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案1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曲中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净沙秋思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
天净沙秋思教案1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曲中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5、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教学重难点:
游子思乡之情,羁旅之思。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可由秋天的诗词导入(如刘禹锡的《秋词》等)。或由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导入。
(二)朗读这首词
可通过自由读、默读、赛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进行
(三)背诵这首词
(四)学习小组讨论、探究这首词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色?
2.作者在这首词中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如色彩的搭配等)
4.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5.品味文中的语言。
6.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五)拓展:
1.可提起笔来补充内容,扩写《天净沙》,也可拿起画笔来画。
2.比较阅读:引刘禹锡《秋词》其一,与《天净沙
秋思》进行比较。
(六)作业:
写一段短文,描写《我心中的秋》。
天净沙秋思教案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 秋思。》下面我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明。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通过对比,体味诗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境。
2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练习的"学习方法。
3 审美教育: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培养学生爱故土,爱亲人的感情。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意境;通过表达某方面的情感。
2 难点:运用审美观点,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力。
三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古时候,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因而“秋思”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去体味诗人怎样表达游子的思念之情的。
2 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早年,马致远热衷于功名,不得志,漂泊20余年,本曲就是他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3 比较理解:
结合多媒体画面,配以音乐(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流浪------),老师做同步解说:
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荒凉的古道上踽踽独行,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卷起阵阵尘土,迎面扑来,使人顿生寒意。他放眼望去:近处,几棵古老的大树上缠着一些枯藤,几只归巢的乌鸦在上面“呱呱”地叫着,听后使人毛骨悚然。远处,一条小溪蜿蜒向远方流去;小溪上有一座桥,桥上坐落着几户人家;人家屋顶上升起缕缕炊烟。此刻。游子耳畔又想起了那熟悉的歌声:(老师唱)
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走啊走啊走啊走,走过了多少年华。春天的小草正在发芽,又是一个春夏------
他暗暗在心里问自己:家乡最近怎样?亲人最近怎样?一切的一切,他都不知道。在这鸟儿归巢、人儿准备晚餐、自己却居无定处之时,他怎能不肝肠寸断呢?看着远方的暮色,他牵着那匹疲惫的马,艰难地向前走去,走去,走去------
按节奏和重音朗读诗歌,思考诗歌与多媒体画面有哪些不同?(师范读,生齐声朗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老师点拨:
原诗为了突出荒凉、悲哀的画面,把本来互不相干的九种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字一景,精要修饰,仅28字,处处写景,处处烘托—处处饱含着悲凉、凄苦之情。(提示:炼字;乌鸦有一个家?小桥流水炊烟—温馨的家?游子呢?)此时此刻,游子怎能不肝肠寸断?最后一句,集中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图示)
凡 景 语 皆 情 语
黄昏 悲哀
秋景 烘托
图 思念
多媒体画面,同样是为了表达“秋思”的主题,只是表现手法有差异。为了突出人物,游子首先出场,他自然会看到、听到、想到------一个“又”字,不禁使人想到游子过去的生活。所听之歌是现代人唱的,老师穿越时空信手拈来,显得恰到好处。从中可以看出,想象在说话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使所说所写的事更曲折生动,使所说所写的人物形象更丰满。
4 朗读、背诵、回味。
5 :
老师以前做过统计,很多同学喜欢秋天。是的,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秋天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有许多生动的场面,,有许多景物可描写------针对你感受最深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以“秋天的思念”为题,写一文章。要求:500字左右;在写清一两个方面的前提下,可写对人、事、景的思考,也可写对人、事、景的思念之情。
6 作业:课外背诵,抄文。
补充说明 教学过程包括:新课引入,上课的主要内容,课堂提问的问题,解决重点和难点的过程;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安排(包括分组讨论等),对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估计;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使用,板书安排;课堂练习,课堂,布置作业,等环节。计划按照备课的要求完成教案,空位不够可以自行增加。
天净沙秋思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
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
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坳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学生合作探究
1、学生闭目,随着教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__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才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
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同了,太阳也要回家了还没有找到抽空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学生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笔画,加深思考。
3、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
“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4、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各小组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作业
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天净沙秋思教案4
一.教学内容
语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第25课《天净沙秋思》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掌握“散曲”的文体知识。
⑵正确朗读、背诵全曲,能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⑶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⑵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培养想象力,陶冶情操。
⑶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⑴学习作者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态度。
⑵体味诗歌中的意境,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曲的内容,品味曲中情趣。
⑵背诵、默写全曲。
2.教学难点
⑴通过诵读,发展语感。
⑵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互动设计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课文,简介散曲。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2.作者及写作历史背景简介。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生活的“元朝是蒙古贵族统治*的时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知识分子被降到与娼妓、乞丐相近的地位”。“一些走上仕途的文人,因受统治者的歧视,思想仍多苦闷,正如明胡侍所说:‘中州人每每沉郁下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声歌之末,以舒其佛郁感慨之怀,盖所谓不得其*而鸣焉者也’”。马致远年轻时迷恋功名,曾做过地方小官,五十岁左右脱离官场,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的生活,沉溺于山水之间,寄情诗酒,成了一个啸傲风月、玩世不恭的诗人,其内心仍然充满了一股牢骚不*之气。他最著名的剧目是《汉宫秋》;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今天我们就来品味这首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二) 与文本对话,感知文本。
1.学生活动:学生听录音范读,听准字音、节奏,再自己朗读。注意找出文中你认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
字音:涯( yá ) 瘦( shòu )
词义:昏:黄昏,傍晚。 枯藤:干枯的枝蔓。 断肠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或亲人的人。
节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抽生叙述课文所写的内容:一个秋日的黄昏,骑着一匹瘦马的游子正在苍凉的古道缓缓前行。在小桥流水人家的院旁,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昏鸦正在归巢。游子不竟悲从中来。
3.学生再读课文,从内容、思想感情、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质疑探讨,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⑴曲的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用词上有何特点?
诗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怡静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三句诗用了九个名词,一字一词,一词一景。各个事物名词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事物又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还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深秋的暮色中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构成一幅形象生动的深秋晚景图,在简约中更见细深。像这种把几个彼此相关的典型景物巧妙而有机地排列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群体的、生动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深化意境的语言现象,人们称之为列锦手法。这种手法使诗句语句凝练、文辞简洁。
但我们在阅读中只要少加留意,就会感觉到九种事物的名词并列,节奏 基本上是两个音节一个节拍,显得非常单调而迟缓,如同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拄着拐杖,句偻 着身子,颤颤巍巍地行进。这种节奏与诗歌内容的基调是一致的,正适合表达作者心中那种凄凉、无助,甚至有点呆滞的感受。这种节奏读起来一词一顿,这种多次的停顿,给人一种呆板、枯燥、乏味之感。加之第一句中的“枯”“老”“昏”,第三句中的“古”“西”“瘦”等词蕴涵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感情,又点染出一种让人生愁、生闷的“哀景”,这就让读者很容易感知到作者当时那种孤独凄苦之状。
⑵诗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
⑶诗的第二句与第一、三句有何不同?对全诗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
第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枯藤”、“老树”、“昏雅”,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片灰黑色,给人的感觉是毫无生气、暮气沉沉,就如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这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三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现了无家可归的哀怨与迷惘;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第二句描绘出一幅温情脉脉、幽雅恬静的画面。“小桥”是沟通障碍的建筑物,在情感上也意味着沟通;“流水”是清澈纯净的 ,蕴含着丰富的 活力;“人家”是温馨的场所,是产生欢歌笑语的地方。这里写他人有家而我独无,更添一份思乡之情;与一、三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恋家思亲之情。倘若诗的其他几句是正面写游子之思之悲,那么第二句则是从反面来写,更添悲愁,可算是“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总之,曲的前面几句写景都是为后面的人物出场营造环境和气氛的。断肠人出现在那些撩人心情的意境中,可以说那景也是断肠人的“断肠景”了。
⑷同学们再细读这首小令,看看写法上有何特点?
①静景与动景相应。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将九种相对独立的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如写环境的幽静用“流水”的动态与“小桥”“家”的静态相映;写苍凉的道路则用“西风”“古道”相映;“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适、静雅与“断肠人在天涯”的沦落异乡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② 景色与情思相融。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景的写法,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景物本是没有感情的,但作者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中时,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象,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断肠人”心碎断肠之触发物,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气氛。“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即是此理。
⑸通过我们对这首曲的阅读、讨论和分析,你对这首曲表达的主旨有何看法?
从对全诗的阅读欣赏中,我们知道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此时的心情是:看到傍晚归巢的乌鸦,溪边桥旁的小院,不禁顿生思乡念亲之情。这便是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思亲恋乡之愁。作为游子的诗人,“夕阳西下”时,仍“断肠”“古道”,此时,连马都已瘦,可见人又何堪呢?即使如此,也还得如古往今来的游子一样,从那里来、要到那里去、没有人知道,他们只是这样默默行走着,漂流天涯。这就进一步流露出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愁。诗人为何会产生那些羁旅之愁、思乡之愁呢?我们从诗人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的时代来看,主要是诗人一生不得志,漂泊于外,或许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吧?这就更进一步流露出诗人的人生失意之愁。总之,诗人在诗篇中所流露出的思亲恋乡之愁、漂泊羁旅之愁、人生失意之愁,充分说明了作者的秋思实乃秋愁也!诗篇细致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那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3.板书设计
秋思(散曲) 写景 枯藤老树昏鸦(写景触情 秋野黄昏 悲凉
寓情于景
羁旅之思
小桥流水人家(孤独思乡) 悲凉之景
古道西风瘦马(游子惨状) 惆怅之情
抒情 夕阳西下(特定的时间环境) 写景铺垫 哀愁
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 游子之悲
三能力训练,学习反馈
3.学生自读课文,用散文的语言将曲中描绘的意境写出来。
例: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学生默读、背诵、并默写全曲。
5.完成课后第3题。
天净沙秋思教案5
一.教学内容
语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第25课《天净沙秋思》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掌握“散曲”的文体知识。
⑵正确朗读、背诵全曲,能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⑶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⑵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培养想象力,陶冶情操。
⑶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⑴学习作者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态度。
⑵体味诗歌中的意境,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曲的内容,品味曲中情趣。
⑵背诵、默写全曲。
2.教学难点
⑴通过诵读,发展语感。
⑵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互动设计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课文,简介散曲。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2.作者及写作历史背景简介。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生活的“元朝是蒙古贵族统治*的时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知识分子被降到与娼妓、乞丐相近的地位”。“一些走上仕途的文人,因受统治者的歧视,思想仍多苦闷,正如明胡侍所说:‘中州人每每沉郁下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声歌之末,以舒其佛郁感慨之怀,盖所谓不得其*而鸣焉者也’”。马致远年轻时迷恋功名,曾做过地方小官,五十岁左右脱离官场,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的生活,沉溺于山水之间,寄情诗酒,成了一个啸傲风月、玩世不恭的诗人,其内心仍然充满了一股牢骚不*之气。他最著名的剧目是《汉宫秋》;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今天我们就来品味这首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二) 与文本对话,感知文本。
1.学生活动:学生听录音范读,听准字音、节奏,再自己朗读。注意找出文中你认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
字音:涯( yá ) 瘦( shòu )
词义:昏:黄昏,傍晚。 枯藤:干枯的枝蔓。 断肠人:多指漂泊在外、思念家乡或亲人的人。
节奏: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抽生叙述课文所写的内容:一个秋日的黄昏,骑着一匹瘦马的游子正在苍凉的古道缓缓前行。在小桥流水人家的院旁,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昏鸦正在归巢。游子不竟悲从中来。
3.学生再读课文,从内容、思想感情、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质疑探讨,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⑴曲的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用词上有何特点?
诗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怡静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三句诗用了九个名词,一字一词,一词一景。各个事物名词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事物又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还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深秋的暮色中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构成一幅形象生动的深秋晚景图,在简约中更见细深。像这种把几个彼此相关的典型景物巧妙而有机地排列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群体的、生动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深化意境的语言现象,人们称之为列锦手法。这种手法使诗句语句凝练、文辞简洁。
但我们在阅读中只要少加留意,就会感觉到九种事物的名词并列,节奏 基本上是两个音节一个节拍,显得非常单调而迟缓,如同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拄着拐杖,句偻 着身子,颤颤巍巍地行进。这种节奏与诗歌内容的基调是一致的,正适合表达作者心中那种凄凉、无助,甚至有点呆滞的感受。这种节奏读起来一词一顿,这种多次的停顿,给人一种呆板、枯燥、乏味之感。加之第一句中的“枯”“老”“昏”,第三句中的“古”“西”“瘦”等词蕴涵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感情,又点染出一种让人生愁、生闷的“哀景”,这就让读者很容易感知到作者当时那种孤独凄苦之状。
⑵诗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也照应了前文的“昏”字,属于写景铺垫。“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游子之悲,属于卒章显志。此句为全篇的主旨。
⑶诗的第二句与第一、三句有何不同?对全诗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
第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枯藤”、“老树”、“昏雅”,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片灰黑色,给人的感觉是毫无生气、暮气沉沉,就如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这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三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现了无家可归的哀怨与迷惘;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一个“古”字,把游子的个人凄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共鸣。第二句描绘出一幅温情脉脉、幽雅恬静的画面。“小桥”是沟通障碍的建筑物,在情感上也意味着沟通;“流水”是清澈纯净的 ,蕴含着丰富的 活力;“人家”是温馨的场所,是产生欢歌笑语的地方。这里写他人有家而我独无,更添一份思乡之情;与一、三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发游子的恋家思亲之情。倘若诗的其他几句是正面写游子之思之悲,那么第二句则是从反面来写,更添悲愁,可算是“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总之,曲的前面几句写景都是为后面的人物出场营造环境和气氛的。断肠人出现在那些撩人心情的意境中,可以说那景也是断肠人的“断肠景”了。
⑷同学们再细读这首小令,看看写法上有何特点?
①静景与动景相应。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将九种相对独立的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谐地纳入一个画面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如写环境的幽静用“流水”的动态与“小桥”“家”的静态相映;写苍凉的道路则用“西风”“古道”相映;“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适、静雅与“断肠人在天涯”的沦落异乡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② 景色与情思相融。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景的写法,把本来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景物本是没有感情的,但作者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中时,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象,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断肠人”心碎断肠之触发物,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气氛。“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即是此理。
⑸通过我们对这首曲的阅读、讨论和分析,你对这首曲表达的主旨有何看法?
从对全诗的阅读欣赏中,我们知道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此时的心情是:看到傍晚归巢的乌鸦,溪边桥旁的小院,不禁顿生思乡念亲之情。这便是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思亲恋乡之愁。作为游子的诗人,“夕阳西下”时,仍“断肠”“古道”,此时,连马都已瘦,可见人又何堪呢?即使如此,也还得如古往今来的游子一样,从那里来、要到那里去、没有人知道,他们只是这样默默行走着,漂流天涯。这就进一步流露出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愁。诗人为何会产生那些羁旅之愁、思乡之愁呢?我们从诗人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的时代来看,主要是诗人一生不得志,漂泊于外,或许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吧?这就更进一步流露出诗人的人生失意之愁。总之,诗人在诗篇中所流露出的思亲恋乡之愁、漂泊羁旅之愁、人生失意之愁,充分说明了作者的秋思实乃秋愁也!诗篇细致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那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3.板书设计
秋思(散曲) 写景 枯藤老树昏鸦(写景触情 秋野黄昏 悲凉
寓情于景
羁旅之思
小桥流水人家(孤独思乡) 悲凉之景
古道西风瘦马(游子惨状) 惆怅之情
抒情 夕阳西下(特定的时间环境) 写景铺垫 哀愁
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 游子之悲
三能力训练,学习反馈
3.学生自读课文,用散文的语言将曲中描绘的意境写出来。
例: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学生默读、背诵、并默写全曲。
5.完成课后第3题。
天净沙秋思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
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而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仍不得不想到这篇作品《天净沙 秋思》。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读文本
2、 教师配乐朗读
2、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读出感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学生合作探究
赏景品情
1、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2、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学生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笔画,加深思考。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各小组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首小令
抄写重点字词、词意
将这首小令改写成一首现代散文
天净沙秋思教案7
〖教学理念〗
1、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疑难,感悟诗情的能力。
2、批判性地看待课文插图。
3、读写结合,以读带写。
〖教学步骤〗
一、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
1、反复朗读,抓关键词,体会感情。本诗文字通俗浅显,教学时,通过学生自主的朗读法来寻找物象,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古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诵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自主性朗读后,教师相机出击,设计问题:这首诗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2、读景组画,情景交融,悟出意境。在自主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利用多媒体播放诗作四幅画面(老鸦依藤集枝图,小桥流水炊烟图,古道西风瘦马图,夕阳游子思乡图)的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小令,既而在四幅画面的视觉冲击下,配以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的音律,然后请一生示范背诵,学生当即评价。当堂指导学生背诵。
二、抓住图象,挖掘诗歌深意
这一环节巧用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形成批判性看待事物的品质。课文插图犹如特写镜头,可形象地再现一个特写的细节,可简笔勾勒事物的概貌,可开启读者想象的空间。它的作用要和教师的巧妙运用纵使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研读《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笔者发现教材的这副插图与作品的意境有些不协调。袁金华等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条件》中说:“必须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愤悱’的意境,让学生跃跃欲试。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始终处于展翅欲飞或跃起向上的积极状态中,使他们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强的求知欲。”因此在此环节中,设计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这一环节是教学难点,大可采用“合作性学习”方法,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探究插图存在的不足,实现“倾听他人意见,交流各自看法,协作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共同成功喜悦”的效果。
三、把握意象,描绘生动画面
叶圣陶曾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教师如何注意学生的特点,采用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护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因此,这一环节采用“风景再造品诗境”的教学方法。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诗人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要求学生将这首写景抒情类的诗作改成一则优美生动的散文,写就在班上交流。
附优美的佳作:
一条荒凉的古道,漆迹斑驳的十里长亭,丛生的凋零野草,还有在暮色中静立着的饱经沧桑的古树。西风过处,偶尔几片黄叶飞起,片刻之后,一切又归于静默。这时,一个中年人容颜憔悴,手牵马缰,走进我们的视野,那匹马瘦骨嶙峋,偌大的一个荒原,竟然只有一人一马的足音和踏踩枯叶的轻微声息。而一声声的鸦啼,落寞异常,啼叫在飘泊异乡的游子心上。夕阳西下,人和马的影子都被拉得长长的,投在地上,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
【精彩片段】
(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生1:诗中说是瘦马,可画中的马还比较健壮,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应该把马画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马。
生2:我觉得人不一定非要骑在马上,如果由人牵着马走,岂不是更能表现出鞍马劳顿的味道。因为连马都累得走不动了,画中人心情的落寞就可想而知了。
师:很有创意。人骑马还是人牵马的问题反映了你的思考很深入。
生3:图中人物的表情很到位,但马的表情还可以更忧郁一些。
生4:插图中的树也有问题。图中远处的树给郁郁葱葱的感觉,近处的树却是光秃秃的。这样的对比太强烈了,不符合诗中的意境。我认为老树上如果有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更能体现苍凉之感。
生5:枯藤呢?插图中根本没有枯藤,如此能画出枯藤与古树的缠绕,植物的意象就鲜明了。
生6:远处的夕阳可以画得朦胧一些,还可以画出半边已经落下山的样子,渲染出傍晚的气氛。
生7:插图中鸟儿们飞得很轻盈,哪里是昏鸦啊。我认为鸟可以画得沉重一些,笨拙一些,最好让大部分鸟栖息在枯枝上,因为“秋思”的画面应凝重。
生8:风呢?如何体现西风?图中并没有表现出来。
生9:可以在茅屋上画些淡淡的炊烟,炊烟袅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气息更足,风的动感也表达出来了。
生10: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西风不就出来了吗?
师:为何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生10: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生11:本是游子思乡图,作者却花了一些笔墨去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不是矛盾了吗?
生12:不矛盾。这叫反衬,以温馨衬凄凉嘛!
生13:对,游子触景伤情,别人家是天伦之乐,自己却是沦落天涯,羁旅飘泊,这种对比痛彻心怀啊!
生14:也只有这样对比起来,断肠人才表达得实在。
师:对插图还有建议吗?
生15:除了细节的问题,我觉得插图最大的问题是整体构思上的毛病。我读完这首诗,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古道苍苍,秋风萧瑟的图画,但是这幅图给我的感觉太拥挤了,甚至是太热闹了。
生16:可能是景物都挤在一堆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儿,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如果景物能真正地成为背景,以此突出主人公的孤独,画面的整个格调就改变了。
师:说得真好,通过这样的修改,我感觉到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相当深刻了!
【教学反思】
1、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学诗歌感触甚多。第一,准确地整体把握是反复朗诵的必然收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学自知”,还学生阅读的自由权;第二,抓词句,抓想象,美表达,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悟情感,同时自觉提炼美化自己的表达;第三,诗情画意是古人创作诗歌时特意营造和追求的意境。抓意象,溯意境,向来是古诗欣赏的关键。
2、教学中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教学思想。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真诚面对自己的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敞开心扉探究质疑,品尝学习过程带来的乐趣,分享共同的胜利果实。另外,教师借助课文情景,巧用教材资源,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给各类学生提供各自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资源汇编】
1、马致远其人(说明:必要时可作入教学时的“导入”环节)
马致远(约1250~1324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年轻时热衷过功名,但仕途并不得意,后隐居杭州。他工于杂剧,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孤雁汉宫秋》等。散曲《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说此曲为“秋思之祖”。
2、“悲秋”诗句集汇(学生积累背诵)
①白居易《南浦别》;
②杜甫《登高》;
③李煜《相见欢》;
④李清照《一剪梅》;
⑤李清照《声声慢》。
天净沙秋思教案8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天净沙·秋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三册第三单元的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五首。它是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写的一首小令,元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这首小令写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前后联系
这套新教材是国家课改实验教材,其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的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单元是让学生走近自然美、感受自然美。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
1、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
2、培养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发现美与领悟美的能力。
3、学会观察感受大自然中的美,写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力求抓住特征,写得具体,写得真切。
小令《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内容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紧密相连,既要加强朗读,体会小令意境,又要揣摩精彩的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班学生具体情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入手,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小令。
2、发挥联想和想像,体验课文情景,激*感。
3、通过揣摩,欣赏精彩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意识。
5、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揣摩、欣赏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诵读。
2、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与作者思想感情完美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现有基础:
学生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已对朗读有一定的了解,对优美语言有一定的品味能力,在本课中将进一步培养朗读能力及品味能力。
学习动力:
该班学生基础较好,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同时,对前几课的学习,对自然景物、学生有着较强烈的喜爱之情,可以以此为动力,让学生在诵读中,在画与写中,领会小令意境。
设计理念: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此理念,本节课通过“读——画——议——写”,让学生画出心中所想,说出心中所感,写出心中“感”“想”,整堂课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构思,组织。
教学方法:
1、情景式教学法。
2、朗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天净沙·秋思》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秋自古以来触发人深思。范仲淹的《渔家傲》中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给我们给了塞下秋光,征夫泪;杜牧《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寂寞,失意宫女的内心苦闷,秋士悲,秋女怨,让人揪心,令人扼腕。那么,一个孤身漂泊,远离家乡的旅人,在萧萧悲凉的“西风”之中,又会有怎样的情思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走近马致远,走进他的《天净沙·秋思》中去感受感受。(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1、抽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介绍: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曾热衷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八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中最为有名的,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雄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
这首小令何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三、读
1、师范读。
2、师指导学生读。
3、生自读,背诵。
四、学生画
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正体现了这一点,请同学们揣摩这首小令的意境,展示你丰富的想象,把你所想的绘成一幅画。
1、抽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2、学生分小组(四人一组)共同画。
五、议
各组交流自己所画的画,学生之间互评。
六、教师点拔
1、小令中运用得最多的是哪类词?
2、小令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3、小令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4、小令中最让你喜欢的词句有哪些?
(如学生未提到“瘦”,教师可点拔:瘦让你想到了哪些?)
七、写
一幅好画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一篇优美的散文,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你的文笔,把你所绘之景介绍给大家。
1、学生独立写。
2、学生自愿在班上交流,相互评价。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画——议——写”,走近了马致远,了解了他的绝唱之作,真正体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到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课后反思:
该节课通过学生的“读——画——议——写”,较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之间的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有了一定的体现,对小令的意境有较深刻的理解,如有一位学生在画画时,没有局限于课本中的插图,而是用自己独特的理解画了游子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在古道上行走,当我问为什么游子要牵着马而不骑马时,学生的回答是:因离家太久,马也想家想得瘦了。是呀,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学生的回答,让我一震,其实,只要我们充分的相信学生,他们时时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天净沙秋思教案9
教学目标
1) 运用想象和联想勾画这首小令的意境
2) 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3) 学会品味语言
4) 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
教学方法
启发 合作学习 讨论 展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元曲四大家 导入课题(投影展示)
1 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
2 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
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
二 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凄凉 哀婉 浓浓的归思)
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
四 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老师总结
五 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讨论结果:
1)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 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3) 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4) 小桥 流水 人家 :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 (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
夕阳:笼罩整个画面 此为背景
6 )断肠 人在天涯:篇末点题。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 记叙、描写 、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附:范文
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 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此时太阳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将又是一个慢慢的长夜。“日暮相关何处是?”至于文中的游子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从哪里来?今晚当投宿谁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凭我们思想驰骋。。。。。。
七 学生展示其作品 大家评
八 小结
1“ 秋思之祖-”--------元 周德清
2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
3 不是一览无遗,而是留有余味-------冯友兰
4 有意味的形式-------贝尔
5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玉
天净沙秋思教案10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曲中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5、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教学重难点:
游子思乡之情,羁旅之思。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可由秋天的诗词导入(如刘禹锡的《秋词》等)。或由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导入。
(二)朗读这首词
可通过自由读、默读、赛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进行
(三)背诵这首词
(四)学习小组讨论、探究这首词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色?
2.作者在这首词中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如色彩的搭配等)
4.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5.品味文中的语言。
6.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五)拓展:
1.可提起笔来补充内容,扩写《天净沙》,也可拿起画笔来画。
2.比较阅读:引刘禹锡《秋词》其一,与《天净沙
秋思》进行比较。
(六)作业:
写一段短文,描写《我心中的秋》。
天净沙秋思教案10篇扩展阅读
天净沙秋思教案10篇(扩展1)
——《天净沙·秋思》教案10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1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曲中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5、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教学重难点:
游子思乡之情,羁旅之思。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可由秋天的诗词导入(如刘禹锡的《秋词》等)。或由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导入。
(二)朗读这首词
可通过自由读、默读、赛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进行
(三)背诵这首词
(四)学习小组讨论、探究这首词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色?
2.作者在这首词中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如色彩的搭配等)
4.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5.品味文中的语言。
6.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五)拓展:
1.可提起笔来补充内容,扩写《天净沙》,也可拿起画笔来画。
2.比较阅读:引刘禹锡《秋词》其一,与《天净沙
秋思》进行比较。
(六)作业:
写一段短文,描写《我心中的秋》。
《天净沙·秋思》教案2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
品读课。
【预习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课题及作者:
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
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
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⑴ 学生动笔绘画,教师巡回观察。
⑵ 完成后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⑶ 出示教师的简笔画。(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读成诵。
三、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
1、思考:
⑴ 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物?(用“___________”画出),并用“( )”括出这些景物特征的修饰语。
⑵ 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关联?
2、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间。
让学生用“从___________(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品味意境,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或用“我认为___________用得好(或写得好),好在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时节,藤蔓枯萎了,树叶飘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树梢上乌鸦凄厉的叫声,更增添了悲凉凄楚之感……
从“古道西风瘦马”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途跋涉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枯黄连天的野外艰难行进,一阵冷飕飕的秋风袭来,使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倒抽了一口凉气……
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位游子在异域他乡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阳快要落山了,乌鸦也归巢了,他却不知家在何处,也不知。该向何处去,任马追着落日,漫无目的地行进……一股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令他肝肠寸断,痛苦不堪……
我认为“枯、老、古、瘦……”这些表现景物特征的修饰语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深秋时节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极具表现力。如一个“瘦”字写出了马的孱弱。疲惫无力,那骑在马上的人呢?
……
对于想象力丰富、语言有独创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3、教师在学生将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挖掘够了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
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
要求:紧扣原作,展开想象,尽量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4、当堂抽查学生的改写,并作评价。
四、课堂练习
1、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刘禹锡的《秋词》作比较。(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不强求说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
可从以下三方面比较:
⑴ 体裁不同;
⑵ 所抒之情不同;
⑶ 表现手法不同。
2、填空:
XX独在异国,面对晚霞中森林的奇异风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确实迷人,但远离故土的滋味实在不好受。感叹之中,脑海里浮现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 , ”。
《天净沙·秋思》教案3
〖教学理念〗
1、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疑难,感悟诗情的能力。
2、批判性地看待课文插图。
3、读写结合,以读带写。
〖教学步骤〗
一、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
1、反复朗读,抓关键词,体会感情。本诗文字通俗浅显,教学时,通过学生自主的朗读法来寻找物象,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古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诵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自主性朗读后,教师相机出击,设计问题:这首诗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2、读景组画,情景交融,悟出意境。在自主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利用多媒体播放诗作四幅画面(老鸦依藤集枝图,小桥流水炊烟图,古道西风瘦马图,夕阳游子思乡图)的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小令,既而在四幅画面的视觉冲击下,配以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的音律,然后请一生示范背诵,学生当即评价。当堂指导学生背诵。
二、抓住图象,挖掘诗歌深意
这一环节巧用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形成批判性看待事物的品质。课文插图犹如特写镜头,可形象地再现一个特写的细节,可简笔勾勒事物的概貌,可开启读者想象的空间。它的作用要和教师的巧妙运用纵使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研读《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笔者发现教材的这副插图与作品的意境有些不协调。袁金华等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条件》中说:“必须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愤悱’的意境,让学生跃跃欲试。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始终处于展翅欲飞或跃起向上的积极状态中,使他们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强的求知欲。”因此在此环节中,设计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这一环节是教学难点,大可采用“合作性学习”方法,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探究插图存在的不足,实现“倾听他人意见,交流各自看法,协作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共同成功喜悦”的效果。
三、把握意象,描绘生动画面
叶圣陶曾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教师如何注意学生的特点,采用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护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因此,这一环节采用“风景再造品诗境”的教学方法。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诗人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要求学生将这首写景抒情类的诗作改成一则优美生动的散文,写就在班上交流。
附优美的佳作:
一条荒凉的古道,漆迹斑驳的十里长亭,丛生的凋零野草,还有在暮色中静立着的饱经沧桑的古树。西风过处,偶尔几片黄叶飞起,片刻之后,一切又归于静默。这时,一个中年人容颜憔悴,手牵马缰,走进我们的视野,那匹马瘦骨嶙峋,偌大的一个荒原,竟然只有一人一马的足音和踏踩枯叶的轻微声息。而一声声的鸦啼,落寞异常,啼叫在飘泊异乡的游子心上。夕阳西下,人和马的影子都被拉得长长的,投在地上,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
【精彩片段】
(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生1:诗中说是瘦马,可画中的马还比较健壮,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应该把马画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马。
生2:我觉得人不一定非要骑在马上,如果由人牵着马走,岂不是更能表现出鞍马劳顿的味道。因为连马都累得走不动了,画中人心情的落寞就可想而知了。
师:很有创意。人骑马还是人牵马的问题反映了你的思考很深入。
生3:图中人物的表情很到位,但马的表情还可以更忧郁一些。
生4:插图中的树也有问题。图中远处的树给郁郁葱葱的感觉,近处的树却是光秃秃的。这样的对比太强烈了,不符合诗中的意境。我认为老树上如果有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更能体现苍凉之感。
生5:枯藤呢?插图中根本没有枯藤,如此能画出枯藤与古树的缠绕,植物的意象就鲜明了。
生6:远处的夕阳可以画得朦胧一些,还可以画出半边已经落下山的样子,渲染出傍晚的气氛。
生7:插图中鸟儿们飞得很轻盈,哪里是昏鸦啊。我认为鸟可以画得沉重一些,笨拙一些,最好让大部分鸟栖息在枯枝上,因为“秋思”的画面应凝重。
生8:风呢?如何体现西风?图中并没有表现出来。
生9:可以在茅屋上画些淡淡的炊烟,炊烟袅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气息更足,风的动感也表达出来了。
生10: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西风不就出来了吗?
师:为何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生10: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生11:本是游子思乡图,作者却花了一些笔墨去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不是矛盾了吗?
生12:不矛盾。这叫反衬,以温馨衬凄凉嘛!
生13:对,游子触景伤情,别人家是天伦之乐,自己却是沦落天涯,羁旅飘泊,这种对比痛彻心怀啊!
生14:也只有这样对比起来,断肠人才表达得实在。
师:对插图还有建议吗?
生15:除了细节的问题,我觉得插图最大的问题是整体构思上的毛病。我读完这首诗,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古道苍苍,秋风萧瑟的图画,但是这幅图给我的感觉太拥挤了,甚至是太热闹了。
生16:可能是景物都挤在一堆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儿,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如果景物能真正地成为背景,以此突出主人公的孤独,画面的整个格调就改变了。
师:说得真好,通过这样的修改,我感觉到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相当深刻了!
【教学反思】
1、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学诗歌感触甚多。第一,准确地整体把握是反复朗诵的必然收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学自知”,还学生阅读的自由权;第二,抓词句,抓想象,美表达,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悟情感,同时自觉提炼美化自己的表达;第三,诗情画意是古人创作诗歌时特意营造和追求的意境。抓意象,溯意境,向来是古诗欣赏的关键。
2、教学中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教学思想。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真诚面对自己的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敞开心扉探究质疑,品尝学习过程带来的乐趣,分享共同的胜利果实。另外,教师借助课文情景,巧用教材资源,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给各类学生提供各自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资源汇编】
1、马致远其人(说明:必要时可作入教学时的“导入”环节)
马致远(约1250~1324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年轻时热衷过功名,但仕途并不得意,后隐居杭州。他工于杂剧,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孤雁汉宫秋》等。散曲《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说此曲为“秋思之祖”。
2、“悲秋”诗句集汇(学生积累背诵)
①白居易《南浦别》;
②杜甫《登高》;
③李煜《相见欢》;
④李清照《一剪梅》;
⑤李清照《声声慢》。
《天净沙·秋思》教案4
《天净沙·秋思》
课标解读: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再用比较的方法,提供另外几首李清照的词作,了解词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写作风格。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诵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和换词的方法品读景物描写——品秋景
2、通过“知人论世”和“相关诗句延伸”体悟、揣摩作者的情感——悟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法、品读法
教学评价:
1.通过“情境渲染导入新课”、 “诵读感知,体验诗情”、完成学习目标1的检测。
2.通过“品读感悟、读出诗情”、“ 拓展延伸、尝试评价”完成教学目标2的检测。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
时间
情境渲染导入新课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段秋思。大家是否记得唐代的王建有《秋思》?
(生与师齐背):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背称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
背诵《秋思》
师生共同背诵古诗,创设氛围,布设“情感场”,为引入诗歌情境做好铺垫,同时是前后知识形成链条,为研究性学习和迁移运用奠定基础。
5分钟诵读感 知体验诗 情
1、出示学习目标
2、听读这首小令,谈谈给了你一种怎样的感受?你从哪些景物可以感受出来?
3、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小令。
1、学生勾点圈画相关景物,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2、学生朗读
通过朗读指导,主要是让学生把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朗读古诗的水*;对于物象的初步感知,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10
品读感悟读出诗 情
1、 品读“枯藤老树昏鸦”(出示图片和诗句“饥啅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昏鸦何处落,野渡少人行。黄叶声在地,青山影入城。——文天祥)
2、 品读“小桥流水人家”(出示图片)
3、 品读“古道西风瘦马”(出示图片和诗句“古道迢迢人迹稀”)
4、 题为“秋思”,那作者又思什么呢?
5、 知人论世(出示 马致远资料)
1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意象”并阐释理由。
2、结合相关诗句,说出自己的见解。
此环节通过学生描绘图景,体悟诗情,若学生有理解不足之处,教师加以引导,锻炼学生的联想和口头表达能力。
《天净沙·秋思》教案5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 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 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 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
一、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 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 根据页下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
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二、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
(2)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
(1)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2)小组讨论
(3)评价。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三、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
1、 过渡语、指导语
2、 组织学习活动
(1)教师出示一幅画面。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 归纳总结。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四、迁移拓展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 朗读
2、 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 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课后学习
完成作业
请选择两首小令中的一首 ,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天净沙·秋思》教案6
教学目标
1)运用想象和联想勾画这首小令的意境
2)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3)学会品味语言
4)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
教学方法
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示)
1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
2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
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
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
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
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老师总结
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讨论结果:
1)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3)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4)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
夕阳: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
6)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题。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七学生展示其作品大家评
八小结
1“秋思之祖-”--------元周德清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
3不是一览无遗,而是留有余味-------冯友兰
4有意味的形式-------贝尔
5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玉
《天净沙·秋思》教案7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图片导入。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二.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转载于:书业网)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
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老师先来读一遍。(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同学们也来读读看。(生齐读)
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
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5.分析景物:
①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
(多媒体)藤树鸦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加上这几个字呢?
(多媒体)枯藤老树昏鸦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再班级齐读。
②还有哪些词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
(多媒体)古道西风瘦马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醒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再班级齐读。
③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④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
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马致远为什么会被伤到几乎痛断肝肠的程度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当时的处境。(多媒体)介绍马致远生*:
元朝建国以后,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一生漂泊无定,郁郁不志。
我们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板书)景
乡愁
思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乡太远,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飘零。
让我们再次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再齐读这首曲。(生齐读)
四.自主分析
我们看到课本为这首《天净沙·秋思》配了一幅插图。现在,根据我们对这首曲的理解,说一说,这幅插图有哪些地方画得好,那里地方可以改进。同桌前后可以讨论一下。
1.没有画出枯藤。画出枯藤与老树缠绕,更能表现苍凉的意境。
2.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太灵动了,不符合“昏鸦”。不如改为栖息在树上,表现出乌鸦的没有生气。
3.小桥流水人家应该花的远一些,表现出作者遥望乡村,向往家园的情感。
4.西风没有体现出来。可以画一些炊烟,或者让画中人不戴帽子,乱发飘飞;或者让人物的衣衫随风翻卷。可以表现出西风来。
5.马应该画得瘦些,如果改成行人牵着马更能表现出黄昏时分鞍马劳顿行人落寞的情景。
6.夕阳不画整个圈,画半轮,更能体现出夕阳落山的情景。
五.改写元曲
经过这番改动,相信同学们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全新的画面,马致远见秋景而叹思乡的感情也已真正走入了大家的心。请大家顺着这种断肠之情,把心中的画面,用文字表现出来。假如你就是这个行走天涯的行人,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此时所见景象,所起断肠之心。
生写短文。请学生朗读。
六.作业
背诵《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
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天净沙·秋思》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
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坳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学生合作探究
1、学生闭目,随着教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才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同了,太阳也要回家了还没有找到抽空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学生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笔画,加深思考。
3、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
“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4、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各小组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作业
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天净沙·秋思》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三、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 ,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放第2框)
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放第4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而行。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师: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师: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3)拓展
引:感受了这首小令的意境,我们来运用运用。
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放第5框)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B、选出画面的意境与《天净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画面)(放第6框)
3、创造性阅读:
(1)点拨:美是具有启示性的。《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听听朗读,你能够想象和联想些什么?(放第7框)
(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我们分为六组,各选一个执笔,中心发言人,选取以下的一个问题,研究学习,把结果写出来。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展示的*台。在这里,人人都是创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说说你最喜欢原作的哪一句,为什么?还可说说原作结构、某种写作手法好在哪里?还可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也可将原作改作画面;也可给原作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还可以联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与原作类似的思念家乡的经历。也可联想出一两句古诗(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总之,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丰富原作的内容,让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学那里得到延长。讨论开始,时间10分钟。
(3)交流:以上问题有可能需要教师补充的有:
寓情于景 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构思精巧,句法别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极大,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野夕照图。18字,九种物象,一词一景,无一个动词,连缀巧妙,构成一个整体。因而,王国维说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同时,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徐志摩的诗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彩。/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天净沙秋思教案10篇(扩展2)
——天净沙秋思教案10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1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曲中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5、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教学重难点:
游子思乡之情,羁旅之思。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可由秋天的诗词导入(如刘禹锡的《秋词》等)。或由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导入。
(二)朗读这首词
可通过自由读、默读、赛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进行
(三)背诵这首词
(四)学习小组讨论、探究这首词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色?
2.作者在这首词中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如色彩的搭配等)
4.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5.品味文中的语言。
6.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五)拓展:
1.可提起笔来补充内容,扩写《天净沙》,也可拿起画笔来画。
2.比较阅读:引刘禹锡《秋词》其一,与《天净沙
秋思》进行比较。
(六)作业:
写一段短文,描写《我心中的秋》。
天净沙秋思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
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而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仍不得不想到这篇作品《天净沙 秋思》。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读文本
2、 教师配乐朗读
2、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读出感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学生合作探究
赏景品情
1、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2、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学生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笔画,加深思考。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各小组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首小令
抄写重点字词、词意
将这首小令改写成一首现代散文
天净沙秋思教案3
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图片导入。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二.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转 载于: 书业网)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
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老师先来读一遍。(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同学们也来读读看。(生齐读)
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
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5.分析景物:
①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
(多媒体) 藤 树 鸦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加上这几个字呢?
(多媒体)枯藤 老树 昏鸦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 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再班级齐读。
②还有哪些词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
(多媒体)古道 西风 瘦马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醒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再班级齐读。
③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④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
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马致远为什么会被伤到几乎痛断肝肠的程度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当时的处境。(多媒体)介绍马致远生*:
元朝建国以后,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一生漂泊无定,郁郁不志。
我们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板书)景
乡 愁
思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乡太远,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飘零。
让我们再次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再齐读这首曲。(生齐读)
四.自主分析
我们看到课本为这首《天净沙·秋思》配了一幅插图。现在,根据我们对这首曲的理解,说一说,这幅插图有哪些地方画得好,那里地方可以改进。同桌前后可以讨论一下。
1.没有画出枯藤。画出枯藤与老树缠绕,更能表现苍凉的意境。
2.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太灵动了,不符合“昏鸦”。不如改为栖息在树上,表现出乌鸦的没有生气。
3.小桥流水人家应该花的远一些,表现出作者遥望乡村,向往家园的情感。
4.西风没有体现出来。可以画一些炊烟,或者让画中人不戴帽子,乱发飘飞;或者让人物的衣衫随风翻卷。可以表现出西风来。
5.马应该画得瘦些,如果改成行人牵着马更能表现出黄昏时分鞍马劳顿行人落寞的情景。
6.夕阳不画整个圈,画半轮,更能体现出夕阳落山的情景。
五.改写元曲
经过这番改动,相信同学们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全新的画面,马致远见秋景而叹思乡的感情也已真正走入了大家的心。请大家顺着这种断肠之情,把心中的画面,用文字表现出来。假如你就是这个行走天涯的行人,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此时所见景象,所起断肠之心。
生写短文。请学生朗读。
六.作业
背诵《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教案4
教学目标
1)运用想象和联想勾画这首小令的意境
2)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3)学会品味语言
4)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
教学方法
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示)
1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
2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
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
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
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
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老师总结
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讨论结果:
1)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3)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4)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
夕阳: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
6)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题。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天净沙秋思教案5
〖教学理念〗
1、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疑难,感悟诗情的能力。
2、批判性地看待课文插图。
3、读写结合,以读带写。
〖教学步骤〗
一、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
1、反复朗读,抓关键词,体会感情。本诗文字通俗浅显,教学时,通过学生自主的朗读法来寻找物象,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古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诵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自主性朗读后,教师相机出击,设计问题:这首诗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2、读景组画,情景交融,悟出意境。在自主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利用多媒体播放诗作四幅画面(老鸦依藤集枝图,小桥流水炊烟图,古道西风瘦马图,夕阳游子思乡图)的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小令,既而在四幅画面的视觉冲击下,配以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的音律,然后请一生示范背诵,学生当即评价。当堂指导学生背诵。
二、抓住图象,挖掘诗歌深意
这一环节巧用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形成批判性看待事物的品质。课文插图犹如特写镜头,可形象地再现一个特写的细节,可简笔勾勒事物的概貌,可开启读者想象的空间。它的作用要和教师的巧妙运用纵使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研读《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笔者发现教材的这副插图与作品的意境有些不协调。袁金华等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条件》中说:“必须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愤悱’的意境,让学生跃跃欲试。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始终处于展翅欲飞或跃起向上的积极状态中,使他们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强的求知欲。”因此在此环节中,设计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这一环节是教学难点,大可采用“合作性学习”方法,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探究插图存在的不足,实现“倾听他人意见,交流各自看法,协作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共同成功喜悦”的效果。
三、把握意象,描绘生动画面
叶圣陶曾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教师如何注意学生的特点,采用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护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因此,这一环节采用“风景再造品诗境”的教学方法。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诗人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要求学生将这首写景抒情类的诗作改成一则优美生动的散文,写就在班上交流。
附优美的佳作:
一条荒凉的古道,漆迹斑驳的十里长亭,丛生的凋零野草,还有在暮色中静立着的饱经沧桑的古树。西风过处,偶尔几片黄叶飞起,片刻之后,一切又归于静默。这时,一个中年人容颜憔悴,手牵马缰,走进我们的视野,那匹马瘦骨嶙峋,偌大的一个荒原,竟然只有一人一马的足音和踏踩枯叶的轻微声息。而一声声的鸦啼,落寞异常,啼叫在飘泊异乡的游子心上。夕阳西下,人和马的影子都被拉得长长的,投在地上,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
【精彩片段】
(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生1:诗中说是瘦马,可画中的马还比较健壮,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应该把马画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马。
生2:我觉得人不一定非要骑在马上,如果由人牵着马走,岂不是更能表现出鞍马劳顿的味道。因为连马都累得走不动了,画中人心情的落寞就可想而知了。
师:很有创意。人骑马还是人牵马的问题反映了你的思考很深入。
生3:图中人物的表情很到位,但马的表情还可以更忧郁一些。
生4:插图中的树也有问题。图中远处的树给郁郁葱葱的感觉,近处的树却是光秃秃的。这样的对比太强烈了,不符合诗中的意境。我认为老树上如果有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更能体现苍凉之感。
生5:枯藤呢?插图中根本没有枯藤,如此能画出枯藤与古树的缠绕,植物的意象就鲜明了。
生6:远处的夕阳可以画得朦胧一些,还可以画出半边已经落下山的样子,渲染出傍晚的气氛。
生7:插图中鸟儿们飞得很轻盈,哪里是昏鸦啊。我认为鸟可以画得沉重一些,笨拙一些,最好让大部分鸟栖息在枯枝上,因为“秋思”的画面应凝重。
生8:风呢?如何体现西风?图中并没有表现出来。
生9:可以在茅屋上画些淡淡的炊烟,炊烟袅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气息更足,风的动感也表达出来了。
生10: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西风不就出来了吗?
师:为何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生10: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生11:本是游子思乡图,作者却花了一些笔墨去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不是矛盾了吗?
生12:不矛盾。这叫反衬,以温馨衬凄凉嘛!
生13:对,游子触景伤情,别人家是天伦之乐,自己却是沦落天涯,羁旅飘泊,这种对比痛彻心怀啊!
生14:也只有这样对比起来,断肠人才表达得实在。
师:对插图还有建议吗?
生15:除了细节的问题,我觉得插图最大的问题是整体构思上的毛病。我读完这首诗,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古道苍苍,秋风萧瑟的图画,但是这幅图给我的感觉太拥挤了,甚至是太热闹了。
生16:可能是景物都挤在一堆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儿,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如果景物能真正地成为背景,以此突出主人公的孤独,画面的整个格调就改变了。
师:说得真好,通过这样的修改,我感觉到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相当深刻了!
【教学反思】
1、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学诗歌感触甚多。第一,准确地整体把握是反复朗诵的必然收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学自知”,还学生阅读的自由权;第二,抓词句,抓想象,美表达,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悟情感,同时自觉提炼美化自己的表达;第三,诗情画意是古人创作诗歌时特意营造和追求的意境。抓意象,溯意境,向来是古诗欣赏的关键。
2、教学中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教学思想。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真诚面对自己的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敞开心扉探究质疑,品尝学习过程带来的乐趣,分享共同的胜利果实。另外,教师借助课文情景,巧用教材资源,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给各类学生提供各自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资源汇编】
1、马致远其人(说明:必要时可作入教学时的“导入”环节)
马致远(约1250~1324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年轻时热衷过功名,但仕途并不得意,后隐居杭州。他工于杂剧,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孤雁汉宫秋》等。散曲《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说此曲为“秋思之祖”。
2、“悲秋”诗句集汇(学生积累背诵)
①白居易《南浦别》;
②杜甫《登高》;
③李煜《相见欢》;
④李清照《一剪梅》;
⑤李清照《声声慢》。
天净沙秋思教案6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天净沙·秋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三册第三单元的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五首。它是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写的一首小令,元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这首小令写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前后联系
这套新教材是国家课改实验教材,其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的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单元是让学生走近自然美、感受自然美。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
1、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
2、培养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发现美与领悟美的能力。
3、学会观察感受大自然中的美,写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力求抓住特征,写得具体,写得真切。
小令《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内容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紧密相连,既要加强朗读,体会小令意境,又要揣摩精彩的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班学生具体情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入手,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小令。
2、发挥联想和想像,体验课文情景,激*感。
3、通过揣摩,欣赏精彩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意识。
5、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揣摩、欣赏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诵读。
2、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与作者思想感情完美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现有基础:
学生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已对朗读有一定的了解,对优美语言有一定的品味能力,在本课中将进一步培养朗读能力及品味能力。
学习动力:
该班学生基础较好,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同时,对前几课的学习,对自然景物、学生有着较强烈的喜爱之情,可以以此为动力,让学生在诵读中,在画与写中,领会小令意境。
设计理念: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此理念,本节课通过“读——画——议——写”,让学生画出心中所想,说出心中所感,写出心中“感”“想”,整堂课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构思,组织。
教学方法:
1、情景式教学法。
2、朗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天净沙·秋思》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秋自古以来触发人深思。范仲淹的《渔家傲》中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给我们给了塞下秋光,征夫泪;杜牧《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寂寞,失意宫女的内心苦闷,秋士悲,秋女怨,让人揪心,令人扼腕。那么,一个孤身漂泊,远离家乡的旅人,在萧萧悲凉的“西风”之中,又会有怎样的情思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走近马致远,走进他的《天净沙·秋思》中去感受感受。(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1、抽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介绍: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曾热衷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八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中最为有名的,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雄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
这首小令何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三、读
1、师范读。
2、师指导学生读。
3、生自读,背诵。
四、学生画
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正体现了这一点,请同学们揣摩这首小令的意境,展示你丰富的想象,把你所想的绘成一幅画。
1、抽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2、学生分小组(四人一组)共同画。
五、议
各组交流自己所画的画,学生之间互评。
六、教师点拔
1、小令中运用得最多的是哪类词?
2、小令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3、小令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4、小令中最让你喜欢的词句有哪些?
(如学生未提到“瘦”,教师可点拔:瘦让你想到了哪些?)
七、写
一幅好画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一篇优美的散文,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你的文笔,把你所绘之景介绍给大家。
1、学生独立写。
2、学生自愿在班上交流,相互评价。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画——议——写”,走近了马致远,了解了他的绝唱之作,真正体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到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课后反思:
该节课通过学生的“读——画——议——写”,较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之间的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有了一定的体现,对小令的意境有较深刻的理解,如有一位学生在画画时,没有局限于课本中的插图,而是用自己独特的理解画了游子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在古道上行走,当我问为什么游子要牵着马而不骑马时,学生的回答是:因离家太久,马也想家想得瘦了。是呀,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学生的回答,让我一震,其实,只要我们充分的相信学生,他们时时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天净沙秋思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三、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
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放第2框)
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放第4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而行。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师: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朗读)
师:通过朗读,真正体验到了作者穷迫潦倒,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凄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与悲剧美
(3)拓展
引:感受了这首小令的意境,我们来运用运用。
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放第5框)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B、选出画面的意境与《天净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画面)(放第6框)
3、创造性阅读:
(1)点拨:美是具有启示性的。《天净沙·秋思》充满了空白和不定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想象空间,请听听朗读,你能够想象和联想些什么?(放第7框)
(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我们分为六组,各选一个执笔,中心发言人,选取以下的一个问题,研究学习,把结果写出来。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展示的*台。在这里,人人都是创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说说你最喜欢原作的哪一句,为什么?还可说说原作结构、某种写作手法好在哪里?还可将原著改写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细腻描绘,人物可想象他颠沛流离的生活细节,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态、心理等;也可将原作改作画面;也可给原作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还可以联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与原作类似的思念家乡的经历。也可联想出一两句古诗(或者与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达的情感相同)。总之,合理想象,大胆创新,努力丰富原作的内容,让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学那里得到延长。讨论开始,时间10分钟。
(3)交流:以上问题有可能需要教师补充的有:
寓情于景运用景物,创造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深秋的黄昏,野外一片寂静,几只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这是一组令人感伤的"景物,渲染出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游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归巢之鸦,怎不让生思乡之情呢?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悲,自然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构思精巧,句法别致。全曲五句,28字,容量极大,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野夕照图。18字,九种物象,一词一景,无一个动词,连缀巧妙,构成一个整体。因而,王国维说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同时,对后人影响很大。如徐志摩的诗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彩。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天净沙秋思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外的描写“秋”三首诗词,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古诗词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体会本首诗词的意思和包含的情感。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朗读法、联想法、讨论点拨法
2、采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讲过许多写景的散文和诗词,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不同的作者面对同样的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同学展示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的片段,体会现代文中表达作者对秋天的思想情感;然后展示古代诗人范仲淹《苏幕遮》和辛弃疾的《水龙吟》所描写的秋天的诗句,让学生齐读,感受一下两位词人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小令,来感受一下诗人面对眼前的景物,抒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情感?(展示课文题目《天净沙秋思》)
让学生听朗读,感受朗读的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学生朗读小令,学习朗读的方法。
2、分析这首古词
一首小令,一缕情思,一种意境。你认为《天净沙秋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思、这种意境?(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并举手回答“断肠”)
进一步深入挖掘词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肝肠寸断?
教师插入一个小故事(《世说新语》里记录了一个故事,是成语肝肠寸断的由来:“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沿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是说桓温带兵入四川,途经三峡时,有个部下抓住一只小猴子,想带到路上玩。母猴思儿心切,跟着船的方向沿路哀号,一直跑了百余里路还不肯离去。后来它索性跳到了船上,被撞死了。有个士兵破开母猴的肚子一看,里面的肠子都断成了一寸一寸的小节……)
(展示我选取的四幅美丽的秋景图)提问:诸多如画的秋景,马致远弃而不用,为何独取“枯藤、老树、昏鸦”呢?(让学生两人一组来讨论、分析并回答)
展示三幅小桥流水的图片,让学生从中找出一幅最符合本此诗词所描写的景物,并说说为什么?
教师提问:为何瘦马?何为瘦马?
3、赏析这首古词
这首小令仅五句28个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情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像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瑟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可见,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4、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通过分组讨论来分析诗词的异同)
《天净沙秋》(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共同特点:体裁相同(小令),描写的都是秋景,头两句每两个字都是一种独立事物,表现的情感相同(悲凉,萧瑟)
不同点:马致远的“秋思”不仅写景还写人,突出了“思”,在末尾两句时白朴写的较为*淡,突出显现了游子之悲。
三、课后作业
1、背诵本古词
2、收集描写“秋思”的古诗词
【课后反思】
1、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在七至九年级阶段,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我采用“朗读、讨论法”的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又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大脑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语言组织能力,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了。
2、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我给学生展示了我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他们通过画画展示了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
3、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受过去的诗歌教学影响,追求技巧的运用和答案的要点的完整性,没能让学生很充分地展示他们想象的成果。
天净沙秋思教案9
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图片导入。请大家欣赏一幅图画,说说,可以给这幅图画配一首什么诗。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二.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转 载于: 书业网)种文学作品体裁。
3.那么,“天净沙”是什么意思呢?跟这首元曲的内容有关系吗?(可引导:注释里是怎么说的?)曲牌名。那也就是说,“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它的——曲调有关系。它是表明一首曲的曲调的。
4.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秋思”。那么“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了。
三.诵读感知
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那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老师先来读一遍。(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同学们也来读读看。(生齐读)
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们猜对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
预设:可能有学生把“夕阳西下”划分到后一部分,明确前四句为写景,最后一句抒情。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我们在这些表示景物的字下面加点,把形容这些景物的字用括号括起来。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5.分析景物:
①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
(多媒体) 藤 树 鸦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加上这几个字呢?
(多媒体)枯藤 老树 昏鸦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 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再班级齐读。
②还有哪些词也给我们带来秋的味道?
(多媒体)古道 西风 瘦马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醒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再班级齐读。
③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又有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④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
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马致远为什么会被伤到几乎痛断肝肠的程度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当时的处境。(多媒体)介绍马致远生*:
元朝建国以后,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一生漂泊无定,郁郁不志。
我们来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
四.自主分析
我们看到课本为这首《天净沙·秋思》配了一幅插图。现在,根据我们对这首曲的理解,说一说,这幅插图有哪些地方画得好,那里地方可以改进。同桌前后可以讨论一下。
1.没有画出枯藤。画出枯藤与老树缠绕,更能表现苍凉的意境。
2.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太灵动了,不符合“昏鸦”。不如改为栖息在树上,表现出乌鸦的没有生气。
3.小桥流水人家应该花的远一些,表现出作者遥望乡村,向往家园的情感。
4.西风没有体现出来。可以画一些炊烟,或者让画中人不戴帽子,乱发飘飞;或者让人物的衣衫随风翻卷。可以表现出西风来。
5.马应该画得瘦些,如果改成行人牵着马更能表现出黄昏时分鞍马劳顿行人落寞的情景。
6.夕阳不画整个圈,画半轮,更能体现出夕阳落山的情景。
五.改写元曲
经过这番改动,相信同学们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全新的画面,马致远见秋景而叹思乡的感情也已真正走入了大家的心。请大家顺着这种断肠之情,把心中的画面,用文字表现出来。假如你就是这个行走天涯的行人,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此时所见景象,所起断肠之心。
生写短文。请学生朗读。
六.作业
背诵《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教案10
〖教学理念〗
1、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疑难,感悟诗情的能力。
2、批判性地看待课文插图。
3、读写结合,以读带写。
〖教学步骤〗
一、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
1、反复朗读,抓关键词,体会感情。本诗文字通俗浅显,教学时,通过学生自主的朗读法来寻找物象,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古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诵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自主性朗读后,教师相机出击,设计问题:这首诗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2、读景组画,情景交融,悟出意境。在自主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利用多媒体播放诗作四幅画面(老鸦依藤集枝图,小桥流水炊烟图,古道西风瘦马图,夕阳游子思乡图)的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小令,既而在四幅画面的视觉冲击下,配以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的音律,然后请一生示范背诵,学生当即评价。当堂指导学生背诵。
二、抓住图象,挖掘诗歌深意
这一环节巧用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形成批判性看待事物的品质。课文插图犹如特写镜头,可形象地再现一个特写的细节,可简笔勾勒事物的概貌,可开启读者想象的空间。它的作用要和教师的巧妙运用纵使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研读《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笔者发现教材的这副插图与作品的意境有些不协调。袁金华等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条件》中说:“必须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愤悱’的意境,让学生跃跃欲试。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始终处于展翅欲飞或跃起向上的积极状态中,使他们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强的求知欲。”因此在此环节中,设计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这一环节是教学难点,大可采用“合作性学习”方法,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探究插图存在的不足,实现“倾听他人意见,交流各自看法,协作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共同成功喜悦”的效果。
三、把握意象,描绘生动画面
叶圣陶曾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教师如何注意学生的特点,采用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护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因此,这一环节采用“风景再造品诗境”的教学方法。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诗人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要求学生将这首写景抒情类的诗作改成一则优美生动的散文,写就在班上交流。
附优美的佳作:
一条荒凉的古道,漆迹斑驳的十里长亭,丛生的凋零野草,还有在暮色中静立着的饱经沧桑的古树。西风过处,偶尔几片黄叶飞起,片刻之后,一切又归于静默。这时,一个中年人容颜憔悴,手牵马缰,走进我们的视野,那匹马瘦骨嶙峋,偌大的一个荒原,竟然只有一人一马的足音和踏踩枯叶的轻微声息。而一声声的鸦啼,落寞异常,啼叫在飘泊异乡的游子心上。夕阳西下,人和马的影子都被拉得长长的,投在地上,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
【精彩片段】
(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生1:诗中说是瘦马,可画中的马还比较健壮,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应该把马画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马。
生2:我觉得人不一定非要骑在马上,如果由人牵着马走,岂不是更能表现出鞍马劳顿的味道。因为连马都累得走不动了,画中人心情的落寞就可想而知了。
师:很有创意。人骑马还是人牵马的问题反映了你的思考很深入。
生3:图中人物的表情很到位,但马的表情还可以更忧郁一些。
生4:插图中的树也有问题。图中远处的树给郁郁葱葱的感觉,近处的树却是光秃秃的。这样的对比太强烈了,不符合诗中的意境。我认为老树上如果有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更能体现苍凉之感。
生5:枯藤呢?插图中根本没有枯藤,如此能画出枯藤与古树的缠绕,植物的意象就鲜明了。
生6:远处的夕阳可以画得朦胧一些,还可以画出半边已经落下山的样子,渲染出傍晚的气氛。
生7:插图中鸟儿们飞得很轻盈,哪里是昏鸦啊。我认为鸟可以画得沉重一些,笨拙一些,最好让大部分鸟栖息在枯枝上,因为“秋思”的画面应凝重。
生8:风呢?如何体现西风?图中并没有表现出来。
生9:可以在茅屋上画些淡淡的炊烟,炊烟袅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气息更足,风的动感也表达出来了。
生10: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西风不就出来了吗?
师:为何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生10: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生11:本是游子思乡图,作者却花了一些笔墨去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不是矛盾了吗?
生12:不矛盾。这叫反衬,以温馨衬凄凉嘛!
生13:对,游子触景伤情,别人家是天伦之乐,自己却是沦落天涯,羁旅飘泊,这种对比痛彻心怀啊!
生14:也只有这样对比起来,断肠人才表达得实在。
师:对插图还有建议吗?
生15:除了细节的问题,我觉得插图最大的问题是整体构思上的毛病。我读完这首诗,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古道苍苍,秋风萧瑟的图画,但是这幅图给我的感觉太拥挤了,甚至是太热闹了。
生16:可能是景物都挤在一堆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儿,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如果景物能真正地成为背景,以此突出主人公的孤独,画面的整个格调就改变了。
师:说得真好,通过这样的修改,我感觉到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相当深刻了!
【教学反思】
1、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学诗歌感触甚多。第一,准确地整体把握是反复朗诵的必然收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学自知”,还学生阅读的自由权;第二,抓词句,抓想象,美表达,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悟情感,同时自觉提炼美化自己的表达;第三,诗情画意是古人创作诗歌时特意营造和追求的意境。抓意象,溯意境,向来是古诗欣赏的关键。
2、教学中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教学思想。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真诚面对自己的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敞开心扉探究质疑,品尝学习过程带来的乐趣,分享共同的胜利果实。另外,教师借助课文情景,巧用教材资源,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给各类学生提供各自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资源汇编】
1、马致远其人(说明:必要时可作入教学时的“导入”环节)
马致远(约1250~1324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年轻时热衷过功名,但仕途并不得意,后隐居杭州。他工于杂剧,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孤雁汉宫秋》等。散曲《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说此曲为“秋思之祖”。
2、“悲秋”诗句集汇(学生积累背诵)
①白居易《南浦别》;
②杜甫《登高》;
③李煜《相见欢》;
④李清照《一剪梅》;
⑤李清照《声声慢》。
天净沙秋思教案10篇(扩展3)
——《天净沙·秋思》教案10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1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曲中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5、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教学重难点:
游子思乡之情,羁旅之思。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可由秋天的诗词导入(如刘禹锡的《秋词》等)。或由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导入。
(二)朗读这首词
可通过自由读、默读、赛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进行
(三)背诵这首词
(四)学习小组讨论、探究这首词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色?
2.作者在这首词中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如色彩的搭配等)
4.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5.品味文中的语言。
6.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五)拓展:
1.可提起笔来补充内容,扩写《天净沙》,也可拿起画笔来画。
2.比较阅读:引刘禹锡《秋词》其一,与《天净沙
秋思》进行比较。
(六)作业:
写一段短文,描写《我心中的秋》。
《天净沙·秋思》教案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 秋思。》下面我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明。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通过对比,体味诗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境。
2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练习的学习方法。
3 审美教育: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培养学生爱故土,爱亲人的感情。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意境;通过表达某方面的情感。
2 难点:运用审美观点,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力。
三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古时候,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因而“秋思”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去体味诗人怎样表达游子的思念之情的。
2 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早年,马致远热衷于功名,不得志,漂泊20余年,本曲就是他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3 比较理解:
结合多媒体画面,配以音乐(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流浪------),老师做同步解说:
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荒凉的古道上踽踽独行,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卷起阵阵尘土,迎面扑来,使人顿生寒意。他放眼望去:近处,几棵古老的大树上缠着一些枯藤,几只归巢的乌鸦在上面“呱呱”地叫着,听后使人毛骨悚然。远处,一条小溪蜿蜒向远方流去;小溪上有一座桥,桥上坐落着几户人家;人家屋顶上升起缕缕炊烟。此刻。游子耳畔又想起了那熟悉的歌声:(老师唱)
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走啊走啊走啊走,走过了多少年华。春天的小草正在发芽,又是一个春夏------
他暗暗在心里问自己:家乡最近怎样?亲人最近怎样?一切的一切,他都不知道。在这鸟儿归巢、人儿准备晚餐、自己却居无定处之时,他怎能不肝肠寸断呢?看着远方的暮色,他牵着那匹疲惫的马,艰难地向前走去,走去,走去------
按节奏和重音朗读诗歌,思考诗歌与多媒体画面有哪些不同?(师范读,生齐声朗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老师点拨:
原诗为了突出荒凉、悲哀的画面,把本来互不相干的九种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字一景,精要修饰,仅28字,处处写景,处处烘托—处处饱含着悲凉、凄苦之情。(提示:炼字;乌鸦有一个家?小桥流水炊烟—温馨的家?游子呢?)此时此刻,游子怎能不肝肠寸断?最后一句,集中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图示)
凡 景 语 皆 情 语
黄昏 悲哀
秋景 烘托
图 思念
多媒体画面,同样是为了表达“秋思”的主题,只是表现手法有差异。为了突出人物,游子首先出场,他自然会看到、听到、想到------一个“又”字,不禁使人想到游子过去的生活。所听之歌是现代人唱的,老师穿越时空信手拈来,显得恰到好处。从中可以看出,想象在说话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使所说所写的事更曲折生动,使所说所写的人物形象更丰满。
4 朗读、背诵、回味。
5 :
老师以前做过统计,很多同学喜欢秋天。是的,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秋天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有许多生动的场面,,有许多景物可描写------针对你感受最深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以“秋天的思念”为题,写一文章。要求:500字左右;在写清一两个方面的前提下,可写对人、事、景的思考,也可写对人、事、景的思念之情。
6 作业:课外背诵,抄文。
补充说明 教学过程包括:新课引入,上课的主要内容,课堂提问的问题,解决重点和难点的过程;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安排(包括分组讨论等),对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估计;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使用,板书安排;课堂练习,课堂,布置作业,等环节。计划按照备课的要求完成教案,空位不够可以自行增加。
《天净沙·秋思》教案3
〖教学理念〗
1、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疑难,感悟诗情的能力。
2、批判性地看待课文插图。
3、读写结合,以读带写。
〖教学步骤〗
一、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
1、反复朗读,抓关键词,体会感情。本诗文字通俗浅显,教学时,通过学生自主的朗读法来寻找物象,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古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诵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自主性朗读后,教师相机出击,设计问题:这首诗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2、读景组画,情景交融,悟出意境。在自主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利用多媒体播放诗作四幅画面(老鸦依藤集枝图,小桥流水炊烟图,古道西风瘦马图,夕阳游子思乡图)的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小令,既而在四幅画面的视觉冲击下,配以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的音律,然后请一生示范背诵,学生当即评价。当堂指导学生背诵。
二、抓住图象,挖掘诗歌深意
这一环节巧用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形成批判性看待事物的品质。课文插图犹如特写镜头,可形象地再现一个特写的细节,可简笔勾勒事物的概貌,可开启读者想象的空间。它的作用要和教师的巧妙运用纵使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研读《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笔者发现教材的这副插图与作品的意境有些不协调。袁金华等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条件》中说:“必须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愤悱’的意境,让学生跃跃欲试。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始终处于展翅欲飞或跃起向上的积极状态中,使他们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强的求知欲。”因此在此环节中,设计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这一环节是教学难点,大可采用“合作性学习”方法,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探究插图存在的不足,实现“倾听他人意见,交流各自看法,协作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共同成功喜悦”的效果。
三、把握意象,描绘生动画面
叶圣陶曾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教师如何注意学生的特点,采用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护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因此,这一环节采用“风景再造品诗境”的教学方法。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诗人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要求学生将这首写景抒情类的诗作改成一则优美生动的散文,写就在班上交流。
附优美的佳作:
一条荒凉的古道,漆迹斑驳的十里长亭,丛生的凋零野草,还有在暮色中静立着的饱经沧桑的古树。西风过处,偶尔几片黄叶飞起,片刻之后,一切又归于静默。这时,一个中年人容颜憔悴,手牵马缰,走进我们的视野,那匹马瘦骨嶙峋,偌大的一个荒原,竟然只有一人一马的足音和踏踩枯叶的轻微声息。而一声声的鸦啼,落寞异常,啼叫在飘泊异乡的游子心上。夕阳西下,人和马的影子都被拉得长长的,投在地上,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
【精彩片段】
(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生1:诗中说是瘦马,可画中的马还比较健壮,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应该把马画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马。
生2:我觉得人不一定非要骑在马上,如果由人牵着马走,岂不是更能表现出鞍马劳顿的味道。因为连马都累得走不动了,画中人心情的落寞就可想而知了。
师:很有创意。人骑马还是人牵马的问题反映了你的思考很深入。
生3:图中人物的表情很到位,但马的表情还可以更忧郁一些。
生4:插图中的树也有问题。图中远处的树给郁郁葱葱的感觉,近处的树却是光秃秃的。这样的对比太强烈了,不符合诗中的意境。我认为老树上如果有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更能体现苍凉之感。
生5:枯藤呢?插图中根本没有枯藤,如此能画出枯藤与古树的缠绕,植物的意象就鲜明了。
生6:远处的夕阳可以画得朦胧一些,还可以画出半边已经落下山的样子,渲染出傍晚的气氛。
生7:插图中鸟儿们飞得很轻盈,哪里是昏鸦啊。我认为鸟可以画得沉重一些,笨拙一些,最好让大部分鸟栖息在枯枝上,因为“秋思”的画面应凝重。
生8:风呢?如何体现西风?图中并没有表现出来。
生9:可以在茅屋上画些淡淡的炊烟,炊烟袅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气息更足,风的动感也表达出来了。
生10: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西风不就出来了吗?
师:为何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生10: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生11:本是游子思乡图,作者却花了一些笔墨去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不是矛盾了吗?
生12:不矛盾。这叫反衬,以温馨衬凄凉嘛!
生13:对,游子触景伤情,别人家是天伦之乐,自己却是沦落天涯,羁旅飘泊,这种对比痛彻心怀啊!
生14:也只有这样对比起来,断肠人才表达得实在。
师:对插图还有建议吗?
生15:除了细节的问题,我觉得插图最大的问题是整体构思上的毛病。我读完这首诗,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古道苍苍,秋风萧瑟的图画,但是这幅图给我的感觉太拥挤了,甚至是太热闹了。
生16:可能是景物都挤在一堆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儿,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如果景物能真正地成为背景,以此突出主人公的孤独,画面的整个格调就改变了。
师:说得真好,通过这样的修改,我感觉到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相当深刻了!
【教学反思】
1、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学诗歌感触甚多。第一,准确地整体把握是反复朗诵的必然收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学自知”,还学生阅读的自由权;第二,抓词句,抓想象,美表达,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悟情感,同时自觉提炼美化自己的表达;第三,诗情画意是古人创作诗歌时特意营造和追求的意境。抓意象,溯意境,向来是古诗欣赏的关键。
2、教学中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教学思想。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真诚面对自己的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敞开心扉探究质疑,品尝学习过程带来的乐趣,分享共同的胜利果实。另外,教师借助课文情景,巧用教材资源,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给各类学生提供各自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资源汇编】
1、马致远其人(说明:必要时可作入教学时的“导入”环节)
马致远(约1250~1324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年轻时热衷过功名,但仕途并不得意,后隐居杭州。他工于杂剧,与关汉卿,白仁甫,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孤雁汉宫秋》等。散曲《中原音韵·小令定格》说此曲为“秋思之祖”。
2、“悲秋”诗句集汇(学生积累背诵)
①白居易《南浦别》;
②杜甫《登高》;
③李煜《相见欢》;
④李清照《一剪梅》;
⑤李清照《声声慢》。
《天净沙·秋思》教案4
教学内容
《天净沙·秋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三册第三单元的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五首。它是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写的一首小令,元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这首小令写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班学生具体情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入手,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小令。
2、发挥联想和想像,体验课文情景,激*感。
3、通过揣摩,欣赏精彩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意识。
5、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揣摩、欣赏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诵读。
2、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与作者思想感情完美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现有基础:学生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已对朗读有一定的了解,对优美语言有一定的品味能力,在本课中将进一步培养朗读能力及品味能力。
学习动力:该班学生基础较好,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同时,对前几课的学习,对自然景物、学生有着较强烈的喜爱之情,可以以此为动力,让学生在诵读中,在画与写中,领会小令意境。
设计理念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此理念,本节课通过“读──画──议──写”,让学生画出心中所想,说出心中所感,写出心中“感”“想”,整堂课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构思,组织。
教学方法
1、情景式教学法。
2、朗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天净沙·秋思》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秋自古以来触发人深思。范仲淹的《渔家傲》中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给我们给了塞下秋光,征夫泪;杜牧《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寂寞,失意宫女的内心苦闷,秋士悲,秋女怨,让人揪心,令人扼腕。那么,一个孤身漂泊,远离家乡的旅人,在萧萧悲凉的“西风”之中,又会有怎样的情思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走近马致远,走进他的《天净沙·秋思》中去感受感受。(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1、抽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介绍。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曾热衷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八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中最为有名的,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雄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
这首小令何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三、读
1、师范读。
2、师指导学生读。
3、生自读,背诵。
四、学生画
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正体现了这一点,请同学们揣摩这首小令的意境,展示你丰富的想象,把你所想的绘成一幅画。
1、抽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2、学生分小组(四人一组)共同画。
五、议
各组交流自己所画的画,学生之间互评。
六、教师点拔
1、小令中运用得最多的是哪类词?
2、小令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3、小令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4、小令中最让你喜欢的词句有哪些?
(如学生未提到“瘦”,教师可点拔:瘦让你想到了哪些?)
七、写
一幅好画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一篇优美的散文,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你的文笔,把你所绘之景介绍给大家。
1、学生独立写。
2、学生自愿在班上交流,相互评价。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画──议──写”,走近了马致远,了解了他的绝唱之作,真正体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到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课后反思
该节课通过学生的“读──画──议──写”,较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之间的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有了一定的体现,对小令的意境有较深刻的理解,如有一位学生在画画时,没有局限于课本中的插图,而是用自己独特的理解画了游子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在古道上行走,当我问为什么游子要牵着马而不骑马时,学生的回答是:因离家太久,马也想家想得瘦了。是呀,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学生的回答,让我一震,其实,只要我们充分的相信学生,他们时时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天净沙·秋思》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
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而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仍不得不想到这篇作品《天净沙秋思》。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是元代的新诗体。“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读文本
2、教师配乐朗读
2、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读出感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学生合作探究
赏景品情
1、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2、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学生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笔画,加深思考。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各小组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首小令
抄写重点字词、词意
将这首小令改写成一首现代散文
《天净沙·秋思》教案6
教学步骤
(一)切点导入,以点激趣
以“自古逢秋悲寂寥”导入
(二)讲解常识
意图
讲解元曲的相关常识,让学生接受新知识
操作
⒈作者简介: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⒉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又一种艺术形式,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
(三)初读,明确小令写作内容
意图
理解句意,明确内容
操作
这支小令篇幅不长,只有28个字,学生对句意的把握难度不大,可以采取自读理解。
(四)细读,体会作者情感
意图
诗言志。我们要善于从作品中领悟出作者的“志”,能做到这点,就能正确领悟出文章的中心主题。
操作
找出文中的关键句“断肠人在天涯”,诗眼“断肠”。从而讨论出“凄苦惆怅之情”这个主题。
(五)研读,体会小令的写作手法
意图
我们要明白如何将无形的抽象的情在自己的笔端表现出来,用有形的景物描写可以很直观的做到这一点。
操作
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找出小令是以景物的描写来达到的。具体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在句末点明题旨,卒章显志。
(六)体会意境,迁移延伸
意图
迁移延伸课文内容,课内外有机结合,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操作
⒈假如要以这支小令为题材,创作一首歌词,应抓住哪一主题来写?
⒉若将这支小令拍摄成MTV,请根据小令的意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你的创意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曲
板书设计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断肠------凄苦惆怅的羁旅之思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
《天净沙·秋思》教案7
〖教学理念〗
1、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疑难,感悟诗情的能力。
2、批判性地看待课文插图。
3、读写结合,以读带写。
〖教学步骤〗
一、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
1、反复朗读,抓关键词,体会感情。本诗文字通俗浅显,教学时,通过学生自主的朗读法来寻找物象,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古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诵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自主性朗读后,教师相机出击,设计问题:这首诗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2、读景组画,情景交融,悟出意境。在自主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利用多媒体播放诗作四幅画面(老鸦依藤集枝图,小桥流水炊烟图,古道西风瘦马图,夕阳游子思乡图)的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小令,既而在四幅画面的视觉冲击下,配以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的.音律,然后请一生示范背诵,学生当即评价。当堂指导学生背诵。
二、抓住图象,挖掘诗歌深意
这一环节巧用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形成批判性看待事物的品质。课文插图犹如特写镜头,可形象地再现一个特写的细节,可简笔勾勒事物的概貌,可开启读者想象的空间。它的作用要和教师的巧妙运用纵使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研读《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笔者发现教材的这副插图与作品的意境有些不协调。袁金华等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条件》中说:“必须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愤悱’的意境,让学生跃跃欲试。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始终处于展翅欲飞或跃起向上的积极状态中,使他们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强的求知欲。”因此在此环节中,设计一个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这一环节是教学难点,大可采用“合作性学习”方法,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探究插图存在的不足,实现“倾听他人意见,交流各自看法,协作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共同成功喜悦”的效果。
三、把握意象,描绘生动画面
叶圣陶曾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教师如何注意学生的特点,采用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护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因此,这一环节采用“风景再造品诗境”的教学方法。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诗人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要求学生将这首写景抒情类的诗作改成一则优美生动的散文,写就在班上交流。
附优美的佳作:
一条荒凉的古道,漆迹斑驳的十里长亭,丛生的凋零野草,还有在暮色中静立着的饱经沧桑的古树。西风过处,偶尔几片黄叶飞起,片刻之后,一切又归于静默。这时,一个中年人容颜憔悴,手牵马缰,走进我们的视野,那匹马瘦骨嶙峋,偌大的一个荒原,竟然只有一人一马的足音和踏踩枯叶的轻微声息。而一声声的鸦啼,落寞异常,啼叫在飘泊异乡的游子心上。夕阳西下,人和马的影子都被拉得长长的,投在地上,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
【精彩片段】
(主问题:请同学们细品课文插图,看一看是否最好地体现《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学们能给插图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生1:诗中说是瘦马,可画中的马还比较健壮,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应该把马画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马。
生2:我觉得人不一定非要骑在马上,如果由人牵着马走,岂不是更能表现出鞍马劳顿的味道。因为连马都累得走不动了,画中人心情的落寞就可想而知了。
师:很有创意。人骑马还是人牵马的问题反映了你的思考很深入。
生3:图中人物的表情很到位,但马的表情还可以更忧郁一些。
生4:插图中的树也有问题。图中远处的树给郁郁葱葱的感觉,近处的树却是光秃秃的。这样的对比太强烈了,不符合诗中的意境。我认为老树上如果有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更能体现苍凉之感。
生5:枯藤呢?插图中根本没有枯藤,如此能画出枯藤与古树的缠绕,植物的意象就鲜明了。
生6:远处的夕阳可以画得朦胧一些,还可以画出半边已经落下山的样子,渲染出傍晚的气氛。
生7:插图中鸟儿们飞得很轻盈,哪里是昏鸦啊。我认为鸟可以画得沉重一些,笨拙一些,最好让大部分鸟栖息在枯枝上,因为“秋思”的画面应凝重。
生8:风呢?如何体现西风?图中并没有表现出来。
生9:可以在茅屋上画些淡淡的炊烟,炊烟袅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气息更足,风的动感也表达出来了。
生10: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西风不就出来了吗?
师:为何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生10: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生11:本是游子思乡图,作者却花了一些笔墨去写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这不是矛盾了吗?
生12:不矛盾。这叫反衬,以温馨衬凄凉嘛!
生13:对,游子触景伤情,别人家是天伦之乐,自己却是沦落天涯,羁旅飘泊,这种对比痛彻心怀啊!
生14:也只有这样对比起来,断肠人才表达得实在。
师:对插图还有建议吗?
生15:除了细节的问题,我觉得插图最大的问题是整体构思上的毛病。我读完这首诗,眼前浮现的是一幅古道苍苍,秋风萧瑟的图画,但是这幅图给我的感觉太拥挤了,甚至是太热闹了。
生16:可能是景物都挤在一堆的原因。我们可以把“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儿,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如果景物能真正地成为背景,以此突出主人公的孤独,画面的整个格调就改变了。
师:说得真好,通过这样的修改,我感觉到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相当深刻了!
【教学反思】
1、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学诗歌感触甚多。第一,准确地整体把握是反复朗诵的必然收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学自知”,还学生阅读的自由权;第二,抓词句,抓想象,美表达,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悟情感,同时自觉提炼美化自己的表达;第三,诗情画意是古人创作诗歌时特意营造和追求的意境。抓意象,溯意境,向来是古诗欣赏的关键。
2、教学中要始终贯穿“以人为本”教学思想。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真诚面对自己的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敞开心扉探究质疑,品尝学习过程带来的乐趣,分享共同的胜利果实。另外,教师借助课文情景,巧用教材资源,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给各类学生提供各自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
《天净沙·秋思》教案8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天净沙·秋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三册第三单元的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五首。它是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写的一首小令,元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这首小令写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前后联系
这套新教材是国家课改实验教材,其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的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单元是让学生走近自然美、感受自然美。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
1、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
2、培养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发现美与领悟美的能力。
3、学会观察感受大自然中的美,写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力求抓住特征,写得具体,写得真切。
小令《天净沙·秋思》的教学内容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紧密相连,既要加强朗读,体会小令意境,又要揣摩精彩的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班学生具体情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入手,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小令。
2、发挥联想和想像,体验课文情景,激*感。
3、通过揣摩,欣赏精彩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意识。
5、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揣摩、欣赏词句,感知小令的美妙意境,诵读。
2、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与作者思想感情完美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现有基础:
学生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已对朗读有一定的了解,对优美语言有一定的品味能力,在本课中将进一步培养朗读能力及品味能力。
学习动力:
该班学生基础较好,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同时,对前几课的学习,对自然景物、学生有着较强烈的喜爱之情,可以以此为动力,让学生在诵读中,在画与写中,领会小令意境。
设计理念: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此理念,本节课通过“读──画──议──写”,让学生画出心中所想,说出心中所感,写出心中“感”“想”,整堂课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构思,组织。
教学方法:
1、情景式教学法。
2、朗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天净沙·秋思》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秋自古以来触发人深思。范仲淹的《渔家傲》中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给我们给了塞下秋光,征夫泪;杜牧《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寂寞,失意宫女的内心苦闷,秋士悲,秋女怨,让人揪心,令人扼腕。那么,一个孤身漂泊,远离家乡的旅人,在萧萧悲凉的“西风”之中,又会有怎样的情思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走近马致远,走进他的《天净沙·秋思》中去感受感受。(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1、抽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介绍: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曾热衷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八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中最为有名的,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雄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后人称之为元代散曲之绝唱。
这首小令何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三、读
1、师范读。
2、师指导学生读。
3、生自读,背诵。
四、学生画
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正体现了这一点,请同学们揣摩这首小令的意境,展示你丰富的想象,把你所想的绘成一幅画。
1、抽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2、学生分小组(四人一组)共同画。
五、议
各组交流自己所画的画,学生之间互评。
六、教师点拔
1、小令中运用得最多的是哪类词?
2、小令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3、小令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4、小令中最让你喜欢的词句有哪些?
(如学生未提到“瘦”,教师可点拔:瘦让你想到了哪些?)
七、写
一幅好画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一篇优美的散文,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你的文笔,把你所绘之景介绍给大家。
1、学生独立写。
2、学生自愿在班上交流,相互评价。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画──议──写”,走近了马致远,了解了他的绝唱之作,真正体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到了一位游子的羁旅之思。
课后反思:
该节课通过学生的“读──画──议──写”,较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之间的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有了一定的体现,对小令的意境有较深刻的理解,如有一位学生在画画时,没有局限于课本中的插图,而是用自己独特的理解画了游子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在古道上行走,当我问为什么游子要牵着马而不骑马时,学生的回答是:因离家太久,马也想家想得瘦了。是呀,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学生的回答,让我一震,其实,只要我们充分的相信学生,他们时时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天净沙·秋思》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元散曲的有关常识。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造能力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所创造的意境。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文化。
2、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及其所创造的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创造能力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法:朗读法、情境设置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朗读法、评价法、比较阅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画面)一幅清秋图,一曲晚秋月,一阕清秋词,把我们带进万里清秋。请同学们带感情的赏读诗句:(多媒体)
读得好,读出了秋天的灵动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心目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想到的同学请告诉我。(丰收、萧条、凄凉等)。
正所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简单介绍文体常识)
一、朗读:
1、听朗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2、同学们听的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试读这首小令。
3、全体齐读。
4、指导朗读“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
5、个别读,读出感情。
6、师范读。
三、赏析:
1、找诗眼。
一曲小令,一缕情思。你认为《天净沙·秋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思?(断肠)同学们理解“断肠”是什么意思吗?(师:讲故事让学生理解“断肠”的含义:悲伤痛苦到极点。)
2、析景物。
同学们,读完了这首诗歌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用一个词概括。(凄凉,萧瑟、悲伤、忧伤等)请你把忧伤的情调读一读。(他读得如何?是否读出了你的感受?)读着读着这秋意就出来了。可是这首曲子当中并没有悲凉、哀伤、伤感的字样啊,你是从哪里读到的呢?
(1)赏析哀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以哀景衬哀情)
秋景可以入画,可以行文的有很多,诸如香山的红叶,黄山的秋日、中秋的明月、长江的渔家唱晚。为何马致远弃而不用,偏偏独取“枯藤、老树、昏鸦”呢?*常生活中“藤、树、乌鸦”都是些很普通的景物,假如在你开心的时候,你会在这些词前面加上“枯、老、昏”这些形容词呢?能举例子吗?
心情愉快时:藤、树、鸦?
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
心情愉快时:藤、树、鸦?
(2)赏析乐景: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衬哀情),(读时欢快中流露一些哀伤。)
小结:反衬手法。
(3)入情入境朗读。
3、绘画面。
在夕阳的余晖里,在萧瑟的秋风中,这是怎样的一种情境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这些文字幻化成一幅幅图像,然后再用语言把这些图像描绘出来。
4、练背诵。
通过我们的想和说已经把我们带入了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的情境中去,不知道大家是否体会到了马致远创作这首小令的感情呢?
(1)个人读。
(2)比赛读。
(3)全班背诵。
5、说特色。
1、大家深情地朗读把老师也带进了那种意境当中去,可见大家已经领悟了这首小令的妙处。那么它妙在什么地方呢?请大家用:它妙就妙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多媒体)
2、前人的评价:
誉为元“秋思之祖”。——周德清
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
“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旁人赘一词”之誉。
小结:一首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的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凄苦,咏之而更感其心。
四、拓展延伸,对比赏析:
1、《秋词》刘禹锡
2、《天净沙·秋》白朴
3、《天净沙·湖上送别》张可久
五、结语、作业。
马致远用诗歌来表达感情,歌手满文军用歌声来倾诉思念,在这动听的歌声里,同学们,你们可曾有过同样的思念或思绪呢?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感情呢?用诗、用歌、还是用画?拿起你手中的笔来完成今天的作业。
《天净沙·秋思》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
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坳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学生合作探究
1、学生闭目,随着教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才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同了,太阳也要回家了还没有找到抽空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学生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笔画,加深思考。
3、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
“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4、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各小组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作业
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天净沙秋思教案10篇(扩展4)
——《天净沙·秋思》改写10篇
《天净沙·秋思》改写1
那沧桑的古道亦是沉默着。它已见证过沧海桑田,如何容下那红尘纷扰?萧瑟的西风匆匆路过,扬起一阵尘土,亦带走了几声叹息。它是一个旅人,永远不会停下脚步;它看管世间种种悲伤,也许是它无心吧!
夕阳红色的影子里模糊着一团饱经苦难的黑影。走进,走进……那是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一匹沧桑的马,踏着一条沧桑的道,载着一个沧桑的人。
马走得很慢,游子低着头,将瑟瑟的秋风,谱成一支思想的哀曲。
头顶传来几声乌鸦的怪叫,刺耳沙哑,带着几分秋意。游子抬头,正好望见乌鸦钻进巢穴。是归巢的鸟啊!他不禁苦笑。连乌鸦都可以回家,那我呢?我的家,在那儿……游子眼角一滴思归的泪,那泪里映出一个慈祥的面容。青丝已成白发,唯有眼底的深情不改。游子嘴里轻轻念着两个字,一遍又一遍……
马走近那棵老树,游子不禁向那棵树望去:枝头已无叶,干枯的纸条颤抖着,好似一个垂暮老人的*。那单薄的树干上缠着一根藤,一根苍老的藤。游子愣住了,老树陪着老藤,可等到我老的时候,怕是陪着我的,还是只有这匹马吧?游子自嘲地笑了,只不过那笑里带着苦涩。自己难道注定一生漂泊天涯了吗?
马儿慢慢地走着。老树、枯藤、归鸦都消失在游子的视线里……
恍惚间,耳边传来嬉笑声。游子惊呆了:那袅袅升起的炊烟,那白墙黑瓦的村舍,那潺潺流动的小河,那弯弯的小桥……那是他的故乡,他日思夜想的故乡啊!两行清泪无故滴落,落尽尘土。游子却犹豫了,他尚未功成名就,何颜去见父母?
马儿突然嘶鸣起来,游子一惊,急忙一拉缰绳。再回首,那个小小的村庄已不见了踪影,身后只有那条古道,无言的古道……游子方感到寒意,他拍拍马头,苦笑道:“你怕是冷了吧?也对,这里哪怕盛夏,也是一样的冷啊!”
马儿依旧慢慢地走着,游子遥望天边,那个地方,那个人,还好吗?
《天净沙·秋思》改写2
萧瑟的秋风似一把锋利的刀子在我脸上刻下一道道抹不去的伤痕,又是一年秋了,这最荒凉的季节。
古藤无力地缠绕着那光秃秃的老树。它蜷曲着身子,铁青着脸似乎在等待着死亡地降临,老树的上方正盘旋着一群黄昏归巢的乌鸦。乌鸦正嘶声裂肺地叫着,似乎在感叹艰难的生活。
我受不了这荒凉的景色,背过身去,继续往前走。
又是一幅截然不同的风景画:一座古老而又纯朴的小桥跨过了潺潺的流水。河水的旁边住着几户人家。他们傍水而居过着简单而又快乐的生活。
不知为什么,这幅恬静宜人的画没有使我感到太多的喜悦,而使我不由得产生一种思乡之情。
我仍继续向前,此刻古老的小道上刮起了阵阵秋风,我骑着瘦马,迎着秋风缓慢地前行。太阳就要下山了,微黄的夕阳斜射在我的身上,心里只有惆怅。故乡,这两个使人牵挂的字在我心头荡漾;天涯,这个离故乡最远的地方,此时也就在我的脚下……
《天净沙·秋思》改写3
一阵阵秋风吹着脸,天有些凉了,不知道家人是否*安,朋友们是否健康。
我看着满地的落叶,阵阵秋风吹着我单薄的身躯,心里不禁一阵凄凉。因为战争的原因,我告别家乡,来到这洛阳城里谋生。一眨眼,我来这里竟然十年了!十年之中,我没回过一次家乡,没看望过一次老母亲,也不知老母亲可安好,朋友们可健康。我回到客栈,回忆起这十年来的点点滴滴。我虽然身在他乡,但我的心却早已飞到了家乡。
我走在街上,心里想着家乡,想着老母亲。这时,一声熟悉的语调冲进我的耳畔,多么温暖,多么亲切!我转过向来,寻找声音的来源,说话的是一位中年男子。我上前一问,竟是我的故人。我赶紧把他请进客栈,询问起家乡的情况来。他说因为长年战乱,家乡已经残破不堪,人们生活也越来越艰难。听着他的叙说,我心里不由得难过起来。心中涌出很多话想对远方的父母表达。于是我便让故人在客栈停留休息,自己准备好笔墨,想写一封信慰问家中的老父母。
我要告诉他们我在洛阳*安无事,一切安好。希望他们也保重身体,如有机会我一定尽快回到故乡,与他们团聚。
写好后我把信慎重地交给了故人,嘱托他一定要交给我的父母。并转告他们我很好,不要担心。
故人临走前,我又一次叫住了他,因为怕自己信中没有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拆开封好的信封,又把信检查了一遍,确定没有遗漏后才又放心地把信封好交给故人。他拍拍我的肩膀,骑上马远去,看着他远去的背影,视线不禁变得模糊……
这就是我的故事,我叫张籍。
《天净沙·秋思》改写4
黄昏时分,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宁静的山腰上,给山穿上一件小衣裳。年老的树木上爬满了许多枯藤,将要回巢的乌鸦停落在这些长满枯藤的老树上。在小溪*,有一条小桥,桥下缓缓流过的溪水,*座落着几户人家,屋顶早已升起了袅袅炊烟。大人们在做饭,在洗衣服,小孩呢?在玩耍,在嬉戏。从废弃无用的驿道上吹来一丝丝凉爽的西风,在萧瑟的西风中缓缓走过来一匹瘦弱劳累的马。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伤心断肠到极点的诗人,看到这一幕,便不由自主的从心里想,别人都在这儿玩耍嬉戏,快乐把和家人生活,可我却没能回到家中,与亲人相伴。我想这又是一个孤独寂寞的夜呢!
《天净沙·秋思》改写5
一轮红日从西山慢慢落下,残存的稀疏晚霞犹如油画一般,今人仿佛进入仙境。
慢慢地,这一道晚霞逐渐消失,暗淡的霞光照着远处的那个孤零零的村落。
我一眼望去,看到轻烟从安静孤寂的村庄栩栩升起,飘向空中。几棵落光叶子的老树譬如几位老人,那饱经风霜的树枝上栖息着几只有着乌黑羽毛的乌鸦,与佝偻的老树一同给了我一种寂寥的感觉。
不远处,一只孤独的鸿雁掠过天际,看得见它那柔顺的皮毛在飞行中一抖一抖。那即将消失的一抹霞光洒在它身上,闪着亮丽的油光,我望着它飞去的身影望去,远处是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山清水秀,焕然一新:那山,犹如一位魁梧的巨人,又如一个擎天大柱,这种青,好像一涓流水,流进我的心胸;那水,就像一块绿翡翠,又像一片绿茵的草地,这种绿,犹如一阵春风,拂过我的心田。还有那点缀在它们身旁的霜白小草,火红枫叶和金黄菊花,这些醒目的色彩,让我无比的兴奋,心早就飞到那无限的风光中了。
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好一幅萧瑟和明朗组合融洽的秋景图啊!
《天净沙·秋思》改写6
夕阳西下,鸟儿归巢,人们也都回家休息了。*日里寂静的山路变得更为幽静了,小路上空无一人,只听见秋风吹过的声音,继而给人一种萧瑟之感。咦?那不正是元曲大家马致远吗?他正骑着马,在一棵老树旁。乌鸦都已经归巢了,他怎么还不回家呢?原来,这不是他的家。此时此刻,他正想象着远在家乡的老母做好喷香的饭菜等他回家,屋外流水潺潺,自己正骑着马、哼着小曲,慢悠悠地在回家的路上。这是多么闲适、多么温馨啊!可是,现在自己却孤身一人漂泊他乡,居无定所,不知该何去何从,那又是多么凄凉啊!此次远离家乡,不知要何时才能回家。想到这儿,马致远不禁落泪。“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是何等的思乡之苦?虽然,我未曾经历过,但看到此情此景,还是能体会到那种远离家乡、对家乡的牵挂,我好像也要落泪了。
马致远捺不住思乡之切,提笔写下了这首散曲。
《天净沙·秋思》改写7
我步入山间崎岖的小径,尽头是一棵已枯萎的老榕树,古老的榕树上缠绕着枯藤,几根枯萎的藤蔓从饱经风霜的老树上掉下来,垂到地上。那棵树,显着死气沉沉的昏黄。几只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在树枝间,乌鸦的叫声划破了静寂的天空,虽显出几分生机,却单调而刺耳。小桥下,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溪上的小桥横跨在小溪的*,小木桥只有一尺多宽,木板凹凸不*,异常简陋。溪水哗哗地流着,是那样自由,是那样欢畅,那样的无忧无虑。几处人家也映入我的眼帘,那几处人家冒出几缕袅袅轻烟在昏黄的天空中飘着,带着饭菜的香味向我迎面扑来。我回头望望,透明的窗纸上映着一家人幸福的身影。再看看我自己,孤身一人,此时此刻,我是多么想念那温暖的故乡,思念家中的亲人啊!
我继续往前走,荒凉的古道上秋风萧瑟,黄沙漫天,一匹瘦弱而又疲惫的老马驮着我缓慢前行。在这条沉寂的路上,我身边唯一陪伴的却只有这一匹瘦马。因为我的穷困潦倒,所以这匹马看上去骨瘦如柴,精神疲惫。秋风一阵紧似一阵地吹着,我跟我的马长途跋涉已有很长一段日子了,望着疲惫不堪、瘦骨嶙峋的马,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只有哀愁与忧伤,我的羁旅生活多艰辛啊!
此时我眼前的景色真是凄凉。藤是枯萎的藤,树是千年老树,道是荒凉古道,风是萧瑟秋风。有些刺骨的寒风在疯狂吹着,天近黄昏,一抹斜阳照在树顶,想把自己最后的几缕光亮送给大地。不一会儿,夕阳就从西方落下了,可我却还漂泊在外。远处隐约传来别人家的欢笑声,那是多么温馨啊!可它却使我心中的思乡之情更加愈发的浓了。
我牵着马站在古道边,任凭秋风呼呼地抚摸着我的脸颊,风好像在说:“浪迹天涯的游子啊!你何时才能结束这种餐风露宿的日子,回到故乡的亲人身边?”面对此情此景,我怎能不断肠呢?我只好拿起了萧,轻轻地吹了起来,这时,夕阳已经落下,漂泊未归的我还远在天涯,流浪,流浪……
《天净沙·秋思》改写8
我慢慢的走在夕阳下,太阳的余辉把我孤独的影子拉得斜长。如今已是深秋,我孤身一人,骑着一匹嶙峋瘦马,
马儿伴随着我漂泊它乡已经多日,它也渐渐瘦了下来,再没有往日的健壮与活力,一阵西风吹来,拂动我的衣袖,把我的思绪拉到眼前。
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片凄凉,一如我的心境。一棵老树,一根枯藤。老树看起来疲劳乏力,如同正在慢慢衰竭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随时会倒下。几根枯藤无力地缠绕着大树,发出哀伤的*,那扭曲着的打在树干上的结仿佛也打在我的心中,枯藤无力地缠绕在老树的枯干上,一种莫名的伤感萦绕于我心头。
“哇!哇!呱!呱!”一阵沙哑的鸣叫掠过耳畔,在冷冽的秋风中远去。那是一只乌鸦,它一定也老了,老眼昏花。它是不是和老树经历过同样的沧桑?它是不是对这晚景有着无限的感伤和惆怅?它能找到夜间的归宿么?
四周并无市俗的喧闹,一座小桥横跨在溪水的*,流水从远古流来,好像倾诉着无尽的悲伤。它的歌声令人心碎,如同一个游子的低吟。走过小桥,抬起头,忽见前面隐约有个小村庄,我不禁加快了脚步。炊烟飘渺,如同老母的思绪漫无着落。一片安静祥和的景象,这情景卷起了我深深的思乡之情,在外漂泊数载,未回过家乡,怎能不思念?一切都静了。
嬉耍了一天的孩童此刻该回家了吧?在温馨的屋里,早已摆好了饭菜正等着他们。而我,这断肠人,却仍黯然失神地独自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改写9
我独自走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望着眼前的一切。
枯老的藤蔓死死的缠绕在大树上,可能是因为老了,没有气力,那本来柔软而坚韧的藤蔓,那本来蓬勃向上的面貌和那不顾一切勇敢向前的精神都没有了。也许是失败了很多次感到失望吧,也许是被其他人不认可感到丧气了吧,又或许是心里那最后一点点生活的希望也被浇灌了吧。可这就是天意……
沧桑的老树长满了凹槽,有的树枝上还残留了几片枯叶,一阵凉风吹来,树叶不动声响的飘飘悠悠地飘落下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那么的悲凉……一只乌鸦若隐若现的在削尖的树梢上飞过,发出它呱呱的叫声。黄昏了,那乌鸦或许是赶紧回家照顾孩子了吧,一副急匆匆的样子,很快很快就消失在我的眼际。
我骑着瘦弱的马来到一条*静的小溪边,一座小桥巍然屹立在*中间,上面落满了一层灰白的尘土。
瘦弱的老马仰面朝天地嘶嚎了一声,我轻轻地拉了一下缰绳,然后侧着身子下了马背,走到看着它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显出一点憔悴。那凸出的眼睛里充满了细小的血丝,眼里微微有些湿润,慢慢的红了起来,我俯身捡起地上的缰绳,轻轻地拉着它走到老树旁,将绳绕着树桩打了个结。摸了摸它那粗糙的毛发,它小声地鸣啼了一声。很快,它搭拉着眼睛睡着了,或许,他正在做一个美梦吧!
我转过身,独自一人走在古老的道路上,看着古道边暗黄的小草和枯萎的小花被风吹得往一边倒,不由地为它们伤感。旁边小溪只听见一点点“哗哗啦啦”的流水声,小溪旁几颗老树的落叶“唰唰啦啦”的飘落在轻盈的水面上,随着清澈的流水一起朝着远方流去。
我继续往前走,看见了一个脸蛋有些胖胖的还泛着红晕的小男孩正在玩沙泥,他用他那肉嘟嘟的小手把那潮湿的泥沙堆建成一座简单的宫殿。突然,宫殿的一座城墙倒了,男孩不紧不慢地将疏松的散沙捧起,用双手里摁了摁,小心翼翼放在上面,用双手将沙团往上拖了拖,这样,城墙的一小部分就完成了,然后他慢慢的反复着刚才的动作。不一会儿,一面牢固又整齐的城墙就完成了,他高兴的地拍打着双手庆祝,突然,不远处传来了一阵呼喊声,声音越来越近,不久,一位老妇人出现在我的视野里。他走到男孩的身前,小声地嘀咕着什么,便拉起小男孩走了,小男孩依依不舍地回头看了看他好不容易建成的“宫殿”被风吹的散落一地。
他们渐渐走远了,我望夕阳西下,忍不住想起故乡的亲人。小声地吟诵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改写10
黄昏时分,几朵云在天空中飘散。树上几根枯藤无力地攀附着老树,西风一阵阵的吹着,几只乌鸦无奈的飞回巢中,不时传来几声啼叫。
我无精打采的,骑着马儿。马儿,我唯一的伙伴,它随我流浪天涯,四处奔波,已经累得精疲力尽。我呢?也是瘦骨嶙峋。西风吹过我的几缕碎发,我的心中掠过一丝哀愁:何时才能回到家乡?
我继续向前走着,看见一条细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河。河上架着一条只有一尺来宽的小木桥,木桥凹凸不*,异常简陋。河水哗哗地流着,是那样自由欢畅,那样无忧无虑。听着流水声,我惆怅的心情,竟有了淡淡的释然。昏黄的天空中飘着几缕从那户人家冒出的袅袅青烟,带着淡淡的饭香,迎面扑来。阵阵欢笑,从屋子里传来,多么幸福啊!现在,我的家人在哪呢?我站在古道上,西风毫不留情地刮着我的脸颊,可是,与思乡之痛比起这又算得了什么?
游子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风餐露宿的生活啊?想着想着,我躺在一片枯黄的草地上睡着了,梦境把我带到了幻想中的家。
天净沙秋思教案10篇(扩展5)
——《天净沙·秋思》改写10篇
《天净沙·秋思》改写1
天已经接近黄昏,微黄的阳光斜射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一阵风吹来,哗哗的声音像是在抱怨着上帝对他的不公*。突然,一群乌鸦停在了这老树上,并发出一阵凄凄沥沥的哀鸣,让我想起了许久未见的家人,心中忽然有了一丝悲伤。
我在小溪旁静静的走着,小桥下潺潺的流水,哗哗作响。小溪边有着一户户人家在做着饭,吃着饭,其乐融融,幸福极了!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独自的前行,让我想起了一路的艰难。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不禁使我长长的叹了一声气。
《天净沙·秋思》改写2
萧瑟的秋风似一把锋利的刀子在我脸上刻下一道道抹不去的伤痕,又是一年秋了,这最荒凉的季节。
古藤无力地缠绕着那光秃秃的老树。它蜷曲着身子,铁青着脸似乎在等待着死亡地降临,老树的上方正盘旋着一群黄昏归巢的乌鸦。乌鸦正嘶声裂肺地叫着,似乎在感叹艰难的生活。
我受不了这荒凉的景色,背过身去,继续往前走。
又是一幅截然不同的风景画:一座古老而又纯朴的小桥跨过了潺潺的流水。河水的旁边住着几户人家。他们傍水而居过着简单而又快乐的生活。
不知为什么,这幅恬静宜人的画没有使我感到太多的喜悦,而使我不由得产生一种思乡之情。
我仍继续向前,此刻古老的小道上刮起了阵阵秋风,我骑着瘦马,迎着秋风缓慢地前行。太阳就要下山了,微黄的夕阳斜射在我的身上,心里只有惆怅。故乡,这两个使人牵挂的字在我心头荡漾;天涯,这个离故乡最远的地方,此时也就在我的脚下……
《天净沙·秋思》改写3
我,已经在外漂泊很久了,我已经过够这种吃了上顿没下顿,住了今晚不知道明晚住哪的生活了。我想要追逐我的梦想,但我的梦又在哪里……
我已经渐渐意识到随着瘦马的行进,我离我的梦会越来越远。但是,这又有什么用,梦,终究是梦,或许这梦就是我今生做的最离谱的一场白日梦了吧,或许这样漂泊不定的生活就是我今生的归宿了吧!
唉,行进在古老的驿道上,我的马日渐消瘦了,我的肚子也已经咕咕叫了,我的费用已经所剩无几了,我的马一日比一日疲劳,我不知道我将要去哪儿?我也不知道我的家在哪儿?或许我就只能这样漫无目的地走下去,直到山穷水尽……
我闻到饭菜香了,我看见袅袅升起的炊烟了,看着那一户户人家,我似乎听见了他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团聚的欢声笑语,但是这样温馨的场面却直击我的伤口,他们都有家,他们都可以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但是我却不可以,我的家究竟在哪里?在遥远的远方吗?我还有家可以回吗?以前在家的那些美好回忆都已经是过往,不可能再现了吧!
一枝枯老的藤蔓缠绕着一棵古老的树木,树杈上有一个乌鸦窝,一只乌鸦扑扇着翅膀正在回巢呢!暮色已近,可我却不知道,我要在哪里留宿?
唉,夕阳西下,或许我永远只能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作个断肠人吧……
《天净沙·秋思》改写4
一轮红日从西山慢慢落下,残存的稀疏晚霞犹如油画一般,今人仿佛进入仙境。
慢慢地,这一道晚霞逐渐消失,暗淡的霞光照着远处的那个孤零零的村落。
我一眼望去,看到轻烟从安静孤寂的村庄栩栩升起,飘向空中。几棵落光叶子的老树譬如几位老人,那饱经风霜的树枝上栖息着几只有着乌黑羽毛的乌鸦,与佝偻的老树一同给了我一种寂寥的感觉。
不远处,一只孤独的鸿雁掠过天际,看得见它那柔顺的皮毛在飞行中一抖一抖。那即将消失的一抹霞光洒在它身上,闪着亮丽的油光,我望着它飞去的身影望去,远处是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山清水秀,焕然一新:那山,犹如一位魁梧的巨人,又如一个擎天大柱,这种青,好像一涓流水,流进我的心胸;那水,就像一块绿翡翠,又像一片绿茵的草地,这种绿,犹如一阵春风,拂过我的心田。还有那点缀在它们身旁的霜白小草,火红枫叶和金黄菊花,这些醒目的色彩,让我无比的兴奋,心早就飞到那无限的风光中了。
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好一幅萧瑟和明朗组合融洽的秋景图啊!
《天净沙·秋思》改写5
夕阳西下,鸟儿归巢,人们也都回家休息了。*日里寂静的山路变得更为幽静了,小路上空无一人,只听见秋风吹过的声音,继而给人一种萧瑟之感。咦?那不正是元曲大家马致远吗?他正骑着马,在一棵老树旁。乌鸦都已经归巢了,他怎么还不回家呢?原来,这不是他的家。此时此刻,他正想象着远在家乡的老母做好喷香的饭菜等他回家,屋外流水潺潺,自己正骑着马、哼着小曲,慢悠悠地在回家的路上。这是多么闲适、多么温馨啊!可是,现在自己却孤身一人漂泊他乡,居无定所,不知该何去何从,那又是多么凄凉啊!此次远离家乡,不知要何时才能回家。想到这儿,马致远不禁落泪。“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是何等的思乡之苦?虽然,我未曾经历过,但看到此情此景,还是能体会到那种远离家乡、对家乡的牵挂,我好像也要落泪了。
马致远捺不住思乡之切,提笔写下了这首散曲。
《天净沙·秋思》改写6
水无声,风无语,人也不言。
斜阳早已跌进了对面的山坳。一颗苍老古槐被一根根枯萎的树藤缠绕着,没有多余的枝桠。黄昏时的乌鸦,收起薄薄的羽翼,赶回了温暖的巢,乌鸦凄凉的鸣叫刺破天空,渐落了满天的寒意,引起了我无限的感伤。
在这种极度伤心的情景下,似乎只剩下我和前面的几户人家,太阳渐渐落山了,把最后一道光投向小河的前方,我停下了脚步,心仿佛感到世上的万物都那么沉重。
那条河里的水似乎那么浑浊,乌鸦又一次惨叫着,它似乎也厌倦了这一生,抬起翅膀飞向好远好远的地方,那太阳继续往下沉,小乔搭在河水之间,清风吹拂着我的脸颊,把那匹瘦瘦的马吹醒了,它也叹一口气,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艰辛,我沿着这条古道往前走去,“哎,远离家乡,我见不到每个人了,我似乎只能漂泊在这遥远的天涯。”
夕阳被大片大片的云挡住了,我心里可以用“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首诗来形容我。风停了,太阳没了,天像一团团黑墨汁,我的心情就好似这天空一样,前方的道路还很长,我还得继续往前走……
望着眼前的夜色,心中的思乡怀亲之情油然而起。
谁,是谁暗淡了天空,暗淡了季节,暗淡了每一颗疲惫的心灵。
《天净沙·秋思》改写7
我步入山间崎岖的小径,尽头是一棵已枯萎的老榕树,古老的榕树上缠绕着枯藤,几根枯萎的藤蔓从饱经风霜的老树上掉下来,垂到地上。那棵树,显着死气沉沉的昏黄。几只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在树枝间,乌鸦的叫声划破了静寂的天空,虽显出几分生机,却单调而刺耳。小桥下,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溪上的小桥横跨在小溪的*,小木桥只有一尺多宽,木板凹凸不*,异常简陋。溪水哗哗地流着,是那样自由,是那样欢畅,那样的无忧无虑。几处人家也映入我的眼帘,那几处人家冒出几缕袅袅轻烟在昏黄的天空中飘着,带着饭菜的香味向我迎面扑来。我回头望望,透明的窗纸上映着一家人幸福的身影。再看看我自己,孤身一人,此时此刻,我是多么想念那温暖的故乡,思念家中的亲人啊!
我继续往前走,荒凉的古道上秋风萧瑟,黄沙漫天,一匹瘦弱而又疲惫的老马驮着我缓慢前行。在这条沉寂的路上,我身边唯一陪伴的却只有这一匹瘦马。因为我的穷困潦倒,所以这匹马看上去骨瘦如柴,精神疲惫。秋风一阵紧似一阵地吹着,我跟我的马长途跋涉已有很长一段日子了,望着疲惫不堪、瘦骨嶙峋的马,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只有哀愁与忧伤,我的羁旅生活多艰辛啊!
此时我眼前的景色真是凄凉。藤是枯萎的藤,树是千年老树,道是荒凉古道,风是萧瑟秋风。有些刺骨的寒风在疯狂吹着,天近黄昏,一抹斜阳照在树顶,想把自己最后的几缕光亮送给大地。不一会儿,夕阳就从西方落下了,可我却还漂泊在外。远处隐约传来别人家的欢笑声,那是多么温馨啊!可它却使我心中的思乡之情更加愈发的浓了。
我牵着马站在古道边,任凭秋风呼呼地抚摸着我的脸颊,风好像在说:“浪迹天涯的游子啊!你何时才能结束这种餐风露宿的日子,回到故乡的亲人身边?”面对此情此景,我怎能不断肠呢?我只好拿起了萧,轻轻地吹了起来,这时,夕阳已经落下,漂泊未归的我还远在天涯,流浪,流浪……
《天净沙·秋思》改写8
我慢慢的走在夕阳下,太阳的余辉把我孤独的影子拉得斜长。如今已是深秋,我孤身一人,骑着一匹嶙峋瘦马,
马儿伴随着我漂泊它乡已经多日,它也渐渐瘦了下来,再没有往日的健壮与活力,一阵西风吹来,拂动我的衣袖,把我的思绪拉到眼前。
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片凄凉,一如我的心境。一棵老树,一根枯藤。老树看起来疲劳乏力,如同正在慢慢衰竭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随时会倒下。几根枯藤无力地缠绕着大树,发出哀伤的*,那扭曲着的打在树干上的结仿佛也打在我的心中,枯藤无力地缠绕在老树的枯干上,一种莫名的伤感萦绕于我心头。
“哇!哇!呱!呱!”一阵沙哑的鸣叫掠过耳畔,在冷冽的秋风中远去。那是一只乌鸦,它一定也老了,老眼昏花。它是不是和老树经历过同样的沧桑?它是不是对这晚景有着无限的感伤和惆怅?它能找到夜间的归宿么?
四周并无市俗的喧闹,一座小桥横跨在溪水的*,流水从远古流来,好像倾诉着无尽的悲伤。它的歌声令人心碎,如同一个游子的低吟。走过小桥,抬起头,忽见前面隐约有个小村庄,我不禁加快了脚步。炊烟飘渺,如同老母的思绪漫无着落。一片安静祥和的景象,这情景卷起了我深深的思乡之情,在外漂泊数载,未回过家乡,怎能不思念?一切都静了。
嬉耍了一天的孩童此刻该回家了吧?在温馨的屋里,早已摆好了饭菜正等着他们。而我,这断肠人,却仍黯然失神地独自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改写9
“为什么自己久久不能得志?为什么自己空有一腹才华和一腔热血与抱负无处发挥?为什么自己会沦落到如此地步……”我骑在马背上,望着秋风像无家可归的幽魂四处乱窜,心中波澜起伏,思绪万千。
小路边的枯藤像哈巴狗一般,软绵绵地趴在地上,它的每一片叶子都与土地融为一色,要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老树的存在总算给这块土地添加了一点儿绿色,黄蝴蝶一只一只降落在地面个别的树叶还不愿承认自己已经步入残年,死皮赖脸地黏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树枝上停留着几只乌鸦,发出一阵嘶鸣后就飞向了自己的巢穴了。看了此幕,我不禁心生酸味,眼眶涌出一股热流……
桥底下的河流,流向那座破烂却十分温馨的小屋,小屋炊烟袅袅,屋里发出欢乐的笑声。远远望去,一个穿红衣的小姑娘在小院里奔跑,母亲一边洗菜,一边看着她,脸上满是慈祥和怜爱……我再也不能回到那种生活了,再也不能了。
带着浓浓的悲意,骑着瘦弱的马匹,迎着西风艰难的前行,一人一马,在夕阳下拉出长长的身影。
夕阳渐渐失去了光泽,黑暗即将来临,残霞带走了黄昏下最后一份美景。
我何去何从!又该去何处停宿?流浪者在天涯行走。
《天净沙·秋思》改写10
黄昏时分,几朵云在天空中飘散。树上几根枯藤无力地攀附着老树,西风一阵阵的吹着,几只乌鸦无奈的飞回巢中,不时传来几声啼叫。
我无精打采的,骑着马儿。马儿,我唯一的伙伴,它随我流浪天涯,四处奔波,已经累得精疲力尽。我呢?也是瘦骨嶙峋。西风吹过我的几缕碎发,我的心中掠过一丝哀愁:何时才能回到家乡?
我继续向前走着,看见一条细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河。河上架着一条只有一尺来宽的小木桥,木桥凹凸不*,异常简陋。河水哗哗地流着,是那样自由欢畅,那样无忧无虑。听着流水声,我惆怅的心情,竟有了淡淡的释然。昏黄的天空中飘着几缕从那户人家冒出的袅袅青烟,带着淡淡的饭香,迎面扑来。阵阵欢笑,从屋子里传来,多么幸福啊!现在,我的家人在哪呢?我站在古道上,西风毫不留情地刮着我的脸颊,可是,与思乡之痛比起这又算得了什么?
游子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风餐露宿的生活啊?想着想着,我躺在一片枯黄的草地上睡着了,梦境把我带到了幻想中的家。
天净沙秋思教案10篇(扩展6)
——天净沙秋思扩写10篇
天净沙秋思扩写1
迷茫在古道上,前方的路上在我眼中是多么漫长,望望头顶阴郁的天,不禁心头一痛,两行泪水已流过脸颊。路旁几棵老树沧桑的脸庞,干枯的藤枝上仅有的几片枯叶也纷纷落下,连枯叶都能归根,而我呢?我又一次塌下了肩,深深地叹了口气。乌鸦归巢,互相依偎着彼此,叽叽喳喳地聊聊叨叨。我的家,你究竟在哪?
一座小桥孤独地立在奔腾的河水上,那川流不息的河水,你可否能带着我快快回家呢?想着想着,不觉间抬头,仰望天空,袅袅炊烟不断上升。低头一看,原来是几户农家在烧饭,其乐融融,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属于我的团圆饭何时才能入口呢?
无尽头的古道让瘦弱的马更憔悴了,迎面吹来的风刺入了我的心,依旧孤独,夕阳西下,马儿踩踏着红光。在这个合家欢乐的傍晚,一个流浪汉已悔断了肠子,漂泊在天涯海角。
天净沙秋思扩写2
故乡,是我从小长大的温床,但现在,我为了谋生糊口,被迫离开这张陪伴我长大的温床,远走他乡。
在这羊肠小道上,此情此景,总是让人触景生情。已枯萎的藤子还缠绕着这棵老树,仿佛是一个年幼的"孩子缠绕着他的母亲。看,一只只乌鸦归巢了。他们栖集在那棵老树上,叽叽喳喳地闹着,好像一家人在谈论自己在一天的所见所闻。
再看看小溪旁的那几户人家,一缕缕炊烟不停地上升,还飘来了一阵阵饭菜香呢!小桥旁的潺潺流水,倒映出那几处人家,更显得和谐、融洽。
我骑着一匹瘦马,迎着萧瑟的秋风在荒凉的古道上走着。看到此情此景,我心里不禁一酸。我也更想念远在故乡的亲朋好友们。夕阳正徐徐西下,我这个伤心仍在漂泊天涯。
天净沙秋思扩写3
夕阳斜映在古木之上,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大地。几只黑鸦立在枯藤之上,发出嘶哑的叫声。
一位青衣侠客骑在瘦马上。侠客身背一把青锋宝剑,是当年越国良工欧冶子之作,其名曰“工布”。此剑剑身极薄,文如流水,连绵不断。刃上宝光流动,变幻莫测。
侠客摸了摸身上的剑,长叹一声,胯下一匹骅骝也跟着停下了脚步。此马虽瘦,可看起来很精干,毛是呈浅灰色的,缠口很好,戴着白银的马鞍。侠客仰望北方,那是他故乡的方向,几只鸟雀从他视野里飞过,一片寂静。“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此时的侠客回想起他的家乡,门前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眼眶不由润湿了。想起自己少年时,喜纵横术,击剑好任侠,从年轻时就抱定大济苍生的志向。“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海县清一。”于是在十八岁那年就辞亲远游,仗剑去国。
在这一路走来,结交许多江湖豪杰。犹记八年前,在咸阳古道上,遇到一锦衣少年,切磋武功。那场面仍在眼前:“青衣侠客一声叱喝,长剑从左下方滑落,势劲力急。锦衣少年身手矫捷,如凌波微步,只见剑气闪烁,两人被罩在剑光中,越斗越勇,势均力敌,不分上下。
少年游侠,偶然相逢。意气相投,柳树边把马一拴。两如携手到酒楼上畅饮,何等的豪气干云!
侠客不由又叹了一口气,都十年了,书剑飘零江湖。到现在,他的梦想,他的抱负一次一次不能实现。看着眼前的景物,寂静的小桥,潺潺的流水,稀疏的村落。荒凉的古道旁,一棵历经沧桑的古树上,缠着枯萎的藤蔓,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流逝。
夕阳衔山,孤独的侠客,骑马踽踽在这荒芜的古道上。西风劲吹他那青色的衣袂,秋叶飘零在他的马蹄下。他将一直走下去,走下去……
天净沙秋思扩写4
瑟瑟的秋风无情的袭来,带着阵阵凉意,西边,一轮残阳从荒坡上斜射过来,地面的一切都笼罩在一片血色之中……落叶凋零,划过脸颊,却是百般疼痛,渐渐侵蚀着我的灵魂。
我独自走在这荒僻地田间小径,路边地杂草任风蹂躏,就像我一样漂泊他乡,无处归家,也只有那匹瘦骨如柴地老马伴我左右,静静地马蹄声毫无生机,一脸蓬头地我,不断地唉声叹息,在这片荒凉地古道前方,似乎总也望不到尽头,这样地流浪生活,没有方向,没有前进地步伐,只是走一步算一步。
我停留在一刻垂垂老矣地树下,我望着仅剩几根脆弱地树枝,早已失去了当初地花样年华,黯淡无光,何来生机勃勃!盘绕在树干上地几根枯藤,更是弱不禁风,完全看不到生命地影子,何时地它生命力如此旺盛,迅速地攀爬,紧紧地缠绕……哎,这是岁月地流逝,是风雨地摧残,我已步入黄昏,冲刷了淡淡地日暮,落日下,乌鸦地叫声划破天空,如此孤寂而尖利,虽显几分生机,却这般刺耳。
远处袅袅升起的炊烟,不禁令我迈开了脚步,耳边逐渐响起一阵流水声,山上的溪流静静流淌着,水流滑过石头,激起浪花,溪上架着一座木桥,木板显得凹凸不*,异常简陋,却不由得让人享受着自然之美,这是上天为世界勾勒的一笔天然色彩!溪水哗哗的流着,如此自由欢畅,如此无忧无虑,没有任何烦恼,活得自在,在这一刻,我的心深深安静了笼罩着世界般的静谧,是一种淡淡的释然……
忽而,飘来一股竹饭香,淡淡的滋味,清香中带着一股馥郁,暗黄的窗纸上映着跳跃的烛光,屋内的蒸汽盖上一层灰雾,一家三口欢乐的笑声刺中了我的心,有家人的陪伴,互相依偎……孤身立在门外的"我,不禁一阵冷笑,上天如此不公,留我一人,形单影只,唯一的是身边的老马,总也透不出一丝温度。我的魂,又归于何处……
暗淡的西方,只剩下一抹残霞,更显凄凉,这样的天快令我喘不过气,风更是刺骨的冷,我那冰冷的心再也不留有一丝热度。我拉着老马一步一步踉踉跄跄的向前走去,也许这一生只有与它共度,它倒是不离不弃,我这断肠人的明天一片迷茫,最后也只剩下一堆残骨……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也不要问我去到那里,因为前途一片茫茫。
流浪、流浪,流浪远方。
天净沙秋思扩写5
细细回忆,离家可有段日子了。漂泊在外的他,不禁为家——这个令人亲切的字眼而伤感起来。
对别人而言,深秋的傍晚,只有一丝凉意,而在他心里这凄凉的傍晚是一种煎熬,是一种无言的痛,一种伤感。
冰冷的秋风钻进了他的衣领,剌痛了他那思乡的心。破败的茅屋前那一棵千年老树,枝条上稀稀疏疏的黄叶随风飘荡。有几片叶子飘落在他的面前。他弯腰捡起一片,枯黄的叶子在他的手中瑟瑟抖动。他轻轻地伸开了手掌,那片树叶随风飞走,不知将要飘向何方。
夕阳慢慢地滑落,映红了天边的晚霞,在萧瑟的秋风里,燃烧着,燃烧着。最后只留下一丝灰烬在天际,在那一霎那间,他的目标消失了。
冷风中,远远地传来乌鸦凄凉嘶哑的叫声。天色似乎被它一声声地叫暗了。暮色中,几间农舍在不远处若隐若现,旁边潺潺的流水从小桥下流过。袅袅的炊烟从人家屋顶上的烟囱里升起,屋里该是全家人端坐在餐桌旁,谈论着今秋的收成,分享着今晚的美餐吧?也不知道有了多少的日日夜夜,他不曾闻到这家的气息了!
瘦弱着与他同样沉默着的老马,相伴着行走于这千年的古道之上。那是一匹多么疲惫的马儿啊!坚硬的骨架似乎跳出它的皮囊。无法相信,每当前行几乎要跌倒的它,竟然陪伴着他走遍了千山万水。就是这个孤独的旅伴,驮着满腹乡愁的他行走在天涯。
在家的门口,一定有一位稚子在翘首盼望,有贤妻在凄苦地等待。他一边走一边思索着,向远方的故乡走去。
天净沙秋思扩写6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来了藤蔓已渐渐枯萎;你看见树因为秋的到来,叶子一片一片变黄,落下,被秋风吹走;黄昏时,乌鸦忍不住轻啼了几声,啊啊啊为这本是落寞的秋景又添上了几分哀怨;未来,看似已无希望
不远处,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小溪和溪上的一座小桥衬得旁边的人家愈分祥和自由温馨这,可是你千盼万念的生活?可惜,那终究只是你的南柯一梦
走在一条坎坷、看不见希望的小道上,你的命运也何尝不是那看似无希望,不尽人意的坎坷小路;西风吹拂着你的面庞,为你增添了几分忧愁之情,身后还有那一匹因多日没有进食而瘦得不成形的马儿同你一起赶路
太阳依旧从西边缓缓的落下,渐渐地,消失踪影天,已经暗了,你究竟要去向何处?
思念之情愈发浓烈,愈加向往那美好的幻想,你多么想,能回到自己的故乡不论你身在何处,天下之大,你的心,你的情,你的人儿都属于你那充满向往的,故乡!
天净沙秋思扩写7
我慢慢走在夕阳下,太阳的余辉把我孤独的影子拉得斜长。如今已是深秋,我孤身一人,骑着一匹嶙峋瘦马,
马儿伴随着我漂泊它乡已经多日,它也渐渐瘦了下来,再没有往日的健壮与活力,一阵西风吹来,拂动我的衣袖,把我的思绪拉到眼前。
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片凄凉,一如我的心境。一棵老
树,一根枯藤。老树看起来疲劳乏力,如同正在慢慢衰竭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随时会倒下。几根枯藤无力地缠绕着大树,发出哀伤的*,那扭曲着的打在树干上的结仿佛也打在我的心中,枯藤无力地缠绕在老树的枯干上,一种莫名的伤感萦绕于我心头。
“哇!哇!呱!呱!”一阵沙哑的鸣叫掠过耳畔,在冷冽的秋风中远去。那是一只乌鸦,它一定也老了,老眼昏花。它是不是和老树经历过同样的沧桑?它是不是对这晚景有着无限的感伤和惆怅?它能找到夜间的归宿么?
四周并无市俗的喧闹,一座小桥横跨在溪水的*,流水从远古流来,好像倾诉着无尽的悲伤。它的歌声令人心碎,如同一个游子的低吟。走过小桥,抬起头,忽见前面隐约有个小村庄,我不禁加快了脚步。炊烟飘渺,如同老母的思绪漫无着落。一片安静祥和的景象,这情景卷起了我深深的思乡之情,在外漂泊数载,未回过家乡,怎能不思念?一切都静了。
嬉耍了一天的孩童此刻该回家了吧?在温馨的屋里,早已摆好了饭菜正等着他们。而我,这断肠人,却仍黯然失神地独自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扩写8
在那遥远的的方,那里峰峦起伏 ,形成了一个包围圈,将一个孤零零的村庄——净沙村围住,仿佛众星拱月一般。傍晚的时候,夕阳西下,它的半边脸被山峰遮住,好似一个害羞的姑娘。虽然不能目睹她的全貌,但她的华丽依然显现出来,就连白云见到她也红了脸,对落日心生爱慕。
咦!什么东西那么香?原来人们开始做饭了,那香味伴着淡淡的白烟弥散在空中。村口,一棵千年的槐树屹立着,就是村庄的守护神,它的皮肤已经很粗糙了、灰黑了,但是头发依然很密,有成千上万根呢!他的脚很有力,紧紧的抓住土的。这千年的槐树上还有一只“寄生虫”——乌鸦,它的眼中泛着红光,让其它鸟儿见了就胆颤,他在错杂的枝桠中隐藏着,随时准备偷袭猎物。
忽然,一个黑影从远处飞向村庄,装瞬即逝,那是一只大雁似乎和乌鸦一样,也在扑食,只见它围绕村庄以飞快的速度侦察者,它的爪子不停的挥舞,又仿佛在向人们打招呼。
当落日所剩无几时,余光映在山上和水面上。高大挺秀的青山在人们的眼中就是庞然大物。在这庞然大物中,有许多美景,可以说是怪石嶙峋,有的像兔子、有的像小房子、有的像小鸟——当然,也有许多危险,悬崖峭壁层出不穷,让人心惊肉跳。在群山之下,还有群山——水中的山,水面上并不*静,碧波荡漾,水面好似网,痕迹清晰可见。水中很多的小鱼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一只小鹿在河水,边喝边问水中的倒影“你是谁呀?”。
村中都是古老的房屋,村外白色的草,红色的叶,黄色的花遍的都是,有名字的、没名字的眼花缭乱,数也数不清。
如此恬静,让人心驰神往的的方,这里就是天堂!
天净沙秋思扩写9
细细回忆,离家可有段日子了。漂泊在外的他,不禁为家——这个令人亲切的字眼而伤感起来。
对别人而言,深秋的傍晚,只有一丝凉意,而在他心里这凄凉的傍晚是一种煎熬,是一种无言的痛,一种伤感。
冰冷的秋风钻进了他的衣领,剌痛了他那思乡的心。破败的茅屋前那一棵千年老树,枝条上稀稀疏疏的黄叶随风飘荡。有几片叶子飘落在他的面前。他弯腰捡起一片,枯黄的叶子在他的手中瑟瑟抖动。他轻轻的伸开了手掌,那片树叶随风飞走,不知将要飘向何方。
夕阳慢慢的滑落,映红了天边的晚霞,在萧瑟的秋风里,燃烧着,燃烧着。最后只留下一丝灰烬在天际,在那一霎那间,他的目标消失了。
冷风中,远远的传来乌鸦凄凉嘶哑的叫声。天色似乎被它一声声的叫暗了。暮色中,几间农舍在不远处若隐若现,旁边潺潺的流水从小桥下流过。袅袅的炊烟从人家屋顶上的烟囱里升起,屋里该是全家人端坐在餐桌旁,谈论着今秋的收成,分享着今晚的美餐吧?也不知道有了多少的日日夜夜,他不曾闻到这家的气息了!
瘦弱着与他同样沉默着的老马,相伴着行走于这千年的古道之上。那是一匹多么疲惫的马儿啊!坚硬的骨架似乎跳出它的皮囊。无法相信,每当前行几乎要跌倒的它,竟然陪伴着他走遍了千山万水。就是这个孤独的旅伴,驮着满腹乡愁的他行走在天涯。
在家的门口,一定有一位稚子在翘首盼望,有贤妻在凄苦的等待。他一边走一边思索着,向远方的故乡走去。
天净沙秋思扩写10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如蝴蝶一般在空中飞舞。古道旁边的一棵老树,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盘根错节,浑身疙瘩,枝节扭曲。几根枯藤像蛇一样缠绕这老树。几只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树枝上,显得毫无生气。突然,眼前出现了一条小河,一座古老的桥弓着身架在河水之上,小河不远处,升起了袅袅炊烟,原来是一座小村庄,人们正准备着丰盛的晚餐,看着这些情景,游子不由得想起了远方的亲人,可又能怎样呢?
一条泥泞坎坷的小路上,只有那衰老的马吃力地驮着游子走向远方。夕阳西下,哪里是归处?哪里是家乡?这时,漂泊天涯的游子怎能不愁肠寸断!
天净沙秋思教案10篇(扩展7)
——天净沙秋思改写10篇
天净沙秋思改写1
这是一个深秋的黄昏,我独自一个人牵着一匹马,行走在崎岖的小路上。
眼前的景色毫无生机。一座老房子上挂着十几条枯藤,这房子大概有几十年没人住了吧,阴森森的,再加上房子上的枯藤,给老屋又增添了几分萧条。向周围一看,有十几棵树,但它们一棵比一棵老,摸上去坑坑洼洼的,粗糙干枯,那深深的树纹里镌刻着岁月的痕迹。随着一片“嘎嘎”声,一大群乌鸦归林了,天空如同铺上了一层黑布似的。如雷鸣般的嘎嘎声刺破了周遭的宁静,似乎又像是撕裂锦帛的声音,这凄惨的声音如同在描述我的心声,把我的心也撕碎了。
我继续向东走,来到了一座小石桥上,小石桥十分古老,栏杆已残破缺损,看起来有几十年了。桥下的水非常清澈,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游鱼、沙石。一片枫叶掉落下来,荡起了一圈圈涟漪,随着河水缓缓流向了远方。走过小桥,是一个小村子,一个个白墙黑瓦的小房子冒着袅袅的炊烟,一户户人家都即将团聚在一起吃晚饭,而我却独在他乡,多么孤独啊。
走过村子,来到了一条长长的古道,秋天的落叶铺满了小路,像是铺上了金色的地毯,地毯的`缝隙中还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落叶下的青苔。突然刮来一阵西风,吹起了落叶,落叶在风中飞舞,如只只蝴蝶。到底已是深秋,风凉丝丝的,刀割般吹着我的脸,似乎急着要把冬天带来。我拽了下我的马绳,这才注意到,我的马,多么瘦弱啊!无精打采的,已经饱经风霜了。啊!多么凄苦的马,陪伴着同样凄苦的我!
夕阳西下,天空被映成一片火红,也把我的身影拉得长长。我的内心充满着忧伤,与家乡相隔百里,旅途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思念,种种情感涌上心头,不知道,这样的路我何时才能走到尽头。
天净沙秋思改写2
原诗: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我把这首诗改成了故事般的,虽然里面有一些虚构的,但是绝对没有影响诗的本意。
我飘泊在外已有几十年了。在年轻时,满环壮志地离开家,看着向我挥手告别的母亲,虽然有些依依不舍,但我还是自信满满地踏上了漫漫的求学之路。
那天,天气很好。清亮清凉的蔚蓝天空下,几只刚刚北归的小燕子飞来飞去,在筑巢,让我想起了一句杜甫的诗:“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成行的冲天大树郁郁葱葱,柔和的阳光,从茂密的叶缝中争先恐后地投下来,形成十分有趣的阴影。远处的山坡上,绿草茵茵,淡黄色的野花星星点点地随风摇曳。
美丽的风景把我迷住了,暂时忘记了离家的伤感。
我从黎明走到深夜,从初春走到深秋。就这样度过了几十个春。在外漂泊了几十年,我时时刻刻地想念我的家乡。
现在又是秋天了,攀在树上的藤椅变的枯槁,黄昏时的乌鸦成群结队地飞到叶子已经枯黄了的老树上,因为那里有它们的家。
“连乌鸦到了夜晚时还能回家,我何时才能回到我的家呢?”我不禁这样想。
在老树旁的消息静静地流着,在他身上有一座小巧的桥,看上去是那么的静谧。
在小溪的不远处,有一座小村庄。男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纷纷从庄稼地里走出来,家里有妻子和小孩等着他们。每个屋顶上都朦朦胧胧,亦真亦幻,使女人们在为辛苦劳动了一天的丈夫做饭。小孩子们呢?他们都在外面打打闹闹。玩的不亦乐乎。
每个屋子里都陆陆续续地亮起了灯火,是那么温馨、和谐,而那一盏灯是为我点亮的呢?
我骑着因为长途跋涉而累的筋疲力尽的瘦马走在古道上,秋风萧瑟,使我感到阵阵凉意。这时,我想起了王维的一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太阳下山了,它也回家了。而我,此时却在离家好远的地方,思念着我的家乡。
天净沙秋思改写3
秋意瑟瑟。
小村里杳无人烟,历经苍桑的木门被风吹着,发出了“吱嘎,吱嘎”的声响。没有人烟,没有牛马,也没有生机。
日,落了。鲜红的颜色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却是无尽的黑暗。一天又过去了。
残留的晚霞抛洒在水面上。血红的映在房子上,却分明地,在淡去……
灰色的轻烟升起。如雾,如云,如梦。只有那么薄,那么薄,飘到很远。院里,有一颗古木,层次分明,秋风吹过,几片黄叶飞落,古木显得更加苍老了。摸着树干,感受它受尽的苍桑,“呼呼---”秋风吹过古木上最后一片叶子在梢头摇晃着,晃着……晃着……似落非落。心里的凄凉不由得又增加了几分。
“嘎,嘎”抬眼望去,几只乌鸦站在枝头上,向这个地方叫着,哭诉着,诉说着无尽的悲凉。下面正是那最后一片树叶。乌鸦振动着树枝,终于,树叶抵不住摇晃,飞落下来,飘走了。目送它远去,寒意涌上心头。
忽然,一个影子从水面上掠过,勇敢地扑上去,乌鸦一惊,飞去了。它才满意地飞落到地面上。我这才看清,哟!是只大雁哩!它的来到,使这个地方显得有生气了。
我眺望远方,远处青云围绕着青山,青山似乎顶着天穹。云雾绕在山顶,如梦,似霞,似云。青的,碧的,绿的。闭上眼,静静感受这朦胧的寂静。河面闪着波光,绿的耀眼。波光粼粼,好看极了。近处,草满山遍野,莹白的,露水粘在了叶尖儿上,闪着莹光。枫叶铺满了小园,红的,引得花朵也竞相开放,散发着清香,在太阳底下闪着耀眼的金光。
秋,也不再萧瑟。因为,这也是一个绚丽的世界。
天净沙秋思改写4
夕阳西下,残日有气无力地挂在枝头,逐渐压弯了树枝,惊得栖于枝头的野鸦扑棱棱地啼叫着飞起。徒留在枯藤一圈一圈地缠绕出更浓重的秋意更伤神的寂寞……
远处,一弯小桥横越过一条小溪,溪水潺潺地流向那到不了的远方——几处冒着炊烟的人家。那米饭的甜香顺着小溪,顺着瑟瑟的西风覆盖过来,恍如隔世。记忆中的那片天舍也在这香味的氤氲下蒸腾出一个模糊的影子,那般恬静,那般闲适。那回不去的地方便是家乡!家乡,一个多么温馨的词啊!
瘦马早已磨损的马掌敲击着悠悠的古道,发出极为刺耳的哒哒声,无情地践踏着我的梦,那个因日飘泊却愈渐浓裂的家乡梦,那片天舍,那亩农天……而如今,孤身飘泊,前无目标,后无归期。天下之大,何为我家?
西方,残日宛如咬破了朱唇,溅下殷殷血迹一寸一寸地印涨着那方宣纸,一如现实惨淡的夕阳残忍地洞穿作者的梦乡。作者依旧无奈地挪动着脚步,“走”已成为潜意识里一个默认符号或命令。但,除了继续前行,又能做些什么呢?
一阵阵蹄声,一声声轻叹。作者走过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三伏酷暑,荫浓绿盛;雁去凉秋,萧索肃杀;三九严寒……走过岁月的年轮,走过世事的浮沉,踏着那不变的乡愁,叹着那依旧的秋思,泯灭在历史的深处……
天净沙秋思改写5
在那遥远的地方,那里峰峦起伏 ,形成了一个包围圈,将一个孤零零的村庄——净沙村围住,仿佛众星拱月一般。傍晚的时候,夕阳西下,它的半边脸被山峰遮住,好似一个害羞的姑娘。虽然不能目睹她的全貌,但她的华丽依然显现出来,就连白云见到她也红了脸,对落日心生爱慕。
咦!什么东西那么香?原来人们开始做饭了,那香味伴着淡淡的白烟弥散在空中。村口,一棵千年的槐树屹立着,就是村庄的守护神,它的皮肤已经很粗糙了、灰黑了,但是头发依然很密,有成千上万根呢!他的脚很有力,紧紧地抓住土地。这千年的槐树上还有一只“寄生虫”——乌鸦,它的眼中泛着红光,让其它鸟儿见了就胆颤,他在错杂的枝桠中隐藏着,随时准备偷袭猎物。
忽然,一个黑影从远处飞向村庄,装瞬即逝,那是一只大雁似乎和乌鸦一样,也在扑食,只见它围绕村庄以飞快的速度侦察者,它的爪子不停地挥舞,又仿佛在向人们打招呼。
当落日所剩无几时,余光映在山上和水面上。高大挺秀的青山在人们的眼中就是庞然大物。在这庞然大物中,有许多美景,可以说是怪石嶙峋,有的像兔子、有的像小房子、有的像小鸟——当然,也有许多危险,悬崖峭壁层出不穷,让人心惊肉跳。在群山之下,还有群山——水中的山,水面上并不*静,碧波荡漾,水面好似网,痕迹清晰可见。水中很多的小鱼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一只小鹿在河水,边喝边问水中的倒影“你是谁呀?”。
村中都是古老的房屋,村外白色的草,红色的叶,黄色的花遍地都是,有名字的、没名字的眼花缭乱,数也数不清。
如此恬静,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这里就是天堂!
天净沙秋思改写6
一轮落日携着一抹黯淡的云霞,悄然无声地向西山走去,几座简陋的小茅屋错落在河边,无声,也无生气。一缕轻烟不知何时升了起来,在夕阳的余晖中落寞孤单地变淡、变淡。“我”顺着枯树粗糙的枝干往上看,萧瑟的秋风中,枝头上一只披着黑羽的鸟——乌鸦,正一动不动地盯着远方,一片叶子悬在它脚下的枝上,在风中摇摇欲坠,一丝寒意爬上鼻尖。
秋,静得叫人发慌。
“咔——”一声低沉的叫声愈来愈近,一片影子投在了地上——是雁。“我”目送它在远方消失,脑海中不断唤起它扑棱棱羽翼,捎来的一点生气。
青翠的山川,被最后一抹光映得如翡翠般,碧绿的水则泛着鲜艳的波光。心中顿时豁然开朗——
秋,并不仅仅是孤寂的,而丰富的色彩才是它的代言词。
再细看履边似穿着水晶的草(结霜了),地上不起眼却每一片都精致无比的枫叶与傲着冷风绽开笑颜的`菊花。每一个都是秋的精灵,每一个都富有秋的色彩。秋霜的白,枫叶的红,菊花的黄,还有那山的青,水的绿,都丰富多彩。
秋,美得令人心醉。
天净沙秋思改写7
深秋萧瑟的黄昏,寂寞的古道笼罩在一片沉沉的暮色之中。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秋风无情地吹袭中默然独行。
这个孤独的异乡人已经走了很久,陪伴他的只有那匹朝夕相处、瘦骨如柴的老马。经年累月的流浪,它早已形如它的主人,疲惫不堪。
游子回首望看来路,荒凉的古道,老马的蹄迹深深浅浅,分外孤独;游子抬首远探,逶迤的长路人烟罕至,何处是家?
天净沙秋思改写8
啊!苍天哪!请问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呢?马致远的感叹是那么的凄凉,那么的忧伤,足以让人痛心。那么,他到底在为了什么而感叹呢?
秋天来到,一切都变了,变得如此陌生。参天的大树早已褪下了它那一身绿衣服,暗黄的叶子也随之飘落,飘得离我们如此的遥远。不远处,一枝枯黄的树藤垂下,它在这世间突然显得如此孤独,它之前生机勃勃的样子已经无影无踪。每天都是毫无生机的,像是永远找不回原来的自己。正当它将要放弃它的生命的时候,一只将要归巢的乌鸦停在了它的身旁。乌鸦的叫声也是如此的凄凉,仿佛就是一个因找不到妈妈而伤心哭泣的小孩。乌鸦的这一声啼叫,让本来就已经灰心丧气的树藤更加忧伤。于是,他们抱在一起,开始嚎啕大哭。而看到这一切的马致远,也情不自禁地想念起了自己的家乡。
当那枯黄的老树再度落下一片叶子的时候,溪中流水不觉流得快了些,把离开了亲人的落叶冲走了。叶子伤心地抹着眼泪,努力*复着伤感的心情。此时,马致远走来,把它捡了起来。其实,他的心情和这片叶子是一样的,同样回不了家,见不着亲人。这种痛苦的心情只有他们彼此知道,他们是同一则故事中的受害者,也是同甘共苦的同命人。
走着走着,他们看到了一户人家。明亮的灯光下,他们看见了团员的一家子。饭桌上,一位中年妇女正在给一个小男孩夹菜,一个小女孩在一旁蹦蹦跳跳地说:我也要,我也要!中年妇女笑着说:不急,不急,都有份儿!一家人都笑了。马致远不敢再看,只怕再看时忍不住落泪。他快步上马,紧紧地握着手中的叶子,拖着疲倦的身体慢慢走向大路。在那样一个寂静的夜晚,只有他孤独的身影在皎洁的月光下走着。
当凛冽的秋风像饿狼一般扑面而来的时候,世界变得更加凄凉。它加速了树叶的凋落,加速了天气的寒冷,当然,也加重了马致远的思乡之情。此时,他的马再也走不动了,在秋风中哀声长嘶着。马致远于是挥笔写下了断肠人在天涯。
悲伤的秋天使世间万物都沉睡了,唯有马致远独醒其间,写下了他对家乡的思念。
天净沙秋思改写9
秋。
来到了一座孤寂的小村庄里。斗大的.太阳渐渐消失光彩,从满是岩石的山顶上沉下,天边只留下一抹残存的晚霞。屈指可数的房屋上腾起了缕缕白烟,脚下是长满清苔的鹅卵石小路。稻谷成熟不收,农作物甚至烂了也不收。稻谷一旁的树上,粗糙的树皮已经布满了如同老人皱纹般的裂痕。一群乌鸦躲在老树上瑟瑟发抖着。
唉,从哪儿可以看得出,这个村庄有人居住呢?
在霞光中,一行大雁从云霄中悠然飞起,富有生命力的叫声划破秋的天空。
不禁诧异,朝远处看去。
远处,从头到底都由苍黑岩石组成的山,粗犷,冷峻。山旁,环绕着碧绿之小河。山,树之倒影在这河中,随着河的波纹在水中荡漾。
河旁的草枯黄得发白,火红的枫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晃,不时有些枫叶飘飘洒洒地落到地上,花儿也随之盛开,虽说不出这是什么花,但开出来时,却仿佛是一团烟火,散发出淡淡芬芳。
好一幅色彩绚丽之秋景图。
天净沙秋思改写10
独自一人骑着马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马儿伴随着我漂泊它乡已经多日,它也渐渐瘦了下来,再没有往日的健壮与活力。
道路两边的老树,毫无生气地呆立在那里,大多数绿叶早已不知所踪,剩下的几片枯黄的残叶,在秋风中摇摇欲坠,做着垂死挣扎。几根枯藤无力地缠绕着大树,发出哀伤的*,那扭曲着的打在树干上的结仿佛也打在我的心中,阵阵痛楚让我欲哭无泪。
“吱—”天边传来一声乌鸦的叫声,显得如此凄凉,久久回荡在天地间,或许是觅食太少而太饿了吧。我何尝不想放声大叫,把心中的忧愁倾泻出来呢?
四周并无市俗的喧闹,汩汩的流水是那么的清澈,水声不断传入我的耳朵,一座小桥横跨在溪水的*,几处人家也映入我们的视野中,但却毫无别致之景,乡村之趣,显得*淡无奇。
眼神收回到面前的古道上,这条路不知是何年何月就已修成,凹凸不*,弯弯曲曲,更往我的心中增添了几分愁绪。
已是黄昏时候,夕阳渐欲落山,把自己的最后几缕红光抛向大地。西风阵阵,虽无冬季里的寒风凛冽,还是如刀样刺痛我的脸,更刺痛了我的心。
不禁想起儿时,每日无忧无虑地玩耍、嬉戏,天天在父母的身边。而如今,漂泊他乡,毫无故乡的音讯,那思乡之情充满了全身,让我夜夜难以入睡。
有谁了解我这个浪迹天涯的断肠人啊?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教案10篇(扩展8)
——天净沙秋思扩写作文10篇
天净沙秋思扩写作文1
这是一个深秋的黄昏,我独自一个人牵着一匹马,行走在崎岖的小路上。
眼前的景色毫无生机。一座老房子上挂着十几条枯藤,这房子大概有几十年没人住了吧,阴森森的,再加上房子上的枯藤,给老屋又增添了几分萧条。向周围一看,有十几棵树,但它们一棵比一棵老,摸上去坑坑洼洼的,粗糙干枯,那深深的树纹里镌刻着岁月的痕迹。随着一片“嘎嘎”声,一大群乌鸦归林了,天空如同铺上了一层黑布似的。如雷鸣般的"嘎嘎声刺破了周遭的宁静,似乎又像是撕裂锦帛的声音,这凄惨的声音如同在描述我的心声,把我的心也撕碎了。
我继续向东走,来到了一座小石桥上,小石桥十分古老,栏杆已残破缺损,看起来有几十年了。桥下的水非常清澈,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游鱼、沙石。一片枫叶掉落下来,荡起了一圈圈涟漪,随着河水缓缓流向了远方。走过小桥,是一个小村子,一个个白墙黑瓦的小房子冒着袅袅的炊烟,一户户人家都即将团聚在一起吃晚饭,而我却独在他乡,多么孤独啊。
走过村子,来到了一条长长的古道,秋天的落叶铺满了小路,像是铺上了金色的地毯,地毯的缝隙中还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落叶下的青苔。突然刮来一阵西风,吹起了落叶,落叶在风中飞舞,如只只蝴蝶。到底已是深秋,风凉丝丝的,刀割般吹着我的脸,似乎急着要把冬天带来。我拽了下我的马绳,这才注意到,我的马,多么瘦弱啊!无精打采的,已经饱经风霜了。啊!多么凄苦的马,陪伴着同样凄苦的我!
夕阳西下,天空被映成一片火红,也把我的身影拉得长长。我的内心充满着忧伤,与家乡相隔百里,旅途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思念,种种情感涌上心头,不知道,这样的路我何时才能走到尽头。
天净沙秋思扩写作文2
我本想考取功名,为国效力,可事与愿违,我不得不流落他乡。想我满腹经伦,却落得如此下场,可谓悲哀呀!
如今已是深秋时节,我孤身一人,牵着一匹骨瘦如柴的马,在一个小村子的石子路上踽踽独行。我的心,不禁被这萧瑟的秋风触动,从而想起世道的不公。我恨现实的残酷,恨这世间的黑暗。我饱读诗书,一心为国,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天地之大,怎么就没有属于我的一席之地?
现在,已是黄昏。我走过那被枯藤缠绕的老树,看见树上有一只小乌雅正叨着一只虫子在喂它母亲。我触景生情,不由得想起养育我多年的父母。他们含辛茹苦地抚养我长大,我却未曾尽过孝心,我还不如一只乌雅。一想起这些,我就热泪盈框。
无奈,我继续走在乡间小路上,走到一条小河边,看到河上有一座颇具乡间特色的小桥。我走上去,低头凝望着清水,晶莹剔透的水中倒映出岸上一户人家的影子。我隐约看到在院子里,一家人融融泄泄,房顶上的烟囱中升起袅袅炊烟。多么美好和谐啊!此情此景卷起了我浓烈的.思乡之情。我在外漂泊数载,从未回过家乡。难道是我不想回家吗?不,哪一个游子不渴望回家与亲人团聚啊?只是我有家难回啊!唉!这黑暗的世界,让我这样一个人才落魄到连回家都成为遥不可及的梦。算了,不提这些了。
夕阳西下,眼前的一切都是金黄色的,这是夕阳给大地的吻,多么美妙啊!可这一切对于我来说,只是又一个难熬的漫漫长夜。我没有地方可以投宿,今晚不知该如何度过。我心潮澎湃,肝肠寸断,心中无限惆怅,真不知何时能结束漂泊。
秋风依旧在吹。我骑上马,它驮着我蹒跚前进,思乡之情久久在我心头索绕,挥之不去。 万物宁静,夜幕降临,天地之间独留我踩着夕阳吻过的路,继续流浪。
天净沙秋思扩写作文3
“离家有一段时间了!也不知道,妻子和孩子怎么样了,妻子的布匹织完了没有?孩子的书念的怎么样了?她们们过得好吗?我不在,她们能管理好那个家吗?”马致远暗暗地叹息道。回首望去,那早已枯萎的藤还保持原来的样子缠绕着儿时就已直通云霄的老树。天渐渐暗淡下来,心也随之变得孤独。他昂首观看,希望能看到亲人的影子,却看到了树枝上栖息的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在那一条小小的只可一人行走的桥下有着永不停息,夜夜奔流的小溪。水,清澈透明,遐想万千!小溪对岸的屋顶已经是炊烟袅袅!想必是在家的妻也做上了香喷喷的饭菜了吧!诗人看着看着就又想起了家里窗台上的那盏油灯,油灯下一头白发的母亲。今夜,母亲一定还在灯下,为远走他乡的孩子,纳着一双过冬的布鞋。
在那经历了几十年风雨的古道上走着,那个我惟一的朋友—瘦马也因为长途的跋涉疲惫了。转过身红红的夕阳正在缓缓落下,树上乌鸦的叫声,清晰的从村庄荡过了河面。诗人似乎又看到了远方的.妻子,这些日子,岁月的风霜,又在他的额头上刻下了几缕皱纹。诗人从乡愁中醒过来,发现自己依然流浪在天涯。慢慢地抬头,忽然看见那苍白的明月,正无情地挂在河边的树梢上,给自己带来一丝丝的忧伤……
天净沙秋思扩写作文4
日暮的时候,我走在黄沙漫漫的黄河古道上,秋天的风无情地吹打着,腹中饥肠在鸣,身上寒衣在抖。
几株多年生的枯藤缠绕在一棵沧桑的老槐树上,几片叶子在秋风里摇摆,仿佛苍老的槐树的褴褛的衣衫,座下的马儿突然打了一个响鼻儿,几只乌鸦嘎嘎地从老槐树上惊飞了。又一阵黄风袭来,我的身上也打了一个寒战,这塞外的秋天就是冷啊,出门时也没有想到多带几件衣服,嗨,就是想到了,又哪有多余的衣服让我带出来呢?那一张张等着我此番回去能吃几顿饱饭的嘴啊,此时此刻,会不会和我一样饥寒交迫呢?那调皮捣蛋的儿子,是不是懂事了?是不是知道帮助妈妈做事了?那乖巧的女儿呀,可怜你生在这个穷家里,俗话说:“穷养儿子富养女,”可父亲没有让你养尊处优的本事呀,父亲有的,是满腹的报国无路的郁闷,是满屋的`换不来金银的书墨,委屈你了,我的孩子。还有年过古稀的老母,是儿子无能呀,不能在床前尽孝,母亲,好好地等我回去,回去之后,儿子一定要好好地孝敬您老。我的妻,辛苦你了,所有的担子都压在你的肩上了,“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孩子小,老人弱,我的妻,等我回去,回去当牛做马报答你。
又一阵寒风袭来,座下瘦弱的马儿也禁不住打了个哆嗦,古道旁边,小桥流水,几户人家的灶筒正冒着缕缕炊烟,羊儿们回圈了,鸟儿们回巢了。前看漫漫长路无尽头,后望长路漫漫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夕阳渐渐下去了,万物渐渐宁静了,天地之间,独留下了远在天涯的我,愁肠欲断,愁肠欲断……
天净沙秋思扩写作文5
这是一个深秋的黄昏,我独自一个人牵着一匹马,行走在崎岖的小路上。
眼前的景色毫无生机。一座老房子上挂着十几条枯藤,这房子大概有几十年没人住了吧,阴森森的,再加上房子上的枯藤,给老屋又增添了几分萧条。向周围一看,有十几棵树,但它们一棵比一棵老,摸上去坑坑洼洼的,粗糙干枯,那深深的树纹里镌刻着岁月的痕迹。随着一片“嘎嘎”声,一大群乌鸦归林了,天空如同铺上了一层黑布似的。如雷鸣般的嘎嘎声刺破了周遭的宁静,似乎又像是撕裂锦帛的声音,这凄惨的声音如同在描述我的心声,把我的心也撕碎了。
我继续向东走,来到了一座小石桥上,小石桥十分古老,栏杆已残破缺损,看起来有几十年了。桥下的水非常清澈,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游鱼、沙石。一片枫叶掉落下来,荡起了一圈圈涟漪,随着河水缓缓流向了远方。走过小桥,是一个小村子,一个个白墙黑瓦的小房子冒着袅袅的炊烟,一户户人家都即将团聚在一起吃晚饭,而我却独在他乡,多么孤独啊。
走过村子,来到了一条长长的古道,秋天的落叶铺满了小路,像是铺上了金色的地毯,地毯的缝隙中还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落叶下的青苔。突然刮来一阵西风,吹起了落叶,落叶在风中飞舞,如只只蝴蝶。到底已是深秋,风凉丝丝的,刀割般吹着我的脸,似乎急着要把冬天带来。我拽了下我的马绳,这才注意到,我的马,多么瘦弱啊!无精打采的,已经饱经风霜了。啊!多么凄苦的马,陪伴着同样凄苦的`我!
夕阳西下,天空被映成一片火红,也把我的身影拉得长长。我的内心充满着忧伤,与家乡相隔百里,旅途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思念,种种情感涌上心头,不知道,这样的路我何时才能走到尽头。
天净沙秋思扩写作文6
“离家有一段时间了!也不知道,妻子和孩子怎么样了,妻子的布匹织完了没有?孩子的书念的怎么样了?她们们过得好吗?我不在,她们能管理好那个家吗?”马致远暗暗地叹息道。回首望去,那早已枯萎的藤还保持原来的样子缠绕着儿时就已直通云霄的老树。天渐渐暗淡下来,心也随之变得孤独。他昂首观看,希望能看到亲人的影子,却看到了树枝上栖息的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在那一条小小的只可一人行走的桥下有着永不停息,夜夜奔流的小溪。水,清澈透明,遐想万千!小溪对岸的屋顶已经是炊烟袅袅!想必是在家的.妻也做上了香喷喷的饭菜了吧!诗人看着看着就又想起了家里窗台上的那盏油灯,油灯下一头白发的母亲。今夜,母亲一定还在灯下,为远走他乡的孩子,纳着一双过冬的布鞋。
在那经历了几十年风雨的古道上走着,那个我惟一的朋友—瘦马也因为长途的跋涉疲惫了。转过身红红的夕阳正在缓缓落下,树上乌鸦的叫声,清晰的从村庄荡过了河面。诗人似乎又看到了远方的妻子,这些日子,岁月的风霜,又在他的额头上刻下了几缕皱纹。诗人从乡愁中醒过来,发现自己依然流浪在天涯。慢慢地抬头,忽然看见那苍白的明月,正无情地挂在河边的树梢上,给自己带来一丝丝的忧伤……
天净沙秋思扩写作文7
深秋到了。带着绵绵柔长来了,画下了一幅悲惨凄凉的画面。
枯干的藤蔓缠绕着苍老的树木,树上栖息着一群黄昏时候归来了乌鸦,那乌鸦仰天长鸣,仿佛在唱着一首悲惨的秋之歌,那悲惨的声音啊,听了之后让人潸然泪下,那藤蔓和苍老的树啊,好像在流泪。一座小桥横跨在小溪上,桥那边是一户人家,从烟囱里徐徐冒出一屡白烟,升向天空,在和白云倾诉内心的苦,小桥上的行人在姗姗前进,个个都低着头,那溪中的水啊,全都是行人的泪,在唱着一首伤心的歌流向了远方,我想,那是一首首思念家乡的歌吧!这时,它们一定是去找自己的家和离别已久的家人。一位面容憔悴的旅人正骑着一匹骨瘦如柴的马儿,冒着寒风,风尘仆仆的奔波在荒凉的古道上。调皮的风孩子啊,别吹了吧,你的力气太大了啊,他受不住,他太单薄了,放下你那强壮的手臂,让你的母亲来抚摸他吧!叶啊,别落在他的身上了,你让他整个人都失去的活力啊。太阳啊,别沉落了,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还没回去呢,他的亲人还不知道他在天涯的何处,没有了你的日光照射,那游子久看不到回家的路,那他的家人久更担心他了。
游子啊,快回去吧,你的家人还在苦苦等着你呢。你那双鬓斑白的母亲和你那天真活泼的孩子此时此刻正望着沉落的夕阳吟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快回去吧,快回去吧。
天净沙秋思扩写作文8
离家有一段时间了!也不知道,妻子和孩子怎么样了,妻子的布匹织完了没有?孩子的书念的怎么样了?她们们过得好吗?我不在,她们能管理好那个家吗?马致远暗暗地叹息道。回首望去,那早已枯萎的藤还保持原来的样子缠绕着儿时就已直通云霄的老树。天渐渐暗淡下来,心也随之变得孤独。他昂首观看,希望能看到亲人的影子,却看到了树枝上栖息的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在那一条小小的只可一人行走的桥下有着永不停息,夜夜奔流的小溪。水,清澈透明,遐想万千!小溪对岸的屋顶已经是炊烟袅袅!想必是在家的妻也做上了香喷喷的饭菜了吧!诗人看着看着就又想起了家里窗台上的那盏油灯,油灯下一头白发的母亲。今夜,母亲一定还在灯下,为远走他乡的孩子,纳着一双过冬的布鞋。
在那经历了几十年风雨的古道上走着,那个我惟一的朋友瘦马也因为长途的跋涉疲惫了。转过身红红的夕阳正在缓缓落下,树上乌鸦的叫声,清晰的从村庄荡过了河面。诗人似乎又看到了远方的妻子,这些日子,岁月的风霜,又在他的额头上刻下了几缕皱纹。诗人从乡愁中醒过来,发现自己依然流浪在天涯。慢慢地抬头,忽然看见那苍白的明月,正无情地挂在河边的树梢上,给自己带来一丝丝的忧伤。
天净沙秋思扩写作文9
转眼,又是一个秋天。一人长期漂泊在外,不知还得呆多久?也不知家人在家中又等待何时?
只知道,今年的秋天还是和往日一样苍茫萧瑟。。。
干枯的枝藤无力地耷拉着老树,路旁田野中跃过几只乌鸦,它那刺耳难听的声音,打破原本寂静的场面,传来阵阵回音。。。
一股秋风呼呼地吹起地上早已泛黄的.树叶,使人的心里不觉更增添了一份寒意,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不发觉地一想:小时候,在父母的呵护之下长大,无忧无虑地玩耍着,而如今却漂泊他乡,毫无故乡的音讯,那思乡之情溢满了全身心,让我夜夜难以入睡!
眼前,那汩汩的溪流还是那样缓缓地流着,但是显得毫无生机。横跨小溪的古桥呆呆地望着呈现出眼帘的一片死板的黄色。
我顺着那凹凸不*、坑坑洼洼的羊肠小路往里看,几缕炊烟缭绕升起,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不过,这种景象我早已见惯,在夕阳的衬映下更是显得*淡无奇。
古道荒凉,萧瑟的西风袭击阗我和老马的身驱。傍晚的太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
伤心、伤心复伤心,在天涯的人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呢?
天净沙秋思扩写作文10
枯黄瘦弱的藤条,依在一株光秃秃的老树上,垂下了脑袋。时不时有停落在树梢歇脚的乌鸦,落寞地叫了一两声,又扑腾着翅膀飞向远方。这般宁静!这般寂寞!
自古逢秋悲寂寥,更何况是背井离乡的游子!走在古老的小道上,阵阵西风灌进衣袖,冷飕飕的。多想找个地方避一避那可恨的西风,暖和一下啊!可是,家,在遥远的那边。这一匹瘦马,要何时才能到达彼岸呢?
正叹着,偶一回头,瞧见不远处一条小溪正在桥下飞奔着。是急着赶回家吃团圆饭吧?溪边,一座小房子,隐在树间,从那纸糊的窗口里,透出一点点黄晕的光。那光牵着他的思绪飞向山那边一家子,男男女女,老老小小,围坐在木桌前,中间是一支闪着光的蜡烛,桌上摆着妻子烧的可口的饭菜,大家吃着,笑着,拉着家常多么美好!多么温馨!这些我曾有如今,伴随我的,只有一匹瘦马一颗热泪想涌出眼眶,又被衣袖擦干了。可是,想回家的念头,愈来愈深,要怎样才能抹净呢?
那天边的夕阳,离家愈来愈近;而我,似乎离家愈来愈远了。
天净沙秋思教案10篇(扩展9)
——天净沙秋思改编散文3篇
天净沙秋思改编散文1
夕阳的余晖伴随着一串悠长的脚步,身旁的景物被镀上了一层薄金。此时正值深秋,枯败的老树和枯藤,也无疑给这样的寒秋增添了一份萧杀和凄冷的气氛,而乌鸦也在这黄昏下“呱呱”地哀叫,它的黑色羽翼划过空气,带起微弱地波动。
窄而长的古道旁,一位年轻人正慢慢走来,他身后跟随着一匹老马,步履蹒跚,满身泥泞。黄沙漫天,微抬起头,沙尘便直扑脸上,风一道道刮过,犹如刀割。脸被刮得通红,却也寻不着健康的颜色。只有眼中才会偶尔闪现出瞬间的光彩,却又立马暗喑了下去。土地上的青苔,也失去了活泼的翠绿,化为略黑的老苔。他们疲惫的身影越发得清晰了。
又是一阵凉风掠过潺潺流水,带来无限柔意。年轻人近去,似要洗去那纤尘,却洗不去那满脸的倦意。立于小河之上是一座小桥,水流“叮咚”从其下流过。不知是谁望着这桥,这水,哀叹了一声,此后就再无声息了。
年轻人骑上马,老马走得缓慢,却也得以让他欣赏周围的景色——近处,坐落着一个小村庄,炊烟袅袅,久久不能消散。男女老少,其乐融融。四周并无市俗喧闹,但却毫无别致之景,乡村之趣,显得*淡无奇。独有那一声声孩子们的欢笑嬉闹,大人们的谈笑风生,却如此刺耳。
收回视野,面前的古道也不知是何时修建的,凹凸不*,杂草丛生,年轻人心烦意乱,更不觉在心底增添了几分愁绪。
此时,天已近黄昏,夕阳渐欲落山,把最后几道红光洒向大地。随后,星儿便爬上了天际。远方村庄的灯火依然看得见,若影若现,好似也化为了繁星溶于夜空。然后年轻人抬头仰望,深深叹了口气,无数哀愁都只化为一句叹息,也不知向谁人倾诉:“我将何去何从?”
游子之心,情归故里,可身处异乡他地,无尽徘徊,沦落于此……
天净沙秋思改编散文2
西边,一轮残阳从荒山上斜射过来,地面上一切都在一片血色之中。
瑟瑟的秋风不停的"刮着,刮在脸上如刀割一般。
我孤独的走在异乡,已经疲惫不堪希望能在别人家借住一晚,然后但在这荒凉的古道上,一眼望不到尽头。正如我现在的心情,过了今天,不知道还有没有明天,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我走在一棵垂垂老树下,一根枯藤缠绕着树干。树上的叶子全部掉光了,它们以前也有过美丽,但现在仅仅剩下几根脆弱的枯枝了。树上有匹骨瘦如柴的老马,它也跟我一样,疲惫不堪。还不时发出悲伤的叫声,仿佛是在呼唤它的伙伴或是寻找它的主人。树的上空低旋着一只年迈的乌鸦在呱呱的哀叫着,还一边无力的抖动着翅膀,似乎在寻找食物,有好像在寻找它的同伴,声音单调又刺耳。
炊烟袅袅,几户人家开始做晚饭了,我好似闻到了一股饭菜的清香,也仿佛看到了他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的温馨场面。是啊,有家多温暖啊!可是我的家呢?我家在何方?前不久一场无情的天灾,让我与我的家人生死相隔。他们都升入了天国,只把我一个人留在世上,然后无亲无故,孤立无援,我该去何处,我又能去何方,哪里才是我的家。我无助,我彷徨,只能独自去流浪。
我来到一条小溪旁,溪水清澈见底,几条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它们一边吐着泡泡,一边追逐一边嘻戏,多么自由,多么惬意。看到它们我的心情顿时宽慰了许多,前景也渐渐明丽起来。对!有生命就有希望,我不能就这样消沉下去,我的家人在天上看着我,他们也希望我快乐,我重新背好背包,为了美好的人生,我迈开了有力的步伐,去重新寻找属于我的新的生活…
天净沙秋思改编散文3
在已经显得古老的道路上,西风萧瑟,诗人穿着已被树枝划破好几个口的长衫,那长衫又破又旧,显然许久没换新的了。诗人骑着的马又饿又渴,脸上泛着倦意。这匹马可真忠心呀!即使再累、再饿、再渴,也会与主人如影随形,不愿离去。
秋风吹来,树上的叶子纷纷落下,最后只剩下一根光秃秃的树干,然后被枯藤缠绕着。突然,诗人听到了一阵乌鸦的叫声,一群乌鸦也随之飞来,回到各自的巢内。见此情景,诗人长叹一声,想到黄昏时的乌鸦都回家了,而自己却有家归不得,长年漂泊在外,感到心痛如割。
诗人继续前行,来到了一条小河边,河上的小桥直通着一个小村庄,然后那里炊烟缭绕着,诗人又想到自己已经一天没吃饭了,不禁潸然泪下,不断地想念着自己的家乡。
夕阳从西方逐渐消逝,诗人也随着肝肠寸断,骑着饥肠辘辘的瘦马,慢慢地远去,继续着自己的漂泊之路。
推荐访问:教案 秋思 天净沙 天净沙秋思教案【10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1 天净沙秋思教案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