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回忆麦收时节优美散文随笔【10篇】(全文完整)

回忆麦收时节优美散文随笔【10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1-02 18:10:04 来源:网友投稿

回忆麦收时节优美散文随笔1  二十年前,当“呱呱呱咕”的鸟叫声响彻田野上空的时候,我们知道小麦就要成熟了。人们便开始准备收麦子用的工具,家家户户都要赶更上集买铲子买镰刀。把铲子镰刀在石头上磨得飞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回忆麦收时节优美散文随笔【10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回忆麦收时节优美散文随笔【10篇】(全文完整)

回忆麦收时节优美散文随笔1

  二十年前,当“呱呱呱咕”的鸟叫声响彻田野上空的时候,我们知道小麦就要成熟了。人们便开始准备收麦子用的工具,家家户户都要赶更上集买铲子买镰刀。把铲子镰刀在石头上磨得飞快,然后把铲子安在铲杆上,把镰刀安在弯弯的镰把上。

  “呱呱呱咕”,“呱呱呱咕”,这是一种什么鸟,至今我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每当小麦成熟的时候,它们就会飞来,在麦田的上空一边叫着一边飞向远方,几秒钟反复一次。我始终没见过它落在哪里,或在哪里栖息停留。它们好像就是麦田的观察员,在不断地飞越田野、村庄的时候,告诉人们:麦子熟了,麦子熟了!

  只要听到这种鸟声,人们便不再懒惰,就开始洒水碾场。那个时候,村子外边,家家都有一片场,不种庄稼不种菜,专门留着夏碾小麦秋晒玉米。收麦前先把场地除草*整,然后洒些水,用牲口拉个石磙把场地碾得结结实实又光又*。

  蚕老一时,麦熟一晌。收麦时节天气燥热,常刮南风。看着还没熟好尚且半青色的麦子,夜里被燥热的南风一吹,很快变得一地金黄,突然之间全都熟透了。

  一年一度的繁重的劳动开始了。

  天刚蒙蒙亮,就要早早起床。早晨凉快些,能够多干活。男人用铲杆铲,妇女用镰刀割。铲到中午,还要把早上收的有些潮湿的麦秆翻晒一遍。中午的太阳像个大火球,晒得人汗流浃背。即使累得少气无力了,父母也不让我们休息一会,总是催促着说:“赶紧干吧,别等变天了,一经雨淋,铲倒的麦秆就该掉头了,捡都捡不起来。赶紧割完了,还得往场里拉呢!”

  铲完一块地,就开始往场里拉。买了四轮拖拉机的人很少,家家大都是用木板车拉。木板车我们这里叫架子车,是用坚硬的槐木或榆木做成的。车下安着建筑工地常用的人力车轮。拉麦的时候,先把车轮放在一边,把架子车*放在地上。为了能多装,常常要在架子车的前头或后头绑上几根木棍,这样可以增加装载面积。

  先把割倒的麦子搭成一堆一堆的,再用木叉或铁叉挑着往架子车上装。干了的麦秸秆比较光滑,不会装车的人很难装多,一亩地的麦子往往要拉好几次才能拉完。会装车的把车装得很高。装好后用绳子勒紧,找人帮忙把架子车的两根车把抬起来,把搁在一边的车轱辘放在车下,才能拉着走。那时地里的生产路高低不*,车子走在路上左摇右晃,一不小心,费了半天苦力装好的麦车就翻了。翻倒的麦车还得重新再装,一大堆麦秸棵沉重地挤压着,拽也拽不动,等再次装上车,恨不能把人累死。

  麦子好不容易拉到场里,一时找不到车碾,还得垛起来,防备着下雨。等约好出租的三轮或四轮拖拉机有时间来给你碾场了,你再把麦垛摊开晒着。拖拉机是按时间收钱的,麦秸晒得越干碾得越快,用的时间短,付给人家的钱就少。所以,一场麦秸往往要翻几遍,累得人上气不接下气的。

  拖拉机来了,在晒好的麦场上碾一遍,麦秸还得翻,翻后再碾。碾过两遍后,要抓紧时间起场。起场就是把碾过的碎麦秸用叉挑起后垛起来,把剩下的麦籽麦糠碎麦秸聚拢到一块。

  最后就是扬场了。

  扬场必须有风。风小了麦籽扬不出来,风大了会把麦籽刮跑了。扬场可是个技术活,要轻铲高扬散得开。扬麦时铲起一锨麦籽麦糠混合物,手腕一抖抛向天空,麦皮、碎麦秸随风飘走,麦籽呈一溜线均勺散开,洒落在地上。

  扬场时还需要有人配合,你扬一锨,那人用大扫箒扫一下,把没飘走的散碎麦头、麦秸秆,还有小土坷垃、石头子扫到一边去。

  庄稼人最高兴的就是这个时候。看着自己的劳动果实,一大堆黄澄澄的麦籽,干干净净地扬出来了,双手捧起来,用鼻子一闻,那原始的新麦味道沁人心脾,当时那种心情那种感受,是城里人终生也体验不到的。

  后来家家都有了农用三轮车或小四轮,往场里拉麦子不用人力车了。再后来,很多家又买了打麦机,就不再碾场了。但是收麦季节还是很累。那么多亩地的麦子要铲倒,还要装车,还要卸车,还要用打麦机打。用打麦机打麦,常常昼夜不停,一打就是一个通宵,既累又脏。出风口喷出的麦糠混合着尘土,把人荡的睁不开眼,鼻子嘴里都是土。一场麦打下来,对着镜子一照,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即使戴着口罩,口罩也会给你荡得透不过来气。况且那么热的天,戴着口罩也难受。

  生活在八十年代的*农民,真正是苦难沉重,不但有“天灾”,还有人祸,几十种农业税名目繁多,农民辛辛苦苦打下来的粮食,一分钱不给,光“交公粮”就要交去三分之二。一年到头,种粮者反倒要饿着肚子。

  如今,再也没有收麦季节的劳累了,谁也用不着购买镰刀和铲子了。村头的打麦场也都种上庄稼不再保留。以前人拉背驮半个月还收不完的小麦,现在一二个小时就给你收光打净了。大型收割机,一过去两米多宽,收得快打得净,一点土气都不沾。一仓一仓的麦籽直接给你卸到车上,熟透的麦子收下来不用再晒,直接可以去卖或入仓。再也不会让你在烈日下晒得汗水淌流,不会再让小型打麦机荡得鼻眼不分。

  农村变化之大,要是搁在二十多年前谈论今天收麦时的情景,无疑是痴人说梦,打死也不会有人相信的!

  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救赎了*农民。随着社会经济水*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使*农民彻底的告别了肩拉背驮的耕作方式,也能像城里工人一样,穿着制服去耕种土地收获粮食、水果、蔬菜等,再也没有人来收你的“公粮”了。不但不收“公粮”,种地还给你钱,还给你免费打井、修路、架电线,这些事要搁在二十年前,你相信吗?

  现在,当个农民,挺好的!

回忆麦收时节优美散文随笔2

  伴着清惬的晨风,漫步于金色的原野,眼前的麦浪与心中的乡情交相涌动,不由得又想起了故乡的麦收时节。

  我的家乡在一马*川的宛东*原上,那里气候温润,阳光充沛,土质肥沃,是优质冬小麦的重要产区,素有“南阳粮仓”之誉。但在儿时,由于乡亲们经济条件并不宽裕,舍不得花钱请大型联合收割机,因而人人持镰,男女老幼齐上阵,就成了最普遍的麦收方式。

  记忆中,那是一年中最为繁忙的日子。起五更打黄昏是常见的劳作方式,乡下学校也会给学生们放“麦假”。每天早上四点刚过,院子里就传来父亲哧哧的磨镰声,接着是拖拉机的轰鸣声,不等大人催,我和弟弟就从床上爬了起来,开始打着哈欠、睡眼惺忪地穿衣服,带上一壶凉水、几个冷馒头,跟着父母就上地了。

  早上割麦虽则天气凉爽,但露水太重,麦秆非常柔韧,割起来很是费劲;中午时分麦秆虽被晒得焦脆,镰刀轻轻一带就能割掉,但酷热难当,滋味更不好受。至今仍能记得那种辛劳的情形。太阳宛如悬在头顶的火球,火辣辣地烤着,阵风掠过,热浪滚滚,烘得人口干舌燥。汗水早已湿透了衣衫,我和弟弟嫌捂得慌,干脆挽起袖管,夹杂着浮土的麦芒子刺在胳膊上痒疼痒疼的,再加上不断冒出的汗水,那段时间前臂满是红疹。

  一般是下午一点左右,母亲回去做饭、喂牛,我们三人继续收割。而后回家扒上几口饭,赶紧再来田里,要是天气不是过于炎热,午饭就在地头解决了。母亲还会把没有吃饱的黄牛,用长绳子拴在附近的草地上觅食,以节省时间。下午的活也很重,不但要割,还要把割好的麦子装车、运回、码垛,等到忙完,已是晚上九点多了。

  我和弟弟累得够呛,那种感觉已不是双腿像灌铅般重,而是感觉除了脑袋昏沉沉的之外,浑身轻飘飘的,到家猛喝一阵凉开水,摸到床就睡。等到母亲唤我们吃饭时,感觉肚子咕咕叫身子却爬不起来,等到半夜饿得扛不住了再起来吃。母亲总会给我们热饭菜,父亲常叹息道:“要是能用收割机就好了……”这还是无雨的夜晚,要是碰上打雷扯闪,还得去给麦垛遮雨。

  可喜的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业现代化的大力推进,乡亲们的生活水*不断提高,生产状态显著改善。现在的故乡,传统的麦收方式早已消失,坦荡的原野上,“大联合”们往来穿梭,金黄的麦流哗哗涌出。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尝到了机械化的便捷。丰收的喜悦,抚*了父母的皱纹。父辈的机械收割梦,终于变成了现实。

  远在异乡,尤其是在这样的麦收时节,每想到二老的艰辛与操劳,我那抱愧父母的心,常于无限感慨、思恋之余,涌起莫大的欣慰与憧憬。愿摆脱了旧的劳作方式束缚的父母,永远健康幸福!愿生长于斯的故乡,愈发富裕美丽!(作者刘杰,笔名青裳孤客)

回忆麦收时节优美散文随笔3

  天乌沉沉的,西南风鼓得一阵比一阵厉害。上上下下的地里都是几近成熟的麦子。今年收成好,麦穗子相当饱满。风的压力,让麦子都低低的弯下了腰。快到端午了,得赶紧把这些麦子收下地,南方的雨水较多,好容易麦子到了收获的季节,可不能糟蹋了。张昭福心里急切的想着。在皖南地区有这样的习俗,过端午是要用新收的小麦粉来做发粑。不同于北方的大馍,南方的发粑松软不粘牙,香甜不腻味,有着南方女子一般的温婉细腻,小家碧玉的味道。

  还剩下几陇地,种麦子的地大都宽些,一陇地至少也有一米来宽,全靠手工收割。张昭福看看手上又新起了好几个泡,红里泛着一点紫,那些旧的茧子一层盖着一层,蜡黄蜡黄的,这都是他幸苦劳作的记号。新的盖住了旧的,别人虽然看不见那些旧的,他自己知道,都在他的心里——生活的痛楚与压力只在自己心里,欢乐与幸福也在心里。

  抬头看看天,风将乌云吹得远了一些,天渐渐亮堂了一些,不那么沉沉的。麦子害羞的垂着穗子,随着风摇曳。像是羞怯的少女,不敢抬起头来相看心仪的少年——像极了初次与他见面的妻子,那还是花一样的年纪呢……麦浪在风的作用下翻腾,张昭福的心在麦浪的翻腾下澎湃,这一刻,已经忘了手上火辣辣的疼痛感。

  “爸爸,该回家吃饭了。”五岁女儿甜甜的声音。小姑娘相貌可人,像妈妈的模样,凤眼、柳眉、瓜子脸,很是好看。红扑扑的小脸笑盈盈的。张昭福回过身来,妻子牵着女儿的手从不远处的地坝上向自家地里走来。肩上还扛着一个两头尖尖的长挑子,当地人称之为苗担或者尖担。南方的女子大都娇小,却也玲珑有致。“好嘞,爸爸快了啊!”一边说着一边弯下腰加快速度割起麦子,一会儿功夫就向前迈了十几茬的距离。

  “先回家吃饭吧,下午我们一起来。”妻子的声音。“上午跟妈去了趟镇子上,快过节了,给老人和孩子添置些衣裤鞋袜。”妻子轻轻淡淡的说着,脸上漾着浅浅的笑意。

  张昭福回过头应道:“唔,嗯,你自己呢,没有买吗?”“我不用,有的穿呢。”“总是那么省。”张昭福故作嗔怒的语气。“你呀,总是惦挂着老人孩子,自己省到不能再省。”

  妻子微微红了脸,抿紧了嘴,拽起自己的衣角,两只手拨弄起来。那是一件半旧半新的薄格子呢外套,西装款式,结婚时找裁缝定做的,生过孩子身材没两样,穿起来照样合身的很。“只要你对我好,一家人身体好,就够了。”妻子满足的道着。

  张昭福*时在外地做小趟生意,三两个月回次家,农忙时会回家帮农,留下妻子在家照应老人孩子。安徽当地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古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地方是既无好山又无美水,所以不得不走出家门寻找活路,衍生出一帮靠做小生意维持家计的群体。

  他们的家境还过得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说富足,温饱是没问题的。手头也有些盈余,夫妻俩计划着再过年把盖座楼房,村里已经有十好几户人家都是楼房了,他们住着的还是父亲手上置办的家业:一幢两房一厅的青砖瓦房。父亲仙逝多年,现在只有六十多岁的母亲在身边。这样的小家庭不只是张昭福一人的功劳,也离不了妻子的精打细算,看似瘦小的女人一点都不懦弱,做起农活来不输给男人,丈夫不在时家里家外都是她一人在张罗,一个人将小家庭打理的井井有条,这也是大部分*农村女人的优点。

  一会儿功夫,这一陇地的麦子已经割完了。安顿女儿在地坝上站好,妻子一起帮忙捆麦把,前年的稻草扭成的三股辫式样的草绳是最好的捆绑工具。将草绳延长在地上,麦把子一把把堆成一个小小的垛,提起一边的绳头再将那边的往怀里用劲拉,两股绳头拧做一股,扭几下,塞进草绳绕几圈,利利索索,夫妻俩三两下就做好了几个小麦垛。捆绑好,用尖担使劲*麦垛,这就可以挑起来了。

  风渐渐歇了,云也散开来,天地间瞬间开阔起来。躲在乌云后面的太阳懒洋洋的晃出来了,暖暖的照在金黄的麦子上,小女孩的脸映得格外好看。妻子挑着担子走在前面,张昭福紧随其后,手牵着女儿,小姑娘奶声奶气的唱着:小丫头, 会梳头,一梳梳到麦子熟……

  “哈哈哈哈……”一连串爽朗的笑声在麦田间回荡……

回忆麦收时节优美散文随笔4

  远山淡雾里,麦黄六月天;正是田野青纱帐,山里人开始收麦了。在那*,一片片黄熟的麦浪散发着诱人的芬芳;一把把银镰带着山里人发自内心的喜悦,面对着醉了似的成熟麦苗舞蹈,;银镰响处,伴着山里少女百灵般的歌喉,伴着山里大嫂震天的欢笑,伴着山里汉子在心里把“小九九”轻打慢敲。山里人第一次种麦子就喜获丰收,怎不令人欢笑,怎不叫人高歌。

  听妈妈讲,她的小时侯,最怕六月连雨天。此时青黄不接、阴雨连绵,穷人家只能青菜充饥。而今,眼看着黄麦将要变成白面,怎不令她发自内心的微笑。

  六月天孩儿面,说变就变。打麦场充满了繁忙和欢笑。没有先进的打麦机,就用生产队时的脱粒机代替。座机手把柴油机调的同人们想的到了一个频率。一家打麦,家家帮忙,你不知打的是谁家的麦,渴了喝一口清澈的山泉,饿了吃一个不知谁家大嫂蒸的大馒头,外加一个流油的咸鸭蛋。很难分清他们是为自己还是为别人。老支书高高地扬起木锨,落下的是金色的麦雨,一个个饱满的象是要胀破了肚皮。一片云飘来,一阵热雨落下,树下,草垛避过雨去,就又开始了忙活。人们免去了斗过秤量的麻烦,因为全部收入都属于自己。

  抢种抢收是繁忙的,人们边收割边打麦,边翻地边抢种。昨天还是金黄的麦浪,今天就翻成了油黑的沃土,明天不就又是一个丰收的画卷吗。

回忆麦收时节优美散文随笔5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之间一年一度的麦收时节又到了。农村中的各家各户都忙得热火朝天。我也跟随爸爸一起回到了家乡体验麦收时节的忙碌。

  农村的麦田真大啊!一眼望不到边!一阵风吹过,麦田里翻起了一层金黄色的麦浪。麦浪好像在跟风儿赛跑你追我赶。我走到麦田边,轻轻拔出一株小麦。麦穗沉甸甸的,好像是蓬松的松鼠尾巴。在麦穗的顶端是又长又尖的麦芒,仿佛是忠诚的持戟卫士,守护着麦穗中的麦粒宝宝。麦粒宝宝们已经从自己的房子中跳了出来,好像在说:“我已经成熟了,农民伯伯快来收割我吧!”

  忽然在金黄色的麦田当中,一架冒着白烟,发出轰隆隆声响的“钢铁巨兽”向我袭来。我刚想逃跑,爸爸一把拉住我,告诉我这就是联合收割机。只见“钢铁巨兽”张开自己的铁齿铜牙把成片的麦子吸进自己的嘴里,不一会一块田地就被收割的干干净净。爸爸告诉我:“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收麦变得容易多了,再也不需要人拉肩扛。联合收割机把麦粒跟麦秆在自己的肚子中进行分类,留下麦粒,把麦秆打碎直接排放到田地当中。被打碎的麦秆又成了滋养土地的上好肥料。”这时,从远方驶来一辆大卡车,卡车飞速开到收割机旁边。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只见收割机伸出了一只巨大的“胳膊”,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从收割机的“胳膊”当中流出了一道金黄色的瀑布,不一会大卡车的车斗里就装满了金灿灿的麦粒。

  我跟随爸爸一起坐上了大卡车。大卡车稳稳地开到了一块开阔的空地,把麦粒卸了下来。在这块空地上,无数的农民伯伯在忙碌着。农民伯伯们好像在做一个个“大饼”他们把麦粒摊成薄薄的一层。爸爸告诉我:“刚刚收获的麦子非常潮湿,只有晾干后才便于保存。”

  麦收时节的农村一片忙碌,我也见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情景,学到了许多新鲜的知识。我喜爱这忙碌的麦收时节!

回忆麦收时节优美散文随笔6

  我的家乡自古以来就很干渴,缺少了生命之源,这方土地上的每个人都活得艰辛。

  农闲的时候还好说,到了五月收麦和秋天收玉米的时候真的很累。我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里还放收麦假和秋假的,老师们家里也有庄稼要收的。那时候天蒙蒙亮就起床去地里了,走到地里到处都是说话的声音,但人并不能看清楚,大人们凭借地来互相打招呼,看到哪块地就知道地里站的人是谁。大家趁着太阳没出来赶紧干活,没有收割机,全凭手中的一把镰刀,在天亮之前割了一地的麦子。

  天渐渐地亮了,小路上陆陆续续地有了回家送麦子吃饭的人,打招呼的声音又开始在田间地头响起。“三叔,真实急啊,还不回家吃饭啊,俺婶儿烙的饼都凉了。”三叔哈哈一笑,“就回哩,割了这一绺子就回。”三叔反过来再调侃调侃别人,“一清早就割了恁得些,黑蛋儿,傍黑儿就没睡觉昂?”大家伙互相说笑着回家吃饭去了。

  太阳越升越高,整个村子都好像被一个大火炉蒸着,麦子越晒越焦黄,一碰就掉,大家都顾不上说话了,一个个埋头苦干,镰刀舞得飞快。汗,一滴一滴地滴到脸上,划过黝黑的脸庞,划过下巴,又滴到地上,嗖地不见了踪迹。麦芒扎得很,灰尘也多,穿短袖的话胳膊上都是扎得红痕,只能穿长袖了,天这么热,又一直弯腰割麦子,浑身都在冒汗,身上的衣服没有不湿。中午回到家里,嘴里,鼻子里都是灰尘,嗓子都要冒烟了。

  吃过午饭,稍作歇息就又去干活了。下午太阳的威力稍稍地弱了一点,田地里只能听的到镰刀割麦子的声音,偶尔有歇息一下喝水的人,看见不远处干活的人就开始攀谈几句。“大娘,晌午给他都吃的啥饭,有肉没有?”“该没有肉哩昂,都是肉!”“喏就中,有肉就中。”嬉笑几句,喝几口水,就回地里继续干活了。倒下的麦子越来越多,天也慢慢黑了。“走吧,明个老爷儿不上了昂?”一担担,一车车的麦子被运到麦场上,整齐地码着。

  夜幕低垂,农忙的村子并不安静,热闹的中心是村里的麦场。灯泡早已经扯好,打麦机轰轰作响,大家配合默契:青壮力们负责操作机器和把麦子送进打麦机里;妇女们头上蒙着方巾遮挡灰尘,把打好的麦子装到口袋里;小孩子干不了什么活,就站着妈妈婶婶身旁撑口袋;上点年纪的祖辈们手拿大叉子把脱粒的麦秆铲到麦场一旁堆成一垛。这才叫全民齐上阵!

  装袋后的麦子还需*摊在屋顶或路边晾晒数日,每日太阳直射大地的时候,就用耙子把麦子耙一遍,防止有的麦子接触不到太阳。老天给力的话,这样重复几日后,麦子就可以放入粮仓里储存。

  麦子都安顿好了,男人们就互相商量着,背起铺盖出远门打工去。家里的女人们照看着老人小孩,还有那几亩刚露头的玉米,施肥、拔草……等待着秋天的到来!

  人类一直保持着这样一种精神:记住好的,忘记不愿记得的。事后的人们想起来,似乎辛苦都淡化了,像年代久远的墨迹,而那些欢乐的片段却好像还在眼前。

回忆麦收时节优美散文随笔7

  开镰前的准备工作同样不容忽视,曾记得父亲早早将几把镰刀磨得闪闪发亮,母亲蹲在水渠边,将装过化肥的“蛇皮”袋子一一洗净,晾干后开始缝缝补补,每个袋口还要系上捆扎的麻绳。这样的袋子,至少有几十上百个,在院里堆成一摞。

  开镰!父亲的话似一道命令,掷地有声。于是我们提着镰刀走进麦田。成熟的麦穗,已经垂下沉甸甸的头,麦芒被风干得坚硬而锐利,如金针般炸开。折一枝麦穗在手心里捻一捻,便钻出一粒粒黄澄澄的麦粒,用牙咬一下,已经发硬,是那种瓷实并富有弹性的感觉。

  因为是在暑假期间,村里的大人娃娃几乎全部出动。父亲先为我们做榜样,他低下头,弯下腰,左手揽着麦垄的腰部,右手的镰刀紧贴着麦苗的根部,“刷刷”两声,一把麦子便攥到手中,然后麻利地将其分成两股,头对头交叉着一拧,形成一道葽子,压*放在地上。随后齐刷刷割下的麦子,被整齐均匀地放在葽子上,扎成一捆捆。父亲的身子俯得很低,只露出一顶上下起伏的草帽,像是麦海中的一尾鱼,在我们前方缓缓游动,身后留下的是整齐成行的麦茬和横七竖八的麦捆。

  长长的麦田,如同无际的海洋,让我们这些孩子心生沮丧。为了鼓舞我们,父亲会为我们量化任务,这一垄是哥哥的,那一垄是姐姐的……谁先割到地顶头,谁可以坐下来歇一歇。头顶着毒辣的太阳,汗水顺着脊背流下来,蚊子也趁机“打劫”,偶尔触到的麦芒针刺般疼痛。但我们无暇顾及这些,只是机械地挥舞着镰刀,不一会儿,胳膊便酸困得抬不起来,腰僵硬得好像石化了一般,原本干净的脸早被麦灰和汗水糊得花里胡哨了。时至今日,我依然认为手工割麦是最为艰苦的农活,虽然我只割过一次。

回忆麦收时节优美散文随笔8

  我的麦收记忆是从牛背上开始的。

  父亲头缠着白手巾,一手牵着戴了笼头的黄牛,一手甩着柳条鞭儿,嘴里嗨嗨哟哟地吆喝着,仿佛画大小不一的同心圆一般在麦场上转悠,一圈一圈又一圈。我骑在宽阔的牛背上,头顶着青绿的荷叶,耳边掺搅着碌碡滚过麦场的咕咚咕咚声、黄牛疲惫的响鼻声、麦粒漏过桑木杈的沙沙声,还有时而飞过的布谷鸟清脆的鸣叫声。

  那个时候,我确实太小。不知道黄牛笼头的原因,不知道黄牛屁股后面兜着尼龙包是怕粪便污了粮食,也不知道怜惜黄牛拖着笨重的石滚子碾过麦场的艰辛,吵着嚷着跨上牛背,还不时非常神气地呼喊着:“驾!驾!驾!”

  大抵四五岁的光景,刚能趔趔趄趄地提篮子时,我就开始跟着队里的孩子一起拣麦穗了。那时候还是大集体,不过各自捡到的麦穗无需缴公,大人们忙得不可开交,收割过的麦地就成了孩子们的天下。在捡麦穗上,男孩子永远比不上女孩子,况且我的眼睛总是被青绿色的蚂蚱、翩然飞来的蝴蝶牵绊着,总能第一时间瞅见散落的酸灯泡、溜圆溜圆的马马瓜,却看不见黄灿灿的麦穗。有一次,光顾着去捉一只从未见过的硕大蚂蚱,半篮子麦穗还被邻家的孩子倒走了,急得和人家干了一架也没打赢,感觉天塌了似地哭花了脸。

  农村孩子每年都要多放两个假,上半年的麦忙假和下半年的秋忙假。我上学的时候,已经八岁,田地也分到了各家各户,我便开始了麦收滋味的真正体验。用母亲的话说,那忙得就像雨一样。夏天的暴雨说来就来,这会儿是响晴的天,一顿饭的工夫可能就霹雷霍闪,你不脚下生风,麦子就要在地里生芽了。

  那些日子,唤醒我的不是喈喈鸡鸣,而是父亲刺啦刺啦磨镰刀的声音。头天的倦怠还没有褪尽,还是硬撑着起来,迷迷糊糊地跟着大人下地。往往走到地头天才要放亮,却蓦然发现邻家的麦子早被割掉了一排。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俗话说,割麦要趁早。一是因为清晨凉爽,比顶着毒辣的太阳劳作舒服得多;二则就是经了夜露洇濡的麦芒也柔软下来,不会太扎人。割麦也是件技术活,要手脚配合,双手协作,左腿先前迈一步,左胳膊拦住麦头向腿部略倾,右手迅即握着镰刀挥出,顺着麦秸根部向后快速拉去,同时左腿和左胳膊顺势一收,侧身丢在要子上。一般一次揽上五六行麦子,三四步就割满一捆,捆上再拧一个要子,继续向前。刚开始,我总是配合不好,好几次差点伤到了迎面骨。更要命的是,觉得穿着长袖上衣裹裹拉拉的不利索,偷偷脱掉了,只穿一条短背心,不一会锋利的麦芒就在胳膊上刺满了斑斑红点,露水混着汗水一湿,疼得钻心。不一会,我早已腰酸背疼,抬头看看,已被父母落下好远了。他们仿佛不知疲倦,一任镰刀飞舞,一直埋头前行,身后站着一捆捆倒下后又立起来的麦子,笔直,笔直……

  其实,父母也不在意我割了多少,但是让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稼穑艰难,知道了如不认真学习跳出农门,就要从现在开始磨刀、割麦、犁地、插秧……如此四季轮回,汗珠子掉在地上摔八瓣,直到像他们这么大,直到像爷爷奶奶那么老,直到把生命消融入土。

  太阳一跳一跳地向上爬,像个顽皮的孩子,学习爬的过程似乎很艰难,但只要爬上来了,顷刻就茁壮成长,光芒四射,照得人脊背发烫、喉咙冒烟。农村的孩子大多倔强,只会倒在麦田里,却不会认怂。哪怕镰刀似有千斤重,只要还拿得起来,就要割下去,等着父母收工的号令。而这时母亲往往会说:“你回去烧饭吧!不要等我们,带着弟弟吃了,到南园给棉炕放风去。”

  父母回来的时候,已经日上三竿,我也把鸡鸭*照顾停当了。他们草草吃了饭,吩咐我好好写作业,自己绑上架子车去拉麦子。趁着太阳毒,把拉回打谷场的麦子用铡刀拦腰斩断,麦穗一头薄薄地摊开暴晒,根部暂且丢弃到犄角旮旯,得闲再去料理它们。太阳下山之前,父母便把翻晒几遍的麦穗垛起来,等待收割完毕,一起脱粒。那时候,慢悠悠的黄牛已经靠边站,打麦那些活渐渐让位给“铁牛”、脱粒机了。也有一些长势较好、秸秆颀长的麦子逃过“腰斩”的命运,父亲手持木棍捶打它们,然后编织成苫子。麦秸苫子是农村人的席梦思,厚厚墩墩,软硬适宜,一头向下卷起来可以作为枕头,躺在上面特别妥帖。夏天搬到麦场上纳凉,看月亮数星星,溽热似乎也不再那么难耐了;冬天垫到木板床上,任凭窗外风雪肆虐,似乎还有阵阵麦香袭来。当然还可以编织草帽。脱去麦粒的糠打碎了,就是猪上好的草料。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从县城参加中考回来,正赶上麦收的尾声。父亲开着拖拉机拉着碌碡捞二茬,就是把脱粒机没有脱尽的麦瓤再摊开轧一遍。母亲问:“考得怎么样?”我回答说:“考不上也不想复读了,老大不小了,帮您种地割麦子吧。”就在那年八月,我和父亲把颗粒最饱满的麦子缴到粮管所,回家后就收到了镇江粮食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为何报考粮校,是不是觉着和麦子打交道更踏实呢?唯一可以明确的是,此后我一步一步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田野,远离了麦收生涯。

  岁月荏苒,瞬息万变。二十多年过去,白居易笔下那种“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的风光依旧,而“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情形却杳如黄鹤了。随着联合收割机开进麦地,麦场消失了,木杈断柄了,镰刀生锈了,人们只需在田头撑开口袋,黄澄澄的麦子就争先恐后流进来。布谷鸟的声音仍然在耳边脆生生地响着,往年那种如火如荼的麦收场面,已经不复存在。更有甚者,有些人觉得收割机留下的麦茬太深,难以处理,点一根火柴就焚烧了。于是乎,农村那种混着麦香的清冽空气呼吸不到了,温软舒适的麦秸苫子也见不到了。

回忆麦收时节优美散文随笔9

  杏儿黄,麦收忙。一年一度的麦收季节又开始了。

  现在的麦收,轻快的象喝了一碗白开水。一家两亩小麦,随便雇请一个收割机,不到一个小时,稀里哗啦,就结束了。千把斤黄橙橙的麦子就到了场院,晒个一两天干了就入仓,就等着磨面蒸馍了。

  这种简单的劳作,简直就不像是麦收,过去所有关于麦收的一切繁复的内容就这样一笔带过,仿佛酒席前一点开胃的小点心。

  记得小时候的麦收那是一年农事中,一个很重要的季节。那个时候是生产队年代。由于粮食不够吃,每年的青黄不接的日子好不容易熬过了,眼看着麦子熟了,终于可以敞开肚量吃香喷喷的饽饽了,人们心里洋溢着喜悦,整个村子都沉静在对丰收的渴望里,都在等待着开镰的日子。就连我们小学生也要放假两个星期,去生产队捡拾遗落的麦子。

  由于割麦是一桩很辛苦的劳作,家里也要筹办一些*时舍不得吃的食物。妈妈赶集买了一点猪肉,那时候不过年节,是不买肉的。还买了两个当时很稀奇的卷心菜还有小咸鱼,加上自家自留地里新鲜的土豆和茭白,一切准备就绪了。

  麦收一般是在夏至那些天开始的。当时,生产队所有的青壮劳力,包括未出嫁的姑娘们,齐刷刷的排在小麦地头,生产队长一声吆喝,三十多个人都挥镰上阵了。不用一袋烟的功夫,收割的快慢就泾渭分明了。那些腿脚利索的,年轻力壮的就蹭蹭的冲在前面了。他们偶尔直起腰来回头看看那些拉在后面的人,眼里流露出嘲讽的笑意。

  半晌休息的时候,大家能喝道我妈妈刚刚挑来的石榴茶水,那一担水将近一百斤,要走二里的山路才能到达这里,别的婶婶大娘都不能胜任这个任务,只有身强力壮的妈妈出马了。那种石榴茶是用新鲜的石榴芽叶大锅烧的,需用大碗趁热喝,一股浓郁的清香一下子就能通达人的五脏肺腑,全身的溽热疲惫就在一阵汗雨下过以后,云开雾散了。

  我至今觉得妈妈的石榴茶是世上最好喝的茶,只是后来再喝却找不到那个味道了。

  那时候我跟另外两个小孩,被分配帮队里的牛车装麦子,赶车的是麻子三叔,他是个高大健壮的汉子。我负责把大伙收割的小麦搬到地头牛车跟前,麻子叔负责装车。拉车的黑犍牛是队里最有劲的牲口,每一次我们都把麦子垛的象小山那么高,用一根粗粗的缆绳拢结实,我们便急不可耐的爬到麦垛顶上,麻子叔扬起鞭子吆喝一声:驾!我们的牛车就开动了。那时候坐在高高的麦垛顶上,仿佛一伸手就能摸到天上的云彩,俯视着身边青青黄黄的田野,心呵简直要飞出去了。

  麦子运到场院以后,趁着晴天赶紧晾晒。中午最热的时候,大家汇聚在场院里打场。此起彼伏的连枷声里,麦粒象蝗虫一样飞溅起来,又落下去。当时觉得整个大地都在颤抖。场院中间是毛驴拉着碌笃,就是一个大石碾子。来回的碾压。那时候我有了一个最有趣的工作,我手里拿着一个破瓢,跟着毛驴后面每当毛驴把自个的尾巴支棱开要排泄了,我就立刻上前用破瓢接住。好在那种尴尬的事儿并不多,一个麦季不过一两次。

  麦季最怕什么?最怕连阴雨。我记得很清楚的是九二年,就在小麦成熟的时候,就遭遇了这种天气。整整一个月几乎没有晴天。麦地被雨水泡的象发面,站不住人。由于没法收储,几乎所有的小麦都在麦穗上生根发芽了,远远地望去,像一颗颗盛开的蒲公英。侥幸收下麦子也都发霉变质了。

  那一年的小麦面粉,蒸出的馒头黑漆漆的,咬一口牙齿就粘的拔不出来了,一股麦芽糖的甜味。

  后来,村里开始有了脱粒机了。人们被这种柴油机带动的轰隆隆的大家伙惊呆了。把一抱抱的小麦吃进去,麦粒在肚子地下就哗哗流了出来,一个大麦垛几带烟的功夫就脱粒完了,真是喜欢的不得了。这也导致了一个严重的结果由于全村十六个生产队,只有一台脱粒机,谁都想抢先给自己用,于是,各个小队之间就常常为争夺脱粒机大打出手,双方各自拉住机器的一头拼命拉扯,像是拔河比赛。甚至直接动了拳脚,那个热闹劲儿,比看马戏都有趣儿。直到后来,村里有了更多更大的机器,我们再也无缘观赏那热闹的全武行了。

回忆麦收时节优美散文随笔10

  又是一年麦收时,记得我去年前年刚刚写过麦收,几乎是眨眼之间又是麦收时节了。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啊!

  “麦收打垛儿,麦收打垛儿!”布谷鸟清脆的叫声从天空中掠过去,余音袅袅,随着夏日的焦灼的风在空中久久回荡。太阳一日比一日厉害了,南风一吹,华北*原那一望无际的麦田就在一夜之间变黄了,柔软的麦芒也变得犀利了,每一组护颖里都沉睡着一粒曾经认真生活过的种子。那些种子有的还稍微带点儿绿色,有的虽然是绿色的但是已经坚硬,有的干巴巴的缩成最紧致的样子。原来每一粒麦子都有过认真的痕迹才会有今天的累累硕果啊!那黄澄澄是一种成熟的展示是一种成熟的炫耀更是一种成熟的思考。曾经看到永和豆浆店里挂着的一个条幅“认真对待每一粒豆子”!其实只要是收获下来的豆子都是曾经认真的生活过的,小麦亦然!

  昨天还看到院子里晾晒着形形色色的清洗过的袋子,今天已经是饱饱的鼓胀胀的矗立在我的面前了。麦收就这么过去了,我怎么总觉得有些怅然若失啊!那么我失去了什么?是没有在田间挥洒汗水,还是没有亲眼看到麦子归仓,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连我自己都说不清楚。我记忆中的麦收全然不是这个样子。

  那些年我们有十几天的麦假近一个月秋假,暑假只有一个月。那些年总有那么多可记可写的事情,那些年总是留在记忆最深处,那些年总是那么清晰。

  那些年,我们没有电扇。一把蒲扇就是一个夏天,小扇轻摇伴随着夏天的炎炎烈日和深邃夜空度过。当布谷鸟从天空中飞过的时候,父亲已经开始摆好磨刀石,“蹭蹭”地一下一下,一把把雪白锃亮的弯弯的镰刀被磨成最为犀利的样子,“磨刀不误砍柴工”,磨刀不误割麦时,这个道理我最懂。清晨五点多,太阳已经露头了,地上泛起的隔夜的水汽潮潮的湿湿的,一望无际黄黄的麦田随风摇曳,那一层层麦浪翻涌,人置身这种场景只有“渺小”的感觉,再不会有其他的想法了。弯腰,一手握住麦秸,下镰,几乎贴着地皮,“嗖嗖”地一把麦子被割下来,放在地上,不久直立的就会变成*躺的。白白的麦茬上躺着的是一束束麦秸,只等捆成麦个子运到打麦场了。那会儿只记得弯腰直腰一直机械地重复,汗水顺着额头只往下淌,流到眼角处,蛰得眼角生疼。当时的劳动没有任何乐趣,只有乏味痛苦。也许是因为痛苦记忆才会更为深刻,更重要的是我的一双手,每到麦收时节就会蜕皮,有的地方还露着红红的嫩肉,麦芒一刺就会生疼。父亲瞅瞅我的手,叹口气:“你就没有长着干活儿的手!”算起来,最初的考学的目的就是如何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个最简单的原因了,至于什么理想前途什么从来都没有考虑过。说来也是奇怪,自从和“麦收”脱离关系,手好像也不太蜕皮了,从来没有疼过。等到太阳出来的话,割麦子可就更受罪了,麦秸都是生涩扎手的,所以那会儿做农活要打算时间,想来应该是统筹方法的最为简单的应用了。

  在麦收时节除却干活的辛苦,也还是有许多事情难以忘怀的。印象最深的就是脱麦子,一整晚不睡觉,有时是为了抢时间,有时是怕天下雨,有时是排队不好,因为当时都是几家人合用一个脱粒机的。庞大的脱粒机蹲在哪里,柴油机带着几个皮带轮子,麦个子一塞进去,烟尘四起,震耳欲聋。在狼烟起尘土飞中有时能鏖战一夜。那时除了一身汗水和泥土,就是熬夜的眼睛的干涩。曾经看到过华北*原的日出景象,那时还没有这么多的高楼,在我们那里可以看到国道上的火车。一颗巨大的红丹从地*线上一点点升起,“旦”字绝对是一个指事字,从那时我就深信不疑了,因为我亲眼见到一轮红日从地*线冉冉升起啊。一夜的熬眼不觉得多么苦累,更多的是新奇,因为彼时的经历是任何时候所没有的,无论何时忆起,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还有吃的。也就是那一夜没睡,记得大天亮的时候我们从人家菜园旁边经过,买了西红柿。回家之后洗完澡,西红柿蘸白糖吃是世界上最最好吃的美味了。其实,还有一种好吃的,恐怕现在很难再吃上了。在一边割麦子或者脱麦子的间隙,拣一些青色麦穗,用手搓开护颖,饱胀的青色的麦粒就会脱颖而出,就是生吃也是浆液甘甜满嘴生津的。回家放在小米饭中煮熟,很是有嚼劲儿的。只是现在的西红柿蘸白糖再也不酸甜了而麦籽儿饭更是只留存在记忆中了。

  这些事情都不记得具体是哪一年的事情了,粗略算来应该是二十多年的事了。芒种芒种,播种什么种子就会有什么收获。因为职业的关系,所有的农活儿几乎也是留存在记忆中了。不过六月本来就是播种和收获的季节。每一年的高中学考、高考、中考,或者监考或者带考或者自己孩子参加考试,所以五六月也就是最为繁忙的季节了。有时候忙起来几个小时一直手不离笔,忙的都没有时间概念了。其实回想起来,真的不觉得是辛苦,因为我明白,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生活的道路从来都是一步步趟下去的,沟沟坎坎都得趟过去。也许每一个生活在繁忙市井中来去匆匆的人内心都是孤独的,而这种孤独我认为就是和自然的脱节。生活压力大不快乐,很多时候在于心胸和眼界不开阔。也许走的路多了读的书多了,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也许明年麦收天还会有令人欣喜和振奋的事情在等待着自己。

  哦,又是一年麦收天!

推荐访问:麦收 时节 优美 回忆麦收时节优美散文随笔【10篇】 回忆麦收时节优美散文随笔1 回忆麦收时节优美散文随笔100字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