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九十年代初期“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的认识”11篇

九十年代初期“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的认识”11篇

时间:2022-11-10 10:35:06 来源:网友投稿

九十年代初期“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的认识”11篇九十年代初期“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的认识”  一、选择题  1、“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  一流人物的地位”。这样的评价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十年代初期“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的认识”11篇,供大家参考。

九十年代初期“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的认识”11篇

篇一:九十年代初期“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的认识”

  一、选择题

  1、“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

  一流人物的地位”。这样的评价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

  其演说的宗旨是

  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

  B.亚非各国坚持反帝反霸

  的方针

  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D.解决亚非尤其是印度的

  和平问题

  2、“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

  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这段

  话出自

  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B.乔冠华在中国

  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

  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

  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

  会议上的讲话

  3、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

  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下列外交政策和活动体现这一思想的有

  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改善与美国的关系

  ④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①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

  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

  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5、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于1956年元旦在中国外交部新年记者招待会上发言,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你的发言要点应选择()

  ①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参加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③万隆会议上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

  .

  ①

  ②

  ③

  B.②③④

  C

  .

  ①

  ③

  ④

  D.①②③④

  6、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

  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

  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

  要是因为()

  A

  .

  双

  方

  的

  战

  争

  威

  胁

  消

  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

  .

  世

  界

  多

  极

  化

  趋

  势

  加

  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7、外交部最近公布的外交档案中有一份原始档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右图)。这

  是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出席一次重大国际会议的代表

  证。这次国际会议()

  A.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B.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结束了中美之间的对抗

  8、第一次不结盟首脑会议通过大会宣言,表示“参

  加这次会议的不结盟国家无意组成一个新的集团而且也不能成为一个集团”。对

  此

  理

  解

  不

  正

  确

  的

  是

  (

  )

  A.不结盟运动反对美苏两大集团控制世界

  B.不结盟运动的性质与“经互会”、华约不同

  C.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D.不结盟运动是没有共同目标的松散组织9、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他回答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人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这表明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积极性C.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居大多数D.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10、1955年4月,毛泽东主席曾撰文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

  系中去。”他还说:“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下列相关认

  识中,正确的是(

  )

  A.此后,美国很快就派基辛格秘密访华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为了处理好中国与邻国关系而定的

  C.毛泽东主席的话标志着中国要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毛泽东主席见证了中美建交的过程

  11、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是

  “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

  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

  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说明(

  )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保证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12、据统计,1955年一年内到中国访问的使者,有来自亚、非、欧、澳、美五

  大洲的63个国家的417个代表团,共4760人,比1954年增加64%。这一年中

  国外交出现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一边倒”政策的实施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D.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开展

  13、观察下列《1949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

  (

  )

  A.建国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

  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

  C.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初期外交发展

  D.是中国坚持“一边倒”外交战略完全反映

  14、在某一时期,毛泽东曾说:“所谓大反华,究竟是一些什么人呢?不过是一

  些西方国家的帝国主义分子,其他一些国家的反动派和半反动派,国际共产主义

  运动中的修正主义分子和半修正主义分子。……美国和我们的仇恨更大一点”。

  从讲话内容我们可以判断,毛泽东的上述讲话应发表于(

  )

  A.1949—1952年间

  B.1952—1956年间

  C.1956—1969年间

  D.1971—1976年间

  15、新中国建立初期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

  C.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D.“一国两制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二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关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材料三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的对华政策,当时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因素。中美关系的改善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4)在认识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方面,材料二、三的角度有何不同?你认为导致角度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1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共同纲领》材料二“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尼克松回忆录材料三“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1)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2)结合国际背景指出我国20世纪50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表现。

  (3)“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国际形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4)请举出两个实例,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与世界各国更广泛地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材料一体现了新中国初期的什么外交方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方针制定的出发点。(2分)

  材料二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面对形势的急速变化,中国政府“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其中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这个战略的核心……——张清敏《新中国外交战略六次演变历程:60年的调整和创新》(2)材料二中“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是指什么?(2分)

  材料三中国维和部队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江泽民出席联

  胡锦涛出席八国集团同发展中胡锦涛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国家领导人

  对话会

  (3)材料三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什么“作为”?请概括。(2分)

  材料四

  内政决定外交。随着国

  内

  相

  应地要求外交战略进行调整……改变长期奉行的“以政治划线”的外交思维,不

  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各

  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实行对外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时期中国外

  交工作的目的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确……

  ——郭伟伟《新中国外交六十年——从创立走向辉煌》

  (4)理解材料四,用最贴切的一句话填充材料中的空白部分。(2分)

  (5)材料一、四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思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决定这种变化的核心因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C【解析】:识记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重要议题及中国代表团的主张即可正确选出。2、A【解析】:重点理解“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

  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即是指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在第一次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3、D4、A5、选A。由题意可知应回答1956年之前发生的事件,而④发生于1971年,应排除,因此答案为A。6、选D。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的产物。由签订“同盟条约”到不签订类似条约,反映了中国在新时期奉行不结盟政策。正确答案是D。7、【解析】选A。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讨论的主题是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故A正确。8、D9、B一届“人大”于1954年召开,排除A;C项说法错误;1956年提出该方针,排除D。B项正确。10、解析:把握时间信息1955年,A项为1971年,C项为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后,C项为1979年,毛主席已经逝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中国处理与印度和缅甸关系时提出的,选择B项。答案:B11、解析:题干由“一边倒”到“求同存异”的提出,说明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B、C项说法均错误。答案:C12、解析:从时间上来看1955年来中国的访问的国家比1954年的多,这要归结于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原则,促进了中外的交往。A为建国时的外交政策,排除A;C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为20世纪70年代的事,不符合题意;D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答案:B13、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根据题干“1949年”分析,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和遏制政策,新中国采取“一边倒”的政策,只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由此分析应选C项。A

  项说法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举步维艰,BD项在图中不能反映。答案:C14、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之间继续对立;所以应是1956—1969年间。答案:C15、答案C16、(1)美国采取了敌视中国的政策,(1分,答孤立,封锁中国等亦可给分)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方针。(1分,答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可给分)(2)变化:美国从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改善中美关系。原因: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美国霸权地位严重衰落;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得3分)(3)原因:应对苏联的威胁;因素:有利于改善中国国际地位;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打破外交僵局,打开外交新局面;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往。(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得3分)(4)角度:材料二中方认为是美国急于改善两国关系;材料三美方认为是中方急于改善关系。因素:史观不同;政治立场不同;史料的挖掘和运用的程度不同等。(3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17、【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的发展过程。第(1)题结合材料一中信息回答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目的。第(2)题注意时间限定:20世纪50年代,要注意当时的国际环境:美苏争霸,联系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涉及的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及其影响,注意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1972年尼克松访华只是使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第(4)题可从我国积极加入地区性国际组织、发展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参与多边经济领域的合作、与世界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的形成等方面举例说明。答案:(1)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2)20世纪50年代,世界出现两极格局,新中国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求同存异”的方针。(3)中美关系由冷战开始走向正常化。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4)①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发挥了积极作用。②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关系。1997年为缓解东盟经济危机作出了重大贡献。③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国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1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的发展的情况,即外交策略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1)(2)(3)问都非常简单,结合教材基础知识即可。(4)问主要是改革开放前后,外交方针的变化,而一个主要背景就是工作重心的转移。(5)问要结合这两个时的背景来分析方针的变化,一个是建国初期急需巩固政权,一个是改革开放后需要大力发展经济。核心因素就是国家利益。答案:(1)方针:一边倒。(2分)出发点:巩固新政权和恢复经济。(2分)(2)变化: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2分)(3)作为:积极开展全方位多边外交。(2分)(4)填充: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分)(5)变化:从求生存到求发展。(或从意识形态到求同存异)。(2分)核心:国家利益。(2分)

篇二:九十年代初期“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的认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业

  论中国外交政策

  学院:资源环境学院专业班级:地质10—5班学姓号:311003000524名:毋亚文

  中国仍须坚持“韬光养晦”外交战略

  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为中国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中国与美国的实力差距仍然十分悬殊,中国所面对的国际环境仍然有许多不利因素,与此同时,中国自身的发展同样面临着诸多困境。因此,中国尚须继续奉行“韬光养晦”外交战略。关键词:中国;韬光养晦;外交战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国内外多个重要场合重申,中国仍将奉行‚韬光养晦‛外交战略。‚在国际上坚持不扛旗、不当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期待会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不要绁续坚持这个方针?答案是肯定的,没有任何理由改变这个方针。【1】一些退休的老干部也强调,中国不会改‛变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执行的‚韬光养晦‛外交战略。‚中国的崛起道路很长,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刚刚开始。邓小平留下盼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思想,至少还要管一百年。【2】‛较之于上述官方和半官方的一致口径,学术界关于‚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认识却大相径庭,主要表现为:一部分学者认为,国际形势已经今非昔比,中国已经强大了。无须再坚持已经过时的外交战略:另一部分学者则持相反观点,认为中国仍不够强大,仍需韬光养晦。学术界关于‚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争论,有利于加深对‚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认识。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执行并完成我国的外交任务。更好地维护和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一、关于‚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争论目前学界关于‚韬光养晦‛的争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韬光养晦‛的含义:‚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韬光养晦‛是战略决策还是权宜之计;中国现在是否还需要坚持‚韬光养晦‛外交战略。【3】一言以蔽之,中国现在是否仍然需要坚持‚韬光养晦‛外交战略。主张中国应该放弃‚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学者,概而言之,其观点可归纳为:第一,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自身实力今非昔比,己无须‚韬光养晦‛。‚我们在国际国内都还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压力,但应当说,这与邓小平当年提出这些思想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还是有重大的不同。今天的中国。经历了苏联东欧剧变冲击带-1-

  来的考验,打破了西方对社会主义中国施加的重重压力和阻碍,走出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经济持续发展、政局大体稳定的国家。【4】第二,中‛国要成长为世界大国,必然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这决定了中国无法再继续‚韬光养晦‛中国外交现在强调。‚建设性作用‛,强调做‘负责任的大国’。从特使外交转变为公众外交,在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这些外交新意。‚表达了一种新的进取意识,在逐渐淡出‘韬光养晦’的逻辑,中国外交在‘作为’方面明显加强了。【5】第三,韬光养晦心态易让人产生误解,最好不再使用。‛【4】韬光养晦容易使‘人们联想起战国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中复仇和复国的故事。‛【6】第四,韬光养晦与决不当头和有所作为不是一个统一体,不是辩证统一关系。‚韬光养晦的反面、对立面,不是当头或者有所作为,它的反面是骄傲自大、锋芒毕露、盛气凌人、自吹自擂、霸气十足等。【4】第五,难以保密‚刘备为‘韬光养晦’甚至‛对自己的结义兄弟都隐瞒。‘韬光养晦’决不可大肆宣扬,经过大肆宣传‘韬光养晦’实际上就不能叫做‘韬光养晦’了,反倒是暴露了自己居心叵测,野心勃勃,招致他人的防范和遏制。‛第六,‚韬光养晦‛并未消除‚中国威胁论‛‚中国的韬光养晦似乎也没有给中国带来爱好和平的国际形象,恰恰。是我们大力强调‘韬光养晦’之时。‘中国威胁论’噪音四起。【8】迄今为止,‛‚中国威胁论‛未见平息的迹象。【9】多数学者主张中国应该继续坚挣‘韬光养晦‛外交战略,其理由主要有:第一,对中国而言。国际力量的对比并无本厦区别。‚现在中国虽然早己走出了当年的困境,综合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按人均产值计,中国仍处于相当落后的地步。从全球范围看,社会主义仍然处于低潮,国际力量对比仍然是北强南弱。中国的强大只是相对的。邓小平当时分析的中国国情和国际力量对比发展趋势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还难以有实质性的变化。因此,‘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不是一个权宜之计,而是长期战略。【10】‛第二,邓小平所讲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更多的是这个成语的引申意,就是说要谦虚谨慎,不说空话,多做实事,不当头,不称霸。【11】‚韬光养晦‛战略中所谓盼‚韬光养晦‛。不能拘泥于字面,应该从其引申意义中解读。‚汉语言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一字多义、一词多义‛。就‚韬光养晦’这一命题而言,最少有三层既有一定关联、又有本质区别的意思:一是由卧薪尝胆衍生而来,包含艰苦奋斗,积蓄力量,蓄势待发的意思:二是如《新华成语词典》的解释:隐藏才能、锋芒,不使外露,借-2-

  以避祸自保;三是一种人生哲学,即谋虚谨慎,避免出风头,低调做人,上升到政治层面,可以理解为一种政治理念、外交哲学。三层意思中。以后两层为主,其中第三层意思,即作为‘政治理念或外交哲学’‘韬光养晦’是其最高境界。【12】第三。‛‚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并非相互对立,而是辩证统一。‚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它们是中国外交战略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韬光养晦’不等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不能‘有所作为’:反之,‘有所作为’也不等于要去‘出头扛大旗’。‘有所作为’指的是更好地维护我国的周边安全,化解国际社会中的不利因素,趋利避害,加强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遏制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建立全球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发挥与中国国力相匹配的作用。【13】‛‚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辩证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韬光养晦并不意味着消极退缩。有所作为也不意味着无所不为。【10】‛表面上看,反对方的理由似乎更加系统和充分。这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韬光养晦‛战略是否已经过时?中国是否还需坚持此战略?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须重新认识如下问题:其一。邓小平当年所提出的‘韬光养晦‛具体内容是什么?其二,中国对谁‚韬光养晦‛?其三,中国当时为什么要对他们韬光养晦?二、‚韬光养晦‛再认识‚韬光养晦‛并非是邓小平一次性提出来的,而是经过多次完善和补充。并且由于场合的不同,内容之侧重点也有所不同。1989午9月4日,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14】这次谈话侧重于‚冷静观察‛和‚沉‛着应付‛。1990年12月24日,也是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邓小平指出,‚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但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作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4】在这次讲话‛中,邓小平强调的则是‚决不当头,’和‚有所作为‛。1992年4月28日,邓小平在同身边人员谈中国的发展问题时指出,‚我们再韬光养晦地干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较大的政治力量。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有能力的时候,要搞高科技国防尖端武器。【15】此次谈话邓小平强调的是‚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从邓小平在-3-

  不同场合对‚韬光养晦‛外交战略所作的讲话来看,‚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并不相矛盾。相反,‚韬光养晦‛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有所作为‛。后人将邓小平有关‚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概括为如下二十八字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为了方便。最终以‚韬光养晦‛直接代替这二十八字。久而久之,部分学者忽视了‚韬光养晦‛外交战略中已经包含了‚有所作为‛,甚至把两者对立起来。‚韬光养晦‛的对象是谁?显而易见。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西方世界确实希望中国动乱,不但希望中国动乱。也希望苏联、东欧都乱。美国,还有西方其他一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我们要警惕。资本主义是想最终战胜社会‛主义,过去拿武器,用原子弹、氢弹,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现在搞和平演变。‚他‛们使用经济,也使用政治手段,如高级官员不接【14】武器禁售也是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制裁中国的重要内容:迄今为止,他们仍未解除对华武器禁售。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当时对中国的制裁和进玫之主要目的,异于现在他们对中国的防范和遏制。当时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利益:现在他们尤其是美国主要是从国际政治的结构性矛盾,即世界第一大国与潜在的世界第一大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中国为什么是在当时而非之前提出‚韬光养晦’战略?这与当时中国所面对的国际国内环境直接相关。国际上,一方面,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陷入了动乱。‚现在的问题不是苏联的旗帜倒不倒,苏联肯定要乱‛【14】正如邓小平所预言的那样。苏联确。实乱了。并且乱到了极致:解体。东欧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亦未能幸免。另一方面,非洲国家的动荡并无大的改善:南美国家陷入债务危机。与此同时,‚亚洲四小龙‛及‚亚洲四小虎’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一路高歌猛进,但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中的绝大多数国家或外交中断后尚未恢复,或尚未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图利用这一对中国极为不利的国际环境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虽然中国的综合国力经过改革开放十年的发展,成为世界一极。但较之于美国,仍然有巨大差距。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是中国所依赖的重要国际市场。更为重要的是,此时国内亦面临一些挑战:第一,有人担心中央不再执杼改革开放的政策,一旦不再执行此政策,他们此前的利益将受到损害。第二,存在一定的腐败问题,危及国内稳定。‚人民要求反腐败。我们当然接受。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提出的所谓反腐败的口号,我们也要当好话来接受。第三,‛有人企图‚打倒共产党、推翻社会主义制度‛。在某些人高喊反腐口号的背后。有更见不得人的阴谋。这也是当时我们国内最大的背-4-

  景。‚这个口号(反腐败)仅仅是他们的一个陪衬,其核心是要打倒共产党,推翻社会主义制度。‚事情一爆发出来,就很明确。他们的根本口号主要是两个,一是要打倒‛共产党,一是要推翻社会主义制度。他们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完全西方附庸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4】‛发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国内和国际两个大环境的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中国发展了。‚打倒共产党、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口号必将销声匿迹。这是邓小平一再强调‚稳定压倒一切’的根本原因。‚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不在乎别人说我们什么,真正在乎的是有一个好的环境来发展自己。【14】要实现稳定。就对外政策而言。就是要在国际上韬光养‛晦。三、当前的国际环境与中国实际在重新以识了‚韬光养晦‛的内容、对象及国内外背景后,我们再讨论当前中国是否仍然需要坚持‚韬光养晦‛外交战略。尽管我国学术界围绕‚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争论迄今为止仍然热烈,但至少有一点共识:邓小平于当年提出‚韬光养晦’外交战略是正确的,它为后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如果现在中国自身的情况及所面对的国际环境,对中国而言,较之于1989年前后并无质的变化的话,中国仍须坚持此战略。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当前的国际形势及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一。就中国所面对的国际形势而言,形势依然严峻。

  较之于1989年前后,中国目前所面对的国际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有诸多不利因素。在分析当前中国所面对的国际环境之前,须澄清一点,即邓小平在表明中国要‚韬光养晦‛时,对中国自身的力量及国际地位并未妄自菲薄,‚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也算一宝鸡文理学院学报f社会科学版)极。【14】与此同时,‛邓小平也非常清楚自己与两个超级大国尤其是美国的实力差距。‚打世界大战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别人没有资格,中国没有资格,日本没有资格,欧洲也没有资格。‛根本原因是,中国虽然是世界一极,‚算是一个大国,但这个大国又是小国‛,中国‚实际上是个小国,是不发达国家或叫发展中国家。【14】‛现在中国的情况与1989年大体相似。一方面,中国总体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得到有效增长:另一方面,与美国仍然还有很大差距。自1989年至今。在长达二十多年-5-

  的时间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自2005年以来世界排名大跨步前进。‚2005年底,中国GDP增加16.8%。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06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中国GDP增速为13%,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仅仅3年之后,中国GDP便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16】中国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成为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上升的根本推动力。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由以前的2.77%提高到现在的4.42%。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目前。中国在IMF的特别提款权(SDR)份额占3.72%,投票权占3.55%,均居第六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底提出的份额和投票权改革方案,中国在IMF的份额将从目前的3.720/0升至6.394%,投票权将从目前的3.65%升至6.071%。超越德国、法国和英国。仅排在美、日之后,位列第三。有学者通过所谓‘实力等级常识‛的分析模式,得出中国的综合国力已是世界第二的结论。【17】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学界对中国综合国力最乐观的观点。即使是持此观点的学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现在离准超级大国尚有差距,遑论超级大国了。然而,中国的国际环境并没有因其跃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明显改善。学者郑永年指出:‚今天,中国外交的各个方面都在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在经济上,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尤其是应付危机贡献巨大。但西方国家则在大肆炒作人民币汇率问题和贸易平衡问题。在军事安全问题上,中国早些时候提出‘和平崛起’和‘和平发展’的目标。但周边环境的安全压力也在增加。朝鲜半岛核武器问题没有解决的希望,美、日、韩同盟正在强化,原先并不突出的南中国海问题已经趺出纸面。在政治上。西方正在进行新一波更大的‘人权’和‘民主’压力。中国很多年前就和西方开展人权对话,但始终处于防守地位,没有任何反击能力。在文化上。中国做了很多的努力希望‘走出去:但看来走出去’的道路并不平坦。形式上走出去了。但内容则没有,中国仍然没有自己的文化话语权。【18】中国所面对的这些国际压力,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美国相关。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美国现在及可以预见之将来依然是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也是对中国从政治安全到军事安全及其他安全的最大威胁。这一现实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因为中国与美国的实力差距仍然极其悬殊。即使根据最乐观的分析。目前中国综合国力高为世界第二,但由于美国已经失去冷战时期苏联的制约,其相对于世界第二的结构性优势是增强而非减弱,更何况现在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并不一定处于第二的高位。-6-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大国小外交’的局面?除了郑永年所分析的那些原因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身为‚大国‛之‘大‛的成色不足,即还不够强大。‚从精神层面来说,大国外交最为关键的是确立自信。大国没有自信,就不会有大外交。‛【18】在某些方面,由于自身实力的增强,中国非常自信:但总体而言,由于中国与美圉的巨大实力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无形的差距,在美国面前。中国仍然不够自信,亦尚无自信之资本。中国面对美国不够自信,除综合国力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外,还与中国的国内情况息息相关。第二。就中国的国内实际而言,同样面临诸多严峻挑战。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目前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偏下国家的水平。然而,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在此发展过程中亦存在若干较为棘手的问题,面临若干严峻挑战。其中之一是腐败问题。在今年‚两会‛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当前,我以为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而消除腐败的土壤还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我深知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对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著名学者胡鞍钢的概括最获认可。他把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概括为两种制度、四个世界、四种社会。这里的‚两种制度‛是指过去50年中国大陆形成的城乡居民的两种身份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公共服务制度和财政转型制度。正是这两种制度的设计安排和延续,不仅导致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而且也导致了城乡居民公共服务水平过于悬殊。¨卅旧’‚四个世界‛是指中国发展不平衡性在各个地区中的反映。第一世界是指已经进入高收入组的上海、北京和深圳三个城市;第二世界是指相当于世界上中等收入组的地区,如天津、广东、浙江和江苏等沿海地区:第三世界是指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水平的地区:第四世界是指相当于世界低收入水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贫困地区。【19】‚四种社会‛是指在我国同时存在农业社会f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仍占50%)、工业社会(其劳动人数占全国总就业的23%)、服务业社会(其就业比重为22%)及包括科教文卫等在内的知识社会(其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5%)。【19】上述不平衡发展,如果不能及时改善。将威胁国家稳定。比较1989年与现在中国所面对的国内外环境,我们既能发现其不同之处,亦能发现它们有相似之处。其不同之处为,中国总体卖力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但相同之处不但更多,而且更为根本:中国仍未改变其既是大国又是小-7-

  国的特殊国情,这是中国仍须执行‚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根本原因。在现阶段要真正理解邓小平所说的‚韬光养晦”,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是最主要的,而不应该从这个典故产生的历史背景去究研。国家领导人不是学者。他们在使用一个成语或词语时,很少如学者那般咬文嚼字。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国内外有很多人从‚韬光养晦‛这个成语所产生的原始典故去理解我国的‚韬光养晦‛战略。【7】当国内外人士对‚韬光养晦‛外交战略产生误解时,应该进一步解释和宣传这一外交战略。这样做的效果,将远好于放弃此外交战略而选择其他外交战略。在今后的国际舞台上,中国依然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只不过。由于冷战的结束及中国周边环境的变化,‚韬光养晦‛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发生了变化:第一,‚韬光养晦‛的主要对象,除了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外,还包括中国的周边国家。中国只有在与这些国家交往时也坚持‚韬光养晦‛,邻国中的‚中国威胁论‛才会不攻自破。第二。‚韬光养晦‛,不管是所韬之‚光‛。还是所养之‘晦’,皆为中国之‚崛起‛,其意识形态因素已经大大减弱。第三,中国的绝对和相对实力皆得到有效加强,这将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有所作为‛,更有利于中国维护本国之国家利益。‚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前文己作分析,这里不再赘述。总而言之,中国与美国的实力差距及国内环境决定了现在及可以预见之将来,中国仍须执行‚韬光养晦‛外交战略。如何执行,则因人因事而异。中国人常言。法无定法,此之谓也。参考文献【1】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2】吴建民述中国外交60年变化:韬光养晦仍要管100年.【3】趑晓春.浅析有关‘韬光养晦”战略的争论【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5):24-27.【4】叶自成.关于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再谈中国的大国外交心态[J].太平洋学报,2002,(1):62-66.【5】王逸舟.静悄悄的革命[J].世界知识,2004,(7):21-22.【6】谭再文.“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理论思考[J].国际观察,2005,(1):68-73.【7】邢悦,张冀兵.“韬光养晦”战略再思考——兼论如何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J].国际观察,2006,(6):13-19.-8-

  【8】高飞.从韬光养晦到和平崛起——评中国外交的策略调整[J].太平洋学报,2006,(1):7—13.【9】“Globlepower:ThedangersofarisingChina’’.【10】曲星.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现实意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11):15-18.【11】李恒杰.论邓小平‘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3):1-6.【12】林利民.韬光养晦的长久生命力[J].晾望,2005.【13】崔志鹰.论“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J】’.同济大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邓小平年谱f1975-1997年)(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6】汪孝宗.GDP含金量更高?【J】.中国经济周刊,2011。(8):26-31.【17】阎学通.中国崛起的实力地位[J].国际政治科学,2005,(2):1—25.【18】郑永年.中国实现大国大外交的几个条件.【18】胡鞍钢.中国战略构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9-

篇三:九十年代初期“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的认识”

  辩论观点:中国的外交需要韬光养晦

  现如今,中国在外交上一直保持着低调的态度,让很多人觉得很窝囊,太软弱,但事实告诉我们:韬光养晦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应当作为中国的外交政策,而强势崛起的愿望虽然很美好,但只会事与愿违。

  为什么要韬光养晦呢?韬光养晦,意思是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是个褒义词,所以就不是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懦弱无能,畏首畏尾,而是一种明智的外交策略。原因如下:先从国际形势分析。俗话说,“树大招风”,即要想在同类中处于领先地位,承受伤害是在所难免的,而如今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恰恰受不得这种伤害。中国的实力虽然在与日俱增,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比起美国,我们还有差距。如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苏联已不复存在,美国凭借其强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当上了霸主,容不得任何国家来撼动他的地位,对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强大十分敏感。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需要的是暗中壮大实力,而绝非逞一时之气。其次,从自身情况来分析。迄今为止,中国是唯一一个走成功了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正因为是唯一一个,没有任何参照,所以前方的道路更需要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究竟能否取得最终胜利还是个未知数。就凭这一点,中国就该低调行事,不该过于崭露头角,在外交上更是强硬不得。那么实行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又有什么好处呢?下面仍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从国际方面讲,中国在外交方面低调行事,减轻了美国等大国的危机感,受到的压制就会减小,同时也避开了激烈的国际矛盾,这样便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也争取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强硬只会让自己屡屡碰壁,不利于自己的发展。邓小平曾表示:“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中国永远都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而要强势崛起,在外交上太强硬,就必然会触及很多国家的利益,在利益面前,一切朋友都可能成为敌人,如果为了自己的崛起而落得个众叛亲离就得不偿失了。很多人抱怨,在利益受到侵犯时,无论是使馆被炸、飞机被撞还是岛屿被占,中国政府的态度永远都是表示谴责,强烈谴责,而没有反击,没有让国人出气。的确,这是有点吃亏,但如果总是盛气凌人,睚眦必报,那又怎么吃得消背后暗箭呢?况且中国还未必有足够的实力进行反击。即便像美国那样有实力盛气凌人、横行霸道,很多国家也只是敢怒不敢言罢了。从国内方面讲,中国现在急切地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进行发展,而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正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环境。如若不然,凭借着自己并不成熟的实力与其他大国一起扮演着主宰世界的角色,看起来是崛起了,强势了,但又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呢?同时要注意,我们所反对的强势崛起是指外交政策,而并不是反对中国壮大自己的实力,中国的实力需要强势崛起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现在我们的实力自己心里清楚,其他国家也清楚,我相信要是此时中国真的宣布自己强势崛起了,没有几个国家敢从美国阵营跑过来把赌注压在我们身上。我们的实力还很弱,没有实力又谈什么强势崛起!所以,我们就更要韬光养晦,埋头苦干壮大自己的实力。如果当初美国早早地强势崛起,欧洲又岂能放任猛虎归山?而美国在二战中迟迟不参战,暗中积蓄力量,直到实力足以主宰战争才开始展示自己的力量,这不也是通过韬光养晦成功最好的例子吗?如果理论过于空洞,那是事实最好的证据。在美国国防部的《2005年中国军事力量年度报告》中,赫然收录着有关中国“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的完整表述:“上世纪90年代初,

  中国最高领导人邓小平在对中国外交及安全政策部门负责人讲话时,总结了著名的‘24字’战略:‘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后来,又增加了‘有所作为’4个字。”中国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在深圳发表《中国需要和谐世界需要和谐》演讲时称,韬光养晦不意味着中国不再开放,不同世界合作,中国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温家宝总理曾表示,这一外交政策100年都不会改变。事实胜于雄辩,既然中国真的采取了这种政策,就必然有它的道理,就必然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最后,我还想重申一遍,韬光养晦不等于抬不起头,低调不等于窝囊。中国一定会有崛起的一天,只是不能太着急了,需要一点一点地来,需要暂时收敛一下锋芒。

篇四:九十年代初期“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的认识”

  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有机统一——论中国外交战略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局势风云突变,中国外交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邓小平同志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对世界局势的全面把握.提出了“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有机统一的外交战略思想,而这一外交战略,直至今天,也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一、内涵这八个字的基本内涵是:韬光养晦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国际力量的对比的实际出发,首先把我国的事情办好,以免过分张扬、授人以柄、引火烧身,着重营造有利于我国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和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有所作为是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特别是某些时期的严峻形势,对我国外交工作应有的必需的精神面目和工作要求。“中国绝不能因为错综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形势而无所作为,必须始终努力奋发有为,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争取有利国际环境的保

  1证。”“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有机统一.其

  根本目的是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和平宽松的外部环境。二、两者关系有人认为“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存在矛盾的,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韬光养晦并不是忍气吞声,有所作为也并不是胡作非为,两者是相互统一的:有所作为”凸显了“韬光养晦”的积极含义,是指要积极主动的采取行动,承担大国的国际责任,以避免造成对“韬光养晦”作消极解读;我们奉行“韬光养晦”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作为”,而在积极主动地“有所作为”的时候也要始终不忘“韬光养晦”。所以“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整体,是不可割裂的。三、当下如何去做虽然现在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世界力量对比失衡的情况没有得到纠正,一超多强的格局依然保持,世界继续向多极化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

  1

  张福财:《论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思想》,《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年第2期(总第110期)第47页

  时代的两大主题,中国发展的机遇仍然存在。也就是说,当初中国决定采取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基本背景要素仍然存在。所以在今天,我们仍然必须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思想。为了实现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我们要长期坚持韬光养晦,面对现有的成绩,不居功自傲,而是保持一个谦虚大国的形象,一心一意搞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有所作为,积极承担国际责任,树立大国形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四、结语“未来几年.中国的外部环境仍不容乐观,由于对这个东方大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外部长期存在的一种歪曲、抵制思潮还有可能发酵,”2因此中国只有实现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有机统一,韬光养晦而不忍气吞声,有所作为而不胡作非为,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中国威胁论”,实现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

  左斌:《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方针》,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第101页

篇五:九十年代初期“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的认识”

  谈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

  ——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5130519101陈昱2014.5

  摘要: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时期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思想,它不是应对当时复杂国际局势的权宜之计,而是为了我国长远利益而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经过时代的变迁,当前的新形势下,这一外交战略又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意义和更迫切的需求。关键词: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正文:一、什么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韬光养晦”意即隐藏收敛锋芒,不使其外露。韬光养晦的的外交战略思想,是利用古代中国军事谋略思想,在当代中国外交创造的一种积极防御的战略:是利用和平、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由弱变强。韬光养晦绝不等同于单纯的防守退却或被动应付,而是要有所作为。这也正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和取胜之道。二、采用这种外交战略的目的首先,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面临“怎么办”、“向何处去”等尖锐问题的情况下,但这一外交政策绝不是一种局部性的方针,不只是应对特殊形势的权宜之计。事实上,这一战略是强调我们要“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即隐藏锋芒、不使外露、保持低调、悄悄发展自己。邓小平曾一口气说了三个永远: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摘自《邓小平文选》)。这恰恰就是“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其次,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韬光养晦,可以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而和平是我国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没有和平,就无法去更好的实施改革开放,无法为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而这些都是为之后的“有所作为”打下坚实的基础。三、如何采用这种外交战略这种战略方针的核心就是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冷战结束之后,世界想着多极化发展,这是国际大势所趋,但是,不管如何改变,和平与发展任是当今的主题。因此,我们应当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力量对比的现实出发,珍惜机遇,埋头苦干,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毫不动摇的集中全力搞经济建设,因为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外交实践中,我们更应该尊重各国的主权,不搞政治集团。四、与时俱进,突破限制由于意识与制度的差异,冷战时代两大阵营的对抗意识不可能马上消除,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阵营里,中国成为西方演变和扼制的焦点,中国选择韬晦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在强调反对各类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同时,还强调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和协商,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综上所述,韬光养晦的策略是我国在新世纪开展多边外交的坚实基础,是指导我国外交的一项长期战略策略,会使我们真正把握好中美关系、处理好中美关系以及国际关系。

篇六:九十年代初期“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的认识”

  正确理解和奉行“韬光养晦”“韬光养晦”方针是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的中国对外战略方针,一共有16个字:“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为中国充分利用和营造有利的国际大环境、稳步提高综合国力,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中国与发达国家实力差距仍然十分悬殊,与此同时,中国所面对的国际环境仍然有许多不利因素与诸多困境。因此,中国尚须继续奉行“韬光养晦”外交战略。“韬光养晦”方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着眼于中国国内,强调“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我们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少管别人的事”。其战略目的是通过不当头、不扛旗、不称霸的来赢得和平的发展环境,实现中国富强。中国改革开放这些年的发展不能不说得益于韬光养晦的方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外都存在对韬光养晦方针的含义不同程度的曲解。“韬光养晦”之所以被西方曲解责难,一方面深刻反映了西方国家一些人士对华固有的政治战略偏见,以及少数反华势力顽固坚持的冷战思维,另一方面也与我们国内对“韬光养晦”的翻译和解释存在疏漏与偏差有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误解,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对“韬光养晦”这一成语的理解有误。从本质上说,“韬光养晦”是指行事低调、谦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倡导的一种人生美德和哲学思想。而不能拘泥于字面意思理解为“阴谋”、“钻营”等处世伎俩。二是对“韬光养晦”外交战略思想的理解有误。“韬光养晦”战略是在客观分析国际形势和力量对比,充分考虑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作出的正确决断,而非主观臆断或“权宜之计”。从方针中我们不难看出,“有所作为”基于“韬光养晦”。“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统一,不可割裂。众所周知,消极理解和执行“韬光养晦”,容易为人所用,不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但过分强调“有所作为”,热衷于在国际事务中起“领导”作用,也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对抗,从而影响乃至破坏和平发展的大局。其实,我们的“韬光养晦”就是要“借”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的“光”,就是要“借”经济全球化的“光”,就是要“借”高科技浪潮的“光”。也就是说“韬光养晦”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有所作为”。当然,我们的“韬光养晦”战略是积极、主动和有原则的。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国际事务上理所当然要有积极贡献,特别要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在涉及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时,也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在国家

  安全方面,虽不主张军备竞赛,但也要积极准备,防患于未然。不仅如此,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上“有所作为”的分量也要相应增加。例如,在能力范围内增加对贫困国家的援助,有选择地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积极推动重大国际安全问题的合理解决,主动参与和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尽管中国学术界围绕“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争论迄今为止仍然热烈,但至少有一点共识:邓小平于当年提出“韬光养晦’外交战略是正确的,它为后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中国若要坚持此战略,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当前的国际形势及中国的实际情况。就中国所面对的国际形势而言,形势依然严峻。较之于1989年前后,中国目前所面对的国际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有诸多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不仅是美国等大国给予我们的压力,也包括一些小国对我们的挑衅。就中国的国内实际而言,同样面临诸多严峻挑战。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若干严峻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事实上,中国仍未改变其既是大国又是小国的特殊国情,这是我们仍须执行“韬光养晦”外交战略的根本原因。在当今的国际舞台上,我们依然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只不过,“韬光养晦”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发生变化:第一,“韬光养晦”的主要对象,除了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外,还包括中国的周边国家。只有在与这些国家交往时也坚持“韬光养晦”,邻国中的“中国威胁论”才会不攻自破。第二。“韬光养晦”,不管是所韬之“光”,还是所养之‘晦’,皆为中国之“崛起”,其意识形态因素已经大大减弱。第三,中国的绝对和相对实力皆得到有效加强,这将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有所作为”,更有利于中国维护本国之国家利益。。总而言之,中国与实力大国的差距及国内环境决定了现在及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仍须执行“韬光养晦”外交战略。如何执行,则因人因事而异。中国人常言“法无定法”,此之谓也。

篇七:九十年代初期“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的认识”

  中国外交战略的改变

  中国外交战略的改变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受国际关系格局以及与主要大国关系的影响,中国外交在战略上经历了一个调整、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呈现出每十年一个大调整的基本态势。具体来说,五十年代是联合苏联的“一边倒”,六十年代是“反帝反修”的“两条线”,七十年代是反对“霸权主义”的“一条线”,八十年代是独立自主不结盟,九十年代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进入新的世纪显示的是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扮演负责任的大国角色。

  一、维护独立,巩固政权,联合苏联“一边倒”

  新中国成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存在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已经分裂,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峙冷战格局。美国出于意识形态考虑“支持蒋介石屠杀中国人民(毛泽东语)”,新中国成立后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苏联虽然一直支持中国共产党,但对中国共产党和新政权并不信任。鉴于苏联成立后的历史经验,新中国领导人不能不考虑新政权成立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干涉的可能,同时又要考虑能否消除苏联的怀疑,得到这个社会主义大国的支持。

  “一边倒”政策的宣布减少了苏联的怀疑。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率团访问莫斯科,此后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也赴苏联。经过近两个月的认真和艰苦的谈判,中苏双方于1950年2月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确定中苏之间加强“友好与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国家之重新侵略”,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予以军事及其他援助”。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使中苏两大国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也使得新政权有一个可靠的同盟国,国家安全增加了保障。

  二、反帝反修两条线,支持革命一大片

  中美关系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有所和缓,双方开始了大使级会谈。但是,这个会谈在达成关于双方平民回国问题的协议后,再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反对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以及美国对中国威胁的斗争仍然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任务。受到美国对华政策的制约,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仍然进展缓慢,除了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外,中日之间的民间关系由于得不到日本政府的支持进展缓慢。

  随着国际局势的缓和,处于不同国际地位的中苏对国际战略格局和国际共运一些方面的认识产生了分歧。苏联仰仗自己大国地位,企图将中国拉入其“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全球战略。在双方产生战略分歧后,最终中国把苏联和美国等同起来,提出了“反帝必反修”的主张。受这个战略态势的影响中国在六十年代在对外政策上显示出“两面开弓”、“四面出击”的态势,一度把对外宣传世界革命和毛泽东思想作为对外工作的重点。

  中国与亚非新独立国家建交的国家不断增加,关系全面展开。从1956年到1965年的

  十年间,有26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而使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翻了一番。

  三、团结一条线、联合一大片,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初期,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变了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一方面,美国由于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淖而不能自拔,尼克松政府在1968年提出旨在从亚太收缩的“尼克松主义”,意图利用各种相互矛盾力量的对立来“相互制约”,以维持“全球均势”,保持美国的全球地位。尼克松于1971年7月提出,包括中国在内,“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心„„这五大力量将决定世界在本世纪最后三分之一时间里的前途。”尼克松根据对国际上力量格局、美国国际地位,以及面临挑战的认识,开始调整美国的全球战略,改善对华关系。

  1969年4月中共9大以后,毛泽东主席通过周恩来总理委托陈毅、叶剑英、聂荣臻和徐向前四位老帅,从战略的高度研究当时的国际问题。四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提出了两份报告,认为美苏两国单独或联合进攻中国的可能性都不大。陈毅进而提出,利用苏美矛盾,打开中美关系僵局的设想。毛泽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了“反对两霸,侧重打击苏霸”的战略方针。

  四、独立自主,不结盟、全方位

  进入八十年代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首先,经过建国后3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家安全战略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集中精力进行和平建设真正有了可能。

  其次,国际上美苏争霸的态势发生了变化。里根上台后对内提出“振兴经济,”对

  外要“重振国威”,重新研制和部署卡特执政时期停止的一些武器计划项目,运用经济和外交手段,在全球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开始了一轮被称为“新冷战”的全球进攻战略。中国认识到自己在国际上的份量和责任,开始执行不结盟政策。

  第三,从主观指导思想上看,中国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有了提高。首先,苏美两家原子弹多,常规武器也多,都有毁灭对手的力量,毁灭人类恐怕还办不到,但有本事把世界打得乱七八糟就是了,因此,谁也不敢先动手。其次,苏美两家都在努力进行全球战略部署,但都受到了挫折,都没有完成,因此都不敢动。”从第三世界国家的角度来看,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为了生存和发展,坚决反对战争和军备竞赛,希望和平,不要战争。

  五、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东欧巨变、两德统一、海湾战争,尤其是苏联解体,使原来的两极体制归于终

  结。面对形势的急速变化,中国政府“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其中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这个战略的核心,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不对抗。针对西方的制裁,中国不向强权政治示弱,进行严正的交涉,同时提出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妥善处理与西方大国的关系,保持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稳定。

  不树敌。苏东巨变后,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政府更迭,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中国政府不干涉这些国家的内政、尊重这些国家人民的选择,仍同他们保持和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顺利实现了国家关系的过渡,扩大了在政治、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篇八:九十年代初期“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的认识”

  如何理解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

  所谓“韬光养晦”,即隐匿光彩才华、收敛锋芒踪迹,修缮自己的不足之处。“韬光养晦”一词,体现的是中国人一贯提倡的保持低姿态、低调做人的作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历史大变动时期,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起步阶段,发展经济乃重中之重。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邓小平以灵活务实的思想方法和全新的思维方式提出了“韬光养晦”等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思想,这些思想后来被概括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对外战略方针,并为后来中国的历届领导集体所继承并不断发展。尽管“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中国现行并长期坚持的外交战略,但人们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甚至还存在争议。在我看来,“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力量对比的现实出发,珍惜机遇,埋头苦干,避免过分张扬。这样的策略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维持长期和平。然而,国外的一些机构却把“韬光养晦”翻译为“hideourcapabilitiesandbideourtime”,意思就是掩盖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甚至还有一些英文书籍或者是文章将其进一步翻译成隐藏能力假装弱小,或者叫做隐藏真实目的,或者是隐藏野心收集爪子等等。这样的翻译让人看来,“韬光养晦”是中国在特定的内外形势下,所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是在隐蔽自己的真实意图等待时机

  1

  成熟再出手。这样的理解,是对“韬光养晦”一词的曲解,“韬光养晦”并非“卧薪尝胆”,越王勾践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这种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做法与韬光养晦不同。韬光养晦,为的是利用机遇,少管别人的事,把中国发展起来,而不是等待时机,图谋中国强大后实行报复。所以这种翻译为中国“威胁论”制造了“证据”和“借口”,从而使人对邓小平说的“韬光养晦”产生严重误解和曲解,对中国外交造成了不良影响。另外,还会有人认为邓小平在国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提出“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是软弱的表现——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基础薄弱,军事力量也不够强大,所以提出“韬光养晦”是为了低下姿态避免争端,通过向国际社会示弱来保证和平的环境。这样的理解则是断章取义,忽略了“韬光养晦”后面还有四个重要的字:“有所作为”。在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上,邓小平的态度向来是坚决的,他曾多次发出“中国永远不会接受别人干涉内政”的强硬声明,在东欧剧变发生时,他更是强调:“要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我们不能示弱。越怕,越示弱,人家劲头就越大。并不是你软了人家就对你好一些,反倒是你软了人家看不起你。”由此可见,在关系到国家独立主权的问题上,邓小平的外交策略向来是强硬而不是服软,此后的中国历届领导集体亦是如此。所以,决不能把“韬光养晦”误解为无原则的软弱退让、消极被动。韬光养晦的目的,是为了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为国内经济发展和改革

  2

  开放服务,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坚持“韬光养晦”,是为了“有所作为”;“有所作为”,又是为了促进“韬光养晦”战略目标的实现,两者相辅相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可割离。十多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国际政治局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大大增强,但这并不能表明我国可以高调行事,甚至实行霸权主义,应当看到,当前中国决定采取“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基本要素仍然存在——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我国的周边环境相对安全,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国家利益,中国可以而且必须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

  3

篇九:九十年代初期“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的认识”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是邓小平针对1990年前的国际局势提出来的。面对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而出现的不稳定形势,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邓小平在提出这个思想时还强调了“决不当头”。实际上,“韬光养晦”的具体政策含义,就是“决不当头”。

  这在当时是有具体含义的,“决不当头”是指不觊觎苏联老大哥留下的社会主义领袖的位置。当时,国际国内都有人希望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的扛旗者。针对这种思潮,邓小平说,头头可不能当,头头一当就坏了。搞霸权主义的名声很坏,当第三世界的头头名声也不好。

  这不是客气话,这是一种真实的政治考虑。即使将来中国强大了,也永远不当头,不称霸,不谋求势力范围,不搞集团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过头的话不讲,过头的事不做。要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邓小平的这个思想,因其高瞻远瞩而具有政策指南针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方针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它完全可以作为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国家哲学,像美国开国者确立的不卷入欧洲事务的外交政策一样有意义。小平当时主要针对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而提出的不当头,在后来的政策中,得到了贯彻

  总之,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

  (注:更为人所知的应该是:邓小平提出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抓住机遇、有所作为”的国际战略方针,其核心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在当时,

  这对中国来说,主要是“韬光养晦”,即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形势下,改变计谋,卧薪尝胆,隐居待时。“韬光养晦”的战略,为中国带来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对个人定位、成长、发展也是使用的。

  1、冷静观察,大环境小环境,机会条件取舍得失,都要看清楚看透彻;

  2、稳住阵脚,心要静、心态要稳、状态要稳定,稳着走,即便慢长期看也是快,总比摔得狠强,关键时刻更要稳住,该出手时要出手;

  3、沉着应付,山雨欲来风满楼,平时苦练本领,修身养性,遇事不慌不忙,一是一二是二,抓住主要矛盾,问题的主要方面,解决主要问题。先生存再发展,最小成本最大收获,必要的风险有时是要有胆魄去冒、去承受的。

  4、韬光养晦。不冒尖、不出头,不代表不发表自己的言论,适时推销、营销在而今这个时代是必要的。大方向未看清、对自己的认识不足不到位、思想认识局限、思维缺陷、知识结构不合理、方向定位不明、对自己优势劣势的把握、对自己性格特长的把握、对人性社会的把握等等,都需要尽快补齐,想透彻,到位,适度(过犹不及,走极端可能也难免)。反复思考、体会,修炼自己。内修身,外观四面八方,分析把握形势变化,创造机会,积极等待,积极准备。善于守拙,老实本分,尽职尽责。

  5、有所作为。前提是有所不为,必须看清今后的方向,把不适宜做的、不能做的否掉,集中精力作专题,一个一个来,向着体现社会价值、发挥自己作用、发挥自身特长优势的方向去,当然如果必须做,必须敢于放弃优势实际已成为负担包袱。未定之前,适当的分散是需要的。大的方向是对经济、社会、文化的把握、认识。集中精力转到经济管理上来,更新观念,大胆学习新的理念、观念、思维方式,不守旧,积极与外部交流。

  欲有为,必先下苦功夫,看清方向。

篇十:九十年代初期“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的认识”

  论邓小平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摘要: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思想,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世界局势的全面把握基础之上的。它不是应对90年代初复杂国际局势的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为了我国长远利益而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当前的新形势赋予了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0更丰富的科学内涵、更坚实的客观依据、更迫切的现实要求。关键词: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历史大变动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邓小平以灵活务实的思想方法,全新的思维方式,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0的外交战略思想。在此方针指导下,我国成功解决了对外关系中的难题,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在目前的国际政治的大背景下,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0外交战略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一、深入理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0外交战略的科学内涵韬光养晦,是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智慧的一个经典表述,本身的含义是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0的外交战略思想,是把古代中国军事谋略思想运用于当代中国外交的一种/积极防御0战略,是利用和平、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由弱变强的必由之路和取胜之道,是极具匠心和深谋远虑的。韬光养晦绝不等同于单纯的防守退却或被动应付,而是要有所作为。邓小平指出,不管世界政治格局怎样变,中国在世界上算一极,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大国0,/我们绝不能示弱0。韬光养晦的目的,是为了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为国内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而有所作为,为的是促进韬光养晦战略目标的实现。/韬光养晦、有所作为0战略方针的核心就是/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0,[1]即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邓小平及时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0,反复强调要毫不动摇地集中全力搞经济建设,/发展才是硬道理0。为此,在某些国际问题上我们要善于守拙,/扎扎实实干自己的事0。[2]在外交实践中,坚持不称霸、不当头的原则,不谋求势力范围,不搞集团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综上所述,对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0的外交方针,应将其理解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力量对比的现实出发,珍惜机遇,埋头苦干,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把经济搞上去,避免过分张扬,/不扛旗、不当头、不称霸0,着重营造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长期和平国际环境。二、准确把握/韬光养晦、有所作为0外交战略的客观依据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取决于这个国家对所处国际环境的判断以及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0的外交政策是建立在对当时国际形势和中国国情的准确判断之上的,十多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国际政治和中国的外交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应该看到当前中国决定采取/韬光养晦、有所作为0的基本背景要素仍然存在,而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赋予继续坚持这一方针更为坚实的基础和理由。(一)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发生着自冷战结束以来最复杂、最深刻的变化,但并没有动摇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认为,/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0[3]做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的重要判断的主要论据有三个方面:第一,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第二,世界政治的主导力量)))大国关系正处在一个以协调、合作、共处为主要取向的新时期,发展高新科技、夯实综合国力,是各大

  国政策取向。大国都在努力争取一个于己有利的和平国际环境,大国之间发生直接全面对抗的可能性不大。第三,/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0[4]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趋势进一步加深。总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际上没有即将爆发世界大战的态势,中国也没有面临外敌入侵的紧迫情况,因此中国完全可以韬光养晦、埋头苦干、抓住机遇、有所作为,实现国家发展的目标。(二)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冷战结束之初,世界多极化趋势得到加强。虽然美国依仗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在多极化进程中试图建立由其控制的单极世界秩序,但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对美国的霸权都有很大的牵制作用。国际格局演变的大趋势是多极化,而不是单极独霸。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历史需要,是顺应历史的潮流。江泽民同志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影响着各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途0,[5]如何更好地把握新的世界格局的发展规律,如何做到/韬光养晦、决不当头0,同时又/有所作为0,使中国在国际政治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对我们来说是新的实际问题。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多极化的大趋势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在我国的周边环境相对安全的情况下,中国可以而且必须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0的方针。(三)国家关系的最高准则,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仍是国家利益和综合国力制定国际战略所依据的最高原则是国家利益,邓小平同志说:/考虑国与国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0,/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0。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在很长时期内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三步走0战略目标,完成祖国统一,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根本利益要求我们自觉遵循/韬光养晦、有所作为0的战略方针。综合国力是一国制定国际战略的最重要的依据。邓小平关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0的外交战略方针,是基于我国当时综合国力的现状而提出的。/中国是个大国,又是个小国,所谓大国就是人多,土地面积大;所谓小国就是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比较穷,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不过三百美元0。[6]十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目前,我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六,但也要看到我国综合国力的特殊性。经济总量大,但人均仍比较低。2003年人均GDP已经突破1000美元,但仍排在世界第100多位;经济结构不合理,关键技术落后,许多重要装备和技术仍然依赖进口,受制于人;人口文化技术水平低,存在严重就业压力;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拥有量低,浪费破坏严重,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任重道远;经济体制、社会秩序存在不少问题,有待完善。可以说,当前的综合国力的现状仍是邓小平所概括的大国与小国,这要求我们继续采取/韬光养晦、有所作为0的方针。三、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0外交战略是时代的要求(一)把握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提出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0会的伟大战略目标。胡锦涛同志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进一步指出,我们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定不移地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前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对外战略方面必须坚决贯彻、灵活运用/韬光养晦、有所作为0的战略方针,必须立足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称霸、不当头、不谋求势力范围;同时要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根本利益,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国际战略目标是积极推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是应该看到,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的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建立国际新秩序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任重道远。针对这些,十六大报告再次提出了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各国政府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我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可以看出,我国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处处体现着/韬光养晦、有所作为0的战略思想。(三)灵活运用现有国际规则、参与未来国际规则制定的内在要求国际规则指国际社会为稳定国际秩序,促进共同发展或提高交往效率等目的而建立的有约束性的制度性安排。长期以来,制订和修改规则的权力一直由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致使很多国际规则体现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对于西方制定或主导的国际规则,中国人较为有利、较为务实的办法是坚持/韬光养晦0与/有所作为0的辩证方针,集中精力搞本国建设。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当然还包括中国参与、修正,乃至自己提出、主导创立国际规则。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决定着/中国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体系的调整、改造,使之反映中国的利益诉求。如不参加就会被抛弃,成为国际弃儿。0[7]进入21世纪,全球层面的国际规则调整正全面展开,如安全领域的反对恐怖主义、多边安全机制、军控问题;经济领域的区域合作、WTO规则的谈判等。中国必须把握机遇、有所作为,以保证在全球化进程中拥有主动权和一定的发言权。

  四、与时俱时,超越局限,赋予/韬光养晦0新内容(一)放眼世界,目标高远,真正有所作为。由于意识与制度的差异,冷战时代两大阵营的对抗意识不可能马上消除,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阵营里,中国成为西方演变和扼制的焦点,中国选择韬晦策略是完全正确的,随着全球化浪潮,中国开放的全方位化,以及入世0后中国向国际市场的进军,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利益汇合点却在增多,共同利益在不断积累,加上诸多全球性的问题如军控、反恐、环保、能源、经贸等又绝不是几个国家和个别国际组织或地区组织能解决掌控得了的,使得中国与多数大国的对话、交往、合作显得尤为必要,而西方大国诸多问题也表现出了对我们积极的态度,如2003年6月法国邀请中国领导人参加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表明中国走近八国集团,充分体现了中国外交的积极与主动。而我们的目标就锁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三步走战略,实现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在此,韬晦之策会更有作为。(二)对韬晦目标公开,对韬晦计谋创新、发展。历史上的韬晦目标是隐蔽的,虚实不清,属于狭隘的心机。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0。而我们今天则将自己的战略意图完全公开。十六大报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外交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0142/中国主张世界多样性0,152/中国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0162/愿与国际社会共同努

  力,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推动多种力量并存0,172/不称霸,不搞扩张0182同时十六大报告在/国际形势和对外工作0一部分,没有指责或批评任何一个国家。在强调反对各类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同时,还强调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和协商,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这恰恰是赋予了/韬光养晦0谋略新的、更为积极和更加丰富的内涵。这样的一种诚挚、务实的态度,世界上一切尊重现实实际的人,都会赞赏欢迎的。当前,我们对外工作的出发点,不仅是/少树敌,多交友0,而且尽量要做只交友,不树敌0。这符合当前我们抓住新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五、/韬光养晦0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对外战略策略,在新时期更需要它的积极作为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力确已有较大增强,特别是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军事力量大增,再加上一些国家对我们进行一些不实际的估计,故意抬高我们的力量、地位,于是有的人就提出韬晦策略是否还需要的疑问,这是不理性的。(一)韬光养晦是指导我国外交的一项长期战略策略,而不是权宜之计。因为它不是指向某个特定的国家的,而是立足于国际社会谋略的长久打算。我国/对外工作总的战略部署是要造成一个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国际和平环境0192,这才是韬光养晦战略目标,是为了我国长远利益而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二)/韬光养晦0策略仍是我国在新世纪开展多边外交的坚实基础。十六大报告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关系定位在外交工作的首要位置,说明中国更为注重同大国发展关系,而世界发达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它们在积极谋求与中国对话和合作的同时,并未放弃/扼制0、/演变0的目的,特别是美国已明确提出/中国威胁论0,/扼制中国的崛起0。我们也不能在同大国交往中,忽略根本利益和原则而放弃/韬光养晦0的策略。积极主动、务实求真是一方面,是争取合作共同点和利益的扩大;/韬光养晦善于守拙0是另一方面,是低姿态善于自保的真正有所作为。轻言放弃是不理智的。(三)/韬光养晦0会使我们真正把握好中美关系,处理好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最大最重要的关系,已是公认的事实。美国将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惟一超级大国和西方盟主的地位,是我国长期必须与之打好交道的主要国家。但中美关系一直不稳定,估计在将来一段时间也难以真正稳定。它顽固地将我们视为意识形态上的现实敌手和地缘政治上的/潜在对手0,并推行/胡萝卜加大棒0的两面政策,一直承续着基辛格的/战略上的模糊,战术上的清晰01102的策略,特别是针对台湾政策并没有实质改变。因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两手对两手,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斗而不破,符合国家根决策公开;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问题公开。在推行厂务公开的过程中,要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离的原则,通过改革重点、敏感部门的管理体制,做到工作职能公开;通过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做到决策程序公开;通过建立管理信息网络,做到监督过程公开;通过确定部门职责范围,做到管理权限公开,这样会有效地防止和遏止不正之风。三、坚持夯实基础、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放松,在创新中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0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建设的着力点是基层,我们要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和生产建设的实际,坚持不懈地抓好企业基层党支部建设,做到配一个好班子、选一位好书记、建一套好制度,这样才能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为了适应新形势,我们要积极探索党员管理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创新党员管理教育,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通过举办党员轮训班、抓好党课教育、开展/学业务当尖子0活动等形式,坚持不懈地抓好党员教育。我们要坚持围绕生产经营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生产的指导思想,把完成生产经营任务作为党组织的中心工作,把完成生产建设任务

  作为考核党支部和党员工作的主要标准。党支部作为车间生产管理的直接参与者,主动围绕生产建设这个中心积极开展党的活动,充分调动党员和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完成企业生产建设任务提供有力保证。广大党员也在生产建设中增强了党员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刻苦钻研业务技术,爱岗敬业,自觉带领群众努力工作,以完成生产建设任务的实际行动,树立共产党员良好形象。四、坚持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不放松,在思想创新中推动企业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近几年,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等严峻挑战,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和新热点。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规律。从企业实际和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出发,研究总结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立体化和全面化,更加与时代相适应,为企业今后一段时期的思想政治提供指导性的方针和原则。要增强职工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教育引导职工认清个人的前途命运与企业前途命运的一致性,从而树立/厂兴我荣、厂衰我耻0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把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到完成生产经营、改革发展任务上来。很好地解除广大干部职工的疑惑,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信心。总之,我们要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0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继续大力推进技术、体制和管理创新,大力推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四)/韬光养晦0是以对我国的实力、影响和国际地位的清醒估计为基础的。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进入发达阶段的过渡时期也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到2003年,我国的GDP总值约是美国的1P9,日本的1P5,人均GDP则差得更远。中国还不是世界上有绝对影响力的国家,因此,现在中国基本上是一个区域性国家,影响所及主要在周边亚洲国家,有时西方媒体夸大中国的成就和力量,宣称中国很快就将超过日本,赶上美国,成为下一个超级大国。甚至要求人民币现在就升值,这是不怀好意的,是为炒作/中国威胁论0作铺垫,我们决不能自己模糊,乱了方寸。中国人民长期饱受战乱之苦,渴望过安定富裕的生活,盼望一个持久的和平环境,抓住历史机遇发展自己。/韬光养晦0策略反映了人民的这一心声。可以肯定,只要不发生大规模军事入侵,这一战略策略就不会动摇。总之,不要认为国力增强了,又处在全球化条件下,就可以放弃/韬光养晦0了。因为,首先我们还不够强大,即使以后强大了,也不意味着一定要丢掉它;其次,韬光养晦虽是外交策略,政治谋略,它与经济全球化并不对立;再次,韬光养晦不是自我孤立,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更不是妥协退让无原则,相反,韬晦之策正是为了更好地改革开放,为了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篇十一:九十年代初期“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的认识”

P>  作者:门洪华作者机构:同济大学,上海200092出版物刊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页码:81-94页年卷期:2016年第4期主题词:中国外交;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邓小平外交思想;战略研究

  摘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具有深刻哲学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意在保存自己、不露锋芒、抓住机遇、徐图发展。以此战略方针为指导,中国决策者提出在国内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在国际上冷静判断形势发展和利用机遇,强调在韬光养晦的基础上有所作为。由此,中国外交战略由内向性转为外向性,积极融入国际社会,成为国际社会的全面参与者。秉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中国度过了冷战结束前后的艰难岁月。中国经受住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所引发的强大冲击波,稳住了阵脚,顶住了挑战,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制裁和施压,同时避免了意识形态争论以及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对抗,使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与此同时,中国把握了机遇,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实现突破性发展,同东欧国家和新独立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建立新型友好合作关系,大力加强和发展中国家的联系与合作,积极推动多边合作,中国外交迅速重新打开了局面。

推荐访问:九十年代初期“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的认识” 韬光养晦 沉着 初期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