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五篇,供大家参考。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
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景、物、人的,《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喜春、惜春的美好情感。《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春晓》这首诗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但《村居》这首诗比较难懂。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激发学生喜爱古诗的情感,积极收集古诗,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美好意境,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欣赏动画朗诵的诗歌,学生对诗歌的基调有一个大致了解。如教学
《春晓》时,我先让学生看课件,播放动画,听朗读。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并播放清脆的鸟叫声,说说“鸟叫声从哪里传过来的?”,让学生理解“处处闻啼鸟”的意思,特别加深对“处处”的理解。在有了朗读基调后,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让他们自主阅读感知诗境,尝试边读古诗边想像意境的阅读方法。在教学
《村居》时,通过看插图理解故事的意思,并联系实际想一想自己放风筝的情景,让后在诵读,这样孩子们读起古诗来会更入情入境。
古诗最讲究诵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也许此时的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古诗的全部意思,但反复的诵读仍然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培养他们热爱朗诵的好习惯。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2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属于讲读课文,共需2课时完成,这一单元的教材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4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人类对于生命的思考,抒写了我们对人生的感悟。
接受任务,开始选题时,我被这篇文章短小而精悍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更为作者杏林子残而不废,奋斗而精彩的一生而感动,她在文章中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凡而真实的三个小故事,向我们传达了生命的意义,教育我们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四年级的学生,*均年龄十一岁左右,大多数生活在快乐而*和的生活中,在父母的保护下,没有遇到过较大的挫折,更无从亲身体验生命对人类的考验。而且本篇课文处于第三篇文章,缺少前2课的铺垫,学生们对生命的意义更加缺乏深刻的理解,因而课前安排学生查找一些关于生命的格言和珍爱生命的故
本篇文章语言简练,内容浅显,含义深远,很适合三段六步的教学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讨论,在汇报的过程中能不讲的就不讲,尽量让孩子孩子们随意发挥,只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3
听了很多的公开课,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表演的成分太多,许多老师的语文课几乎没有了学生阅读的环节,还开脱地说“同学们课下已经充分的预习了”或者走过场似的让学生读个一两分钟就开始集体讨论。每当我看到这样的课成了优质课的时候,我就真的觉得我们的学生会不会在我们的一手导演下变成浮躁和虚伪的一群呢?(不能静下心来阅读;将别人写在书本上的现成的感受拿来表演。)我觉得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就是学会与文本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与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是任何花样繁多的学习方法都无法替代的。我们语文教师没有任何理由剥夺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权利。(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会的阅读时间。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汽笛,享受审美乐趣。)
美中不足的是,老师最终没有以“情”开始,以“情”结篇。这篇文章的中心点就是要读懂一个老农民老父亲的心,而课堂最终响起的不是类似《父亲》一样的歌曲,而是唱起了《阳光总在风雨后》,与文章的中心偏离了。且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动情之处:是作者对父亲的怜惜和敬重之心。这是为什么这篇文章始终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伤的气氛的原因所在。可是这个案例里缺乏了这个方面的分析。如果课堂的结束,让学生从作者对父亲的一颗关爱之心中学到如何表现对父亲的爱。这也不乏为对人生的一种有益的启示吧。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4
第三册语文练习一中,要求学生背诵四个成语。我觉得如果孩子只会读成语、背成语,那是有缺憾的。学习成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能将所学的成语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很自然地表现出来,那才是成功地学会了成语。
于是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熟读成语。这四个成语比较浅显,学生很快就会读了,有的还会背了。这时,我创设了两个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成语。
1、以生活为源头,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孩子努力回忆生活中的场景,找寻成语所表达的意思的情景。比如我问孩子:“秋天来了,你觉得秋天美吗?美在哪里?”孩子们开始思考,有的说秋天枫叶很红很美;有的说秋天来了,天气凉爽了,衣服加多了;有的说秋天来了,天空特别高,特别蓝;还有的说秋天大雁飞到南方去了等等。孩子的正确回答是对成语意思的最好诠释,也向运用迈进了一步。
2、以教材提供的图画为媒介,让孩子说说图中的场景,再次理解和感悟成语所表达的意思。因为图中的场景离他们的生活很近,所以孩子们都争着发言,此时,成语的意思他们完全明白了,也基本能运用了。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5
本课的课题就抓住了人心,是一篇寻找和认识幸福的过程。茫茫大千世界,谁都在追求幸福,只是人们对幸福的观念不一样,有的人是为自己追求幸福,有的人是为大多数人追求幸福,因此,本人是引导学生认识人生,追求人生,这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课目。
虽然本课是阅读课文,但本人在教学中却经过了“讲、窜、套”,就是抓住文题“幸福是什么”让学生无尽地讲自己所理解的幸福,然后结合文中人物故事,把幸福的含义用事例串起来,使实际生活与文本意蕴,纵横交错。“套”就是将影形的生活与无形的生活排列一起。如:父母为了全家人的幸福,而且不息离开亲人远行千里,干苦力,本人将这归为影形的生活,它是一个认识幸福的过程 。同时,这样的幸福得来要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创造幸福的"真理,自然引导学生感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这里本人降低了要求,只要孩子们认为的幸福观点,我都给予鼓励支持,肯定。比如:孩子们各抒己见“星期天是幸福的,过节时桌上有爸爸妈妈是幸福的,中秋佳节一家人一起吃月饼是幸福的,拉着妈妈的手照张相是幸福的……”
根据学生对幸福的感悟,本人在教学中就已经成功了。于是,我把教学重点落实到“认识幸福的含义与意义”上,再抓住文中重点段的朗读来感受劳动创造幸福的真理。因此,本人直接导入学生所认识到的幸福之上。“你认为自己的幸福是什么?然后根据学生所认识的幸福,引导学生将自己认识的幸福进行阐述,并举出实际例子,要求理清例子的起因,经过、结果,紧接着套入文本中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抓住重点段来理解全文即分析课文,感悟幸福的含义。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
当然,引导学生读书,写作更是本人在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支撑点。比如:“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句话也无形地渗透了德育审美教育,句中的“义务”是什么含义?无疑“义务”是应尽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应尽的责任。“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是指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这话告诉孩子们:要想获得幸福,就要通过辛勤地劳动,给别人带来方便和好处,让别人感到幸福,自己也就幸福了。
总之,教学本课后,我深深地认识到: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还要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让自己能更好的成长,让自己的人生更为灿烂,更有意义!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6
鲁迅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留给世界一个斗士的背影。他激情地呐喊: “掀掉这吃人的筵席”!“毁掉这厨房!”“打碎这铁屋子!”“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他的文章被称为匕首和投枪,因为他总是那么无情地解剖自己的丑陋(如《风筝》)、解剖社会的丑陋(如《狂人日记》)、解剖民族的丑陋(如《看客》)给麻木的国人看。他给人的感觉是冷峻的,是犀利的。然而,鲁迅毕竟不是天生的战士,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所以,鲁迅自有他温情的一面,象战士在未褪尽的硝烟中遥想和*。
七年级上册《社戏》是鲁迅作品中少见的充满温情的文章。鲁迅是文学大家,他的深刻不是浏览所能体会的。《社戏》中的情趣以及道不尽的“人生经验通感”是它令我产生鉴赏教学尝试的根源。
看社戏是《社戏》一文中的中心事件,也是最令“我”难忘的。那么,社戏真的很好看吗?学生从文章中发现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渴望看的能连翻84个跟头的铁头老生偏不翻跟头,蛇精和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也始终没有出现,最怕看到的老旦却令人头疼地唱个没完。我是不是烦躁之下义无返顾地拂袖离去呢?学生从“回望”一词中读出了“我”的留恋。我追问学生,除了抱有“老旦也许已经进去了”的幻想之外,难道没有别的原因了吗?学生联想自己生活的实际,读出了戏前波折的铺垫作用,如此难得的看戏机会,“我” 付出了如此多的期盼、焦虑、失望、欣喜,就算戏不好看,“我”也不可能走得头也不回啊!更何况期间还有伙伴们的热情、关怀、体贴、照顾,这所有的真心真情,怎一个“走”字了得?“我”回望的不仅仅是“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似的”戏台,更是因想看社戏而产生的种种经历和体验!反观自己,我们谁不曾有过费尽心血拥有却怅然若失,但决不肯轻易抛弃的情感经历?瞧,鲁迅先生的一个“回望”,能勾起我们多少似曾相识的回忆啊。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7
《妈妈的账单》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通过学习,让同学们认识到母爱的无私,由于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多,父母亲都把自个的儿子当成宝,一直在默默地付出自己无私的爱,但是,大多孩子在享受父爱、母爱的同时,却忽略了自己也该回报一下父母亲,这是课文的重点。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自个反复默读课文,仔细体会到小彼得的妈妈的账单上是0芬尼,蕴含着妈妈对小彼得的无私的爱。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也谈谈自己妈妈对自己的爱,孩子们的兴致很高。有的说:“我的鞋子坏了,是妈妈带我去买。”有的说:“我发烧了,是妈妈带我去吊针。”还有的说:“下雨了,是妈妈给我送来了雨衣。”……后来,我又问:“你为妈妈做过什么?”课堂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过一会儿,有几双小手举起来了,有的说:妈妈下班回来,我替她拿拖鞋。有的说:我帮妈妈按摩。……几个同学说完后,课堂又出现了沉默,看着同学们低下头的样子,我知道他们在思考、在惭愧……后来,我笑着对孩子们说:“没关系,今天回去后再好好帮妈妈做一些事,要以实际行动来帮妈妈做事,反对只说空话。做个懂事的孩子,好不好?”大家都说:“好”最后课堂在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声中结束。
我认为自己在上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触发了学生的情感,让情感成了沟通老师与学生,学生与父母之间的纽带,引导他们朝着真、善、美的领域去发展,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8
在进行成长过程这一活动前,我布置学生课前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忆:你几个月长出了第一颗牙齿?几个月会坐?几个月会爬?几个月会走?几个月会说话?几岁可以自己吃饭?几岁上幼儿园?几岁上一年级?还有你成长中各个阶段发生的有趣的事。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很高,纷纷把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把自己的照片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在孩子们的欢笑中及时引导,要感谢父母为我们记录这些美好的瞬间。通过交流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我们成长中的每一个脚印,都给予了父母、家人的爱。
在学生由衷的发出内心感慨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想一想,我们的生命仅仅只是属于我们自己吗?通过孩子们的交流汇报他们体会到从初生时的嗷嗷啼哭,到张开小嘴牙牙学语,从歪歪扭扭的小脚印,到成为一名小学生,其中凝聚了家人多少的关爱与付出。他们感悟到自己的生命凝结着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承载着许多人的爱和期望,懂得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要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心怀感恩。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9
我以动物爱吃的食物引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这样对于后面的学习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然后我让学生观察画面,发现图画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学生都能很好地根据画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达到了重点中的其中一部分。学生提完问题后,我从学生的问题中抽出了例题“一共有几只小鸟?”板书,然后再引导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列出乘法算式,在这里,学生能说出乘法算式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列式,体会到了乘法的简单应用,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这就轻而易举地达到了本课的重点并突破了。新课标中要求学生不但要会解决问题还要会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在课堂活动中体现了,效果还是可以的。在整个课堂中,学生不但动了脑,还动了手,手眼脑协调,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掌握的知识也掌握的比较到位。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0
我在处理本课教材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
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而学生真正体现了其主人的身份。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1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它们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都是将一个意味 深长的哲理蕴含在故事之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如果都是按先感知故事内容,再感悟哲理的 顺序进行,方法就单一了,学生容易对课文失去新鲜感,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时,我选用了灵活 适宜的教学方法。 学习《自相矛盾》,先让学生看图、读文,弄懂什么是矛,什么是盾;指导朗读“夸口”的语气,并 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并用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接着展开想象: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怎样 想?又会怎样说?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 学习《滥竽充数》,让学生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 的傣禄?引导他们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通过比较三 个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 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从而知道 南郭先生能够混的原因,再读“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生只好逃走。再次基础上,谈谈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什么。 学习《画龙点睛》,则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提问:(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2)后来 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逐题讨论,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2
我讲授了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七课《秋姑娘的信》第一课时,课型是讲读课。课后专家给了我很多教学建议,具体如下:
1、缺乏教育机智,课堂出现的新问题抓不住,比如在学习教学目标要求会认的字这一环节中,教师提问学生怎样记住“摘”这个字时,有一个学生回答“摘”是由提手旁加上一个商字组成的,这是错误的,但教师却没有察觉到,也没有及时指出、纠正学生的错误。没有充分关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应加强处理课堂问题的能力。
2、识记生字时,多媒体出示拼音不应出错,把“秋天”的“天”注音时注成了“tān”,有些字的注音不够规范,比如“g”注成了“g”, 再如在苏教版中“朋友”这一词中“友”读轻声,教师教学生读“朋友”这一词时,并未指出“友”读轻声,也没有在出示的词中标出轻声,这就导致学生再读课文时读错,说明对细节关注的不够。
3、在出示课题时,就应该把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姑娘”和“信”讲解一下,没必要都要在认字的环节一起讲,也应该强调“姑娘”的“娘”字在什么时候读轻声,这样学生在读课文时就不会读错,也为下面认读生字环节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3
文章是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课文。而且各段的布局及写法也很相似。2-5段分别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点重点勾勒和描绘。我采用小导游的形式,让学生分别介绍四大泉,后来考虑到文章的重难点,我还是设计分成三块。把重点放在珍珠泉和趵突泉上。
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泉水的特点。在珍珠泉的处理上,我让学生去细细地品读文章的语言文字,抓住“涌”“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拎”等关键词,让学生想象体会珍珠泉的美丽和神奇,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五龙潭和黑虎泉这两段比较简单,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通过自读填表来体会泉的地点,名字由来和特点,特点学生可能抓不住,因此我让学生比较描写泉水流动的词语不同,由于已经给学生看了五龙潭和黑虎泉的图片,体会到了这两个泉的特点,因此,学生在说“汇注”和“喷吐”词语的用法时说得比较到位。趵突泉是七十二泉之首,因此它的特点也是比较鲜明的,我先让学生看图说,然后去体会趵突泉的趵字的意思,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为什么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4
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因为文字浅显易懂,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学生熟练朗读,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引领学生练习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其中,《画龙点睛》的中心人物是张僧繇,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围绕人物展开的,理解了人物,自然理解了成语“画龙点睛”的含义。
课上,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想象说话:游客们是怎样说服张僧繇为龙画上眼珠子的?当天气突变,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后,游客们又会有何反应?会说些什么?学生的表现十分踊跃,口语表达还真是不错,想了许多的理由,张僧繇被说服了,游客们对他的点睛之笔赞叹不已。在课堂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学习的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课中只需稍作点拨、引导,学生的灵气,学生的创造性才得到了真正的释放。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5
《燕子专列》感受颇深,这是一篇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环保教育。在课前我就向王老师请教了课文中的重点,王老师说既然文章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就以爱作为主线来贯穿课文打动学生。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就注重了这一个“爱”。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背诵第一课《燕子》中的第二段,感受燕子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是多么快乐,在让学生进入课文,本课中的燕子遇到了什么困难?让他们的心一下子为燕子的遭遇而调动着,为燕子的遭遇困难而着急着,而我也注重了每个环节导入语的设计,希望学生在充满感情的导语的引领下,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又可以有舒服自然的感觉。而大部分学生也非常的配合,一堂课下来基本理解的透彻了,在朗读方面都能体会到他们真的是进入了课文,被人们的爱感动了。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5篇扩展阅读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5篇(扩展1)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0篇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
在《光的故事》的活动中涉及到两个成语故事,由于这两个成语故事浅显易懂,内容也受小朋友的喜爱,所以一下子就吸引了小朋友的兴趣,我也因此引出了对成语故事的学习。
我觉得对大班幼儿,可以开展成语故事的教学。成语故事短小精悍,但是意义深厚,对幼儿进行教学,可以让他们学到很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虽然成语故事的语言有些文言文的特点,但是只要让幼儿多接触,还是能够理解的。况且有许多成语故事已经翻译成了。即使是夹杂少许文言文的语言,让幼儿接触一下,也是很好的。能够帮助他们学习这种语言的特点,对今后的语言学习也是有好处的。最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幼儿扩大知识面,了解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很有好处。
成语故事的学习,我觉得让孩子在家里学习,形式比较好。因为,在家里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内容,并且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习效果会更好,而且可以让孩子将学到的成语故事到幼儿园来进行分享,这也能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另外,我们还要将小朋友学会的成语故事进行收集,然后展示出来给全体幼儿看,这样能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现在,我每周都交给小朋友学习5个成语,比如《守株待兔》、《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滥竽充数》等等,都是小朋友能理解的",又有故事情节的,小朋友喜欢听的成语故事。他们学会之后,到幼儿园来讲述,大家也能听得懂。偶尔我会叫几个小朋友解释一下这个成语的意思,他们也能简单地解释清楚。
对学习成语,家长的反应也很好。这也可以说是我们一个新的尝试。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2
第十册语文第八课的内容是成语故事三则.内容《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前两则故事的寓言性很强。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性显然是不可考的。他们的代号是“有个楚国人”和一个只留其姓的南郭先生。但是故事中反映出来的人性问题是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的。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已经简化到了只剩梗概,寥寥数语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虽不丰满但是有发人反思的力量。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 我在想故事中的道理只需略略点拨便可呼之欲出。那么课堂上怎么让这四十分钟更有价值,更有听头,收获更多呢?
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从人物入手。故事中的人物非常简单,只是一个代表某种意义符号。但是书中古人的缺点和所犯错误却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重复的。那么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在孩子的头脑中塑造出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贴近人物形象,由人推己,不是更有说服力吗?于是课堂以叙事和议论的形式展开了教学。
以《滥竽充数》为例简单记录一下课堂经过。
揭题后,先认识“竽”字,看字型,观插图,认识了这种古代乐器。接着解释“滥”字,再举例子帮助理解“充数”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弄懂后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几个常规性的问题,比如;谁滥竽充数?为什么要滥竽充数。结果怎样?我们能从文章中得到什么启发?等等。这些问题并不难,因此由学生自己读文解决。每个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后连起来讲了讲这个故事。接着继续进行集体交流讨论,目的是引导学生用“今人”的眼光去解读,研究文中的人和事。
如在讨论南郭先生为什么要冒充会吹竽的人时,大家的思维已经开始活跃了。用今天人选择职业时的想 法结合文章中的相关词句来揣测,我们讨论的结果是:1、这个工作比较轻松还挺体面的,可能俸禄也比较高,因为“齐宣王喜欢听吹竽”;2、南郭先生经过长时间考察和慎重的考虑认为的确有机可乘,因为“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人多不易被发现,他还是有一定的"小聪明的;3、此外他还善于伪装。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这是他细心观察和成功模仿的结果。4、他也要养家糊口,可是可能没有什么别的本事,而他又怕吃苦,所以想去冒个险。
接着,我让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南郭先生第一次伪装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也很紧张,怕被发现。但是要故作镇定,避免穿帮。”有的说:“他不会很紧张,因为他已经从混进来的过程中发现那个齐宣王肯定不会识破他,周围的人也不会多管闲事,说不定还有跟他一样滥竽充数的人呢。”不管怎么说,第一次南郭先生确实成功了,得到了俸禄。这一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要学生了解人们在犯这样的错误时候存在的侥幸心理。以及当错误没被发现时的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想法。这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的。这个讨论的结果正是我想要的——让学生由文中人物联想到自己,检讨自己。接着我们继续想象南郭先生拿到俸禄后的得意样子。让学生把刚才讨论得到的想法变成语言说出来,进行说话训练。“他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决定。”注意表达的逻辑,把前因后果有条理的说出来。这个说话训练其实也是对故事的上半部分的一个小结。
紧跟学生的发言我用这样一段话来过渡教学环节:“确实,在今天的社会中有不少人善于伪装,也会耍小聪明,取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这样不诚信的行为能永远装下去吗?”故事继续发展,我们的讨论也在继续。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即位了,当南郭先生听说这个新王喜欢一个个听吹竽时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继续走进人物的内心,以角色表演的形式,替文中南郭表达了紧张,烦躁,害怕,如热锅上蚂蚁的样子。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认识人物的错误。再其他同学对文中人物说一句精辟的话来帮助南锅先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时候如“骗的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真才实学才能受益终生。”“知错就改,为时不晚”等精彩话语很自然的出现在学生的语言中了。这样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这两个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课堂轻松幽默,学生议的热烈,说的精彩。感觉非常好。作业是续写这个故事,要求从人物的性格,思想的可能性,推测故事的不同发展结果。
与文中人物的充满人情味的进行对话,使课堂变的很鲜活,人物形象不在是一个符号,而成了身边的人,或者就是自己。这样的语言训练发自内心。这样的思想教育就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吧。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3
今天在组内上了一节研讨课,由于时间关系----第三节课只上了24分钟,没有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并非是执教者的原因。其次,由于时间紧张,课件制作不够精美;再者,在学生自主答问时,孩子们争相恐后地抢答,导致短暂的混乱。因此留下了些许遗憾。不管怎么样,我还是简单地说说这节课的感受: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12个关于读书、治学的成语和趣味语文中的看图猜成语。如果说汉字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那么,成语就是最闪亮的钻石。成语相沿已久,约定俗成,结构严谨。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的教材开始,每册教材都有意识地给孩子呈现一些*时常见的成语,如果我们的孩子只会读成语、背成语,那是有缺憾的,是与教材的呈现目的背道而驰的。于是,我便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环节设计。
成语在语言交际中的使用率很高,我们在学生年龄小、记性好的最佳学习时期,让他们多读、多记些成语,使学生们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成语,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成语的教学缺少明确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一语言“精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成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由于对成语教学任务不够明确,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成语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对成语的意义理解和使用的引导,成语教学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在使用成语时出现褒贬不分、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画蛇添足等乱用成语现象。让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中接触成语、了解成语、理解成语和运用成语,是目前成语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
一、朗读中理解
学习成语首先得会读,在本节课中,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充分地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形式也多样,自由读、领读、男女赛读,小组开火车,然后再根据镂空式巩固熟读,达到熟读成诵。其次就是理解成语,这里的理解不是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每一个成语的意思。于是我又设计了:看意思猜成语,读句子体会成语的含义,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大致了解成语的意思。几个环节下来,孩子对这些成语有了深刻的印象。
二、理解中积累
本次教学的任务是“日积月累”,这四个字已经明示了学习方法和目的,教学时,需要精心构思每一次积累的训练方式。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成千里,不择细流无以成江海”。它重视的是长期坚持的积累过程。从二年级开始,我在鼓励学生看书的同时,也鼓励孩子们准备一个专用本做成语(佳句)积累,这是我一直比较注重的方面。*时教学中我也有意识的把包含生字的成语,抄在黑板的“词语百花园”里,让学生摘抄,在摘抄中积累。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也有意安排积累的环节。孩子们通过读、看、说大致了解成语的意思后,我便出示了与读书、治学相关的名言佳句,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再加镂空式的背诵,不知不觉孩子在课堂中便积累下来了。
附一: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 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明末清初 顾炎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积累中运用
用学习积累成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要现学现用,能将所学的成语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很自然地表现出来,那才是成功地学会了成语。教学这12个成语,我采用了“选词填空”,“联系生活用成语”,“读成语故事谈学习收获和体会”,丰富积累,学以致用。
短的二十四分钟分钟,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一直处于兴趣盎然,在学以致用的环节中,时时碰发出了令人惊喜的灵感火花,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了积聚、理解、运用成语的目的,更体验到了成语的无限魅力。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联系生活用成语”,“读成语故事谈学习收获和体会”,都没有完成。
新课标特别重视积累和实践。要学好语文,*时多积累最重要。在*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都要重视学生“字词句”的积聚。采用多种方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4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重的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故事《自相矛盾》,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读
指导学生读出卖矛之人的夸口,由学生自己读,再指名读,到齐读,读出一个“夸口”
二、做
抓住“张口结舌”,讨论张口结舌的原因,做一做张口结舌
三、写
如果你是围观的人,看到卖矛之人张口结舌的样子,你会说点什么?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明白“自相矛盾”的意思,所讲述的道理。
四、演
本则故事比较简短,适合表演,因此,在理解了全文之后,请学生演一演,并把写的话也添上。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复习了故事的内容。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5
成语故事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充满着浓郁的人文色彩,是学生思想道德、高尚情操、思维想象栖身的精神家园。成语故事文本跳跃的一个个字符组成一个个精美的鲜活的故事,孩子们阅读成语故事就是徜徉于语文精神的殿堂,就是触摸语文高尚的灵魂。成语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情节,通过极具形象的语言加以表达,整个故事说理深刻,正是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和审美需求。我认为课外成语故事阅读教学要注重生活化,尊重学生的多元感悟,站在学生发展,尊重学生生命姿态的高度来看待教学。
一、教学组织形式活泼多样,环节紧凑,富有兴趣性。今天的成语故事汇报交流课我设计了看图猜成语、听故事猜成语、巧填成语、成语比赛等教学过程,就在这样一个个感性化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学会读书、思考,让孩子真切地意识到成语故事是那么有趣。故事汇报交流中,我选用了适量的图片,讲了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积累成语故事。我讲成语故事大家猜这一环节锻炼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填动物名称补充成语,填水果名称等环节都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在今天这节课中我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利用不断的积累知识与经验充盈汇报交流课堂教学。比赛说出含有数字的成语,这一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积极性,孩子们的记忆力让我吃惊,使我懂得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有重要的。在这节汇报交流课中,我和学生一起走进了成语故事。
二、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内化理解。我讲成语故事大家猜这一环节锻炼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读书到会讲,再到讲给大家听,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口语表达是个很好的锻炼。也是个深化理解的过程。一个成语故事如果能讲下来,其中所含的道理也会不知不觉的理解。
三、体现了大量读书。我们坚持读成语故事有半个学期了,如果不通过充分的阅读是无法进行交流的。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力是有限的,让他们死记硬背成语是容易遗忘的,只有读过相应的故事,有所理解才会记得牢固,才会理解其中蕴涵的道理,才会运用。一节课下来,同学们的词语量足以证明孩子们读了多少故事才能涉及到这么多的成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读书量。
四、边汇报边积累。同学们在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积累的过程。大家同读一本书,但因为爱好不同,选择的故事也不同,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是学习积累的过程。互相有启发性。听到有趣的故事不自觉的会想:“这个故事很有趣,我有时间也要读一读。”越发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总之,本堂课我是针对阅读汇报交流课的性质特点设计课堂,我觉得只要将成语感性化,才会更加形象鲜明;只要有更多的阅读交流,自主阅读学习才会更加广阔丰厚。这堂课虽然经过了不断的琢磨和尝试,但还有待于继续创新,我将继续努力探索。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6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中所讲的三个成语故事,大多数同学都听过,而且对故事中所蕴涵的道理也很自相矛盾》是通过对话叙述故事的,所以我就抓学生的对话朗读,要求学生把那个楚国人自卖自夸的语气给读出来,并且在小组汇报时能争取不看书表演,并请学生上台表演,把他们所体会到的感觉,表演出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笑声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滥竽充数》这个故事朗读上没什么特别,是用叙述的口吻来讲的,但南郭先生这个人的心理想法,没写出来,而抓住了他的心理想法,对这个故事所含的寓意也就一目了然了。所以针对这个故事我设计了三次写话,一是写写南郭先生准备混进去时的想法,二是写写他拿到俸禄时的想法;三是写写南郭先生逃走时的想法。《画龙点睛》这个故事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但在描写上很生动,所以首先要求学生能做到有感情朗读,另外游客们惊叹不已,这个地方有一个空白,可以请学生通过完成这个填空练习,来感受张僧繇绘画技艺的高超。课堂上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感兴趣,我的要求一布置下去,他们就分头学了起来,每个同学都很投入,每个小组都很认真。好理解。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7
在学习《滥竽充数》时,当学到“南郭先生居然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奖赏”这句时,我请学生想象:南郭先生得到奖赏后会想些什么?表情怎样?有学生说:他一定非常得意,心想这么容易就得到了奖赏,还要继续骗下去。接下来的几个学生都是说南郭先生“得意”。这时有个学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我认为南郭先生心里很紧张,他提醒自己要小心一点,不要让别人发现,以免前功尽弃。”听完他的发言,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想法是否合理?沉默了一阵后,有学生说:我认为不合理。南郭先生装得这么像,把所有人都骗了,他得意还来不及呢!我请学生再次朗读书中描写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句子,学生重点注意了“每当”“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等词,感受到南郭先生“装”的本事之大。——这是南郭先生成功的一个原因。我启发学生:“还有一个原因也可以看出南郭先生是放心大胆去滥竽充数的,请大家找一找。”很快,有同学找到了“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正因为每次都如此,南郭先生才钻了空子。利用错误的资源,学生进行辨析、交流,不仅增强了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在教学《成语故事》的时候,感觉是游离的,说不来哪里不对劲,但就是隔在了课堂之外,走不进学生中去。回想这堂课,也许最大的问题就是重点不突出,三个短短的`故事安排了三堂课,耗时太长,语言训练的点太多,结果反而什么目标都没有很好的实现。我总觉得这样的课堂像是一个挂满配饰的人,只听得叮叮当当地响,却没有美感可言。像这一类课文,到底主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应该通过何种方式解决,三个故事应该如何很好地串起来,让学生认识体裁的特点,得到学法的指导,产生阅读更多更多故事的冲动呢?盼望得到同行的指点。
《成语故事》教后反思
语文教学是促进学生思维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过程,课堂上要留有学生练笔的机会。这篇课文中的三则成语故事都短小精炼,理解内容不成问题,因此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练笔。《自相矛盾》中让学生作为围观者说出自己的心声,《滥竽充数》中让学生劝劝南郭先生,并设想故事的续集《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为课后续写的练习作铺垫,《画龙点睛》则让学生为自己曾经的一篇习作《笑声》写一两句点睛之笔。这样的课堂使学生有了充分思考和表达的时空,从学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们的进步。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不知是长假综合症,还是这课教学拖得太长,我总觉得这课上得比较累,作业理得累。印象比较深刻地是滥竽充数的造句,它有两个引申义,学生得学会用不同的意思来说个句子,其实在理解上学生是不成问题的,都能找到文中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句子“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这就是他滥竽充数的表现,问到学生现实生活中你碰到这样的人吗?学生说有,就想玩魔方,不会的装模作样在那转,怎么也不会,可是当正式的以此情况为例用上滥竽充数说话就说不成了,罗嗦地将这种情况一说,然后来了一句“她就是滥竽充数的人”,不够简洁,其实范例在文中,刚才还反复的读、感悟呢,怎么自己说时就不学学呢!用第二种意思说话也一样。哎,我觉得学生学以致用还不够灵活,或者在这方面缺少一根筋,断然的将学课文与运用表达分开了,看来在此得多花心思了。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8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它们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都是将一个意味 深长的哲理蕴含在故事之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如果都是按先感知故事内容,再感悟哲理的 顺序进行,方法就单一了,学生容易对课文失去新鲜感,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时,我选用了灵活 适宜的教学方法。 学习《自相矛盾》,先让学生看图、读文,弄懂什么是矛,什么是盾;指导朗读“夸口”的语气,并 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并用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接着展开想象: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怎样 想?又会怎样说?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 学习《滥竽充数》,让学生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 的傣禄?引导他们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通过比较三 个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 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从而知道 南郭先生能够混的原因,再读“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生只好逃走。再次基础上,谈谈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什么。 学习《画龙点睛》,则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提问:(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2)后来 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逐题讨论,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9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中所讲的三个成语故事,大多数同学都听过,而且对故事中所蕴涵的道理也很
《自相矛盾》是通过对话叙述故事的,所以我就抓学生的对话朗读,要求学生把那个楚国人自卖自夸的语气给读出来,并且在小组汇报时能争取不看书表演,并请学生上台表演,把他们所体会到的感觉,表演出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笑声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滥竽充数》这个故事朗读上没什么特别,是用叙述的口吻来讲的,但南郭先生这个人的心理想法,没写出来,而抓住了他的心理想法,对这个故事所含的寓意也就一目了然了。所以针对这个故事我设计了三次写话,一是写写南郭先生准备混进去时的想法,二是写写他拿到俸禄时的想法;三是写写南郭先生逃走时的想法。《画龙点睛》这个故事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但在描写上很生动,所以首先要求学生能做到有感情朗读,另外游客们惊叹不已,这个地方有一个空白,可以请学生通过完成这个填空练习,来感受张僧繇绘画技艺的高超。课堂上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感兴趣,我的要求一布置下去,他们就分头学了起来,每个同学都很投入,每个小组都很认真。好理解。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0
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因为文字浅显易懂,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学生熟练朗读,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引领学生练习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其中,《画龙点睛》的中心人物是张僧繇,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围绕人物展开的,理解了人物,自然理解了成语“画龙点睛”的含义。
课上,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想象说话:游客们是怎样说服张僧繇为龙画上眼珠子的?当天气突变,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后,游客们又会有何反应?会说些什么?学生的表现十分踊跃,口语表达还真是不错,想了许多的理由,张僧繇被说服了,游客们对他的点睛之笔赞叹不已。在课堂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学习的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课中只需稍作点拨、引导,学生的灵气,学生的创造性才得到了真正的释放。
课文一共有三个简短的小故事,在教学《自相矛盾》时,我让学生通过对话朗读,把那个楚国人自卖自夸的语气给读出来,并上台表演,把他们所体会到的感觉,表演出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笑声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中南郭先生的心理想法是留白,而抓住了他的心理想法,对这个故事所含的寓意也就一目了然了。所以针对这个故事我设计了两次说话练习,一是说说南郭先生准备混进去时的想法,二是说说他拿到俸禄时的想法。最后,我让学生想象,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他会干什么?由动口,到动手,让学生写出自己想象的部分,也显得比较轻松。在教学《画龙点睛》时,我让学生通过比较点睛前、点睛后的游人的表现,这个地方有一个留白,可以请学生进行想象说话,来感受张僧繇绘画技艺的高超。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5篇(扩展2)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0篇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
在《光的故事》的活动中涉及到两个成语故事,由于这两个成语故事浅显易懂,内容也受小朋友的喜爱,所以一下子就吸引了小朋友的兴趣,我也因此引出了对成语故事的学习。
我觉得对大班幼儿,可以开展成语故事的教学。成语故事短小精悍,但是意义深厚,对幼儿进行教学,可以让他们学到很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虽然成语故事的语言有些文言文的特点,但是只要让幼儿多接触,还是能够理解的。况且有许多成语故事已经翻译成了。即使是夹杂少许文言文的语言,让幼儿接触一下,也是很好的。能够帮助他们学习这种语言的特点,对今后的语言学习也是有好处的。最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幼儿扩大知识面,了解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很有好处。
成语故事的学习,我觉得让孩子在家里学习,形式比较好。因为,在家里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内容,并且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习效果会更好,而且可以让孩子将学到的成语故事到幼儿园来进行分享,这也能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另外,我们还要将小朋友学会的成语故事进行收集,然后展示出来给全体幼儿看,这样能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现在,我每周都交给小朋友学习5个成语,比如《守株待兔》、《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滥竽充数》等等,都是小朋友能理解的",又有故事情节的,小朋友喜欢听的成语故事。他们学会之后,到幼儿园来讲述,大家也能听得懂。偶尔我会叫几个小朋友解释一下这个成语的意思,他们也能简单地解释清楚。
对学习成语,家长的反应也很好。这也可以说是我们一个新的尝试。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2
第十册语文第八课的内容是成语故事三则.内容《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前两则故事的寓言性很强。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性显然是不可考的。他们的代号是“有个楚国人”和一个只留其姓的南郭先生。但是故事中反映出来的人性问题是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的。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已经简化到了只剩梗概,寥寥数语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虽不丰满但是有发人反思的力量。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 我在想故事中的道理只需略略点拨便可呼之欲出。那么课堂上怎么让这四十分钟更有价值,更有听头,收获更多呢?
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从人物入手。故事中的人物非常简单,只是一个代表某种意义符号。但是书中古人的缺点和所犯错误却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重复的。那么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在孩子的头脑中塑造出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贴近人物形象,由人推己,不是更有说服力吗?于是课堂以叙事和议论的形式展开了教学。
以《滥竽充数》为例简单记录一下课堂经过。
揭题后,先认识“竽”字,看字型,观插图,认识了这种古代乐器。接着解释“滥”字,再举例子帮助理解“充数”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弄懂后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几个常规性的问题,比如;谁滥竽充数?为什么要滥竽充数。结果怎样?我们能从文章中得到什么启发?等等。这些问题并不难,因此由学生自己读文解决。每个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后连起来讲了讲这个故事。接着继续进行集体交流讨论,目的是引导学生用“今人”的眼光去解读,研究文中的人和事。
如在讨论南郭先生为什么要冒充会吹竽的人时,大家的思维已经开始活跃了。用今天人选择职业时的想 法结合文章中的相关词句来揣测,我们讨论的结果是:1、这个工作比较轻松还挺体面的,可能俸禄也比较高,因为“齐宣王喜欢听吹竽”;2、南郭先生经过长时间考察和慎重的考虑认为的确有机可乘,因为“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人多不易被发现,他还是有一定的"小聪明的;3、此外他还善于伪装。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这是他细心观察和成功模仿的结果。4、他也要养家糊口,可是可能没有什么别的本事,而他又怕吃苦,所以想去冒个险。
接着,我让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南郭先生第一次伪装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也很紧张,怕被发现。但是要故作镇定,避免穿帮。”有的说:“他不会很紧张,因为他已经从混进来的过程中发现那个齐宣王肯定不会识破他,周围的人也不会多管闲事,说不定还有跟他一样滥竽充数的人呢。”不管怎么说,第一次南郭先生确实成功了,得到了俸禄。这一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要学生了解人们在犯这样的错误时候存在的侥幸心理。以及当错误没被发现时的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想法。这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的。这个讨论的结果正是我想要的——让学生由文中人物联想到自己,检讨自己。接着我们继续想象南郭先生拿到俸禄后的得意样子。让学生把刚才讨论得到的想法变成语言说出来,进行说话训练。“他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决定。”注意表达的逻辑,把前因后果有条理的说出来。这个说话训练其实也是对故事的上半部分的一个小结。
紧跟学生的发言我用这样一段话来过渡教学环节:“确实,在今天的社会中有不少人善于伪装,也会耍小聪明,取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这样不诚信的行为能永远装下去吗?”故事继续发展,我们的讨论也在继续。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即位了,当南郭先生听说这个新王喜欢一个个听吹竽时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继续走进人物的内心,以角色表演的形式,替文中南郭表达了紧张,烦躁,害怕,如热锅上蚂蚁的样子。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认识人物的错误。再其他同学对文中人物说一句精辟的话来帮助南锅先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时候如“骗的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真才实学才能受益终生。”“知错就改,为时不晚”等精彩话语很自然的出现在学生的语言中了。这样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这两个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课堂轻松幽默,学生议的热烈,说的精彩。感觉非常好。作业是续写这个故事,要求从人物的性格,思想的可能性,推测故事的不同发展结果。
与文中人物的充满人情味的进行对话,使课堂变的很鲜活,人物形象不在是一个符号,而成了身边的人,或者就是自己。这样的语言训练发自内心。这样的思想教育就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吧。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3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重的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故事《自相矛盾》,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读
指导学生读出卖矛之人的夸口,由学生自己读,再指名读,到齐读,读出一个“夸口”
二、做
抓住“张口结舌”,讨论张口结舌的原因,做一做张口结舌
三、写
如果你是围观的人,看到卖矛之人张口结舌的样子,你会说点什么?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明白“自相矛盾”的意思,所讲述的道理。
四、演
本则故事比较简短,适合表演,因此,在理解了全文之后,请学生演一演,并把写的话也添上。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复习了故事的内容。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4
在学习《滥竽充数》时,当学到“南郭先生居然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奖赏”这句时,我请学生想象:南郭先生得到奖赏后会想些什么?表情怎样?有学生说:他一定非常得意,心想这么容易就得到了奖赏,还要继续骗下去。接下来的几个学生都是说南郭先生“得意”。这时有个学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我认为南郭先生心里很紧张,他提醒自己要小心一点,不要让别人发现,以免前功尽弃。”听完他的发言,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想法是否合理?沉默了一阵后,有学生说:我认为不合理。南郭先生装得这么像,把所有人都骗了,他得意还来不及呢!我请学生再次朗读书中描写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句子,学生重点注意了“每当”“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等词,感受到南郭先生“装”的本事之大。——这是南郭先生成功的一个原因。我启发学生:“还有一个原因也可以看出南郭先生是放心大胆去滥竽充数的,请大家找一找。”很快,有同学找到了“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正因为每次都如此,南郭先生才钻了空子。利用错误的资源,学生进行辨析、交流,不仅增强了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在教学《成语故事》的时候,感觉是游离的,说不来哪里不对劲,但就是隔在了课堂之外,走不进学生中去。回想这堂课,也许最大的问题就是重点不突出,三个短短的`故事安排了三堂课,耗时太长,语言训练的点太多,结果反而什么目标都没有很好的实现。我总觉得这样的课堂像是一个挂满配饰的人,只听得叮叮当当地响,却没有美感可言。像这一类课文,到底主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应该通过何种方式解决,三个故事应该如何很好地串起来,让学生认识体裁的特点,得到学法的指导,产生阅读更多更多故事的冲动呢?盼望得到同行的指点。
《成语故事》教后反思
语文教学是促进学生思维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过程,课堂上要留有学生练笔的机会。这篇课文中的三则成语故事都短小精炼,理解内容不成问题,因此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练笔。《自相矛盾》中让学生作为围观者说出自己的心声,《滥竽充数》中让学生劝劝南郭先生,并设想故事的续集《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为课后续写的练习作铺垫,《画龙点睛》则让学生为自己曾经的一篇习作《笑声》写一两句点睛之笔。这样的课堂使学生有了充分思考和表达的时空,从学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们的进步。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不知是长假综合症,还是这课教学拖得太长,我总觉得这课上得比较累,作业理得累。印象比较深刻地是滥竽充数的造句,它有两个引申义,学生得学会用不同的意思来说个句子,其实在理解上学生是不成问题的,都能找到文中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句子“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这就是他滥竽充数的表现,问到学生现实生活中你碰到这样的人吗?学生说有,就想玩魔方,不会的装模作样在那转,怎么也不会,可是当正式的以此情况为例用上滥竽充数说话就说不成了,罗嗦地将这种情况一说,然后来了一句“她就是滥竽充数的人”,不够简洁,其实范例在文中,刚才还反复的读、感悟呢,怎么自己说时就不学学呢!用第二种意思说话也一样。哎,我觉得学生学以致用还不够灵活,或者在这方面缺少一根筋,断然的将学课文与运用表达分开了,看来在此得多花心思了。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5
《成语故事三则》课文中的“滥竽充数”故事中,最后写到“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在“画龙点睛”的故事中“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两个“只好”让我顿生灵感,我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而体味其中的感情。学生结合课文讲出了很多让我意想不到的答案。在“滥竽充数”中的答案为:
1、南郭先生很无奈。
2、为南郭先生感到一丝悲哀,因为他失去了工作,因为他不学无术。
3、南郭先生应该很幸运,竟然蒙混了这么长的时间,还得到了俸禄。
4、感到好笑,这样的结果南郭先生肯定也知道这是迟早的事情,“充数”总是要露出马脚的。
5、感到可耻,对这样的人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同情心,只有这样他才能痛改前非。
同学们带着各自的感悟读这句话各有趣味。在“画龙点睛”中的答案为:
1、有种被逼无奈的感情。
2、“只好”和“轻轻一点”相互对比,突出了张僧繇那种胸有成竹的感觉。
3、不被人理解,也许他为自己找不到知音而难过吧!
然后我又让学生分别表演这两句话,同学们表演得惟妙惟肖,也许这是源自我们深刻把握了人物的内心而取得的效果吧!
(后语:文本的把握要找到锲入点,从而去挖掘文本深刻的内涵;让文本体现本真的价值的同时,超越文本往往需要我们更多的付出和努力。)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6
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因为文字浅显易懂,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学生熟练朗读,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引领学生练习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其中,《画龙点睛》的中心人物是张僧繇,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围绕人物展开的,理解了人物,自然理解了成语“画龙点睛”的含义。
课上,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想象说话:游客们是怎样说服张僧繇为龙画上眼珠子的?当天气突变,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后,游客们又会有何反应?会说些什么?学生的表现十分踊跃,口语表达还真是不错,想了许多的理由,张僧繇被说服了,游客们对他的点睛之笔赞叹不已。在课堂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学习的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课中只需稍作点拨、引导,学生的灵气,学生的创造性才得到了真正的释放。
课文一共有三个简短的小故事,在教学《自相矛盾》时,我让学生通过对话朗读,把那个楚国人自卖自夸的语气给读出来,并上台表演,把他们所体会到的感觉,表演出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笑声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中南郭先生的心理想法是留白,而抓住了他的心理想法,对这个故事所含的寓意也就一目了然了。所以针对这个故事我设计了两次说话练习,一是说说南郭先生准备混进去时的想法,二是说说他拿到俸禄时的想法。最后,我让学生想象,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他会干什么?由动口,到动手,让学生写出自己想象的部分,也显得比较轻松。在教学《画龙点睛》时,我让学生通过比较点睛前、点睛后的游人的表现,这个地方有一个留白,可以请学生进行想象说话,来感受张僧繇绘画技艺的高超。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7
读了这本成语书,我不仅学会了许多成语还学会了许多成语的意思并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中包含了战国时期人们会用的许多成语,表示了许多的意思。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和最熟悉的有:班门弄斧、乐极生悲、人杰地灵、暗箭伤人、草船借箭、千钧一发……等许多成语都得到我的喜爱,我觉得这本书有精英的编辑,深沉而有博大的知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品读它。
成语故事中的成语有很多有利于我们在写作文时用它。我对大公无私的成语意思记得很牢我来给你说说:春秋时,晋*公对祁黄羊说:“南阳少一个*,应该谁当比较合适?”祁黄羊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他能行的。”*公惊奇的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上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公就派解狐到南阳上任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是个好县令。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能算是大公无私啊!还有千钧一发拔苗助长等我也能给你讲得清清楚楚。
这些故事深受人们的品读和利用,成语真是妙不可言。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8
本次活动是一个续编讲述的语言活动,在本周这已经是第二次,所以小朋友对于这样的续编绘画和讲述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活动中小朋友能从图片的内容了解了故事的前半部分,同时他们也能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能说出了自己对于小猫*跑掉后的猜想。有的说"爸爸说,抓到了
我要打它一顿,抓到了要它陪,*自己回家道歉了......"。当幼儿看到幼儿用书的最后一张图片,他们就说:"小猫又送了一盆花给爸爸""那这盆花哪里来的呢?""小猫又是怎么对爸爸说的呢?"我就及时的引导幼儿想象......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能从自己的想象中进行简单的绘画表示,虽然有的幼儿绘画的并不好,但她讲的却是很动听,也有的幼儿绘画的很好,但讲的却是不怎样。不管如何从幼儿每一张图片中发现每一个幼儿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活动效果较好。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9
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因为文字浅显易懂,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学生熟练朗读,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引领学生练习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其中,《画龙点睛》的中心人物是张僧繇,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围绕人物展开的,理解了人物,自然理解了成语“画龙点睛”的含义。
课上,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想象说话:游客们是怎样说服张僧繇为龙画上眼珠子的?当天气突变,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后,游客们又会有何反应?会说些什么?学生的表现十分踊跃,口语表达还真是不错,想了许多的理由,张僧繇被说服了,游客们对他的点睛之笔赞叹不已。在课堂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学习的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课中只需稍作点拨、引导,学生的灵气,学生的创造性才得到了真正的释放。
课文一共有三个简短的小故事,在教学《自相矛盾》时,我让学生通过对话朗读,把那个楚国人自卖自夸的语气给读出来,并上台表演,把他们所体会到的感觉,表演出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笑声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中南郭先生的心理想法是留白,而抓住了他的心理想法,对这个故事所含的寓意也就一目了然了。所以针对这个故事我设计了两次说话练习,一是说说南郭先生准备混进去时的想法,二是说说他拿到俸禄时的想法。最后,我让学生想象,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他会干什么?由动口,到动手,让学生写出自己想象的部分,也显得比较轻松。在教学《画龙点睛》时,我让学生通过比较点睛前、点睛后的游人的表现,这个地方有一个留白,可以请学生进行想象说话,来感受张僧繇绘画技艺的高超。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0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语言都出自《战国策》。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解释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在把握故事内容上,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有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寓言的方法。
一、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这两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件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要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对寓言的形象地认识,体会蕴含的道理。(1)先让学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内容。(2)启发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简要地说说寓意。在学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
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解答。学习《亡羊补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中了解到了什么?从?"接受"一词中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再也"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说明了有错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强调作用。
三、重视课后思考题。可以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寓言故事。(但是不要让学生背诵课文)教师要尽量拓宽学生的思路,结合实际谈,讲的例子要多一些,广一些。思考练习题到最后。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5篇(扩展3)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0篇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
在《光的故事》的活动中涉及到两个成语故事,由于这两个成语故事浅显易懂,内容也受小朋友的喜爱,所以一下子就吸引了小朋友的兴趣,我也因此引出了对成语故事的学习。
我觉得对大班幼儿,可以开展成语故事的教学。成语故事短小精悍,但是意义深厚,对幼儿进行教学,可以让他们学到很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虽然成语故事的语言有些文言文的特点,但是只要让幼儿多接触,还是能够理解的。况且有许多成语故事已经翻译成了。即使是夹杂少许文言文的语言,让幼儿接触一下,也是很好的。能够帮助他们学习这种语言的特点,对今后的语言学习也是有好处的。最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幼儿扩大知识面,了解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很有好处。
成语故事的学习,我觉得让孩子在家里学习,形式比较好。因为,在家里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内容,并且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习效果会更好,而且可以让孩子将学到的成语故事到幼儿园来进行分享,这也能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另外,我们还要将小朋友学会的成语故事进行收集,然后展示出来给全体幼儿看,这样能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现在,我每周都交给小朋友学习5个成语,比如《守株待兔》、《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滥竽充数》等等,都是小朋友能理解的",又有故事情节的,小朋友喜欢听的成语故事。他们学会之后,到幼儿园来讲述,大家也能听得懂。偶尔我会叫几个小朋友解释一下这个成语的意思,他们也能简单地解释清楚。
对学习成语,家长的反应也很好。这也可以说是我们一个新的尝试。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2
第十册语文第八课的内容是成语故事三则.内容《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前两则故事的寓言性很强。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性显然是不可考的。他们的代号是“有个楚国人”和一个只留其姓的南郭先生。但是故事中反映出来的人性问题是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的。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已经简化到了只剩梗概,寥寥数语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虽不丰满但是有发人反思的力量。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 我在想故事中的道理只需略略点拨便可呼之欲出。那么课堂上怎么让这四十分钟更有价值,更有听头,收获更多呢?
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从人物入手。故事中的人物非常简单,只是一个代表某种意义符号。但是书中古人的缺点和所犯错误却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重复的。那么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在孩子的头脑中塑造出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贴近人物形象,由人推己,不是更有说服力吗?于是课堂以叙事和议论的形式展开了教学。
以《滥竽充数》为例简单记录一下课堂经过。
揭题后,先认识“竽”字,看字型,观插图,认识了这种古代乐器。接着解释“滥”字,再举例子帮助理解“充数”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弄懂后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几个常规性的问题,比如;谁滥竽充数?为什么要滥竽充数。结果怎样?我们能从文章中得到什么启发?等等。这些问题并不难,因此由学生自己读文解决。每个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后连起来讲了讲这个故事。接着继续进行集体交流讨论,目的是引导学生用“今人”的眼光去解读,研究文中的人和事。
如在讨论南郭先生为什么要冒充会吹竽的人时,大家的思维已经开始活跃了。用今天人选择职业时的想 法结合文章中的相关词句来揣测,我们讨论的结果是:1、这个工作比较轻松还挺体面的,可能俸禄也比较高,因为“齐宣王喜欢听吹竽”;2、南郭先生经过长时间考察和慎重的考虑认为的确有机可乘,因为“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人多不易被发现,他还是有一定的"小聪明的;3、此外他还善于伪装。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这是他细心观察和成功模仿的结果。4、他也要养家糊口,可是可能没有什么别的本事,而他又怕吃苦,所以想去冒个险。
接着,我让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南郭先生第一次伪装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也很紧张,怕被发现。但是要故作镇定,避免穿帮。”有的说:“他不会很紧张,因为他已经从混进来的过程中发现那个齐宣王肯定不会识破他,周围的人也不会多管闲事,说不定还有跟他一样滥竽充数的人呢。”不管怎么说,第一次南郭先生确实成功了,得到了俸禄。这一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要学生了解人们在犯这样的错误时候存在的侥幸心理。以及当错误没被发现时的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想法。这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的。这个讨论的结果正是我想要的——让学生由文中人物联想到自己,检讨自己。接着我们继续想象南郭先生拿到俸禄后的得意样子。让学生把刚才讨论得到的想法变成语言说出来,进行说话训练。“他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决定。”注意表达的逻辑,把前因后果有条理的说出来。这个说话训练其实也是对故事的上半部分的一个小结。
紧跟学生的发言我用这样一段话来过渡教学环节:“确实,在今天的社会中有不少人善于伪装,也会耍小聪明,取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这样不诚信的行为能永远装下去吗?”故事继续发展,我们的讨论也在继续。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即位了,当南郭先生听说这个新王喜欢一个个听吹竽时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继续走进人物的内心,以角色表演的形式,替文中南郭表达了紧张,烦躁,害怕,如热锅上蚂蚁的样子。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认识人物的错误。再其他同学对文中人物说一句精辟的话来帮助南锅先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时候如“骗的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真才实学才能受益终生。”“知错就改,为时不晚”等精彩话语很自然的出现在学生的语言中了。这样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这两个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课堂轻松幽默,学生议的热烈,说的精彩。感觉非常好。作业是续写这个故事,要求从人物的性格,思想的可能性,推测故事的不同发展结果。
与文中人物的充满人情味的进行对话,使课堂变的很鲜活,人物形象不在是一个符号,而成了身边的人,或者就是自己。这样的语言训练发自内心。这样的思想教育就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吧。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3
今天在组内上了一节研讨课,由于时间关系----第三节课只上了24分钟,没有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并非是执教者的原因。其次,由于时间紧张,课件制作不够精美;再者,在学生自主答问时,孩子们争相恐后地抢答,导致短暂的混乱。因此留下了些许遗憾。不管怎么样,我还是简单地说说这节课的感受: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12个关于读书、治学的成语和趣味语文中的看图猜成语。如果说汉字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那么,成语就是最闪亮的钻石。成语相沿已久,约定俗成,结构严谨。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的教材开始,每册教材都有意识地给孩子呈现一些*时常见的成语,如果我们的孩子只会读成语、背成语,那是有缺憾的,是与教材的呈现目的背道而驰的。于是,我便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环节设计。
成语在语言交际中的使用率很高,我们在学生年龄小、记性好的最佳学习时期,让他们多读、多记些成语,使学生们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成语,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成语的教学缺少明确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一语言“精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成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由于对成语教学任务不够明确,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成语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对成语的意义理解和使用的引导,成语教学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在使用成语时出现褒贬不分、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画蛇添足等乱用成语现象。让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中接触成语、了解成语、理解成语和运用成语,是目前成语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
一、朗读中理解
学习成语首先得会读,在本节课中,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充分地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形式也多样,自由读、领读、男女赛读,小组开火车,然后再根据镂空式巩固熟读,达到熟读成诵。其次就是理解成语,这里的理解不是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每一个成语的意思。于是我又设计了:看意思猜成语,读句子体会成语的含义,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大致了解成语的意思。几个环节下来,孩子对这些成语有了深刻的印象。
二、理解中积累
本次教学的任务是“日积月累”,这四个字已经明示了学习方法和目的,教学时,需要精心构思每一次积累的训练方式。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成千里,不择细流无以成江海”。它重视的是长期坚持的积累过程。从二年级开始,我在鼓励学生看书的同时,也鼓励孩子们准备一个专用本做成语(佳句)积累,这是我一直比较注重的方面。*时教学中我也有意识的把包含生字的成语,抄在黑板的“词语百花园”里,让学生摘抄,在摘抄中积累。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也有意安排积累的环节。孩子们通过读、看、说大致了解成语的意思后,我便出示了与读书、治学相关的名言佳句,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再加镂空式的背诵,不知不觉孩子在课堂中便积累下来了。
附一: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 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明末清初 顾炎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积累中运用
用学习积累成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要现学现用,能将所学的成语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很自然地表现出来,那才是成功地学会了成语。教学这12个成语,我采用了“选词填空”,“联系生活用成语”,“读成语故事谈学习收获和体会”,丰富积累,学以致用。
短的二十四分钟分钟,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一直处于兴趣盎然,在学以致用的环节中,时时碰发出了令人惊喜的灵感火花,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了积聚、理解、运用成语的目的,更体验到了成语的无限魅力。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联系生活用成语”,“读成语故事谈学习收获和体会”,都没有完成。
新课标特别重视积累和实践。要学好语文,*时多积累最重要。在*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都要重视学生“字词句”的积聚。采用多种方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4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重的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故事《自相矛盾》,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读
指导学生读出卖矛之人的夸口,由学生自己读,再指名读,到齐读,读出一个“夸口”
二、做
抓住“张口结舌”,讨论张口结舌的原因,做一做张口结舌
三、写
如果你是围观的人,看到卖矛之人张口结舌的样子,你会说点什么?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明白“自相矛盾”的意思,所讲述的道理。
四、演
本则故事比较简短,适合表演,因此,在理解了全文之后,请学生演一演,并把写的话也添上。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复习了故事的内容。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5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中所讲的三个成语故事,大多数同学都听过,而且对故事中所蕴涵的道理也很自相矛盾》是通过对话叙述故事的,所以我就抓学生的对话朗读,要求学生把那个楚国人自卖自夸的语气给读出来,并且在小组汇报时能争取不看书表演,并请学生上台表演,把他们所体会到的感觉,表演出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笑声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滥竽充数》这个故事朗读上没什么特别,是用叙述的口吻来讲的,但南郭先生这个人的心理想法,没写出来,而抓住了他的心理想法,对这个故事所含的寓意也就一目了然了。所以针对这个故事我设计了三次写话,一是写写南郭先生准备混进去时的想法,二是写写他拿到俸禄时的想法;三是写写南郭先生逃走时的想法。《画龙点睛》这个故事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但在描写上很生动,所以首先要求学生能做到有感情朗读,另外游客们惊叹不已,这个地方有一个空白,可以请学生通过完成这个填空练习,来感受张僧繇绘画技艺的高超。课堂上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感兴趣,我的要求一布置下去,他们就分头学了起来,每个同学都很投入,每个小组都很认真。好理解。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6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滥竽充数》三个成语故事,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却蕴含着丰富的成语内涵。怎样在两个课时内把三个故事全讲完?我决定把三个故事放在一起处理,安排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第二课时研读故事,理解成语内涵。教学环节力求简单,问题设计直中关键问题,使课堂教学真正的达到“简单、有效”!
教学《自相矛盾》时,我抓住卖矛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引出其自相矛盾之处,进而理解成语内涵。讲到《滥竽充数》时,我直接问:文中的两个皇帝爱好有什么不同?简洁明了地解决了故事的关键,使学生明白了滥竽充数的后果,受到教育。最后教学《画龙点睛》时,我引导学生对比张僧繇点睛前后龙的变化,展开想象和讨论,从中领悟故事的寓意。整节课思路清晰,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我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不正是精减问题,避免无谓的问答浪费课堂时间吗?总之,课堂提问要有实效,有的直切关键,有的逐步深入,有的迂回跳跃,使课堂提问的富有艺术性。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7
在学习《滥竽充数》时,当学到“南郭先生居然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奖赏”这句时,我请学生想象:南郭先生得到奖赏后会想些什么?表情怎样?有学生说:他一定非常得意,心想这么容易就得到了奖赏,还要继续骗下去。接下来的几个学生都是说南郭先生“得意”。这时有个学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我认为南郭先生心里很紧张,他提醒自己要小心一点,不要让别人发现,以免前功尽弃。”听完他的发言,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想法是否合理?沉默了一阵后,有学生说:我认为不合理。南郭先生装得这么像,把所有人都骗了,他得意还来不及呢!我请学生再次朗读书中描写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句子,学生重点注意了“每当”“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等词,感受到南郭先生“装”的本事之大。——这是南郭先生成功的一个原因。我启发学生:“还有一个原因也可以看出南郭先生是放心大胆去滥竽充数的,请大家找一找。”很快,有同学找到了“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正因为每次都如此,南郭先生才钻了空子。利用错误的资源,学生进行辨析、交流,不仅增强了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在教学《成语故事》的时候,感觉是游离的,说不来哪里不对劲,但就是隔在了课堂之外,走不进学生中去。回想这堂课,也许最大的问题就是重点不突出,三个短短的`故事安排了三堂课,耗时太长,语言训练的点太多,结果反而什么目标都没有很好的实现。我总觉得这样的课堂像是一个挂满配饰的人,只听得叮叮当当地响,却没有美感可言。像这一类课文,到底主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应该通过何种方式解决,三个故事应该如何很好地串起来,让学生认识体裁的特点,得到学法的指导,产生阅读更多更多故事的冲动呢?盼望得到同行的指点。
《成语故事》教后反思
语文教学是促进学生思维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过程,课堂上要留有学生练笔的机会。这篇课文中的三则成语故事都短小精炼,理解内容不成问题,因此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练笔。《自相矛盾》中让学生作为围观者说出自己的心声,《滥竽充数》中让学生劝劝南郭先生,并设想故事的续集《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为课后续写的练习作铺垫,《画龙点睛》则让学生为自己曾经的一篇习作《笑声》写一两句点睛之笔。这样的课堂使学生有了充分思考和表达的时空,从学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们的进步。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不知是长假综合症,还是这课教学拖得太长,我总觉得这课上得比较累,作业理得累。印象比较深刻地是滥竽充数的造句,它有两个引申义,学生得学会用不同的意思来说个句子,其实在理解上学生是不成问题的,都能找到文中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句子“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这就是他滥竽充数的表现,问到学生现实生活中你碰到这样的人吗?学生说有,就想玩魔方,不会的装模作样在那转,怎么也不会,可是当正式的以此情况为例用上滥竽充数说话就说不成了,罗嗦地将这种情况一说,然后来了一句“她就是滥竽充数的人”,不够简洁,其实范例在文中,刚才还反复的读、感悟呢,怎么自己说时就不学学呢!用第二种意思说话也一样。哎,我觉得学生学以致用还不够灵活,或者在这方面缺少一根筋,断然的将学课文与运用表达分开了,看来在此得多花心思了。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8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中所讲的三个成语故事,大多数同学都听过,而且对故事中所蕴涵的道理也很
《自相矛盾》是通过对话叙述故事的,所以我就抓学生的对话朗读,要求学生把那个楚国人自卖自夸的语气给读出来,并且在小组汇报时能争取不看书表演,并请学生上台表演,把他们所体会到的感觉,表演出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笑声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滥竽充数》这个故事朗读上没什么特别,是用叙述的口吻来讲的,但南郭先生这个人的心理想法,没写出来,而抓住了他的心理想法,对这个故事所含的寓意也就一目了然了。所以针对这个故事我设计了三次写话,一是写写南郭先生准备混进去时的想法,二是写写他拿到俸禄时的想法;三是写写南郭先生逃走时的想法。《画龙点睛》这个故事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但在描写上很生动,所以首先要求学生能做到有感情朗读,另外游客们惊叹不已,这个地方有一个空白,可以请学生通过完成这个填空练习,来感受张僧繇绘画技艺的高超。课堂上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感兴趣,我的要求一布置下去,他们就分头学了起来,每个同学都很投入,每个小组都很认真。好理解。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9
读了这本成语书,我不仅学会了许多成语还学会了许多成语的意思并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中包含了战国时期人们会用的许多成语,表示了许多的意思。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和最熟悉的有:班门弄斧、乐极生悲、人杰地灵、暗箭伤人、草船借箭、千钧一发……等许多成语都得到我的喜爱,我觉得这本书有精英的编辑,深沉而有博大的知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品读它。
成语故事中的成语有很多有利于我们在写作文时用它。我对大公无私的成语意思记得很牢我来给你说说:春秋时,晋*公对祁黄羊说:“南阳少一个*,应该谁当比较合适?”祁黄羊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他能行的。”*公惊奇的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上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公就派解狐到南阳上任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是个好县令。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能算是大公无私啊!还有千钧一发拔苗助长等我也能给你讲得清清楚楚。
这些故事深受人们的品读和利用,成语真是妙不可言。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0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语言都出自《战国策》。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解释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在把握故事内容上,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有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寓言的方法。
一、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这两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件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要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对寓言的形象地认识,体会蕴含的道理。(1)先让学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内容。(2)启发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简要地说说寓意。在学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
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解答。学习《亡羊补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中了解到了什么?从?"接受"一词中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再也"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说明了有错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强调作用。
三、重视课后思考题。可以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寓言故事。(但是不要让学生背诵课文)教师要尽量拓宽学生的思路,结合实际谈,讲的例子要多一些,广一些。思考练习题到最后。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5篇(扩展4)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
大班进入幼儿衔接阶段,但我发现不少孩子还存在向故事里的老虎和狐狸一样,欺负别的小朋友,也为了帮助小朋友理解掌握一些词汇。因此,我制定本次的活动目标为:
1. 知道故事名称,主要角色和故事情节,会自己讲述故事;
2.通过故事,让幼儿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关心,不能欺负其它小朋友;
3.理解词汇:半信半疑、魂飞魄散、仗势欺人。
这三个目标中蕴含了语言能力的培养,知识能力的获得和情感方面的培养,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能对照自己*时的行为,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能欺负别的小朋友”逐步深入,帮小朋友改掉坏的行为的情感体验,将知识进行迁移,重点攻破。另外,小朋友面临这进入小学,让小朋友提前接触一些词汇,有助于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本次活动效果不错,很多小朋友的观点都有所改观。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2
《成语故事三则》课文中的“滥竽充数”故事中,最后写到“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在“画龙点睛”的故事中“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两个“只好”让我顿生灵感,我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而体味其中的感情。学生结合课文讲出了很多让我意想不到的答案。在“滥竽充数”中的答案为:
1、南郭先生很无奈。
2、为南郭先生感到一丝悲哀,因为他失去了工作,因为他不学无术。
3、南郭先生应该很幸运,竟然蒙混了这么长的时间,还得到了俸禄。
4、感到好笑,这样的结果南郭先生肯定也知道这是迟早的事情,“充数”总是要露出马脚的。
5、感到可耻,对这样的人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同情心,只有这样他才能痛改前非。
同学们带着各自的感悟读这句话各有趣味。在“画龙点睛”中的答案为:
1、有种被逼无奈的感情。
2、“只好”和“轻轻一点”相互对比,突出了张僧繇那种胸有成竹的感觉。
3、不被人理解,也许他为自己找不到知音而难过吧!
然后我又让学生分别表演这两句话,同学们表演得惟妙惟肖,也许这是源自我们深刻把握了人物的内心而取得的效果吧!
(后语:文本的把握要找到锲入点,从而去挖掘文本深刻的内涵;让文本体现本真的价值的同时,超越文本往往需要我们更多的付出和努力。)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3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重的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故事《自相矛盾》,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读
指导学生读出卖矛之人的夸口,由学生自己读,再指名读,到齐读,读出一个“夸口”
二、做
抓住“张口结舌”,讨论张口结舌的原因,做一做张口结舌
三、写
如果你是围观的人,看到卖矛之人张口结舌的样子,你会说点什么?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明白“自相矛盾”的意思,所讲述的道理。
四、演
本则故事比较简短,适合表演,因此,在理解了全文之后,请学生演一演,并把写的话也添上。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复习了故事的内容。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4
两节课教三篇成语故事,我总担心来不及。所以课前,我进行了认真备课,结合大小练,将重难点全部拎出,以备上课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最感兴趣,他们对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举动感到十分有趣,于是,我就让他们多读几遍,随后边读边表演,体会南郭先生当时的心理活动。
一部分学生说,他当时虽然滥竽充数,不过心里还是紧张的,因为充数也要在腮帮、手指上都和别人达到一模一样,所以不警惕不紧张的话,也很容易穿帮。一部分学生说,南郭先生虽然有点紧张,但是他还是非常得意的,心想这么容易就得到了奖赏,还要继续骗下去。这个可以从“每当”“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等词看出,南郭先生“装”的本事很大。这个环节,学生们的表达欲望十分强烈,学习气氛也得到渲染。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5
过去,在校本成语故事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一个是一节课学两个成语故事,时间总是不太够用,有时只能完成一个故事的教学任务。再一个问题是我每次讲完故事,就让学生说出喻义。学生往往乱说,因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还不到位,我就让他们再复述故事,如果学生还说不准,我怕时间不够用就给出现成答案。让学生硬把答案记住。
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在教法上不断探究,终于寻找到了较好的教学方法。
过去我是让学生全文复述故事或全文表演故事,这样耽误了好多时间。现在,我只挑能揭示成语原意和喻义的重点部分让学上复述或表演,再设计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说出来成语的原意和喻义,真是水到渠成,又节省了时间,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如成语故事《焦头烂额》和《曲突徙薪》来自于同一个故事,这人故事较长,要是一遍遍去复述全文,时间肯定不够用。我仔细分析,发现故事当中客人对主人提建议的那段话,就是“曲突徙薪”的原意,宾客说的话就是故事中蕴藏的道理。我就把这两段作为重点,让学生复述,并画图加以演示,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了“曲突徙薪”的原意和比喻义。而后我又通过设计问题:那些救火的人被烧得怎样?他们的处境如何?引出了焦头烂额这个成语的愿意和比喻义。最后又让学生用这两个成语进行说话练习。由于问题设计精当,不拖泥带水,只用了半节课时间便完成了这两个成语的教学任务。
后半节课,我采用了猜画谜的方法导入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成语的教学之中,由于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让他们分组表演,把鹬和蚌争斗的场面再现出来,并让学生说出谁赢谁输,而引出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从中得利的道理,自然而然地说出了这个成语的喻义。并通过联系实例让学生加深了理解,并能够学以致用。
这次县教研室老师来听课,我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让学生明白了道理的同时,知道了成语的来源,了解了喻义,学会了使用,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6
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因为文字浅显易懂,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学生熟练朗读,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引领学生练习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其中,《画龙点睛》的中心人物是张僧繇,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围绕人物展开的,理解了人物,自然理解了成语“画龙点睛”的含义。
课上,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想象说话:游客们是怎样说服张僧繇为龙画上眼珠子的?当天气突变,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后,游客们又会有何反应?会说些什么?学生的表现十分踊跃,口语表达还真是不错,想了许多的理由,张僧繇被说服了,游客们对他的点睛之笔赞叹不已。在课堂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学习的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课中只需稍作点拨、引导,学生的灵气,学生的创造性才得到了真正的释放。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7
今天在组内上了一节研讨课,由于时间关系----第三节课只上了24分钟,没有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并非是执教者的原因。其次,由于时间紧张,课件制作不够精美;再者,在学生自主答问时,孩子们争相恐后地抢答,导致短暂的混乱。因此留下了些许遗憾。不管怎么样,我还是简单地说说这节课的感受: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12个关于读书、治学的成语和趣味语文中的看图猜成语。如果说汉字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那么,成语就是最闪亮的钻石。成语相沿已久,约定俗成,结构严谨。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的教材开始,每册教材都有意识地给孩子呈现一些*时常见的成语,如果我们的孩子只会读成语、背成语,那是有缺憾的,是与教材的呈现目的背道而驰的。于是,我便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环节设计。
成语在语言交际中的使用率很高,我们在学生年龄小、记性好的最佳学习时期,让他们多读、多记些成语,使学生们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成语,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成语的教学缺少明确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一语言“精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成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由于对成语教学任务不够明确,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成语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对成语的意义理解和使用的引导,成语教学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在使用成语时出现褒贬不分、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画蛇添足等乱用成语现象。让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中接触成语、了解成语、理解成语和运用成语,是目前成语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
一、朗读中理解
学习成语首先得会读,在本节课中,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充分地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形式也多样,自由读、领读、男女赛读,小组开火车,然后再根据镂空式巩固熟读,达到熟读成诵。其次就是理解成语,这里的理解不是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每一个成语的意思。于是我又设计了:看意思猜成语,读句子体会成语的含义,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大致了解成语的意思。几个环节下来,孩子对这些成语有了深刻的印象。
二、理解中积累
本次教学的任务是“日积月累”,这四个字已经明示了学习方法和目的,教学时,需要精心构思每一次积累的训练方式。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成千里,不择细流无以成江海”。它重视的是长期坚持的积累过程。从二年级开始,我在鼓励学生看书的同时,也鼓励孩子们准备一个专用本做成语(佳句)积累,这是我一直比较注重的方面。*时教学中我也有意识的把包含生字的成语,抄在黑板的“词语百花园”里,让学生摘抄,在摘抄中积累。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也有意安排积累的环节。孩子们通过读、看、说大致了解成语的意思后,我便出示了与读书、治学相关的名言佳句,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再加镂空式的背诵,不知不觉孩子在课堂中便积累下来了。
附一: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 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明末清初 顾炎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积累中运用
用学习积累成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要现学现用,能将所学的成语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很自然地表现出来,那才是成功地学会了成语。教学这12个成语,我采用了“选词填空”,“联系生活用成语”,“读成语故事谈学习收获和体会”,丰富积累,学以致用。
短的二十四分钟分钟,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一直处于兴趣盎然,在学以致用的环节中,时时碰发出了令人惊喜的灵感火花,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了积聚、理解、运用成语的目的,更体验到了成语的无限魅力。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联系生活用成语”,“读成语故事谈学习收获和体会”,都没有完成。
新课标特别重视积累和实践。要学好语文,*时多积累最重要。在*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都要重视学生“字词句”的积聚。采用多种方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8
本次活动是一个续编讲述的语言活动,在本周这已经是第二次,所以小朋友对于这样的续编绘画和讲述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活动中小朋友能从图片的内容了解了故事的前半部分,同时他们也能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能说出了自己对于小猫*跑掉后的猜想。有的说"爸爸说,抓到了
我要打它一顿,抓到了要它陪,*自己回家道歉了......"。当幼儿看到幼儿用书的最后一张图片,他们就说:"小猫又送了一盆花给爸爸""那这盆花哪里来的呢?""小猫又是怎么对爸爸说的呢?"我就及时的引导幼儿想象......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能从自己的想象中进行简单的绘画表示,虽然有的幼儿绘画的并不好,但她讲的却是很动听,也有的幼儿绘画的很好,但讲的却是不怎样。不管如何从幼儿每一张图片中发现每一个幼儿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活动效果较好。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9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中所讲的三个成语故事,大多数同学都听过,而且对故事中所蕴涵的道理也很
《自相矛盾》是通过对话叙述故事的,所以我就抓学生的对话朗读,要求学生把那个楚国人自卖自夸的语气给读出来,并且在小组汇报时能争取不看书表演,并请学生上台表演,把他们所体会到的感觉,表演出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笑声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滥竽充数》这个故事朗读上没什么特别,是用叙述的口吻来讲的,但南郭先生这个人的心理想法,没写出来,而抓住了他的心理想法,对这个故事所含的寓意也就一目了然了。所以针对这个故事我设计了三次写话,一是写写南郭先生准备混进去时的想法,二是写写他拿到俸禄时的想法;三是写写南郭先生逃走时的想法。《画龙点睛》这个故事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但在描写上很生动,所以首先要求学生能做到有感情朗读,另外游客们惊叹不已,这个地方有一个空白,可以请学生通过完成这个填空练习,来感受张僧繇绘画技艺的高超。课堂上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感兴趣,我的要求一布置下去,他们就分头学了起来,每个同学都很投入,每个小组都很认真。好理解。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0
成语故事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充满着浓郁的人文色彩,是学生思想道德、高尚情操、思维想象栖身的精神家园。成语故事文本跳跃的一个个字符组成一个个精美的鲜活的故事,孩子们阅读成语故事就是徜徉于语文精神的殿堂,就是触摸语文高尚的灵魂。成语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情节,通过极具形象的语言加以表达,整个故事说理深刻,正是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和审美需求。我认为课外成语故事阅读教学要注重生活化,尊重学生的多元感悟,站在学生发展,尊重学生生命姿态的高度来看待教学。
一、教学组织形式活泼多样,环节紧凑,富有兴趣性。今天的成语故事汇报交流课我设计了看图猜成语、听故事猜成语、巧填成语、成语比赛等教学过程,就在这样一个个感性化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学会读书、思考,让孩子真切地意识到成语故事是那么有趣。故事汇报交流中,我选用了适量的图片,讲了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积累成语故事。我讲成语故事大家猜这一环节锻炼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填动物名称补充成语,填水果名称等环节都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在今天这节课中我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利用不断的积累知识与经验充盈汇报交流课堂教学。比赛说出含有数字的成语,这一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积极性,孩子们的记忆力让我吃惊,使我懂得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有重要的。在这节汇报交流课中,我和学生一起走进了成语故事。
二、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内化理解。我讲成语故事大家猜这一环节锻炼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读书到会讲,再到讲给大家听,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口语表达是个很好的锻炼。也是个深化理解的过程。一个成语故事如果能讲下来,其中所含的道理也会不知不觉的理解。
三、体现了大量读书。我们坚持读成语故事有半个学期了,如果不通过充分的阅读是无法进行交流的。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力是有限的,让他们死记硬背成语是容易遗忘的,只有读过相应的故事,有所理解才会记得牢固,才会理解其中蕴涵的道理,才会运用。一节课下来,同学们的词语量足以证明孩子们读了多少故事才能涉及到这么多的成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读书量。
四、边汇报边积累。同学们在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积累的过程。大家同读一本书,但因为爱好不同,选择的故事也不同,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是学习积累的过程。互相有启发性。听到有趣的故事不自觉的会想:“这个故事很有趣,我有时间也要读一读。”越发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总之,本堂课我是针对阅读汇报交流课的性质特点设计课堂,我觉得只要将成语感性化,才会更加形象鲜明;只要有更多的阅读交流,自主阅读学习才会更加广阔丰厚。这堂课虽然经过了不断的琢磨和尝试,但还有待于继续创新,我将继续努力探索。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1
在《光的故事》的活动中涉及到两个成语故事,由于这两个成语故事浅显易懂,内容也受小朋友的喜爱,所以一下子就吸引了小朋友的兴趣,我也因此引出了对成语故事的学习。
我觉得对大班幼儿,可以开展成语故事的教学。成语故事短小精悍,但是意义深厚,对幼儿进行教学,可以让他们学到很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虽然成语故事的语言有些文言文的特点,但是只要让幼儿多接触,还是能够理解的。况且有许多成语故事已经翻译成了。即使是夹杂少许文言文的语言,让幼儿接触一下,也是很好的。能够帮助他们学习这种语言的特点,对今后的语言学习也是有好处的。最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幼儿扩大知识面,了解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很有好处。
成语故事的学习,我觉得让孩子在家里学习,形式比较好。因为,在家里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内容,并且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习效果会更好,而且可以让孩子将学到的成语故事到幼儿园来进行分享,这也能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另外,我们还要将小朋友学会的成语故事进行收集,然后展示出来给全体幼儿看,这样能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现在,我每周都交给小朋友学习5个成语,比如《守株待兔》、《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滥竽充数》等等,都是小朋友能理解的,又有故事情节的,小朋友喜欢听的成语故事。他们学会之后,到幼儿园来讲述,大家也能听得懂。偶尔我会叫几个小朋友解释一下这个成语的意思,他们也能简单地解释清楚。
对学习成语,家长的反应也很好。这也可以说是我们一个新的尝试。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2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它们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都是将一个意味 深长的哲理蕴含在故事之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如果都是按先感知故事内容,再感悟哲理的 顺序进行,方法就单一了,学生容易对课文失去新鲜感,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时,我选用了灵活 适宜的教学方法。 学习《自相矛盾》,先让学生看图、读文,弄懂什么是矛,什么是盾;指导朗读“夸口”的语气,并 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并用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接着展开想象: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怎样 想?又会怎样说?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 学习《滥竽充数》,让学生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 的傣禄?引导他们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通过比较三 个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 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从而知道 南郭先生能够混的原因,再读“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生只好逃走。再次基础上,谈谈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什么。 学习《画龙点睛》,则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提问:(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2)后来 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逐题讨论,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3
被调研耽误了一天,今天上完了后两则成语故事,总体情况和《自相矛盾》的感觉差不多:想教的都教了,但课上完了觉得很没味儿。到底存在着什么问题呢?究竟该怎么上呢?反思无果后,上网浏览别人的教学设计,发现也都大同小异,和我的教学也相差无几。有搜教后记来看,看到了因为名叫“卢永霞”,被一些网友称作“名师”的老师的该课教后记。
这篇教后记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是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大致的教学设想,第二是对前两则成语教学片断的描述及自我点评。
先看了他对教材的分析, 卢老师在读教材之处也产生过和我一样的疑问:“看看课文,直白如话,几乎找不到训练点,而这三个成语又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课前他们都能对成语所表达的寓意说出个大概来。那么这样的内容该如何进行教学呢?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儿?课堂教学的训练点在哪儿?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又在哪里呢?”然而卢老师通过自己的进一步解读,从简单走到了更深层次:“这三则成语故事虽然看似相同,都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述,但是在表现人物的时候,写作方法却不尽相同。比如第一则故事着重抓住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夸口’以及言语前后抵触的特点,从而烘托出‘自相矛盾’的主题思想;而第二则故事则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表现‘滥竽充数’的结果,如‘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和‘只好逃走了’;第三则故事则抓住对事物的客观描述来表现张僧繇所画的龙点睛前后的变化,从而突出点睛之笔的神奇。”
看过卢老师的教学片段后,发现其实不少做法正如我所做了的,但区别在于,我是漫无目的的,三个故事的教学都显得过于随意,没有内在的联系,而卢老师因为之前充分的教材解读,整个教学过程因为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导,显得从容有致,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出来了。其实很多时候,像我这样的普通老师不是不会上课,而是不会有目的地清醒地上课。卢老师的这篇教后记不仅帮助我理清了本课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更给我以启示:教学要有效,教学目标就要明确;教学目标想明确,就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地自主的解读。
下面整理一下我在他人的设计或反思中所看到的,与我的教学相一致的几点做法:
1、第一则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从“矛”和“盾”入手,理解课题词语,在读懂故事。这整则故事的教学突出对人物语言的理解和感情朗读。
2、教学《滥竽充数》时,抓住“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这两句话来统领全篇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南郭先生前后不同的心理变化,想象他内心的想法。
3、教学《画龙点睛》时主要式让学生们通过一些词语去想象人物的话语,如“一再要求”“惊叹不已”等。
尽管有不少相同的“想”,但我缺少的正是“构”,以后要学会深入分析文本,“构想”教学过程,才能让课堂更精彩。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滥竽充数》三个成语故事,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却蕴含着丰富的成语内涵。怎样在两个课时内把三个故事全讲完?我决定把三个故事放在一起处理,安排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第二课时研读故事,理解成语内涵。教学环节力求简单,问题设计直中关键问题,使课堂教学真正的达到“简单、有效”!
教学《自相矛盾》时,我抓住卖矛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引出其自相矛盾之处,进而理解成语内涵。讲到《滥竽充数》时,我直接问:文中的两个皇帝爱好有什么不同?简洁明了地解决了故事的关键,使学生明白了滥竽充数的后果,受到教育。最后教学《画龙点睛》时,我引导学生对比张僧繇点睛前后龙的变化,展开想象和讨论,从中领悟故事的寓意。整节课思路清晰,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我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不正是精减问题,避免无谓的问答浪费课堂时间吗?总之,课堂提问要有实效,有的直切关键,有的逐步深入,有的迂回跳跃,使课堂提问的富有艺术性。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4
第十册语文第八课的内容是成语故事三则。内容《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前两则故事的寓言性很强。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性显然是不可考的。他们的代号是“有个楚国人”和一个只留其姓的南郭先生。但是故事中反映出来的人性问题是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的。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已经简化到了只剩梗概,寥寥数语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虽不丰满但是有发人反思的力量。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在想故事中的道理只需略略点拨便可呼之欲出。那么课堂上怎么让这四十分钟更有价值,更有听头,收获更多呢?
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从人物入手。故事中的人物非常简单,只是一个代表某种意义符号。但是书中古人的缺点和所犯错误却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重复的。那么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在孩子的头脑中塑造出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贴近人物形象,由人推己,不是更有说服力吗?于是课堂以叙事和议论的形式展开了教学。
以《滥竽充数》为例简单记录一下课堂经过。
揭题后,先认识“竽”字,看字型,观插图,认识了这种古代乐器。接着解释“滥”字,再举例子帮助理解“充数”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弄懂后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几个常规性的问题,比如;谁滥竽充数?为什么要滥竽充数。结果怎样?我们能从文章中得到什么启发?等等。这些问题并不难,因此由学生自己读文解决。每个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后连起来讲了讲这个故事。接着继续进行集体交流讨论,目的是引导学生用“今人”的眼光去解读,研究文中的人和事。
如在讨论南郭先生为什么要冒充会吹竽的人时,大家的思维已经开始活跃了。用今天人选择职业时的想法结合文章中的相关词句来揣测,我们讨论的结果是:
1、这个工作比较轻松还挺体面的,可能俸禄也比较高,因为“齐宣王喜欢听吹竽”;
2、南郭先生经过长时间考察和慎重的考虑认为的确有机可乘,因为“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人多不易被发现,他还是有一定的小聪明的;
3、此外他还善于伪装。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这是他细心观察和成功模仿的结果。
4、他也要养家糊口,可是可能没有什么别的本事,而他又怕吃苦,所以想去冒个险。
接着,我让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南郭先生第一次伪装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也很紧张,怕被发现。但是要故作镇定,避免穿帮。”有的说:“他不会很紧张,因为他已经从混进来的过程中发现那个齐宣王肯定不会识破他,周围的人也不会多管闲事,说不定还有跟他一样滥竽充数的人呢。”不管怎么说,第一次南郭先生确实成功了,得到了俸禄。这一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要学生了解人们在犯这样的错误时候存在的侥幸心理。以及当错误没被发现时的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想法。这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的。这个讨论的结果正是我想要的——让学生由文中人物联想到自己,检讨自己。接着我们继续想象南郭先生拿到俸禄后的得意样子。让学生把刚才讨论得到的想法变成语言说出来,进行说话训练。“他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决定。”注意表达的逻辑,把前因后果有条理的说出来。这个说话训练其实也是对故事的上半部分的一个小结。
紧跟学生的发言我用这样一段话来过渡教学环节:“确实,在今天的社会中有不少人善于伪装,也会耍小聪明,取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这样不诚信的行为能永远装下去吗?”故事继续发展,我们的讨论也在继续。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即位了,当南郭先生听说这个新王喜欢一个个听吹竽时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继续走进人物的内心,以角色表演的形式,替文中南郭表达了紧张,烦躁,害怕,如热锅上蚂蚁的样子。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认识人物的错误。再其他同学对文中人物说一句精辟的话来帮助南锅先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时候如“骗的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真才实学才能受益终生。”“知错就改,为时不晚”等精彩话语很自然的出现在学生的语言中了。这样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这两个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课堂轻松幽默,学生议的热烈,说的精彩。感觉非常好。作业是续写这个故事,要求从人物的性格,思想的可能性,推测故事的不同发展结果。
与文中人物的充满人情味的进行对话,使课堂变的很鲜活,人物形象不在是一个符号,而成了身边的人,或者就是自己。这样的语言训练发自内心。这样的思想教育就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吧。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5
《狐假虎威》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通过狡猾的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事,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别人的事。其中字词的掌握以及老虎和狐狸的对话部分是重点,而了解总结出“狐假虎威”的含义是难点。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根据课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景,以演促读。
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朗读中不光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在指导学生认真预习,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深入体会重点字词,仔细揣摩老虎和狐狸的内心,然后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引导学生读句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我先让学生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己自由读,个别指名读之后,让学生自己把句子演出来,看看是不是把这句句子读懂了。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边读边演,再让同桌之间进行进行合作表演。通过创设情景、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懂了句子,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时,提示小朋友读的时候注意旁白部分,帮助学生运用动作、面部表情进行朗读表演,初步掌握朗读技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朗读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
二、巧妙设问,理解成语。
学完第八自然段进行提问:“百兽为什么纳闷呢?它们在想什么?”“它们又为什么撒腿就跑呢?”“它们到底怕的是谁?”这一系列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的关键。就像一个坡度,让学生一点一点,不知不觉走上去,慢慢领悟“假”是什么意思?“威”又是什么意思?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的形式,逐步揭示“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突破了这篇课文的难点。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字词理解突破难点,引领学生自觉、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就是教学语文的最好方法。当然,每一次的教学总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课堂上往往为完成预设的教学过程,会忽视一些孩子的回答,或者是一些困难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需时时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回答,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5篇(扩展5)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 (菁选15篇)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1
井底之蛙
【典故】
《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左脚还没进去,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出处】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读】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2
夜郎自大
【典故】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
”后来,他们来到河边,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释读】
“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闻而又妄自尊大。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3
【扼臂啮指】
战国时期,曾子一个人他外出打柴,家里来了客人找他,曾母左等右盼不见他回来,客人急着要回去。曾母就使劲扼住自己的手臂直到疼痛难忍为止,曾子立即感到手臂痛,立即丢掉柴禾跑回家问母亲有什么事,母亲告诉他有客人在找他
扼臂啮指的意思是:扼:用力掐;啮:咬。掐胳膊,咬手指。形容母子心灵相互感应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4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克己奉公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
祭遵,字弟孙,东汉初年颍阳人。祭遵从小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虽然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
公元24年,刘秀攻打颍阳一带,祭遵去投奔他,被刘秀收为门下吏。后随*战河北,当了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任职中,他执法严明,不循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情后,依法把这小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想祭遵竟敢处罚他身边的人,欲降罪于祭遵。但马上有人来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
刘秀听了觉得有理。后来,非但没有治罪于祭遵,还封他为征虏将军,颍阳侯。
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处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装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祭遵死后多年,汉光武帝刘秀仍对他的克己奉公精神十分怀念。
不可多得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孔融《荐祢衡表》,帝室皇居,必畜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叫祢(mi,旧读ni)衡的著名文学家。他博学多才,善于论辨,写文章又快又好,只是相当自傲,好与人争斗。当时的名士孔融非常欣赏他,认为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特地写了荐表,把他推荐给汉献帝。
在荐表中,孔融盛赞祢衡有惊人的才学和记忆力,只见过一次,就能背诵,只听到一次就能记住。像祢衡这样的奇才,是不可多得的。汉献帝什么都要听命于独揽朝廷大权的曹操,便把荐表交给了他,由他去作主。曹操决定召见祢衡,但祢衡瞧不起曹操,自称得了狂病,不肯前往,后来总算去了,但在言语之间得罪了曹操。
曹操心里冒火,便让祢衡当鼓吏,在自己大宴宾客的时候让他击鼓,借以当众侮辱。不料,祢衡竟利用当这个差的机会,击一阵鼓骂一阵曹操。结果,*的倒反是曹操。
曹操本想杀了祢衡,但又怕留下害贤的坏名声,便派他去荆州劝说刘表来降,实际上是企图借刘表之手杀他。
不料,刘表仰慕祢衡之名已久,把他奉为上宾,并把他当作高级顾问,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要征求他的意见,他不表态便不作决定。但是,祢衡在刘表那里的时间也不长。日子一久,他傲慢地对待刘表,使刘表无法忍受。于是,刘表将他派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当*。
黄祖知道祢衡的文名很高,让他起草文稿。不论是什么文稿,祢衡总是一挥而成,而且总是写得非常得体,符合黄祖的要求。为此,黄祖很看重他。
黄祖的长子黄射(yi)也是当官的。他对祢衡的文才同样非常欣赏,常常邀祢衡游山玩水。一次,两人参观了东汉文字家蔡邕(yong)写的一块碑文,都觉得文笔很好,书法也很漂亮,深为赞美。
回家后,黄射懊悔当时没有把碑文抄下来,以便细细回味。祢衡知道了他的心思后,说:“不妨事,我虽然只看了一遍,但还能记住。且让我写出来。”
祢衡说罢,竟凭记忆把碑文全部默写了出来。事后,黄射派人去核对,竟然一字不差。众人知道,都夸祢衡是不可多得的奇才。一次,黄射欢宴宾客,有人在宴会上献给他一只鹦鹉。黄射非常喜爱,当场请祢衡作一篇关于鹦鹉的赋。祢衡略一思忖,便举笔疾书,不一会儿把赋写毕。这就是他的代表作《鹦鹉赋》。
尽管祢衡才学很高,记忆力惊人,但他狂妄自傲的表现没有丝毫收敛。一天,黄祖在船上宴客,他出言不逊。黄祖数说了他几句,他竟当众大骂黄祖。黄祖在盛怒之下,命人将他拉上岸去处死。当时祢衡才二十五岁。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5
叶公好龙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释读】
我们现实生活中像叶子高这样的人也有不少,他们往往口头上标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动真格的,他们却临阵脱逃了,这跟叶公好龙又有什么两样呢?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6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7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8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9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10
春秋时,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秦穆公领兵攻打晋国,晋惠公率兵抵抗。晋惠公叫人给他的战车套上郑国产的骏马,大臣庆郑劝告说;”自古以来,打仗时都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们适应本国的水土,熟悉道路,听从使唤。
如今您却使用外国的马,这种马看起来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打起仗来一紧张,就会乱踢乱叫,不听指挥。到那时候,进退不得,您一定会后悔的。”晋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告。结果,战鼓一响,郑国马就惊慌起来,无法驾驭,战车陷入泥坑,想进不能,要退不得,晋军大败,连晋公也被秦军捉去,当了俘虏。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11
南北朝时,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元志是当时的洛阳令,他很有才识,看不起那些无能的官僚。
一天,他乘车在街上出巡。百姓见这前呼后拥的威势,都纷纷回避。正巧,前面又声势浩大地走来一队人马。原来,为首的是大官僚李彪。按理,元志官小,要给李彪让路。可元志偏不肯让,把路堵住。
事情闹到孝文面前。李彪请皇帝评判。孝文帝笑道:还是分道扬镳吧!
镳:马嚼子。扬镳:驱马前行。分道扬镳即提起m勒口驱马前进,指分路而行。比喻志趣不同,各走各的道路。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12
自关羽败走麦城不久,即被吴国擒获杀害。刘备和关羽亲同手足,噩耗传来悲痛万分。他当即带领70万大军,水陆并进直取吴国。消息传到吴国,孙权十分惊慌。他召集大臣商议,决定派赵咨去魏国求援。孙权对赵咨说:魏国傲慢,你要有礼有节!魏文帝见赵咨故意问:孙权看书吗?赵咨答得很有礼貌,没有让主人占到便宜。魏文帝又问:像你这样的人才,吴国有几个?赵咨说:比我聪明的人多得要用车载斗量!
车载斗量,形容人或物数量多到要用车装,用斗量。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13
不知所云”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言语紊乱、空泛。
这个成语来源于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孟获,他七次俘虏孟获,又七次释放,孟获终于心悦诚服地归顺蜀汉。
南方*定之后,解除了后顾之忧,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临行前,他给刘禅写了一份《出师表》,提出东汉后期上层统治集团任人唯亲而致倾颓的历史教训,规劝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严明赏罚,虚心纳谏。最后,诸葛亮写道:“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表达他恳切、激动的心情。
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诸葛亮便亲率浩浩荡荡的`大军,向汉中前线进发。后主刘禅率领百官一直把他们送出成都城外十里远。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14
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注释]成:现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也作“成竹在胸”。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15
【释义】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穷:尽;匕:匕首;短剑。
【语出】 《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人物】荆轲(卫国人,今河南省鹤壁、新乡一带)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5篇(扩展6)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分享 (菁选3篇)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分享1
《成语故事三则》按教参的要求,可分为两教时完成,第一课时疏通三个故事,解决生字词。第二课时讲解三则故事。我自觉这样的安排不是太合理,于是,第一课时除疏通课文之外,还学习了第一则成语《自相矛盾》,这样一堂课下来,感觉学习的内容还是满紧凑的!
从“三则”入手,请学生简单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学习了第一则故事:
一、读
指导学生读出卖矛之人的夸口,由学生自己读,再指名读,到齐读,读出一个“夸口”
二、做
抓住“张口结舌”,讨论张口结舌的原因,做一做张口结舌
三、写
如果你是围观的人,看到卖矛之人张口结舌的样子,你会说点什么?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明白“自相矛盾”的意思,所讲述的道理。
四、演
本则故事比较简短,适合表演,因此,在理解了全文之后,请学生演一演,并把写的话也添上。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复习了故事的内容。
整个一堂课,自我感觉还不错!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分享2
因为文字浅显易懂,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学生熟练朗读,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引领学生练习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其中,《画龙点睛》的中心人物是张僧繇,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围绕人物展开的,理解了人物,自然理解了成语“画龙点睛”的含义。
课上,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想象说话:游客们是怎样说服张僧繇为龙画上眼珠子的?当天气突变,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后,游客们又会有何反应?会说些什么?学生的表现十分踊跃,口语表达还真是不错,想了许多的理由,张僧繇被说服了,游客们对他的点睛之笔赞叹不已。在课堂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学习的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课中只需稍作点拨、引导,学生的灵气,学生的.创造性才得到了真正的释放。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分享3
本课由三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组成——《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自相矛盾》一文是一则内容浅显、寓意深远的小故事。对于这样的课文该如何教学呢?反复诵读是没有必要的;仔细分析那更是无病*了。课前,我反复思量,觉得成语故事浩如烟海,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成语故事,走进成语的世界,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才是最主要的。于是,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了解《自相矛盾》的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举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学生由于认识水*较低,都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于是,我让学生把原文和现代文相对照再来理解,一些语感较好的同学能很快理解了课文。接着,我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进一步探究文章内容,品味出寓意。当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的时候,学生并不能很好地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流畅表达。为此,我先出示了一些范例,引导学生表达,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具体表达。
《画龙点睛》这个小故事的中心人物是张僧繇,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围绕人物展开的,理解了人物,自然理解了成语“画龙点睛”的含义。课上,我扮演画家,让学生做围观的人,鼓励学生想办法说服画家画上眼睛,学生的口语表达还真是不错,想了许多的理由,“画家”终于被说服。我相信只有在*等合作的课堂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课中只需稍作点拨、引导,学生的灵气,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得到真正的释放。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5篇(扩展7)
——点金成铁成语故事
点金成铁成语故事1
【注音】diǎn jīn chéng tiě
【出处】问:‘还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点凡成圣。请师一点。’师曰:‘还知齐云点金成铁吗?’曰:‘点金成铁,未之前闻。至理一言,敢希垂示!’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真觉大师灵照》
【解释】用以比喻把好文章改坏。也比喻把好事办坏。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文章等
【结构】兼语式
【相近词】点金作铁
【反义词】点铁成金、点石成金
【同韵词】风卷残雪、冰散瓦解、以汤沃雪、镂冰斸雪、翾风回雪、欺霜傲雪、沉冤莫雪、漫天风雪、夙夜不解、天崩地解、......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王安石很欣赏南朝梁国诗人王籍的《入若邪溪》诗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在自己的.《钟山绝句》中袭改为“一鸟不鸣山更幽”,并向黄庭坚吹嘘。黄庭坚认为王安石这样一改就是点金成铁之作
【成语举例】顾本为后人以解字本涂改,往往有点金成铁之憾。 清·纽树玉《校刻说文系传跋》
推荐访问:反思 成语故事 教学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五篇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00字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000字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