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2023最新雾凇教案,雾凇教案第二课时(五篇)(范文推荐)

2023最新雾凇教案,雾凇教案第二课时(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5-27 12:20:1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最新雾凇教案,雾凇教案第二课时(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最新雾凇教案,雾凇教案第二课时(五篇)(范文推荐)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雾凇教案 雾凇教案第二课时篇一

云南省玉溪市第一小学 孙云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2.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魅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魅力,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齐读课题。

2.在这寒冷的冬季,我们是多么想念春天的温暖啊!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春天的使者——梨花(多媒体出示梨花图)。看到这美丽的梨花,你想到哪些词语或诗句吗?

3.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四行)这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请大家读一读,看看这句诗是写梨花的吗? 4.小结:岑参以奇特的联想,把大雪纷飞的景象比作千树万树梨花盛开的美景,使这句诗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雾凇》一课,也引用了这句诗。齐读课题。

二、切入重点,感受雾凇的形态美。

1.请大家拿起课本,自由地、投入地读读课文,找找这句诗出现在文中的什么地方,用横线画出来,并想一想这句诗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读文,并勾画句子。3.指名口答,反馈。

这句诗出现在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是用来描写吉林的雾凇。4.隆冬时节,当我们走进吉林,你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请大家拿起课本,再好好地读一读课文,看看文中描写雾凇形态美的哪些句子打动了你,待会儿请你谈一谈。

5.学生自由读文。

6.通过交流、朗读,品味关键词语,感受雾凇的奇特壮丽。片段一: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重点品读:“十里长堤、缀满”,说明霜花之多;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说明霜花之美。

片段二: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重点品读:“千姿百态”“琼枝玉树”,通过观赏雾凇图片,句式训练来体味雾凇超凡脱俗的韵味;
“情不自禁”,通过换词朗读,体会人们看到雾凇时的赞叹,进一步体味雾凇的奇特壮丽。

7.过渡:雾凇在很多地方都会出现,为什么只有吉林雾凇被誉为中国四大奇观之一呢?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三、合作学习,了解雾凇的形成及感受雾凇形成过程的美。1.默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全班交流:

片段一: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重点了解:雾凇形成的条件一是要有饱和的水汽,二是遇冷凝结。片段二: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重点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特殊的地理位置。

片段三: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是银松雪柳了。重点品读: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镀上”说明雾凇形成过程很慢;
从“银条”到 “银线”再到“银松雪柳”,体会雾凇形成时的美。

4.齐读板书,再次感受雾凇的美。5.齐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练习,内化语言。

雾凇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还送给人们很多的礼物,比如雨、雪、霜、雾、露,请大家课后选你喜欢的一种自然现象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来,可以画画,摄影,写几段优美的文字,或者作一首小诗。

第三届全国苏教版课堂教学大赛

a11号选手:孙云湖(云南省玉溪市第一小学)上课内容:四上《雾凇》 时间:2010-12-2上午 地点:南京市金陵河西会场 实录:仓山一粟

学生:金陵河西分部四(1)班

一、导入

师:在这寒冷的冬季,我们是多么想念春天的温暖啊!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春天的使者——梨花(多媒体出示梨花图)。看到这美丽的梨花,你想到哪些词语或诗句吗?

生:雪白雪白的。鸟语花香

师:老师还想到一句诗,谁来读 生:忽如一夜——

师:这是岑参的一首读,我们看? 师读岑参诗,是写的是梨花? 生:是写的八月的雪。

师:岑参以奇特的联想,把大雪纷飞的景象比作千树万树梨花盛开的美景,使这句诗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雾凇》一课,也引用了这句诗。齐读课题。

生:雾凇

师:我们来读一读课文,找一找什么地方写了雾凇。生读课文 二.新授。

师:他写的是什么呢 生:树

我觉得是冬天的雪 我觉得是霜

师:嗯,有一点沾边了。到底写的是什么呀?再读一读。生:我觉得是霜花,师:吉林的雾凇,它是它的美,到文中字里行间去找一找哪些词写了它的形态美,颜色美。

生学生读课文

师:你从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感受到形态和颜色美 生:洁白晶莹,感受到很白。

师:我把这个词写黑板上。一起写,洁白晶莹 还有其他词语吗,第一自然段。生: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师:哪些东西让你想到银光闪烁 生:星星,宝石。

师:我们把银光闪烁也写到黑板上。

这两个词写出了雾凇的颜色美,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教师修改 了一下。松花—— 生读。

如宝石般银光闪烁 如钻石般 如星星般

师:多美呀,像宝石、钻石、星星,把你的这种感受带到文中去读,读出这种感受。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我们来读第一自然段,起。生: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就是吉林雾凇奇观呀。还有哪些地方。生:第三小节,千姿百态,我感受到很多。

师:道不完的姿态,我们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姿字是女字底,注意这一横要长点,托着上边。

第三自然段还有哪些词 生:晶莹剔透,师:我们也把这个词也写到黑板上。一起读读这个词

师:用这个句式表达出来。有的——有的——还有的—— 学生练习

生:人们漫步在——有的如钻石般洁白晶莹,有的 师:他发挥了他的想象,你想说什么,想做什么呀? 生:我想说这些树很美。师:你想说什么

生:这些树这么美丽,是怎么形成的呢 三.感悟。师:你会干什么 生:好美丽的画面呀 师:发自内心的赞美是哪个词 生:情不自禁。

师:是哪个词,发自内心的 生:赞叹

师:我们还是用岑参的那句诗,一起读。生:读最后一小节。

师: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把人们换成我来读一读 生:我不禁——

师:好的,还有谁想读一读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人们换成我们,一起读。生:清早——

师:我们漫步在松花江边,情不自禁地大声说—— 生:读

师:还弄懂雾凇,得好好地读书,应该到文什么地方弄懂这个问题呢? 生:第二自然段

师:你弄懂了什么,你可是默读,也可以轻声读。生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 生:是空气中遇冷凝结形成的。十二月形成的。形成的过程是慢慢的。师:对呀,慢工才能出细活呢 她从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 不但慢,而且美,你从哪些词感受到 生:从最初,逐渐,最后

师:镀上去呀,这个词语很有味道,似乎有一位能工巧匠慢慢地镀上了。图片演示,师先是,然后,最后是,跟老师一起写银松雪柳。谁是这位能工巧匠呀 生:我觉得是雾,四.小结。

师:雾也是大自然呀。就是大自然这位能工巧匠。我们站在岸边仅仅是赞叹雾凇吗?还在赞叹谁

生:大自然

师:我们一起来赞叹一下这位大自然,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雾凇去得匆匆,不过大自然不仅仅只能我们雾凇,还给我们带来了雾、霜、雪 如果有兴趣,课后去看一看 让我们来读一读黑板上的词。生:读词 下课。

《雾凇》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云南省玉溪市第一小学

孙云湖 地点:河西会场

记录:寻找方向

师:在这个寒冷天气里,老师给你们们带来了一些东西。生:梨树。

师:让我们想起了一句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

师:出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诵读。这些的是梨花吗? 生:雪花。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课,读课题。找一找文中什么地方出现了这句诗。【评点:这个问题不可以成为读全篇课文的理由。呵呵,因为,要找这个诗句,那是一眼就可以看到的,绕得太远了些。】 生读课文。

师:找到了在哪里了吗? 生„„

师:文中梨花指的是什么呢?是梨花还是雪景呢? 生:写的是冬天的一种雪景/是霜„„

师:我们来看课文,到底写的是什么呢?我们再读一读课文。生:霜花。

师:这句诗出现在这里,指的是吉林的雾凇。再次走进课文,找一找雾凇的颜色美,形态美„„ 生自读。

【评点:一听到颜色美,形态美,我个人以为就接近语文了。】 生:洁白晶莹。我感到雾凇很白。师:板书,洁白晶莹。生:荧光闪烁,美丽动人。师:还有什么也荧光闪烁? 生:星星、宝石„„ 师:板书:荧光闪烁。生:

师:你能加进去,读一读吗?

出示:„„如()般银光闪烁„„

【评点:此处的语言训练点抓得还是比较巧妙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怎么巧妙切入,这是需要教师细细考量的。】 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师:你还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千姿百态。

师:千姿百态,你感受到什么呢?(板书:千姿百态)辅导写字的方法。还有那个词语? 生:晶莹剔透 生:琼枝玉树。

师:想不想欣赏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评点: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一篇语言非常优美的说明文。】 学生说。

出示: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有的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 生练说。

【评点:这段说话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前面也有观赏图片作为铺垫,但是,这白花花的雾凇,孩子能看得懂什么呢?】 师:你想说说什么? 生:好美丽的画面呀!师:用文中哪个词说出来的? 生:情不自禁。生:赞叹。

生齐读“清早,寒风吹拂„„” 师:还有谁也想读一读啊!指读。

师:我们会情不自禁的赞叹(教师用了三段话,让学生说情不自禁赞叹的话。)【评点:这样的反复读的练习有没有意义?不过,到现在,说明文的特点还没有很好地体现。说明的是什么?怎么说明的?应该让孩子明明白白,我现在在学的是什么,我可以怎么学习,这样不就更好了吗?我发现现在很多老师教课,都采用了教散文的方式。】

师:雾凇怎么形成的,仔细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慢慢的。师:雾凇形成过程很美呢!生:„„

师:最初,逐渐„„和哪些词语是照应的? 生:学生没有能够找到镀。师:教师说出是镀。生:

师:谁是哪位耐心的能工巧匠呢? 生:雾 生:松花江。

师:雾、松花江都属于大自然。这就是大自然的杰作。这是大自然的杰作。读最后一段,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评点:说明文,如何来写的?这是应该考虑的。文体特点怎么体现?】 生:

师:布置作业从自然现象中选一种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来。

雾凇教案 雾凇教案第二课时篇二

23课《雾凇》教学设计

南信大高新实小 陆莉华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雾凇形成的过程。

教学准备:

1、ppt课件,图片。视频、音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晶莹夺目的雾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0年1月9日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爷爷到吉林视察,在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吟诵了一首诗:(师背诵)

(出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个别读、齐读诗句。【此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感知雾凇的美与奇特】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感受雾凇色泽美、姿态美。

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一番---------雾凇。读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吉林雾凇是罕见、神奇、美丽的景观,文中用了一个词儿,称它是一个——“奇观”,(板书:奇观)【突出主题,突出主线。】(出示:雾凇图片,师配以解说)

2、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老师也送给你们一些词,让我们来读读 出示:(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美丽奇特、银光闪烁、冰天雪地、童话世界、人间仙境、粉装玉砌、琼枝玉树)【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调动学生的深层记忆,并让学生准确地描述,积累词语。】

3.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1).从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抓住“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缀满”等词来读、感悟雾凇的色彩、光泽美及其壮观。

a:洁白晶莹:白得发亮,没有一丝杂质,晶莹剔透。指导读词,放进句子中再读,齐读。颜色多美啊!(板书:色美)

b:银光闪烁:在阳光下闪着光芒,像许多小星星在顽皮地眨眼睛,像走进了童话世界。指导读词或句,闪着亮晶晶的光泽(板书:泽)

c:缀满、十里长堤:数量很多,不是一枝,而是满枝满树,不是一树,而是千树万树,不是一里两里,而是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十里啊!十里长堤,十里雾凇!何等壮观啊!指名,评价:你不仅读出了雾凇的壮观,还读出了惊讶和赞美的感觉呢!板书 壮观【一步一步的引

领,通过抓住读好关键词,让学生感受到雾凇的美,又可以体现到雾凇的壮观,特别是分步骤的板书更能体会到雾凇的别样。】

谁再来?看得出来,你自己都陶醉在这美妙的图景中了。

出示词,指导读词===4人读句子、评===雾凇之美,美在壮观、美丽。齐读

3、你们读得太好了,老师要祝贺你们。我们再欣赏几幅雾凇的美丽图景,想不想看? 那就来静静地观赏吧!【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感受到雾凇的美后,趁热打铁,及时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真正的雾凇,学生印象更深。】

提要求:边看边想雾凇是什么样的?

(1)瞧瞧,这些雾凇像什么呀?你可以挑一幅图说,也可以选择几幅图讲。

出示:写话,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读写结合,及时训练,及巩固了对雾凇的形象的记忆,同时也也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2)大家想象的翅膀都飞了起来,那么多的形态,各不一样,用书中的词说,就是——(千姿百态)

出示:千姿百态(指导朗读)

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各种各样、姿态万千、仪态万千……)【找近义词是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此环节的设计就是让学生掌握巩固词语的同时,又学会了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这些哪还是冬日里黑森森的树啊,它们分明是用晶莹的玉石雕刻成的——“琼枝玉树”,简直就是精美的工艺品啊!雾凇的姿态真多啊!

(板书:姿态美)

4、背诵

这么美的景,这么美的文字,同学们一定想永远把它记在脑海里。给大家两分钟,尽情地读一读,记一记。自由练习背诵,指名背诵(配乐)。

配乐齐背

5、小结:老师都在大家的朗诵中陶醉了,这样壮观美丽,而又罕见的吉林雾凇景观可真称得上是一大“奇观”。

6、.难怪作者要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及时总结,又次突出主线】(出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二小节:感受雾凇形成的“奇”

过度:欣赏了这么多神奇而又美丽的的雾凇,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呢?

1、学生说。出示问题:思考(1)形成雾凇的原因是什么?

(2)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2、学生自读思考问题。

3、集体交流;

a、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1)(预留:你能发现什么吗?)形成雾凇需要哪两个条件?说出后

板书显示红字:

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2)读一读体会。理解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3)那么吉林这里有这样的条件吗?

(4)这些水汽哪里来?学生回答后,问丰满水库有多大呢?

出示:丰满水电站资料:

(5)有饱和的水汽吗?从哪看出? 出示:“这样,松花江流经-------树木被雾气淹没了。”引导学生从哪些词(弥漫、涌、笼罩、淹没)可看出,指导朗读。分别交流理解、读出感受。

(观看视频)看,多大的雾气啊,多浓的雾气啊!【利用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雾凇的形成过程】

你能读好吗?自练,指名一生读,(谁来读一读,让听课老师也仿佛看到这神奇的雾。指名朗读,齐读,(点:把水汽过于饱和的情景读得太妙了,使我好象在腾云驾雾一样。)齐读。

b、引导了解雾凇形成的第二个条件。(遇冷)

过渡:夜渐渐深了,松花江两岸的温度越来越低,这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就开始慢慢凝结成雾凇。.读读找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雾气到雾凇的凝结过程。

(1)、(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柳枝镀上了白银。

用心读这句话,你读懂这一句话吗?谁来给我们说说自己的理解。重点指导:慢慢地 轻轻地 一层一层地 的作用。

(2)正是由于雾凇是慢慢形成的,出示:最初-----逐渐------最后(引读)

指导读 预留::
练习造句

4、现在我们知道了雾凇是怎么形成了吗? 预留(出示)引读

“每当(),气温下降到(),这雾气便(),涌向(),笼罩着()。树木被雾气()。渐渐地,()、()模糊了。这蒸腾的(),(),(),()地给松针、柳枝()。最初(),逐渐(),最后()。边读边填写【指导学生背诵的方法很多,此方法既让学生一步一步的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同时又让学生根据板书学会了背诵,循序渐进,由扶到放】

5、小结:雾凇乘着夜的翅膀无声无息地来了,一点一点挪移着碎步来了,仿佛是夜间人们在做梦时天公给人间悄悄送来了一分神奇美丽的礼物,难怪早在宋代,黄震在《黄氏日钞》中就称雾凇为“梦送”,多么有诗意的称呼啊!这雾凇的形成过程又怎么能不是一个奇特的景观呢!难怪说这真是------奇观。(板书:形成奇)

6、让我们一起来再次走进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凇的神奇过程吧:(齐读)“每当……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过渡:欣赏这雾凇奇观还大有讲究呢!当地有句俗语叫:“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也就是说,观赏雾凇的最佳时间是在清晨。清晨的松花江畔,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来看一看。【一句简单的俗语,一句巧妙的过渡把观看雾凇的最佳时间告诉了学生,学生兴趣就会更浓。】

四、赞叹奇观。

1、师引读1、3小节:(引读)所以,清晨,我们就看到——“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美丽动人。”

所以,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玉树琼花。”

(看视频)看,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那样闪烁,十里长堤,一夜皆白,杨柳若玉枝垂挂,松针似银菊怒放,一片晶莹。

2、是啊,如果此时你就在观赏这一奇观,你会说什么呢?学生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从文中感受到的雾凇的奇,从视屏上看到的雾凇的壮观,真想发表自己的感慨,此时给学生一个抒发自己感慨的平台,激活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真是太神奇了,一夜之间让我们进入了童话里,真的如梦如幻。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难怪事隔八年,中央召开“两会”期间,江泽民同志见到吉林的同志,又吟诵道:“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五、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是呀,雾凇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在松花江畔留下了如此绚丽绝妙的奇观——雾凇。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感受了“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出示:这就是----------奇观。读【又一次突出文中的中心,又一次突出主题,一个“奇”字贯穿全文。】 其实啊,自然奇观还很多,与吉林雾凇齐名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还有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

欣赏图片。看了这些有什么说的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所以老师留给同学们一点任务:出示作业。

六、作业:

1、课后搜集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的资料。

2、仔细观察一下清晨霜冻的景色,并注意太阳出来后,霜逐步化解的过程,仿照本课写法,作一次小练笔。

板书:

遇冷凝结

色泽美

壮观

饱和的水汽---------------------

22、雾凇

姿态美

奇观

形成奇

教学反思:

《雾凇》一课语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这节课,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的终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

整体上把握住了教材,结构清晰,重难点突出。通过感知、评议、朗读、欣赏体会雾凇的“奇特”。全过程抓住“奇”来进行教学,创造舒缓而美的氛围。在研读文本基础上能打破教材结构,从雾凇的色泽、姿态和形成两大块让学生边读边悟,感受雾凇的奇特,激发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朗读指导能指导学生谈感悟,抓住关键词先理解通过读感受语言之美,感悟雾凇景观之美进行有效教学,并注重双基训练,感知学习文中好词好句的运用。指导学生用好词说好话。雾凇的形成抓住两个概括性的问题层层深入。同时,注意了

课件的有效运用,让学生直观感受,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重点达到如下效果:

一、在朗读中感悟 体验雾凇的美

“奇”既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也是体会美的重要抓手,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因为“奇”,我找到了贯穿文章的主线。知道了这篇课文要让孩子体会美,要让孩子感受体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静态美。然后导入第一、三小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吉林雾凇的美丽风光。指导朗读体会。然后回到第二小节,由重点词语感悟,如: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抓住“最初……逐渐……最后” ……体会雾凇的形成的动态美。在课堂上,阅读成了孩子的一次审美的旅程、发现的旅程,让孩子的心灵在读的空里自由放飞。

二、探究中朗读 感悟情感美

雾凇形成的过程,感悟作者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于是我在学完第一、三小节的基础上,问学生:“学到这儿,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并总结成两个问题。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雾凇形成的过程是什么?孩子两次带着问题默读、品味课文,除了找到了雾凇形成的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还找出相关的说明内容进一步朗读、体会,探究它的形成。这样,孩子在了解雾凇成因的同时,又进行双基训练,理解雾凇的形成,感受语言的美,感悟雾凇凝结过程之美,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自豪感就自然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就得到激发。这时,再让学生读好“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进一步感受雾凇形成的奇特。

三、想象后朗读内化语言美

抓住文本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作合理的想象,开拓孩子思维,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充分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对于雾凇的形态,文中没有具体描绘,给孩子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创设北国风光特有景观。结合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让孩子充分获得感官上的愉悦,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完成了说话练习:在出示一些有代表性的雾凇景象图,让学生想象后,练习说话。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这样丰富了孩子的表象,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力,更助孩子内化了语言文字。此时再让孩子朗读课文语言文字的优美已经深入孩子的心。

教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是一优美的课文,纵观整节课,课堂还是有点闷。课开始,当我就让学生看图,然后用词语来表示雾凇。可孩子们说的词语非常的单一,而且很多都是用了文中的词语。当孩子感受到雾凇的千姿百态时的说话练习,学生说的干巴巴的,完全体现不了雾凇的形态美。在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第二小节时,没有让学生感悟到雾凇在形成过程中的动态美,学生感悟不到位。这些片断让我不断反思,事后我就想:如果课前我多了解一下学生的实际;
如果课前我多设计几套方案,以不变应万变;
如果课上我能正确地疏导;
如果我能在课上恰当地引导,这一现象是不是就不会存在。

雾凇教案 雾凇教案第二课时篇三

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水平测试卷

小学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识字写字(16分)

1. 把下面的句子抄写在横线上,注意写得正确、工整。(4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读拼音,填写字词。(12分)

封面tí()字 zânɡ()送礼物 yǐn yǐn()约约 千里江dī()zēnɡ()加信心 wěn wěn()当当 zhuó zhuànɡ()成长 不辞xīnláo()行动mǐn jiã()xiǎo()行夜sù()kāi()天pì()地 洁白jīnɡ yínɡ()

二、积累与运用(24分)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4分)

悄悄 轻轻 慢慢 渐渐

春风()地吹着,天气()变暖了。小草()地探出脑袋,远远看去,好像铺上了一层浅绿的地毯。几只鸭子正在池塘里()地游着,偶尔划一下水,显得很悠闲。

2.语言实践。(6分)

(1)读了《诚实与信任》、《九色鹿》等课文,我想起反映诚信可贵的名言警句:(2)李敏准备在书房里挂一则勉励自己勤奋读书的名言,我给她推荐一句:

(3)新春佳节即将到来,我准备用一副对联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4分)

(1)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 的琼枝玉树,便 会情不自禁

地赞叹:这真是“,”呀!(《雾凇》)(4分)

(2)“

,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
,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这句话把 比作“春蚕”,用“茁壮的新苗”来比喻。(《老师,您好!》)(4分)

(3)“,潭面无风镜未磨。”让我们领略到秋夜的和谐;
“千山鸟飞绝。”让我们感受到冬日的沉寂。(2分)

(4)“雪峰插云,,”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这句话在全文起到的作用是。《九寨沟》(4分)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30分)短文1(10分)

珍珠鸟(节选)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不一会儿,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它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 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 信赖 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1.“案”在字典中有这些解释:(1)一种旧式的长桌子;
(2)案卷,记录;
(3)提出计划方法的文件。“伏案写作”中的“案”应选第 种解释。(2分)

2.给第二段话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2分)

3.短文中的“小家伙”指的是。从这个称呼可以看出。(3分)

4.“美好的境界”在文中指的是。(3分)

短文2(20分)

跨越障碍

患有癫痫的人是不适合做体育运动的,但是派蒂.威尔森的父亲不这样认为。

一天,当派蒂对父亲说“我能不能像你一样每天清晨进行长距离晨跑”时,父亲在经过短暂犹豫后说:“可以呀,欢迎你陪着爸爸一起跑。”派蒂说:“可是 我有癫痫,中途发作怎么办?”父亲说:“不要怕,我知道如何处理,何况它并不会发生。”

派蒂第二天就开始和父亲一起晨跑。幸运的是,她真的没有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癫痫。派蒂很快乐。在此之前,医生曾告诉她不能下水,不能打球,不能参 加任何具有攻击性和体力消耗大的活动。现在看来,医生的话并不是十分正确。

几个星期后。派蒂突然对父亲说:“我想打破女子长距离跑步的世界纪录。”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对于一个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又患有癫痫的女孩来说,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派蒂看出了父亲的疑虑,她说不是现在,而是等三年后,或者更长的时间。

三年后,派蒂认为自己可以冲击世界纪录了。她为自己订了一个计划,先从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跑到旧金山,然后到达俄勒冈州的波特兰,最后向白宫进发,距离约3000公里。

她从自己的家出发,从西岸到达东岸,一路上遇到重重困难,但她毫不气馁。“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整整四个月,她终于到达了华盛顿,并接受了总统的召见。她对总统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想让其他人知道,癫痫患者与一般人无异,也能过正常的生活。”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成语。(4分)

(1)不可能实现的想法。()(2)一点儿也不妥协放弃。()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4分)

(1)“派蒂看出了父亲的疑虑”。父亲的疑虑是。

(2)结合短文内容写出你对“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理解。

3.短文主要写了患有癫痫病的派蒂坚持,经过不懈的努力,她终于。(4分)

4.请写出你对题目“跨越障碍”的理解。(4分)

5.派蒂的故事令我们感动,请你写几个成语来赞美这个小姑娘吧!(4分)

四、习作(30分)两题任选一题。

题目1:读了《跨越障碍》,我们被派蒂的精神感动了。学习和生活中的你 一定也有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事情。请以“功夫不负有心人”为题,写一件自己的事。

题目2: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不说话的“朋友”。院子里的花草呀,书包里 的文具呀,卧室里的玩具呀,还有家里饲养的小动物呀,等等。它们默默陪伴着我们的童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请从中选择一样,以“不说话的朋友”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习作。

雾凇教案 雾凇教案第二课时篇四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者卞国湘

教材分析:

《雾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观赏雾凇奇景,发出由衷赞叹。

本文科学性、知识性较强,抽象的知识较多。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学生无法找到可以建构的旧知,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欣赏,提供有关资料等手段,帮助学生更有效地了解、掌握雾凇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感受吉林雾凇的景色之奇和形成之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欣赏雾凇美景的图片,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和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2、能力目标:借助课文及有关资料,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及运用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品味、积累文中的优美语段,拓展赏读与课文相关的写景散文片段,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培养爱美的情趣,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体会作者写作的方法。教学重点:

感受吉林雾凇的景色之奇和形成之奇。教学难点:

知道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形成过程。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积累词语、欣赏雾凇的景色之奇。

(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雾凇》这课的首尾两段,一起来看这些词语,你能读准吗? 出示词语:

松花江畔

十里长堤

洁白晶莹

雾气缭绕

寒风吹拂

琼枝玉树 银光闪烁

千姿百态

情不自禁 指名朗读、齐读

(二)读着这些词语,你的眼前有没有浮现出雾凇奇观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组雾凇奇观的图片,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描绘雾凇的奇异景象。(同桌练习说话,交流)

(三)教师相机拓展雾凇奇观的资料:(配乐、配图朗诵)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雾凇之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而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夜看雾”,是在雾凇形成的前夜观看江上出现的雾景。“晨看挂”是早起看树挂。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晶莹多姿。“待到近午赏落花”,是说树挂脱落时的情景。微风吹起脱落的银片在空中飞舞,明丽的阳光辉映到上面,空中形成五颜六色的雪帘。

(四)将画面定格,请学生自由朗读首尾两段,读出教师小结:“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文章就是围绕雾凇的“奇”来写的。雾凇的奇仅仅表现在景色之奇吗?这节课,让我们具体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感受雾凇的形成之奇。(板书:景色之奇

形成之奇)

[设计意图:注重对学生进行词句积累训练,让学生练习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内化、运用。同时通过图片的欣赏、资源的拓展,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助于学生感悟美、欣赏美。]

二.品词析句、感悟雾凇的形成之奇。

(一)请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边记:雾凇在什么条件下形成,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二)小组合作学习,把学生自己思考的结论向小组同学汇报,形成一致意见后,2 小组讨论准备用怎样的方式向大家介绍?(学生选择方法,或用图示法,或用语言归纳法。教师在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做好个别学生的辅导工作,并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

(三)请不同学习方式的小组汇报。

随着学生的汇报,课件出示句子:

1、形成的条件: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符合条件“遇冷”)

从这两句可以看出雾凇形成前后的温度变化很大、很快。

2、形成的过程:

(1)出示:“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读读这段话,思考:看看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中最吸引你的词句有哪些?它们为什么特别吸引你?(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2)教师引导: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3)教师小结: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导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导背诵,记忆积累

1、出示填空: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笼罩着()。树木()。(),灯光,树影()。这蒸腾的雾气,(),(),()、()。最初像(),逐 3 渐变成(),最后()。

2、对照课文,先练习填写,再练习背诵。指名背,齐背。

(五)让我们再一起美美地读读这段话吧!(朗读感悟雾凇的美。)

[设计意图:运用图示法、语言归纳法让学生知道雾凇形成的条件及逐步形成的过程。在交流中,让思维产生碰撞,互相启迪。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解决文章的难点,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

三.拓展延伸、体会景美文更美。

(一)整合教材,欣赏祖国壮丽山河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北国的雾凇奇观,回想一下,我们在以前学过的课文中,你对祖国的哪些地方哪些景色印象深刻?(回顾《北大荒的秋天》、《拉萨的天空》、《西湖》、《九寨沟》、《泉城》等写景文章)

(二)拓展资源,介绍其它自然奇观

教师介绍:吉林雾凇与云南石林、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被称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吧!(课件出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图片,学生欣赏)

(三)对比阅读,感受写景状物散文的魅力。

出示两段写《雾》的片段:(一篇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是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写的。)(见《补充习题》80页)与本篇文章对比、联系,写景状物的文章如何能够打动人心?

作者深入细致地观察、抓住景物的动态变化过程、作者真情喜爱景物的流露等渗透写作层面的体会。

[设计意图:树立整合的观念,联系学过的写景文章,拓展与课文相关的景观介绍,对比阅读名家的片段赏析,渗透写作层面的方法,让学生从本篇文章中有所获有所悟。]

四.作业设计

完成书后练习三的小练笔,运用书中的词语写一段雪景或雾景。

[设计意图:注重读写结合,在学生理解课文表达方法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片断练习,实现读写的迁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五.板书设计

景色之奇

雾凇(奇观)

形成之奇

设计意图:板书简洁,抓住文眼,紧扣教学重点,直奔课文主题。]

2011年9月27日 [

雾凇教案 雾凇教案第二课时篇五

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与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教学内容,全册共分8组。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每组包括导语、课例、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1.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

例如第一组的导语:风起去涌,潮涨潮落,奇花异木,高山深谷„„大自然像一位魔术师,它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本组课文再一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还可以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以丰富我们的见闻。

导语的作用:点明了本组内容学习的专题是自然奇观。提示了本组学习乃至本学期学习的两个重点:一是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
二是搜集有关的资料。2.课文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

每组课例由3—5篇课文组成,按专题编选课文。全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

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如《观潮》后面的练习题:让我们一起来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再交流读后的感受。题目不仅提示了课文内容的重点,而且还提示了阅读方法和学习途径,要读文想象,要有感受,要与别人交流、对话。虽然只有一道题,但却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连接语

与略读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如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前面的一段话:读了《观潮》,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下面这篇课文写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它又将给我们展现怎样的画面呢?认真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景象,再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你所知道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连接语的作用:首先把学生的视线自然而然地由精读课文《观潮》转移到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
其次是提示学习方法的运用,就是把学习《观潮》时那种读课文想画面的方法在学习新课文时进行运用;

再次是提出了新的学习要求——口语交际的训练,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资料袋”或“阅读链接”

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其作用是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

例如:在《观潮》和《雅鲁藏布大峡谷》后都各有一个资料袋。既有文字说明,又有图片介绍,真可谓图文并茂。“词语盘点”

每组课文后面安排“词语盘点”这一栏目。分“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栏。

“读读写写”中列的是本组精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

“读读记记”中列的是由要求认识的字组成的词语,略读课文中出现的由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也列在“读读记记”中。选读课文

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

可根据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单元,也可在期末集中安排,作为综合复习材料。以学生自己课外阅读、自我检测为主。3.每个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

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机动栏目:“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成语故事”,分别在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口语交际

八个口语交际的话题中,有四个是与习作题目结合在一起的,园地一: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
园地三:讲童话故事;
园地四:说自己最想说的动物;
园地七: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了《乌塔》以后想到什么? 其余四个是独立话题,园地二:我看到了„„看图,交流从图上发现了什么。园地五:保护文物。了解文物古迹的情况,说说能为保护文物做些什么。园地六:感谢和安慰。向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向需要安慰的人说些安慰的话。园地八:我们的奇思妙想。

说话练习

结合课文学习安排了四次说话练习,15《猫》任凭„„也;
非„„不可;
无论„„也。(说句子)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也要好好想想“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读了课文我很受启发,我想和大家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的体会。习作

八次习作的题目有四个与口语交际结合在一起。

其余的四个题目是,园地二:写观察日记。园地五: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景点风光、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参观游览注意事项。园地六:看图作文《胜似亲人》。或者写生活中真实故事,亲身经历的、听到的、见到的,写清经过,写出感受。园地八:想象作文。写自己的奇思妙想,也可以写受别从启发想到的内容,还可以写科幻故事。小练笔

结合阅读教学安排了五次小练笔,3《鸟的天堂》“鸟的天堂”现在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我想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到的资料,写一篇导游词。

11《去年的树》我有很多话要对鸟儿说。我先说一说,再写下来。18《颐和园》我要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21《搭石》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想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29《呼风唤雨的世纪》我要把这篇课文读给爸爸、妈妈或别的长辈听,请他们说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再把他们说的写下来。“我的发现” 安排了4个关于读写方法和习惯方面的发现,分别是:一是读文章时要想象画面,二是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表达清楚,六是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七是边读边想提出问题。其他:三是读书受到的启示;
四是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五是说明的方法;
八是乱改成语、滥用成语的不良现象。

“我的发现”栏目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吐泡泡形式改为小林、小东两个孩子的对话。这两个孩子,可以理解为学生自己和他的一个学习伙伴。教材中,他们的对话一般只是提起某个话题,开了个头,为同学们交流某一方面的发现留有较大的余地。“日积月累” “宽带网”

“日积月累”:系统地安排背诵成语、对联、名言警句、诗歌等。

两个“宽带网”安排在第五组和第八组,引导搜集、了解有关我国的世界遗产和科技成就方面的资料。

“趣味语文” “展示台” “成语故事”

两个“趣味语文”安排在第一组(有趣的对联和回文佳句)和第四组(有趣对联)两个“展示台”安排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第三组和第七组,为学生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供舞台。

两个“成语故事”安排在第二组(胸有成竹)第六组(杏林春满)

二、教材的主要理念

1.全面落实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2.努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
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
三是在每组课文后面安排了学生对本组所学字词进行自查自测的“词语盘点”;
四是“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3.密切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一是注意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
三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
四是通过综合性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三、教学的目标与建议

(一)识字与写字

1.目标:本册要求认识200字,会写200字。2.建议

(1)借助拼音,自主识字。(2)利用字典,自主识字。

(二)阅读 1.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逐步学会默读。(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一是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
二是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
三是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
四是体会选材的别具一格。(4)积累语言。有10篇精读课文提出了背诵的要求。(5)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万字。

(二)阅读

2.建议:把读书进行到底。

(1)朗读和默读。多读少讲,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

(2)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
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等。引导体会感情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然后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3)领悟表达的方法。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发;
先举一两个例子,再让学生找出类似的例子来读读,体会体会。(4)积累语言。一是背诵,二是抄写。(5)阅读习惯。

(三)习作 1.目标

(1)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写一处自然景观、写观察中的发现、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写导游词、写成长故事,都是练习写实;
写童话、看图作文、写奇思妙想,都是练习写想象。

(2)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3)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4)课内习作一学期不少于8次。40分钟能完成400字左右的习作。2.建议:多看多写。写观察日记;
学以致用;
导——写——评结合。

(四)口语交际 1.目标

(1)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2)认真耐心听讲,能抓住要点。

(3)表达要有条理,注意语言美,稍做准备,能作简单的发言。2.建议:
充分准备 创设情境 示范引路 真实交往

(五)综合性学习1.内容

第三组: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的综合性学习。搜集——读——推荐——交换——汇报。第七组: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并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可以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2.目标

(1)初步了解查找资料的基本方法。为解决某个实际问题,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查找相关的资料。

(2)从所掌握的资料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方案。(3)能口头和书面结合,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意见或建议以及活动的收获等。3.建议:不仅仅在乎结果,更在乎过程。

《观潮》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五、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

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臵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臵作业。附:板书设计:

3观

潮来前

雄伟壮观、(钱塘江潮)

潮来时

潮过后

有声有色

小结:学生在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时,有难度,经过播放录像及教师的点拨,这一重点得到了突破,学生能非常有感情的背诵整篇课文。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4.学习收集资料。课前准备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2.师制作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课件。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实验教具

录音机、磁带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资料,都带来了吧!谁来说一说。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3.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

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2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师: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 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 3.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3.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交流汇报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问题泡泡”。(口头提问是学生质疑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学画“问题泡泡”,却更具情趣和诱惑,同时使学生与课文、编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四、拓展实践

教师放一段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六、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观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2.班级交流。3.演读课文。

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留恋、目不暇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天堂)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天堂是什么样子?(2—3人)

那么,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呢?在广东省新会市有一个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这里为什么被称作鸟的天堂呢?它又是什么样子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我们熟悉的巴金爷爷来领略一下当地的风光吧!

二、过程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我们一起来看这课的生词。(出示)

3、请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思考(出示课件)

去了几次?什么时间去的?每次都见到了什么?

4、学生回答,板书

5、找出描写榕树的部分,读一读,想一想:这株榕树有什么特点?划出有关的语句。

6、榕树有什么特点?你找到了那些语句?读给大家听听

7、你找到了那些句子?(出示句子)从中能看出什么?(板书:榕树大)谁能再读给大家听听?(2人)全班一起来读读,读出榕树的大来!

8、还有什么?(出示课件)谁来读一读?(2人)怎样理解这句话呢?(板书:充满生机)(学生谈)你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多美的画面呀!同学们,看来我们每个人对这句话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也许风吹,也许是鸟动,也许是阳光照耀,也许是新发的嫩芽,也许是那绿叶本身就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才让作者产生了如此奇妙的感受。让我们融入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齐读)

9、让我们一起走近大榕树,欣赏一下这迷人的风光吧!(播放录像)

10、现在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1-2人)

11、多么奇妙的景色呀!难怪作者会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是赞美榕树,赞美南国,更是赞美这神奇的大自然。

12、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这独木成林的美景吧!让我们怀着对榕树的赞美之情,一起再来读一下文章的七、八字然段!(齐读)

13、多么美丽的榕树呀!朋友说这里被称作“鸟的天堂”,可是呢?——在这里作者没有看见一只鸟!如果是你,这时会想什么呢?

14、第二天清晨,作者又一次经过了这个地方,这次他有什么新发现呢?(录像)第二天清晨,阳光照耀在水面上、树梢上,我们又一次来到了“鸟的天堂”。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让我们继续拍掌……

15、这次作者见到了什么呢?(很多鸟)板书

16、从那能看出来鸟很多?找出来读一读

17、除了鸟很多外,从这部分你还能体会出什么来?(小鸟很快乐)

18、从哪能看书来?如果你是这只画眉鸟,你会站在枝头上唱些什么呢?(1—2人).19、多么热闹的景象!多么活泼可爱的小鸟呀!让我们一起融入自己的感受读一下12、13自然段。(齐读课文)

20、看到此情此景,作者心里有什么感受呢?(学生回答:“鸟的天堂”真是鸟的天堂呀!)

21、谁来再读读这句话?你认为应该读出什么感觉?全班齐读

22、我们跟随作者一起领略了“鸟的天堂”的奇妙景色,那么“鸟的天堂”指得是什么?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呢?(小组讨论交流)

23、只要我们能够爱护我们周围的环境,那么,其实处处都可以称为“鸟的天堂”,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天堂!

24、“鸟的天堂”因为巴金的这篇文章更加美名远扬,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今天的作业就是为“鸟的天堂”写一份导游解说词或设计一份广告词,让“鸟的天堂”因为我们的生花妙笔更加扬名万里!

25、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相信会给同学们很多启示。

小结:对“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加引号,学生开始有些搞不清楚,在反复指导朗读,反复引导体会之后,这一难点的一突破,学生深深地感受到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和作者产生了同感。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课前准备

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
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

a、语句是否通顺恰当。

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a、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c、还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一、导入。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跟《钱塘湖春行》—样,也是记游的。诵读全诗两遍后,说说它在记游上跟《钱塘湖春行》有何异同。(异:诗人在村民家做客;
游踪用了概括的写法。同:也写了游中可见;
也用抒情作结。)

问: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表现什么?(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客人是谁?(诗人;
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讲: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
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

问: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这“又一村”指什么说的?(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讲: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问: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略)这是写村中的习俗。

问: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说大意。(今后如果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按: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说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所以说“若许”,意思是“如果有机会”。

再问:这歼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甚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补充问:这个结尾跟开头是怎样呼应的?(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

三、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附录]

仅参考。

古人作诗有所谓“脱化”之法,即在前人诗句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使有新意。陆诗“山重”一联也是脱化前人诗句的结果,例如:

“遥看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流转处,忽与前山通。”

——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王安石《江上》

小结:学生对学古诗很感兴趣,很快就能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含义有点难度。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2.学生准备水彩笔。3.爬山虎实物。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教学过程

一 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
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
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板书设计:

位臵: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虎

颜色:嫩红(灰色)的

触→巴→拉、贴(牢固)

小结:学生对爬山虎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得有些疑惑,经过反复朗读,演示,学生终于豁然开朗。学生深深体会到叶圣陶先生观察事物是多么认真,多么细致。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蟋蟀)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蛐蛐)

师:“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

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

板书:蟋蟀的住宅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你们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不认识)

师:(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好不好?

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了解一下。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

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师: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各位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

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

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

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

师: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电脑等等,它有吗?谁的住宅好?(当然老师的好)

二、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

1、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读后再比。

生: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

师: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

……

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投影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

(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三、换角色,指导说话。

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学生准备后,发言。(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1、看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五、看文章,做练习。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

2、以下两题任选一道做:

(1)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

(2)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短文范例:

《小花猫》

我家有一只小花猫,它浑身长满了长长的毛,黑一块,白一块,真可爱。它有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像玻璃球一样。白天,它的眼睛眯成一条线。晚上,瞳孔放大,像绿宝石一样发出绿莹莹的光。小花猫的耳朵很灵,只要有一点声音,它就把耳朵竖起来。它还有一条毛茸茸的尾巴,高兴的时候,就左右摆动,像耍花棒一样。它的脚上有5个小小的肉垫,走起路来一点声音也没有。它白天蜷起来,呼呼睡觉,晚上,它警惕地注视着鼠洞,只要老鼠一出来,它就马上扑去,把老鼠咬死后就大口大口的吃起来。我非常喜欢这只小花猫。附:板书设计

打破常规,由师生共同完成,课题左边贴上放大的蟋蟀,课题右边画上蟋蟀的住宅,下边是由学生归纳的住宅特点。(做到美观、简洁、重点突出)小结:这篇课文用了泥人的手法,写出了蟋蟀的住宅的特点及蟋蟀是怎样建住宅的。学生以唯独蟋蟀了解得很少,所以对有的语句不太理解,经过画示意图及反复讲解,学生终于明白。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重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四、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幻灯片 五。学法指导: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臵,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
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课前准备

1、提前一段时间布臵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准备“爬山虎”图片。

第一课时 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⑴自由读记,读中正音。

⑵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⑴住宅住址隐蔽隐藏

⑵洞穴倾斜平坦宽敞

⑶均匀重叠空隙痕迹

⑷引人注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

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⑴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⑵按顺序齐读。

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释说话。

⑴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

⑵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我的发现

⑴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⑵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⑶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

⑷读“小林”“小东”的话。成语故事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⑴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

⑵文中第二自然段几地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4、说故事。日积月累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

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2、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

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

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呢。

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的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

⑴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⑵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

⑶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⑷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6、评议“独具慧眼”奖的主人选。

1、拓展: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仔细看图,清楚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

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⑴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⑵有什么新的发现?

⑶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

⑴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⑵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的注意什么呢?讨论明确:

⑴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深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⑵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的进行修改加工。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⑶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5、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6、学生就某一片交流,共同评议。

2、修改或批改,着重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

1、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选以下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

⑴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

⑵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

⑶优秀习作的赏析。

2、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

3、誊写习作。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增添、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的特点,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明白乐应当大家分享。

3、摘抄喜欢的词句。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1、上周,老师已经请同学们阅读了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的两部童话集,请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读的童话故事,或说说你的感受,好吗?

2、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童话世界,用心读读其中的一个童话故事,去感受童话的魅力。它是根据王尔德童话中的《自私的巨人》改编的。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1、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字、词的学习情况。

3、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个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什么?(二)集中交流

三、质疑问难,探究理解

1、细读这篇童话,你对课文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边读边勾画圈点,或做一些批注。

2、师生共同梳理,确定重点解决的问题。

学生的疑问一般会集中在对课文第9自然段中的几句话的理解上:(1)“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这句话怎么理解?(2)“唤来寒冷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巨人为什么这样说?

3、精读课文,尝试着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几句话的含义。

四、信息反馈,巩固练习

1、读词语,并自主选择词语造句。

洋溢 允许 围墙 增添 训斥 喧闹 告示牌 覆盖 凝视 冷酷 愉快 拆除 脸颊 火辣辣

2、摘抄文中你喜欢的优美词句。

小结:这篇童话故事非常有趣,学生非常喜欢,而且在朗读可闻时,学生大都读得非常投入,非常有感情。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幸福,受到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教育

3.能把课文演一演。

教学重点

1.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2.演课本剧。教学难点

1.初步形成幸福观。

2.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这篇是阅读课文,主要由同学们通过自学来读懂。现在就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看你能读懂什么。

2.学生交流,并谈谈自己的幸福观。

3.认读生字。

学习新课

一、了解文章内容

1.牧童们开始时,认为幸福是什么?(不知道)

2.牧童们后来认为幸福是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由发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做了什么?

注:引导学生读13到22自然段。

3.小结:正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劳动中感受到了帮助人的快乐……

4.智慧的女儿是怎样回答三个牧童的?(她肯定了三个牧童的体会,指出: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知道什么叫“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吗?(“义务”就是应尽的责任。例如,作为学生,应尽的责任是好好学习;
作为子女,应尽的责任是孝顺父母。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得很好,就是智慧的女儿说的“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5.反复读:智慧的女儿的话: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建议: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

6.谈谈你的幸福观,并以名言的方式概括成一句话。

注: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此环节上的积极性比较高,教师在这里要采用多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争取出彩。

二、演课本剧

1.分角色朗读。

建议: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眼神、语气作指导,为演做好准备。

2.学生排

推荐访问:雾凇 教案 课时 最新雾凇教案 雾凇教案第二课时(五篇) 《雾凇》教案设计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