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工作内涵。 3、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文中体现的科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一名物理学家教育历程》教案设计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2、 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工作内涵。
3、 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文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培养科学兴趣,坚持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教育学生科学就在身边,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2、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小的时候,常常会谈及未来的理想,那时候我们常常无畏地说:我要做一名科学家,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很少有人再说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逐渐明白成为一名科学家是极其艰难的。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科学家呢? 今天我们就通过著名的理论物理学教授加来道雄的文章《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得到点启发吧!
二、作者简介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三、题解
中心词为教育历程,历程暗示说明顺序为时间顺序,那么一名物理学家指谁呢?加来道雄。那么本文就是一片自传性质的文章。
他的教育历程怎样?作者是不是从他的童年(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写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结构)
四、整体把握
1、本文的基本结构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童年的两件趣事,( 两件趣事,一是对鲤鱼世界的遐想, 一是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 极大地丰富了作者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作者走上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第二部分(第211段):主要叙述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 第三部分(第1218段):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
2、本文的基本内容
①人人都对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寻求自然的谜底,但是大多数人一般直接探寻自然本身,而作者却由人的观察角度,反思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看似作者少年时的思维超出同龄人,其实只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并且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
②作者少年时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他之所以感到激动人心,是因为他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当成一个侦探故事来阅读、探究,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也表现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
③高中时代,本应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享受青春年华,但作者却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在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验证爱因斯坦理论,探究反物质。作者进行这样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由①②到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历程和教育内容。
3、语言特点
作者借助于想象,采用了拟人化的笔法,让鲤鱼科学家们会看会想,会提出问题会说话,这样就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的浅显易懂。
作者讲究选词,讲究用恰如其分的词句来表达周蜜严谨的意思。
五、合作探究
1、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3.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意义:作者对鲤鱼世界是怎样遐想的?
作者猜测鲤鱼是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的,由此作者想象出有鲤鱼科学家们,它们的思想以及它们有过奇妙的经历等等。这种遐想给予作者的意义是充分挖掘了他的好奇心和发挥了想象力,并且他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也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
5.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 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 式。
(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6.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 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 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总结:童年的两件趣事之所以引导作者走上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是因为作者在这其中的一些基本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得到了充分地挖掘、培养和锻炼。它们是:
好奇心、想象力、探究能力、实验能力、不怕挫折、质疑求真的科学精神,尊重事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作者成为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学习他执着奋进的精神。
德育目标
培养科学精神,关注学科探索过程,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联系当下,探究作者进行科学实验的现实意义。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探索与创新”为人文主题,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动机、过程与方法,在获得科学认知的同时,体会人文之美与理性思考的价值,激发学生科学探索意识、创造激情和理性精神。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习整合阅读与表达,养成比较阅读的意识,将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贯穿在整个单元教学之中。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的基础上,已经对“科学精神”
有了一个较为全面和清晰的认识,因此在学习本文时仍需抓住这条主线,保有对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实证的科学方法;联系“任务”而精读、细读。
课型
自学课文
教学时间分配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
加来道雄,日裔美籍理论物理学家,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他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他是《超越爱因斯坦》、
《量子场论》和《超弦导论》的作者。
2、理论物理学
对应于物理学分为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物理学家也可以分为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当然,物理学中理论和实验都是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所以有时候这样的分类很难界定。
只不过在一个物理学家更偏重理论的情况下,他(她)被称为理论物理学家,例如爱因斯坦;而如果偏重实验,则称为实验物理学家,例如法拉第。
教学方法
合作、讨论、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科学家总是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浴缸里发现浮力......今天,加来道雄用他自己的方式来向我们解释对于未知的宇宙,我们就像那些生活在池塘中的鱼一样,面对暂时还未解开的谜题,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去探索,而不是妄自主观的否认其存在!
二、快速阅读全文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思考:作者在文中指出在童年有两件事情大大地丰富了他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他成为一个理论物理的历程,请找出是哪两件事?
明确:1、对鲤鱼世界的幻想。2、爱因斯坦的故事。
三、根据提示,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文章结构和内容的理解情况。)
(一)(1段)全文总括:记叙了由两件趣事引导自己走上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二)(2—11段)由对鲤鱼世界的遐想,推知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①幻想鲤鱼“科学家”研究的局限性。②推知人类对多维空间研究的局限性。
(三)(12—18段)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与学习研究。
①探究爱因斯坦未完成的理论。②建立自己的原子对撞机。
四、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1、“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2、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3、课文中多维空间历险故事(11段)和统一场理论书籍(14段)两小段内容,对“教育历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4、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五、探究
(设计意图: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六、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
在你看来,想象力、兴趣、实验精神对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该如何排序?结合《*》谈一谈除了上述优秀品质,你还有哪些补充?
板书设计
想象力兴趣实验精神
教后反思
对于一篇自学课文,如何引导学生在读中有所收获,设置问题就成为关键。因此,虽然表面上是学生在自读课文,但实际上教师对问题的设置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本文与《*》同处一篇课文中,受时长所限,比较阅读未能完全展开,这一点在今后教学中应重点关注。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设计3
【知识目标】
一、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二、理解作者回忆童年趣事对未来科学研究的意义与影响。
【能力目标】
一、能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基础上,联系个人学习、生活经历,谈谈生活、学习与理想的关系。
二、能迁移拓展,培养观察自然与社会,科学探究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情感目标】
一、培养强烈的求知欲与勇于探索实践的创新精神。
【课时】
一课时
【重点与难点】
一、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回忆童年趣事对未来科学研究的意义与影响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二、迁移拓展,联系个人学习、生活经历,谈谈生活、学习与理想的关系,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自我介绍并提出要求。
2 联系《动物游戏之谜》,导入新课,对作者进行简单介绍。
〖背景资料〗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他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加来道雄是著名的“超弦”理论创始人之一。
〖名家导入〗
如果有人想了解现代物理学最艰深的理论,就去读《超越时空》。它把“超空间理论”这种和者盖寡的“陽春白雪”淡化到“下里巴人”也能欣赏的程度。……超越时空的探索,乃20世纪人类的伟大智力壮举。
二 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
1 、请同学快速浏览文章,文章重点讲述作者在教育历程中的哪几个典型片段。
〖提示〗两件趣事,一是对鲤鱼世界的遐想,一是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
2 、请同学思考这几件事是怎样启迪作者走上科学探究道路的.,它对作者的成才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 一件事是否有趣,取决于一个人对事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自小喜欢思考问题,善于观察事物,并且能透过现象去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所以,对于鲤鱼在水中游这 种现象,对于老师讲的一个探索宇宙本质的科学家的故事,他便表现出了特别的兴趣。也许,在一般人看来,这两件事都极其*常。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自 然、对生命充满兴趣与激*情。促使作者从小就对科学领域的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在高中阶段就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从此走上了科学探究的道路。
3、作者能有所成就,除了从小就对科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和勇于实践的求索精神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可贵品质是什么?
〖提示〗他能超越一般世人所无法超越的世俗的约束,大胆进行科学实验,这种敢于挑战勇于实践的精神,使他的科学研究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4、作者读完能够找到的所有有关爱因斯坦及其理论的书籍之后,说:“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这句话中的“这一秘密”指什么?“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提示〗“这一秘密”指爱因斯坦的故事留给作者的悬念:他未完成的工作是什么?他桌上论文的内容是什么?什么问题可能会如此难以解决而又非常重要,值得他把有生之年花费在这种研究之中?如果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为:“爱因斯坦一生研究的究竟是什么问题?”
‘纵然”一句,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幽默:为了弄清自己所想弄清楚的“上帝是怎样创造了这个世界的”和这个“世界的内在规律”,作者“不得已”要做一名理论 物理学家;实际上,作者所要强调的是:要探索宇宙的本质,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而自己为了追求真理,再艰辛也要奋斗下去。所以,这句话表现了一位追求真理的科学家的执着精神和坚强意志。
【教师总结】成为一名科学家必须具备的条件:想象力——兴趣 ——专业知识学习探究创新精神
三 讨论交流
1 、引导学生回忆讨论各自的童年时代对自然或动物世界的种种奇思妙想。(联系《动物的游戏之谜》)
2 、我们在确立自己的兴趣、爱好之后,是否付诸实践,是否有明确的人生规划,遇到的困难又是什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四 迁移扩展
1 布置一篇作文要求同学用动物的眼光去观察,研究人类的某些行为。
2 完成《学案》P150“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
童年青年成年
鲤鱼世界的幻想(高中)
(想象力 乐趣) ——>建立实验室——>理论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的故事 (探究、创新)
(理论 知识)
1.你觉得作者关于“鲤龟到宇宙之外一游”的故事是作者小时候蹲在小池边时的遐想,还是在研究理论物理到一定境界后的类比联想?为什么?
1.这道题的答案不惟一。因为作者小时候有强烈的好奇心,蹲在小池边的“遐想”定很多,主要内容应该是小时候遐想的;但是,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是在他对理论物理学有相当研究之后了,所以在文章中—定带有成年以后的思想,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 作者后面用“我常想”引出的文字,这些思想已经不完全是儿时的遐想,而带有更多的理性*色*彩:所以,上面这段文字,更多的应该是作者研究理论物理学达到一定 境界之后的类比联想。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设计3篇扩展阅读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设计3篇(扩展1)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10篇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感受文本的语言张力,在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把握文章的主题。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感受语言逻辑思维之美,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来感知科学精神的伟大。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感知*医学的博大精深,体会医学研究精神,感悟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教学重点以文本为基础,通过对内容的分析,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探讨文本表现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小的时候,常常会谈及未来的理想,那时候我们常常无畏地说:“我要做一名科学家”,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很少有人再说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逐渐明白成为一名科学家是极其艰难的。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科学家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著名的理论物理学教授加来道雄的文章《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得到点启发吧!
2.作者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文中“童年的两件趣事”是什么?除了这两个趣事,作者还写了成长中什么事例?
2.字词检测。(见课件)
3.把握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文中“童年的两件趣事”:鲤鱼世界的幻想;爱因斯坦故事。成长中主要谢了建立实验室的事例。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全文总纲,点明后面的写作内容。
第二部分(2—11段):主要叙述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
第三部分(第12—18段):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
三、品读鉴赏
1.“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参考提示:⑴“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2.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参考提示:“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3.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是怎样启迪作者走上科学探索的道路的呢?
参考提示: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使作者产生对同一场理论的兴趣,好像侦探一样给予找到故事的线索和结局。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四、合作探究
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参考提示: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
(3)实验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
五、任务坐实
1.屠呦呦和加来道雄的献身科学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成为一名科学家需要那些素质?请你举出几个和作者成长历程相似的科学家?
参考提示:两人进行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精神品质,告诉我们:人要想有所成就仅仅空想是不行的,要有严谨、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风,从基础做起,重在实践。
应具备下列品质:奇特的想象力;探究的精神;实验的精神;自主创新精神;奉献精神;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固步自封;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例如华罗庚、爱因斯坦、钱学森、牛顿、瓦特、居里夫人等。
2.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你觉得阅读科学类知识性读物文章的阅读应该抓住哪些要领?
筛选整合文章关键信息;
用结构分析法来快速阅读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
善于发现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激发自己的科学兴趣;
……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中的重点字音字形和成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章语言的严谨、准确的特征,学习作者深入浅出介绍科学原理的写作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作者所具备的科学品质,领会想象和兴趣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感受科学发现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物欲纵横的现代化时代,你还是否记得自己童年时对于未来最美好的期盼?有多少人,在懵懂无知时,明眸皓目中闪烁着满满的对科学的期待。这颗科学的种子,有的正在生根发芽,有的暂时滋养于心灵的土壤。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科学家的成长时代,感悟那份对科学的热情。
2、写作背景
“*行宇宙”是指在已知宇宙之外还可能存在的相似的其他宇宙。有学者描述*行宇宙时用了这样的比喻:它们可能处于同一空间体系,但时间体系不同,就好像同在一条铁路线上疾驰的先后两列火车;它们有可能处于同时间体系,但空间体系不同,就好像同时行驶在立交桥上下两层通道中的小汽车。“多维空间”理论认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简单与复杂,与我们所选择的空间维数有关。在一个维空间中,只能容纳点和线的`运动;在一个二维空间中,已经可以有面的存在,只有三维空间,才允许有运动的立体物。这立体的存在物可以是生命体,也可以是物体。但三维空间并不是可以容纳一切的,有些更高的存在很可能不是三维空间的框架所能容纳的。即使加上时间,构成四维时空,也还是有一些现象不能说明。
3、作者介绍
加来道雄,和族,科学家,1947年(丁亥年)1月24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科学畅销书作者,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1ey)物理学博士、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的理论物理学教授,超弦理论的专家。
加来道雄的著作都广受赞誉,《构想未来》《超越爱因斯坦和超空间》《*行宇宙》均被《*》和《*》提名为当年的最佳科学读物之一。他主持着一档全美国联网的科学广播节目,还在<晓闻热线入《60分钟》《早安美国》以及《拉里.金直播在线》之类的全美国性电视节目中亮相。
4、题目解说
明确:题记的种类包括:阐发式、诠释题目式、点明题旨式、总领全文式、设喻寓理式
本文题记的作用:提示下文是在介绍有关科学的观点
5、层次结构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童年的两件趣事,(两件趣事,一是对鲤鱼世界的遐想,一是对爱因斯坦未竞事业的向往。)极大地丰富了作者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作者走上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第二部分(第2-11段):主要叙述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
第三部分(第12-18段):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竞事业的向往。
6、全文分析
1、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感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3、“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意义:作者对鲤鱼世界是怎样遐想的?
作者猜测鲤鱼是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的,由此作者想象出有“鲤鱼科学家们”,它们的思想以及它们有过奇妙的经历等等。这种遐想给予作者的意义是充分挖掘了他的好奇心和发挥了想象力,并且他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也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
5、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6、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四、布置作业
以“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有感”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作文。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工作内涵。
3、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文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培养科学兴趣,坚持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教育学生科学就在身边,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小的时候,常常会谈及未来的理想,那时候我们常常无畏地说:“我要做一名科学家”,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很少有人再说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逐渐明白成为一名科学家是极其艰难的。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科学家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著名的理论物理学教授加来道雄的文章《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得到点启发吧!
二、作者简介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三、题解
中心词为“教育历程”,“历程”暗示说明顺序为时间顺序,那么“一名物理学家”指谁呢?加来道雄。那么本文就是一片自传性质的文章。
他的“教育历程”怎样?作者是不是从他的童年(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写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结构)
四、整体把握
1、本文的基本结构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童年的两件趣事,(两件趣事,一是对鲤鱼世界的遐想,一是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极大地丰富了作者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作者走上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第二部分(第2—11段):主要叙述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第三部分(第12—18段):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
2、本文的基本内容
①人人都对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寻求自然的“谜底”,但是大多数人一般直接探寻自然本身,而作者却由人的观察角度,反思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看似作者少年时的思维超出同龄人,其实只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并且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
②作者少年时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他之所以感到“激动人心”,是因为他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当成一个“侦探故事”来阅读、探究,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也表现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
③高中时代,本应“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享受青春年华,但作者却“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在“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验证爱因斯坦理论,探究反物质。作者进行这样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由①②到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历程”和“教育内容”。
3、语言特点
作者借助于想象,采用了拟人化的笔法,让“鲤鱼科学家”们会看会想,会提出问题会说话,这样就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的浅显易懂。
作者讲究选词,讲究用恰如其分的词句来表达周蜜严谨的意思。
五、合作探究
1、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
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3、“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意义:作者对鲤鱼世界是怎样遐想的?
作者猜测鲤鱼是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的,由此作者想象出有“鲤鱼科学家们”,它们的思想以及它们有过奇妙的经历等等。这种遐想给予作者的意义是充分挖掘了他的好奇心和发挥了想象力,并且他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也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
5、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6、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总结:童年的两件趣事之所以引导作者走上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是因为作者在
这其中的一些基本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得到了充分地挖掘、培养和锻炼。它们是:好奇心、想象力、探究能力、实验能力、不怕挫折、质疑求真的科学精神,尊重事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掌握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2.感悟科学精神,从中获取未来自己成长的启示。
3.培养学生相关科学精神。
重点:
1.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梳理文章内容;
2.理解“教育”的内涵,领会科学精神,获取自己成长的启示。
3.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相关科学精神。
难点:
理解“教育”内涵,具体把握三件经历对作者成长的教育作用,以及三件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2.作者及相关文体知识简介
加来道雄
科普文章
自读课文
二、感知文章内容
历程三件事:
1.观鱼的遐想。
2.探索爱因斯坦未竟事业。
3.做实验建立原子对撞机。
三、阅读探究
1.分组探讨三件事对作者的教育作用,初步了解文中的科学精神。
2.建设性地回答钱学森之问。
3.把握三件事的内在联系,认清科学探索的过程,理解诸多科学精神的整体作用。
四、课堂延伸拓展
分享想象故事,激发想象力,培养一种最基本的科学精神。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作业13的阅读题。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感受文本的语言张力,在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把握文章的主题。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感受语言逻辑思维之美,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来感知科学精神的伟大。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感知*医学的博大精深,体会医学研究精神,感悟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教学重点:
以文本为基础,通过对内容的分析,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探讨文本表现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小的时候,常常会谈及未来的理想,那时候我们常常无畏地说:“我要做一名科学家”,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很少有人再说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逐渐明白成为一名科学家是极其艰难的。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科学家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著名的理论物理学教授加来道雄的文章《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得到点启发吧!
2.作者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文中“童年的两件趣事”是什么?除了这两个趣事,作者还写了成长中什么事例?
2.字词检测。(见课件)
3.把握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文中“童年的两件趣事”:鲤鱼世界的幻想;爱因斯坦故事。成长中主要谢了建立实验室的事例。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全文总纲,点明后面的写作内容。
第二部分(2—11段):主要叙述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
第三部分(第12—18段):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
三、品读鉴赏
1.“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参考提示: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2.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参考提示:“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3.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是怎样启迪作者走上科学探索的道路的呢?
参考提示: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使作者产生对同一场理论的兴趣,好像侦探一样给予找到故事的线索和结局。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四、合作探究
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参考提示: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
(3)实验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
五、任务坐实
1.屠呦呦和加来道雄的献身科学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成为一名科学家需要那些素质?请你举出几个和作者成长历程相似的科学家?
参考提示:两人进行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精神品质,告诉我们:人要想有所成就仅仅空想是不行的,要有严谨、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风,从基础做起,重在实践。
应具备下列品质:奇特的想象力;探究的精神;实验的精神;自主创新精神;奉献精神;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固步自封;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例如华罗庚、爱因斯坦、钱学森、牛顿、瓦特、居里夫人等。
2.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你觉得阅读科学类知识性读物文章的阅读应该抓住哪些要领?
筛选整合文章关键信息;用结构分析法来快速阅读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善于发现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激发自己的科学兴趣。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作者成为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学习他执着奋进的精神。
德育目标
培养科学精神,关注学科探索过程,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联系当下,探究作者进行科学实验的现实意义。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探索与创新”为人文主题,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动机、过程与方法,在获得科学认知的.同时,体会人文之美与理性思考的价值,激发学生科学探索意识、创造激情和理性精神。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习整合阅读与表达,养成比较阅读的意识,将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贯穿在整个单元教学之中。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的基础上,已经对“科学精神”有了一个较为全面和清晰的认识,因此在学习本文时仍需抓住这条主线,保有对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实证的科学方法;联系“任务”而精读、细读。
课型
自学课文
教学时间分配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
加来道雄,日裔美籍理论物理学家,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他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他是《超越爱因斯坦》、《量子场论》和《超弦导论》的作者。
2、理论物理学
对应于物理学分为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物理学家也可以分为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当然,物理学中理论和实验都是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所以有时候这样的分类很难界定。
只不过在一个物理学家更偏重理论的情况下,他(她)被称为理论物理学家,例如爱因斯坦;而如果偏重实验,则称为实验物理学家,例如法拉第。
教学方法
合作、讨论、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科学家总是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浴缸里发现浮力......今天,加来道雄用他自己的方式来向我们解释对于未知的宇宙,我们就像那些生活在池塘中的鱼一样,面对暂时还未解开的谜题,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去探索,而不是妄自主观的否认其存在!
二、快速阅读全文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思考:作者在文中指出在童年有两件事情大大地丰富了他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他成为一个理论物理的历程,请找出是哪两件事?
明确:
1、对鲤鱼世界的幻想。
2、爱因斯坦的故事。
三、根据提示,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文章结构和内容的理解情况。)
(一)(1段)全文总括:记叙了由两件趣事引导自己走上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二)(2—11段)由对鲤鱼世界的遐想,推知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①幻想鲤鱼“科学家”研究的局限性。
②推知人类对多维空间研究的局限性。
(三)(12—18段)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与学习研究。
①探究爱因斯坦未完成的理论。
②建立自己的原子对撞机。
四、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1、“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2、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3、课文中多维空间历险故事(11段)和统一场理论书籍(14段)两小段内容,对“教育历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4、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五、探究
(设计意图: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六、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
在你看来,想象力、兴趣、实验精神对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该如何排序?结合《*》谈一谈除了上述优秀品质,你还有哪些补充?
板书设计
想象力兴趣实验精神
教后反思
对于一篇自学课文,如何引导学生在读中有所收获,设置问题就成为关键。因此,虽然表面上是学生在自读课文,但实际上教师对问题的设置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本文与《*》同处一篇课文中,受时长所限,比较阅读未能完全展开,这一点在今后教学中应重点关注。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7
【知识目标】
一、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二、理解作者回忆童年趣事对未来科学研究的意义与影响。
【能力目标】
一、能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基础上,联系个人学习、生活经历,谈谈生活、学习与理想的关系。
二、能迁移拓展,培养观察自然与社会,科学探究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情感目标】
一、培养强烈的求知欲与勇于探索实践的创新精神。
【课时】一课时
【重点与难点】
一、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回忆童年趣事对未来科学研究的意义与影响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二、迁移拓展,联系个人学习、生活经历,谈谈生活、学习与理想的关系,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自我介绍并提出要求。
2、联系《动物游戏之谜》,导入新课,对作者进行简单介绍。
〖背景资料〗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他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加来道雄是著名的“超弦”理论创始人之一。
〖名家导入〗
如果有人想了解现代物理学最艰深的理论,就去读《超越时空》。它把“超空间理论”这种和者盖寡的“陽春白雪”淡化到“下里巴人”也能欣赏的程度。……超越时空的探索,乃20世纪人类的伟大智力壮举。
二整体把握,理清文章脉络
1、请同学快速浏览文章,文章重点讲述作者在教育历程中的哪几个典型片段。
〖提示〗两件趣事,一是对鲤鱼世界的遐想,一是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
2、请同学思考这几件事是怎样启迪作者走上科学探究道路的,它对作者的成才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一件事是否有趣,取决于一个人对事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自小喜欢思考问题,善于观察事物,并且能透过现象去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所以,对于鲤鱼在水中游这种现象,对于老师讲的一个探索宇宙本质的科学家的故事,他便表现出了特别的兴趣。也许,在一般人看来,这两件事都极其*常。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自然、对生命充满兴趣与激情。促使作者从小就对科学领域的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在高中阶段就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从此走上了科学探究的道路。
3、作者能有所成就,除了从小就对科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和勇于实践的求索精神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可贵品质是什么?
〖提示〗他能超越一般世人所无法超越的世俗的约束,大胆进行科学实验,这种敢于挑战勇于实践的精神,使他的科学研究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4、作者读完能够找到的所有有关爱因斯坦及其理论的书籍之后,说:“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
这句话中的“这一秘密”指什么?“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提示〗
“这一秘密”指爱因斯坦的故事留给作者的悬念:他未完成的工作是什么?他桌上论文的内容是什么?什么问题可能会如此难以解决而又非常重要,值得他把有生之年花费在这种研究之中?如果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为:“爱因斯坦一生研究的究竟是什么问题?”
‘纵然”一句,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幽默:为了弄清自己所想弄清楚的“上帝是怎样创造了这个世界的”和这个“世界的内在规律”,作者“不得已”要做一名理论物理学家;实际上,作者所要强调的是:要探索宇宙的本质,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而自己为了追求真理,再艰辛也要奋斗下去。所以,这句话表现了一位追求真理的科学家的执着精神和坚强意志。
【教师总结】
成为一名科学家必须具备的条件:
想象力、兴趣、专业知识学习、探究创新精神
三讨论交流
1、引导学生回忆讨论各自的童年时代对自然或动物世界的种种奇思妙想。(联系《动物的游戏之谜》)
2、我们在确立自己的兴趣、爱好之后,是否付诸实践,是否有明确的人生规划,遇到的困难又是什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四迁移扩展
1、布置一篇作文要求同学用动物的眼光去观察,研究人类的某些行为。
2、完成《学案》P150“课外延伸”。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二、能力培养目标
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二、相关知识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理论物理学知识:
(1)统一场论
根据现代物理学知识,将我们的宇宙结合起来的力有四种: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物理学家运用量子力学,已经把后三种力统一起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和他的学生米尔斯提出杨一米尔斯场理论,解决了这一问题,被称为“标准模型”。但是这一理论因为计算繁复无比而让人头疼),但是引力仍然游离在外。爱因斯坦毕终生之力想寻求四种力的统一,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理论,最终也没有实现。
(2)高维空间
现代理论物理学认为,统一四种力的前景,在于高维空间(如十维或更高)理论的确立。比如对于古人来讲,风暴是怎样产生的,风暴会袭击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袭来,什么时候结束,他们是一无所知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坦的大地上,只能靠肉眼从近似于二维*面的角度来观察,即使有简单的预报,也都是靠经验来推测的。现在有了气象卫星,从太空这样三维角度观察地球,在地面上看来神秘莫测的风暴被看得一清二楚,可以精准地预报风暴的动向。同样,理论物理学家认为,传统的四维(空间三维加上时间)理论太“小”,不能解释宇宙中的四种力。当他们超越四维而在更高维(如十维或更高)中寻求统一这四种力时,就能得到一种简单、漂亮的解决模型(科学家认为宇宙应该是简单、合谐的)。
高维空间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后10-43秒,十维宇宙分解成四维宇宙和六维宇宙,四维宇宙暴胀,经过近一百五十亿年,演变成今天我们生活的宇宙。大爆炸后10-35秒,大统一力分开。但是高维空间理论很难在实验室中得到证实,因为要模拟当时的环境,需要的能量太大,根本无法做到,所以现在高维空间理论只能是“理论”。
【自主学习】
1、本文的基本结构
2、本文的基本内容
【合作探究】
1、【提问】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2、【提问】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问题刨根问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3、【提问】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掌握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2.感悟科学精神,从中获取未来自己成长的启示。
3.培养学生相关科学精神。
重点:
1.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梳理文章内容;
2.理解“教育”的内涵,领会科学精神,获取自己成长的启示。
3.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相关科学精神。
难点:
理解“教育”内涵,具体把握三件经历对作者成长的教育作用,以及三件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2.作者及相关文体知识简介
加来道雄
科普文章
自读课文
二、感知文章内容
历程三件事:
1.观鱼的遐想
2.探索爱因斯坦未竟事业
3.做实验建立原子对撞机
三、阅读探究
1.分组探讨三件事对作者的教育作用,初步了解文中的科学精神。
2.建设性地回答钱学森之问。
3.把握三件事的内在联系,认清科学探索的过程,理解诸多科学精神的整体作用。
四、课堂延伸拓展
分享想象故事,激发想象力,培养一种最基本的科学精神。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作业13的阅读题。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②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③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能力目标
观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发生这些物态变化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想一想,然后填写下列空白。
教师:培养复习的好习惯且可以“温故知新”
二、引入课题
教师:除了以上四个物态变化,还有没有其它变化吗?
学生:讨论:还有没有其它物态物态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和探索思维。
学生:观看新旧灯泡的实物投影,观察、对比灯丝的粗细。
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质疑。
提出问题:为什么用久的灯丝会变细?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讨论,回答:物体不需要经过液华过程,直接变成了气体和固体。
教师:直接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物体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叫升华;物体由气体直接变成固体的过程叫凝华。
三、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教师:通过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让学生想想“升华和凝华”过程需要什么条件?是要放热还是要吸热?引导学生观察物态变化条件。培养学生的联系对比思维。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互逆过程现象,回答: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四、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师:播放雾松、冰箱内结霜的图片及冰冻的衣服变干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物态变化现象和过程。
学生:观察、思考、判断,进一步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教师: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提出实例。
想一想: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升华和凝华”,同学们可根据课前收集的信息回答。
学生:感受、思考、分析、讨论收集到的信息并综合应用联系发散思维,回答:“樟脑丸”变小、“干冰”制冷、灯丝变细等是升华;霜的形成、灯泡发黑、玻璃窗的冰花等是凝华。
教师: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加深对“升华凝华”的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让学生阅读“科学世界”的内容,学生根据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来对此现象做出解释。
学生:分析、小组讨论。
教师:培养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中的物理学道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小结
教师:请学生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学生:思考,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谈谈学生学习感受。
教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设计3篇(扩展2)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10篇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二、能力培养目标
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高维空间对普通人来说,是很难想像的。所以,教学重点是文章内容,而不是相关的科学知识。相关知识教师有所了解,能帮助教学课文即可,不必教授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成为一位科学家是无数有志青年的梦想,对物理的探究更是许多年轻的学子孜孜以求的,我们来看一下加来道雄的成长道路,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板书)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2、本文的基本结构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结构如图:
童年
青年
(成年)
鲤鱼世界的幻想(想像)
实验
(理论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故事(理论)
3、本文的基本内容
①人人都对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寻求自然的“谜底”,但是大多数人一般直接探寻自然本身,而作者却由人的观察角度,反思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看似作者少年时的思维超出同龄人,其实只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并且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②作者少年时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他之所以感到“激动人心”,是因为他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当成一个“侦探故事”来阅读、探究,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也表现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③高中时代,本应“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享受青春年华,但作者却“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在“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验证爱因斯坦理论,探究反物质。作者进行这样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由①②到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历程”和“教育内容”。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提问】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明确】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3、【提问】“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点:(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提问】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5、【提问】课文中阅读多维空间历险故事和统一场理论书籍两小段内容,对“教育历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实验室,这三个事例已经把“教育历程”完整地勾画出来。而夹杂在其中的两个小事例,主要起补充和衔接的作用。历险故事加深作者对高维空间的想像,激发兴趣;而阅读统一场理论书籍,既表现高中阶段作者求知的热情,也衔接起由理论到实验的探究过程。
6、【提问】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问题刨根问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明确】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7、【提问】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课后布置作业: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中的重点字音字形和成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章语言的严谨、准确的特征,学习作者深入浅出介绍科学原理的写作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作者所具备的科学品质,领会想象和兴趣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感受科学发现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物欲纵横的现代化时代,你还是否记得自己童年时对于未来最美好的期盼?有多少人,在懵懂无知时,明眸皓目中闪烁着满满的对科学的期待。这颗科学的种子,有的正在生根发芽,有的暂时滋养于心灵的土壤。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科学家的成长时代,感悟那份对科学的热情。
2、写作背景
“*行宇宙”是指在已知宇宙之外还可能存在的相似的其他宇宙。有学者描述*行宇宙时用了这样的比喻:它们可能处于同一空间体系,但时间体系不同,就好像同在一条铁路线上疾驰的先后两列火车;它们有可能处于同时间体系,但空间体系不同,就好像同时行驶在立交桥上下两层通道中的小汽车。“多维空间”理论认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简单与复杂,与我们所选择的空间维数有关。在一个维空间中,只能容纳点和线的`运动;在一个二维空间中,已经可以有面的存在,只有三维空间,才允许有运动的立体物。这立体的存在物可以是生命体,也可以是物体。但三维空间并不是可以容纳一切的,有些更高的存在很可能不是三维空间的框架所能容纳的。即使加上时间,构成四维时空,也还是有一些现象不能说明。
3、作者介绍
加来道雄,和族,科学家,1947年(丁亥年)1月24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科学畅销书作者,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1ey)物理学博士、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的理论物理学教授,超弦理论的专家。
加来道雄的著作都广受赞誉,《构想未来》《超越爱因斯坦和超空间》《*行宇宙》均被《*》和《*》提名为当年的最佳科学读物之一。他主持着一档全美国联网的科学广播节目,还在<晓闻热线入《60分钟》《早安美国》以及《拉里.金直播在线》之类的全美国性电视节目中亮相。
4、题目解说
明确:题记的种类包括:阐发式、诠释题目式、点明题旨式、总领全文式、设喻寓理式
本文题记的作用:提示下文是在介绍有关科学的观点
5、层次结构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童年的两件趣事,(两件趣事,一是对鲤鱼世界的遐想,一是对爱因斯坦未竞事业的向往。)极大地丰富了作者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作者走上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第二部分(第2-11段):主要叙述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
第三部分(第12-18段):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竞事业的向往。
6、全文分析
1、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感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3、“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意义:作者对鲤鱼世界是怎样遐想的?
作者猜测鲤鱼是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的,由此作者想象出有“鲤鱼科学家们”,它们的思想以及它们有过奇妙的经历等等。这种遐想给予作者的意义是充分挖掘了他的好奇心和发挥了想象力,并且他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也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
5、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6、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四、布置作业
以“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有感”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作文。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掌握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2.感悟科学精神,从中获取未来自己成长的启示。
3.培养学生相关科学精神。
重点:
1.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梳理文章内容;
2.理解“教育”的内涵,领会科学精神,获取自己成长的启示。
3.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相关科学精神。
难点:
理解“教育”内涵,具体把握三件经历对作者成长的教育作用,以及三件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2.作者及相关文体知识简介
加来道雄
科普文章
自读课文
二、感知文章内容
历程三件事:
1.观鱼的遐想。
2.探索爱因斯坦未竟事业。
3.做实验建立原子对撞机。
三、阅读探究
1.分组探讨三件事对作者的教育作用,初步了解文中的科学精神。
2.建设性地回答钱学森之问。
3.把握三件事的内在联系,认清科学探索的过程,理解诸多科学精神的整体作用。
四、课堂延伸拓展
分享想象故事,激发想象力,培养一种最基本的科学精神。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作业13的阅读题。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感受文本的语言张力,在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把握文章的主题。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感受语言逻辑思维之美,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来感知科学精神的伟大。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感知*医学的博大精深,体会医学研究精神,感悟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教学重点:
以文本为基础,通过对内容的分析,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探讨文本表现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小的时候,常常会谈及未来的理想,那时候我们常常无畏地说:“我要做一名科学家”,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很少有人再说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逐渐明白成为一名科学家是极其艰难的。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科学家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著名的理论物理学教授加来道雄的文章《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得到点启发吧!
2.作者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文中“童年的两件趣事”是什么?除了这两个趣事,作者还写了成长中什么事例?
2.字词检测。(见课件)
3.把握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文中“童年的两件趣事”:鲤鱼世界的幻想;爱因斯坦故事。成长中主要谢了建立实验室的事例。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全文总纲,点明后面的写作内容。
第二部分(2—11段):主要叙述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
第三部分(第12—18段):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
三、品读鉴赏
1.“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参考提示: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2.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参考提示:“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3.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是怎样启迪作者走上科学探索的道路的呢?
参考提示: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使作者产生对同一场理论的兴趣,好像侦探一样给予找到故事的线索和结局。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四、合作探究
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参考提示: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
(3)实验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
五、任务坐实
1.屠呦呦和加来道雄的献身科学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成为一名科学家需要那些素质?请你举出几个和作者成长历程相似的科学家?
参考提示:两人进行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精神品质,告诉我们:人要想有所成就仅仅空想是不行的,要有严谨、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风,从基础做起,重在实践。
应具备下列品质:奇特的想象力;探究的精神;实验的精神;自主创新精神;奉献精神;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固步自封;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例如华罗庚、爱因斯坦、钱学森、牛顿、瓦特、居里夫人等。
2.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你觉得阅读科学类知识性读物文章的阅读应该抓住哪些要领?
筛选整合文章关键信息;用结构分析法来快速阅读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善于发现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激发自己的科学兴趣。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作者成为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学习他执着奋进的精神。
德育目标
培养科学精神,关注学科探索过程,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联系当下,探究作者进行科学实验的现实意义。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探索与创新”为人文主题,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动机、过程与方法,在获得科学认知的.同时,体会人文之美与理性思考的价值,激发学生科学探索意识、创造激情和理性精神。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习整合阅读与表达,养成比较阅读的意识,将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贯穿在整个单元教学之中。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的基础上,已经对“科学精神”有了一个较为全面和清晰的认识,因此在学习本文时仍需抓住这条主线,保有对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实证的科学方法;联系“任务”而精读、细读。
课型
自学课文
教学时间分配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
加来道雄,日裔美籍理论物理学家,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他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他是《超越爱因斯坦》、《量子场论》和《超弦导论》的作者。
2、理论物理学
对应于物理学分为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物理学家也可以分为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当然,物理学中理论和实验都是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所以有时候这样的分类很难界定。
只不过在一个物理学家更偏重理论的情况下,他(她)被称为理论物理学家,例如爱因斯坦;而如果偏重实验,则称为实验物理学家,例如法拉第。
教学方法
合作、讨论、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科学家总是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浴缸里发现浮力......今天,加来道雄用他自己的方式来向我们解释对于未知的宇宙,我们就像那些生活在池塘中的鱼一样,面对暂时还未解开的谜题,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去探索,而不是妄自主观的否认其存在!
二、快速阅读全文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思考:作者在文中指出在童年有两件事情大大地丰富了他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他成为一个理论物理的历程,请找出是哪两件事?
明确:
1、对鲤鱼世界的幻想。
2、爱因斯坦的故事。
三、根据提示,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文章结构和内容的理解情况。)
(一)(1段)全文总括:记叙了由两件趣事引导自己走上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二)(2—11段)由对鲤鱼世界的遐想,推知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①幻想鲤鱼“科学家”研究的局限性。
②推知人类对多维空间研究的局限性。
(三)(12—18段)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与学习研究。
①探究爱因斯坦未完成的理论。
②建立自己的原子对撞机。
四、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1、“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2、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3、课文中多维空间历险故事(11段)和统一场理论书籍(14段)两小段内容,对“教育历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4、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五、探究
(设计意图: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六、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
在你看来,想象力、兴趣、实验精神对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该如何排序?结合《*》谈一谈除了上述优秀品质,你还有哪些补充?
板书设计
想象力兴趣实验精神
教后反思
对于一篇自学课文,如何引导学生在读中有所收获,设置问题就成为关键。因此,虽然表面上是学生在自读课文,但实际上教师对问题的设置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本文与《*》同处一篇课文中,受时长所限,比较阅读未能完全展开,这一点在今后教学中应重点关注。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是美籍日裔理论物理学家加来道雄的作品。加来道雄是什么人?这位纽约市州立大学的理论物理学教授是超弦理论的奠基人,而超弦理论则是解开当年爱因斯坦冥思苦想却不得其解的“万物至理”的一把钥匙。虽然身为理论物理学家兼科普作家,但加来道雄在这篇文章中却没有向我们讲解科学知识或理论,而是回顾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确定人生方向意义最为重大的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即童年时期和青年时期。
文章开头就明确指出“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因此文章自然而然地按照时间顺序将这两件趣事娓娓道来。第一件趣事是鲤鱼世界的幻想。鲤鱼世界的幻想围绕“想象力”展开,作者试图从鲤鱼的角度来认识它所生活的世界,并借此来观照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通过隐晦地比较可以看出,人类和鲤鱼一样,在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的认识方面存在着保守、固执等局限,由此作者提出自己的想法:既然鲤鱼世界之外还有未知世界,那么人类世界之外是不是也有未知的世界呢?于是他童年时期的兴趣定位在了高维世界存在的可能性问题上。
第二件趣事是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这一历程是确立他人生走向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单纯地因为事件本身的神秘而感到好奇,仅仅停留于浅层次的感性认识;第二层次是在查阅资料了解爱因斯坦和他的理论后,加来道雄受到鼓舞和感动,决心对这件事情刨根究底,从而确立了今后的人生方向——理论物理学家。这是他迈向科学研究和探索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第三个层次是他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到爱因斯坦最后研究的是统一场论之后,也是他真正进入科研状态后遇到的第一个困难——高维世界和统一场论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对这关键的一点他不理解。这就进一步把他的研究范围确定了,加来道雄的科学探索之路由此展开。
为了解决眼前这个难题,他又开始广泛查阅资料,尽管知道科学家中已经有人建造出来产生反物质所必须的原子对撞机,作为高中生的他却没有想过放弃。如果说童年的两件趣事“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乃至进一步确定了“我”此后具体的科学研究范围的话,那么在高中阶段完成的第一个实验则更多地磨砺了作者的意志,养成了他的坚韧品质。这中间有多少困难、多少阻碍他都没有细说,但是他却明确表示他身上具备有“年轻人不被世俗观念所约束而畏葸不前”的特点,因此,他在父母亲的支持下,本着执着和探索的精神,奉献出自己的整个圣诞假期和所有的业余时间,终于建造出了他的电子感应加速器。
文章尽管只具体写了两个阶段的三个事件,但是在他走向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却突出表现了一个科学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想象力(鲤鱼世界幻想)、好奇心(爱因斯坦未完成的论文)、探索精神(思考和大量查阅资料)和实验精神(制造电子感应加速器)。同时他的成长经历也给我们普通人以深刻的启示:任何人要想成功都离不开大胆的想象、怀疑和猜测,不能固步自封;兴趣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但要达到成功的彼岸离不了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这或许正是作者要告诉我们后辈的,希望大家能踏着他的脚步,一步一步取得进步。
【教学设想及依据】
《湖北省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实施指导意见》中提出:我们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独特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提供学习空间,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而《高中语文新课标》也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是美籍日裔物理学家加来道雄自述成长历程的一篇文章。因为是物理学家,所以其中必然涉及到物理知识,而老师在教学中既要使理科生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又要激发文科生对自然科学探索的兴趣。既要还原加来道雄由一个普通少年成长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过程,又要避开物理知识从文本的角度进行解读,这样就必然会遇到一定的阅读障碍和文本解读方面的困难。
因此,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我抓住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的特点,一开始就让学生把握住课文标题中的“历程”在文章中的具体事件。然后再针对每个具体事件展开:第一个事件即鲤鱼世界的幻想部分,让学生在文章中寻找、然后讨论交流比较人类和鲤鱼对世界认识的相似之处,突出其中“想象力”的重要性;第二个事件是“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部分,重点把握作者“好奇(觉得事件神秘)——探索(查阅资料,明确人生方向)——发现问题(查阅资料,确定科研范围)”的过程——这实际上也是他走向科研之路的关键过程;第三个事件是“完成电子感应加速器的实验”,这个相对简单,只突出作者冲破世俗束缚、不畏艰难、执着创新的精神品质即可。
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文章题目为什么是“教育历程”而不是“成长历程”的问题,让学生考虑人的“自我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关注自我兴趣的培养,启迪他们执着的追求精神,尤其注意作者对科学热爱的启蒙和对自然及社会的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快速浏览课文,了解作者的成长历程,理清文章思路。
童年时期青年时期(成年时期)
鲤鱼世界的幻想
爱因斯坦故事建立实验室成为理论物理学家
三、习读课文
1.讨论交流,合作探究:鲤鱼对世界的认识和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对此有何认识?
2.读指定段落思考:高维世界的谜团尚未解开,加来道雄又是怎样对爱因斯坦未竟的事业产生浓厚的兴趣的?
3.在理论研究中遇到困难的加来道雄是怎样面对和解决的?
四、拓展思考
文章题目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为什么不是“成长历程”而是“教育历程”?作者的“教育历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五、结束语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掌握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2.感悟科学精神,从中获取未来自己成长的启示。
3.培养学生相关科学精神。
重点:
1.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梳理文章内容;
2.理解“教育”的内涵,领会科学精神,获取自己成长的启示。
3.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相关科学精神。
难点:
理解“教育”内涵,具体把握三件经历对作者成长的教育作用,以及三件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2.作者及相关文体知识简介
加来道雄
科普文章
自读课文
二、感知文章内容
历程三件事:
1.观鱼的遐想
2.探索爱因斯坦未竟事业
3.做实验建立原子对撞机
三、阅读探究
1.分组探讨三件事对作者的教育作用,初步了解文中的科学精神。
2.建设性地回答钱学森之问。
3.把握三件事的内在联系,认清科学探索的过程,理解诸多科学精神的整体作用。
四、课堂延伸拓展
分享想象故事,激发想象力,培养一种最基本的科学精神。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作业13的阅读题。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中的重点字音字形和成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章语言的严谨、准确的特征,学习作者深入浅出介绍科学原理的写作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作者所具备的科学品质,领会想象和兴趣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感受科学发现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物欲纵横的现代化时代,你还是否记得自己童年时对于未来最美好的期盼?有多少人,在懵懂无知时,明眸皓目中闪烁着满满的对科学的期待。这颗科学的种子,有的正在生根发芽,有的暂时滋养于心灵的土壤。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科学家的成长时代,感悟那份对科学的热情。
2、写作背景
“*行宇宙”是指在已知宇宙之外还可能存在的相似的其他宇宙。有学者描述*行宇宙时用了这样的比喻:它们可能处于同一空间体系,但时间体系不同,就好像同在一条铁路线上疾驰的先后两列火车;它们有可能处于同时间体系,但空间体系不同,就好像同时行驶在立交桥上下两层通道中的小汽车。“多维空间”理论认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简单与复杂,与我们所选择的空间维数有关。在一个维空间中,只能容纳点和线的运动;在一个二维空间中,已经可以有面的存在,只有三维空间,才允许有运动的立体物。这立体的存在物可以是生命体,也可以是物体。但三维空间并不是可以容纳一切的,有些更高的存在很可能不是三维空间的框架所能容纳的。即使加上时间,构成四维时空,也还是有一些现象不能说明。
3、作者介绍
加来道雄,和族,科学家,1947年(丁亥年)1月24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科学畅销书作者,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1ey)物理学博士、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的理论物理学教授,超弦理论的专家。
加来道雄的著作都广受赞誉,《构想未来》《超越爱因斯坦和超空间》《*行宇宙》均被《*》和《*》提名为当年的最佳科学读物之一。他主持着一档全美国联网的科学广播节目,还在<晓闻热线入《60分钟》《早安美国》以及《拉里.金直播在线》之类的全美国性电视节目中亮相。
4、题目解说
明确:题记的种类包括:阐发式、诠释题目式、点明题旨式、总领全文式、设喻寓理式
本文题记的作用:提示下文是在介绍有关科学的观点
5、层次结构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童年的两件趣事,(两件趣事,一是对鲤鱼世界的遐想,一是对爱因斯坦未竞事业的向往。)极大地丰富了作者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作者走上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第二部分(第2-11段):主要叙述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
第三部分(第12-18段):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竞事业的向往。
6、全文分析
1、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感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3、“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意义:作者对鲤鱼世界是怎样遐想的?
作者猜测鲤鱼是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的,由此作者想象出有“鲤鱼科学家们”,它们的思想以及它们有过奇妙的经历等等。这种遐想给予作者的意义是充分挖掘了他的好奇心和发挥了想象力,并且他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也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
5、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6、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四、布置作业
以“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有感”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作文。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9
物理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八章第三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教材通过事例、实验引入课题,教材的编排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重视定性分析和实际应用,强调实验探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学好本节课,对学生理解大气压的成因、大小及其应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进一步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课的编排特点,结合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4)知道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增大而升高。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
(3)培养物理科学实验探究研究方法
3、德育目标
(1)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学习。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对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物理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亲身体验到了物理知识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对物理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希望教师能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锻炼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更希望品尝到成功学习的`快乐。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角。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选择生动、趣味性强、直观的实验,不但有力地说明大气压的存在,降低教学难度,同时还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2、观察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原理和变化
3、大气压的变化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与学法:
(一)、说教法
1、设计思想
本节课总体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方法。
全班分为六个学习小组,天才学生与需要帮助的学生搭配组成。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如实验设想、相关网站等,要求学生最后能完成布置的相关的学习任务,
在“空气的力量”的学习中,由各个学习小组展示各自准备的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或事例,教师通过演示或利用网页动画课件设置悬念,用虚拟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判断真假。在后面“大气压强有多大”的学习中,主要由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结合课件讲解分析,对教材的重点难点逐个突破。最后出示相关问题进一步拓展研究,达到巩固深化学习的目的。主要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有学生动手实验,在于防止虚拟的网络界面,过度的刺激学生,让学生体会物理的学习是研究客观事物的。安排机动的实验内容班帮助学生学习。
3、托里拆利的实验学习
以提供课件为主,学生通过课间的内容,小组讨论,自组学习,大大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避开了实验操作的繁琐,同时也避开水银的危害。
(二)、说学法
学生围绕一个活动主题(即任务、问题),在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下,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探究活动,收集相关的资料,去准备小实验,一切都是在充满激情、怀有极大的兴趣、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的心态下进行,可以想象这时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在探究过程中解决每个问题,学生内心都会充满成功的喜悦,富有成就感,同时更进一步激发他们探求下一个答案的乐趣。这种探究型的学习模式不但使学生基本可以掌握所学的内容,达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了体现,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
这种学习模式的显著特点,使学生置身于实验探究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由感性认识到实验探究,然后上升到理论分析,最后巩固拓展,回归生活,逐层推进,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体验了“从实验中来到实验中去”的方法论。
六、主要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如图(多媒体展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强?(受)
2、液体内部向什么方向有压强?(各个方向)
3、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液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二)新课教学
1、大气压强:问题: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所包围,即大气层,也有流动性,地球上的物体(包括人)都浸在其中。那么大气对浸它里面的物体是否有压强呢?说说你的猜想并用你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你的猜想。引导学生根据日常所见一些现象来支持他的猜想。如:
(1)把一个小小的塑料挂衣钩紧贴在很*的墙上,就能用它挂衣服而挂衣钩却不掉下来
(2)只有一个小孔时,饮料罐里的饮料不易倒出
(3)吸饮料时,饮料罐纸盒会变扁
初步分析讨论出结论:从以上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生活其中的大气对我们应该是有压强的?
但是,纯讨论出的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呢?所以我们还得从科学实验探究中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
科学实验探究:请用给出的仪器,设计一~二个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的实验,并解释现象实验1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用火柴点燃投入事先准备好的空瓶中,用剥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稍后,鸡蛋被吸入瓶内.
实验2给茶杯中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倒置过来发现水和硬纸片都不下落.
实验3拿一空铁皮罐,放少许水,罐口打开,放在火上将水烧开。水烧开后,注意观察铁皮罐的形状,然后将铁皮罐罐口用盖子盖紧,小心放入盆内,然后用冷水浇铁皮罐,再仔细观察铁皮罐是否有变化?
实验4取两个挂东西的小吸盘对接,挤出吸盘内部的空气,然后试图拉开吸盘,注意体验拉开吸盘容易吗?
实验5马德堡半球实验---它第一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正确结论:由以上的众多实验证明,我们生活其中的大气对我们确确实实有压强。那么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解释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地球周围被厚厚的气体包围着,这厚厚的气体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层。
大气层的厚度大约有几百千米,主要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其中,大部分气体分布在距离地球表面几十千米厚度的范围内。交流与讨论:空气有质量吗?
我们在上一章里已经知道空气的密度是/m3,可见空气是有质量的,空气体积很大时,其质量也是相当大的。同学们试计算充满我们这间教室的空气的质量有多大。计算:
∵ρ=m/v、v=10m×6m×4m=240m3∴m=ρv=kg/m3×240m3=kg
我们周围的大气既有质量,同时又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且具有流动性,这几个原因就产生了大气压强。
2、大气压强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
根据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我们先看看,历史上人们是怎样测量大气压强的?
1644年,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及其同伴通过实验第一次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大小。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托里拆利是怎样测出大气压强的?
①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②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课件演示)③分析:
玻璃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而管外水银面受到大气压强,正是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760mm高的水银柱,就是大气压强跟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
p=ρgh=×103kg/m3×10N/kg×=×105Pa④应用:人的头顶面积约为m2,请计算大气压对头顶的压力为多少?
(2)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
①水银气压计:优点:精确缺点:不方便携带
②金属盒气压计:原理:优点:使用方便缺点:不精确
3、大气压强的变化:
(1)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气压强不断减小。
海拔3000M以内,每上升10M,大气压强减小100Pa。
(2)1个标准大气压=760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4、思考:
1、学过本节后,你对马德堡半球实验,有什么新的推论?
2、抽水机是靠大气压把水压上去的,抽水机能否一次把水从地面抽上地王大厦的顶楼?
3、*的人们为什么习惯吃烧烤的东西而不习惯汤煮的东西?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用多媒体给出)
1、空气受重力的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空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
2、托里拆利实验测出大气压的值等于760m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105帕;
3、大气压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
(四)、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预习第四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课本第159页,作业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设计3篇(扩展3)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10篇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中的重点字音字形和成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章语言的严谨、准确的特征,学习作者深入浅出介绍科学原理的写作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作者所具备的科学品质,领会想象和兴趣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感受科学发现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物欲纵横的现代化时代,你还是否记得自己童年时对于未来最美好的期盼?有多少人,在懵懂无知时,明眸皓目中闪烁着满满的对科学的期待。这颗科学的种子,有的正在生根发芽,有的暂时滋养于心灵的土壤。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科学家的成长时代,感悟那份对科学的热情。
2、写作背景
“*行宇宙”是指在已知宇宙之外还可能存在的相似的其他宇宙。有学者描述*行宇宙时用了这样的比喻:它们可能处于同一空间体系,但时间体系不同,就好像同在一条铁路线上疾驰的先后两列火车;它们有可能处于同时间体系,但空间体系不同,就好像同时行驶在立交桥上下两层通道中的小汽车。“多维空间”理论认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简单与复杂,与我们所选择的空间维数有关。在一个维空间中,只能容纳点和线的`运动;在一个二维空间中,已经可以有面的存在,只有三维空间,才允许有运动的立体物。这立体的存在物可以是生命体,也可以是物体。但三维空间并不是可以容纳一切的,有些更高的存在很可能不是三维空间的框架所能容纳的。即使加上时间,构成四维时空,也还是有一些现象不能说明。
3、作者介绍
加来道雄,和族,科学家,1947年(丁亥年)1月24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科学畅销书作者,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1ey)物理学博士、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的理论物理学教授,超弦理论的专家。
加来道雄的著作都广受赞誉,《构想未来》《超越爱因斯坦和超空间》《*行宇宙》均被《*》和《*》提名为当年的最佳科学读物之一。他主持着一档全美国联网的科学广播节目,还在<晓闻热线入《60分钟》《早安美国》以及《拉里.金直播在线》之类的全美国性电视节目中亮相。
4、题目解说
明确:题记的种类包括:阐发式、诠释题目式、点明题旨式、总领全文式、设喻寓理式
本文题记的作用:提示下文是在介绍有关科学的观点
5、层次结构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童年的两件趣事,(两件趣事,一是对鲤鱼世界的遐想,一是对爱因斯坦未竞事业的向往。)极大地丰富了作者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作者走上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第二部分(第2-11段):主要叙述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
第三部分(第12-18段):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竞事业的向往。
6、全文分析
1、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感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3、“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意义:作者对鲤鱼世界是怎样遐想的?
作者猜测鲤鱼是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的,由此作者想象出有“鲤鱼科学家们”,它们的思想以及它们有过奇妙的经历等等。这种遐想给予作者的意义是充分挖掘了他的好奇心和发挥了想象力,并且他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也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
5、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6、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四、布置作业
以“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有感”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作文。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中的重点字音字形和成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章语言的严谨、准确的特征,学习作者深入浅出介绍科学原理的写作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作者所具备的科学品质,领会想象和兴趣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感受科学发现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物欲纵横的现代化时代,你还是否记得自己童年时对于未来最美好的期盼?有多少人,在懵懂无知时,明眸皓目中闪烁着满满的对科学的期待。这颗科学的种子,有的正在生根发芽,有的暂时滋养于心灵的土壤。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科学家的成长时代,感悟那份对科学的热情。
2、写作背景
“*行宇宙”是指在已知宇宙之外还可能存在的相似的其他宇宙。有学者描述*行宇宙时用了这样的比喻:它们可能处于同一空间体系,但时间体系不同,就好像同在一条铁路线上疾驰的先后两列火车;它们有可能处于同时间体系,但空间体系不同,就好像同时行驶在立交桥上下两层通道中的小汽车。“多维空间”理论认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简单与复杂,与我们所选择的空间维数有关。在一个维空间中,只能容纳点和线的运动;在一个二维空间中,已经可以有面的存在,只有三维空间,才允许有运动的立体物。这立体的存在物可以是生命体,也可以是物体。但三维空间并不是可以容纳一切的,有些更高的存在很可能不是三维空间的框架所能容纳的。即使加上时间,构成四维时空,也还是有一些现象不能说明。
3、作者介绍
加来道雄,和族,科学家,1947年(丁亥年)1月24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科学畅销书作者,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1ey)物理学博士、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的理论物理学教授,超弦理论的专家。
加来道雄的著作都广受赞誉,《构想未来》《超越爱因斯坦和超空间》《*行宇宙》均被《*》和《*》提名为当年的最佳科学读物之一。他主持着一档全美国联网的科学广播节目,还在<晓闻热线入《60分钟》《早安美国》以及《拉里.金直播在线》之类的全美国性电视节目中亮相。
4、题目解说
明确:题记的种类包括:阐发式、诠释题目式、点明题旨式、总领全文式、设喻寓理式
本文题记的作用:提示下文是在介绍有关科学的观点
5、层次结构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童年的两件趣事,(两件趣事,一是对鲤鱼世界的遐想,一是对爱因斯坦未竞事业的向往。)极大地丰富了作者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作者走上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第二部分(第2-11段):主要叙述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
第三部分(第12-18段):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竞事业的向往。
6、全文分析
1、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感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3、“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意义:作者对鲤鱼世界是怎样遐想的?
作者猜测鲤鱼是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的,由此作者想象出有“鲤鱼科学家们”,它们的思想以及它们有过奇妙的经历等等。这种遐想给予作者的意义是充分挖掘了他的好奇心和发挥了想象力,并且他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也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
5、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6、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四、布置作业
以“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有感”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作文。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二、能力培养目标
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高维空间对普通人来说,是很难想像的。所以,教学重点是文章内容,而不是相关的科学知识。相关知识教师有所了解,能帮助教学课文即可,不必教授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成为一位科学家是无数有志青年的梦想,对物理的探究更是许多年轻的学子孜孜以求的,我们来看一下加来道雄的成长道路,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板书)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2、本文的基本结构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结构如图:
童年
青年
(成年)
鲤鱼世界的幻想(想像)
实验
(理论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故事(理论)
3、本文的基本内容
①人人都对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寻求自然的“谜底”,但是大多数人一般直接探寻自然本身,而作者却由人的观察角度,反思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看似作者少年时的思维超出同龄人,其实只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并且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②作者少年时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他之所以感到“激动人心”,是因为他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当成一个“侦探故事”来阅读、探究,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也表现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③高中时代,本应“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享受青春年华,但作者却“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在“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验证爱因斯坦理论,探究反物质。作者进行这样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由①②到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历程”和“教育内容”。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提问】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明确】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3、【提问】“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点:(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提问】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5、【提问】课文中阅读多维空间历险故事和统一场理论书籍两小段内容,对“教育历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实验室,这三个事例已经把“教育历程”完整地勾画出来。而夹杂在其中的两个小事例,主要起补充和衔接的作用。历险故事加深作者对高维空间的想像,激发兴趣;而阅读统一场理论书籍,既表现高中阶段作者求知的热情,也衔接起由理论到实验的探究过程。
6、【提问】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问题刨根问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明确】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7、【提问】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课后布置作业: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感受文本的语言张力,在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把握文章的主题。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感受语言逻辑思维之美,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来感知科学精神的伟大。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感知*医学的博大精深,体会医学研究精神,感悟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教学重点以文本为基础,通过对内容的分析,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探讨文本表现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小的时候,常常会谈及未来的理想,那时候我们常常无畏地说:“我要做一名科学家”,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很少有人再说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逐渐明白成为一名科学家是极其艰难的。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科学家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著名的理论物理学教授加来道雄的文章《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得到点启发吧!
2.作者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文中“童年的两件趣事”是什么?除了这两个趣事,作者还写了成长中什么事例?
2.字词检测。(见课件)
3.把握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文中“童年的两件趣事”:鲤鱼世界的幻想;爱因斯坦故事。成长中主要谢了建立实验室的事例。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全文总纲,点明后面的写作内容。
第二部分(2—11段):主要叙述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
第三部分(第12—18段):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
三、品读鉴赏
1.“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参考提示:⑴“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2.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参考提示:“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3.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是怎样启迪作者走上科学探索的道路的呢?
参考提示: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使作者产生对同一场理论的兴趣,好像侦探一样给予找到故事的线索和结局。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四、合作探究
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参考提示: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
(3)实验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
五、任务坐实
1.屠呦呦和加来道雄的献身科学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成为一名科学家需要那些素质?请你举出几个和作者成长历程相似的科学家?
参考提示:两人进行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精神品质,告诉我们:人要想有所成就仅仅空想是不行的,要有严谨、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风,从基础做起,重在实践。
应具备下列品质:奇特的想象力;探究的精神;实验的精神;自主创新精神;奉献精神;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固步自封;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例如华罗庚、爱因斯坦、钱学森、牛顿、瓦特、居里夫人等。
2.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你觉得阅读科学类知识性读物文章的阅读应该抓住哪些要领?
筛选整合文章关键信息;
用结构分析法来快速阅读文章和梳理文章的主旨;
善于发现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激发自己的科学兴趣;
……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中的重点字音字形和成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章语言的严谨、准确的特征,学习作者深入浅出介绍科学原理的写作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作者所具备的科学品质,领会想象和兴趣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感受科学发现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物欲纵横的现代化时代,你还是否记得自己童年时对于未来最美好的期盼?有多少人,在懵懂无知时,明眸皓目中闪烁着满满的对科学的期待。这颗科学的种子,有的正在生根发芽,有的暂时滋养于心灵的土壤。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科学家的成长时代,感悟那份对科学的热情。
2、写作背景
“*行宇宙”是指在已知宇宙之外还可能存在的相似的其他宇宙。有学者描述*行宇宙时用了这样的比喻:它们可能处于同一空间体系,但时间体系不同,就好像同在一条铁路线上疾驰的先后两列火车;它们有可能处于同时间体系,但空间体系不同,就好像同时行驶在立交桥上下两层通道中的小汽车。“多维空间”理论认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简单与复杂,与我们所选择的空间维数有关。在一个维空间中,只能容纳点和线的`运动;在一个二维空间中,已经可以有面的存在,只有三维空间,才允许有运动的立体物。这立体的存在物可以是生命体,也可以是物体。但三维空间并不是可以容纳一切的,有些更高的存在很可能不是三维空间的框架所能容纳的。即使加上时间,构成四维时空,也还是有一些现象不能说明。
3、作者介绍
加来道雄,和族,科学家,1947年(丁亥年)1月24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科学畅销书作者,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1ey)物理学博士、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的理论物理学教授,超弦理论的专家。
加来道雄的著作都广受赞誉,《构想未来》《超越爱因斯坦和超空间》《*行宇宙》均被《*》和《*》提名为当年的最佳科学读物之一。他主持着一档全美国联网的科学广播节目,还在<晓闻热线入《60分钟》《早安美国》以及《拉里.金直播在线》之类的全美国性电视节目中亮相。
4、题目解说
明确:题记的种类包括:阐发式、诠释题目式、点明题旨式、总领全文式、设喻寓理式
本文题记的作用:提示下文是在介绍有关科学的观点
5、层次结构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童年的两件趣事,(两件趣事,一是对鲤鱼世界的遐想,一是对爱因斯坦未竞事业的向往。)极大地丰富了作者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作者走上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第二部分(第2-11段):主要叙述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
第三部分(第12-18段):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竞事业的向往。
6、全文分析
1、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感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3、“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意义:作者对鲤鱼世界是怎样遐想的?
作者猜测鲤鱼是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的,由此作者想象出有“鲤鱼科学家们”,它们的思想以及它们有过奇妙的经历等等。这种遐想给予作者的意义是充分挖掘了他的好奇心和发挥了想象力,并且他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也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
5、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6、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四、布置作业
以“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有感”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作文。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2、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工作内涵。
3、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文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培养科学兴趣,坚持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教育学生科学就在身边,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小的时候,常常会谈及未来的理想,那时候我们常常无畏地说:“我要做一名科学家”,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很少有人再说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逐渐明白成为一名科学家是极其艰难的。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科学家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著名的理论物理学教授加来道雄的文章《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得到点启发吧!
二、作者简介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三、题解
中心词为“教育历程”,“历程”暗示说明顺序为时间顺序,那么“一名物理学家”指谁呢?加来道雄。那么本文就是一片自传性质的文章。
他的“教育历程”怎样?作者是不是从他的童年(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写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结构)
四、整体把握
1、本文的基本结构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童年的两件趣事,(两件趣事,一是对鲤鱼世界的遐想,一是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极大地丰富了作者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作者走上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第二部分(第2—11段):主要叙述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第三部分(第12—18段):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
2、本文的基本内容
①人人都对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寻求自然的“谜底”,但是大多数人一般直接探寻自然本身,而作者却由人的观察角度,反思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看似作者少年时的思维超出同龄人,其实只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并且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
②作者少年时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他之所以感到“激动人心”,是因为他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当成一个“侦探故事”来阅读、探究,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也表现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
③高中时代,本应“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享受青春年华,但作者却“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在“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验证爱因斯坦理论,探究反物质。作者进行这样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由①②到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历程”和“教育内容”。
3、语言特点
作者借助于想象,采用了拟人化的笔法,让“鲤鱼科学家”们会看会想,会提出问题会说话,这样就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的浅显易懂。
作者讲究选词,讲究用恰如其分的词句来表达周蜜严谨的意思。
五、合作探究
1、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
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3、“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意义:作者对鲤鱼世界是怎样遐想的?
作者猜测鲤鱼是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的,由此作者想象出有“鲤鱼科学家们”,它们的思想以及它们有过奇妙的经历等等。这种遐想给予作者的意义是充分挖掘了他的好奇心和发挥了想象力,并且他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也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
5、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6、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总结:童年的两件趣事之所以引导作者走上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是因为作者在
这其中的一些基本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得到了充分地挖掘、培养和锻炼。它们是:好奇心、想象力、探究能力、实验能力、不怕挫折、质疑求真的科学精神,尊重事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
(2)体会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兴趣、毅力等基本品质对人成长的作用。
(3)学习题记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结构阅读法。
(2)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观,明确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明确做事除了兴趣还得脚踏实地。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说的童年趣事背后所蕴含的科学观、学习观。
2、文章题记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体验学习作者的科学观、学习观。
说教法
教授本文,我尝试使用结构阅读法。阅读任何文体的作品,都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其篇章结构。只有弄清篇章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才能洞悉作者的行文思路,掌握文章的内容要点,进而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所以我们要善于总结阅读经验,掌握篇章结构的梳理方法,以提高阅读效率,保证阅读质量。
在使用本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学会分析句群。句群是构成段落的意义单位,能够将段落中的句群分析清楚也就能够理清段落层次了。
2、要学会分析结构关键词,加以准确的分析,段落的内部层次、段落之间的转承关系就易于掌握了,篇章结构也易于理清了。
3、要学会分析事实。找到事例,分析事例相关的问题,逐步深入,透过现象寻求本质,抓住文本的中心要义。
说学法
在授课过程中,首先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为文本的阅读奠定基础。其次指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一要列出课文的纲要、信号的结构图表,二对结构图表问题化即存疑,提出相关探讨的问题,并尝试分析。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想:从学生熟悉的例子或生活实际,如爱迪生抱小鸡、达芬奇画鸡蛋等童年趣事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与发展入手,引出课题。
二、常识了解
作者简介:姓名、籍贯、作品成就。
三、检查预习
1、正音、正字
2、内容概述
四、推进新课
(一)速读全文。
1、列出纲要信息结构图表
2、指出核心事件。
3、提出相关探讨问题。
明确:
1、教育历程:童年→青年→成年
2、问题
(1)“鱼”是怎样认识“世界”?
(2)这种认识说明什么?
(3)实验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注:以上问题只是示例,课堂问题的生成不可能由教师主宰,要由受教对象自主随机产生,所以课前要充分准备。)
(二)对问题的探讨、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五、课堂小结
对本节授课内容作以高度归纳概括,突显重难点。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掌握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2.感悟科学精神,从中获取未来自己成长的启示。
3.培养学生相关科学精神。
重点:
1.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梳理文章内容;
2.理解“教育”的内涵,领会科学精神,获取自己成长的启示。
3.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相关科学精神。
难点:
理解“教育”内涵,具体把握三件经历对作者成长的教育作用,以及三件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2.作者及相关文体知识简介
加来道雄
科普文章
自读课文
二、感知文章内容
历程三件事:
1.观鱼的遐想
2.探索爱因斯坦未竟事业
3.做实验建立原子对撞机
三、阅读探究
1.分组探讨三件事对作者的教育作用,初步了解文中的科学精神。
2.建设性地回答钱学森之问。
3.把握三件事的内在联系,认清科学探索的过程,理解诸多科学精神的整体作用。
四、课堂延伸拓展
分享想象故事,激发想象力,培养一种最基本的科学精神。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作业13的阅读题。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中的重点字音字形和成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章语言的严谨、准确的特征,学习作者深入浅出介绍科学原理的写作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作者所具备的科学品质,领会想象和兴趣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感受科学发现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物欲纵横的现代化时代,你还是否记得自己童年时对于未来最美好的期盼?有多少人,在懵懂无知时,明眸皓目中闪烁着满满的对科学的期待。这颗科学的种子,有的正在生根发芽,有的暂时滋养于心灵的土壤。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科学家的成长时代,感悟那份对科学的热情。
2、写作背景
“*行宇宙”是指在已知宇宙之外还可能存在的相似的其他宇宙。有学者描述*行宇宙时用了这样的比喻:它们可能处于同一空间体系,但时间体系不同,就好像同在一条铁路线上疾驰的先后两列火车;它们有可能处于同时间体系,但空间体系不同,就好像同时行驶在立交桥上下两层通道中的小汽车。“多维空间”理论认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简单与复杂,与我们所选择的空间维数有关。在一个维空间中,只能容纳点和线的运动;在一个二维空间中,已经可以有面的存在,只有三维空间,才允许有运动的立体物。这立体的存在物可以是生命体,也可以是物体。但三维空间并不是可以容纳一切的,有些更高的存在很可能不是三维空间的框架所能容纳的。即使加上时间,构成四维时空,也还是有一些现象不能说明。
3、作者介绍
加来道雄,和族,科学家,1947年(丁亥年)1月24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科学畅销书作者,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1ey)物理学博士、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的理论物理学教授,超弦理论的专家。
加来道雄的著作都广受赞誉,《构想未来》《超越爱因斯坦和超空间》《*行宇宙》均被《*》和《*》提名为当年的最佳科学读物之一。他主持着一档全美国联网的科学广播节目,还在<晓闻热线入《60分钟》《早安美国》以及《拉里.金直播在线》之类的全美国性电视节目中亮相。
4、题目解说
明确:题记的种类包括:阐发式、诠释题目式、点明题旨式、总领全文式、设喻寓理式
本文题记的作用:提示下文是在介绍有关科学的观点
5、层次结构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童年的两件趣事,(两件趣事,一是对鲤鱼世界的遐想,一是对爱因斯坦未竞事业的向往。)极大地丰富了作者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作者走上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第二部分(第2-11段):主要叙述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
第三部分(第12-18段):主要介绍了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竞事业的向往。
6、全文分析
1、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感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3、“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作者对鲤鱼世界的遐想意义:作者对鲤鱼世界是怎样遐想的?
作者猜测鲤鱼是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的,由此作者想象出有“鲤鱼科学家们”,它们的思想以及它们有过奇妙的经历等等。这种遐想给予作者的意义是充分挖掘了他的好奇心和发挥了想象力,并且他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也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
5、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6、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四、布置作业
以“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有感”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作文。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
2、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的电压。
3、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用“变量控制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尝试用图象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教学重点】
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中,用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和对实验结果的评估。
【教学准备】
电源(干电池)、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15Ω)、滑动变阻器(20Ω、1Α)、电压表、电流表、学生实验报告单(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教学法、分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及创设情景
1、播放多媒体课件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教师调节声音的强弱。
2、[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教师是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声音的强弱的?
[学生]:老师是通过旋动音量开关改变声音的强弱的。
[教师]:你知道为什么通过旋动音量开关可以改变声音的强弱吗?
[学生]:可能是旋动音量开关改变电流的大小改变了声音的强弱。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进行新课
(一)、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教师]:请同学们先回忆电流是怎样产生的?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源是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再回忆电阻的概念。
[学生]:电阻就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水流的大小与落差和阻力的关系猜想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板书]猜想1:“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有关,可能是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猜想2:“电流大小也可能与电阻有关,可能是电阻越小,电流越大。”
猜想3:“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和电阻都有关,可能是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教师]: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科学探究的下一个环节是什么?
[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设计3篇(扩展4)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10篇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1
名师为高一学生解惑:物理同步课程学习方法讲解
物理的学习是很简单的,或者说只要开了窍,就一马*川了,在这里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几点学习建议,当然这里的学法指导是针对学习新课程时的策略!
第一步:上课听老师讲课,笔记只记规律性的东西,老师讲课的时候关键听懂,未听懂就要及时的问,在这里不要害羞,相信任何一个老师都会耐心的指导。
第二步:不要直接做题,如果直接做你会受到很大打击,会有很多错误!这说明你对规律、定理还认识的不深刻,听懂和会做题是两码事,会做题就意味着已经会应用,那是更高层次的,那怎么办呢?我建议大家买些关于教材全解类的辅导书,像王后雄的教材全解,薛金星的教材全解都可以,把辅导书上关于老师所讲的内容在复习一遍,参考书让通常带有难点和易错点的例题知道,这些例题很关键,做的时候先不要看答案,先自己想,实在没头绪了再看答案,最后完全弄透这道题。大家在做辅导书的时候会有不懂的地方,还是那句话,问老师,记住:在学校就是靠老师,这点准没错!
第三步:完成老师留的作业,一定尽全力将老师作业题目弄得一清二楚,争取一道不落全做,并做会。这不是空话,之前你已经把辅导书上的难点、易错点搞得很透了,作业不成问题。
第五步:在老师讲解过程中注意在解题方面与老师对比,找到最正确、最快、最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经这些东西强化在脑子里,或记在笔记上,留以后复习用之。
第六步:对于层次好的同学应继续利用全解类辅导书,找些大题提升难度,强化训练,从而拔拔尖!对于层次一般的学生,紧跟着老师就可了。
以上方法同去可参考借鉴,并结合自己的情况稍作改进,相信你的物理一定会学得不错!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2
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许多事例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功,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用简单的方法就把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对这种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
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3
一、观察的几种方法
1、顺序观察法: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2、特征观察法:根据现象的特征进行观察。
3、对比观察法:对前后几次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的观察进行比较。
4、全面观察法:对现象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观察对象的全貌。
二、过程的分析方法
1、化解过程层次:一般说来,复杂的物理过程都是由若干个简单的“子过程”构成的。因此,分析物理过程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把它化解为多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来研究。
2、探明中间状态:有时阶段的划分并非易事,还必需探明决定物理现象从量变到质变的中间状态(或过程)正确分析物理过程的关键环节。
3、理顺制约关系:有些综合题所述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是诸多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综合效应”。要正确分析,就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观察和分析,从内在联系上把握规律、理顺关系,寻求解决方法。
4、区分变化条件:物理现象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的。条件变化了,物理过程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在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由于条件变化而引起的物理过程的变化,避免把形同质异的问题混为一谈。
三、因果分析法
1、分清因果地位: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量是通过比值来定义的。如R=U/R、E=F/q等。在这种定义方法中,物理量之间并非都互为比例关系的。但学生在运用物理公式处理物理习题和问题时,常常不理解公式中物理量本身意义,分不清哪些量之间有因果联系,哪些量之间没有因果联系。
2、注意因果对应:任何结果由一定的原因引起,一定的原因产生一定的结果。因果常是一一对应的,不能混淆。
3、循因导果,执果索因:在物理习题的训练中,从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因果分析,有利于发展多向性思维。
四、原型启发法
原型启发就是通过与假设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的途径。能够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原型可来源于生活、生产和实验。如鱼的体型是创造船体的原型。原型启发能否实现取决于头脑中是否存在原型,原型又与头脑中的表象储备有关,增加原型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1、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争取用学到的知识予以初步解释;
2、通过课外书、电视、科教电影的观看来得到;
3、要重视实验。
五、概括法
概括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从同类的个别对象中发现它们的共同性,由特定的、较小范围的认识扩展到更普遍性的,较大范围的认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概括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高级形式的、科学的概括,这种概括的结果得到的往往是概念,这种概括称为概念概括;另一种是初级形式的、经验的概括,又叫相似特征的概括。
相似特征概括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舍弃它们不相同的特征,而对它们共同的特征加以概括,这是知觉表象阶段的概括,结果往往是感性的,是初级的。要转化为高级形式的概括,必须要在经验概括的基础上,对各种事物和现象作深入的分析、综合,从中抽象出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的属性。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4
一、熟练记忆物理规律、定义、公式等。
很多同学有一种误解,认为理科知识以理解为主,根本不需要记忆。理科知识以理解为主,这一点正确。但是不需要记忆就不对了。同学们牢记这句话:背过公式不一定会做题,但背不过公式一定不会做题。
二、掌握物理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中学的物理规律并不多,但是物理现象和过程却千变万化。只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假设法,理想化法,等效替代法,隔离法与整体法,独立作用原理以及合成原理等等。
三、一定把老师补充的知识学好。
老师补充的知识课本没有,所以有同学认为老师补充的知识不重要,可学可不学。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比如,高一上学期老师肯定给同学们补充一个知识点:力的正交分解法。这个知识高中教材中没有,但是高考里面的标准答案都是正交分解法来解析。所以,老师补充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做好笔记,不懂的一定要搞明白。
四、做好笔记,建立好改错本。
做笔记同学们一开始都能做到,但是不规范。笔记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不要综合笔记本,每科一个笔记本;不要让记笔记耽误你的听讲;下节课上课之前一定要浏览一遍笔记本。改错本就是把*时的错题改正的本子,要注意:把原题抄下来;不看老师答案看自己能否做出来;简要写出错误原因和解题的思路。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5
首先要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乐观的心态还有信心,如果缺少这些,以下权当我在放屁(开玩笑)
1.课前预习很重要,尤其是知识点比较深比较难的部分,不用预习太深(因为没时间),把基础概念弄明白就好,或者可以把公式先背一下,这样上课会轻松很多。
2.课堂效率很重要,物理的课外拓展点很多,上课走神课后就很难弥补回来了。一些重要的推论要适当做笔记,可以先把公式写下来,课后复习的时候再把推理过程梳理出来(有效复习理解公式含义)。还有就是,上课千万不要打瞌睡!如果实在是困,可以考虑借助一下外力的作用,比如扇自己一巴掌(开玩笑)总而言之,只要上课跟着老师走,一般是不会打瞌睡的。
3.*时做题的时候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把每次作业当成考试,可以给自己限时,这样到考试就不会那么慌啦!
4.隔一段时间可以把这段时间的公式整理一下,弄清楚公式所表达的是哪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不然公式太多不及时复习的话,容易混大脑会卡机。
5.读题要慢且仔细,对容易设陷阱的地方要敏感一点,把重要的条件圈出来。遇到未知量较多的题时,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再结合公式套用进去。如果实在太乱不知道求什么,就先把能求的先求出来,再一步步推。
6.数形结合。在已经学的章节中,很多题画一个图就会清晰很多。
7.一道题一个角度实在解不出来的话就不要钻牛角尖了,可以尝试多个角度切入,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8.对于阅读量大的题目要慢读,理解文意,转化为解题的已知条件,变成“已知…要求…”的形式(所以语文也要学好)
9.如果题目实在看不懂,就可以从选项入手,找一下选项的规律或异同点,或许能找到突破口(前提是先把后面的题做完)
10.错题很重要!!错过的题目以及思路不是很清晰的题目要重点整理,隔段时间要消化掉,并从一类题中整理出一种思维或方法举一反三。
11.无论什么时候做题都要做到“人卷合一”的境界,无论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热闹,你都要知道“雨女无瓜”。
12.练习很重要,每天除了作业外要保持一定刷题量,每天晚上让同桌问一遍自己“今天你刷物理题了吗”。
最后,祝愿各位同学在以后的每次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Happy everyday!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6
物理学是人类探讨大自然的一门重要学科,高中物理所讨论的内容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规律,所采用的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以,学好高中物理知识至关重要,而要学好高中物理必需从高一起,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有一个较大的台阶,只有跨过了这一台阶,才能有更大的发展;二是因为高一物理是基础中的基础,许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要通过高一的学习初步形成。
那么如何才能学好高一物理?如何才能使物理成为我们的优势学科?这里虽然没有点石成金一劳永逸的方法,但有一些成功者的经验可供我们参考。
一、联系实际,帮助理解
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最大的变化就是知识要求的变化。初中物理是通过现象认识规律,因此,初中物理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记忆;高中物理则是通过对规律的认识理解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所以高中物理主要的学习方法是理解。
做到理解的基本步骤是:一练、二讲、三应用。一练即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练习,通过对不同类型习题的练习,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概念、认识规律、认识知识点、认识考点。
关于练习在物理中的重要性,我国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希望同学们记住严老的教诲:做习题可以加深理解,融会贯通,锻练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道习题做不出来,说明你还没有真懂;即使所有的习题都做出来了,也不一定说明你全懂了,因为你做习题有时只是在凑公式而已。如果知道自己懂在什么地方,不懂又在什么地方,还能设法去弄懂它,到了这种地步,习题就可以少做。严济慈先生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做练习对理解物理规律的重要作用;二讲即把自己对规律、对概念、对知识点的认识讲给同学,或者讲给假想的同学,在讲解时要多考虑如何讲对方才能听明白,如何讲对方才更容易接受。一个概念、一条规律若能讲一次或讲清一个问题,自己对该概念或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三应用即试着用学过的规律去解释一些实际问题,若能做到这一点,才算真正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练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摩擦力既可做动力又可做阻力这一说法,摩擦力做阻力现实中的例子很多,也很好理解。但摩擦力做动力就不那么好理解,这时若能举一个传送带的例子,并能讲清楚,摩擦力做动力这一问题就能彻底解决,真正理解。
二、抓住课堂,提高效率
堂上一分钟,堂下十分钟这一老话充分说明了课堂的重要性,也充分说明了抓住课堂与提高效率的关系。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是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所以抓住了课堂也就守住了阵地,同时,只有守住了这块阵地,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才能使我们的梦想成为现实。所以说抓住课堂是学好物理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如何才能抓住课堂?抓住课堂抓什么?一要动脑:即要积极思考让自己的思路跟上老师的思路,认真的听思路、听方法,听老师如何审题,如何找关键点,如何破题;二要动手:动手记重点和疑点,尤其是疑点,不仅要记下而且要抓住不放,利用课余时间问老师、问同学直到弄懂为止。三要动口:动口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时千万不要有害怕答错而不敢开口的想法,一旦有了这种想法,自己的问题就不能被老师发现,问题也就难以得到解决,长此以往,就会被堆积的问题压跨。因此一定要大胆开口答题,大胆开口质疑,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另外,高一物理中所涉及的一些内容在现实中难以找到实例,对这些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就只有通过课堂这一途径来解决。例如:高一教材中万有引力一章中有关天体运动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找到对应的实例来帮助我们理解,如果我们再抓不住课堂,那么这部分知识就不可能真正的理解。
三、注重实验,培养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我们有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就会获得巨大的动力,学习成绩就会突飞猛进。兴趣的培养可以有多种渠道,结合物理学的特点,实验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在我们的物理课本中有许多实验,如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本中介绍的小实验等。课本中的这些实验主要是用来验证规律的,但如果我们能认真研究并做好这些实验,我们的收获就不仅在于验证规律,它同时能使我们发现物理是有趣的,从而激发我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课本上显示微小形变的小实验,如果我们能动手做一下,并能认真分析一下其结果所反映的内容。那么我们不仅能对微小形变有正确的认识,而且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所以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认真观察、认真分析、努力做好实验是非常有用的一个方法。
四、灵活应用,举一反三
通常考试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即讲过的习题、练过的习题错误率却非常高。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听讲不认真所致,二是不善于总结规律。因此要真正学好物理,除前面提到的要认真听讲外,还要善于总结。
物理题中规律性的东西很多,在进行总结时,不仅要总结出规律而且要总结出变化,这样才算真正理解,才能灵活应用,才能举一反三。例如在处理力学共点力作用下物体*衡的问题时,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是正交分解法,但在练习中我们会发现,若是三力作用下的*衡问题用三角形法则更简单;再如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时,减速到零的运动和反向的初速为零的匀加速(加速度不变)运动在求时间和位移时是等效的。物理中类似的规律很多,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就会发现这些规律,在解题时有意识的进行应用,定能做到灵活应用,举一反三。
总之,学好物理的基本方法可用十二个字来概括:认真听讲,适当练习,重在理解。
[标签:学习方法,高一,物理]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7
(1)在更广泛的知识范围和更一般的背景材料中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要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概念和规律,就必须对概念和规律的表述和确立有一定的认识,对各种表达形式(书面和公式)都有明确的认识。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了解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了解它们在物理理论建设中的地位,用它们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复习之前,考生已经对此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应该知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暴露了客观事物的本质,是人类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的结晶。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意义,对其本质和意义的理解分为层次,高中一、二年级的理解水*较低。在审查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提高一个层次。
例如,对电场的理解是一个从静电产生的静电场到改变磁场产生涡旋电场的过程,是一个由低到高逐渐加深的过程。电场强度定义为电场力与电场中电荷的比值。所有的高中教材都应该知道有两个电场:静电产生的电场和随时间变化的磁场产生的电场。电场强度的定义适用于两种电场,是电场强度的统一定义。两种电场的性质不同,即静电场在负电荷处以于正电荷结束,沿电场线下降,因此不可能闭合;改变磁场产生的涡旋电场没有起点,没有终点,没有关闭,没有电视沿电场线着陆。电动势的本质是由非静水动力的移动电荷所完成的工作.电感线圈中的自感电动势和变压器二次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都是由涡旋电场产生的。
(2)概念与法律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例如,除了把握功的定义外,还应从动能定理、泛函关系、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的普适守恒定律和变换定律等角度来理解功的概念,即从能量变换的角度来理解功的概念。在电学和光学领域,我们越来越注重从能量转换的角度来理解工作。
应该知道,物理概念和规律揭示了物理现象的本质,物理规律在物理量之间建立了某种关系。如果物理概念和规律与物理定律、死板的概念或概念和形式分开,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它们。我们应该主要理解法律的概念,并通过概念掌握规则。
(3)对比和类比的物理概念、规律。
例如,动量和动能都描述了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但是动量是一个向量,与动量有关的定律是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能是标量,与动能有关的定律是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泛函关系等。
通过比较和类比,认识和发展了许多概念和规律,这也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例如,类比地建立了描述磁场分布的磁感应线和描述电场分布的电场线的概念。除了物理概念对比的研究外,还有物理规律的对比、物理模型的对比、物理情境的对比、物理过程的对比、问题解决方法的比较等。
很容易混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异同。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准确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
(4)在实践中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
例如,牛顿定律是在粒子中的某一点上说的。根据定律和力、质量、加速度的概念,应该认识到牛顿定律的应用首先要明确哪些对象或哪一组对象是对象。它们需要被看作是粒子。只有当研究对象的粒子清晰时,才能确定质量m,并对物体进行力分析和加速度解。
只有通过实践和应用,我们才能了解我们是否真正理解物理的概念和规律,我们理解什么,我们不理解什么。
问题解决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根据概念和规律,分析了主体的含义,确定了研究对象,分析了客体的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找出了主体的物理情境、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然后建立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求解了方程,得到了最终解,并进行了必要的讨论。
根据物理定律的内容和特点,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应用定律的求解步骤,但是我们不应该严格遵循这些步骤,而应该理解物理定律要求求解步骤来解决问题。具体问题要分析和灵活运用。把物理问题的形式划分为许多“类型”,把“问题解决步骤”应用于某一“类型”问题的实践,不能培养独立灵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8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并且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电荷是看不到,摸不到的,我们怎样知道电荷的存在及电荷的移动呢?
前面在讲摩擦起电时,验电器等可以验证电荷的存在,如何验证电流的存在呢?课本采用转换法通过灯泡发光或二极管发光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采用类比法通过自来水的流动有方向,汽车移动有方向来说明电流是有方向的。其实当电流流过导体时,都会产生一些特有的现象,这就是电流效应,根据这些现象就可以判断电流的存在。
我把电流效应的三个方面介绍给大家,希望同学们多注意观察。
当电灯泡里的灯丝通过电流发光的"时候,用手摸摸灯泡,可以觉得它比不发光的时候热。从实验证明,一切导体,有电流通过时,都要发热,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生活中电炉、电烙铁、电饭锅等都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来工作的。
当电流通过导电的溶液时,溶液里要发生化学变化,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化学效应。工业上的电解和电镀,利用电流来提炼铝、铜等金属,以及在容易生锈的金属物品上镀一层防锈的金属等都是用电流的化学效应来工作的。
当把绝缘导线缠绕在一根铁钉上,电流通过时,铁钉能吸引轻小铁质物体如大头针、铁屑等,说明铁钉变成了磁铁,电路一断开,电流停止流通,被吸的物体掉了下来。可见当导线中有电流的时候,在导线周围就产生跟磁铁相同的作用,故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磁效应。我们的发电机就的用这种电流的磁效应工作,生活中利用电流磁效应的地方很多,同学们要细心观察呀,后面我们还要继续学习它的。
电流的各种效应,不但能使我们觉察到电流的存在,而且使电流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9
一、勤于想象。一般需要经过联想,合理推想,大胆猜想。例如:联想“为什么“难以”感觉地球在运动?坐在火车或飞机上,闭着眼睛,感觉火车或飞机不再行驶或飞行,为什么?”;推想“描写物体的运动,需要参照物”;猜想“没有参照物,‘位置’或‘方向’等概念失去意义。”
二、咬文嚼字。学习物理概念、规律,须紧扣文字表述。比如“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里关键字有“物体”、“间”和“相互”。
三、詹前顾后。物理成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系统性。前面接触的概念、规律或重要结论与后面新学习的概念、规律或重要结论总是相互联系的,绝不会相互“抵触”。所以学习中需要瞻前顾后,分析这种其中逻辑关系。
四、多作比较。比较可以“同中求异”,也可“异中求同”。例如“速度”和“加速度”之间比较,相同之处,都是比值定义法。不同之处,物理意义差别“巨大”。这里,可能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才能较为彻底地理解。
高一物理学习方法10
对于高一学生,开始学高中物理时,感觉同初中物理大不一样,好象高中物理同初中物理间有一道鸿沟。那么怎样才能跨越鸿沟,学好高中物理呢?我想应该从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特点与初中物理的区别入手,找到新的学习方法。
一.高中物理知识结构特点与初中物理的区别:
1、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高中物理则有一个知识体系。第一学期所学的新编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 必修)第一章:力,第二章:直线运动,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四章:物体的*衡等本身就构成一个动力学体系。第一章讲述力的知识,为动力学做准备。第二章从运动学的角度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找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规律--加速度。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则从力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运动状态改变?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第四章则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改变物体*衡的规律。
2、初中物理只介绍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高中物理则注重更深层次的研究。如物体的运动,初中只介绍到速度及*均速度的概念,高中对速度概念的描述更深,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改变必然有加速度,而加速度又有加速和减速之分。又如摩擦力,高中仅其方向的判定就是一个难点,“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首先要分清是相对哪个面,其次要用运动学的知识来判断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然后才能找出力的方向,有一些问题中还要用物体*衡的知识能才得出结论。例如:在水*面上有一物体B,其上有一物体A,今用一水*力F拉B物体,它们刚好在水*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A和B之间的摩擦力。分析:A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受力*衡),在水*方向不受力的作用,故A和B之间的摩擦力为零。
3、初中物理注重定性分析,高中物体则注重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比定性的要难,当然也更精确。如对于摩擦力,初中只讲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好理解。高中则要分析和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且静摩擦力的大小一般要由物体的状态来决定。高中物理还强调:(1)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就是要了解物理事件的发生过程,分清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物理量不变,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针对两个以上的物理过程更应该分析清楚。若不分析清楚过程及物理量的变化,就容易出错。(2)注意运用图象:图象法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新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直观,对我们处理问题有很好的帮助。但是容易混淆。如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就容易混淆,同学们常感到头痛,其实只要分清楚纵坐标的物理量,结合运动学的变化规律,就比较容易掌握。(3)注意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高中物理实验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它对于我们学习知识和巩固知识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同学们要认真观察演示实验,切实做好学生实验,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注意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初、高中两个阶段之间的物理台阶产生的原因:
初中学生毕业后,升入高中一年级学习,普遍感到物理难学,教师也感到难教,这种在初、高中两个阶段之间的物理教学中出现的脱节现象被称之为台阶。根据上述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特点与初中物理的区别,经过分析,产生台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是第一个原因。
初中物理教学对许多物理问题都重在定性分析,即使进行定量计算,一般来说也是比较简单的;而高中物理教学,大部分物理问题不单是作定性分析,而且要求进行大量相当复杂的定量计算。学生对这种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不适应。
2、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是第二个原因。
初中物理教学基本上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它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实验为依据,从而使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知识。初中物理中的大多数问题看得见、摸得着。进入高中后,物理教学便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领域过度。从目前的教材来看,这个台阶是较高的。如高一物理教材中的静摩擦力的方向,瞬时速度,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等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从人的认识过程来看,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是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
3、从通常是单因素的简单逻辑思维到多因素的复杂逻辑思维(包括判断、推理、假设、归纳、分析演绎等)的过度是第三个原因。
初中生进入高一以后普遍不会解题,要么就乱套公式,瞎做一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较为复杂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善于判断和推理,不会联想,缺乏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也是很大的。
4、在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上,从单纯的算术、代数方法到函数、图象、矢量运算、极值等各种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的变化是第四个原因。
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并不突出,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已经成为能否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至关重要手段了。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高中物理中的矢量概念和运算对初中学生来说是非常生疏和困难的。建立这个概念,掌握其运算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再考虑到个别数学工具的应用和学生实际掌握的数学知识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一事实。那么,这个台阶就更为突出了。
5、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是第五个原因。
初中学生的习惯于由教师传授知识,而高中物理学习中在相当程度上则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包括预习、独立地观察和总结实验以及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整理知识等)。此外,高中物理学习中的理解和记忆,越来越显得重要。许多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上的变化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三.如何学好高中物理
物理这门自然科学课程比较难学,靠死记硬背是学不会的,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出个题目还是照样不会作。物理课初中、高中、大学各讲一遍,初中定性的东西多,高中定量的东西多,大学定量的东西了,而且要用高等数学去计算。那么,如何学好物理呢?
在学校里,我们见到学习好的学生,哪科都学得好,学习差的学生哪科都学得差,基本如此,除了概率很小的先天因素外,这里确实存在一个学习方法问题。
谁不想做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呢,但是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学习好的学生,第一条就要好好学习,就是要敢于吃苦,就是要珍惜时间,就是要不屈不挠地去学习。树立信心,坚信自己能够学好任何课程,坚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坚信有几分付出,就应当有几分收获。关于这一条,请看以下二条语录: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狄更斯(英国文学家);有的人能够远远超过其他人,其主要原因与其说是天才,不如说他有专心致志坚持学习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精神。--道尔顿(英国化学家)。
以上谈到的第一条应当说是学习态度、思想方法问题。第二条就是要了解作为一名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如下七个环节: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课外学习。在以上七个环节中,存在着不少的学习方法,下面就针对物理学的特点,针对就“如何学好物理”这一问题结合以上七个环节,提出几点具体的学习方法:
(一)课前预习。就是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对第二天所要学习的课本内容进行预习,通过课前的阅读了解知识重、难点和疑点,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课前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二)专心上课。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请教,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思维能力。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常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一直保存。
(三)及时复习。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全过程进行回顾,并与大脑里已有的相近的旧知识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矛盾,如果有矛盾就说明还没有真正弄懂。这时就要重新思考,重新看书学习。在弄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及时完成作业,有能力的同学还可适量地做些课外练习,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四)独立做题。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完成一些题目。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另外,对于完成作业要有如下的五点要求:①书写工整;②作图规范;③表达清楚;④推理严密;⑤计算准确。还有作业批改完发下去以后,有错的要认真订正并装订保存好,留待以后复习时用。
(五)解决疑难。有什么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要随手拿专门的本子记下,然后通过再思考琢磨或请教老师和同学来解决。专门的本子命名为“疑难问题记录本”,记完一本要再换一本,每本都要编号保存着。
(六)系统总结。每学完一个板块,要把分散在各章的知识点连成线、铺成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想活跃。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如静力学的知识结构等等。
(七)课外学习。阅读适量的课外书籍,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实践表明,物理成绩优秀的同学,无不阅读了适量的课外书籍。这是因为,不同的书籍,不同的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来阐述问题,阅读者可以从各方面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学到很多巧妙简捷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见识一多,思路当然就活了。
总之,学习物理大致有六个层次,即:首先听懂,而后记住,练习会做,逐渐熟练,熟能生巧,有所创新,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学习物理的最高境界。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设计3篇(扩展5)
——假如我是一名科学家的作文3篇
假如我是一名科学家的作文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职业。比如,有的人想做个有钱人,有的人想做有权有势的大官,有人想做培养人才的老师。而我想做一个科学家。
假如我是一个科学家,我要发明一种会移动的房子,它是用金属做的,不怕火烧,不怕水灾,能抵挡各种自然灾害,可以让人们过上*安、幸福的生活。还有人们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居住的环境,比如四季如春、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
假如我是一个科学家 ,我要发明一种书包,里边可以装下不同种类的书,而且我只要一喊书的名字 ,书会自动跳说出来。我想看什么书,就有什么书,应有尽有。
假如我是一名科学家,我也要发明一双翅膀,人们带上它可以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去看南极的企鹅,热带雨林,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假如愿望能实现,该多好啊!
假如我是一名科学家的作文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而我的理想是想当一名科学家,为人类多做贡献!
假如我是科学家,我会发明一种工具,它不仅能在陆地上跑,还可以在空中飞翔,每秒钟的速度可达1000米,还可以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每分钟可以游2000米呢!
假如我是科学家,我会发明一种独一无二的药,这药能治各种癌症,绝症,解除人们的痛苦,连最近的“非典”也要“下岗”了!
假如我是科学家,我会发明一种汽水,它可以使疲劳的足球员立刻提起神来,那是因为,面含着没有毒副作用的兴奋,人喝了,精神细胞扩大,精神会越好。所以,我门的球员一定:::哈!精神十足,一下把球踢进了对方的球门。踢出亚洲,踢出成绩。
假如我是科学家,我会发明一种衣服,这衣服会根据大小,天气,颜色不停的改变,那是因为这衣服有100多种原料组成,只要天气一变,衣服就会缩小变厚,不容易进风,如果天气热了,它会立刻变浅变薄。如果吃饭弄脏了,它也会立即变的滑滑的,不让污渍有一刻的停留。
这些都是假如,如果是真的,那我们的世界该多么美妙啊,你们说呢?!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假如我是一名科学家的作文3
我有许多同学,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长大想当一名警员,有的想当一名医生……而我,想当一名科学家。
假如我是一名科学家,我会发明一种笔,大概大家也都用过水性笔,只要水性笔的笔芯用完后,都要换笔芯,如果要绘画的话,还要换成水彩笔来涂色,而你如果用了我发明的这种笔,就不用为此而烦恼了。这种笔上有永远用不完的笔芯和控色系统,只要对着笔芯说出颜色的名称,它就会变成自己想要的颜色。
假如我是一名科学家,我还想发明一种床,你需要时,这床会发出轻柔的音乐,床体会散发出淡淡的熏衣草的香味,让你安睡,做一个美好的梦。对了,如果你工作累了,躺在床上,它就会把夜间的美景投射在天花板上,让人无限遐想。这么神奇的床是用什么当原料的呢?告诉你吧!这神奇的床是用电的,而这些电都来自太阳能板,白天,它们吸收太阳光,晚上,把它们都释放出来,怎么样?够牛吧!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研制出人们想要的东西,造福人类。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设计3篇(扩展6)
——物理学习优秀心得3篇
物理学习优秀心得1
开学初,我们参加了暑期新教材学习培训。通过学习冯老师关于新教材教学方面的论述感触颇深,下面说说一些心得体会。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以物质的结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其运动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点。这里,我想从实验教学方面谈谈:
1、利用物理趣味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
可以是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
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引发新的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这样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有效利用学校实验资源并积极开发课外资源
我校现已完成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各种实验器材充足,能有效地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学中我们必须有效地将这些实验室资源用于教学中,努力创造“学中做”“做中学”的学习氛围。一方面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一方面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探索的欲望。促进其主动学习。
同时也不局限于实验器材,就我们使用的物理实验教材上所列的新增随堂实验器材就达百余种,这还不包括延伸至课外的学生自主开发的探究内容,实验室的设备也不能完全满足,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大力倡导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自制教具学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总之,物理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与科学精神的塑造。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们必须要用活的思想、活的思维、活的方法、活的语言来面对一个个活的课堂,做到教学相长。
物理学习优秀心得2
通过紧张有序的学习,交流、研讨、评论等对这次课程培训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之前的一些疑惑和迷茫有了深刻的答案这次培训让我难忘,不仅使我更系统的把握新课程,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专题学习,互相评论,互相讨论,集众师之见,使我的眼界得以开阔,并且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重大的突破和认识。
同时也“被迫”对自己的心态和角色进行了调整——原先想既然是远程培训,也不会很紧张,可是从培训的第一天起,就体会到了——放松一下的想法都让这每天的听、想、写等无形的压力赶的无影无踪。
培训真的是既太紧张太辛苦!在听了各位专家的讲座和视频学习中:不但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让我对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化学教
学工作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通过紧张而又认真的学习心得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新课改必须更新教师观念。
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
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
因此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把握课堂教学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我们的日常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以便升入理想的中学继续深造;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新教材的安排与设计充分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
作为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与集体的创造,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和社会服务。
通过培训我明白了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善于积累、善于观察和学习;善于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善于控制自身的情绪;善于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同时我还懂得了化学的兴趣性、启发性等教学原则的重要性。
这次培训让我难忘,不仅使我更系统的把握新课程,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专题学习,互相评论,互相讨论,集众师之见,使我的眼界得以开阔,并且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重大的突破和认识,当然对我思想上的冲击更是不可估量。
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行胜于言”的作风,体会到老师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的力量。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认识,人的潜力真的是可以不断挖掘的。
参加培训的老师们也让我见到了许多教学上的创意。
在教学技能的学习上,我的收获很大。
规范的教学流程,巧妙的课程设置,让我感觉到那些原本在我大脑里模糊不清的概念马上就清晰了。
……除了教学技能的学习,更让我受到震撼的是一种严谨的作风。
这无疑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物理学习优秀心得3
1、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较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愿意学习。愿意学习,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有了乐趣,长期坚持,就产生了较稳定的学习兴趣—志趣。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是成长生涯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件事。经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效。
2、掌握学习策略,善于整体把握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任何一段材料学习之前,先从整体、宏观去了解其主要内容和方法、结构和思路、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再从局部、细节入手,掌握各自知识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强调应用,在应用中内化、感悟,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丰富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建立多节点相连的知识网络。较后再从整体的角度审视学习过程,对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能充分的理解和应用。
如“序言”教学设计中我们是先粗读课本,从封面、插图、目录到各章内容、安排题例等,整体上了解高一物理是干什么的,有哪些内容,是如何安排的。然后再说“序言”的内容,我们仍然是先找出“序言”分几部分,每部分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该核心问题举了哪些例子等,之后希望同学们通过序言的学习达到如下共识识:高中物理的有用性、有趣性;有信心学好高中物理;学好物理有法可依。
3、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
物理学习同其他知识学习一样,大的方面,应把握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再复习巩固、再练习深化提高等环节。小的方面,要重视听好每一节课和做好每一道题。
对教材内容,第一遍读时要细、慢、思、记。认真研读,明确思路,积极思考、辩析概念,掌握规律,学会应用。做练习,要遵循“读、审、建、构、解、思”六步骤。即拿到一道题后,要读明题意,审清条件,建立联系,构造模型,正确解答,分类反思。对待复习,要做到及时复习,抢在遗忘之前进行。要有效复习,举一反三、纵横联系,注意知识结构的充实,注意技能、技巧的掌握。
在学习过程,注意合作学习,强调与教师、与同学的合作和交流,不怕出丑,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勇于质疑,和教师、同学共同理解、共同进步。对待现实事物和现象,要有问题意识,有意识地从物理学的眼光去审视,在情景之中培养探究精神。重视过程学习,加强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还要勤动手、多实验、细观察、善总结,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实践能力。
还要注意物理知识和方法与其它学科知识与方法的交叉与渗透,相互借鉴,触类旁通,从细微处加以比较和思考,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方法,增强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没有一个现成的完全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只有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学习习惯,摸索出一套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4、树立学习信心,增强耐挫能力
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每个同学都要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同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好物理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有困难,肯定受挫折,但要永不言败,永远追求,增强耐挫能力。要认识到学习是一个过程,只要积极投入,你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会发生积极的变化。学习的结果也是多元的,收获也是丰富的。
在学习的阶段性评估中,和自己的过去比,知识掌握的丰富了,解题方法增多了,感觉自己提高了,从而对自己增强信心;和其他同学比,我有一定的优势,还有一些不足,准确定位,找准努力方向。要自我激励,不要自我挫败;要接纳自己、宽容自己;自我欣赏但不自我陶醉,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学习,争取更大进步。
哲仁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不管提供学习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推荐访问:一名 物理学家 历程 《一名物理学家教育历程》教案设计3篇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设计1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设计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