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语境构建中人称指示语选择语用移情与离情论文,菁选3篇

2023语境构建中人称指示语选择语用移情与离情论文,菁选3篇

时间:2023-03-16 15:55:06 来源:网友投稿

语境构建中人称指示语选择的语用移情与离情论文1  [摘要]人们进行交际,目的是要达到一定语境下的语用功能,而语境是可以按照表达者的意图来构建的。同时构建语境可以为各种语境策略的实施提供更为广阔的使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语境构建中人称指示语选择语用移情与离情论文,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2023语境构建中人称指示语选择语用移情与离情论文,菁选3篇

语境构建中人称指示语选择的语用移情与离情论文1

  [摘要]人们进行交际,目的是要达到一定语境下的语用功能,而语境是可以按照表达者的意图来构建的。同时构建语境可以为各种语境策略的实施提供更为广阔的使用空间。指示语便是一种语境策略,是和语境关系最明显、最直接的反映。本文以互动交际中人称指示语为对象,探讨其使用和理解的语境依赖性。文中重点在Versehueren提出的顺应论的基础上研究语用移情,并提出“语用离情”的概念,意在突出它们的人际交往功能,以使人们更好解和准确地运用人称指示语,使得人类言语交际得以和谐地进行。

  [关键词]语境构建 顺应理论 人称指示语 语用移情与离情

  言语交际的过程是交际双方共同构建语境的过程,交际者在言语行为中应该积极主动地选择语境。成功的交际有赖于交际主体根据语言语境的变化和语言信息传递的需要,进行语言形式的不断选择和调整,这是语境制约下的适应和顺应。在Verschueren的语用学框架中,“顺应理论”(thethe.oryofadaptation)是整个理论建构的核心参照点。这为诠释和理解语用学又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指示语(deixis)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涉及语言结构和语境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最明显、最直接的语言反映。

  由于人称指示语(persondeixis)涉及交际双方的人称与因素、社会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常常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行为和现象的移情,对交际行为人实现交际意图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依据顺应理论,借助英汉会话和访谈中的一些对话,对移情和与之相对的离情在语境构建中的使用进行一定的语用学讨论,意在凸显它们在人际交往中的情感顺应和人际关系调节,说明言语交际中词语的选择是人际关系适应和顺应的过程。

  一、人称指示语的顺应性

  (一)顺应理论

  Verschueren在其著作UnderstandingPragmatlcs中,根据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以及皮亚杰的心理论和韩礼德的功能语用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语用学。他认为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一种综观,是从认知的、社会的和的综合角度,综观语言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语用学不在于利用语言资源,而在于提供语用视角,在于以语用为切入点来观察各个语言层面上的语用问题。这种综观也便成了顺应理论最根本的思想。

  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1inguisticchoices)的过程“,这种选择涉及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而这一过程的顺利实现依赖于语言的顺应性(adaptability)。语言的顺应性就是语言使用者从语言所提供的可选项目的范围内做出协商性的选择和灵活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l。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言语双方都自觉不自觉地创造和改变语境,使得语境朝着有利于双方交际的方向发展。其中心理因素是制约说话人实施言语行为的重要语境变量,这预示着交际中必然出现体现交际主体情感、心理等语言结构和话语,以实现情感趋同(convergence)或趋异(divergence)。这也为诠释交际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和离情提供了重要理据。

  (二)人称指示语的顺应性

  人称指示是指在一个言语实践中用特定的词语来表示参加者承担的角色,是对编码语言与活动中的参与者或相关角色的符号指称J。人称指示主要由人称代词来表示,有时也用人名来表示。Verschueren的语用综观和顺应论为人称指示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1)你要记住,望是学生,盔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2)neverknowtheworthofwatertillthewellisdry.

  (3)Yqumayknowbyahandfulthewholesack.

  (1)是老师学生时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其实指的是学生自身,不包括老师在内。但发话者采取了使用第一人称“我们”而不是“你”,目的是淡化自己高高在上的感觉,缩短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使听话者产生一种同类感易于接受发话者的权势和主体地位,如此就顺应了听话者希望交流双方互相*等,不存在权力高低差别的思想。

  (2)是发话者为了表明这是个普遍真理,而不是个人的经验,采用第一人称复数,以用来指代包括发话人在内的所有人,如此顺应了人们的心理世界。

  (3)是发话者为了避免过于强调自己的感受,就将这种想法扩大为大家的想法,将其表达为众多人的一种共识,这就顺应了人们的心理愿望。

  二、视角(perspective)

  (一)视角

  在言语交往中,尤其是会话、访谈等口语互动,不仅存在着形式及策略的多向选择问题,还必然涉及说话人的视角选择问题,即说话人站在什么角度说话。比如说话人是直接异议还是采用比较缓和的语气;或在选择词语的时候,本应该使用人称代词“你”或“你们”的场合却使用了“我们”等等。视角体现了语言成分和语境之间的一种语用关系。视角的选择涉及语境因素,尤其是说话人对听话人、某事或某物等所赋予的态度、情感和立场等。也就是说视角可以体现说话人的情感倾向和认识倾向。情感倾向包括感情、语气、态度等,认识倾向则指交际主体的信念和知识。因此在交际中,说话人必然会把自己的视角在语言选择中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比如词语的选择、句法的选择、语序的选择等。

  (二)视角与人称指示语

  无论是在还是在的交际中,说话人都会通过一定的语言手段凸显自己的视角。如果视角选择在听话人一方,话语会显得客气礼貌,易于接受,从而实现和谐的人际交往;如果视角选择在说话人自己这一方,势必会降低接受程度,影响人际交往。这在人称指示语的选择中体现明显。

  不同的人称指示语会采用不同的视角。语法上,第一人称指说话人,第二人称指听话人,第三人称指第三者。但是在实际交际中,人称指示语的选择并非如此简单。因为人称指示语在人际关系的表达中可以体现交际双方的距离和亲密程度。比如,第三人称指示语要比第二人称指示语体现的社会距离大,亲密程度自然就降低,尤其是汉语条件下的人称指示语。

  (4)妈妈:学校老师又让家长去幼儿园,准是你儿子又干什么“好事”了!

  爸爸(对儿子):儿子,怎么了?告诉爸爸,爸爸给你做主!

  以上是父母因孩子是否在学校惹事而引起的对话。妈妈索性用“家长”来代替“咱们”,用“你儿子”代替“咱们的儿子”,表明一种责备的口气。爸爸则直称“儿子”而没用“你”,用“爸爸”来代表自己而没用“我”。爸爸不是纵容儿子、溺爱儿子,恰恰是为了让儿子相信自己,把实情告诉爸爸。如此就大大缩短了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说话者欲要达到的目的。

  在交际中,我们经常采用“人称代词+称谓名字”(“你侄女”、“我们女儿”)来将所涉及的说话人、听话人或第三者联系起来,直接或间接体现彼此间的社交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称指示语的视角选择必然涉及人际关系的表达和顺应。就人际交往的目的而言,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类:缩短言语双方的心理距离,实现心理趋同,或体现双方的亲密程度,抑或体现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尊敬;拉大双方的心理距离,凸显心理趋异,或体现说话人的反感,制造心理空间。前者我们称之为是“语用移情”(pragmaticempathy)支配下的顺应,后者是“语用离情”(pragmaticde—empathy)支配下的顺应。语用移情和语用离情是人称指示语选择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构建语境的重要策略。

  三、境构建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与离情

  (一)移情与离情

  “移情”,从概念上讲,是指情感的转移,即将内心的情绪、感受移人到他人或他物。移情研究始于,现在已超越美学,扩展到心、语言学、修辞学、跨文化交际学等领域。通俗地讲,移情就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是人们内心世界相互碰撞、作用的能力。何自然(1991)从语用学的角度将移情界定为“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移情不同于同情,它是一种主动的情感投入,多体现为换位思考,而同情是一种被动的情感移入,是对他人遭遇的一种情感共鸣。与“移情”相对的是“离情”,两者都是交际主体对人际关系的顺应,区别在于移情体现的是交际双方的情感趋同,而离情体现的是双方的趋异。

  (二)语用移情

  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经常需要从对方的视角,或者从对方的物质、情感需要出发看问题,替别人着想,满足对方的需求。本质上,移情就是要缩短言语双方的心理距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交际双方的情感趋同。这也就是使用中的语用移情。

  语用移情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多体现为人称指示语的选择。按照语义规则,如果说话人单指自己,应该用“我”;如果单指听话人,应该用“你”或“你们”。在具体的言语行为中,却还存在着一些“异常”。从交际心的角度看,说话人在说话时应尽可能注意到听话人的心理感受,从而使听话人自觉地融入交际情境。使用“包括式”的指称方式常有利于建立情感相通、亲切融洽、更容易接受的交谈氛围。

  (5)老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开始上课。

  (6)老师:我们现在是研究生,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写学术论文。

  (7)主持人:面对日趋严重的全球变暖,盎盟应该做些什么呢?

  (5)老师没有说“我开始上课”,而是“我们开始上课”,意在将学生带入课堂情境,暗示课堂是离不开是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的。这种将学生也包括在内的指称方式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有利于构建*等合作的课堂语境,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6)“我们”其实只是指示听话者,也就是学生,不包括老师,但现实交际中,这句话却十分常见,说话人(老师)从听话人的视角出发,将自己移到听话人(学生)一方,这种“移花接木”的指称方式,提高了所说话语的亲和力,更有说服力,更便于学生接受。

  (7)是主持人的一句开场语,用“我们”就把所有公民都包括在内,意在语呼吁大家保护,人人有责,达到了心理趋同的效果。最容易出现语用移情的人称指示语是在父母对子女、长辈对晚辈的言谈中。

  (8)妈妈对三岁的女儿说:“宝贝,咱们吃吧。”

  (9)爸爸对儿子说:“儿子,咱不要玩具车了,咱要小人书吧。”

  显然,要吃药的是女儿,妈妈为了哄女儿乖乖吃药,而用“咱们”,很好地考虑到了听话人的接受心理。爸爸想要儿子看书而不是玩玩具,就用第一人称来代替第二人称,拉近了与听话人的距离,更容易劝说听话人。

  总之,以上人称指示语对语境构建的过程表明,语用移情是一种重要的构建策略,它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和心理趋同。

  (三)语用离情

  与语用移情相对的是语用离情。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离情功能主要是体现言语双方之间的情感距离,从而制造双方的社交距离。当类似人称指示语在一定语境中出现后,就能显现出说话人的情感、心理及态度,尤其是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那种排斥性,或者是对听话人不满意,从而疏远了人际关系。这也是顺应人际关系的需要,只不过其构建语境的效果与语用移情相反。在具体的语境构建也中经常出现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

  (10)妈妈(生气地,对即将上高三的女儿):“一个暑假你干嘛了?就这么聊天打发时间啊?补习班你不愿报,家教你不愿请,升了高三看你怎么办!”

  女儿(很委屈地):“人家上了一个月的班,还整理了生物化学笔记。两个月的假期盔只玩了两个星期,还让不让活了!”

  从妈妈与女儿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妈妈望女成风,所以希望女儿上高三了要好好学习了,能顺利考上大学。可是女儿觉得自己的压力已经很大,自己很累了,所以对妈妈的逼迫感到非常地不满和委屈。不仅话语的语气和表情体现得淋漓尽致,人称指示语“人家”、“人”的选择也恰到好处。按常规,女儿应该用“我”,但却选择了“人家”、“人”,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看,显然表现了女儿对妈妈强烈不满,拉大了双方的和情感距离,是心理和情感的趋异。由此可见,语用离情也是构建语境的一种策略,它可以体现特定语境下言语双方的人际关系亲密程度。再如:下面是记者在地铁站采访一个乞讨的小女孩,该女孩被怀疑是受人指控乞讨。

  (11)记者(微笑着):“小妹妹,想喝可乐吗?”

  乞讨女:“想,阿姨。”(记者递过去一瓶可乐)

  记者(指着旁边的大人):“他是你家谁啊?”

  乞讨女:“不关人家的事,不告诉谁!”

  为了顺利完成采访,获取相关信息并揭露事实真相,记者通过“小妹妹”、“你家”等词语的选择,意在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乞讨女回应了“阿姨”,这是语用移情获得的语境效果。但是当记者追问小女孩身边的男子是谁时,小女孩却表现出排他性,用“人家”代替“你”,体现了说话人小女孩对听话人记者之间的情感对立,这是语用离情取得的语境效果。可见,在具体的语境中,言语双方在选择人称指示语时不仅可以运用语用移情来缩短双方之间的心理和距离,加强情感联系,还可以运用语用离情体现人际互动交际中的情感或心理趋异,以疏远所指对象。

  四、结语

  交际条件下人称指示语的所指信息及功能必然涉及特定因素,因而离不开语境的介入。结合以上例子,我们不难看出,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和语用离情都是它们在特定语境下的人际语用功能。同时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和语用离情也是语境构建的重要策略。Verschueren将语境分成三种模式: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人称指示语的选择主要受制于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以及交叉的影响,比如为了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而出现情感的移情,或为了拉大双方的距离而出现离情。具有语用移情和离情功能的人称指示语主要是第一和第三人称指示语。从人际交往的语境构建角度来说,语用移情主要是实现言语双方的相互认同,提高所说话语的可接受性,而语用离情主要是实现言语双方的相互排斥,降低所说话语的可接受性。

  总之,移情本质上是说话者强调交际过程中的人际语境因素的一种手段,其动因是调节人际关系,体现人际意义。此外,语言选择存在着视角问题,即是从说话人自己的角度还是从听话人的角度出发,进行词汇选择和话语构建。类似研究表明,在具体语境构建中,人称指示语的选择不仅受制于信息表达的需要,还受制于人际亲疏等因素的支配。

语境构建中人称指示语选择的语用移情与离情论文2

  摘要:在日益深入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数字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语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异质文化的根本属性。随着文化移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不断得到肯定,探讨文化移情观照下的数字文化研究,可以有效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文化移情;跨文化交际;数字文化

  数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语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西方数字文化差异也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近年来国内关于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数字文化研究,其研究领域基本上还是以语言学、文学研究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为主,论述材料与论证实例也比较集中在13、9、8和7等数字上,而在跨文化交际领域中对数字文化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一方面将数字文化研究置于跨文化交际的大背景之中;另一方面从文化移情的机制、表现和效果等方面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数字现象予以探讨,以促进跨文化交际。

  一、文化移情

  1.移情“移情”一词源于德语,首先被用于美学欣赏,而后移情说被引入心理学领域。据Webster字典,“移情”可以理解为“分享他人情感或思想的能力”,在此意义上与感情移入、情感共鸣等相似,也即“换位思考”,尽量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实际上,移情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的各种交往活动中的,它是“社会个体之间和睦相处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1]19,它使我们“对别人的思想、情感和观点产生共鸣,能改善我们对语言和文化以及与自己不同的个人或群体的态度,可以帮助一个人在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功”[2]153。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移情的重要作用已渐渐获得广泛认同。

  2.文化移情

  跨文化交际的双方自觉在心理和情感等方面超越本土文化的羁绊,既不囿于自身语言文化的局限,又不盲目地跌入另一种语言文化的俗套和框架之中,自觉地建立起两种文化的协调机制,设身处地体味对方的情感,以致于引起双方情感共鸣,使交际双方在和谐的交际氛围中获得感情上的满足,保证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顺利完成,这就是文化移情。文化移情是消除由文化差异所产生的反差和鸿沟的有效途径,是跨文化交际中连接交际双方的语言文化及情感的桥梁和纽带,全面体现出沟通的技巧、艺术和能力。

  跨文化交际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移情的过程。实现文化移情,必须经过承认差异→认识自我→悬置自我→体验对方→准备移情→重建自我六个步骤。进行文化移情的主体应是具备一定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顺应能力的、了解多方文化背景的交际主体,因此,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一方面是对交际主体的文化敏感性的培养,另一方面是要进行文化顺应能力的培养[3]。

  二、文化移情与数字文化研究

  笔者认为,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移情,数字的文化移情就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主体有意识地、自觉地摆脱自身数字文化的影响和约束,超越本土数字文化,如实感受、领悟和适应另一种数字文化的过程。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培养提高数字文化移情能力,对于跨文化交际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林大津教授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核心课题都可高度概括为what,why和how。沿着这样一个思路,我们可以针对各国数字文化差异进行文化移情观照下的数字研究,从而有效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1.数字文化的复杂多样性

  世界文化是多元的,数字文化也是复杂多样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不同国家数字文化的多样性,数字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历史的连续性,它的形成是该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特点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语言不同、宗教信仰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世界各国的人们对数字的喜恶也不尽相同,涉及数字的跨文化交际也因此具有相当复杂的因素。

  2.数字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及其表现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各国数字文化多样性的原因:(1)语言学角度。从“0”至“9”每个数字都是由能指与所指结合而成的单个符号。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符号本身是任意性的,而其意义却是约定俗成的。由于数字附加了各种文化内涵,这便构成了数字的跨文化差异。

  (2)哲学思想的体现。在*文化中,一是“始”,也是“全”。“一”笔画虽少,但却具有完整、博大、圆融、和谐之意。

  在西方文化中,数字“1”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数字而已,即“1”是中性词。

  “只有阴阳交合,才能滋生万物”的哲学思想使得中华民族一向认为双数是吉利数字(“4”除外,“9”在内)。*以对称为美,办事希望“两全其美”、“一箭双雕”,生活希望“双喜临门”。然而英语中的“two”却是不吉利的数字,它源于“die”(骰子)的复数dice,而die又有“死”的含义。而其他民族大多崇尚奇数(“13”除外,“8”却在内)。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3”是唯一有头、有腹、有尾的完美数字,它体现了“开始、中期和终了”。

  (3)谐音原则。中日韩都忌讳“4”,尤其是韩国。“4”在韩语里与“死”发音拼写完全一样。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虽然没有关于“four”的忌讳,但人们在选择结婚日子时一般要避开周四,因为他们认为“星期四,运气衰”。英美民族的文化里由“four”所构成的语言词汇却表现出“猥亵、下流”的含义,还因此衍生出four-letter man(专喜使用粗俗的下流话的人)。

  *文化里数字“6”是一个时空谐和数:天地四方合称为“*”。*有句俗语“六六大顺”。初六是启程的吉日(谐音为“溜溜顺”,六还与“禄”同音。祈求在求官求财的道路上一帆风顺)。然而,在泰国“6”发音“浩”意为“下坡路、不好”;在荷兰语中与“性”的发音相近。

  “9”与“久”同音,结婚庆典多选初九日,以表“永结同心,白头偕老,但愿人长久”之祝愿;九九重阳节用以祈求长寿,因为“九”和“九”连在一起与“久久”谐音[4]。而“九”又受到封建帝王们的青睐,他们常用“九”来象征他们的统治地久天长,万世不变。

  日语中“4”和“死(し)”、“9”和“苦(く)”同音,因此“4”和“9”这两个数字是日本人所讨厌、回避的数字[5]。

  此外,数字文化多样性还有宗教渊源、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方面的原因。

  三、文化移情观照下的数字文化研究策略

  1.异中求同“趋同论提醒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异中有同,为实现自己的目的意图,应努力建构共同的世界”[6]211。正如“君子和而不同”,跨国数字文化的“不同”之中必然孕育着“和”———体现人类共性的相似性,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应该充分利用。

  尽管各国数字的文化内涵有差异,但是数字的基本功能却是相同的:计数、标量与表示比例;构建成语;标记和指代功能;概括功能;修辞功能[7]。

  从古至今,人们对数字有一种神圣感,相信数字代表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数字可以主宰事物的命运。在数字面前,人们只有信服和敬畏,甚至愿意把数字与自身命运联系起来。数字的吉凶是中西方文化共有的有趣事物,尽管各自文化体系下的数目承载的文化蕴含不尽相同,数字所反映出的各国人民趋利避害的心理却是一致的,人们都希望顺利、盼望成功、渴望财富、期望长寿。

  比如在数字“8”中可以寻求中西方文化的契合点:数字8在中西方文化中都蕴含着吉祥的意义。

  在西方传统文化中,“8”是吉数,源头有五个:

  (1)早在古希腊时人们就认为“8”意味着丰硕、成就和长寿;

  (2)《圣经》上说在上帝惩罚人类的大洪水中,仅有8人乘坐诺亚方舟逃生,于是“8”就意味着幸运;

  (3)《福音书》上说耶稣的兄弟雅各生了8个孩子,“8”也就意味着多子多孙;

  (4)两个戒指上下靠在一起构成数字“8”,象征夫妻心心相印,婚姻美满(西方人认为“8”竖看由两个“0”连接,对两性结合具有特殊意义,而且是稳定、和谐的神秘符号);

  (5)横着的8字恰是数学中的无穷大符号∞,暗示着丰硕、长寿、幸运、美满,子孙无穷无尽。

  在*“8”是数字中的宠儿。“8”音同方言“发”,通发财、发达之意,做生意要笑迎八方客,做人讲究“八面玲珑”,过年过节要吃八宝粥。

  2.文化移情的顺应机制当跨数字文化交际双方“异质”文化中实在无“偶同”可求时,文化顺应则成为数字文化移情的主要手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外跨文化研究领域出现频率颇高的两个关键词是adaptation和accommodation,即“适应”或“顺应”,指一个人在异国他乡文化语境中与别人进行交流时,在情感、认知身份以及互动行为等方面所产生的变化。跨文化交际领域中的顺应论强调:访问或居住于异国文化中的“逗留者”或移民必须顺应异文化,即所谓的“入乡随俗”[6]115。

  Gallois等人(1995)的交际顺应论研究的是促使语言使用者选择社会语言代码、风格、策略的语境过程,详细探讨表达者在人际和跨群体语境中的顺应情况[6]122。而Kim(1995)的跨文化顺应论则把个人看作是一个开放的交际系统,与环境进行互动,不断顺应环境,包括同化(即个人接受异社会中的主流文化成分)、涵化(即对一些异文化中主流成分的习得过程或文化学习过程)、复制与调整(即遇到跨文化挑战时所做出的心理反应)、整合(即在异社会中的社交参与)等。

  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引起个体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衡的。“顺应论提醒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意图,顺着对方的路子走也是必要的”[6]211。这也是交际主体万不得已需要采用的策略之一。

  笔者认为,文化移情的顺应可以是单向的(仅仅交际的一方离开母语朝着目的语进行,“迎合”对方的口味),也可以是双向的(交际双方都想方设法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都离开自己的母语朝着中间的一个适当的磨合点方向进行,努力向那里靠拢)。为了达到文化移情的双赢,应因时而异、因地制宜地研究出顺利地跨数字文化交际的可行措施,巧妙设立具体的通往情感共鸣*台的移情台阶。

  3.文化移情的目标:和谐交际

  常言道“话逢知己千句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跨文化交际时要努力寻找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以营造和谐的交际氛围。就数字文化而言,我们要寻找数字上的共同语言,树立数字文化移情的阶梯,在情感共鸣的*台上和谐共振(这是交际的最高境界),顺利进行跨数字文化交际。和谐的美好状态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谐是指配合匀称、适当,是事物内部因素的多样性、差异性、矛盾性达到协调、均衡、适当的状态;和谐包含了和*共处、相辅相成、化解矛盾的秩序原则,包含了*等、正义、共赢的秩序精神。

  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相对于本土数字文化,我们只要有了换位的思考、宽容的态度、欣赏的眼光以及合作的意识,交际主体就会给自己的交往增加些弹性,给自己和他人留些余地;少一些误解、紧张与摩擦,多一些理解、温馨与和谐,从而真正实践文化移情、实现和谐交际。

  参考文献:

  [1]ARNOLD 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RICHARDS J,PLATT J,PLATT H.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1985.

  [3]杨静.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产生的机制与表现[J]理论月刊,2010(1):112-114.

  [4]池玫.英汉数字习语的文化心理差异与渊源及其翻译[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9,12(1):110.

  [5]人民教育出版社,日本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林大津,谢朝群.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7]温洪瑞.英汉数字符号系统及其文化涵义对比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2003(3):53-54.

语境构建中人称指示语选择的语用移情与离情论文3

  摘要:全球一体化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前时代发展的重要表现。全球经济化,有效推进全球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日益盛行的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中,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民族之间语言交际期间的一种现象。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交流,冲破文化束缚,摆脱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课题。培养文化移情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移情;价值与培养

  引言

  受到国际影响,综合国力持续上升。在此期间,国际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在国际交流中,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拥有灵活的思维和应变能力。任何一次的跨文化交际,交际者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还需要包容不同文化之间的各种差异和不确定性因素。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的综合能力在难以控制的文化中心与文化偏见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可有效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实施。在整个跨文化交际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具备应有的文化移情必然会影响到跨文化交际活动开展的顺畅性。因而,遵循相应的指导理论,培养文化移情,提高文化移情能力。

  一、文化移情的概述

  移情(empathy)属于美学概念范畴,最早出现在《视觉形成感》中,而将美学概念移植到语言学领域中的则是日本语言学者库诺,现在的美学意境逐步延伸到心理学与跨文化交际中。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期间,交际主体中的一方能够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并且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约束,在交际中做到摆脱自身原有的文化传统积淀,并从中感受和理解到客体文化。不少学者和专家曾经指出跨文化交际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际者主观上能够准确界定主体与客体,继而更好地了解对方,并在交际活动中能够做到善解人意与角色适应[1]。研究分析其实不难发现,移情其实就是要求交际者能够有意识地超越本族语言文化固有模式的束缚,并产生客体文化思维的一种心理倾向。因此,对于长期受本族文化影响的交际者而言,要想成功地文化移情,不应受到本民族文化定向的影响,从客观的角度去思考文化之间的差异。唯有如此,才能够促使交际双方找到交际的恰当点,有利于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自由地切换链接。从本质上来说,跨文化就是文化移情的一种表现。了解文化移情产生机制,才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保有客观、公正的立场。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能力

  在本族文化与非本族文化交际沟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丰富,可有效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交流,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可有效促进文化消融。在教学开展期间,应将跨文化交际作为重要的内容,而跨文化交际则需要从文化移情入手。文化移情能力,其实就是理解对方个性的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认作是在双方沟通交流期间能够表示尊重、积极向上态度的能力,保证双方能够很好交流的能力。文化移情能力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包含的要素也非常多。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具备文化移情能力,可有效拉近不同民族交际者的差距,同时能够了解各自的背景,对自身文化产生自信。在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可消除文化交际者的消极价值观,并增进积极的价值观,提高文化交际者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不同的文化差异比较中能够对不同文化内涵产生认知。也就是要求交际者在本民族文化基础上,能够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促使双方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情感能够相互融合,并在不同的交际情景中可自由应对,充分体现出移情能力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沟通。

  三、文化移情能力的原则与价值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具有其相应的原则与应有的价值。综合来说,在培养文化移情能力的时候,就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并体现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

  (一)文化移情能力的原则

  对文化移情能力来说,最为重要的原则应当是移情适度的原则。即在文化移情期间,不可能只固守,但是也不能全部放弃主体文化,而是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主体与客体的文化,促使两者能够保持一种动态化的*衡。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如果不能遵循移情适度的原则,那么交际者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文化移情不及或者是过度两极化,交际中出现移情缺位与越位的情况[2]。一旦出现这种情形,就非常容易给交际制造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遵循文化移情适度的原则,其实就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前提要件。

  (二)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

  之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培养文化移情能力,主要是文化移情能力会体现出一定的价值。1.这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对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来说,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以及价值观等均表现差异,同时语言和行为也各有不同。跨文化交际活动展开的过程中,了解交际双方所处的文化背景差异,才能够找到适应存在的切点。事实上,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找到*衡点,预防交际活动出现不当的交际行为。另外这样还可以破除表面思维定向产生的局限性,客观、公正地了解交际双方的不同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唯有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才能够促进文化交际的顺利实施。2.体现民族文化背景的需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文化移情能力是体现本民族文化,并利用语言学、符号学达到沟通的目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交际主体,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特点。要想提高跨文化交际主体的文化移情能力,就需要客观并理性地对待不同地域之间的民族文化,并尊重社会礼仪、价值观、异国文化以及道德标准,预防交际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产生交际障碍。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要想体现出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就需要培养交际者的文化移情能力,这样才不会丢失本民族在此交际中的根本。3.有利于培养交际者正确的价值观。实际上,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可消除消极的价值观,提升积极的价值观,继而有利于增强交际者的辨识能力与辨证思维能力[3]。且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接触到不同文化的本质。在跨文化交际活动开展期间,交际者需要坚守本民族文化,同时还应以包容的心包容国外文化,从而可增强交际者的文化情感认同,在交际中持有相应的交际态度。

  四、培养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措施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构成部分。利用文化移情能力,可有效消除交际者之间的交流障碍,并可在不同的语言情景中进行文化转化,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在特定环境下,通过后天培养所获取的一种文化能力就是文化移情能力。但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时候,必须全身心投入。而笔者认为培养文化移情能力,主要是从培养交际者的文化敏感性与文化顺应能力着手。

  (一)培养文化敏感性

  文化敏感性是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应当具备的一种文化嗅觉。唯有具备这种敏感性,才能够提升交际者的交际能力。1.充分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可有效缩短交际者的距离。实际上,在培养文化移情能力的时候,文化敏感性应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了解跨文化交际中各自的文化差异,可增强交际双方的认同感,减少交流沟通期间的摩擦。但是交际者在接收外来文化的时候,总是会受到本民族文化思维定向的影响,继而在民族环境下理解非本民族文化,而这样很难避免做出不合规的行为举止。如,从我国接待礼仪的角度来看,贴面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如果客人以亲面颊作为接待方式,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但是这样一种接待仪式反而是其他国家表示友好的一种方式。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文化交际中,唯有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才不会在交际中出现不良的表现。实际上,唯有将跨文化交际双方的距离拉近,才能够提高文化敏感度,从而有效缩短不同文化主体的认知距离,增强文化敏感,理解不同文化习俗[4]。2.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在理解不同文化环境的基础上,能够提升适应能力,继而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缩短交流双方的距离。在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习俗风情、民族信仰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上,才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才能够以双方都能够了解的交流方式顺畅地交际。所处的环境不同,人际交流的时候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为化解双方之间的矛盾,就需要增强彼此之间的交际,由此才能够体现文化移情的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通过敏感性来增强双方之间的文化感,促进交流,减少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双方应了解对方需要、熟知对方的文化情形,而这就要求双方之间增强交流,利用感知交际者进行科学地分析和研究,预防交际遭受到人为的`破坏。

  (二)培养文化顺应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另外一种表现就是文化顺应能力。因此,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者文化移情能力的时候,应培养其文化顺应能力。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交际者不存在差异,就能够简化文化情景[5]。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想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应当克服沟通过程中产生的差异,提高文化敏感性,促进双方的交流和沟通。培养文化顺应能力,可提高交际者对不同民族文化的感知能力,从而可有效体现交际者的文化移情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五、结语随着国际间交流的频繁化,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为更好地沟通和交流,应培养交际者的文化移情,这样就可以在交际时充分发挥文化移情的作用,深化交际者的思想情感,消除交际者的界限,预防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12):17-19.

  [2]李玉颖.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研究[J].考试周刊,2013,(A3):84-85.

  [3]*,刘淑华.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04):103-104.

  [4]承晓燕.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2):125-126.

  [5]陈希洁.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合作原则的遵守与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116-120.

推荐访问: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