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洛阳伽蓝记》阅读答案3篇(范例推荐)

《洛阳伽蓝记》阅读答案3篇(范例推荐)

时间:2023-03-30 16:40:04 来源:网友投稿

《洛阳伽蓝记》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建义元年,太原王尔朱荣总士马于此寺。荣字天宝,北地秀容人也。世为第一领民酋长,博陵郡公。部落八千余家。家有马数万匹,富等天府。  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洛阳伽蓝记》阅读答案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洛阳伽蓝记》阅读答案3篇(范例推荐)

《洛阳伽蓝记》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建义元年,太原王尔朱荣总士马于此寺。荣字天宝,北地秀容人也。世为第一领民酋长,博陵郡公。部落八千余家。家有马数万匹,富等天府。

  武泰元年二月中,帝崩无子,立临洮王世子钊以绍大业,年三岁。太后贪秉朝政,故以立之。荣谓并州刺史元天穆曰:皇帝晏驾,春秋十九,海内士庶,犹曰幼君。况今奉未言之儿,以临天下,而望升*,其可得乎?吾世荷国恩,不能坐看成败,今欲以铁马五千,赴哀山陵,兼问侍臣帝崩之由,君竟谓何如?穆曰:明公世跨并、肆,雄才杰出,部落之民,控弦一万。若能行废立之事,伊、霍复见于今日。荣即共穆结异姓兄弟。穆年大,荣兄事之。荣为盟主,穆亦拜荣。于是密议长君诸王之中,不知谁应当璧。遂于晋阳,人各铸像不成。唯长乐王子攸像光相具足,端严特妙。是以荣意在长乐。遣苍头王丰入洛,约以为主。长乐即许之,共克期契。荣三军皓素,扬旌南出。

  太后闻荣举兵,召王公议之。时胡氏专宠,皇宗怨望,入议者莫肯致言。唯黄门侍郎徐纥曰:尔朱荣马邑小胡,人才凡鄙,不度德量力,长戟指阙,所谓穷辙拒轮,积薪候燎!今宿卫文武足得一战,但守河桥,观其意趣。荣悬军千里,兵老师弊,以逸待劳,破之必矣。后然纥言。即遣都督李神轨、郑季明等领众五千镇河桥。

  四月十一日,荣过河内,至高头驿。长乐王从雷陂北渡,赴荣军所。神轨、季明等见长乐王往,遂开门降。十二日,荣军于芒山之北,河阴之野。十三日,召百官赴驾,至者尽诛之。王公卿士及诸朝臣死者二千余人。十四日,车驾入城,大赦天下,改号为建义元年,是为庄帝。

  于时新经大兵,人物歼尽,流迸之徒,惊骇未出。庄帝肇升太极,解网垂仁,唯散骑常侍山伟一人拜恩南阙。二十日,洛中草草,犹自不安。死生相怨,人怀异虑。贵室豪家,并宅竞窜;贫夫贱士,襁负争逃。于是出诏,滥死者,普加褒赠。三品以上,赠三公;五品以上,赠令仆;七品以上,赠州牧;白民,赠郡镇。于是稍安。

  (选自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临天下 临:统治

  B. 荣兄事之 兄:哥哥

  C. 皇宗怨望 望:怨恨

  D. 庄帝肇升太极 肇:开始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 太原王尔朱荣总士马于此寺

  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 ① 太后贪秉朝政,故以立之

  ② 顷之,烟炎张天

  C. ① 其可得乎

  ② 其皆出于此乎

  D. ① 若能行废立之事

  ②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抗衡

  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直接表明尔朱荣智谋的一组是( )

  ①荣即共穆结异姓兄弟

  ②遣苍头王丰入洛,约以为主

  ③荣三军皓素,扬旌南出

  ④十三日,召百官赴驾,至者尽诛

  ⑤车驾入城,大赦天下

  ⑥滥死者,普加褒赠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条理清晰地记载了尔朱荣起兵的原因及迎立孝庄帝,攻进洛阳,并在河阴大肆杀戮朝官的经过。

  B.尔朱荣能够打败朝廷军队,是因为他势力强大,师出有名,也是因为太后人心背离,且错误估计了形势,以致决策失误。

  C. 王公卿士及诸朝臣死者二千余人、死生相怨,人怀异虑,淡淡几笔,揭露了尔朱荣的暴行,作者的爱憎自然流露出来。

  D.尔朱荣和元天穆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拥立长乐王元子攸当皇帝,并派王丰秘密前往洛阳,征得了长乐王的同意。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武泰元年二月中,帝崩无子,立临洮王世子钊以绍大业,年三岁。

  (2) 吾世荷国恩,不能坐看成败,今欲以铁马五千,赴哀山陵。

  (3) 荣悬军千里,兵老师弊,以逸待劳,破之必矣。


《洛阳伽蓝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洛阳伽蓝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1)

——《墨池记》阅读答案3篇

《墨池记》阅读答案1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①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②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③《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④,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⑤?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注释:①隐然:隐约之状。②洼然:低深之状。③荀伯子:南北朝时宋朝人,曾任临川内使。④张芝:东*,善草书,人称“草圣”。⑤岂……耶:表揣测语气。

  墨池记曾巩阅读题

  一、这文段选自朝曾巩的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_之一。

  二、解释加点的字:

  1、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

  2、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

  3、羲之之书晚乃善( )

  4、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

  5、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

  6、然后未有能及者( )

  7、以勉其学者邪( )

  8、岂其学不如彼邪( )

  三、翻译:

  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理解:

  1、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在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划出评价王羲之的书法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墨池"两个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羲之是晋代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为,评他的笔势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二、1、当……的时候

  2、原来

  3、书法

  4、而

  5、因为

  6、超过

  7、那些

  8、莫非

  三、

  1、怎么会在尽情的漫游之时,又曾想在这些地方停下来休息呢?

  2、大概也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才使自己达到了这个地步,不是天生就有这个本事的。

  3、那么,学习书法的技能原本不能偷懒,更何况想要加深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行呢?

  四、

  1、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2、以勉学劝善,强调刻苦学习的重要。3、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4、被后人当作王羲之勤学苦练的明证。

  5、书圣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参考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墨池记》阅读答案2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①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②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③《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④,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⑤?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注释:①隐然:隐约之状。②洼然:低深之状。③荀伯子:南北朝时宋朝人,曾任临川内使。④张芝:东*,善草书,人称“草圣”。⑤岂……耶:表揣测语气。

  1.解释文中词语的含义。

  岂信然邪信 然:_________

  羲之之书晚乃善 善:_________

  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来看,王羲之能够成为“一代书圣”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信然:确实如此。善:完美。

  2.然而后世没有人能赶上(王羲之)的,或许是他们在学习上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吧。(意对即可)

  3.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并非天生而成,而是通过勤学苦练才达到成熟的。(或“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墨池记》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墨池记

  [宋]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章:显扬。

  B.于楹间以揭之 揭:悬挂。

  C.使后人尚之如此 尚:尚且。

  D.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被:影响。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忽魂悸以魄动

  B.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因人之力而敝之

  C.羲之之书晚乃善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D.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文以王羲之墨池遗迹的传说为题,并不死扣“墨池”,只讲书法,而是由小及大,从书法论及治学,进而引申到道德品节,最后推衍出对先德仁人的追慕。

  B.这是一篇以“记”为体裁的说理散文,全文用于记“池”的文字较少,议论文字却很多。它先记叙,后发议论,泾渭分明,最后题旨的点出可谓水到渠成。

  C.作者开头写墨池,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一边实写墨池地理方位、环境形状,一边虚衬推测遗迹来历、命名根据,虽文字俭省,下笔却仍摇曳多姿,令人赞叹。

  D.巧用和多用设问堪为这篇短文的绝妙之处,大量设问句式的错落变化运用,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了一泻无余之弊,使文章*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4分)

  (2)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3分)

  16.C(尚:尊崇。)

  17.A

  18.B(“先记叙,后发议论,泾渭分明”错。本文记叙、议论错杂使用,在结构上双线推进。)

  19.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20.(1)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在山光水色之中来愉悦心情。

  (2)他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

  参考译文

  墨池记 (宋)曾巩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缓缓高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 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

  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害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洛阳伽蓝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2)

——洛阳伽蓝记国学 (荟萃2篇)

洛阳伽蓝记国学1

  《洛阳伽蓝记》是记述北魏洛阳佛寺的地理著作,北魏杨衒之撰,成书于东魏武定五年(547)。“伽蓝”即梵语“僧伽蓝摩”之略称,意为“众园”或“僧院”,乃佛寺之统称。杨衒之,生卒不详,北*人,博学多才,以文章传家,与佛界人士多往还,亲睹洛阳佛寺兴衰,感慨系之,乃撰此记。

  全书共五卷,按地域分为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记述佛寺七十馀处。其体例为先写立寺人、地理方位及建筑风格,再写相关人物、史事、传说、逸闻等,在对诸多佛寺形制规模的描摹和始末兴废的勾勒中,反映了广阔的"政治经济背景和社会风俗人情,如尒朱荣之乱,皇室诸王的奢侈贪婪,南北朝间的交往,北魏全盛时期洛阳手工业、商业的繁盛,民间艺人的卓越技艺和演出盛况等,深受历代史学家的重视。其文笔散中带骈,“秾丽秀逸,烦而不厌”,风格与《世说新语》相类,亦是上品文章。如写永宁寺的佛塔,仅用“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馀里”等语,其巍峨庄严之状便历历在目。更有不少志怪故事,如“法云寺”条中所载之田僧超吹茄、陈白堕酿酒、孙岩娶狐女等,情节虽不复杂,但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鲜明,引人入胜,表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能力。

  北魏之际,佛教盛行,寺塔林立,僧尼遍布,杨衒之著此书之目的一为存史,二为劝诫资政,借古讽今,臧否人物。使今人得以流连忘返于青灯古佛之际,梦回洛阳古都,察其风俗,观其人物,增广逸闻,陶冶情致,世代兴废,繁华不过一瞬,幸赖才人之笔,斯时可存,敢不趋而读之?

  此书版本以明嘉靖如隐堂本最善,另有《四部备要》本、《汉魏丛书》本、《学津讨原》本等,各有长短。校注本重要的有张宗祥《洛阳伽蓝记合校》(商务印书馆,1930年),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中华书局,1963年),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等。

洛阳伽蓝记国学2

  《洛阳伽蓝记》作者杨炫之,生卒年具体不详,北朝时期北*(今河北满城)人,该书是记述北魏洛阳佛寺兴衰的历史和人物故实类笔记,作者杨炫之因撰该书而名世。

  《洛阳伽蓝记》全书共五卷,按地域分为洛阳的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记述佛寺七十馀处。其体例是以北魏佛教的盛衰为线索,以洛阳城的几十座寺庙为纲领,以寺庙为纲维,先写立寺人、地理方位及建筑风格,再写相关人物、史事、传说、逸闻等,在对诸多佛寺形制规模的描摹和始末兴废的勾勒中,反映了广阔的政治经济背景和社会风俗人情,如皇室诸王的奢侈贪婪,南北朝间的交往,北魏全盛时期洛阳手工业、商业的繁盛,民间艺人的卓越技艺和演出盛况等。该书再现了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间的政治大事、中外交通、人物传记、市井景象、民间习俗、传说轶闻,内容相当丰富,书中亦有不少志怪故事,如“法云寺”条中所载之田僧超吹茄、陈白堕酿酒、孙岩娶狐女等。


《洛阳伽蓝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3)

——观月记阅读答案

观月记阅读答案1

  阅读选文,完成练习。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1、解释下面的词语。

  宜:合适适当。

  玩:欣赏。

  2、请翻译“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的意思。

  答:“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的意思是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3、文中画线“四美”具体指什么?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答:“四美”具体指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4、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作者中秋时节望金沙堆观月情景的悠闲和快乐。


《洛阳伽蓝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4)

——核舟记阅读答案5篇

核舟记阅读答案1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小题1:上文《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本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段文字主要介绍了核舟船头部分的三个游览者。

  B.本段文字对表现雕品的主题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介绍也最为详细。

  C.本段文字写了三人外貌、衣着、姿态的各异,又显现了他们的神态、风度。

  D.本段文字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加以介绍,充分表现了雕刻者精巧的技艺。

  参考答案:

  小题1:魏学洢(2分,写错字不得分)

  小题2: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3分,关键词“峨冠”、)

  小题3:D(3分)

  分析:

  小题1:对教材中重点的文学常识和作家作品要加以识记。

  小题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翻译时,要强调重点词语如:“峨冠”等词语的准确理解。

  小题3:本段文字重点运用了描写表达方式,来刻画三个人物,从而表现雕刻艺术的技艺高超。

核舟记阅读答案2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

  8、【甲】文介绍了 ,【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 (2分)

  9、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 类: 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

  ③一士人善画 善: 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旦:

  10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帮帮你】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漫”常用的义项有:①水涨,淹;②遍;③无边无际;④随便

  11.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2分)

  参考答案:

  8.核舟船头三人的神情、动作 逼真

  (评分说明:第一空大意正确即可每空1分,共2分)

  9.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 类似,像 ② 弯曲 ③ 善于,擅长 ④ 早晨

  (评分说明:结合语境正确解释,每空1分,共4分)

  10.①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在手卷下边的衣褶中

  ②县令起初不懂得珍惜,随便把它悬挂在墙壁上

  (评分说明:正确译出“比”“漫”各1分,每小题大意正确1分,共4分)

  11.示例:通过写猫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画作的精美如:限令把画卷拿起来,猫就蹦跳着追赶它,可见画卷上的老鼠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评分说明:能结合写猫的句子1分,用自己的话正确表述1分,共2分)

核舟记阅读答案3

  阅读理解。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诎右臂支船(诎)

  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

  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

  D.绝类弥勒(类)

  2.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

  3.解释加黑词的意思。

  (1)东坡右手执卷端__________

  (2)其两膝相比者__________

  (3)佛印绝类弥勒__________

  (4)神情与苏、黄不属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译文:

  B.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

  5.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

  栩如生。

  参考答案:

  1.A

  2.B

  3.(1)一头,一方,名词。

  (2)靠近

  (3)极

  (4)类似

  4.A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许多胡须的是苏东坡。

  B.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画卷下面的衣褶里。

  5.船头(或舟首) 空间顺序

核舟记阅读答案4

  (二)《核舟记》节选(11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8—21题。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②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③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高可二黍许

  (2)神情与苏、黄不属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4)珠可历历数也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小题3:.按照下面括号内的提示,用文中相关词语填空(2分)

  (1)苏东坡________ (肖像特征)

  (2)佛印_________ (神态特征)

  小题4:.从选文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上下、左右(2)类似(3)同“屈”,弯曲(4)分明可数的样子(4分)

  小题1: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2分)

  小题1:(1)峨冠多髯(2)绝类弥勒 (矫首昂视)(2分)

  小题1: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③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略

核舟记阅读答案5

  阅读《核舟记》(节选),完成第1-3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

  矣哉!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

  (2)其两膝相比者比: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翻译:

  3.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核舟简介

  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①”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②”,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③、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④。

  参考答案:

  1、(1)高高的(2)靠近

  2、抬头仰望,神情跟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同。

  3、①长不盈寸②各具情态③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或高起而宽敞的船舱)④神奇精湛卓越的雕刻艺术


《洛阳伽蓝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5)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3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盖①余以八月之望②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③童隶④而登焉。沙之色正黄⑤。与月相夺⑥;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⑦、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⑧耳。

  ——张孝祥《观月记》

  【注】①盖:句首语气词。②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夏历每月十五日。③尽却:全部退去。④童隶:书僮仆役。⑤正黄:纯黄。⑥与月相夺:和月光争辉。⑦阆(là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⑧如是而止:如此而已。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_________

  2、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解 衣 欲 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写景的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请你说说他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一起,共同;(2)只

  2、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1)月光照在院子里,像积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4、庭中月色(或:月下美景)

  5、不同点:甲文作者除了赏月的欣喜外,还表达了贬谪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表达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乙文则主要表现了作者赏月时的闲适恬静、心旷神怡。

  (意思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2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小题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小题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小题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答案

  【小题1】(1)遂:于是,就 (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

  【小题2】B

  【小题3】(1)(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小题4】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小题5】①苏轼:被贬官; 方山子:“不遇”②苏轼:寻友、赏景: 方山子:隐居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3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面的划线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参考答案:

  1、⑴考虑,想到

  ⑵于是,就

  ⑶睡觉

  ⑷共同,一起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4、旷达、豁达


《洛阳伽蓝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6)

——《墨池记》阅读答案及注释翻译3篇

《墨池记》阅读答案及注释翻译1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①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②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③《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④,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⑤?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注释:①隐然:隐约之状。②洼然:低深之状。③荀伯子:南北朝时宋朝人,曾任临川内使。④张芝:东*,善草书,人称“草圣”。⑤岂……耶:表揣测语气。

  1.解释文中词语的含义。

  岂信然邪信   然:_________

  羲之之书晚乃善 善:_________

  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来看,王羲之能够成为“一代书圣”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墨池记》阅读答案及注释翻译2

  1.信然:确实如此。善:完美。

  2.然而后世没有人能赶上(王羲之)的,或许是他们在学习上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吧。(意对即可)

  3.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并非天生而成,而是通过勤学苦练才达到成熟的。(或“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墨池记》阅读答案及注释翻译3

  字词注释

  (1)临川:临川:宋朝的抚州临川郡(今江西省临川市)。

  (2)隐然而高:微微地高起。隐然:不显露的样子。

  (3)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有“靠近”的意思。

  (4)洼然:低深的样子。

  (5)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

  (6)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是古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世称“书圣”。苟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著有《临川记》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城东南高坡,名曰新城。旁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kǎi,地势高而干燥),山川如画。今旧井及墨池犹存。”

  (7)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善草书,世称“草圣”。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dān,酷爱)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晋书·王羲之传》)

  (8)信然:果真如此。

  (9)邪:吗,同“耶”。

  (10)方:当……时。

  (11)强以仕:勉强要(他)作官。王羲之原与王述齐名,但他轻视王述,两人感情不好。后羲之任会稽内史时,朝廷任王述为扬州刺史,管辖会稽郡。羲之深以为耻,称病去职,誓不再仕,从此“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12)极东方:游遍东方。极,穷尽。

  (13)出沧海:出游东海。沧海,指东海。

  (14)娱其意:使他的心情快乐。

  (15)岂有:莫非。

  (16)徜徉肆恣:尽情游览。徜徉,徘徊,漫游。肆恣,任意,尽情。

  (17)休:停留。

  (18)书:书法。

  (19)晚乃善:到晚年才特别好。《晋书·王羲之传》:“羲之书初不胜(不及)庾翼、郄愔(xìyìn),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庾)翼深叹伏。”所能:能够达到这步。

  (20)盖:大概,副词。以精力自致者:靠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

  (21)致,取得。天成:天然生成。

  (22)及:赶上。

  (23)岂其学不如彼邪:是不是他们学习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呢?岂,是不是,表示揣测,副词。学,指勤学苦练。

  (24)则学固岂可以少哉: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则,那么,连词。固,原来,本。岂,难道,表示反问,副词。

  (25)深造道德:在道德修养上深造,指在道德修养上有很高的成就。

  (26)州学舍:指抚州州学的校舍。

  (27)教授:官名。宋朝在路学、府学、州学都置教授,主管学政和教育所属生员。

  (28)其:指代墨池。

  (29)章:通“彰”,显著。

  (30)楹间:指两柱子之间的上方一般挂匾额的地方。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31)揭:挂起,标出。

  (32)推:推测。

  (33)一能:一技之长,指王羲之的书法。

  (34)不以废:不让它埋没。

  (35)因以及乎其迹:因此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

  (36)推:推广。

  (37)学者:求学的人。

  (38)夫: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39)尚之如此:像这样尊重他。尚,尊重,崇尚。

  (40)仁人庄士:指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

  (41)遗风余思: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余思,指后人的怀念。余,也是“遗”的意思。

  (42)被于来世:对于后世的影响。被,影响。

  (43)何如哉:会怎么样呢?这里是“那就更不用说了”的意思。[1]


《洛阳伽蓝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7)

——《大龙湫记》阅读答案3篇

《大龙湫记》阅读答案1

  大龙湫记

  【元】李孝光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谺①,犹蟹两鳌,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进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②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廿馀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争欲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注】①谽谺(hān xiā):山深貌。这里指山高险。②矼:桥。

  (选自《五峰集》)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 始:起初

  B.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 更:改变

  C.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 鼓:击鼓

  D.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 壮:壮观

  5.文中画浪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B.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C.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D.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6.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游记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记叙了两次游历,通过不同季节的所见所闻,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大龙湫的风姿,二美合璧,美不胜收。

  B.文章在结构上通篇用对比手法:第一段写水大时大龙湫的雄奇喧腾; 第二段是写水小时大龙湫“乍小乍大”的奇观以及周围的秀丽景色。

  C.第一段中,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对奇异的山石进行了精彩传神的描写。人俯、相倚、大楹、屏风、蟹鳌等,巧妙地表现出了山石的千姿百态。

  D.第二段,作者写猿猴“窥人而啼”这一场面,着力渲染的是山中的静谧。猿猴啾啾而啼,更打破了山中的岑寂。这是承袭前人以声写静的手法。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

  译文:

  (2)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译文:

  试题答案:

  (一)4.A (始:才) 5.A 6.C(应该是“比喻”手法)

  7.(1)东山脚下有诺讵那庵,相距五六步远,山风横吹过来,瀑水就飞溅到人的身上。

  ( 趾:山脚;去:距离;著:飞溅、沾湿。每词1分,句意2分)

  (2)这时太阳已经落山,青苍的树林里堆满了落叶,往前走时,人们迷失找不到路径,只见明月当空依依多情仿佛老朋友。

  (入:落山;积:堆积;不得:找不到。每词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大德七年秋季八月间,我曾经跟随老先生来观赏大龙湫瀑布,正逢阴雨连绵,日夜不停。这一天,大风从西北刮起,才见到太阳出来。大龙湫的水势正大,进入山谷,还不到五里多路,就听到巨大的声响从谷中曲折传出,跟随者都胆战心惊。望见西北方屹立的一座山峰,作出人俯伏的姿势;又很像堂前的柱子,走过二百步,于是又见到此峰变得好像是两腿互相支撑站立;再前行一百多步,此峰就又像是树立着的大屏风了。它的顶峰裂开而又深陷,仿佛螃蟹的两只螯足,不时地摇动,游人心神紧张而不敢再往里走。于是转身沿着南山脚,向偏北方向走去,回头再看那山峰就像是树立的玉圭了,又转弯进入东山,抬头就看见大水从天上直落到地上,一点水也不沾挂四边石壁,有时瀑水在半空中回旋久久不落,刹那间又迸落如雷霆万钧。东山脚下有诺讵那庵,相距五六步远,山风横吹过来,瀑水就飞射到人的身上。走进庵堂躲避,瀑水的余沫仍然会飞溅入屋好像暴雨来了一样。瀑水向下冲击大水潭,轰然震响如同万人击鼓。游人互相拉手说话,只看见嘴巴张开,却听不见话音,于是相视大笑。老先生说:“壮观啊!我走遍天下,没有见过如同这样的瀑布。”从此以后,我每年有时来一次,来时,常在九月,因为在十月,瀑水就减少,不能像以前所见到的那样了。

  今年冬天又是大旱,我自外而来,到诺讵那庵外的石桥上,渐渐有水流声可以听到,于是顺着石桥下去,走出乱石丛,才看见瀑布垂挂着,水气喷溢升腾有如青色的云烟,忽大忽小,而水声也渐渐宏壮急迫起来。瀑水跌落在水潭中低凹的石面上,石面被瀑水猛烈地冲击,反射出丹砂一般的.红光。石间没有丝毫的泥土气息,生长于此的树木本该瘦瘠,却反而像翡翠鸟和野鸭的羽毛那样碧绿光滑。水潭里有二十多尾斑鱼,听到石头被水冲激转动的声音,就舒缓地摇尾游向远处,悠闲徘徊,就像避世的隐士那样。家僮此时在石旁放置了大瓶,想盛接由上而来的瀑水,瀑水忽然飞舞着向人们扑来,势头加大了一倍,家僮们不能再取回瓶子。于是他们解衣脱帽放在石上,互相牵拉着,想努力取回瓶子,并因此而大声呼叫笑闹。西南方的石壁上,有几十只黄猿,听到笑闹全都惊惶不安,攀缘着山崖顶端横卧的树木鱼贯而下,窥视着游人而啼叫。我们放眼观赏很久,才走到瑞鹿院前,瑞鹿院就是现在的瑞鹿寺。这时太阳已经落下,青苍的树林里堆满了落叶,往前走时,人们迷失找不到路径,只见明月当空依依多情仿佛老朋友。

  老先生就是南山公。


《洛阳伽蓝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8)

——《杏花书屋记》阅读答案及译文3篇

《杏花书屋记》阅读答案及译文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父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宅后空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公之所历,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犯天子,谪岭南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功名望求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效力国家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用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未久,向之与公同进者,一时富贵显赫,其后裔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屈志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恩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①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诗经》中说:今年算是个开端,年年都有好收成,君子有了厚禄就留给子孙。大家都欢乐无比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揭之楣间揭:张贴、悬挂

  B.孺允葺公所居堂葺:修补房屋

  C.起官陟宪使陟:提拔,升迁

  D.而诸孙皆秀发秀发:秀丽的头发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其孰能讥之乎

  B.夫公之所以用心者如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C.以公所命名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正直的一组是( )

  ①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②公以言事忤犯天子,谪岭南十余年

  ③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④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

  ⑤乃复以功名望求其子孙⑥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恩泽也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引出议论。

  B.友人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正直的知识分子,他敢于大胆向皇上进言,不怕触怒皇上。

  C.作者认为,富贵显赫的人,他们的子孙也跟着富贵显赫;而贫穷之人,其子孙依然贫穷。

  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展示友人的父亲的崇高人格,使得本来极为普通的书屋具有了不*凡的意义。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分)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分)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3分)(2)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3分)(3)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4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项解释不正确,秀发:喻指人神采焕发,才华出众。所以选D。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代词,代房子 /副词,表反诘。B.所以:……的原因。C.介,用/连词,表修饰。D.介词,在/介词,被。所以选B。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表现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正直。①是他建杏花屋的愿望;③指世俗;⑥指子孙。所以选C。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与原文表达的意思相反。由“一时富贵显赫,其后裔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屈志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几句可知C不正确。所以选C。

  小题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其”、“乃”、被动句、“忽微”“所溺”、“积威”、“日月”、被动句。

  参考译文:

  杏花书屋,是我的友人周孺允建造的读书室。孺允自己曾说他的先父玉岩公担任御史,在玉岩

  公谪戍到沅、湘一带时,曾梦到自己居住在一间房子里,室外杏花烂漫,自己的几个儿子在房子里读书,朗朗的读书声传到户外。嘉庆初年,玉岩公被朝廷重新起用后升任御史,于是他的家从原先住的地方迁到县的东门,也就是他现在居住的房子。玉岩公曾经指着房子后的一块空地对孺允说:“他日应当在那里建造一栋房子,命名为杏花书屋,以此来记录我昔日的梦。”

  玉岩公后来升官至南京刑部右侍郎,还没有来得及荣归故里就死在了南京。玉岩公死后,孺允兄弟多次被侵害欺侮,免不了有动荡不安、很不稳定的祸患。像这样好几年,才得以安定的生活。到了嘉庆二十年,孺允修葺玉岩公的居室,趁此机会在园中建造了五间房屋,藏书达万卷,用玉岩公昔日命的名,悬挂在门楣之上。把花果竹木种植在院落的四周。当春天到来时,杏花烂漫,整个院落如玉岩公昔年梦中之境。再回想玉岩公昔日谪戍在沅、湘一带的情景,真可谓是醒来所见的`现实是虚妄的,而梦中所想做的才是真实的。走上这个厅堂,追思玉岩公,怎能不感慨万千!

  以前唐代人重视进士科,读书人将要登第的时候,正是长安杏花盛开之时,所以人们都把新进士的杏园宴当做一件美事。如今科考进士,也是在杏花盛开之时,读书人考中,常常把梦见杏花作为考中的前兆。这是世俗对荣华不能忘记成为这样的。玉岩公因为向皇帝进谏而触犯了皇帝,(被贬谪)在岭南地区辗转转移十几年的时间,所以他的心肠像铁石般刚强,对于追求富贵的念头已经灰飞烟灭了。但玉岩公仍用科举功名来希望自己的子孙。大约古代的君子,爱自己的国和自己的家,不仅鞠躬尽瘁;竟至对他们的后代子孙,仍然希望他们代代享受恩德并且永无止境地为国效力。玉岩公的良苦用心大约就在上述这些吧。

  如今距离玉岩公去世,还没有多长时间,但以前和他同时中进士做官的人,一时富贵兴盛显赫,可他们的后代就有现在不知沦落到何地的。孺允兄弟虽在目前还不得志,但人们正期望他们能被重用;并且玉岩公的本家孙辈都才华出众,散发秀美的神采,可以凭着这知道受到了《诗》《书》传家的影响啊。《诗经》中说:打如今开了头,年年都有好收成,君子有了厚禄就留给子孙。大家都欢乐无比啊!我在周氏家族看到了《诗经》所说的情形啊!


《洛阳伽蓝记》阅读答案3篇(扩展9)

——余光中《失帽记》阅读答案3篇

余光中《失帽记》阅读答案1

  失帽记

  余光中

  ①2008 年的世界有不少重大的变化,其间有得有失。这一年我自己年届八十,其间也得失互见:得者不少,难以细表,失者不多,却有一件难过至今。我失去了一顶帽子。

  ②去年12 月中旬,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为我八秩庆生,举办了书刊手稿展览,并邀我重回沙田去签书、演讲。现场相当热闹,用媒体流行的说法,就是所谓人气颇旺。联合书院更编印了一册精美的场刊,图文并茂地呈现我香港时期十一年,在学府与文坛的各种活动,题名《香港相思——余光中的文学生命》,在现场送给观众。

  ③演讲的听众多为学生,讲毕照例要签书,为了促使长龙蠕动得较快,签名也必须加速。不过今日的粉丝不比往年,索签的要求高得多了:不但要你签书、签笔记本、签便条、签书包、签学生证,还要题上他的名字、他女友的名字,或者一句赠言,当然,日期也不能少。一粉丝在桌前索签,另一粉丝却在你椅后催你抬头、停笔、对准众多相机里的某一镜头,与他合影。笑容尚未收起,而夹缝之中又有第三只手伸来,要你放下一切,跟他“交手”。

  ④这时你必须全神贯注,以免出错。你想喝茶,却鞭长莫及。你想脱衣,却匀不出手。你内急己久,早应泄洪,却不容你抽身疾退。这时,你真难身外分身,来护笔、护表、护稿、扶杯。主办人焦待于漩涡之外,不知该纵容或呵止炒热了的粉丝。

  ⑤其实,那天听众之盛况不能算怎么拥挤,但也足以令我穷于应付,心神难专。等到曲终人散,又急于赶赴晚宴,不遑检视手提包及背袋,代提的主人又川流不息,始终无法定神查看。餐后走到户外,准备上车,天寒风起,需要戴帽,连忙逐袋寻找。这才发现,我的帽子不见了。

  ⑥事后几位主人回去现场,又向接送的车中寻找,都不见帽子踪影。我存①和我,夫妻俩像侦探,合力苦思,最后确见那帽子是在何时,何地,所以应该排除在某地、某时失去的可能,诸如此类过程。机场话别时,我仍不死心,还谆谆嘱咐,如果寻获,务必寄回高雄给我。半个月后,他们把我因“积重难返”而留下的奖牌、赠书、礼品等等寄到台湾。包裹层层解开,真相揭晓,那顶可怜的帽子,终于是丢定了。

  ⑦仅仅为了一顶帽子,无论有多贵或是多罕见,本来也不会令我如此大惊小怪。但是那顶帽子不是我买来的,也不是他人送的,而是我身为人子继承得来的。那是我父亲生前戴过的,后来成了他身后的遗物,我存整理时所发现,不忍径弃,就说动我且戴起来。果然正合我头,而且款式潇洒,毛色可亲,就一直戴下去了。

  ⑧那顶帽子呈扁楔形,前低后高,由后脑斜压向前额,有优雅的缓缓坡度,戴在我的头上,有欧洲名士的超逸,不止一次赢得研究所女弟子的青睐。但帽内的乾坤,只有我自知冷暖,天气愈寒,尤其风大,帽内就愈加温暖,仿佛父亲的手掌正护在我头上,掌心对着脑门。毕竟,同样的这一顶温暖曾经覆盖过父亲,如今移爱到我的头上,恩佑两代,不愧是父子相传的忠厚家臣。

  ⑨回顾自己的前半生,有幸集双亲之爱,才有今日之我。当年父亲爱我,应该不逊于母亲。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打过我,甚至也从未对我疾言厉色,所以绝非什么严父。不过父子之间始终也不亲热。小时他倒是常对我讲论圣贤之道,勉励我要立志立功。长夏的蝉声里,倒是有好几次父子俩坐在一起看书:他靠在躺椅上看《纲鉴易知录》,我坐在小竹凳上看《三国演义》。冬夜的桐油灯下,他更多次为我启蒙,苦口婆心引领我进入古文的世界,点醒了我的汉魄唐魂。张良啦,魏征啦,太史公啦,韩愈啦,都是他介绍我初识的。

  ⑩后来做父亲的渐渐老了,做儿子的长大了,各忙各的,父子交集不多。自中年起他就因关节病苦于脚痛,时发时歇,晚年更因青光眼近于失明。许多年来,父亲的病情与日常起居,幸有我存悉心照顾,并得我岳母操劳陪伴。身为他亲生的独子,我却未能经常省视侍疾,想到50 年前在台大医院的加护病房,母亲临终时的泪眼,谆谆叮嘱“爸爸你要好好照顾”,实在愧疚无已。父亲和母亲鹣鲽情深,是我前半生的幸福所赖。母亲逝于53 岁,长她十岁的父亲,尽管亲友屡来劝婚,却终不再娶,鳏夫的寂寞守了34 年,享年,还是忍年,97 岁。

  可怜的老人,以风烛之年独承失明与痛风之苦,又不能看报看电视以遣忧,只有一架古董收音机喋喋为伴。暗淡的孤寂中,他能想些什么呢?除了亡妻和历历的或是渺渺的往事。除了独子为什么不常在身边。而即使在身边时,也从未陪他久聊一会儿,更从未握他的手或紧紧拥抱住他的病躯。

  长寿的代价,是沧桑。

  所以在遗物之中竟还保有他常戴的帽子,无异是继承了最重要的遗产。父亲在世,我对他爱得不够,而孺慕耿耿也始终未能充分表达。想必他深心一定感到遗憾,而自他去后,我遗憾更多。幸而还留下这么一顶帽子,未随碑石俱冷,尚有余温,让我戴上,幻觉未尽的父子之情,并未告终,幻觉依靠这灵媒之介,犹可贯通阴阳,串连两代,一时还不致径将上一个戴帽人完全淡忘。这一份与父共帽的心情,说得高些,是感恩,说得重些,是赎罪。不幸,连最后的这一点凭借竟也都失去,令人悔恨。

  寒流来时,风势助威,我站在岁末的风中,倍加畏冷。对不起,父亲。对不起,母亲。

  2009 年1月28 日

  【注】①我存:余光中之妻范我存。

  7.第①段为什么从“2008年的世界有不少重大的变化”写起?(2分)

  8.从第②段到第⑥段,作者整整用了五段文字详写失帽原因及经过。对作者详写失帽经过的用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的题目是“失帽记 ”,作者详写失帽的原因和经过,与题目相应。

  B.详写签书现场,暗示若不是自己难以“身外分身”决不至于丢了帽子。

  C.第⑥段写作者由“不死心”到死心,进一步暗示了所失帽子的不寻常。

  D.作者详细地追忆往事,意在对当年青年学生盲目追星的行为提出批评。

  9.联系全文,说明第⑧段中“帽内的乾坤”的深刻含义。(3分)

  10.第⑨段加点的写景文字(“长夏的蝉声里”和“冬夜的桐油灯下”)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11.第段画线部分中的连词“和”与“或(是)”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3分)

  12.联系前文,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赏析文章最后一段。(6分)

  答案:

  7、(2分)引出“我”的失帽故事(1分);将世界不少重大变化与失帽并提,暗示失去这顶帽子对自己影响很大,设置了悬念(1分)。(第二点如果回答出对“自己影响大”和“设置悬念”即可给2分)

  8、(2分)D

  9、(3分)帽子是父亲的遗物,恩佑两代(1分);在“我”心中象征着父爱的温暖,隐藏着感恩父亲、怀念父亲(1分)、愧对父亲的赎罪之情(1分)。

  10、(4分)“长夏的蝉声里”和“冬夜的.桐油灯下”两个场景交相辉映(或:抓住冬夏两个特定场景),让人印象深刻(1分);前者突出了炎炎夏日父子一起读书的宁静,后者突出了寒冷冬夜父亲教“我”读书的温暖,场面温馨(2分);表达了“我” 对父亲的感恩和怀念(此点必答,否则扣1分)。

  11、(3分)两者不能互换。“和”表并列关系,说明“我”确定父亲在“暗淡的孤寂中”会想“亡妻”和“往事”;“或”表选择关系,表明 “往事”可能是“历历的”(清晰的),也可能是“渺渺的”(模糊的),显示了作者用词的严谨准确。(对“和”和“或”的分析,只要一个正确,即可给2分)

  12、(6分)从形式上看,末段以“倍加畏冷”与前文的“失帽”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2分);此处之“冷”,一语双关,既是天气之冷,也是内心的感受(此点和“内容”有交叉);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对不起”形成反复,后面的两个逗号,对 “我”的情感有突出强调的作用,与前文“我”对父亲的歉疚以及母亲对“我”的嘱托呼应,卒章显志,语言朴素但意味深厚(答出“双关”、“直抒胸臆”、“反复”、“逗号”作用、指明“呼应”、“卒章显志”中的任意1点并有相应的分析,给1分;答出两点并有相应分析,即可给2分)。(形式需考虑结构形式和语言形式,4分)

  从内容上看,结尾所渲染的寒冷环境及内心感受(1分),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无限怀念,以及对父母的深深愧疚之情(只要答出“歉疚”即给1分)。

余光中《失帽记》阅读答案2

  失帽记

  余光中

  ①2008 年的世界有不少重大的变化,其间有得有失。这一年我自己年届八十,其间也得失互见:得者不少,难以细表,失者不多,却有一件难过至今。我失去了一顶帽子。

  ②去年12 月中旬,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为我八秩庆生,举办了书刊手稿展览,并邀我重回沙田去签书、演讲。现场相当热闹,用媒体流行的说法,就是所谓人气颇旺。联合书院更编印了一册精美的场刊,图文并茂地呈现我香港时期十一年,在学府与文坛的各种活动,题名《香港相思——余光中的文学生命》,在现场送给观众。

  ③演讲的听众多为学生,讲毕照例要签书,为了促使长龙蠕动得较快,签名也必须加速。不过今日的粉丝不比往年,索签的要求高得多了:不但要你签书、签笔记本、签便条、签书包、签学生证,还要题上他的名字、他女友的名字,或者一句赠言,当然,日期也不能少。一粉丝在桌前索签,另一粉丝却在你椅后催你抬头、停笔、对准众多相机里的某一镜头,与他合影。笑容尚未收起,而夹缝之中又有第三只手伸来,要你放下一切,跟他“交手”。

  ④这时你必须全神贯注,以免出错。你想喝茶,却鞭长莫及。你想脱衣,却匀不出手。你内急己久,早应泄洪,却不容你抽身疾退。这时,你真难身外分身,来护笔、护表、护稿、扶杯。主办人焦待于漩涡之外,不知该纵容或呵止炒热了的粉丝。

  ⑤其实,那天听众之盛况不能算怎么拥挤,但也足以令我穷于应付,心神难专。等到曲终人散,又急于赶赴晚宴,不遑检视手提包及背袋,代提的主人又川流不息,始终无法定神查看。餐后走到户外,准备上车,天寒风起,需要戴帽,连忙逐袋寻找。这才发现,我的帽子不见了。

  ⑥事后几位主人回去现场,又向接送的车中寻找,都不见帽子踪影。我存①和我,夫妻俩像侦探,合力苦思,最后确见那帽子是在何时,何地,所以应该排除在某地、某时失去的可能,诸如此类过程。机场话别时,我仍不死心,还谆谆嘱咐,如果寻获,务必寄回高雄给我。半个月后,他们把我因“积重难返”而留下的奖牌、赠书、礼品等等寄到台湾。包裹层层解开,真相揭晓,那顶可怜的帽子,终于是丢定了。

  ⑦仅仅为了一顶帽子,无论有多贵或是多罕见,本来也不会令我如此大惊小怪。但是那顶帽子不是我买来的,也不是他人送的,而是我身为人子继承得来的。那是我父亲生前戴过的,后来成了他身后的遗物,我存整理时所发现,不忍径弃,就说动我且戴起来。果然正合我头,而且款式潇洒,毛色可亲,就一直戴下去了。

  ⑧那顶帽子呈扁楔形,前低后高,由后脑斜压向前额,有优雅的缓缓坡度,戴在我的头上,有欧洲名士的超逸,不止一次赢得研究所女弟子的青睐。但帽内的乾坤,只有我自知冷暖,天气愈寒,尤其风大,帽内就愈加温暖,仿佛父亲的手掌正护在我头上,掌心对着脑门。毕竟,同样的这一顶温暖曾经覆盖过父亲,如今移爱到我的头上,恩佑两代,不愧是父子相传的忠厚家臣。

  ⑨回顾自己的前半生,有幸集双亲之爱,才有今日之我。当年父亲爱我,应该不逊于母亲。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打过我,甚至也从未对我疾言厉色,所以绝非什么严父。不过父子之间始终也不亲热。小时他倒是常对我讲论圣贤之道,勉励我要立志立功。长夏的蝉声里,倒是有好几次父子俩坐在一起看书:他靠在躺椅上看《纲鉴易知录》,我坐在小竹凳上看《三国演义》。冬夜的桐油灯下,他更多次为我启蒙,苦口婆心引领我进入古文的世界,点醒了我的汉魄唐魂。张良啦,魏征啦,太史公啦,韩愈啦,都是他介绍我初识的。

  ⑩后来做父亲的渐渐老了,做儿子的长大了,各忙各的,父子交集不多。自中年起他就因关节病苦于脚痛,时发时歇,晚年更因青光眼近于失明。许多年来,父亲的病情与日常起居,幸有我存悉心照顾,并得我岳母操劳陪伴。身为他亲生的独子,我却未能经常省视侍疾,想到50 年前在台大医院的加护病房,母亲临终时的泪眼,谆谆叮嘱“爸爸你要好好照顾”,实在愧疚无已。父亲和母亲鹣鲽情深,是我前半生的幸福所赖。母亲逝于53 岁,长她十岁的父亲,尽管亲友屡来劝婚,却终不再娶,鳏夫的寂寞守了34 年,享年,还是忍年,97 岁。

  可怜的老人,以风烛之年独承失明与痛风之苦,又不能看报看电视以遣忧,只有一架古董收音机喋喋为伴。暗淡的孤寂中,他能想些什么呢?除了亡妻和历历的或是渺渺的往事。除了独子为什么不常在身边。而即使在身边时,也从未陪他久聊一会儿,更从未握他的手或紧紧拥抱住他的病躯。

  长寿的代价,是沧桑。

  所以在遗物之中竟还保有他常戴的帽子,无异是继承了最重要的遗产。父亲在世,我对他爱得不够,而孺慕耿耿也始终未能充分表达。想必他深心一定感到遗憾,而自他去后,我遗憾更多。幸而还留下这么一顶帽子,未随碑石俱冷,尚有余温,让我戴上,幻觉未尽的父子之情,并未告终,幻觉依靠这灵媒之介,犹可贯通阴阳,串连两代,一时还不致径将上一个戴帽人完全淡忘。这一份与父共帽的心情,说得高些,是感恩,说得重些,是赎罪。不幸,连最后的这一点凭借竟也都失去,令人悔恨。

  寒流来时,风势助威,我站在岁末的风中,倍加畏冷。对不起,父亲。对不起,母亲。

  2009 年1月28 日

  【注】①我存:余光中之妻范我存。

  7.第①段为什么从“2008年的世界有不少重大的变化”写起?(2分)

  8.从第②段到第⑥段,作者整整用了五段文字详写失帽原因及经过。对作者详写失帽经过的用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的题目是“失帽记 ”,作者详写失帽的原因和经过,与题目相应。

  B.详写签书现场,暗示若不是自己难以“身外分身”决不至于丢了帽子。

  C.第⑥段写作者由“不死心”到死心,进一步暗示了所失帽子的不寻常。

  D.作者详细地追忆往事,意在对当年青年学生盲目追星的行为提出批评。

  9.联系全文,说明第⑧段中“帽内的乾坤”的深刻含义。(3分)

  10.第⑨段加点的写景文字(“长夏的蝉声里”和“冬夜的桐油灯下”)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11.第段画线部分中的连词“和”与“或(是)”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3分)

  12.联系前文,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赏析文章最后一段。(6分)

  答案:

  7、(2分)引出“我”的失帽故事(1分);将世界不少重大变化与失帽并提,暗示失去这顶帽子对自己影响很大,设置了悬念(1分)。(第二点如果回答出对“自己影响大”和“设置悬念”即可给2分)

  8、(2分)D

  9、(3分)帽子是父亲的遗物,恩佑两代(1分);在“我”心中象征着父爱的温暖,隐藏着感恩父亲、怀念父亲(1分)、愧对父亲的赎罪之情(1分)。

  10、(4分)“长夏的蝉声里”和“冬夜的桐油灯下”两个场景交相辉映(或:抓住冬夏两个特定场景),让人印象深刻(1分);前者突出了炎炎夏日父子一起读书的宁静,后者突出了寒冷冬夜父亲教“我”读书的温暖,场面温馨(2分);表达了“我” 对父亲的感恩和怀念(此点必答,否则扣1分)。

  11、(3分)两者不能互换。“和”表并列关系,说明“我”确定父亲在“暗淡的孤寂中”会想“亡妻”和“往事”;“或”表选择关系,表明 “往事”可能是“历历的”(清晰的),也可能是“渺渺的”(模糊的),显示了作者用词的严谨准确。(对“和”和“或”的分析,只要一个正确,即可给2分)

  12、(6分)从形式上看,末段以“倍加畏冷”与前文的“失帽”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2分);此处之“冷”,一语双关,既是天气之冷,也是内心的感受(此点和“内容”有交叉);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对不起”形成反复,后面的两个逗号,对 “我”的情感有突出强调的作用,与前文“我”对父亲的歉疚以及母亲对“我”的嘱托呼应,卒章显志,语言朴素但意味深厚(答出“双关”、“直抒胸臆”、“反复”、“逗号”作用、指明“呼应”、“卒章显志”中的任意1点并有相应的分析,给1分;答出两点并有相应分析,即可给2分)。(形式需考虑结构形式和语言形式,4分)

  从内容上看,结尾所渲染的寒冷环境及内心感受(1分),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无限怀念,以及对父母的深深愧疚之情(只要答出“歉疚”即给1分)。

推荐访问:伽蓝 洛阳 答案 《洛阳伽蓝记》阅读答案3篇 《洛阳伽蓝记》阅读答案1 《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