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II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有机物》的第一课时乙醇,下面我从七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处理的一些看法: 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生活中两种常见有机物乙醇说课稿,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II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有机物》的第一课时乙醇,下面我从七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处理的一些看法:
一、说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代表有机物——乙醇。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本节课主要从这种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对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节内容安排在烃以后,是从烃过渡到烃的衍生物的重要环节,强调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对于学好本章书其它烃的衍生物的知识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及指导性的作用。另外乙醇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也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乙醇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乙醇的结构式、性质和用途。了解羟基的特性,理解和掌握“官能团”的概念。学会由事物的表象解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从动手实验,规范学生操作,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解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提示问题、讨论释疑、动手实验,学习对比、推断等多种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乙醇分子结构推断过程,乙醇的性质和用途
对教学重点确定的说明:将乙醇分子结构推断过程确定为重点的理论依据为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布鲁纳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形成过程。”乙醇分子结构推断过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形成这个知识点的过程中,学会用实验进行分析,检验的科学思想,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目标。同时只有掌握好乙醇的结构,才能更好地掌握乙醇的性质。
从提高全民化学素质角度将性质和用途确定为重点。因为只有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才能更好的使用这种物质。
2、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有关性质
二.说教学意图
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优化教学思路,我注意从实验及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出发组织或设计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之中。本节为有机化合物知识教学课,而有机物的结构是有机化学知识的基础。加强结构教学能使学生更完全、更深刻地认识有机化学所研究的具体物质及其性质规律。因此,结构教学在整个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有机化合物知识教学的一般原则,按照“(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因此我主要运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形象化的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了解学习和形容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掌握知识,并灵活应用知识。
三、说学法指导
中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其学*从“被动接受型”慢慢向“自主学习型”转变。他们学习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和创造性明显增加,学习动机比较稳定。他们在初中虽已接触了一些常见有机物的知识,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本节课首次提出了“官能团”的概念,围绕“官能团(结构)—性质”的关系展开,难度稍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教学过程的逻辑性,同时用形象的实验探究辅助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另外注意高视角、低起点,从学生认识基础出发,加强直观性教学,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引导等方式,重点讲解并辅以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联想、运用迁移规律,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新知识。训练中主要教给学生做题的方法,要求学生先认真阅读课本后,再看题、审题、分析题、解题,并反思总结做题的方法,从而找到最佳的解题途径。
四、说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教材中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增加探索性实验,设计问题的情景,展示获取知识的过程,按“实验、启思、引探”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通过动画模拟将微观的过程宏观化。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培养。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设疑激趣 实验引探 多媒体演示 启思诱导 小组讨论 归纳小结
六、教学过程:
学习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
说到酒,同学们一定不陌生,许多同学也一定喝过酒。*有着悠远的酒文化,历史上关于酒的诗文不胜枚举(鼓励学生举例)。(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可是你知道酒是如何酿制?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
在当今社会,现代科技的发展赋予了酒更多内涵。
联系自己经历,产生兴趣
积极回应课堂
通过诗歌引入可以使学生感受诗境的美,了解乙醇发展的化学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调动学生积极性,感受化学与生活和文化的紧密关系
教学过程
组成和结构
过渡:乙醇在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可谓是大显神通,这种有机物具又有什么样的结构和性质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
板书:二、乙醇的组成和结构
1. 分子式 C2H6O
设疑:根据碳的四键理论,能否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写出乙醇可能具有的结构?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原理,能否设计性质实验来说明乙醇是哪一种结构?
提出假设:乙醇的可能分子结构
演示:实验3-2钠和无水乙醇的反应
提问:能否根据实验现象和所得结论推测乙醇分子结构或结构特点?
提示信息:水也可以和钠反应放出氢气,水的结构是H-O-H.
结论和板书:2.结构式
3.结构简式
刚才我们对乙醇分子结构的推倒过程正是科学
家发现乙醇分子结构的过程。
-OH羟基是乙醇的结构特点,也决定了乙醇具有许多其他烃都不具有的性质.
投影或展示:乙醇分子模型
应用学过知识解决问题,提出假设
根据提示信息提出合理的实验设计
观察并总结实验现象
根据已学知识进行初步猜测
与正确结论对比获得成就感
通过提示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方向,体验科学家探索乙醇分子结构的过程,获得成就感,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化学性质
解析:概念1.烃的衍生物
2.官能团(鼓励学生举例学习过的官能团)
提问:不同的官能团决定了物质的性质,根据乙醇分子的结构,能否分析乙醇和钠的反应是如何发生的?是什么反应类型?
板书:三、乙醇的化学性质
1.乙醇与金属钠(活泼金属)反应
分析:金属钠与乙醇反应时断键情况
过渡:
酒精是一种相对清洁的高能燃料,燃料乙醇的使用不仅可节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知识链接1:巴西等国是推广汽车燃烧乙醇的最早国家,我国燃料乙醇刚起步,20xx年投产的吉林6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是国内乙醇生产规模之最.
提问:你能写出乙醇燃烧的方程式吗?
板书:2.乙醇的氧化反应
乙醇容易燃烧,使用时要注意安全。
过渡:使用乙醇要遵守规则,饮用乙醇同样要遵守量的规则. 饮酒要适度,更不可酒后驾驶.
知识链接2:
交警是通过化学方法检测驾驶员酒后驾车。
解释并板书:氧化反应:酒精+重*钾(橙红色)=铬离子(绿色)+乙醛或乙酸
这也是乙醇发生的氧化反应。此外乙醇还可以在催化剂作用下氧化。
学生演示: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
多媒体:乙醇的催化氧化的原理和断键位置
提问:你能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解释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吗?为什么有的人“千杯万盏皆不醉”,而有的人则“酒不醉人人自醉”,闻酒就脸红呢?
知识连接3:酒精在人体内的催化氧化
小结:乙醇化学性质和结构的关系
理解、内化概念进一步理解乙醇结构
总结乙醇和钠反应的现象
有兴趣的把所学知识和能源问题联系已有知识应用
联系生活,获得来源于生活的知识
观察实验现象获取反应规律
尝试运用所学规律解释问题
确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学*
本单元所主要学习乙醇化学性质,设计中把学科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体会知识“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体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并且联系社会热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物理性质和用途
提出问题:
投影:下列应用体现了酒精的哪些性质和用途
1.“*汽车要喝酒”
2.高烧病人擦拭酒精或白酒降温
3.碘酒、医用酒精(含乙醇75%)
4.酒精灯和固体酒精
5.“李白斗酒诗百篇”
6.洗发时,在水中加入适量的啤酒,洗起来清新爽头,油污一洗即净。
学生活动:观察酒精灯内的酒精,观察其颜色、状态和闻气味。
3.乙醇的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联系实际讨论乙醇的用途
4.乙醇的重要用途:
根据日常常识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总结用途性质,获取学科知识
从身边易得的知识入手,兼顾兴趣和知识的获取
总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补充小结:本节课知识结构
作业:课本71页5、6任选其一
小结,知识整理、内化
落实课堂知识
开放性作业给学生个性发展空间
七、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重要有机物--乙醇
一、乙醇
1.乙醇的分子结构
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
2.化学性质:
(1)与Na反应
2CH3CH2OH+2Na 2CH3CH2ONa+H2↑
(2)氧化反应
①燃烧:C2H5OH+3O2 2CO2+3H2O
②催化氧化
3.物理性质:
4.乙醇的重要用途: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见有机物,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学生感觉亲切、熟悉。《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必修模块的乙醇应该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要提高公民的基本科学素养,学生借助乙醇这种熟悉的有机物,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之——烃的含氧衍生物,认识到有机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下最基本的知识基础,了解有机化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初步认识官能团与有机物性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知道了乙醇的组成、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一些用途,但是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宏观表象阶段,只是在烯烃的学习中开始从微观结构认识物质。因此在乙醇的教学设计中,回避了乙醇分子结构的探究,而是借助水分子与乙醇分子、氢氧化钠和乙醇钠的对比,渗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科学分析方法。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乙醇化学性质的教学采用学生小组实验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1)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列举出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探究,能完成乙醇与氧气、与钠反应的实验操作,并能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师生共同归纳,初步学习羟基、官能团等概念,并能解释羟基对乙醇化学性质的影响;
(4)通过阅读、交流加深对酒驾、乙醇汽油等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的认识,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2.教学重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和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3.教学难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四、教学指导思想
新教材特别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为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借鉴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主要采用认知同化的学习模式,即先探明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知识进行拓展、加深。
五、教学过程
教学第一环节——讨论、交流,激活已有知识
学生依据学案,分组(4-6人)交流关于乙醇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的已有知识,最早完成学案的小组到展示台展示,之后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出质疑和和补充,教师参与总结。对于乙醇的分子结构,大部分学生正确写出了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不规范的加以纠正,在此引导学生:乙醇属于烃吗?并与乙烷的分子结构作对此,引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对于乙醇的物理性质,学生总结的比较全面,而乙醇的化学性质,学生只能写出乙醇燃烧的方程式;对于乙醇的用途,学生知道的还是相当多,在此基础上,借助两个新闻标题为学生介绍了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乙醇汽油的推广使用,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节约了石油资源,解决了我国的能源危机,然而乙醇汽油的生产消耗了大量玉米,从而出现了汽车与人争粮食的社会现象,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
教学第二环节——关注生活现象,提出新问题
由3名学生到讲台表演我准备好的台词,也可以课前演练一下。
甲:你买新车了,请客!
乙:当然!
甲:干一杯!
乙:我开车,不能喝酒。
甲:你酒量那么大,喝一杯没问题。
乙:三杯五杯也没问题!
(甲、乙喝酒状)
甲:喝多了吗?还能开车吗?
乙:没事。再喝几杯也没问题!
丙(上):酒精测试!喝了这么多酒还开车,扣车,罚款!
乙:时代不同了,汽车还喝酒呢!我喝点酒不算什么。
甲:警察同志,他酒量大着呢,没喝多。
通过表演,我提出了以下问题:1、你对甲、乙二人的行为有何评价?2、从这段对话中找出涉及乙醇性质的关键词,提出你想进一步了解的涉及乙醇性质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酒驾的危害,珍爱生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的发言非常踊跃,主要观点有饮酒不能驾车,不应该劝开车的人喝酒,酒后驾车是对生命的漠视,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等等。但也有的同学提出:只喝一杯啤酒能开车吗之类的问题,我对学生的发言充分肯定,然后为学生出示我国关于酒驾的界定标准和处理规定,学生对酒驾的认识更加全面。
对第二个问题,经过学生的互相启发和教师的点拨,提出的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是:
(1)饮酒后,乙醇在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2)交警检验司机酒后驾车的原理是什么?我把这两个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进行逐一解决。
教学第三环节——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学生最为陌生的,是乙醇在人体内的变化。我为学生提供了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图,乙醇进入人体后,绝大部分在乙醇脱氢酶作用下生成乙醛,乙醛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因此饮酒的人很快出现面红耳赤的现象。乙醛的毒性是乙醇的10倍,能麻痹大脑的中枢神经,随之出现心悸、恶心、呕吐、四肢不协调等症状,因此乙醛就是造成司机酒后肇事的罪魁祸首。一段时间后,乙醛又被氧化为乙酸,最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酒醉到酒醒。乙醇生成乙醛的这种变化在人体外用铜或银作催化剂就能实现,接下来我为学生示范了操作过程,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我对课本中的的实验做了简单改进:将盛有无水乙醇的试管改为了小烧杯。改进之后的实验:一是对学生来说插入铜丝更容易,防止插入过慢铜丝变冷,对学生来讲也更安全;二是降低了容器的高度,便于闻到乙醛的刺激性气味。
学生观察铜丝表面颜色的变化,并对比实验前后液体气味的变化。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铜是催化剂,实质是乙醇和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有刺激性气味的乙醛,并给出乙醛的结构,学生通过对比乙醇和乙醛的分子结构,从原子守恒的角度书写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的方程式。这一过程,学生对乙醇的催化氧化有了更深的体验。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学生在描述现象的时候会发现做过催化剂的铜丝更新、更亮了(如果学生发现不了就需要老师点拨一下),那么如果想把旧铜器变新,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我为学生展示了铜银在焊接时的图片,对于银器表面生成的黑色氧化膜,工匠说,可以把银器在火上烧热,马上蘸一下酒精,就会光亮如初。如果你家有一件旧银器,你会如何处理呢?学生的情绪又变得高涨起来,他们一定在想象有什么机会可以让他们学以致用了。
教学第四环节——验证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
交警是如何检验司机酒后驾车的呢?鉴于重*钾氧化乙醇的应用价值,高锰酸钾作为有机化学常用氧化剂的重要地位,再加上这两个实验易于操作,现象明显,我把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给为学生分组实验,学生亲身体验乙醇的还原性,不仅能与氧气发生反应,还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钾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为乙酸。
教学第五环节——探究乙醇与钠的反应
乙醇的氧化反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生想了解乙醇的更多知识可以借助于网络*台。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百度百科中搜集到的“乙醇钠”的相关信息,乙醇钠是制造二十余种西药的原料,之后我提出问题:水可以与金属钠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钠,那么由乙醇如何获得乙醇钠呢?学生观察发现水和乙醇中均有相同的组成部分,很容易想到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我顺势抛出另一问题: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另一种产物是什么?如何验证?学生想到氢气的验纯、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并提出了与教材相同的实验方案。但是以往实验中,由于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切取的钠块较小,大试管中的空气很难全部排出,氢气的验纯需要较长的时间,钠块太小产生的氢气量较少则导致实验失败,因此我对本实验也做了改进:取一支注射器,拔下注射器活塞,将一块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放入其中,再将注射器活塞装上,之后轻拉活塞,使乙醇进入注射器中,可以观察到钠与乙醇发生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将注射器内不纯净的气体排出,迅速倒转注射器,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将乙醇排出,待钠消失后再排出多余的乙醇,轻推活塞,点燃产生的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改进之后的实验减少了钠的用量,无需验纯,点燃时现象明显。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验证了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并对比了钠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之后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书写方程式。
归纳整理:总结了乙醇的化学性质,通过对乙醇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情况的分析引出羟基、官能团的概念,初步认识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源于生活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途径有很多,要善于从化学视角留心生活中的问题,并想办法加以解释或解决。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见有机物,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学生感觉亲切、熟悉。《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必修模块的乙醇应该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要提高公民的基本科学素养,学生借助乙醇这种熟悉的有机物,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之——烃的含氧衍生物,认识到有机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下最基本的知识基础,了解有机化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初步认识官能团与有机物性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知道了乙醇的组成、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一些用途,但是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宏观表象阶段,只是在烯烃的学习中开始从微观结构认识物质。因此在乙醇的教学设计中,回避了乙醇分子结构的探究,而是借助水分子与乙醇分子、氢氧化钠和乙醇钠的对比,渗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科学分析方法。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乙醇化学性质的教学采用学生小组实验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1)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列举出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探究,能完成乙醇与氧气、与钠反应的实验操作,并能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师生共同归纳,初步学习羟基、官能团等概念,并能解释羟基对乙醇化学性质的影响;
(4)通过阅读、交流加深对酒驾、乙醇汽油等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的认识,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2.教学重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和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3.教学难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四、教学指导思想
新教材特别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为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借鉴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主要采用认知同化的学习模式,即先探明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知识进行拓展、加深。
五、教学过程
教学第一环节——讨论、交流,激活已有知识
学生依据学案,分组(4-6人)交流关于乙醇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的已有知识,最早完成学案的小组到展示台展示,之后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出质疑和和补充,教师参与总结。对于乙醇的分子结构,大部分学生正确写出了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不规范的加以纠正,在此引导学生:乙醇属于烃吗?并与乙烷的分子结构作对此,引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对于乙醇的物理性质,学生总结的比较全面,而乙醇的化学性质,学生只能写出乙醇燃烧的方程式;对于乙醇的用途,学生知道的还是相当多,在此基础上,借助两个新闻标题为学生介绍了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乙醇汽油的推广使用,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节约了石油资源,解决了我国的能源危机,然而乙醇汽油的生产消耗了大量玉米,从而出现了汽车与人争粮食的社会现象,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
教学第二环节——关注生活现象,提出新问题
由3名学生到讲台表演我准备好的台词,也可以课前演练一下。
甲:你买新车了,请客!
乙:当然!
甲:干一杯!
乙:我开车,不能喝酒。
甲:你酒量那么大,喝一杯没问题。
乙:三杯五杯也没问题!
(甲、乙喝酒状)
甲:喝多了吗?还能开车吗?
乙:没事。再喝几杯也没问题!
丙(上):酒精测试!喝了这么多酒还开车,扣车,罚款!
乙:时代不同了,汽车还喝酒呢!我喝点酒不算什么。
甲:警察同志,他酒量大着呢,没喝多。
通过表演,我提出了以下问题:1、你对甲、乙二人的行为有何评价?2、从这段对话中找出涉及乙醇性质的关键词,提出你想进一步了解的涉及乙醇性质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酒驾的危害,珍爱生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的发言非常踊跃,主要观点有饮酒不能驾车,不应该劝开车的人喝酒,酒后驾车是对生命的漠视,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等等。但也有的同学提出:只喝一杯啤酒能开车吗之类的问题,我对学生的发言充分肯定,然后为学生出示我国关于酒驾的界定标准和处理规定,学生对酒驾的认识更加全面。
对第二个问题,经过学生的互相启发和教师的点拨,提出的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是:
(1)饮酒后,乙醇在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2)交警检验司机酒后驾车的原理是什么?我把这两个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进行逐一解决。
教学第三环节——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学生最为陌生的,是乙醇在人体内的变化。我为学生提供了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图,乙醇进入人体后,绝大部分在乙醇脱氢酶作用下生成乙醛,乙醛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因此饮酒的人很快出现面红耳赤的现象。乙醛的毒性是乙醇的10倍,能麻痹大脑的中枢神经,随之出现心悸、恶心、呕吐、四肢不协调等症状,因此乙醛就是造成司机酒后肇事的罪魁祸首。一段时间后,乙醛又被氧化为乙酸,最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酒醉到酒醒。乙醇生成乙醛的这种变化在人体外用铜或银作催化剂就能实现,接下来我为学生示范了操作过程,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我对课本中的的实验做了简单改进:将盛有无水乙醇的试管改为了小烧杯。改进之后的实验:一是对学生来说插入铜丝更容易,防止插入过慢铜丝变冷,对学生来讲也更安全;二是降低了容器的高度,便于闻到乙醛的刺激性气味。
学生观察铜丝表面颜色的变化,并对比实验前后液体气味的变化。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铜是催化剂,实质是乙醇和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有刺激性气味的乙醛,并给出乙醛的结构,学生通过对比乙醇和乙醛的分子结构,从原子守恒的角度书写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的方程式。这一过程,学生对乙醇的催化氧化有了更深的体验。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学生在描述现象的时候会发现做过催化剂的铜丝更新、更亮了(如果学生发现不了就需要老师点拨一下),那么如果想把旧铜器变新,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我为学生展示了铜银在焊接时的图片,对于银器表面生成的黑色氧化膜,工匠说,可以把银器在火上烧热,马上蘸一下酒精,就会光亮如初。如果你家有一件旧银器,你会如何处理呢?学生的情绪又变得高涨起来,他们一定在想象有什么机会可以让他们学以致用了。
教学第四环节——验证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
交警是如何检验司机酒后驾车的呢?鉴于重*钾氧化乙醇的应用价值,高锰酸钾作为有机化学常用氧化剂的重要地位,再加上这两个实验易于操作,现象明显,我把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给为学生分组实验,学生亲身体验乙醇的还原性,不仅能与氧气发生反应,还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钾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为乙酸。
教学第五环节——探究乙醇与钠的反应
乙醇的氧化反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生想了解乙醇的更多知识可以借助于网络*台。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百度百科中搜集到的“乙醇钠”的相关信息,乙醇钠是制造二十余种西药的原料,之后我提出问题:水可以与金属钠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钠,那么由乙醇如何获得乙醇钠呢?学生观察发现水和乙醇中均有相同的组成部分,很容易想到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我顺势抛出另一问题: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另一种产物是什么?如何验证?学生想到氢气的验纯、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并提出了与教材相同的实验方案。但是以往实验中,由于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切取的钠块较小,大试管中的空气很难全部排出,氢气的验纯需要较长的时间,钠块太小产生的氢气量较少则导致实验失败,因此我对本实验也做了改进:取一支注射器,拔下注射器活塞,将一块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放入其中,再将注射器活塞装上,之后轻拉活塞,使乙醇进入注射器中,可以观察到钠与乙醇发生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将注射器内不纯净的气体排出,迅速倒转注射器,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将乙醇排出,待钠消失后再排出多余的乙醇,轻推活塞,点燃产生的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改进之后的实验减少了钠的用量,无需验纯,点燃时现象明显。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验证了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并对比了钠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之后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书写方程式。
归纳整理:总结了乙醇的化学性质,通过对乙醇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情况的分析引出羟基、官能团的概念,初步认识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源于生活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途径有很多,要善于从化学视角留心生活中的问题,并想办法加以解释或解决。
推荐访问:两种 有机物 乙醇 生活中两种常见有机物乙醇说课稿 菁选3篇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说课稿1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说课稿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教案 有机化学乙醇的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