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0篇】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0篇】

时间:2022-12-30 19:10:03 来源:网友投稿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  最近一个多月读了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这本书,如醍醐灌顶般启人心智,因此记录下我的一些感想,与小伙伴们交流。  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  探索科技发展所导致的人类社会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0篇】,供大家参考。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0篇】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

  最近一个多月读了尤瓦尔·赫拉利 的《未来简史》这本书,如醍醐灌顶般启人心智,因此记录下我的一些感想,与小伙伴们交流。

  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

  探索科技发展所导致的人类社会的远期变迁。

  研究这个问题的意义?

  第一,探索未来有助于启迪当下。

  第二,社会进步一向是有少数人引领推动的,你愿意做领导者,还是跟随者?

  上一本书读完我写了长长的一篇整理及感悟,这次重在解析书的逻辑架构,我把书读成了一张图,这张图看似简单,却花了我不少时间,全书的主要思想都在这里了。不多说,上图:

  最后再回顾几个重要问题:

  生物真的只是算法?

  首先要理解问题的真实含义:生物的运行可否描述成算法?不然生物是实体,算法是逻辑,没有可比性。

  问题等价于:生物是拥有自由意志,还是始终受基因、环境压力等塑造的算法控制而产生行为。

  心理学研究:人对自我的认知并不真切,而是一种叙事自我(通常只会用事件的高潮和最后的结果来编织故事),所谓的自由个人,也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又何来自由意志。

  医学研究及推测:只要使用药物,基因工程,或直接对大脑进行刺激,就能操纵甚至控制人的欲望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上这两项研究会进一步深化,结论会进一步加强。

  所以生物大概率上只是一种算法,但是,我也没有说必然如此。未来的发展有无限可能性。

  生命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如果生命只是数据处理,那么整个宇宙的.非生物就更加是数据处理了。数据处理本质上就是信息。所以问题等价于,宇宙的本质就是信息吗?

  这在目前的科技环境下,恐怕首先是一个信仰的问题。就像人文主义信仰个人体验,数据主义信仰信息自由。

  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智能让世界运转更高效,而意识赋予生命以意义。至于哪一个更有价值,要看是对整个社会大系统而言,还是对生命个体而言。

  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我希望是这样的:高度智能的算法公*地为每一个有意识的人类智能体所用,人类个体变得前所未有的聪明和强大,而整个社会变得更加自由、*等、和谐。这也是自由主义的愿景。

  书中描绘是这样的:未来人类将会失去在经济和军事上的用途,社会系统将主要由算法控制,并会剥夺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只有少数精英阶层在身体和认知能力上远超普通阶层,不但不受算法控制,甚至掌握了一定的算法控制权,并与算法一起统治世界。(这时自由主义崩溃,进化人文主义适用。)

  我个人觉得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必然有一天,人类会站到抉择的十字路口。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2

  这本书和人类简史一样精彩,言简意赅,条理清晰,我这么脑袋如浆糊一样的人都能读懂,说明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人文科普读物。

  我的思考范围超不过未来的范围,它给我指出了我未来可能面对的情况,虽然很遥远,但是很现实。我的子孙的那一代可能会遇到,但跟我真的没有什么关系了。

  书中把人文主义成为人文宗教,数据主义成为数据宗教。是的,作为没有信仰的*人,真的很难再相信什么,但是科技革命后,人人都相信自己,都知道生命无价。我们不相信*,不相信媒体,但是我们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只要自己觉得好的,就是好的。

  而在这个时代,数据宗教可能正在打破这个信念,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以数据化,到时候人不用考虑别的东西,只要看数据就能知道自己是否健康,别人是否喜欢你,那个时候,数据比你的大脑更了解自己,人应该会更相信数据,而不是感觉。

  历史不允许真空。如果饥荒,瘟疫,战争的发生概率不断减小,必然要有些其他事情成为新的人类议题。是啊,人类历史上,饥荒,瘟疫和战争,是人类的大敌,那个时候人为了生存,争夺土地,粮食和劳动力,现在生存已经不是问题了,也不必为了吃饱饭大打出手了,那人是不是应该追求长生不死和幸福快乐呢?

  在心理层面,快乐与否取决于你的预期,而非客观条件。愉悦或痛苦从来都不是对外在事件的反应,而是对自己体内感觉的反应。结婚了,我快乐吗?我不是很清楚,但是至少,我比从前快乐。

  从前我有巨大的心理负担,我害怕男朋友知道我家里的情况,我害怕带男朋友回家去面对我的家人,但是我和我老公在一起后,我都做到了,我终于回归到了正常的家庭生活,虽然跟别人结婚也可能会这样的,但是我真的是好不容易迈出去这一步的。这让我的心理非常释然。

  还有,我摆脱了助学贷款的魔咒。我现在可以毫无顾忌的去追求未来的生活,我可以攒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已经买房买车了,我现在活得应该是挺好的了。

  我的对人生的预期就是,小有成就,生活性福。若要维持现代经济,就要不断且无止境的经济增长。历史知识的悖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立刻就失去了意义。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的越快,我们的知识过时的越快。科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预测未来,单历史研究的重要目的,其实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些通常不会考虑的可能性。家畜命运悲惨的原因,不在于其死的方式,而在于其活着的方式。大多数人生活的意义,都只存在于彼此讲述的故事之中。在大家共同编织出故事网的那一刻,意义就产生了。

  人类编制出一张意义之网,并全然相信它,但这张网迟早都会拆散,知道我们回头一看,实在无法想象当时怎么可能有人会真心相信这件事。这正是历史打开的方式。

  我学世界古代史,真的很难理解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很难理解当时是怎么样一个生活状况,不明白大家为什么会相信上帝,相信十字军。这就是我历史学不好的原因,没有办法理解,所以学不会。

  单一人类个体的基本能力,从石器时代就没有多大的变化,但真的要说有什么改变,也只能说是在衰退。但是各种虚构故事的力量在增强,他们推动了历史,让我们从石器时代到了硅时代。

  现代契约给了人类力量,但条件是我们不再相信整个世界有一个伟大的与周计划能让生命有意义。

  正是人文主义,让人类摆脱了人生无意义、存在无根据的困境。

  人类必须从自己的内在体验找意义,而且不仅是自己的意义,更是整个宇宙的意义。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训诫: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

  上帝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但人类的想象力一样只是生化算法的产物。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3

  最初听到这个书名,会让人觉得是科幻小说,但其实并不是。大量的论据证明,作者书写的未来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科技已经拥有足够的力量,使得改变未来走向具有可能性。尽管作者描述的就是现实,但听起来可能非常刺耳,令人无法面对这一切,但实际上那些科技巨头正在做的事情正如描述。这本书的风格与《人类简史》一脉相承,实际上是可以说对《人类简史》的延续,但是读完这本书,才可以说是体会了赫拉利的思想和愿望(诉求)。天才的作者总是能够从一种极致宏观的角度对最复杂的问题抽丝剥茧,宏观、宏观、再宏观,不单要见树木,还要见森林。(颠覆你的思考方式)

  赫拉利通过将人类与动物比较,证明人并不那么神圣,要心存敬畏,体现了赫拉利一种博爱的境界,实际上他并不止爱动物,他更爱人类。全书有对现实与未来本质的揭露,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无法想象,但其中更有对人类发展进程的深刻反思,对现代人类深深的关爱,对人类命运、前途、未来的思考与担忧,内含一种批判哲学。梭罗的《瓦尔登湖》也带给人相似的体验和感觉,但梭罗的年代背景吃亏,所以梭罗只能去追求回到相对原始的生活方式,尽管他们的批判有着类似之处。但生活在现代的赫拉利显然更接地气,更接近现实,也拥有更多的材料可以引用。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4

  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是一本引人思考的书,同时也极具杀伤力,足以毁灭你的三观。

  阅读这本书之前,也许你的三观是这样的:人是世界的主宰,人的意志需要被尊重和保护,自由、*等、博爱是大多数人信奉的普世价值观。

  阅读这本书之后,你的三观或许变成了这样:数据是世界的中心,人生只是一套生化算法,哪里有什么自由意志?哪里有什么价值?一切都是虚构的故事。

  未来究竟是个啥模样?

  人类将长生不死。基因工程、再生医学和纳米科技等领域的飞速进展,让人类战胜死亡变得越来越乐观。

  幸福快乐将由人类自己掌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痛苦将从人类的体验中彻底消失。

  智人变成神人。在追求幸福和不死的过程中,人类把自己提升到神的地位,力量、性感、智慧,如果你想要,都可以购买。三条通神路径: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工程、非有机生物工程。

  分享作者的几个观点:

  人类超越其它物种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想象力,人类创造出抽象的主观世界,如国家;一是大规模合作的能力,通过语言、文字等工具,人类的合作规模几乎没有边界。

  人文主义受到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挑战。人文主义崇拜人类,认为人类自己就是意义的本源,人类体验为宇宙赋予了意义,人类的自有意志是最高权威。

  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

  书中提到的几个印象深刻的事情:

  1、两个自我

  人类有两个自我:一个体验者,一个叙事者。体验者感知每时每刻的意识,但没有记忆能力,不会讲故事;叙事者唤起记忆,讲故事,做决定。

  2、《剑桥意识宣言》

  20xx年,神经生物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在剑桥大学签署:“各种证据均指出,非人类动物拥有构成意识所需的神经结构、神经化学及神经生理基础物质,并且能展现出有意图的行为。因此,证据已充分显示,负责产生意识的神经基础物质并非人类所独有。”

  3、《动物福利法修正案》

  20xx年,由新西兰议会通过,在法律上承认动物也像人类一样具有情感。该法规定,从此必须认识到动物具有情感,因此在畜牧等情境下,必须适当维护动物的福利。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5

  《未来简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巨作。下面我对于这本书逐一阐述我的感触。曾经的世界为饥荒而头疼,有钱人争着吃各种高脂产品来喂养自己,穷人吃着地里可怜的蔬果度日。可现在有钱人却吃着养身的蔬菜食品,而穷人吃着零食和高脂、油炸的快餐。虽然全世界更重视养身了,但肥胖依旧夺走了300万穷人的生命。

  病毒很可怕,例如黑死病、天花病毒和西班牙流感,但现代医学跑在了病毒的前头,抗生素,纳米机器人、、、、、、但出现了另一种危机,那就是人类自己为了某种残忍的意识形态,可以制造出流行病。这样看来,那个人类对流行病束手无策的时代反而叫人有点怀念。

  战争正在消失,人类打破了“丛林法则”“契诃夫法则”,原因在于核导弹的出现逼迫超级大国们采取积极和*的政策。*并不能把我们拖回中世纪,我们不能面对*的表演而反应过度。

  成功孕育着野心,当世界不为战争和饥荒担心时,人们追求长生不老、幸福和不死。而一旦出现生命的良药,就会引发激烈的政治冲突。历史上过往的战争都不及这场为了永恒青春的战争。

  人类追求幸福快乐的权利是与生而来的。尽管我们的经济越来越好,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但我们总是不能提高幸福指数或只能短暂提高。我个人认为,这使得我们人类能不断地去追求和探索甚至索取。正是因为生物进化的淘汰,使得实现真正的幸福快乐,难度不亚于战胜老死。

  人类渴望成神。因为有机生命的限制,人类无法在其他星球和太空长时间居住,但人类正在突破这个限制,目前已可能创造出半机体生命,但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无机生命。我们也在尝试获得一些特殊能力,例如长生不老,能够设计和创造生命,能够改造自己的身体,能够控制环境和天气,能够读心及远距离沟通,能够高速移动、、、、、、在追求健康、快乐和力量的过程中,人类慢慢地改变自己的特质,于是特质一个又一个地改变,直到人类不再是人类。

  发展不可能踩刹车。经济需要不断增长,否则经济的崩溃会拖垮社会。人类对于新科技的使用也要有限制。

  很多神论表示人类有灵魂,而猪则没有,但人类科学家查看过人类的各个角落,并没有灵魂,所以神论信徒对进化论恨之入骨。但在今天,如果杀死了一名美国公民,远比杀死一名阿富汗公民要反响大得多。

  这本充满哲学色彩的书籍,讲述了从智人征服世界、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到智人失去控制权等种种震撼人心的理论和证据,让我叹为观止。人类应该更关注这些问题,这本书是帮助人类找到方向的一条大道。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6

  总体这本书不错,涉及人类相关发展历程知识面很多,虽然有些理解不是那么透撤~到底没有那么专业,但是通过了解学习,中间再回看了一下,学到了此书不少东西是真的。

  在人类发展史上,科学在一次一次的葬礼中进步,谈到人类前前后后的发展,人类本身体验幸福、感觉、反应、算法、以及生活的意义。

  人类从狩猎时代、农业社会、工业革命……到现在的大网络世界~大数据,人们的体验?感受推动人类从人~智人~智神发展!

  将来的社会发展就是人工智能的发展。

  从生理层面来说,人类不管是预期还是幸福,其实都是由我们的生化机制控制的,而不是有经济、社会和政治局势决定的,愉悦和痛苦从来不是对外界世界事件的反应,而是自己体内感觉的反应;事实上大多数人生活的意义,都是存在于彼此讲述故事之中,整个宇宙就是个盲目而没有目的的过程充满着各种杂音和愤怒,我们只是在一个行星上占据着在小不过的一点位置,存在着再短不过的时间,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宇宙里不断追求的力量;

  人类的所谓感觉也就是通过进化千锤百炼的复杂算法,能够帮助动物做出正确的决定。

  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走向以数据为中心的世界观,这种转变并不只是一场哲学意义上的革命,而是会真真切切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所有真正重要的革命,都会有实际的影响。人文主义认为“人类发明了上帝”,这件事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有深远的实际影响。同样,数据主义认为“生物是算法”,这同样有深远的实际影响,不容小觑。所有的想法都要先改变我们的行为,然后才会改变我们的世界。

  数据主义认为:体验不分享就没有价值,而且我们并不需要(甚至不可能)从自己心里找到意义。我们该做的,就是要记录自己的体验,再连接到整个大数据流中,接着算法就会找出这些体验的意义,并告诉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7

  《未来简史》的作者是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由林俊宏翻译,中信出版社出版。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是科幻幻想型的书,但是读下来,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那就是这是一本在现有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的书。

  在本人看来,在很大程度上,本书预测的未来可能真的是朝着作者预测的样子发展的,所以读起来,还是比较激动、兴奋和震撼的。

  作者在一开始就抛给大家一个感兴趣的主题——人类的新议题,未来人类的追求目标将会是永保青春,长生不死。并且有科学,有根据的给出了许多数据,几个世纪之前,人们还在战争、疾病和瘟疫中挣扎,那时人的普遍寿命仅有40多岁,50岁,可是现今人们普遍能活动八十多岁,甚至一百多岁。

  根据科学进步的速度,很可能在20xx年人类寿命可以延长到150岁。看到这里的时候,计算一下离20xx年还有32年,大部分的人还是可以活到那个时候的,所以自己可能也会沾沾科技的光,可以活动150岁,想想还是非常激动的。

  甚至幻想一下,如果真的还可以活100多年,并且是身体康健的活着,可以干好多好多的事情了。可以去旅行,看遍祖国山川,实现旅行梦想。可以再次进入学校学习,说不定可以实现儿时的梦想,进入清华北大。可以去画画,可以去学习法语去美丽的巴黎来一场浪漫的邂逅。可以不再为生存而忙碌,可以为了生活而拼搏。总之,可以做的事情真的很多,生命不再有遗憾,有很多时间可以去完成,真好。

  本来以为,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希望,然后会顺着这个希望继续幻想未来的样子,让我们在科技的未来里自由的畅游。本书的名字叫未来简史,这样想是很自然的事情,可是,作者偏不这样构思,来一个大转弯。

  作者从几万年前的智人进化到当今的人类开始写起,用看待历史的眼光来追忆智人从石器时代进化到工业革命,从工业革命进化到当今的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时代。从社会人文主义、自由从文主义、进化人文主义各个方面来阐述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抽丝剥茧式的来到了数据主义时代。

  书中使用了大量的数据,从各个方面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同时也让作为读书的我对作者的观点深信不疑。所以,作者最后预测到,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数据时代,是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读来真的是热血彭拜。

  特别是作者从现在的机器人,大数据预测的共享智能汽车。让我这个生活在拥挤的北京,必须摇号才能买车的,但是又迟迟摇不上号的人,真的是无限的向往,并且自己脑补了很多。

  共享智能汽车,将是一个资源合理利用、减少交通拥堵的模式,就象现在的共享单车一样。不一样的是,共享智能汽车不需要你会开车,你只需要坐上去,告诉汽车你要去上班,要回家,要到哪里去,汽车自动把你送到你想去的地方。

  可以想象一下,早上起来,拿起手机预约一个汽车,让它在小区停车场等你。你操作完后,汽车自己会开到停车场,当你走了停车场后,上车,告诉汽车你要去上班。汽车会根据路线找到一个合理的,距离短的,可以快速行进,不拥堵的路线送你上班,在路上,你可以干任何你想做的事情。看书,玩手机,工作,听歌,唱歌,不用想着前面是否有车,有障碍物,是否要撞车了,完全不需要担心安全的问题。到了公司门口,你只管下车,汽车自己会开走,自己停到一个停车位去。

  想想,这是不是一个很美妙的事情。但是前提是,你需要告诉汽车你在哪,你是谁,你要到哪里去等你自己的个人信息,当这些信息存储的足够多时。人工智能会根据你的喜好,你的出行时间,周末活动规律。在适当的时间,汽车不需要你预约,会自动出现在你需要时间和地点,供你使用,为你提供便利。这些都是大数据给我们提供的方便,就像今天你去一个购物网站,它会自动显示你曾经看过的衣服,曾经买过这个衣服的其他人员喜欢的衣服、首饰等,供你选择。

  看完未来简史,你会觉得活着真有劲,希望就在眼前,书中描述的未来,你都有可能会遇上,会过上美好的日子,会很激动。这种激动,不会象看《三体》那样的科幻小说,看的时候激情四射,看完之后,冷静下来,知道那只是幻想,不再心心念念。而未来简史不会,他是根据现有的科技进行的预测,是有事实作理论依据的。

  未来简史,还是非常值得看的一本书,特别是在心情沮丧,对未来失望的时候来看,那就是打鸡血。但是建议看本书的人,先看看《人类简史》,因为本书里面许多描述的内容,如果没有看人类简史,读起来会有点吃力,看了人类简史,一下子就明白了,觉得顺理成章。

  本书的翻译者林俊宏,翻译的很流畅,读起来不晦涩,很容易理解。本人看这本书,前后看了一星期,大约十七八个小时。看的时间不长,但也不短,很适合一周一本书的读者来读的。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8

  之前大禹问我想看什么书,我说:能解决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目前生活现状不能满足我个人追求之间矛盾的书,能让我对未来有所憧憬的书。大禹说:《未来简史》就是一本能让你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书!

  没想到他居然让我看到了最恐怖的预测:99%的人类将被代替。不过说实话,其中“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是不能刹车的,没有谁能阻止”这一观点,我还是有点认同的。至少我们看得见的是近几年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的诸多便利,如果出门不用带现金都是小事,那么本月中新闻说的“世界第一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已经在一具遗体上成功实施,这意味着距离未来人类活体头部移植手术又近了一步”,这些成就真的是高明而伟大的。

  虽然现如今面部识别程序辨认人脸的速度和效率都已经远超人类。*和情报机构现在已经很习惯使用这种程序,扫描监控录像机无数小时的视频资料,追踪嫌犯和罪犯。但是仍有前进的空间,苹果的面部识别还是不能hold住双胞胎的考验,相信有朝一日解决这个bug并不是很难。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9

  自由人文主义在人类取得现代性力量与丧失意义的契约中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但是一转眼,进化论却为“自由意志”的棺材钉上了最后一根钉子。虽然直到20世纪,人类大脑依然是全世界最精良的计算工具,但是仔细想想,大部分重大决策的背后其实是充斥着各种认知偏差的“拍脑袋”而已,然后交给叙事自我把一切都美化成“自由意志”。整个过程中真的有自由主义所推崇的那个不可分割的始终如一的真实的自我吗?这不过是个虚幻的想象。

  曾经的救世主面临崩塌,但是人类终归还是不能脱离意义而存在。假设在未来我们都相信个人的重大决策权应该从自由意志转而交给算法更为靠谱,那么当“活出自我”的意义不复存在的时候,生命急需被赋予新的意义。

  作者给出的一种可能性是数据主义。大部分人的幸福感归根结底还是源自于在世俗的价值观中获得成功。资本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世界里,人为了财富的增长和独特的体验而努力,那么在数据主义的世界里,人就应该以对系统信息的生产和流通做出的贡献来作为个人价值的衡量标准。只不过想要在当前的意识形态下去想象未来的价值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管怎样,数据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这出好戏才刚刚上演。

  本书从第三部分开始,越靠近结尾就越接近高潮。与人类简史一样,对于普通人来说最惬意的地方就是易读,因为观点+举例是赫拉利的标配。

  简史三部曲的内容是赫拉利从一开始就规划好的,并非因为第一部的热销才有创作后两部的念头。因此从本书的末尾可以感受到他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继续期待今日简史!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0

  作为《人类简史》的姊妹篇,《未来简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信度颇高的人类未来命运的预测。简而言之,我们的未来很容易受到人工智能的威胁。当我读到全书第三部分的时候,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人类每一次面临大革命时,变化都是如此巨大。从认知革命到农业革命,再到工业革命,时间跨度都很大,可是这一次,变化可能无需太久就会到来。

  《未来简史》千字精华:人类未来结局几何?

  序言:人类的新议题

  饥荒是之前前年来人类的大问题,之后是瘟疫传染病,再是战争。我们有能力解决好这三个问题,但是历史不会允许真空,一定会有新的问题来困扰我们。比如:人类想要长生不死、找出幸福快乐的关键、把自己升级成为神。

  数千年来,科技经济社会政治始终在变,唯独人类本身未变。如果我们能再造人类心灵,智人就将消失,智神将登上历史舞台。

  一、智人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1、人类的时代

  相对于其它物种,人类可以说是“神”了,过去几亿年,人类是全球生态变化唯一重要因素,并改写游戏规则,突破地球各生态区之间的阻碍。我们驯化了动物,却给这些被驯化的个体带来了苦难,我们忽视了他们的主观需求。农业革命后,我们已不用与动物们对话,工业革命后,我们不用与神对话,仅剩我们自己的独角戏。

  生物也是算法。哺乳动物的情感,是生存繁衍最关键的生物算法,我们99%的决定都是由这些算法决定,包括感觉、情感和欲望。

  2、人类的特质

  说人比其它动物优越,可能是因为人有心灵,它是一种脑中主观体验的流动。主观体验重要性在于,让我们感到饥饿和恐惧,促使我们生存下去,能够解释人们的行为。我们判断动物是否也有心灵,就看它是否能与人类建立情感关系。大多数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但是使人类胜出的是合作能力,胜利几乎都属于合作顺畅的一方。而合作,基于一套想象的秩序。

  现实除了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外,还有“互为主体”。它并不因为个人的信念或感受而存在,而是依靠许多人的沟通互动而存在。

  二、智人之前的成就

  1、虚构

  单一个体能力变化不大,但是虚构的故事,推动了历史。文字帮助推动社会进步,人们组成网络,分工细致。文字也构建了强大的虚构实体,也能重塑现实。事情细节,大家都以文字记录的为准,而不管是否真实。

  2、科学与宗教

  上帝存活在我们心里,信仰促使人们去做事,是一种动力。而科学,可能让神话更强大,更能控制客观与主观现实。人类受制于宗教这种道德法则系统,并非由人创建,也没法改变。宗教故事包括伦理判断、事实声明、具体指示三个部分。

  灵性之旅与宗教相反,以神秘的方式把人带向未知目的地。宗教巩固世俗秩序,灵性要逃离世俗秩序。

  宗教能为科学提供伦理上的自由,也能够影响科学研究的议题和科学发展的使用方式。宗教在乎秩序,而科学在乎力量。

  3、现代契约

  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的宇宙里不断追求更多的力量。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一同推动社会对力量的追求。现代的理念,在于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增长,把饼做大。所以增长也是几乎所有现代宗教、意识形态、社会运动的追求重点。

  增长需要资源,原材料和能源是有限的,但是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是无限的。知识增长,能带来更多原材料和能源。但是,现代经济的真正问题是生态崩溃。

  4、人文主义

  之前人们信教,圣经是权威。但是人文主义认为,人类自己就是意义的本源,自由意志是最高权威。我们不仅能提供个人生活的意义,也能为社会和政治程序提供意义。艺术创作唯一来源是人的感受,现代自由市场以顾客自由意志为主导,我们也教育学生要自己思考。

  科学革命无法处理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人文主义提出知识=体验*敏感性。要追寻内心体验(知觉、情绪、想法),并要主要到其影响自己。

  人文主义裂变为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进化人文主义。后来,自由人文主义取得最终胜利。

  三、智人的困境与未来

  1、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

  从科学来看,人的选择不是生物预设就是随机,并没有什么自由意志。如果生物确实没有自由意志,那么用药物、基因工程直接刺激大脑,就能操控人的欲望。科学不相信信念,自由主义的故事就是神话而已。人并不是由什么单一的自我做决定,而是有2种自我:体验自我、叙事自我。体验自我主管意识,叙事自我用来编制故事与计划。生命科学认为,所谓自由个人,也是一个虚构故事,人只是生化算法的集合。

  2、大分离

  自由主义赋予每个人价值,每个人都很重要。如果智能与意识脱钩,人类可能失去经济价值。实现超级智能可能并不需要意识,如果人类再不强大,迟早变得没有用途。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创意类工作还是会交给人类。

  生物是一种算法,算法不受物质影响,所以机器算法有可能比生物算法更强大。人类走向专业化,所以用计算机取代人类将会更加容易。财富和权力将会集中在更加少数人身上,激化社会政治不*等。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不断学习。

  社会未来可能还需要人,但不需要个人。社会更了解个人,会为个人做决定,剥夺个人权威和自由。权威将从个人转向算法构成的网络。

  未来,精英阶层与普通人之间的身体及认知差距还将扩大。20世纪医学帮助大多数人,因为20世纪是大众的时代。21世纪则是要让健康的人再升级,针对大众的医学将结束,没必要让大量无用的人维持基本健康水*。

  3、科技人文主义

  新的科技宗教分为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两大类。科技人文主义认为,智人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应该创造智神,一种更优秀的人类形式。身体和心理升级,可以对抗最复杂的无意识算法,甚至可以引发第二次认知革命,让智神接触到目前还未想象到的新领域,成为整个星系的主人。

  医学着重让健康的人升级,而非治愈。从治愈精神问题转向让心智升级。但是最后,我们有可能身体与大脑都升级了,但是失去了心智,因为没有找到心理的完整频谱。这样反而会造*类的降级。只要我们相信人类的意志和经验是权威和意义的本源,就永远无法处理和这些科技的关系。

  4、数据主义

  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这样,同样的数学定律可以同时适用于生化算法及电子算法,各种学科都能统一于单一的理论之下。数据主义认为,数据的流动量已经大到人类无法处理,应该交给电子算法处理。

  民主和专制本质上是两套收集和分析信息的对立机制,专制用集中式处理,民主用分散式处理。民主制度可能衰败。因为在过去,科技进步速度很慢,但是现在科技进步速度超过了政治演变速度,现在的政治体制已经无法处理大量数据流。

  我们可以把全人类看成是单一的数据处理系统,每个人都是里面的一个芯片。如果人类整体就是单一的数据处理系统,那么其产出就会使一个全新的甚至效率更高的数据处理系统,称之为“万物互联网”,除人以外,每个物体都能参与进来。

  数据主义最高价值就是信息流,要链接更多媒介、事物,产生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让数据流最大化。要追求信息自由,信息自由所赋予的对象是信息,而非言论自由对应的人类。信息流通的权利应该高于人类拥有并限制数据流通的权利。

  对于数据主义,体验不分享就无价值,我们无需从自己的内心里找到价值,我们只要记录自己的体验,连接到整个大数据流中。算法会帮我们找到体验的意义,并指示下一步操作。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0篇扩展阅读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0篇(扩展1)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0篇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

  断断续续读完《未来简史》,这本书是《人类简史》的续篇,书中的很多观点值得品味和思考。

  书中开篇立足现状,对未来提出大胆预测。在过去几十年间,人类成功遏制了饥荒、瘟疫和战争三大难题,21世纪人类新议题将是追寻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化身为神。直至书的尾篇提出数据主义——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

  很多人并不同意《未来简史》的观点,包括比尔盖茨,但这些人还是推荐了这本书。比尔盖茨在20××年夏季推荐书单的5本书中就有《未来简史》,而在20××年夏季推荐书单中就有《人类简史》。

  其实这也正中作者的意图,作者在书的开头及末尾也强调,他做这项预测的重点并不是要提出预言,而是为了让我们讨论现有的选择。如果经过讨论,能选择其他道路,而让预测不能成真,那反而更好。如果做了预测,但什么都不能改变,那就没意义了。所以作者写这本书后,很多人能参与讨论思考,同时不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甚至另辟蹊径,这才是作者想要的目的。

  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知识悖论”,很有意思,也帮我解答了一个小疑惑。上学的时候书上有教过,人类是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封建社会,也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转变。那为什么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同时存在,看起来也似乎将长期存在。作者写到,19世纪马克思提出了卓越的经济见解,并预言无产阶级将战胜资产阶级,取得最后的胜利。但马克思忘了资本家也会读书,随着社会主义苗头开始壮大,资本家也读《资本论》,也采用马克思的观点,例如资本家组建工会、改善工人待遇、让工人参与政治、拥有权力等,工人们就不再想着去推翻资本家了。这就是“知识悖论”,提出了预测,预测反而不会发生。

  书中提到家畜,对此也有所感触。人类开始农耕畜牧后,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命形式——家畜。家畜的命运特别悲惨,不在于它们死的方式,而是它们活的方式。毕竟野猪或野生动物也要面临狮子、寄生虫、天灾等死亡的威胁,乍看之下,家畜反而不要担心这些威胁。但就是因为活着,人类用各种方式给家畜带来无尽苦难,同时又能确保家畜永续生存繁衍。家畜仍然保留野生动物的种种生理、情感和社交需求,但农民往往忽视这些,只追求经济利益。动物被锁在狭小笼子里,角和尾巴被割去剪掉,母幼骨肉分离,甚至有选择地养出畸形。母猪往往是一生待在猪栏里,受孕,产下小猪,对小猪提前断奶,再次受孕,开启另一个循环,母猪经过5-10次这样的循环后,然后轮到自己送去屠宰。

  现在有很多素食主义者,或者不吃某种动物的人,原因各异。如果有一天自己也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可能会是因为上面的原因。好几年前,看到网易丁磊说要养猪,如今也已成效,他的养猪方式或许值得借鉴。

  书中提到20××年的盖洛普调查显示:只有15%美国人认为智人进化全靠自然选择,并无神的介入;32%认为,人类可能是经过几百万年进化的,但这一切正是上帝的精心安排;46%认为,正如《圣经》所言,人是由上帝在过去大约1万年间创造的。就算是大学毕业生,也有46%相信《圣经》中上帝创造万物的故事,只有14%认为人类进化没有神的监督。就算是硕士、博士生,也有25%的人相信《圣经》,只有29%相信人类单纯是经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成。看到这里,我想说:天啊!但这就是《圣经》、宗教、灵魂的观点的在美国的力量。我们惊叹美国人的同时,是否身在自己国家也有类似情况,例如对某些中医方法的认同进行调查,结果又会如何,外国人是如何看我们的,这就不得而知了。所以人还是要有大局观,开拓知识、视野和眼界还是很重要的,才不会被禁锢在某种思维局限了,成为井底之蛙。

  书中提到,科学最大的发现正是让人类发现了自己的无知。几千年来,我们无法用科学推动增长,是因为人类误以为各种宗教经典和古老传统已经提供了世界上所有的知识,法老、巫师知晓一些,宗教书籍已记载一切,包括对各种现象的解释和未来的预言。人类就没有动力探索新知识了。传统观念把世界看成一块大小固定的饼,隐藏的假设就是资源只有两种:原材料和能源,只能越用越少。事实上资源有三种:原材料、能源和知识,而知识是不断增长的,越用越多。正是现代社会的科学革命打破了人类这种天真的观念,让人类去追求新知,从而开启了用科学推动进步的道路。

  书中后半部分提到,人类真有“自由”意志吗,我们的选择真的都是自己“自由”选择的吗?其实是一系列大脑神经的生化反应去“选择”做某事,而我们只能“感觉”到要做某事,再据以行事,这里的“感觉”就是我们的“意识”。有点像《西部世界》里梅芙意识到自己是机器人,并策划逃跑,她以为是自己选择要逃跑的,其实是被植入了“逃跑”程序。科学家在实验中通过观察大脑神经反应,能够预测人的行动,甚至比受试者更早感觉到行动方向。在大鼠实验中,通过在大鼠脑中植入电极,可以控制大鼠左转、右转、爬梯、查探等行动。用于人类的“径颅直流电刺激器”头盔也在一些实验使用。

  人类为何能主宰这个星球?传统观点认为是智力和制作工具,但作者认为,1万年前,人类就已经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也是工具制作的`冠军,却仍是一种不重要的生物,对周围生态系统也没什么影响。2万年前的一般智人,智力和制作工具的能力可能要超过一般现代人,他们面临24小时生存的考验,需要更会制作工具、头脑更清晰、感觉更敏锐。那究竟是缺了什么关键因素?作者提出,是让很多人团结起来协作的能力。蚂蚁和蜜蜂也可以合作,但缺乏灵活性,经常一盘散沙;大象、黑猩猩可以合作,但是以彼此认识为基础的。只有智人能与无数陌生人个体进行非常灵活的合作。人类能够虚构想象,拥有“想象的共同体”,能够虚构想象出一个国家、一个公司、一部独立宣言、一个愿景等,这是虚构想象的力量。我想语言也是促使人类能够灵活合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智能时代的到来,过去半个世纪,计算机智能进展迅速,计算机意识仍在原地踏步。但“意识”真的有这么重要吗?或许非生物的计算机不需要通过意识,不必遵循人类进化这条窄路,而是走向另一条通往超级智能的捷径,同时计算机网络天生就具备协作的优势。就目前而言,例如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是重要的,意识是不需要的,它只要能安全把我们送到目的地即可。

  当未来某个时候,超级智能网络主宰这个星球,甚至星球之外,人类没什么用处了,会是什么情景,这是之前从未发生过的。让我们尝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想像一下,智能网络就是现在的人类,人类就是现在的动物。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2

  最初听到这个书名,会让人觉得是科幻小说,但其实并不是。大量的论据证明,作者书写的未来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科技已经拥有足够的力量,使得改变未来走向具有可能性。尽管作者描述的就是现实,但听起来可能非常刺耳,令人无法面对这一切,但实际上那些科技巨头正在做的事情正如描述。这本书的风格与《人类简史》一脉相承,实际上是可以说对《人类简史》的延续,但是读完这本书,才可以说是体会了赫拉利的思想和愿望(诉求)。天才的作者总是能够从一种极致宏观的角度对最复杂的问题抽丝剥茧,宏观、宏观、再宏观,不单要见树木,还要见森林。(颠覆你的思考方式)

  赫拉利通过将人类与动物比较,证明人并不那么神圣,要心存敬畏,体现了赫拉利一种博爱的境界,实际上他并不止爱动物,他更爱人类。全书有对现实与未来本质的揭露,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无法想象,但其中更有对人类发展进程的深刻反思,对现代人类深深的关爱,对人类命运、前途、未来的思考与担忧,内含一种批判哲学。梭罗的《瓦尔登湖》也带给人相似的体验和感觉,但梭罗的年代背景吃亏,所以梭罗只能去追求回到相对原始的生活方式,尽管他们的批判有着类似之处。但生活在现代的赫拉利显然更接地气,更接近现实,也拥有更多的材料可以引用。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3

  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是一本引人思考的书,同时也极具杀伤力,足以毁灭你的三观。

  阅读这本书之前,也许你的三观是这样的:人是世界的主宰,人的意志需要被尊重和保护,自由、*等、博爱是大多数人信奉的普世价值观。

  阅读这本书之后,你的三观或许变成了这样:数据是世界的中心,人生只是一套生化算法,哪里有什么自由意志?哪里有什么价值?一切都是虚构的故事。

  未来究竟是个啥模样?

  人类将长生不死。基因工程、再生医学和纳米科技等领域的飞速进展,让人类战胜死亡变得越来越乐观。

  幸福快乐将由人类自己掌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痛苦将从人类的体验中彻底消失。

  智人变成神人。在追求幸福和不死的过程中,人类把自己提升到神的地位,力量、性感、智慧,如果你想要,都可以购买。三条通神路径: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工程、非有机生物工程。

  分享作者的几个观点:

  人类超越其它物种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想象力,人类创造出抽象的主观世界,如国家;一是大规模合作的能力,通过语言、文字等工具,人类的合作规模几乎没有边界。

  人文主义受到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挑战。人文主义崇拜人类,认为人类自己就是意义的本源,人类体验为宇宙赋予了意义,人类的自有意志是最高权威。

  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

  书中提到的几个印象深刻的事情:

  1、两个自我

  人类有两个自我:一个体验者,一个叙事者。体验者感知每时每刻的意识,但没有记忆能力,不会讲故事;叙事者唤起记忆,讲故事,做决定。

  2、《剑桥意识宣言》

  20xx年,神经生物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在剑桥大学签署:“各种证据均指出,非人类动物拥有构成意识所需的神经结构、神经化学及神经生理基础物质,并且能展现出有意图的行为。因此,证据已充分显示,负责产生意识的神经基础物质并非人类所独有。”

  3、《动物福利法修正案》

  20xx年,由新西兰议会通过,在法律上承认动物也像人类一样具有情感。该法规定,从此必须认识到动物具有情感,因此在畜牧等情境下,必须适当维护动物的福利。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4

  之前大禹问我想看什么书,我说:能解决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目前生活现状不能满足我个人追求之间矛盾的书,能让我对未来有所憧憬的书。大禹说:《未来简史》就是一本能让你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书!

  没想到他居然让我看到了最恐怖的预测:99%的人类将被代替。不过说实话,其中“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是不能刹车的,没有谁能阻止”这一观点,我还是有点认同的。至少我们看得见的是近几年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的诸多便利,如果出门不用带现金都是小事,那么本月中新闻说的“世界第一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已经在一具遗体上成功实施,这意味着距离未来人类活体头部移植手术又近了一步”,这些成就真的是高明而伟大的。

  虽然现如今面部识别程序辨认人脸的速度和效率都已经远超人类。*和情报机构现在已经很习惯使用这种程序,扫描监控录像机无数小时的视频资料,追踪嫌犯和罪犯。但是仍有前进的空间,苹果的面部识别还是不能hold住双胞胎的考验,相信有朝一日解决这个bug并不是很难。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5

  自由人文主义在人类取得现代性力量与丧失意义的契约中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但是一转眼,进化论却为“自由意志”的棺材钉上了最后一根钉子。虽然直到20世纪,人类大脑依然是全世界最精良的计算工具,但是仔细想想,大部分重大决策的背后其实是充斥着各种认知偏差的“拍脑袋”而已,然后交给叙事自我把一切都美化成“自由意志”。整个过程中真的有自由主义所推崇的那个不可分割的始终如一的真实的自我吗?这不过是个虚幻的想象。

  曾经的救世主面临崩塌,但是人类终归还是不能脱离意义而存在。假设在未来我们都相信个人的重大决策权应该从自由意志转而交给算法更为靠谱,那么当“活出自我”的意义不复存在的时候,生命急需被赋予新的意义。

  作者给出的一种可能性是数据主义。大部分人的幸福感归根结底还是源自于在世俗的价值观中获得成功。资本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世界里,人为了财富的增长和独特的体验而努力,那么在数据主义的世界里,人就应该以对系统信息的生产和流通做出的贡献来作为个人价值的衡量标准。只不过想要在当前的意识形态下去想象未来的价值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管怎样,数据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这出好戏才刚刚上演。

  本书从第三部分开始,越靠近结尾就越接近高潮。与人类简史一样,对于普通人来说最惬意的地方就是易读,因为观点+举例是赫拉利的标配。

  简史三部曲的内容是赫拉利从一开始就规划好的,并非因为第一部的热销才有创作后两部的念头。因此从本书的末尾可以感受到他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继续期待今日简史!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6

  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是一本引人思考的书,同时也极具杀伤力,足以毁灭你的三观。

  阅读这本书之前,也许你的三观是这样的.:人是世界的主宰,人的意志需要被尊重和保护,自由、*等、博爱是大多数人信奉的普世价值观。

  阅读这本书之后,你的三观或许变成了这样:数据是世界的中心,人生只是一套生化算法,哪里有什么自由意志?哪里有什么价值?一切都是虚构的故事。

  未来究竟是个啥模样?

  人类将长生不死。基因工程、再生医学和纳米科技等领域的飞速进展,让人类战胜死亡变得越来越乐观。

  幸福快乐将由人类自己掌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痛苦将从人类的体验中彻底消失。

  智人变成神人。在追求幸福和不死的过程中,人类把自己提升到神的地位,力量、性感、智慧,如果你想要,都可以购买。三条通神路径: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工程、非有机生物工程。

  分享作者的几个观点:

  人类超越其它物种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想象力,人类创造出抽象的主观世界,如国家;一是大规模合作的能力,通过语言、文字等工具,人类的合作规模几乎没有边界。

  人文主义受到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挑战。人文主义崇拜人类,认为人类自己就是意义的本源,人类体验为宇宙赋予了意义,人类的自有意志是最高权威。

  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

  书中提到的几个印象深刻的事情:

  1、两个自我

  人类有两个自我:一个体验者,一个叙事者。体验者感知每时每刻的意识,但没有记忆能力,不会讲故事;叙事者唤起记忆,讲故事,做决定。

  2、《剑桥意识宣言》

  20xx年,神经生物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在剑桥大学签署:“各种证据均指出,非人类动物拥有构成意识所需的神经结构、神经化学及神经生理基础物质,并且能展现出有意图的行为。因此,证据已充分显示,负责产生意识的神经基础物质并非人类所独有。”

  3、《动物福利法修正案》

  20xx年,由新西兰议会通过,在法律上承认动物也像人类一样具有情感。该法规定,从此必须认识到动物具有情感,因此在畜牧等情境下,必须适当维护动物的福利。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7

  作为《人类简史》的姊妹篇,《未来简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信度颇高的人类未来命运的预测。简而言之,我们的未来很容易受到人工智能的威胁。当我读到全书第三部分的时候,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人类每一次面临大革命时,变化都是如此巨大。从认知革命到农业革命,再到工业革命,时间跨度都很大,可是这一次,变化可能无需太久就会到来。

  《未来简史》千字精华:人类未来结局几何?

  序言:人类的新议题

  饥荒是之前前年来人类的大问题,之后是瘟疫传染病,再是战争。我们有能力解决好这三个问题,但是历史不会允许真空,一定会有新的问题来困扰我们。比如:人类想要长生不死、找出幸福快乐的关键、把自己升级成为神。

  数千年来,科技经济社会政治始终在变,唯独人类本身未变。如果我们能再造人类心灵,智人就将消失,智神将登上历史舞台。

  一、智人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1、人类的时代

  相对于其它物种,人类可以说是“神”了,过去几亿年,人类是全球生态变化唯一重要因素,并改写游戏规则,突破地球各生态区之间的阻碍。我们驯化了动物,却给这些被驯化的个体带来了苦难,我们忽视了他们的主观需求。农业革命后,我们已不用与动物们对话,工业革命后,我们不用与神对话,仅剩我们自己的独角戏。

  生物也是算法。哺乳动物的情感,是生存繁衍最关键的生物算法,我们99%的决定都是由这些算法决定,包括感觉、情感和欲望。

  2、人类的特质

  说人比其它动物优越,可能是因为人有心灵,它是一种脑中主观体验的流动。主观体验重要性在于,让我们感到饥饿和恐惧,促使我们生存下去,能够解释人们的行为。我们判断动物是否也有心灵,就看它是否能与人类建立情感关系。大多数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但是使人类胜出的是合作能力,胜利几乎都属于合作顺畅的一方。而合作,基于一套想象的秩序。

  现实除了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外,还有“互为主体”。它并不因为个人的信念或感受而存在,而是依靠许多人的沟通互动而存在。

  二、智人之前的成就

  1、虚构

  单一个体能力变化不大,但是虚构的故事,推动了历史。文字帮助推动社会进步,人们组成网络,分工细致。文字也构建了强大的虚构实体,也能重塑现实。事情细节,大家都以文字记录的为准,而不管是否真实。

  2、科学与宗教

  上帝存活在我们心里,信仰促使人们去做事,是一种动力。而科学,可能让神话更强大,更能控制客观与主观现实。人类受制于宗教这种道德法则系统,并非由人创建,也没法改变。宗教故事包括伦理判断、事实声明、具体指示三个部分。

  灵性之旅与宗教相反,以神秘的方式把人带向未知目的地。宗教巩固世俗秩序,灵性要逃离世俗秩序。

  宗教能为科学提供伦理上的自由,也能够影响科学研究的议题和科学发展的使用方式。宗教在乎秩序,而科学在乎力量。

  3、现代契约

  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的宇宙里不断追求更多的力量。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一同推动社会对力量的追求。现代的理念,在于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增长,把饼做大。所以增长也是几乎所有现代宗教、意识形态、社会运动的追求重点。

  增长需要资源,原材料和能源是有限的,但是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是无限的。知识增长,能带来更多原材料和能源。但是,现代经济的真正问题是生态崩溃。

  4、人文主义

  之前人们信教,圣经是权威。但是人文主义认为,人类自己就是意义的本源,自由意志是最高权威。我们不仅能提供个人生活的意义,也能为社会和政治程序提供意义。艺术创作唯一来源是人的感受,现代自由市场以顾客自由意志为主导,我们也教育学生要自己思考。

  科学革命无法处理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人文主义提出知识=体验*敏感性。要追寻内心体验(知觉、情绪、想法),并要主要到其影响自己。

  人文主义裂变为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进化人文主义。后来,自由人文主义取得最终胜利。

  三、智人的困境与未来

  1、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

  从科学来看,人的选择不是生物预设就是随机,并没有什么自由意志。如果生物确实没有自由意志,那么用药物、基因工程直接刺激大脑,就能操控人的欲望。科学不相信信念,自由主义的故事就是神话而已。人并不是由什么单一的自我做决定,而是有2种自我:体验自我、叙事自我。体验自我主管意识,叙事自我用来编制故事与计划。生命科学认为,所谓自由个人,也是一个虚构故事,人只是生化算法的集合。

  2、大分离

  自由主义赋予每个人价值,每个人都很重要。如果智能与意识脱钩,人类可能失去经济价值。实现超级智能可能并不需要意识,如果人类再不强大,迟早变得没有用途。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创意类工作还是会交给人类。

  生物是一种算法,算法不受物质影响,所以机器算法有可能比生物算法更强大。人类走向专业化,所以用计算机取代人类将会更加容易。财富和权力将会集中在更加少数人身上,激化社会政治不*等。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不断学习。

  社会未来可能还需要人,但不需要个人。社会更了解个人,会为个人做决定,剥夺个人权威和自由。权威将从个人转向算法构成的网络。

  未来,精英阶层与普通人之间的身体及认知差距还将扩大。20世纪医学帮助大多数人,因为20世纪是大众的时代。21世纪则是要让健康的人再升级,针对大众的医学将结束,没必要让大量无用的人维持基本健康水*。

  3、科技人文主义

  新的科技宗教分为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两大类。科技人文主义认为,智人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应该创造智神,一种更优秀的人类形式。身体和心理升级,可以对抗最复杂的无意识算法,甚至可以引发第二次认知革命,让智神接触到目前还未想象到的新领域,成为整个星系的主人。

  医学着重让健康的人升级,而非治愈。从治愈精神问题转向让心智升级。但是最后,我们有可能身体与大脑都升级了,但是失去了心智,因为没有找到心理的完整频谱。这样反而会造*类的降级。只要我们相信人类的意志和经验是权威和意义的本源,就永远无法处理和这些科技的关系。

  4、数据主义

  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这样,同样的数学定律可以同时适用于生化算法及电子算法,各种学科都能统一于单一的理论之下。数据主义认为,数据的流动量已经大到人类无法处理,应该交给电子算法处理。

  民主和专制本质上是两套收集和分析信息的对立机制,专制用集中式处理,民主用分散式处理。民主制度可能衰败。因为在过去,科技进步速度很慢,但是现在科技进步速度超过了政治演变速度,现在的政治体制已经无法处理大量数据流。

  我们可以把全人类看成是单一的数据处理系统,每个人都是里面的一个芯片。如果人类整体就是单一的数据处理系统,那么其产出就会使一个全新的甚至效率更高的数据处理系统,称之为“万物互联网”,除人以外,每个物体都能参与进来。

  数据主义最高价值就是信息流,要链接更多媒介、事物,产生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让数据流最大化。要追求信息自由,信息自由所赋予的对象是信息,而非言论自由对应的人类。信息流通的权利应该高于人类拥有并限制数据流通的权利。

  对于数据主义,体验不分享就无价值,我们无需从自己的内心里找到价值,我们只要记录自己的体验,连接到整个大数据流中。算法会帮我们找到体验的意义,并指示下一步操作。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8

  赫拉利现在真的是网红作家了,《今日简史》的出版,让我突然想起他来。去年的时候读过他的《人类简史》,想着最近就来补上他三部曲的第二部《未来简史》吧。

  《未来简史》的前两部分在第一部《人类简史》中有或多或少的涉及,有些例如“科学和宗教”,“人文主义革命”也会看到犯困。所以就第三部分:关于未来的人类,写写作者的看法吧。

  这几年的科技爆炸,真的尤为明显,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方面,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我们的生活开始与智能、数据等密不可分,我选择哪条路去公司,我定哪一班的飞机,今早我喝牛奶好还是咖啡好。渐渐地发现,其实真正了解我们自己的不是家人,不是朋友,也许也不是我们自己,而是“机器”。想像一下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情都由它们来决定,那大多数人的存在意义是什么呢?

  这也是作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人类和机器相比,究竟有什么不同的意义?是自由的意识吗?

  赫拉利认为,其实人类,或者说有机生物,不过也是算法。而我们活着,或者说生命的意义,不过就是处理数据。而人类所谓的“自由意识”也是经过我们自己处理所得来的。想想确实可怕,身体感到冷了,大脑经过处理认为我们要多穿衣服;胃空了,大脑告诉我们要多吃东西。但这一过程不也是在处理外部获得的数据吗,而现在的大数据储存的信息,远远高于人类的大脑,计算速度也比我们的思考快上许多倍。

  等到有一天,我们发现,其实人类的自由意识变得不再自由了。因为我们所做的大部分决定,都要依靠机器,而它们总是能做出更好的选择。那我们的自由意识是不是就变得没有了用处?那再想想,我们和机器又有什么不同?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无用人”都将失业,而少部分的“神人”将会作为精英阶层统治社会。他们掌握着核心的算法,人类的世界观也从以人为中心变为以数据为中心。

  赫拉利的书写的极为有趣,也颠覆了我的思考方式。但我认为机器可以优化人类的选择,却无法取代人类的自由意识。这并不是人类做出的决定会比机器好,而是我们身为人,有着去“做决定”的必要。例如计算机在围棋方面胜过了人类,柯洁抱头痛哭,我却觉得人类的围棋竞技不可磨灭,人类依旧需要这项运动去超越自我。就像汽车跑得比人类快得多,可我们还是需要田径比赛。只是前者是在人类引以为傲的智慧上超越了人类,不过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初看确有点作为人类的沮丧,后来只把《未来简史》当作一个有趣的假想,我认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不会改变,数据只是帮助我们完善生活。作为人类真正的意义不在于能做出完美的决定,也不是要和汽车赛跑,和机器下棋,而是能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己。我们设计机器和算法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人类的进步,所以即使机器有能力,我们也不会放弃作为人类的尊严。

  就像克隆技术我们早已掌握,可我们也不会去真的运用这项技术。至于在人文主义面前,机器更为优化的决策将不值一提,否则我们不就违背了“设计这些机器和算法”的初心了吗?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9

  总体感觉本书有点虎头蛇尾。满心期待能看到对未来世界的比较清晰的描述或勾勒,但看到最后并没看到期望的文字。至少前三分之二或者四分之三的内容,都颇觉惊艳。作者从生命、意识、智能的角度对整个大历史的另类解读,一些新的概念的提出,令人叹服。前面所有这些精彩的分析和解读,都是为了证明最后几个章节所述内容的合理与正确。但最后几个章节,尤其是对数据主义的描述,总感觉怪异和不合理。貌似与前面的论述在逻辑上一脉相承,但这个概念的过渡仍感到一些滞涩和不协调。当然,作者的水*比我肯定是高多了。我感觉到不自然,或许只是因为我自身水*有限,对作者在这一处的的思维还没有完全理解。

  除此外,我相信书中所描述的人类将由智人升级到智神,但对大多数人将沦落为无用阶级不敢苟同。人类活动能力提升,那活动半径也必然大幅度扩展,从地球走向宇宙的过程,必将获得许多资源,同时也需要投入许多人力和物力,各个人类组织也必然需要多多益善的升级后的智人,即智神。而对人体升级改造的技术,研发过程高昂无比,但一旦诞生,实施成本肯定不高,所以,社会和各组织也肯定有能力为大多数人实施身体的升级改造。

  无论怎样,本书都当之无愧堪为神书。会启迪很多对未来的想法和思路,值得一读!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0

  数千年来,科技经济社会政治始终在变,唯独人类本身未变。如果我们能再造人类心灵,智人就将消失,智神将登上历史舞台。

  一、智人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1、人类的时代

  相对于其它物种,人类可以说是“神”了,过去几亿年,人类是全球生态变化唯一重要因素,并改写游戏规则,突破地球各生态区之间的阻碍。我们驯化了动物,却给这些被驯化的个体带来了苦难,我们忽视了他们的主观需求。农业革命后,我们已不用与动物们对话,工业革命后,我们不用与神对话,仅剩我们自己的独角戏。

  生物也是算法。哺乳动物的情感,是生存繁衍最关键的生物算法,我们99%的决定都是由这些算法决定,包括感觉、情感和欲望。

  2、人类的特质

  说人比其它动物优越,可能是因为人有心灵,它是一种脑中主观体验的流动。主观体验重要性在于,让我们感到饥饿和恐惧,促使我们生存下去,能够解释人们的行为。我们判断动物是否也有心灵,就看它是否能与人类建立情感关系。大多数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但是使人类胜出的是合作能力,胜利几乎都属于合作顺畅的一方。而合作,基于一套想象的秩序。

  现实除了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外,还有“互为主体”。它并不因为个人的信念或感受而存在,而是依靠许多人的沟通互动而存在。

  二、智人之前的成就

  1、虚构

  单一个体能力变化不大,但是虚构的故事,推动了历史。文字帮助推动社会进步,人们组成网络,分工细致。文字也构建了强大的虚构实体,也能重塑现实。事情细节,大家都以文字记录的为准,而不管是否真实。

  2、科学与宗教

  上帝存活在我们心里,信仰促使人们去做事,是一种动力。而科学,可能让神话更强大,更能控制客观与主观现实。人类受制于宗教这种道德法则系统,并非由人创建,也没法改变。宗教故事包括伦理判断、事实声明、具体指示三个部分。

  灵性之旅与宗教相反,以神秘的方式把人带向未知目的地。宗教巩固世俗秩序,灵性要逃离世俗秩序。

  宗教能为科学提供伦理上的自由,也能够影响科学研究的议题和科学发展的使用方式。宗教在乎秩序,而科学在乎力量。

  3、现代契约

  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的宇宙里不断追求更多的力量。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一同推动社会对力量的追求。现代的理念,在于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增长,把饼做大。所以增长也是几乎所有现代宗教、意识形态、社会运动的追求重点。

  增长需要资源,原材料和能源是有限的,但是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是无限的。知识增长,能带来更多原材料和能源。但是,现代经济的真正问题是生态崩溃。

  4、人文主义

  之前人们信教,圣经是权威。但是人文主义认为,人类自己就是意义的本源,自由意志是最高权威。我们不仅能提供个人生活的意义,也能为社会和政治程序提供意义。艺术创作唯一来源是人的感受,现代自由市场以顾客自由意志为主导,我们也教育学生要自己思考。

  科学革命无法处理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人文主义提出知识=体验*敏感性。要追寻内心体验(知觉、情绪、想法),并要主要到其影响自己。

  人文主义裂变为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进化人文主义。后来,自由人文主义取得最终胜利。

  三、智人的困境与未来

  1、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

  从科学来看,人的选择不是生物预设就是随机,并没有什么自由意志。如果生物确实没有自由意志,那么用药物、基因工程直接刺激大脑,就能操控人的欲望。科学不相信信念,自由主义的故事就是神话而已。人并不是由什么单一的自我做决定,而是有2种自我:体验自我、叙事自我。体验自我主管意识,叙事自我用来编制故事与计划。生命科学认为,所谓自由个人,也是一个虚构故事,人只是生化算法的集合。

  2、大分离

  自由主义赋予每个人价值,每个人都很重要。如果智能与意识脱钩,人类可能失去经济价值。实现超级智能可能并不需要意识,如果人类再不强大,迟早变得没有用途。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创意类工作还是会交给人类。

  生物是一种算法,算法不受物质影响,所以机器算法有可能比生物算法更强大。人类走向专业化,所以用计算机取代人类将会更加容易。财富和权力将会集中在更加少数人身上,激化社会政治不*等。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不断学习。

  社会未来可能还需要人,但不需要个人。社会更了解个人,会为个人做决定,剥夺个人权威和自由。权威将从个人转向算法构成的网络。

  未来,精英阶层与普通人之间的身体及认知差距还将扩大。20世纪医学帮助大多数人,因为20世纪是大众的时代。21世纪则是要让健康的人再升级,针对大众的医学将结束,没必要让大量无用的人维持基本健康水*。

  3、科技人文主义

  新的科技宗教分为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两大类。科技人文主义认为,智人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应该创造智神,一种更优秀的人类形式。身体和心理升级,可以对抗最复杂的无意识算法,甚至可以引发第二次认知革命,让智神接触到目前还未想象到的新领域,成为整个星系的主人。

  医学着重让健康的人升级,而非治愈。从治愈精神问题转向让心智升级。但是最后,我们有可能身体与大脑都升级了,但是失去了心智,因为没有找到心理的完整频谱。这样反而会造*类的降级。只要我们相信人类的意志和经验是权威和意义的本源,就永远无法处理和这些科技的关系。

  4、数据主义

  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这样,同样的数学定律可以同时适用于生化算法及电子算法,各种学科都能统一于单一的理论之下。数据主义认为,数据的流动量已经大到人类无法处理,应该交给电子算法处理。

  民主和专制本质上是两套收集和分析信息的对立机制,专制用集中式处理,民主用分散式处理。民主制度可能衰败。因为在过去,科技进步速度很慢,但是现在科技进步速度超过了政治演变速度,现在的政治体制已经无法处理大量数据流。

  我们可以把全人类看成是单一的数据处理系统,每个人都是里面的一个芯片。如果人类整体就是单一的数据处理系统,那么其产出就会使一个全新的甚至效率更高的数据处理系统,称之为“万物互联网”,除人以外,每个物体都能参与进来。

  数据主义最高价值就是信息流,要链接更多媒介、事物,产生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让数据流最大化。要追求信息自由,信息自由所赋予的对象是信息,而非言论自由对应的人类。信息流通的权利应该高于人类拥有并限制数据流通的权利。

  对于数据主义,体验不分享就无价值,我们无需从自己的内心里找到价值,我们只要记录自己的体验,连接到整个大数据流中。算法会帮我们找到体验的意义,并指示下一步操作。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0篇(扩展2)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0篇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

  最近一个多月读了尤瓦尔·赫拉利 的《未来简史》这本书,如醍醐灌顶般启人心智,因此记录下我的一些感想,与小伙伴们交流。

  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

  探索科技发展所导致的人类社会的远期变迁。

  研究这个问题的意义?

  第一,探索未来有助于启迪当下。

  第二,社会进步一向是有少数人引领推动的,你愿意做领导者,还是跟随者?

  上一本书读完我写了长长的一篇整理及感悟,这次重在解析书的逻辑架构,我把书读成了一张图,这张图看似简单,却花了我不少时间,全书的主要思想都在这里了。不多说,上图:

  最后再回顾几个重要问题:

  生物真的只是算法?

  首先要理解问题的真实含义:生物的运行可否描述成算法?不然生物是实体,算法是逻辑,没有可比性。

  问题等价于:生物是拥有自由意志,还是始终受基因、环境压力等塑造的算法控制而产生行为。

  心理学研究:人对自我的认知并不真切,而是一种叙事自我(通常只会用事件的高潮和最后的结果来编织故事),所谓的自由个人,也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又何来自由意志。

  医学研究及推测:只要使用药物,基因工程,或直接对大脑进行刺激,就能操纵甚至控制人的欲望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上这两项研究会进一步深化,结论会进一步加强。

  所以生物大概率上只是一种算法,但是,我也没有说必然如此。未来的发展有无限可能性。

  生命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如果生命只是数据处理,那么整个宇宙的非生物就更加是数据处理了。数据处理本质上就是信息。所以问题等价于,宇宙的本质就是信息吗?

  这在目前的科技环境下,恐怕首先是一个信仰的问题。就像人文主义信仰个人体验,数据主义信仰信息自由。

  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智能让世界运转更高效,而意识赋予生命以意义。至于哪一个更有价值,要看是对整个社会大系统而言,还是对生命个体而言。

  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我希望是这样的:高度智能的算法公*地为每一个有意识的人类智能体所用,人类个体变得前所未有的聪明和强大,而整个社会变得更加自由、*等、和谐。这也是自由主义的愿景。

  书中描绘是这样的:未来人类将会失去在经济和军事上的用途,社会系统将主要由算法控制,并会剥夺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只有少数精英阶层在身体和认知能力上远超普通阶层,不但不受算法控制,甚至掌握了一定的算法控制权,并与算法一起统治世界。(这时自由主义崩溃,进化人文主义适用。)

  我个人觉得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必然有一天,人类会站到抉择的十字路口。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2

  断断续续读完《未来简史》,这本书是《人类简史》的续篇,书中的很多观点值得品味和思考。

  书中开篇立足现状,对未来提出大胆预测。在过去几十年间,人类成功遏制了饥荒、瘟疫和战争三大难题,21世纪人类新议题将是追寻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化身为神。直至书的尾篇提出数据主义——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

  很多人并不同意《未来简史》的观点,包括比尔盖茨,但这些人还是推荐了这本书。比尔盖茨在20××年夏季推荐书单的5本书中就有《未来简史》,而在20××年夏季推荐书单中就有《人类简史》。

  其实这也正中作者的意图,作者在书的开头及末尾也强调,他做这项预测的重点并不是要提出预言,而是为了让我们讨论现有的选择。如果经过讨论,能选择其他道路,而让预测不能成真,那反而更好。如果做了预测,但什么都不能改变,那就没意义了。所以作者写这本书后,很多人能参与讨论思考,同时不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甚至另辟蹊径,这才是作者想要的目的。

  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知识悖论”,很有意思,也帮我解答了一个小疑惑。上学的时候书上有教过,人类是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封建社会,也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转变。那为什么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同时存在,看起来也似乎将长期存在。作者写到,19世纪马克思提出了卓越的经济见解,并预言无产阶级将战胜资产阶级,取得最后的胜利。但马克思忘了资本家也会读书,随着社会主义苗头开始壮大,资本家也读《资本论》,也采用马克思的观点,例如资本家组建工会、改善工人待遇、让工人参与政治、拥有权力等,工人们就不再想着去推翻资本家了。这就是“知识悖论”,提出了预测,预测反而不会发生。

  书中提到家畜,对此也有所感触。人类开始农耕畜牧后,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命形式——家畜。家畜的命运特别悲惨,不在于它们死的方式,而是它们活的方式。毕竟野猪或野生动物也要面临狮子、寄生虫、天灾等死亡的威胁,乍看之下,家畜反而不要担心这些威胁。但就是因为活着,人类用各种方式给家畜带来无尽苦难,同时又能确保家畜永续生存繁衍。家畜仍然保留野生动物的种种生理、情感和社交需求,但农民往往忽视这些,只追求经济利益。动物被锁在狭小笼子里,角和尾巴被割去剪掉,母幼骨肉分离,甚至有选择地养出畸形。母猪往往是一生待在猪栏里,受孕,产下小猪,对小猪提前断奶,再次受孕,开启另一个循环,母猪经过5-10次这样的循环后,然后轮到自己送去屠宰。

  现在有很多素食主义者,或者不吃某种动物的人,原因各异。如果有一天自己也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可能会是因为上面的原因。好几年前,看到网易丁磊说要养猪,如今也已成效,他的养猪方式或许值得借鉴。

  书中提到20××年的盖洛普调查显示:只有15%美国人认为智人进化全靠自然选择,并无神的介入;32%认为,人类可能是经过几百万年进化的,但这一切正是上帝的精心安排;46%认为,正如《圣经》所言,人是由上帝在过去大约1万年间创造的。就算是大学毕业生,也有46%相信《圣经》中上帝创造万物的故事,只有14%认为人类进化没有神的监督。就算是硕士、博士生,也有25%的人相信《圣经》,只有29%相信人类单纯是经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成。看到这里,我想说:天啊!但这就是《圣经》、宗教、灵魂的观点的在美国的力量。我们惊叹美国人的同时,是否身在自己国家也有类似情况,例如对某些中医方法的认同进行调查,结果又会如何,外国人是如何看我们的,这就不得而知了。所以人还是要有大局观,开拓知识、视野和眼界还是很重要的,才不会被禁锢在某种思维局限了,成为井底之蛙。

  书中提到,科学最大的发现正是让人类发现了自己的无知。几千年来,我们无法用科学推动增长,是因为人类误以为各种宗教经典和古老传统已经提供了世界上所有的知识,法老、巫师知晓一些,宗教书籍已记载一切,包括对各种现象的解释和未来的预言。人类就没有动力探索新知识了。传统观念把世界看成一块大小固定的饼,隐藏的假设就是资源只有两种:原材料和能源,只能越用越少。事实上资源有三种:原材料、能源和知识,而知识是不断增长的,越用越多。正是现代社会的科学革命打破了人类这种天真的观念,让人类去追求新知,从而开启了用科学推动进步的道路。

  书中后半部分提到,人类真有“自由”意志吗,我们的选择真的都是自己“自由”选择的吗?其实是一系列大脑神经的生化反应去“选择”做某事,而我们只能“感觉”到要做某事,再据以行事,这里的“感觉”就是我们的“意识”。有点像《西部世界》里梅芙意识到自己是机器人,并策划逃跑,她以为是自己选择要逃跑的,其实是被植入了“逃跑”程序。科学家在实验中通过观察大脑神经反应,能够预测人的行动,甚至比受试者更早感觉到行动方向。在大鼠实验中,通过在大鼠脑中植入电极,可以控制大鼠左转、右转、爬梯、查探等行动。用于人类的“径颅直流电刺激器”头盔也在一些实验使用。

  人类为何能主宰这个星球?传统观点认为是智力和制作工具,但作者认为,1万年前,人类就已经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也是工具制作的`冠军,却仍是一种不重要的生物,对周围生态系统也没什么影响。2万年前的一般智人,智力和制作工具的能力可能要超过一般现代人,他们面临24小时生存的考验,需要更会制作工具、头脑更清晰、感觉更敏锐。那究竟是缺了什么关键因素?作者提出,是让很多人团结起来协作的能力。蚂蚁和蜜蜂也可以合作,但缺乏灵活性,经常一盘散沙;大象、黑猩猩可以合作,但是以彼此认识为基础的。只有智人能与无数陌生人个体进行非常灵活的合作。人类能够虚构想象,拥有“想象的共同体”,能够虚构想象出一个国家、一个公司、一部独立宣言、一个愿景等,这是虚构想象的力量。我想语言也是促使人类能够灵活合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智能时代的到来,过去半个世纪,计算机智能进展迅速,计算机意识仍在原地踏步。但“意识”真的有这么重要吗?或许非生物的计算机不需要通过意识,不必遵循人类进化这条窄路,而是走向另一条通往超级智能的捷径,同时计算机网络天生就具备协作的优势。就目前而言,例如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是重要的,意识是不需要的,它只要能安全把我们送到目的地即可。

  当未来某个时候,超级智能网络主宰这个星球,甚至星球之外,人类没什么用处了,会是什么情景,这是之前从未发生过的。让我们尝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想像一下,智能网络就是现在的人类,人类就是现在的动物。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3

  这本书和人类简史一样精彩,言简意赅,条理清晰,我这么脑袋如浆糊一样的人都能读懂,说明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人文科普读物。

  我的思考范围超不过未来的范围,它给我指出了我未来可能面对的情况,虽然很遥远,但是很现实。我的子孙的那一代可能会遇到,但跟我真的没有什么关系了。

  书中把人文主义成为人文宗教,数据主义成为数据宗教。是的,作为没有信仰的*人,真的很难再相信什么,但是科技革命后,人人都相信自己,都知道生命无价。我们不相信*,不相信媒体,但是我们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只要自己觉得好的,就是好的。

  而在这个时代,数据宗教可能正在打破这个信念,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以数据化,到时候人不用考虑别的东西,只要看数据就能知道自己是否健康,别人是否喜欢你,那个时候,数据比你的大脑更了解自己,人应该会更相信数据,而不是感觉。

  历史不允许真空。如果饥荒,瘟疫,战争的发生概率不断减小,必然要有些其他事情成为新的人类议题。是啊,人类历史上,饥荒,瘟疫和战争,是人类的大敌,那个时候人为了生存,争夺土地,粮食和劳动力,现在生存已经不是问题了,也不必为了吃饱饭大打出手了,那人是不是应该追求长生不死和幸福快乐呢?

  在心理层面,快乐与否取决于你的预期,而非客观条件。愉悦或痛苦从来都不是对外在事件的反应,而是对自己体内感觉的反应。结婚了,我快乐吗?我不是很清楚,但是至少,我比从前快乐。

  从前我有巨大的心理负担,我害怕男朋友知道我家里的情况,我害怕带男朋友回家去面对我的家人,但是我和我老公在一起后,我都做到了,我终于回归到了正常的家庭生活,虽然跟别人结婚也可能会这样的,但是我真的是好不容易迈出去这一步的。这让我的心理非常释然。

  还有,我摆脱了助学贷款的魔咒。我现在可以毫无顾忌的去追求未来的生活,我可以攒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已经买房买车了,我现在活得应该是挺好的了。

  我的对人生的预期就是,小有成就,生活性福。若要维持现代经济,就要不断且无止境的经济增长。历史知识的悖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立刻就失去了意义。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的越快,我们的知识过时的越快。科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预测未来,单历史研究的重要目的,其实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些通常不会考虑的可能性。家畜命运悲惨的原因,不在于其死的方式,而在于其活着的方式。大多数人生活的意义,都只存在于彼此讲述的故事之中。在大家共同编织出故事网的那一刻,意义就产生了。

  人类编制出一张意义之网,并全然相信它,但这张网迟早都会拆散,知道我们回头一看,实在无法想象当时怎么可能有人会真心相信这件事。这正是历史打开的方式。

  我学世界古代史,真的很难理解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很难理解当时是怎么样一个生活状况,不明白大家为什么会相信上帝,相信十字军。这就是我历史学不好的原因,没有办法理解,所以学不会。

  单一人类个体的基本能力,从石器时代就没有多大的变化,但真的要说有什么改变,也只能说是在衰退。但是各种虚构故事的力量在增强,他们推动了历史,让我们从石器时代到了硅时代。

  现代契约给了人类力量,但条件是我们不再相信整个世界有一个伟大的与周计划能让生命有意义。

  正是人文主义,让人类摆脱了人生无意义、存在无根据的困境。

  人类必须从自己的内在体验找意义,而且不仅是自己的意义,更是整个宇宙的意义。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训诫: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

  上帝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但人类的想象力一样只是生化算法的产物。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4

  关于宗教:

  人类合作区别于蚂蚁、蜜蜂的本质是什么?作者认为是虚构现实。

  什么是虚构现实?比如,我们的国家体系、宗教体系、道德体系等其实都是虚构的,是人类想象出来,流传出来,让大家遵守。

  人类的现实连续现在大都是虚构现实组成的。

  古时候人类相信上帝、佛祖;君主、道德等。

  后来随着认知的进步,人类的宗教转移。相信自由民主、科技、金钱、经济发展等。

  自由民主也是宗教,那么自由民主是什么?人类哪有自由民主?人类是由身体各种基因、激素控制的。

  在《未来简史》最后猜测,人类在宇宙其实就是相当于计算机里的一个个数据,一个个细小的芯片。

  关于幸福感和愉悦的认知:

  幸福感和愉悦来自哪里?

  作者认为来自人体的激素刺激和脑皮层电流的刺激。

  比如性爱、吸毒等,都会通过激素产生一阵的快感,让人类着迷。

  人类的幸福感和愉悦永远不会满足和短暂,比如升职加薪,快感通常只会持续一个小时,然后重新投入下一个目标的追寻。

  作者认为,现代人的幸福感和远古山顶洞人的幸福感大致是相同的。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5

  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是一本引人思考的书,同时也极具杀伤力,足以毁灭你的三观。

  阅读这本书之前,也许你的三观是这样的:人是世界的主宰,人的意志需要被尊重和保护,自由、*等、博爱是大多数人信奉的普世价值观。

  阅读这本书之后,你的三观或许变成了这样:数据是世界的中心,人生只是一套生化算法,哪里有什么自由意志?哪里有什么价值?一切都是虚构的故事。

  未来究竟是个啥模样?

  人类将长生不死。基因工程、再生医学和纳米科技等领域的飞速进展,让人类战胜死亡变得越来越乐观。

  幸福快乐将由人类自己掌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痛苦将从人类的体验中彻底消失。

  智人变成神人。在追求幸福和不死的过程中,人类把自己提升到神的地位,力量、性感、智慧,如果你想要,都可以购买。三条通神路径: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工程、非有机生物工程。

  分享作者的几个观点:

  人类超越其它物种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想象力,人类创造出抽象的主观世界,如国家;一是大规模合作的能力,通过语言、文字等工具,人类的合作规模几乎没有边界。

  人文主义受到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挑战。人文主义崇拜人类,认为人类自己就是意义的本源,人类体验为宇宙赋予了意义,人类的自有意志是最高权威。

  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

  书中提到的几个印象深刻的事情:

  1、两个自我

  人类有两个自我:一个体验者,一个叙事者。体验者感知每时每刻的意识,但没有记忆能力,不会讲故事;叙事者唤起记忆,讲故事,做决定。

  2、《剑桥意识宣言》

  20xx年,神经生物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在剑桥大学签署:“各种证据均指出,非人类动物拥有构成意识所需的神经结构、神经化学及神经生理基础物质,并且能展现出有意图的行为。因此,证据已充分显示,负责产生意识的神经基础物质并非人类所独有。”

  3、《动物福利法修正案》

  20xx年,由新西兰议会通过,在法律上承认动物也像人类一样具有情感。该法规定,从此必须认识到动物具有情感,因此在畜牧等情境下,必须适当维护动物的福利。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6

  尤瓦尔赫拉利所著《未来简史》观点新颖,内容丰富。拜读之后,有一种悲观的感觉。其实,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换一个角度看,人类前途未必如此。

  首先,从人类发展史看,总体上是进步的。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危机四伏的生活,圈养牲畜种植庄稼,生活稳定;从农业社会到近现代工业社会,大多数农民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进厂打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量从事机械劳动的产业工人走向灵活多样的服务业。

  其次,(按书中观点)从第三个千年来看,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从未来发展看,人类将面临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等新议题,越来越多的工作将由机器代替,*人类的体力和脑力。即便绝大多数人将沦为无用的阶级,也不愁吃穿,甚至可以成天沉湎于虚拟世界……这不是今天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最能说明社会进步的是人类数量的增加和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人类在生物界的绝对控制权。

  综上所述,我们要乐观看待未来社会的发展。

  当然,在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人类还面临不同的困境。例如农业社会阶层分化的陷阱,工业社会资本对工人的剥削,未来世界发展中的各种风险等,但究其根源,并非是人类知识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在于人类贪得无厌的欲望和生存竞争的生物本能。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当今世界,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迅速发展,让许多人目瞪口呆,让一部分人手足无措乃至抓狂。

  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作为弱小的个体,生存其中必须趋利避害。我是属于EDIRW群体,即来自东方、受过教育、工业化、退休、妇女的群体(相对于WEIRD即来自西方、受过教育、工业化、富裕、民主的群体),也要用乐观进取的态度来对待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要加强学习,吸收新事物;不随波逐流,量力而行,把有限的精力用到刀口上,充分享受现代科技给自己晚年生活带来的便利。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未来往何处去?不必深究。个人是渺小的,是由细胞演变发展的生命个体而已,快乐活在当下!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7

  以前才工作的时候,感觉人生特别无聊,一直就想一个问题——人活着为了什么?曾经讨教过许多前辈,也没得到答案。后来看见一句鸡汤名言: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好了,治愈了,不想了。后来,看了黑客帝国,总觉得那个世界是一定会成为现实。人似乎是有使命的,每个人都有。只不过有的人使命是拯救人类,比如-尼奥;

  有的人使命是拯救地球,比如你!我的使命是什么?此后我又想了多年。昨天,终于看完了那个通晓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以色列”仙人”赫拉利写的《未来简史》,我似乎明白了我的使命——奉献自己,喂养未来。

  这本书应该是回答了我几个问题,第1、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第2、我对自己产生的数据应该保护还是开放?第3,数据主义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1、我开始一直想成为*的接班人,未能如愿。后来发现自己深受资产阶级自由人文主义思想的毒害,遇事老爱以自我的感受来作为处理的标准。以至于人生浑浑噩噩,没有目标。我也一直为这样的苟活而感到痛心疾首,多少个夜晚,我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总在问自己,为什么不能为了全人类的进步而贡献全力。

  现在好了,”仙人“赫拉利告诉我了:其实人活者还真没什么意义,和猴子、蚂蚁都差不多,只不过人类这种社会性的动物不靠蚁后的信息素来控制社群,而是用社会制度和各种宗教信仰来协调社群的发展和进步。究其本质,世界都可以用数学算法来解释,人自己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算法,而且在未来可以被定制。所以人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活着就只是活着而已。随着科技发展,人将失去用途,个人也将失去价值。对,说的就是你。

  2、以前玩博客的时候,我就想过一个问题。我写在网上的文字,千百年后,成为后代学者研究现在人生活的重要文物,那版权应该是属于网络公司的?还是属于我的?我在这个事情上烦恼了好多年。为了避免我的后代与网络公司陷入打官司的烦恼,我尽量不在网络上留下很有价值的资料。比如我的生辰八字,我的姓名年龄。

  现在好了,仙人赫拉利告诉我,的确网络公司会采集你所有能采集到的数据,随着你上网的数据增加,你的数据信息会不断的喂养给一个数据怪兽,它吃掉你的数据后,通过提升算法,最后可能会比你自己还了解你。最后,它会反过来饲养你,用你喜欢的信息和数据。不过这时候,你就完全被它掌控了。对这样一个怪物,难道我应该开放我的数据信息么?其实,你想多了,你开放或不开放都已经由不得你选了。你以为你千方百计的保护好了你的隐私,实际你早就在网上裸奔了。

  相信我,数据怪兽早就了解你了,不如献身给他吧。你了解了这一点后,你应该成为一个数据主义者,你应该向数据主义贡献出自己的所有信息,这和以前向上帝敞开心扉没什么两样。过去说上帝知道你的需求,信上帝,得永生。将来也许要换种说法:数据知道你的需求,信数据,得永生。

  3、大数据一开始是用来总结过去,谋划未来,提高效率的。后来发现,随着数据越多,随着算法的进步,算法已经可以做到自我学习。我一直观察谷歌这厮,这两年越来越低调,做的事情却越来越不靠谱,机器自我学习、人工智能这种玩意它做的最多。和柯洁下围棋的那个阿尔法狗,棋力每天疯涨,都世界第一了,也不关电闸。谷歌公司就想成为黑客帝国里面的母体,我知道他佩奇的阴谋。现在仙人赫拉利也说了,算法必将一统天下,人类最终会沦为无用的生物。“我们自己设定的标准,会让我们也走上长毛象和白暨豚的灭绝之路。到时回首过去,人类也只会成为宇宙数据流里的一片小小涟漪。“

  所以,数据的终极目标或者不叫目标叫后果–就是取代人类,淘汰人类。现在,我已经是一名数据主义的信徒。我要把我产生的所有数据都通过手机、电脑、热水器、空调、音响、电视等等等等无偿的贡献给数据算法。我要让它早日征服世界。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8

  过去70年间,人类打破的不只是“丛林法则”,还有“契科夫法则”。契科夫有一句名言:在第一幕中出现的枪,在第三幕中必然会发射。

  这种论断未免过于武断。现实不是戏剧,你不知道第一幕在哪里,也不知道哪一把才是在第一幕出现的枪。

  在追求健康、快乐和力量的过程中,人类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的特制,于是特制一个又一个地改变,直到人类不再是人类。

  作为范畴的人类必然是不断变化的,但必定是有某种本质的存在决定了人类的性质,对这个本质的认识决定了理论的分野。这个改变的推动力是否是对健康、快乐和力量的追求,这个需要更严谨的论证,而不是宗教式的启示。换一个角度,也可以同样说促使人类改变的推动力是欲望、懒惰和不断的索取,这样结论性的语句还可以列出一长串。

  于是,马克思的预言未能实现。英美法等工业强国并未发生大规模*革命,无产阶级*也未在这些国家登上历史舞台。

  此书对“规律”的把握不足,作出结论过于武断,如认为推动未来经济的是永生的渴望,这种结论与预言何异。

  但历史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些通常不会考虑的可能性。历史学家研究过去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获得*

  那些希望改变世界的举动,常常发端于改写历史。

  审视历史,是最好的摆脱思维定势的办法。

  现实还有第三个层次:互为主体。

  既非客观,又非主观,而是依赖于众人相信而存在之物。意义之网,驱动着作为群体的人类。

  民主投票通常只适用于一群有共同关系的人,比如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或民族神话。这些人早已有基本的共识,只是仍有某些异议尚待解决。

  那么合理的运用民主投票而避免族群撕裂的方式是不是只对共同体的框架之内的问题进行投票,而对待框架之外的问题,则采取另外的决策方式。

  希特勒向德国选民恳求信任时,只说得出一项对他有利的论点:他在战壕里学到的,是在任何大学、企业总部或*部门永远学不到的东西。人们跟随他、投票支持他,是因为认同了他的想法,也认为这个世界是个丛林,杀不死我们的,只会让我们更强大。

  进化人文主义、丛林法则、纳粹。

  科技发展将使人类不再具备经济和军事上的用途:这一点虽然不会从哲学层面推翻自由主义,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想象民主制度、自由市场和其他自由主义制度如何能承受这记重击。毕竟,自由主义之所以能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流,并不只是因为它的哲学论证合理,更是因为它赋予每个人价值,这一点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大有好处。

  赋予价值,便于驱使。不相信神话、不假设身份的个体,是很难被驱使的。

  21世纪经济学最重要的问题,可能就是多余的人能有什么功用。一旦拥有高度智能而本身没有意识的算法接手几乎一切工作,而且能比有意识的人类做得更好时,人类还能做什么?

  经典的危机是产能的过剩,当代的危机是金融的过剩,未来的危机是人的过剩。

  等到谷歌、脸谱网和其他算法成为无所不知的先知之后,很有可能就会进一步演化成代理人,最后成为君主。

  由人的工具变为人的支配者,这种事情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不止一次。而这一次,可能从更高的层次上,将作为个体的人变成某种联合体,从而导致个人主义的消亡。

  有些人仍然会不可或缺,算法系统也难以了解,而且会形成一个人数极少的特权精英阶层,由升级后的人类组成。这些超人类将会拥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及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做出许多世上最重要的决定。他们会为算法系统执行关键的服务,而算法系统既无法了解也无法管控这些人。然而,大多数人并不会升级,于是也就成了一种新的低等阶级,同时受到计算机算法和新兴的超人类的控制主导。

  政治精英、科技精英和金融精英有福了。真正意义上的人间神。

  在这里,各个高科技大师正在为我们酝酿全新的宗教,这些宗教信的不是神,而是科技。科技宗教同样提供过往宗教的一切旧奖励:快乐,和*,繁荣,甚至是永恒的生命,但方法却是在生前获得地球科技的协助,而不是死后接受天堂的帮助。

  这些新的科技宗教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

  民主和专制在本质上是两套关于收集和分析信息的对立机制。专制使用集中式处理,而民主则喜欢分散式处理。民主在过去几十年里占得上风,是因为在20世纪晚期的具体情境中,分散式处理的效果更佳。如果换一个情境(比如古罗马帝国时代),反而可能是集中式处理拥有优势,让罗马共和国衰落,权力从元老院和公民大会转移到专制皇帝的手中。

  到了21世纪中期,政治已不再有宏伟愿景,*就只剩下行政功能,维持着国家现状,却不再能够带领人民向前。

  在现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那些冷酷的亿万富翁和少数利益集团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并不是因为他们更能看清全貌,反而是因为他们的目标非常狭隘。在混乱的系统中,集中视野反而有其优势,而亿万富翁的权力大小又与目标大小息息相关。

  要对数据主义提出批判,可能不仅是21世纪最大的科学挑战,更是最急迫的政治和经济议题。

  科技人文主义着眼于拓展人类的视野,而数据主义则着眼于让互联互通的海量数据接管意义本身。人在其中的地位将逐渐变为一个普通的传感器。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9

  总体感觉本书有点虎头蛇尾。满心期待能看到对未来世界的比较清晰的描述或勾勒,但看到最后并没看到期望的文字。至少前三分之二或者四分之三的内容,都颇觉惊艳。作者从生命、意识、智能的角度对整个大历史的另类解读,一些新的概念的提出,令人叹服。前面所有这些精彩的分析和解读,都是为了证明最后几个章节所述内容的合理与正确。但最后几个章节,尤其是对数据主义的描述,总感觉怪异和不合理。貌似与前面的论述在逻辑上一脉相承,但这个概念的过渡仍感到一些滞涩和不协调。当然,作者的水*比我肯定是高多了。我感觉到不自然,或许只是因为我自身水*有限,对作者在这一处的的思维还没有完全理解。

  除此外,我相信书中所描述的人类将由智人升级到智神,但对大多数人将沦落为无用阶级不敢苟同。人类活动能力提升,那活动半径也必然大幅度扩展,从地球走向宇宙的过程,必将获得许多资源,同时也需要投入许多人力和物力,各个人类组织也必然需要多多益善的升级后的智人,即智神。而对人体升级改造的技术,研发过程高昂无比,但一旦诞生,实施成本肯定不高,所以,社会和各组织也肯定有能力为大多数人实施身体的升级改造。

  无论怎样,本书都当之无愧堪为神书。会启迪很多对未来的想法和思路,值得一读!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0

  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是一本引人思考的书,同时也极具杀伤力,足以毁灭你的三观。

  阅读这本书之前,也许你的三观是这样的:人是世界的主宰,人的意志需要被尊重和保护,自由、*等、博爱是大多数人信奉的普世价值观。

  阅读这本书之后,你的三观或许变成了这样:数据是世界的中心,人生只是一套生化算法,哪里有什么自由意志?哪里有什么价值?一切都是虚构的故事。

  未来究竟是个啥模样?

  人类将长生不死。基因工程、再生医学和纳米科技等领域的飞速进展,让人类战胜死亡变得越来越乐观。

  幸福快乐将由人类自己掌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痛苦将从人类的体验中彻底消失。

  智人变成神人。在追求幸福和不死的过程中,人类把自己提升到神的地位,力量、性感、智慧,如果你想要,都可以购买。三条通神路径: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工程、非有机生物工程。

  分享作者的几个观点:

  人类超越其它物种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想象力,人类创造出抽象的主观世界,如国家;一是大规模合作的能力,通过语言、文字等工具,人类的合作规模几乎没有边界。

  人文主义受到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挑战。人文主义崇拜人类,认为人类自己就是意义的本源,人类体验为宇宙赋予了意义,人类的自有意志是最高权威。

  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

  书中提到的几个印象深刻的事情:

  1、两个自我

  人类有两个自我:一个体验者,一个叙事者。体验者感知每时每刻的意识,但没有记忆能力,不会讲故事;叙事者唤起记忆,讲故事,做决定。

  2、《剑桥意识宣言》

  20xx年,神经生物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在剑桥大学签署:“各种证据均指出,非人类动物拥有构成意识所需的神经结构、神经化学及神经生理基础物质,并且能展现出有意图的行为。因此,证据已充分显示,负责产生意识的神经基础物质并非人类所独有。”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0篇(扩展3)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未来简史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

  自由人文主义在人类取得现代性力量与丧失意义的契约中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但是一转眼,进化论却为“自由意志”的棺材钉上了最后一根钉子。虽然直到20世纪,人类大脑依然是全世界最精良的计算工具,但是仔细想想,大部分重大决策的背后其实是充斥着各种认知偏差的“拍脑袋”而已,然后交给叙事自我把一切都美化成“自由意志”。整个过程中真的有自由主义所推崇的那个不可分割的始终如一的真实的自我吗?这不过是个虚幻的想象。

  曾经的救世主面临崩塌,但是人类终归还是不能脱离意义而存在。假设在未来我们都相信个人的重大决策权应该从自由意志转而交给算法更为靠谱,那么当“活出自我”的意义不复存在的时候,生命急需被赋予新的意义。

  作者给出的一种可能性是数据主义。大部分人的幸福感归根结底还是源自于在世俗的价值观中获得成功。资本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世界里,人为了财富的增长和独特的体验而努力,那么在数据主义的世界里,人就应该以对系统信息的生产和流通做出的贡献来作为个人价值的衡量标准。只不过想要在当前的意识形态下去想象未来的价值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管怎样,数据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这出好戏才刚刚上演。

  本书从第三部分开始,越靠近结尾就越接近高潮。与人类简史一样,对于普通人来说最惬意的地方就是易读,因为观点+举例是赫拉利的标配。

  简史三部曲的内容是赫拉利从一开始就规划好的,并非因为第一部的热销才有创作后两部的念头。因此从本书的末尾可以感受到他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继续期待今日简史!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2

  关于宗教:

  人类合作区别于蚂蚁、蜜蜂的本质是什么?作者认为是虚构现实。

  什么是虚构现实?比如,我们的国家体系、宗教体系、道德体系等其实都是虚构的,是人类想象出来,流传出来,让大家遵守。

  人类的现实连续现在大都是虚构现实组成的。

  古时候人类相信上帝、佛祖;君主、道德等。

  后来随着认知的进步,人类的宗教转移。相信自由民主、科技、金钱、经济发展等。

  自由民主也是宗教,那么自由民主是什么?人类哪有自由民主?人类是由身体各种基因、激素控制的。

  在《未来简史》最后猜测,人类在宇宙其实就是相当于计算机里的一个个数据,一个个细小的芯片。

  关于幸福感和愉悦的认知:

  幸福感和愉悦来自哪里?

  作者认为来自人体的激素刺激和脑皮层电流的刺激。

  比如性爱、吸毒等,都会通过激素产生一阵的快感,让人类着迷。

  人类的幸福感和愉悦永远不会满足和短暂,比如升职加薪,快感通常只会持续一个小时,然后重新投入下一个目标的追寻。

  作者认为,现代人的幸福感和远古山顶洞人的幸福感大致是相同的。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3

  之前大禹问我想看什么书,我说:能解决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目前生活现状不能满足我个人追求之间矛盾的书,能让我对未来有所憧憬的书。大禹说:《未来简史》就是一本能让你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书!

  没想到他居然让我看到了最恐怖的预测:99%的人类将被代替。不过说实话,其中“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是不能刹车的,没有谁能阻止”这一观点,我还是有点认同的。至少我们看得见的是近几年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的诸多便利,如果出门不用带现金都是小事,那么本月中新闻说的“世界第一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已经在一具遗体上成功实施,这意味着距离未来人类活体头部移植手术又近了一步”,这些成就真的是高明而伟大的。

  虽然现如今面部识别程序辨认人脸的速度和效率都已经远超人类。*和情报机构现在已经很习惯使用这种程序,扫描监控录像机无数小时的视频资料,追踪嫌犯和罪犯。但是仍有前进的空间,苹果的面部识别还是不能hold住双胞胎的考验,相信有朝一日解决这个bug并不是很难。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4

  近日,有关贺建奎团队基因编辑婴儿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几乎所有人都在义无反顾地批评贺建奎,从各种各样的浅显的或者深刻的角度批评。但深受尤瓦尔·赫拉利影响的我,却生发了一种不是很主流的观点。也就让这件时事作为一个载体来表达我读《未来简史》的感想。

  在这之前,我先声明我所讨论的是基因编辑技术的这门技术,而不是贺建奎其人其事。同样我也不是想讨论基因编辑的优缺点,而是在某种意义上论述其发展的必然性。

  从生物进化学的角度。

  从那只下树的南方古猿一直到今日,人类从来就没有逃脱过自然选择的控制。这对于一个已经站在进化链的顶端的、将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控制欲极强的物种人类来说,这几乎是不可接受的。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饥荒、瘟疫和战争后(具体统计参考书中资料),现在更吸引人类追求的可能就是“神性”和“不死”了。吉尔伽美什计划(追求不死)早已启动,人们已经有了造物主的能力(控制基因从而拥有创造的力量),同时也没有人可以踩下基因编辑技术的刹车,它的发展是人类在进化中追求更强的力量的必经之路。

  从伦理学的角度。

  实际上,对基因编辑的批判大多都站在了道德和伦理的制高点上。基于我们现在的认识结构,我们也的确有理由如此批判。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非人为的安排生命开端的偶发性,与赋予人类生命在道德形态上的自由密切相关。在康德看来,意志是有生命的理性存在者行动的动因,而自由则是这种因果性行动在不依赖任何外来原因而起作用的内因。可现代生物学却告诉我们,我们所认为的自由(其实又何止是“自由”,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思想都属于这个范畴)实际上只是生物预设与外界因素随机的结果。我决定做一件事,是因为我体内这一时刻由一种或几种化学物质分泌量的不同造成的,而这些化学物质的产生与分配的不同是由复杂的生物机制和及其偶然的外界干扰造成的,而根源上并不是所谓的“自由意志”。如果说甚至都不是我们*常理解的那样,那我们又凭什么说基因编辑就是一种干涉自由?难道干涉既有的生物机制和干涉纯粹的随机过程就是对自由权的伤害?

  从对人文主义本身进行分析的角度。

  人文主义在黑暗的中世纪兴起,赋予了人以最高的价值,也是很久以来指导我们形成自适逻辑体系和方法论的最重要思想。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也必将受到不小的挑战。让我们先确定讨论前提:我们在讨论一个可行性的问题,而不是合理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假设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完全成熟。既然人文主义要我们追求幸福,那么如果有一天我身患疾病,只有基因编辑可以挽救我的生命,我是否使用这项技术来获取幸福呢?恐怕很少人能从心底说不吧。那么从极端的情况推广开来,如果基因编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我们获得一些使我们开心满意的特质,例如更美丽的外表、更强的反应能力或者更聪明的大脑,那么我是否应该像现在挑选衣服一样挑选那些给我带来快乐的特质?以一个人的身份去追求独特的属于我的价值体验和快乐不正是人文主义所推崇的嘛?如果继续推广,当有一天我的孩子利用技术就可以获得更强的社会生存能力,又会有多少人抱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选择尝试?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从数据主义的角度。

  生物本身其实就是一种算法,我们的是数据流动的载体,而我们存在的目的就是数据的互联。而我们在自然选择中能够脱颖而出,不是因为我们个人有多大的能力(人类的身体素质与动物相比实属弱势),而是因为我们具有更强大的信息传输机制(更加有效的规模合作能力);之所以人类的历史从孤立走向了全球化,也是因为全球化的网络化的系统具有更强的数据传递、交换能力(就如将不同局域网练成了互联网);同样,我们所推崇的情感,也不过是在漫长时间中信息流动机制的自我优化的结果。那么如果有一天,有一种方法能够避免主机被木马侵扰(运用基因技术杜绝艾滋病对人的伤害),那么这符不符合数据主义的价值观呢?

  我知道上述观点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类自然发展的神圣性。可我们人类之所以为人类本身,就不是因为我们有一个不朽的灵魂或者高尚的精神,而是因为我们的确在进化中具备了超越其他物种的能力,并因之演化出真正能够被称为“文明”的东西。这种优势,或者说能力,本身就是神圣的地方。我们总是号称我们有多复杂的情感与意志,并将其称为神圣,不过是想与曾经是现在也是的动物强行的划分界限罢了。

  “历史的铁则就是:事后看来无可避免的事,在当时总是毫不显然。”就像网络上有推文提到的那样,351年前的那个“狂人”竟然萌生了给人输血的念头(虽然他的实验是输牛血),这让群众们恐惧,竟然联手毒死了病人。这一下使输血研究停滞了150年,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多少有点不可思议。可这就是我们演进的方式。可能今日的我们有多确定基督教作为一个无名小教派从罗马帝国兴起是一种历史必然,未来的受益于基因编辑的人们就多相信这门技术的进步是众望所归。

  我不是在预言,也不是宣称以上观点多么正确。实际上上述观点有很多我也并不是完全接受,更不要说按照其方法论和价值观来为人处世了。但在逻辑思考后,我们必须得承认基因编辑技术以及备受争论的许多其他技术,都不应该也不可能是随随便便用冠冕堂皇的道德理由就可以拒绝了的问题了。事实上,极有可能,它们才是历史的必然,而近日的事件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小小涟漪。

  姑妄言之。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5

  总体这本书不错,涉及人类相关发展历程知识面很多,虽然有些理解不是那么透撤~到底没有那么专业,但是通过了解学习,中间再回看了一下,学到了此书不少东西是真的。

  在人类发展史上,科学在一次一次的葬礼中进步,谈到人类前前后后的发展,人类本身体验幸福、感觉、反应、算法、以及生活的意义。

  人类从狩猎时代、农业社会、工业革命……到现在的大网络世界~大数据,人们的体验?感受推动人类从人~智人~智神发展!

  将来的社会发展就是人工智能的发展。

  从生理层面来说,人类不管是预期还是幸福,其实都是由我们的生化机制控制的,而不是有经济、社会和政治局势决定的,愉悦和痛苦从来不是对外界世界事件的反应,而是自己体内感觉的反应;事实上大多数人生活的意义,都是存在于彼此讲述故事之中,整个宇宙就是个盲目而没有目的的过程充满着各种杂音和愤怒,我们只是在一个行星上占据着在小不过的一点位置,存在着再短不过的时间,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宇宙里不断追求的力量;

  人类的所谓感觉也就是通过进化千锤百炼的复杂算法,能够帮助动物做出正确的决定。

  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走向以数据为中心的世界观,这种转变并不只是一场哲学意义上的革命,而是会真真切切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所有真正重要的革命,都会有实际的影响。人文主义认为“人类发明了上帝”,这件事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有深远的实际影响。同样,数据主义认为“生物是算法”,这同样有深远的实际影响,不容小觑。所有的想法都要先改变我们的行为,然后才会改变我们的世界。

  数据主义认为:体验不分享就没有价值,而且我们并不需要(甚至不可能)从自己心里找到意义。我们该做的,就是要记录自己的体验,再连接到整个大数据流中,接着算法就会找出这些体验的意义,并告诉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6

  断断续续读完《未来简史》,这本书是《人类简史》的续篇,书中的很多观点值得品味和思考。

  书中开篇立足现状,对未来提出大胆预测。在过去几十年间,人类成功遏制了饥荒、瘟疫和战争三大难题,21世纪人类新议题将是追寻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化身为神。直至书的尾篇提出数据主义——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

  很多人并不同意《未来简史》的观点,包括比尔盖茨,但这些人还是推荐了这本书。比尔盖茨在20××年夏季推荐书单的5本书中就有《未来简史》,而在20××年夏季推荐书单中就有《人类简史》。

  其实这也正中作者的意图,作者在书的开头及末尾也强调,他做这项预测的重点并不是要提出预言,而是为了让我们讨论现有的选择。如果经过讨论,能选择其他道路,而让预测不能成真,那反而更好。如果做了预测,但什么都不能改变,那就没意义了。所以作者写这本书后,很多人能参与讨论思考,同时不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甚至另辟蹊径,这才是作者想要的目的。

  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知识悖论”,很有意思,也帮我解答了一个小疑惑。上学的时候书上有教过,人类是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封建社会,也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转变。那为什么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同时存在,看起来也似乎将长期存在。作者写到,19世纪马克思提出了卓越的经济见解,并预言无产阶级将战胜资产阶级,取得最后的胜利。但马克思忘了资本家也会读书,随着社会主义苗头开始壮大,资本家也读《资本论》,也采用马克思的观点,例如资本家组建工会、改善工人待遇、让工人参与政治、拥有权力等,工人们就不再想着去推翻资本家了。这就是“知识悖论”,提出了预测,预测反而不会发生。

  书中提到家畜,对此也有所感触。人类开始农耕畜牧后,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命形式——家畜。家畜的命运特别悲惨,不在于它们死的方式,而是它们活的方式。毕竟野猪或野生动物也要面临狮子、寄生虫、天灾等死亡的威胁,乍看之下,家畜反而不要担心这些威胁。但就是因为活着,人类用各种方式给家畜带来无尽苦难,同时又能确保家畜永续生存繁衍。家畜仍然保留野生动物的种种生理、情感和社交需求,但农民往往忽视这些,只追求经济利益。动物被锁在狭小笼子里,角和尾巴被割去剪掉,母幼骨肉分离,甚至有选择地养出畸形。母猪往往是一生待在猪栏里,受孕,产下小猪,对小猪提前断奶,再次受孕,开启另一个循环,母猪经过5-10次这样的循环后,然后轮到自己送去屠宰。

  现在有很多素食主义者,或者不吃某种动物的人,原因各异。如果有一天自己也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可能会是因为上面的原因。好几年前,看到网易丁磊说要养猪,如今也已成效,他的养猪方式或许值得借鉴。

  书中提到20××年的盖洛普调查显示:只有15%美国人认为智人进化全靠自然选择,并无神的介入;32%认为,人类可能是经过几百万年进化的,但这一切正是上帝的精心安排;46%认为,正如《圣经》所言,人是由上帝在过去大约1万年间创造的。就算是大学毕业生,也有46%相信《圣经》中上帝创造万物的故事,只有14%认为人类进化没有神的监督。就算是硕士、博士生,也有25%的人相信《圣经》,只有29%相信人类单纯是经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成。看到这里,我想说:天啊!但这就是《圣经》、宗教、灵魂的观点的在美国的力量。我们惊叹美国人的同时,是否身在自己国家也有类似情况,例如对某些中医方法的认同进行调查,结果又会如何,外国人是如何看我们的,这就不得而知了。所以人还是要有大局观,开拓知识、视野和眼界还是很重要的,才不会被禁锢在某种思维局限了,成为井底之蛙。

  书中提到,科学最大的发现正是让人类发现了自己的无知。几千年来,我们无法用科学推动增长,是因为人类误以为各种宗教经典和古老传统已经提供了世界上所有的知识,法老、巫师知晓一些,宗教书籍已记载一切,包括对各种现象的解释和未来的预言。人类就没有动力探索新知识了。传统观念把世界看成一块大小固定的饼,隐藏的假设就是资源只有两种:原材料和能源,只能越用越少。事实上资源有三种:原材料、能源和知识,而知识是不断增长的,越用越多。正是现代社会的科学革命打破了人类这种天真的观念,让人类去追求新知,从而开启了用科学推动进步的道路。

  书中后半部分提到,人类真有“自由”意志吗,我们的选择真的都是自己“自由”选择的吗?其实是一系列大脑神经的生化反应去“选择”做某事,而我们只能“感觉”到要做某事,再据以行事,这里的“感觉”就是我们的“意识”。有点像《西部世界》里梅芙意识到自己是机器人,并策划逃跑,她以为是自己选择要逃跑的,其实是被植入了“逃跑”程序。科学家在实验中通过观察大脑神经反应,能够预测人的行动,甚至比受试者更早感觉到行动方向。在大鼠实验中,通过在大鼠脑中植入电极,可以控制大鼠左转、右转、爬梯、查探等行动。用于人类的“径颅直流电刺激器”头盔也在一些实验使用。

  人类为何能主宰这个星球?传统观点认为是智力和制作工具,但作者认为,1万年前,人类就已经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也是工具制作的冠军,却仍是一种不重要的生物,对周围生态系统也没什么影响。2万年前的一般智人,智力和制作工具的能力可能要超过一般现代人,他们面临24小时生存的考验,需要更会制作工具、头脑更清晰、感觉更敏锐。那究竟是缺了什么关键因素?作者提出,是让很多人团结起来协作的能力。蚂蚁和蜜蜂也可以合作,但缺乏灵活性,经常一盘散沙;大象、黑猩猩可以合作,但是以彼此认识为基础的。只有智人能与无数陌生人个体进行非常灵活的合作。人类能够虚构想象,拥有“想象的共同体”,能够虚构想象出一个国家、一个公司、一部独立宣言、一个愿景等,这是虚构想象的力量。我想语言也是促使人类能够灵活合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智能时代的到来,过去半个世纪,计算机智能进展迅速,计算机意识仍在原地踏步。但“意识”真的有这么重要吗?或许非生物的计算机不需要通过意识,不必遵循人类进化这条窄路,而是走向另一条通往超级智能的捷径,同时计算机网络天生就具备协作的优势。就目前而言,例如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是重要的,意识是不需要的,它只要能安全把我们送到目的地即可。

  当未来某个时候,超级智能网络主宰这个星球,甚至星球之外,人类没什么用处了,会是什么情景,这是之前从未发生过的。让我们尝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想像一下,智能网络就是现在的人类,人类就是现在的动物。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7

  作为《人类简史》的姊妹篇,《未来简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信度颇高的人类未来命运的预测。简而言之,我们的未来很容易受到人工智能的威胁。当我读到全书第三部分的时候,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人类每一次面临大革命时,变化都是如此巨大。从认知革命到农业革命,再到工业革命,时间跨度都很大,可是这一次,变化可能无需太久就会到来。

  《未来简史》千字精华:人类未来结局几何?

  序言:人类的新议题

  饥荒是之前前年来人类的大问题,之后是瘟疫传染病,再是战争。我们有能力解决好这三个问题,但是历史不会允许真空,一定会有新的问题来困扰我们。比如:人类想要长生不死、找出幸福快乐的关键、把自己升级成为神。

  数千年来,科技经济社会政治始终在变,唯独人类本身未变。如果我们能再造人类心灵,智人就将消失,智神将登上历史舞台。

  一、智人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1、人类的时代

  相对于其它物种,人类可以说是“神”了,过去几亿年,人类是全球生态变化唯一重要因素,并改写游戏规则,突破地球各生态区之间的阻碍。我们驯化了动物,却给这些被驯化的个体带来了苦难,我们忽视了他们的主观需求。农业革命后,我们已不用与动物们对话,工业革命后,我们不用与神对话,仅剩我们自己的独角戏。

  生物也是算法。哺乳动物的情感,是生存繁衍最关键的生物算法,我们99%的决定都是由这些算法决定,包括感觉、情感和欲望。

  2、人类的特质

  说人比其它动物优越,可能是因为人有心灵,它是一种脑中主观体验的流动。主观体验重要性在于,让我们感到饥饿和恐惧,促使我们生存下去,能够解释人们的行为。我们判断动物是否也有心灵,就看它是否能与人类建立情感关系。大多数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但是使人类胜出的是合作能力,胜利几乎都属于合作顺畅的一方。而合作,基于一套想象的秩序。

  现实除了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外,还有“互为主体”。它并不因为个人的信念或感受而存在,而是依靠许多人的沟通互动而存在。

  二、智人之前的成就

  1、虚构

  单一个体能力变化不大,但是虚构的故事,推动了历史。文字帮助推动社会进步,人们组成网络,分工细致。文字也构建了强大的虚构实体,也能重塑现实。事情细节,大家都以文字记录的为准,而不管是否真实。

  2、科学与宗教

  上帝存活在我们心里,信仰促使人们去做事,是一种动力。而科学,可能让神话更强大,更能控制客观与主观现实。人类受制于宗教这种道德法则系统,并非由人创建,也没法改变。宗教故事包括伦理判断、事实声明、具体指示三个部分。

  灵性之旅与宗教相反,以神秘的方式把人带向未知目的地。宗教巩固世俗秩序,灵性要逃离世俗秩序。

  宗教能为科学提供伦理上的自由,也能够影响科学研究的议题和科学发展的使用方式。宗教在乎秩序,而科学在乎力量。

  3、现代契约

  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的宇宙里不断追求更多的力量。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一同推动社会对力量的追求。现代的理念,在于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增长,把饼做大。所以增长也是几乎所有现代宗教、意识形态、社会运动的追求重点。

  增长需要资源,原材料和能源是有限的,但是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是无限的。知识增长,能带来更多原材料和能源。但是,现代经济的真正问题是生态崩溃。

  4、人文主义

  之前人们信教,圣经是权威。但是人文主义认为,人类自己就是意义的本源,自由意志是最高权威。我们不仅能提供个人生活的意义,也能为社会和政治程序提供意义。艺术创作唯一来源是人的感受,现代自由市场以顾客自由意志为主导,我们也教育学生要自己思考。

  科学革命无法处理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人文主义提出知识=体验*敏感性。要追寻内心体验(知觉、情绪、想法),并要主要到其影响自己。

  人文主义裂变为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进化人文主义。后来,自由人文主义取得最终胜利。

  三、智人的困境与未来

  1、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

  从科学来看,人的选择不是生物预设就是随机,并没有什么自由意志。如果生物确实没有自由意志,那么用药物、基因工程直接刺激大脑,就能操控人的欲望。科学不相信信念,自由主义的故事就是神话而已。人并不是由什么单一的自我做决定,而是有2种自我:体验自我、叙事自我。体验自我主管意识,叙事自我用来编制故事与计划。生命科学认为,所谓自由个人,也是一个虚构故事,人只是生化算法的集合。

  2、大分离

  自由主义赋予每个人价值,每个人都很重要。如果智能与意识脱钩,人类可能失去经济价值。实现超级智能可能并不需要意识,如果人类再不强大,迟早变得没有用途。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创意类工作还是会交给人类。

  生物是一种算法,算法不受物质影响,所以机器算法有可能比生物算法更强大。人类走向专业化,所以用计算机取代人类将会更加容易。财富和权力将会集中在更加少数人身上,激化社会政治不*等。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不断学习。

  社会未来可能还需要人,但不需要个人。社会更了解个人,会为个人做决定,剥夺个人权威和自由。权威将从个人转向算法构成的网络。

  未来,精英阶层与普通人之间的身体及认知差距还将扩大。20世纪医学帮助大多数人,因为20世纪是大众的时代。21世纪则是要让健康的人再升级,针对大众的医学将结束,没必要让大量无用的人维持基本健康水*。

  3、科技人文主义

  新的科技宗教分为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两大类。科技人文主义认为,智人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应该创造智神,一种更优秀的人类形式。身体和心理升级,可以对抗最复杂的无意识算法,甚至可以引发第二次认知革命,让智神接触到目前还未想象到的新领域,成为整个星系的主人。

  医学着重让健康的人升级,而非治愈。从治愈精神问题转向让心智升级。但是最后,我们有可能身体与大脑都升级了,但是失去了心智,因为没有找到心理的完整频谱。这样反而会造*类的降级。只要我们相信人类的意志和经验是权威和意义的本源,就永远无法处理和这些科技的关系。

  4、数据主义

  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这样,同样的数学定律可以同时适用于生化算法及电子算法,各种学科都能统一于单一的理论之下。数据主义认为,数据的流动量已经大到人类无法处理,应该交给电子算法处理。

  民主和专制本质上是两套收集和分析信息的对立机制,专制用集中式处理,民主用分散式处理。民主制度可能衰败。因为在过去,科技进步速度很慢,但是现在科技进步速度超过了政治演变速度,现在的政治体制已经无法处理大量数据流。

  我们可以把全人类看成是单一的数据处理系统,每个人都是里面的一个芯片。如果人类整体就是单一的数据处理系统,那么其产出就会使一个全新的甚至效率更高的数据处理系统,称之为“万物互联网”,除人以外,每个物体都能参与进来。

  数据主义最高价值就是信息流,要链接更多媒介、事物,产生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让数据流最大化。要追求信息自由,信息自由所赋予的对象是信息,而非言论自由对应的人类。信息流通的权利应该高于人类拥有并限制数据流通的权利。

  对于数据主义,体验不分享就无价值,我们无需从自己的内心里找到价值,我们只要记录自己的体验,连接到整个大数据流中。算法会帮我们找到体验的意义,并指示下一步操作。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8

  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是一本引人思考的书,同时也极具杀伤力,足以毁灭你的三观。

  阅读这本书之前,也许你的三观是这样的:人是世界的主宰,人的意志需要被尊重和保护,自由、*等、博爱是大多数人信奉的普世价值观。

  阅读这本书之后,你的三观或许变成了这样:数据是世界的中心,人生只是一套生化算法,哪里有什么自由意志?哪里有什么价值?一切都是虚构的故事。

  未来究竟是个啥模样?

  人类将长生不死。基因工程、再生医学和纳米科技等领域的飞速进展,让人类战胜死亡变得越来越乐观。

  幸福快乐将由人类自己掌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痛苦将从人类的体验中彻底消失。

  智人变成神人。在追求幸福和不死的过程中,人类把自己提升到神的地位,力量、性感、智慧,如果你想要,都可以购买。三条通神路径: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工程、非有机生物工程。

  分享作者的几个观点:

  人类超越其它物种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想象力,人类创造出抽象的主观世界,如国家;一是大规模合作的能力,通过语言、文字等工具,人类的合作规模几乎没有边界。

  人文主义受到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等多方面的挑战。人文主义崇拜人类,认为人类自己就是意义的本源,人类体验为宇宙赋予了意义,人类的自有意志是最高权威。

  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

  书中提到的几个印象深刻的事情:

  1、两个自我

  人类有两个自我:一个体验者,一个叙事者。体验者感知每时每刻的意识,但没有记忆能力,不会讲故事;叙事者唤起记忆,讲故事,做决定。

  2、《剑桥意识宣言》

  20xx年,神经生物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在剑桥大学签署:“各种证据均指出,非人类动物拥有构成意识所需的神经结构、神经化学及神经生理基础物质,并且能展现出有意图的行为。因此,证据已充分显示,负责产生意识的神经基础物质并非人类所独有。”

  3、《动物福利法修正案》

  20xx年,由新西兰议会通过,在法律上承认动物也像人类一样具有情感。该法规定,从此必须认识到动物具有情感,因此在畜牧等情境下,必须适当维护动物的福利。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9

  最近一个多月读了尤瓦尔·赫拉利 的《未来简史》这本书,如醍醐灌顶般启人心智,因此记录下我的一些感想,与小伙伴们交流。

  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

  探索科技发展所导致的人类社会的远期变迁。

  研究这个问题的意义?

  第一,探索未来有助于启迪当下。

  第二,社会进步一向是有少数人引领推动的,你愿意做领导者,还是跟随者?

  上一本书读完我写了长长的一篇整理及感悟,这次重在解析书的逻辑架构,我把书读成了一张图,这张图看似简单,却花了我不少时间,全书的主要思想都在这里了。不多说,上图:

  最后再回顾几个重要问题:

  生物真的只是算法?

  首先要理解问题的真实含义:生物的运行可否描述成算法?不然生物是实体,算法是逻辑,没有可比性。

  问题等价于:生物是拥有自由意志,还是始终受基因、环境压力等塑造的算法控制而产生行为。

  心理学研究:人对自我的认知并不真切,而是一种叙事自我(通常只会用事件的高潮和最后的结果来编织故事),所谓的自由个人,也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又何来自由意志。

  医学研究及推测:只要使用药物,基因工程,或直接对大脑进行刺激,就能操纵甚至控制人的欲望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上这两项研究会进一步深化,结论会进一步加强。

  所以生物大概率上只是一种算法,但是,我也没有说必然如此。未来的发展有无限可能性。

  生命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如果生命只是数据处理,那么整个宇宙的非生物就更加是数据处理了。数据处理本质上就是信息。所以问题等价于,宇宙的本质就是信息吗?

  这在目前的科技环境下,恐怕首先是一个信仰的问题。就像人文主义信仰个人体验,数据主义信仰信息自由。

  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智能让世界运转更高效,而意识赋予生命以意义。至于哪一个更有价值,要看是对整个社会大系统而言,还是对生命个体而言。

  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我希望是这样的:高度智能的算法公*地为每一个有意识的人类智能体所用,人类个体变得前所未有的聪明和强大,而整个社会变得更加自由、*等、和谐。这也是自由主义的愿景。

  书中描绘是这样的:未来人类将会失去在经济和军事上的用途,社会系统将主要由算法控制,并会剥夺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只有少数精英阶层在身体和认知能力上远超普通阶层,不但不受算法控制,甚至掌握了一定的算法控制权,并与算法一起统治世界。(这时自由主义崩溃,进化人文主义适用。)

  我个人觉得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必然有一天,人类会站到抉择的十字路口。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0

  《未来简史》的作者是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由林俊宏翻译,中信出版社出版。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是科幻幻想型的书,但是读下来,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那就是这是一本在现有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的书。

  在本人看来,在很大程度上,本书预测的未来可能真的是朝着作者预测的样子发展的,所以读起来,还是比较激动、兴奋和震撼的。

  作者在一开始就抛给大家一个感兴趣的主题——人类的新议题,未来人类的追求目标将会是永保青春,长生不死。并且有科学,有根据的给出了许多数据,几个世纪之前,人们还在战争、疾病和瘟疫中挣扎,那时人的普遍寿命仅有40多岁,50岁,可是现今人们普遍能活动八十多岁,甚至一百多岁。

  根据科学进步的速度,很可能在20xx年人类寿命可以延长到150岁。看到这里的时候,计算一下离20xx年还有32年,大部分的人还是可以活到那个时候的,所以自己可能也会沾沾科技的光,可以活动150岁,想想还是非常激动的。

  甚至幻想一下,如果真的还可以活100多年,并且是身体康健的活着,可以干好多好多的事情了。可以去旅行,看遍祖国山川,实现旅行梦想。可以再次进入学校学习,说不定可以实现儿时的梦想,进入清华北大。可以去画画,可以去学习法语去美丽的巴黎来一场浪漫的邂逅。可以不再为生存而忙碌,可以为了生活而拼搏。总之,可以做的事情真的很多,生命不再有遗憾,有很多时间可以去完成,真好。

  本来以为,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希望,然后会顺着这个希望继续幻想未来的样子,让我们在科技的未来里自由的畅游。本书的名字叫未来简史,这样想是很自然的事情,可是,作者偏不这样构思,来一个大转弯。

  作者从几万年前的智人进化到当今的人类开始写起,用看待历史的眼光来追忆智人从石器时代进化到工业革命,从工业革命进化到当今的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时代。从社会人文主义、自由从文主义、进化人文主义各个方面来阐述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抽丝剥茧式的来到了数据主义时代。

  书中使用了大量的数据,从各个方面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同时也让作为读书的我对作者的观点深信不疑。所以,作者最后预测到,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数据时代,是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读来真的是热血彭拜。

  特别是作者从现在的机器人,大数据预测的共享智能汽车。让我这个生活在拥挤的北京,必须摇号才能买车的,但是又迟迟摇不上号的人,真的是无限的向往,并且自己脑补了很多。

  共享智能汽车,将是一个资源合理利用、减少交通拥堵的模式,就象现在的共享单车一样。不一样的是,共享智能汽车不需要你会开车,你只需要坐上去,告诉汽车你要去上班,要回家,要到哪里去,汽车自动把你送到你想去的地方。

  可以想象一下,早上起来,拿起手机预约一个汽车,让它在小区停车场等你。你操作完后,汽车自己会开到停车场,当你走了停车场后,上车,告诉汽车你要去上班。汽车会根据路线找到一个合理的,距离短的,可以快速行进,不拥堵的路线送你上班,在路上,你可以干任何你想做的事情。看书,玩手机,工作,听歌,唱歌,不用想着前面是否有车,有障碍物,是否要撞车了,完全不需要担心安全的问题。到了公司门口,你只管下车,汽车自己会开走,自己停到一个停车位去。

  想想,这是不是一个很美妙的事情。但是前提是,你需要告诉汽车你在哪,你是谁,你要到哪里去等你自己的个人信息,当这些信息存储的足够多时。人工智能会根据你的喜好,你的出行时间,周末活动规律。在适当的时间,汽车不需要你预约,会自动出现在你需要时间和地点,供你使用,为你提供便利。这些都是大数据给我们提供的方便,就像今天你去一个购物网站,它会自动显示你曾经看过的衣服,曾经买过这个衣服的其他人员喜欢的衣服、首饰等,供你选择。

  看完未来简史,你会觉得活着真有劲,希望就在眼前,书中描述的未来,你都有可能会遇上,会过上美好的日子,会很激动。这种激动,不会象看《三体》那样的科幻小说,看的时候激情四射,看完之后,冷静下来,知道那只是幻想,不再心心念念。而未来简史不会,他是根据现有的科技进行的预测,是有事实作理论依据的。

  未来简史,还是非常值得看的一本书,特别是在心情沮丧,对未来失望的时候来看,那就是打鸡血。但是建议看本书的人,先看看《人类简史》,因为本书里面许多描述的内容,如果没有看人类简史,读起来会有点吃力,看了人类简史,一下子就明白了,觉得顺理成章。

  本书的翻译者林俊宏,翻译的很流畅,读起来不晦涩,很容易理解。本人看这本书,前后看了一星期,大约十七八个小时。看的时间不长,但也不短,很适合一周一本书的读者来读的。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1

  总体感觉本书有点虎头蛇尾。满心期待能看到对未来世界的比较清晰的描述或勾勒,但看到最后并没看到期望的文字。至少前三分之二或者四分之三的内容,都颇觉惊艳。作者从生命、意识、智能的角度对整个大历史的另类解读,一些新的概念的提出,令人叹服。前面所有这些精彩的分析和解读,都是为了证明最后几个章节所述内容的合理与正确。但最后几个章节,尤其是对数据主义的描述,总感觉怪异和不合理。貌似与前面的论述在逻辑上一脉相承,但这个概念的过渡仍感到一些滞涩和不协调。当然,作者的水*比我肯定是高多了。我感觉到不自然,或许只是因为我自身水*有限,对作者在这一处的的思维还没有完全理解。

  除此外,我相信书中所描述的人类将由智人升级到智神,但对大多数人将沦落为无用阶级不敢苟同。人类活动能力提升,那活动半径也必然大幅度扩展,从地球走向宇宙的过程,必将获得许多资源,同时也需要投入许多人力和物力,各个人类组织也必然需要多多益善的升级后的智人,即智神。而对人体升级改造的技术,研发过程高昂无比,但一旦诞生,实施成本肯定不高,所以,社会和各组织也肯定有能力为大多数人实施身体的升级改造。

  无论怎样,本书都当之无愧堪为神书。会启迪很多对未来的想法和思路,值得一读!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2

  本书展望未来,描绘了作者结合过去和现在智人的发展而总结出的各种未来的可能性,并为我们提出了议题,让我们在以后的日子中可以思索与讨论。

  友情提示,在浏览本书前请先阅读这本书的前作《人类简史》。

  接下来所说的内容,是笔者对本书的摘录和思考。

  众所周知,我们人类是在进步的。但从前的进步都是在人类的可控范围内,以后的进步却好像不是这样。

  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已经充满了算法和数学。他们潜伏在我们意识不到的各个角落。我们在进步的同时,算法也在进步。算法有一天会超越我们吗?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们智人又该何去何从呢?

  以下是本书的抄录和笔者的理解:

  1、治愈与进化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医学一开始几乎总是要拯救那些低于正常下线的人,但同样的工具和知识也能用来超越正常的上限。

  确实,每一项科技的创新都是在某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但当它真正问世,它的发展却并不取决于它自己本身或其作者的意志。就好像爱因斯坦发现了质能方程,但利用质能方程产生的原子弹却不在他意料之中。同理,许多父母生下了自己的孩子,但其孩子的发展时常出乎他们的意料。

  2、住在宫殿里的人,心中的重要议题永远与住在陋室里的人不同。

  我相信这回事亘古不变的真理。前两天我的哥哥告诉我,这个世界上无论是上层社会的精英,还是*民老百姓,都会考虑同样的生活问题,比如买房子和娶妻生子。这确实没错,但我上层社会生活的中心肯定不会与*民百姓相同,买房子或许也是他们的生活负担,但却绝不是他们最根本的追求和生活压力。所以,不同阶层的人的议题终将不同。

  3、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会变化。

  当我们回顾过去时是如此的轻松和简单,可以随意的去对过去评头论足,但预测未来却显得如此艰难,哪怕是历史上的诸位伟人,他们所预测的未来都与我们现在的现实生活有所偏差。这正是因为历史是在变化的。所以,对于笔者来说,如果不能准确的预测未来,至少要努力的跟上现在。

  4、研究历史的意义:

  历史学家研究过去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获得*。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挣脱过去的桎梏,让我们能看向不同的方向,并开始注意到千人无法想象或过去不希望我们想象到的可能性。观察让我们走到现在的一连串意外事件。就能了解人类的每个念头和梦想是如何变成现实的,然后我们就能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并编织出不同的梦想。研究历史并不能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但至少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选项。

  5、现在的状况既非自然而然,也不会永恒不变。过去曾经是另一个样子,只是有了一连串的偶然事件,才创造出现在这个不公*的世界。只要我们采取明智的行动,就能改变并创造更好的世界。

  依笔者之见,现在的世界已经成年,无论如何,其都会向前发展,而不会自寻死路。

  6、如果你想发动一场革命,不要问:“有多少人会支持我的想法?”而是要问:“我有多少支持者能够有效合作。”

  乌合之众不可靠,可靠的是能在社会万象中明辨是非的人。只有找到这样的支持者,其合作才能向好的方向发展。

  7、太过扭曲现实,力量就会被削弱,让你敌不过那些能看清现实的对手;但想要有效的壮大组织的力量,仍然得依靠那些虚构的神话。如果坚持一切都要百分之百的现实,绝不加入任何虚构,追随者肯定也不会太多。

  8、虚构故事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支柱。但遗憾的是,盲目相信这些故事,也就意味着人类往往为某些虚构实体(例如神或国家)的`荣誉而努力,而不是让真正拥有感受的生命过的更好。

  9、与“现代的契约”——人类同意放弃意义换取力量。

  笔者对此感触极深,笔者自己就可以说是一个放弃意义的人,至少到目前为止,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好像都没有在追求意义,现在在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在为了获取力量。不过,我写这篇书评,却是可以说是少数的自认为在做的有意义的事。

  10、人文主义的分裂: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进化人文主义。

  11、丹尼尔。卡尼曼曾做过一项开创性实验。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体至少有两种自我:体验自我及叙事自我,体验自我决定当下,而叙事自我则顾全大局。

  我们的人生是在叙事自我控制下的,叙事自我决定着我们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12、活在幻想里是一个更为轻松的选项,唯有这样,才能让一切痛苦都有意义。

  不仅仅是痛苦,其他感觉在幻想中仿佛也更有意义。这就好像《黑客帝国》。但至少现在,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还是不能仅仅活在幻想之中。有时,我们会为了逃避现实而躲进幻想之中。但也有另一种选择方式,我们何不勇敢面对,让幻想变成现实呢?

  13、我们的叙事自我宁可在未来继续痛苦,也不想承认过去的痛苦完全没有意义。最后,如果我们想把过去的错误一笔勾销,叙事自我就一定得在清洁中安排某个转折,为错误注入意义。

  叙事自我使我们的痛苦可以*均,但有时我们也需要相信体验自我的感觉并牢记它,而不是总是让叙事麻痹我们的意志,本书从多个方面讨论了人类的现状和未来。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议题是人类是否真的有意志,如果我们人类只是各种化合物的堆叠和组合,我们意志只是各种电流和信号,那意志本身又从何谈起呢?同样的,以化合物为基础构建的计算机能不能变得和我们相同呢?如果他们可以和我们相同,那是不是也存在着超越我们的可能呢。

  作者并没有再次给出具体的答案,而是广开大门任我们想象。

  笔者认为,我们人类确实是由各种化学物质堆叠组成,但我们也同样存在意志。就好像哲学和物理同时存在一样,化学物质和意志也不冲突。无论最后人类会走向何方,都不可否认人类在每一步中都掺杂着其意志。

  毕竟,父母无法决定孩子的成长,但每个孩子的成长中不也都饱含着父母的意志吗。现在,让我们回归到那个为题。算法有一天会超越我们吗?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们智人该何去何从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3

  历史是在过往中发现今天,探索未来,而尤瓦尔·赫拉利先生在撰写《人类简史》之后,直接将视角转向了未来。未来之事仍未发生,事实上并无历史可言,作者也无意作一真正的预言,只是企图发现人类的真实本性,并以此探索人类未来将行的道路。

  这本书直到第三部分才开始对未来的设想,而大量篇幅实际用于对人类历史上已发生过事件的分析,从而发现人类本质。要论人类是否存在本质,这真的是几千年来一直悬而未决的哲学问题。若说人类有本质,那人类的本质是什么呢?是灵魂?还是意识?作者对此均保持着怀疑的态度。

  这样看来,尤瓦尔·赫拉利先生与其说是一位历史学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位哲学家,因为他所思考的,正是人类历史上久久悬而未决的哲学问题。人的本质是什么?怎样算是“活着”?“活着”又究竟为了什么?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这个世界中,做着看上去理所应当地事情,但是这样的生活与其他动物究竟有着怎样的本质区别?或许,我们与其他动物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我们也并不存在什么本质,我们仍旧受生理本能的左右,而非理智的控制。在现代科学的发现中,我们甚至对自己的自由意志产生怀疑,或许连“自由意志”都是一个精心编织的谎言。

  在管理学的课堂上,发现管理学的老师都极为务实,有着极强的“工具理性”倾向。除却这样的“工具理性”,则世界无法踏实地推进科技、经济的进步。但作为一个“人文学科”的学生,我却始终对此保持怀疑和警惕。人类真的可以在物质的丰盛中获得幸福和满足吗?今天终于实现了物质的丰盛,我们就真的比古人更加快乐了吗?如果这一答案值得怀疑,那我们是否也应当怀疑世界发展的路径呢?

  “文明是副产品”这一郑也夫先生提出的论题,从尤瓦尔·赫拉利先生的两本书中看来,想必他也必定赞同。人类历史发展的路径往往让人始料未及,真正促进世界进步的往往并非精心策划的蓝图。对于未来,我们努力的方向,会将人类引向“天堂”?还是将人类引向灭亡?当然,人类的灭亡是迟早的事情,一种新的文明形式取代我们,或者留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对宇宙而言,又有什么所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4

  在当前这样一个迅速变化的社会,很多经济上有所余裕的人都不太清楚未来十年二十年整个社会将向什么方向发展。在他们看来,这种不确定性背后隐藏着风险。而这种风险带来的惶恐给了许多当代社会学家研究的方向。

  而本书作者尤瓦尔正是这过江之鲫中的一员。在本书中,他力图描绘一个与他所谓之"人文主义"不相干的未来,一个由数据主导、令本书读者耳目一新的的未来。

  但事实上,尤瓦尔所构造的这个未来,根基并不牢固。此类作品常常面对一个问题––作者需要拥有极其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驾驭书中的逻辑论述。然而,人类社会的复杂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类个体对它的认识一定会存在片面和不足的地方。以贾雷德戴蒙德之广博尚且会有纰漏。尤瓦尔不如贾氏,自当也是如此。

  作者作为人类史专家和社会科学专家,缺乏理工科尤其是工程、技术方面的必要知识和训练,在讨论科技问题时,暴露出自己对于新兴科技方面理解的诸多短板。在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有些问题理解比较肤浅,以偏概全,甚至夸大其词,尤其对于很多技术的先天缺陷、理论困难、受制因素(不仅仅是政治)、发展局限等涉及甚不充分。这一切都使他所描绘的未来画卷成为现实的概率打了折扣。

  但以上这些问题其实还是次要,私意以为,本书最大的问题是它所传播的感情。在我看来,这位历史学家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是有些迷茫甚至惶恐的。这种惶恐正与市民大众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惶恐类似。

  事实上,这种焦虑与无所适从已经在人类历史上多次出现。面对人工智能的现代人的心理与历史上面对工业社会的封建手工业者的心理如出一辙。正如当时的人们不可以想象21世纪的信息化时代,身处21世纪的我们,自然也难以想象下一个时代。但我们应该有自信,我们下一个时代的子孙,一定可以主宰自己智力的造物,正如我们上一个时代的祖先能主宰工业机器,上上上上个时代的祖先主宰火焰和石块。社会环境在变,人需要做的只是换个生活方式,这对于人类来说,完全不算什么。

  哪怕再退一步,本书描绘的图景真的成为现实,以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来看,这似乎不是什么美妙的事。但,请记住: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在人类发展的大趋势中,个人的得失实在是无足轻重,正如演化从不在意个体的存亡。如果未来真就是"神人"统治,那普通的智人不会被当做奴隶,而是像原始氏族,像封建地主,像薤上朝露一般无法避免的彻底消亡。

  发展自有其客观规律,任何一种价值观与思想也不能逆天而行。在人生走向结束时,我们一般不会感慨生不逢时,没有赶上人类长生不老,所以我们也无需过度纠结于历史潮流的走向。毕竟这只能徒增痛苦。

  事实上,无论你只是一个普通人,还是站在风口浪尖,你都无需苦恼于历史潮流的动机。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在环境改变时,尽自己所能去适应,成为所谓“适者”,正如我们祖先数亿年来所做的一样。我们的祖先,本是在海里扭动的、虫子一样的生物。能走到这一步,你、我,以及地球上每一个人都做得很不错了。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5

  赫拉利现在真的是网红作家了,《今日简史》的出版,让我突然想起他来。去年的时候读过他的《人类简史》,想着最近就来补上他三部曲的第二部《未来简史》吧。

  《未来简史》的前两部分在第一部《人类简史》中有或多或少的涉及,有些例如“科学和宗教”,“人文主义革命”也会看到犯困。所以就第三部分:关于未来的人类,写写作者的看法吧。

  这几年的科技爆炸,真的尤为明显,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方面,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我们的生活开始与智能、数据等密不可分,我选择哪条路去公司,我定哪一班的飞机,今早我喝牛奶好还是咖啡好。渐渐地发现,其实真正了解我们自己的不是家人,不是朋友,也许也不是我们自己,而是“机器”。想像一下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情都由它们来决定,那大多数人的存在意义是什么呢?

  这也是作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人类和机器相比,究竟有什么不同的意义?是自由的意识吗?

  赫拉利认为,其实人类,或者说有机生物,不过也是算法。而我们活着,或者说生命的意义,不过就是处理数据。而人类所谓的“自由意识”也是经过我们自己处理所得来的。想想确实可怕,身体感到冷了,大脑经过处理认为我们要多穿衣服;胃空了,大脑告诉我们要多吃东西。但这一过程不也是在处理外部获得的数据吗,而现在的大数据储存的信息,远远高于人类的大脑,计算速度也比我们的思考快上许多倍。

  等到有一天,我们发现,其实人类的自由意识变得不再自由了。因为我们所做的大部分决定,都要依靠机器,而它们总是能做出更好的选择。那我们的自由意识是不是就变得没有了用处?那再想想,我们和机器又有什么不同?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无用人”都将失业,而少部分的“神人”将会作为精英阶层统治社会。他们掌握着核心的算法,人类的世界观也从以人为中心变为以数据为中心。

  赫拉利的书写的极为有趣,也颠覆了我的思考方式。但我认为机器可以优化人类的选择,却无法取代人类的自由意识。这并不是人类做出的决定会比机器好,而是我们身为人,有着去“做决定”的必要。例如计算机在围棋方面胜过了人类,柯洁抱头痛哭,我却觉得人类的围棋竞技不可磨灭,人类依旧需要这项运动去超越自我。就像汽车跑得比人类快得多,可我们还是需要田径比赛。只是前者是在人类引以为傲的智慧上超越了人类,不过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初看确有点作为人类的沮丧,后来只把《未来简史》当作一个有趣的假想,我认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不会改变,数据只是帮助我们完善生活。作为人类真正的意义不在于能做出完美的决定,也不是要和汽车赛跑,和机器下棋,而是能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己。我们设计机器和算法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人类的进步,所以即使机器有能力,我们也不会放弃作为人类的尊严。

  就像克隆技术我们早已掌握,可我们也不会去真的运用这项技术。至于在人文主义面前,机器更为优化的决策将不值一提,否则我们不就违背了“设计这些机器和算法”的初心了吗?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0篇(扩展4)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0篇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

  我怀着种种的好奇与疑问,翻开了《人类简史》的封面。

  《人类简史》讲述了人类的由来,历史的疑问,人类的本性与现实的面纱。从各个方面,解释了现在人类的生活与漏洞,是一本帮助人类了解自我的经典之著。它从文化,信仰,政治,国际,法律等制度的起点,对当代社会发出疑问,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

  《人类简史》一共有20章,从远古时代,一直讲述到当代社会,认我知道了许多从课本上见不到的知识,也让我从内而外的再次了解了人性,它让我知道了现在社会的阴暗面,与光明面。

  它是一个凌乱的魔方,只有拼好它,才能更懂它。它让我懂得了:现代人类的文明,无一不是用别人的血堆上来的"。智人本不是孤独的,我们只是人类的一种,就如麻雀也只是鸟的一种,而为什么智人能成为生物链的顶端呢?我想答案我们都心知肚明,我们的祖先当时也可以与他们和谐相处,可是嗜杀和残忍的本性,使我们大开杀戒。但,也正是这份残忍与无情,才让人类生存到今天。人之初,性本恶。我们的真面目,这嗜杀的基因,永远不能摆脱,和睦与文明的表象下,藏着一份邪恶的念头。

  当代社会,所有的犯罪,暴力,弱肉强食都由那份残暴的基因造成,法院上的法官与被告人,也许只有那百分之一的不同。这一小块的邪恶,阴险的伏在我们心上。但我们也应向那残暴的基因说不了,只有将枷锁套上自己残暴的心,将爱注入我们的心田,人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未来,人类不应只踏着别人的血前进,而更应该手拉手,共同奔跑。

  《人类简史》告诉了我,我与那份残暴的相同,也告诉了我,我与它的不同。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2

  尤瓦尔赫拉利,一个1976年出生的,以色列人,现在已经40岁了,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这个高配的头衔还真不错。

  我喜欢他对历史的犀利言辞的独特视角。犀利意味的毒辣专断,历史是冷漠中性的,而他的解读刷新我的三观,不过20出头的我三观也没有形成多少。

  我们是智人的后代。大约很多年前,在地球上,有些分子的结合形成了有机体,就有了动物,最早的人类是在东非开始演化的,祖先是一种南方古猿,不得不承认的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是我们的近亲,其他动物是我们的邻居,我们只是身在一个巨大的地球村里。其实在人类这个大种族中,智人只是其中一个分支,还有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然而我们为什么是智人?智人的伟大,在于有独特的语言,能与很多的智人交流,形成文化,得以延续。

  我们生性残忍。智人的存活,是从灭了其他种族才留下的,为了生存,获得更多资料,我们生性残忍。其实长久以来,智人只是处于食物链的中间位置,上面有剽悍的巨型肉食动物,下面有弱不禁风菌类植物。我们没有庞大形体,锋牙巨齿,但是我们有头脑,学会使用工具。记得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上的一个片段,当猩猩学会了使用骨头作为工具,就有了人类的特性。有了头脑,使用了工具,甚至还操控了火,很好的掌握了烹饪技巧,成为了厨师之后,我们的杀戮才拉开了无休止的序幕。在农业时代之前,我们是到处游走的采集者。在熟悉了周边的环境之后,知道了哪里的果子最香甜,哪里是长毛象和野牛的栖息地,到处游走,到处采集,居无定所。环境加上基因,文化加上信仰,使得智人这种生物越发越壮大,通过迁移,把澳大利亚的巨型动物灭绝了,为了获取食物,我们渐渐把邻居作为盘中佳肴,最后慢慢的爬上了食物链的顶端。

  我们的连结方法是沉浸于集体想象之中。150之谜,人类的团体活动只要在150以下,大家还是可以互相认识,彼此沟通,但是超过了150,就很难建立联系了,所以就要通过讲故事让别人让别人信服,建立共同神明,构建相同文化,建立信任,这样超过150之后,也能共同合作,产生连结,建造城市帝国。虽然人类的基因变化基本没有什么特质的改变,但是人类的想象力却一下子*步青云。

  农业革命中的人**炸。我们真的进步了吗?从游走的采集者纵身一跃成为农民。我们种起了小麦,给我们吃,*了野牛,给我们耕地,为了排解寂寞,我们把猫猫狗狗作为我们的好伙伴。我们以己为利的行为,无意识间的却操控了其他物种的数量,影响了其他生物的演化。我们从居无定所到了自给自足。看似是一场越来越聪明的演化,然而作者却提出质疑。人口食物的总数量的增加,不能代表吃好了,过舒坦了,更快乐了,因为从食物种类上,游荡的我们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食物,从而保证了我们的营养。但是成为农民之后,主食就是小麦,圈养什么吃什么,就懒得跑来跑去的,过的更舒坦?其实也并没有,从到处游走,边走边吃的乐趣,变成了以土地为单位的活动限制,和从早到晚的辛苦耕种。的确在这样的环境下,不能到处采集食物,却有了剩余食物,随后有了等级,生产出了一群所谓游手好闲的精英。其实从他的解读也不是并无道理,对突然从风吹日晒的游走生活,绷紧神经捕捉巨兽的采集生活,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想吃啥就养啥的农业生活,感觉多了保障,少了乐趣,多了安全,少了风险,似乎养活了更多的人,然而他们单个的生活品质真的上升了吗?人类身为一个群居的动物,定居畜养的生活的确给了不少年纪大的,年纪小的人的方便,因为到处游走也只是适合行动方便的青壮年,所以到底他们的情感变化如何?我们也只能从行为上进行猜测。然而到底从采集生活到农业生活,我们的情绪是怎么变化的,在历史的认识层面上,好像没有人对人的情绪的演变的感兴趣。好像进步和是否开心两个是不相干的*行线。而作者认为农业革命的本质,是让更多人以更糟的状况活下去。

  越来越健全的想象力系统。因为每个人的基因码不同,所以演化出来也各不相同。人类的增多,为了是更好的统治,使我们产生了共同的神话故事,催生了成熟的宗教系统,维护意识形态,奠定统治基础,定居之后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更加不易离开,就慢慢形成部落,到后来的帝国。所以必须要有共同的信仰,才能统治更多的人。伏尔泰说过:“世界上本来没有神,但别告诉我的仆人,免得他半夜偷偷把我宰了。”

  我们愿意相信满口谎言的想象世界。浪漫主义告诉我们要积累不同的经历,鼓励所有人到处旅游,消费主义告诉我们想要快乐,就要购买更多的产品与服务。我们创造了法律,钱,神与国家的概念,来维护我们的想象秩序。建造公*的游戏规则,是用来安抚人心,便于统治。

  用书写和记录来扩充我们的脑容量。一个国家要运行,同时产生大量的信息,人的生命有限,大脑也会随之而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创造了文字,记录信息。

  科学革命的开始,就是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我们人口的暴增,从原来的5亿人口到现在的70亿,人口的暴增,怎么可以活的更好?就要用科技技术延长寿命,和获取更多的资源来喂饱人口。

  我们继续生性残忍。在以前,科技的进步之下,航海技术的普及,踏入未知土地并且占领,而今天,科技技术继续进步,探索外太空,也是试图寻找更多的领地和资源,但是对于新开发的土地,可能本身对新领地就是一场残忍的掠夺,把他们变成了我们。扩充领地,建立帝国,就像在几乎所有的帝国建立之中,都是在鲜血中完成的,通过压制和暴力来维持权利。看似好像是更加进步了,但是进步的背后隐喻的一个新的东西的升起,就会带来旧的事物的灭亡。当人类人口的继续扩大,我们继续完备我们的想象系统。利用宗教,金钱,帝国让人类形成统一的力量。使得人类的种群继续活下去。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3

  这本书在豆瓣上的评分很高,读了一些之后,我发觉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历史书籍有很大的不同。作者很有自己的思想,如胡适先生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的想法有些天马行空,想常人之未能想之事,可是他的假设又是在现有的证据上做出来的,也不能说他不对,能将历史写得别有一番风味,这样的书难怪可以获得好评和众人推荐。

  赫拉利的《人类简史》第一章节认知革命

  第一章节主要讲述的是石器时代甚至更久远的历史,作者通过研究智人和其他人种的区别,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大规模的人类合作以虚构的故事为基础。人类最开始因为自然原因限制而处于孤立状态,即使又氏族也只是小范围内部的交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不断进化,技能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逐渐密切。仅靠以前的沟通能力不足以维系大规模人群,这时候人类的智慧发挥重要作用,利用虚构故事的方法,并使人们相信,从而有了共同的信念,凝聚力也就产生了。

  作者指出,想了解人类的天性、历史、心理,就得想办法回到那些狩猎采集的祖先头脑里面,看看他们的想法。可是我们还没能达到看到人思维的水*,但可以从他们遗留下来的痕迹推测他们的想法,分析还原当初的生活习性。有专家说,那个时代是最初的富裕社会。在我们的印象里,他们应该是过得很贫乏,无聊的日子,可实际上是他们有健康和多样化的饮食,相对较短的工作时间,少有传染病的发生。这些和现代的我们比起来,听起来生活质量很好。因为人内心的满足最重要。很多人发现如今虽然安居乐业,吃饱穿暖,但是精神上很空虚,加班时间长,身体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但从另一方面看,我们的科技进步和物质水*发达,加上医疗设施技术进步,寿命也比他们的长,还有各种娱乐设施。但是这些还是要看个人的心理。

  人类社会终究向前发展,而且更新换代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但是我们还是要适当的时候慢下来,回想一下,这些东西真的是我们所追求的吗,我们真的能快乐和幸福吗?如果只是为了满足某些少数人不正当的私欲,我们应该学会抵制,进步需要向好的方面发展。

  第二部分之农业革命

  照我们常人理解,人类从过去的采集狩猎到农耕文明,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从前居无定所,食无定时到有固定的住所,依靠耕种获得食物,人口存活率大大增加,人口数量超过几千年前的总数。可作者却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骗局,当人类的历史发展演变到这个地步,意味着人类离灭亡不远了,这是为什么呢?

  农业革命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但量好不代表吃得更好,过得更有限,反而只是造*爆炸,产生一群养尊处优骄生惯养的精英分子。以至于后来的历史只告诉我们极少数人在做什么,而其他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不停挑水耕田。当人口数量增长到一定的数目,我们的记载就要有所取舍,不可能记录全部人。而且大部分人都做着千篇一律的事,也不便于记录,只能选择特殊的人特殊事件记载。这也是无可奈何之据举,也难以用其他言语来反驳。*等和公正,二者不可兼得。

  历史的发展轨迹就是如此,最开始因为生产资料的有限,人们只能采取等级制度,保存小部分人的生存,而大部分人作为牺牲品,为历史所淘汰。之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创造更多的物质,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而人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提升,倡导全世界的人*等,排除等级制,人人享受基本权利,然而还有一些权力无法让全体人得以实现。因为资源终究有限,但人的觉悟在不断提高,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

  第三部分:人类的融合统一

  历史背景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那段时期。仅仅是单纯的农业已经无法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欲望,加上各领域的主日益强大,为了利益纷争而大动干戈,如果一味固守传统,只能落后于世界,倒不如闯出一番新天地,另辟蹊径,增加自己的财富。

  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帝国和资本。帝国是政治方面的因素,民族是判断帝国的一个标准,不仅仅包含一个民族,而是在广袤的领土上拥有多个民族。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然而领土一大,所需要管辖的范围变大,利益的维护变得重要,需要详细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条文予以保障,还要依靠武器增加国防实力。这就需要资本进行支持,所以财富增长,人们对于物质的渴望也促使自己想尽办法发财致富。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生命作为代价,引发了万恶的资本积累。最后,还有文化因素的促进功能,宗教改革,也让人们的思想有所改变,放弃了过去的苦行,禁欲,而是*人性,追求现实幸福。

  今天阅读完了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这是本书的副标题,可是作者并不认同这以观点,这只是大部分人所以为的,人类征服了全世界,以后将征服全宇宙,人不再是如动物一般的,而是他们的主宰,人就是万物的上帝。可作者却反对这一观念。本书他罗列了各种历史事件,看上去人类很伟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迹,可是他仍然反对以人类为中心的历史观念。本书的重要意义就是思考人之为人,认识你自己。

  第四部分:科学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全球通史》主要是以1500年作为分水岭,该作者的历史思路是讲述1500年以前和1500年之后的历史大事件。因为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过去需要几千年才取得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短短几百年就做到了其发展量,还超出几千万倍。作者或许是参考了这一数据。当人类发明了蒸汽机以后,开启了工业革命,世界的发展就一发不可收拾。如果是8世纪的人穿越到14世纪或许没有不适应,环境基本熟悉,而倘若是14世纪的人来到20世纪,他一定会觉得自己疯了,完全陌生的世界,措手不及。然而这些科技的发展也不是没有弊端的,特别是如今的智能时代,一旦人类发明出比自己还聪明的生物体,我们该何去何从?

  正如作者所言,他特意研究了人们的快乐。他发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类的幸福满足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即使我们能发明这样那样神奇的玩意。甚至他认为我们比过去的人更加不快乐。也许是现在的我们要求太多,物质欲望太强烈,一旦没有办法实现,终身抑郁。快乐的秘诀其实就那么简单:知足常乐!无论是古人还是现在的人,穷尽一生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可惜很多时候我们难以践行,而饱受痛苦的折磨。

  个人感悟

  本书最大的意义和价值不是给我们简单介绍人类的历史,而是作者从各类事件中得出的自己的观念和深切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哲学和人类的基本思考。

  首先,作者认为过去的人类并不比现在的人类过得差,他们比现在的人类可选择的食物种类更加丰盛,人也更为自由,*时通过采集和狩猎可获得锻炼,也不易于感染群体性疾病。当人的负担过少,欲望较少,人也会更加的快乐和容易满足。

  其次,他提出这样的一个观点:农业革命是历史上的最大骗局。表面上看,人类通过大面积耕种,大规模的生产,使得人口激增,并不断发展壮大,实际上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资源环境的破坏,各种政治权术以及残酷的战争,最主要的是人类的自由被大大束缚于土地之上,芸芸众生耗尽心血产出的粮食也提供给某些精英分子,而他们却史上无名,为他人做嫁衣。

  最后是他对于人类的未来之思考。人类无论处于哪个时代,都应该思考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如果我们不能认清人之为人的特点,人类的独特性,一旦我们发明出比我们更聪明的物种,我们该何去何从?

  看本书,重要的不是说了什么,而是让我们可以思考什么,这是本书的魅力所在。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4

  作者尤瓦尔.赫尔利,1976年生人,以色列历史学家,牛津毕业,希伯来大学做历史学研究,2012年出版《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他本人是历史学家,但是其书中融合了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等诸多学科知识。

  书中用几近于上帝之眼的高度,俯瞰人类从东非一个普通动物发展到目前地球的控制者,地位直追造物神的历史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件事,一是认知革命,从猴子到统治者,二是农业革命,从打猎到帝国,具有了文明,三是科学革命,推动发生骤变。

  一、认知革命

  大概在600万前,猴子作为全部人类祖先出现在地球上,250万前,出现大批人类,包括尼安德特人、直立人、梭罗人、匠人、智人等多个人种,人一开始是非常弱势的状态,人最早用石器就是吃骨髓,在各类动物之后吃剩下的,同时人的身体不行,直立行走后骨盆变窄,生育风险很大,人类容易早产,同时需要父母好几年生养。大概30万前,人类学会用火,森林烧完后,可以食用熟食,原先吃生肉,需要消化很长时间,同时人的用餐时间变短,使得有时间思考、发明工具,大脑开始有营养,脑容量开始增加,也造就了智人走向食物链顶端。

  大概7万前,基因突变,智人语言发生巨变,描述那些没有发生的事情,出现复杂的语言,调动更多的人来一起工作,同时部落中发现艺术品,有想象了,开始消灭其他生物,他们从东非出发,跨海,到澳大利亚。造图腾、造艺术品。语言和想象力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因为仅有利益是无法长久的,分肉无法长期,但是有想象力、有图腾后,塑造出神后,原始人战战兢兢,心灵上有依靠,形成以虚构前提形成的组织团体。这就是认知革命带来意义。

  企业,有实体,但是什么是公司,公司不是资产,不是人,公司其实人们虚拟出来,相信有公司存在,对所有人有保障,都相信,如果大家都不相信,没有信誉了,信任不再了,公司就不再,所以人和动物之间的认知,人开始相信一些不存在的东西,强大,成为人类的洪水,开始摧毁其他物种。以澳洲大陆,大型类动物都比较笨,两百公斤、两米高的袋鼠,24种大动物23种灭绝,一是智人火烧的比较多,二是大动物生育期长,繁衍期跟不上,美洲大陆也一样。那个年代的原始人,相对事物比较充裕,因此现代人对甜食很喜欢,因为原先甜食很稀缺。

  这就是完成第一个革命,认知革命,统治地球。

  二、农业革命—史上最大骗局

  实际上当人类从狩猎到采集后,*均寿命下降,痛苦,辛苦,而打猎为生,相对幸福,不需要靠天吃饭。

  9000年前,种小麦,每天担心天气,变得焦虑,小麦需要呵护,需要用水、除虫,人开始弯曲、插秧,辛苦劳作,人体开始出现大量疾病,营养不良,吃小麦、面糊等,小孩死亡率提高,但人口数量提高。因为打猎时需要迁徙,生孩子不方便,而农耕时,因此是小麦驯服了人类,成为地球上的植物,基因大幅提高。

  打猎时战争不多,而农业时代的土地成为战争焦点,出现大量暴力行为,对于个体而言,人的福利大幅下降。因此,从经济上将,做农民是不经济,而推动这种变化的可能是基因,人不是重点,而是基因,基因为了更大、更多的扩大范围,人是载体,只是基因的需求,基因让你吃得多,而脂肪多在于生育,一个女人生完孩子快速老化,基因认为你已无用。(自私的基因)

  狗、猪、鸡,数量很多,但福利很差,鸡可以8-10年野化,而现在鸡几个月,公元前1万年,全球有500-800万人,公元一世纪,2.5亿人。史前人比现在聪明,没有工具即可判断天空、动物,但对大自然非常了解,而农业社会,只关心小麦,量的增加,增加了人口,催收了食利阶层。大规模、政治、战争等的基础,富裕粮食的出现,使得阶层出现,历史、哲学等,法律、教育、国家,都是想象出来的东西,围绕这些东西,建立了帝国时代。农业社会对基因有帮助。这时候出现了记忆过载,各大文明出现文字、语言、数学,人类历史进入分久必合,大部分是合的,越来越融合的趋势,主要由三件东西组成,一是宗教,多神、一神、无神,即宗教的法则,二是国家,主要是帝国的愿望,三是货币和经济,表示为金钱的味道。

  公元前1万年,有数千个宗教,公元前2000前,只有数百个,而公元1450年,将近9*紧密一起,今天,接受了同一套地缘政治,没有国家被吞并,法律、科学,趋同,人类向更紧密发展。

  三、科学革命

  第三个科学革命,假如500年前人到现在,会吓死,近几百年发生巨大变化。1500年,人类力量有巨大成长,具体

  人口从5亿-70亿

  产值2500亿美元—60万亿 240倍

  卡路里13万亿卡-1500万亿 115倍

  发现自己的无知。这里主要来自科学革命,过去信神、变成科学,这里有三个前提:

  1、人们愿意承认自己无知,

  2、以观察和数学为依据,有数理化统计,

  3、把理论转化成新的应用,

  1744年,苏格拉长老会想成立养老基金,用概率论的做法,运用出生、死亡年龄的概率,测算930人,每年死27,18人有遗孀,没有遗孀5个人有孤儿,有的里面2人有孤儿,遗孀里还有再婚的。牧师每年交2磅12先令2便士,遗孀一年能拿10磅,选择年缴6磅11先令3便士,遗孀能拿25磅。经过计算后,1765年,总资本为58348磅,实际上为58347。现在1000亿磅,苏格兰遗孀基金。所以,科学是生产力。

  科学和帝国的联姻,远航200天,都要写遗嘱,有风俗,吃柑橘可以防坏血症,主要是vc,哥伦布、麦哲伦航海开始盛行,欧洲航海是带着好奇心、掠夺的,带着科学家,国王贵族出钱,探险家掠夺;而*、波斯是帝国施舍,这里殖民过程,大幅人口被杀,无论这帮人和你说什么,你都不要相信,他们只是要抢你的东西—印第安人。

  每次航行,都会发行股票,很多人会买,这里就是信用的发明,过去从生产道收益,现在开始循环,资本主义出现了,收益不要存着,要流动,全部人都参加投资。

  西班牙衰弱,打仗太多,信用下降,荷兰后来起来,靠的也是信用,后来英法起来了

  工业的巨轮。过去历史,我们只能通过人类或动物的身体进行能量转换,吸收食物中封存的太阳能,再转换成为肌肉运动,用以拉车或犁田。直到蒸汽机的发明,人们才洞悉能量转换利用的秘密,开始深深着迷于使用机器和引擎转换各种能量。使得人类历史第一次实现了生产超过了需求,所以有了消费主义。

  后续:

  永远的革命

  智人通过一场场革命,越来越不受自然控制,甚至全面改变了自然的生存状态。但是人类的心理也在被改变,工业化的精确时间,统治了人们生活,社群和家庭被弱化,市场和国家成长越来越大,。同时人类力量空前强大,但是到底是更加快乐还是痛苦,我们拥有堪比造物主的能力,但是我们无法控制自己变化,如果有神的力量,但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人类就危险了。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5

  此书的部分以前上学时大致也熟悉了些,小时候懵懂好奇的关注点是自己的由来,我们的祖先长什么样,而如今考虑的确是我们如何与这个社会友好生存的问题,自己的前途在哪?怎么在这个进步的社会上生存发展?不同的年龄段读此书会有不同的看法。此时我的想法也只某段稚气未干年纪的看法......

  从人类认知革命的开始,残杀、抢掠、争领土,以及人类私心对权利的迷恋慢慢开始进化,这些都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进步的结果,工业革命到现今社会,人类的领导权也在不断扩大。

  以前针对鬼神论的看法都会有莫名的恐惧并且无知的相信它的存在,现在才明白宗教的大肆宣扬只不过是政治权利下的产物,来教导人类弃恶扬善,倡导文明社会,改变以前从祖先辈们留下来的那点凶残习性。

  自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的行为模式慢慢开始被束缚,两点一线的生活慢慢演变成新的问题,以致于现在的人类开始思考怎么能让自己快乐,亦徒生自己行为下只对自然一味索取却无所回报的悔悟。但庆幸某些人的觉悟,有时候城市呆久了就想去自然界里舒展下祖辈们留下来的这点没被磨灭掉的自由自在,不愿被框缚的习性,好好珍惜还未我们破坏的自然,人类终将依赖它的存在。现在的人类,下至每个人都需学会和自然和*共处,我也将善待我所拥有的一切。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6

  本书关于想象构建人类活动的描述并非独一无二。安德森早在1984年出版的《想象的共同体》中就阐述过最初民族和国家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地域的隔绝和交通的不便,跨地区的沟通联系很少,民族和国家的概念更多地存在于人类的想象之中。

  《人类简史》对此进一步延伸,阐述了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是想象的产物,并以此作为贯穿人类历史的一条主线。

  最初的想象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无知,形成了诸如宗教、神灵和图腾等信仰,这种存在于大脑中的意识恰恰是区别一个族群与另一个族群的标志,族群就这样被想象出来了。随着一个地区或族群人口的增长,规范人际活动的秩序和规则逐渐形成,如*偿命、欠债还钱、尊卑贵贱。这种人们最初想象形成规则经由国家*确立,就成为了必须共同遵守的政治秩序、法律制度。

  再来看经济,经济活动最基本的元素是货币。早期货币的形态千差万别,金银、珠宝、贝壳等很多东西都能充当货币的功能,而赋予这些物品商品交换媒介功能的正是人们的观念——对贝壳货币价值的一致认可。例如在监狱里,由于大家的认同,香烟也能成为通用的货币。当今的货币的想象成分更甚。原本毫无价值的纸张,*声称以国家实力为支撑确认其具有其面值所代表的购买力,便成为全国通用的货币,美钞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为人所接受,背后的原因就在于每个人都想象他人同样能认可这一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所以说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功能是基于人们的想象而形成的。经济活动的规则也并非是天然存在的,而是由商人们长期交易逐渐达成的共识。到底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还是先交钱或先交货?买到的货物质量不合格,能否退货或退款?企业破产了,企业负责人是不是要自己掏钱抵偿公司债务?要进行交易,双方必须想象对方会遵守同一套规则;成立公司,必须要想象其他人会认可公司背后所代表的一套制度体系和规则设定。围绕在大家周边的每一个品牌实际上也是一种想象。大家看到iPhone,立马想到时尚和品质;看到Nike和Adidas,就联想到运动;看到劳斯劳斯,就想到奢华……我们不需要亲身使用这些品牌,它们所代表的内容就留存在脑海里了。离开了这些规则、公司、品牌的经济注定是无法进行的。

  金融体系也是建立在想象基础之上,最典型的就是银行的账户金额。银行具有货币乘数的放大效应,存100元在银行,在保留一定比率的准备金后,比如说10%,剩下的90元又被银行贷给其它人,这样原本的存在银行的100元就变成190元。如此进行无限次数的存贷,最终银行账户的金额合计是1000元。这1000元只是账面上的数字,如果大家都去取钱的话,银行是给不出的。所以说储户账户里拥有的资金有一部分是想象出来的,银行必须依赖于储户的这一想象,才不至于出现挤兑的情况。

  至于文化,本身就有许多是纯想象构成的,而那些基于事实的描述也一定是带着想象的成分,因为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想象的结果。“桌子”一词很容易为大家理解,可能最先印入脑海的是一张四方的八仙桌,但它代表的物体本身的形态可能是各式各样的,或许是石头材质的,或许是缺了腿的,或许桌面上摆了一束花……但我们在描述的时候,人为略去了一些信息,这种重塑的过程就是一种想象。

  想象构建了民族、社会、国家,想象构建了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经济规则,想象构建了公司、品牌、金融……想象构建了政治、经济、文化,构建了昨天、今天和明天,构建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类简史》的确是一本简史,它简单不是因为对人类历史浮光掠影,而是因为它以想象这一新颖的视角贯穿了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层层推进、逻辑一致,拨开历史迷雾、化繁为简,令人读后思路为之开阔、耳目一新。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7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读起来更像哲学而非历史学的著作。此书涵盖世界范围内的人种,生物,进化,语言,宗教,科学,文化,战争,地理,社会,心理,经济,科技前瞻,政治格局以及生命意义等所有和人类历史相关的一切,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解释最复杂的问题,让宏观的历史现象以微观的状态现实呈现,再还原回到浩渺的历史尘嚣当中,读者顷刻间使用上帝视角审视,转眼又坠入芸芸众生中与之并肩,你既不是旁观者,也非实际参与者,然而却能窥视到人类祖先的思想行为,了解他们如何推动历史巨轮滚滚向前,了解当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这样反思下来,很多问题能够茅塞顿开。作者思想中立,不偏不倚,确信此书内容对的起《人类简史》这个名字。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现任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学教授。惊讶于作者学识之丰富,逻辑之严整,心思之细腻。但更让人惊讶的却是作者并非想像中的研究历史一辈子的耄耋老者,而是1976年生人,可谓青年才俊了。如果非要给此书一个评价,那我只能说很幸运翻开了这本书,并且急于想读《未来简史》了。

  另:本书译者也是妙语连珠厉害角色。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8

  《人类简史》这本书阅读的时间有几个月,这本书给我感受就是全篇重点都很多,接而引发很多考虑。让我眼前一亮的发出慨叹“哦,原来是这样的。”中间休息着看了些小说,由于觉得有点心累。

  看完很多天了,不断再想要留下些什么。但是能总结的太多,真实让我尴尬了一会儿,向一同工作的同事强推这本书时,她问了我一个当时朋友向我引荐,我也问过的一个问题“讲的是什么?”,

  想了想分离朋友给我引荐时的引见“这是一本让人茅塞顿开的书”,答复她“这就是一本历史书、不是故事书所以没有讲的是什么,就是讲的历史,然后从一种我们*常没有留意的角度论述了这个历史”。

  历史留给了我们什么?为什么有些集团、国度衰败了以至消逝?有些还依然在开展?西方的科学是注重采集、调查、实验、数据的整合发现其中的规律,而我们习气用经历。这种认知在我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时了解尤为深入,其实那些让我们觉得很神奇的心理剖析、微表情剖析背后是有无数学者、学术团体的实验,数据研讨整理。并停止严厉的考证再发表。同一个课题不同的实验、目的得到的结论也不相同,所以运用范围较广。而我们就是“经历”、“指导说”,做得事也不论总结不总结反正我做了这个事就是有经历了,也不论这个“经历”是对是错。或者指导说得一切就是谬误。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9

  从资本诞生以来可能我们就一直在对抗市场和经济还有社会,其实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因为社会和市场才是造就了我们最终如此繁荣和发展的原因。因为有社会,有市场,所以我们才能够工作才能够挣钱才能去拿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且自己的生活才能有保障,自己的安全也同样有保障。很多浪漫主义者会说一个人对抗全世界,其实,结果呢?

  因为这个世界是在正常运转着,所以我们每个人是不可能脱离于这个世界而存在的。

  这一点让我想到了我们的家庭,家庭和世界的关系,家庭就相当于我们刚出生的世界,大多数人前半生从刚出生依赖父母到叛逆期和父母对抗,也差不多,父母的生养之恩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铭记的,我们最应该感恩的是父母。

  这本书最后的章节是有些压抑的,讲了一些幸福和生命的意义,而且是从智人发展到我们现在,从一个个冷冰冰的数据,分析我们现在人的生存状况,虽然我们的生活是慢慢变好的,但是发展到现在,当生活物质富足之后,人们不再为了果腹而活,就开始暴露出精神上的缺乏了,那些冷冰冰的数据统计着我们现如今社会当中自杀的人数,还有心理不健康的人数的时候,那么的可怕。

  由此我想到了一些事情,人一定要为了一个价值观和使命而活,其实生存不成问题的时候,就应该想着下一步要干嘛,自己存在的意义。

  尤其是到书的后半部,最后我甚至已经看不下去了,他们在说着基因改造再说着世界大战在说着智人的末日。

  其实现在最后我脑海里思考的是一副棋局,就是阿尔法狗和世界第一棋手李世石下棋。4:1强势碾压,后来又和世界最顶级的十位棋手下期,战绩60胜0负,这说明智能的发展是非常可怕的。

  他们能够自我进化自我反省自我改正错误,在这一速度上是我们人类的好几万倍,我们人类是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然后即使是发现了也是很难去做出改变。

  最终智能生命能否灭绝智人尚不可知,但是我们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个世界淘汰你,连招呼都不会打。在企业发展中,有时候连对手是谁都不知道,谁能想到竞争方便面市场的竟然是美团外卖和饿了吗。

  还有一点就是失败,其实失败算不上什么,挫折也算不上什么,即使是古代最繁荣,最昌盛的古罗马帝国,在扩张的路途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有许许多多的战役,甚至战争,都会失败。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挫折也不是只会有一个。如果想做一份事业,或者是打拼出一份令人骄傲的成就的话,这些成就的达成是必须要经历挫折的。

  也没见罗马因为一次战役的失败就放弃整个战争,人生哪能不经历几次失败和挫折,因此放弃整个奋斗过程也是十分不明智的。

  再有就是格局,全球视野,对于商人,全球就是一个市场,对于信徒,全球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自己的神的声音,站高一线,换位思考。格局就是你心里能装下多少人。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0

  从未在一本科普书里获得如此流畅的阅读体验,简直恨不得马上再读一遍……无论是原文的谋篇布局还是翻译的文笔都称得上及其优秀,论述自然、接地气,完全不会有不知所云的长句子这种外国学术读物常见的问题,读这样的书获取信息之外本身也是一种审美享受。

  全书的几大论题都算不上多么具有颠覆性,但作者讲得条理清晰,且格局极大,一直能站在全球乃至更高的视角去看待人类发展史上的一系列问题。概括一下全书的几大主要观点:

  一、人类在地球进化史的诸多物种中算不上特殊的那种。数万年前曾出现过与现代智人极其相似的另一类人物种,且控制了世界大半部分的土地。现代智能能够统治全球,更多的是因为巧合下进化出了相对有利的某些特质,从而将另一类人物种赶尽杀绝。智人的全球扩张在物种范围内对地球上的其他生命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智人出现后物种灭绝的速度远超以往。这里不列具体数据,但文中是有清晰的数据表明智人在登陆一片未知大陆后当地物种灭绝的速度会有多么惊人。

  二、农业革命本身是一场骗局。目前通行的说法是人类“驯化”了小麦作为主要农作物,实质则是小麦“驯化”了人类来传播自己的基因。从物种的角度出发,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多地复制本物种的DNA,增加本物种的数量。由此看来,在智人出现之前,小麦不过是地球上完全不起眼的一种植物,在智人统治世界后小麦也跟着遍布了整个世界,成为了世界上种植范围最广的农作物,可称是“驯化”了人类。且从个体的角度而言,农业革命的发生并未使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只是带来了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传统自给自足的狩猎生活被农耕生活所替代,农民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养活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统治阶级,生活只会变得比以前更遭。

  三、帝国的扩张具有典型的两重性。一方面统一了国家之间的差异、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杀戮和死亡。帝国的存在催生了宗教、金钱、乃至资本主义的出现,从人类史的角度回看来说,总体而言还是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四、和帝国一样,科技进步同样具有两重性,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不做赘述。不过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小男孩和胖子在广岛长崎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死亡,从这个角度来说,奥本海默和他的团队都应该被送上绞刑架。但换个角度来看,正是核武器的出现阻止了超级大国之间的战争,因为一旦打起来就是地球毁灭大家一起下地狱的后果,这样说来,奥本海默才是最应该得诺贝尔和*奖的人。

  五、科技的进步并未带来更多的快乐。从个体角度来看,快乐和他的生活水*没有太直接的关联,主要是在于对是否感到幸福的“阈值”的管理。每个人的阈值不同,感到幸福的条件就不同。乞丐中奖10万就乐开花,百万富翁中10万完全无感。而科技的进步至少到目前为止,无法调整个体自身对幸福的阈值。

  最后还是想说,作者27岁就能如此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无一不通,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0篇(扩展5)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10篇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1

  《时间简史》是一本大名鼎鼎的书,我在一家旧书店看到这本书时,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买回家,随便在中间翻了几页,里面充满各种物理名词,我觉得无聊枯燥,又放回到书架上了。这段时间,因为经常想不起别人的名字,我心里怀疑自我智力是不是下降了,又从书架上抽出这本书来读,看看凭自我在高一学过的物理能不能读懂这本书。

  读了第一页,我心里想语言很*白啊,读完第一章,明白了从古希腊到现代社会人们对时空的概念转变,我明白了,书的标题《时间简史》不是仅仅吸引眼球,霍金是真的想阐述人类对时间的认知的历史,这个太趣味了,读过帝王将相的历史,读过艺术文学的历史,但还没有读过关于时间的历史。时间不是一个绝对的永恒的概念吗?它怎样会有历史呢,难道时间也有开头和发展?

  读到第二章,我觉得十分开心,最终弄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讲的是什么,至少我在霍金想让一个普通外行读者能懂的层面上懂了。并且读到这一章,我有信心自我能读完这本书,并且能读懂。这不是因为相信自我的智力,而是霍金以对整个时空研究的科学历史为脉络,以哲学讨论为暗含背景,十分有条理、逻辑十分清晰的一步步推导和解释了关于时空的理论演变,他提纲挈领的总结深奥理论的本质,用生活中大家熟知的例子进行例比,让人很快理解。比如他用警车的声音从远到近的变化,来解释恒星光谱的红移现象,进而说明科学家怎样推论出宇宙在膨胀。

  我做过多年的教师,我明白仅有一个人对这个学科有整体的认识,同时又有十分深入的理解,才能把一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和重点以清晰明白的方式讲出来。当一个人半懂不懂的时候,才会把一个知识点讲的异常复杂,颠来倒去,让外行肃然起敬,让内行偷笑。霍金作为当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他已经不需要去炫耀他的知识,或者以标新立异的风格去吸引注意力。他像一个耐性的数学家教自我孩子加减乘除一样,娓娓道来,一步步带着你走。

  从第四章开始,阅读开始费脑力,因为前三章讲的理论和发现是宏观尺度的,比如大爆炸、时空扭曲、光锥等,是可被观测的,所以虽然深奥,但经过霍金的解释,还比较容易理解。并且前三章的理论是经典理论,经典理论做出的预测是确定性的,贴合我们的认知习惯。但从第四章开始介绍量子力学。量子力学对于普通读者的理解难点在于:

  首先,量子力学研究微观粒子运动,基于十分微观、无法被直接观测的尺度,比如比质子、中子更小的夸克。所以读者需要运用更多的想象力和推理本事。而这一点也是量子力学被人质疑的地方,一些量子理论到今日还无法被观测数据验证或证伪。无法被证伪的理论和玄学就难以区分了,可能前者的数学与推理成分多,后者的玄虚名词更多。不一样反过来想,这也是量子理论十分高超的一点,它不是由观测结果抽象总结出来的,而是由科学家们推理计算出来的。

  其次,量子理论认为观测本身会改变被观测物的状态,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无法被同时确定,不确定性原理是世界的一个基本性质。我们无法准确测量物体此刻的状态,更不能准确的预言未来。这有违我们对世界确定性的习惯认知,我们也习惯了从定律推导出确定的预言和结论。很多人听说过薛定谔的猫的思想实验: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镭和氰化物的密闭容器里。镭的衰变存在几率,如果镭发生衰变,会触发机关打碎装有氰化物的瓶子,猫就会死;如果镭不发生衰变,猫就存活。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由于放射性的镭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猫就理应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我估计大多数第一次听到这个结论的人都觉得这是胡说八道。猫要么死,要么活,怎样可能又死又活?!我也一样。可是读了《时间简史》里霍金对于波粒二象性的解释,你就能理解“猫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这个结论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进而可能会怀疑世界的确定性。可是从哲学家的角度来说,我知故我在,即使一切存在都是不确定的,但我的思想是确定无疑存在的。

  从第四章到第十一章霍金叙述了量子力学在宇宙时空方面的理论发展和观测结果,包括:黑洞、热大爆炸、虫洞、时间旅行、弦理论、多维宇宙等,这些章节里的观测结果远少于前三章,更多的是计算、推理和想象。可是他这本书写于1998年,距今已有二十一年了,应当有更多更新的观测结果证伪了或者贴合这些理论。

  第十二章是结论,回顾了从远古人类将自然现象归结为神的意志,到今日科学家们在继续探索宇宙,试图找出一套完备的理论和定律来解释宇宙。可是这章几乎没有确定的结论,而是提出一系列的疑问:是否存在这样的完备理论和定律?如果存在,这样的理论和定律是否能预言未来的宇宙?即使这套理论和定律能够解释和预言我们的世界,那为什么会有这套理论和定律?或者说为什么世界遵循了这套理论和定律?到最终一个问题的时候,其实我们又回到了源点:世界究竟为什么存在?究竟有没有上帝?

  所以科学的宇宙学和神学、哲学殊途同归,最终我们要追问我们是谁和我们为什么存在。霍金在书末感叹科学家们太忙着描述宇宙为何物的理论,以至于没工夫过问为什么,而另一方面,科学理论越来越专业化和数学化,哲学家跟不上科学理论的提高,哲学家们越来越缩小他们的质疑范围。“以至于连维特根斯坦,这位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余下的任务仅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堕落啊“

  我以前问过一位天体物理学者:他从事的研究是否让他觉得他比一般人更理解这个世界,这个以往是以色列跆拳道冠军的学者惋惜的说:恰恰相反,他的研究让他觉得他对这个世界明白是这么少!

  读完霍金这本书,我们会有同样的感叹,这本书讲诉了从古希腊讲到当代的宇宙学研究,却发现这个世界依然有那么多未知,我们越研究,却发现越多的不确定性。在终极问题上,天才如爱因斯坦、霍金也依然困惑。可是我们也会感叹甚至感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执着投入的探寻宇宙奥秘,知识一点点累积起来,让我们由人类早期的迷信,走到今日,站在土地上,仰望星空,大胆认为自我有一天能够理解世界的起源、发展和未来。

  一本好书总应当启发你去思考一些额外的问题。我读完这本书,也有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不是什么好问题,作为物理学的完全外行,我的问题也很外行和浅薄。

  我的一个问题是:爱因斯坦提出“引力”不是真正的力,只是因为时空被质量扭曲了,使得物体在扭曲的时空里行进时似乎被一股力牵引。如果爱因斯坦是对的,为什么书中霍金一向在试图将引力和量子理论统一齐来?

  另一个问题是:霍金是否认为自我和伽利略之间有神秘的联系?从书中的语气和描述来看,他很推崇伽利略,说他的《两种新科学》是现代物理的发端。霍金也指出他出生在伽利略三百年的忌日,书中提及他和教皇的交谈也指向伽利略和教会的关系。

  最终一个问题是:书中从量子理论推导出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均匀和光滑的,为什么在小尺度上,比如生物,包括我们人类,均匀性也存在?究竟是怎样的神秘意志或力量决定了这种均匀性?

  揣摩着这些问题,好像嘴里含着话梅糖,读完书,依然有余味。

  《时间简史》是一本趣味的书,推荐给期望读了一本书能够向别人吹牛的孩子,推荐给像我这样想经过读懂一本书验证自我脑子还好使的中年人,更推荐给对宇宙起源和发展有强烈好奇心的好读者。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2

  自古以来,我们头顶的天空究竟有什么奥秘这一难题一向困扰着人们。关于世界起源有我国的*开天辟地之说等,西方世界则认为是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于是乎,在欧美能够看到遍布大街小巷的教堂,大多数人都虔诚地信仰着上帝。但是很可惜呀,哈勃望远镜把地球周围200亿光年范围内的空间都检查了一遍,却丝毫没有上帝的影子。尽管这两种看法很明显都是错误的,但它也反映出人类爱思考的一面,实在想不出来时,就编一个*,上帝之类的出来,自圆其说。

  霍金在这本书中试图用一种通俗易懂的阐述方式来解释高深的物理知识,以到达让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的目的。尽管如此,这本书看起来还是有必须难度的,如果你没有必须的物理基础的话,那就更加难以理解了。其实阻碍我们理解的最大原因还是我们*时生活在宏观低速的环境中,无法理解在宇观或微观下的物质及其运动状态。就如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它在物质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才有好处,但我们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接触到这类状况,所以除非有超强的想象潜力与抽象分析潜力,想要明白其实很难。

  所以我将从一个业余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仅仅是出于爱好与好奇关于宇宙的起源,霍金教授坚持他的宇宙大爆炸观点。即宇宙原先是一个体积无限小的奇点,因而它的密度无限大。它突然就爆发了,四散开来,同时爆炸产生的温度极高,从此宇宙就一向持续膨胀,直到此刻,而爆炸的那一刻就是时间的开始。在膨胀的过程中,有些气体,灰尘渐渐冷却聚集在一齐,构成各种各样的星球,宇宙的样貌渐渐清晰了起来。那里有个麻烦的地方,那就是大爆炸是时间的开始,那么在大爆炸“之前”,那个奇点算什么,没有时间跨度么或许用“之前”有些不适宜,毕竟在开始之前能有什么呢!但是开始又是从哪来的呢,这仿佛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无论你说什么是源头,你都能够怀疑这个源头的来源,结束这种无休止的怀疑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信一个最早的,没有“在那之前”。

  所以很多人就相信上帝,霍金呢,相信那个“奇点”,可我呢,我不明白,上帝那么多人信,估计没什么可信度,大爆炸理论也只是猜想,没有被证实。事实证明,没有信仰的确是件很痛苦的事,脑中一片混沌,无法被拯救。

  上面那个问题的确很折磨人,霍金教授自己也说的含含糊糊,一笔带过了,我也略过吧。下面讲的是时间与空间、物质的关系。在大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中,马克思简单的说了下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时间与空间则是物质运动的表现,时间具有一维性。霍金和一大批物理学家却有不同的观点。首先,物质与空间的关系就很微妙——物质是扭曲的空间。可空间是什么呢难道是真空真空但是意味着什么都没有——虚无。这一点目前科学界仍在作努力,他们试图发现一种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东西,基本到不可再分割。可惜在夸克这儿遇到了点障碍,因为夸克已经是一种猜想了,几十年来一向都还未被证实。由于实验器材条件的限制,以及理论上的一些缺陷,对微观粒子的观测一向都有障碍,无法精确测得其运动状态。这样一来,科学家们就只能很郁闷地整天苦思冥想,试图发现一种全新的理论,但在这几十年里,一向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这本书中最引人思考的地方还是它的时空观。在相对论中,绝对空间与绝对时间都不存在。此刻大部分人都已能理解绝对运动的观点,也就是说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静止。因为缺乏绝对的静止的标准,我们无法确定在不同时刻发生的事情是否处于同一空间位置上,很多人也许会认为这很简单——同一地点很好确定。但*常人所说的同一地点是指在目前这个星球上的相对地点,把我们置身于宇宙之中,我们的位置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永远没有重叠的两点。因为地球本身正一刻不停地做着运动,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

  但时间也变成相对的,就让人很难懂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间的流逝似乎是一成不变的,按照它自己固有的规律行走,不受我们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总是用时间来记录已经发生过的事,把时间当做一个固定的标尺,我们在这样一个统一的标尺下进行交流才不会有困难。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无情的指出不存在什么绝对时间,时间只但是是物质运动的附属品。我们通常所说的时间似乎没有方向,虚无缥缈,看不见抓不到。在相对论中,时间是一维的,它的方向就是宇宙膨胀的方向,我们的宇宙目前仍然在做膨胀运动。

  关于时间的相对性我还是无法理解,霍金紧之后就介绍了黑洞。我本以为我对黑洞是相当了解的,因为我经常能在科普节目中看到关于黑洞的解释。黑洞是恒星老化后坍缩构成的。恒星靠内部氢原子的聚变产生能量,释放光和热,太阳就是这样。在内部原料用完后,就会发生坍缩,即向一点收缩。当这一点十分十分小时,它的密度就会趋向于无穷大,同时它的引力也会变成无限大。由于引力很大,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从它那儿逃逸出来,那里面也包括光。众所周知,人能看到东西,是因为反射那个东西的光进入人眼。此刻那儿不会有光发射出来,所以人类是不可能真正地看到黑洞的,但能够根据可见星体的运动规律来推测。本来我以为这并有什么大不了的,看不见就看不见呗。但霍金教授补充了一句,那里是时间的终点,类似于奇点。

  我想在这个年龄的大部分青年都思考过宇宙到底是什么,从何而来,过去的就过去了么,未来又在哪里,命运是否早已决定好了之类的问题。有的时候,我会因想不出来而无限伤感。确实如此,当你发现你根本不明白你所存在的地方到底是什么,你到底为何而存在,心中肯定会有一丝落寞甚至悲哀。过去我会刻意去逃避这些问题,想得太多或许会影响正常的生活。有时候看新闻,也会发现一些人因为这些问题而精神出现问题。我选取看这本书,就是想解决萦绕于心中头的疑惑。但这本书只是说了一些猜想和让人费解的理论。此刻,我能够稍微理解那些相信上帝或其它宗教的人,毕竟,心中没有一个信仰会让人的生活失去方向,在人生的道路上迷路。

  我只期望有一个能让人信服的说法让我来相信。我是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到底谁才是世界的主宰,谁也没办法证明。尽管我能够确信上帝佛祖什么的都是扯淡,我也不会迷信和神有关的活动。因为我在心中已不明白把那些个神啊仙啊骂了多少回,但此刻仍活的好好的,那些个神仙连我这样一个普通的人都治不了么在某种程度上,我把自己归结为一个宿命论者。因为这个世上巧合总是太多,比如我的存在就很奇妙。试想宇宙中有多少分子原子,偏偏就有那么必须数量的原子组成了我。话虽这样讲,但我也不会拿命运当借口,很多失败的人总把原因归结于命运。我想一个普通的人怎样可能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命运,不到最后一刻,答案都不会揭晓。

  暂时失败的人,也不代表就必须不能成功。很多人都会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有这种态度又是从何而来的,他们的出生难道也掌握在自己手里么你或许能够说人们能够透过后天的努力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你要奋斗的这种态度又是从何而来呢,答不上来了吧。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3

  科学在哪里?

  这个问题我从小就苦苦思索,十多年过去,这个词语似乎刻意的保存着自己的神秘感,让我始终无法解答。

  我想,科学一定是一个庄重而有肃穆的词汇。就好像那实验室中科学家们捣鼓的瓶瓶罐罐,抑或是宇宙飞船升天时电脑显示器上一连串的数字,也有可能是当年比萨斜塔上抛下的一个小球……这些无疑都是科学,但又似乎不是科学本身。

  越得不到的,就越让人想抓住。我开始翻《时间简史》,这本字里行间每个字我都认识但连成句段却让我丈二摸不着头脑的书,生生让我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力;我一页一页地浏览百科全书,想从中抓住科学的影子,可每次我一靠近,它又像个个小姑娘般跑远了……

  都说喜欢源于好奇,在无数次的追问与探索中,我渐渐迷恋上了“科学”这个字眼,以及它背后无垠的浩瀚。我看科学,离我那么遥远,可有时又觉得,它离我好近。

  夜晚,我常独自仰望星空,想象着亿万光年外,那一颗小小的寂寞的星球。它在我眼中那么小,正如地球在宇宙中那么小一样。众所周知,地球,以及火星、水星等等,都以一定的速度一定的路径围绕着太阳转动,日日,月月,年年,那些星球在宇宙中,不过沧海一粟,人类在宇宙中,不过尘埃一粒;众所周知,物质由无数个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电子按一定的轨道绕着原子核高度转动。我想,那些星球,那些电子,是多么的相似!同样是渺小的,但都永不停息地运动着,连运动方式都那么相似。那么,我可不可以大胆的假设,整个宇宙,不过是一个原子的内部,那些星球,不过是类似电子的物质,而我们的社会,社会中的人类,不过是一些更小的单位;反过来讲,构成我们的世界,甚至我们身体的物质,是不是也包含了一个宇宙,其中有更小的生物在自由生活着,在写作业,上班,生老病死,或者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思考着与我一样的问题…也许真的,有宇宙中的宇宙,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个套着一个,环环相扣,生生不息。好吧,这也许是异想天开,更可能是痴人说梦,但一切皆有可能不是吗,想象力也可如这宇宙一般浩大不是吗?很难想像,我们用显微镜观察着微小的物质,而我们自己,也如尘埃一样,是另一个世界研究的对象。希望有一天,我的想法能得到证实,或者推翻。

  从一片星空,我便能联想许多,这样的思维过程是多么的酣畅淋漓!人类果然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科学是什么,也许就是一个思考,到验证,到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更了解科学,对其的热爱又添几分。

  初三的时候,我学习了杠杆原理。一开始觉得很没意思,几根棒子翘来翘去,实在乏善可陈。老师不厌其烦的反复强调,F越大,相应的力臂就越小,反之则越大。我一边啃着作业一边神游太虚,感叹着学习的趣味性与枯燥性。不知哪一刻灵光一现,我感到,学习与杠杆原理,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F好比学习时下的功夫,对应力臂便是完全掌握需要的时间。你越努力的学习,相对的,所花的时间也就越少,换而言之,完全掌握一个知识的速度也就越快;反之,若消极怠工,看似省力,花费的时间却更长。省力,便不省距离,只有费力,才能省距离,杠杆如此,学习亦如此。不管怎样,总是不能省功,心力时间的多少,端看你如何安排。

  我想,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是哲学道理之间,总有一座桥梁。挖掘这座桥梁的过程,也是探索科学的过程吧。我越来越喜欢这样思考,将文理联系起来,将理性与感性结合,独自的,悠悠的思考。至此,我发现,我对科学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

  再后来,我总能时时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的笑靥。我再不用死啃公式概念,不用刻意翻阅名片著作,科学就在你我身边,等着你我发现。我读的,是世界社会这本大书,每时每刻点点滴滴的心得体会,或是一个小小的灵感,都是我的阅读体验。当然,这是一本深刻且复杂的书,我读了十多年,不过是它的扉页。

  是的,我爱探索,爱思考,爱科学。

  科学在哪里?不仅是验室中科学家们捣鼓的瓶瓶罐罐,不仅是宇宙飞船升天时电脑显示器上一连串的数字,不仅是是当年比萨斜塔上抛下的一个小球,而应该在…

  ——你的脚下,我的枕边。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4

  选择此书,一定程度上源自前段时间霍金先生的逝世。于幼时便知大师名讳,但更多是用于作文素材,讲先生如何地身残志坚,如何地坚持不懈,诸如此类。如今想来,不禁感慨,这样的功利态度,实有愧于先生。

  翻开此书,首先便是译者所作的一篇序言,介绍了宇宙学的源起及发展,简明扼要地叙述了霍金先生的主要成就和生*,回顾了他那令人动容的一生,于细微中展现了霍金先生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意志追求终极真理的灵魂。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宇宙学诞生之初,便以哲学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最早的一批哲学家,也是最早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我们时常在晴朗的夜晚,抬头仰望着灿烂的星空,思索着那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闪亮星体,思索着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早期的宇宙学,更像是一个形而上学或神学的问题。它是那么地抽象、艰深和晦涩,它研究的对象又是那么虚无,使人琢磨不透,却又让人充满好奇。

  科学的终极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理论去描述整个宇宙,宇宙理论的意义恰在于此。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牛顿、*……他们为我们构建出一个与我们周围所处完全不同的世界,让我们领略宇宙的浩瀚,慨叹自己的渺小。

  一套完整的统一理论可能于人类一族的存活无助,甚至也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然而自文明开始,人们即不甘心处于蒙昧与无知之中,人类求知的最深切的意愿足以为我们所从事的不断的探索提供正当的理由。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5

  时间简史里试图把宇宙描述成一个有限但无边界的空间,它是完全自足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它就是存在。对时间则有如下描述,“无序度或熵随着时间增加是一个所谓的时间箭头的例子。时间箭头将过去和未来区别开来,使时间有了方向。至少有三种时间箭头:第一个,是热力学时间箭头,即是在这个时间方向上无序度或熵增加;然后是心理学时间箭头,这就是我们感觉时间流逝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我们可以记忆过去而不是未来;最后,是宇宙学时间箭头,在这个方向上宇宙在膨胀,而不是在收缩。

  我觉得除非找到宇宙大爆炸时的奇点或者宇宙的边界,否则是无法找到时间的方向的,那方向似乎形成了一个球体,指向任何地方。我也倾向于相信,宇宙有开始也有结束,宇宙是任意产生的,可能已经产生了无数次也结束了无数次,每一次存在的时间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从一秒到几百亿年。我们现在只是其中一次,其它某一次也可能产生过智慧生命也可能没有产生过。总之是任意的,这一次不是幸运,而是亿万种可能中必然的一种。

  宇宙现在在膨胀,那么将来它会压缩吗?如果它压缩,时间的方向就会和现在相反,就会出现破碎的花瓶的碎片从地上跳到桌子上又结合成花瓶的现象啊。时间简史上说,无边界条件意味着,事实上在收缩相时无序度继续增加。就是说宇宙即使压缩时,时间的方向也会和膨胀时,即现在发生的时间同向。

  时间简史上说收缩相时不适合智慧生命的生存,因为那没有强的热力学时间箭头。我不认为这是原因,为什么不能假设,在宇宙由膨胀转为收缩的临界时,所有的生物将获得永恒的生命,直到收缩到奇点呢?或许由膨胀转为收缩,继而收缩到奇点的时间只是一秒。当然,是在数百亿年也不一定。收缩时的空间和现在肯定完全不一样,生命或许将飞越到没有时间观念。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6

  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以及那些目前为止人类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总是像磁铁般地吸引着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们。无论是年少的还是年长的,人们总是去不断的学习,为的是能更好地了解我们周围的各种事物。身为二十一世纪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也更有义务去学习、了解、研究我们所处的环境。为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利用暑假难得的机会我认真地读了霍金先生写的《时间简史》一书,读完之后掩卷长思,细细的领略其中的哲理,让人耳目一新。

  就我而言,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唯物论者,对于那些神怪之类的说法很是反感,而对于能用科学理论解释奇异事物的书刊杂志便很感兴趣。对于霍金先生写的这本《时间简史》便很是有一口气看完的冲动,但是由于自己认知水*有限,不得不一字一句地慢慢理解,可仍然还是有不少地方弄不明白。也难怪就连霍金先生在某一场合也曾说过,能够读懂全书的每一句话的人,就已经够格攻读引力物理博士学位了。虽说只学到了点皮毛,但对自己的知识面还是个很大的扩充并对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高,这让我不觉得对霍金先生深厚的学术造诣敬佩不已。

  首先,这本书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著作,他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世界以及我们周围的许许多多的奇异的事情,让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难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类的歪理邪说。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就比如人人讨厌的蚊子,我想没有一个人会同意上帝创造蚊子这种生物,但是它又的确是我们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我们不能因为自我的关系而剥夺另一种生物存在的权利。看待事物要用科学的眼光,同样对待学习我们也要用科学的方法。怎么说呢,科学史上的每一个重大发现无不都是科学家们大胆假设小心论证而发现的,因此在学习方面我们也应该贯彻这种思想方法,不仅是在学习计划的制定上而且也应该在学习方法的应用上。一个周全的严密的学习计划对于学习的时间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谚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好的学习方法,将有助你的听课、自学,以及课后的复习、预习,这些对于大学生而言是相当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能养成这样一种好的习惯,对于将来工作会有相当大的帮助。今后的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信息广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台,而严密的思维逻辑以及科学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两件法宝,可以帮你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其次,过去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任何事情我都把它想得很完美。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对那些试图证明世界绝对准则的文章很感兴趣。尤其在学习方面体现得相当明显,对于我而言,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的时候,都感到莫名的兴奋,因为他们能用很简单的几个公式来指导我们生产和生活方面的种种问题,感到很是神奇,因此对科学家们很是崇拜。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才发现世界远不是我想象得那么简单,几个“公式”就能涵盖。概括的来说,简单中孕育着变化,而变化中又体现着规律。人们总是在不断地,想方设法地去寻找那“隐藏”的规律。很幸运的是,某些规律被我们发现了,但更多的还是未知的事物。世界到底有没有绝对准则?还是仅仅是个巧合?所有的问题我们目前尚还不得而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不断的探索才有可能解开这一个一个的谜团。而对于我们来说,它给我们的启发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就像是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无法在学习上达到最高峰,因为没有最高峰。你有的只能是不断的去和别人竞争,和自己较劲,唯有此你才能在自己的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同样,工作中也是如此,成功的企业者他们比*常人多的就是一个强烈的竞争意识。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适者生存”,谁都不想被社会所淘汰,谁都想有所作为,那么竞争就在所难免,这也会不断的促使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举两得。

  再次,就是读完了全书之后,脑中一直萦绕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宇宙到底有没有过大爆炸?宇宙到底是否曾经是一个无限小的点?宇宙到底是不是在无限的膨胀还是最后会坍缩,还是最后趋于稳定?宇宙到底在时间上要不要有个开端?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尽头?到底广义相对论正不正确?人类到底还能在创造出什么样的理论去解决什么样的难题?人类能否发明出时光机回到过去或是来到未来?2222年人类的科技又将会达到什么样的地步?人类最远能到达宇宙的什么地方?黑洞到底是什么样的?难道光速真的就是速度的极限,以致于黑洞成为人类无法逾越的鸿沟?物质的最小部分又是什么?……所有的问题接踵而来,让人应接不暇。但是这种种的问号又是那么的有趣,那么的吸引我们的目光,让人浮想联翩。可能这一切一切的问题,你或许现在就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可是谁又能知道,你给出的答案或许就像是从比萨斜塔上落下的那两个不等重的铁球不同时落地的“真理”呢?可能仅仅在当时的情境下被人们所认可,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伽利略站出来,告诉你不是这样的;也会有更多的哈勃望远镜向你展示,原来宇宙真的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样,而是真真切切的正如你眼前所视,此时你可能会有所迷惑,到底什么才是真理?没有人能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正如没有人能预测你的未来会怎么,一切都要交给时间。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就能进行太空旅行,或许仍然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无所适从……

  最后,从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了解到科学上的很多重大的进展都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们不盲目的追随权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有时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提出自己的理论,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对于现今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大学被赋予的历史使命将不同于往,它肩负着培养出下一代有着卓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可以说今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更多的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不管是从经济方面还是武力方面,以往的传统观念将不利于更快速的发展,有时甚至会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创新将是今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历史潮流,我们国家只有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乾坤旋转,才能永久的屹立在东方。这样的历史使命对于21世纪的大学生而言是不可推卸的,首先应该很庆兴的是我们赶上了这样一个好的时代,有这样一个好的环境来进一步求学,拓展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活跃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的能力。其次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样一个好的条件来努力学习,在学习方面我们也不应该盲目相信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来求知问道。我们也应该多多向老师求教,毕竟老师的知识和阅历还是很丰富的,这对于正处在年轻气盛的我们而言是弥足珍贵的。要成为未来的建设者,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多多读一些课外杂志,多学一些知识,对于自己的提高也是极其有好处的。同时在校学习的期间我们也应该逐步的走进社会、感受社会、了解社会,这对于将要走进社会的我们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能更真切地给我们有竞争的意识,培养自己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亦即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本好书不仅能教给别人知识,更主要的是能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感,《时间简史》就是这样一本让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书。而对于这本书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贡献竟然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空前的--他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身体的不幸让霍金体会到了地狱般的煎熬,然而他却以孜孜不倦的科学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缔造了人类的天堂。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亏我选择了理论物理学,因为研究它用头脑足矣。”这正证明了约翰·弥乐顿的名言:“头脑是他自己的住所,他在其中可制造地狱的天空,也可制造天堂的地狱。”

  让我们记住霍金和他的《时间简史》,更让我们铭记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悟。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7

  相信每个人从小都有如此疑问:我们从何而来?我们为何在此?长大一些,从自然科学的课堂中学到关于我们生存的星球的一系列知识后,又会想:宇宙是什么?宇宙为什么是这样的?宇宙是无限的吗?再到如今,多少接触了地球物理知识,有了更多的阅读来了解这个世界,然后新的疑问又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时间初始吗?又在何处终结?黑洞是什么?真的有时光隧道吗?有没有可能回到过去或者穿越到未来?

  初中时曾尝试阅读《时间简史》,但年少知识不丰的我,根本看不懂如此晦涩难懂的科普书,没了继续读的兴趣,只能将之束之高阁。直到近来,友人推荐电影《万物理论》,观后又想再读一读这本书,了解一下这个人。即使霍金已经用十分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各种观点,但我依旧不敢宣称自己完全看懂了。可阅读霍金,懂与不懂,都是收获。看完《时间简史》,就好像沿着霍金的思绪畅游了一圈宇宙,感觉奇妙,回过神来恍如隔世。总的来说,收获颇丰。其中引我思考最深的有两点:其一是科学研究探索中所应秉承的批判精神,其次是千千万万为科学研究事业做贡献的探索精神和献身精神。

  本书一开始,作者就用迷人的幻想,大胆的猜测,诱人的提问,严谨的逻辑,形象的类比,有趣的比喻,美学的力量和引人入胜的结构将宇宙天文学的历史和宇宙的形态娓娓道来。书中处处洋溢着霍金的幽默,流露出科学家们的批判精神和激情。物理宇宙学正是在这批判精神和激情中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从物理天文学的第一次冲突——牛顿与麦克斯韦的冲突开始,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解决了第一个矛盾。狭义相对论的发展又很快使人们遭遇第二次冲突—牛顿引力定律与狭义相对论的矛盾。这个矛盾被广义相对论解决之后,第三次冲突,也是最深刻的一次,即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矛盾。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从古希腊人关于“不可分割”的原子猜想到20世纪弦理论,就是这样从一个个疑问开始,到一个个理论、实验为止,由批判不断发现、不断实验、不断否定与修正,由此不断前进。科学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疑问,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批判。关于科学理论的哲学原理是:不要迷信,尤其不要迷信科学,所谓科学就是可以被证伪的。我们要承认科学理论也是一种假说,是既定条件下适用的既定真理。辩证法认为真理是一个过程,没有终点,每个阶段的真理连接起来形成真理的过程都只是相对的。

  批判精神不仅在科学研究中尤为重要,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说到批判精神,自然可以想到鲁迅先生,*近代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中学时,感觉鲁迅先生的文章行文古板,内容枯燥,索然无味。之所以能读下去,或是教材的安排,或是应试教育的需要,才不得不浅薄的读一读。到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目光和观念变得逐渐开阔。重温鲁迅先生的书,才开始有了感悟和强烈的震撼。特别是《文学与出汗》堪称一绝。把“文学”与“出汗”扯在一起,听起来不可思议。但若细细品味,方知其精妙所在。

  批判精神不仅在科学探索领域、忧国救民层面,在生活中出现的几率也是极高的,它是一个人彰显理性的力气。老师在对学生的谆谆教诲中,批判精神这个词总是脱口而出。然后,更多时候批判精度的普及度并不与其在生活中被提及的频率成正比。所谓批判精神,其实是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对历史或显示作甄别和审视,对人或事进行分析与解剖,以期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每个人每天都浸泡在信息的海洋中。从电视新闻到手机博客,再到网页贴吧,获得的信息数目数不胜数。然后随着信息量的剧增,必然伴随着劣质信息甚至错误信息的数目剧增。正如柯勒律所说的:“到处是海水,却没有一滴可以喝!”这样的环境中,以沙里淘金的态度对信息进行辨别和萃取显得尤为重要。如今,新闻都喜爱以“研究表明……”来提升自己的可信度和权威性,然后研究成果不等同于结论,是否进行过研究也还另说。研究者的期望、态度、价值观、研究方法以及经济效益驱动都会左右所谓的研究。事情往往只有相对的真理,没有绝对的真理,批判精神的重要性就体现在此。

  科学不仅使我们获得智慧,更提升我们科学的思想、精神、态度,以及并非与生俱来的灵魂。《时间简史》中,作者告诉我们,当今物理学界的主题是寻求量子引力论,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合并在一起,对我们生存的宇宙作完整的描述。从牛顿的绝对空间理论到爱因斯坦的绝对时间理论,再到后来人们普遍认可的宇宙是运动的、膨胀的,并且看来是从一个有限的过去开始并将在有限的未来终结的理论,是世界上热烈投身大一统理论的先驱们和如今正致力于研究弦理论的科学家们,以及未来还将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与研究的后继者们的无私奉献换来的。他们都知道自己在冒险,或许终其一生,换来的知识飘忽的结果,但这也许就是生命的激情,这激情激励着科学家们在探索的路上勇往直前。

  本书的作者霍金,21岁时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43岁时,彻底丧失了说话能力。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遨游在广袤的时空中,去解开宇宙之谜。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

  身残如霍金尚可热烈献身科学,健全如你我有何理由在挫折面前给自己退却的借口?生命是一次不易的体验,究竟要如何度过,每个人有不同的选择。碌碌无为是生,轰轰烈烈也是生。而生命的意义就是热爱和创造美好,在岁月磨损的纷扰中仍旧如萌芽般充满欣喜与感动,微笑着用力热情地去生活。

  最后,以一句我最喜爱的句子作结:愿你的生活,如喜悦的诗。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8

  今天是2018年6月25日,就在前不久,江苏省高考成绩和本科公布了,同时,一篇传是省委扩大会议的会议纪要也刷遍了朋友圈,周边朋友们对江苏高考的讨论让我不由地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生涯,和那本被我无数次翻阅的《时间简史》。今天我将再次翻开它,并怀着一份敬畏向大家推荐它。

  “甲和乙绕着400米长的跑道跑步,甲的速度是10m/s,乙的速度是8m/s,甲乙两人同一地点出发,问甲乙几秒后第一次相遇”我们从小就做这样的题目,小学的我们把这类题目叫做追击问题,追击时间等于路程差除以速度差。所以这道题目的正确答案应该是200秒后。

  看吧,其实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我高三毕业那一年,甚至觉得自己可以用力速度和时间去描述整个世界。其实不仅是我这么想,活在19世纪初的人们,也这么认为。当时著名的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侯爵就断定,宇宙是完全决定论。只要我们知道宇宙在某一时刻的完全的状态,我们便能预言宇宙中将会发生的任一事件。因为我们有牛顿定律。

  但很快,越来越多的实验观测数据开始与经典体系相悖,比如,我们得到某一时刻电子和原子核的完全状态,但我们却无法预测电子在下一时刻的位置;又比如,为什么水星在靠近太阳的位置以一种旋近的态势公转,而不是按原来人们的一个闭合的椭圆轨迹呢?

  《时间简史》告诉我们,牛顿之后还有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而他们将重新定义经典的空间和时间。当然,除了时间和空间,书中还有关于黑洞/宇宙/时间/虫洞/基本粒子等等描述,作者霍金总能做到从公元前的亚里士多德开始,将物理学的发展向我们娓娓道来。

  合上书页,书中提到的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还有作者霍金,他们对科学的敬畏,对未知的饥渴令我叹息,我们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科学”的口号不知不觉已经喊了100多年了,生活在21世纪的我,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云亦云甚至不知所云,更多的小聪明甚至愚钝,法国卢浮宫门票全天有效,于是出现了“一天七用”的旅行团,新能源车补按照满电公里数分配,于是出现了特制版骗补电池和车型。当探索科学法则变为寻找规则漏洞,当创新科技技术变为巧用技术套利,试问,科学精神何在。

  最后,分享一段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中的文字:

  「那些历史的尖峰时刻都需要太长的酝酿时间,每一桩影响深远的事件都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就像避雷针的尖端汇聚了整个大气层的电流一样,那些不可胜数的事件也会挤在这最短的时间内发作,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超越时间之上。这群星闪耀的时刻——之所以这样称呼这些时刻,是因为它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暂时的黑夜。」——茨威格

  希望我们都能心怀理想,成为夜空中闪耀的群星。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9

  这本书,“第一推从书”第一辑的一证。霍金教授遨游到外层空间奇异的空间的领域,对遥远的星系.黑洞........大统一理论。他揭示了当时日益鏰涨的宇宙时间的到溯引起人们不安的的的的的得,那宇宙成丝维空气的一种"没有边境”的宇宙理论取代大爆炸理论和上帝,上帝也许曾经是造万物时主要的推动者,也许因为这许许多多的发现从而渐泛围变,从《时间简史》对我们常应语言表达甚于方程的表达对读者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他出于一个对人类是享有杰出质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知识无限追取之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的探讨之作。

  霍金的一生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的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霍金的贡献是在他二十年之久被鲁加雷斌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的,则真正是空前的。

  宇宙论是一门既古又年轻的学科,作为宇宙里高等生物的人类不会满足于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不懈的探索则生存的意义。但是,人类理念的进化是极其缓慢和艰苦的。

  这本书中还介绍了牛顿的科学态度:牛顿对绝对位置或被称为绝对空间的存在感觉该到非常的忧虑,因为这和他的绝对上帝的观念不一致:事实上,及使绝对空间的不存在,被蕴含在他的隐律中,他也拒绝接受因为这个非理性的信仰,他受到很多人的严厉批评,最有名的贝克莱主教,他是一位相信所有物质实时,空间和时间都是虚妄的哲学家。当人们将贝克莱的简介告诉著名的约翰博士的时候,他用脚尖踢到一块大石头并大声的说:“我要这样反驳他!”

  在20年代天文学家开始观察其它星系中的恒星光谱时,他们发现最奇异的现象:他们和我们的银河系一样具有吸收的特征线族,只是所有的这些线都想光谱的红端移动了同样的量宇宙膨胀的是20世纪最大的智慧革命之一。

  科学是一路火苗,点燃无数炎黄子孙对它的好奇。

  科学是一盏明灯,引领无数炎黄子孙对它的探求。

  热爱科学,科学至上。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10

  课余时间,我饶有兴趣的简读了一本畅销全世界的科学著作——《时间简史》,其作者是当代著名的宇宙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这本科学著作可以说得上是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得最完美的一本书,除这点之外,此书还详细地阐述了黑洞效应和大爆炸及宇宙奇点问题。

  倘若这本书以数学公式、证明过程和科学术语为主,那么我认为它不可能这么畅销全世界。这本书正是以它通俗的语言文字、幽默的插图、强有力的论证过程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将读者带入广漠无垠的宇宙,去体会黑洞边缘的神秘,去感受大爆炸的壮阔,发人思考,引人入胜。

  《时间简史》的重点就是概述黑洞和宇宙奇点大爆炸理论,它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始一步一步的探讨,补充了广义相对论中的一些不足。作者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密度、时空曲率无限大的奇点通过大爆炸而开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质的温度非常高。在随后过去的一秒钟中,宇宙的温度急剧下降,下降到大约100亿摄氏度,于此同时也在不断地膨胀,就使得正电子和反电子(带正电荷的电子)互相碰撞以此湮灭,并释放出大量光粒子,来维护宇宙的*衡。到了后来,得以有强力的作用从而使物质不断聚拢,聚拢,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际物质。我们的地球,也是通过这样的物质聚拢才形成的。

  而书中的另一伟大成就是对黑洞的研究,黑洞最开始是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一书中作出的一个预测,他假设如果存在一空间的曲率非常大,物体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连光也不能逃离这样的空间。那么这样的空间可以称之为“黑洞”。但他认为既然连光也不能逃离黑洞,那么我们也无法观测到它,它名副其实是一个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结合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后提出:黑洞其实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还有这很高的温度。正因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灭了,所以我们很难观测到它。黑洞以极高的速度放射能量,当能量耗尽时则会向宇宙大爆炸那样从一个奇点发生强烈的爆炸,并在宇宙中消亡。

  从这本书中我不仅独到的是宇宙物理知识,我还读到了一种敢于同命运抗争,顽强不屈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众所周知,霍金出这本书时已是全身瘫痪,可以活动的仅是3只手指。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凭着那充满智慧与知识的大脑,毅然对宇宙发出思索,对真理发出挑战。最后他成功了,出版了这傲然屹立于科学文献之林的伟大著作。霍金对于真理执着追求的态度是一种至高的精神,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仰视的不灭光辉。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0篇(扩展6)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0篇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

  从人类到上帝,是这本书的主旨。——尤瓦尔.赫拉利

  从书架上拿下这本书,乍一看。啊,好有深奥的内涵,在通读后,感受变了,这分明是一本通俗易懂,却令人深思的一本书嘛!

  人类的起源并不突兀,早在两百五十万年前,人这一族,就已经在世界出现了。而智人的出现,则又晚了五十万年。但在短短数百年数千年后,智人将世界“占为己有”,其它人类种族全部消失,只要人到了某个地方,那便是洪水,一点儿渣也不留下。从七万年前的“认知革命”到一万二千年前的“农业革命”,再到五百年前的“科技工业革命”,人类只用了不到十万年的时间,走上了世界顶端,而之前一直位居榜首的老虎、鲨鱼,在智人的出现后,慢慢消失,它们想不懂,它们都几百万年未进化,智人在几万年前还是它们的食物,可现在统治世界?

  在智人进化之前,非常好地利用了“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这道理,他们不断战斗,吞噬,才走到现在称霸世界的局面。现在很少人有想用,人之所以只有一个,单一的物种是为什么,而以后,世界上会不会只有人这种生物?可能几十亿年前地球从未想过会在能量耗尽前寿终就寝,而人类的出现,已大大消耗了她的生命,可能几万,不几千年后,智人这个物种会伴随着其他物种消失,而灭绝,其它生物而是幸运的,因为它们已延继了几百万年,而人类,在几万年前登上历史舞台,而没观顾整个世界,世界就要毁在自己利益中了。

  “最犀利的剑,视为最强的种族推动”。这一说明,终究会让智人毁在自己手中。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2

  20xx年春节,我在回家的高铁上,开始阅读慕名许久的一本书——《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书的推荐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赫拉利无疑是痛恨‘人类中心主义’的,在他看来,正是这种罪恶的人类中心主义,把具有神一般的能力、本来应该成为宇宙间‘正能量’的智人,变成了一种不负责任、贪得无厌又极具破坏力的怪兽,结果给地球生态带来了一场‘毁灭天地的人类洪水’。他对人类完全无视家禽家畜的感受,用种种变态的养殖方法获取美味的行为提出的几乎声泪俱下的控诉,显然不是故作矫情,而纯粹是出于一种大慈大悲。”彼时,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假如人类都能听从《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作者赫拉利的教诲,尊重自然,也许就不会发生病毒的跨物种传播,也许就能从根本上避免这场灾难。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具体是一本什么书呢?简介中讲到:这是一部从10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10万年前,我们只是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对地球的影响力和萤火虫、猩猩或者水母相差无几。为何我们能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全书的三大线索理清人类发展脉络,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技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认知革命使得人类成为想象的共同体,农业革命可能是史上最大的骗局,科技革命最终将使人类成为神一样的存在。人类通过讲故事的能力将彼此连接,有效协作,国家、宗教、企业是虚构的现实。这是一部宏大的人类发展史,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我们是如何由原始时代的智人,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人类?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脱离原来的混沌到如今的智慧,内因的推动可能是一种非自然化的东西,也就是一些虚幻的概念。这些概念是怎么产生的,以及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作者在他一步一步的推论中,向我们阐释他的理解。

  智人创造概念,走到食物链顶端

  人类语言最独特的功能,是能够创造并传递一些不存在事物的信息。人类能讲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事物,并且讲得栩栩如真。创造概念,传播想象,共同相信,让智人可以集结群体,灵活合作。对比来看,动物只能传达简单的信息,因此合作仅限于特定的群体关系中。语言和创造出来的概念,比如民族、国家、宗教、信仰、金钱等,使得人类能够大规模的合作,铲除危害人类的物种,从而走到了食物链顶端。复杂语言、八卦能力、虚构故事,这三个互补的理论是认知革命的三个维度,7万年前的认知革命对智人征服世界并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动物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步,也是一条分界线,将生物学与历史划分了开来。认知革命之前,智人其实只是一种普通动物,所有发生在智人身上的事都可以很好地用生物模型和理论来解释。然而从认知革命开始,生物学的模型和解释不再充分,我们还要开始考虑各种故事,建构历史的叙述,才能为智人做过并依旧在做的事作出解释。

  历史在不可逆转中偶然前行

  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的一次重要革命。它使人类能收获更多的食物,养活更多的人,而这也导致更多的人都固定在同一个地方,不停劳作。虽然更多的食物可以养育更多的人,但更多的人需要更多的食物,因此就需要更加艰辛的劳动。作者赫拉利认为农业革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未必是一种进步,虽然农业革命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能生活得更好。随着人口大量增长,产生了一群“地主”,受地主的压迫,农民的工作比之前时代的采集者更为辛苦,自由可支配的时间更少。因此农业革命对于当时绝大部分人来说,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桩骗局。按照作者的假设,农业革命并不意味着幸福。那么,人类还能回到采集狩猎时代吗?历史既然选择了某一个方向,这一选择很难说是偶然还是必然,但终究是回不去了。作者举了一个现在生活的例子:一个大学毕业生发誓努力工作,争取在35岁的时候就退休。可是,当他真到了35岁,他能放下背负的房贷、车贷,放弃现在的一切,靠到野外采果子挖树根为生吗?显然不能,只能继续努力,辛苦工作。这是因为人类关于生活必需品和生活意义的概念都在变化,原来以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变成了现在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人类很难彻底回归过去。

  金钱、帝国和宗教是改变人类社会的三大重要因素

  金钱,人类社会物质增长上重要的虚拟概念。刚开始的人类是以物换物,后来随着群体的扩大,贝壳等作为货币开始流行起来,这就是最初钱的概念。但是贝壳等在不同的区域交换依然很不方便,随着世界贸易的扩大,纸币就顺理成章登上了历史舞台。然而,一张本来没有价值的纸币,怎么才能让群众信任它?在稳定发展的时代,大家都相信它是可以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当社会混乱经济低迷的时候,纸币就可能成为一张废纸,因为此时的人们失去了对它使用的信心。

  帝国,人类组织架构和管理上的虚拟概念。帝国统一世界,其原来的宗旨是统治全人类,为人类的福祉而努力。而事实上,古罗马帝国、蒙古帝国等,其最初形成的原因可能基本都是因为抢占自然资源而开始的战争,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众多人类丧命,不少文化消失。

  宗教,人类精神和信仰上的虚拟概念。无论是泛神教、多神论、一神论,相信的都是神灵或者超自然的对象。各种宗教,在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进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凡是对于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在精神世界的各种困惑,都可以寄托在宗教中,得到暂时的指引和解脱。

  这三个概念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是一种虚幻的、本身不存在的概念。但是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依然存在着。

  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快乐吗

  今天,人类所享有的物质生活,在过去可能只存在童话里。但是,我们真的更快乐了吗?快乐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快乐是物质还是感觉?快乐又该如何计算?降低自己的期望,就能更快乐吗?如果经济增长和自立自强并不会让人快乐,又何必将资本主义奉如圭臬?最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这本书,作者看待人类的政治、历史等的辩证思维,启发了我们去思考人类的本质。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3

  这本书在豆瓣上的评分很高,读了一些之后,我发觉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历史书籍有很大的不同。作者很有自己的思想,如胡适先生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的想法有些天马行空,想常人之未能想之事,可是他的假设又是在现有的证据上做出来的,也不能说他不对,能将历史写得别有一番风味,这样的书难怪可以获得好评和众人推荐。

  赫拉利的《人类简史》第一章节认知革命

  第一章节主要讲述的是石器时代甚至更久远的历史,作者通过研究智人和其他人种的区别,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大规模的人类合作以虚构的故事为基础。人类最开始因为自然原因限制而处于孤立状态,即使又氏族也只是小范围内部的交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不断进化,技能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逐渐密切。仅靠以前的沟通能力不足以维系大规模人群,这时候人类的智慧发挥重要作用,利用虚构故事的方法,并使人们相信,从而有了共同的信念,凝聚力也就产生了。

  作者指出,想了解人类的天性、历史、心理,就得想办法回到那些狩猎采集的祖先头脑里面,看看他们的想法。可是我们还没能达到看到人思维的水*,但可以从他们遗留下来的痕迹推测他们的想法,分析还原当初的生活习性。有专家说,那个时代是最初的富裕社会。在我们的印象里,他们应该是过得很贫乏,无聊的日子,可实际上是他们有健康和多样化的饮食,相对较短的工作时间,少有传染病的发生。这些和现代的我们比起来,听起来生活质量很好。因为人内心的满足最重要。很多人发现如今虽然安居乐业,吃饱穿暖,但是精神上很空虚,加班时间长,身体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但从另一方面看,我们的科技进步和物质水*发达,加上医疗设施技术进步,寿命也比他们的长,还有各种娱乐设施。但是这些还是要看个人的心理。

  人类社会终究向前发展,而且更新换代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但是我们还是要适当的时候慢下来,回想一下,这些东西真的是我们所追求的吗,我们真的能快乐和幸福吗?如果只是为了满足某些少数人不正当的私欲,我们应该学会抵制,进步需要向好的方面发展。

  第二部分之农业革命

  照我们常人理解,人类从过去的采集狩猎到农耕文明,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从前居无定所,食无定时到有固定的住所,依靠耕种获得食物,人口存活率大大增加,人口数量超过几千年前的总数。可作者却认为这是一个极大的骗局,当人类的历史发展演变到这个地步,意味着人类离灭亡不远了,这是为什么呢?

  农业革命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但量好不代表吃得更好,过得更有限,反而只是造*爆炸,产生一群养尊处优骄生惯养的精英分子。以至于后来的历史只告诉我们极少数人在做什么,而其他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不停挑水耕田。当人口数量增长到一定的数目,我们的记载就要有所取舍,不可能记录全部人。而且大部分人都做着千篇一律的事,也不便于记录,只能选择特殊的人特殊事件记载。这也是无可奈何之据举,也难以用其他言语来反驳。*等和公正,二者不可兼得。

  历史的发展轨迹就是如此,最开始因为生产资料的有限,人们只能采取等级制度,保存小部分人的生存,而大部分人作为牺牲品,为历史所淘汰。之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创造更多的物质,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而人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提升,倡导全世界的人*等,排除等级制,人人享受基本权利,然而还有一些权力无法让全体人得以实现。因为资源终究有限,但人的觉悟在不断提高,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

  第三部分:人类的融合统一

  历史背景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那段时期。仅仅是单纯的农业已经无法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欲望,加上各领域的主日益强大,为了利益纷争而大动干戈,如果一味固守传统,只能落后于世界,倒不如闯出一番新天地,另辟蹊径,增加自己的财富。

  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帝国和资本。帝国是政治方面的因素,民族是判断帝国的一个标准,不仅仅包含一个民族,而是在广袤的领土上拥有多个民族。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然而领土一大,所需要管辖的范围变大,利益的维护变得重要,需要详细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条文予以保障,还要依靠武器增加国防实力。这就需要资本进行支持,所以财富增长,人们对于物质的渴望也促使自己想尽办法发财致富。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生命作为代价,引发了万恶的资本积累。最后,还有文化因素的促进功能,宗教改革,也让人们的思想有所改变,放弃了过去的苦行,禁欲,而是*人性,追求现实幸福。

  今天阅读完了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这是本书的副标题,可是作者并不认同这以观点,这只是大部分人所以为的,人类征服了全世界,以后将征服全宇宙,人不再是如动物一般的,而是他们的主宰,人就是万物的上帝。可作者却反对这一观念。本书他罗列了各种历史事件,看上去人类很伟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迹,可是他仍然反对以人类为中心的历史观念。本书的重要意义就是思考人之为人,认识你自己。

  第四部分:科学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全球通史》主要是以1500年作为分水岭,该作者的历史思路是讲述1500年以前和1500年之后的历史大事件。因为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过去需要几千年才取得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短短几百年就做到了其发展量,还超出几千万倍。作者或许是参考了这一数据。当人类发明了蒸汽机以后,开启了工业革命,世界的发展就一发不可收拾。如果是8世纪的人穿越到14世纪或许没有不适应,环境基本熟悉,而倘若是14世纪的人来到20世纪,他一定会觉得自己疯了,完全陌生的世界,措手不及。然而这些科技的发展也不是没有弊端的,特别是如今的智能时代,一旦人类发明出比自己还聪明的生物体,我们该何去何从?

  正如作者所言,他特意研究了人们的快乐。他发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类的幸福满足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即使我们能发明这样那样神奇的玩意。甚至他认为我们比过去的人更加不快乐。也许是现在的我们要求太多,物质欲望太强烈,一旦没有办法实现,终身抑郁。快乐的秘诀其实就那么简单:知足常乐!无论是古人还是现在的人,穷尽一生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可惜很多时候我们难以践行,而饱受痛苦的折磨。

  个人感悟

  本书最大的意义和价值不是给我们简单介绍人类的历史,而是作者从各类事件中得出的自己的观念和深切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哲学和人类的基本思考。

  首先,作者认为过去的人类并不比现在的人类过得差,他们比现在的人类可选择的食物种类更加丰盛,人也更为自由,*时通过采集和狩猎可获得锻炼,也不易于感染群体性疾病。当人的负担过少,欲望较少,人也会更加的快乐和容易满足。

  其次,他提出这样的一个观点:农业革命是历史上的最大骗局。表面上看,人类通过大面积耕种,大规模的生产,使得人口激增,并不断发展壮大,实际上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资源环境的破坏,各种政治权术以及残酷的战争,最主要的是人类的自由被大大束缚于土地之上,芸芸众生耗尽心血产出的粮食也提供给某些精英分子,而他们却史上无名,为他人做嫁衣。

  最后是他对于人类的未来之思考。人类无论处于哪个时代,都应该思考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如果我们不能认清人之为人的特点,人类的独特性,一旦我们发明出比我们更聪明的物种,我们该何去何从?

  看本书,重要的不是说了什么,而是让我们可以思考什么,这是本书的魅力所在。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4

  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自由和个人意志,我所言说的自由意志,都是我的意志。但我,最终是要回到历史中去的。当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即已预设了一个万能的包容性存在——历史。拆解与构建,如是推进。

  没有任何一个问题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如果有,那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只从一个角度、一种思维去思考这个问题。而往往很多时候,这一角度都是从世俗成功学作答的,当我们从这个角度认为自己的答案唯一正确时,我们已经默认甚至是习惯了当下社会主流观念。

  人作为一个历史性存在的实体,还原到最本质层面,都是自然演进中求生存的本能动物。知识的积累和文明的出现并不是替代这种身份,它只是在这种身份基础上进行装饰和融合。一切文化的、文明的身份融合,都是对动物本能的一种可能性延伸。

  所以,有人说,“人都是在按照可能性活着,只有死亡是最本质的存在。而且也是死亡让时间成为可能。”

  如何来讲?没有死亡,时间将失去我们赋予它的意义。

  在尤瓦尔·赫拉利看来,人类社会一切都是想象力创造的结果。想象力创造概念,指导人类合作,从远古走向现代。一切概念性的存在,都是我们以语言赋能,我们通过语言为他们命名,构建社会秩序,运行复杂的人类社会。

  但同时,这一积极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出虚无主义和解构气质。

  人既是被想象力所成就,也成了想象力的囚徒。人类社会在初创之时,既已埋下虚无和解构之刃。

  我并非鼓励虚无主义和解构社会,只是在我们执着地、群体性地被某种观念所驱使而走上强势道路,并生出一种优越感时,不免要多一些思考和追问,是什么支撑了我们对边缘化、弱小等存在观念的鄙视?

  同时,当我表明上述这个观点时,我的观点已经被它自己所解构。它从来不曾静止,一直在超越。

  解构从来不只为拆除,而是在拆除已有成见和弊端的基础上重新认识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创建的社会,建构更合理的社会。人类既然已经脱离原始状态,用想象力创生了概念世界,那就要不断去完善,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完善的过程并非追求量的过程,在某个阶段内,量的积累不可缺少,比如关于某个时代道德的知识量和扩散量的积累;关于金钱的量的积累和温饱的解决……

  但道德本身内涵的更新和完善却是一种跨越式的质的突破。从封建道德的跪拜礼到现代道德的握手礼;从过去只求吃饱到现代追求贫富差距的弱小……无不是首先在观念上的打碎和解构。

  从源初来看,想象力所创造的概念世界,没有什么是永恒,如果有,那只有死亡。一切的概念或者观念的更迭和完善,都是为人类本身更好地生活。一定注意,是为了这一动物本体更好地存在,我们才会不断地建构和积累,在这一点上,想象力不能回头。

  如何反证?比如让一个人,每次丢掉一件东西,直到他没什么可丢,最后剩下什么?一个*的动物。可能诸位还记得中学时代那一幅漫画:一人过河,带八袋,有道德、金钱等等,船超重,要沉,必须扔掉一部分。课本只从一个主流角度为我们分析,说必须先扔金钱等身外之物,然后这种道德习惯就随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不断扩散,我们完全可以从其它层面来重新认识这一现象。

  再回到前一段,在不能回头的同时,我们也将监督这种建构和积累的终极武器――解构的方法,抛离了时代,将一种批判的思维扔进了历史的角落。

  人类社会能够保持*衡存在的天*,这时就失去了一端,秘密之门的钥匙被我们丢掉,魔鬼自然可以在黑暗中猖狂起舞,阳光被锁在了房间之外。放弃批判性思考,放弃对社会的解构,我们以为我们就能够获得更好的*和,真相却是我们为各种权力、歧视、阶级提供了群魔乱舞的黑暗空间。我们以为我们将钥匙丢掉,就把他们永远地锁在了一个空间,其结果只是将我们自己推离了房间,隔绝在了边缘。

  虚无和解构并非骇人的野兽,我们在讨论这两个概念时,所设定的前提是,在想象力所创生的人类社会秩序之内,解铃还须系铃人。所以我们常说,向前行走的同时,不要忘记回头看,因为回头看,常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因为在过去,是被我们遗忘的系铃者。

  由此,我们也常常可以简单地分析一些我们常用的语句。比如,“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假设我们先退一步,真的存在牛顿所说的“宇宙第一推动力”这一自然客体本身,但在人类社会中,“上帝”的概念缘何存在?它并非客观存在,依然是人类想象力所创造的概念,只不过在上千年的社会发展中,这一概念被赋能,被反复不断地言说和人为确认。人的思考引发人所设定的概念对象的主动性,这才是最可笑的。进而我想引出下一句话,尼采的惊世之语:“上帝死了”。当尼采在陈述“上帝死了”这一句话时,已经承认了上帝的存在,存在即合理,上帝死了但是上帝存在时的所做所为也就不会被消解。尼采并没有问:“上帝是什么东西?”所以从学术讨论的范围内,从回头看的角度来说,他对上帝所代表的绝对精神的解构不够彻底。

  当然我们前面说过,任何概念性的存在,向前看,出发点都是为团结人类,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从而使人这一动物更好地存在。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分析近日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绿皮书》,就可以很好地拆除种族歧视的根基。俱乐部向来不允许黑人进入餐厅的传统力量来自哪里?如果向上溯源,想象力罪不可恕。再进一步推论,歧视观念的观念又来自哪里?为何这种观念就被允许存在。当观念已经被强化为一种习惯性的世俗力量而存在时,就达到所谓的集体无意识了,没有人去思考这种“天经地义”的力量来自哪里,只要于我的生存和更好地生活有利。有可能它就来自第一批迁移到美洲大陆的两个人,因为一个苹果而分出了身体上的优劣,从此世代累积,滚雪球原理,偶然性生发。

  想象力创造人类社会,但历史一旦发生,就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在到达死亡之前,一切未发生的,都充满无限潜力;一切已发生的,就看如何博弈。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5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讲述了人类从形成之初到250万年后的今天的变化与发展。如果用数学模型来形容人类的发展,那它肯定不是*滑上升的曲线,而应该是十分曲折而总体上升的折线,尽管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纵观整个过程,确实可以从中找出一些规律,而这些规律可以用“熵”来较为形象的描述。

  熵在物理学中的表述是表征系统内混乱(或无序)程度的物理量,当系统达到热力学*衡态时,熵值最大。简单来说熵是一个系统中"无秩序"的程度,但它也可以表征生命活动过程质量。这就是科学的特点,它无处不在,不仅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有效,对于社会文化同样有效。从地球物质的形态过程到社会结构的变化,再到人类生活方式的发展,都体现着熵的变化过程。

  如今地球的形成最初要从50亿年前的大量的气体尘埃云算起,原始的太阳星云经过分馏、坍缩和凝聚等过程,地球诞生了。星子聚集成星胎,然后再增生而形成原始地球,由于星子的冲击效应、压缩效应和放射性衰变等,原始地球开始变热,几亿年后,其内部逐渐变热使局部熔融并超过铁的熔点,使得原始地球中的金属铁、镍及硫化铁等融化,并因密度大而流向中心部位。温度的进一步升高使得轻清者上升,重浊者下降,从而产生了地壳及大陆、大气和海洋。再经过地壳运动、火山喷发等现象,地球的结构也越来越稳定。

  从最初的气体尘埃云到如今层次分明的地球,其混乱度越来越低,经历着熵减的过程,也正是这个过程为智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如果把地球生成以来的漫长的地质年代压缩到一年的12个月中,则可以描述成:地球一月形成,地壳二月凝结,原始海洋三月产生,最初的生命在四月里出现,最早的化石在五月里形成,恐龙在十二月中旬主宰一切,最早的灵长类动物在十二月下旬出现,而人的时代在一年最后一天才开始出现。相比于地球的衍变,人类似乎是渺小的,但是就在200万年间,或者只在500年中一系列重大的革命,似乎就让人类成为了地球的主宰。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每个革命过后都会产生新的社会形态,在此过程中,社会产生动荡、变化,似乎没有一直向稳定发展,但是从如今的形态来看,社会结构逐渐趋于稳定,在稳定中发展。

  农业革命之前,人类以狩猎和采集的方式生活,此时的人们分散在各个部落内,那时的他们的心理状态我们不好揣测,但是这种生活方式确实可以使得繁衍稳步而正常。随着小麦的出现,稳定的生活格局被打破,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小麦操纵了智人。小麦的种植的确让智人的生活有了更大的保障,但同时,人类也需要因此付出更多精力,同时粮食的增收导致了人类数量的激增。当一个群体种植小麦时,粮食充足的情况下,为了拥有更多的劳动力,人们的生育率也在提高,数目的增加必定导致领土的扩充,于是一个群体凭借数量上的优势侵占另一个部落,小麦种植的范围也越加广泛,土地植被的生物多样性就在减少,从整体来看,部落趋于合并、植被趋于统一,社会结构变得单一稳定,但是这种变化在今天看来是有利有弊的。虽然人类得以大量繁衍但是生活质量却不一定提高了。而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如果地球没有重大的改变,我们是再也回不到采集的生活状态的。

  在科学革命之前,亚洲的几大国家可谓是称霸全球,土地不断扩张,似乎从未把欧洲国家放在眼里。用能量的观点来描述社会形态就是,几个大国的能量很高,但是其他地区的能量很低,这个状态是不稳定的,势必经历熵减的过程,反应到社会当中就是此消彼长。欧洲国家的社会形态经历了很长一段才得以形成,从而保证了在后来的短时期内,凭借着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使得欧洲的帝国迅速形成。利用科学知识与先进的科技,帝国不断侵略、扩张,同时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黑奴买卖的现象流入社会。此时帝国的势力似乎长得有些过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帝国的统治终究不能长久,黑奴最终得以*,帝国的统治崩塌。尽管直到今天“人人*等”依旧不能实现,但是不得不承认权利的掌控已经从少数人流向了更多的人,社会也逐渐趋于*等稳定,这是一个缓慢而长久的熵减过程。*所想要的*正是熵最小的社会状态。

  智人的生活从开始的狩猎采集经历农业种植,再到工业生产,同时还有伴随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层次似乎越来越高,但是这样的改变却并不能代表人类的发展越来越稳定。自从工业革命后,大量的能源被消耗,作者以其新奇的角度对此做了解释,认为人类可利用的能源越来越多,因为随着矿业的不断消耗,人类的科学技术会开发更多的可利用资源或者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在我看来这无外乎是一种讽刺,人类开发资源对地球的伤害是不可逆的,如果开发更多的可利用资源所产生的副作用也是不可预测的。除此之外,人口数量的激增使得更多的植被用于耕种。

  “砍伐森林、抽干沼泽、筑坝挡河、水漫*原、再铺上总长数万公里的铁路,并兴建摩天大都会。世界越来越被塑造成适合智人需求的样子,但其他物种的栖息地就遭到破环,这让它们迅速灭绝。地球曾经是一片蓝天绿地,但现在已经成了混凝土和塑料构成的商场。”这种形态的改变肯定不能用越来越稳定来形容,人类对环境造成的伤害已经是不可逆的,对周遭的动物和生态系统掀起一场灾难,而且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的脚步越来越快,越发不可遏制。只希望我们在发展的同时,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考虑如何将对地球的伤害减少到最小,或者避免破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应勿施于环境。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6

  花了很长很长时间,读完了这部砖头一样厚重的人类历史。一次又一次被作者优美诙谐的语言,出其不意之处透露的机智,以及犀利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所折服,并深深佩叹作者的博学和才智。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以及看待世界的角度的改变,让我有了记录和分享一些读后感的强烈动力。

  与一般学术味浓重,刻板枯燥的历史书不同,这部长篇巨著把抽象的历史以*常生活的角度来解释,以你我能体会理解的方式阐述,让人很容易被吸引到历史情节中久久放不下书籍,是一部集趣味和思考深度为一体的历史著作。

  除此之外,本书另一个亮点是提出了很多大胆的,挑战传统历史学界普遍认可的观点:比如"帝国主义"真的是万恶不赦的吗?民族主义者宣扬的所谓传统文化真的是来自于纯粹的”传统“吗?科学真的是独立于政治或资本利益的完全基于好奇心的探索吗?不管是人文主义还是*这些所谓的“意识形态”,本质上和宗教有什么区别吗?人类社会本身也许越来越和谐,但我们是否牺牲了其他动物的感情需要和生活质量?

  接下来,就书中的一部分感触最深的观点进行了一些探讨。

  首先,就人类历史的开始,作者提出了和传统历史学不同的划分方式。相对于经常被提到的.“史前社会”和人类历史正式开始的“农业社会”(大概至今一万多年前)相比,作者认为人类的历史早在7万多年前就开始了--“史前社会”的称呼忽略了农业社会之前漫长时期,人类的广泛活动和创造成就,以及其对整个地球生态的深刻影响。

  其次,仍然清晰地记得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写道,进入农业社会是人类的一个巨大历史进步。作者却毫无保留地反驳了这一观点,并以实例为证:农业社会的个人,由于能耕作的食物种类有限,比石器时代行动自如的猎人们更容易遭受营养不良;加之很多在当时来说致命的流行病,都来自圈养的家畜,而一旦流行传染,由于人类的固定聚居方式,立刻大范围扩散,后果不堪。

  那么,如果生活质量是一种落后,为什么人类仍然选择放弃自由的游猎生活,而选择安土重迁?作者的其中一个解释是,人类是短视的,短期的便利带来的是长期的损失。第一代的游猎者受到小麦这种拥有迅速种子散播能力的植物的诱惑,以为终于可以有安定的食物来源;于是他们停下脚步,花时间播种,耕作,犁地;经营麦地往往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于是人类渐渐地越来越离不开这片土地。一代接一代,等人类变得完全依赖某一片土地的产量的时候,他们已经无法回到过去的生活方式。从这一种意义上来说,人类,自以为选择了一条捷径,最后却被套在了历史的陷阱里。

  广而推之,历史的前进总是朝着对人类有利方向发展的吗?作者举了一个很绝妙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电子邮件,由于其速度远远快于传统的书信邮递,我们都认为它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方便;但实际上,正因为这种秒传的速度,导致我们的邮箱往往塞满了不必要或我们永远没来得及打开的信息。邮件,到底是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和效率,还是更多的信息垃圾和噪音?

  历史的演变,与人类的根本利益毫无关联。历史,有自己的逻辑和方向。

  由此逻辑推展出去,作者进一步问了一个历来被历史学家们忽略的问题:史学家们自古以来研究革命,研究历史转折点,研究征服者和艺术家......但是却很少有人问,人类越来越幸福了吗?从现代人的角度上来说,我们有比古人更卫生的条件,更先进的医疗,更便捷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赞成现代人更加幸福的观点。但是,别忘了我们得出这一结论时,是站在我们的角度去揣测古人。但如果幸福的决定因素不是外在条件的绝对优越性,而是期望值和其是否被满足的话,那么古人生来就没有要求夏天一定要住空调房,或者假期一定出国旅游购物然后发社交媒体,或者自己的短信必须在5分钟之内收到回复之类的期待—从这个角度来讲,古人不会因为期望没有达到而焦躁失落,他们的幸福感应该不会比越来越难满足的现代人差。印象深刻的一个例子是,作者提出,现代社会中“第三世界”人民的受挫感和反抗的动因,与其说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毫无改善,不如说往往是由于全球媒体的传播力量,被“第一世界”发达国家(往往是白人中产)的生活状态所刺激并引起不*之感。比较,往往是焦虑和失望的源泉。

  通过阅读这一部漫长的历史,我开始更全面地看待自己所处的当下社会的历史位置:作为一个MBA学生,也更能够客观地看待”资本“,”市场“和”消费主义“这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似乎觉得理所当然的概念;也更加清醒意识到,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其实被刻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它也让我开始反思什么是“幸福”,“成功”这些哲学性的议题。在商学院,我们学到的很多技能的最终目的和衡量标准基本上都是:怎么赢得更多消费者?怎么给企业带来更多收益?怎么为股东或投资者增加价值?在一个资本为王的社会里,我们不自觉地把这些目标等同于终极意义,却很少去追问--当消费者购买了更多或更贵的商品,当创业者为自己创造了更多财富,当投资者有了更多利润回报以后,so what?人类,或者我们每一个个体,会更加满足和幸福吗?

  正如书中提到的,资本主义的开始伴随着西方科技的发展以及海外殖民的兴起。人们开始不再如宗教中宣讲的一样,觉得最好的时代属于过去,生存的意义就是努力修复过去的美好。相反,大家开始相信未来,开始承认自己的无知,并开始相信探索未知的世界会带来更多的利益。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产生了资本家。他们把通过商业积累下来的利润,不是用来挥金如土,而是进行再投资,由此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然后更多的财富,带来更多的投资。

  于是这个世界出现了两种人--消费者和投资者。消费者,被广告和永远不断翻新的商品激起无穷的欲望,无止尽地帮助社会消费过剩的产能(如果营养过剩得了糖尿病?太好了,这时候医疗产业有了用武之地并由此获利--对拉动GDP增长真是一箭双雕)。投资者,反倒会生活节制,谨慎对待利润,并把大部分剩余用来创造新的财富。尤其,在这样一个信息高速,内容爆炸的时代,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两极分化日益明显--消费者被各类信息产品卷入不能自拔的怪圈(想想多少人一天对着“抖音”花了多少时间?),而投资于这些“科技公司”的创投和私募基金的利益增长前所未有。

  这样看来,科技的发展,不是填补了世界的不*等,反而加深了世界的不*等。

  如果说历史有自己的逻辑,不一定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前进;如果我们人类没有停下来,先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并想成为什么,那么科技本身的高速发展,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舒适,但并不等于幸福;人类最终会走向哪个方向,恐怕我们自己也无法掌控。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7

  此书的部分以前上学时大致也熟悉了些,小时候懵懂好奇的关注点是自己的由来,我们的祖先长什么样,而如今考虑的确是我们如何与这个社会友好生存的问题,自己的前途在哪?怎么在这个进步的社会上生存发展?不同的年龄段读此书会有不同的看法。此时我的想法也只某段稚气未干年纪的看法......

  从人类认知革命的开始,残杀、抢掠、争领土,以及人类私心对权利的迷恋慢慢开始进化,这些都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进步的结果,工业革命到现今社会,人类的领导权也在不断扩大。

  以前针对鬼神论的看法都会有莫名的恐惧并且无知的相信它的存在,现在才明白宗教的大肆宣扬只不过是政治权利下的产物,来教导人类弃恶扬善,倡导文明社会,改变以前从祖先辈们留下来的那点凶残习性。

  自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的行为模式慢慢开始被束缚,两点一线的生活慢慢演变成新的问题,以致于现在的人类开始思考怎么能让自己快乐,亦徒生自己行为下只对自然一味索取却无所回报的悔悟。但庆幸某些人的觉悟,有时候城市呆久了就想去自然界里舒展下祖辈们留下来的这点没被磨灭掉的自由自在,不愿被框缚的习性,好好珍惜还未我们破坏的自然,人类终将依赖它的存在。现在的人类,下至每个人都需学会和自然和*共处,我也将善待我所拥有的一切。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8

  本书来自《人类简史》第一章。关于人类脑容量大的部分 ,直立行走的部分和使用火的部分可以读一下,很有意思。这一篇和上一篇讲解的都是关于人类认知革命的事情。

  第一张说到智人造成了其他物种的灭绝,为什么?因为智人有其他人种所不具备的能力——语言。

  在距今7万年前到3万年前,智人创造了船,油灯,弓箭和针。同时,也出现了宗教,商业和社会分层。

  为什么智人可以有这么多成就呢?因为人类智人通过基因突变产生了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智人学会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去思考。智人的语言也因此产生。

  智人的语言的特殊之处在于,可以用有限的声音来组合无限多的句子。并且有不同的意义。这是第一种理论。

  第二种理论是:智人的语言主要作用是用来说“八卦”,说“坏话”。这点在现在看起来是一种陋习,但在当时却是有利于维护一个群体比不可少的方式。因为那个时候这种技能是可以知道谁比较靠谱。进而更好的笼络人心,维护当时部落的持续扩大。智人借此发展出更加紧密,更复杂的合作方式。

  想想也是,谁还在吃饭的时候聊工作呢?都是说谁和谁是不是有情况啊?老板是不是该发年终奖了,发多少之类的话题。

  但是,这都不是人类语言的特殊之处。

  人类语言的特殊之处在于,能够传达一些不存在的东西,而且讲的跟真的一样。例如:

  “狮子是我们的守护神”。

  “上帝会保佑着你”。

  “愿圣光护佑者你”。

  当然虚构不单单可以一个人想象,还可以让其他人一起“想象”。编制出各种各样等我故事。例如:《圣经》的《创世纪》。这样虚构小二故事赋予人类一种新的能力就是:我不但可以和熟人进行合作,我还可以跟相信某个故事的陌生人一起合作。这个很重要的。

  人类的通过语言最多可以微信150人的群体。当人数在150人一下的时候,人们根本就不需要什么规定就可以运转流畅了。但是一旦超过就会有无穷无尽的问题。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讲一个故事,让大家都相信。

  多年来,人类已经编制出一个极其复杂的故事网络。这种故事学术上叫做“小说”,“社会结构”或者“想象的现实”。

  从那个时候起,人类就生活在两个世界了,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人类想象的。直到现在。

  智人自从认知革命以后,人类还有一种能力,那就是:根据变化需求迅速调整行为的能力。而其他动物则是基于基因的。举个例子:

  法国从帝国编程共和制只需要一场“法规大革命”;*从“封建制”到“共和制”也只需要一场辛亥革命。一场声势浩大的歌名,就能把人们从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转换成“共和制”。这是其他物种不曾拥有的能力。

  这些故事现在是我们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一直生活在故事里面。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9

  人类是残忍的,只是偶然主宰了地球,因为有了认知有了集体想象,所以人类得以从动物之中脱颖而出,由于农业革命,人类得以大规模繁衍,在这过程中塑造适合的生存环境,有些物种因此遭殃,因为科学革命,人类越来越复杂,生活的巨轮越来越难以控制难以理解。

  人类是残忍的,可是如果不是人类,狮子口中的羔羊,弱肉强食的丛林,难道就不残忍吗?人类是残忍的,可是人类幸福吗?历史上种种的苦难与无聊的厮杀,苦苦思索也不知为何。

  全新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认识人类,有些角度真的很新奇,就比如说不仅仅要从人类的角度来看待一件事情,如果从其他动物呢?是人驯化了小麦,还是小麦绑架了人类呢?书里说了好多对于人类来说难解的问题,困惑。

  这世界上应该没人知道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快乐到底是生理功能还是内心感受,似乎每一种说法都有可以理解的地方,然而似乎每一种推到最后都让人觉得没有意义。这世界上没有真理,但是我们却一直苦苦寻找,人的生命也完全没有意义~

  最终我觉得还是佛教更加超脱,无需追求快乐,无需追求良好的主观感受,无需追逐意义。存在的一切只是存在的一切,没有好坏,没有贵贱,没有快乐和痛苦,也没有意义之说。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0

  西塞罗有句名言: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工作繁忙,但是坚持每天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仅手机版信息就让人应接不暇,看了头昏眼花。读一本好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学会系统性地认识和思考一些问题,释疑解惑,感知未来。

  《人类简史》的作者—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按时间顺序梳理了从智人出现到当今,又到未来人类发展全过程。书中确定了人类历史的三个关键节点: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技革命。

  认知革命是指距今7万到3万年,人类出现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能够通过语言传递事实和信息。认知革命以前,人类是灵长类动物的一种,认知革命以后,传说、神话、神及宗教出现,人与人之间通过这些虚拟的想象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纽带,协作和活动范围大幅扩张。认知革命以前,人类只有生物学上的特征,认知革命后,便产生了历史学,有了文化意义上人类历史。

  农业革命指大约1万年前,人类通过种植、驯养等方式,由狩猎游牧生活转向定居。通过发展农业,人类获取食物来源更有保障,为养活更多的人创造条件。人口大量增加,人类开始定居,农业社会形成,出现了商品交换,出现了统治阶层,进而出现了村镇、城市、王国。关于农业社会有两个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第一,到底是小麦利用了人类还是人类利用了小麦?从生物角度看,一个物种繁衍的速度加快,规模扩大,则意味着这种物种在物竞天择中取得了成功;反之,濒临灭绝的物种则意味着物种失败。因此,人类大规模的小麦种植活动对人类繁衍和发展的确有很大作用,但同时,小麦自身也因此获得物种的大发展。这样看来,人类利用小麦加快繁衍生息,但从小麦角度来看,却是小麦利用人类扩张到全球,是共生的结果。第二,人类大规模耕种到底是增加了幸福还是减少了幸福?一方面,大规模农业耕种使得人类拥有更多粮食免于饥饿和痛苦,也使人类得以定居并发展出商业和文化,无疑是好事。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农业耕种使得人类牢牢地被土地和作物束缚,不得不日复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进行农业生产,比游牧采集为生的辛劳程度有过之无不及。这样,原本为了增加幸福而进行的农业活动,反而使得农民劳累不堪,难言幸福。

  科技革命是近代以来,尤其是17、18世纪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引擎,科技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进步,使得人类逐渐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并征服世界。如今,科技不仅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也极大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人类简史》不是简单地把人类历史此般概述一遍。书中阐述“想象的世界”这一独特视角,是构成本书独特魅力的绝妙之处。《人类简史》阐述了人类文化、方方面面都是想象的产物。想象构建民族、社会和国家;想象构建了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经济规则;想象构建了公司、货币和金融;想象构建了政治、经济、文化;想象构建了昨天、今天和明天,想象让人类从动物变成了主宰世界的上帝。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0篇(扩展7)

——《今日简史》读书笔记3篇

《今日简史》读书笔记1

  《今日简史》是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简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简史三部曲”中,《人类简史》中详实地阐述了人类史诗般的进化史和讲故事的完整含义。人类编造一些想象出来的故事,然后进行传播。只要所有人都相信同样的一个故事,他们就会遵守同样的制度规则,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合作。《未来简史》讲的是人工智能和算法瓦解了人文主义之后的世界格局,是关于未来构想的科幻故事。相较前两部书,《今日简史》的整体氛围更加具有悲剧感,在此书中,作者分五大部分逐一提出和论述了当今社会的二十一个大命题。第一个大命题就是关于理想的幻灭,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的精英讲述了*主义、*和自由主义三大故事。靠着讴歌自由,自由主义在二十世纪打败了*,领先*,成为了人人追逐的当红故事。但是,突如其来的2008年金融危机,紧随其后的欧债危机,以及川普上台、英国脱欧等一系列事件让人们的自由主义理想几近幻灭。自由主义是一个关于普通人的故事,但是科技正在颠覆自由主义,试图把未来变成生化人、网络算法的世界。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将会改变人的思想,通过优化算法,科技可以控制人心,让人类再无自由可言。AI抢走人类的工作,使社会形成庞大的无用阶级,而小部分精英通过生物革命改造自己的身体,进化成为智神,人类的不*等升级为两个物种之间的不*等。人类正在失去自己的旧故事,而新的故事还没有到来。立足自由主义摇摇欲坠的当下,我们该怎么做?

  一、正视对世界、对环境、对自己的三个认识

  在此书的第五部分,作者给出了在未来世界生存下去的设想,关键在于正视对世界、对环境、对自己的三个认识。首先,认识到在这个被信息淹没的世界里,不连续性是最显著的特征,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是理解信息、判断信息,并由此组成整体世界观。其次,为了摆脱痛苦,我们需要放下对虚构的幻想,去观察具体的事物,了解关于自己、关于世界的真相。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在算法打算为我们做出所有的决定之前,我们最好尽快了解自己的心智。纵然科技正在颠覆世界,但我们依然有选择的余地。科技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取决于你怎么用它。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科技可以帮助你,但是如果你每天浑浑噩噩,那么算法就会按照它的方式来塑造你。所以,要认识自己,这是一条千年不变的最佳原则。

  二、认识自己的主体

  认识自己就是回答“我是谁”这个著名的哲学问题。认识自己的首要方面是对自己的主体认识,这一方面有两大主要流派。首先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主体理论,在这个著名论断里,笛卡尔实际上表达了他对人类能够拥有一个统一而自主的主体的确信,认为人类的所有知识都可以建立在统一自主的主体这个牢固的基础之上。与笛卡尔的主体观截然不同,另一流派“镜像理论”的自我认识主体除了自己之外,更加关注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读后感·该理论的创立者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在《镜像阶段》这篇著名的文章,他开宗明义地论述了“去中心化”主体理论,自我在他看来是由一种自身无法掌控的外部力量所决定的。他认为,个人主体是不存在的,从最初镜像中的“我”的影像,到后来“我”周围的人所构成的反射镜式形象,都是镜中幻象。身份认同欲望驱使人类个体终其一生致力于追求一个想象的理想自我,对主体理解自我的本质与身份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交网络的丰富,现在的人有了越来越多的“镜子”,通过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微博、推特,得到越来越多的镜中像,在众多的镜像中获取有助于自我成长的信息,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如何在影像交叠的浮华世界里对自我作出正确的认识?不焦虑、保持内心的*静是分辨不变形自我影像的基础。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正确认识环境、认识世界,才能做出正确的行动选择。

《今日简史》读书笔记2

  读完了尤瓦尔赫拉利的这本著作《今日简史》,这本书是在作者前俩部著作《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的基础上对人类命运的走向做了一些预测与分析,反思了当下全球人类所面临的发展问题,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的结合正在创造人类社会新的故事序章,理想的幻灭,旧的故事倒塌只是时间问题,从而折射到现实社会中则是:AI与智人隐性竞争的结果就是未来等你长大可能没有工作。

  大数据的高度发展和深入应用会产生数据霸权和社会公*的矛盾,未来不同国家的主体都会面临新的政治挑战,自由与*等的议题争议:谁该拥有数据。从而导致全球新的政治挑战,不过这会不断驱使人类文明走向世界大同,国族主义已经无法单一解决社会问题,新的无国界社群组织会重构部落再起,这是人类生物属性的价值体现。

  宗教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催化剂会依然延续下去,只是形式会做新的调整,因为人类的精神世界依然需要一片沙漠里的绿洲。科技具有俩面性,在AI时代里,永远不要低估人类的愚蠢,战争依然存在,人性的贪婪必然造就新的压迫与反抗。

  地球不是绕着人类转,曾经的地球是由恐龙主宰,然而现在呢,只是物种转换了角色而已,难道还会有人类之外的角色替代智人,答案在上帝那里。科技颠覆会产生绝望与希望,所以人类依然要谦逊,在没有达到移民火星的星际穿梭之前,地球生态的好坏影响着人类后代的发展。

  写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就是spaceX之父埃隆马斯克,他人生的最高目标则是做着人类大规模移民火星的庞大工程,海上火箭回收技术已经成为现实,读后感马斯克的火星之梦代表了人类在星际旅行上已经踏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不要妄称神的名义制造人类自己新的道德困境,在当下世俗主义社会里,要面对不完美,后真相时代依然需要虚构的故事建立合作,智人本身就是一个后真相物种。

  未来不是科幻电影,我们都会直面一个无法逃离的母体,意识和智能在新科技面前不再混淆,心智是可以被科技操控的,《病毒帝国》的电影场景会真实再现于人类社会,没有真实世界,母体之外还是母体。

  教育是改变中唯一不变的事,传统与未来只是时间线上的一种人为界定,知识*。人类依然会面临新的生存问题,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会用语言和文字继续编织新的故事,自由主义不再是人类文明的核心议题,心智和大脑是俩个议题,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自己,迄今为止我们对自身意识的了解仍然一无所知,禅修只是一种最基本的辅助工具而已。

  建议读完赫拉利的《未来简史》和《人类简史》之后,阅读此书会有一个思维层次上的认知连续性,也比较容易理解此书里作者的一些观点和思考。也许有人会感觉这本书内容不精彩,你要明白这不是小说故事,而是作者的一些人生思考和对人类社会议题的一些分析探讨。精彩在他的《未来简史》和《人类简史》已经深有体现。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0篇(扩展8)

——书籍《万物简史》读书笔记3篇

书籍《万物简史》读书笔记1

  “人是从地球上第一批动物演化而来的吗?一个人的DNA有多少个亿的密码字母?一个普通身材的成年人,躯体怎么可能包含着30颗*爆炸的能量?”带着一连串疑问,我翻开了这本厚厚的《万物简史》。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的周期规律,是从北美洲的单人纸牌游戏中获得了灵感;达尔文为蚯蚓弹起了钢琴,是为了研究声音和震动对它们的影响;发现第一批陆地动物鱼甲龙化石的瑞典古生物学家贾维克居然数错了手指、脚趾的数量,还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让别人看……

  科学从未如此引人入胜,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也从未如此充满惊奇和美妙。

  《万物简史》大大的拓展了我的视野,它引领我去探索宇宙,地球,生命和人类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进程。使我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和神奇,让我对人类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充满敬意。唤起了我对生命的崇敬之情。

  “一个星球,一次试验”。我想对待对待生命的最好方式是珍惜她的美好,并要为她创造更多的价值!

书籍《万物简史》读书笔记2

  《万物简史》这本书告诉我们:1774年,内维尔·马斯基林决定利用艾萨克·牛顿关于以引力来测定地球质量,而且更多地利用三角测量法,这需要爬很多的山,马斯基林和数学家查尔斯·赫顿一起爬上了苏格兰的斯希哈林山。赫顿在作计算的同时发明了高线,他宣布,地球的重量是将近5000万亿吨。1793年约翰·米歇尔留下一种仪器的图样,这台仪器将精确地测定地球的质量。1797年,享利·卡文迪许用米歇尔的仪器得出地球的质量为60万亿亿吨,他的结果跟目前最准确的估计数仅相差1%左右,真是了不起!

  这本书还告诉我们地球的年龄。其实,地球是在不断隆起的,赫顿还推测,是地球内部的地热创造了新的岩石和新的大陆,顶起了山脉。赫顿的现论中特别指出,形成地球的过程需要很我时间。还要再过100年左右的时间,科学界才能着手解决地球年龄的问题,赫顿很有才能,率领大家开创一门地质学。

  大家看到了吧,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多少知识,不仅我有讲的这些,还有生命、宇宙、行星等等,有句名言说得好啊,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推荐访问:简史 读书笔记 未来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0篇】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 《未来简史》读书笔记100字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