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10篇】

2023年《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10篇】

时间:2023-01-08 09:25:04 来源:网友投稿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1  整个故事以银河为背景,人类的科技已经发展到了整个银河,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银河帝国。为了减短这段战乱,哈里?谢顿建立了两个基地,预言千年之后后,这两个基地会建立一个更好的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10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10篇】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1

  整个故事以银河为背景,人类的科技已经发展到了整个银河,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银河帝国。为了减短这段战乱,哈里?谢顿建立了两个基地,预言千年之后后,这两个基地会建立一个更好的第二帝国。首先让我们从科学入手,银河帝国里面提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说法,关于科技的倒退。《基地》也是这样,根据《基地》的设定,银河帝国间各星球间的联系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星球间的联系就非常依赖一个统一的*来维持。

  最近读完了银河帝国-基地篇。这本书虽然以科幻小说出名,但是你真正读完,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本在人文方面思考极深的一本书。由于书真的很长,这里先简单的来描述一下整个故事,然后再聊下里面的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

  整个故事以银河为背景,人类的科技已经发展到了整个银河,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银河帝国。然后帝国盛极一时之后,开始衰落。一小群有前瞻的人看到了这个趋势,其中最为出名的是一位数学家,哈里?谢顿,他开创了一门新的科学,名为“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预言”从此成为一门可以信任的科学,人类由此可以看见未来。

  谢顿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帝国灭亡之后会带来一段无止尽的战乱,一直到新的帝国建立。为了减短这段战乱,哈里?谢顿建立了两个基地,预言千年之后后,这两个基地会建立一个更好的第二帝国。

  从许多方面来看,“基地系列”在科幻小说中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小说的焦点在于讨论文明力量的兴衰起落,引为借镜。虽然不少科幻小说都有相似的意图,像《一九八四》或《华氏451度》,都很典型的讲述流行趋势如何在社会上结实累果,再把自己打扮成摩登世界的道德寓言。

  “基地系列”则扩大观察范围,不再把重点放在社会变成什么样子,更关心的是社会怎么改变,要如何适应。此外“心理史学”赋予剧情一个合理化的宿命观,用以道德教化,在剧情里的突发事件皆避无可避,是建构堂皇大道的必然要素,而非失误偏差。比方说,在“骡”现身前的基地已经缓缓步入寡头政治与独裁统治的境地,但是小说把这些都当作“谢顿计划”必不可缺的一环,没有在对错之间大作文章。小说也斟酌讨论到个人主义,“谢顿计划”代表的是一股无可憾动的社会作用,由遍布银河的人类,数以兆亿的心智所带动,任何力量都莫与之争,然而计划本身却仰赖深谋远虑的个体(像是塞佛·哈定和侯伯·马洛)因时制宜,领导大局。“骡”也是单一个体,具有超凡能力,预料之外的颠覆了基地,差点毁了“谢顿计划”,第二基地设局布阵,弥补“骡乱”,倚靠的还是个体。哈里·谢顿希望自己的计划能“将三万年的黑暗洪荒时期,缩短为一千年”,奠基于群体趋势的心理史学,无法准确预测个体的影响力,所以第二基地的真正作用其实是修补这道瑕疵。

  整个银河帝国,从我自己看来,在很多方面其实非常有启发作用,从关于科技发展的探讨,到人文社会的思想,再到宗教于贸易,国家统治,每个方面都有很多有具有启发性的想法。

  首先让我们从科学入手,银河帝国里面提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说法,关于科技的倒退。科技发展到了一个极点,所有东西都开始自动化,庞大的科技系统,造成了人们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首先纵观整套书籍,我尝试的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所谓这个科技倒退的出发点。首先从科技发展的本身。我们都知道任何科技的`出发点,都是基础科学。物理,化学,数学,等等。然后任何一个我们现在看到的高科技,都是从最开始的理论发展而来的,但是到了今天,这些基础的知识,其实都很难在我们*常生活中看到。几代人不停的开发,不断的改进,所有的新时代事物,都是从最初最简单的基础技术一步步的累积而来的。

  看看大家手上的手机,每个人都会用,会打电话,会用程序。厉害一点的,会自己写手机程序,会修理手机。但是真正知道电话是如何互相沟通的,无线电是如何交流的缺寥寥无几了。修理手机,也变成了如何更换其中的零件。突然有一天,你可能会发现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动化运行了,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懂得怎么设计这些自动化生产线的人越来越少了。东西坏了,大家只是换一个零件,至于为什么换,再也没有人明白了。接着,可能突然有一天,人们发现某个零件停产了,再没有人生产了,接着从最基本的零件,到整个产业线,你突然发现某个产品就再也生产不了了。

  虽然这个听起来很夸张,但是这些事情,其实真的是在发生的。从小的方面说,很多银行的系统现今基本都还在用几十年前的IBM系统,核心系统基本没有更新。很多问题就在于,几乎所有的现在的程序都是在最初的基础上建立的,基本没有人能够在从新从底层再设计一套系统。然后这套几十年的系统,也没有会非常大的更新和更替。因为新的技术已经取代旧的技术。然而可以说,等时间越来越旧之后,你可能就会发现,已经没有人理解和明白底层系统的设计,虽然底层才是所有上层系统的根本。

  我们的科技是一代代人慢慢的积累的,科技积累到今天其实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我们可以反方向去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一群现代人赤手空拳来到一个原始生态星球,制造出一台计算机需要多长时间?会经历怎样的技术路线?

  就算全都是各个方面的专家,没有全自动化的工具,没有各个领域的人才储备。就从基本的步骤来说,你要做的有这些:

  从最基础的原件说起:单晶硅生长需要的环境和设备,单晶薄片的切割,研磨,光刻版的制作,氧化层生长,多次曝光,离子掺杂,气象化学淀积,退火,金属连线,切割封装,测试…没有一个不是自动化完成的,其中设计到了自动控制原理,软件相关科学,量子物理,半导体物理,固体物理,热力学,光学,材料科学,还有其他一大批顶尖的以及基础的科学……设计方面,集成电路设计eda软件,最后综合,仿真,画版图…难道用手画笔算么…这种穿越想做什么不好非想做半导体……穿越的工程师需要带多少呀……从理论到设计,从设计到仿真,从制造到测试…都是完整的尖端科技的组合…并不是几个工程师就能完成的事情……几个人能做的也最多就是个耳机放大器收音机啥的…还没地方找音源…做半导体产品从零做起…把*所有的院士都带过去…估计有一百年能做出mos管就不错了…

  仅仅是一个最基本的数字电路比如说计数器就需要如此多的东西,实际做起来更需要几乎地球上所有科学知识的共同协作共同依托。。这个离计算机之间的距离和时间跨度,大概是从地球到冥王星步行那么远吧

  从另外一个方面,制造业精细分工和工业大规模制造分配,也是造成这个问题的一个另外的原因:

  《基地》这段历史,模仿的是罗马帝国崩溃的过程。如果楼主对这段历史还是不够熟悉,那么还可以类比苏联崩溃后的历史进程。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其实还包括东欧)在经济上本来是一个整体,俄罗斯发展什么,白俄罗斯发展什么,哈萨克斯坦发展什么,这都是有一个整体的计划的。但是因为苏联解体,这些经济单元被分割到了一个个小系统里,结果这每一个单元都不能完成真正有价值的产品,结果就是一个个逐渐消亡,他们掌握的技术也就逐渐失传了。所以很多苏联能做的东西,现在俄罗斯反而造不了了。《基地》也是这样,根据《基地》的设定,银河帝国间各星球间的联系还是比较困难的(星际旅行还没到招手打车那种方便程度),所以星球间的联系就非常依赖一个统一的*来维持。否则各个星球就会陷入这种孤立性的衰退,然后各个星球掌握的部分技术逐渐丧失实用性,然后就没人学,然后就没人教,然后就失传了。

  其实关于科技的衰退,在另一方面表现了大工业生产的一个弊端,成熟的工业生产线让大部分人都只能着眼于眼前的一个树子,而忽略了整片森林。科技的复杂,让知识系统的越来越精细化,很少在有所谓的全才,任何一个产品和物品,看似简单,却需要无数的分工合作。最上层的技术,往往是最容易做出产品而获得利益的,使得无数的人着眼于上层技术的改造,和开发,以至于出现很多所谓的“微创新”。忽略了其实真正的基础知识,才是重中之重,所有的知识都是从底层一步步发展的,基础知识才无数科技的地基。

  借用一句不是很负责的比较,看看这几十年大家对于高科技的人才的比喻。从最早的“火箭工程师”,到了“硅谷工程师”。从飞向外太空,到了做手机程序。

  说不定,几百年后。书中的科技衰退,就真的出现了…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2

  终于在奔波中看完了这一系列的7本书,回味无穷。在看书的时候就在考虑怎么样来书写自己的感受,却发现犹如陷入银河的浩瀚中,四处都在闪亮,却难以理出头绪。今天回看了自己在看完《银河帝国基地》时候的读后感,重温了初读书时的感受,也解答了之前自己的一些困惑,不如就着上一篇提到的问题,一并谈谈自己的思考。

  首先是哈里谢顿创立心理史学和建立基地的动机。这部分内容在第4、5部(即《基地前奏》《迈向基地》)中有详细的过程,讲述哈里谢顿是如何从一篇论文开始,一步步走向创立心理史学以及建立基的过程。据说这两本书是阿西莫夫在生命中最后五年完成的,通过这两本书为他最爱的主角哈里谢顿立传。我在阅读的时候,也采用了作者书写的顺序:1—2—3—6—7—4—5,最后阅读的这两本书,让整个系列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当你从端点星的第一次危机开始,在经历了基地—骡—第二基地—盖亚星系—回到地球的整个历程之后,回看恍若神明般的哈里谢顿是如何创立出他那惊世骇俗的心理史学,颇有有一番滋味。不得不说,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太成功了,读者不仅仅跟着人物经历了历险般的奇遇,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从32岁到82岁这期间人物的成长,相比之下《三体》中的人物经历乏味的可怜。哈里谢顿在夫铭的期望下,在铎丝的保护下不断逃亡,不断思考,终于找到了建立心理史学的可行方式,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自称是记者的夫铭,不仅仅是帝国的首相丹莫刺尔,而且是传说中的机仆丹尼尔,而一直保护他的铎丝竟然也是机器人。然而他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她,并愿意携手相伴,即使她是个机器人,无法生育。为了保护谢顿,铎丝遭人暗算而停摆,在临终前,她对谢顿说: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爱,让我成为了真正的人类。铎丝的离去成为了谢顿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而对铎丝的爱正是是他研究创立心理史学的动机之一。并不是为了拯救什么,得到什么,只是因为能够和她在一起。

  其次是关于女性角色偏少。读到后来才发现,书中的女性角色是如此的出彩,各个都是拯救银河系的好手。阻止了骡的贝妲、鬼灵精怪的艾嘉蒂娅、强权执政的布拉诺*、全能少女宝绮丝、以及谢顿的爱人铎丝等等。与《三体》中女性角色纯为摆设截然不同,每一个女性角色不仅仅活灵活现,而且都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对性别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劣势都有着相当精妙的把握。在基地初期,开拓疆域是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男性角色偏多,性格也都是英雄式的聪慧与勇敢。而随着基地的发展,象征精神力量的第二基地的登场,女性的戏份越来越多,甚至最后的男主崔维兹的直觉式思考,都让我觉得非常的女性化。而最终出现的双性人,更让我觉得作者的格局确实很大,不仅没有歧视任何性别,甚至在思考超越性别的人类会如何发展。

  最后想说说我的收获。又要忍不住说,读经典的好处就是每一次阅读都能够有所收获。这一遍下来,最大的启发是心灵控制,它拓宽了我的沟通思路。

  首先是对超越语言沟通的极力赞同。在《安德的游戏》中虫族就是用思维沟通的生物,包括植物形态的猪仔也是一样,甚至三体人也是思维沟通。语言是思维的碎片,正是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差异才导致了人类的分离与猜忌。日常中太多沟通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完成的,且不说故意和假装这两个极大的障碍,即使是想要好好说话,也会出于自身表达和理解的差异,造成沟通中的问题。家庭关系中糟糕的沟通莫不是如此,近年来各种提升家庭中沟通技巧的培训比比皆是,间接说明了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

  其次是正确看待影响他人的利弊。因为有意识地影响一个人,最终导致了这个人的改变,在我看来是非常不正确的一件事,因为这妨碍了他人的自由选择。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是极力避免对他人产生影响。然而阅读这部为大的未来史,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件事,就是没有人拥有绝对的自由,自我对他人的影响根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大。过去自以为为他人自由着想的看法,更多的还是源于夸大了自我的重要性。

  最后是摆脱对情感利用抵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理性的思考于我而言成为了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感情的共鸣常常发生在阅读或者观影甚至听歌的时候,在遇到事,遇到人的时候,尤其是分析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忽略掉情感的因素。这样做当然是为了获得更客观的视角,实际上却变得不那么客观。人类和机器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是忠于自己情感的,为了忠诚、为了名誉、为了爱情、为了尽孝、为了很多虚无缥缈的感情,来调整目标,付诸行动。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有坏人利用他人的情感牵绊而达到自己目的的情节,因此默默地认为这是一件坏人才做的事情。但这次对情感控制思路的打开发现,曾经看到的这只是情感利用的一种而已。我们都是凡人,无法“调整”别人的情感,然而如果可以将自己的目的在其他人情感上找到适合的实现途径,也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我们都有为情感驱动而获得的充盈幸福感,这从不因为同时做了其他事情而减弱。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3

  整个故事以银河为背景,人类的科技已经发展到了整个银河,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银河帝国。为了减短这段战乱,哈里?谢顿建立了两个基地,预言千年之后后,这两个基地会建立一个更好的第二帝国。首先让我们从科学入手,银河帝国里面提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说法,关于科技的倒退。《基地》也是这样,根据《基地》的设定,银河帝国间各星球间的联系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星球间的联系就非常依赖一个统一的*来维持。

  最近读完了银河帝国-基地篇。这本书虽然以科幻小说出名,但是你真正读完,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本在人文方面思考极深的一本书。由于书真的很长,这里先简单的来描述一下整个故事,然后再聊下里面的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

  整个故事以银河为背景,人类的科技已经发展到了整个银河,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银河帝国。然后帝国盛极一时之后,开始衰落。一小群有前瞻的人看到了这个趋势,其中最为出名的是一位数学家,哈里?谢顿,他开创了一门新的科学,名为“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预言”从此成为一门可以信任的科学,人类由此可以看见未来。

  谢顿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帝国灭亡之后会带来一段无止尽的战乱,一直到新的帝国建立。为了减短这段战乱,哈里?谢顿建立了两个基地,预言千年之后后,这两个基地会建立一个更好的第二帝国。

  从许多方面来看,“基地系列”在科幻小说中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小说的焦点在于讨论文明力量的兴衰起落,引为借镜。虽然不少科幻小说都有相似的意图,像《一九八四》或《华氏451度》,都很典型的讲述流行趋势如何在社会上结实累果,再把自己打扮成摩登世界的道德寓言。

  “基地系列”则扩大观察范围,不再把重点放在社会变成什么样子,更关心的是社会怎么改变,要如何适应。此外“心理史学”赋予剧情一个合理化的宿命观,用以道德教化,在剧情里的突发事件皆避无可避,是建构堂皇大道的必然要素,而非失误偏差。比方说,在“骡”现身前的基地已经缓缓步入寡头政治与独裁统治的境地,但是小说把这些都当作“谢顿计划”必不可缺的一环,没有在对错之间大作文章。小说也斟酌讨论到个人主义,“谢顿计划”代表的是一股无可憾动的社会作用,由遍布银河的人类,数以兆亿的心智所带动,任何力量都莫与之争,然而计划本身却仰赖深谋远虑的个体(像是塞佛·哈定和侯伯·马洛)因时制宜,领导大局。“骡”也是单一个体,具有超凡能力,预料之外的颠覆了基地,差点毁了“谢顿计划”,第二基地设局布阵,弥补“骡乱”,倚靠的还是个体。哈里·谢顿希望自己的计划能“将三万年的黑暗洪荒时期,缩短为一千年”,奠基于群体趋势的心理史学,无法准确预测个体的影响力,所以第二基地的真正作用其实是修补这道瑕疵。

  整个银河帝国,从我自己看来,在很多方面其实非常有启发作用,从关于科技发展的探讨,到人文社会的思想,再到宗教于贸易,国家统治,每个方面都有很多有具有启发性的想法。

  首先让我们从科学入手,银河帝国里面提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说法,关于科技的倒退。科技发展到了一个极点,所有东西都开始自动化,庞大的科技系统,造成了人们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首先纵观整套书籍,我尝试的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所谓这个科技倒退的出发点。首先从科技发展的本身。我们都知道任何科技的出发点,都是基础科学。物理,化学,数学,等等。然后任何一个我们现在看到的高科技,都是从最开始的理论发展而来的,但是到了今天,这些基础的知识,其实都很难在我们*常生活中看到。几代人不停的开发,不断的改进,所有的新时代事物,都是从最初最简单的基础技术一步步的累积而来的。

  看看大家手上的手机,每个人都会用,会打电话,会用程序。厉害一点的,会自己写手机程序,会修理手机。但是真正知道电话是如何互相沟通的,无线电是如何交流的缺寥寥无几了。修理手机,也变成了如何更换其中的零件。突然有一天,你可能会发现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动化运行了,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懂得怎么设计这些自动化生产线的人越来越少了。东西坏了,大家只是换一个零件,至于为什么换,再也没有人明白了。接着,可能突然有一天,人们发现某个零件停产了,再没有人生产了,接着从最基本的零件,到整个产业线,你突然发现某个产品就再也生产不了了。

  虽然这个听起来很夸张,但是这些事情,其实真的是在发生的。从小的方面说,很多银行的系统现今基本都还在用几十年前的IBM系统,核心系统基本没有更新。很多问题就在于,几乎所有的现在的程序都是在最初的基础上建立的,基本没有人能够在从新从底层再设计一套系统。然后这套几十年的系统,也没有会非常大的更新和更替。因为新的技术已经取代旧的技术。然而可以说,等时间越来越旧之后,你可能就会发现,已经没有人理解和明白底层系统的设计,虽然底层才是所有上层系统的根本。

  我们的科技是一代代人慢慢的积累的,科技积累到今天其实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我们可以反方向去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一群现代人赤手空拳来到一个原始生态星球,制造出一台计算机需要多长时间?会经历怎样的技术路线?

  就算全都是各个方面的专家,没有全自动化的工具,没有各个领域的人才储备。就从基本的步骤来说,你要做的有这些:

  从最基础的原件说起:单晶硅生长需要的环境和设备,单晶薄片的切割,研磨,光刻版的制作,氧化层生长,多次曝光,离子掺杂,气象化学淀积,退火,金属连线,切割封装,测试…没有一个不是自动化完成的,其中设计到了自动控制原理,软件相关科学,量子物理,半导体物理,固体物理,热力学,光学,材料科学,还有其他一大批顶尖的以及基础的科学……设计方面,集成电路设计eda软件,最后综合,仿真,画版图…难道用手画笔算么…这种穿越想做什么不好非想做半导体……穿越的工程师需要带多少呀……从理论到设计,从设计到仿真,从制造到测试…都是完整的尖端科技的组合…并不是几个工程师就能完成的事情……几个人能做的也最多就是个耳机放大器收音机啥的…还没地方找音源…做半导体产品从零做起…把*所有的院士都带过去…估计有一百年能做出mos管就不错了…

  仅仅是一个最基本的数字电路比如说计数器就需要如此多的东西,实际做起来更需要几乎地球上所有科学知识的共同协作共同依托。这个离计算机之间的距离和时间跨度,大概是从地球到冥王星步行那么远吧

  从另外一个方面,制造业精细分工和工业大规模制造分配,也是造成这个问题的一个另外的原因:

  《基地》这段历史,模仿的是罗马帝国崩溃的过程。如果楼主对这段历史还是不够熟悉,那么还可以类比苏联崩溃后的历史进程。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其实还包括东欧)在经济上本来是一个整体,俄罗斯发展什么,白俄罗斯发展什么,哈萨克斯坦发展什么,这都是有一个整体的计划的。但是因为苏联解体,这些经济单元被分割到了一个个小系统里,结果这每一个单元都不能完成真正有价值的产品,结果就是一个个逐渐消亡,他们掌握的技术也就逐渐失传了。所以很多苏联能做的东西,现在俄罗斯反而造不了了。《基地》也是这样,根据《基地》的设定,银河帝国间各星球间的联系还是比较困难的(星际旅行还没到招手打车那种方便程度),所以星球间的联系就非常依赖一个统一的*来维持。否则各个星球就会陷入这种孤立性的衰退,然后各个星球掌握的部分技术逐渐丧失实用性,然后就没人学,然后就没人教,然后就失传了。

  其实关于科技的衰退,在另一方面表现了大工业生产的一个弊端,成熟的工业生产线让大部分人都只能着眼于眼前的一个树子,而忽略了整片森林。科技的复杂,让知识系统的越来越精细化,很少在有所谓的全才,任何一个产品和物品,看似简单,却需要无数的分工合作。最上层的技术,往往是最容易做出产品而获得利益的,使得无数的人着眼于上层技术的改造,和开发,以至于出现很多所谓的“微创新”。忽略了其实真正的基础知识,才是重中之重,所有的知识都是从底层一步步发展的,基础知识才无数科技的地基。

  借用一句不是很负责的比较,看看这几十年大家对于高科技的人才的比喻。从最早的“火箭工程师”,到了“硅谷工程师”。从飞向外太空,到了做手机程序。

  说不定,几百年后。书中的科技衰退,就真的出现了......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4

  《基地与帝国》是基地系列的第二本,饶有兴趣地读完《基地》之后,我发现《基地与帝国》的结构跟前一本有很大的不同,《基地》都是中篇小说,一篇讲述一个故事,彼此之间既独立又有关联,而且以情节为主,人物本身的性格特点并不鲜明,两任*之间实际上还有不少相似性。而《基地与帝国》中,除了匆匆了结贝尔·里欧思之后,就把大量的笔墨用在骡身上,从此开始了长篇的写作。说到这里,里欧思这个炮灰真可怜,本来是帝国难得一见的将才,年轻强悍、富有魅力且忠心耿耿,就因为“以活生生的意志对抗幽灵之手”,结果看似轰轰烈烈的攻势就如同风中蜡烛一样,无声无息地熄灭了。

  当然《将军》篇章还是有着很多内容的,拉珊·迪伐斯在孤立无援之下采取的种种英雄行为,基地本身走向腐化与专制,独立行商的兴起和反抗,以迪伐斯死于矿区所代表的矛盾加剧等等,但是因为骡的强大光环,和作者对他的大篇着墨,这些人物和情节的光彩都轻易被湮灭了。骡是迄今为止谢顿计划中的一个最大的变数,也是作者迄今为止最花心力描写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阿西莫夫对其如此偏爱,除了哈里·谢顿,这是占了基地系列篇幅最长的一个人物。也许是骡有着奇异的精神力量,而这跟神秘的第二基地,甚至其后的大谜团盖娅有着本质的联系。)骡是个相貌丑陋怪异的突变种,从小就是孤儿,当他备受欺凌和歧视地长大,并发现自己拥有改变他人情感的独特力量,他自然而然地想要报复社会——通过称霸整个银河,让所有人在他脚下匍匐。

  但是,他仍然是一个善良的人,还拥有行吟诗人般多愁善感的心灵、浓重的自卑感和与此相对的要将一切袒露出来的高傲,也因此他用“骡”这个暗示自己残缺又带着侮辱性的名字命名自己(也许就是他小时候被人取的绰号),总之,他要这个难听的名字响彻银河的上空,要人人或热爱或惧怕这个名字。当他用计假扮小丑结识杜伦夫妇,从而施展自己混入基地,并影响基地的计划时,他意外地遇到了一个不歧视他,并对他充满同情和好感的女人——贝泰,也因此沦陷,而导致他消灭两个基地的计划破产。我相信,骡在贝泰面前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接近他自己的内心。他描绘的骡,是个理想中的高头大马巨搫——身材魁梧、勇武过人、毫无畏惧,唯一一样的,是他们一样拥有异能。而这个在贝泰面前时时瑟瑟发抖、有着不切实际浪漫想法和夸张言语的骡,也许正是小时候,一个时时被人欺负、渴望母亲无私关爱的马巨搫。两者都是他,只是后一者,他成年以后,就不会再在人前表露,或者是仅仅在把面前这些趾高气扬的人当成失败者和臣仆时表现出来,以满足心里的高傲和讽刺。他自己说过:“这是我的弱点,我希望别人了解我。” 贝泰察觉了他的身份,并设法杀死了查处第二基地真相的艾布林·米斯。使得骡无法进击第二基地。这是他遭遇的一个重大失败,另一个重大失败也随之而来,他发现贝泰并不爱他,实际上,她厌恶他,骡费劲心力创建的辉煌帝国,对她而言是“迅速而卑贱的”,而且“我们已经击败了你,我死也瞑目”。

  So,事业和情感的双重打击,但是骡并没有报复她,也没有回转她使之成为自己的禁脔,只是因为他的善良和骄傲。事实上,我对骡和骡所建立的帝国自始至终没有恶感,他很少伤害人命,他所建立的帝国,结束了银河间长期的战乱,使*民百姓得以安宁的生活。但,骡有一个,或者说两个致命的弱点,一、他无法生育,也就无法确定帝国的下任统治者,特别是有着他这样能控制人类的人;二、他很荏弱,寿命连常人一半都不到。所以他建立的帝国只是沙堆上的宫殿,注定面临失败的命运。一个伤感的故事!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5

  《基地与帝国》是基地系列的第二本,饶有兴趣地读完《基地》之后,我发现《基地与帝国》的结构跟前一本有很大的不同,《基地》都是中篇小说,一篇讲述一个故事,彼此之间既独立又有关联,而且以情节为主,人物本身的性格特点并不鲜明,两任*之间实际上还有不少相似性。而《基地与帝国》中,除了匆匆了结贝尔·里欧思之后,就把大量的笔墨用在骡身上,从此开始了长篇的写作。说到这里,里欧思这个炮灰真可怜,本来是帝国难得一见的将才,年轻强悍、富有魅力且忠心耿耿,就因为“以活生生的意志对抗幽灵之手”,结果看似轰轰烈烈的攻势就如同风中蜡烛一样,无声无息地熄灭了。

  当然《将军》篇章还是有着很多内容的,拉珊·迪伐斯在孤立无援之下采取的种种英雄行为,基地本身走向腐化与专制,独立行商的兴起和反抗,以迪伐斯死于矿区所代表的矛盾加剧等等,但是因为骡的强大光环,和作者对他的大篇着墨,这些人物和情节的光彩都轻易被湮灭了。骡是迄今为止谢顿计划中的一个最大的变数,也是作者迄今为止最花心力描写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阿西莫夫对其如此偏爱,除了哈里·谢顿,这是占了基地系列篇幅最长的一个人物。也许是骡有着奇异的精神力量,而这跟神秘的第二基地,甚至其后的大谜团盖娅有着本质的联系。)骡是个相貌丑陋怪异的突变种,从小就是孤儿,当他备受欺凌和歧视地长大,并发现自己拥有改变他人情感的独特力量,他自然而然地想要报复社会——通过称霸整个银河,让所有人在他脚下匍匐。

  但是,他仍然是一个善良的人,还拥有行吟诗人般多愁善感的心灵、浓重的自卑感和与此相对的要将一切袒露出来的高傲,也因此他用“骡”这个暗示自己残缺又带着侮辱性的名字命名自己(也许就是他小时候被人取的绰号),总之,他要这个难听的名字响彻银河的上空,要人人或热爱或惧怕这个名字。当他用计假扮小丑结识杜伦夫妇,从而施展自己混入基地,并影响基地的计划时,他意外地遇到了一个不歧视他,并对他充满同情和好感的女人——贝泰,也因此沦陷,而导致他消灭两个基地的计划破产。我相信,骡在贝泰面前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接近他自己的内心。他描绘的骡,是个理想中的高头大马巨搫——身材魁梧、勇武过人、毫无畏惧,唯一一样的,是他们一样拥有异能。而这个在贝泰面前时时瑟瑟发抖、有着不切实际浪漫想法和夸张言语的骡,也许正是小时候,一个时时被人欺负、渴望母亲无私关爱的马巨搫。两者都是他,只是后一者,他成年以后,就不会再在人前表露,或者是仅仅在把面前这些趾高气扬的人当成失败者和臣仆时表现出来,以满足心里的高傲和讽刺。他自己说过:“这是我的弱点,我希望别人了解我。” 贝泰察觉了他的身份,并设法杀死了查处第二基地真相的艾布林·米斯。使得骡无法进击第二基地。这是他遭遇的一个重大失败,另一个重大失败也随之而来,他发现贝泰并不爱他,实际上,她厌恶他,骡费劲心力创建的辉煌帝国,对她而言是“迅速而卑贱的”,而且“我们已经击败了你,我死也瞑目”。

  所以,事业和情感的双重打击,但是骡并没有报复她,也没有回转她使之成为自己的禁脔,只是因为他的善良和骄傲。事实上,我对骡和骡所建立的帝国自始至终没有恶感,他很少伤害人命,他所建立的帝国,结束了银河间长期的战乱,使*民百姓得以安宁的生活。但,骡有一个,或者说两个致命的弱点,一、他无法生育,也就无法确定帝国的下任统治者,特别是有着他这样能控制人类的人;二、他很荏弱,寿命连常人一半都不到。所以他建立的帝国只是沙堆上的宫殿,注定面临失败的命运。一个伤感的故事!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6

  《银河帝国:基地》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对当时社会做出伟大贡献之人的一段丰富且有趣的经历,他们分别是哈里·谢顿、赛佛·哈定和侯伯·马洛。

  这次的读后感,我不想千篇一律地概括书本内容,我主要想谈谈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赛佛·哈定。他是基地第一任端点市*,领导基地度过第一、二次谢顿危机。说实话,他刚出现在这本书时,我对他的感觉并不是很好,我当时觉得他是一个有些懦弱的男人,但是我继续往后看的过程中,发现他是一位十分冷静、有智慧、会灵活变通、有修养、有时候会开些小玩笑的人。我很欣赏他的沉着冷静,因为这一个性上的特色帮助他再一次当上了端点市*。他极具个人魅力,能力很强,出口成章。他有许多流芳千古的名言警句,其中有一句让我记忆十分深刻——"武力是无能者最后的手段。"

  我对赛佛·哈定印象非常深刻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在看他的故事的同时,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比如:冲动是魔鬼;我们需要用冷静的态度分析一件事的利与弊;一个充满智慧的人是不会轻易动用武力去解决事情,因为他们知道这对他们没有一点意义和价值,所以他们会更喜欢用嘴和实际行动来获得成功……

  我发现作者虽然在这本书里运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达当时人物的情感,但很多人物的外貌要不是一笔带过,要不就根本就没有提到,我觉得作者在人物上可以增加多一点外貌描写来加深读者对这些人物的印象。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当我在看这本书时,一个章节的故事结束后,另一个故事紧跟着就冒出来,没有一点衔接和过渡,使我看的时候有些茫然。

  虽然这本书在有些内容的描述和编写上有点小瑕疵,但我认为,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令人称赞的文笔,及他严谨的逻辑思维值得赞叹。它不仅反映出科技与数学渐渐的发达、进步,同时还告诉我们只有敢于想象、敢于尝试,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就有成功的可能性。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写出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人物,也是人类历史上不容错过的系列小说之一。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7

  一个人要在60岁依然热爱20岁热爱的东西,但不要反对相同的东西,我们都希望既能变成熟的同时,也能保持童心。阿西莫夫做到了,他的方法可以总结成“执着地爱,健忘地厌”。同时,用一生的时间,认真选择一条趋势,和趋势做朋友,它能帮你超越所有那些你厌恶的东西,给你带来所有新鲜的美好。

  过年期间因为不停的值班,所以第三次重温了这部小说(因为一个人怕黑,所以值班一直是开着灯睡觉的,而且还睡不着)。读完最后一章,仰天长叹,这真是一部有毒的小说,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三观。不得不写一篇读后感纪念一下。

  初识《基地》系列小说是在自己初中的时候,那时自己还是一个青涩少年。语文老师的办公室里有一个书架,里面放着她爱读的所有小说,有一次上课看《卫斯理系列》被叫到办公室谈话,批评我看的书太low了。她强烈安利了这本《基地》,如果我答应不在她的课上看书就借给我读,而且还和我打了个赌“如果这本书没有卫斯理好看,以后上课随便我怎么样。”

  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我还是too young too 。

  这本书真的有毒,当时还没有出系列丛书,小说是在“译林”杂志的每季度特别期刊上刊行的,只有前三部。捧着两本杂志,看了三天三夜。看完之后,我直接去邮局订了一年的译林杂志,可是后来再也没有看到比这本书更好看的小说了。

  这是一个肯定会输的赌。

  他是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一生著书500本,是一个真正的写书狂魔,至今没有人打破他的记录。他1920年出生在德国,3岁的时候和爸妈移民到美国,上大学的时候开始投稿,唯一的爱好就是写作,又有热情又有才能,大学之后阿奇莫夫就进入了写作的喷涌期,这个喷涌期持续了一生。在72年的人生里面,阿奇莫夫*均一年写9本书(我连一篇综诉3个月都写不好),这个记录至今没有人打破。

  阿西莫夫开始是为了兴趣写作,30岁之前,他发了很多文章,在科幻界很有名,却没有赚什么钱。下班之后咬着牙写作,直到1961年,当时有一个出版社把他写的零散的故事整理成三本书,同一起名叫《基地三部曲》重新出版,这一下轰动世界,名利双收,从此辞职回家专心写作。

  阿西莫夫写科幻小说就跟我们吃饭这么容易,有一次综艺节目阿西莫夫为了证明自己有才,就拿来打字机,三十分钟现场写了一部小说,写完之后看看质量不错,就直接发表了,真是努力过才知道天赋有多么重要啊。

  1988年的时候阿西莫夫已经是世界科幻界的最著名的作家了,他一共得了六次雨果奖,也得了星云奖终生成就大师,这两个将是世界科幻的最高奖项了,当时人们用阿西莫夫的名字来命名杂志,用阿西莫夫模块来命名机器人的人机安全性,还有阿西莫夫在小说提出的人机三大定律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概念。但这时他的身体已经越来越不好。但在这时他宣布开始续写基地,阿西莫夫表示留给我的时间不多,希望我能写到最后,他希望自己在停止呼吸的时候仍然在写作。如果死的时候能胖的一下倒在打字机上,头卡在键盘上就好了。遗憾的是阿西莫夫没能实现他的愿望,最后还是因为身体虚弱被送到医院,不久就离世了。

  阿西莫夫的一生都在写做,早年是靠兴趣写作,中年被读者和社会推着写,老年是自己主动要写。阿西莫夫把最后时间留给了基地这不小说,是因为伟人在老的时候都有一个愿望,希望自己的著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比如爱因斯坦追求统一场论,孔子追求一以贯之,在文学上,阿西莫夫也在追求自己的同一场论,阿西莫夫一生著作无数,但有三个系列是最重要的“机器人系列”“帝国系列”“基地系列”,他希望用最后的故事把这三个故事变成一个整体。公元30世纪到公元2000世纪的故事连接成了一个宏大整体。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8

  剧情的推进都建立在哈里·谢顿的心理史学对未来的预测之中,总觉得这种设定有些玄学的感觉,但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理论上是也许可以做到的,但要考虑无限多的因素,它的计算量将是巨大的。

  三次化解危机之法:势力均衡、科学化宗教的统治、自由贸易的“糖衣大炮”。特别是最后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令我思考良久,结合看的上一本书——《*时代的到来》,经济贸易的能力有时或许比权力更大,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强大的商贸公司,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其在政治领域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甚至堪比一个国家。

  书中人物的政治角逐都让我影响深刻。基地立身于一个小小的行星,其力量与四大王国、银河边缘的其他势力以及其背后尚未灭亡的银河帝国相比,是微弱的,甚至是不值一提的。但基地的历代领袖凭借自己的政治智慧,以非武力的方式解决了危机。这一系列的过程都足够吸引我再读一遍。

  书中基地的敌人都是笃信军事力量强权人物,我觉得他们与基地领导人相比,都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对手略弱,读下来感觉化解谢顿危机没有“力挽狂澜”之感。

  但它仍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不该贬低它,也不该神话它。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9

  《银河帝国:基地》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对当时社会做出伟大贡献之人的一段丰富且有趣的经历,他们分别是哈里·谢顿、赛佛·哈定和侯伯·马洛。

  这次的读后感,我不想千篇一律地概括书本内容,我主要想谈谈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赛佛·哈定。他是基地第一任端点市*,领导基地度过第一、二次谢顿危机。说实话,他刚出现在这本书时,我对他的感觉并不是很好,我当时觉得他是一个有些懦弱的男人,但是我继续往后看的过程中,发现他是一位十分冷静、有智慧、会灵活变通、有修养、有时候会开些小玩笑的人。我很欣赏他的沉着冷静,因为这一个性上的特色帮助他再一次当上了端点市*。他极具个人魅力,能力很强,出口成章。他有许多流芳千古的名言警句,其中有一句让我记忆十分深刻——"武力是无能者最后的手段。"

  我对赛佛·哈定印象非常深刻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在看他的故事的同时,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比如:冲动是魔鬼;我们需要用冷静的态度分析一件事的利与弊;一个充满智慧的人是不会轻易动用武力去解决事情,因为他们知道这对他们没有一点意义和价值,所以他们会更喜欢用嘴和实际行动来获得成功……

  我发现作者虽然在这本书里运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达当时人物的情感,但很多人物的外貌要不是一笔带过,要不就根本就没有提到,我觉得作者在人物上可以增加多一点外貌描写来加深读者对这些人物的印象。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当我在看这本书时,一个章节的故事结束后,另一个故事紧跟着就冒出来,没有一点衔接和过渡,使我看的时候有些茫然。

  虽然这本书在有些内容的描述和编写上有点小瑕疵,但我认为,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令人称赞的文笔,及他严谨的逻辑思维值得赞叹。它不仅反映出科技与数学渐渐的发达、进步,同时还告诉我们只有敢于想象、敢于尝试,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就有成功的可能性。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写出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人物,也是人类历史上不容错过的系列小说之一。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10

  终于在奔波中看完了这一系列的7本书,回味无穷。在看书的时候就在考虑怎么样来书写自己的感受,却发现犹如陷入银河的浩瀚中,四处都在闪亮,却难以理出头绪。今天回看了自己在看完《银河帝国基地》时候的读后感,重温了初读书时的感受,也解答了之前自己的一些困惑,不如就着上一篇提到的问题,一并谈谈自己的思考

  首先是哈里谢顿创立心理史学和建立基地的动机。这部分内容在第4、5部(即《基地前奏》《迈向基地》)中有详细的过程,讲述哈里谢顿是如何从一篇论文开始,一步步走向创立心理史学以及建立基的过程。据说这两本书是阿西莫夫在生命中最后五年完成的,通过这两本书为他最爱的主角哈里谢顿立传。我在阅读的时候,也采用了作者书写的顺序:1—2—3—6—7—4—5,最后阅读的这两本书,让整个系列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当你从端点星的第一次危机开始,在经历了基地—骡—第二基地—盖亚星系—回到地球的整个历程之后,回看恍若神明般的哈里谢顿是如何创立出他那惊世骇俗的心理史学,颇有有一番滋味。不得不说,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太成功了,读者不仅仅跟着人物经历了历险般的奇遇,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从32岁到82岁这期间人物的成长,相比之下《三体》中的人物经历乏味的可怜。

  哈里谢顿在夫铭的期望下,在铎丝的保护下不断逃亡,不断思考,终于找到了建立心理史学的可行方式,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自称是记者的夫铭,不仅仅是帝国的首相丹莫刺尔,而且是传说中的机仆丹尼尔,而一直保护他的铎丝竟然也是机器人。然而他已经深深的爱上了她,并愿意携手相伴,即使她是个机器人,无法生育。为了保护谢顿,铎丝遭人暗算而停摆,在临终前,她对谢顿说: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爱,让我成为了真正的人类。铎丝的离去成为了谢顿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而对铎丝的爱正是是他研究创立心理史学的动机之一。并不是为了拯救什么,得到什么,只是因为能够和她在一起。

  其次是关于女性角色偏少。读到后来才发现,书中的女性角色是如此的出彩,各个都是拯救银河系的好手。阻止了骡的贝妲、鬼灵精怪的艾嘉蒂娅、强权执政的布拉诺*、全能少女宝绮丝、以及谢顿的爱人铎丝等等。与《三体》中女性角色纯为摆设截然不同,每一个女性角色不仅仅活灵活现,而且都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对性别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劣势都有着相当精妙的把握。在基地初期,开拓疆域是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男性角色偏多,性格也都是英雄式的聪慧与勇敢。而随着基地的发展,象征精神力量的第二基地的登场,女性的戏份越来越多,甚至最后的男主崔维兹的直觉式思考,都让我觉得非常的女性化。而最终出现的双性人,更让我觉得作者的格局确实很大,不仅没有歧视任何性别,甚至在思考超越性别的人类会如何发展。

  最后想说说我的收获。又要忍不住说,读经典的好处就是每一次阅读都能够有所收获。这一遍下来,最大的启发是心灵控制,它拓宽了我的沟通思路。

推荐访问:银河 帝国 读书笔记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10篇】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1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100字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