到了处于高一年级组这个年龄段学生最敏感的话题————爱情!其实最有效的教学就是教师授课过程中一定不要脱离学生的切身生活经历,虽然在我们的眼里总认为这群小屁孩儿现在所经历的根本成不上是爱情,但在孩子的心里,他们自认为正在被世上最美好的爱情所滋润。比如我在讲到《氓》这首诗歌的时候,我让学生各抒己见到黑板上罗列《氓》中背信弃义青年男子的“罪状”,有学生越说越激动,最后竟然拍案而起,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其次,要把刘兰芝的人物形象和《氓》中年轻女子的性格特征联系在一起说,因为两个性格刚烈的女子有太多的共同点,所以教师在讲授之余,一定要随时勾起学生对两个德才兼备的女子的敬佩之情,让学生学会审美,学会以一种高尚的品行去审视异性。

  最后,要随时拓展学生课外古诗词积累,比如陆游的《钗头凤》和两汉乐府民歌《上邪》。让学生感受爱情的真谛!

《氓》的教案7

  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 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 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 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 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 无—毋 说—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 以为 泣涕 子 贿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六、小组讨论 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恋爱 婚变 决绝(板书)

  七、自主 合作 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 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相见 定情 送别 约期 (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3] 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4]朗读第二章,请学生展开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当时女子的心理细微变化。(“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提问:从这两章中我们能不能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明确:

  A、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B 、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C、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n 朗读第三章,提问:

  ① 本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明确: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② 既然是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为何又要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否多余?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同样提到了桑叶,有何特殊含义?

  明确:

  不多余。使用的是比兴手法。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兴手法可以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n 朗读4、5两章,提问:

  ① 女子婚后生活如何?(明确:女子嫁给男子后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尽妻子的职责,而男子却“至于暴矣” “二三其德” “士贰其行”,且女子家人“咥其笑矣”。)

  ② 兄弟为何嘲笑她?(学生讨论)

  总结:(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后会对兄弟说什么话?)

  a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终身,违背当时礼节。

  b兄弟认为女子不懂得顺从丈夫。

  ③ 推测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和命运?(由于社会政治历史原因,女子将一生所有的幸福

  寄托在爱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联系现实,不要丧失自我个体的独立性。)

  ④ 面对男子的背弃,女子是否是忍声吞气,苦苦哀求男子回心转意?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⑶集体朗读这部分。

  3. 朗读第6章,提问:

  ① 女子面对男子的背弃是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女子想到了过去要与他偕老的愿望,而这愿望如今让她生怨恨之气。男子的背信弃义斩断了女子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决心要与之断绝关系,即决绝。

  ②“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有何含义?(比兴)

  A、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B、女子的痛苦没有尽头

  C、女子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③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④ 从文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4、 体朗读课文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背诵本诗

  5、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八、布置课堂作业:课后练习2、3题

《氓》的教案8

  《氓》教案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诗歌知识

  1、诗歌起源: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2、简介《诗经》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

  按音乐内容分:

  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 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B、雅:宫廷乐曲,

  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

  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4)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5)形式特点:

  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三、朗读诗歌

  四、疏通字词

  1、正音

  氓 愆 垣 载 筮 咎 陨 隰

  2、多音字

  渐 jian(1)浸湿(渐染)流入(东渐于海)

  将qiang(1)愿,请(将进酒)

  靡mi(3)倒下(望旗旗靡)mi(2)奢侈(奢靡)

  载zai(4)一边一边(载歌载舞)装载 充满(怨声载道)

  zai(3)一年半载 记载刊载登载

  3、通假字

  匪:非 于:吁 说:脱 泮:畔

  五、理顺思路

  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叙事诗 第一人称 对比

  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

  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

  恋爱(第一二章) 婚变(三至五章) 决绝(六章)

  六、学习“恋爱”部分

  1、重点字词

  2、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

  3、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 真诚热烈

  氓:急躁 任性 (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热情 向往

  明确:第二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诚。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4、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七、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3)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4)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集体朗读这部分。

  八、学习“决绝”部分(六章)

  ⑴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⑵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九、 从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十、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氓》的教案9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诗歌知识

  诗歌起源: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简介《诗经》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

  按音乐内容分:

  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 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B、雅:宫廷乐曲,

  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

  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4)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5)形式特点:

  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3、朗读诗歌

  4、疏通字词

  5、理顺思路

  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叙事诗 第一人称 对比

  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

  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

  恋爱(第一二章) 婚变(三至五章) 决绝(六章)

  6、学习“恋爱”部分

  1、重点字词

  2、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

  3、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 真诚热烈

  氓:急躁 任性 (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热情 向往

  明确:第二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诚。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4、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7、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3)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4)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集体朗读这部分。

  8、学习“决绝”部分(六章)

  ⑴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⑵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9、 从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教师强调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10、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氓》的教案10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掌握《氓》的故事情节及《采薇》中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的重章叠唱的章法,感受其效果。

  【学习重点】:

  1、理解《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效果。

  2、学习《采薇》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熟读两首诗,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

  《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注音并解释:

  氓()淇水()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

  于嗟鸠兮()()

  其黄而陨()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

  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渐车帷裳()()

  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抱布贸丝()

  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2、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今义:)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今义:)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今义:)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今义:)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

  (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

  (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

  4、有感情朗读

  古典诗歌的鉴赏首要的是学会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还要读出诗歌情感,读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

  (1)读出节奏古典诗歌节奏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式样四言语句多为“二二”节拍,而“五言诗”节拍则多变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

  (2)读出韵律诗歌语句的*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时只要

  加以体会就要感觉到重音、轻音的选择也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判断轻、重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诗句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一句中关键的字词重读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系,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出几分哀婉

  (3)读出情调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扬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艺术美

  5、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分别讲述《氓》的内容,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二、整体理解原文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4、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5、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三、合作探究

  1.《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

  四、课堂达标与迁移

  1、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氓》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 《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七、课后思考

  请把本文和读本上的两首诗作简要的比较。

  《秦风·无衣》

  教学目标

  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教学过程

  一、 诵读诗歌,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复字词。

  头脑里要想象着这是一首行军的战歌。

  二、 重点解释这些重复字词。

  同袍 戈矛 同仇

  同泽 矛戟 偕作

  同裳 甲兵 偕行

  (字词的重复是诗经的一大特色,了解这一特色对背诵有利,请同学尝试背诵这首诗。)

  三、[诗歌鉴赏]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烽的古代军歌。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四、默写本诗

《氓》的教案12

  一、理解并背诵注释①

  二、补充《诗经》六义,一般以首句的第一个词为标题,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

  三、赏析《卫风氓》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2、我们现在是21世纪的中学生,能理解距今2600年前的爱情?挑战。背诵诗歌,思考:

  (1)词歌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

  (2)歌写“氓和我”如何恋爱?如何结婚?

  (3)概括婚恋双方的举动,反映什么情感或性格。

  明确:恋爱:自由恋爱,私定婚期;

  结婚:举行仪式,嫁给情郎

  氓:骗—怒—娶“我”:送—劝—望—泪

  占有对方痴情幸福

  喜怒无常纯真热情

  3、3-5章没有一字提及婚后的幸福生活,而是写婚后“氓”的变心,我的痛苦。

  思考:①“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印证第一章哪些词句?

  “桑之落奚,其黄而陨”,年老我衰,没有当初美貌,导致第三、四、五者插足。

  ②“我”有没有过错?

  真情不改,坚守妇道,辛勤劳作,操持家务

  ③“氓”有没有责任心?

  不能富足,遮风挡雨

  ④“我”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笑贫,亲人娘家人都笑话我!

  ⑤“我”的痛苦生活得出什么教训?擦亮双眼,决不能让“氓”这样的男子“骗、花”到手。

  4、阅读最后一章

  思考:①我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何处可以看出?反映她性格另一面?

  散伙:决绝,清醒、刚烈

  ②“我”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生活?

  悲剧一生,“女子耽矣,不可说矣”

  小结:该诗叙写了爱情悲剧,也是“我”的人生悲剧,可以看作是“我的”追忆,也可以看作是散伙前哭诉和痛诉,诗中主人公“我”是值得同情。

  思考:“我”的形象相当感人,靠那些艺术手法?比兴、对比、描述。

《氓》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

  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如:

  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⑤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共15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以上六项被称之为“《诗经》六艺(六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疏通字音(书下注释)

  愆期qiān将qiāng子无怒载zài笑载言卜筮shì于嗟jiē徂cú尔淇水汤汤shāng罔wǎng极

  2.重点字词:

  实词

  ⑴将子无怒愿,请。

  ⑵来即我谋靠近。甲骨文像一人跪坐锅前

  ⑶至于顿丘到,“于”为介词。

  ⑷载笑载言动词词头。

  ⑸自我徂尔往。

  ⑹女也不爽过错。

  ⑺言既遂矣言,助词。

  ⑻三岁食贫古时指“年”。岁岁年年。

  ⑼总角之宴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通假字

  ⑴氓之蚩蚩蚩,通“嗤”。

  ⑵匪来贸丝匪,通“非”。

  ⑶于嗟鸠兮于,通“吁”。

  ⑷犹可说也说,通“脱”。

  ⑸隰则有泮泮,通“畔”。

  实词活用

  ⑴其黄而陨形—动,变黄。

  ⑵三岁食贫形—名,生活贫困。

  ⑶二三其德数—动,使动用法,使“德”有时二,有时三。

  ⑷夙兴夜寐名—状,在早晨,在夜里。

  3.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

  (1)提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的情节线索是什么?

  明确: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

  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

  (2)提问:诗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层(1—2):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层(3—5):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层(6):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3)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

  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

  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

  四、分析诗中女主人公形象

  1.诗中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

  A.温柔、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B.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C.重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D.清醒、刚烈、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你认为女主人公被弃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提示:(能言之成理即可)一般认为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是氓用情不专所致。

  五、写作技巧

  1.对比手法①提问:诗文中怎样体现出氓用情不专的?

  明确:使用的“对比”的手法。把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忠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凶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

  ②提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明确: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幸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劳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③文中这两次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

  2.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诗文中“赋、比、兴”的分布情况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提问: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作用:

  ①结构上:

  A.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铺直叙。

  B.起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

  A.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

  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

  变心的重要原因。

  B.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

  息,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六、小结

  这首诗以“恋爱——婚变——决绝”为线索进行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温柔、勤劳、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作业

  1.背诵全诗,默写全诗。完成练习册习题。

  2.预习《诗经·采薇》,完成预习题。

  八、诗经原文及翻译

  《诗经·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参考译文】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有两说,皆可通。一是将“布”释为布匹,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布来换我的丝;二是将“布”释为古钱币,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钱来买我的丝)。他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对我开始施暴。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相伴到老的想法使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

  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

  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

  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

  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

  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

  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

  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

  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

  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

  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

  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

  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氓》教案3篇(扩展4)

——氓改写现代文3篇

氓改写现代文1

  淇水汤汤,荡漾了我的目光;淇水漫漫,打湿了车的帐幔,一直湿到了我的心底。那个曾经对我笑、对我好的人去了哪里?当年的你忠厚老实,抱着布来换我的丝。你的布如雪一般洁白,像你单纯的心思;我的丝轻盈柔软,把我长长的思念织进去。你总是问我一句话:“能不能只为我织衣?”我看见自己的影子映在你的瞳孔里,你的脸红的像我织出来的桃花。

  还记得当初你笑嘻嘻,抱着布来我家换丝的情景。当时,我是又喜又羞,因为我知道你并不是真的来换丝,是来找我商量婚事的。换好了丝,我借故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我们依依不舍,可你突然责怪起我来:“你怎么还不嫁给我?你是不是不爱我?要不怎会这样拖啊拖的!”说完,你赌气地转过身去,不理我。我急了,说:“我怎么会不爱你!我也想能和你在一起啊!可是,你没有找媒人来提亲啊,我一个女孩子,怎开口?”你听了,更生气了,朝我“哼”了一声就要走。我也着急了,我怕你这一去再也不理我,我赶忙追上去,拉住你的衣袖,我流着泪说:“你不要生气了,那我们秋天就结婚吧。”

  你走了以后,你知道我有多想你!我经常登上河边那倒塌的墙,遥望对岸你的家,我多希望能看你一眼。当我没看见你的时候,我的眼泪簌簌地掉下来。有时候,我终于看到了你,我就高兴地隔岸想你招手,呼喊你,我心里的喜悦全写在脸上。后来,听说你为了我们的婚事去占卦,还好,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于是,你用车来接我,我在家人异样的目光中,带上嫁妆,跟着你走了。

  唉!如今想来,我真的很后悔,后悔自己被痴情遮住了眼睛。当桑树叶子新鲜润泽的时候,就像爱人们沉溺在爱河里。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当桑树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就像那浓情渐渐退去,爱意不再。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

  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我并没有做错什么,可你,就像变了一个人!你不再情意绵绵,不再温柔体贴,你的感情已不再。做为你的妻子,这么多年来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家里里里外外,我整理得井井有条。但你却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了,我的付出你也不珍惜了。你渐渐地厌烦我了,动不动就发脾气,有时凶恶得让我几乎不认识你。我回娘家说起你对我的所作所为,我兄弟却都讥笑我啊。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我多么想和你白头到老,但这样的日子还怎么过下去!一想到以后每天都要面对凶神恶煞般的你,那简直就是无边的噩梦!淇水再宽总有个岸,沼泽地再大也有个边。有一层薄薄的水雾模糊了视线,眼前只闪动着当年你忠厚的笑脸,耳边只回响着你当年那一句“能不能只为我织衣”。可是以后,为你织衣的人还会是我吗?

  我默默地收拾行装,默默地离开,默默地在心底与你道别。我知道兄弟们会嘲笑我,乡亲们会鄙视我,但总要好过这样的痛苦与孤独。我坐上车子,像一枚枯黄的桑叶从枝头飘落,不知道该到哪里去寻找我的归宿。道路漫长,总也走不到尽头,我用回忆来填补心头的痛楚。年少的时候,你爱谈天我爱笑,河堤上到处都留下我们快乐的足迹。还记得你眼里的万种柔情,口中的海誓山盟,天真的我一心只想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欢天喜地嫁到你家,然后却是慢慢心灰意冷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可是你的心啊,为什么总是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氓改写现代文2

  如血残阳摇摇欲坠地挂在遥远的天边,习习晚风吹皱了*静的淇水,也吹软了路上的行人。氓,头裹白毛巾,黝黑的脸颊黑又亮,挽着裤腿儿,怀里抱着一捆粗糙的织布,嬉笑着,哼着小调,一路向北。“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

  “他是谁?他为什么要向这里走来?”颖这样想着,转身掩上柴扉。

  “山丹丹花开鲜艳艳——”“织布——上等的织布——”氓向颖家的院内窥视,还不时地环顾一下四周。那眼神仿佛要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

  扎扎机杼声回荡在颖家上空,韵律是那样的和谐、悠扬。织机上的银丝上下左右跳荡,颖的纤手忙个不停。

  “织布——上等的织布——”院外的氓一声连着一声地吆喝。声音憨厚而磁性。

  “哼——他,他其实是——”颖接上不小心断掉的银丝。

  “上等的织布——上等的织布——”

  “他——他其实长得也蛮帅气的呦。”颖的粉脸不由得红了,如同遥远天边那抹如血残阳。

氓改写现代文3

  一个月后。淇水河泮的顿丘小镇,仅有的一条街道上,人来人往。小贩的叫卖声,人们讨价还价声,鸟市里悠扬的鸟鸣,这一切都让顿丘小镇充满生机与活力。颖无心欣赏沿街的风景,更不论购物,她一个人登上那几近倒塌的残垣,眺望着淇水对岸的复关。复关,那是心上人回家的地方,也是心上人明媒正娶自己的必经之路。

  一个时辰,两个时辰,三个时辰。复关那边静静的,除了三两个守关人出出进进似乎没有任何动静。如血残阳渐渐隐退。

  ——哇——颖捶胸顿足,顺手将手中的红丝巾丢掷空中。顿丘上空,红丝巾自由飘荡,没有目的,没有任何方向。

  雁字归时,月满西楼。颖伫立在自家院落里的阁楼上,眼神一路向北。月光朗照,只是多了几分凄清与静穆。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小曲儿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

  “氓回来了,氓回来了——”颖急切地冲下阁楼,向紧闭的柴扉奔去。

  “布谷——布谷——不归——”,原来是远处寂静的丛林深处传出的啼叫。

  颖跌跌撞撞地回到冷清的卧内。这一夜,颖辗转反侧,实难成倦。寻好梦,梦难成。


《氓》教案3篇(扩展5)

——高二语文教案:《氓》3篇

高二语文教案:《氓》1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掌握《氓》的故事情节及《采薇》中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的重章叠唱的章法,感受其效果。

  【学习重点】:

  1、理解《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效果。

  2、学习《采薇》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熟读两首诗,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

  《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注音并解释:

  氓()淇水()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

  于嗟鸠兮()()

  其黄而陨()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

  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渐车帷裳()()

  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抱布贸丝()

  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2、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今义:)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今义:)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今义:)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今义:)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

  (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

  (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

  4、有感情朗读

  古典诗歌的鉴赏首要的是学会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还要读出诗歌情感,读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

  (1)读出节奏古典诗歌节奏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式样四言语句多为“二二”节拍,而“五言诗”节拍则多变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

  (2)读出韵律诗歌语句的*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时只要

  加以体会就要感觉到重音、轻音的选择也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判断轻、重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诗句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一句中关键的字词重读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系,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出几分哀婉

  (3)读出情调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扬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艺术美

  5、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分别讲述《氓》的内容,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二、整体理解原文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4、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5、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三、合作探究

  1.《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

  四、课堂达标与迁移

  1、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高二语文教案:《氓》2

  一、导入

  二、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经》有关的文化文学常识。

  2.掌握《诗经》两首涉及到的文言现象。

  3.能把握古诗节奏、韵律、感情,恰到好处的朗诵古代诗歌。

  4.能熟练背诵、正确默写这两首诗歌。

  方法与过程目标:

  1.体会赋比兴手法及其在诗中的运用。

  2.体会《采薇》重张叠句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把握诗歌内容与感情,培养负责任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三、知识积累

  (一)了解学生对《诗经》的了解程度

  (二)详细介绍诗经有关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 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说的是手法。

  “风”包括15部分,称作“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雅”分为“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即正,指

  朝廷正乐。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风”是“诗经”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如《阿房宫赋》中的前半部分,由外到内,由建筑到人物,运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大笔墨的描写秦始皇的荒淫生活。首先,作者先描写阿房宫工程浩大,宏伟壮丽。“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长虹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字字句句,无一不表现了阿房宫的宏伟气势。这是写“外”,主要描写楼台建筑,如此的建筑之内,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接着,文章自然而然进入了第二个层次,描写皇宫内的人物活动。“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如此奢华的生活,除了皇宫内的妃嫔媵嫱,又有何人能够享受得起呢?然而,这些人也有自己的痛苦,她们“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漫立远视,而望幸也;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这些描写,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秦始皇时期奢靡、腐朽的宫廷生活。

  3.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

  4.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兴”又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高二语文教案:《氓》3

  【教材依据】

  《氓》是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属于《诗经》中“卫风”里的作品。这首诗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由恋爱到结婚再到决绝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感内涵丰富,代表了《诗经》现实主义的风格。

  【指导思想】

  本节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让学生认同*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围绕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以诵读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引,以语言活动为基本探究手段来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丰厚的思想、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2、 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 拓展探究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从课内到课外、从故事到现实延

  伸、拓展。过程与方法:

  1、 诵读体会,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 小组合作,探究主人公形象,认识其情感变化和婚姻悲剧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自信、自强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学法: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分组讨论探究 合作交流展示

  教法: 点拨 梳理归纳

  【教学准备】

  精心设计了教学设计,学生用导学案,搜集古代婚姻制度等与本课内容紧密相关的课外知识作为导学案上的知识链接,精美的教学课件,每一组学生都准备了课堂小黑板进行课堂交流展示。

  【教学过程】

  导入:无论古今,爱情都是亘古不变的主题,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是我们羡慕且称颂的美好爱情,但是爱情里也有不负责任,始乱终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来了解一下《氓》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板书题目)

  一、预习检测:

  检测题1、简要介绍《诗经》(括号部分设空,幻灯片展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汉以前被称为(《诗》)或(《诗三百》)。《诗经》六艺内容上是:(风雅颂),手法是:(赋比兴) 形式以(四言诗)为主。《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师强调:《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浪漫主义源头是下一课即将学习的《离骚。》

  检测题2、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师生互动,共同评价修正,幻灯片展示)

  诗歌内容:

  1、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2、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3、劝诫女子不要沉溺爱情;

  4、控诉男子不要移情别恋;

  5、女子婚后生活痛苦;

  6、女子决绝离开。

  故事情节: 恋爱(一二)婚变(三四五)决绝(六)

  师过度:看来同学们预习的还不错,这节课我们在大家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作更深一步的分析探究。请同学们带着导学案上的问题快速浏览全诗,然后集体朗诵课文,注意节拍。

  二、课堂探究:

  导学案上“课堂探究”部分设计的四个问题给学生12分钟的小组讨论时间。学科长组织本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展示问题形式为:每组一题,抽签决定展示任务;剩下一个小组点评其他小组的回答并打分。问题一、二黑板展示,其他的口头展示。

  问题一: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男女主人公反映出什么样的性格?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并填写下表。(学生展示教师点拨,依据学生展示成果生成以下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依据文本分析男女主公性格,每一个性格的生成都要从课文找到相关依据。

  氓:抱布贸丝 来即我谋 尔卜尔筮(“尔卜尔筮”说明他刚开始对婚姻的态度很郑重其事,认真。)

  任感,现在很多高中生早恋,你现在还处于为自己前途奋斗的年龄,你的未来还是一个未知数,那么另外一个人的将来你更是负担不起,在你展翅高飞的时候,你给自己的翅膀上压上太多的东西,恐怕你会成为折翼的天使。

  问题二:随着情节的发展,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是如何让变化的?(学生展示,教师点拨,辅以幻灯片)

  教师点拨:恋爱时: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沉醉爱河 热情幸福

  婚变时: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怨恨沉痛 心如帏湿

  决绝时: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回头是岸 清醒刚强

  师过度:女主人公随着情节的发展情感从沉醉幸福到清醒转身,是什么造成了她情感的变化?她的坚强的形象也值得我们探究。

  问题三:除了婚姻的不幸外,有哪些因素让女子更痛苦?你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的?(学生口头回答)

  设计意图:

  ①使学生明白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发生不但是“氓”的性格多变造成的,更是时代悲剧。

  ②教师可联系古代婚姻制度里女子被休弃的“七出”拓宽学生知识面。

  教师点拨:娘家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以及女子在爱情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时代悲剧。

  在古代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社会上都处于附庸地位。他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到一个类似“氓”这样的丈夫,其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幻灯片展示)

  问题四:“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为什么?(学生口头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并了解比兴艺术手法的好处。 教师点拨:不能删去,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种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以桑叶枯黄喻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这两句同时也是“兴”,先说桑树再说氓和女子的爱情故事,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拓展探究

  女主人公决绝的转身留给我们一个坚强背影,而男主人公氓的“二三其德”也让我们唾弃,假如你是她(他)的朋友,请你发一条短信或者写一首诗送给她(他)。

  设计意图:

  ①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对“氓”的做法持否定唾弃的态度而对女主人公是鼓励支持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②发散思维,锻炼学生文笔。

  ③与高考语言运用题挂钩,力求表达鲜明、生动、准确、得体。

  同学自由发挥,精彩展示。

  四、师生共结:男主人公“氓”的不负责任让一位痴情纯真的女子遭受了婚姻悲剧,但女主人公决绝的转身留给我们一个坚强的背影,“天涯何处无芳草”,我们祝她幸福。我希望在座的女生同学也能像这位女子一样独立坚强,最后老师把课文中的这句话送给各位女同学“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五、背诵:最后让我们一起看着板书试着来背诵这篇课文。

  六、作业《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课后反思】

  上课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很不错,讨论热烈,发言积极。展示问题三时学生总结了三点:一是结婚前的幸福甜蜜到结婚后“氓”对女主人公的“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这么大的变化让女主人公很痛苦;二是娘家人的“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让女子失去了依靠的坚强后盾很痛苦;三是当时女人地位低下的时代因素。这个讨论结果比我自己预设的答案全面,所以我以学生回答为准。拓展探究题目将本节课推向高潮,学生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写诗的同学大有人在,比如一位同学写给女主人公“多年泪沾裳,爱恨两茫茫。冷若寒风逝,此戏已散场。世事变无常,勿要空悲伤。愿有一人心,伴你天地荒。”不但给予了女主人公劝慰更是对她后面的生活展开了幸福的期盼。另外一位男同学写给女主人公“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老矣生哀怨。”还有同学写道“一场失败的婚姻并不是你一人之错,不要悲伤,不要哭泣,要乐观向前看,相信你一定能遇到一个与你相伴终生的良人。”这位同学肯定对《诗经》里的《国风·唐风·绸缪》 比较熟悉,“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存在的问题是展示问题一时,学生回答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说女主人公温柔纯真,任劳任怨等这些性格时没有及时点出,导致性格和情感扯到一起混为一谈。另外展示拓展探究问题时,大部分同学都是写给坚强的女主人公的,仅有两名同学是写给“氓”的。以后课前设计应该注意到这些细节问题,可以设计成女同学写给女主人公,男同学写给“氓”,这样更合理。


《氓》教案3篇(扩展6)

——《氓》的原文及译文3篇

《氓》的原文及译文1

  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予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氓》教案3篇(扩展7)

——《氓》教学设计、说课稿3篇

《氓》教学设计、说课稿1

  教学目的:

  1、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 《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自主探究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语:

  爱情是个千年不衰的话题,品读《静女》,我们领略了古代社会人们恋爱时轻松愉悦的情趣。那么爱情是不是都是那么美好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从《氓》中感受另一类型的爱情情节和主人公形象。

  一.检查预习情况

  二.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三.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本首诗的内容

  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 —— 热情、幸福

  婚变(第三、四、五章)—— 怨恨、沉痛

  决绝(第六章) —— 清醒、刚烈

  四.提问教读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 传统 、 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 无与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

  咥其笑矣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 暴躁 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 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五.深化探讨

  1、 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3.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讨论题

  1、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氓》教案3篇(扩展8)

——卫风·氓说课稿3篇

卫风·氓说课稿1

  一、说教材地位和教师的主要任务

  《氓》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以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尽力把新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对《氓》这首诗歌,作为一名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情感,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的讨论重点放在鉴赏层面:体会分析理解:

  (1)人物在特定处境下的复杂情感;(2)表达复杂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3.深入挖掘,体察人物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推测判断人物未来的人生命运,从而引发更深刻思考。

  三、说教学设想,

  从教师层面说。

  我主要通过三个问题来组织课堂,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发现和理解婚姻失败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

  从学生层面说。

  引导学生一切从文本出发,自由读,整体读,个别读。实现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辩论、探究。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充分对话。在活动中让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把语文教学活动落实到学生的“学”上,从而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

  从教学环节层面说。

  倡导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我要做的就是: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我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设计我的课堂的,具体的课堂流程也会随着这些因素发生变化。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自古以来,爱情就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出了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那是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这些都是诗经当中描写爱情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来继续感受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自由诵读,寻找称呼。

  自由朗读文章,寻找诗歌中女主人的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微妙变化,你会发现女主人公的情感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分钟)

  第一章里,先是称“氓”,也就是一个陌生的小伙子,说明女子对他毫无认识;接着称“子”,“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这时,女子已经跟他很熟了,把男子当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称“尔”了,这是两人感情很好以后的亲昵的称呼。

  第三、四章而称之为“士”,视其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经淡漠了。

  最后两章连“士”也不称呼了,心里积攒的怨气使她连提也不想再提这个人了。

  这是女子沉浸在自我的叙述中,由于感情的变化,不自觉地选择、转换指称,从她对男子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的发展,很有意思,耐人寻味。

  板书:恋爱———婚变———决绝

  3、二读诗歌,关照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学习“比、兴”的艺术手法

  思考淇水在这幕悲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诗歌中淇水出现了几次?展现出女主人公怎么样的思想性格?运用了什么手法?(多媒体展示)

  明确:她在文中出现三次,她是婚姻悲剧的见证者,当初情意绵绵的送别,后来欢喜披着红盖头嫁过去,再后来带着受伤的心痛苦回来。她见证了这一场由美丽爱情开始最后以悲剧收场的失败婚姻。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恋、幸福(板书)纯真痴情,活泼热情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第二次:痛苦、追悔、怨恨、伤心(板书)勤劳能干,任劳任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第三次:失望、委屈、愤恨、决绝(板书)冷静决绝,坚强果断

  在课堂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反应,我可能会适时的用下面琐碎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到2600多年前,走进女主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真正与主人公对话。

  1)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这场婚姻中我有没有责任?

  3)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那些因素给了她痛苦?

  4)婚姻的不幸和娘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哪个更能女主人公的悲哀和痛苦?

  5)女子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她用什么艺术手法来阐述这个道理?

  6)女主人公最后做出了什么决定?反映她性格哪一面?

  7)女主人离婚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4、讨论、辩论分析婚姻悲剧原因

  为什么如此一个集*传统美德于一身的良家妇女为何会被休弃呢?(学生讨论辩论)

  1。性格决定命运2。女子容貌色衰3。男子变心4。社会原因

  恋爱————婚变———决绝

  依恋、幸福怨恨、伤心愤恨、决绝

  纯真痴情,活泼热情勤劳能干,任劳任怨冷静决绝,坚强果断

卫风·氓说课稿2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值得学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2、 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 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 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1、 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 背诵课文。 经调查了解到,同学们在初中时已经学过了《木兰诗》,其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赋的表现手法,已有所了解。学生还在初中学过贺敬之的《回延安》,其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等,兴的手法也已经知晓。但对《诗经》的有关情况,特别是其表现手法的深刻了解还很少,也还很浅。课前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资料必不可少。另外,《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人物形象鲜明,教学中要能分析诗中男女主人的形象性格,要能理解中诗中六章内容的有机联系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阅读教学必不可少;讨论、问题明朗化。所以:1、 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对比教学亦能使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 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目标:1.熟悉诗歌内容; 2.清楚人物形象。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研读诗歌内容教学难点: 比兴艺术手法的作教学程序及内容第一环节 检查学生搜集的有关《诗经》的资料,老师把关,注意以下几点:《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因此,又有“诗三百”之称,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其中,包括15“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有诗40篇。1、《诗经》的成书①采诗说。此书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②献诗说。雅诗和颂诗的大部分,可能是公卿列时所献的诗。③修订说。《诗经》三百篇是经孔子删定而成的。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2、《诗经》四家注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现用多毛注。3、关于《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赋、比、兴最早见于《周礼》,它们与风、雅、颂合成“六义”,其基本含义,朱熹早就这样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用之词也”。即:赋,陈述铺叙。不借助更多形象化的修饰手段,直截了当,铺叙陈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比,譬喻,打比方,形象具体的比况,使所写之物更加鲜明,可感。兴,借助其他事物引发所咏之物。4、总评《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使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设计此环节的原因及目的:学生对《诗经》知之甚少,介绍这些常识性的东西能很好的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另外,对学习本课也不无裨益。 第二环节 指导同学们阅读。1、 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 指名学生朗读

  3、 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4、 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1、 设计此环节的原因和目的:《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提出的要求是:“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理解其中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此篇诗歌,阅读是一主要手段。在诵读中理解,鉴赏,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把握诗中女中人公的感情基调。 第三环节: 指导学生研讨诗歌内容,可用分组讨论的方法。1、 学习“恋爱”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3)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明确:热情、幸福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检查各小组专题研究的情况。教学重点: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教学难点:限制性词语对表达效果的作用。教学程序及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汇集整理研究所得的观点和结论,选出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研究成果。全班同学分门别类做卡片,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观点结论。第一环节: 研究“本文说明顺序安排”的小组发言。 研究说明顺序的小组梳理出了从篇到段的大小顺序,即设疑-解疑-建议;实-虚,主-次;表-里,此-彼;先-后,过去-现在-未来;一般-特殊,整体-部分,上-下等。分类归纳为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观察顺序。所得结论如:最便于把事物说准确、说清楚的顺序是最好的安排;要清楚地说明一种事物往往要几种顺序交织配合;顺序要符合事物本身的条理;顺序应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顺序应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说明一种事物的顺序不是唯一的;科学小品的顺序可以借助于散文构思。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浅显而清晰的。深入研究更能使同学们从理论和实际上掌握说明的方法和技巧。第二环节: 研究“引用说明方法的运用”的小组发言。研究引用说明方法的学生对全文20处引用按不同标准做了如下分类:按引用的内容分为诗句、文句、故事传闻、资料、民俗谚语等;按所引内容性质分为科学性的、文学性的、介于二者之间的等;按引文的位置分为做标题、在段落的要

  教学程序设计及板书设计 点句之后、引文同作者阐述结合、引用同举例、列数字相配合等;按引用方式分为全引、摘引、意引等;按作用分为比喻描写性的、对比说明性的、举例考证性的等;按来源分为来自史籍的、来自科研成果的、来自现实的、来自调查材料的等;引用注意事项有:引文应恰当说明对象,不牵强,不炫耀,引用应精要,不堆砌,不累赘,一般应注明出处,不含糊;不虚妄。举例如下:1.至于整株数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通过引用,形象地说明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远看便犹如火焰如云。2.明代徐勃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引用诗句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荔枝膜色白质薄的特点。3.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说明荔枝性喜温暖,很难北移。偶有成功,值得大书特书。4.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说明古代的荔枝生产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所以只要日啖荔枝三百颗,长作岭南人又何妨?5.文章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有何巧妙之处?“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是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征引的风格统一起来。引用古诗文,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很好的体现了科学小品的特点。第三环节:

  研究“修饰限制词语的运用”的小组发言。研究本文修饰限制词语运用的学生,查出文中30个有代表性的词语,分别划分为限时间、限方位、限处所、限角度、限程度、描形、绘色、推测、展望、表感情倾向等。举例如下:1.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也”字起强调作用,表示像白居易这样的大诗人都有不足之处。2.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加上“现在知道的”比较客观,因为13种仅是目前发现的,将来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那就不止13种了。3.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用推测的语气,实际上是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但能不能发生还不一定。

卫风·氓说课稿3

  一、课题:氓

  二、课型:人文学科语言类讲授课

  三、课时:两个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能够增加古汉语字词基础知识,例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可以了解上古文学作品的一些特点,懂得什么是“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文学文化常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知语言韵律和谐之美;懂得如何判断“赋、比、兴”手法;体味主人公前后情感的变化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得到训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上古语言的魅力和先民的思想,进而喜欢《诗经》等上古文学作品,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味,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另外本文是一首以爱情为主线的叙事诗,通过学习这首两千多年以前的爱情悲歌对学生今后的爱情观产生影响,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情感有所思考,努力做一个懂爱、善爱的人。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和语言特色等基础知识和文化常识。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和性格特征等文本深层理解。

  2.教学难点

  学生与文本内容距离较远,尤其是古汉语发展到今天已经和我们现在的语言大不相同,对于学生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造成了困难,另外学生对古文本身也有畏惧心理。

  学情掌握

  1.知识能力情况

  这册课本是为高一下学期学生准备的,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可以通过图书资料查阅或互联网搜集《诗经》或《氓》相关信息,有了初步的探索和感知。再加上初中及上学期的古文学习,他们有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

  2.学生阶段特征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首先需要有学习习惯的改变,学习将由老师督促学习变成自己主动学习,有些学生还不太适应,他们有足够的学习热情但是缺乏克难意志;其次,初高中知识难度的巨大落差,知识层次的加深,教师授课风格方法的改变会对学生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再次,学习心理的调整,由初中的佼佼者进入人才济济的高中课堂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也是学生比较苦恼的一点。

  但是因为这已经是第二学期,所以学生有了第一学期的高中语文学习经验,也为课程教学坐了基础铺垫。

  教学关键

  以诵读为切入点,使课文内容教学为文化教学服务,努力让课文内容为主导向文化这一主体转变,在课文学习中渗透文化语言等常识性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恰当引导。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任何一个民族都是这样,我国也不例外。早在两千多年前,先民们就为爱唱响了一只只情歌,《诗经》的开篇——《关雎》如是(多媒体播放《关雎》的配乐朗诵)。

  刚才的朗诵美不美?(生答美)除了对美好爱情的歌颂没那么有没有对于爱情悲剧的描述呢?也是有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诗经》里的另外一篇《氓》。(板书课题)

  2.揭题

  《氓》是《诗经》名篇,诗一首叙事诗。属于国风,所谓国风就是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在古代我国辽阔的疆域上分布着不同的诸侯国,共同归周天子管制,这些不同国家的是个酒为百姓管理查探民情提供了依据。《氓》是“卫风”里的一首,也就是卫国的风俗,卫国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河南北部濮阳,新乡,安阳,沁阳一带。

  说到“风”,那么《诗经》除了“风”还有什么呢,有没有同学知道?(生乱答,有知有不知)对,有同学已经说了,还有“雅”和“颂”。

  3.预习效果检验

  课文大家都预习过了,下面有问题先问问大家。

  请大家看看PPT上的这些字词,读音、意思有没有不明白的?

  氓、蚩蚩、贸、匪、谋、淇、愆、将、垝垣、筮、咎、贿迁、耽、说、徂、汤汤、爽、罔、靡、夙、遂、咥、躬、悼、泮、总角、反

  标红的字是大家要重点掌握的,请特别注意!

  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注意体会韵律感。(生读文,师板书第一章……第六章)

  问:读完诗歌,能不能每章用一句诗概括出它的的主旨?

  答:第一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章——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章——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板书)

  问:这是一篇叙事诗,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答: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婚了;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氓”开始时还好,慢慢地,随着生活的好转,他的脾气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荒唐起来,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伤心,不过,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的,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

  4.课文内容解析

  问:这首诗共六章,可以分成几个小节?每一个小节是按照什么依据划分出来的?

  答:可以分成三个小节。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划分的。第一章到第二章为第一小节,写恋爱;第三章到第五章为第二小节,写婚变;第六章为第三小节,写决绝。

  问: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婚前氓做了什么?

  答:“蚩蚩”,忠厚老实 ;“尔卜尔蓍,体无咎言”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问:女主人公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答:“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问:婚后他们生活如何?男女主人公各自有什么样的表现?

  答:婚后他们生活不和谐。女子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男子脾气暴躁、三心二意、薄情寡义。

  5.人物性格探究

  问:通过你对课文的阅读,你觉得诗歌描绘的氓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这些特点大家能不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

  答:氓的性格多变,前后判若两人。在恋爱初,他忠厚老实,急切认真——“氓之蚩蚩”、“將子无怒”、“尔卜尔筮”。婚后他变得三心二意,脾气暴躁——“士二其行”、“至于暴矣”。

  问:女主人公身上有什么样的品质,请具体谈一谈?

  答:活泼天真热烈,这在恋爱时期表现十分明显;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这个主要表现在婚后的生活中;最后决裂是表现出了决绝,刚强的性格。

  6.写作艺术赏析

  问: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答:比兴。

  问:文中有几处用到了刚才我们说的这种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三处。第一处是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二处是第四章,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从女主人公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露了负心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第三处是第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暗含女主人公对男子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7.知识延伸拓展

  问:通过我们前面的分析和探究,你觉得我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这首诗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问:我们分析过了男女主人公的特点,大家能不能再来说一说造成他们婚姻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你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答:从诗的内容看,乃是这女子私定终身而又所托非人造成的。最初她向往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以致于无视礼教的束缚,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进而男子变心,其命运更加悲惨,又在不合理的夫权制度下,被弃而赴告无门,正是构成这一无辜女子悲剧命运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其次,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8.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在课后把这篇经典的诗歌背下来,如果大家对《诗经》感兴趣的话,就选取自己喜欢的篇目阅读,最好能够背诵,下次上课我们可以一起交流一下大家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另外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对本篇课文的理解,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或小说。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板书

  第一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恋爱

  第二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成亲

  第三章——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婚变

  第五章——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反思

  第六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决裂

  第二课时板书

  情节 章节 女 氓

  恋爱 1——2章 热情、幸福 蚩蚩、重视

  婚变 3——5章 沉痛、幽怨 粗暴、变心

  决绝 6章 清醒、刚烈

  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想的目的,收到了预设的效果。本课主要是以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解答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的,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在问题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来发现和学习新知识,一方面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但是总觉得整个教学工程中学生一直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机会不多,这也使得整堂课一直是被教师操控着把持着;其次,内容安排较多,用两个课时略显仓促,这些都是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安排中注意克服的。

推荐访问:教案 《氓》教案3篇 《氓》教案1 《氓》教案设计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