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土地资源管理论文3篇【通用文档】

2023年度土地资源管理论文3篇【通用文档】

时间:2023-01-14 19:25:06 来源:网友投稿

土地资源管理论文1  摘要: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是通过对国内土地利用冲突的驱动力及原因分析,从土地管理制度着手,致力于土地制度的创新来提高土地要素的空间配置效率,缓解土地资源压力,促进其空间结构向良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土地资源管理论文3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土地资源管理论文3篇【通用文档】

土地资源管理论文1

  摘要: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是通过对国内土地利用冲突的驱动力及原因分析,从土地管理制度着手,致力于土地制度的创新来提高土地要素的空间配置效率,缓解土地资源压力,促进其空间结构向良性方向演进,最终实现土地利用的综合协调管理。

  关键词:土地利用;、利益冲突;、土地管理;制度创新

  0、前言

  *频繁暴发的土地利用冲突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也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重视[1]。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存在诸多问题急待解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保护难度加大、违法用地普遍存在,导致依法管理土地形式严峻、农民集体与*征地冲突日益加剧、现有土地利用冲突管理手段不足等,都是造成我国土地利用冲突的现实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显得日趋重要。

  1、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驱动力及原因

  土地资源的多宜性和土地供给的有限性是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而人口及其需求的增长则是冲突发生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

  土地利用冲突受到经济、政治、政策和机制、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自然因素,即冲突产生的内部因素;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社会经济因素,即冲突产生的外部因素[3]。

  相比内部因素的不可变性,外部因素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1、各级*规划理念的不同导致的土地利益分歧

  *与地方*由于在土地利用规划理念上不同而产生土地利用冲突,主要表现为指标数量的控制和扩张之间的矛盾。

  *要求把节约用地放在首位,以盘活存量、控制增量为原则,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相比征用土地的成本而言盘活城市存量土地的成本太高,地方*更乐意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是*基本国策,而地方*普遍认为发展二、三产业经济产出效率高,而对耕地的保护积极性不高。

  1.2、集体主体界定不明确导致土地产权模糊

  我国《土地管理法》、《承包法》中规定我国的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所谓的集体指的是集体经济组织,而我国没有一部法律对集体经济组织有明确的描述和界定,其存在性与合理性都受到置疑。

  由于集体主体在法律中概念的模糊使得其土地所有权的实施受到*的干预和影响,从而导致其主体功能的缺失。

  具体表现在农民获得的土地的使用权得不到保障,农业生产的公共建设也跟不上。

  1.3、土地征用法律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本强加于农民身上

  我国法律限制了集体组织和农民转让土地的权利,采取国家经营土地市场的方式,*行政垄断了土地的转让。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

  ”而什么是“国家利益”却没有任何具体的界定。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征用集体土地时,一般由*通过低廉价格从集体手中征得土地再以高额的出让价格出让。

  整个过程中农民既没有参与其中也没有获得相应的利益,甚至连最基本的土地利益也得不到保证,丧失土地后面临着失业和无社会保障的困境使农民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本被*的行*力强加于农民身上。

  2、解决土地利用冲突的方向

  土地是是农业活动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而土地利用冲突存在的根源在于各利益集团追求各自不同的利益,而如何协调这种利益冲突就需要在制度上来指导,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土地管理制度创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明确土地产权主体,完善土地产权制度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城市地区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其权利所代表的是*。

  实际上,各项土地管理工作都是由地方*土地管理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所共同承担的,而*职能部门对各级地方土地管理部门实行垂直管理[4]。

  从这一规定来看我国的土地产权主体不明确和制度不够完善。

  因此,需制定更详细土地产权相关的国家和地区政策,明确土地确权登记的范围、程序、条件、时限等完善政策支持;尊重确权主体地位,发挥自主作用;保证协同推进,提高工作效率;鼓励土地依法有序流转、设立土地交易*台、加大配套服务等创新措施来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2.2、统一土地市场,健全土地监督惩罚机制

  土地市场是我国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土地市场进展十分缓慢,使得城乡独立、分离运行,无法提高市场化程度。

  因此,健全土地监督管理体系任重道远。

  首先,强化社会公众参与规划过程监督。

  构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过程社会公众参与新机制,增强重大决策过程的信息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健全多元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形成中央与地方*及社会公众协商型编制、管理和监督体系[5]。

  其次,通过法制建设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建立公检法、纪检监察、工商、城市规划等部门联合的土地执法联动机制,提高执法的力度。

  同时,运用3S等高科技手段动态监察,有效预防地方*违法利用土地,避免土地利用冲突的发生。

  2.3、严控“占补*衡”,强化用地指标

  第九届全国*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严格保护耕地”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地方*一方面在规划编制中基于地方经济发展合法争取农地非农化指标和减少耕地与基本农田规模,另一方面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非法突破规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和克扣补充耕地数量与质量,使得更多土地违法行为出现[6]。

  对于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明确提出需要“占一补一”,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对于新增项目用地,要严格限制用地规模,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严格执行各项指标,对超标准用地的,坚决核减用地面积。

  2.4、规范用地合理布局,开展土地综合治理

  随着现代化建设过程的加快,城市结构、功能、布局都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城市人口大量往城郊区移动使得城市面积快速扩大。

  因此,优化城市用地布局,规范用地行为,使其完整统一,进而形成城市和农村相协调、产业群和农田相衬托的新格局。

  根据土地编制规划,严格依照规划进行综合整治,另外要整合资源,实施高标准建设,积极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类与环境的相融。

  3、结语

  随着我国实行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各地区之间土地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千差万别,、土地利用冲突在不同区位、不同时间的表现不一样。

  因此,在分析冲突在具体区域的表现形式、发生冲突的原因、土地利用冲突的驱动力、跟踪土地利用冲突的发生与发展变化的同时开展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改革土地利用制度,健全土地交易市场机制,规范土地利用制度势在必行。

  为建立起功能明确、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促进土地资源空间结构向良性方向演进,最终使土地利用冲突得以缓解实现土地利用的综合协调管理。

  参考文献

  [1]、谭术魁.、*土地冲突的概念、特征与触发因素研究[J].*土地科学,、2008,22(、4)、:、4-10.

  [2]、于伯华,吕昌河.土地利用冲突分析:概念与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3):106-115.

  [3]、贾生华,陈宏辉.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战略性环境管理[J].科学学研究,2002,20(2):209-213.

  [4]、李名峰,曹、阳,王春超.*与地方*在土地垂直管理制度改革中的利益博弈分析[J].*土地科学,2010,24(6)、:、10-12.

  [5]蒋军成,赵志明.基于中央与地方*博弈分析的土地政策优化方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1)、:、89-94.

土地资源管理论文2

  一、*函授教育土地资源管理学课程面临的问题

  1.工学矛盾突出

  参加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函授学习的学生大多在*机关,房地产或测绘评估类企事业单位工作。很多学生都承担着工作、家庭、社会等各种角色的职责,只有在业余时间才能进行学习,参加*教育学校的面授或集中辅导的难度很大,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甚至影响到学生能否正常毕业。

  2.教学内容陈旧

  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函授教育在教学上存在着课程内容单一陈旧,且授课教师主要以教材为主,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考虑较少,不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提高技能水*的要求。

  3.教育教学资源有限

  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函授教育所使用的自学教材和辅导材料缺乏而且更新很少,没有针对函授学生使用的教材,多数学校使用和普通高等教育相同的教材,甚至有的学校所用教材还是几年前的老版本,绝大多数资源内容围绕以教为主,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并没有太多支持,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4.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自学为主,面授为辅”是*函授教育主要的特点[1],作业和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主要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监控和评价,教师无法掌握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学生也无法进行自我评价,对课程的学习效果造成严重影响。

  二、网络教学的优势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

  网络教学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函授教育教学模式得以改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自学能力。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使已参加工作的学生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分配学习任务。2.学习资源利用最大化采用网络教学,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并且资源内容的设计也从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向“学教并重”,不仅开发素材、课件类资源,更要开发支持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和研究性学习的有关资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3.教学手段多样化

  采用网络教学,可以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支持探究式、协作式、角色扮演式学习等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更加丰富新颖,使师生之间感情距离更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4.学习评价体系相对完善

  采用网络教学,能够全面记录学生学习情况,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便于教师能够全方位的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学生也可通过作业、测试等进行自我评价,并结合教师的意见及时调整,进而提高学生自学质量。

  三、管理学网络课堂建设的难点

  1.网络课程建设投资大,进入门槛高

  建设学校自有的网络课程需要建设录播室,开发或者购买网络课堂*台,聘请教师录播课件。根据笔者对武汉理工大学、郑州大学、新乡医学院等高校的调研,建设一门网络课程需投入3-5万元,一个学校一般开设20-30个专业,考虑公共课的因素,假设每个专业开设15门课程,全部下来约需投资900-2000万元。投入高成为影响高校建设网络课堂的最大难题之一。

  2.师资不足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院校多是在原有的普通高校基础上通过共享资源建立起来的。这样的办学模式本身就使得我国的*教育在教学管理上处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属地位[2],注重收益轻视投入,对教学质量要求不高。很多*高校只有专职的管理人员,没有专职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从本校或者外校的普通高等教育教学部门、离退休教师或者在读研究生中选聘兼职教师代课。专职教师不足,兼职教师也仅是应付性的进行教学,从而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教师参与网络课堂建设的积极性不足

  由于*教育任课教师多是聘请的兼职教师,他们并不关心*教育的发展。网络课堂建设是新生事物,参加网络课堂建设所付出的劳动与取得报酬能否匹配难以确定,并且该项工作需占用大量时间,可能会影响到其在普通高等教育中的教育教学活动,致使教师参加网络*台建设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不足。

  四、推进网络课程建设的对策

  1.加大投入,完善网络课堂*台

  开展*教育的高校要转变对*教育的认识,从创收的观念中转变过来,将*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对待,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开发或者购买网络课件,构建网络课堂*台,满足学生通过网络完成学习的需求。

  2.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

  应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将教师所建设的网络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改革项目中,成立网络课程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对网络课程进行认真指导和严格的评审,对制作特别优秀的网络课程给予奖励,使教师积极有效的进行网络课程的建设。

  3.改进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求

  机关干部、企业员工和个人是*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教育应特别注重研究社会和人才市场的要求,通过函授教育网络教学模式的改变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聘请优秀教师及时跟踪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关注土地资源管理新制度,新技术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该专业管理及技术人员能力提升的要求,及时改进教学内容,满足受教育者在就业、转换职业、晋升职称、晋升职务和能力提升等各方面的需求。

土地资源管理论文3

  【摘要】

  城市土地资源管理是指*依据国家有关城市土地资源的法律法规,对城市土地资源占有、分配、使用的规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等活主要阐述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对策。

  【关键词】

  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对策

  城市土地资源是指城市市区内的土地资源。城市土地资源是城市建设的空间载体,为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必要的场所和空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土地资源作为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保持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进而扩大城市经济总量,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增强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地方各级*思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1、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

  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主要表现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关系日益密切;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土地资源配置市场机制失灵和*宏观机制失控现象同时发生的怪圈。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不够协调城市建设以总体规划为依据,由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负责制定,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的,双方在制定规划时如没能充分交流,两个规划必有不相协调的部分,这就会为今后在建设管理上造成不利影响。如土地利用规划中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有些在城市发展用地控制区内,有的甚至在近期建设用地范围。这样,使科学合理的建设行为实施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事关经济发展大局的重点项目,往往因征地影响速度和效益。

  土地管理与建设规划管理步调不够一致法律法规对土地管理和建设规划管理程序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但是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不力,导致两个方面的管理时常脱节,给城市建设和土地管理造成影响,不能保证城市建设有序进行,或者造成办事效率低下影响建设速度。这主要还是一个管理体制和领导体制问题,这要求城市建设管理部门与城市土地管理部门要协调一致。

  城市用地紧张与土地浪费并存在我国城市化发展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有的城市*加强了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强度,城市土地资源被过度的利用,城市土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遭到了破坏。尽管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长的速度比较快,但城市人均占地面积仍低于世界*均水*。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目前城市地皮紧张、住宅拥挤、道路堵塞、交通不便、教育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市民实际需求。同时城市土地使用过程中的浪费现象十分突出,由于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土地资源无偿划拨或无偿使用,造成了很多城市土地出现了多征少用、早征迟用,甚至征而不用的奇怪现象,一些城市不顾中央和上级*的要求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规定,擅自乱征乱批土地,很多城市盲目发展开发区,出现“开而不发,围而不用”的现象,导致了大量土地资源浪费。

  城市土地市场化运作尚待规范有的地方为了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热衷于拍卖黄金地段的土地,这种市场化运作方式本来无可非议,但往往偏离方向,未能充分考虑城市功能分区的需要,未能严格按城市规划进行控制,结果把该作绿地的地块作为建房,该作住宅区的建成工业区或者商业区,又由于客观存在行政干预,以致法定的建设规划人为地成了一纸空文。这需要城市建设与土地管理部门在开发利用城市土地时要充分考虑城市近期目标与远期发展的关系,协调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土地。*部门要从长远利益着想,合去一部分眼前即得利益,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并可适当增加城市绿地建设等公共设施建设,以改善城市的景观、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吸引力,从而最终使城市土地升值,达到开发与利用的目的。

  2、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土地是一个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的载体,土地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因此,要使有限的城市空间发挥最大的效用,必须高度重视对城市土地资源的管理,努力提高土地资本的利用效率和地域空间的生态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

  制定科学的城市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确立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土地规划必须超前,应起到先行指导城市开发管理土地的作用,使用地者事先知道各地块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做什么,怎样做以及不可以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开发管理土地在城市规划的约束下进行。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对用地规模、各类用地的比重、空间控制标准、建筑密度控制标准、人口密度控制标准予以科学化和规范化,同时城市土地规划必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必须重视城市规划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性,要按照级差地租原理,合理安排利用城市土地。

  挖掘城市土地的内部潜力,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集约和节约开发利用土地,关键应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通过摸清城区内闲置土地的数量,筹集资金开发利用存量土地,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第二,合理布局城市土地,做到地尽其力,优地优用;第三,综合开发城市土地,提高土地容积率,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第四,组织科技力量,针对城市存量土地潜力进行分析研究,挖掘城市土地的内部潜力。第五,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维护土地资源可更新能力。要在对现有土地保护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利用的强度,要对用地单位的容积率和绿化率、公共用地面积等严格控制,以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确保城市土地资源不会遭受新的破坏。

  转变城市地方*观念,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应该科学合理制定开发整理土地供应计划,并综合考虑经济、人口、城市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等因素。开发管理土地供应计划应该是公开的、透明的竞争。*要实行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整体思路,确保土地的永续利用,从而促进城市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建立和完善城市土地市场,规范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国家应该对土地市场严加控制,*要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按照国家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来配置土地,*通过土地利用计划垄断一级土地市场的供给,控制一级土地市场的出让总量,运用政策影响土地供给价格。城市二级市场作为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再配置,其管理的重点应放在严格审验土地使用者的土地用途及土地规划,把住产权登记关,充分利用优先购买权。而对于土地的三级市场及房地产交易与消费市场,国家应建立一整套规范的监督机制,以确保消费者的利益,从而健全土地管理制度,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资源需求增大,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协调人口、资源、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缓解人地矛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对土地市场的科学、有效地管理,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运行秩序,加快城市土地经营管理的进程,充分发挥城市土地的效益,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土地资产收益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谢文惠,邓卫.城市经济学这[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刘美*.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与优化[J].当代经济研究,2011,10.


土地资源管理论文3篇扩展阅读


土地资源管理论文3篇(扩展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3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

  摘要:现行绩效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单位机构都在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以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良性化健康发展;而加强企业内部的人事管理,是现行趋势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工作体系重心所在。文章在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在不同的层面上有影响的基础上,对个体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详细探讨和总结。

  关键词:人力资源;企业绩效;考核

  一、引言

  绩效考核考评制度是企业机构绩效管理系统的重心内容,同时绩效考核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必要管理实施工作。把握绩效考核的原则、方法和程序,了解考核标准与发掘能力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增强考核的效度和信度,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和个人的综合素质。现行的企业人事管理已逐步面向了人力资源管理,而对于企业员工的管理不单是身份管理,更转变化为岗位职能管理,因此,员工考核测评、激励协调相结合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的设立尤为重要,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使所有员工找到、认清自身差异,并实现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的组织管理目标。正确对待和设立符合自身企业的考评机制,同时将定量考核与年度综合考核机制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可有效提高绩效考核的管理效用,并充分发挥出绩效管理的激励促进科学化管理作用,从而保证了企业整体管理职能的实现。本文拟就绩效考核在企业中的应用,结合笔者自身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践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初浅的探讨,力求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绩效考核工作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经济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已成为主流趋势,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并且在考核的工作上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并通过绩效管理配合企业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员工绩效;通过绩效考核进行激励与淘汰,进一步优化人才机制。从宏观上来讲,绩效考核的确是国内外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总体上还是摸索着推进;

  第一,观念守旧,管理意识与认识不够明确到位。目前,经济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已成为主流趋势,但部分企业人员管理模式仍然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下的管理机制,或者还可以说说是固守传统的人员管理模式,时至今日,身份管理不等于人事管理,更重要的是职能效用的科学化管理。因此,部分企业在现行管理模式上对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有效结合,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对人员职能、不同编制、考核内容的管理质量上都有所差别,尽管实行绩效考核制度,但只是表现形式上做文章,没有一个合理的运行管理考评机制,年度结尾才匆匆仓促考核,由管理人事部门发放年度考核表,匆匆填写,形式上应付了事,而没有年度具体总结,具体性的审评、反馈等的相关部署策略,单位内部工作人员就由此不予重视。因此,考核与实践的成果效用就发挥不出来,从而影响企业管理整体职能发挥。

  第二,沟通低效,缺乏积极性。由于单位领导与单位职工之间存在级别、上下属关系,有些部门单位领导并不关心属下以及单位部门职工的工作状态与需求,只派发、部署、指挥一定的工作任务,所以在有效考核管理中,根本不能实质性的根据员工自身特点进行“对症下药”,从而使单位内部管理氛围缺少主动积极性质,更不利于员工之间的工作绩效,另外,正因为领导的表率作用,如若领导之间都对员工漠不关心,不能因人而异的做出管理部署,员工之间也就很难认可领导,同时员工也不能从领导方面了解到其对自身的绩效认可程度,从而达不到激励职工的作用,致使员工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第三,缺乏科学、系统、长效的奖惩管理机制。企业绩效考核的目的就是要使职工能发挥出充分的岗位职能,并用制度加以规划体现出管理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及指挥的管理控制职能。而多数企业职只对考核结果重视,却忽视了长久性的奖惩管理机制,真正长久性的考核管理机制首先要足够明确,其次要足够合理,以另全体职工都能感到极体荣誉感为标准,以全新积极面貌面对工作的各路问题,而现行部分企业往往缺乏合约性,仅凭领导的喜好或者一个人说了算,朝令夕改,这样没有激励的管理考评制度,一是考核结果如果与奖金、薪酬挂钩却非常的有限,就很难使得员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二是领导的一人做主,另职工缺乏信心、以及使职工没有工作缺乏动力,从而很难使工作与职工之间的关系有机协调起来。

  三、改进企业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强化对绩效考核考评制度的认识。绩效考评机制是人力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人力基础性管理工作。考核制度不仅要正确运用考评机制标准和方法,还要首先要积极的做宣传、鼓励的沟通性工作,从而增强企业工作人员对绩效考核测评制度观念的转变,增强内部服务思想意识、效率意识、市场竞争意识,以促进全体工作人员充分了解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第二,从改变管理观念入手,让绩效考核在整体环境中发挥优势要为绩效考核创建一种环境和氛围。因为大多数企业员工还习惯于埋个地雷、端个炮楼的工作方法,还不习惯于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化的管理,重复劳动、重叠的管理还十分多,这就是效率不高的根源。必须从观念上改变这种管理模式,不管是通过绩效考核再造管理模式,还是用其他的方式改变企业整体环境来促进绩效考核,目的都是为了建立一个理想的执行环境。将考核融入对事情的监督与落实上来,重视每一个细节,落实每一个细节。

  第三,施行分类考核,构建合理科学的评价制度体系。由于各个企业的工作重心、岗位职能、工作任务都有所差异,所以不能用统一性的评价尺度去衡量所有人的工作标准,不同工作性质、不同类别的工作职工所设立的评价基准不能完全都一样。因此,应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考核,坚持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考核机制,从而减少实际考核评估中全部遵从领导为主的管理测评模式,以让更多的职工参与到新管理测评方法的考核去,从而提高民主化测评并重视民主化测评工作;这样做既可以提高考核的效率,又可以避免领导一个人说了算、朝令昔改缺乏应有的信用或极端民主化的现象。

  第四,强化绩效考评机制的反馈与沟通。绩效考核中应加强人员信息之间的传递与沟通,以使考核主体更能了解被考核职工的"工作具体情况,因此才能依据实践性的考核机制作出客观的评价,从而使考核人事管理人员认清企业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的工作组织期望的差距,才能不断在原有的测评机制上作出创新改变,因此,只有通过强化考核过程之间的沟通协作、作出及时反馈、加强互动等考评协作交流方式,从而为设立更加完善的绩效考批评机制作出有力铺垫,最终促进考核实现激励与鞭策的作用,用以不断提高职工的积极工作意识。

  第五,绩效考核需要取得广大员工的理解与支持通过培训来推动员工职业化进程,以确保员工的工作和职场表现符合企业制定的工作程序、方法、要求。通过指导、宣传、贯彻等方式,使员工树立正确的绩效考核观念,了解绩效考核的真正目的是发现问题,提高员工绩效,在帮助员工的同时,帮助企业提高绩效。同时,考核的执行者应不断保持与员工的交流,制造一个开放的环境。要想通过绩效考核的运行,达到提高企业效率的目的,它必然要有广大的员工群众支持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推行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工作的各级领导和人力资源工作者,作为被考核对象,要认真对待绩效考核工作,进而整合企业资源,优化人力资源,使企业在激烈竞争与飞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让企业产品的质量、成本、新品研发的速度,都达到更高的水*。同时,还想通过本课题的探讨,开启企业制度化、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化等管理之门。要根据企业的管理环境推行绩效考核,从而通过绩效考核再造企业管理模式,带动其他管理工作进步,才是本课题最终的目的。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2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的关联性

  企业文化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宏观上看,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是刚柔并济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刚性特性严格贯彻了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企业文化的柔性特征能有效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微观上看,企业文化是通过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激发职工思维方式和规范职工行为方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具体的政策、制度、方法来规范职工行为方式的。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必须有效集合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

  二、梳理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目前我国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还相当不成熟,管理的作用和效果还远远没有体现出来,人才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许多企业员工数量过多,大大超员,而与此同时却又存在各种人才缺乏的现象,而如何有效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加大对员工的管理力度,提高员工的各项知识和技能水*,增强员工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提升组织的整体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对于企业文化角度而言,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并非凭空想象出来一个考核标准就可以的,刚开始实施的一些人力资源的考核办法,在企业战略目标的确定上企业往往不够重视员工的意见,战略目标都是领导一手定制,虽然表面上说要和员工交流,可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精神激励方面,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精神激励体系还不健全,激励停留在一些较低的层次,忽视了企业的精神文化水*对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认识的提升,没有从深层次地认识到精神激励对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有效融合的措施

  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都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而且二者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将二者有效融合起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效融合起来呢,下面将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1.提高对“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视程度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其根本的研究对象就是人,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充分重视以人为本以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不容忽视的。由此可见,企业应该重视对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工作。自从职工进入企业之后,企业的工作人员就应该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要及时组织员工学习企业的相关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来让员工对企业的文化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使其认识到一个企业蓬勃发展的基点。此外,管理人员还应该使员工明确自己的位置,树立法制意识、危机意识、自缚意识。企业要运用多形式、多渠道、多*台,善于组织,发挥教育宣传作用,真正做到事事寓教,既传播了理念,提升了品味,又鼓舞了士气,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得益彰。

  2.对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创新与完善

  目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已经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得到了一定的改革,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无法充分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开展好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有利于将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素养逐步在生产的过程中内化为员工自我管理的意识。新制定的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仅是为给企业的内部奖惩提供依据,还要以实现企业的目标和提高员工能力为最终目的。因此,企业在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应该摒弃落后、呆板的教育方式,尽可能采用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手段,比如说网络、媒体、悬挂标语等。这样不仅使员工容易接受,达到不断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而且还有知识的启迪。从而增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坏境。

  3.要树立企业的先进典型

  在企业经营和发展中,先进典型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追求的最有力的践行者和代表者,是时代精神和企业精神有机结合,是职业道德的旗帜,是不同岗位先锋模范的标杆,先进典型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其不仅能够对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而且还能够督促员工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在对先进典型进行选择的时候,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和政工部门要用敏锐的目光多层次、多角度的去发现和选择一些模范人物和典型人物,将那些最能体现时代精神、最富企业特色、最具群众基础的典型作为重点树立对象,确立不同层面、不同类型、不同岗位、不同梯次的先进典型。这也就是树立榜样的方法,用实事求是的人物典型发挥鲜明生动的感召力。如果企业领导人身体力行,成为企业文化中的典型人物,“一花引来百花开”,那么就会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

  四、结束语

  提高对“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视程度,对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创新与完善,树立企业的先进典型制,是促进企业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激励广大员工安心工作、积极向上的需要,它是企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通过宏观的规划、实施层级建设、做好相关经费的保障、将激励和惩罚措施相结合,建立一个能适应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个人全面发展的激励机制。要树立激励机制既是权力,也是义务的理念,既要注重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的结合,也要注意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的结合,以推动企业激励机制工作的开展。以实现公司管理的规范化以及公司的良好运营,不断完善基于企业文化的基于企业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机制的运行。


土地资源管理论文3篇(扩展2)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3篇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1

  摘要: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美、日、韩、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在土地管理中充分发挥*的主导作用,突出法制建设,加强规划控制、运用市场机制等措施,为我国的土地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我国应在科学规划,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土地利用水*,引入市场机制等方面下大气力,扎实推进土地管理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

  土地管理;国外经验;策略选择

  一、国外土地管理的成功经验分析

  1、法制健全。为了规范土地管理,明确土地的取得、使用、保有、保护和处分的具体规定与程序,很多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制定有相关的法律。如美国拥有一整套比较健全的有极强约束力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从联邦*到州、郡、市都有相配套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且下级不得与上级法律相冲突。土地资源的权益、地籍管理、保护、规划、开发利用、复垦、征用、地役权、执法力量及地产交易、捐赠、继承和管理、仲裁等均有法可依[1]。美国制定的《联邦土地政策和管理法》是土地管理的基本准则;日本规范土地的法律主要为《国有财产法》;韩国为了有效地管理国有土地,1950年首次制定了国有财产法,1976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全面修订了国有财产法,要求利用国有土地引导私人土地开发,稳定土地市场,及时灵活地提供国民生活所需的公共用地;新加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土地管理体系和约束程序,以保障土地出让合法合理。此外,在专业法津方面,道路法、河流法、森林法、水资源法、海洋法、矿产法、能源法等都是与国有土地管理相关的法律,在制定与执行的过程中要确保互相之间不能冲突。在综合法方面,财政法、会计法等也都与国有土以地管理密切相关。

  2、规划合理。加拿大、韩国以及日本等国家在土地管理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土地的规划管理。加拿大*制定了一系列规划进行管理,大体分为省级、地区级和市级规划。省级规划是一种政策性和战略性文件,主要是划分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界线,强调保护农业用地,增强土地管理的经济社会服务功能等等;地区级规划是由地方*制定,省*批准,是政策性文件。主要目的是省级政策宣言变成自己的行动纲领,以指导地方*以下几项工作;市级规划,又称《土地分区管理法》,是法律条文,非常详细和具体,具有强制性。主要内容包括:用途(住宅、商业和工业)、密度、建筑体积等[2]。韩国从1977年开始引人并实施国有财产管理计划,定下了尽可能限制出售国有财产、侧重保存的政策基调。国有土地管理计划在一个会计年度来说,是管理和处理国有土地的预定准则。日本高度重视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在20世纪50年代经过战后恢复阶段后,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先后进行了五次全国国土综合开发规划,为保障国土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的土地利用规划就其类型而言可分为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基本规划及部门土地利用规划,各个不同层次规划之间的相互协调,有效促进了国土资源的综合利用。

  3、市场运作。美国有发达的房地产交易市场,这有利于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日本的土地市场管理:第一是土地供应与总量控制。日本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地下空间,有效扩展城市容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力开发地下交通,发展地铁体系,努力扩展土地经济供给能力。同时,为了缓和土地供需矛盾,日本鼓励建设高层公共住宅;第二是土地交易管理。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了一整套的以限制土地交易为主要目的的土地交易管理制度。在该制度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土地交易审批制度,用以直接控制某些地区的地价水*及土地使用目的。日本的都、道、府、县各地方*在自己的行政区范围内确定“限制区域”,其时效一般为5年,限制区域确定后,在这个区域内的土地交易如果面积超过一定的标准,就必须得到地方*的批准。土地交易双方正式签订交易合同以前,必须向地方*提出申请,*对土地交易主要是从土地交易价格和土地使用目的两个方面进行审查。交易价格审查以交易土地附近的地价水*及*确定的限制价格为依据。

  4、*调控。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土地管理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90%以上的国家都会在中央设立专门负责国有土地管理的机构;二是横向管理普遍采取1+N模式,不仅有一个主导的国有土地管理机构,还有多个相关的法定管理机构;三是纵向管理体制多为垂直模式[3]。如新加坡土地管理局作为全国最大的公有土地管理者和持有者,负责监督其他国有土地管理与执法部门的活动;财务省是日本最主要的国有土地管理机构,但根据日本法律规定,农林水产省、国土交通省和法务省也具有相应国有土地管理职能;为协调中央与方*间的关系和部门间的关系,加拿大组建了许多专门的*协调机构,如加拿大土地利用委员会、联邦*土地利用委员会、加拿大海洋事务机构委员会等。美国内政部代表美国联邦*管理土地,下设土地管理局、矿产管理局、复垦局、地质调查局、地表采矿办公室、国家公园管理局、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印第安人事务局等,并在美国各地设立了13个区域性办公室、58个地区性办公室、143个资源区办公室作为土地管理派出机构[4]。

  二、对我国的启示

  1、完善法律法规。为建立完善的国土规划利用体系,应进一步通过立法,巩固和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国土规划体系中的龙头地位和具体实施。一要加强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等每一项规划,在规划的要求、程度、程序上都有法律规定,但尚缺乏一个能将上述规划之间的衔接加以明确化的法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将规划管理体制法制化,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国土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引导作用。为保障规划的实施,*门应在金融、税收方面给予积极稳妥的优惠政策,以保障地方建设的顺利开展。有效利用民间力量,并保证公共投资适当分配。*部门与民间部门密切合作,共同进行地方建设,要增加居民及民间团体参与决策的机会和渠道,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的群众参与与监督机制。

  2、制定长远规划。在我国,由于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早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当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与布局不一致时,它们之间的衔接难度就会很大。因此,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各级专门规划之间的关系,明确各级专门、专项规划应该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内布局,使城市规划在不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用地控制区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各类用地的发展规模。为了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同时不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国土规划理论和方法,以增加规划的弹性,*的国土规划在理论和方法上应不断创新,建立符合不同层次需要的国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国土规划的编制方法还应侧重于公众参与的方法,采取开放、包容和交互的方式将公民的意识纳入规划的过程;同时增加公告和听证程序,提高国土规划的社会可接受性。*的国土规划体系应由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类专项规划构成[5]。不同规划类型根据其目的,再按行政区域分为全国规划和区域规划;目前尚缺乏对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指导意义的国土规划。国土规划不仅应*衡资源环境供给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矛盾,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而且应以各单项规划为基础,从土地、矿产、水资源的耦合机制出发,在更高层次和更远的时间上检讨、协调并提出综合开发与整治方案。

  3、引入市场机制。根据*的有关规定,目前我国土地市场的六项基本制度正在积极建立与完善,即:城市建设用地统一供应制度,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制度,土地使用权入市交易制度,基准地价更新和公布制度,土地登记公开查询制度和集体决策内部会审制度[6]。我国目前的土地需求量持续增长,地价也在快速上涨。但我们要看到日本土地市场在高速增长后正经历着长时期的持续下跌,因此,我们要引以为诫,不断建立与健全土地市场制度,继续推进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要加强土地市场建设,促进市场稳定发展。同时,要建立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有效利用土地税收、国家财政政策等对土地交易与地价市场进行干预,积极稳妥地促进土地市场的稳步规范发展。

  4、提高土地利用水*。目前*许多城乡的布局和结构不够合理,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不是很高,城市扩张占用耕地的现象尤为突出。*应借鉴他国集约利用土地的经验,以都市圈的紧凑型发展来带动*整个的城市化进程,既有利于控制目前中小城市过度扩张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又有利于提高大都市圈土地的承载力和区域协调能力,避免重复建设、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除此之外,还要及时开展农村居民点合并,整顿因人口转移而闲置的土地,恢复耕作或转作城市用地,及时调整农村占地结构减少不必要的双重占地问题,合理调整村镇结构,改变分散布局多占耕地的局面。针对*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应建立更为具体和更加完善的耕地保护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水*。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和自然环境保护;加强对土地市场的管理;强化*对土地市场的调控作用,逐步建立起耕地异地占补*衡及相应的补偿机制;逐步调整税制,逐步建立一个长效的、理性的地方*负债机制,减轻“以地取财”违法圈占耕地的短期行为;通过立法和政策引导,促进农地权利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地的产出效益;加强对农民的经济补贴力度,通过发挥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来有效保护土地等等。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应该借鉴他国土地管理的优势,建立健全完善的土地法律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实行实时地籍管理;加快国有土地交易市场的建设,加强国有土地交易的管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解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提高土地管理效率;这对于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高效地实行土地管理,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利.美国土地管理的机制和特点[J].国土资源导刊,2007,(6).P76-78.

  [2]何芳,肖宗仁,唐龙.国外土地管理服务理念[J].资源导刊,2008,(11).P44-45.

  [3]刘丽.世界主要国家国有土地管理概述[J].国土资源情报,2008,(1).P2-7.

  [4]孙利.中美土地管理机构及职能的对比分析[J].国土资源导刊,2007,(1).P58-60.

  [5]孙强等.日本耕地保护与土地管理的历史经验及其对*的启示[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P249-256.

  [6]靳凤梅.日本土地管理经验对我们的启示[J].时代经贸,2008,(6).P71.


土地资源管理论文3篇(扩展3)

——实践教学人力资源管理论文3篇

实践教学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调查

  笔者对国内企事业单位、高校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分别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调查结论表明,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都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必须掌握相关技能和理论知识才能在今后胜任工作岗位,因此必须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以弥补目前高校培养体系中的短板。调研结论反映出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相对落后,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使得教师忽视在实践教学上的投入,陈旧的教学理念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最大障碍;在课程开设上不能按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课程,导致缺乏实际操作指导;教材缺乏反映我国国情和企事业单位实务的案例,缺少学生参与环节的安排等问题;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效果欠佳,新的实践教学手段有待推广;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基础设施的配置有待改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差距排在前三位的是实践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对不同主体调研结论的对比分析结果印证了所提出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的正确性、合理性和迫切性,也为后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数据。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设计

  结合实证研究反馈的信息,形成了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即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实践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为目标,以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实践教学*台的构建、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和仿真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内容,来优化设计人力资源实践教学体系。

  1.修订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

  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修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针对毕业生在实践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方面的短板,在实践教学中增加基础强化训练环节和能力拓展训练环节。同时,需要增补或修订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

  2.构建实践教学*台

  (1)成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委员会。高校应与教育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同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委员会。充分利用学科建设委员会的资源,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通过走访知名大学的同行,了解和交流各高校人力资源专业实践教学经验。组织学生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学术会议,宣读论文并进行学术交流。

  (2)构建科研支撑型实践教学*台。通过科研课题创造校企合作的空间,丰富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的案例讲解,指导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通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和校级科研和教研项目,锻炼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强化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通过建设金蝶人力资源实践教学实验室,为实验教学提供仿真的企业业务处理环境,让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就具备基本的实战经验,了解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细节流程和相关实用技术。同时,全面推进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实验教学中与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局面,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4)加强人力资源实习基地建设。为了保证学生实习的可行性和效果,有必要建设多个人力资源实习基地。例如,武汉理工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已建设一批专业实习基地,包括中建三局第二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湖北三新书业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为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建设实践教学资源

  (1)实行“三制一体”培养模式。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担任本科生的“成长导师”,以校内专业导师为纽带,形成校外成长导师-校内专业导师-学长制“三制一体”的培养模式,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理论、实践、沟通等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由校内导师出面,邀请担任校外成长导师的在职研究生为本科生作讲座,将工作实际经验带入校园,与学生展开对话交流,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职场需求信息。

  (2)编写实战型系列教材。为了解决现有教材缺乏反映我国国情和企事业单位实务的案例、缺少学生参与环节的安排等问题,应出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战型系列教材。具体应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实训教程》、《工作分析与职位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人员测评与选拔》、《人员开发与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人力资源风险管理》、《职业生涯管理》、《人力资源法规》等教材,突出实战性、创新性、前沿性特点,不仅要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方面有新突破,还要归纳企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咨询或实践经验。

  (3)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目前,高校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大多数是理论性课程。有必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验等实践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起到辐射和示范作用。

  (4)开发实践教学课件及录像。为了更好地开展模拟教学和人才测评实验,应开发相应的实践教学课件,拍摄实践教学录像,直观地向师生展现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准备、实施过程组织和考核的全过程,通过师生的观摩、比较和分析,进一步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

  4.改革仿真实践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改革。通过企业现场调研或横向课题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组织学生自编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形成案例库。

  (2)情景模拟教学改革。优化人员招聘模拟教学方案、人才测评实验教学方案,开展人员招聘、培训与开发课程的情景模拟教学改革,包括情景设计、模拟方式、角色扮演实施和效果评估。

  (3)实训和实习改革。实训主要包括两方面,基础强化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书面表达技能和调查研究的基本功;能力拓展训练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实习主要包括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配合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实习全过程的管理,改变以往走马观花或打杂式的实习方式。

  (4)课程和毕业设计改革。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工作分析、绩效管理、人力资源法规等都应开设相应的.课程设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培养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力。对现有毕业设计的模式进行改革,改“假题假做”为“真题真做”,增强学生系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为目标,面向高校教师、学生、企事业单位三方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明确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借鉴英美等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学的先进经验,创立了需求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实践教学*台的构建、实战型系列教材的建设、仿真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其中尤以科研支撑型实践教学*台的构建富有特色和可操作性。打造出校外成长导师-校内成长导师-学长制“三制一体”的培养模式以及“经理人讲座”等品牌教学项目。丰富和扩展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方法体系,改变了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改变了缺乏人力资源管理实战型教材、实践创新手段和产学研结合*台的现状;突破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瓶颈,解决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的问题。


土地资源管理论文3篇(扩展4)

——人力资源劳动纠纷管理论文3篇

人力资源劳动纠纷管理论文1

  自《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了更广泛的保护。但是,由于企业和劳动者对于相关法律仍不够了解,导致劳动争议和纠纷问题仍旧较为突出。如何更好的预防劳动争议的,降低企业的经营压力和风险,对于企业人力资源劳动纠纷而言至关重要。

  一、劳动纠纷相关法律及作用

  目前,国内有关劳动纠纷的法律有《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是并行的两部法律,都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了明确与约束。其中,《劳动法》的目的是推行劳动合同制,并对工作时间、休假、工资、福利保险等进行了规定;《劳动合同法》较劳动法则更具体、更具操作性,其目的在于调整劳动关系,并且对劳动合同订立的基础予以了详细规范和说明。

  劳动纠纷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出台,目的在于更好的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解决雇佣双方的争议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者的个人权益保护意识也愈加强烈。对此,劳动法律制度的制定将更好的约束企业和劳动者的行为,推动企业的正常*稳运行,为劳动纠纷的解决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

  二、劳动纠纷的主要法律风险

  (一)员工培训与违约金

  根据现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只有用人单位花费专项经费对劳动者开展专门的培训时,双方才会生成协议关系,双方约定具体的服务期。此时,劳动者若在服务期内出现违约行为,用人单位可以提出违约金赔偿,但其中也会涉及到几个问题:第一是劳动合同与服务期协议之间的关系,第二则是劳动者支付违约金时的具体法律责任问题。

  (二)部分绩效考核表法律效应缺失

  不同用人单位绩效考核的具体标准和方法不尽相同,部分员工对绩效考核的结果存在异议,并拒绝在绩效表上签名,导致绩效考核表不具备法律效应。此时,用人单位就没有权利对员工予以辞退或者岗位调动的权利。

  (三)员工薪酬问题

  薪酬待遇是导致企业与员工产生纠纷和争议的重要因素。劳动者在用人单位承担和履行工作的义务,用人单位要向员工支付对应的薪酬工资。但如果薪酬制度不合理,如试用期工资、最低工资保障以及加班工资规定问题等,都容易造成双方劳动纠纷的产生。

  三、劳动纠纷的应对策略

  (一)降低培训与违约金法律风险

  用人单位对员工实施培训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员工工作能力和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用人单位的重要义务。但是,鉴于用人单位员工培训活动涉及到培训资金问题,用人单位需要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措施来降低相关法律风险。首先,用人单位必须在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培训事宜,并明确规定劳动者在完成培训之后的服务期限和违约所需要承担的具体责任。如果劳动者在培训结束后不按期履行义务,用人单位就可以追究劳动者法律责任,减少培训资金流失造成的损失。其次,为降低员工离职和流失所带来的培训资金损失,用人单位应该制定全面的培训计划,分阶段对员工开展培训活动,从而显著降低用人单位的经济损失。此外,用人单位人员的离职和流失将对单位的正常经营和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优秀人才的流失更会给单位带来巨大损失,而通常人员流失率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薪资待遇的影响。所以,用人单位可以适当调整优秀员工的薪资待遇,降低人员流失率,这对于降低培训与违约金法律风险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优化绩效管理中的法律风险

  当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后,双方的合同关系便已经生效,此时用人单位也就拥有了变更和调整劳动合同、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裁员和开展绩效考核的权利。但用人单位在行使各项权利之前,首先需要对员工绩效管理制度进行合理的优化和改善,以适应当前相关法律的规定和要求,以实现绩效考核标准的量化,保证员工绩效统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为绩效管理风险的预防提供可靠的保障和支持。而对于劳动者而言,则必须深入了解劳动合同中的具体条款,积极配合用人单位实施绩效考核工作,并及时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与协商,避免争议和纠纷的产生。

  (三)调整薪酬管理中的法律风险

  目前,在用人单位劳动薪酬的制定上,*相关部门进行了强行干预。但是,用人单位仍在很多方面(如员工的晋升机制、工作保障、弹性工作时间等)有权进行灵活的调整,以建立更适合于企业运行的薪酬管理机制。因此,为降低薪酬管理上的法律风险,用人单位首先要保证薪酬管理制度的科学、合理;其次要保证员工的认同度。如,在制定薪酬管理制度时,用人单位可以邀请员工代表共同协商制定,使单位员工自觉遵守薪酬管理制度,尽量提升员工的满意率。此外,用人单位还要加强对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深入研究,保证单位薪酬管理制度的"合法、可行,以及程序的严格与通畅,从而有效降低绩效管理面临的法律风险。

  四、结语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纠纷问题对用人单位的正常运行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威胁。对此,用人单位必须要加强对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研究和学习,从绩效管理、培训和薪酬管理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实现管理上的合法、科学和高效,在保证单位和员工合法权益的同时,充分降低单位员工流失率,进一步为单位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土地资源管理论文3篇(扩展5)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结 (菁选3篇)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结1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社会生产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也是劳动的对象。土地资源具有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这样的“二重性”,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改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正是由于土地资源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此次实习,沿途自雅安市天全县到甘孜州泸定县,共经过脚基坪、二郎山隧道口、大渡河观景台和泸定县咱里乡四个地点,旨在研究这些区域土地资源的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系列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实习概况

  实习时间:xx

  实习地点:xx

  指导老师:xx

  实习目的:xx

  1、研究这些区域土地资源的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系列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

  2、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课堂知识进行实地观察分析,在实践中验证理论。

  二具体内容

  我们这次共去了4个地点进行实习,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地点一318国道川藏线上脚基坪脚基坪位于天全县境内,二郎山东坡脚下,*均海拔800—900米,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年均降雨量在1700—1800毫米,降水充沛,雨季长达半年。该处地貌以山地为主,且多高山。此处分布着大量的变质岩,地质破碎,且坡度较大,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土壤类型从基带向上依次为黄

  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高山草甸土,由于来自太*洋的暖湿气流被二郎山阻挡,导致该地降雨量大,淋溶作用强烈,盐基离子流失严重,使得土壤酸化,主要生长着喜酸植物(如松树、杜鹃花等)。原生植被在基带应为常绿阔叶林,向上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由于原生植被已被破坏完了,植被都是近20-30年种植的次生植被。

  该地建有水电站,由于地形较为狭窄,蓄水量有限,水电站就直接采用导流洞式开发模型,利用水流的巨大高差来发电,将河水拦截致使下游河流干枯,生态环境改变,导致洄游物种长期形成的洄游路线被切断,严重威胁这些物种的生存,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打隧道使原本就松散的岩层结构更加破碎,同时产生大量的堆积物,使该区存在严重的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

  因此结合上述问题,该区在土地资源的整理与保护方面,应注重恢复植被,继续封山育林,固结岩石和土壤,保护生态,降低岩层松散和堆积物形成的安全隐患。

  地点二二郎山隧道口位于天全县龙胆溪的二郎山隧道口,海拔2200米,虽然同样是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基带的山地气候,但是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年均温8.3°,降雨量也明显少于脚基坪。该地也分布着大量的变质岩,基带土为黄棕壤。该处由于水量丰富,主要以化学、生物风化为主。土壤中石砾石块较少,土层薄,养分缺乏。由于海拔增高,此地植被与脚基坪差异很大,为针阔混交林,并且出现大量灌丛林。由于这里原生植被全部遭到破坏,为了保障318国道的安全,现在已经对其进行了封山育林,保土护坡,但由于气候恶劣,植被恢复缓慢,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再加上松散的地质,容易发生地质灾害,沿途经常能看见滑坡现象,生态的恢复工作还任重道远。

  该地土地资源保护采用了生物、工程综合措施,采用生物措施提高土表覆盖度,从而提高植被对雨水的遮挡作用,削弱雨滴的冲击力和对土壤的冲击侵蚀能力,起到蓄水滞留、固土拦沙的作用,防止水土流失。加强工程措施,在公路两旁的山体下部修建保坎,增加排水沟的布设,如开设环山沟,保证公路两旁的排水沟畅通。

  地点三大渡河观景台翻过二郎山隧道,就来到泸定县境内,大渡河观景台海拔2040米,虽然受东南、西南季风暖湿气流的双重影响,但是位于二郎山的背风坡,暖湿气流经过二郎山时,沿东麓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了空气中的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西麓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年*均气温16.5℃,湿度也显著减少,年均降雨量600-700毫升,少于二郎山东麓1000多毫升,形成了焚风效应,属于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此地属典型高山峡谷区,分布着大量的变质岩,山体高差大,坡面短,坡度陡峭,导致物理风化严重,岩体破碎,岩石裸露,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带。土壤为山地黄褐土,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中石砾石块含量极高。因为干热的河谷气候和贫瘠的土壤,该地植被在被破坏后极难恢复,虽然近30年国家大力支持,但是山体上的植被也只是零星分布,加上岩层破碎,挖坑种树易导致自然灾害,因此只能采取飞播的方式。植被种类以耐旱的松树为主,主要是马尾松,还分布着大量灌丛和刺槐。

  干热河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一旦遭受破坏后恢复十分困难。人工恢复植被存活的最大障碍是土壤水分严重不足:旱季阳坡含水量一般在5%~10%,阴坡一般在6%~15%;雨季降雨多以暴雨形式出现,集中降雨以地表径流形式流走,土层渗水不足,对于植物的吸收很不利。另一个严重影响植物存活的因子是土层瘠薄:大部分地段土层厚度不足40cm,而且土中夹杂大量砾石,这对植物的根系生长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针对这样的特殊环境,除了严格选取抗旱植物外,还要从栽植技术以及养护管理措施等各个方面入手以确保植被的栽植成活率,形成稳定的群落结构,以保证植被恢复的成功,具体包括严格控制植物栽植时间、采用抗旱栽植技术、改善恢复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加大养护管理力度等几个方面。地点四咱里乡咱里乡位于泸定县内,是典型的洪积扇地貌,耕地也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地区,因为该处干热河谷气候特征明显,多大风,土壤保水能力差,而洪积扇地区地表径流较丰富,易于灌溉。土壤组成物质较粗,主要为砂、砾,但分选较差,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物质逐渐变细,分选也较好,主要为沙、粉沙及亚粘土。由于此地白天光热条件好,作物光合作用强,而夜间降温快,呼吸作用弱,因此作物品质号、产量高。与他处不同的是该地在田坎上种有果树等乔木,主要用来减弱风力,减少水的蒸发。该区沿途植被以灌丛为主,出现了大量干旱指示植被——仙人掌。原生植被已被破坏玩,现在的山体植被稀少,由于干热河谷风强烈,土壤缺水,植被不易存活,同样海拔的背风坡上由于土壤水分蒸发比迎风坡弱,植被长势较迎风坡更好,迎风坡上相同海拔地区高山积雪融水的坡沟汇水面植被长势更好,形成条带状。

  洪积扇上的洪积物较松散,而此地汇水面较大,雨季水量大,容易引发地质灾害,所以应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治理,以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主要采取修筑环山沟和排水沟两样工程措施为主,在山体底部修筑保坎,在洪积扇边缘修筑溢洪道,溢洪道至洪积扇锥上引至洪积扇边缘,主要起到消能,排洪作用。同时由于此地地质条件差,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倒石堆等现象,公路旁山体修筑保坎和防护网,种植大型乔木用以减弱风力。居民点的布设在阴坡山体下部,却避开坡度较大的山体,并修筑排水沟等保护措施。

  三心得体会

  此次实习的地点均位于318国道沿途,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就是恢复生态,保持水土。加上该区位于长江上游,生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下游的环境状况及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因此应大力进行整治与保护。具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继续执行封山育林、保护植被的政策。

  2.种养结合,提高植被存活率。

  3.洪积台地地区退耕还林。

  4.发展地区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5.对水电站、道路等工程的修建进行严格审批和监察。

  6.加强溢洪工程和山体防护网的修建及维护。

  7.加大宣传力度,激发社会各界人士对此处的关注力度。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结2

  一、实习概况:

  时间:

  地点:

  指导老师:

  二、实习目的与要求:

  土地资源学野外实习是一门重要的实践教学课程。通过我们自己去实地调查,找出实习过程中的困难并妥善解决,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对该学科的专业素养。通过实地实习,有利于我们真正领会和理解土地资源学的相关基本原理以及了解当地土质、地形及土地利用状况。进一步认识理解《土地资源学》这门课,将课堂上学习到得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认识都江堰—映秀周边的地形条件和土地利用问题,加深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充分掌握和总结相关土地资源学原理,训练野外地质地貌观察研究的基本技能,为自己以后的专业学习甚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矗。

  三、实习内容:

  (1)区域概况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而岷江是都江堰的主水源,由鱼嘴、飞沙、宝瓶口三部分组成。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岷江分隔成为外江和内江,外*属人工河流,遇洪水季节起排洪作用;内江以人工河流为主,引水灌溉。

  (2)示意图

  (3)面临问题

  a、如何对河漫滩进行开发、利用和整理弥补耕地数量、改良耕地质量,以达到耕地数量和质量的*衡

  b、对土壤质地进行改良

  c、针对洪水问题的解决措施

  d、河流边界的确定

  e、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2、映秀镇(邱光华机组纪念碑前)

  (1)区域概况

  由于汶川县的特殊地形特征,决定了该区的建设用地过分集中于河谷和坡度较缓的地带,加之该区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少雨,土壤质地较轻,通气性好,土壤养分易于分解而不容易积累,土壤保水保肥性能不好,基本上为差地和劣地,尽管在数量上耕地面积得到了补偿,但质量上却在短期内难以弥补。而新开的耕地主要是对陡坡地的开垦,是耕地向低适宜性土地的扩展,这种现象对该区的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带来不利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汶川县的耕地总体呈现在波动中缓慢变化,其变化除了受政策和自然因素影响外,还受人口增长和地方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发展,加上该区特殊的地形和气候特征,导致该区的人地关系十分紧张,矛盾尖锐。伴随着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耕地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耕地短缺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在今后的耕地利用中,如何强化科技因素,挖掘耕地的潜力,提高耕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是非常重要的。其解决问题的途径是要全面认识耕地经营的三种价值,重新建立农耕地经营价值和用途转移价值核算体系,使其强显化。同时,对耕地效益的认识应突破仅考虑经济效益,进一步考虑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调整种植业内部产业结构,重视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充分调动农业经营者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发展生态农业,使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行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矗。

  a、自然条件

  映秀镇位于汶川县东南部,地处较典型的高山河谷地区,*均海拔900米,幅员面积115*方公里,距离汶川县城55公里,距离都江堰市45公里,都汶高速仅为13公里。同时映秀镇地处国道213线和省道303线交汇处,是通往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黄龙、九寨沟和卧龙四姑娘山的交通枢纽,也是阿坝州门户重镇。映秀镇境内水利资源丰富,水质好,落差大,先后修建了映秀湾发电总厂、华能太*驿电厂、福堂水电厂等水电站,有“水电之乡”的美称。

  (a)、气候:中亚热带湿润气候

  (b)、植被:因原生植被在地震中被大量破坏,在重建过程中种植了丰富的次生植被

  (c)、土壤要素:该区以稀疏的黄壤为主

  b、地震前后差异

  2016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随后几天多次发生多次强烈余震,映秀镇是震中和重灾区,全镇大部分房屋倒塌,到处山体滑坡,造成停水、停电,通讯、交通中断。震后阿坝州依靠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优势资源,按照用最新的规划理念、最新的建筑材料、最先进的建筑技术、最好的规划设计、最好的施工管理的要求,邀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科学研究院等中外规划建筑设计和研究单位、大专院校以及国内著名建筑师,全面参与映秀镇灾后重建。重建后的映秀形成“一带、两轴、四组团”的城镇空间结构,成为防震减灾的示范区,抗震建筑的博物馆,以旅游为主的风情小镇。

  (a)、地震前

  映秀有着三山两水夹一城的自然格局,土地类型以有林地和迹地为主,全镇辖8个行政村,30个村民小组,2016年末全镇总人口16000余人,其中常住人口8100余人。镇党委镇*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富民政策,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通过多种措施确保农民增收。

  (b)、地震受灾情况

  (一)人员伤亡严重。全镇因灾死亡6566人。

  (二)民房大量毁损。全镇受损、倒塌房屋1066户63万*方米,直接经济损失54272万元。

  (三)耕地大面积被毁。全镇受灾耕地面积2096亩,灭失耕地953亩,新增地震灾害隐患点440个,直接经济损失20175万元。

  (四)工业企业遭受重创。全镇27户工业企业不同程度受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144119万元。

  (五)基础设施损失极为严重。损毁堤防工程1.55千米,各类管道、渠道264千米,电站1座,直接经济损失1379万元;损毁道路69.5公里,直接经济损失6869万元;机耕道受损130公里,损毁农机具680套,直接经济损失2284万元;通讯线路受损32千米;人畜饮水管道受损47千米,输电线路受损46千米。

  (六)公共服务设施损毁严重。漩口中学、映秀镇中心小学全部被毁;映秀镇中心卫生院、村医疗站和村两委会活动室全部毁损。

  (c)、地震后

  映秀镇城镇性质为:抗震建筑示范区;“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纪念地;旅游集镇。

  映秀镇城镇职能为:地震旅游及纪念中心,国际抗震减灾科研和教育系统节点之一;区城旅游综合服务节点,休闲旅游业;县域公共交通换乘中心,县域水电业服务基地。

  面对地震带来的巨大破坏,重建规划首先进行了地质安全性评估,科学地选择城镇用地发展方向,确保建设用地避开地震断裂带等自然易灾地区。其次,规划将消防、人防、防洪、抗震、防次生灾害等灾害防护功能进行系统整合,并通过指挥工程、生命线工程、紧急避难和集散工程以及防灾分区的划分,综合设置防灾减灾体系,增强城镇综合防灾能力。不仅如此,规划延续了震前的居住空间特色,以自然恢复为主,以人工恢复为辅,重塑了映秀镇山青水秀的生态美景,打造以地震纪念和休闲旅游为核心的川西北旅游门户重镇。至此,映秀形成了“两区、两轴、四点”的镇域空间结构;中心镇区总用地面积168.94公顷,其中规划建设用地72.08公顷,中心镇区人口5700人,形成“一带、两轴、四组团”的城镇空间结构。

  (2)示意图

  (3)面临问题

  a、由于三山两水夹一城的自然格局,使得山体滑坡易造成居民区封堵b、该区岩石裸露,地形陡峭,缺乏深厚的土壤层,雨季水土流失严重

  c、植被恢复的限制因子是土壤,土层浅薄保水保肥能力弱,不宜于涵养水源d、狭窄的沟道出口居民点的定居极其危险

  e、土地资源金贵,不适宜居住

  f、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有部分水田。耕种质量与坡度有关

  3、百花大桥(汶川大地震震中位置)

  (1)区域概况

  百花大桥地处漩口镇和映秀镇交界处,一面临山,一面临近岷江,是国道213线通往阿坝州的必经之路。“5.12”汶川大地震中,该桥震晃剧烈,桥面断裂,桥墩震毁,最终整体性倒塌,成为“5.12”特大地震灾害的著名实体和宝贵遗迹。

  (2)示意图

  (3)面临问题

  a、雨季造成山洪爆发使山下建造的多处居民点处于忧患境地山地应保护和加固、大量植被恢复,保护居民点

  b、因大力开发旅游资源造*地矛盾尖锐

  4、漩口镇

  (1)区域概况

  漩口镇位于汶川县东南部,同都江堰市接壤,北距汶川县67公里,地处国道213线,交通便利。东、北两方与映秀镇连界;西与水磨接壤,西北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的耿达乡毗邻;是进出阿坝州的咽喉要地。漩口镇具有多雨多雾、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温和的特点,属山地亚热带季风带,年*均温度14.4℃,*均将雨量1300mm,植被茂盛,主要气候灾害为暴雨霜冻。该区域土壤主要为沙土、黄泥等,位于半山坡及山谷阴侧。区内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丰富,水域淹没面积10081.05亩,具有独特的风景优势,周边聚集了大量旅游景点。漩口镇位于汶川县东南角,全境介于岷江、寿江两江左右岸,东界都江堰市麻溪乡,东邻本县水磨镇,西接白花乡,北与映秀镇毗连,海拔844~2113米,总面积为39.64*方公里,全镇有11个行政村,有耕地8825.35亩,农业人口6175人,非农业人口5955人。

  汶川地震对该区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造成明显损害,区域生态脆弱性增大,山地灾害风险升级,影响了人居环境的安全和灾后重建的布局。选取地震灾害危险性、次生山地灾害危险性、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环境容量承载力、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重要性、经济发展水*、人口聚集度、交通优势度等评价因子,对地震重灾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目的在于为重灾区恢复重建提出适宜的人口规模和城乡建设与产业发展布局的总体范围,为灾区的科学重建提供依据。至此漩口镇在党和人民的支持下完成了以集镇中心区、村民集中重建区和工业发展区三个功能区为主的小城镇规划布局。

  (2)示意图

  (3)面临问题

  5、紫坪铺水库(漩口镇群益村)

  (1)区域概况

  紫坪铺镇位于都江堰市城区西北部,地处东经103度34分,北纬31度21分,东邻市区,南接玉堂镇,西界阿坝州漩口镇,北临龙池镇,虹口乡,是都江堰市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距市中心2公里,距成都40.5公里,是通往九寨黄龙景区、龙池国家森林公园和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必经之地,又是国家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紫坪铺水库建设所在地。全镇幅员面积49.1*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62个农业合作社,1个场镇,人口1081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600人;耕地面积10822亩。紫坪铺风景区是依托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形成的水面和两侧可开发利用土地而成立的新型风景区,距都江堰市区9公里,距成都市区48公里,地处国道213线上,是九环线的必经之地。区内的紫坪铺水库位于具有地震活动背景的四川龙门山断裂带上,坝高156m、库容达11.12亿m3,是四川省西部大开发的首批标志性工程,是成都*原农业灌溉和成都市城市生活、环保用水的主要水源,是一个以灌溉供水为主,结合发电、防洪、运输、旅游和水产养殖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属诱发地震机率很高的高坝大库。是四川省西部大开发的首批标志性工程,是成都*原农业灌溉和成都市城市生活、环保用水的主要水源,是一个以灌溉供水为主,结合发电、防洪、运输、旅游和水产养殖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

  a、自然资源

  紫坪铺镇恰处岷江由高山峡谷进入*坝的出口地带,山、丘、坝俱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4、5℃,年均降水量1463、7毫米,年均日照1200小时,年无霜期270天,森林覆盖率60%;最高海拔2430米,最低海拔730米。冬暖夏凉,四季分明,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川西*原大气环境最好的地区。

  b、土地资源

  在幅员面积中,山区占70%以上,为宜林山地,现已全部退耕还林,河谷阶地和冲积*原占20%,耕地面积2500亩,主产粮、油、果、蔬、药材,是成都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c、矿产资源

  镇内矿藏丰富,山区和河谷地带都有深藏和裸露煤矿;沿白沙河一带产沙金;山丘地区多为石灰岩,石厂湾地段盛产青石,境内岷江河段和白沙河是优质砂石采基地。

  d、水资源

  岷江下流动穿越镇境,年均来水量150多亿立方米。从紫坪铺水库尾水引入白沙河,可修建两座梯级水库及水力发电站,总装机容量13万千瓦。此外,境内已探明紫坪村蕴藏有丰富的温泉资源,水温52度,日出水量达5000立方米。望江村和白果村境内蕴藏有丰富的冷水资源,适宜开发冷水养殖业。

  e、旅游资源

  紫坪铺镇紧邻世界遗产都江堰、又是秦郡守李冰修筑的松茂古道通往西山娘子巅的唯一通道,还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征丁一千二百人”主护都江堰的所在地;紫坪铺水库大坝及黄金地段水域均在镇内;拥有赵公山风景区的诸多旅游景点,山清水秀,生态完美,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2)示意图

  (3)面临问题

  a、植被单一,地震山体垮塌、滑坡,抵御灾害能力差

  b、生态价值还未充分体现

  四、实习心得

  .这次土地资源学的实习丰富了我的眼界,不仅看到了书本所讲内容,坚固了书本知识,还学到了当面对实际问题时,必须考虑到人文、社会、经济的各方面情况。首先,实习是理论课堂一个广度的延伸,也是一个最有力的补充。是实习让我们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其次,实习也是一个放松心灵的契机,来温江的半年多来,一直窝在这一方井天,突然有了伸出头去,放飞自己于大山之间的机会。深思畅游,自然心欣气爽,其乐无穷。不仅如此,实习让我们离“自己”更近了。是实习这一个不同寻常的课堂,让我们真切地接触到了农业,接触到了资源和环境,接触到了我们的使命。

  然而多山多水的环境在给阿坝人民带来丰富的经济来源的同时,却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少麻烦,不少痛楚,诸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当地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身危害,当地人民深受其害。由此看来,能否科学利用地质条件,合理布局,防治结合,直接关系到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甚至还影响到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就这样,实习让我再次珍惜人生,把握人生。

  看到映秀新镇三面环山的危险处境,我们的心里都为之揪出一把冷汗;看到岷江外江河漫滩上狭窄的河床,我们仿佛看到股股浊流涌入河道,仿佛看到中华大地洪水患难,天下生灵,苦不堪言——着急,但我们却无能为力。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塌实实践,以便在以后的日子里学以至用,改造这些“病态”,拯救万物苍生!

  地质学野外实习是一项非常有益且非常有趣的教学环节,尽管很累,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晕车的同学来说,那简直是苦不堪言。但实习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和收获确乎让人感到欣慰。可以这样说,一次野外实习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都是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的东西。

  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知道,洪水的力量是巨大的,1998年的长江记忆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曾忘记。同样,当洪水汇聚在山上所造成的泥石流灾害也是危害颇大。2016年8月7日发生在舟曲的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1500多人遇难,整个县城基本被毁坏。因此,加强山区灾害防治迫在眉睫。结合实习地的山区灾害防治措施,我觉得完全有必要向全国进行推介,要求地方必须进行山区灾害防治。可采取修筑山沟和排水沟两样工程措施为主,在山体底部修筑保坎,在洪积扇边缘修筑溢洪道,溢洪道至洪积扇锥上引至洪积扇边缘。同时要是地质条件比较恶劣,就需要在公路旁山体修筑保坎和防护网,种植大型乔木用以减弱风力。居民点的布设则应在山体下部,避开坡度较大的山体,并修筑排水沟。

  2.山地的土地利用问题。我们都清楚,相较于*原、丘陵地区,山地的土地利用要困难些,所能产生的效益也较少,但我们应该看到山地特色农业经济效益优势明显。发展山地林业、经济林等绿色农业经济,还可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山地生态环境效益。对于山地,我们可进行立体化综合开发:巩固下层,保护上层,重点开发利用中层,按山的高低、土壤肥瘦和植物生长特性分层连片开发种植,形成山顶“戴帽”(种林木)、山腰“着衫”(种果树、油茶、药材等)、山脚“穿裙”(蚕桑等)的山地资源立体化综合开发利用模式。要立足特色培育优势品牌,建立用材林、生态林、茶果经济林、药材基地、山地饲养“土禽畜”基地、农业观光园等。当然,这些也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

  3.城市化导致的农用地数量减少。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们只用30年时间就赶上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历程”。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应当看到,我国的城市化是土地的城市化,即城市的土地面积不断扩大,而且是高速。而对应的城市对居民的吸纳力却远远赶不上这步伐。这导致的就是我国的土地资源急剧减少,而城市的单位面积产出却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因此,我认为,在接下去的国家发展中,土地资源应当作为最最珍贵的资源,尽量不再占用农用地,而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只要我们在源头、指标上控制住,在监管上加大力,守住18亿亩耕地就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当然,对于如何提高已在的建设用地的利用率是一个难题。我们是否可以考虑进行土地利用率评估,对于今后将要建设的项目,未达到标准的项目将不予批地,对于已经运营的项目,在达到土地使用权期限时尚未达标将不予续期。

  还一个问题就是之前已经提过的山区休闲中心出现的资源浪费现象。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到可能一些公园等公共场所的修建也存在不合理现象,需要提起重视。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结3

  前言:

  土地资源学是一门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科学。其中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受我国国情影响,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呈现总量多,人均少,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储备少的特点,因此研究我国土地资源如何集约高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土地与人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土地资源短缺既和*人多地少的国情相对应,又是长期以来土地资源粗放利用、配置效率低下的结果,*应该思考如何为改善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土地资源的`短缺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和各方面的发展。其中土地资源的短缺主要有以下因素:

  1.人为因素主要第一由于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时各项基础设施工程的扩建,占用耕地。

  第二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较快,人口增多导致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减少。第三化肥、农药的滥用直接导致土壤受污染的面积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经济利益的驱动更是加剧了这种趋势。*土地资源已经过几十年的鼓励性开垦,那些易垦耕地已经越来越少。

  2自然因素主要是由于全球气候的异常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进而使*土地沙漠化面积越来越大。同时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受到影响。针对种种使土地资源不可持续的做法,应当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综合其他相关因素,因地制宜地做出理性分析,科学规划土地资源,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在不违背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又不影响下一代人的生产生活,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实习概况

  本次实习沿金马河顺河而上,按照温江都江堰-映秀镇-漩口镇的路线进行实习。众所周知,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受地形、水热条件限制较大。翻开全国土地地形图可以看到,我国土地大体上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部分的化分和三级阶梯分布大致相一致。而成都*原刚好位于第二级阶梯的边缘,汶川映秀地区则恰恰位于第二级阶梯到第三极阶梯的过渡地带,在土地利用方面具有十分典型和明显的地域特征。特别是在汶川地震之后,映秀作为重灾区,其灾后重建的土地利用、损毁土地的再利用、居民点的选址、土地利用与水土保持问题等都十分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二、实习区概况

  本次实习共经历了都江堰外滩青城大桥,汶川映秀、映秀黄家村、漩口镇等地,一路走来土地资源的类型变化从农田(水田)到水浇地甚至旱地。映秀镇地处四川汶川县城南部的河谷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该地山高坡陡,云雾天气多,植被以灌木和小乔木为主,水利资源十分丰富。从成都*原到映秀山区,随着海拔逐步太深,山地越来越多,山高坡陡,严重制约了映秀当地的发展,特别在居民点的选址上,受河谷和山地的制约,仅能在映秀镇中心一块相对*缓的区域修筑居民点,其他居民点都位于山脚下。该地存在土地人均占有量少、耕地质量不高、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等诸多问题。在512汶川地震之后,当地的神态环境十分薄弱,山体破碎,岩石崩塌,山高坡陡,且该地地处岷江上游,降雨十分丰富,极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灾后重建中,当地设想将本地居民全部迁出,异地重建,但*守土,团结藏羌,以及从保护当地生态资源的角度而言,就地重建更加有利。同时该地区处于岷江上游的河谷地区,紫坪铺水库即在映秀下游,紫坪铺是大半个成都*原的灌溉和饮用水的来源地。如何解决战后重建,人类发展与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的关系,并且如何提高土地的生产力,解决后备耕地不足等问题,成为了摆在映秀发展面前无法忽略的难题。

  三、实习内容

  1.都江堰青城大桥

  人类的发展进程在最近200年越来越快,发展的前提即资源,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自然资源成为了制约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向后代借资源,与自然抢资源成为了当前许多地区发展的方式。不计后果,只为GDP的发展模式只会使我们的自然环境愈发恶劣。如何实现保护现有土地和合理开发未利用土地,实现耕地占补*衡,增加后背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必须成为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在青城大桥处可以看到,都江堰下游外江的河漫滩被种植上了各种农作物,未种植作物的地方杂草丛生。某些区域开挖鹅卵石和河沙形成了大大小调的水坑及堆积物,远远望去,整个河道被侵占的只剩下很窄的水道,适时正值汛期,河漫滩上的植物和堆积物势必会影响河道的正常泄洪能力。诚然,对河漫滩不是不能进行利用,但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在确保河道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进行开发利用。由此及彼,我国一些地区还出现过在河漫滩上进行修建和娱乐活动的情况,针对河漫滩的利用问题,以下给出相应的建议:

  1.河漫滩是中水时出露,而洪水过境时水流可淹没的河道滩地,在开发利用时应优先考虑其他土地资源,在确实有需求或者确实无法避免开发时才考虑开发河漫滩,同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赔偿”的原则,河漫滩的开发即应该想到保护。

  2.在利用河漫滩是不应当建设永久性的建筑物,或者开挖、损毁河漫滩,应尽量保持河漫滩的原貌,尽可能不影响河道的正常功能。

  3.在汛期来临之前,提前清理河漫滩上的杂物和影响河道泄洪的堆积物,回填已经形成的影响泄洪的水坑,加固河堤。

  4.确实需要在河漫滩上进行建设工程时应当按照一定的防洪标准进行建设。

  5.河漫滩的土壤以沙土为主,土壤轻且保水保肥能力差,不适合耕种农作物。

  另外,在河漫滩外侧的一级阶地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各种居民点,但一级阶地明显低于河堤,形成地上悬河。汛期河流满负荷运转时,河水就有越过河堤的危险。因此一级阶地土层厚,肥力足,相对于进行建设,更有必要进行耕作。

  2.映秀地震博物馆阶地

  映秀受汶川大地震的破坏十分严重,当地的居民点和重要设施都分布在仅有的几处阶地上。该地在造山运动时,河流下切,地壳抬升,形成了阶地。我们所站的地方位于渔子溪公墓以上的阶地,可俯瞰整个映秀新镇,这个地方也是映秀当地仅有的几处较大面积的土地。在这上面可以看到,映秀的居民点主要分布在沿河谷的河流旁,一级阶地虽然远离了山体,但距离河流很近,山区河流不同于*原,汛期水流来势迅猛且夹带着大量的泥沙和大岩石,势必会对居民点造成威胁。当地建设者在河道中设置了多级拦沙拦渣措施,并加固了河堤并抬升了居民点的高度,使居民点与河堤之间形成高差,防治河水漫入民居。河道应该也是经常清理,河道中仅有少量小石块。但自然的力量往往难以预料,在2016年的洪水中,河水还是漫过了河堤,冲入居民家中。因此,在其他地区,若无特殊需要,尽量避免在一级阶地上建设居民点和重要的基础设施。

  映秀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山高坡陡,降水丰富,受汶川地震影响,该地土层薄,可利用耕地十分稀缺,且耕地贫瘠,该地的土地资源十分稀少,在我们对面的山体上,目测山体坡度已经大于40°,但在山脚相对*缓的地方仍然被开发成菜地。汶川地震后,山体松软,岩石破裂,经过近七年的造林工程,该地山体的植被明显恢复了不少,主要以低矮的灌木为主,但栽种的松树等植物受土壤质地和酸碱度的影响,生长不良,伴随有少量的枯萎。雨季,山体的植被对降雨具有减缓雨水冲刷,保持水土的作用。但开发成菜地后,由于作物栽种相对稀疏,根系较浅,保水保土能力骤然下降。按照一般的规定,类似映秀的山体上应当尽量保持原状,不能进行耕作。因而开发山体下的山脚时应考虑水土保持措施,一方面保持山体的稳定,避免形成大量的径流,另一方面,保护这来之不易的土地。

  3.映秀黄家村

  前面已经提到,在映秀镇这个地方,相对*坦的土地十分缺乏。大量挖山造地又不符合生态的原则,如不进行开挖,又无法提供足够的建设用地。在映秀黄家村村委会,对面的山体一览无余。对面山谷在地震时喷出大量的泥石混合物,在山谷的河流上铺了厚厚的一层,震后在山谷间的坡地上建设了大大小小的拦沙坝,以期发生泥石流时层层拦蓄泥沙和大的岩石。山谷下方即一条大河,洪水在河道中形成了明显的洪积扇。洪积扇的一侧,靠近山体的地方在原来的道路上加固土地,修建了居民点。居民点的用地十分狭窄,背面是山,前面是河,经过几年的河水冲刷,河坝下部被河水掏空侵蚀得十分明显。对面的阶地与我们高度大题相当,可以判断在最早的发育时期是同一阶地,受后来河水冲刷,最终分隔河*。相比而言,利用我们所在地方的土地比利用对岸的土地更加合理,河流在对岸形成一个拐弯,使对岸处于凹岸,河流的发展确实将使对岸岸体受到剥蚀,因此该处居民点的选址值得商榷。

  映秀镇守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制约,物产相对缺乏,生态环境也十分脆弱。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倘若进行大量的开发势必造成水土流失,得不偿失,因此不适合建设工厂和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因此震后重建可着力打造地震历史博物馆,挖掘本地风土人情,形成旅游-生态-自然和谐的旅游模式。

  对该地的土地利用建议如下:

  1.加强对林地的保护,加大造林的力度,大量栽种适合当地环境且根系发达,生长速度快的木本植物,尽快恢复该地的地质稳定和生态环境。

  2.建立土地的集约利用模式,保护耕地,尽可能开发地震后受破坏的土地,尽量避免新开发土地,保护现有的耕地质量,严格控制审批新增建设用地。

  3.保水固土,山区降雨大,河流水位变化快,尽可能保护已建成的设施和建筑。

  4.建立适宜的土地利用监管机制,在灾后重建中既考虑建设的需求,又考虑生态环境的需求,严厉打击侵占农田的行为,并加大监督和巡查力度.

  5.在居民点的选址上,充分考虑地质、水文、气象条件,以及土地的利用程度,尽可能将居民点的选址远离山体和河流,并考虑土层岩层的承受力,避免建设高层和大体量的建筑。

  4.漩口镇漩口新镇建设在河谷的上游的山的一侧,受地形的限制,多数建筑呈上下交错分布,并总体横向呈带状分布在上坡中部,上下呈阶梯状,呈现出三级坡地,建筑的排列类似于重庆的山城。道路总体沿山体顺等高线而建。土地主要以建设用地为主,在建筑点的后面零星交错分

  布着耕地。该地山坡上的物质以坡积物为主,在建设时剥离了表层松软的坡积物来进行建设,避免建筑建成后坡积物无法承受压力使建筑开裂变形。该地主要涉及到的问题即居民点的选址,不同于映秀在河谷中,选口地处河谷的半山腰,水土问题更加迫切,在远处的排洪沟中修建了几座横向垂直于水流流向的拦沙坝,保护沟两侧居民点的安全。当地的道路海拔的变化相对映秀更加大,山高坡陡,进行大规模的建设难度十分大,少数的企业都分布在山间的河谷地带。

  就该开发建设意见如下:

  1.合理规划居民点的位置和朝向,尽量避免迁入人口数量,控制本地人口数量,保证资源环境可供使用。

  2.避免大规模的建设,尽可能保持当地地质地貌的原样,避免开发山体和开采矿物岩石,在现有基础上保护耕地,避免开荒毁林,同时注意在河谷上游建立地质灾害的观测点,加强上游地区的灾害预防和治理。

  3.由于其建筑分布布局独特,建设工程应按照统一的规划,避免破坏下部土层的稳定,同时建筑间应留够足够的空隙,避免建筑变形,相互挤压。

  4.建设用地应规划开发的下线,由于该地地处在山坡中部,未避免下部开挖造成上部岩层松动,应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建设,并在建设前剥离表层松软土层,加固地基,做好放水排水工作,防治雨水侵蚀地基。

  5.在坡地上的农地中,种植适合当地气候和能保水固土的的藤蔓作物,对坡度大于30°的地方,尽量保持植被原貌,不进行利用

  四、实*结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资源总量也十分可观,但人口基数大,使人均资源拥有量极低但对农产品的需求十分庞大。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在我国至关重要,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才能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众所周知,成都温江、郫县、都江堰等地区的大量良田在现阶段用于建设苗圃,在我国粮食短缺时就必须回复成农田,种植粮食。有些研究者将这些土地称为存粮地,即现阶段进行与农业相近的利用,待需要时转换为耕地,这也为我国的土地利用提供了新思路。我们保护和利用耕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进行农业耕作,而是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结合当地环境,因地制宜的进行与其用途相近的开发,将资源利用到极致。这样既保护了耕地,避免耕地无人耕种,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产生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土地资源的短缺在现阶段的人口基数下只会越来越严重,因此可预见未来几十年内土地资源将会受到更加严格的管控,作为我们土地人,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现有土地资源的条件下,保持现有耕地的质量,严格执行占补*衡,并建立合理的开发利用保护机制,真正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管理论文3篇(扩展6)

——旅*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菁选3篇)

旅*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

  近年来,会泽县委、县*始终将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名县”的目标,坚持常抓不懈,持续投融资加强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推介。

  一、会泽旅*业现状

  2017年,会泽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76.61万人次,同比增46.0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77亿元,同比增61.35%。随着会泽旅游业的逐步升温,旅游服务行业也随之兴起,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会泽旅游服务行业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发展,为全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和保障,通过会泽旅游手册、会泽自驾游手册等资讯为游客提供便利。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旅游景区配套服务不够完善。旅游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需投入较大资金,特别是发展初期都要经历“高投入、低产出”的过程。近年来,通过积极争取,虽投入了很大一部分资金开发建设旅游景区,但景区景点游客互动性、参与性、娱乐性项目较少,造成游客在会泽停留时间较短,带动消费不高。

  (二)旅游服务行业发展不均衡。会泽县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开发起步晚,市场开发层次低,点散面广,“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发展不均衡。一是景区交通通达条件不够。会泽县城至各主要景区景点公路等级较低,部分景区景点道路沿线存在砂石采挖点及其他影响旅游环境的现象,目前没有开发建设旅游专线。二是现有的旅游公共服务行业规划布局不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宾馆酒店参差不齐,星级酒店数量少,新建酒店的评星积极性不高,导致旅游接待档次上不去。三是缺少必备的旅游服务项目。会泽旅游现阶段主要以自驾车旅游为主。游客以散客为主,缺乏团队游的配套服务设施,导致团队游较少,对旅游业的贡献率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泽县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游服务行业开发和管理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行政系统,但各部门和各系统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认识存在差异,出现分头管理、各自为阵现象。一是旅游局缺乏必要组织实施和推进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的职能,没有旅游服务行业成立的审批许可权限,行业管理难。二是各相关部门从各自立场和角度出发,难以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形成高度的共识,导致公共服务没能得到很好的利用,资源难以统筹整合。县*虽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但景点景区的产权有的属于*门(如江西会馆、唐继尧故居);有的属于粮食部门(如湖广会馆);有的乡镇旅游资源较好,但没有开发成规范景区,如娜姑镇白雾村、大桥念湖等。三是缺乏旅游服务行业开发和管理的专业人才,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服务能力和个人素质有待提高。

  三、工作建议

  (一)合理规划布局旅游服务行业,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努力推进各部门规划和建设为旅游营造好的发展环境,合理规划布局旅游服务行业,重点解决旅游服务行业布局的“散、乱”形象,建设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古城区要充分展示会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引导开发特色客栈和特色名吃,挖掘一批特色文艺节目植入八大会馆,使当地名吃店和富有本地特色、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店相对集中,让会泽地方特色文化贯穿于“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各个环节,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壮大会泽旅行社的发展,拓展和提升地接接待能力,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功能。

  (二)成立旅游服务行业协会,强化行业自律。积极筹划动员成立了会泽旅游服务行业协会,在会泽县旅游协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动员发展会泽县旅游协会景区景点分会、餐饮分会、住宿分会、旅游商品分会等。通过成立旅游服务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好行业领头表率、桥梁纽带和统筹协调作用,积极开展宣传推介、教育培训、交流提高和旅游诚信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大旅游服务行业培训力度,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积极邀请知名旅游专家和旅游院校教授到会泽授课,加强会泽旅游服务行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培训,进一步统一全县旅游服务行业发展旅游的思想,开阔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视野,提升管理水*、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四)进一步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和旅游市场监管工作。时刻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狠抓安全生产预防和管理工作,有效杜绝重特大旅游安全事故。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制定岗位职责,明确安全生产的具体任务和职能职责,把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列为常态化工作。积极开展旅游安全生产大检查和旅游市场综合检查工作,加强对辖区内旅游景区景点、旅行社、宾馆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的规范和管理,切实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坚持依法、公*、公正的原则处理旅游投诉,确保所有投诉事项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得到有效处理,同时积极做好游客*、咨询和*工作。

旅*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2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目前国内外电子商务在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进而对旅游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形式展开了探讨,以此为基础对目前我国的旅游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问题分析,以及提出了旅游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对策,希望能够对我国的电子商务旅游业的发展有所促进作用。

  关键词:

  电子商务;旅游业;应用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有了很大进步,人们对生活的享受也开始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旅游的追求便是具体的体现。而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迅速崛起,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就旅游业本身来说,其属于典型的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产业,在旅游业中应用电子商务系统,无疑为旅游业的发展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

  1.国内外电子商务在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1.1国外关于电子商务在旅游业的发展

  国外关于电子商务在旅游业的探讨可以从下面的一组数据看出来:在欧美发达国家旅游电子商务业务连续5年都是以35%的以上幅度进行增长,占欧美发达国家整体的电子商务总额高达20%,甚至以上;据美国调查机构的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全美国电子商务的在线旅游代理市场增长份额为16%,具体金额为297亿美元,在电子商务的直接提供在线服务的旅游供应商收入增长份额为23%,具体金额高达到349亿美元。这可以看出在发达国家和欧美地区电子商务在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且有一定的成就。

  1.2国内关于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

  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处于起步的阶段,据资料统计显示,在我国国内登录过旅游网站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比例极小,在网上进行旅游订票的旅馆人数更少,这也可以看出我国的旅游电子总体发展的水*不高,信息服务以及服务能力不强,但是这也可以说明我国的旅游电子商务具有极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我国*和社会应该去打造有利于旅游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环境,在旅游业的发展上运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加快旅游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从而实现我国旅游业效益最大化。

  2.旅游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形式

  2.1网上旅游服务网上旅游服务

  主要以信息查询服务、在线预订服务、在线交流服务、代理人服务几种形式为主,下面进行简单的分析探讨:信息查询服务。信息查询服务是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重要板块,其主要包括景点及路线查询以及在线仔细,这也即是可以保证需要旅游的游客能够及时准确的在线查询与旅游相关的交通、住宿、景点等信息以及各种旅游常识,保证能够安全放心的旅游。

  在线预订服务。在线预订服务指的是旅客可以通过网上预订酒店住宿、旅游线路、机票等等,从而保证游客能够及时安全有准备的进行旅游,也可以使得游客能够按照自己的喜好对住宿条件进行选择以及对路线进行选择,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需做出适合自己的旅游计划。

  在线交流服务。这主要指的是一些旅游网站上设立交流的论坛,能够让旅客对旅游服务进行交流,提供意见,同时还能够*借助于旅游的网络交流*台,自助进行旅游等等。

  代理人服务。这主要指的需要旅游的旅客可以通过提供给酒店、民航、旅行社等多种旅游产品的代理端应用程序,代理人可以与客户实时洽谈网上业务、管理其旅游产品的预订记录、查阅账目。

  2.2开展旅游营销活动

  调查与促销。这主要指的是可以利用Internet提供旅游相关的多种便民服务,较为典型的"就是可以利用网上调查、电子布告板、电子邮件、电子刊物等进行形式多样的旅游调查活动及促销活动,这使得网络管理者能够轻松的了解旅客对旅游的看法,这使得旅客清楚地了解旅游的相关服务。

  旅游产品定制营销。这主要指的是可以通过网上旅游的相关信息,旅客可以自主地去计划自己的旅游路线,给旅客一种安全稳定自由的感觉,极大程度地开发潜在的旅客,因此,旅游的定制营销应该是旅游相关企业公司的重点关注的业务,同样也应该成为目前旅游电子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能够提高旅游相关企业公司的营业额以及能够增强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实力。

  2.3旅游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电子商务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为旅游管理者提供了决策的支持和依据,也即是旅游的相关企业应该主动的去应用电子商务去有效提高企业相关决策的制定效率。简单来说,可以应用智能电子商务对旅游相关的数据进行挖掘检测,以及对网络旅游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再就是通过旅客在网络对各旅游景点以及旅游路线的点击率等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为旅游企业制定旅游相关的营销战略提供客观的依据以及决策支持。

  3.旅游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问题分析

  目前,就我国旅游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情况来看,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从社会环境以及技术支持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技术层面也就是指目前我国的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功能简单而且相关的技术性人才短缺,导致旅游电子商务的技术层面出现较大问题,社会环境主要指的是我国社会目前对旅游电子商务系统的不够了解等等,下面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

  3.1电子商务系统功能简单

  功能简单。主要指的是旅游相关的电子商务网站在技术设置方面的功能较为简单,旅游相关的内容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够正确,容易误导旅客。

  虚拟社区形同虚设。主要指的是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不能够给有疑问的浏览者进行及时的解答,使得旅客对相关服务的满意度下降,造成部分顾客流失。

  搜索功能差。在旅游电子商务上,主要的就是能够通过搜索得到旅客需要的相关旅游信息,但是目前多数的旅游电子商务的相关网站没有查询功能或只能提供简单的线路查询,不能够满足旅客的要求。

  缺乏网络营销策略的实施。主要指的是旅游相关企业在旅游电子商务上的网络定价策略等等网络公关策略等等措施缺乏,很难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缺乏旅游电子商务相关的专业人才。主要指的是缺乏复合型人才,使现有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水*较低。对于旅游业来说,开展旅游电子商务缺乏大量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营运要涉及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对公司对客户的要求都非常高。可以说旅游网站很多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效益上举步维艰。人才的匮乏是影响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原因之一。

  3.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由于我国的旅游电子商务起步较晚,且现在处于一种发展的阶段,这也使得旅游电子商务不是很成熟,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得我国的民众缺乏对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信心以及对我国网络安全的信心。此外,我国在旅游电子商务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的相对滞后,这使得我国的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底气不足。不仅如此,由于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的落后,使参与各方的交易行为缺乏必要的自律和严格的监督,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这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4.旅游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对策

  4.1旅游电子商务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加大对系统模块的设计,主要目的在于能够使得游客在浏览旅游电子系统商务网站应能享受便利的网上旅游服务。

  从而能够建立一个令顾客满意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使得公司能够与顾客的保持良好的沟通以及维持良好的关系。

  在技术上,新的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应该做到以顾客服务为核心,整合顾客服务、企业内部ERP系统、合作伙伴的电子商务系统的信息资源,力争为客户提供更完善的服务,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高效的工作*台,为合作伙伴提供更方便的合作渠道,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2真正运用网络营销策略

  旅游企业应该努力地去应用和借助电子商务,合理的运用网络营销策略,让顾客满意。简单来说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个性化旅游服务。这要求旅游企业应该加大对信息搜索的投资,即全面收集、提炼和整合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特点,然后将这些信息加以细分,并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

  务,使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旅游目的地、饭店、交通工具、旅游方式、导游,从而是使客户得到最满意的方案。

  宣传推广。旅游的相关企业应该做好旅游相关的电子商务的网站的宣传推广工作,使更多的消费者能了解到旅游的这个网站,从而能够去使用网站以及推广网站。

  此外,应该通过网上的营销宣传,加强民众对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信心,给旅游电子商务开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4.3提高旅游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加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

  就旅游业本来说,这是一个对信息依赖性极强的社会服务行业,以我国目前在旅游业以及旅游电子商务开发来看,我国旅游企业普遍信息化程度低,对相关的信息技术人才储备不够,较为缺乏,这对于旅游业旅游电子商务开发来说,是一个极其大的障碍。因此,提高旅游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加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对于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而言,要组织从业人员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针对不同应用层面的管理和应用人员开展培训教育,提高推进旅游信息化和掌握电子商务技能的综合能力,进而培养和造就一支既熟悉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专业队伍。

  其次,高校应加强培养针对实现旅游现代化的需求,注重培养旅游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以及对人才的引进。

  4.4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

  加强与香港相关的部门合作,主要就是交通部门、网络安全部门以及银行的合作,其中加强与交通部门的积极合作,推行电子票务(机票、车票、船票等),抢占市场份额。使得能够提高供需双方的效率,节约印票、取送票的成本;加强与网络安全部门的合作,使得电子商务网站的运行能够有所保障,给社会以及顾客信心;加强与银行合作,也即是能够解决网上安全支付问题,为旅游企业的网上营销提供信用担保。

  5.结束语

  对于旅游业来说,应用电子商务系统能够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助力、能够提高顾客服务水*的行业。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在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之后,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开始驶入快车道,在这种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的旅游业应该做出自身的改变,必须能够做到充满信心地去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从自身技能型改变,去适应当前社会网络时代的变革,而利用电子商务为为旅游业的消费者提供更满意更专业更人性化的旅游服务,从而能够实现对旅游业的管理创新、经营创新以及市场创新,使得旅游业的相关企业能够通过旅游电子商务的具体实施以及应用,达到提高旅游业相关企业公司的竞争实力的目的,进而能够促进我国的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和新的飞跃,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国家的旅游业能够在日渐成熟的电子商务的推动下走向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何军生.旅*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及策略研究,2003(5)

  [2]冯飞.*旅游电子商务赢利模式研究,2004(5)

  [3]海南移动深度切入垂直市场.http://.cww.net.cn/news/html/2010/10/25/201010221647463190.htm

  [4]指南针网..ly321.com

旅*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3

  旅*业新闻报道的服务性更强,引领性更强,专业性更强,文化性更强。当前,我国的旅*业新闻报道非常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新闻受众的旅游信息获取需求,但也存在大量的新闻乱象,如虚假报道、不法炒作、冷热不均、恶性竞争等,这和旅*业新闻报道的初衷严重违背。因此,现阶段如何正确开展旅*业新闻报道成为了社会大众关注的问题,而科学有效的新闻采编工作,是克服这一问题的一剂“良药”。本文从新闻采编技巧层面入手,对旅*业新闻报道的制作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走群众路线,贴近群众生活

  旅游面向的是人民大众,对于旅游新闻关注最多的,也是普通人民群众。因此,旅*业新闻报道在采编过程中务必要走群众路线,以贴近群众生活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牢牢吸引群众的注意力。一方面,旅游新闻在內容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人民大众关注的、具有较强视觉吸引力的、符合舆论导向要求的内容,让普通人看到新闻标题就对新闻内容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进而提升旅游新闻的传播广度。另一方面,旅游新闻在语言的组织过程中,切忌采用“高大上”的华丽辞藻,而应当采用通俗易懂的、群众易于理解的、接地气的语言,让老百姓在阅读旅游新闻的过程中产生亲切感,进而提升人民大众对于旅游新闻的好感度、认可度。除此之外,旅游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对于普通人民群众的新闻喜好应当有一个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掌握最新、最热的民生信息,以老百姓最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新闻采编,让旅游新闻报道贴近民生、走进民生。

  二、抓好切入点,满足群众口味

  旅*业新闻报道的重点在于赢得普通人的关注,赢得普通人的认可,而非新闻本身的“华丽”程度。因此,在旅*业新闻报道的实际采编过程中,首要的工作就是巧妙抓住新闻的切入点,将读者的阅读欲望引出来。一方面,对于任何一个旅游新闻事件,在采编过程中都要养成从群众角度看问题、从群众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掌握群众对于旅游咨询的“敏感点”,了解群众在阅读旅游新闻之时的真实需求,有的放矢地找准旅游新闻切入点,将读者带入其中,为读者呈现其最想获得的新闻资讯。另一方面,旅游新闻的采编要避免*铺直叙式的采编方式,而应当将旅游新闻内容中的某一个亮点凸显出来,作为新闻切入点,引发读者的阅读欲望,在旅游新闻的报道过程中,再将亮点之外的其他内容逐次引出,用老百姓兴趣较大的内容带动老百姓阅读其兴趣相对较低的内容,最终将完整的旅游新闻信息传递给老百姓,获得群众对于新闻热点资讯的较高关注度。

  三、控制好篇幅,满足碎片阅读

  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普通人的阅读越来越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大篇幅的新闻内容,很容易让读者直接放弃阅读。因此,为了适应现代人的阅读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新闻传播效果,旅*业新闻报道在采编过程中应当控制好新闻篇幅,满足普通人碎片化阅读的需求,以“短小精悍”取胜。一方面,旅*业新闻报道无论是文字报道还是电视报道,一定要做到“短”而“精”,在相对较小的篇幅中,集中呈现出新闻的亮点、重点,尤其是对于旅游景点的介绍,要将旅游景点的核心旅游价值简要地介绍出来,在短时间内抓住受众的心理,吸引受众的了解欲望。另一方面,做好旅*业新闻报道的流程控制,免去不必要的环节和内容,提升新闻采编的审稿、校稿效率,用相对更高的采编效率,制作更多的小篇幅的新闻内容,满足现代人碎片化阅读的现实需求,这样的采编方式需要经历一个磨合期和转变期,但一旦成为习惯将获得非常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四、创新采编工作,提升新闻质量

  从旅游新闻受众的现实喜好来看,越是具有创新性的旅*业新闻报道,越是能够吸引受众的目光,受到受众的认可。一方面,旅*业新闻报道采编工作要进行流程创新,结合当前网络营销、旅游营销所积累的经验,运用最新、最先进的媒介工具,采用旅游新闻受众更为喜爱的新闻编辑方式,通过和旅游相关的众多渠道,获取旅游新闻资讯,进行旅游新闻编辑,完成旅游新闻传播,以此达到最大化的旅游新闻报道效果,使新闻媒体和旅游企业都从中获益。另一方面,旅*业新闻报道应当静心剪裁,对社会大众进行科学引导,在旅游资源多元化,旅*业鱼龙混杂的情况下,旅*业新闻报道应当承担起引导受众、报道现状、弘扬正能量的责任,向受众推荐性价比高的旅游路线,为旅游资源好但知名度低的景点进行有效宣传,通过新闻思路和新闻内容的创新,提升旅游新闻质量。

  旅游新闻的出现,是旅游业发展的产物,也是新闻领域发展的产物。旅*业新闻报道,可以说是新闻事实、旅游资讯、文字艺术、受众需求的综合体,而不仅仅是媒体或者企业盈利的工具。在当前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旅*业新闻报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越来越重要。旅*业新闻报道从业者应当认清现状,承担责任,有效掌握旅*业新闻采编的技巧,积极借鉴其他新闻类型的采编经验,综合相关影响因素,立足旅游新闻受众现实需要,认真、严谨、细致地做好旅*业新闻报道采编工作,在尊重事实、客观报道的基础上,推动旅游业乃至文化市场的快速发展。

推荐访问:土地资源 论文 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论文3篇 土地资源管理论文1 土地资源管理论文15000字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