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宽容》教学设计【10篇】(完整)

2023《宽容》教学设计【10篇】(完整)

时间:2023-01-07 17:15:05 来源:网友投稿

《宽容》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序言”文体知识。  2、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与“守旧老人”形象的典型意义。  3、学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把握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4、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宽容》教学设计【10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宽容》教学设计【10篇】(完整)

《宽容》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序言”文体知识。

  2、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与“守旧老人”形象的典型意义。

  3、学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把握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4、理解思想自由、宽容精神是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5、学习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先驱者精神。

  教学重点

  1、把握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领悟课文中蕴涵丰富哲理的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借鉴、吸收。

  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领会、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对“宽容”一词是如何理解的?(学生回答),那么大家说我们人与人之间需不需要宽容呢?的确,宽容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宽松和谐,宽容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信任,宽容是一种胸怀,我认为它更是一种境界,为了让我们彼此的心不足遥远,让我们永远握住宽容的双手吧!刚才我们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宽容,那么在整个人类思想发展过程中,我们将如何对待新生事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房龙,在他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中去体验宽容。

  二、介绍作者房龙及其作品

  房龙——大象风格的历史写家。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画画,他著作的插图均出自于自己之手。作品有《宽容》、《房龙地理》、《人类的故事》、《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

  《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主张对异见的宽容,并谴责*分子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介绍这一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

  三、解题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阅读提示”,划出重点内容。

  1、在阅读提示中,应找到《宽容》一书的中心内容、序言的大致概念、本课序言的特点、本课的中心内容等。

  2、补充:序言的概念

  序言,简称“序”,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序”这种文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叫自序,一种叫代序。

  自序是作者在自己著作正文前写的文章,一般说明书的宗旨和写的经过;代序是为别人的著作写序言,多介绍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也可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

  序言内容广泛,形式自由,感情色彩较浓。

  3、提问:学习了以上有关序言的知识后,你认为本文属于那种序言?

  明确:自序。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采用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结合的方式)(课件展示)

  2、你认为本篇序言的特点是什么?

  3、请同学们用给各部分加小标题的形式快速理清课文思路。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4、文中叙述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什么?

  5、故事的发生地有什么特点?

  6、你能试着复述这个故事吗?

  明确:(课件展示)

  1、本文不同于一般的序言,很像一个寓言故事,但叙事的笔法又像散文诗。所以本文在形式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散文诗的形式讲述寓言故事;二是各部分之间都用“*”隔开,而各部分之间又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2、《〈宽容〉序言》中作者将一个富有宣传性、鼓动性、劝诫性的故事分成了十小节:①无知山谷;②孤独的先驱者;③先驱者传播新文明;④守旧老人率众杀死先驱者;⑤山谷遭旱,生灵遭难;⑥饥寒交迫,恪守旧律;⑦山民叛乱,投奔新路;⑧重获新生,怀念先驱;⑨再回山谷,朝拜先驱;⑩警示人类,牢记教训。

  课文结构: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小节是第一部分,写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第二至第四小节是第二部分,写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律法杀了他。

  第五至第九小节是第三部分,写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进入新的世界,又过上幸福生活,并纪念先驱者。

  最后一节是第四部分,写作者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3、故事发生的时间,从序言的最后一节可以看出:“这样的事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故事发生的地点就是“无知山谷”。

  4、无知山谷是一个闭塞、贫穷、落后的地方,造就了一群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麻木不仁的人们。

  5、复述(只要能将大致内容讲出来即可,重点在于学生的参与,培养大胆表达的能力)。

  四、作业

  认真阅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难懂的句子和富有哲理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宽容〉序言》用一个虚构的故事,浓缩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无数事实,强调了宽容精神对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那么,贫穷、落后、*的根源在哪里?人类追求真理的脚步又将怎样呢?让我们还是深入研读《〈宽容〉序言》吧。

  二、人物分析

  (学生再读课文,重点关注有关人物形象描述的句子,思考有关人物形象的问题)

  1、课文中涉及的人物都有谁?(课件展示)

  2、人物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1、守旧老人、村民、漫游者。

  2。人物是抽象的、类型化的。

  守旧老人:把古书和律法变成至高无上的权力宝杖,借此愚弄和统治百姓。他们是新事物、新思想的绊脚石,代表着顽固不化、冷酷无情的统治阶级。

  村民:被自身的惰性销蚀得既愚弱又麻木,屈从于强权统治,甚至成为守旧老人的帮凶。只是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才被激发了生命的活力。他们是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必须被唤醒的主力──人民群众。

  漫游者:有着超乎常人的血性和责任感,率先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即使知道自己面临的是何等可悲的结局,也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传播新世界的声音。他代表着有强烈开拓精神与历史使命感的革命先驱者形象。

  三、重点探究

  (学生三读课文,思考,讨论,总结)

  1、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句子的含义。

  (1)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

  (2)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

  (3)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4)我已经找到一条通往更美好的家园的大道,我已经看到幸福的曙光。跟我来吧,我带领你们奔向那里。上帝的笑容不只是在这儿,也在其他地方。

  (5)他停住了,人群里发出了一声恐怖的吼声。

  (6)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总结明确:

  (1)“知识的小溪”,要紧扣住一个“小”字,反映出了无知山谷的文明程度,浅陋贫乏。小溪虽小,毕竟是流动的,还有一定的活力。

  “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无知山谷古老守旧、没有知识的更新,古老的律法束缚着新知识的汇入。

  “缓缓地流”更是说明无知山谷文化发展停滞、落后,保守势力强大,很难改变。

  (2)本句中,应该理解“无知山谷”是有着深刻含义的,它指代的是愚昧守旧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旧的东西很难打破,人们也不敢打破,因为“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所以,人们只好守旧,以达到“大家都和睦相处”而相安无事。

  (3)理解本句,可以从上句得到一些启示,体会无知山谷中律法的严酷镇压,受守旧老人的蒙骗,人们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追求新思想、新观念的人。从文章的第一节中还可以看出“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数量太少,孤军奋战,因而“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最终归于“屈服和失败”。

  (4)漫游者历尽千辛万苦、千难万险,已经找到通往充满光明的新生活的道路,他不畏艰辛、不惧死亡地回来,是为了带领无知山谷的人们冲破旧思想、旧势力,开辟新天地,走向新生活。

  (5)人们为什么会“恐怖”呢?他们“恐怖”什么呢?由于人们的.无知,他们奉守旧老人为神明,奉祖宗律法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铁律,在守旧老人的欺骗和蒙蔽下,人们也认为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所以在新思想、新天地面前发出了“恐怖的吼声”。从“吼声”可以看出他们“恐怖”的程度之重。

  (6)人们的“恐惧”来源于祖宗律法、守旧老人的威严的重压,害怕“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但是特大干旱使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把希望寄托在山的那一边,律法却说“不行”,人们因此而彻底失望,死亡的恐惧战胜了律法的威严,终于产生了反叛的勇气。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句话出现在课文第一节的开头和结尾,之后在第八节的结尾又有“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思考:“宁静”是一种什么状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文章前后的“幸福”是同一种幸福吗?

  (2)无知山谷的村民是过着幸福的生活吗?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怎样理解“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句子在第一节)

  (3)第四节中“人们举起石块杀死了漫游者”,为什么杀死漫游者的是人们,而不是守旧老人?

  (4)第八节中“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我们当时知道的话,当然就……”未说完的话应该是什么?从表达效果来看,把它写出来好,还是就这样省略好?

  (5)文章最后一节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在括号中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总结明确:

  (1)“宁静”指环境、心情安静,在这里是指无知山谷中村民的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状态。

  前后的“幸福”意义不同,第一节中“幸福”指村民们对“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足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的生活状态很满意。这种状态对于愚昧落后的村民来说是幸福的,是一种低层次物质生活的满足。第八节中的“幸福”是先驱者用生命换来的、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让人感到真正的满足的生活,具有较高的层次。

  (2)联系前面对于“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和“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两个句子的理解,我们可以知道,无知山谷的居民过的是一种低层次的“幸福”生活,尤其是长期生活在威压之下,他们甚至是不幸福的,“宁静”“幸福”都是表面现象,怀疑祖先的智慧又不敢有所表示才是他们心理的真实状况,所以他们是恐惧的。

  (3)杀死漫游者的真正凶手是守旧老人,但是他的意志体现在村民的身上,他以祖宗的智慧、律法的威严压制了村民,统治着村民,使他们愚昧,以村民的手来杀死漫游者,更让人感觉到守旧势力的强大,加深了悲剧的效果。

  (4)未完的话应该是“不会杀死他了”。从表达效果看,不说出来更好,这应该是作者有意为之,因为悲剧已经发生了,再说后悔的话也是没有用的,重要的不是后悔、内疚,而是将来不要再后悔,再内疚。这句话有揭示中心的作用。

  (5)文章最后一节显现出了一种历史实况:过去有过这样的悲剧;现在,依然存在着这样的悲剧;将来,依然会发生同样的悲剧。

  “我们希望”所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也是作者的心声,当然,还应该有些许的无奈:这样的事情将来还是会发生的。因为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新旧事物的矛盾是必然的,顽固的守旧势力总要镇压创新者,受传统束缚、认识局限、不明事理的人们也总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创新者。

  四、深入思考

  1、思想内容方面

  提问:学了《〈宽容〉序言》,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深思呢?

  明确:

  第一,贫穷、落后、*的根源在于无知、愚昧、闭塞;历史的前进,离不开知识的进步、真理的发展。

  第二,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真理一定会发展,但实现真理发展的道路是艰难异常的,这个过程离不开宽容的政策与宽松的环境。

  第三,先驱者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2、写作方面

  提问:本课结构材料方面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呢?(课件展示)

  明确:第一,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表现手法上的大胆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揭示深刻的道理,浅显易懂。整篇序言中没有一处写到“宽容”,但却处处体现“宽容”的精髓。

  第二,语言精美,富有哲理。

  (学生的回答可能丰富多彩,有道理即可,切不可求千篇一律、统一答案。)

  五、中心意思

  (学生总结,教师适当点拨)(课件展示)

  明确:《〈宽容〉序言》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讲述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通过对无知山谷村民生活状况的描写和对“先驱者”“守旧老人”形象的塑造,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思想要健康发展,人类社会要文明进步,必须有能够接受异见的宽容胸怀的道理。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作业本上)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宽容给我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文章,体裁不限。

《宽容》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在整体感知全文内涵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全文主旨。

  2、在教师点拨下,学生能对课文思想内容进行适当的阐发、评价、质疑,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引导学生鉴赏和吸收本文的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把蕴含于文中的哲理运用于学生熟悉的历史上的或身边的真实例子,培养他们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培养学生对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解释能力。

  2、把握并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并把它用之于学习、生活。

  【教学设想】师生共同讨论研究,感悟文章内容和特点,点拨、指导学生,讨论并评价,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可以让学生自己排演话剧,巩固所学,达到借鉴、吸收的目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明确文章特点及学习要点。

  1、导语:唐朝的唐太宗曾经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如一面见兴替、知得失的镜子,它折射出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这就是房龙的《宽容》序言。

  2。介绍房龙及其作品《宽容》。

  房龙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主张对异见的宽容,为什么要对异见进行宽容呢?序言作了含蓄的回答。

  3。明确学习目标:本文用寓言故事形式写成。本文学习要点分为两点:一是理解与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二是学习文章精炼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

  (明确课堂目标,学习主体有充分准备,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可能。)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宁静的无知山谷,闭塞落后,愚昧守旧。

  第二部分(2—4)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法律杀死了他。

  第三部分(5—9)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世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

  第四部分(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理清结构,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归纳故事蕴含的哲理。

  1。把握文章体裁特点,把握文章形象

  思考:

  (1)本文的体裁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

  这篇序言同一般的序言不同,它既是序言,是理解《宽容》一书的一把金钥匙,同时其叙述的笔调又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散文,叙述的故事又像一个寓言故事,因此本文又具有寓言的特点。

  (2)如何把握文中刻画的形象?

  师生讨论,教师明确

  文中的形象不能理解成具体的个体形象,他们都具有象征意味。

  2。问题讨论式深入课文,把握形象——无知山谷、守旧老人、村民、漫游者的形象意义。

  (1)说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故事发生地“无知山谷”有什么特点?)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从序言的最后一小节不难看出“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这更增强了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值得品味。

  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旧的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

  (2)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一类是守旧老人,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

  (3)守旧老人是怎样的人?其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村民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其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守旧老人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

  村民们是无知山谷里死守者,是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

  (4)教师范读写漫游者回到无知山谷至被处死的几段。

  学生讨论:漫游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教师相机点拨

  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5)文章结尾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新与旧的斗争,将永远继续。只是我们之中,或许有人将是那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许我们只是大众的一员,那么,在面对新的思想,新的事物的时候,我们是否该有宽容的胸怀?

  3、讨论式挖掘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否定、镇压异见,会造成什么灾难呢?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上的曲折。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呢?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这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此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并通过形象板书,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真正实现新大纲对“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扩展理解:回顾历史,发其所感。

  学生自由发言,视时间相机处理

  (鼓励学生见仁见智,大胆谈出自己的理解。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表达出来又能自圆其说的,就值得肯定。教师没有必要作出统一的“标准”答案。)

  五、课堂总结

  这篇序言同一般的序言不同,既像一个寓言故事,而叙述的笔调又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散文,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呼应课堂开始环节提出的学习目标,从而在课堂结构上实现首尾呼应。)

  六、作业

  感悟文章内容和特点,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排演课本剧。

  (在作业的安排上,学生动手、动脑,实现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向课外迁移,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新大纲“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的教育理念。)

  附:板书设计

  寓言

  内容

  哲理 提倡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

  形式 散文诗精炼而富有哲理,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宽容》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习“序言”文体知识。

  2、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与“守旧老人”形象的典型意义。

  3、学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把握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4、理解思想自由、宽容精神是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5、学习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先驱者精神。

  教学重点

  1、把握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领悟课文中蕴涵丰富哲理的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借鉴、吸收。

  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领会、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对“宽容”一词是如何理解的?(学生回答),那么大家说我们人与人之间需不需要宽容呢?的确,宽容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宽松和谐,宽容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信任,宽容是一种胸怀,我认为它更是一种境界,为了让我们彼此的心不足遥远,让我们永远握住宽容的双手吧!刚才我们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宽容,那么在整个人类思想发展过程中,我们将如何对待新生事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房龙,在他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中去体验宽容。

  二、介绍作者房龙及其作品

  房龙——大象风格的历史写家。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画画,他著作的插图均出自于自己之手。作品有《宽容》、《房龙地理》、《人类的故事》、《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

  《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主张对异见的宽容,并谴责*分子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介绍这一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

  三、解题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阅读提示”,划出重点内容。

  1、在阅读提示中,应找到《宽容》一书的中心内容、序言的大致概念、本课序言的特点、本课的中心内容等。

  2、补充:序言的概念

  序言,简称“序”,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序”这种文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叫自序,一种叫代序。

  自序是作者在自己著作正文前写的文章,一般说明书的宗旨和写的经过;代序是为别人的著作写序言,多介绍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也可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

  序言内容广泛,形式自由,感情色彩较浓。

  3、提问:学习了以上有关序言的知识后,你认为本文属于那种序言?

  明确:自序。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采用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结合的方式)(课件展示)

  2、你认为本篇序言的特点是什么?

  3、请同学们用给各部分加小标题的形式快速理清课文思路。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4、文中叙述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什么?

  5、故事的发生地有什么特点?

  6、你能试着复述这个故事吗?

  明确:(课件展示)

  1、本文不同于一般的序言,很像一个寓言故事,但叙事的笔法又像散文诗。所以本文在形式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散文诗的形式讲述寓言故事;二是各部分之间都用“*”隔开,而各部分之间又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2、《〈宽容〉序言》中作者将一个富有宣传性、鼓动性、劝诫性的故事分成了十小节:①无知山谷;②孤独的先驱者;③先驱者传播新文明;④守旧老人率众杀死先驱者;⑤山谷遭旱,生灵遭难;⑥饥寒交迫,恪守旧律;⑦山民叛乱,投奔新路;⑧重获新生,怀念先驱;⑨再回山谷,朝拜先驱;⑩警示人类,牢记教训。

  课文结构: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小节是第一部分,写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第二至第四小节是第二部分,写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律法杀了他。

  第五至第九小节是第三部分,写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进入新的世界,又过上幸福生活,并纪念先驱者。

  最后一节是第四部分,写作者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3、故事发生的时间,从序言的最后一节可以看出:“这样的事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故事发生的地点就是“无知山谷”。

  4、无知山谷是一个闭塞、贫穷、落后的地方,造就了一群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麻木不仁的人们。

  5、复述(只要能将大致内容讲出来即可,重点在于学生的参与,培养大胆表达的能力)。

  四、作业

  认真阅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难懂的句子和富有哲理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宽容〉序言》用一个虚构的故事,浓缩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无数事实,强调了宽容精神对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那么,贫穷、落后、*的根源在哪里?人类追求真理的脚步又将怎样呢?让我们还是深入研读《〈宽容〉序言》吧。

  二、人物分析

  (学生再读课文,重点关注有关人物形象描述的句子,思考有关人物形象的问题)

  1、课文中涉及的人物都有谁?(课件展示)

  2、人物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1、守旧老人、村民、漫游者。

  2。人物是抽象的、类型化的。

  守旧老人:把古书和律法变成至高无上的权力宝杖,借此愚弄和统治百姓。他们是新事物、新思想的绊脚石,代表着顽固不化、冷酷无情的统治阶级。

  村民:被自身的惰性销蚀得既愚弱又麻木,屈从于强权统治,甚至成为守旧老人的帮凶。只是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才被激发了生命的活力。他们是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必须被唤醒的主力──人民群众。

  漫游者:有着超乎常人的血性和责任感,率先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即使知道自己面临的是何等可悲的结局,也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传播新世界的声音。他代表着有强烈开拓精神与历史使命感的革命先驱者形象。

  三、重点探究

  (学生三读课文,思考,讨论,总结)

  1、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句子的含义。

  (1)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

  (2)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

  (3)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4)我已经找到一条通往更美好的家园的大道,我已经看到幸福的曙光。跟我来吧,我带领你们奔向那里。上帝的笑容不只是在这儿,也在其他地方。

  (5)他停住了,人群里发出了一声恐怖的吼声。

  (6)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总结明确:

  (1)“知识的小溪”,要紧扣住一个“小”字,反映出了无知山谷的文明程度,浅陋贫乏。小溪虽小,毕竟是流动的,还有一定的活力。

  “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无知山谷古老守旧、没有知识的更新,古老的律法束缚着新知识的汇入。

  “缓缓地流”更是说明无知山谷文化发展停滞、落后,保守势力强大,很难改变。

  (2)本句中,应该理解“无知山谷”是有着深刻含义的,它指代的是愚昧守旧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旧的东西很难打破,人们也不敢打破,因为“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所以,人们只好守旧,以达到“大家都和睦相处”而相安无事。

  (3)理解本句,可以从上句得到一些启示,体会无知山谷中律法的严酷镇压,受守旧老人的蒙骗,人们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追求新思想、新观念的人。从文章的第一节中还可以看出“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数量太少,孤军奋战,因而“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最终归于“屈服和失败”。

  (4)漫游者历尽千辛万苦、千难万险,已经找到通往充满光明的新生活的道路,他不畏艰辛、不惧死亡地回来,是为了带领无知山谷的人们冲破旧思想、旧势力,开辟新天地,走向新生活。

  (5)人们为什么会“恐怖”呢?他们“恐怖”什么呢?由于人们的无知,他们奉守旧老人为神明,奉祖宗律法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铁律,在守旧老人的欺骗和蒙蔽下,人们也认为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所以在新思想、新天地面前发出了“恐怖的吼声”。从“吼声”可以看出他们“恐怖”的程度之重。

  (6)人们的“恐惧”来源于祖宗律法、守旧老人的威严的重压,害怕“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但是特大干旱使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把希望寄托在山的那一边,律法却说“不行”,人们因此而彻底失望,死亡的恐惧战胜了律法的威严,终于产生了反叛的勇气。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句话出现在课文第一节的开头和结尾,之后在第八节的结尾又有“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思考:“宁静”是一种什么状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文章前后的“幸福”是同一种幸福吗?

  (2)无知山谷的村民是过着幸福的生活吗?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怎样理解“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句子在第一节)

  (3)第四节中“人们举起石块杀死了漫游者”,为什么杀死漫游者的是人们,而不是守旧老人?

  (4)第八节中“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我们当时知道的话,当然就……”未说完的话应该是什么?从表达效果来看,把它写出来好,还是就这样省略好?

  (5)文章最后一节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在括号中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总结明确:

  (1)“宁静”指环境、心情安静,在这里是指无知山谷中村民的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状态。

  前后的“幸福”意义不同,第一节中“幸福”指村民们对“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足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的生活状态很满意。这种状态对于愚昧落后的村民来说是幸福的,是一种低层次物质生活的满足。第八节中的“幸福”是先驱者用生命换来的、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让人感到真正的满足的生活,具有较高的层次。

  (2)联系前面对于“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和“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两个句子的理解,我们可以知道,无知山谷的居民过的是一种低层次的“幸福”生活,尤其是长期生活在威压之下,他们甚至是不幸福的,“宁静”“幸福”都是表面现象,怀疑祖先的智慧又不敢有所表示才是他们心理的真实状况,所以他们是恐惧的。

  (3)杀死漫游者的真正凶手是守旧老人,但是他的意志体现在村民的身上,他以祖宗的智慧、律法的威严压制了村民,统治着村民,使他们愚昧,以村民的手来杀死漫游者,更让人感觉到守旧势力的强大,加深了悲剧的效果。

  (4)未完的话应该是“不会杀死他了”。从表达效果看,不说出来更好,这应该是作者有意为之,因为悲剧已经发生了,再说后悔的话也是没有用的,重要的不是后悔、内疚,而是将来不要再后悔,再内疚。这句话有揭示中心的作用。

  (5)文章最后一节显现出了一种历史实况:过去有过这样的悲剧;现在,依然存在着这样的悲剧;将来,依然会发生同样的悲剧。

  “我们希望”所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也是作者的心声,当然,还应该有些许的无奈:这样的事情将来还是会发生的。因为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新旧事物的矛盾是必然的,顽固的守旧势力总要镇压创新者,受传统束缚、认识局限、不明事理的人们也总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创新者。

  四、深入思考

  1、思想内容方面

  提问:学了《〈宽容〉序言》,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深思呢?

  明确:

  第一,贫穷、落后、*的根源在于无知、愚昧、闭塞;历史的前进,离不开知识的进步、真理的发展。

  第二,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真理一定会发展,但实现真理发展的道路是艰难异常的,这个过程离不开宽容的政策与宽松的环境。

  第三,先驱者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2、写作方面

  提问:本课结构材料方面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呢?(课件展示)

  明确:第一,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表现手法上的大胆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揭示深刻的道理,浅显易懂。整篇序言中没有一处写到“宽容”,但却处处体现“宽容”的精髓。

  第二,语言精美,富有哲理。

  (学生的回答可能丰富多彩,有道理即可,切不可求千篇一律、统一答案。)

  五、中心意思

  (学生总结,教师适当点拨)(课件展示)

  明确:《〈宽容〉序言》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讲述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通过对无知山谷村民生活状况的描写和对“先驱者”“守旧老人”形象的塑造,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思想要健康发展,人类社会要文明进步,必须有能够接受异见的宽容胸怀的道理。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作业本上)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宽容给我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文章,体裁不限。

《宽容》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在整体感知全文内涵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全文主旨。

  2、在教师点拨下,学生能对课文思想内容进行适当的阐发、评价、质疑,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引导学生鉴赏和吸收本文的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把蕴含于文中的哲理运用于学生熟悉的历史上的或身边的真实例子,培养他们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培养学生对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解释能力。

  2、把握并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并把它用之于学习、生活。

  【教学设想】师生共同讨论研究,感悟文章内容和特点,点拨、指导学生,讨论并评价,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可以让学生自己排演话剧,巩固所学,达到借鉴、吸收的目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明确文章特点及学习要点。

  1、导语:唐朝的唐太宗曾经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如一面见兴替、知得失的镜子,它折射出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这就是房龙的《宽容》序言。

  2。介绍房龙及其作品《宽容》。

  房龙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主张对异见的宽容,为什么要对异见进行宽容呢?序言作了含蓄的回答。

  3。明确学习目标:本文用寓言故事形式写成。本文学习要点分为两点:一是理解与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二是学习文章精炼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

  (明确课堂目标,学习主体有充分准备,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可能。)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宁静的无知山谷,闭塞落后,愚昧守旧。

  第二部分(2—4)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法律杀死了他。

  第三部分(5—9)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世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

  第四部分(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理清结构,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归纳故事蕴含的哲理。

  1。把握文章体裁特点,把握文章形象

  思考:

  (1)本文的体裁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

  这篇序言同一般的序言不同,它既是序言,是理解《宽容》一书的一把金钥匙,同时其叙述的笔调又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散文,叙述的故事又像一个寓言故事,因此本文又具有寓言的特点。

  (2)如何把握文中刻画的形象?

  师生讨论,教师明确

  文中的形象不能理解成具体的个体形象,他们都具有象征意味。

  2。问题讨论式深入课文,把握形象——无知山谷、守旧老人、村民、漫游者的形象意义。

  (1)说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故事发生地“无知山谷”有什么特点?)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从序言的最后一小节不难看出“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这更增强了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值得品味。

  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旧的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

  (2)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一类是守旧老人,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

  (3)守旧老人是怎样的人?其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村民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其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守旧老人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

  村民们是无知山谷里死守者,是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

  (4)教师范读写漫游者回到无知山谷至被处死的几段。

  学生讨论:漫游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教师相机点拨

  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5)文章结尾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新与旧的斗争,将永远继续。只是我们之中,或许有人将是那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许我们只是大众的一员,那么,在面对新的思想,新的事物的时候,我们是否该有宽容的胸怀?

  3、讨论式挖掘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否定、镇压异见,会造成什么灾难呢?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上的曲折。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呢?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这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此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并通过形象板书,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真正实现新大纲对“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扩展理解:回顾历史,发其所感。

  学生自由发言,视时间相机处理

  (鼓励学生见仁见智,大胆谈出自己的理解。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表达出来又能自圆其说的,就值得肯定。教师没有必要作出统一的“标准”答案。)

  五、课堂总结

  这篇序言同一般的序言不同,既像一个寓言故事,而叙述的笔调又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散文,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呼应课堂开始环节提出的学习目标,从而在课堂结构上实现首尾呼应。)

  六、作业

  感悟文章内容和特点,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排演课本剧。

  (在作业的安排上,学生动手、动脑,实现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向课外迁移,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新大纲“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的教育理念。)

  附:板书设计

  寓言

  内容

  哲理 提倡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

  形式 散文诗精炼而富有哲理,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宽容》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习“序言”文体知识。

  2、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与“守旧老人”形象的典型意义。

  3、学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把握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4、理解思想自由、宽容精神是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5、学习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先驱者精神。

  教学重点

  1、把握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领悟课文中蕴涵丰富哲理的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借鉴、吸收。

  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领会、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对“宽容”一词是如何理解的?(学生回答),那么大家说我们人与人之间需不需要宽容呢?的确,宽容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宽松和谐,宽容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信任,宽容是一种胸怀,我认为它更是一种境界,为了让我们彼此的心不足遥远,让我们永远握住宽容的双手吧!刚才我们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宽容,那么在整个人类思想发展过程中,我们将如何对待新生事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房龙,在他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中去体验宽容。

  二、介绍作者房龙及其作品

  房龙——大象风格的历史写家。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画画,他著作的插图均出自于自己之手。作品有《宽容》、《房龙地理》、《人类的故事》、《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

  《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主张对异见的宽容,并谴责*分子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介绍这一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

  三、解题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阅读提示”,划出重点内容。

  1、在阅读提示中,应找到《宽容》一书的中心内容、序言的大致概念、本课序言的特点、本课的中心内容等。

  2、补充:序言的概念

  序言,简称“序”,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序”这种文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叫自序,一种叫代序。

  自序是作者在自己著作正文前写的文章,一般说明书的宗旨和写的经过;代序是为别人的著作写序言,多介绍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也可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

  序言内容广泛,形式自由,感情色彩较浓。

  3、提问:学习了以上有关序言的知识后,你认为本文属于那种序言?

  明确:自序。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采用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结合的方式)(课件展示)

  2、你认为本篇序言的特点是什么?

  3、请同学们用给各部分加小标题的形式快速理清课文思路。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4、文中叙述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什么?

  5、故事的发生地有什么特点?

  6、你能试着复述这个故事吗?

  明确:(课件展示)

  1、本文不同于一般的序言,很像一个寓言故事,但叙事的笔法又像散文诗。所以本文在形式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散文诗的形式讲述寓言故事;二是各部分之间都用“*”隔开,而各部分之间又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2、《〈宽容〉序言》中作者将一个富有宣传性、鼓动性、劝诫性的故事分成了十小节:①无知山谷;②孤独的先驱者;③先驱者传播新文明;④守旧老人率众杀死先驱者;⑤山谷遭旱,生灵遭难;⑥饥寒交迫,恪守旧律;⑦山民叛乱,投奔新路;⑧重获新生,怀念先驱;⑨再回山谷,朝拜先驱;⑩警示人类,牢记教训。

  课文结构: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小节是第一部分,写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第二至第四小节是第二部分,写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律法杀了他。

  第五至第九小节是第三部分,写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进入新的世界,又过上幸福生活,并纪念先驱者。

  最后一节是第四部分,写作者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3、故事发生的时间,从序言的最后一节可以看出:“这样的事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故事发生的地点就是“无知山谷”。

  4、无知山谷是一个闭塞、贫穷、落后的地方,造就了一群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麻木不仁的人们。

  5、复述(只要能将大致内容讲出来即可,重点在于学生的参与,培养大胆表达的能力)。

  四、作业

  认真阅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难懂的句子和富有哲理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宽容〉序言》用一个虚构的故事,浓缩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无数事实,强调了宽容精神对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那么,贫穷、落后、*的根源在哪里?人类追求真理的脚步又将怎样呢?让我们还是深入研读《〈宽容〉序言》吧。

  二、人物分析

  (学生再读课文,重点关注有关人物形象描述的句子,思考有关人物形象的问题)

  1、课文中涉及的人物都有谁?(课件展示)

  2、人物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1、守旧老人、村民、漫游者。

  2。人物是抽象的、类型化的。

  守旧老人:把古书和律法变成至高无上的权力宝杖,借此愚弄和统治百姓。他们是新事物、新思想的绊脚石,代表着顽固不化、冷酷无情的统治阶级。

  村民:被自身的惰性销蚀得既愚弱又麻木,屈从于强权统治,甚至成为守旧老人的帮凶。只是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才被激发了生命的活力。他们是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必须被唤醒的主力──人民群众。

  漫游者:有着超乎常人的血性和责任感,率先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即使知道自己面临的是何等可悲的结局,也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传播新世界的声音。他代表着有强烈开拓精神与历史使命感的革命先驱者形象。

  三、重点探究

  (学生三读课文,思考,讨论,总结)

  1、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句子的含义。

  (1)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

  (2)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

  (3)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4)我已经找到一条通往更美好的家园的大道,我已经看到幸福的曙光。跟我来吧,我带领你们奔向那里。上帝的笑容不只是在这儿,也在其他地方。

  (5)他停住了,人群里发出了一声恐怖的吼声。

  (6)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总结明确:

  (1)“知识的小溪”,要紧扣住一个“小”字,反映出了无知山谷的文明程度,浅陋贫乏。小溪虽小,毕竟是流动的,还有一定的活力。

  “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无知山谷古老守旧、没有知识的更新,古老的律法束缚着新知识的汇入。

  “缓缓地流”更是说明无知山谷文化发展停滞、落后,保守势力强大,很难改变。

  (2)本句中,应该理解“无知山谷”是有着深刻含义的,它指代的是愚昧守旧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旧的东西很难打破,人们也不敢打破,因为“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所以,人们只好守旧,以达到“大家都和睦相处”而相安无事。

  (3)理解本句,可以从上句得到一些启示,体会无知山谷中律法的严酷镇压,受守旧老人的蒙骗,人们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追求新思想、新观念的人。从文章的第一节中还可以看出“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数量太少,孤军奋战,因而“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最终归于“屈服和失败”。

  (4)漫游者历尽千辛万苦、千难万险,已经找到通往充满光明的新生活的道路,他不畏艰辛、不惧死亡地回来,是为了带领无知山谷的人们冲破旧思想、旧势力,开辟新天地,走向新生活。

  (5)人们为什么会“恐怖”呢?他们“恐怖”什么呢?由于人们的无知,他们奉守旧老人为神明,奉祖宗律法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铁律,在守旧老人的欺骗和蒙蔽下,人们也认为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所以在新思想、新天地面前发出了“恐怖的吼声”。从“吼声”可以看出他们“恐怖”的程度之重。

  (6)人们的“恐惧”来源于祖宗律法、守旧老人的威严的重压,害怕“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但是特大干旱使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把希望寄托在山的那一边,律法却说“不行”,人们因此而彻底失望,死亡的恐惧战胜了律法的威严,终于产生了反叛的勇气。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句话出现在课文第一节的开头和结尾,之后在第八节的结尾又有“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思考:“宁静”是一种什么状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文章前后的“幸福”是同一种幸福吗?

  (2)无知山谷的村民是过着幸福的生活吗?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怎样理解“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句子在第一节)

  (3)第四节中“人们举起石块杀死了漫游者”,为什么杀死漫游者的是人们,而不是守旧老人?

  (4)第八节中“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我们当时知道的话,当然就……”未说完的话应该是什么?从表达效果来看,把它写出来好,还是就这样省略好?

  (5)文章最后一节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在括号中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总结明确:

  (1)“宁静”指环境、心情安静,在这里是指无知山谷中村民的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状态。

  前后的“幸福”意义不同,第一节中“幸福”指村民们对“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足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的生活状态很满意。这种状态对于愚昧落后的村民来说是幸福的,是一种低层次物质生活的满足。第八节中的“幸福”是先驱者用生命换来的、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让人感到真正的满足的生活,具有较高的层次。

  (2)联系前面对于“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和“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两个句子的理解,我们可以知道,无知山谷的居民过的是一种低层次的“幸福”生活,尤其是长期生活在威压之下,他们甚至是不幸福的,“宁静”“幸福”都是表面现象,怀疑祖先的智慧又不敢有所表示才是他们心理的真实状况,所以他们是恐惧的。

  (3)杀死漫游者的真正凶手是守旧老人,但是他的意志体现在村民的身上,他以祖宗的智慧、律法的威严压制了村民,统治着村民,使他们愚昧,以村民的手来杀死漫游者,更让人感觉到守旧势力的强大,加深了悲剧的效果。

  (4)未完的话应该是“不会杀死他了”。从表达效果看,不说出来更好,这应该是作者有意为之,因为悲剧已经发生了,再说后悔的话也是没有用的,重要的不是后悔、内疚,而是将来不要再后悔,再内疚。这句话有揭示中心的作用。

  (5)文章最后一节显现出了一种历史实况:过去有过这样的悲剧;现在,依然存在着这样的悲剧;将来,依然会发生同样的悲剧。

  “我们希望”所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也是作者的心声,当然,还应该有些许的无奈:这样的事情将来还是会发生的。因为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新旧事物的矛盾是必然的,顽固的守旧势力总要镇压创新者,受传统束缚、认识局限、不明事理的人们也总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创新者。

  四、深入思考

  1、思想内容方面

  提问:学了《〈宽容〉序言》,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深思呢?

  明确:

  第一,贫穷、落后、*的根源在于无知、愚昧、闭塞;历史的前进,离不开知识的进步、真理的发展。

  第二,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真理一定会发展,但实现真理发展的道路是艰难异常的,这个过程离不开宽容的政策与宽松的环境。

  第三,先驱者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2、写作方面

  提问:本课结构材料方面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呢?(课件展示)

  明确:第一,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表现手法上的大胆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揭示深刻的道理,浅显易懂。整篇序言中没有一处写到“宽容”,但却处处体现“宽容”的精髓。

  第二,语言精美,富有哲理。

  (学生的回答可能丰富多彩,有道理即可,切不可求千篇一律、统一答案。)

  五、中心意思

  (学生总结,教师适当点拨)(课件展示)

  明确:《〈宽容〉序言》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讲述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通过对无知山谷村民生活状况的描写和对“先驱者”“守旧老人”形象的塑造,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思想要健康发展,人类社会要文明进步,必须有能够接受异见的宽容胸怀的道理。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作业本上)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宽容给我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文章,体裁不限。

《宽容》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严谨的思路,紧凑的结构。

  2、理解文章阐述了人与人之间宽容的重要,提倡在党性原则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互相理解和支持。

  教学重点、难点

  1、对宽容和批评统一关系的理解。

  2、理解文章以讲道理为主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和谐()豁达()

  迥异()融化()

  胸襟()摒弃()

  2、解释下列词语。

  豁达:性格开朗;气量大。

  壁立:(山崖等)像墙壁一样陡立。

  淡泊:<书>不追求名利。

  摒弃:舍弃。

  斤斤计较:形容过分计较微小的利益或无关紧要的事情。

  隔膜: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迁就:将就别人。

  姑息:无原则地宽容。

  迥异:完全不同的意思。

  芥蒂:比喻心里的嫌隙或不快。

  二、导入

  教师出示林则徐自题联的上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让学生说下联: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副对联虽仅16个字,却气势磅礴,表现了林则徐磊落的胸襟与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品格。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课文共三段,按照“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展开。

  第一段:论述提倡宽容的意义。

  第二段:论述怎么样才能做到宽容。

  第三段:对观点作补充论述。

  四、精读第二段

  思考:作者按什么层次来论述怎么样才能做到宽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这一段有五个层次,先总说后分说,分说的内容由轻到重,安排十分讲究。

  第一层(开头两句)是这一段的总述。三个“一种”;对宽容的性质进行定位。“要……就必须……”说明“互谅、互让,互敬、互爱”,是宽容的基本的要求。这一层不仅概述了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而且在结构上也是全段的总领,以下四层依照“互谅、互让、互敬、互爱”的顺序分别进行论述。

  第二层谈互谅。第一句先说什么是“互谅”。第二句从人的心理需求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要互谅。第三句说明具有宽容这样的品德的意义。

  第三层谈互让。在说明什么是“互让”之后,着重阐述互让的意义。运用了对比说理的方法。

  第四层谈互敬。先说什么是互敬,再运用对比说明为什么要互敬。第五层谈互爱。在说明什么是互爱之后,着重说互爱的意义。运用一个排比句从正面加以论述。这一段四个并列的层次之间,写法大体一致又有一定的变化,使文章思路严谨而不呆板。

  四个层次的顺序,也安排得十分恰当。“互谅、互让”是宽容的最基本的要求,“互敬、互爱”则是进一步的高要求,尤其是互爱,则是最根本的一点。只有互爱才能真正做到“互谅,互让和互敬”。

  五、探究教学

  1、读了课文后,你认为宽容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怎样重要的意义?如果你觉得你周围有的人心胸狭窄,请引用课文中关键性语句,对这些人进行劝说。劝说时要注意用语委婉,以理服人。

  学生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具体现象的分析和思考,认识文章的现实意义,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注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不求统一答案。

  2、搜集有关宽容的名言、故事等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明确:有关宽容的名言,如下: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意志坚如铁,度量大似海。

  尊敬别人,才能让人尊敬。

  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俄罗斯)屠格涅夫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黎巴嫩)纪伯伦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六、小结

  本文通过有力的透彻分析,阐述了人与人之间宽容的重要,并逐层说明了人们怎么样才能宽容相处,提倡在党性原则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互相理解和支持。

《宽容》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在整体感知全文内涵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全文主旨。

  2、在教师点拨下,学生能对课文思想内容进行适当的阐发、评价、质疑,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引导学生鉴赏和吸收本文的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把蕴含于文中的哲理运用于学生熟悉的历史上的或身边的真实例子,培养他们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培养学生对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解释能力。

  2、把握并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并把它用之于学习、生活。

  【教学设想】

  师生共同讨论研究,感悟文章内容和特点,点拨、指导学生,讨论并评价,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可以让学生自己排演话剧,巩固所学,达到借鉴、吸收的目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明确文章特点及学习要点。

  1、导语:唐朝的唐太宗曾经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如一面见兴替、知得失的镜子,它折射出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这就是房龙的《宽容》序言。

  2、介绍房龙及其作品《宽容》。

  房龙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主张对异见的宽容,为什么要对异见进行宽容呢?序言作了含蓄的回答。

  3、明确学习目标:本文用寓言故事形式写成。本文学习要点分为两点:一是理解与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二是学习文章精炼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

  (明确课堂目标,学习主体有充分准备,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可能。)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宁静的无知山谷,闭塞落后,愚昧守旧。

  第二部分(2—4)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法律杀死了他。

  第三部分(5—9)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世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

  第四部分(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理清结构,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归纳故事蕴含的哲理。

  1、把握文章体裁特点,把握文章形象

  思考:

  (1)本文的体裁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

  这篇序言同一般的序言不同,它既是序言,是理解《宽容》一书的一把金钥匙,同时其叙述的笔调又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散文,叙述的故事又像一个寓言故事,因此本文又具有寓言的特点。

  (2)如何把握文中刻画的形象?

  师生讨论,教师明确

  文中的形象不能理解成具体的个体形象,他们都具有象征意味。

  2、问题讨论式深入课文,把握形象——无知山谷、守旧老人、村民、漫游者的形象意义。

  (1)说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故事发生地“无知山谷”有什么特点?)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从序言的最后一小节不难看出“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这更增强了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值得品味。

  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旧的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

  (2)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一类是守旧老人,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

  (3)守旧老人是怎样的人?其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村民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其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守旧老人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

  村民们是无知山谷里死守者,是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

  (4)教师范读写漫游者回到无知山谷至被处死的几段。

  学生讨论:漫游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教师相机点拨

  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5)文章结尾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新与旧的斗争,将永远继续。只是我们之中,或许有人将是那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许我们只是大众的一员,那么,在面对新的思想,新的事物的时候,我们是否该有宽容的胸怀?

  3、讨论式挖掘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否定、镇压异见,会造成什么灾难呢?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上的曲折。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呢?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这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此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并通过形象板书,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真正实现新大纲对“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扩展理解:回顾历史,发其所感。

  学生自由发言,视时间相机处理

  (鼓励学生见仁见智,大胆谈出自己的理解。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表达出来又能自圆其说的,就值得肯定。教师没有必要作出统一的“标准”答案。)

  五、课堂总结

  这篇序言同一般的序言不同,既像一个寓言故事,而叙述的笔调又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散文,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呼应课堂开始环节提出的学习目标,从而在课堂结构上实现首尾呼应。)

  六、作业

  感悟文章内容和特点,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排演课本剧。

  (在作业的安排上,学生动手、动脑,实现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向课外迁移,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新大纲“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的教育理念。)

  附:板书设计

  寓言

  内容

  哲理提倡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

  形式散文诗精炼而富有哲理,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宽容》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读准文中的多音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回血”、“轻盈”等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人物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宽容的魅力。

  4、以护士的口吻,复述这个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理解“宽容”的意思。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中心与体裁

  1、轻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想想课文写了哪几个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1)出示词语正音

  (2)课文写了哪几个人?

  (3)指导概括主要内容

  2、初步体会中心,了解课文体裁

  (1)课文到底是写人还是写事呢?

  (2)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三、理解人物个性,体会宽容的魅力

  1、体会妻的恼怒对护士的影响

  (1)读读课文3-8节,把写护士的语句划出来,想想护士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2)交流句子

  (3)体会心情变化。

  ①理解“瞟”,体会护士的心情。指导朗读

  ②联系妻子的话,展开想象,体会护士的心情。指导朗读

  ③分组读3-8节

  (4)小结:因为妻子的恼怒使护士的心情由紧张到慌乱、害怕、痛苦,所以护士第一第二针都没有扎中。

  2、体会“我”的宽容对护士的影响

  (1)读读课文9-18节,先划出写护士的句子,再想想护士当时的心情怎么样,用一个词语写在句子旁边,再想想她怎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的?

  ①理解病人说“你是新来的”这句话

  ②体会“谢谢你!”的含义

  ③理解“轻盈”

  ④指导朗读

  3、体会宽容的魅力

  (1)妻子的这一句“还是你行!”是在夸丈夫行,其实就是在说她自己不行。她不行在哪?

  (2)串读全文,通过对比加深理解

  (3)小结:“我”和妻子不同的态度形成了不同的结果,妻子的态度让护士两次都没扎中,而“我”的宽容让护士一针见血。

  (4)体会妻子的特点。

  (5)小结:我们要宽容地对待护士,也要宽容地对待妻子,因为宽容能化解矛盾,能给人以力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妻子的恼怒让年轻的护士十分紧张,两次没有把针扎中,而“我”的理解、鼓励和指导让护士第三针一针见血,最后三个人都笑了。

  二、以护士的口吻复述故事

  1、到了晚上,这位年轻的护士回家后将她第一次独立给病人打点滴的事情说给家人听。

  2、文中三个人物的称呼都要怎么变?

  3、指导复述故事的开头

  (1)作者先写“我”怎么样,再写“我”看到什么。现在“我”变成了“护士”,要先说——(护士怎么样做)再说——(护士看到什么)

  (2)学生准备,指名复述

  (3)小结:我们复述的时候,开头交待一般要从说的人“我”开始。

  4、指导复述“第一针”内容

  (1)两个“也许”告诉我们什么?

  (2)小结:两个“也许”都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复述的时候就要注意别人的心理活动不能说。

  5、指导复述“第二针”内容

  (1)先自己读读这几小节,你觉得在复述这部分的时候哪些地方要注意?

  (2)小结:可以说自己的心理活动。

  复述时,可以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加进去。

  (3)重点指导:护士不由一愣,眼神有些慌乱。

  (4)小结:写自己的神态的句子,说的时候要改成感受或心理活动。

  6、指导复述“第三针”内容

  (1)自己读读9-18节,把你认为复述时要改的地方先划出来,再想一想怎么改,同桌可以讨论一下。

  (2)指名复述

  (3)重点指导:

  ①第9节:要给人一种场面感。

  ②第10节:把自己的神态改成心理的感受了。

  7、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以护士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试着以护士的口吻来写一写这个故事。

《宽容》教学设计9

  教师寄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

  设计背景:

  现在大多数学生是倍受父母骄宠的宠儿,较为优裕的生活条件也滋长着他们骄纵任性的行为作风。因此,在一个班集体里,同学之间缺乏相互宽容的合作精神,往往为了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告状”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教师应在教学、*时的事件处理中培养学生学会宽容,使学生能与他人和睦相处,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设计理念:

  1、新课程提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此大力提倡小组内成员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2、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内化为行动,为此在教学中设计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活动,在活动中感悟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与宽容,培养学生的宽容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宽容的内涵,认识宽容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如何做到宽容。

  2、能力目标:学会宽容他人,自觉在生活中拓展自己的眼光和胸怀,培养宽容精神,学会避免和化解误解与纠纷的技巧,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宽容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懂得理解与宽容的人。懂得尊重他人,为他人着想,有宽以待人的胸怀,能将心比心,体谅他人,检讨自我,化解矛盾。

  教学重点:

  1、宽容的内涵和体会宽容的作用。

  2、怎样培养宽容的精神,

  教学难点:

  把握宽容有度,恰当运用宽容。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的小世界》,学生依次入场坐好。

  2、导言:同学们喜欢这首歌吗?歌名叫什么?(生答:*的小世界)要实现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就需要依靠我们去创造,要创造这样一个世界就必须拥有人生的智慧,而智慧是多种多样的。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看看故事中的人物拥有什么样的智慧。

  3、出示六尺巷图片,同时介绍图片,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六尺巷的来历吗?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之后进一步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力量使张英的家人和他的邻居转变了态度?教师小结,引入课题并板书课题——学会宽容。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引出宽容的概念。通过形象生动的历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较为感性地认识和感受宽容的涵义以及认识宽容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二、实例剖析

  (一)镜头展示

  1、师讲解历史故事《将相和》(配乐配动画)。

  2、交流讨论:①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②如果蔺相如与廉颇针锋相对,结果会怎样?

  3、教师小结:宽容作为一种境界,是一种水*的体现,是一种对于被宽容者的理解和体谅,是一种深度与才能,是一种睿智和明达。

  (二)舞台分析

  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襄公被杀。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设法回国,抢夺国君之位。公子纠的师傅管仲为确保公子纠登位,便在中途谋杀小白,一箭射中小白,但小白并没有死,而是速回齐国,顺利地登上国君之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他不仅不计较管仲的 “一箭之仇”,反而对他予以信任和重用,立为“相国”。管仲深为齐桓公的宽容所打动,尽全力辅助齐桓公整顿军队,发展生产,促进外交,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1、分组讨论

  ①这则典故给你什么启示?

  ②你以前有过对人无法宽容的事情吗?你能勇敢地说出来给大家听,让大家共同分享吗?

  ③你认为要学会宽容,应当注意些什么?

  2、全班交流。

  (三)联系实际

  1.放生活小品录像(在班级里,两个学生因挤占桌椅而发生矛盾,互不相让的事)

  2.由当事人谈这件事发生后的心理感受。

  3.学生自由谈对这件事的看法和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收集的有关宽容忍让的古今小故事、格言警句来谈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提出解决矛盾的办法。)

  〔通过师生共同分析问题,探讨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对学生进行宽容心理的操练。〕

  三、返璞归真:

  1.许多名寺宝刹都有佛界的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怀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对联的?

  2.学生自由谈生活中类似的事。

  3.分组活动。(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把类似的事向小组同学倾诉,大家帮助寻找解决的办法。)

  4.汇报交流活动情况。

  5.给你曾经无法宽容的朋友写一封信,让彼此都能走出狭隘的心灵。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景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进一步认识宽容的作用,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内化为行动,学会以宽容的心态待人待事,自觉在生活中拓展自己的眼光和胸怀,培养宽容精神,学会避免和化解误解与纠纷的技巧,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互动交流: 过渡语:

  老师发现,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用到了一些格言警句。人类文明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由人类知识和智慧凝结而成的格言警句,就像一盏盏明灯,时时的指导人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做出正解的决断。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有关友情和宽容的格言警句,现在我们就把它制作成精美的书签,送给老师、同学、朋友或者你的亲人。

  1.制作书签,写上格言警句或自己的感受。

  2.赠送书签,互相勉励。

  (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众人划浆开大船》中把精心制作好的书签赠送给老师、同学,并送上真心、祝福的话语。)

  〔设计意图: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既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又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同时,在互相赠送的过程中,既增进了友谊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五、总结升华:

  土地有了宽容,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彩霞,拥有了美丽;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

  同学们,宽容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做人要宽容,更要学会宽容。同学们,让我们都拥有一颗宽容的心,那么我们的生活便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会让你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

  老师祝愿同学们在生活的海洋中,都能扬起理想的风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六、课后反思:

  本课内容的选择力求生活化,并具有趣味性、明理性、启迪性,在活动方式的设计上力求实现一个宽松愉悦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没有学习知识的压力下,为学生提供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使学生在这里能够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悦纳他人与自我,从而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进而较好地实现心理活动课的侧重点,如: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理性价值观念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等。

  本课例设计的较为合理,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参与,热情很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七、附课前搜集的有关宽容的格言警句: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纪伯伦

  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别人宽容的,但谁能说自己是不需要宽容的呢?——屠格涅夫

  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原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也可以远害。—洪应明

  深以刻薄为戒,每事当从忠厚。——薜渲

  退一步海阔天空。

  得饶人处且饶人。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 ——马克吐温

  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任何信念。——爱因斯坦

《宽容》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在整体感知全文内涵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全文主旨。

  2、在教师点拨下,学生能对课文思想内容进行适当的阐发、评价、质疑,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引导学生鉴赏和吸收本文的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把蕴含于文中的哲理运用于学生熟悉的历史上的或身边的真实例子,培养他们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培养学生对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解释能力。

  2、把握并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并把它用之于学习、生活。

  【教学设想】师生共同讨论研究,感悟文章内容和特点,点拨、指导学生,讨论并评价,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可以让学生自己排演话剧,巩固所学,达到借鉴、吸收的目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明确文章特点及学习要点。

  1、导语:唐朝的唐太宗曾经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如一面见兴替、知得失的镜子,它折射出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这就是房龙的《宽容》序言。

  2。介绍房龙及其作品《宽容》。

  房龙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主张对异见的宽容,为什么要对异见进行宽容呢?序言作了含蓄的回答。

  3。明确学习目标:本文用寓言故事形式写成。本文学习要点分为两点:一是理解与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二是学习文章精炼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

  (明确课堂目标,学习主体有充分准备,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可能。)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宁静的无知山谷,闭塞落后,愚昧守旧。

  第二部分(2—4)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法律杀死了他。

  第三部分(5—9)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世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

  第四部分(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理清结构,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归纳故事蕴含的哲理。

  1。把握文章体裁特点,把握文章形象

  思考:

  (1)本文的体裁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

  这篇序言同一般的序言不同,它既是序言,是理解《宽容》一书的一把金钥匙,同时其叙述的笔调又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散文,叙述的故事又像一个寓言故事,因此本文又具有寓言的特点。

  (2)如何把握文中刻画的形象?

  师生讨论,教师明确

  文中的形象不能理解成具体的个体形象,他们都具有象征意味。

  2。问题讨论式深入课文,把握形象——无知山谷、守旧老人、村民、漫游者的形象意义。

  (1)说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故事发生地“无知山谷”有什么特点?)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从序言的最后一小节不难看出“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这更增强了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值得品味。

  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旧的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

  (2)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一类是守旧老人,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

  (3)守旧老人是怎样的人?其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村民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其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守旧老人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

  村民们是无知山谷里死守者,是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

  (4)教师范读写漫游者回到无知山谷至被处死的几段。

  学生讨论:漫游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教师相机点拨

  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5)文章结尾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新与旧的斗争,将永远继续。只是我们之中,或许有人将是那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许我们只是大众的一员,那么,在面对新的思想,新的事物的时候,我们是否该有宽容的胸怀?

  3、讨论式挖掘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否定、镇压异见,会造成什么灾难呢?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上的曲折。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呢?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这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此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并通过形象板书,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真正实现新大纲对“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扩展理解:回顾历史,发其所感。

  学生自由发言,视时间相机处理

  (鼓励学生见仁见智,大胆谈出自己的理解。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表达出来又能自圆其说的,就值得肯定。教师没有必要作出统一的“标准”答案。)

  五、课堂总结

  这篇序言同一般的序言不同,既像一个寓言故事,而叙述的笔调又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散文,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呼应课堂开始环节提出的学习目标,从而在课堂结构上实现首尾呼应。)

  六、作业

  感悟文章内容和特点,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排演课本剧。

  (在作业的安排上,学生动手、动脑,实现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向课外迁移,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新大纲“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的教育理念。)

  附:板书设计

  寓言

  内容

  哲理 提倡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

  形式 散文诗精炼而富有哲理,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宽容 《宽容》教学设计【10篇】 《宽容》教学设计1 《宽容》教学设计1-3课时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