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范例推荐)

2023年《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范例推荐)

时间:2022-12-31 08:55:03 来源:网友投稿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1  这两个孩子差别太大了,以至于弟弟不得不生活在压抑中,认为自己不如哥哥能干,远没有哥哥有价值。他可能经常从妈妈嘴里听到这些评价,而哥哥经常叫他傻瓜或者白痴。摆在我们眼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范例推荐)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1

  这两个孩子差别太大了,以至于弟弟不得不生活在压抑中,认为自己不如哥哥能干,远没有哥哥有价值。他可能经常从妈妈嘴里听到这些评价,而哥哥经常叫他傻瓜或者白痴。摆在我们眼前的结果是:他认为自己活得不如别人有价值。生活似乎也印证了他的想法:他的同学看不起他并对他百般嘲笑,他的作业错漏百出,他认为自己缺乏专注力。任何一个困难都足以把他吓倒,结果教师还时不时说他不该进入这个班级或者学校。难怪最终男孩会相信自己不可能走出困境,他深信别人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如果一个孩子灰心到对未来都失去了信心,这真的非常可悲。——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

  1、“我们应该努力给孩子更多的勇气和信心,教导他们不要将困难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将它们视为需要面对和克服的问题,以此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或者教师不要因为遇到问题就轻易泄气。我们不能因为付出的努力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变得绝望,不能因为孩子垂头丧气、缺乏兴趣或者极端被动就断言孩子注定失败,也不能让自己被天赋早注定的遗传论所影响。个体心理学认为,我们应该努力给孩子更多的勇气和信心,教导他们不要将困难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将它们视为需要面对和克服的问题,以此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但是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足以补偿我们的缺憾。下面就是一个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案例。

  2、“他很懒惰,并以此引起别人的关注,他抱怨自己难以集中注意力,也不能专心听讲”。

  这是一个12岁的男孩,就读于小学6年级。他的成绩很差,但他毫不在乎。他有着非常不幸的过去,因为患有佝偻病,他到了3岁才会走路。快到4岁时,他才会说很少的话。到了4岁,他的母亲带他去看心理医生,但心理医生认为康复的希望很渺茫。他的母亲并不相信,她将孩子放到一家儿童心理辅导中心,但孩子并没有取得多少进步。男孩在6岁时开始了学校生活。在入学的头两年,他在家里接受了额外的辅导,所以他可以通过学校的考试。他还设法完成了3年级和4年级的学业。

  这个男孩在学校的表现是这样的:他很懒惰,并以此引起别人的关注,他抱怨自己难以集中注意力,也不能专心听讲。他与同学相处不融洽,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他总是显得自己比别人弱一点。在这么多的同学中,他只有一个朋友,他非常喜欢这个朋友,两人有时会一起去散步。他觉得其他孩子都很讨人厌,无法和他们建立关系。教师抱怨他的算术不好,也不擅长写作,尽管如此,教师还是相信他可以在学习上获得与其他人一样的成就。

  3、“最大的可能是这位哥哥已经训练自己在课堂上就完成大部分的学习,他能够专心听讲,在学校就把看到和听到的内容都消化并记在脑海里”。

  根据男孩过去的经历和他现在的能力发展,很明显男孩接受的治疗并没有基于正确的诊断。这是一个有强烈自卑感的孩子,简而言之就是他有自卑情结。男孩有个哥哥,各方面都很不错。他父母甚至宣称他哥哥不用学习都可以考进高中。如果父母喜欢夸耀自己的孩子不需要学习就有好成绩,那么他们的孩子也会这么吹嘘。但毫无疑问,不学习是不可能学到东西的,最大的可能是这位哥哥已经训练自己在课堂上就完成大部分的学习,他能够专心听讲,在学校就把看到和听到的内容都消化并记在脑海里。而那些在学校没有专心学习的孩子就不得不在家里继续学习。

  4、“他深信别人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如果一个孩子灰心到对未来都失去了信心,这真的非常可悲”。

  这两个孩子差别太大了,以至于弟弟不得不生活在压抑中,认为自己不如哥哥能干,远没有哥哥有价值。他可能经常从妈妈嘴里听到这些评价,而哥哥经常叫他傻瓜或者白痴。摆在我们眼前的结果是:他认为自己活得不如别人有价值。生活似乎也印证了他的想法:他的同学看不起他并对他百般嘲笑,他的作业错漏百出,他认为自己缺乏专注力。任何一个困难都足以把他吓倒,结果教师还时不时说他不该进入这个班级或者学校。难怪最终男孩会相信自己不可能走出困境,他深信别人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如果一个孩子灰心到对未来都失去了信心,这真的非常可悲。

  5、“他总是试图重温过去,想回到比现在更弱、更小、更需要帮助的过去”。

  我们试图用愉快的方式和男孩开始聊天,在此过程中我们很容易看出男孩完全丧失了信心,不是因为他颤抖的身子和苍白的脸色,而是因为一个很值得关注的小细节。当我们问他多大时(我们知道他12岁),他回答:“11岁。”我们不应该将这样的回答看成偶然的口误,因为绝大多孩子都知道自己的确切年龄。这样的错误是有潜在原因的,有很多迹象帮助我们弄清楚这一点。结合他的回答,我们仔细回想儿童的各种经历,我们感觉他总是试图重温过去,想回到比现在更弱、更小、更需要帮助的过去。

  6、“男孩想留在过去,如果可能的话,他希望时光倒转”。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重构男孩的人格系统。他没有像同龄人一样完成既定的任务并获得正常的发展,反而在行为上表现得不如别人,难以与别人进行竞争,他心里似乎也是这么想的。把自己年龄说小的举动正好体现了他感觉落后于人的心理状态。虽然他回答“11岁”,但实际上他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可能连5岁的孩子都不如。他非常确信自己能力不如人,以至于他试图使自己所有的行为都符合这种假想的落后。

  他白天仍会尿裤子,无法自如控制自己的大小便。如果儿童相信或希望自己仍然是婴儿,这些症状就会出现。这证实了我们的分析:男孩想留在过去,如果可能的话,他希望时光倒转。

  7、“男孩不喜欢上学,因为他与同学难以和谐相处,感觉处处受压抑,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干不了,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喜欢上学的”。

  男孩家里有位保姆,她在男孩出生前就已经来到这个家庭。她对男孩充满了爱心,只要有可能,她就取代男孩母亲的位置,充当男孩的后盾。我们就此可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男孩的生活被照料得很好。我们还知道他早上不喜欢早起,他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从床上起来,他的父母向我们描述这一情境时浑身上下透露着嫌弃。我们的结论是男孩不喜欢上学,因为他与同学难以和谐相处,感觉处处受压抑,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干不了,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喜欢上学的。

  然而他的保姆却说他很想上学,因为当他生病的时候也会提出想上学的请求。其实这和我们的结论并不矛盾,真正要弄清楚的是“这位保姆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答案很简单也很有意思。当男孩生病的时候反而提出上学的要求,是因为他很清楚他的保姆会说:“你不能上学,因为你生病了。”然而保姆并没有弄清楚这似是而非的矛盾,也不知道该怎样对待男孩的言行。诸多事实表明这位保姆其实没有真正理解男孩的内心想法。

  8、“拿(偷)钱买糖是极其幼稚的行为,只有控制不了糖果诱惑和自己行为的小孩子才会这么做”。

  男孩被送来咨询的直接原因是发生了另一件事。他从保姆那里拿钱去买糖。这再次说明他的行为像个小孩子,因为拿钱买糖是极其幼稚的行为,只有控制不了糖果诱惑和自己行为的小孩子才会这么做。男孩通过这种行为向家人表达:“你要好好照顾我,否则我会调皮捣蛋的。”因为他对自己缺乏信心,他会制造各种状况使得人们围着他转。如果我们将他在家里和学校的情况进行对比,就能明显看出差异。他可以在家里让大家都围着他转,但是在学校,人们不可能像家人一样围着他转,所以他的策略在学校没有取得成效。

  9、“他总是以悲观消极的眼光看待事物,在事情没开始前就接受了失败”。

  我们已经清楚男孩行为的原因,问题是如何才能纠正他的行为?在男孩来咨询之前,人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发展缓慢、落后于人的孩子,实际上他并非如此。只要他重获自信,他完全可以像正常的同龄人一样完成各项任务。然而他总是以悲观消极的眼光看待事物,在事情没开始前就接受了失败。他用各种行为表达自己的自信不足,教师的评语也证实了这一点:“不能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不好、散漫、缺乏交际能力等。”他的信心不足显而易见,几乎明眼人都能觉察出来。外界环境也不利于他的自信心发展,要改变他对自己的看法非常困难。

  10、“儿童早期的职业梦想体现了他们稚嫩的价值观”。

  在填写了个体心理学调查问卷之后,我们开始这个案例的正式咨询。除了男孩本人,其他相关人员都会分别被邀请过来参与谈话。首先是他的母亲,她早已对男孩放弃了希望,只是希望他可以继续生活,最终可以找点事情谋生。其次是他的哥哥,他非常看不起自己的弟弟。

  “你长大后想做什么?”面对这个问题,这男孩自然没有什么想法。但这有点不寻常,当即将步入*阶段的孩子确实不知道自己以后想做什么时,这确实很值得探究。当然,儿童长大以后一般不会真的从事他们小时候选择的职业,但没有关系,只要他们心里有想法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引自己的行为。儿童早期的职业梦想体现了他们稚嫩的价值观,例如有些儿童会渴望成为司机、守门员、售票员,或者其他自己听过、见过的职业。如果儿童缺乏一个肉眼可见的目标,我们可以怀疑他缺乏放眼未来的志向,沉湎过去,也就是说他想逃避未来以及与未来相关的问题。

  11、“他只想要走回头路,想要变得弱小,而且只想依赖别人”。

  这看似与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论断相矛盾。因为我们曾说过儿童具有追求卓越的特性,我们一直在证明每个孩子都想展现自己,想变得比别人强大,想有所作为。但我们面前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截然相反的孩子,他只想要走回头路,想要变得弱小,而且只想依赖别人,我们该如何解释这个案例的情况呢?心理活动并不简单,它的发展背景错综复杂。如果希望从复杂的案例中得出简单的结论,我们很容易犯错误。因为这些复杂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我们需要进行辩证的分析,才会发现与表面事实截然相反的真相。例如,男孩的行为在倒退,因为这样,他才感觉自己最强大、最安全。可见,除非我们了解事情的全貌,否则似是而非的情况很容易使人产生错觉。

  12、“遇到任何需要用优点和能力证明自己的情况,他都避之”。

  实际上这类孩子也追求卓越,只是他们的方式比较荒谬。当他们还是很弱小、很无助的婴儿时,外界对他们没有任何要求,这段时光是有史以来他们感觉最强大、最有权力的日子。这个男孩对自己完全没有信心,担心自己什么也干不了,这样的孩子无法面对对他有所要求的真实世界,也无法面对对他有所期待的未来。所以遇到任何需要用优点和能力证明自己的情况,他都避之。久而久之,他可应对的情境所剩无几,只剩下极其受限的几项活动,而这些活动对他几乎没有任何要求。他也追求卓越,追求他人的认可,但是这些追求只剩下很小一部分,跟需要依赖他人的小婴儿所追求的认可差不多。

  13、“如果人们对心理学持有偏见,那么它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参与谈话的人员很多:男孩的教师、母亲、哥哥、父亲及我们的同事。一连串的会议工作量很大,如果我们可以得到教师的帮助,那会节省很多工作量。这并非不可能,但也不容易。因为很多教师仍然墨守成规,惯用旧的方法和理念,认为心理测验太荒谬。不少教师害怕心理测试会限制他们的工作方式,甚至对他们的工作横加干涉。事实并非如此,心理学不是一门可以立马上手的科学,我们必须进行潜心研究和实践。然而,如果人们对心理学持有偏见,那么它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要接受新知识,开放宽容很重要。尤其对于教师来说,对新的心理学观点保持开放的态度是很明智的,虽然这种新观点似乎与我们一直秉持的观点相悖,但长期来说会有利于儿童的教育。在这一案例中,我们没有权利直截了当地否定教师对男孩的评价。情况很棘手,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14、“除了让孩子脱离困境,我们别无他法,也就是说只能让男孩转学,这样谁都不会受到伤害”。

  根据我们的经验,除了让孩子脱离困境,我们别无他法,也就是说只能让男孩转学,这样谁都不会受到伤害。几乎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至少男孩卸下了肩上的重担,他可以进入全新的环境重新开始。在新学校,他可以努力不让别人对他形成坏印象,不要让自己再被别人轻视。具体操作不太容易,但总体来说家庭环境的支持很重要。此外,每个个案的处理方式都有所不同,但如果有一帮精通个体心理学的教师可以用理解的眼光看待个案,并且在学校里对他们进行帮助,这样的个案处理起来会容易很多。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2

  这两个孩子差别太大了,以至于弟弟不得不生活在压抑中,认为自己不如哥哥能干,远没有哥哥有价值。他可能经常从妈妈嘴里听到这些评价,而哥哥经常叫他傻瓜或者白痴。摆在我们眼前的结果是:他认为自己活得不如别人有价值。生活似乎也印证了他的想法:他的同学看不起他并对他百般嘲笑,他的作业错漏百出,他认为自己缺乏专注力。任何一个困难都足以把他吓倒,结果教师还时不时说他不该进入这个班级或者学校。难怪最终男孩会相信自己不可能走出困境,他深信别人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如果一个孩子灰心到对未来都失去了信心,这真的非常可悲。——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

  1、“我们应该努力给孩子更多的勇气和信心,教导他们不要将困难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将它们视为需要面对和克服的问题,以此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或者教师不要因为遇到问题就轻易泄气。我们不能因为付出的努力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变得绝望,不能因为孩子垂头丧气、缺乏兴趣或者极端被动就断言孩子注定失败,也不能让自己被天赋早注定的遗传论所影响。个体心理学认为,我们应该努力给孩子更多的勇气和信心,教导他们不要将困难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将它们视为需要面对和克服的问题,以此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但是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足以补偿我们的缺憾。下面就是一个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案例。

  2、“他很懒惰,并以此引起别人的关注,他抱怨自己难以集中注意力,也不能专心听讲”。

  这是一个12岁的男孩,就读于小学6年级。他的成绩很差,但他毫不在乎。他有着非常不幸的过去,因为患有佝偻病,他到了3岁才会走路。快到4岁时,他才会说很少的话。到了4岁,他的母亲带他去看心理医生,但心理医生认为康复的希望很渺茫。他的母亲并不相信,她将孩子放到一家儿童心理辅导中心,但孩子并没有取得多少进步。男孩在6岁时开始了学校生活。在入学的头两年,他在家里接受了额外的辅导,所以他可以通过学校的考试。他还设法完成了3年级和4年级的学业。

  这个男孩在学校的表现是这样的:他很懒惰,并以此引起别人的关注,他抱怨自己难以集中注意力,也不能专心听讲。他与同学相处不融洽,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他总是显得自己比别人弱一点。在这么多的同学中,他只有一个朋友,他非常喜欢这个朋友,两人有时会一起去散步。他觉得其他孩子都很讨人厌,无法和他们建立关系。教师抱怨他的算术不好,也不擅长写作,尽管如此,教师还是相信他可以在学习上获得与其他人一样的成就。

  3、“最大的可能是这位哥哥已经训练自己在课堂上就完成大部分的学习,他能够专心听讲,在学校就把看到和听到的内容都消化并记在脑海里”。

  根据男孩过去的经历和他现在的能力发展,很明显男孩接受的治疗并没有基于正确的诊断。这是一个有强烈自卑感的孩子,简而言之就是他有自卑情结。男孩有个哥哥,各方面都很不错。他父母甚至宣称他哥哥不用学习都可以考进高中。如果父母喜欢夸耀自己的孩子不需要学习就有好成绩,那么他们的孩子也会这么吹嘘。但毫无疑问,不学习是不可能学到东西的,最大的可能是这位哥哥已经训练自己在课堂上就完成大部分的学习,他能够专心听讲,在学校就把看到和听到的内容都消化并记在脑海里。而那些在学校没有专心学习的孩子就不得不在家里继续学习。

  4、“他深信别人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如果一个孩子灰心到对未来都失去了信心,这真的非常可悲”。

  这两个孩子差别太大了,以至于弟弟不得不生活在压抑中,认为自己不如哥哥能干,远没有哥哥有价值。他可能经常从妈妈嘴里听到这些评价,而哥哥经常叫他傻瓜或者白痴。摆在我们眼前的结果是:他认为自己活得不如别人有价值。生活似乎也印证了他的想法:他的同学看不起他并对他百般嘲笑,他的作业错漏百出,他认为自己缺乏专注力。任何一个困难都足以把他吓倒,结果教师还时不时说他不该进入这个班级或者学校。难怪最终男孩会相信自己不可能走出困境,他深信别人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如果一个孩子灰心到对未来都失去了信心,这真的非常可悲。

  5、“他总是试图重温过去,想回到比现在更弱、更小、更需要帮助的过去”。

  我们试图用愉快的方式和男孩开始聊天,在此过程中我们很容易看出男孩完全丧失了信心,不是因为他颤抖的身子和苍白的脸色,而是因为一个很值得关注的小细节。当我们问他多大时(我们知道他12岁),他回答:“11岁。”我们不应该将这样的回答看成偶然的口误,因为绝大多孩子都知道自己的确切年龄。这样的错误是有潜在原因的,有很多迹象帮助我们弄清楚这一点。结合他的回答,我们仔细回想儿童的`各种经历,我们感觉他总是试图重温过去,想回到比现在更弱、更小、更需要帮助的过去。

  6、“男孩想留在过去,如果可能的话,他希望时光倒转”。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重构男孩的人格系统。他没有像同龄人一样完成既定的任务并获得正常的发展,反而在行为上表现得不如别人,难以与别人进行竞争,他心里似乎也是这么想的。把自己年龄说小的举动正好体现了他感觉落后于人的心理状态。虽然他回答“11岁”,但实际上他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可能连5岁的孩子都不如。他非常确信自己能力不如人,以至于他试图使自己所有的行为都符合这种假想的落后。

  他白天仍会尿裤子,无法自如控制自己的大小便。如果儿童相信或希望自己仍然是婴儿,这些症状就会出现。这证实了我们的分析:男孩想留在过去,如果可能的话,他希望时光倒转。

  7、“男孩不喜欢上学,因为他与同学难以和谐相处,感觉处处受压抑,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干不了,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喜欢上学的”。

  男孩家里有位保姆,她在男孩出生前就已经来到这个家庭。她对男孩充满了爱心,只要有可能,她就取代男孩母亲的位置,充当男孩的后盾。我们就此可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男孩的生活被照料得很好。我们还知道他早上不喜欢早起,他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从床上起来,他的父母向我们描述这一情境时浑身上下透露着嫌弃。我们的结论是男孩不喜欢上学,因为他与同学难以和谐相处,感觉处处受压抑,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干不了,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喜欢上学的。

  然而他的保姆却说他很想上学,因为当他生病的时候也会提出想上学的请求。其实这和我们的结论并不矛盾,真正要弄清楚的是“这位保姆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答案很简单也很有意思。当男孩生病的时候反而提出上学的要求,是因为他很清楚他的保姆会说:“你不能上学,因为你生病了。”然而保姆并没有弄清楚这似是而非的矛盾,也不知道该怎样对待男孩的言行。诸多事实表明这位保姆其实没有真正理解男孩的内心想法。

  8、“拿(偷)钱买糖是极其幼稚的行为,只有控制不了糖果诱惑和自己行为的小孩子才会这么做”。

  男孩被送来咨询的直接原因是发生了另一件事。他从保姆那里拿钱去买糖。这再次说明他的行为像个小孩子,因为拿钱买糖是极其幼稚的行为,只有控制不了糖果诱惑和自己行为的小孩子才会这么做。男孩通过这种行为向家人表达:“你要好好照顾我,否则我会调皮捣蛋的。”因为他对自己缺乏信心,他会制造各种状况使得人们围着他转。如果我们将他在家里和学校的情况进行对比,就能明显看出差异。他可以在家里让大家都围着他转,但是在学校,人们不可能像家人一样围着他转,所以他的策略在学校没有取得成效。

  9、“他总是以悲观消极的眼光看待事物,在事情没开始前就接受了失败”。

  我们已经清楚男孩行为的原因,问题是如何才能纠正他的行为?在男孩来咨询之前,人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发展缓慢、落后于人的孩子,实际上他并非如此。只要他重获自信,他完全可以像正常的同龄人一样完成各项任务。然而他总是以悲观消极的眼光看待事物,在事情没开始前就接受了失败。他用各种行为表达自己的自信不足,教师的评语也证实了这一点:“不能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不好、散漫、缺乏交际能力等。”他的信心不足显而易见,几乎明眼人都能觉察出来。外界环境也不利于他的自信心发展,要改变他对自己的看法非常困难。

  10、“儿童早期的职业梦想体现了他们稚嫩的价值观”。

  在填写了个体心理学调查问卷之后,我们开始这个案例的正式咨询。除了男孩本人,其他相关人员都会分别被邀请过来参与谈话。首先是他的母亲,她早已对男孩放弃了希望,只是希望他可以继续生活,最终可以找点事情谋生。其次是他的哥哥,他非常看不起自己的弟弟。

  “你长大后想做什么?”面对这个问题,这男孩自然没有什么想法。但这有点不寻常,当即将步入*阶段的孩子确实不知道自己以后想做什么时,这确实很值得探究。当然,儿童长大以后一般不会真的从事他们小时候选择的职业,但没有关系,只要他们心里有想法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引自己的行为。儿童早期的职业梦想体现了他们稚嫩的价值观,例如有些儿童会渴望成为司机、守门员、售票员,或者其他自己听过、见过的职业。如果儿童缺乏一个肉眼可见的目标,我们可以怀疑他缺乏放眼未来的志向,沉湎过去,也就是说他想逃避未来以及与未来相关的问题。

  11、“他只想要走回头路,想要变得弱小,而且只想依赖别人”。

  这看似与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论断相矛盾。因为我们曾说过儿童具有追求卓越的特性,我们一直在证明每个孩子都想展现自己,想变得比别人强大,想有所作为。但我们面前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截然相反的孩子,他只想要走回头路,想要变得弱小,而且只想依赖别人,我们该如何解释这个案例的情况呢?心理活动并不简单,它的发展背景错综复杂。如果希望从复杂的案例中得出简单的结论,我们很容易犯错误。因为这些复杂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我们需要进行辩证的分析,才会发现与表面事实截然相反的真相。例如,男孩的行为在倒退,因为这样,他才感觉自己最强大、最安全。可见,除非我们了解事情的全貌,否则似是而非的情况很容易使人产生错觉。

  12、“遇到任何需要用优点和能力证明自己的情况,他都避之”。

  实际上这类孩子也追求卓越,只是他们的方式比较荒谬。当他们还是很弱小、很无助的婴儿时,外界对他们没有任何要求,这段时光是有史以来他们感觉最强大、最有权力的日子。这个男孩对自己完全没有信心,担心自己什么也干不了,这样的孩子无法面对对他有所要求的真实世界,也无法面对对他有所期待的未来。所以遇到任何需要用优点和能力证明自己的情况,他都避之。久而久之,他可应对的情境所剩无几,只剩下极其受限的几项活动,而这些活动对他几乎没有任何要求。他也追求卓越,追求他人的认可,但是这些追求只剩下很小一部分,跟需要依赖他人的小婴儿所追求的认可差不多。

  13、“如果人们对心理学持有偏见,那么它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参与谈话的人员很多:男孩的教师、母亲、哥哥、父亲及我们的同事。一连串的会议工作量很大,如果我们可以得到教师的帮助,那会节省很多工作量。这并非不可能,但也不容易。因为很多教师仍然墨守成规,惯用旧的方法和理念,认为心理测验太荒谬。不少教师害怕心理测试会限制他们的工作方式,甚至对他们的工作横加干涉。事实并非如此,心理学不是一门可以立马上手的科学,我们必须进行潜心研究和实践。然而,如果人们对心理学持有偏见,那么它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要接受新知识,开放宽容很重要。尤其对于教师来说,对新的心理学观点保持开放的态度是很明智的,虽然这种新观点似乎与我们一直秉持的观点相悖,但长期来说会有利于儿童的教育。在这一案例中,我们没有权利直截了当地否定教师对男孩的评价。情况很棘手,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14、“除了让孩子脱离困境,我们别无他法,也就是说只能让男孩转学,这样谁都不会受到伤害”。

  根据我们的经验,除了让孩子脱离困境,我们别无他法,也就是说只能让男孩转学,这样谁都不会受到伤害。几乎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至少男孩卸下了肩上的重担,他可以进入全新的环境重新开始。在新学校,他可以努力不让别人对他形成坏印象,不要让自己再被别人轻视。具体操作不太容易,但总体来说家庭环境的支持很重要。此外,每个个案的处理方式都有所不同,但如果有一帮精通个体心理学的教师可以用理解的眼光看待个案,并且在学校里对他们进行帮助,这样的个案处理起来会容易很多。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扩展阅读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扩展1)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1

  假期里,我阅读了与自己工作中相关的书籍——《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下面是我对书中内容的吸收和思考: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对教学过程,我是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我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

  归纳书中的观点:

  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书中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书里对此作归纳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但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正确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这就是说,教师了解了“雪上加霜”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4.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如果我能将教育心理学切实的应用到我的工作中去,无疑的,对于教学工作,我想这本书能够提供很大的帮助。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2

  教师和班主任在每天的教育教学,是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因而也就不可避免的要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去解决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带着这些问题,在寒假中又认真研读了一遍《每天读点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更进一步了解书中知识的真谛,受益匪浅。

  一、真正用心去发现学生,教育好学生的信心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都知道这句话。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仅靠我们用眼睛,更需要用“显微镜”。一个好教师,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越多,能把学生教育好的信心就越强。教育心理学可以说就是我们的“显微镜”,把我们的眼睛擦亮了,善于去发现学生的亮点。其实,每个学生都渴望被人欣赏,得到老师的认可,我们教师在*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内心,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肯定的话,一次成功的鼓励,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当我们去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会觉得我们的学生是如此可爱。

  从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学生的潜能是隐藏在其身体内部,在其学习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种无形的潜能才能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是需要教师来开发的,所以我们要去做发现者,挖掘者。

  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大方得体的仪表,更重要的是去欣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哪些富有灵气的学生身上,值得我们教师用欣赏的眼光去看的还有很多,学生的进步也就越多。

  二、做学生的守护者,用心呵护学生成长

  学生毕竟还是一个孩子,他们的心理是不成熟的,就像一株生长在大自然中的小草,只要风一吹,他就会随风摇摆,甚至会被大风折断。作为教师,怎样更好的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来呵护他们脆弱的心灵。首先,真诚*等对待学生。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他们做事往往出现既不听你的,也不顶撞你,很是头疼。这就需要你及时去*等真诚的与他们沟通,结果可能是另一个样子。其次,换个角度去看学生,去体现一个教师的大智慧。如果教师带着“悲观”的眼镜看待学生,可能很多学生肯是调皮、扰乱班级秩序的同学;如果换上另一副眼镜,可能看到的就会是他们的热情、活泼、上进。因而教师一定要选择正确的角度对待学生,才能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和身心健康。

  新鲜的事物总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注意力集中的做好这项事情。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适时巧妙的利用角色转换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体验,那么教学可能会出现神奇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和教师很多时候会对各自的学与教的角色感到厌倦但又不得不面对相同的重复的东西。教师给自己换个角色,让学生也给自己换个角色,巧妙运用这种转换,能够更加深入的走入学生当中,知道学生需要的东西而去给予他所需要的。

  三、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学生正确的发展观

  为人师不仅要教授给学生知识,更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榜样,能够从多方面去把握学生,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教学管理中适时运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和指引学生发展。很多时候,学生把教师的言行当成自己的行动指南,学生把教师当成自己的榜样,教师的身体力行感染着学生。榜样的树立是做出来的,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就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作用。除了正面的榜样引导,我们教师还要注重困境当中的挫折引导,挫折教育,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对竞争,面对压力,面对问题怎样很好的得到解决,才能让自己不至于陷入泥潭而无法自拔。在挫折教育引导中还要注意各种各样的误区,如对学生奖励不当,当学生只克服一个小小问题后就大加奖赏,这很容易让学生看不到有形奖励而放弃任何困难。

  就引导策略而言,疏比堵更有效。引导学生开启心灵的窗户,是教育工作中采用的方法。所以,变限制为引导,能更好的实现教育的目的。这在现实教育中意义是巨大的,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都是在向应该怎么样堵住这个缺口,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发现缺口越堵越大。因为我们在强迫学生在作出某种选择,学生对这种选择产生了高度的心理抗拒,这种心理会促使他们作出相反的选择,因而教师在教育中只有变堵为疏,才能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都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走进学生的心灵,这对教师实施心理教育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生活当中我们第一次见到他人的时候,心中总会有一个对他的印象,这个印象我们称为第一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第一印象让人感知最深、记忆最牢。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同样重要,教师进入课堂开始第一节课开始,教师的第一印象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师及其所教学科的心理趋向,最终影响到教室的教学效果。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抓住学生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工作才能有效的开展。

  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研读,再一次重新认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得失与不足。能够正确的去把握自己在教学管理中的方法,引领教师快速的发展和创新自己的教学管理工作。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我们学生走向*、走向完善的发展总趋势是一定的,我们更要尊重学生的可教育性,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健康发展。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以下是我看完书后的一些观点: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除了常规教育外,更要注意言传身教。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心理学的模仿,指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现象。

  (四)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气质,心理学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教师应该学好心理学基础知识,分清每个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相信做好这些,教师学生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扩展2)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1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你站在学生的面前却并不一定完全了解你的每一个学生。人的心理就如天空漂浮的白云一样变化多端。因此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是作为教师必备的一项能力。一直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学问高深且神秘的学科,它能够洞悉人类的内心深处,熟知不为人知的关于人内心世界的秘密。但在认真学习之后发现,它是科学的,不是神奇的,也不是难以触摸的。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

  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仅仅一两个月,奇迹就会这样出现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那位受鼓励和表扬的同学将带着这个信念,去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我要说的是: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能够取得成功的,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可以尝试着这样做:第一,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学习教育心理学,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通过读书我知道了:第一,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教师,必须具备哪些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个老师教我们数学。全班同学基本上都很讨厌他,因为他骂人毫不留情,够狠,够绝。其实如果他教得不好但人很和善可亲的话,也许同学们也不至于那么讨厌他,也许会试着听听他的课,试着接受他。第二,学习教育心理学提高教育业务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之前提到的数学老师,虽然他讲的课枯燥至极,但我仍会尽力听。慢慢的听下来我发现,他在上课时经常会引用一些很有哲学意味很有道理的名言名句,但由于他缺乏授课的方法和技巧,我也只能感叹他是一个有才华但没法施展的人。如果他能够认真的把《教育心理学》看了且看透了,我想他应该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也能成为一位有利于学生的老师吧。

  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将会心理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等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和品德。回首我曾经的学习历程,遇到过无数的老师,我想老师教的不一定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是出类拔萃的,但是只有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用对了,让学生们对这门功课感兴趣了,得到学生的认同了,那么他才可以把所学的精华教给他们。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扩展3)

——心理学读书笔记教育类

心理学读书笔记教育类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除了常规教育外,更要注意言传身教。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心理学的模仿,指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现象。(四)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气质,心理学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教师应该学好心理学基础知识,分清每个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扩展4)

——《数学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3篇

《数学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1

  《数学教育心理学》是我们大学要学的一个科目,但读大学时,没有经过教学,没有实际的操作,所以当时读书时学得没有不好,现在,随着自己教学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太薄弱,徐老师给我们看的书中,恰好有这本书,所以,现在,我又拿起这本书,细细阅读,虽然,还是感觉不是很能看懂,觉得很高深,但结合教学实际,还是有一些体会

  该书有一段话对数学老师出题(例题、习题、考题等)较有指导性,因为它介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哪几种深度,于是启发了我们可以出哪几种难度的数学题:

  “如何判断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标准大致有:

  (1)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表述所学的知识;

  (2)能否基于这一知识做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3)能否应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即保持关键特征不变,改变非关键特征,从而使原来的关系体现在新情境中,这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真正含义有概括的"把握;

  (4)能否综合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真正的问题往往不是单凭一个知识点就能解决,而是需要综合几方面的知识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知识的整合是与知识的理解深度密切相关的,这就是建构主义者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5)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在实际生活中广泛而灵活地应用知识,是建构主义的重要初衷,这同样要依赖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对知识形成深层次理解,这是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的核心目标,建构主义的许多主张都与此相关。‘为理解而学习、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条重要信条。当然,深层理解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下面试着把这五个难度概括地予以表述,并略作些解释或补充:

  (1)转述:即用自己生活化的语言表达教科书对知识点的严谨表述,目的是防止非理解性的死记硬背。比如“什么是加法对乘法的分配律?那就是:一个数去乘一个加式时,可以先一个个乘,再把每个结果加起来”。此时不必过分追求逻辑严谨性,能基本说对就可以了。

  (2)揭示:把具体问题中隐藏的数学知识揭示出来。给出算式45-78+55=100-78=22,问:“这里运用了什么算律?”45-78+55=45+(-78+55)=45+(55-78)=45+55-78=(45+55)-78=22,用了两次加法结合率、一次加法交换律。又如可问:“你觉得最近全校各班之间的足球赛中有哪些数学知识?”

  (3)变式:该书指出“变式可以区分为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两类”。

  “概念性变式”有两种:一种是我们熟悉的,即符合概念定义但外表与标准式不同,如底边没在水*方向的等腰三角形;另一种即常说的“反例”,即外表相似但不符合概念定义,如有某两条边形成凹口的“多边形”(几何学里的多边形只指凸多边形)。

  “过程性变式”该书没给出严格定义,我理解它是指“得出某概念或某原理的多种数学过程”。综合该书第118—119页和第166—167页内容,过程性变式无非是“化一为多”和“化多为一”两种:

  化一为多:得出或表达概念、原理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如导出方程概念时,表示未知量的可分别是黑框、空框、任意拼音字母、最后是x,它们等价;又如从一般四边形变到正方形可以有多条途径,先变成菱形或先变成矩形等。

  化多为一:把多样化的数学知识化归为一。如学了简易方程之后,争取把过去那些用算术方法做的题目化为用方程方法来做。又如弄懂只要会做分数题,百分数、比和比例之类的题就不难。

  运用过程性变式的意义在两方面:一方面可让学生通过多种过程获得概念或原理,从而达到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对多样化的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记忆深、好应用。

  (4)综合:让一道题里综合多个数学知识点。

  (5)实践:设置符合实际生活情境的问题。

  读书过程中,我们慢慢地就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充实了自己,即使培训结束,我都要坚持读书。

《数学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2

  《数学教育心理学》是我们大学要学的一个科目,但读大学时,没有经过教学,没有实际的操作,所以当时读书时学得没有不好,现在,随着自己教学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太薄弱,徐老师给我们看的书中,恰好有这本书,所以,现在,我又拿起这本书,细细阅读,虽然,还是感觉不是很能看懂,觉得很高深,但结合教学实际,还是有一些体会。

  该书有一段话对数学老师出题(例题、习题、考题等)较有指导性,因为它介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哪几种深度,于是启发了我们可以出哪几种难度的数学题:

  “如何判断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标准大致有:

  (1)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表述所学的知识;

  (2)能否基于这一知识做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3)能否应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即保持关键特征不变,改变非关键特征,从而使原来的关系体现在新情境中,这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真正含义有概括的把握;

  (4)能否综合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真正的问题往往不是单凭一个知识点就能解决,而是需要综合几方面的知识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知识的整合是与知识的理解深度密切相关的,这就是建构主义者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5)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在实际生活中广泛而灵活地应用知识,是建构主义的重要初衷,这同样要依赖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对知识形成深层次理解,这是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的核心目标,建构主义的许多主张都与此相关。‘为理解而学习、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条重要信条。当然,深层理解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第71页)

  下面试着把这五个难度概括地予以表述,并略作些解释或补充:

  (1)转述:即用自己生活化的语言表达教科书对知识点的严谨表述,目的是防止非理解性的死记硬背。比如“什么是加法对乘法的分配律?那就是:一个数去乘一个加式时,可以先一个个乘,再把每个结果加起来”。此时不必过分追求逻辑严谨性,能基本说对就可以了。

  (2)揭示:把具体问题中隐藏的数学知识揭示出来。给出算式45-78+55=100-78=22,问:“这里运用了什么算律?”[45-78+55=45+(-78+55)=45+(55-78)=45+55-78=(45+55)-78=22,用了两次加法结合率、一次加法交换律]。又如可问:“你觉得最近全校各班之间的足球赛中有哪些数学知识?”

  (3)变式:该书指出“变式可以区分为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两类”。

  “概念性变式”有两种:一种是我们熟悉的.,即符合概念定义但外表与标准式不同,如底边没在水*方向的等腰三角形;另一种即常说的“反例”,即外表相似但不符合概念定义,如有某两条边形成凹口的“多边形”(几何学里的多边形只指凸多边形)。

  “过程性变式”该书没给出严格定义,我理解它是指“得出某概念或某原理的多种数学过程”。综合该书第118—119页和第166—167页内容,过程性变式无非是“化一为多”和“化多为一”两种:

  化一为多:得出或表达概念、原理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如导出方程概念时,表示未知量的可分别是黑框、空框、任意拼音字母、最后是x,它们等价;又如从一般四边形变到正方形可以有多条途径,先变成菱形或先变成矩形等。

  化多为一:把多样化的数学知识化归为一。如学了简易方程之后,争取把过去那些用算术方法做的题目化为用方程方法来做。又如弄懂只要会做分数题,百分数、比和比例之类的题就不难。

  运用过程性变式的意义在两方面:一方面可让学生通过多种过程获得概念或原理,从而达到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对多样化的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记忆深、好应用。

  (4)综合:让一道题里综合多个数学知识点。

  (5)实践:设置符合实际生活情境的问题。

  读书过程中,我们慢慢地就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充实了自己,即使培训结束,我都要坚持读书。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扩展5)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的心得体会3篇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的心得体会1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阿德勒的教学理论著作,这本书可以说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

  在本书中,提到了小学生一个重要的表现,那就是情感表现。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情感变化比较明显,喜怒哀乐往往表现在脸部,同时又具有不稳定性,情感容易转换。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意志力比较薄弱,一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我们*时总说老天爷的脸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充分说明小孩子的情感容易转换。刚刚和别人吵了一架,正哭的厉害,一会不知道为什么又笑了。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容易接受别人的影响。但是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又比较差,因此,既容易接受积极的影响,又容易接受消极的影响。现在,是个信息化的时代,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学生接受不良影响的机会也比较多。虽然在学校学生接受了正规的教育,但是从社会中他们可以看到和老师讲的不一样的行为,比如:老师说不能乱扔垃圾,可是还是有人扔垃圾;老师教育我们在车上要学会把座位让给老人,可还是有许多人会视而不见。这时,他们心理自然会想:为什么和老师教育的不一样呢?这是因为他们还不会客观的看待这个世界和人性。但是,在他们眼里,老师还是有很高的威信的,根据这些特点,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就要和儿童建立亲密的关系,多鼓励,少批评;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切忌要求过高过急,简单粗暴。

  总而言之,《儿童教育心理学》从儿童心理、成长环境的各方面,为我们揭示了各种因素如何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以及我们如何来培养健全人格的儿童,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目。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的心得体会2

  身为父母,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教育孩子读书、书写和计算。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用鼓励的态度帮孩子树立自信。正如诗人维吉尔说:“我能,是因为我相信。”

  每一个幼小的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他们思想单纯,行为可爱,喜欢和你分享自己所成功的任何一件小事。而往往在我以前的生活中总是不懂得去理解孩子,不知道和儿子分享他们的喜悦,无形当中就把他们的自信和能力否定了,这样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连自己最亲近的妈妈都不喜欢或不重视自己的“小成就”,其他人怎么还会喜欢自己呢?这几天在读《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反思,对孩子要学会尊重,重视他们生活中的小细节,树立他们的信心,多对他们说几句鼓励的话。例如今天中午,两岁的小儿子把自己的玩具放到盆里洗了,用卫生纸擦干了,都放到阳台上给他们排好队晒太阳,当时的我正在准备下午上课的课件,他跑过来说:“妈妈,你看看我给玩具洗好澡了,你来看看,他们都睡觉了”,说着就拉着我的手向阳台走,当时我的心里很生气,看到洗漱间弄得乌烟瘴气,一大包的卫生纸被他这样糟蹋了,主要的是自己还有一大堆的工作没有完成,刚想要发火,小儿子又说:“妈妈我厉害吧!”看到一个两岁的孩子那种期望得到表扬的眼神,我压住火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说“宝贝会给玩具洗澡了,你是一个讲卫生的孩子”,孩子当时高兴的手舞足蹈,感觉自己的火气压得值了。

  《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中写到:在教育孩子时,最大的错误无异于对孩子的恶语相向,这样只会加剧孩子的怯懦。全书并没有完全读懂,但是仅此一点也是让我这个两个孩子的妈妈受益匪浅,反思好长时间。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的心得体会3

  比发射火箭还复杂的事儿是什么?很多有孩子的父母会不会有点预感,没错,就是“养孩子”。这不是夸张,这是《清单革命》一书的作者阿图·葛文德说的:养孩子是个极端复杂问题,是比把火箭送上天还复杂。

  虽然这里没有一份“清单”可以一劳永逸,但是,对于极端复杂问题,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不能仅靠一个人努力,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今天的“巨人”让我们选择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说他的著作《儿童教育心理学》。

  对这本书来说,最关键的关键词就是“整体人格”。阿德勒所侧重的并不是行为本身,而是行为背后的整体人格。在他看来,与其分析一片树叶的颜色纹理,不如了解整个树木。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叶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

  由此,书中通过分析包括口吃、说谎、打架、孤僻、懒惰、尿床、暴躁等行为,发现行为背后的根源,解读孩子的人格特征。书中举例,“孩子上学忘记带书本,是因为他知道他忘记了什么,他的母亲都会为他操心。这可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这个孩子总体人格系统的一部分。”

  对于懒惰,他说:“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的一道屏障,也成了阻碍他们面对困难逃避困难的借口。”

  阿德勒探索的是一条从观察行为到认识孩子的整体人格,进而改善优化,培养孩子自信、独立、勇敢、坚韧、合作的完整人格,从而让行为问题迎刃而解的有效路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阿德勒所有理论的重要前提是,阿德勒相信“与生俱来的能力并不能决定一切”,“孩子的智力水*并不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正如人本主义所坚信的那样:人是可以自我成长和发现,也就是可以自我实现的。

  在此基础上,阿德勒认为,父母和老师是儿童优化性格、自我实现的推手。他说“如果我们能以温柔、关心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令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力与才智。”

  他指出“那些相信孩子的性格特征是与生俱来的人,就不应该从事教育孩子的`工作”,而且“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有半点的灰心丧气。”

  应该说,看过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最大的收获是给包括家长在内教育者带来了信心:相信自己——可以不再抱怨甚至焦虑孩子的种种问题,相信孩子——有成就自己的内在潜力。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扩展6)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的读书笔记 (菁选3篇)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的读书笔记1

  寒假里学习了《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范范一翻,发现里面云集了各种新颖的教育观点和理论。书中条理清晰的向我们娓娓道来:什么是儿童,什么是儿童文化。再一一列举了儿童教育的近现代观点,将近代的各大教育学家的理论和实践行为详细的展现了出来,真是受益匪浅。

  特别是里面的一个观点吸引了我的注意:儿童崇拜。乍一听觉得很是新鲜。这是不是把儿童捧上了天?带着这个疑问继续看下去。原来这些提出儿童崇拜的人未必不知道儿童淘气的一面。只是他们又发现了儿童生活的另一面,这是超出*的一面,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面。

  回想自己工作8年来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孩子们的纯净目光;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有孩子们的善良之心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快乐。还记得在语言科学类活动中,孩子们的精彩回答往往会成为下一个生成的新主题内容;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孩子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用稚嫩的笔绘制出了似大师般美轮美奂的作品。特别是有几次,我身体情况欠佳的时候,孩子们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了我的异样,纷纷上前问候:老师你好点了没有;老师我帮你捶捶背吧!老师你要多喝水哦!一句句温馨的关怀话语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温暖。

  我想这些提出儿童崇拜的人不是说要否定儿童继续成长,否认儿童的成长需要*的帮助。只是他们从儿童的生命中窥出了天机,因而由衷的发出感叹的言辞、崇拜的的话语。我们应该从中感悟其中的对儿童世界的尊重和认识。我们在任何一次对儿童某一方面的发现都能唤起一种儿童崇拜。因此让我们努力去发现孩子们的生活吧,让我们欣赏孩子们的生命吧,让我们谦逊的向孩子学习吧,让我们真诚的崇拜儿童吧。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的读书笔记2

  最近,深入研读了刘晓东教授的著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感受很多,收获也很大。结合自己30年的工作实践,深刻感受到儿童教育在目前阶段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困惑。人类用智慧创造了环境,文化产品是人类智慧的表达和反应。中西方文化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西方文化一味的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造成了环境破坏,而*文化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美与善统一。那么,*文化的特色是什么?众说不一,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就是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在人类精神产品中,文化是最灿烂的一颗明珠。从三四岁开始,幼儿开始逐渐注意到实际物体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自然地对人类文化发生兴趣,他们会在某一个特定的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提出自己的疑惑或是想象,而且开始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进行探索。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观察力开始成熟,开始萌发创造性的思维,操作动手能力开始形成,这时*应该帮助孩子进入到对文化本质的学习和探索,而不是限于表面知识的记忆。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对学习文字、故事的形式非常感兴趣,而且,孩子开始热烈地吸收一切来自自然界的知识,他们对自然的探索兴趣会非常浓厚。

  孩子们会对音乐产生热爱、对动植物表现出关心照顾、对天文地理产生兴趣和疑惑,并力求追问为什么。那么,这一时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1、为孩子营造温馨、生动的文化环境。

  教育是一种影响、一种熏陶,应该把生动鲜亮的生活呈现在幼儿面前,营造温馨的文化环境,让孩子于潜移默化之中感受、体验、探索。

  (1)根据孩子好动的心理,创设科学环境。

  我们可以利用废弃的纸筒制做望远镜,可以提供木块、小钉、小锤,教孩子做简单的玩具,如小桌椅子、小床等,培养初步构造玩具的能力。通过玩泥、玩沙还可以培养初步制做模型的能力。利用磁铁做钓鱼游戏,给孩子适当的科学环境,以发展关于科学的技能和兴趣。

  (2)文明的行为举止,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

  文明的行为举止,有助于人们之间关系融洽、和睦、协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从小养成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但是文明的举止最好有一套合理的能被孩子接受的规则来明确,要做到语言文明得体,使用礼貌用语,并注意说话的态度、方式,做到和气、文静、谦逊,举止动作优雅合适,坐有坐相,站有站样。多给孩子提供动手劳动的机会,让孩子多动手多参与劳动,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培养儿童自己独立的能力。

  2、培养孩子对天文地理,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孩子到了两三岁,对任何事物都会充满好奇心,他们喜欢问:太阳为什么会下山,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弯……我们不妨就借这个机会,培养孩子对天文地理,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来,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简单的逻辑思维,也培养了孩子爱思考、爱学习的好习惯。

  面对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不妨从神话传说和故事开始,引起孩子对天文地理的浓浓兴趣,比如*开天辟地、嫦娥奔月等,然后再从科学的角度,对各种情况进行逻辑性的讲解。有的知识点比较难以理解,*可以用实物,比如圆形的水果、球来进行实验,既能让孩子容易理解,也能加深孩子的印象。

  培养孩子天文兴趣,也可以从地理知识开始。因为地球是人类的母亲,让孩子从身边最熟悉的天体地球开始,容易让孩子接受,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可以告诉孩子地球的构成,大陆和海洋的比例,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地震的原理等。

  3、培养孩子的思维独创性。

  为孩子创造宽松的氛围,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对于孩子们的各种新颖、独特甚至有点可笑的创造性设想,不要打断孩子的自由发挥。应该告诉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标准答案,消除孩子对书本上、大人说的话的百依百顺。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自主活动,独立办事,鼓励孩子用新办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儿童文化与儿童的教育,不仅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课题,更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要遵循的规则规律,我们要遵循规律,促进儿童的进步成长。

《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的读书笔记3

  寒假里学习了《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翻一翻,发现里面云集了各种新颖的教育观点和理论。书中条理清晰的向我们娓娓道来:什么是儿童,什么是儿童文化。再一一列举了儿童教育的近现代观点,将近代的各大教育学家的理论和实践行为详细的展现了出来,真是受益匪浅。

  特别是里面的一个观点吸引了我的注意:儿童崇拜。乍一听觉得很是新鲜。这是不是把儿童捧上了天?带着这个疑问继续看下去。原来这些提出儿童崇拜的人未必不知道儿童淘气的一面。只是他们又发现了儿童生活的另一面,这是超出*的一面,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面。

  回想自己工作8年来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孩子们的纯净目光;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有孩子们的善良之心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快乐。还记得在语言科学类活动中,孩子们的精彩回答往往会成为下一个生成的新主题内容;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孩子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用稚嫩的笔绘制出了似大师般美轮美奂的作品。

  特别是有几次,我身体情况欠佳的时候,孩子们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了我的异样,纷纷上前问候:老师你好点了没有;老师我帮你捶捶背吧!老师你要多喝水哦!一句句温馨的关怀话语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温暖。

  我想这些提出儿童崇拜的人不是说要否定儿童继续成长,否认儿童的成长需要*的帮助。只是他们从儿童的生命中窥出了天机,因而由衷的发出感叹的言辞、崇拜的的话语。我们应该从中感悟其中的对儿童世界的尊重和认识。我们在任何一次对儿童某一方面的发现都能唤起一种儿童崇拜。因此让我们努力去发现孩子们的生活吧,让我们欣赏孩子们的生命吧,让我们谦逊的向孩子学习吧,让我们真诚的崇拜儿童吧。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扩展7)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 (菁选2篇)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1

  心理学对于我来说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它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仿佛读懂了它,便能读懂人心一般。但是生活中我却很少有机会接触心理学相关的知识,碰巧这次看到了这本书,就好好读了一番。

  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资料。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潜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书本的第十二章讲的是动机,动机是一个概括性的术语,是对所有引起、支配和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过程的概括。这个词语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趋向于”。所有的生物有机体都会趋向于某些刺激而远离某些刺激,这是由它们的喜好和厌恶觉得的。动机理论不仅解释了每个物种包括人类的一般性的“运动”模式,而且也解释了每个物种中各个个体的喜好和行为。我们通过考虑用动机去解释和预测物种和个体行为的不同方式来对动机进行分析。

  心理学家之所以采用动机这一概念,有几个基本目的,结合书中作者的详细讲解,我认为这些目的阐述了动机概念的作用从而让人们意识到动机的重要性,也让更多的人去研究探索动机。基本目的有以下三点:1、把生物学和行为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生物有机体,人的体内有复杂的内部机制来调节身体的机能从而帮助自己生存。有机体的行为不是凭空偶然发生的,导致其出现,是有特定原因的,可能是生理方面的,也可能是心理方面的。因此,当有机体特别是人类出现某些不寻常的行为时,.不能只发表观点而不去探索解释,了解其缘由。另一方面,将人的行为与生物学联系起来,有助于将人真正视为自然的一-部分,正视人的七情六欲,科学而人性化的解释人的行为,有助于突破传统旧道德的束缚,探索人道主义的新内涵。2、解释行为多样性。当情境恒定(如相同的能力、技能、经验和机会)时,心理学家就会用动机这一-概念来解释人们操作的差异。有了一系列合理科学的解释后,会帮助行为人本身了解自己,不至于一直处于迷惘恐惧的状态,也能让人们更加宽容的对待同类,对待自然。多样化的世界才是发展的永恒动力,也是未来世界的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3、从公开的行动来推断内心的状态。人们总是用可能发生的原因来解释某种行为为什么如此发生,这种规则同样适用于自己的行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很多微妙的信息都是通过细小的行为来传递的,比如眼神、微笑、小动作等等。如果能很好的“察言观色”并及时对其作出反应,这将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医生也非常需要很好的掌握这-技巧,同理,在案件侦查、商业谈判等活动中,这种“读心术”有很大的价值。

  通过以上几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心理学与生活千丝万缕的关系,心理学研究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是心理学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源。书中作者对于心理各个方面知识的阐述十分详细而生动。这本书就像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而且它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忙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2

 这学期的《心理学与生活》由南开大学副教授管健主讲。课程总共有5讲:第一讲《发现自我之旅》,第二讲《A型人格》,第三章《吸引力的秘密》,第四章《非言语沟通》,第五章《告别压力山大》。第一讲的《发现自我之旅》分五个方面来讲,分别是:自我概念,文化与自我,自尊与社会比较,自我实现预言,自我服务偏差.自我概念是个体所拥有的有关自己的整体信息;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表明最核心的部分是自己;在第三节的自尊与社会比较中,我们知道,不同的人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会对我们的自尊产生影响。而自我实现的预言是指关于某些未来行为或事件的预测对行为互动改变很大,以至于产生预期的结果。在第五节自我服务偏差中讲到很多人都有盲目乐观的行为。

  第二讲,A型人格。A型人格的人包括:(1)喜欢过分争先和有雄心壮志者。(2)有过高的工作要求,经常不满足现有的工作成就。(3)情绪易波动。(4)有闯劲,表现为好斗、敏捷和强烈的进取心。(5)过分争强好胜。(6)经常匆匆忙忙。(7)习惯艰苦紧张的工作,即使休息也难以松弛下来。(8)不耐烦,情绪急躁。(9)常常同时进行多种思维与动作,言语动作的节奏快者。而B型人格却与之相反,B型人格的人时间观念不强,做事更愿意授权委托他人,去允许多元化的存在方式。A型人格的正面特质:A型人格的人工作特别努力,他们有很强的工作动机,成就动机,他们比其他人要更多地沉浸在工作当

  中而且还有很强的时间管理能力。负面特质:A型人格的人的抑郁感会更强,他们的内控性比较低,愉悦的体验较少,较多的情绪的压力,较低的幸福感,较低的幸福满意度,较低的健康的满意程度,较弱的家庭归属感,较低的生活满意度。最后,A型行为的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改善:克服完美主义的克服暴怒,多做一些艺术的活动,多一些鉴赏的"活动,更多地去交一些朋友,能够去享受到生活当中的一些乐趣,另外还有一种方式,是运动。

  第三讲,吸引力的秘密。《吸引力的秘密》这一讲包括:接近性,相似性,互补性,关系中的回报以及外貌吸引力。接近性的特质体现在易得性与交往性;相似性则指出相似的他人会认同我们的信念和倾向,相似性有助于顺畅地互动;而互补性则指人们之间因为可以在角色或需求上以相互扬长补短和互相满足而形*际吸引。

  第四讲,非言语沟通。信息传递包括语言、姿势与语音。主要讲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何为“非言语沟通”、二是面部表情能否表达信息、三是身体姿势可否传达意图、四是人际距离能传达什么信息、五是情境文化怎样影响沟通。

  第五讲,告别亚历山大。《告别亚历山大》讲了压力的本质,压力的反应,压力阶段模型,压力的来源,压力的管理与应对这五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压力也叫应激,使机体在对生存环境中多种不利因素进行适应的过程中,由于适应和应付能力之间不*衡而导致的身心紧张状态及其反应。压力通常来源于生活变故,像分居、被监禁、亲密家庭成员死亡、受伤或生病、结婚、被解雇等。最后,要管理应对压力,就要改变压力来源,发长应对技巧,*衡生活方式,发展合力思维。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扩展8)

——幼儿教育心理学笔记

幼儿教育心理学笔记1

  看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好多次用到这个心理学原理。在看杂志上的文章之时,偶尔也能看到作者引用这个心理学原理。然而,殊不知,艾宾浩斯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来得出这个遗忘规律的。后来的研究证明,如果学习材料是有意义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之后,就很难遗忘。这个时候,显然不能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描绘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与遗忘。这段论述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学”面前,我感觉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习。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知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习中,因为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故学习者可以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习易于记忆。这种改进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扩展9)

——读书笔记:《改变你一生的108个心理学法则》

读书笔记:《改变你一生的108个心理学法则》1

  本书会告诉我们心理定律的无穷奥秘,还会教我们轻松运用知识帮助自己实现飞跃式的发展。它将深奥的心理学知识融会贯通于一个个妙趣横生、饱含人生哲理的故事中,形象地分析了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深浅出地提炼了心理学法则给我们的启示,以指导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趋利避害。

  全书共解读了108个经久不衰的心理学法则,娓娓道来工作与生活中的细节和元素。将晦涩深奥的心理学知识融会贯通于一个个妙趣横生、饱含人生哲理的故事中,形象地分析了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深入浅出地提炼了心理学法则给我们的启示,便于我们活泛的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

  1.情绪效应:

  大抵与费斯汀格法则相同: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2.互悦机制:喜欢是相互的:

  正如力是相互作用的一样,磁场也是如此,你希望他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应该如何对待人。延伸到工作中也是如此,用心及良好的态度及情绪对待每个人,那你收获的也是暖暖的和煦阳光。

  3.专精定律:是指做事情要全神贯注,集中于一点

  如果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能够专精在一个领域,并不断地在该领域努力、探索,那么他在这个领域将会有所发展,更易取得惊人的成绩。

  4.多米诺效应:一个小小的细节可以影响全局

  俗语有云:“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泰山不拒细壤,方能成其高”,说的是小细节的巨大力量,正如咱们熟知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蝴蝶效应"一样,日常中一些小的不在意的失误,有时却是大系统失败的罪魁祸首。所以在工作中要注重对细节的关注,防患未然以免酿成大的损失。

  5.塞利格曼效应及跳蚤效应

  不要以你现在的能力,束缚对未来的想象。每天进步一点,哪怕只一厘米。人生的高度有多长,没有人给出固定的标杆。成功的宽度有多宽,同样也没有人测量过。

  6.赞美效应:人人都渴望被赞美,真诚的赞美如同和煦的阳光,能够使人心情愉快。所以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人类本性的`需求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以及受到重视。

  7.蜕皮效应:成功路上充满了苦难,克服了这些苦难才能够锻炼自我,才能够让自己变得强大,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熬过了苦难,终会化茧成蝶。

  8.青蛙法则:温水煮青蛙,慢慢加温,90度的水也无意识,如果是直接丢进热水会立马跳起来。对眼前的危险能看见,对看不见的危险置之不理。要学会未雨绸缪

  9.马蝇效应:一匹马身上有一只马蝇,它就会精神抖擞,不懒惰。直面晋升竞争,它将激发你的潜力。一个卓越的对手远比一个*庸的朋友对你的帮助要大。

  书中的每个心理学法则都给予我们完善改变自己心智模式的启迪,同时也告诫我们每天需要精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所以不单单是读一遍知道,更多的是运用到工作生活中,完善自我,让未来的你喜欢现在的自己!

  生命的意义在于感受,在于过程,在于体验。在于追求这个意义本身的过程

  本书围绕社交、职场、爱情和成功四个方面展开,将前人总结的心理学法则用现在的事例加以印证,变抽象为直观,易于理解把握,读完并不一定能改变谁一生,但确实还是总结很到位,也颇为实用,甚至能正面影响我们的心态,为走好将来的路加入不少能量。

  愿每一个有阳光的日子都不曾被辜负,愿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精彩的落幕。

推荐访问: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 儿童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3篇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1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100字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