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发达城市的老人的文化水平4篇

发达城市的老人的文化水平4篇

时间:2022-11-10 08:35:06 来源:网友投稿

发达城市的老人的文化水平4篇发达城市的老人的文化水平  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的差异及其经济性影响  钱雪飞【摘要】对江苏省南通市1440位城乡老年人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表明,与1994年和2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达城市的老人的文化水平4篇,供大家参考。

发达城市的老人的文化水平4篇

篇一:发达城市的老人的文化水平

  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的差异及其经济性影响

  钱雪飞【摘要】对江苏省南通市1440位城乡老年人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表明,与1994年和2000年相比,目前城乡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除了自己现在劳动所得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外,子女补贴的比例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呈现出下降趋势,且在老年人收入来源中的排序由第一位下降为第二位,收入来源是自己的离退休金的在城市老年人排序第一,在农村老年人虽仍排第三,但人数比例有较大程度的上升;城乡老年人的收入来源随其年龄、文化程度、性别、婚姻状态、60岁前从事职业等个人和社会经济特征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老年人收入来源与其收入水平和经济状况存在相关关系.【期刊名称】《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0)001【总页数】10页(P104-113)【关键词】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差异视角;经济性影响【作者】钱雪飞【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法政与管理学院,江苏,南通,2260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6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是一个人口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

  题”[1]。在老龄化诸多的经济问题中,老年人收入来源是一个基础性问题。杜鹏、武超依据1994年国家统计局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的数据,研究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老年人收入来源的构成情况[2-3];依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0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伍小兰分析了二十一世纪初不同收入层次的中国老年人收入来源的差异状况[4],韦璞探讨了老年人收入来源及其对养老模式和居住方式的影响[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收入来源构成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目前老年人收入来源构成现状如何?与1994年和2000年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我国,老年人总体上往往被当作一个弱势群体,老年人内部的差异性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事实上,老年人横向上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性别差异、文化水平差异和贫富差异,纵向上存在年龄差异。那么,这些差异是否也会影响到老年人的收入来源?收入来源的差异性又与城乡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经济状况具有怎样的关联性?现有研究中还鲜有对上述问题的探索。因而非常有必要对老年人的收入来源进行调查与分析,以及时掌握老年人经济生活的变化。本研究主要基于江苏省南通市1440名城乡老年人的问卷调查,尝试回答以上问题。一、数据来源、调查方法及样本基本情况江苏省南通市是全国著名的长寿之乡,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有76万,占同期总人口的10.2%,先于全国18年进入老年型人口社会。此后,老年人口每年以3%左右的速度递增,到2005年末,全市老年人口达148万多人,占同期总人口的18.9%。短短23年,老年人口净增72万,几乎翻了一番。据预测,到2015年南通市老年人将突破200万大关,达202.25万人,占届时总人口的26%;至203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最高峰,为282万,平均每2.8人中将有一位老人。老龄化的高峰期,也将比全国提前15年至20年[6]。因为南通市的人口老龄化时间早、程度高,对其进行的研究具有一定典型代表意义。为了解全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更好地开展老年服务工作,2009年11月,特开展江苏

  省南通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此次调查共涉及南通市区四个区及所辖五个县市,在每个县市区各调查160位老年人,具体包括100名城镇老人和60名农村老人。具体抽样时,在每个县市区的三个不同方位的城镇社区中,各抽查33—34位城镇老年人;在每个县市区两个不同镇的农村社区中各抽查30位农村老年人。此次调查主要运用标准化访谈法,由受过社会调查方法专业培训的南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承担具体的标准化访谈工作,共回收有效问卷1440份。1440位被调查城乡老人的性别、年龄、婚姻状态及文化教育程度等具体情况参见表1。经独立样本T检验,老年人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和婚姻状态结构都不存在城乡差异,只有文化程度存在城乡差异。城市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整体上比农村老年人高,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城市老年人分别比农村老年人多13.2%、5.5%、2.4%和2.3%,文盲、小学的农村老年人比城市老年人多11.2%和12.2%。如果按文盲=0年,小学=5年,初中=7年,高中=9年,大专=11年,大学及以上=13年来计算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村老年人是4.2976年,城市老年人是5.6726年,二者相差1.3752年,独立样本T检验Sig值=0.000,小于0.05,在总体中,城市老年人比农村老年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要多。表1老年人基本情况的城乡差异城市农村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独立样本T检验Sig值(2-tailed)有无城乡差异性别男41049.730449.40.920无女41550.331150.60.920无60~64周岁25931.419631.90.848无65~69周岁20725.115425.00.983无年龄70~74周岁18222.111919.30.208无75~79周岁819.86410.40.714无80周岁及以上9611.68213.30.333无未婚40.530.50.994无有配偶,属初婚59772.425171.70.784无婚姻状态有配偶,属再婚273.3111.80.070无丧偶18922.915525.20.315无离婚40.520.30.642无其他40.530.50.994无文盲16520.019231.20.000有小学23628.625140.80.000有文化程度初中24329.510016.30.000有高中或中专11914.4558.90.001有大专

  394.7142.30.010有大学本科及以上232.830.50.000有二、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的差异分析(一)老年人主要收入来源的城乡差异从表2可看到,城市老年人排前三位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依次是自己的离退休金(61.21%)、自己的劳动所得(18.18%)和子女补贴(16.97%),农村老年人依次是自己现在劳动所得(37.56%)、子女补贴(29.11%)和自己的离退休金(21.3%)。城市老年人靠自己离退休金的比农村老人多39.91%,农村老年人靠自己现在劳动所得和子女补贴的,分别比城市老年人多19.38%和12.14%。其他如个人储蓄、配偶离退休金、商业保险养老金和社会救助的选择人数比例均不存在差异。可见,城乡老年人三大主要收入来源虽同,但排序有异,且三大主要收入来源选择人数占比均存在城乡差异。(二)年龄与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的差异从表3可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相同年龄段老年人的收入来源选择人数占比存在城乡差异的项目逐渐减少。年轻老年人(60~69岁)在自己的离退休金、配偶离退休金、子女补贴、自己现在劳动所得和其他共五个收入来源项目上存在城乡差异;中年老年人(70~79岁)在自己的离退休金、子女补贴、自己现在劳动所得和其他共四个收入来源项目上存在城乡差异;老年老年人(80岁及以上)在自己的离退休金、自己现在劳动所得和其他共三个收入来源项目上存在城乡差异。可见,自己的离退休金、现在劳动所得、其他等三个收入来源在三个年龄段中的老年人中都存在城乡差异,配偶离退休金这一收入来源只有年轻老年人存在城乡差异,老年人到了80岁及以上时子女补贴已不存在城乡差异。表2老年人收入来源的城乡差异收入来源总体城市农村独立样本T检验Sig值有无城乡差异自己的离退休金44.0%61.21%21.3%0.000有自己现在劳动所得26.0%18.18%37.56%0.000有子女补贴22.0%16.97%29.11%0.000有配偶离退休金9.0%10.18%7.48%0.077无个人储蓄5.6%5.82%5.37%0.711无社会救助

  10.5%10.55%10.41%0.932无商业保险养老金2.2%2.55%1.79%0.322无其他5.6%3.03%9.59%0.000有表3相同年龄老年人收入主要来源的城乡差异60~69岁70~79岁80岁及以上城市农村Sig值城市农村Sig值城市农村Sig值自己的离退休金59.01%19.17%0.00067.68%27.32%0.00054.17%14.63%0.000配偶离退休金11.37%6.57%0.0169.51%10.38%0.7616.25%4.88%0.694子女补贴16.52%24.29%0.00714.83%34.97%0.00025.00%36.59%0.098自己现在劳动所得23.18%48.57%0.00013.69%25.68%0.0026.25%17.07%0.028个人储蓄5.79%5.43%0.8236.84%6.56%0.9063.13%2.44%0.784社会救助7.30%8.29%0.60112.55%7.65%0.08520.83%25.61%0.453商业保险养老金2.58%1.14%0.1232.28%2.73%0.7633.13%2.44%0.784其他3.65%8.00%0.0122.28%9.29%0.0042.08%17.07%0.001城乡差异项目数543通过ANOVA检验,城市老年人内部和农村老年人内部在个人储蓄、配偶离退休金、商业保险养老金和其他共四个收入来源上不存在年龄差异,而在自己的的离退休金、子女补贴、自己现在劳动所得和社会救助共四个收入来源上存在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其收入来源是子女补贴和社会救助,越来越少的老年人收入来源是自己现在劳动所得,可见,老年人年龄越大,其经济独立性越弱。而年龄与收入来源是自己的离退休金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中年老年人收入来源是自己的离退休金的人数最多,年轻老年人其次,最少的是老年老年人。原因何在,还有待进一步地探讨。(三)性别与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的差异从表4可以看到,无论男老年人还是女老年人,自己的离退休金、子女补贴、自己现在劳动所得和其他等四项收入来源的选择人数占比都存在城乡差异,在配偶离退休金这一收入来源上只有男老年人存在城乡差异。可见,城乡男老年人收入来源选择

  人数占比存在城乡差异的项目数多于城乡女老年人之间。城市老年人内部,男老年人选择人数最多的前三项依次是自己的离退休金(67.56%)、自己现在劳动所得(19.27%)和子女补贴(14.88%),城市女老年人选择人数最多的前三项依次是自己的离退休金(54.70%)、子女补贴(19.04%)和自己现在劳动所得(17.11%)。通过ANOVA检验,城市老年人只在自己的离退休金这一收入来源上存在性别差异,男老年人比女老年人多12.86%。而在农村老年人内部,男老年人选择人数最多的前三项依次是自己现在劳动所得(39.80%)、自己的离退休金(28.95%)和子女补贴(24.34%),女老年人选择人数最多的前表4相同性别老年人收入主要来源的城乡差异男老年人女老年人城市农村Sig值有无差异城市农村Sig值有无差异自己的离退休金67.56%28.95%0.000有54.70%13.83%0.000有配偶离退休金8.78%4.28%0.014有11.57%10.61%0.686无子女补贴14.88%24.34%0.002有19.04%33.76%0.000有自己现在劳动所得19.27%39.80%0.000有17.11%35.37%0.000有个人储蓄6.59%5.92%0.718无5.06%4.82%0.884无社会救助9.27%7.57%0.422无11.81%13.18%0.578无商业保险养老金1.71%1.64%0.945无3.37%1.93%0.222无其他2.44%9.54%0.000有3.13%9.65%0.001有三项依次是自己现在劳动所得(35.37%)、子女补贴(33.76%)和自己的离退休金(13.83%)。ANOVA检验表明,在自己的离退休金这一收入来源上,男老年人要比女老年人多15.12%,在配偶离退休金、子女补贴、社会救助三个收入来源上,女老年人分别比男老年人要多6.33%、9.42%和5.61%。二者在自己现在劳动所得、个人储蓄、商业保险养老金及其他方面不存在性别差异。可见,无论是在城市老年人内部和农村老年人内部,男老年人收入来源的独立性均高于女老年人。(四)文化程度与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的差异这1440位老年人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1222年,将小学及以下定义为较低文化程度,

  将初中、高中及中专定义为中等文化程度,将大专和大学及以上定义为较高文化程度。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从表5可看到,较低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在自己的离退休金、子女补贴、自己现在劳动所得、社会救助和其他共五个收入来源项目上选择人数占比存在城乡差异,中等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在自己的离退休金、子女补贴、自己现在劳动所得和商业保险养老金等四个收入来源项目上选择人数占比存在城乡差异,较高文化程度的城乡老年人仅在配偶离退休金和子女补贴等两个收入来源项目上选择人数占比存在城乡差异。可见,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相同文化程度老年人的收入来源选择人数占比存在城乡差异的项目逐渐减少。表5相同文化程度老年人收入主要来源的城乡差异较低文化程度中等文化程度较高文化程度城市农村Sig值城市农村Sig值城市农村Sig值自己的离退休金46.88%13.09%0.00072.10%38.71%0.00090.32%76.47%0.233配偶离退休金7.23%4.29%0.06912.43%17.42%0.15716.13%0%0.001子女补贴22.44%33.86%0.00011.60%18.71%0.04712.90%0%0.004自己现在劳动所得21.70%38.60%0.00017.13%36.13%0.00016.1%2353%0.057个人储蓄3.99%5.64%0.26174.6%4.52%0.1768.06%588%0.767社会救助18.45%12.87%0.02635.9%4.52%0.6180%0%—商业保险养老金1.25%2.03%0.3733.59%0.65%0.0124.92%5.88%0.875其他2.99%11.06%0.0003.04%5.81%0.1943.23%5.88%0.701城乡差异项目数542通过ANOVA检验,不同文化程度的城乡老年人在除了商业保险养老金和其他以外的六项收入来源上都存在差异。无论是农村老年人内部,还是城市老年人内部,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收入来源是自己的离退休金、配偶的离退休金和个人储蓄,越来越少的老年人收入来源是子女补贴、自己现在劳动所得、社会救助。农村老年人在其他收入来源上还存在文化程度差异。城市老年人内部和农村老年人内部,都是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其经济独立性相对越强。

  (五)婚姻状态与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的差异我们根据目前有无配偶将老年人的婚姻状态分为两类,一是目前有配偶,包括初婚有配偶和再婚有配偶;二是目前无配偶,包括未婚、丧偶、离婚。从表6可看到,目前有配偶的城乡老年人在自己的离退休金、配偶离退休金、子女补贴、自己现在劳动所得、其他共五个收入来源上选择人数占比存在城乡差异,而目前无配偶的城乡老年人只在自己的离退休金、子女补贴和其他共三个收入来源上选择人数占比存在城乡差异。可见,目前有配偶的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选择人数占比存在城乡差异的项目多于目前无配偶的城乡老年人。表6相同婚姻状态老年人收入主要来源的城乡差异目前有配偶目前无配偶城市农村Sig值有无差异城市农村Sig值有无差异自己的离退休金64.42%24.12%0.000有51.24%13.50%0.000有配偶离退休金12.55%7.96%0.014有2.99%6.13%0.160无子女补贴15.54%24.56%0.000有21.39%41.72%0.000有自己现在劳动所得19.23%43.81%0.000有14.93%20.25%0.189无个人储蓄5.93%5.31%0.665无5.47%5.52%0.984无社会救助7.69%8.63%0.579无19.40%15.34%0.308无商业保险养老金2.09%1.77%0.711无3.98%1.84%0.220无其他3.37%9.29%0.000有1.99%10.43%0.001有经独立样本T检验,在城市老年人内部,有配偶的老年人比目前无配偶的老年人中有自己的离退休金和配偶的离退休金的人数比例更高,有社会救助的人数比例更低。在农村老年人内部,有配偶的老年人比目前无配偶的老年人有自己的离退休金和自己现在劳动所得的人数比例更高,有子女补贴和社会救助的人数比例更低。可见,无论是城市老年人,还是农村老年人,目前有配偶的老年人其经济独立性都更强些。(六)60岁前从事职业与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的差异我们把老年人60岁前不同职业分为两大类,一是白领阶层职业,包括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二是蓝领阶层职业,包括工人、农民、个体工商户和其他职业。从表7可看

  到,60岁前从事白领职业的城乡老年人只在自己的离退休金这一收入来源上选择人数占比存在城乡差异,而60岁前从事蓝领职业的城乡老年人则在自己的离退休金、子女补贴、自己现在劳动所得和其他等四个收入来源项目上选择人数占比存在城乡差异。60岁前从事蓝领职业的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选择人数占比存在城乡差异的项目多于60岁前从事白领职业的的城乡老年人。表760岁前从事相同职业老年人收入主要来源的城乡差异白领职业蓝领职业城市农村Sig值有无差异城市农村Sig值有无差异自己的离退休金85.26%69.64%0.023有54.02%16.46%0.000有配偶离退休金16.84%10.71%0.221无8.19%7.16%0.504无子女补贴12.63%7.14%0.197无18.27%31.31%0.000有自己现在劳动所得8.42%16.07%0.157无21.10%39.71%0.000有个人储蓄7.89%8.93%0.804无5.20%5.01%0.883无社会救助4.21%3.57%0.832无12.44%11.09%0.471无商业保险养老金3.16%3.57%0.879无2.37%1.61%0.354无其他4.21%3.57%0.854无2.68%10.20%0.000有经独立样本T检验,60岁前从事白领阶层职业的城乡老年人有自己的离退休金的人数比例更高,而收入来源是子女补贴、自己现在劳动所得和社会救助的人数比例更低。城市老年人内部60岁前从事白领阶层职业的有配偶的离退休金的人数比例更多,农村老年人内部,60岁前从事白领阶层职业的老年人其他收入来源的人数比例更低。由此可见,无论城市老年人内部与农村老年人内部,60岁前从事白领阶层职业的老年人其经济独立性更强。(七)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总数的差异通过均值比较,从表8可以看到,城市老年人比农村老年人的的收入来源总数平均要多0.0567种,两者之间存在城乡差异。退休前职业为白领职业的城市老年人要比退休前职业为蓝领职业的城市老年人的收入来源总数要多0.1871种,存在职业差异。

  目前有配偶的城市老年人比目前无配偶的城市老年人收入来源总数要多0.0909种,目前有配偶的农村老年人比目前无配偶的农村老年人收入来源总数要多0.1054种,存在婚姻差异。概括地说,就是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总数存在城乡差异和婚姻差异,不存在年龄差异和文化程度差异,城市老年人收入来源总数存在职业差异。表8收入来源总数的差异性分析收入来源总数均值Sig.有无差异城乡差异城市老年人1.28760.050有农村老年人1.2309性别差异城市老年人男1.31050.260无女1.2651农村老年人男1.22700.852无女1.234760~69岁1.2989城市老年人70~79岁1.29660.360无年龄差异80岁及以上1.208360~69岁1.2229农村老年人70~79岁1.25140.814无80岁及以上1.2195文盲1.1939小学1.2966城市老年人初中1.28810.186无高中中专1.3613大专1.3846文化程度差异大学及以上1.3182文盲1.2083小学1.2311农村老年人初中1.26000.061无高中中专1.2727大专1.0000大学及以上2.0000职业差异城市老年人白领职业1.43160.001有蓝领职业1.2445农村老年人白领职业1.25000.771无蓝领职业1.2290婚姻差异城市老年人目前无配偶1.21890.032有目前有配偶1.3098农村老年人目前无配偶1.15340.012有目前有配偶1.2588三、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的经济性影响(一)城乡老年人部分收入来源与其收入水平、经济状况相关从表9可看到,城市老年人在每个收入水平上的人数百分比都和农村老年人存在差异,500元以下的人数百分比要比农村老年人少34.1%,其他收入水平的人数百分比都比农村老年人高。经计算,城市老年人人均月收入水平为1003元,而农村老年人其平均收入水平为607元,城市老年人整整比农村老年人高395.61元。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高达31.8%的城市老年人和45.9%的农村老年人目前的经济状况是入不敷出。城市老年人目前的经济状况要好于农村老年人,城市老年人中入不敷出的比农村老年人少14.1%,略有积余和有较多积余的分别多8.59%和

  5.51%。表9城乡老年人目前每月的收入水平和经济状况比较城市农村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独立样本T检验Sig值(2-tailed)有无城乡差异500元以下23528.538562.60.000有501~1000元21425.910617.20.000有1001~1500元20925.36911.20.000有收入水平1501~2000元576.9243.90.011有2001元以上11013.3315.00.000有平均月收入水平1003.33元607.72元0.000有入不敷出36231.828245.90.000有经济状况略有积余48458.730850.10.001有有较多积余799.5254.10.000有从表10我们可以看到,老年人有没有自己的离退休金与城乡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经济状况都相关,老年人收入来源中是否有配偶退休金仅与城市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相关,是否有子女补贴与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相关,是否有其他收入与城市老年人的经济状况相关,是否有社会救助与城市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相关。表10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与经济状况、收入水平之间的Lamda相关系数收入来源收入水平经济状况城市农村城市农村自己的离退休金0.259***0.091***0.109**0.110**配偶离退休金0.022**0.0040.0000.006子女补贴0.0530.0000.0000.104***自己现在劳动所得0.0170.0000.0000.020个人储蓄0.0050.0000.0000.000社会救助0.076**0.0000.0210.023商业保险养老金0.0020.0000.0000.003其他0.0000.0000.032**0.036注:**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二)城乡老年人的大部分收入来源伴随着收入水平和经济状况的差异从表11,我们可以看到,有自己的离退休金、配偶离退休金、个人储蓄的城市老年人其收入水平高,有子女补贴、自己现在劳动所得、社会救助和其他收入来源的城市老年人其收入水平低。有自己的离退休金、配偶离退休金的农村老年人其收入水平高,而有子女补贴、社会救助和其他收入来源的城农村老年人其收入水平低。

  在数据分析中,令入不敷出=1,略有积余=2,有较多积余=3,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平均值越大,意味着其经济状况越好。从表12我们可以看到,城市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不因老年人有没有子女补贴而有差异,但其他的收入来源伴随着经济状况的差异。有自己的离退休金、配偶离退休金、个人储蓄、商业保险养老金的城市老年人的经济状况更好,而有自己现在劳动所得、社会救助和其他收入的城市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差。有自己的离退休金、配偶离退休金的农村老年人其经济状况更好,而有子女补贴、社会救助和其他收入来源的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差。表11城乡老年人各项收入来源的有无对收入水平差异的影响收入来源城市老年人收入水平农村老年人收入水平平均值Sig值有无差异平均值Sig值有无差异自己的离退休金无1.63860.000有1.40290.000有有3.06362.8702配偶离退休金无2.42910.000有1.63620.000有有3.19052.6957子女补贴无2.64530.000有1.89910.000有有1.82861.2682自己现在劳动所得无2.63850.000有1.75780.213无有1.91331.6450个人储蓄无2.47100.002有1.70450.310无有3.08331.9091社会救助无2.65850.000有1.78220.000有有1.21841.1406商业保险养老金无2.48940.057无1.71360.760无有3.04761.8182其他无2.53870.000有1.77520.000有有1.38101.1525表12城乡老年人各项收入来源的有无对经济状况差异的影响收入来源城市老年人经济状况农村老年人经济状况平均值Sig值有无差异平均值Sig值有无差异自己的离退休金无1.48600.000有1.48550.000有有1.96621.9389配偶离退休金无1.75840.005有1.55890.000有有1.95241.8696子女补贴无1.79270.123无1.64220.000有有1.70711.4358自己现在劳动所得无1.81480.000有1.55470.124无有1.61331.6277个人储蓄无1.75290.000有1.57220.073无有2.18751.7576社会救助无1.81170.000有1.59530.093无有1.49431.4688商业保险养老金无1.76960.020有1.57950.549无有2.04761.7273其他无

  1.79300.000有1.60070.013有有1.23811.4068(三)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总数与经济状况相关将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中略有积余和有较多积余合并为有积余,从表13我们可以看到,城市老年人与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总数与经济状况相关。随着收入来源数的增加,老年人入不敷出的比例越来越少,而有积余的比例是越来越高。表13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总数与经济状况的相关情况经济状况城市老年人收入来源总数农村老年人收入来源总数123451234入不敷出35.9%20.3%11.4%0%0%49.9%33%11.1%0%有积余64.1%79.7%88.6%100%100%50.1%67%88.9%100%Gamma=0.429Sig=0.000Gamma=0.428Sig=0.000(四)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总数的变化伴随着收入、经济状况的差异表14的数据表明,总体上看,当城乡老年人的收入来源的总数逐渐增加时,他们的收入水平逐渐变高,经济状况越来越好,但当城市老年人的收入来源总数超过4种、城市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又有所下降,经济状况变差,当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总数超过3种时,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变差,收入水平进一步提升。ANOVA检验表明,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总数的变化伴随着收入、经济状况的差异性。表14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总数对经济状况差异的影响城市老年人农村老年人收入水平经济状况收入水平经济状况收入来源总数为1种2.47471.71361.69621.5352收入来源总数为2种2.46411.92811.60821.7216收入来源总数为3种3.14292.20002.50002.0556收入来源总数为4种3.50002.50003.66672.0000收入来源总数为5种2.50002.0000——ANOVASig值0.0450.0000.0000.000有无差异有有有有四、小结与讨论根据已有研究,1994年我国老年人主要经济来源中,占第一位的是由子女或其他亲

  属的经济帮助,57.1%的老年人主要靠子女或其他亲属提供经济帮助,排在第二位的是老年人自己的劳动收入,占25.0%,第三位才是离退休金,占15.8%。此外,社会保险和救济只占1.2%,其他来源占1.0%[3]。2000年时,72.2%的城市老年人收入以退休金为主,5.8%的农村老年人享受退休金。城市中,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老年人为38.0%,农村老年人达64.3%。城市老年人有10.0%仍在从事有收入的工作,而农村老年人仍在继续干农活的比例高达39.7%[7]。而本次的调查数据表明,与1994、2000年时相比,江苏省南通市老年人的收入来源除了自己现在劳动所得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外,子女补贴的比例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在老年人收入来源中的排序由第一位下降为第二位,这会给老年人养老带来怎样的影响值得人们关注。老年人收入来源是自己的离退休金的比例与1994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但与2000年比又相对较低,在城市老年人排序第一,在农村老年人虽仍排第三,但人数比例有较大程度的上升,江苏省南通市城市老年人收入来源是退休金的比例偏低,可能与近几年的城市区划范围扩大有关,现在的城市中包括了较多原来属于农村的老年人。老年人收入来源与其收入水平和经济状况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则启示人们,一方面,可从老年人收入来源判断其收入水平和经济状况;另一方面,要改善老年人的经济状况、缩小老年人之间收入水平的差距,建设一个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和谐社会,应注意从收入来源这一源头上对老年人收入进行调控。城乡老年人的收入来源随其年龄、文化程度、性别、婚姻状态、60岁前从事职业等个人和社会经济特征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这说明老年人是一个相同性和差异性共存、差异性甚至大于相同性的群体,针对老年人的相关经济与社会政策,应逐渐建立差异视角。在出台旨在提高老年人收入水平、改善其经济状况的相关政策时,要更为关注目前无配偶、文化程度低、60岁前从事蓝领职业、性别为女性、高龄、身处农村以及收入来源总数过多与过少的老年人,而在增加老年人收入来源的举措中,

  提高这部分老年人退休金制度的覆盖面及其保障水平尤为关键。本研究的缺陷在于对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仅有一个总体的水平,对老年人的不同收入来源各自可以获得的收入数没有调查,这在以后的调查研究中要加以改进。参考文献:[1]王树新.老年社会工作[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21.[2]杜鹏,武超.中国老年人主要收入来源之分析[J].中国社会工作,1998,(3):7-9.[3]杜鹏,武超.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分析[J].人口研究,1998,(4):51-57.[4]伍小兰.中国老年人口收入差异研究[J].人口学刊,2008,(1):54-58.[5]韦璞.我国老年人收入来源的城乡差异及其养老模式选择[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26-29.[6]顾嘉禾,顾乐鸣.构建新型养老体系的思考[J].江海纵横,2006,(6):37-38.[7]韦璞.我国老年人收入来源的城乡差异及其养老模式选择[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2):26-29.

篇二:发达城市的老人的文化水平

  城市空巢老人社会参与问题调研

  本文所指的“老年人”,是符合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规定,即“60周岁以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说的“社会参与”是把社会作为对象或客体的,即老年人群体参与社会的过程;空巢老人社会参与的含义是处于空巢背景下的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即老年人以自己特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品德、专长,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状态(《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65条)。其中,空巢老人是参与主体,社会是参与对象。我国最早于1982年提出“老有所为”的概念,它可以说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另一种表述,“与其他几个‘老有所……’共同构成了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一般方向”(《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4条)。2013年暑期,为了解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我们抽样调查了北京、天津、郑州、太原等大城市和个别中小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及服务需求,回收问卷1027份。根据我们对调查结果的研究分析,发现我国城市社区半数以上的空巢老人有知识、有能力、有精力、有愿望继续为社会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他们的参与途径狭窄,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拓展。一、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社会参与的现状所谓空巢老人,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子女”型的核心家庭中分离出去组建新的家庭后,留下老年一代人独自居

  住、生活于家庭中的老人。根据我们的研究,城市空巢老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无子女的孤身老人,他们在精神上的孤独感一般较重,他们的困难完全需要社会或单位帮助;(2)子女不在本地的有配偶老人,子女很难进行直接照料,平时主要通过电话联系或节假日探望;(3)失去配偶的鳏寡期独居老人,日常生活中既没有配偶照顾,也没有子女在身边(子女主要通过电话联系或节假日探望);(4)虽有子女在本地,但不在一起共同生活、居住的老人。上述的一二三种情况,因为无子女或子女都不在身边(在外地),因此,本文称之为“绝对空巢”;第四种情况指子女与老人在同一城市,但吃住、居住不在一起,各自独立生活,因此本文称之为“相对空巢”。此外,一小部分老人与子女共同居住生活,不是本文研究的空巢老人。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各大中城市的空巢家庭比例在大幅度上升。根据我们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城市空巢老人在经济、政治、文体和人际交往四个方面社会参与的程度和质量参差不齐。(一)经济参与渠道稀少。我们的调查问卷和走访结果显示,目前城市空巢老人仍然从事有收入工作的比例是非常小的,在问到“在退休后,您有无继续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经济活动时”,只有不到10%的老人选择了肯定的回答,选择“自己打工”增加经济来源的只有1.8%,绝大部分老人没有再从事有收入的工作,而有30%以上的老人虽然表示“想做点事,但没人要啊!”其中,在问到他们“为什么还想工作”时,有

  人回答“因为在家无聊,有工作充实”,也有人回答“没办法,收入太低,需要赚钱补贴家用或儿女”。从可以称之为“再就业”的空巢老人从事的工作看,有两个特点:一是以企业职工和自由职业者再找工作的愿望最高;二是与他们退休的职业没有多大关系,有的到公司“看大门”,有的到儿女或朋友的单位去“守办公室”。这样的调查结果表明,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空巢老人在经济收入上已经更有保障,他们不需要靠再次就业来保证晚年生活(见表1)。另一方面,城市空巢老人就业意愿的提高也说明,在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的背景下,老年人也希望生活更加充实,因此有相当强的经济参与需要,认为只要自己“力所能及”,也愿意尝试。如可以接受返聘回原单位工作、打理自己的公司、担任某单位技术(管理)顾问或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看守门房、收发报纸)等。(二)社会交往对象“老旧”。城市空巢老人的交际对象,“有偶空巢家庭”主要以家庭成员为主,面对“您首先想到的聊天对象是谁”和“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求援对象是谁”时,老人的回答惊人一致,几乎首选的都是配偶,其次是子女。而“无偶空巢家庭”的老人平时交流、来往的对象就主要是“老同事、老朋友、老邻居”之类的回答。在对城市空巢老人的走访中,我们还发现,老人们还十分喜欢相约老伴或老朋友一起聊天散步,他们一般选择“邻居”

  的比例却很小,说明邻里关系在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照料中的作用还有待开发,选择“遇到困难首先想到找邻居帮忙”的人确实不多。这说明空巢老人的交往观念比较守旧,而且交往方式较为单一,开拓新的交际圈动力不足。(三)政治参与热情下降。目前,我国城市空巢老人退休后的政治参与热情总体呈下降之势,而这些老年人对政治形势的关注又与退休前所从事的工作有比较密切的关联度(见表2)。我们的访谈结果表明,“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中央人事变化”的城市老人退休前多数是行政和事业单位人员(干部),而其他人群的关注度就比较低。对参加基层社区组织的政治学习活动,绝大多数空巢老人表示“没有兴趣”。但是,政治宣传活动例外,因为老人们事先得到了较好的动员,大多数人都能够积极参加,如参加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属于政治任务,空巢老人一般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都会积极参与。另外,据一些社区工作人员的反馈,空巢老人对社区管理和建设也“十分关注”,能够主动参加选举居民委员会的活动、愿意给社区组织提一些合理化建议;他们还十分关心和保护所在社区的基础设施,自觉参与和维护社区治安和社区环境卫生状况等。(四)文体活动参与意愿上升。

  这里所说的文体活动参与,是指老人们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参加社区举办或兴趣爱好者举办的文化体育活动。如唱歌、跳舞、读书、看报、聊天、散步、打牌、种花、养鸟等。在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城市空巢老人对社区文体活动表现出较高的参

  与兴趣,有60%以上的老人表示“很喜欢”和“比较喜欢”,甚至男性空巢老人还表现出比女性空巢老人更为强烈的参与意愿。我们发现一些城市空巢老人社会参与的服务非常狭小,甚至连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参与一些活动的情况也不多。但事实上在对空巢老人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城市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虽然大不如前,但无论男女并没有因为身体状况下降、年龄增长就不愿意走出去。我们的访谈结果也证实,男性空巢老人参与最多的项目依次是:散步,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打牌、打麻将,唱歌、跳舞,上网等;女性空巢老人参与最多的项目项目依次是:看电视、听广播,散步,打牌、打麻将,晨练,唱歌、跳舞,读书、看报和上网。可以说,在我国“城市空巢老人文体活动参与频率是相对较高的,能够做到‘天天参与’的女性空巢老人占女性空巢老人总数的53.1%;能够做到‘天天参加’的男性空巢老人占男性空巢老人总数的61.4%。但能天天参加晨练的比例并不高,分别只有27.3%(男性)和20.4%(女性)”〔1〕。在问到“您平时希望参加哪些方面文体活动”时,老人们有琴棋书画的爱好、健身娱乐的休闲等多种多样的回答。二、影响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社会参与的因素一般说来,影响城市空巢老人社会参与的因素有三:一是老年人的收入与家庭状况;二是老年人自身的健康程度;三是基层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参与条件。三者中不管哪一方面存在问题,可能都会影响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水平。当这三个因素都具备的情

篇三:发达城市的老人的文化水平

  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问题浅析

  一、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内涵学术界对生活质量的研究已近半个世纪,但对生活质量内涵的理解仍尚未统一,主观派把生活质量定义为幸福感、满意度和主观生活水平;客观派把生活质量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生活条件的优劣程度。”(冯立天,1996);综合派认为“生活质量就是环境提供给人们生活条件的充分程度以及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是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卜,社会成员对自身及其自身所处的各种环境的感受和评价。”(周兴城,20XX年)。我们认为客观生活条件的优劣是决定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同时,生活质量的高低也决定于社会对个人的供给和个人对生活的需求。人的素质是人体自身的素质,不是人体之外的客观条件,人的素质既可影响客观生活条件的优劣,也是主观满意程度的基础,人的素质应作为生活质量的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所以,生活质量就是指人的素质和客观生活条件的优劣程度,以及对生活的满足程度。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其生活质量也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身体健康状况是反映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敏感指标,因为健康状况与长期客观生活条件的优劣程度紧密相关,也直接影响老年人对生活满足程度的评价。所以,身体素质应作为老年人生活质

  1/8

  量的重要指标。二、不同性别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根据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内涵的理解,我们选择了月人均可支

  配收入和人均居住面积作为客观生活条件指标;选择主观满意度作为主观满足程度指标;选择文化程度和身体健康状况作为人的素质指标,采用评分平均数的方法①对辽宁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lOcalHost各指数基础数据来自于我们20XX年对辽宁城市老年人口的抽样调查。不同性别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数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城市男性老人生活质量综合指数为70.2,明显高于女性老人。男性老人文化素质明显高于女性,根据问卷调查统计,男性老人文盲半文盲占11.4%,平均受教育年龄为8.3年;女性老人文盲半文盲占34.3%,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5年。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主要经济来源和收入水平,男性老人文化程度较高,主要经济来源为离退休金的占83.6%,只有6.8%依靠子女提供;女性文化程度低,主要经济来源为离退休金的仅占66.2%,依靠子女提供的却高达21.6%。男性文化程度高,不仅有离退休金保证了稳定的经济收入,而且也有比女性更多的再就业机会,问卷统计表明,男性老人再就业率为3.1%,女性仅为0.9%。结果,男性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在600元以上的占53.1%,低于200元的占8.3%;女性在600元

  2/8

  以上的仅占26.8%,低于200元的却占21.0%。男性老人的身体素质也明显高于女性。男性老人健康和一般

  者占88.4%,较差和有重病的占11.6%;女性老人健康和一般者占75.3%,较差和有重病者24.7%。老年女性体弱多病,经济收入又偏低,普遍存在看病就医难的问题,疾病长期困扰,生活质量自然会低于男性老人。

  三、不同年龄城市老人的生活质量仍以上述指标体系和方法对不同年龄城市老人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各项生活质量指数计算结果如表2:从表2可以看出,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综合指数随年龄增长明显降低。表明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其中客观生活条件指数80岁以下的中低龄老人差别不大,80岁及80岁上高龄老人明显偏低,这又与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指数和人均居住面积分指数均明显偏低有直接关系。80岁及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00元的占28.4%,比其它年龄组高10.5~17.5个百分点;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26.1%,比其它年龄组低16.5―19.9个百分点。80岁及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月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偏低,而又与其主要经济来源有关,从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看出,其主要经济来源中离退休金占56.1%,比其它年龄组低19.0―24.6个百分点;子女提供占42.7%,比其它年龄组高28.3―36.2个百

  3/8

  分点。离退休金是老年人最具有保障的生活来源,高龄老人却显著偏低,使一部分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难以保障。同时,既或是能领取退休金的高龄老人,由于其退休早,领取的退休金很少,也难以依靠退休金使生活质量达到中低龄老人的水平。

  80岁及80岁以上高龄老人人均居住面积20平方米以下的占58.0%,比其它高龄组高4.3―8.5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居住面积低于5平方米的占9.1%,比其它年龄组高2.3~3.8个百分点。人均居住面积偏低的高龄老人,经济收入也偏低,又多数得不到子女的关照,生活质量难以保障。

  主观满意度指数与年龄增长的关系同客观生活条件指数同年龄增长的关系基本相反,60―64岁和65―69岁低龄老人的指数值低于70―74岁和75―79岁中龄老人的指数值,而80岁及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指数值最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老人对生活标准的要求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年龄越大越易于满足生活现状,主观满意度也越高。这与其实际生活水平相矛盾,是对真实生活质量的扭曲,好在各年龄组指数值相差绝对值不大,对综合指数不会造成明显的负向影响。

  人的素质指数随年龄增长明显下降。文化素质分指数由6064岁年龄组的50.1下降到80岁及80岁以上年龄组的24.2,降幅51.7%。问卷调查数据表明,60―64岁文盲半文盲占10.2%,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80岁及80岁以上则高达47.7%;60―64

  4/8

  岁平均受教育限为8.6年,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80及80岁以上降为4.3年。低龄老人文化程度明显高于中龄和高龄老人,这也是我国建国以来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真实写照。正是由于文化程度随年龄增长明显下降,高龄老人的经济收入才明显偏低。

篇四:发达城市的老人的文化水平

  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调查与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显现,而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因此老年人问题成了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而老年人的精神贫困问题则是其中之一。老年人作为社会人口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老年人口的精神健康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老年人精神状况的现状分析,概括出了老年人精神需求方面的主要问题,然后分析了研究对老年人精神救助的意义之所在,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标签:精神需求;养老服务;精神关爱

  老年人精神需求是一个亟待关注的社会问题。笔者通过对滁州3个城区和2所老年大学的调查显示:城市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主要表现在生活安全、社会尊重、行为意义三个方面,经常性的精神活动主要有看电视、阅览报纸、文体健身、参与知识性活动等。经过调查分析显示:影响制约老年人精神需求满足的因素主要有空巢因素、经济因素、心理因素、设施因素,并存在精神文化生活与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问题。下面基于本次调查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现状进行研究,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一、老年人精神文化的现状分析

  课题组在滁州市范围内3个城区和2所老年大学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1000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865份,调查有效率86.5%。有效调查样本中,男性420人,女性445人,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48.55%和51.45%。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现状如下。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些历经战乱、灾荒的老人们曾经的艰辛与如今的安稳生活相比,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生活已不再那么苛刻与挑剔了。满足于现状是这代老人的普遍心理,在调查中对自己的生活综合评价满意的有33.7%,基本满意的为57.1%,而不满意的仅占9.2%。相对于物质生活,老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满意度稍低了些。调查显示,28.6%的老人感到精神生活丰富,48.1%的老人感到精神生活一般,仍有23.3%的老人感到精神生活贫乏。

  (一)看电视成为老年人精神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调查表明,看电视是老年人自我娱乐、了解世界和国家大事的重要渠道,97%以上老人表示,除外出旅游等特殊情况,几乎每天都会看电视。他们每日看电视的时间最长为8小时,最短也有半小时。有28.6%的老人喜欢看中央各个频道,对时事、新闻、戏曲、养生等栏目感兴趣。

  (二)参加文体活动成为老年人扩大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

  调查显示,有22.2%的老年人经常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而且活动内容丰富。

  其中有17.5%的老年人经常做操、跳广场舞、打拳,23.2%的老年人会去打牌、下棋、搓麻将,12.1%的老年人平时会种种花草,写写书法,还有30.5%的老年人会参加健身走、爬山等活动,一改过去老年人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打麻将。但是,城镇老人与农村老人精神文化生活差距较大,城市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较丰富,而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相对较为匮乏。

  (三)参加知识性活动成为老年人充实精神生活的重要选择

  中国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而调查结果显示,如今的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小学甚至文盲的占到六成。但他们都不想成为“老古董”,在有关部门的带动下,有一部分老年人参加了老年大学,以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社会。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有7.5%的老人在读老年大学,还有22.1%的老人参加过相关部门组织的科普讲座。他们求学的积极性令学生们都自叹不如,充分说明老年人渴望学习知识、充实精神文化的迫切心情。

  (四)聊天看报成为老年人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补充

  寂寞老人最痛苦,“空巢老人”的现象是现在最现实的问题。老人如果整天闷在家里,不和外界接触聊天说话,就会觉得百无聊赖。通过调查发现,经常出去聊天的老人占64.2%,聊天的主要场所是在个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聊天的内容主要有国家新闻、社会新闻、养身保健、日常生活琐事等。

  二、影响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空巢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住房条件的改善,过去几代同堂的情况迅速改变,老年人与子女分居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老年人家庭空巢化形势相当严峻,而空巢家庭的老年人普遍存在孤独感现象,进而导致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下降。调查表明,老年有偶率为82.2%,丧偶率和离异率分别是16.7%和0.7%,另有0.4%的老人未婚。在所有调查的老年人中,独居的老年人占18.3%,仅老年夫妇居住的占50.8%,还有30.9的老年人与儿孙居住在一起。这样,空巢和类空巢家庭老人的比例就接近70%。

  (二)经济因素

  调查的基本情况表明,老年人的收入总体不高,他们手中可供支配的经济资源十分有限。具体表现为:医疗保障水平不高,社会服务不能满足需求;医疗保障水平低,家庭负担重。治病就医是老年人最担心的问题。空巢化在加剧,家庭照料功能在减弱。社会化服务与老年人的需求有很大差距。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除日常生活吃穿用等日常必需开支外,剩余的钱也就不多了,有的还要看病买药、补贴儿女生活、资助孙辈教育等支出,以及养老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因此,老年人用于学习娱乐、外出旅游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支出相对就少。

  (三)心理因素

  老年人大都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和“儿孙绕膝享天伦之乐”的思想,既期盼子女事业有成,鼓励其闯荡世界,又对“儿女不在身边,心中烦恼无人倾诉”时有抱怨。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逐渐发生变化,常被失落、孤独、焦虑等情绪所笼罩。

  (四)设施因素

  社会各方面提供的具有满足老年群体精神需求功能的设施或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公园绿地、锻炼场地、锻炼器械、科普画廊、电视解密、图书报刊、知识讲座等几项。在调查中,有86%的老年人对精神活动设施和活动内容表示满意,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电视节目,其次是老年大学,之后依次是公园绿地、锻炼场地、知识讲座、锻炼器械、图书报刊,满意度最低的是科普画廊,户外场地的缺少,限制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的开展。三、针对老年人精神文化救济的对策研究

推荐访问:发达城市的老人的文化水平 发达 老人 水平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