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15篇)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 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弊端和优势 一、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弊端1.应急管理主体部门的保护主义应急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 半实体性的应急管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1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
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弊端和优势
一、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弊端1.应急管理主体部门的保护主义应急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
半实体性的应急管理机构往往以各行政应急主体根据自身所管辖的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来储备资源,同时通过各种力量来获得应急资源。在现有应急体制下,资源重复配置现象严重,各级政府的配套措施不完善,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但恰恰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在各部门为保各自的利益,在危机发生时又不愿意为了其他部门做出无私的贡献。更为严重的是,当应急管理机制启动时,由于部门利益保护以及应急资源普遍呈分散状态,各部分的沟通阻塞不畅,从而使得资源凝滞,无法得到有效的整合,使得应急效率降低。2.应急管理权存在恶性滥用与扩张的风险紧急状态下政府采取紧急对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正当的,而这种理由也正是应急管理在某些情况下不得不采取损害公民权利的原因。政府行政权力在应急管理中的使用,应当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举措。也就是说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为了保全全体公民的基本利益而通过某种特权的形式限制公民的自由与权力,不可避免要对公民某些权利和自由加以限制或剥夺,这种特权的度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然而,在现有问责与监督缺位的情况下,应急特很难保证只用于合理应急,如果滥用可能会从根本上侵犯与损坏人民和国家的根本利益,这与应急管理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3.对临时性的应急管理机构很难实现问责制通过几年的,行政问责机制的运行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成效。然而,从政治文明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看,应急行政问责尚没有健全的法治体系,问责仍然有着较强的应急性与随机性。行政问责对临时性的应急管理机构很难实施。一方面,临时性应急管理机构有着较强的时效性,一旦其职责结束,就宣告解散,
问责难度随之加大。另一方面,临时性的应急机构专业性较差,外聘人员往往流动性较强,缺乏对应急机构和流程的了解,无法较好地完成应急工作。而且,由于突发事件的复杂性,现有的不同行政应急主体之间往往呈现出界面关系的模糊状态。4.应急管理实用主义导向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法治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把实证主义功利化,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在现实社会中,实用主义与法治是一对矛盾共同体。目前为止,面对突发事件,我国政府多是依靠行政手段来应对危机,在这种方式下,法律对政府应急管理的机构设置,政府及其综合协调部门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能地位、权力责任、经费来源以及公民在危机中的权利和义务都难以实施监管,管理带有明显的人治和实用主义的色彩,缺少了法律的约束和保障。二、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优势
1.国家应急预案框架体系与应急法律体系初步成形从应急预案角度来讲,《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已经基本完成。国家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事件。按照事件的影响、是否可控等分为四级,即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同时,各种专项预案,部门预案等基本覆盖了我国频发的各类突发事件的方方面面。1990年以来,国务院相继颁布了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及政府规章总计126件,国家应急预案框架体系与应急法律体系初步形成。2.较灵活的应急资源整合机制优势应急管理作为政府的一种综合性职能,能否灵活地将组织机构、信息渠道、协调网络、救援队伍和保障系统等资源整合在一起,决定着应急工作的成败。所谓整合,就是要调动资源配置,取舍得当,从而获得整体的优势。这具体表现在将公安、交警、消防、急救等公共服务部门纳入一个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中。从我国目前的应急实践来看,权威性的协调安排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应急管理理念,使得政府在特大和重大危机事件中能够协调各方力量,形成了较灵
活的资源整合机制。一方面,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是一种具有严格约束和问责的科层组织管理体制,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官僚制之父韦伯认为,非人格化的严格等级制度下的公职人员,要绝对服从组织权威,严格执行上级政府的行政命令,从而保证行政工作的正常运转。正是由于这种模式实施,行政权力高度集中在上一级行政主体,行政命令通过各级行政组织层层落实,不仅快速有效地使得资源整合,更是提升了决策的效率和应对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集中力量办大事式的应急理念,在整合资源方面,既较为灵活又富有效率,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现状,能够在公共危机中实现整个社会的动员潜能最大化。3.较强的协调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任何国家层面的应急管理运行模式,都脱离不了本国的制度环境,并且从根本上反映该制度的特点。宏观环境深刻影响新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和利益,决定了新制度供给的能力和意愿,是制度变迁的至关重要的内生因素。中国应急管理运行模式之所以能够成功应对近年来历次重大突发事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应急管理实践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具有集中办大事的优越性,能在突发公共事件高压状态下快速形成巨大的战斗力和号召力,能有效调动各方资源以及公民的积极性,确保全方位的力量充分参与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去。中国政府在汶川特大地震的救灾与灾后重建等突发事件的应对中,采取坚持政府主导、军民合作、以人为本、科学应对、突出多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广泛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运行模式。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多力量合力应对危机模式,有学者形象地称之为拳头模式,重拳出击、战无不克。但在这多种力量中,有一种主导力量,这就是由党、政、军构成的广义上的政府。多力量整合合力应对,就犹如拳头由五个手指紧握才有力量,这五个手指代表多种力量,紧握意即在应急管理中把多种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只有这样才能集中力量战胜危机。4.市民社会
的发展壮大公民社会理论指出,现代民主社会是一个普遍参与的社会与公民集合体,只有在普遍参与的过程中,现代性的思维才能逐渐养成。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公民对于应急管理的迫切性及相应意识都逐步提高。公民通过普遍参与从而畅通参与与表达的渠道,对国家和政府行政施加影响,从而间接地促进了应急管理的完善。另外,公共权力的民主化和契约化要求高效率、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能力和保障良好执行力的公共管理体制,这就促使地方政府不断提高公信力,增强社会凝聚力,从而使应急管理应急权的正当性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针提出了新的要求。――――――――――
篇二: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下基层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发生,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不仅对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22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在疫情防控中,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暴露出不少薄弱环节。在这次疫情大考中,基层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道防线,因此,本文主要从在这次疫情中基层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基层应急管理一、新冠肺炎疫情下基层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基层的应急管理能力不足1、防控人手不足,防线薄弱在疫情防控当中,基层的人手不足,他们对于新冠肺炎诊疗的水平可能也不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任务很多、很重,除了要做好自己本身机构的工作,做好社区防疫的工作之外,还有很多人力被抽调到了重要的站点,包括高速路、国道的出入口,很多基层医务人员被抽过去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这个工作也很重要,这是做好社区疫情防控的基础,也是做好关口前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一直以来,我国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注重人民调解组织、治保组织的建设,这在传统风险防范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基层公共卫生委员会在治理中却一直处于角色缺位状态,这已经不能有效适应当前非传统安全风险频发的趋势。当前,城乡社区公共卫生机构还不健全,职能单一,停留在日常卫生检查、鼠药发放等工作,一旦遇到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应对能力很弱,只能依靠公安干警、乡镇干部、村两委等非专业人员来防控。2、防控物质短缺,防控条件简陋以贵州贵阳为例,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7.73张,远低于周边省会城市,50%的优质资源集中在中心城区。在疫情暴发前,全市市县两级医院隔离病房共250间,其中市属医院隔离病房仅37间,全市仅有1台负压救护车。(二)基层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广泛的传播性,特别是处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新冠肺炎疫情可以通过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易感人群造成重大危害。但是我国在应急处理机制方面尚未形成完备系统,缺乏统一的制度机制管理。1、基层卫生部门的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有些地方政府对应急管理理念存在偏颇,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管理和响应工作明显是不合理、不到位的,甚至有的地方部门忽视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认为这项工作无足轻重。2、部门之间的工作分配、对资源的有效整合不够高效应急管理机制牵涉多个部门,需要各单位之间形成应急合力对抗疫情,但有些地方的应急机制只是流于形式,各部门职责划分不清晰,执行起来不积极,配合不力,出现了自说自话、各自为政的现象。(三)基层医疗救治体系不健全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各地传染病医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要看到,各地传染病医院平时以收治艾滋病患者、结核病患者等为主,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能力方面的不足就凸显出来。(四)基层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不完善
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国各地医院皆出现护目镜、防护服、隔离服、面屏、甚至口罩等物资严重不足的状况。即便多地防护物资加工厂商于春节前纷纷复工,且原材料及人力充足,但口罩起生产周期较长,解析消毒标准流程需要一周至半个月不等,远超其生产所需时间,短期内难以大幅增加供应。以至多地出现扣押防护物资、口罩疯抢、非疫区医生无法获取日常所需外科口罩等危机。大多数医院通常情况仅配备日常所需(每所医院防护服10余套),药店口罩备货也仅供维持日常购买需求,存货较少。
(五)基层公众应急意识不强,风险防范不到位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育普及的广度和深度不足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民众自我保护、传染病预防、野生动物疾病传播、公民责任意识、相关法律法规等防疫备疫阻疫教育、宣传和普及较为薄弱,公众知晓度、认同度、适应度和配合度亟待进一步提高。2、公民个人的社会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不够充分疫情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各级政府更是密切防控、严阵以待。相关部门三令五申,不串门、不聚会、不聚餐、不聚集,避免病毒交叉感染导致疫情扩散。但仍有一些地方的群众对疫情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防范意识不强,参与疫情防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高,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不少阻碍。正值疫情势头迅猛之时,不少县级地区特别是农村民众,宴请聚餐活动仍未减少。许多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家庭聚餐、密集聚会,给病毒的活跃传播增加了无数的可能性。之后各省累计发现聚集性疫情数量增加,暴露出群众疏于风险防范的重大问题,不懂防、不会防、不愿防的错误心理,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极大影响。部分人群对疫情防控举措不理解,产生疏于防范的心态,部分人群缺乏对疫情有效防范的知识和手段,产生恐慌心理,这些都加大了疫情传播的风险。二、新冠肺炎疫情下基层应急管理优化策略(一)优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首先,实现基层常态化应急与非常态卫生应急结合,当一般疫情发生,卫健部门单独应对;当重大疫情发生,卫健部门负责专业救治,而应急部门负责综合协调。其次,防救结合,平时应急与战时应急相互配合,平时卫健部门与战时应急相互配合,平时卫健部门做好疫情防控,应急部门指导卫健部门做好应急准备,包括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应对。(二)健全基层医疗救治体系应对以传染病疫情为代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需求,各地应将传染病医院、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机构,依托于当地大型综合医疗机构实现整合式发展。这样才能做到平战结合,在重大疫情出现时很快投入实战。同时,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应急管理人员队伍,对基层医务人员及时加强疫情防控知识和能力培训,并针对性的进行实战演练,健全基层医疗体系与各级医院的协作联动机制,促进基层医疗体系疫情防控能力的建设。(三)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提高基层疫情防控效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研发重点医疗物资的保障调度平台,实现保障和调度的有效性和实时性,包括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快速识别谁是发热后患者,这样有效地增加了流动的速度,提高应对效率。(四)构建疫情防控的“群众联盟”疫情大考,重在基层,难在基层。基层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道防线,各级各部门要强化党委统一领导,落实联防联控机制,基层要鼓励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疫情防
篇三: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
应急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建议
应急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建议(一)基础性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一项只有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的工作。目前全市主要有四个方面基础性工作应予关注。一是没有预算的问题。全市各级各部门没有将应急管理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资金没有来源,开支没有口子,已严重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二是应急管理没有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培训课程。目前全市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没有全面展开,培训教育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应急知识进学校、进课堂不够深入,还没有完全进入各级党校培训主体班课程;
三是市县两级没有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库,如何做到专业的事情专家做,专业的事故专家处,已是我市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四是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薄弱。基层应急管理人员、资金、物资、装备不足,应急救援的基础条件薄弱,特别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较差,突发事件预警信息获取慢,先期处置能力弱,应急救援能力有待提高。
(二)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全市应急管理“一案三制”的工作格局虽已基本形成,但全市八个区县(市)和专业部门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一是机制不完善。全市应急联动响应机制不灵活,从上到下指挥不协调,部门间联动运行不充分,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响应不到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还存在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的问题。二是体制不健全。目前,仍有资阳、南县、高新区没有日常的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负责应急管理工作;
住建、交通、教育等部门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
(三)突出问题有待抓紧解决。一是消防装备设施落后。消防部队是主要的应急救援现场处置力量,目前全市市县两级消防装备能力不强,全市云梯消防车仅x辆,其中只有x辆最大举高x米,只
能开展x层以下高楼的应急救援工作,一旦高层建筑失火,扑救难度大,后果不堪设想;
二是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和地质环境问题依然严竣。全市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防治任务重、难度大,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开山修路、村民不合理切坡建房引发的地质灾害等呈上升势头,建设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三同时”制度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
每天穿行的数十台运输液氨、气油、柴油的车辆也是较大的安全隐患。
三、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建议(一)进一步理顺市县两级应急管理体制。理顺体制,确保有机构理事,有人员办事;
利用市县两级机构改革的契机,把政府办系统应急管理人员落实好。
(二)进一步强化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突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基层,防范和处置也主要在基层。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是全面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深入推进应急管理的关健所在。目前,我市基层的应急救援和保障能力差距大,人员、资金、装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因资金困难投入不够;
各类突发事件信息获取能力较差,综合预警能力不强;
应急机制不健全,应急知识宣传教育不深入,遇到突发事件,先期处置能力较弱。应急管理工作重心应下沉、关口应前移,基层应急管理组织应健全,经费保障应有力,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强化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三)进一步加大对应急管理经费的投入。《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措施,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目前,我市市县两级财政未将应急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应急管理经费投入不足,不利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各级应加大应急管理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
(四)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和灾害应对能力。一是加强全社会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将公共安全知识纳入教育体系。认真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针对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不同阶段,开设不同课程。组织编写应急知识手册,向社区、农村等基层组织单位群众发放;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介绍普及应急知识,宣传应急预案,提高社会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是加强对企业应急管理培训工作。严格落实高危行业及其工作人员的岗前、岗中教育培训制度,抓好各类涉危企业应急管理工作。三是加强对各级干部应急管理知识能力的教育培训。制定培训规划,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有计划地对领导干部进行应急管理轮训,开展应急管理人员综合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从业人员的应急管理能力
篇四: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
关键词生产企业应急管理问题对策1概述生产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是通过预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和队伍建立事故预警和响应机制做好应急救援技术和装备物资等准备一旦发生重大事故立即开展救援行动以控制事态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以及对环境的破坏
生产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09年第35卷第9期
September2009工业安全与环保
IndustrialSafetyandEnvironmentalProt~tion?53?生产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
王红汉-罗育斌1刘峰t李敬刘召平朱春梅(1.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武汉430081;2.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武汉430080)对策
摘要通过了解我国生产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基本情况,分析生产企业现阶段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6个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关键词生产企业应急管理安全生产
PId伽IIsE】-mSafePI埙Ilm0n0fEIandItsom啪nEuresWANGH∞g—harI'LUOYu—bin'LIUFeng~LIJinLIUZhao—ping~ZHUChtm—mei(1.S/noaedWuhanSq&跏∞m口lPra.ea/onResearchln_,6tuteWuhan430081)
AbstranByunderstandingthebasicsituationof~~r,ergencymanagerrmntinsafeproduction
ofentmprise,thispaperconductsanalysesOI1
the6problemsintheemergencymanagementof∞t
唧
ris∞
andpwlms~s0mecorrespo~ngnlea$Ul'~?
Keywordsproductiveenterpriseemergencynmnagementissuessafetyinproduction0前言生产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是通过预先建立应急救援
组织和队伍,建立事故预警和响应机制,做好应急救援技术和应急装备,应急物资等准备,一旦发生重大事故,立即开展救援行动,以最短时间内控制事态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
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及环境破坏【".应急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织部分,特别是对生产危险性较大的企业,加强应急管理的意义重大.我国在事故应急救援方面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都是十分深刻的.2003年12月23日,重庆开县罗家16H井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由于应急处置技术标准不完善,应急处置不及时,造成243人死亡,4000多人中毒,近lO万人被迫紧急疏散,属于特别重大事故.20O7年7月29日8时3o分左右,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支建矿业有限公司支建煤矿东风井,因河床水通过采空区涌入井下,造成22采区69人被困.事故发生后,立即启动事故应急预案,经各级政府全力营救,由于抢救行动及时,措施得当,遇险人员全部生还.事实证明,有效,及时的应急救援行动对挽救遇险人员的生命作用巨大.我国较早开展应急管理的行业在核电行业,国家及各核电企业都制定了核应急计划.2O02年<安全生产法>的发布实施,正式以法律的形式提出了要求各级政府,生产经营单位要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2003年12月2313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之后,全国才对应急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并认真开展应急体系和应急预案的建设工作.经过5年来的工作,全国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大部分生产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和大型企业基本建立起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编制了本单位的事故应急预案,配备了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开展了救援演练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本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部分单位在发生重大事故后,由于平时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及时,高效,挽救了遇险人员的生命,减少了经济损失,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是,生产企业在应急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以及装备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l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1.1部分单位对应急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应急管理工作是一件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应急管理体系,制度的建设,装备,物资的准备等,涉及到各个部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需要最高领导的高度重视与统一领导.但是,由于部分单位领导不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应急管理的管理层次不够高,体系不顺,各部门协调不够.目前,很多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如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应急职责的落实,应急救援队伍的建立,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急演练等由安全管理部门来落实.但是,由于安全部门的职权有限,其他职能部门配合不够,不能很好地调动其他部门参与到应急救援工作中来.(2)投入不足.由于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力,应急装备,资金等方面的投入不足.(3)对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不够重视,不规范,部分企业编制应急预案没有成立编写小组,没进行危险因素分析,风险评估,也没有分析事故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事故,只是简单套用其他单位的预案来应付检查.(4)没有对本单位的应急装备,应急队伍等应急能力进行评估.预案里的应急物资及人力资源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不符合.很多企业预案中罗列的应急物资本单位并没有,或者所谓的应急救援专家并不具有该行业的专业能力.(5)应急预案没有起到作用.部分单位的应急预案仅仅?54?是为了应付检查,没有下发到各车间及相关人员,也没有组织人员对应急预案进行学习,培训,演练.
(6)部分企业的应急预案没有征求基层的意见,不进行专家评审,没有随着法律法规的变化,企业内部或外部变化,演练结果等情况进行评审和更新.1.2应急预案不完善(1)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总体预案应该是本单位关于应急救援工作的基本原则,应急救援体系,预警机制和相应机制等.专项预案是针对某一类事故的救援方案,必须遵守总体预案规定的基本框架,一般专项预案以事故类别为基础来编制.一些单位的预案没有分清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的关系,甚至造成总体预案与专项预案脱节,不知道如何去建立系统的预案体系.有的矿山的防洪预案只是将各二级单位的防洪预案进行简单的汇总合并.有的单位简单地将火灾爆炸事故编人一个专项预案,仅一套现场处置方案,而该企业可能发生火灾爆炸的危险源有加油站,炸药库,变电站,煤气火灾爆炸等,这些事故处理方法区别很大,救援组织也不同,如果作为同一个专项预案,可能导致每一类火灾事故的处置措施不能有效描述清楚.(2)预警,响应机制不明确.之所以要对预警和响应进行分级,往往是下一级的应急救援力量不足,需要动用上一级单位甚至是政府的应急救援力量.很多企业的应急预案没有建立预警,响应机制,或者响应分级不合理,在事故发生后不知道应该启动哪一级响应,在什么情况下响应应该升级.例如不少企业的尾矿库预案中没有明确什么水位由班组处理,什么情况由车间处理,出现什么征兆报告矿里,什么情况应通知下游村民撤离.(3)应急救援职责不清,落实不到位.有的单位参照其他单位的预案,没有充分考虑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导致应急指挥体系及救援小组的职责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不符.如某单位的应急通讯保障组设在某个部门,当检查人员按预案
中的相关要求去检查时,有关人员说该事项他不管.(4)应急预案修订不及时.有些单位由于人事变动,以及机构改革等原因,应急预案没有进行及时修订,导致人员,机构的联系方式,职责发生了变动.有些单位的应急预案为了避免人员变动,预案里只写了职位和办公室的联系方式,没有个人的联系方式,导致在真正发生事故时难以联系到相关人员.(5)缺乏现场处置方案.很多企业仅仅建立了救援的基本程序,往往忽视了现场处置方案.根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的要求,专项预案应该明确规定各类事故的现场处置方法.部分单位认为预案是针对大事故而制定的,往往忽视了事故的初期是事故控制的最佳时机.1.3预案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差(1)ql~多企业对危险源的分析不够,导致采取的预防措施和处置措施没有针对性.有的单位甚至将本单位不可能发生的事故写入本单位的应急预案中.(2)处置措施太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有些单位对事故的发生,发展研究不够,应急处置措施只是进行简单的,原则性的要求,没有落实处置的责任人,时机,方法,装备等,导致预案的可操作性差,难以落实.1.4应急培训不够(1)缺乏针对性强的应急培训教材.由于我国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针对专业应急救援预案的教材较少.(2)应急培训师资不足.由于应急培训的专业性强,企业应急培训师资缺乏.不少企业的应急培训师自身专业知识不足,或者实际管理经验不足,导致培训效果不佳.(3)企业对培训不够重视,不能根据岗位进行差别化培训,没有按照有关规定对救援人员进行专门的处置技术培
训,很多人本身不具备参加救援工作的能力而将其列入救援队伍中,从而导致事故发生后不能保证迅速,高效地展开救援工作.1.5应急演练方法不科学,效果不佳(1)演练形式化.应急演练如结合岗位实际情况进行,必将影响生产,因此,有些单位应急演练采用舞台剧的方式,或只是进行简单的局部的单兵演练,达不到提升应急技能,各部门快速响应能力和协调作战的效果,如某单位进行消防演练,就是要求每个人拿灭火器灭掉一个洗脸盆中的火.(2)演练准备工作不充分.演习之前,没有制定应急演练方案,导致演练过程很多环节不到位,未达到演练的目的.(3)演练不到位.由于有些演练涉及的单位较多,区域较广,费用较大,所以只对响应级别较低的项目进行演练,对一些后果严重,响应级别较高的关键环节反而不进行演练.比如涉及到周围群众,政府等响应时,往往怕麻烦而不进行演练.如某矿山在开展尾矿库防洪演练时,最后到溃坝需撤退人员的情节就没有进行演练.(4)对演习过程没有进行评价,不总结演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将预案修改完善.1.6应急管理与日常安全管理处理不当(1)对应急管理的认识错误.有的人认为本单位的安全工作做得好,不需要进行应急管理,没有真正地认识到应急预案是企业安全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有的人没有搞清楚应急管理与安全管理的关系,甚至将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对立起来,认为过多地进行应急管理是对本单位的安全管理的否定.实际上,应急预案是针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制定的处置措施,应急预案中的事故预防,预警也是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3)部分单位认为应急是事故后管理,忽视了应急工作的日常管理.其实一个好的应急预案包括了危险源辨识,预防措施,预警,应急措施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也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所以说应急管理应该贯穿于整个安全管理过程中,而且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2加强应急管理的对策措施(1)首先应加强对各级负责人的应急宣传教育,提高对应急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加大应急投入,建立一个高质量,高标准的应急管理体系.(2)规范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例如制定应急预案管理?55?制度,要求在应急预案的编写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成立预案编写小组,对企业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对本单位的应急装备和应急队伍进行评估,形成分析和评估报告,再根据报告进行预案的编写,同时要规定在预案编写结束后组织评审和发布.(3)理顺应急管理体制.应成立专门的应急管理部门或者指定较高级别的人员来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安全部门负责日常应急综合管理.生产调度部门应负重要责任,生产调度部门负责信息的收集,指挥调度,应是各单位应急指挥系统的中心环节和关键岗位.技术,设备,能源,环保,物资供应,工会等部门都在职责范围内参与应急工作.(4)建立合理的应急机制,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引,提高应急预案的操作性和适应性.要根据企业的规模,管理体制,生产及其事故的特点来确定本单位应急管理的层次,应急指挥体系,预警和响应的级别,预案体系等,要求各层级职责明确,体系清楚,运行顺畅.在响应级别升级时,接口要紧密,要明确升级的条件,联系方式,要与上级预案衔接;应急预案
的内容要全面,从应急救援组织体系,预警和响应,应急救援技术,应急保障,应急演练及预案的管理等内容都不能缺少;预案编写要规范,一是格式要统一规范【引,二是编写的深度要统一;编制专项预案的范围,要针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以及事态有可能进一步扩大而造成重大损失的事故,编制应急预案,并不是所有的事故都需要编制预案.应急响应的关键是基层作业人员遇紧急情况时的第一反应,因此,预案应该针对各类事故的征兆,紧急处置技术以及逃生技巧等,编制各岗位的应急指南,应该将岗位应急指南与岗位安全规程结合,并加强应急处置技能的培训.(5)要加强应急培训工作.国家应分行业,分岗位组织编写各类人员的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针对应急管理人员,指挥人员和岗位作业人员进行分类培训,并进行考核,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紧急处置技能.让相关人员达到:①了解作业场所的主要危险,能发现事故险情并及时报警,了解逃生路线和方法;②岗位操作人员,各类值班人员,检查人员等应掌握基本的危险识别和风险评价技术,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人防护设备,掌握岗位事故预兆的基本控制操作,熟悉事故预警及应急预案的内容;③救护队员应掌握危险的识别和风险评价方法;能根据有关指南的要求,正确处置,控制各类矿山事故,抢救遇险人员,执行事故现场危险源的清除程序;④应急救援专家应能参与应急救援方案的制定,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应掌握风险评价技术,掌握矿山事故的有效控制操作;参与应急救援系统的各岗位职责的分配;参加事故清除程序的制定与执行;参加应急行动结束程序等;⑤应急指挥人员应能控制事故现场并执行现场应急行动,协调应急队伍之间的活动和通讯联系.(6)要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实效.要采用科学的演练方法,避免舞台表演式演练方法,尽可能跟岗位实际结合,演习
之前,责任部门要制定应急演习方案,探索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演练模式,以期达到提升应急技能和各部门快速响应能力,协调作战的效果.在演练结束后,对演习结果进行评价,总结演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7)要将日常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相结合.应急管理是安全管理的一部分,安全管理是预防事故发生,从安全管理的角度来讲,希望应急预案永远不要启动.但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故只要有可能发生,就要进行安全管理,就要进行应急管理.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是日常安全管理的内容,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监测,编制应急预案,又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3结语应急管理虽然是安全管理的一部分,是对应急工作的日常管理,是体现一个企业是否重视安全生产的重要体现,一个企业只有加强应急管理,为可能发生的事故展开应急行动做好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才能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为消除,减少事故危害,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参考文献[1]王德学.冶金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O8.[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9号).[3]刘铁民.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预案编制.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O5.[4]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axJco2—2006.(收稿日期:2008一l1—14)国家将建应急管理培训基地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近日证实.国家行政学院正在筹建首个国家级的应急管理培训基地.据悉,该基地旨在提高各级官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的能力,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并对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进行课题研究.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多发.应急管理是政府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竹立家表示,该基地培训对象很有可能包括县委书记一级.他指出,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利益冲突加剧,使得群体性事件多发.培训"有助于基层干部处理突发性,危急性事件,防止基层权力松散恶化."
篇五: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
电力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力需求也越来越大,传统的供电设备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一些电力设备在用电高峰时出现严重的超负荷情况,从而引发电力事故,不仅对用户带来巨大的影响,还使电力企业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电力应急管理;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1电力企业应急管理常见问题
1.1应急管理缺乏规范性
当前多数电力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主要表现在应急工作的培训做的不到位。相关培训工作只是应付了事,一线人员的事故处置能力、管理人员的协调能力都较低。应急演练做得不到位。部分企业负责人对应急演练不重视,甚至觉得是劳民伤财,即便是举行应急演练也是流于形式,或者根本就忽略不计,降低了应急管理实施的效果。同时,企业的广大基层员工不重视应急演练,不能很好的实施自救和互救,没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操作不遵循操作规程,实战经验不足。
1.2预案制定缺乏科学性
在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在没有对应急资源进行调查,缺乏对事故风险的正确评估的情况下编制安全应急预案。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应急预案的制定,不能科学的编制应急预案,缺乏明确的应急程序和具体的处置措施,更缺乏较强的操作性。同时,多数企业对应急预案的重要性和真实作用缺乏正确认识,错误认为应急预案多多益善,忽略了应急预案的实用性,一些企业的应急预案数量较多、体系繁杂,真正能发挥作用的应急预案则少之又少。
1.3应急演练缺乏检验性
不少企业对应急预案演练的脚本比较依赖,任何事情都要在脚本上体现出来,参加演练的人员机械的按照脚本上制定的发展情形、处理办法实施演练,“演的成分多,练的成分少”。而安全事故发生的现场状况则是瞬息万变,空洞的演练很难将应急预案较强的操作性体现出来,应急预案的实用性也很难通过应急演练检测出来,反而导致参练人员的思想松懈,对应急演练不重视,达不到应有的演练效果。此外,多数企业完成应急演练后,没有全面评估、总结应急演练的过程和效果,没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不能针对应急管理工作及应急预案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和意见。
2电力企业应急预案管理措施
2.1做好风险辨识和评估
生产过程中的每个操作都可能存在风险因素,要及时消除或者减少风险因素。对于一般危险源,要及时消除。对于已知的不可消除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研究并编制方案进行控制,日常加强隐患排查,从根本上降低风险。对于重大危险源进行分级管控,避免特重大事故发生。
2.2编写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预案企业在编制应急预案的时候,要尽量让预案简明使用,并且可操作,严禁照搬照抄,要始终坚持面面俱到。对企业历史上的生产工艺以及装置规模和企业所发生的事故进行分析,并且总结在应急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按照企业的事故风险的评估以及应急资源的调查结果,根据相关需求来编制综合应急的预案,以及专项应急的预案和现场处置的方案。同时也要建立起一个应急预案持续改进的形式,按照应急演练的评估以及总结的结果,还有一线的操作人员在实际进行应急预案编制过程当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其进行更新和修订,使预案的可操作性以及实效性有所增加。2.3开展应急预案实战演练电力企业的应急演练要能够始终遵守科学筹划的原则,和实际情况相互贴合,并且要贴近实际,始终注重实效性。要按照企业编制的应急预案,科学构建事故的情景,并制定应急演练的具体实施方案,要确定应急演练流程以及任务清单,使应急演练更加有序并且有效。要重视演练的实战氛围,让参练人员拥有更多的
自由,提升其快速反应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沉着应对的能力,还有正确处置的能力。要增加员工对风险防范的意识,提高员工自救以及互救的能力。如条件允许,电力企业甚至可以进行无脚本的盲演,全面检验和提升对突发事故应急反应还有处置的能力。
2.4多措并举配齐应急救援物资电力企业的应急救援类的物资,特别是一些重型的救援装备,价格都是比较昂贵的,甚至有一些特种装备依赖进口。如要完全满足需求,对企业来说投入过高。特别是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电力企业搬迁方面的力度不断增加,很多电力企业都已经搬入到了工业园区当中,在增加自身应急救援物资配备力度的同时也可以和周围的应急救援机构签订互助协议,利用别的单位的应急救援物资满足自己的需求。2.5加强应急培训教育电力企业要加强日常的应急教育方面的培训,让每一个员工都了解企业的风险点以及危险源,并且熟悉企业应急预案当中的一些具体的内容,了解自身岗位具体的应急措施,以及在应急过程当中的职责是什么,提升自己的风险防范意识,要能够自救并且会互救。同时,要提高企业的专职以及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的日常战备训练。给予其更多的制度保障以及经费保障,要突出操作的程序以及安全防护,全面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以及个人防护,还有应急避险的实战能力。2.6做好应急日常管理,强化应急预防工作(1)做好日常预警工作。充分发挥生产安全预警系统的作用,关注各地天气、社会因素等情况,通过电话、邮件或文件等途径发布预警,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初始控制。(2)加强对重大危险源和风险点进行监控,对作业范围内的工作开展预防性安全监督检查,按照“险时搞救援,平时搞防范”的原则,围绕重点系统、重要部位、关键环节排查事故隐患,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结束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已经改变了以往的严格监督模式,逐渐向自主管理迈进,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目标为自主管理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应急管理目标的实现,需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建设完善的管理体系,提高应急管理的水平,推进电力生产应急管理的科学发展。参考文献
[1]刘勇军.电力企业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及应急机制的研究[J].电工技术,2020,(14):86-88.
[2]彭霄峰.电力企业应急预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电力安全技术,2020,22(04):18-22.
[3]林海,朱雪飞,钟式玉.电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要点分析[J].电子世界,2020,(02):81-82.
[4]王博,沈硕尧,张佳,周琳,逯沙鸥.电力应急救援体系的构建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0,22(01):129.
作者简介:薛飞,男,1976年2月出生,重庆大足人(籍贯)
篇六: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
中国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应急管理概述1、应急管理概念
应急管理是应对于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问题提出的。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危险包括人的危险、物的危险和责任危险三大类。首先,人的危险可分为生命危险和健康危险;物的危险指威胁财产安全的火灾、雷电、台风、洪水等事故灾难;责任危险是产生于法律上的损害赔偿责任,一般又称为第三者责任险。其中,危险是由意外事故、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蕴藏意外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危险状态构成。
事故应急管理的内涵,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尽管在实际情况中,这些阶段往往是重叠的,但他们中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单独的目标,并且成为下个阶段内容的一部分。
2、中国应急管理概况
我国政府应急体系建设已取得的成就
1、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已初步建成
在国家建立统一领导下,坚持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在应急体系中,国务院是最高行政领导机构,由非常指挥机构或临时指挥机构负责应急管理工作。
2、应急预案逐步完善
2001年,我国进入综合性应急预案的编写使用阶段。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使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写有章可循。目前为止,我国已编制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57部,国家专项应急预案21部,全国各级应急预案130多万件,基本上涵盖了各类常见突发事件。
3、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我国已经制定了突发性公共事件应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60多部。基本建立了以宪法为依据、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核心、以相关法律法规为配套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使应急工作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应急保障能力得到了加强
近几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数百亿资金,重点进行了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装备的建设。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监测和预警能力不断提高,灾后恢复重建的能力明显提高。二、目前中国政府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预防意识薄弱从我国近年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实践来看,减缓期的预防作还显得非常薄弱。从汶川地震就可以看出政府和公众危机防意识不强的问题,使很多灾民丧失了生命救援的最佳时间。预警和监控系统不完善我国的灾害预警和监控系统还不够完善,在很多方面存在陷,比如危机潜伏期的科学预测和判断、危机发生的概率以及机发生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等等。如2010年发生特大泥石流害的舟曲县,本来就是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区,但是测雨雷达等本灾害监测设施不够完善。应急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公共危机的应对需要来自多个部门和机构的配合与协调。我国应急管理部门的垂直应急管理体系较为完备,但各部门横职责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响应期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应急协同动机制不健全。社会参与机制不健全从实践上看,目前我国对全社会防范风险、应急处理的教工作还很不够。广大居民普遍表现为社会危机意识薄弱,自救救知识和能力欠缺,主动参与程度不高。比如汶川地震中,一非政府组织虽然参与了救援工作,但几乎都是自发行动,没能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对大量参与救援和灾后重建的志愿者也存在着管理混乱、缺乏后勤保障等问题。
三、对策建议
加强预防
增强忧患意识,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居安思危,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作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预
案准备、组织准备以及物资准备等。
快速反应
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群众力量,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获取充分而准确的信息,跟踪研判,果断决策,迅速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害和影响。
以人为本
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凡是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要及时采取人员避险措施;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要优先开展抢救人员的紧急行动;要加强抢险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损益合理
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所采取的措施应该与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范围和阶段相适应;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选择对公众利益损害较小的措施;对公众权利与自由的限制,不应超出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所必要的限度,并应对公众的合法利益所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的补偿。
分级负责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性、可控性、所需动用的资源、影响范围等因素,启动相应的预案。
联动处置
建立和完善联动协调制度,推行城市统一接警、分级分类处置工作制度,加强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军地之间、中央派出单位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充分动员和发挥城乡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专群结合
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备,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应急抢险、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有序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我防范、自救互救等能力。
资源整合
整合现有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测、预警等信息系统,建立网络互联、信息共
享、科学有效的防范体系;整合现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和组织网络,建立统一、科学、高效的指挥体系;整合现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资源,建立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常备不懈的保障体系。
依法规范
坚持依法行政,妥善处理应急措施和常规管理的关系,合理把握非常措施的运用范围和实施力度,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责权一致
实行应急处置工作各级行政领导责任制,依法保障责任单位、责任人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本预案的规定行使权力;在必须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紧急情况下,有关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应视情临机决断,控制事态发展;对不作为、延误时机、组织不力等失职、渎职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篇七: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
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应当看到,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时间短、基础弱、底子薄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高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巨灾风险防范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类型灾害的高风险区;58%的国土面积、82%的省会城市、60%的地级市、54%的县城处于7度及以上地震高烈度区;69%的国土面积存在较高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风险(杜燕飞,2019)。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的影响也正在进一步加剧。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2019年初发表研究报告,显示南极冰川融化速度是20世纪80年代的6倍,假如气候变暖趋势不缓解,预测部分地区到2100年将出现海平面上升1.8米的极端情况,将有不少沿海城市被淹没(新华社,2019)。《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16)指出,近百年(1909—2011年)我国地表平均温度上升0.9—1.5℃,沿海海平面1980—2012年以年均2.9毫米的速率上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美国宇航局研究发现,作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冰川显著变薄,可能成为极其危险的“定时炸弹”。
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等趋势叠加引发的综合性风险日益增加。除了自然因素,由于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各种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随着高速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生活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已经大大改变,城市产业集聚,各种居民住宅及公共服务设施、超大规模城市综合体、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地下管网等大量建设,城市内涝、火灾、交通事故、拥挤踩踏、燃气泄漏爆炸、意外事故等安全风险突出。此外,工业生产事故、传染病、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种风险不断增加,各种灾害事故风险相互交织、叠加放大,形成复杂多样的灾害链、事故链。例如,在安全生产领域,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安全生产形势仍处于脆弱期、爬坡期、过坎期,建筑、化工、交通等行业安全风险突出。我国生产安全事故每年仍造成数万人死亡。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由于机动车数量、驾驶员人数、道路里程等快速增长,交通违法行为及各种事故隐患增多,道路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常年居各类事故的第一位。
非传统领域的公共安全风险挑战加大。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的逐步应用,新形式的安全威胁和风险正不断滋生、扩散和叠加。一方面,我国网络安全应急响应能力不断提升,传统网络安全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2019年7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未发生大规模病毒暴发事件,网页篡改等传统问题得到有效控制。2018年我国境内被篡改的网站数量为7049个,较2017年降低了64.9%;钓鱼网站的数量也从2016年的17.8萬个下降到2018年的5.3万个。另一方面,云平台、数据安全等新兴领域的安全问题不断凸显,数据泄露、云平台安全风险等问题较为突出,与
5G、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相关的网络安全挑战也在不断增大。2019年上半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现我国境内40多家大型工业云平台持续遭受漏洞利用、拒绝服务、暴力破解等网络攻击,有6841个工业设备、涉及37家厂家的50种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2019)。数据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资源,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渗透及应用、基因编辑技术的扩散及推广、5G技术的推广及应用等,都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给社会带来新的安全隐患。
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亟待完善。尽管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条块分割、信息沟通不畅、资源难以整合、协调力度不够、重复建设等问题依然存在。2018年应急管理部成立后,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定位在加强、优化、统筹国家应急能力建设,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能力。但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涉及各层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个方面,而且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关联性、耦合性越来越强,这给构建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
第一是如何从制度建设上解决“防”与“救”的问题。应急管理部门的单独成立,可以解决应急救援工作上的集中统筹、资源整合等问题,形成救援合力,减少各类灾害事故的损失。但不同的专业部门在应急工作上仍可以有所作为,对于各类灾害事故,用自己相应的力量以实现灭早灭小,防止事态的扩大。如何在有专门应急管理部门的同时保留合适的专业部门的应对能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此外,应急管理现代化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加强风险防范工作,化解或减缓各种风险及其危害,从而大大降低应急救援的压力和损失。但是,风险防范工作弥散在各个政府专业部门、厂矿企业和社区村屯,是全社会的责任。在缺乏系统风险评估的情况下,其工作业绩是无法衡量的,属于典型的治理失灵问题。解决这类问题,不但需要专业部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主动承担风险防范工作,还需要应急管理部门跨越政府部门界限,发挥好应急指挥机构的统筹协调、综合防范和应急准备的作用,通过综合风险监测预警、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开展灾后调查评估等措施来推动专业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风险防范工作。这样的要求对于应急管理部门同样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第二是如何解决“上”与“下”的问题。应急管理部门上下级之间属于业务指导关系,从而使得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指挥权威不足,与“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和灾害事故的高效协同应对要求不相适应。在日常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中,此类问题更加突出。同时,地方应急管理能力投入与建设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诸多干扰(彭龙,2016),导致我国基础应急管理能力薄弱的问题长期难以解决。2018年各级应急管理综合部门设立后,原安全生产监管、公安消防、民政、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部门相应职能均转隶到应急管理部门。但从笔者近期在地方应急部门调研的情况看,不少基层站所相关人员和职能还没有整合,应急管理工作大部分由地方安监站承担;而安监站本身“人少质弱”,难以承担重任。
第三是如何解决“开”与“闭”的问题。首先,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需要摈弃闭门建设的思路,推动政府部门之间的开放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开放。高效运行的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为支撑,需要政府不同部门的通力协作,需要各层级政府的资源共享,需要全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但是,目前很多政府部门之间存在严重的数据壁垒,数据“部门墙”和“行业墙”比较严重,导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风险信息不全、风险防范能力较弱的情况比较普遍。其次,各种应急资源和能力建设也存在着部门分割、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在专业化部门管理与属地化区域管理之间也存在着协调不足的问题。
总之,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安全风险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如果不能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很可能会影响人心向背和社会稳定,进而引发社会安全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本文节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应急管理——领导干部读本(彩色图解版)》,作者薛澜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篇八: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
只做精品
应急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建议
(一)基础性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一项只有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的工作。目前全市主要有四个方面基础性工作应予关注。一是没有预算的问题。全市各级各部门没有将应急管理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资金没有来源,开支没有口子,已严重制约了工作的开展;二是应急管理没有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培训课程。目前全市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没有全面展开,培训教育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应急知识进学校、进课堂不够深入,还没有完全进入各级党校培训主体班课程;三是市县两级没有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库,如何做到专业的事情专家做,专业的事故专家处,已是我市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四是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薄弱。基层应急管理人员、资金、物资、装备不足,应急救援的基础条件薄弱,特别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较差,突发事件预警信息获取慢,先期处置能力弱,应急救援能力有待提高。
(二)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全市应急管理“一案三制”的工作格局虽已基本形成,但全市八个区县(市)和专业部门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一是机制不完善。全市应急联动响应机制不灵活,从上到下指挥不协调,部门间联动运行不充分,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响应不到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还存在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的问题。二是体制不健全。目前,仍有资阳、南县、高新区没有日常的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负责应急管理工作;住建、交通、教育等部门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
1
只做精品
(三)突出问题有待抓紧解决。一是消防装备设施落后。消防部队是主要的应急救援现场处置力量,目前全市市县两级消防装备能力不强,全市云梯消防车仅x辆,其中只有x辆最大举高x米,只能开展x层以下高楼的应急救援工作,一旦高层建筑失火,扑救难度大,后果不堪设想;
二是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和地质环境问题依然严竣。全市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防治任务重、难度大,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开山修路、村民不合理切坡建房引发的地质灾害等呈上升势头,建设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三同时”制度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
三是危险化学品生产、运输、使用监督管理不到位。我市生产、运输、使用危化品企业较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第一、农用三轮车运输危化品监管不到位。目前,全市农用三轮车运输氧气、乙炔、液化气等工业气体的现象比较普遍,且无人监管,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第二、加油站内社会车辆乱停乱靠,妨碍公共安全。中石化X分公司目前在全市设有x个加油站点,社会车辆在加油站内乱停乱靠现象比较严重,仅凭中石化X分公司难以有效扼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第三、会龙山油库、双强化工、宏源稀土等涉危企业均处在资江城区段,一旦发生泄漏或爆炸,污染水源等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城区几十万人饮用水安全;每天穿行的数十台运输液氨、气油、柴油的车辆也是较大的安全隐患。
三、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进一步理顺市县两级应急管理体制。理顺体制,确保有机构理事,有
2
只做精品
人员办事;利用市县两级机构改革的契机,把政府办系统应急管理人员落实好。
(二)进一步强化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突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基层,防范和处置也主要在基层。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是全面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深入推进应急管理的关健所在。目前,我市基层的应急救援和保障能力差距大,人员、资金、装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因资金困难投入不够;各类突发事件信息获取能力较差,综合预警能力不强;应急机制不健全,应急知识宣传教育不深入,遇到突发事件,先期处置能力较弱。应急管理工作重心应下沉、关口应前移,基层应急管理组织应健全,经费保障应有力,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强化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三)进一步加大对应急管理经费的投入。《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措施,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目前,我市市县两级财政未将应急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应急管理经费投入不足,不利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各级应加大应急管理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
(四)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和灾害应对能力。一是加强全社会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将公共安全知识纳入教育体系。认真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针对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不同阶段,开设不同课程。组织编写应急知识手册,向社区、农村等基层组织单位群众发放;利用各种新闻媒体,介
3
只做精品
绍普及应急知识,宣传应急预案,提高社会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二是加强对企业应急管理培训工作。严格落实高危行业及其工作人员的岗前、岗中教育培训制度,抓好各类涉危企业应急管理工作。三是加强对各级干部应急管理知识能力的教育培训。制定培训规划,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有计划地对领导干部进行应急管理轮训,开展应急管理人员综合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从业人员的应急管理能力
4
篇九: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
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行业逐渐发展,安全问题也日益严峻。在很静多施工中,实行安全生产制度,是各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建筑施工的涉及面较广,施工过程复杂,综合性较强。要求施工管理人员必须注重现场安全操作,加强安全的全面管理。本文立足各施工安全管理角度,分析安全管理的相关问题,探讨优化方法。
关键词:施工企业;安全应急;管理
引言
安全生产事故当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由违规操作、高风险作业等等不安全行为所导致的,相关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偏低、缺乏安全知识等等问题,是造成安全事故频发、伤亡人数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众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当中缺乏丰富的经验而导致的。部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所掌握的安全理论与技术还不如一名一线的工人,如果任由这种问题发展下去,所产生的后果不可想象,必须要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优质人才团队才能做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
1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存在问题
1.1管理人员从事安全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安全管理事务多,各级安全管理文件多,各类安全检查评比多,安全活动多,要全面落实到位不容易。安全管理难度大,项目现场人多、设备多、交叉作业多,有些安全隐患较隐蔽,辨识出来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安全隐患此消彼长。安全全员协同难,严守安全规定会一定程度影响进度和效益,因存在安全隐患不一定都会发生事故,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均存在麻痹大意思想,要现场人人、处处、时时均做到严守安全管理规定需要有很强的协同管理能力。安全管理责任大,针对安全隐患和事故的处罚重,发生安全事故对公司经营的影响极大,对个人的追
责也重,有时还要承担刑事责任。安全管理人员与同级别人员相比薪酬水平也不高。鉴于上述原因,施工企业管理人员从事安全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1.2存在违规操作
生产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生产的原料拥有特殊性质同时生产工艺繁杂,此类问题的存在均提高了生产工作的难度,但是当前发现很多生产线上的操作人员对于生产的流程以及工作内容掌握程度不足。出现此方面原因主要是企业为了快速推进项目盲目的招工,很多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直接上岗工作,从而降低操作团队的整体业务水平,在大部分工作人员实际操作能力与理论知识薄弱的情况下,容易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很多违规行为,由此可能会影响到生产工作最终效果,还会降低生产管理的安全程度。
2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策略
2.1优制度优体系,协同交融构建全员安全责任链条
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必须在顶层设计上充分发挥安全与业务融合的引导、示范和带头作用,构建人员不缺位、职责不错位、管理不断档的全覆盖式安全责任链条。(1)保障安全规章制度的生命力和指导性。高效运转的安全规章制度应与企业运行发展高度契合,导向鲜明不迷茫、概念清楚不含糊、内容精炼不烦冗、流程顺畅不复杂、奖惩有力不走形式、目标明确不虚化。在制定规划、规章制度、支持政策等方面统筹将安全管理要求考虑其中,遵循“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准则,以制度为抓手促进形成安全层层负责、人人负责、各负其责、履职尽责的工作格局。(2)以分解细化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手段紧扣责任链条。一是逐级梳理安全责任界面,结合各岗位对应业务管理过程中的具体环节、步骤和程序建立健全岗位安全生产责任清单,以岗位为单位逐一明确安全职责、工作标准和考核细则,确保事事有人负责、环环有人负责;二是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谁执行谁负责”,进一步延伸“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深度,真正实现齐抓共管、联防联控;三是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为原则逐层签订安
全责任书、兑现个人履职承诺,加强全员对安全责任的认识与认同,避免责任传递衰减断档,进一步推进安全管理全员履责。
2.2加强危险源辨识,实现风险可控
按照“双重预防”体系标准,对划分的风险点危险源进行危害辨识,利用风险矩阵法进行风险评估,制定改进建议措施。风险分析延伸到装置的安全生命周期,强调生命周期系统性、全面性的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生命周期中对变更管理(MOC)的管控全面穿插于企业的安全管理过程中。针对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中的危险源辨识,确保岗位一线员工全部参与辨识;按照企业制定的隐患排查计划定频次、定标准开展;对排查出的隐患实现闭环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鼓励全员隐患排查;针对发现的典型隐患实施奖励,鼓励员工上报事故及未遂事故,并予以奖励;同时针对瞒报、谎报隐患情况进行严厉处罚。
2.3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强度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想要实现不断的优化和完善,真正的发挥出该模式的效果,就必须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强度,通过更加严格的要求和更加严密的评估预测进行安全隐患的有效判断和控制,以此为基础推动企业生产安全性的快速提升。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建立过程中,要加强问责机制的建立,将各生产行为与具体的部门和员工相结合,对于出现安全问题的环节要找出责任主体,并且对相关的责任主体进行一定的问责,使得其能够更好地形成责任意识,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控制自身的行为,同时也能够对其他员工和部门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提升企业整体的安全责任感,推动企业活动安全高效的展开。
2.4引进和培养安全生产人才
企业要重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就必须设置相应的安全管理部门,配置安全管理和各类技术人才。企业安全管理人才来源,需要企业重点培养,为员工提供学习渠道,使其能够合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对高危工作岗位来讲,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研究和改善操作系统,使其自动化运转,尽量减少员工处于危险环境中作
业的时间,并严格执行操作系统相关标准。除此之外,企业需要对安全生产管理方面专业性人才进行引进和吸纳,利用高薪福利来引进、稳住和留住安全生产管理方面专业人才,保持和持续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从而使企业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例如,可以在招聘过程中提高标准或要求引进高质量人才,同时利用高薪福利等手段吸纳或稳住人才,以及提供公正公平晋升渠道降低人员流动。企业内部也要定期培训人员,考核与验证培训内容效果,建立奖惩激励人员进步机制,使人员重视自身能力提升,从而不断改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
结语建筑业已从注重效率向注重安全、质量转变,能提供安全、优质服务和有核心竞争力的工程承包商将赢得建筑市场未来。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要确保安全生产,就必须培养和锻造一批优秀项目管理团队,就必须尽快组建自有产业工人队伍,首先可对特殊工种(如电焊工)、常用工种(如钢筋工)和关键工种(如班组长)进行自有化,要逐步减少对分包单位的依赖。安全是建筑施工企业最大的效益和最佳的品牌,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的各层级管理者都要重视安全、懂得安全、支持安全,要明弱点、强弱项、补短板,要尽快构建起科学严谨的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公司持久实现生产安全目标。
参考文献
[1]马玉峰.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居业,2020(02):151,153.
[2]赵成龙,易红阳.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探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35):1141.
篇十: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
应急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建议
(一)基础性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一项只有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的工作。目前全市主要有四个方面基础性工作应予关注。一是没有预算的问题。全市各级各部门没有将应急管理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资金没有来源,开支没有口子,已严重制约了工作的开展;二是应急管理没有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培训课程。目前全市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没有全面展开,培训教育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应急知识进学校、进课堂不够深入,还没有完全进入各级党校培训主体班课程;三是市县两级没有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库,如何做到专业的事情专家做,专业的事故专家处,已是我市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四是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薄弱。基层应急管理人员、资金、物资、装备不足,应急救援的基础条件薄弱,特别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较差,突发事件预警信息获取慢,先期处置能力弱,应急救援能力有待提高。
(二)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全市应急管理“一案三制”的工作格局虽已基本形成,但全市八个区县(市)和专业部门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一是机制不完善。全市应急联动响应机制不灵活,从上到下指挥不协调,部门间联动运行不充分,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响应不到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还存在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的问题。二是体制不健全。目前,仍有资阳、南县、高新区没有日常的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负责应急管理工作;住建、交通、教育等部门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
(三)突出问题有待抓紧解决。一是消防装备设施落后。消防部队是主要的应急救援现场处置力量,目前全市市县两级消防装备能力不强,全市云梯消防车仅x辆,其中只有x辆最大举高x米,只能开展x层以下高楼的应急救援工作,一旦高层建筑失火,扑救难度大,后果不堪设想;
二是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和地质环境问题依然严竣。全市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防治任务重、难度大,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开山修路、村民不合理切坡建房引发的地质灾害等呈上升势头,建设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三同时”制度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
三是危险化学品生产、运输、使用监督管理不到位。我市生产、运输、使用危化品企业较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第一、农用三轮车运输危化品监管不到位。目前,全市农用三轮车运输氧气、乙炔、液化气等工业气体的现象比较普遍,且无人监管,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第二、加油站内社会车辆乱停乱靠,妨碍公共安全。中石化X分公司目前在全市设有x个加油站点,社会车辆在加油站内乱停乱靠现象比较严重,仅凭中石化X分公司难以有效扼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第三、会龙山油库、双强化工、宏源稀土等涉危企业均处在资江城区段,一旦发生泄漏或爆炸,污染水源等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城区几十万人饮用水安全;每天穿行的数十台运输液氨、气油、柴油的车辆也是较大的安全隐患。
三、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进一步理顺市县两级应急管理体制。理顺体制,确保有机构理事,有
人员办事;利用市县两级机构改革的契机,把政府办系统应急管理人员落实好。
(二)进一步强化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突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基层,防范和处置也主要在基层。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是全面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深入推进应急管理的关健所在。目前,我市基层的应急救援和保障能力差距大,人员、资金、装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因资金困难投入不够;各类突发事件信息获取能力较差,综合预警能力不强;应急机制不健全,应急知识宣传教育不深入,遇到突发事件,先期处置能力较弱。应急管理工作重心应下沉、关口应前移,基层应急管理组织应健全,经费保障应有力,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强化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三)进一步加大对应急管理经费的投入。《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措施,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目前,我市市县两级财政未将应急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应急管理经费投入不足,不利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各级应加大应急管理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
(四)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和灾害应对能力。一是加强全社会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将公共安全知识纳入教育体系。认真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针对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不同阶段,开设不同课程。组织编写应急知识手册,向社区、农村等基层组织单位群众发放;利用各种新闻媒体,介
绍普及应急知识,宣传应急预案,提高社会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二是加强对企业应急管理培训工作。严格落实高危行业及其工作人员的岗前、岗中教育培训制度,抓好各类涉危企业应急管理工作。三是加强对各级干部应急管理知识能力的教育培训。制定培训规划,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有计划地对领导干部进行应急管理轮训,开展应急管理人员综合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从业人员的应急管理能力
篇十一: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
P> 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范文多篇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3篇第一篇: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近期,笔者先后赴受2008年冰冻雨雪灾害影响较重的几个南方省份进行调研。在调研中了解到,各省的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建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制定了应急预案,并且对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进行了一些应急管理基本知识的培训,有些地方还组织了应急管理演练。但仍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的问题(一)预测预警体系的建设问题现在的应急管理工作中重视预案的编制和管理,但是预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为:一是地方性自然灾害预测的科学研究体系未建立或健全;二是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监测监控体系未建立或健全;三是各部门之间的专业预测、监控信息的交流、会商、筛选、决策机制未建立或健全;四是对各类突发事件发布预警的判断指标体系未建立或健全;五是预警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和专业术语通俗化、警报化的问题尚未妥善解决。(二)信息上报、发布与核实问题目前很多领导同志都意识到现代社会中隐瞒信息是很不明智的事,只
有及时上报信息和向社会公开发布信息才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的问题。诸如,不同的部门对某一事件信息的掌握会存在一些出入,需要时间进行核实;媒体的抢先报道与政府正式的新闻发布有时也会存在出入。
(三)政府各部门的常态工作与非常态的应急管理工作的界定问题应急管理工作不仅仅只是在发生突发事件后的应对,也包括大量日常的准备和预测预防工作,这些工作往往又和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法定职能职责紧密联系。值得研究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把握应急管理中的常态工作与各部门的关系,避免想做工作但无权限或者突发事件发生后才发现没有做好准备的状况。(四)政府各部门之间在应急管理工作领域的分工、协调、衔接、联动的法定程序规范问题很多地方的同志都强烈要求将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问题作为重要课题进行研究。政府各部门在应急管理工作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职责划分的问题,诸如水利部门在防洪工作方面与国土资源部门在预防地质灾害如山洪、泥石流方面如何分工协调,民政部门如何开展城市救灾以及全社会的减灾防灾工作等。二是资源整合问题,例如如何整合部门资源、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如何建立部门联动和区域合作,由哪个部门来统筹考虑应急管理资源的网络化有机结合等。三是程序规范问题,目前,基层应急管理部门职能既有重叠又有空白,应从程序规范或制度约束中提炼出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应急程序、应急联动机制等,进一步强化对应急管理的机构及职能定位、应急管理的监督、指挥体系专业化、预案管理动态化、联动体系规范化等问题的研究。
(五)中国特色政治体制下执政党与政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制度安排问题
一些基层政府的同志提出,应急管理决策需要法律依据和法律授权,需要明确责任人,实际工作中执政党的负责人不可能不出现在突发事件的第一线,有时也不可能不做出决策,那么如何界定政府负责人的处置责任需要从法律层面或制度层面加以明确。要在充分考虑中国特色和特殊国情的基础上,加强对政治体制和应急管理关系的研究,避免应急管理与政治体制两张皮,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学。
第二篇: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应急管理工作要点X年是X转型发展的攻坚年,也是我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关键年。我们将坚持以党的X大和X届X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适应新常态、化解新风险、实现新发展为目标,以全省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部署为抓手,全面推进应急管理全过程的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水平,为我市转型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全面完成应急平台系统部署工作1.按照省应急办要求,4月启动市县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部署工作,4月30日前完成市、县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管理员遴选上报,5月下旬召开全省系统部署现场培训会,5月31日前完成设备采购和基础数据的整理准备工作,7月底完成部署工作。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省上要求按时遴选上报管理员、平台系统部署的环境准备和硬件采购工作,积极参
加系统操作培训工作,确保7月底前实现省、市、县、乡四级应急指挥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实现应急值守、信息汇总、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和辅助决策等主要功能高效灵活应用。
2.开展综合应用系统操作培训。市应急办上半年组织开展一期市县两级应急管理员培训,使各级应急管理人员能够全面掌握应急综合应用系统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做到人人能操作,个个会管理。
二、全面加强应急值守工作3.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和纪律。各县区、各部门要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领导在岗带班、重要敏感时期和节假日突发事件零报告、责任追究等值守工作制度和纪律,合理安排值班力量,加强督促指导,确保任务到岗、责任到人、管理到位。4.加强信息报送工作。各县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首报意识,做到突发事件即发即报、边核边报、跟踪续报、结束终报,下情上达,上情下达,重特大突发事件30分钟内电话报告市政府应急办、1小时内书面报告。要拓宽信息获取渠道,主动跟踪舆论热点焦点事件和敏感问题,加强分析研判,及时报送信息。要加大领导批示、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的督促督办,及时上报贯彻落实情况。5.开展市县视频点名工作。市应急办下半年开始对各县区、各主要部门每日视频点名、每周三视频会议制度,通过视频点名、视频会议、电话抽查、明查暗访等方式对值班情况开展常态化检查,对脱岗漏X岗的进行通报约谈。三、全面修订应急预案
6.修订完善总体预案。市应急办负责,上半年启动,年内完成对市级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各县区、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主动开展应急预案修订完善,做好案例整理汇编,细化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流程和操作方案,明确预案启动条件和应对责任。
7.修订完善部门预案和行业预案。市应急办牵头,承担专项预案编制任务的各部门单位上半年启动,年内完成对各专项预案、部门预案的修编工作。
四、全面强化应急演练8.市级预案牵头部门,要严格按照时间和内容要求开展新一轮演练。各县区每年要针对辖区重大隐患组织1次综合演练,市级预案牵头单位要按计划完成演练任务,演练方案要至少提前10个工作日报市应急办。演练结束要及时总结评估、发现问题、修订预案。五、全面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9.制订出台《应急物资物流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加快建立市、县(区)和基层单位应急物资分级储备制度,加快市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和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库的建设。10.启动建设市应急物资保障信息化指挥调度平台,建立全市应急物资储备大数据库,真正实现统一指挥、全程监管、动态管理、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我市应对巨灾时各类物资紧急动员能力。11.规划、建设一批应急避险场所,市级新建改造3所,每县最少新建1所,全面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六、全面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12.制订出台《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办法》。加快完善市、县应急队伍和消防、公安、武警以及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建设应急志愿者队伍数字化数据库,年内摸清每支队伍可调配力量、保障范围及到位时间,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13.建立专家参与应急决策咨询工作机制。健全完善专家队伍,形成有进有出、分级分类、专业齐全的应急专家库,今年市级专家库要达到50人,各县区专家库不少于15人。
14.建立《军地应急救援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应急管理部门与国防动员部门的沟通与衔接,实现应急管理体系与国防动员体系的有效融合,提高军地协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15.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的企业,必须建立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队伍。
16.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政府支持、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应急志愿者运行机制试点。
七、全面抓好“X”规划分解落实工作17.各县区、各部门要尽快制定全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X”规划实施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分工,细化实施方案,强化工作措施,加大资金保障力度,确保规划主要建设任务和重点项目落实。6月底前将实施方案报市应急办,年底报规划实施年度报告。18.要完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加强规划实施全程管理,强化动态监测和总结评估,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调整工作计划,扎实推进规划任务落实。市应急办要加强指导,确保规划有序衔接,
要尽快明确市级规划主要建设任务和重点建设项目任务分工,指导各承建单位抓好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实施工作。
八、全面加强跨区域应急管理合作19.市应急办牵头,协调X、X两市应急办,上半年召开X片区第一次联席会议,按照属地管理为主和就近、毗邻、便利、互补的原则,着手建立跨区域联合应急指挥机制和“一方有急、八方联动”的合作机制。按照“练指挥、练协同、练队伍”的原则,积极开展跨区域联合应急演练。20.在制定修订与突发事件应急相关法规和政策时,要增加区域联动有关要求,为加强片区应急管理合作提供法规和政策依据。21.各县区、各部门也要继续完善区域之间、部门之间、军地之间以及与驻延单位的应急联动机制,形成“信息渠道畅通、资源整合有力、协调联动到位”的突发事件应对格局。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围绕突出问题深度调研,续接断点,补齐短板,积密织牢应急救援网。九、全面加强科普宣教22.各县区、各部门要继续深入开展“四进五有”活动,组织应急管理专家进基层分析案例、传授经验;要加强应急管理网站创新发展,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方式向公众广泛宣传防灾避险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各级应急管理部门都要加强对一线指挥、处置人员的分层分级培训。市应急办要办好市级、县级、乡级三个层次的培训班,制定三年培训计划,力争三年内对全市应急管理干部轮训一次。第三篇: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
2012年应急管理工作要点一、指导思想按照集团公司统一要求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抓好《突发事件应对法》及有关应急管理文件的贯彻实施,坚持预防与处置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抓好基础性工作,把握关键性环节,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为公司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二、工作目标与重点任务2012年,紧紧围绕保障公司各项业务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目标,以提高全员应急能力为中心,突出抓好责任落实和预案演练两个重点,着力推进第一责任、组织健全、联动机制、预案管理、监控预警、物资储备、限时报送、值班值守、信息平台、知识宣教等工作,抓基层、打基础,办实事、求实效,确保“十二五”应急管理工作稳步推进。(一)工作目标——严格落实应急信息报送制度,畅通报送渠道,杜绝突发事件信息报送中出现迟报、漏报、瞒报。——按照突发事件应对四个“第一时间”的工作要求,提高现场应急处置水平,提升突发事件前期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和杜绝次生严重事故后果发生。(二)重点任务——完善突发事件报送、处理程序,明确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到场责任人。
——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工作,确保各单位应急预案的演练计划完成率达到100%。
三、主要工作(一)严格落实第一责任制度。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公司平稳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各单位负责人要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强化责任,抓好落实。突发事件事发单位主要领导要按照“第一时间上报事件信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在现场指挥采取应急措施、第一时间组织对外信息披露”要求,切实做好突发事件的处置、响应、应对及协调等各项工作。对在处置突发事件中渎职、失职的人员应追究责任,对贡献突出的人员给予奖励,确保责任制有效落实。(二)建立健全应急组织体系。按照“一个小组、两个机构”(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的模式,各单位应建立以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应急领导小组,在综合管理、加油站或油库管理、安全环保等部门设立应急岗位,进一步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和业务界面,理顺业务流程,搞好业务衔接,形成工作合力,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主动权。(三)逐步完善协调联动机制。按照“统一管理、归口负责”的原则,建立“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联动、应急办综合协调”的工作格局。对重点区域、重要站点、各库区的应急保障救援体系实行特殊措施,与地方相关职能部门、关联单位进行点对点衔接,建成“社会环境综治联络点”、“安全联系点”,实现企地联动和谐发展。同时,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及时把握突发事件的新闻舆论导向,提高应急工作新闻宣传的主
动性。各单位作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责任主体,认真履行职责,及时应急响应,有效协调处置,努力将事态解决在萌芽状态,将危机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四)规范预案管理与演练。认真落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应急预案编制通则》,规范预案编制发布程序,定期组织预案修编,切实加强各级各类预案的有效衔接。针对自然灾害多变等情况,重点做好冰冻雨雪类灾害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同时,各单位要制定年度演练计划,适时开展桌面推演、实战演练及专项演练、综合演练。建立应急演练评估体系,量化演练评价标准,不断提高演练成效。
(五)加大隐患监控预警力度。以防汛、防火等重点时期的隐患排查为手段,认真抓好各类风险隐患的监控和处置工作。继续组织有关部门开展综合、专项突发事件预警预测工作,适时发布预警信息,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细化防范应对措施。加大对应对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切实避免和减轻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
(六)着力健全物资储备体系。各单位要认真排查所属油库、油站的各项应急物资储备情况,根据《销售企业突发事件应对指南》要求,进一步强化重点单位、高危场所、要害部位、关键装置等现场的应急物资配备。同时,制定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工作秩序;加强物资的登记、核实和管理,推进应急物资数据库建设;依托社会资源,探索建立社会化应急救援物资协调联动机制。
(七)严格信息报送时限要求。将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纳入各单位日常考核体系。认真执行重大突发事件1小时报告制度和“三敏感”信息30分钟报告的要求,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报送通报制度,杜绝迟报、漏报、谎
报、瞒报现象。各单位主要领导同志是本单位事件信息报告的第一责任人,各单位综合办公室承担信息汇总、编报职责。
(八)严格值班值守工作要求。按照值班工作要求,加强工作组织,认真履行职责,提高值班值守的服务保障能力,切实保证各单位与公司24小时联络畅通。进一步深化节假日期间和敏感时期值班工作要求,各单位应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干部在岗带班制度,加强值班力量,选派责任心强、熟悉业务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承担值班工作,做到值班电话固定、值班地点固定、值班人员固定,做好值班记录,严格落实日报告、零报告制度。严格执行主要负责同志外出报备和出差请示报告制度。加强节日期间值班工作检查,及时下发检查通报,严肃值班工作纪律。
(九)完善应急信息平台管理。按照平战结合的运行模式,提高公司各信息平台的利用水平,加强运行管理,完善运维机制,切实发挥调控中心中的功能,逐步建成立体指挥交流平台。加强应急平台用户端管理,进一步充实完善相关数据信息,确保及时准确。强化应急平台应用,积极在生产经营、预案演练和战时应急中检验功能、磨合机制、提高能力。同时,根据集团公司部署,装备BANG单兵系统,保障各种条件下应急信息及时传输。
(十)深入开展应急知识宣教活动。2012年,公司将进一步丰富宣传手段和宣传形式,通过网站、报纸等形式切实增强宣传效果,不断提高广大员工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将应急管理纳入公司教育培训总体安排,依托各级培训中心,定期举办应急管理讲座、短训班,确保各级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参加一次轮训,促进应急管理工作科学发展,全面提高。
篇十二: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
P> 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引言现阶段,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各种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给人们造成的经济和生命健康威胁已经实现了极大的降低。这一现实成果,无疑是对我国多年应急管理工作努力的肯定,是值得我们推崇和赞扬的,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应急管理工作中不足的一面,甚至可以说是严峻的一面。经过多年的应急管理实践发现,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储备不足,管理人才队伍素质的建设仍然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做好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学科建设,应当成为现阶段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去抓。只有不断增加对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使得应急管理人员应急管理水平获得提升,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党和国家应对风险的能力,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保障。1、应急管理体系之中的业务分析业务流程的建设与优化成效同样是影响政府应急管理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不仅仅只于机构的建设预案的制定有关。科学的、优化的业务流程能够对类别和情况各不相同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起到良好的且有针对性的应对效果。通过应急管理基本业务及流程的分析,政府才能够更加有效的为实际应急工作的开展,提供有针对性且效果较为显著的支撑
基于对我国众多类型各不相同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业务的分析和总结,将应急管理业务的流程进行概括,其基本业务流程分为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指挥处理体系两部分,其中应急管理体系包括突发事件监测、预测预警、准备/规划、报警/接警、应急指挥/处理、事后处理/恢复、评估/分析总结,其中应急指挥/处理模块为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模块。应急指挥处理体系及流程为势态报警―势态接警―指挥调度―事件处理―处理结束,其中事件处理是指挥调度的反馈。两个模块通过应急指挥/处理相连接。
2、应急管理之中存在的问题
2.1、应急管理人才存在的问题应急管理人才培训的组织体系现状应急管理人才培训组织体系的建设相对比较完善,主管部门主要是各级专门的应急办公室,培训机构从政府扩展到了高效以及科研院所、社会培训机构等;应急管理人才培训的实施部门以党校和行政院校以及干部学院为主。
应急管理人才培训的内容体系现状内容体系主要体现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周期、培训方式和培训评估三个方面。从内容设计与周期来讲,克拉玛依区应急管理人才培训仍旧停留在宏观性的培训中,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略显不足。从培训方式上来看,大部分培训仍以传统授课为主,缺乏实景模拟培训演练的经验。从评估结果来看,创新性的应对急训特点的评估模式还未开发出来。
应急管理人才培训的配套体系建设现状主要分为硬件配套和软件
开发两个主要部分。硬件配套主要是指培训基地和模拟演练中心的构建。
2.2、预案体系建设需要完善当前,我国各地方政府应急预案体系框架虽然已经基本建立,覆盖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等种种突发事件,然而一些预案不够规范完整、原则化比较严重,可操作性有待提升;一些预案没有形成体系,造成上下脱节、不对应;一些预案同其他部门预案不衔接、比较难配套;还有些地方、部门并没有认真对已经存在的预案进行宣传以及演练,相关人员对预案内容不熟悉,预案也没有经过检验,有着比较大的盲目性,同时也没有依据现实情况的不断变化来对预案进行第一时间的修改。
2.3、防灾避险以及自救互救教育有待提升
这些年来,我国发生的多起突发事件,在这之中可以看出我国公众防灾避险自救互救之时比较匮乏,反映到政府应急管理那么就表示着政府在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教育上的缺失。比如说汶川地震之中桑枣中学全校师生没有一人伤亡的奇迹以及其他学校伤亡惨重之间构成较为鲜明对比,那么就用血的事实说明了防灾避险教育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应该高度重视这个教育的重要性,同时积极在中小学以及企事业单位之中展开防灾避险以及自救互救教育,充分使用当前多媒体技术,同时有关知识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防灾救助演习,逐渐提升公众的防灾避险以及自救互救的能力。
3、应急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3.1、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加强培训组织与实施组织之间的合作,应当重视教育培训的组织主体和实施主体的密切合作,充分将理论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既要发挥各管理主体的处置突发事件的实践经验,同时还要发挥各高校、科研机构、培训组织在教学研究方面的优势。加大应急管理教育培训组织主体对实施主体的培训投入以及科研投入,保障实施主体有充足的财力完成各项培训和科研工作。
3.2、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决策机制
在“防”与“治”的关系中,突出侧重于“防”,树立高度的危机意识。各级城区政府应从以下方面实现科学的应急管理决策制定:第一,建立全程监控预警系统。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前总会有征兆,特别是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则就可以凭借先进的科学仪器来进行准确预测。第二,有着现代智囊成员应该参与决策之中。在爆发突发公共事件的情况之下,种种错综复杂的不确定因素诸多,对于领导者的决策素质则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应该依靠智囊团参与决策之中。
3.3、完善应急知识体系,逐步走向高科技应急高科技应急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应该顺应此种潮流,使得高科技可以更好地给应急服务。同时建立应急管理知识库,包含同应急有关的种种知识,技能,经验和技巧,并且通过网络的应用可以使得这个数据库实现充分的共享以及全方位的动态更新。
3.4、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
借鉴国际经验,各城区预警系统建设可以采用如下做法:第一,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制度,举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明确
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界定和分类,各层汇报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
事件期限,汇报方式。鼓励个人,组织等真实向政府机构及时举报突
发公共事件信息,设立相关奖励措施等。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
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
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第二,筹建全省范
围的突发公共事件通告制度。向全社会及时通告当前面对的突发公共
事件处于何种严重状态。第三,建设配套的突发公共事件评估系统。
对突发公共事件后果,将来的形势动向进行分析评估,借以弥补突
发公共事件暴露出的管理漏洞和工作失误,并排除潜在隐患,进一
步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和处置能力。
4、结语
现代公共突发事件具有瞬时性、强危害性等特点,加强新形
势下的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应对紧紧围绕住一个快字,做到
及时发现,及时响应,快速妥善应对,要实现这种效果,应急管理体
系就必须加强信息系统及平台的建设,
统一不同部门之
间信息接口的技术标准,为信息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快速传递铺平道路,
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构建统一的应急指挥体系。
篇十三: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
P> 中国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应急管理概述
1、应急管理概念
应急管理是应对于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问题提出的。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危险包括人的危险、物的危险和责任危险三大类。首先,人的危险可分为生命危险和健康危险;物的危险指威胁财产安全的火灾、雷电、台风、洪水等事故灾难;责任危险是产生于法律上的损害赔偿责任,一般又称为第三者责任险。其中,危险是由意外事故、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蕴藏意外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危险状态构成。
事故应急管理的内涵,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尽管在实际情况中,这些阶段往往是重叠的,但他们中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单独的目标,并且成为下个阶段内容的一部分。
2、中国应急管理概况
我国政府应急体系建设已取得的成就
1、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已初步建成
在国家建立统一领导下,坚持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在应急体系中,国务院是最高行政领导机构,由非常指挥机构或临时指挥机构负责应急管理工作。
2、应急预案逐步完善
2001年,我国进入综合性应急预案的编写使用阶段。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使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写有章可循。目前为止,我国已编制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57部,国家专项应急预案21部,全国各级应急预案130多万件,基本上涵盖了各类常见突发事件。
3、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我国已经制定了突发性公共事件应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60多部。基本建立了以宪法为依据、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核心、以相关法律法规为配套的应急管理法律
体系,使应急工作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应急保障能力得到了加强
近几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数百亿资金,重点进行了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装备的建设。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监测和预警能力不断提高,灾后恢复重建的能力明显提高。
二、目前中国政府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预防意识薄弱
从我国近年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实践来看,减缓期的预防作还显得非常薄弱。从汶川地震就可以看出政府和公众危机防意识不强的问题,使很多灾民丧失了生命救援的最佳时间。
预警和监控系统不完善
我国的灾害预警和监控系统还不够完善,在很多方面存在陷,比如危机潜伏期的科学预测和判断、危机发生的概率以及机发生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等等。如2010年发生特大泥石流害的舟曲县,本来就是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区,但是测雨雷达等本灾害监测设施不够完善。
应急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
公共危机的应对需要来自多个部门和机构的配合与协调。我国应急管理部门的垂直应急管理体系较为完备,但各部门横职责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响应期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应急协同动机制不健全。
社会参与机制不健全
从实践上看,目前我国对全社会防范风险、应急处理的教工作还很不够。广大居民普遍表现为社会危机意识薄弱,自救救知识和能力欠缺,主动参与程度不高。比如汶川地震中,一非政府组织虽然参与了救援工作,但几乎都是自发行动,没能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对大量参与救援和灾后重建的志愿者也存在着管理混乱、缺乏后勤保障等问题。
三、对策建议
加强预防
增强忧患意识,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居安思危,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作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组织准备以及物资准备等。
快速反应
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群众力量,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获取充分而准确的信息,跟踪研判,果断决策,迅速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害和影响。
以人为本
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凡是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要及时采取人员避险措施;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要优先开展抢救人员的紧急行动;要加强抢险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损益合理
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所采取的措施应该与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范围和阶段相适应;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选择对公众利益损害较小的措施;对公众权利与自由的限制,不应超出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所必要的限度,并应对公众的合法利益所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的补偿。
分级负责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性、可控性、所需动用的资源、影响范围等因素,启动相应的预案。
联动处置
建立和完善联动协调制度,推行城市统一接警、分级分类处置工作制度,加强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军地之间、中央派出单位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充分动员和发挥城乡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专群结合
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备,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应急抢险、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有序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我防范、自救互救等能力。
资源整合
整合现有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测、预警等信息系统,建立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科学有效的防范体系;整合现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和组织网络,建立统一、科学、高效的指挥体系;整合现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资源,建立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常备不懈的保障体系。
依法规范
坚持依法行政,妥善处理应急措施和常规管理的关系,合理把握非常措施的运用范围和实施力度,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责权一致
实行应急处置工作各级行政领导责任制,依法保障责任单位、责任人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本预案的规定行使权力;在必须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紧急情况下,有关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应视情临机决断,控制事态发展;对不作为、延误时机、组织不力等失职、渎职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篇十四: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
P> 应急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地方政府以往的管理实践中,暴露出管理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缺乏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应急管理机制方面的构建,仍旧不够完善:第一,应急预案建设不够完善。应急预案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作为纲领来指导突发事件的处理。第二,缺乏常设性应急管理机构。我国现有的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主要是依赖各级政府的现有行政机构或是几个其他部门机构兼管应急管理工作,缺乏专门机构、专业人员和应急管理规则。当危机出现以后,临时机构不具有延续性,因此危机处理后的经验不能够有效保留;危机的应急处理需要政府各个机构的合作,临时机构每次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相关的机构进行协调,同时事先没有一个有效的应急计划和一套成熟的应急操作方案。这种方法处理危机成本很高,矛盾不少,而且往往还留下不少后遗症。并且应急指挥小组或者是应急办公室通常是由别的部门人员来兼任,同时应急管理存在着部门化倾向。对于突发事件处理的方式经常是临时成立一个指挥部或领导小组,因此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通常需要进行跨部门协调,专业性差、工作量大等问题暴露无疑,突发事件的处理效果自然也不明显。第三,法律制度建设滞后。法律制度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稀缺资源,法制建设也是突发事件管理制度建设中关键的一环。地方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仍然采取的是人治的方式,忽视法治的重要性,应急管理的适用法律和管理制度缺失。第四,信息传递滞后。由于地域的不同特点,各级政府更倾向于把突发事件控制在自己的区域内,这种情况极易导致报喜不报忧的状况。同时由于网络信息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信息传递不通畅。突发事件发生时,未能够及时地进行信息汇报和资源共享,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和相关管理机构反应迟缓,错过突发事件处理的最佳时期。第五,社会应急处置应变力不够,民众应对危机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是突发事件中的指挥和决策者的素质不够高,应急决策的制定、指挥、协调能力还不足。领导者缺乏全局性思维、专业人士缺乏等问题凸显。同时部门分布不合理,职能划归不明确,导致危机发生时无法统一协调,具体划归职责,从而贻误处理突发事件的最佳时机。二是社会参与的程度不高。政府对社会应急管理的培训、演练工作,多停留在口号上,可操作性不强。同时,公众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对突发事件的的的警惕性不高。当面临突发事件时,承受力和应对性低下。此外,公众风险防范意识、自救互救能力和合作精神也十分薄弱。第六,过于重视领导经验,轻视专家理论。突发事件的决策者需要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和高技能的专业人才,由于领导缺乏相关的专业经验,往往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没有重视其发生的严重性。相关的专业处理知识缺乏,处理突发事件时就难以做到准确、专业的分析和决策。第七,公共财政配置目标不清。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更多地是用来投资重大建设项目,政府部门把过多精力放在了招商引资和经济增长上,没有对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给予足够的关注。篇十五: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
P>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影响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应急预案制度不完善,应急培训不到位、对应急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等,在发生安全事故时就无法进行有效处理,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制定解决方案,这就会导致事故的危害增加。需要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在发生安全事故时可以进行控制和处理,将危害控制在最小,以此促进单位的稳定发展。
一、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1、应急预案制度不完善
其一,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总体预案应该是本单位关于应急救援工作的基本原则、应急救援体系、预警机制和相应机制等。部分单位在制定预案时,没有理清专项预案和总体预案的关系,还有甚者把专项预案和总体预案脱节,最后导致了预案无法落实。其二,是预警、响应机制不明确。当前很多单位没有建立预警、响应机制,或者响应分级不合理,当事故发生时,不能及时汇报,及时响应,或者不知道向谁反馈。
2、应急管理培训形式化
一方面,在应急救援队伍中,还有很多人员不具备救援工作的能力,当事故发生后,不能很好的保证救援的效率和质量,导致救援效果不佳,给单位和社会带来了巨大损失。另一方面,应急演练方法不科学,也是导致单位应急管理不到位的重要原因。最后,部分单位在应急演练时没有制定演练方案,导致演练过程中漏洞百出,最后草草收场,演练结束后也未进行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导致未达到演练的目的。
3、应急管理工作重视度低
应急管理是一件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诸多单位领导将工作重心放在生产和销售上,导致应急管理工作不能很好的开展。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应急管理的管理层次不够高,体系不顺,各部门协调不够。(2)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力、应急装备、资金等方面的投入不足。(3)对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不够重视、不规范。(4)没有对本单位的应急装备、应急队伍等应急能力进行评估。
二、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对策探讨
1、加强应急宣传培训
单位在对新进员工进行上岗培训时,必须对本工作岗位所面临的应急事项进行详细说明,让其了解作业场所危险源分布情况和可能造成人身伤亡的危险因素。切不可先上岗再培训或不培训就上岗,新进员工除了掌握本岗位的工作技能外,还必须掌握本岗位熟悉相关应急预案内容,掌握逃生、自救、互救方法,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另一方面,还应该对在岗员工进行分类不定期培训和考核,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紧急处置技能。最后加强应急演习,切实提高实效。
2、建立合理的应急机制
我们必须根据单位的规模、管理体制、生产及其事故的特点,来确定本单位应急管理的层次、应急指挥体系、预警和响应的级别、预案体系等,要求各层级职责明确,体系清楚,运行顺畅。在响应级别升级时,接口要紧密,要明确升级的条件、联系方式,要与上级预案衔接。由此可见,预案应该针对各类事故的征兆、紧急处置技术以及逃生技巧等,编制各岗位的应急指南,应该将岗位应急指南与岗位安全规程结合,并加强应急处置技能的培训。
3、规范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
需要安排专门的管理人员,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科学的编制应急预案,保证应急预案的规范合理。在实际进行应急预案的编写时,要成立专门的小组来开展这项工作,对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对目前单位中的应急措施和设备的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应急预案的编写,保证应急预案的完善性,编写完成后,待其通过审核后发布到单位的各个部门。
4、要加强应急培训工作
国家应分行业、分岗位组织编写各类人员的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针对应急管理人员、指挥人员和岗位作业人员进行分类培训,并进行考核,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紧急处置技能。让相关人员达到:①了解作业场所的主要危险,能发现事故险情并及时报警,了解逃生路线和方法;②岗位操作人员、各类值班人员、检查人员等应掌握基本的危险识别和风险评价技术,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人防护设备,掌握岗位事故预兆的基本控制操作,熟悉事故预警及应急预案的内容;③救护队员应掌握危险的识别和风险评价方法;能根据有关指南的要求,正确处置、控制各类事故,抢救遇险人员,执行事故现场危险源的清除程序;④应急指挥人员应能控制事故现场并执行现场应急行动,协调应急队伍之间的活动和通讯联系。
5、做好应急演练工作
在编制应急预案之后,也需要进行应急演练。不能采用舞台表演式的演练方法,需要结合岗位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开展应急演练,保证演练方法具有实践性。有关部门需要提前进行方案的设计,建立完善的应急演练模式,在不断演练的过程中,提升各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保证演练结果达到相关标准。应急演练结束后,有关部门需要进行评价,指出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提升各部门的熟练度,为实际事故发生时的有效处理提供保障。
6、要将日常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相结合
安全管理是单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而应急管理是安全管理中的关键内容。安全管理主要是对安全事故进行预防管理,应急预案的设计主要是针对突发情况设计的,我们希望应急预案永远派不上用场,但是在安全生产的过程中,一切是皆有可能的,所以,一定要做好安全管理,并做好应急管理。对生产中的危险源进行控制,是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实现对各项危险因素的全面监测,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应急预案,实现日常管理工作与应急管理相结合,将应急管理工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结语:应急管理是安全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中就可以体现出单位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需要将其与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这样才能在发生安全事故时进行及时处理,做好应急措施,在事故发生后可以快速开展应急的处理行动,实现对安全事故的有效控制,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参考文献:
[1]李柠.浅谈企业安全生产应急工作问题与对策[J].科技与创新,2016(12):73-74.
[2]刘东亚.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技尚品,2017(6):239-240.
推荐访问: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风险 应急 管理工作 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