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常识性课文,一般语言比较枯燥、*淡,教学方法不当,往往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而使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则使这一尴尬得以解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3篇,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常识性课文,一般语言比较枯燥、*淡,教学方法不当,往往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而使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则使这一尴尬得以解决。在出示《蝙蝠和雷达》这一课题前,我先创设了情境:漆黑的夜晚,一架银灰色的飞机亮着一红一绿两盏灯,伴着轰轰声,由远而近,划破长空。鲜艳的色彩,强烈的音响,动感的画面,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了。这时,我及时提出疑问: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间安全飞行呢?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多媒体屏幕又分别演示了静态、动态的蝙蝠、雷达,使学生对这两个互不相干事物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产生疑问: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此时,我出示课题《蝙蝠和雷达》,由于有了前面的教学辅垫,学生对课文到底写了什么,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此时,学生学习课文,已到了最佳时机,而这样好的开端,如果没有多媒体课件的参与,显然是不可能的。
二、直观演示、解决难点
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的三次试验,是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解决飞机夜航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这一教学难点的关键。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把原来抽象难懂的试验过程,一步一步清晰地、有条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第一次蒙上蝙蝠的眼睛,第二次塞上蝙蝠的耳朵,第三次封住蝙蝠的嘴,结果第一次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而第二、三次的结果都是蝙蝠到处乱飞,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动感的画面,直观形象的演示,学生自然而然地推断出: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一环节的教学,如果仍沿用旧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讲解,只会使学生越听越糊涂,教学效果也未必令人满意。而多媒体课件,界面的友好性,反馈的及时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三、人机交互、突破难点
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解决好这个难点问题,计算机的人机交互,充分发挥了它的优势。
由于学生已经弄懂了蝙蝠夜飞的秘密,所以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通过键盘操作,画出示意图。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那么,根据蝙蝠飞行示意图,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课文的介绍,画出雷达工作原理图。这时,学生灵活的双手在键盘上跳动,而老师则通过网络,随机调取任何一位学生的示意图,进行个别指导,及时了解学生对难点问题的理解。当学生正确画出雷达工作示意图时,屏幕上还会出现一个圆圆的笑脸,夸它真棒!这时,笑意写在孩子们的脸上,他们完全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把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的示意图和飞机利用雷达导航的示意图,合在一起,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课文的重点、难点,都迎刃而解。
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2
《蝙蝠与雷达》一课,有效的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视野的扩大,动画、图像、声音等媒体的参与减少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加强了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有效迁移,使学生在观察、想象、语言、思维等方面获得有效的训练,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2、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教学准备】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认读生字
2、提出难写的字
3、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给生字组词
5、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
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3篇
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介绍了科学家通过对蝙蝠情况的研究,找出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从而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常识兴趣的一篇说明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生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设计理念:
从教材的内容看,难点是让学生弄清楚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在夜间飞机;重点是理解科学家做实验的初衷与经过。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减缓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坡度,本次设计注重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品读关键词句,抓住要点准确把握内容。其次由于本文是科普课文,引进媒体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多样化的信息能让学生全面去感观,创设了更新颖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话可说,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正确读写出14个新词。,
能力目标:利用科学家几次进行科学试验的例子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情感价值观: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教学难点:
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1、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2、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3、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四、学习前三个自然段。
(一)默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句
(二)出示过渡句,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读了这个句子,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
过渡: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要先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三)重点学习第三自然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讲段意
3、对于蝙蝠在夜间飞行,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为什么?
4、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 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1)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有危险的本领。
(2)模拟体验: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让学生闭上双眼,在教室里走一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
(3)说感受
(4)指导朗读:蝙蝠的本领真让人佩服,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话?(赞叹、佩服)
五、结束语:我们人类是靠什么来判断有没有障碍物的?(眼睛)那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飞行,它靠的是不是那双像猫头鹰一样锐利的眼睛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11课《蝙蝠和雷达》,还记得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科学家们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二、自主阅读,全作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究蝙蝠探路的奥秘。
1.快速阅读4、5、6两个自然段,小组合作讨论科学家如何通过实验探究蝙蝠探路的`奥秘。
2.学生读书、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3.每组选代表上台介绍试验情况,同时展示试验报告所要填写的内容。
4.屏示、齐读,说说三次实验说明了什么?
过渡语:那么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划出关键词句,四人小组合作说一说。
5、指名说说。
6.多媒体演示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
7.读懂了吗?谁能把这四张卡片:嘴巴、耳朵、发出超声波、障碍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8.假如你是蝙蝠,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本领。
9、让我们一起用赞赏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三、理解飞机如何利用雷达探路。
1、飞机是怎样用雷达探路的?请大家轻声读相关课文内容。划出关键词句。
2、指名说说飞机用雷达探路的方法。
3、多媒体演示飞机利用雷达探路的特点。
4.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障碍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5、假如你是雷达,请给向别人介绍一下自己的本领。
6、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之间的联系。指名说后师生评议
7、多媒体显示:完成填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四、拓展提高,升华情感。
拓展:同学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这就是仿生学:你知道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多媒体展示如:蜻蜓—— 飞机、蛙眼——电子蛙眼、荧光屏——日光灯等)科学是多么神奇,一只**常常的蝙蝠能使科学家们得到启示,创造发明了能使飞机安全夜航的雷达。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那么现在我们该怎样做呢?联系实际畅谈。(刻苦学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探索研究,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五、课后作业:
1.把这个仿生学的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后阅读有关创造发明的读物
板书设计:
11 蝙蝠和雷达
嘴 天线
蝙蝠 超声波 障碍物 无线电波 雷达
耳 荧光屏
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四年级下册语文《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3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与蝙蝠飞行的联系。
2、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飞机夜晚安全飞行和蝙蝠飞行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具准备:
自制软件、鹏博士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蝙蝠是什么?你见过吗?你见过雷达吗?简介蝙蝠、雷达。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二、按要求读课文。
1、提出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的,分别做上记号。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
(一)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三、四、五、六)
1、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课文有哪几个句子最能说明蝙蝠飞行的这个特点?
2、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
3、这三次试验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4、这三次试验证明了什么?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三次试验为什么能证明这一点?
5、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二)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的?(二、七)
1、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2、为什么说给飞机装上雷达是“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如果把课文分成三段,应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第二课时
一、练习朗读全文。
二、联系全文,说说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先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说,再引导学生按课文的叙述顺序,有条理地完整地说一说。
我们要学习科学家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
三、练习造句。
1、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4题。
2、读读句子。
3、口头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4、书面造句。
四、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3遍。
板书设计:
7蝙蝠和雷达
课后小记:
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四年级语文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3篇
四年级语文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学会“系”多音字的用法。
2.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记录自己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
1.自主朗读《蝙蝠宝宝》,读出疑问的语气,试着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解答。
蝙蝠宝宝
一只蝙蝠宝宝
吓得大喊大叫:
“请你打开黑暗,
我害怕这里的光线。”
2.你问我答读
二、整体感知——读薄
过渡语:关于蝙蝠宝宝飞行的秘密,你了解多少?(指名回答)这一节课我们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说明文,相信看到这个题目,好多学生就会生出疑问,别急,请看自学提示。
1.自学提示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关于结构,谁能提出问题?
a.读准字音
蝙蝠启示即使敏锐铃铛苍蝇证明障碍荧屏
b.多音字
系,在系鞋带、系领扣、系围裙读jì;在系列、系统、关系、联系读xì。
c.写字练习
系驾驶
预设:从结构看,课文分哪几部分?(板书思维导图)
2.自学提示二:一边阅读一边思考,针对课题和内容,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记录自己的问题。
三、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一至四题。
板书设计
6.蝙蝠和雷达
提出问题(1-2自然段)
研究问题(3-7自然段)
得出结论(8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从课文内容、写法、启示等不同角度提问,并能借助提出的问题理解课文。
2.迁移运用提问策略,代文完成《主题阅读》中《人类的“老师”》课后题。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讲评练习册一至四题;
2.课前小测试(见同步课件)
二、整理问题清单——读厚
自学提示一:小组合作整理问题清单,想一想、说一说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
温馨提醒:可以结合课后题来整理。
预设1:针对课文内容提问
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的?读读第4-6自然段,完成下列表格。
预设2:从课文写法上提问
为什么要把蝙蝠比作没头苍蝇?
我们可以从“到处乱撞”和“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等语句中想象蝙蝠的状态。是不是和生活中的没头苍蝇四处乱窜相似,这样表达生动形象。
预设3: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提问
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师生问答读:
师:雷达的天线像什么?
男生:雷达的天线像蝙蝠的嘴巴,
女生: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师:雷达的荧光屏像什么?
男生:雷达的荧光屏像蝙蝠的耳朵。
合:科学家正是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才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
三、以文带文
1.课后阅读材料
自学提示二:读片段,想一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
边读边思考边记录问题;
交流分享。
2.自学提示三:运用边读边思考边记录问题的方法,阅读《主题阅读》中《人类的“老师”》,完成课后练习。
四、自主作业
将本课学到的从不同角度提问的方法绘制一份思维导图。
板书设计
6.蝙蝠和雷达
针对课文内容提问
从课文写法上提问
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提问
四年级语文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朗读与小组合作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难点是: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课前准备:
1、课件
2、组织学生从百科全书、词典辞海、互联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有关蝙蝠、雷达的信息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设疑激趣
1.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原来是一架飞机在夜航。(课件出示朗读,学生闭着眼睛听。)同学们,在漆黑的夜晚,飞机为什么能安全飞行呢?要弄清这个问题,请继续往下看:(屏幕出示蝙蝠)认识它吗?[蝙蝠(齐读正音)]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飞蛾;我知道蝙蝠住在潮湿的洞里,是哺乳动物;我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路的)
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雷达可以使飞机安全航行;雷达可以搜索敌机;雷达可以观测天气情况)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揭示课题:蝙蝠与雷达(齐读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初读的感受。
1、同学们真会思考,这是读书的好方法,下面就带着你们的问题默读课文,在默读课文的时候带着笔在课文中画一画写一写试着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2、读后汇报,指名同学说说读后知道些什么,开始指名中下一的学生回答,课文的大概内容指名较好的同学回答。只要是学生的真实感受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1、今天我们就当一回科学家,找出课文中蝙蝠与雷达有关系的一句话,让学生读并提问题。过度:是啊科学也是一样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但实验一做就不可能一定会成功,找出科学家辛苦工作的一句话。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句话并说说理由。体会科学家的发明不是一朝一夕能成功的,仔细品味反复和终于。
2、哪些句子是描写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读读并说说理由,用即使也仿照着说说话。有新问题吗?(蝙蝠靠什么在夜间飞行的?)
3、我们一起去研究研究,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这张实验表。
试验顺序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
第一次蒙上眼睛铃铛不响不靠眼睛
第二次塞上耳朵铃铛响要靠耳朵
第三次封住嘴铃铛响个不停要靠嘴
4、研究结果表明蝙蝠夜间飞行不用眼睛,是用耳朵和嘴巴配合起来探路的。有新问题吗?(怎样配合探路的?)接着再找找并用自己的话说给同桌听。指名同学起来说并说说是从哪些句子中发现的?学生说教师板书。教师出示课件让同学上台解说。
5、受到蝙蝠夜间飞行的启示把雷达应用到飞机上,读读相关的段落。模仿老师的课件在课文的图上画一画边画边说。让同学演示演示,教师板书。教师出示课件让同学上台来解说解说。飞机就能在夜空安全驾驶了。
6、观察板书说说发现了什么?说说蝙蝠和雷达的联系。再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它们的科学联系及其依据。所以课题用和联系起来。
四、巩固课文,齐读课文。又从课文中有哪些新体会。
五、总结:
我们要向科学家学习。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将来为人类造福。
六、扩展练习:
课后阅读有关发明创造的书籍,把收集到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帖在教室后边的墙上作为墙报一起分享。
七、板书:
11蝙蝠和雷达
嘴超声波无线电波天线
蝙蝠障碍物雷达
耳朵超声波无线电波荧光屏
四年级语文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3
课文分析: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大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道蝙蝠夜间飞行时不会碰到障碍物的原因。
3、明白蝙蝠和雷达在夜间探路的原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2、课文朗读录音、写有生字词语的小黑板、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指导写“蝙蝠”两字。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听课文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评价,互相指导。
4、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3、指名讲,师生共同归纳。你现在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了吧?
四、学习前三个自然段
(一)默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句
(二)出示过渡句,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读了这个句子,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
过渡: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要先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三)重点学习第三自然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讲段意
3、对于蝙蝠在夜间飞行,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为什么?
4、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1)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有危险的本领。
(2)模拟体验: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让学生闭上双眼,在教室里走一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
(3)说感受
(4)指导朗读:蝙蝠的本领真让人佩服,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话?(赞叹、佩服)
五、结束语:我们人类是靠什么来判断有没有障碍物的?(眼睛)那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飞行,它靠的是不是那双像猫头鹰一样锐利的眼睛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作业布置:
抄写生字词语
熟读课文
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11课《蝙蝠和雷达》,还记得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科学家们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研读课文,解开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导入:【课件出示一只蝙蝠】看!今天小蝙蝠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说有话要对我们说呢,我们来听听吧:你们人类真了不起!竟然连我们蝙蝠界的秘密都能知道,我真的很想知道你们人类是怎么发现我们的秘密的,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吗?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代替科学们回答小蝙蝠的问题吗?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我们要把问题回答准确、完整就要先认真读书,我们先来找一下,哪些自然段是写了科学家们的试验的?(4、5、6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4、5、6自然段。
(一)学习4、5、6自然段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4、5、6自然段,想一想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在什么环境中做实验,分别怎么做,结果怎么样?得出了什么结论?
边默读4、5、6自然段,边用简洁、准确的话来填写表格
小组讨论填表结果
指名讲所填写的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哪位同学可以看着表格来为小蝙蝠解释试验的过程?要注意人称的变化。【课件出示:表格】
【出示课件】过渡语:你们这班小科学家真棒!那你们又知道我的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起来探路的吗?
(二)学习第七自然段
课文哪个自然段回答了小蝙蝠的问题?快速读第七自然段,动手画出有关句子,并把句子读一读。
汇报句子
男女同学赛读
默读句子,在表格背后的空白处画出蝙蝠的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示意图
展示示意图,并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完善学生的示意图,板书:
同桌看板书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
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夜间能安全飞行的秘密容易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理解“反复、终于”的用词准确性。【课件出示句子】
齐读句子,说体会
齐读体会
齐读第七自然段
【课件出示小蝙蝠】:同学们说得不错,我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就是嘴和耳朵能互相配合,嘴和耳朵两样东西是缺一不可的。那你们人类的科学家发明的.雷达又是怎样探路的呢?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答案?
(三)学习第八自然段
边读文段,边画出有关句子,并读一读
模仿板书动手画雷达的探路方法示意图
同桌交流示意图,并复述
指名展示示意图,并复述,完善学生的示意图并板书:
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44页,完成课后练习三
指名讲答案
齐读
三、拓展延伸
(一)默读“资料袋”,填写: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 )。【课件出示】
(二)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用“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 )。”的句式来说。【课件出示】
(三)补充有关仿生学的资料【课件出示】
(四)说一说:我从( )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 )。【课件出示】
参考:我从变色龙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变色纸尿裤,如果婴儿小便了,就显示蓝色,如果婴儿拉臭臭了,就显示红色,大大方便了家长。
(五)推荐课外书籍:《开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学》【课件出示】
四、作业布置:
1、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写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
五、板书设计:
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3篇(扩展4)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10篇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1
《蝙蝠与雷达》一课,有效的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视野的扩大,动画、图像、声音等媒体的参与减少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加强了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有效迁移,使学生在观察、想象、语言、思维等方面获得有效的训练,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2、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教学准备】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认读生字
2、提出难写的字
3、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给生字组词
5、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
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经过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2、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地把握的主要内容。(重点)
2、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难点)
根据以上的依据,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就分五个方面来谈谈。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这一节主要完成以下的教学任务:通过自学的方法使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结构,提出自己深入学习后仍不懂得问题,训练了学生的自学、理解、思维、概括能力。
三、自学重点段,解决问题。(蝙蝠是怎样探路的,飞机和雷达又有怎样的联系?)
三次科学实验,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间的联系是这一节的教学要点,为达到要求,我采用“设置悬念、讨论探究、方法指导、观察演示、表演解说”等方法引导学生学文。这样做有三个目的:
1、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透彻地理解问题。
2、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重难点。
3、训练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的教学具体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指导学生弄清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教学时先让学生听同学读4——5自然段时思考:科学家在什么环境下做了多少次实验?从中释词“横七竖八”,并练习造句。然后让学生默读4——5自然段,采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弄清三次不同实验的方法、结果及结论(表格形式出现)。接着让学生分别说说实验的经过,同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证明”并练习造句。这样就使学生在多读、多说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了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明白了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从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二步:指导学生揭开蝙蝠探路的密秘。蝙蝠发出和接收超声波这一内容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我采用了观察演示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教学中我提出:蝙蝠是怎样利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总结出学法:听朗读、画简图、说原理。以此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自学下文打下基础。这正体现了大纲提出的“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第三步:指导学生明白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弄清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其跟蝙蝠之间的联系。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前面总结的学法自学课文,并仿照作出雷达的探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明白了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之后,让学生自己设计雷达探路示意图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再让学生根据对话提示进行对话。这样就使学生在分析、比较、联想、对话中明白了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生动化、趣味化了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且贯彻了大纲要求的“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至此,本文的教学任务已大部分完成。
四、课外延伸,扩展思维
大纲指出:“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联系。”因此,学完课文后提问:“雷达是仿照蝙蝠制造出来的,科学家还从哪些生物的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哪些现代化设备?”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把学习兴趣由课内引向课外。
五、谈话结束,激励创造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科学的征途是无止境的。大家想不想将来也利用仿生学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设备?只要大家今后多学习知识、多留心生活,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研究,充分打开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够办得到。这样结束课文,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与蝙蝠飞行的联系。
2、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飞机夜晚安全飞行和蝙蝠飞行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具准备:
自制软件、鹏博士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蝙蝠是什么?你见过吗?你见过雷达吗?简介蝙蝠、雷达。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二、按要求读课文。
1、提出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的,分别做上记号。
2、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根据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
(一)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三、四、五、六)
1、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课文有哪几个句子最能说明蝙蝠飞行的这个特点?
2、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
3、这三次试验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4、这三次试验证明了什么?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三次试验为什么能证明这一点?
5、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二)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的?(二、七)
1、指名读第七自然段。
2、为什么说给飞机装上雷达是“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如果把课文分成三段,应该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第二课时
一、练习朗读全文。
二、联系全文,说说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先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说,再引导学生按课文的叙述顺序,有条理地完整地说一说。
我们要学习科学家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善于从事物中受到启示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
三、练习造句。
1、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4题。
2、读读句子。
3、口头练习用“终于”“清楚”造句。
4、书面造句。
四、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3遍。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
2.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懂得蝙蝠飞行的原理。
3.学会搜集资料,整理资料。
4.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设疑。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
出示课题:34蝙蝠和雷达
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1)雷达是什么?大家在预习时都查了资料,谁愿意介绍一下?
(2)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初步感知,整体阅读。
1.读课文,边读边想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指名读课文
3.学生自悟:雷达是根据蝙蝠的探路方法发明的。
三、深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既然雷达是从蝙蝠的探路方法得到启示的,那么两者有什么共同点?
1.让我们先来看看蝙蝠的探路方法
教师引读:
蝙蝠,能够在夜间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它飞行起来……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谈谈你对蝙蝠飞行技巧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出示:
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比较一下这两句句子,说说哪一句更好?
同桌讨论 指名交流
(1)蝙蝠到底是靠什么在夜间飞行的呢?
读读课文,找到有关句子,请用直线划出。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的。”
(2)科学家们依靠几次试验得到证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小组学习
比较三次试验的方法完成表格:
试验的条件( )
第一次试验:蒙住蝙蝠( ),结果( )。
第二次试验:蒙住蝙蝠( ),结果( )。
第三次试验:蒙住蝙蝠( ),结果( )。
试验得出( )
(3)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呢? 读读课文,说一说。(配合图片,进行理解)
2.让我们来看看雷达是如何工作,给飞机导航的。
读读课文,再来谈一谈。
3.你能谈谈它们的共同点了吗?
它们的共同点是:遇到障碍物会将无线电波反射回来。
四、归纳总结,课外拓展,收集信息。
1.人们正是从蝙蝠的身上,得到了启发,发明了飞机的导航系统。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从而产生的发明。
比如:看到鱼能在水中自由沉浮,发明了潜艇。这些,被叫做仿生学。
2.请你查找有关资料,看看人们还有哪些发明和动物有关,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的?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2、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四、教学准备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认读生字
2、提出难写的字
3、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给生字组词
5、抄写生字词。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5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蝙蝠”图,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板书:蝙蝠。
2、出示“雷达”图,这是什么?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板书:雷达。
3、板书,齐读课题。那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开启今天的学习。
二、字词学习。
(一)易错词语强化正音(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语)
蝙蝠漆黑启示避开敏锐铃铛苍蝇证明揭开障碍物
(二)认识多音字(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
系着塞上荧光屏
(三)写字指导“绳、蝇”
1、字源识字,了解字义
2、、观察易错字,分析字形
3、总结书写规律:“绳”和“蝇”是左右结构,都属于左窄右宽的字,右下部位是“电”,竖弯钩要出头。
4、师范写生字。口诀:左窄右宽要明显,口字小小电要宽。
5、学生练写。
“三星”评价(正确、整洁、美观)对学生刚才书写情况进行点评反馈整改。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师: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个主要内容,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可能提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蝙蝠是怎样探路的?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四、细读文本。
1、师: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是从课文内容出发的,为了解决大家所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简单评价。
(2)文中提到的“一红一绿的两盏灯”的作用是什么?(资料解释)
(3)为何先看到灯光再听到隆隆声?(光速和音速的知识)
(4)课文题目既然是蝙蝠和雷达,那为什么开篇描写飞机夜航?(原来是为下边的`疑问做铺垫)
3、作者由此得出的问题是什么?(指名回答)
师:是的,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师:这个问题有答案吗?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4、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既然是从蝙蝠的身上得到启示的,那么两者有什么共同点?(都能在夜里飞行)
师:请你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描述蝙蝠飞行技巧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看法。
出示:
(1)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2)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师:比较一下这两句句子,说说哪一句更好?(同桌讨论指名交流)
师:蝙蝠的飞行技巧这么好,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是一个否疑问句,文章并没有直接写“启示”的内容,而是表述从观察蝙蝠的行为中如何提出假设性问题。(板书:提出问题)
5、学习4——7自然段
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做了实验。请大家默读4——7自然段,完成表格。
试验的条件()
第一次试验:蒙住蝙蝠(),结果()。
第二次试验:蒙住蝙蝠(),结果()。
第三次试验:蒙住蝙蝠(),结果()。
试验得出()
师:科学家们依靠几次试验得到证明,解决了问题。这是多么好的方法呀。(板书:解决问题)
师:那么,文章在写的时候,为什么只是详细介绍了第一次实验过程,没有具体些后两次实验?
师: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技巧,详略结合,避免重复啰嗦。
师:经过反复研究,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蝙蝠在夜间是如何飞行的吗?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出示第七自然段的语句)
6、学习第八自然段
师:让我们来看看雷达是如何工作,如何给飞机导航的。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无线电波和超声波是一样的吗?你能谈谈它们的共同点吗?
它们的共同点是:遇到障碍物会将无线电波反射回来。
五、回顾全文,感知结构
1、教师:在我们和科学家一起探究的过程中,你发现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吗?(指板书,提示学生归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师:我们在写这种文章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这样的写作方法进叙述。
六、总结升华
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生活提供了方便。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6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11课《蝙蝠和雷达》,还记得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科学家们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研读课文,解开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导入:【课件出示一只蝙蝠】看!今天小蝙蝠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说有话要对我们说呢,我们来听听吧:你们人类真了不起!竟然连我们蝙蝠界的秘密都能知道,我真的很想知道你们人类是怎么发现我们的秘密的,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吗?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代替科学们回答小蝙蝠的问题吗?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我们要把问题回答准确、完整就要先认真读书,我们先来找一下,哪些自然段是写了科学家们的试验的?(4、5、6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4、5、6自然段。
(一)学习4、5、6自然段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4、5、6自然段,想一想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在什么环境中做实验,分别怎么做,结果怎么样?得出了什么结论?
边默读4、5、6自然段,边用简洁、准确的话来填写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小组讨论填表结果
指名讲所填写的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哪位同学可以看着表格来为小蝙蝠解释试验的过程?要注意人称的变化。【课件出示:表格】
【出示课件】过渡语:你们这班小科学家真棒!那你们又知道我的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起来探路的吗?
(二)学习第七自然段
课文哪个自然段回答了小蝙蝠的问题?快速读第七自然段,动手画出有关句子,并把句子读一读。
汇报句子
男女同学赛读
默读句子,在表格背后的空白处画出蝙蝠的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示意图
展示示意图,并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完善学生的示意图,板书:
同桌看板书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
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夜间能安全飞行的秘密容易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理解“反复、终于”的用词准确性。【课件出示句子】
齐读句子,说体会
齐读体会
齐读第七自然段
【课件出示小蝙蝠】:同学们说得不错,我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就是嘴和耳朵能互相配合,嘴和耳朵两样东西是缺一不可的。那你们人类的科学家发明的雷达又是怎样探路的呢?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答案?
(三)学习第八自然段
边读文段,边画出有关句子,并读一读
模仿板书动手画雷达的探路方法示意图
同桌交流示意图,并复述
指名展示示意图,并复述,完善学生的示意图并板书:
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44页,完成课后练习三
指名讲答案
齐读
三、拓展延伸
(一)默读“资料袋”,填写:人们从()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课件出示】
(二)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用“人们从()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的句式来说。【课件出示】
(三)补充有关仿生学的资料【课件出示】
(四)说一说:我从()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课件出示】
参考:我从变色龙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变色纸尿裤,如果婴儿小便了,就显示蓝色,如果婴儿拉臭臭了,就显示红色,大大方便了家长。
(五)推荐课外书籍:《开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学》【课件出示】
四、作业布置
1、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写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我把它归结为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是发现问题:飞机和蝙蝠都能安全飞行;之后分析问题:是不是蝙蝠的耳朵特别灵敏等等。之后是做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安全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揭示了蝙蝠探路的秘密,解决了问题。
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质疑问难,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从题目开始质疑。如在课堂开始,我出示题目,问学生,蝙蝠是什么,雷达是什么,为什么把蝙蝠和雷达放在一起了,推想一下课文会写什么,等等。用问题激发学生的读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合作,这道问题是根据课后的一道问题中产生的,那道问题是: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的雷达的?我把它换成:科学家是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激发学生思考。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之后进行汇报。但是这节课,学生说的还是比较少,我主要是采取示意图的方式解释的,让蝙蝠的探路方法与雷达的工作方式做对比。从而明白什么是启示。如果让学生自己画示意图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二、在教学中关注写的训练
语文教学必须凭借听说读写的方式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是重读书和抄写而绝少听说发问的,现在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后又似乎有矫枉过正之嫌,课堂上是听说多,读写少。
这里写的练习包括写字和写作。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是非常注重学生说,读的训练,写的极少。这就造成了,课上热热闹闹,成绩却**淡淡。会念的不会写,作文更不用说了。在这次听刘仁增老师的一节课,使我受益匪浅,刘老师在课上(三年的),当学生读到要写的字时,刘老师特别认真的指导,让学生说间架结构,并且用手指在桌面书写。因此在上课时,我们可以:见缝插针练习造句;将“造段”进行到底;在典型处模仿写;在省略处补充写;对简略处扩展写等等。
三、立足文本,拓展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因此,让语文课堂学习由课外促进课内,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课内外有机结合。事实证明,学生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即通过文本的拓展教学来促进课文文本的理解,加深拓展文本的印象,在有限的时间里,消化更多的文字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这节课上,我们必须明白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后,才能有所拓展,联系课后提到的仿生学,引出更多的例子,也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发明更多从动物身上学到的东西。我们要摒弃那种,没有消化好课内东西,就进行延伸的教学。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学会“系”多音字的用法。
2.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记录自己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
1.自主朗读《蝙蝠宝宝》,读出疑问的语气,试着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解答。
蝙蝠宝宝
一只蝙蝠宝宝
吓得大喊大叫:
“请你打开黑暗,
我害怕这里的光线。”
2.你问我答读
二、整体感知——读薄
过渡语:关于蝙蝠宝宝飞行的秘密,你了解多少?(指名回答)这一节课我们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说明文,相信看到这个题目,好多学生就会生出疑问,别急,请看自学提示。
1.自学提示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关于结构,谁能提出问题?
a.读准字音
蝙蝠启示即使敏锐铃铛苍蝇证明障碍荧屏
b.多音字
系,在系鞋带、系领扣、系围裙读jì;在系列、系统、关系、联系读xì。
c.写字练习
系驾驶
预设:从结构看,课文分哪几部分?(板书思维导图)
2.自学提示二:一边阅读一边思考,针对课题和内容,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记录自己的问题。
三、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一至四题。
板书设计
6.蝙蝠和雷达
提出问题(1-2自然段)
研究问题(3-7自然段)
得出结论(8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从课文内容、写法、启示等不同角度提问,并能借助提出的问题理解课文。
2.迁移运用提问策略,代文完成《主题阅读》中《人类的“老师”》课后题。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讲评练习册一至四题;
2.课前小测试(见同步课件)
二、整理问题清单——读厚
自学提示一:小组合作整理问题清单,想一想、说一说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
温馨提醒:可以结合课后题来整理。
预设1:针对课文内容提问
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的?读读第4-6自然段,完成下列表格。
预设2:从课文写法上提问
为什么要把蝙蝠比作没头苍蝇?
我们可以从“到处乱撞”和“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等语句中想象蝙蝠的状态。是不是和生活中的没头苍蝇四处乱窜相似,这样表达生动形象。
预设3: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提问
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师生问答读:
师:雷达的天线像什么?
男生:雷达的天线像蝙蝠的嘴巴,
女生: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师:雷达的荧光屏像什么?
男生:雷达的荧光屏像蝙蝠的耳朵。
合:科学家正是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才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
三、以文带文
1.课后阅读材料
自学提示二:读片段,想一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
边读边思考边记录问题;
交流分享。
2.自学提示三:运用边读边思考边记录问题的方法,阅读《主题阅读》中《人类的“老师”》,完成课后练习。
四、自主作业
将本课学到的从不同角度提问的方法绘制一份思维导图。
板书设计
6.蝙蝠和雷达
针对课文内容提问
从课文写法上提问
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提问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8
一、导入新课
1.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比赛走路,其中一位学生蒙上眼睛。比赛完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
2.全班同学谈谈眼睛的用处。
3.谈话导入:人夜间行走,如同被蒙上眼睛一样不方便。有一种动物,它不仅善于夜间飞行,而且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动物吗?(板书:蝙蝠)蝙蝠在夜里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是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灵巧地避开。(多媒体演示)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们对蝙蝠进行了试验。(板书:试验)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助科学家们完成一个试验报告。请打开课本第103页,自由朗读课文第4、5自然段,用笔划出有关的内容。(多媒体出示实验报告单)
二、学习课文第4、5、6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4、5段,划出有关内容。
2.指名回答完成的试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多媒体出示答案。)
3.师述: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划上横线。(多媒体出示这句话的内容。)
4.生齐读这句话。
5.师:“配合”是什么意思?去掉“配合起来”行吗?为什么?看了这个试验证明,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现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
6.师范读课文第6自然段,生思考刚才的问题。
7.指名回答。
8.教师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蝙蝠探路原理。
9.学生根据演示画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图。
10.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用多媒体画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图。
11.师述:我们已经知道了蝙蝠就是这样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科学家为了揭开这个秘密,又经过怎样的研究呢?你是从文中哪句话读懂的,把它读一遍。(板书:研究)
12.师述:“反复”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反复……终于”说一句话?
13.小结:通过刚才的试验和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蝙蝠探路的办法。
三、学习第7自然段
1.(多媒体播放飞机夜航)师问: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飞机没有眼睛,它怎么能在漆黑的夜里安全飞行呢?(靠雷达)那么雷达是怎么发明创造出来的呢?(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文中的哪个自然段讲了这个内容?
2.学生自学第7自然段,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雷达的。并画出雷达引导飞机飞行的示意图。
3.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用多媒体动画演示雷达引导飞机飞行图,并画出示意图:
/天线→无线电波→ 障雷达 碍
\荧光屏→无线电波→ 物
4.小结:学了这一自然段的内容,我们明白了飞机能在夜里安全飞行靠的是雷达。
四、复习巩固
1.(多媒体出示两幅示意图)学生比较两幅示意图的异同点。
2.完成课后练习思考第2题。(学生把答案直接填在书上。)
3.多媒体出示答案,学生订正。
五、总结拓展
1.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科学家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板书:启示),然后进行反复试验和研究(板书:反复),终于发明创造了雷达。(板书:发明雷达)。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的题目叫什么?(板书:18蝙蝠和雷达)为什么在课题中加“和”?
2.拓展:同学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这就是仿生学:你知道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多媒体展示如:蜻蜓——飞机、蛙眼——电子蛙眼、荧光屏——日光灯等)科学是多么神奇,一只**常常的蝙蝠能使科学家们得到启示,创造发明了能使飞机安全夜航的雷达。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那么现在我们该怎样做呢?联系实际畅谈。(刻苦学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探索研究,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六、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
2.课后阅读有关创造发明的读物。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
2、质疑: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飞行的,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的,分别做上记号。
2、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
3、出示生词。
蝙蝠、飞蛾、蚊子、苍蝇、铃铛、障碍物、荧光屏
清朗、敏锐、横七竖八
捕捉、避开、揭开、推进
4、说说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什么?(学生的回答是多方面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以下几点:一是蝙蝠的飞行,以及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
5、相继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学习课文的1-6自然段
1、自由朗读
2、小组合作填表:
第一次
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碰着。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
读读课文,同桌互相看图表,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再指名上台介绍。
小结: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下节课我们再来阅读探究这些问题。
四、范写生字,练写字词
教师示范难写的生字,如“避、揭”等,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首只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字要写得匀称整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词。自我批改,错的订正一遍。
2、指名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二、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
1、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上述问题。
2、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骗幅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三、小结全文,延伸拓展
小结:人们从蝙蝠身上发明出雷达,想这样的科学叫什么呢?请阅读资料袋。知道这是仿生学
四、总结:
除了蝙蝠,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生物拥有神奇的本领,从他们身上,我们人类也受到了许多启发。出示“资料袋”。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找一找自然界中的生物还有哪些神奇的本领,想一想,从他们身上,我们能过学习到什么?如果有兴趣的话,还可以试一试,自己设计小发明,并动手实验。
(作为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评比和展示的内容之一。)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介绍了科学家通过对蝙蝠情况的研究,找出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从而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常识兴趣的一篇说明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生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设计理念:
从教材的内容看,难点是让学生弄清楚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在夜间飞机;重点是理解科学家做实验的初衷与经过。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减缓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坡度,本次设计注重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品读关键词句,抓住要点准确把握内容。其次由于本文是科普课文,引进媒体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多样化的信息能让学生全面去感观,创设了更新颖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话可说,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正确读写出14个新词。,
能力目标:利用科学家几次进行科学试验的例子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情感价值观: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教学难点:
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1、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2、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3、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四、学习前三个自然段。
(一)默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句
(二)出示过渡句,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读了这个句子,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
过渡: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要先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三)重点学习第三自然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讲段意
3、对于蝙蝠在夜间飞行,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为什么?
4、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 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1)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有危险的本领。
(2)模拟体验: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让学生闭上双眼,在教室里走一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
(3)说感受
(4)指导朗读:蝙蝠的本领真让人佩服,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话?(赞叹、佩服)
五、结束语:我们人类是靠什么来判断有没有障碍物的?(眼睛)那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飞行,它靠的是不是那双像猫头鹰一样锐利的眼睛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11课《蝙蝠和雷达》,还记得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科学家们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二、自主阅读,全作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究蝙蝠探路的奥秘。
1.快速阅读4、5、6两个自然段,小组合作讨论科学家如何通过实验探究蝙蝠探路的奥秘。
2.学生读书、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3.每组选代表上台介绍试验情况,同时展示试验报告所要填写的内容。
4.屏示、齐读,说说三次实验说明了什么?
过渡语:那么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划出关键词句,四人小组合作说一说。
5、指名说说。
6.多媒体演示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
7.读懂了吗?谁能把这四张卡片:嘴巴、耳朵、发出超声波、障碍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8.假如你是蝙蝠,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本领。
9、让我们一起用赞赏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三、理解飞机如何利用雷达探路。
1、飞机是怎样用雷达探路的?请大家轻声读相关课文内容。划出关键词句。
2、指名说说飞机用雷达探路的方法。
3、多媒体演示飞机利用雷达探路的特点。
4.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障碍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5、假如你是雷达,请给向别人介绍一下自己的本领。
6、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之间的联系。指名说后师生评议
7、多媒体显示:完成填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四、拓展提高,升华情感。
拓展:同学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这就是仿生学:你知道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多媒体展示如:蜻蜓—— 飞机、蛙眼——电子蛙眼、荧光屏——日光灯等)科学是多么神奇,一只**常常的蝙蝠能使科学家们得到启示,创造发明了能使飞机安全夜航的雷达。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那么现在我们该怎样做呢?联系实际畅谈。(刻苦学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探索研究,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五、课后作业:
1.把这个仿生学的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后阅读有关创造发明的读物
板书设计:
11 蝙蝠和雷达
嘴 天线
蝙蝠 超声波 障碍物 无线电波 雷达
耳 荧光屏
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3篇(扩展5)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设计3篇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设计1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蝙蝠”图,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板书:蝙蝠。
2.出示“雷达”图,这是什么?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板书:雷达。
3.板书,齐读课题。那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开启今天的学习。
二、字词学习。
(一)易错词语 强化正音 (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语)
蝙蝠 漆黑 启示 避开 敏锐 铃铛 苍蝇 证明 揭开 障碍物
(二)认识多音字 (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
系着 塞上 荧光屏
(三)写字指导“绳、蝇”
1.字源识字,了解字义
2.观察易错字,分析字形
3.总结书写规律:“绳”和“蝇”是左右结构,都属于左窄右宽的字,右下部位是“电”,竖弯钩要出头。
4.师范写生字。口诀:左窄右宽要明显,口字小小电要宽。
5.学生练写。
“三星”评价(正确、整洁、美观)对学生刚才书写情况进行点评反馈整改。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师: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个主要内容,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可能提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蝙蝠是怎样探路的?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四、细读文本。
1.师: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是从课文内容出发的,为了解决大家所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简单评价。
(2)文中提到的“一红一绿的两盏灯”的作用是什么?(资料解释)
(3)为何先看到灯光再听到隆隆声?(光速和音速的知识)
(4)课文题目既然是蝙蝠和雷达,那为什么开篇描写飞机夜航?(原来是为下边的疑问做铺垫)
3、作者由此得出的问题是什么?(指名回答)
师:是的,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师:这个问题有答案吗?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4、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既然是从蝙蝠的身上得到启示的,那么两者有什么共同点?(都能在夜里飞行)
师:请你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描述蝙蝠飞行技巧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看法。
出示:
(1)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2)蝙蝠无论怎么飞,从来没有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师:比较一下这两句句子,说说哪一句更好?(同桌讨论指名交流)
师:蝙蝠的飞行技巧这么好,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是一个否疑问句,文章并没有直接写“启示”的内容,而是表述从观察蝙蝠的行为中如何提出假设性问题。(板书:提出问题)
5、学习4——7自然段
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做了实验。请大家默读4——7自然段,完成表格。
试验的条件( )
第一次试验:蒙住蝙蝠( ),结果( )。
第二次试验:蒙住蝙蝠( ),结果( )。
第三次试验:蒙住蝙蝠( ),结果( )。
试验得出( )
师:科学家们依靠几次试验得到证明,解决了问题。这是多么好的方法呀。(板书:解决问题)
师:那么,文章在写的时候,为什么只是详细介绍了第一次实验过程,没有具体些后两次实验?
师: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技巧,详略结合,避免重复啰嗦。
师:经过反复研究,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蝙蝠在夜间是如何飞行的吗?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出示第七自然段的语句)
6、学习第八自然段
师:让我们来看看雷达是如何工作,如何给飞机导航的。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无线电波和超声波是一样的吗?你能谈谈它们的共同点吗?
它们的共同点是:遇到障碍物会将无线电波反射回来。
五、回顾全文,感知结构
1、教师:在我们和科学家一起探究的过程中,你发现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吗?(指板书,提示学生归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师:我们在写这种文章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这样的写作方法进叙述。
六、总结升华
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生活提供了方便。
七、拓展阅读。
阅读《有趣的仿生学》,思考:
1、读了本文,你知道哪些东西的发明是由动物得来的启示吗?
2、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思想目标:激发学生爱科学,从小就有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知识目标:弄清楚蝙蝠是怎样用嘴和眼睛配合起来探路的"。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自觉预习,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点:蝙蝠是怎样用嘴和眼睛配合起来探路的。课前准备:学生动手制作和蝙蝠有关卡片。(嘴、超声波、超声波、阻碍物、耳朵)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吗?(学生回答)
2、那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位新朋友,你们认得吗?(学生回答。出示幻灯片蝙蝠图)
3、你们知道哪些有关它的知识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看来,同学们对这一位朋友已经很熟悉了。好了,另一位亲朋友来了,你们认识它吗?(出示幻灯片)能说说和雷达有关的知识吗?(学生回答)
4、通过两种图片的展示,引出课题《蝙蝠和雷达》
二、学习课文内容
1、从课题入手,作者把两种不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并用了一个和把它们联系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共同探讨。请同学们拿起书来齐读课文,边读边找找课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蝙蝠和雷达之间是有联系的?并且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回答,教师规纳。出示关键句(幻灯片)(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让学生根据这句话的前半句,看看能提出什么问题。(学回答,教师概括,出示幻灯片)
3、根据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
4、出示试验表格,让学生分小组完成。
5、从这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试验中,证明了什么?(出示幻灯片)
6、蝙蝠是怎样用嘴和眼睛配合起来探路的?(出示幻灯片)学生读文,找出答案。
7、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完成填空。
8、学生用手里的卡片进行演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用嘴和眼睛配合起来探路的。
9、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什么?(雷达)
10、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呢?学生读文找答案。用手里卡片进行演示,用自己的话说说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11、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是什么?从题目中显示出来(出示出示幻灯片)
三、学生谈收获
xxx
四、课后作业
科学家除了从蝙蝠飞行的秘密中行到启示,发明雷达之外,还从哪些动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创造了其他东西呢?(出示幻灯片)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这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的学习目的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这篇课文就是通过举例——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了雷达,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地处乡镇,见识少,没见过蝙蝠和雷达,所以需要课前布置他们去收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敏锐、揭开、障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从而发明了雷达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和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保护动物,向动物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
教学难点:
了解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了雷达。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教师准备蝙蝠和雷达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播放蝙蝠和雷达的视频。
问:蝙蝠是什么样的动物?什么是雷达?
生就自己掌握的资料回答。
问: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自由发言。
现在,我们就学习第11课蝙蝠和雷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蝙蝠和雷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在文中圈出生字词。
2、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自学生字词,不懂的向同桌请教。
3、教师出示生字词,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学生齐读屏幕上的生字词。学生就不理解的词语提问,教师请同学解答。学生不懂,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句子和上下文理解。
4、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难写的生字,如:蝇,荧等。
5、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指导朗读。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问题:科学家为了弄明白蝙蝠夜间飞行靠什么辨别方向进行了几次试验?每次分别得出什么结论?最后综合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朗读问题,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
3、学生和同桌交流对问题的见解。
4、出示表格,集体交流,填表次数过程每次的结论最后结论
第一次把眼睛蒙上没碰着一个绳子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把耳朵塞住到处乱撞
第三次把嘴蒙上到处乱撞
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
四、小结并拓展。
1、这节课通过学习,我们学会了十四个生字词,明白了蝙蝠夜间飞行靠什么辨别方向。
2、联系生活,说说我们科学家对哪些动物进行研究弄明白了什么事情。
五、作业。
1、复习生字词。
2、课后思考
科学家是怎样发明出雷达的?
板书设计:
11、蝙蝠和雷达
次数过程每次的结论最后结论
第一次把眼睛蒙上没碰着一个绳子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把耳朵塞住到处乱撞
第三次把嘴蒙上到处乱撞
教学反思:
导入时,由于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了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所以学生对蝙蝠和雷达不再陌生了,交流挺积极。谈话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都特想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生字,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提高了生字学习的效率,挺好的。出示重点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这样学生读书目的明确,有效率,通过填表,使全体学生对重点内容都有了清晰的了解。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谈科学家对哪些动物进行研究弄明白了什么事情时,许多学生都说不出来,原因我想应该是学生*时不喜欢读书,知识面太窄了的缘故。以后,学生们应该多读课外书。
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3篇(扩展6)
——《蝙蝠和雷达》优质教学设计3篇
《蝙蝠和雷达》优质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是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通过对蝙蝠情况的研究,找出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从而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常识兴趣的一篇说明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生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学情分析:
每一个学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天性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问难,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设计理念:
从教材的内容看,难点是让学生弄清楚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在夜间飞机;重点是理解科学家做实验的初衷与经过。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减缓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坡度,本次设计注重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品读关键词句,抓住要点准确把握内容。其次由于本文是科普课文,引进媒体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多样化的信息能让学生全面去感观,创设了更新颖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话可说,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正确读写出14个新词。,
能力目标:利用科学家几次进行科学试验的例子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情感价值观: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教学难点:
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1、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2、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3、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四、学习前三个自然段。
(一)默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句
(二)出示过渡句,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读了这个句子,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
过渡: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要先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三)重点学习第三自然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讲段意
3、对于蝙蝠在夜间飞行,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为什么?
4、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 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1)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有危险的本领。
(2)模拟体验: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让学生闭上双眼,在教室里走一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
(3)说感受
(4)指导朗读:蝙蝠的本领真让人佩服,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话?(赞叹、佩服)
五、结束语:我们人类是靠什么来判断有没有障碍物的?(眼睛)那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飞行,它靠的是不是那双像猫头鹰一样锐利的眼睛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11课《蝙蝠和雷达》,还记得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科学家们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二、自主阅读,全作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究蝙蝠探路的奥秘。
1.快速阅读4、5、6两个自然段,小组合作讨论科学家如何通过实验探究蝙蝠探路的奥秘。
2.学生读书、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3.每组选代表上台介绍试验情况,同时展示试验报告所要填写的内容。
4.屏示、齐读,说说三次实验说明了什么?
过渡语:那么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划出关键词句,四人小组合作说一说。
5、指名说说。
6.多媒体演示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
7.读懂了吗?谁能把这四张卡片:嘴巴、耳朵、发出超声波、障碍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8.假如你是蝙蝠,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本领。
9、让我们一起用赞赏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三、理解飞机如何利用雷达探路。
1、飞机是怎样用雷达探路的?请大家轻声读相关课文内容。划出关键词句。
2、指名说说飞机用雷达探路的方法。
3、多媒体演示飞机利用雷达探路的"特点。
4.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障碍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5、假如你是雷达,请给向别人介绍一下自己的本领。
6、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之间的联系。指名说后师生评议
7、多媒体显示:完成填空,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四、拓展提高,升华情感。
拓展:同学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这就是仿生学:你知道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多媒体展示如:蜻蜓—— 飞机、蛙眼——电子蛙眼、荧光屏——日光灯等)科学是多么神奇,一只**常常的蝙蝠能使科学家们得到启示,创造发明了能使飞机安全夜航的雷达。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那么现在我们该怎样做呢?联系实际畅谈。(刻苦学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探索研究,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五、课后作业。
1.把这个仿生学的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后阅读有关创造发明的读物
板书设计:
11 蝙蝠和雷达
嘴 天线
蝙蝠 超声波 障碍物 无线电波 雷达
耳 荧光屏
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3篇(扩展7)
——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3篇
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要求: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具准备:
鹏博士软件、*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出示鹏博士软件的图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板书:略]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1]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2]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3]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 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课后小记: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万里长城像( ),在崇山峻岭之间( ),她高大(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长城是由( )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 )和( )。
2、给生字注音组词
3、抄写课后生词
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1]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一、而自然段
三、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
①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②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板书课题)
2.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幻灯片打出与课本一样的两幅彩图)。
(1)师: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何特点?(长、大、弯)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何特点?(高大、坚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2.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2)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1)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2)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文入情,学第三自然段。
(1)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讨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4.齐读第三自然段。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第四次看两幅彩图,结合下列提示语复述长城远景、近景。
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城砖垛口嘹望*口城台
2.老师总结谈话。
五、延伸性作业
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是苦难?是安宁?是骄傲?是屈辱?还是其他什么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搜集资料,以《长城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为题写一篇辩论稿,准备参加下一次的语文活动课--辩论会。
简评
教学目标体现了认知、智能和情意的多元统一,挖掘了《长城》课文的科学和人文内涵。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严谨细密,条贯统序,易于操作,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理念。特别是图文对照,相得益彰,落实了由远到近,由面到点的观察能力训练,对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是个典型的示范。
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对照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字。
教学难点,重点
1.指导看图。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录音机。
2.长城远景和近景的彩色幻灯片。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自学为辅。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打出幻灯片)
(1)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2)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崇山峻岭之间)
(3)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长和高大)
(4)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他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自学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拉什麽内容
三.图文结合,说一说。
1、说说生字新词。
崇(chong)山峻(jun)岭拍摄(she)嘉(jia)峪(yu)关扶(fu) 智慧(hui) 气魄(po)
2、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3、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第一节讲长城的长;第二节讲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节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第四节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4、说说怎样给各节编一小标题。
(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定出小标题:(1)一条“龙”(2)“高大坚固”;(3)结晶;(4)奇迹。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1、观察远景图。(打出幻灯。)
(1).远景怎样?(像一条龙)
(2).课文怎样写长城的.(位置、宇航员所拍照片)
(3).蜿蜒盘旋和长龙有什麽内在联系(前者为静,后者为动,以动喻静)
(4).长字突出怎样的特点
2、看近景图学第二节
(1)读后思考。
课文中的哪句话表现拉作者的观察点(来到长城脚下)
(2)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长城的那些建筑?(六分别写作者来到长城脚下;长城的高大坚固;城墙顶上;外侧的垛子;城台)
(3)图文对照,指出图上垛子、射口、了望口、和城台的样子,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4)小节这一节近看长城,先整体后部分,构造科学,利于防守。
3、综合两图第三节。
(1)人民为什麽会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围绕站、踏、扶、自然)
(2)从那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条石多重)
(3)为什麽说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4)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智慧完成的。
4、读第四段。
(1)长城为什麽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从长城的长和大想象到建筑的困难,表现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表达拉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喜爱、赞美)
二、总结全文。
1.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2.总结谈话: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板书设计
长城
远景
观察长城
近景
血汗
联想人民
智慧
雄伟
赞美工程 奇迹
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3篇(扩展8)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3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图文并茂、声乐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a、导人。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b.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二、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4k)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静的。当然,*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四、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文,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二、积累,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a、上网搜索、电子阅览、图书馆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b.合作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c.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
◆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断。
◆抒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三、布置作业
1、抄第一课的词语组三词
2、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1观潮
潮来前 风*浪静 笼罩薄雾
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远)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声)
(天下奇观) (近)一条白线 一堵水墙 白浪翻滚(形)
潮来后 风号浪吼 恢复*静
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3篇(扩展9)
——四年级语文《蝙蝠和雷达》课后教学反思3篇
四年级语文《蝙蝠和雷达》课后教学反思1
《蝙蝠和雷达》的第一课时教学,我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生字,会用生字组新词,能正确朗读、听写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成功之处:
根据教学效果,这三个目标都能基本达到了:
首先,在字词教学的环节。听、读、写都得到了落实,特别是认读、和汉字的结构规律识字方法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观察、发现,再总结方法,从而很好地实现了识字目标。
其次,在保证生字词语的学习效果的基础上,正确地朗读课文就得到了保证。而且本文比较简短、生动有趣,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效果就事半功倍了。
而在学习概括主要内容方面一直是学生的一个难点,但本课属于写事文章,相对线索比较清晰,加上课前的预习以及结合课题的质疑,学生对哦文章的重点基本把握了,再套用*时的教学模式“谁?干什么?怎么样?”加以引导,学生还是比较有条理地说出了主要内容。
二、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生字词语的时候,没有及时地找出生字词语在文中的位置,假如这样作重点地朗读指导,课文的朗读效果就更有保障了。
其次,教学生字词语的过程中,花的时间没有进行重点的书写板演与指导,更没有展示和评价学生的`书写效果。
最后,教学生字词语花的时间比较多,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不多,没有很好地进行多形式的朗读训练。
希望今后能稍加注意,合理地教学分配时间,保证学生读的时间。
四年级语文《蝙蝠和雷达》课后教学反思2
一、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自学的兴趣。课堂上,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产生了共鸣。我参与学生的讨论,检查他们的正误,与学生共同思考,参与他们的活动,创造了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气氛。课堂上有笑声,有掌声,有争论声,书声朗朗议论纷纷。课堂上学生自己解决第一节课自己提出的尚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自读、自想、讨论交流、填写教师设计的表格,自己找重点词句,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教师只做问题的引领者,只起穿针引线,搭桥铺路的作用。
二、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学习第三段时学生读懂了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很高这个内容后,启发学生找出表现蝙蝠飞行本领高的词语“夜里”“还能捕捉”“无论怎么……都”“即使……也”。学习第五自然段试验准备的句子中,从重点词语“横七竖八”“许多绳子”“许多铃铛”,体会出科学家工作的细腻。在第六自然段中理解“配合”体会嘴和耳朵的缺一不可。在第七自然段中理解“反复”“终于”,体会科学家工作的艰辛,体会科学家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精神。学生理解后通过有感情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体会到作者语言的准确性,为习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我通过指名读、引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是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的表现。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这是一个很抽象的问题,因为超声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利用学生表演和画示意图及多媒体演示的方法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内课外相结合
学生理解课文后,让学生交流汇报课前搜集的仿生学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在交流完仿生学资料后,我让学生说说你有没有从周围的动、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写下来。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为本单元的习作埋下伏笔。
四年级语文《蝙蝠和雷达》课后教学反思3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晰,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去写的。而且,本篇课文文字浅显易懂。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因此,我在教学中删繁就简,将教学目标定位为读懂课文内容,弄明白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关系即可。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题质疑,引发探究。
古人云:学贵有疑,有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在课堂开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图片和雷达的图片,并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蝙蝠和雷达的了解。学生课前已经预习,很快便说出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而雷达是人类发明的探测仪器,学生答后我再质疑: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科技产品,课题用“和”字连接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有疑是探究学习的开始,一下子学生的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课前,我加强了预习指导,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我又指几名名上台分别介绍三个试验过程,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学生在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三、以演促读,理解探究。
科普之类的文章一般是比较枯燥,不太受孩子们欢迎的。因此,在这课教学之前我就考虑如何避免孩子们在课堂中的倦怠,那就要充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而课堂表演无疑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表演中,学生不仅能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直观形象化,又能在表演中促进自我表现力的提高。在这一课中,我请三名同学上台表演蝙蝠探路的办法,一生当“蝙蝠”,一生当“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一生当“障碍物”。这样的课堂表演,给科普类语文课堂*添了许多生趣。
回顾本课,我依然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如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在填写表格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习惯抄长句长句的内容,不能够使用自己的简练语言,而在汇报的时候,也有多半同学机械照读课本内容,在我逐项出示了自己填的内容,与他们的答案比较,学生们终于知道了在表格中该如何简练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一堂课下来,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3篇(扩展10)
——四年级语文下册《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3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1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课文,课文层次清楚,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提出飞机为何在夜间飞行这一问题;三次特殊的实验;受蝙蝠的启示制造出了雷达。
在设计教学时,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突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训练重点。其次,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再次,适度进行拓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如果把概括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有效方法,运用到其他课内阅读或课外阅读,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导。我让学生仔细阅读完课文后,找出课文中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合起来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当学生找到后,就让他们连起来说一说,并且告诉他们有时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以后的自己阅读中也可以试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如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
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
四年级语文下册《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2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 从质疑中引发探究心理
学习贵在生疑,有疑才能有问,有问才能激发更深地探究。在课堂开始,我首先问学生有没有见过蝙蝠,知不知道什么是雷达,然后介绍什么是蝙蝠什么是雷达,并问学生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而雷达是人类发明的探测仪器,那课题用“和”字连接是为什么呢?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二、 开展活动,回归文本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好实践活动,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小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容易遗忘又是孩子的缺点。让小学生牢固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就必须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进入自我探索的角色。
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通过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推荐访问:上册 蝙蝠 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3篇 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1 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