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静女》语文3篇

2023年度《静女》语文3篇

时间:2023-02-23 12:25:04 来源:网友投稿

《静女》语文1  一、导入  爱情是个不衰的话题,《氓》和《静女》塑造出两类爱情情节和形象,但有一点较为相同,无论《氓》中的“秋以为期”“以望复关”,还是《静女》中的“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看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静女》语文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静女》语文3篇

《静女》语文1

  一、导入

  爱情是个不衰的话题,《氓》和《静女》塑造出两类爱情情节和形象,但有一点较为相同,无论《氓》中的“秋以为期”“以望复关”,还是《静女》中的“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看样子是“自由恋爱”了,我们应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呢?而《氓》中女主人公遭“士”遗弃,其兄又“其笑矣”,《静女》中的静女却又为“士”所热恋,这又该怎么认识呢?凡此等等,你是否想有个答案呢?让我们来学习这两首诗。

  (解说:用此深层次激疑导入,既可从知和美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从中提高对诗的品味。)

  二、教学《卫风·氓》(板书课题)

  1.上堂课我们留下思考题,先来研究第2题。

  讨论明确:答案可能是多样的。

  “士”之变心说:情节为“不见复关”的暗示性;“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可告诉我们“士”的变化是关键原因。

  社会道德说:情节为“兄弟不知,其笑矣”,当时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

  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到“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又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之上,正如*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

  年老色衰说:情节为“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

  其中第二、三种较为深刻准确。

  (解说:此题是根据典型情节设计的。诗歌中的情节就是诗中所选择的景、事、物,这些景、事、物在诗中起到烘托气氛和情调、突出诗的意境、深化诗的主旨的作用。一首诗可选多个情节内容,对诗的理解只有把握和诗人意象一致的典型情节,才能了解诗人所抒之情,所达之意。)

  2.研究作业第3题。

  明确:形象思维是以感情意象作为思维对象的,而这些意象是具象而不是形象。形象与形象之间按照客观生活逻辑为准绳运动。因此比兴、对比则成为常用的手法。

  桑叶新鲜润泽时,斑鸠贪吃桑葚这一形象,当和姑娘年轻漂亮时被男人迷恋,而使姑娘沉溺于爱河之中这一形象具体结合时,这就成为诗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的艺术形象,让人们看到抽象的结论——男人们喜欢的是貌而非是人的心灵,同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和“女也不爽,士贰而行”也属如此,这是“兴”的艺术手法。而“对比”则和“兴”不同,常常用同类形象之间的生活联系的手段进行正反对照,“士”前为“信誓旦旦”——“抱布贸丝”倾慕求婚,后则“反是不思”遗弃旧欢,前后形象形成强烈对比。再如“女”和“士”之间一个坚贞,一个“二三其德”等,也是对比。

  师生在欣赏时抓住意象这第二自然的艺术形象进行想像,进行创造,才可领悟此诗,进入诗的鉴赏的殿堂。

  (解说:此题从美的角度来设计,旨在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获得美的愉悦。)

  三、研读《邶风·静女》(板书课题)

  1.检查同学们想像改写《静女》的作业,由学生代表朗读自己改定的文章,师生共同以艺术欣赏的目光评析再创作的作品。

  明确:应抓住典型情节进行想像。

  (解说:此题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完成再创作的创作活动。)

  2.研究“自由恋爱”及《氓》和《静女》中的两“士”为何对恋爱有两种不同观念的问题。

  明确:“爱情”可以说是永恒的话题。在不同社会中有不同的恋爱观。《氓》中“抱布贸丝”,“士”的身份可为“商人”,《静女》中“俟我于城隅”“自牧归荑”,“士”可为田者,为思维提供了根据。

  在由原始社会演变到奴隶社会后,劳动人民之间的恋爱,还是在人们的劳动与生活中产生的,这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和我们今天的“自由恋爱”理念上有不同。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从《〈诗经〉三首》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生活,学到了人民的爱国精神,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我们还学会了抓住典型情节,运用形象思维来欣赏诗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体生动的气氛和情调,还学会了在凝练的语言中把握其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应把这些化为技能,净化灵魂,争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五。

  2.运用所学方法,欣赏下面一首诗。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写一篇读诗心得。

《静女》语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这首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分析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掌握《静女》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吸收有益的成份。

  教学重点

  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分析,学习《静女》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布置任务单;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完成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诗意导入

  由荷尔德林的诗“世界充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导入,引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学生感受诗歌魅力,走进《诗经》。

  诗意导入,渲染诗歌魅力。

  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欲望。

  活动一:

  温故知新走进《诗经》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

  2、按表现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学生回顾《诗经》常识。

  普及《诗经》知识点。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活动二:

  诵读涵咏

  感知诗意

  1听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2、字音、字义、通假字讲解

  3、全诗梳理

  理解字词,疏通诗歌大意。

  教师明确知识要点

  让学生了解《静女》的基本内容。

  活动三:

  品读鉴赏

  探寻诗情

  1、《静女》描绘了几个镜头?

  明确:相约、相赠、相悦

  2、《静女》刻画了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明确:女子:娴静美丽、活泼可爱……

  男子:憨厚淳朴、痴情有爱……

  3、《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1)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细节和心理描写;

  (3)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4、归纳主旨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探讨理解《静女》,探寻诗情。

  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静女》

  让学生走进《静女》,真正感受诗歌。

  活动四:

  拓展延伸

  比较鉴赏

  《诗经》中的爱情恋歌

  1、《诗经·周南·关雎》

  2、《诗经·秦风·蒹葭》

  3、《诗经·郑风·子衿》

  全诗总结

  学生赏析诗经中关于爱情的经典诗歌。

  教师点拨指导

  让学生感受爱情的美好,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课后作业

  用最精彩的语言改编《静女》,形式、文体不限。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教师课后点评

  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板书

  情人相约图

  静女情人相赠图

  情人相悦图

  教后反思

推荐访问:语文 静女 《静女》语文3篇 《静女》语文1 《静女》选自 静女的阅读答案 静女阅读题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