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体制机制11篇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市基层社会治理总体情况较好,但是与面临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11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市基层社会治理总体情况较好,但是与面临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群众更加个性化、更加差异化的需求相比,在思想认识、治理能力、治理方式及干部队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认识陈旧。虽然我们在化解矛盾、强化防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基层治理仍然存在“社会治理就是社会管理,治理就是管控”的陈旧观念,法治思维和创新意识不强。基层工作的中心和重心在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上,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够,没有准确把握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领域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规律性,没有仔细思考和分析研究对策建议。(二)基层基础薄弱。县级职能部门习惯性的将工作任务直接安排和转嫁给基层组织,村(居)疲于应付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自治功能难以发挥,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到位。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平台单一,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对基层治理满意度、认可度不高。平安建设满意度长期不高与日常政策宣传不立马不到位、群众参与度不高密切相关。(三)基层社会治理制度设计不够系统化。随着此次机构改革完成,县级综治部门被撤销,综治的联动机制没有有效衔接,社会治理仍侧重政府主导,社会治理系统化不够,制度设计整体性、全局性联动不足。例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工作涉及公安、卫生、民政等多个部门,各相关部门对患者评定标准、统计口径不统一,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立马,影响工作实效。在精准区分不同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精准管理与服务方面还较为欠缺,网格化管理的精准度不高,精细化水平
较低,信息分析研判、大数据应用不够深入。在流动人口、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群体,我们虽然对此类特殊人群建立了信息系统,并立马采集录入人员信息,但在信息分析研判、运用信息数据指导服务管理实战方面没有形成良好机制,各类信息化系统还停留在信息收集的低端层面,深度开发应用不够。基层治理长期处于一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模式,事后处置多、事前预防化解少,对一些基层矛盾、信访问题,不少干部信奉“摆平就是水平”,甚至采取“花钱买平安”方式解决,从源头破解社会矛盾难题做得不够好。
(四)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基层从事政法综治等社会治理的专职人员较少,甚至基层派出所人员都严重不足,接处警大部分由警辅人员完成,接处警质量不高,群众满意度较低。基层网格员队伍不稳定,专职网格员较少,专职人员待遇不明确,兼职人员往往一人任多职,年龄普遍偏大、知识结构明显较低,仅能应付部分工作,对于创造性、精准性、差异化的服务难以提供。
二、关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建议结合我市工作实际,我们仔细总结治理实践经验,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目标,在基层社会治理理念、体系、模式、保障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一)提高政治站位。一是突出以人为本理念,推进基层治理平台转型升级。要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基层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全面提档升级乡镇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综治中心)、“幸福驿站”、村(社区)警务室等基层服务阵地,将政法、信访、行政执法等社会治理力量相对整合,打造“政法小院”,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坚强堡垒。二加快提升“四位一体”建设的协同化水平。以“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四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为牵引,研究制定推进我市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举措,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
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因情施策,鼓励各镇(区、街道)探索形成各具特色、贴合实际的基层治理模式,打响基层善治的邳州经验、邳州品牌。
(二)不断夯实基层基础。一是不断完善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在党建引领的总原则下,聚焦重点解决发展瓶颈问题,构建党委统领、政府负责、部门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向村、社区等基层“细胞”延伸。二是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治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划拨专项资金、筹集社会公益资金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承接政府事务性工作和服务职能,积极参与和服务社会基层治理,优化治安政务服务。三是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依托“雪亮”工程,逐步将城管、交通、住建等重点行业、重点部位公共视频监控接入110指挥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深度融合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阳光信访三大信息平台,深化平安视联网建设,建立起“互联网+社会治理”的“一网通管”格局,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全面提升驾驭全局治安能力。
(三)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一是拓展“党建+”模式,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社区党建要融合“网格化”管理,逐步形成“小网格、大党建”基层党建工作格局,探索“党建+群团”“党建+社工”“党建+网格员”等工作模式,采取“群众点单、社会组织接单、政府买单、第三方验单”的公共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将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至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二是创新精准化服务模式,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目标。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对一般人群、特殊人群、重点人群,精准分区分类服务管理。在扶贫、交通、医疗、教育、养老等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领域,创新方式方法,提供精准化社会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三是实现技术智能化,以科技主导基层治理。科技从来都是基层社会治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要
准确把握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和规律,用智能化推动社会治理理念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的科技含量,做大做强网格化联动指挥平台,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四)强化投入保障。一是明确专项资金。要明确设立基层治理专项资金,采取项目资助、以奖代补等方式,激励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专项资金申报审批、监督检查机制,明确资金适用范围、扶持方式、使用原则、法律责任等,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倾斜,激励各方积极参与,提升社会治理质量和公共服务效益。二是壮大队伍力量,凝聚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健全完善政法综治队伍教育培训、职业技能进修、岗位交流等培养机制,在纠纷调处、法律援助、特殊人群矫正帮扶等社会治理重点领域建立专门性从业入门培训课程。三是筑牢基层基础,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移。统筹推进网格化服务、心理疏导、纠纷调处、法律服务等基层服务治理阵地建设,打造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的共建共享基层治理平台,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最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和管理。
篇二: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基层治理机制研究
摘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新时期基层治理机制发生深刻变革下的产物,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长期探索得来的成果。随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事实证明,这一形式与新时期的市场经济环境相互适应,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为农业农村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机遇。为实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长足发展,未来还需要构筑起更加系统化、制度化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农村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因此,本文就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基层治理机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基层治理、治理机制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重视程度也日益加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内容,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为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转型后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亟须建立更加完善的基层治理机制。其中,实现基层治理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村民自治”。这一形式中村民参与决策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切实保障了群众参与的民主性。通过长期实践表明,处理好农村集体经济与基层治理机制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的未来发展,也有助于更好地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内容与问题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广大农民为谋求发展不断探索得到的珍贵成果。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针对的是劳动联合,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主要是指以农民为中心,并联合多方利益,除劳动联合外还包括与资本、管理和技术等之间的联合,并以此形成产权明确、边界清晰的治理体制机制。
当前,全国各地基于本地发展现状,都在积极探索与其相适应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主要针对三类资源进行改革,分别是:资
源性资产、经营性与非经营性资产。首先,资源性资产主要包括土地、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类资产。针对此类资产,要率先进行巩固,建立健全资源登记制度,还未承包到户的资源性资源更要再次明确权属,有序推进确权登记工作。其次,经营性资产主要包括经营中的房屋、建筑、设备设施、资产份额等有形或无形资产。针对这类资产,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方式,明确权属,并强化落实资产运行的分配与监督管理机制。最后,非经营性资产主要包括用于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资产,如:科教文化、体育卫生等方面的建筑、设施、设备。针对这类资产,应当采取统一管理的运行机制,对现有资产进行清点核对,并建立完善的登记管理制度。通过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的运行机制,针对各类资源统一确权管理后,从制度上保障农民集体资产权益,可以更加充分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自减免农村农业税的政策下发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飞跃发展,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难题,其中,村级债务问题由于积压年代久远,债务数额庞大,覆盖面广泛等原因,已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因此,在转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新需求下,要积极应对与化解农村债务难题,响应国家扶持制度,提前做好防范预案,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二、基层治理机制的困境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基层自治探索出了一条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治理机制,并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时代和市场的飞速发展进步,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治理体制已无法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法律层面上来看,村委会在权责方面会受到来自乡(镇)政府的领导和干预,这一权力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基层自治的发展,村级组织的行政职能与权力不断弱化,村民缺乏参与政务的有效途径且参与意识不高农村基层治理无法得到切实有效地发展。
从经济状况上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的发展突出而迅猛,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农村整体经济落后,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农民收入不稳定等。同时,农村基层财政收入有
限,基层治理能力不足。广大农民忙于生计,无心参与农村事务管理,基层无力开展治理。面对这一困境,必须加快转变治理方式,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实现增收,拓宽治理渠道,才能使基层治理机制得到有效落实。
针对以上基层治理机制面临的多方面困境,农村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急需找到一条突破的道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应该加快构建并协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基层治理机制之间的关系,使二者能够充分发挥彼此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积极作用,共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与民主制度的快速发展。
1.如何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基层治理机制
构建基层治理机制是完善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是构建基层治理机制的重要基石。一方面,应持续加强政府引导,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基层治理,都离不开政府政策在大方向上的指导,政府在宏观上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方向指导、技术支持、教育培训,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另一方面,要解除村级组织与乡镇政府的隶属关系,以农村现实环境为基础,听取村民意见建议,建立农村产业园区或农产品生产基地,采用农民自主发展的模式,逐步健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的基础上,满足基层民主的需求,逐步增强村民的自治理念和整体素质,引导村民自我决策、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不断完善基层治理机制。
由于中国城乡发展现状和管理体制不尽相同,基层治理机制必须要顺应农村发展现状,符合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的自身特点。首先,优化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治理运行机制,改变传统的村级组织与乡镇组织之间的隶属关系,赋予村级组织更多的自治权利与功能,从制度上保障农村实现自治。其次,加速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成资产管理与社会管理职能的分离,对集体经济进行整理、确权以及合作化改造,建立健全现代化的资产管理运营机制,确保公共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三者的平衡。第三,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将村级组织的村务决策权和执行权进行分离,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农民参与政务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对村级干部进行有效监督。
要构建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基层治理机制,就必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农村集体经济要完成转型,就必须保障基层治理机构的行政职权,培育农村公共服务社会组织,让农村基层行政单位切实担负起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重新规划基层组织的工作重点,转变基层工作内容,在村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下,努力实现村级组织部门权责明确,分工合理,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水平和基层治理能力都亟待提升。基于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基层自治机制的发展进程来看,创新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建立健全更加民主的基层治理机制势在必行。对此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管理职能,积极引导村民参与政务决策,逐步提升农村农民的自治理念和能力,切实处理好农村集体经济与基层治理机制之间的关系,帮助农村集体经济实现转型,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的长足发展建立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莫申容.新时代农村基层治理创新研究[J].社会与公益,2019,(08):1315.
[2]周延飞.农村集体经济研究述评与展望[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8,16(05):53-62.
[3]韩阳,刘玉梅.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创新探究[J].新农业,2017,(03):51-53.
[4]陈亚辉.政经分离与农村基层治理转型研究[J].求实,2016,(05):71-78.
作者简介:郭振环(1987.2-),女,汉族,籍贯: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本科,研究方向:政治学。
篇三: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创新群众路线工作方法构建新型基层治理机制
2003年以来,特别是200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XX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密结合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实际,探索实施了以“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和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以及建立新型基层治理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积极探索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这种以市场化、民主化、公平化为基本原则的农村深层次改革,势必对农村现行的经济形态、利益格局、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巨大冲击,要求我们从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理顺村党组织、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之间关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村级治理机制,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提供基础性的制度保障。2008年以来,我们坚持尊重和保障群众主体地位,在总结基层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群众路线工作方法,按照
—1—
“三分离、两完善、一加强”(即村级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社会职能与经济职能分离、政府职能与自治职能分离,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完善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加强和改进党组织的领导)的思路,探索构建了党组织领导下,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议事会决策、村委会执行、集体经济组织市场化运作、其他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机制,实现了党组织领导与村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为深化“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一、坚持民主选举,打牢基层治理的群众基础选举权是群众最核心的民主权利,是落实和创新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基础,也是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关键。XX的新型基层治理机制,从民主选举入手,落实和创新群众路线,为基层治理打牢了群众基础。一是积极推进公推直选,增强基层党组织书记践行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内生动力。过去的选举,在不少地方一定程度上存在“组织定人选,群众画圈圈”的现象,导致少数基层干部眼睛向上不向下,重对上负责,轻对下负责。为此,自2003年以来,我们从XX区XX镇起步,全面、规范探索推进基层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从制度设计到实践操作,始终坚持将扩大党员群众直接参与,直接行使提名权、选举权作为关键,在各个环节拓展党员群众参与面。实践证明,公推直选不仅强化了基层干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民本意
—2—
识,解决了对谁负责、向谁负责的问题;同时,调动了党员群众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为创新群众路线工作方法提供了持续动力。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我们从选、育、用、管、监、评等方面,制定了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的制度体系,形成了制度化推进的良好态势。据统计,在2010、2011年换届中,全市7.4万余名党员群众代表参加了220名乡镇党委书记公开推荐,15.8万余名党员参加了直接选举;21.8万余名党员参加了3339个村(社区)班子成员的直接选举。2007年以来连续四年民主评议结果显示,群众满意率在90%以上的乡镇、(社村区)党组织书记所占比例分别由81%、90.8%提高到98.3%、91.2%。二是民主选举议事会成员,增强议事会运行的民意基础。针对村民大会难召集、村民代表会议难议决、村级事务群众难参与、村“两委”难监督等问题,成立村民议事会作为村级自治事务的日常决策机构,是XX基层治理机制的重要制度创新。议事会成员的选举,关系到村民议事会制度是否代表了群众意愿,是否尊重了群众主体地位,是否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为保证议事会具有公信力,村民小组议事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议事会成员由村民小组议事会成员中选举产生。为保证议事会成员的广泛性,村民议事会一般不少于21人,村民小组议事会一般不少于5人。为保证议事会成员的代表性,村民议事会成员实行结构席位制,每个村民小组有2名以上村
—3—
议事会成员。为避免议事会成为“干部会”,村、组干部不得超过议事会成员的50%。为加强议事会成员与群众的联系,议事会成员固定联系不少于10户。为落实监督权,从议事会成员中选举5—7人组成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由党员议事会成员担任。目前,全市村(社区)共有村民议事会成员89771人、村民小组议事会成员170716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15176人。三是规范授权,增强村民议事会行权的法律基础。在传统的自治框架下,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党员大会、民主恳谈会等,是党员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途径。但实际操作中,受少数基层干部民主意识不强、组织成本较大、决策周期过长等因素制约,党员群众民主权利往往被虚臵。议事会作为村级自治事务的日常决策机构,必须要有履职行权的法律基础。为此,对接传统自治框架,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对议事会的议事原则、议事规则、议事范围进行明确界定和授权,并以书面形式予以固定。议事会只有在授权范围内,按照议事原则和议事规则议决相应事项,才具有法定效力。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对村级自治事务拥有最终决定权,对议事会超越授权范围、违背议事原则和规则的议事行为及议决结果可以撤销,保证议事行为和议决结果符合群众意愿。四是强化领导,保证村民议事会的正确方向。为巩固和强化党组织对村级组织、村级事务的领导,村民议事会召集人由
—4—
党组织书记担任,负责主持议事会议;村党组织对议题进行审查,同意后方提交议事会讨论;重大问题由党组织先行讨论,提出意见建议。同时,注重发挥党员议事会成员的示范导向作用,注意从议事会成员中发展党员。目前,党员占议事会成员的40.9%。二、坚持还权赋能,完善民事民定的运行机制伴随着“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基层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利益格局得到全面调整,形成了不少的社会矛盾问题。化解这些矛盾、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党委、政府加强对利益关系的统筹,更需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促使群众全面、深入参与,自主地解决矛盾问题。XX的基层治理机制,从议题提出、议题审查、议题讨论、议题公示、议决事项实施、结果评议等环节,坚持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主、自决、自行、自评,形成了民事民定、村民自治的运行机制。一是议题的提出和确定由群众拿主意。为保证议题真正来源于群众,反映群众诉求,议事会成员、村级组织、10名以上村民均可提出议题。在议题审查中,重点审查议题的合法性、真实性,保证党员群众提出的议题尽可能提交议事会。为保证议题能及时上会,每年至少召开4次村民议事会;必要时根据村级组织、议事会成员和党员群众提议可随时召开。市XXXX乡XX村对村上重大事项实行“三步量分法”:第一步“一户一
—5—
表”界定实施范围,采取“一户一表”的方式征求群众意见;第二步“议事会票决”确定实施项目,村议事会将条件许可的项目提交议事会逐一进行完善和表决;第三步“一户一票”决定实施顺序,各户对实施项目按实施先后排序,按分数高低确定项目实施先后顺序,全村群众心服口服。二是议题的讨论和议决由议事会成员唱主角。为保证议事会充分吸收群众智慧,问计于民,议事会五分之四以上成员到会方能举行,同时还可邀请村委会成员、村级组织负责人和议题相关人员列席。为保证议事会成员发表意见的代表性,议事会召开前3天须将议题通知议事会成员和相关列席人员,以便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实现代民议事。为保证议事会成员充分发表意见,议事会实行先依次发言、再进行讨论。为保证议决结果公正性,议事会对议题实行逐项无记名投票表决,当场公开计票,公布表决结果。为保证议决结果的合法性,议题须经全体成员半数以上同意方能通过;如有必要,应提请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规范的议事程序,保证议决过程成为了集中群众智慧的过程、发扬民主的过程,也成为了群众路线实践的过程。XX市XX镇在灾后重建“鹿鸣荷畔”永久性住房分配中,在“人人有一套方案,人人有一个意见”、甚至有少数村民扬言要强行占房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议事会作用,发动村民全程参与,确定了“以社划片、占地分区、安排就近、社内抓阄、照顾弱势”的分房原则,仅用20余天就完成了分房工作,
—6—
满意率达98%。2011年,全市议事会共收集意见建议6.7万余条,形成议题3万余件,议决2.8万余件,村民议事会年平均召开6次以上。三是议题的实施和评价由群众说了算。为保证议事会议决事项顺利实施,让群众满意,村民议事会全程监督实施过程。对违背决定内容或执行不力的,召集人可召集会议讨论,责令整改;对造成重大损失的,可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提出处理意见。在实施完毕后,议事会成员和群众代表进行评议,并对评议结果立档归卷,作为对实施主体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区XX镇XX社区2012年议决启动的文化建设、XX基础设施建设和道路维修3大类5个村级公共服务项目,均由议事会“全面议定、全程监督”,社区居民都说:“政府的政策好,我们可以自己做主把钱用在需要的地方。”村民议事会的民事民定,激活了村民的活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用“土办法”解决了产权制度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会管理等一大批该解决、想解决,但用传统办法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复杂问题,化解了大量历史遗留问题。2010、2011年度第三方测评,群众对议事会总体满意度分别达到95.06%和97.23%。三、坚持分类供给,促进城乡公共产品的同质均衡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促进城乡公共产品均等化,不仅是“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落
—7—
实和创新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要义所在。XX把完善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作为基层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以村(社区)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使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而且增强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健全分类供给机制。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内容划分为文体、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农业生产服务以及社会管理等七大类59项,按照“公益性服务政府承担、福利性服务适度补贴、经营性服务推向市场”的思路,明确政府、村级自治组织和市场主体的供给责任。政府负责提供基本的公益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自治组织负责提供内部的服务和管理,同时运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贷款贴息等办法,鼓励支持社会组织供给部分公共产品。三方分工合作、互为补充,破解基层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瓶颈,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二是坚持刚性投入、定期增长,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强化公共财政理念,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财政保障水平。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应由政府提供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基本需求支出。从2009年起,由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每个村不少于20万元(2012年已不少于30万元)补助资金,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增长,专项用于加强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
—8—
管理建设。近3年来,市、区(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32亿余元,为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提供了强力支撑。三是坚持整合资源、优化功能,健全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建设机制。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结合不同类别村(社区)人口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一规划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布局,集中投入、统筹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有序向农村延伸覆盖。2009年底,消除了全市原有的294所村小,建成一批农村寄宿制小学或完全小学以及乡镇中心校,新建改造校舍7万平方米,投入资金约9849.5万元。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统一标识、统一设备配臵,全面完成2396个村(社区)卫生站标准化改造。坚持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多元化使用,投入2.4亿元建成3300余个村(社区)活动中心,实现了较高水平全覆盖。通过全面推进城乡公共产品同质、均衡,农民在家门口享受方便快捷的公共产品成为现实,社会和谐程度明显上升。XX区XX社区利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新建了文化广场,支部书记XXX感慨地说:“回过头来看,社区在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中,经历了从抵触到接受再到支持的认识过程。居民充分感受到改革的好处,对社区事务也从不关心向关心并积极参与转变。”
—9—
四、坚持力量下沉,健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体系群众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只有贴近基层、贴近一线,才能有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XX市坚持人才向基层倾斜、力量向基层集聚、服务向基层延伸,全面加强和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健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体系,为城乡群众提供了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一是全面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出台加强基层干部激励的八条措施,全方位调动基层干部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在政治上,提拔担任区(市)县党政领导干部的,原则上应有乡镇党政领导班子任职经历;畅通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乡镇(街道)干部和进入事业单位的通道,2011年乡镇换届以来,已选拔71名优秀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担任乡镇领导、92名兼任乡镇党委委员。在经济上,乡镇干部工作性津贴按本地上一个或两个(重点镇、城关镇)标准执行;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同一职级五年以上经考核合格,可享受上一职级的工资、津补贴和医疗待遇。2007年、2009年两次上调村(社区)干部最低固定补贴标准,建立固定补贴标准逐年递增机制,完善离职干部保障制度。目前,区(市)县固定补贴最低的1083元/月,最高的3400元/月。在精神上,坚持评选表彰向基层倾斜,选树了谭东、税成康、王芝良、邹光荣等一批基层先进典型。认真落实定期体检、心理辅导、困难帮扶等制度。换届以来,帮助7000多名干部解决了实际困难。
—10—
二是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先后选派141名熟悉党建知识、科学发展理论、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和办法、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市级机关干部到重点镇挂职;选派3批294名市级、3600余名区(市)县级机关干部到扶贫开发重点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重灾村驻村任职。灾后重建期间,全市抽调2000余名党员干部到重灾区帮助工作。机关干部到基层任职不仅充实了基层力量,还增进了机关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对群众的感情,提高了机关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为落实和创新群众路线工作方法提供了可持续的干部支撑。在乡镇(街道)配备1名专职组织员,享受副乡镇级待遇,专职协助乡镇(街道)(工)党委分管副书记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目前已配备专职组织员222名,区等地还为村XX(社区)配备了组织员。同时,将“一村(社区)一大”计划纳入惠民目标和党政“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目标,做好选派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者安心工作、增长才干的长效机制。近年来,共选聘9901名高校毕业生到村工作,目前在岗5989名,成为基层干部的重要来源,也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力量。三是深入开展机关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认真开展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全面推进以结对帮助支部、联系帮扶群众为主要形式的“千名领导挂点、万名干部帮户”活动,开展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的挂点帮户工作,实现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关全参与、干部全覆盖。目前,
—11—
1200多个市级机关党支部和11000多名机关党员到400多个社区报到,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和公益服务。各级领导干部都建立了联系点,通过发放“联系卡”、开展民情恳谈等方式,与基层群众交心谈心,帮助解决基层实际问题。通过下沉工作力量,推进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不仅促进了机关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提高了干部深入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能力,也帮助基层解决了大量困难和问题,增进了群众福祉。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市级机关党员干部联系帮扶贫困村101个、困难家庭4636户、贫困群众14181人;走访党员群众26256人,收集意见建议3637条,化解矛盾纠纷1499起,解决历史遗留问题201个。五、坚持多元参与,引导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社会组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XX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深化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引导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基层治理,丰富了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实现形式。政府首期出资5亿元,建立“XX市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对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进行资金扶持。建成政府扶持、服务和管理社会组织的公共平台——社会组织孵化园,招募29个社会组织实施园内外孵化。依托龙头企业、产业资源优势,组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农村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农村公益性社会组织。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制度,2011年以来向社会组织购买公益服务项目59个、金额1.6
—12—
亿元,推动了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社会组织主动作为,参与决策咨询,开展社会服务、社会救助等公益活动,在发挥作用中提升社会影响力。通过支持和引导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基层治理,把政府不该管、也管不好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给社会组织,使其成为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重要载体,化解了基层矛盾纠纷,促进了社会和谐。回顾近年的探索实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创新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必须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为基本原则。XX基层治理机制理顺了村级权力主体的关系,为党组织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听取民意、集中民智提供了制度平台,党组织的公信力、凝聚力显著增强,领导核心作用愈发突出。创新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必须以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发扬基层民主作为基本取向。XX基层治理机制明确了村民议事会在村级自治事务中的决策和监督主体地位,探索了“村民议事”的具体实现形式,调动了基层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形成了“大家的事我关心,集体的事我参与”的良好氛围。创新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必须以优化政府职能、改进公共服务作为基本前提。基层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分类供给机制,XX强化了政府提供基层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实现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共建共享、城乡统筹。创新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必须以制度化、规范化作为基本路径。XX基层治
—13—
理机制来源于群众的探索创造,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同时又通过制度配套,提高了村民议事会运行规范化水平,实现了尊重群众创造与发挥制度规范导向作用的有机结合。
—14—
篇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作者:鄯爱红[1]作者机构:[1]中共北京市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出版物刊名:前线页码:81-84页年卷期:2019年第6期主题词:"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党领共治";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摘要:“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是北京市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实践探索,是一项由局部机制创新逐渐向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为巩固改革成果,推动“吹哨报到”改革需要以系统思维破解由于局部改革引发的系统性和体系性问题,需要处理好党建引领与政府管理、党建引领与社会共治、党建引领与法治保障、机制创新与体制改革这四对关系,构建“党领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篇五: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关于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
的建议
一、疫情防控中基层社会治理实效凸显面对突然而来的新冠疫情,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以防控为重点,以救治为前提,成功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一)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发挥战疫的统筹作用。建立健全疫情防控网络、风险评估机制,如__还建立了“早碰头、午研议、晚部署”的会商机制,统筹部署、安排、调度本辖区疫情防控工作;发挥战疫的指导作用。结合各镇各村实际,有针对性的指导下级基层党组织如何开展疫情防控,让下级基层党组织有方向、有目标、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发挥战疫的督导作用。成立专班,督导下级党组织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确保指挥部的各项指令贯彻落实到位。如孝昌县委派出县政协主要领导坐镇白沙,对白沙的疫情防控进行精准指导和督导,取得了很好的抗疫效果。(二)广大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危机生命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党员干部没有退却,勇战抗疫
一线,表现出了党员干部为了人民生命安全不怕牺牲的党员本色,带头参加宣传发动、交通阻隔、体温测量、物资代购等,还有的隔离在本地的党员干部实行“双报到”制,如隔离在白沙的党员干部22人,主动到各党组织报道,积极参加基层抗疫,他们为疫情防控在黑夜中坚守,在风雨中前行,在危险中筛查,在疲惫中战斗,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社会群体发挥防疫协同作用。各基层党组织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村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新乡贤等特殊群体作用,引导他们成为抗疫先锋。充分发挥社会群体的权威作用、影响作用、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纽带作用,让社会群体带头和带领群众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很好的作用。如__五四村积极发挥新乡贤“五老”、市场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为疫情防控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全社会主动配合形成快速阻隔作用。预防是疫情防控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各基层党组织立足更精准更有效防控,全社会积极参与、主动配合,从最初的粗放式阻隔到各村指定唯一通道的硬物理隔离,没有一个环节、一个举措不体现在快速、高效上。正是由于全社会参与,隔离阻断快速、高效,才能很好的防止疫情扩散,为战疫情成果取得了积极性作用。
(五)创新方式发挥宣传实效作用。在这次疫情防控的宣传过程中,发扬传统方式、创先新方式,取得很好效
果。采取新媒体宣传。通过网站、微信、短视频宣传,特别是运用支部微信群、村级微信群,制作朗朗上口的短视频宣传取得很好实效;
采取新方式宣传。通过流动音响、敲打小铜锣、“零点行动”等方式清晨和晚上宣传,宣传实效更加;
发扬传统宣传方式。村村响由指导时间播放改为全天候播放,各项防疫命令张贴全覆盖,测温家家走、宣传家家到等,从群众的配合程度看,宣传效果良好。
二、从疫情防控看基层社会治理的短板在整个防疫过程中,基层社会治理出现了很多值得肯定和推崇的做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暴露出了一些短板和问题。(一)从党组织的战斗堡垒看,有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强。自身能力不够,平时学习不足,缺乏应急事件发生时的驾驭能力和统筹能力;做群众工作方法不多,仅局限于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缺乏细致暖心的工作技巧;模范作用发挥不够,不能以身作则,缺乏以身示范的勇气。(二)从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看,模范作用随着抗疫时间的延长逐渐弱化。在日常检测方面,开始检测工作有序开展,随着时间的延长,体温检测不到位,出现登记多、测温少现象;在志愿服务方面,有的党员在志愿初期,热情高涨,随着时间的延长,志愿热情逐渐减弱,有的出现有偿志愿现象;
(三)从群众对疫情的配合程度看,存在着良莠不齐现象。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着极少数不配合行为,在防疫举措上不够配合。仍然存在人员聚集聊天、不带口罩、甚至聚集打麻将等现象;
在隔离点的设置上不够配合。认为密接者隔离点设立在那里,就是把病毒带到了那里,存在不支持、不配合现象;
在救灾物资分发上不够配合。少数群众对救灾的性质不理解,导致救灾物资难以发放到位,存在着发放救灾物资后,与疫情防控对着干现象。
(四)从各乡镇的基础设施看,抗疫条件严重不足。物资储备不足。存在口罩、防护服、消毒液、隔离点床被等严重不足现象;
硬件不足。在这次疫情救治过程中,充分暴露出乡镇卫生院在医疗技术设备、发热病人留观点病房、医护车辆等方面不足的现状;
医护人员及医疗技术水平欠缺。难以适应基层卫生院应急处突的技术需求和技术力量支撑,为基础卫生院分诊、救治带来新的挑战。
三、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建议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社会治理的前檐和最后一公里。为了切实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治理体系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保障,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治理体系的效能体现。
(一)进一步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需要建立多种体制机制共存,建立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党委领导机制。乡镇党委和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村党组织全面领导村民委员会及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必须把基础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把党的领导建成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保障。,建立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社会协同机制。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妇联、团支部、残联、新乡贤参与的社会协同机制,实现社会治理成果共建、共治、共享。建立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公众参与机制。实践表明,单纯依靠党委领导、行政执行无法有效解决处于政府治理体系末端的乡村治理问题,必须构建群众动员机制,增强社会号召力,组织调动村民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他们逐渐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这是村级治理运行过程中的核心机制。建立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法制保障机制。依法治国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健全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保障制度,可有效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让人们在法律的保护下生活和开展工作;
引导人民自觉遵守法律,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教育人民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彰显法律威严。
二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治理领导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必须增强“四力”,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基层治理中,村级党组织应该充分发挥政治领导作用,全面领导村民委员会及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和其他经济社会组织。组织动员群众,借鉴现代治理理念和工具,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乡村治理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不是做什么,而是如何做。
三是提升社会群体的治理协同能力。引导社会群体学习基层社会治理知识,积累社会治理经验,以真情推倒心理围墙,以坦诚架设心灵桥梁,以热心缩短心理距离,加大群众凝集力,引导他们坚持规则治理与价值引领的融合,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建立社会协同机制,发挥其在自主治理、参与服务、协同管理等方面作用,加大社会群体在品行上、思想上、经济上、志向上的帮扶力度,凝聚全民形成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共识。
四是提升基层群众的治理参与能力。紧紧依靠群众、积极发动群众、有效组织群众历来是党的政治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和工作成效。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要紧紧相信群众、发动群众、凝聚群众、依靠群
众,不断激发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有效动员所必需的价值基础和理念认同,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人翁作用,提什治理能力。
五是推进基层自治、法制、德治的有机统一。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纷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要将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知行合一,才能创造更好的治理环境和治理效果。要以自治激发民主活力。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充分体现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激发农民自治热情。要以法治推进现代治理。规范农村基层行政执法程序,将政府涉农事项纳入法治化轨道。大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法律进乡村”创建活动,培养农村“法律明白人”。要充分运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手段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出现的问题,让农民认知法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要以德治引导文明乡风。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弘扬孝道、尊老爱幼、扶残助残、和谐敦睦,培育良好的村风、民风,加强和改善乡村治理,弘扬崇德向善的社会新风尚。
篇六: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情况报告按照金法组办[2018]4号文件要求,结合本乡实际,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关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短板、薄弱环节
存在的短板、薄弱环节如下:一是基层工作队伍力量不强;二是基层党员教育学习管理不够到位。三是日常工作中存在疲于应付事务性工作多。
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是虽然各村两委按照换届要求,配齐配强了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但储如村级社长、村两委小三职干部因为职务级别、薪酬标准等原因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好,几乎村级基层治理工作重任主要压在村两委主要领导肩上,全县各乡村情况基本类同,只是存在程度不同的问题。同时当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部分基层党员流动性大,接受教育和组织生活存在一定的难度,甚至个别基层党员在基层治理中不仅不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有时恰恰起一起负面作用,对于促进基层治理造成一定的困难。当前在转职能转作风高标准要求下,乡村两级面临十分重大的工作压力。
解决的发力点:一是完善基层干部能上能下考核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到岗到人。二是强化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教育引导工作,解决思想上的问题,构建基层治理的主体队伍力量。三是进一步提升村级大小三职薪酬待遇保障,真正形成独立专攻专注于村、社基层治理工作。
2、关于基层治理的资源可整合的问题
储如综合治理网格员、生态环保、人民调解员、法律宣传员,特别是离任干部、老党员、老积极分子等力量可以整合进来,同时需要理顺各自职责、待遇包括在整个基层治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责任等问题。
3、关于村党组织、村委会的权力、村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落实情况
乡对照上村三项主体的权力、责任、义务,本乡所辖四个村级组织均按照上述要求贯彻落实,如在基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村级支部负责统筹、村委会负责具体按相关法律程序组织实施,涉及群众自建项目广大群众纷纷投入建设,包括涉及招投标项目建设,村级监督委员会及广大社员群众均具有监督作用。
另外,结合当前脱贫攻坚工作,村两委负责按照上级政策要求负责对个人提出申请的村民召开村支部分、党员会、全体村民大会审核审议,按标准民主集中评选贫困户,并在村级范围内公开公示,并上报上级一党委政府,具体工作中会同县乡两级做好政策宣传,督促扶贫项目实施,并在年度村、乡脱贫工作中组织全体村民大会按照贫困户主动申请,对照村“一低五有”、户“一超六有”指标提交全体村民大会审议表决通过,报上级党委政府逐级上报。总的来说,上述各项工作均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和程序实施。
4、关于参与村级治理,除村两委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行业组织外还有哪些组织的问题
目前尚有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员等相关组织。
5、关于如何组织、调动各类组织和群众参与村级治理的问题
乡党委、政府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该项工作,一是开展深入有效的普法工作,结合“七五”普法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同时营造人人懂法、遇事找法、维护利益靠法的法治良序。全县可考虑在法治基础条件好,群众基础较好的小建制乡、村开展调动各类组织、群众参予村级治理试点,总结经验逐步在全县各乡、村推广,以求形成全县范围的各级各类组织参与村级治理的格局。
6、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急需解决的最基础的突出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解决人的问题
结合当前全县创建“孝、善、和、俭”新风创建以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正在开展的扫黑
除恶等严打专项整治。把优良传统教育和感恩意识培养和惩治不正之风结合起来,教育提升大多数、严惩不怠极少数,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健全有效的基层治理体系也将逐步成为社会正气探测步建设完善。
7、关于如何将“三治三共”融为一体,建立简约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的问题。
各级基层组织结合地区、民族、民俗具全实际,构建以法治为根、德治为辅、注重自治的一体的三治体系。在法治的根本框架下,完善村规民约自我约束,以社会道德为补充三管齐下,辐射基层全角度。
8、关于破解“两张皮”、“吊脚楼”、“灯下黑”、“大呼隆”四个实际难题的问题
建议进一步规范依法行政进程,严格行政问责问效机制的落实,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特别是推进灯下黑治理,打铁尚需自身硬,法治部门不能做电筒光照别人不照自已,对于自身存在违法行为要主动亮短、主动按受法律约束,从而扭转部分群众心目中法治部门及人员特殊身份的问题,同时为解决吊脚楼的问题,各级法治部门要强化督导检查力度,逗硬惩处,决不容许有任何一级落实上级安排部署不力或效果不佳的现象,落实基层一把手的第一责任。凡对基层在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过程中开展专门的培训与讲座,因事而异避免一律用老办法、老经验解决基层治理各种问题。
下一步工作:一是将“孝善和俭”创建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减轻人民群众负担。
二是将扫黑除恶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利用严打契机发现问题,整治问题,始终对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三是按照程序要求,全力做好辖区内在建和拟建工程项目施工环境保障工作,对涉及强买强卖、侵害集体利益和群众利益的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惩一震千。
篇七: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11月中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xx市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认为xx市委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为抓手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聚焦办好群众家门口事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形成行之有效的做法
市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x市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能解决的问题都破题了,余下的都是硬骨头。”这是记者在xx采访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作为10多年来人口增加了近千万的超大型城市,xx城市治理积累了不少原有机制“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难点在基层,痛点在群众身边。
啃下硬骨头,要有新办法。11月中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xx市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认为xx市委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为抓手,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聚焦办好群众家门口事,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形成行之有效的做法。
xx是如何以党建引领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的?它又取得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成效?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发现
基层创新成为改革“一号课题”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源自xx区xx镇一次“倒逼”式的整改。这种下级“吹哨”、上级各部门30分钟内应急“报到”的联合执法新机制,使14年屡禁不止的黄金盗采终于销声匿迹。
位于xx市最东端的xx镇,历史上以金矿资源闻名,虽然早已禁止开采,但在利益驱使下,仍有人上山“挖金”牟利,屡禁不止。20xx年x月,xx镇发生重大金矿盗采案件,造成严重安全事故,导致6死1伤。由于联合执法难、调查取证难、固定证据难,该案直到20xx年x月21日才二审判决结案。
血的教训就在眼前,但问题仍旧没有彻底解决。“矿难以后,镇里增加人力、物力,进行了人防、技防综合管控,即使这样,非法掘金和砂石盗采依然没有被制止住。”xx镇党委书记xx坦言,作为乡镇党委、政府,面对基层治理中的失管、失控及诸多的底线问题,也想管,也一直在管,“我们也搞过联合执法,但是由于职责不清,造成联而不合,真正是‘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叫腰腿不来,叫腿腰不来’。”
如何对症下药,根治病症?xx区委、区政府痛定思痛,深入摸病根儿:乡镇一线最容易发现盗挖盗采情况,却没有执法权;执法部门虽有执法权,但难以及时深入一线发现和解决问题。更关键的是,街乡、委办局等部门条块分割,管理分散,执法既有空当,也有断层。20xx年,xx区果断决定,打破条条框框,将执法主导权下放到乡镇。在xx镇成立了“双安双打”临时党支部和指挥部,由xx担任党支部书记和总指挥,16个区级职能部门一把手任指挥部成员和支部委员。
“区里赋予了乡镇领导权、指挥权和考核权。”xx介绍,乡镇一旦发现问题,发出召集信号,各相关部门执法人员必须在30分钟内赶到现场,根据职责拿出具体执法措施,“事不完,人不走”。“乡镇吹哨、部门报到”,困扰xx多年的盗挖盗采问题迎刃而解。
xx探索的调查报告,放到了市委主要领导同志的桌上。这一年,为了摸清基层情况,市委、市政府领导一直在基层调研,仅xx区,xx市委书记xx就去了33次,大街胡同都走遍了,为了解决xx南口的堵车问题,亲自召开协调会。巴掌大的地方,x街、步行街、胡同口纠结在一起,不同的事务,分属市区街道不同层级管着,公交线路、旅游大巴、停车位、单车停放、道路秩序……管理权限分属不同部门。xx管委会对堵车原因一清二楚,然而,“九龙治水”,谁能把“九条龙”一起呼唤来共同发力呢?
“原汤化原食”,基层的问题靠基层的办法来解决。“xx探索”为xx市委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打开了一扇窗。
经过进一步调查研究,20xx年x月,xx市委常委会决定,将xx区的经验做法总结提升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并作为20xx年全市“1号改革课题”,向x个区选点推广。
今年1月,x届xx市委深改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党建引领街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实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加强党对街乡工作的领导、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基层考核评价制度、推行“街巷长”机制等x项重要举措。破解基层治理难题,xx找到了抓手。
目前,“街乡吹哨、部门报道”改革在xx全市xx个街道乡镇进行试点,占总数的51%,在探索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有效路径、解决基层治理难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工作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务。“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xx市委组织部副部长xx说,“‘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这项改革的核心就是以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治理为主线,牢牢把握首都城市发展规律和治理规律,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
赋权
一根针如何撬动千条线
“吹哨报到”机制的关键,是向街乡“赋权”。xx区xx街道工委书记xx说,街道指挥区级职能部门,过去想也不敢想。“哨子”交到街道手上,到底能不能吹响?如何才能吹响?是吹响一阵子,还是形成长效机制?
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谁都明白管理重心下移,是治疗城市病的良药,但各个部门往往会把住原有职能不撒手,这样“一根针”如何撬动“千条线”?这个反向发力的过程,xx通过“一把手工程”和基层双向推动,经历了期盼与疑虑、磨合与配套,最终发挥出攻坚克难的力量。
改革的关键在落实,落实关键在一把手。围绕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xx亲自谋划、亲抓落实。今年2月以来,他赴基层一线专题调研40余次。下基层听意见、走街串巷看成效,成为工作常态。很快,xx市各区均成立了由区委书记牵头、区委专职副书记具体负责的专班,这个专班,重在针对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即时研究情况,抓机制完善、抓政策配套。
xx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实施“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新机制,街乡这个“块”与职能部门这个“条”,首先需要重新磨合。
过去,“条”与“块”对接参差不齐,解决棘手问题,常常需要上级领导亲自“挂帅”,带着职能部门去街道集体“会商”,当场拍板。这样的做法难以“常态化”运转。“‘条’与‘块’就像轮毂与链条,只有两者都动起来,才能发挥作用,不能只有轮毂转而链条不动”。
听说要向街道赋权,政府职能部门的反应不一:“权力给了街道,我们职能部门的工作抓手在哪里?还是说所有任务都由街道接盘?”
“条”与“块”的矛盾,历来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仿佛是一个“结”,纠缠在一起,以致相互推诿。由于强调属地责任,职能部门通过“漏斗效应”将大量的事务“漏”到街道、社区一级,导致街道、社区越来越忙,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许多问题街道解决不了。
如何理顺条块关系?“赋权,首先要确权。”xx区委副书记、区政协主席xx说,有“清单”才有操作路径,才有后面合理的考核和评价。
xx区从顶层设计开始,对街道的定位和职责进行了梳理,形成了106项街道内设机构职责清单,明确除街道工委和办事处职责清单以及涉及城市管理、民生保障、社区建设和公共安全工作以外,其他职能部门不得随意向街道安排工作,确保街道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
确权只是第一步。在确权基础上,xx区赋予街道对重大事项的意见建议权、对综合性事项的统筹调度权,制定了区政府部门派出机构人事任免事先征求街道工委意见和派驻人员考核的具体办法,完善自下而上的考核评价制度,将街道对政府部门的绩效考核权重提高到30%,实现了“条条围着块块转”。
基层反向发力,在制度上有了配套,有了细化,有了保障。“吹哨报到”机制,很快显示出了它针对棘手问题“集中优势打歼灭战”的威力。
xx街道附近的xx地区是xx集中体现大国风范、时代风尚的“金名片”。但长期以来,该地区交通秩序比较混乱,特别是周边街巷胡同停车难、停车乱的问题十分突出。
xx大街东侧,就有一条堵车出了名的胡同——xx胡同,全长x米,主路宽x米,呈东西走向,胡同南侧紧邻xx协和医院北大门急诊大楼,胡同北侧有多个胡同小区,居住着xx余户本地居民。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每年往来观光旅游、看病就诊的人群非常庞大,xx胡同周边人流、车流密集,再加上两侧乱停车,这条胡同从早到晚被堵得水泄不通。“胡同居民自己停车也成了大难题,见缝插针都插不进去。”胡同老住户唐毅说。
“不是不想解决,根本就解决不了!”xx很无奈。
疏堵首先要禁停,一来街道没有执法权,二来xx寸土寸金,不让停,那么老百姓的车该停哪儿去?xx胡同堵了治、治了堵,始终难以根治。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下,xx街道一声哨响,众多职能部门云集,对xx胡同交通秩序进行综合整治:区交通委将胡同的路侧停车位全部取消,清除车位线及车位编号;区交通支队在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中间增设了隔离护栏,违法停车再也钻不了空子,行人有了更安全的专属步道;xx街道综合执法队依法取缔胡同中部的两辆占道房车,胡同道路豁然开朗。
最后,如何才能让老百姓的车有地儿停,又能停得起?xx街道出面,与xx周边的商业配套停车场进行协调,以优惠价格为居民提供共享车位。
“xx地区停车每个月怎么也得花费1500元到1800元,但是我们居民停车,每月就收500元。”签订了停车协议的唐毅表示,以前将车胡乱停在路边,虽然免费,但是不安全,车被划伤过,还是现在有正规停车位踏实。
只通行,不停车,xx地区正式打造成xx市首个“不停车街区”。11月初,当记者再次来到昔日拥挤不堪的xx胡同,眼前的景象已与往日截然不同。胡同中保留了4米的机动车道,旁边还有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的专用通道。胡同中没有车辆滞留,一辆辆汽车顺畅地驶过。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机制,有抓手、能落实,让我们在一线解决困难、提升服务有了底气。”xx感慨道。
在街道、乡镇行政区域内,哨声一响,应者云集,效率倍增。那么,跨行政区域的怎么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不仅仅是简单地通过‘吹哨报到’来解决某一问题,而是探索建立一套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努力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解决好群众身边的问题。”张革表示。
xx区xx街道与xx区xx门外街道接壤,和诸多行政区域相似,交界地带往往存在环境脏乱差问题。但由于权限不清晰,职权行使受到诸多掣肘,致使街道处于“有心治理,无处发力”的尴尬境地,生活于此的居民也颇多怨言。
在xx区与xx区交界线上,一处2000平方米的两层违建公寓楼高高耸立,1/3属于xx,2/3属于xx。该处违建自形成后,长期出租住人、无照经营等现象一直存在,尤其在上下学高峰期间交通拥堵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
然而,由于违建所在位置跨区,拆除存在困难。不管xx还是xx谁来执法,违建使用者都振振有词,“凭什么拆我,有本事把这楼锯开,就拆你们属地的那半截。”
群众的诉求就是哨声。目前,xx各街乡已经吹响了“综合执法哨、重点工作哨、应急处置哨”,在此基础上,各街乡不断摸索,坚持问题导向,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
5月8日上午9点半,xx街道与广外街道吹响“联合哨”,存在多年的违建公寓楼被拆除,严重扰民的违建“毒瘤”成为历史。住在xx小区3号楼的张先生高兴地说:“这个地方经常出现交通拥堵,路边垃圾堆物不能及时清理,以后,这条路畅通了,我们心里也更加敞亮了。”
下沉
干部和职能同时沉到了基层
“部门报到”就要履职,就是要到基层一线、到群众身边解决问题。街乡的“哨子”吹响了,“部门报到”的步子如何跟得上?
执法力量到综合执法平台“报到”、街道干部任街巷长沉到基层“报到”、驻区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通过“周末卫生大扫除”组织党员干部到现场“报到”。在实践中,xx探索出4种主要的“报到”形式,推动力量下沉。
不久前,xx区城管xx街道执法队副队长xx一行来到时代花园底商一处车行执法,1个小时前,xx街道社会综合治理执法指挥中心接到群众举报,与xx一同前来的,还有xx街道社会综合治理执法指挥中心的公安、环卫、消防、交通、食药、工商和安监7个部门的负责人。
“门前修车属于占道经营,门口绿地涉嫌铺砖,绿化带存有堆物,营业执照未迁移,目前属于异地经营。”根据群众举报内容,指挥中心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一一排查,责令整改,不到半小时,处理妥当,权责分明,立竿见影。
“这事要是搁以前,街道接到举报要先召集各执法部门开会,然后再统一协调各部门时间,集中处理,前前后后最少要3天,还不一定能彻底解决问题,现在我们部门‘报到’下沉街道,3天的事情半天就能解决。”
问题的快速解决,得益于xx区对城管执法力量下沉街道的体制创新:城管执法局街道执法队实行“双重管理”机制,城管执法队员编制、档案正式移交街道。此外,还有公安、环卫、消防、交通、食药、工商和安监等部门常驻,住建委、卫计委、国税地税等部门挂牌。在街道层面,形成了联合综合治理执法指挥中心,各部门一同破解城市管理顽疾。
与xx区类似,xx各区街道、乡镇纷纷建立街乡综合执法平台,推动执法力量下沉。按照“区属、街管、街用”的原则,在xxx个街乡建立实体化的综合执法中心,普遍采用“1+5+n”模式,即1个城管执法队为主体,公安、消防、交通、工商、食药等5个部门常驻1至2人,房管、规划国土、园林、文化等部门明确专人随叫随到,将人员、责任、工作机制、工作场地相对固化,让部门报到有平台、有机制、有资源。
除了执法力量到综合执法平台“报到”,xx还积极引导街道干部到基层“报到”,全面推行“街巷长制”。在全市每条街巷设置“街长”或“巷长”,分别由街道处、科级干部担任,牵头组织社区层面的基层治理,及时发现、协调解决堆物堆料、乱停车、地桩地锁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明确了街巷长承担“知情、监督、处置、评价”的职责,建立了“日巡、周查、月评、季点名”机制,并将街巷长向全社会公示,推动街巷长去现场发现、解决问题。截至9月底,xx全市共选派街巷长x万名,招募xx万名“小巷管家”,在近xx条大街、xx万余条小巷发挥积极作用。
一声哨响,xx组委前来报道,这在以前可能无法想象。xx区xx街道高井路社区与xx组委驻地——xx仓仅一墙之隔,社区居民参与xx热情很高。借助区位优势,区里也计划将其打造为xx特色社区,但苦于没有发展思路。借助基层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机制,xx区xx街道吹响了“报到哨”。
从20xx年x月起,xx组委先后有x名部级干部、x名局级干部及x余名党员干部以在职党员身份到高井路社区“报到”。xx市副市长、xx组委执行副主席xx开设社区xx大讲堂;xxxx组委秘书长xx为社区谋划xx特色社区建设构想;xx组委的在职党员们还积极参与社区慰问帮扶、公益劳动、xx知识宣讲等活动。
“在xx组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街道确立了建设xx特色社区的目标和路径,同时通过xx特色社区的建设,促进了地区交通、环境、文化品位等整体提高。”xx街道党工委副书记xx介绍,其实哨声吹来的不仅是xx组委,“区体育局、文委、卫计委、残联等单位都积极响应哨声,为xx特色社区建设提供资源、出谋划策。”
在落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过程中,xx各区积极搭建基层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党建、社区治理的平台载体,倡导在职党员走出家门、走进
社区,听取民意,服务社区。目前,xx全市x个法人单位党组织、x万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全部回属地居住地街乡、社区村“报到”。这支庞大的力量通过公开承诺、建言献策、办实事等方式,在环境整治、教育培训、政策咨询、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基层治理面对的是基层群众丰富多彩、多元多样的日常生活。家门口的树叶掉了有没有人扫,胡同里的垃圾清理及不及时……这些看似零碎的“小事”,实际上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群众的“烦心事”。
在“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探索实践中,xx市通过“周末卫生大扫除”组织党员干部到现场“报到”,组织党员干部深入背街小巷,到居民院子里与居民一起开展环境整治。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群众从“站着看”到“跟着干”,一起动手整治“脏乱差”,形成了周末一道亮丽风景线。
篇八: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基层政府社会治理体系问题研究
作者:陶琪来源:《经营者》2018年第21期
陶琪
摘要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节点。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不相适应的矛盾。为了推进我国社会民主,晋城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就需要解决这一个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当前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就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希望能推进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创新。
关键词基层政府社会治理体系问题
一、引言
基层社会治理,主要突出政府和社会相互配合协作,从而建立合作伙伴,确定,统一的行动目标,为公共事务进行服务。当前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就必须要以人民的利益为着眼点推进民主共和与社会和谐。要求全民参与到社会的治理中,探索出一条社会各阶层相互协作和配合的管理体制,从而把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过渡。
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我们知道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是推进我国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这是为了完善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措施。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是为我国国家制定民主政治提供科学完备的制度,更是为了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有久安的重要措施。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能够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我国改革,尽快实现总目标。单位老百姓谋,福利是人民更能体会到当家作主的美好。
三、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基层社会治理,行政色彩浓厚
村社区是实行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管理机制。从原则上来说,村社区与基层政府的关系,不是行政上的领导与被领导,而是指导与协助关系。但是当前我国基层政府以基层村社区的权力边界十分模糊,政府十分容易代行村社区民主权利。有时会为村社区分发任务,这就使得村社区的工作十分繁重。
(二)村社区工作人员队伍,还是要提高专业素养
目前在我国,由于村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较低,从而造成了人才方面的缺失。很多毕业大学生也不愿意到村社区工作,这使得村社区的工作人员主要有一些学历较低,年龄偏大,能力较弱的工作人员组成。而这些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社会工作方面的专业训练,缺乏专业的知识体系他们仅仅是凭借人脉关系进行管理。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
(三)基层村社区的服务功能较弱
当前我国机场社区服务主要面向于政府公共服务,为社区老百姓提供的服务较少,他们更多的是为了完成地方政府交代的政治任务而存在,这样的情况出现于基层社区创立的初衷相违背,需要把基层社区的活力解放出来,让基层社区为老百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四)基层村社区工作经费较少待遇低
虽然目前我国各村社的基础设施条件有所改善,但是各村社区组织运转的经费却较少。在没有经费的保障下,使得各社区的很多工作难以展开很多资源难以得到有效的利用。这也使得很多市区的工作难以正常运转。
四、基层政府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效建立
(一)积极加强宣传,提高村民居民的参与意识
要想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和民主,就需要加强引导居民的参与度。基层工作人员要在工作中不断积极宣传,民主意识提高居民参与意识。要让居民们明白民主自治的,意义和作用,让他们去明白自己社区之间的利益关系。要让他们明白自己与社区之间,相互共存,相互推动的作用
(二)政府主动转变自己的职能,推进基层民主自治
推动基层民主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过去政府在基层民主政治中占了很大的权力,政府有时会过多的干预基层民主自治,也没有合理划分政府与村社区的权力边界导致村社自治推进,一直受到阻碍。所以现在政府应该不再具体干涉村社区的内部事务,只需要对工作进行指导即可。同时要完善基层民主,自己的法律法规,要让民主法律法规法律的保驾护航。
(三)不断加强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村社区的服务功能
当前阻碍村社区民主政治的重要因素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应该加强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要建立服务型的村社区,完善各项服务设施,健全各种保障机制。要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公益活动,不断吸引社区村民参与到村社区的建设中来,拓展社区的服务内容,发展村社区的卫生医疗事业。
(四)加大村社区经费的投入
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加大对村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要将村社区的工作经费和福利补贴分发到位。同时还要明确社区自治组织的主体地位,切实减轻社区的负担,确保经费的使用合理。要是社区活动经费使用到正确的地方去,让村社区有能力有条件开展各项服务工作。
五、结语
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已经逐渐,落实到位但在落实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关政府和部门加强对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和探索,要不断提高社区人民的民族精神,保障社区的经费投入,保障社区的活动经费,从而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为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顺洪.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14.
[2]学,2008.
蒲燕玲.我国基层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中存在的问题探究[D].电子科技大
[3]崔玉丽.我国乡镇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会管理职能探析[D].河南大学,2008.
[4]苏加毅,陈宇.和谐社会中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探析[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6,19(1):10-13.
[5]
何晓杰.全面社会管理: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变革之路[J].理论探讨,
2008(2):34-35.
篇九: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出版物刊名:中国民政
页码:-页
年卷期:2017年第20期
主题词:基层社会治理培训班民政部改革创新示范体制党组书记落实工作
摘要:8月29日至9月1日,民政部在山东省潍坊市举办全国基层社会治理示范培训班。
篇十: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基层社会治理面临哪些突出难题
当前社会转型期,各种不稳定因素使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复杂,也让基层社会治理呈现出碎片化、分散化、矛盾化的特点。因此,深入探寻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意义十分重大,任务紧迫。应从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和治理机制、基层社会治理的矛盾化解机制等途径突破治理困境。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1矛盾纠纷不易化解。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旧有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渐瓦解,新的利益群体和阶层不断产生,随之各种新的利益诉求不断涌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缺乏一些制度规范,也缺乏有效的实践经验,导致一些矛盾问题久拖不决。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加快,涉法涉诉、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增多。安全防控压力不断加大。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农村的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压力不断增大。尤其随着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多,很多针对目标人群的刑事犯罪居高不下。加之老人和儿童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有限,极易产生各种群体性问题。提供服务能力相对不足。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权利意识的增强,需要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更加多样化、优质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的社会服务。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受资金、人员、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很多基层社会治理机构无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人员队伍建设难度加大。就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情况看,主要存在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缺乏年轻干部、工作积极性和能力素质不足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提高,也损害了基层干部队伍的形象。
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创新不足2
思维理念相对落后。当前,个别地区将大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放在了经济建设上,而对于社会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缺乏足够重视。同时,在社会治理的实际过程中,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很大程度上把治理当管理,缺乏服务意识和理念,导致基层社会治理严重虚化。
治理方式创新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在进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方式方法缺乏有效创新,运用行政干预手段过多,硬性的规定办法过多,服务机制没有完全跟上,没有做到“疏堵结合”,缺乏与人民群众交流沟通的载体和机制。同时,一些地区和部门缺乏足够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较低,制定政策和制度的时候,并没有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导致很多治理制度形同虚设,无法落实。
治理机制尚不健全。阻碍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升的另一原因在于,基层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导致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突出问题责任主体不清,职责权限划分模糊,很容易造成个别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导致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化解。
突破基层治理困境的有效路径3
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理念。一要突出以人为本理念。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思想观念。二要突出系统治理理念。在突出党委领导作用的同时,大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三是突出依法治理理念。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和规定办事,树立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
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和治理机制。一是以党组织为引领。要切实把基层社会治理纳入到党建计划之中,努力健全基层党组织。
二要以自治组织为重点。要让村委会、社区等自治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引领人民群众主动进行自我管理、监督、教育和服务。三要以服务能力为保障。通过社会化方式,引导市场力量参与提供社会服务,努力培育多种社会服务平台。
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矛盾化解机制。一要注重预防。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应急处置和日常管理并重,最大限度地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要科学化解。对于一些偶发性问题,要及时化解,特事特办。而对于一些周期性问题,要制定制度和办法,通过制度来化解。对于一些长期性矛盾,要突出制度的延续性,通过持续工作,解决矛盾。三是严格追责。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并细化责任追究机制,倒逼矛盾化解,推动基层社会矛盾的科学、高效解决。
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服务机制。一要创新服务模式。要革新传统服务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推行网格化服务模式,推动社会服务进基层、基层事务进网格、工作责任进网格。二要突出高效服务。在完善传统服务方式的同时,突出社会服务的科技化和高效化特点,努力构建10分钟服务圈等高效服务网络。三是突出服务反馈。要设立完善的服务反馈机制,及时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群众的服务需求。
不断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动力和活力。一要激发主体意识。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形式,逐渐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社会治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二要拓宽参与渠道。要通过村务公开和集体表决等方式,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表决权。三要科学确定公共事务。将一些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事务纳入到基层治理的内容和计划中,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篇十一:基层治理体制机制
P> 新时代城市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与挑战--基于地方政府实践的分析TheInnovationandChallengeofthePrimary-levelGovernanceSystemReform:AnAnalysisofLocalGovernment’sPractice
作者:王尘子[1]
WANGChen-zi(DepartmentofPoliticalScience,PartySchoolofBeijingMunicipalCommittee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Beijing100044)
作者机构:[1]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北京100044
出版物:求实
年卷期:2019年第5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不断变化的形势使既有的城市基层治理体制机制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日益增加。近年各地围绕城市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的功能定位、职责分工和运行方式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试点创新和改革探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改革方案。但由于体制抗力的深层影响,创新性改革举措在实现常规化运行的过程中遭遇了不少阻力。有鉴于此,需要以推进城市基层治理法治建设、完善城市基层治理制度体系为着力点,推动改革在新时代真正落地生根。
页码:27-41页
主题词:政府治理;城市治理;基层治理;城市基层治理;地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