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拒检运动的启示4篇

拒检运动的启示4篇

时间:2022-11-10 08:30:04 来源:网友投稿

拒检运动的启示4篇拒检运动的启示  南京大学622新闻传播史论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4*5=20)1、“拒检运动”2、NHK3、有限效果论4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拒检运动的启示4篇,供大家参考。

拒检运动的启示4篇

篇一:拒检运动的启示

  南京大学622新闻传播史论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4*5=20)1、“拒检运动”2、NHK3、有限效果论4、大众传播

  二、简答(3*10=30)1、奥斯克接管《纽约时报》后的新闻政策。2、前苏联新闻体制的特征。3、简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报纸自办发行热的动因。

  三、论述(2*25=50)1、《申报》的演变轨迹。2、三网融合的动因、路径和制约因素。

  四、实践应用(2*25=50)1、从互动性的角度出发,写出你认为互动性最好的两个新闻网站,并阐述互动性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2、针对小悦悦事件、媒体强迫式采访强奸事件,说明媒体怎样做到既报道信息,又坚守社会责任。据此写一篇新闻评论(字数800字)。

  4.5.1南京大学622新闻传播史论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名词解释1、拒检运动

  【参考答案】:战后,国统区新闻界为争取新闻出版自由掀起了多次斗争,拒检运动是当时声势最大的一场。

  1945重庆国讯书店自行出版黄培炎《延安归来》一书,揭开拒检运动序幕。该书出版后,重庆杂志界多家杂志社联名表示拒检。之后,拒检得到重庆各界的支持响应,由杂志界扩展为整个出版界。

  不久,重庆出版界的拒检运动迅速扩展至成都、昆明桂林等地;并由出版界扩大到新闻文化界。这使国民党陷入被动局面,迫使其废止战时新闻检查制度。国统区新闻文化界经过两个月的拒检运动,获得了取消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斗争的胜利。

  2、NHK【参考答案】: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创建于1926年,战后重新改组。1953年开播电视以前一直经营广播,现在主要力量已转电视。

  NHK是半官方性质的公营广播电视机构,又是实行自主经营的“特殊法人”。它享有充分的新闻自由,任何人不得对广播内容进行非法限制和干涉。它不以营利为目的,不播放广告,旨在通过制作新闻、娱乐节目,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准,其全部经费来自电视机执照费,经济基本自立。

  从总体上看,NHK的节目内容比较严肃、正统,新闻报道方面力求准确、公正,注重实效性,娱乐题材尽力避免庸俗化,在世界电视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

  3、有限效果论【参考答案】:1960年,克拉伯在《大众传播效果》提出。认为传播效果的产生,大众媒介不是直播唯一因素。会受到受众的自身因素,以及媒介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等制约。大众媒介透过许多中介,在其他多种格局影响下发生作用,因而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的。评价:有限效果论是对早期枪弹论的否定。但其存在着缺陷:

  1)从传者角度进行分析,忽视受众的需求与主动性。2)只注意短期效果,而忽略长期效果;只注意态度、行为的变化,而忽略信息的功

  用。总之过于低估了大众媒介的影响。

  4、大众传播【参考答案】:大众传播是指专门的传播机构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或工具向为数众多的、分

  散的受众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这一概念是单向传播的过程,没有反馈,但随着媒介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大众传播正在成为双向传播。一般意义上,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书籍等都属于大众传播的范畴。

  二、简答1、奥斯克接管《纽约时报》后的新闻政策【参考答案】:1851年创刊并陷入经营危机,1896年被奥克斯接管。

  奥克斯摒弃刊登黄色新闻的做法,实行庄重的新闻政策。强调“刊载一切适于刊载的新闻”,以“本报不会玷污早餐巾”为广告,树立庄重、严肃的报纸形象。此外《纽约时报》的特稿也很有特色。

  奥克斯认真选用富有经验的新闻人才担任编辑记者。最为人称道的是任用范安达为总编。该报成功地进行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一系列报道。一战中,《纽约时报》的战地报道全面翔实、图文并茂,在数次重大新闻报道中获得较高的声誉。成为面向上层读者的严肃性报纸的先驱。

  它以“客观的,超党派”的态度刊登长篇报道,报道国内外一切重大新闻。这传统使该报享有“档案记录报”之称。它获得首届普利策奖。

  2、前苏联新闻体制的特征【参考答案】:①报刊均为国家所有,是党和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职能是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组织者;

  ②苏联各级报刊绝对服从党委领导;

  ①

  3、简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报纸自办发行热的动因【参考答案】:1)改革开放后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革A.政治环境日益开放,对报刊、舆论的管控逐渐放开

  B.经济形势开始好转,报纸市场化发展提上议程;国家拨款减少,自负盈亏压力大C.社会进步速度加快,对报刊的信息需求量大2)邮发合一的弊端

  A.发行时效性差B.发行网络结构不合理C.卖方市场,报纸发行成本高D.发行效率低下,无法改变读者结构3)自办发行的好处A.发行方式更为灵活,发行时效性好B.双向选择,可改善读者结构C.检验报纸质量,作为晴雨表存在D.有利于报纸的市场化、专业化发展

  三、论述题1、《申报》的演变轨迹【参考答案】:1)初创期

  1872.4英商美查在上海创办。初创两日刊,与《上海新报》竞争中改日刊。旧中国最有影响的一家报纸,开创中国报业以商业性报刊为主流的纪元。

  办报以赢利为目标,启用中国文人做编辑。第一家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报纸。

  新闻业务上,作了改革,把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A.重视报纸言论。在赢利的目标下也不排斥必要的仗义执言。申报有些言论,或为中国富强献计献策,或对鄙规苛政口诛笔伐,从启迪民智角度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B.重视新闻真实性。申报在一系列战争中报道的真实信息为自己赢得声誉。C.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在版面上特辟文艺类作品的篇幅。E.重视新闻时效性,最早使用电报传递新闻稿,最早发布号外。F.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G.使用新闻图图片经营上:出版发行各类期刊;兼营书籍出版业务;在发行、广告等经营业务上都有成功经验。并采取低价销售等营销策略。最终在与《上海新报》竞争中获胜。1889创办人美查撤资回国,报馆由董事会主持。在19世纪90年代的上海,“申、新、沪”形成三报鼎立的格局。史量才时期1912史量才接办。

  北洋军阀时期,为避免在动荡政局中受到牵连,实行中立,采用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在欧美各国首都都聘有通讯员,以加强国际新闻报道。增设多种专刊、专栏,加重报纸的知识性、娱乐性。

  史量才加强经营管理:A.大力开展广告业务。B.加强报纸发行。C.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使得申报成为当时全国设备最新、最完备的报纸,为以后进一步企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1927年,国民革命军进入上海,史量才幻想中国从此实现统一,一度拥蒋。蒋叛变后,史量才坚持抵制国民党派人“指导”。反对国民党实行邮电检查、新闻检查、干涉民间报纸。1929年《申报》、《新闻报》合并失败。1931.9.18事变后A.申报一改保守的政治态度,主张抗日,反对蒋的不抵抗政策。B.同时进行报纸改革,内容版面上抓评论、副刊。

  C.1932成立60周年,开办各种社会文化事业,为读者服务,为社会服务。如创办《申报月刊》《申报年鉴》;开办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等,在读者中产生广泛影响。

  1934由于申报积极主张抗战,反国民党,史量才被暗杀。3)抗战时期

  A.1937抗战爆发,申报内迁至武汉,不久停刊。B.1938孤岛时期,申报挂上美商招牌在上海复刊,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揭露日寇。C.1942被日本接管,成为日本的宣传工具。4)抗战后至停刊1946战后新闻统制制度下,国民党接管。1949年5月25日,解放军接管上海苏州河南岸市区,中共委派工作组进入报馆。由于此时《申报》已为中国国民党官方报纸,因而终刊必在意料之中。5月27日,《申报》出至第25599号后宣布终刊。翌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兼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在申报馆原址上出版第一期。

  2、三网融合的动因、路径和制约因素

  【参考答案】:三网融合:互联网、广电网、电信网的融合。1动因:

  A.政治因素:政治对媒介影响作用极大。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

  B.经济因素:市场经济时代,受众的需求是最强的驱动力。受众对突破时空限制、方便快捷接受信息的内在要求。此外,三网融合能够促进该行业的创新发展。

  C.技术因素:技术的进步是三网融合的基础性条件。2路径:

  A.统一的监管机构和行业的垂直管理能够促进三网融合的进行。B.相关法律的出台以代替约束力较弱的条例是三网融合的重要保证。C.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是三网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D.抛开体制束缚的市场化道路是三网融合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E.在试点的基础上可先推动某些区域的三网融合发展。3制约因素:制度性制约因素:监管机制的陈旧、政策法规的缺失。市场性制约因素:市场的培育、消费习惯的改变、产业链各环节的竞合、盈利

  模式和运营模式的缺乏。利益性制约因素:三方的利益分配问题。四、实践应用题从互动性的角度出发,写出你认为互动性最好的两个新闻网站,并阐述互动性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参考答案】:1)互动性——人机互动、信息互动和人际互动

  2)新闻网站互动机制列表A.个人化选择功能——关键词查询、数据库检索服务、个人化新闻服务B.回馈功能——讨论区、意见箱、留言板、线上投票、线上问卷调查、读者投稿C.网站监测功能——使用者注册D.娱乐功能——线上游戏、视频点播E.频道功能——聊天室、互动性广告互动性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

  从参与者角度看,传受身份的双重性

  从新闻内容看,互动性使得在线交流成为内容生产过程,最终的信息内容实际上取决于交流过程中传受双方共同发出的信息,并使得新闻全方位无间隙的传播成为现实

  从渠道上看,互动性的网站可能成为记者的新闻采访报道的有效平台从效果上看,互动性提高了受众积极参与新闻生产和社会话题的积极性,并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互动性是“公民新闻”、“自媒体”时代得以渐成雏形的必需要件。评论1)报道中存在的新闻伦理失范——媒体报道失衡(报道事实失衡、议程设置失衡)、人文关怀的缺失、对采访对象隐私权的侵害2)出现问题的原因——经济利益的驱使、集体偷窥意识、记者素养缺失、传媒法规建设的滞后3)怎样做A.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全面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不添油加醋;B.对负面新闻事件多做正面引导,以正舆论;C.关注事件背后存在的社会深层次原因,多做解释性分析和报道,引起社会反思;D.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尊重采访对象、力所能及地帮助采访对象,记者首先是人,其次才

  是媒体人。

篇二:拒检运动的启示

  中外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外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开元杂报――唐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中说在襄樊得到的简明朝政公报,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记载的是开元12年~23年间长安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

  敦煌进奏院状――指在敦煌出图的至今仅存的两份唐代官报,内容与归义军节度使张惟深派驻朝廷的专使们的活动有关。这两份文件为我们提供了唐代进奏院状的事物,还正式了唐代进奏院状自下而上点对点传播的特点。

  邸报――宋代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它具有更多报纸的特征:完全从官文中分离出来,定期发行。其主要内容为皇帝诏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等。

  小报――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屡禁不止。是进奏官在编发合法官报的同时,又把“命令未行,差除未定”的材料另外抄录,编写非法新闻对外传播。小报有一批专门的采访人员,读者范围很广,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万历邸钞――明代万历的“邸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手抄本,内容有间断,且被摘删。这部抄本保存了大量的原文,但它只是部分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急选报――出版于万历年间的雕版印刷报纸,估计是民间报房的.产物,它的被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前后就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宗教月刊。内容除了宣传宗教,还发表了许多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文章,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会宣传模式。新闻虽极少,但属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它注重研究读者的心理特点,文章短小,文体多样,对以后的近代报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申报》――是1872年4月30日由英商美查等人创办的,它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是第一家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外国人办的报刊。发表政论文章、重视新闻的真实性、重视发表副刊性的文字、善于经营副业。

  《循环日报》――在国人早期自办的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1874年在香港由王韬创办并主编。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1959年最后停刊。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开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立言”强调变法自强为其思想内容的特色。

  苏报案――《苏报》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第二阶段即陈范阶段。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于是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拘捕了章士钊,邹容自动投案,后《苏报》也遭查封。经多次开庭,1904年法庭宣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苏报》永远停刊。后邹容在狱中被-迫-害致死。

  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初的500家少了2/3,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

  远生通讯――黄远生任上海《时报》、《申报》驻北京特约记者时撰写的北京通讯。特点有:题材重大,内容详实;分析深刻,见解独到;文笔生动,亦庄亦谐。

  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主办的通讯社,1931年11月成立于江西瑞金。红中社的新闻广播呼号是CSR。是新华社的前身。

  《红色中华》报――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也是我国在人民政权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后改名为《新中华报》。它配合党政中心任务,积极进行了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的宣传;帮助党和政府进行了多方面的战争动员工作;宣传贯彻党的抗日救国的主张。日益成为党和政府用来组织战争和经济动员的有力工具。

  “拒检运动”――抗战胜利后,国统区新闻界掀起争取新闻自由的浪潮。1945年8月7日,重庆国讯书店出版了黄炎培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运动序幕。重庆16家杂志社拒检声明一发表,立即得到了整个文化界的支持与响应。最终国民党当局被-迫于宣布废止战时新闻检查制度。至此,拒检运动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反“客里空”运动――土地改革时期,《晋绥日报》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反对“客里空”。运动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

  外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2017-04-0911:56|#2楼

  外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黄色新闻:或黄色新闻学,是新闻报道和媒体编辑的一种取向,指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

  -力、犯罪方面的事件。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销数之目的的新闻报道。而以黄色新闻为主的报纸,自然就被称之为黄色报纸了。

  手抄小报:又称手抄新闻(它是指手工抄发或抄售的新闻报道),手抄小报最早出现在意大利境内的威尼斯,内容主要是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以及政局变化、战争消息等。手抄小报不定期,沿街兜售,每份一个铜币(即格塞塔)。手抄小报是近代报刊的雏形,它的出现扩大了新闻传播的规模和范围。

  新闻书:这种印刷品与记事性小册子相比,新闻性明显增强,并因其书本形式,被称为新闻书。新闻书与报刊相比:形式内容上,虽有刊名,但出版日期不固定、出版间隔很长。新闻迟缓,时效性不高;受众方面,没有固定订户,只在市场上像其他书一样公开出售;出版者多为印刷商,以印刷其他书籍为主,附带出版自己编写的新闻书。

  知识税:1712年,英国国会在托利党人操纵下通过法案,规定对所有报刊一律征收印花税,同时对报刊使用的纸张征收纸张税,刊登的广告征收广告税,这三种税合称为“知识税”。

篇三:拒检运动的启示

  4正值整风运动即将开始解放日报正为改版搜集各方面的意见毛主席在一个座谈会上不点名地批评野百合花说有些人是从不正确的立场说话的这就是绝对平均的观念和冷嘲暗箭的办法此后批评不断升级把王实味及与其相熟的4人定性为反党五人集团

  「考研」新闻史专题新闻事件总结

  (一)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报刊大论战,在辛亥革命时期新闻事业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其论战的具体过程如下:(1)早期的冲突:a.《民报》创刊前,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和改良派报刊之间已经有过一些小规模的笔战。1901年8月,《国民报》发表章太炎撰写的《正仇满论》,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射向改良派的第一箭。1902年,改良派在广州出版的《岭海报》发表文章攻击革命派策划的广州起义,在香港出版的《中国日报》立即撰文予以批驳,这是革命派与改良派报刊第一次对阵交锋双方笔战逾月。b.1903年后,两派报刊的论战日趋频繁,1903年12月和翌年1月,孙中山在《檀山新报》上先后发表《敬告同乡书》、《驳保皇派》两篇文章,亲自发起对当地改良派机关报《新中国报》的笔战。1904年,《中国日报》同《商报》在香港展开论战。c.但是这些论战还只是零星的分散的,还没有从政治上、理论上进行系统的辩驳和清算。(2)中期的论战a.《民报》创刊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担负着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即清除改良派的思想影响,扫除革命发展的障碍,扩

  大革命阵营。因此,《民报》一创刊,就以“主帅”的身份率先同最有影响的改良派报刊《新民丛报》展开论战。b.在《民报》创刊号上,汪精卫的《民族的国民》、陈天华的《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和朱执信的《论满洲虽欲立宪而不能》三篇文章,指名道姓地批判君主立宪的主张。对此,《新民丛报》立即起而应战。c.1906年春,《新民丛报》将其旨在反对民主革命、鼓吹君主立宪的《开明专制论》等文章汇编成《中国存亡一大问题》的小册子,广为散发。d.接着《民报》开始把论战的矛头直指《新民丛报》。同年4月,《民报》第三期以《号外》的形式公布了胡汉民撰写的《<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讲两报的重大分歧问题归纳为12条,宣称“自第四期以下,分类辩驳”。两报之间的大论战由此全面展开。e.《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主要围绕着以下四个问题展开:1、要不要进行民主革命以推翻清政府统治;2、实行民主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4、革命会不会因引起帝国主义的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3)论战的结果a.这场大论战持续到1907年冬《新民丛报》停刊,历时一年半,以《民报大获全胜而告终。

  b.在《民报》与《新民丛报》展开大论战的同时,在香港、檀

  香山、温哥华等地出版的革命派和改良派报刊之间,也纷纷

  展开论战,一直延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才终止。

  c.这场论战以革命派报刊的最后胜利告终。这场论战,不仅使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使三民主义逐渐深入

  人心,而且还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许多原来支持

  保皇派的人转变了立场,纷纷退出保皇会而加入同盟会。

  d.大论战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

  (二)苏报案(1)“苏报案”是清政府为打击革命党言论而制造的一起事件。(2)《苏报》于1896年创刊于上海,日刊。创办人是旅日华侨胡璋,他以其日本妻子的名字向上海日本领事馆注册。1899年后由曾任江西铅山知县的陈范接手。(3)该报起初支持维新变法,1902年后,陈范受上海资产阶级革命组织的影响,政治立场由改良转向革命。(4)1903年5月章太炎担任《苏报》主笔后,明确提出了“第一排满,第二排康”的办报方针,公开鼓吹革命,先后对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所撰《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做了大力介绍,并在6月29日的报纸上以轻蔑的口吻直呼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说他和慈禧太后都是“汉族公仇”。(5)6月30日,清政府经与上海领事团密谋,决定由上海租界工部局发出拘票,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7人实行拘捕。当日章太炎等被捕,邹容闻讯后于翌日自动投案,“苏报案”由此引发。(6)章、邹被捕后,清政府向租界当局交涉,不惜以出卖沪宁铁路筑路权为交换条件,要将章、邹交给清廷审判,但遭到了租界当局的拒绝。

  (7)7月15日,上海租界会审开始,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邹等为被告的特殊审讯开始,1904年二次开庭后,判决章监禁3年,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8)《苏报》案的审判结果,是革命派的胜利,清政府的失败,清政府在中国领土上同自己的臣民打官司,却要由租界当局来审判,在国际上颜面扫地。而章太炎、邹容在审讯过程中慷慨陈词,把法庭变成宣传革命的讲坛,表现了革命者的崇高气节,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和社会舆论的推崇。(9)《苏报》案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上海的办报宣传活动并未受挫,反而有所发展,促使了革命政治团体的成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态度比过去积极了,划清了革命派和保皇派的界限。

  (三)癸丑报灾(1)“癸丑报灾”是指“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2)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趁着军事上的胜利,对国民党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进行大规模的镇压。各地国民党报刊,均被以“乱党报纸”的罪名查封。非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只要有碍袁世凯的统治,也被乘机剿灭。(3)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和民国元年的500家相比,锐减300多家,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4)因为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所以人们把报界的这次浩劫称为“癸丑报灾”。“癸丑报灾”是中国新闻史上对报业的一次沉重打击。

  (四)问题与主义之争(1)《新青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源于《新青年》同人固有的“文化”与“政治”的分歧日益扩大。(2)分歧反映到《新青年》的宗旨上,陈独秀主张《新青年》介入时政,将主旨放在“救亡”上;而胡适则主张免谈时

  政,将主旨放在“启蒙”上;鲁迅等人则主张不必声明“不谈政治”,将主旨放在学术思想的建设上。(3)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他主张不要空谈“主义”,多研究具体问题,不要对“主义”有包医百病的根本幻想。(4)8月,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强调“问题”与“主义”难以分离,“主义”对动员社会、整合社会有意识形态功能,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有共同的理想主义作工具。胡适随后又写了几篇文章答辩。(5)胡适与李大钊的争论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内部在思想上的根本分歧。(6)问题与主义之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背景:在五运动中,上海的《申报》《新闻报》《民国日报》《时事新报》《商报》《时报》《中华新报》《神州日报》《新申报》等大报在运动开始时态度消极,有些报道不真实,有些报道轻描淡写,发表不少主张妥协的言论。这与这些报纸所处的租界环境、政治上和经济上受到约束有一定关系,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中国资产阶级软弱性的反映。

  (五)“诚言”事件(1)诚言事件,是指1925年五运动时期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刊登帝国主义宣传品《诚言》,引发社会舆论谴责的事件。(2)《诚言》是一种类似传单的铅印宣传品,由上海租界工部局出版处出版,不固定篇幅,不具出版机关。(3)《诚言》的内容是为帝国主义辩护,颠倒是非,恶意攻击中国人民的爱国行动。(4)这个宣传品一露面,就受到上海广大市民的强烈反对。在这种情况下,《申报》《新闻报》刊登《诚言》事件一出现,社会舆论立即沸腾起来,《血潮日刊》《中国青年》等载文痛斥,几百群众涌到申报馆门前提出抗议。

  (5)在爱国力量的说服下,《申报》在7月17日刊登《辟<诚言>》全文,18日刊登向社会各界道歉的启事,并印好《<诚言>是英国人的谣言》传单20万份。(6)这场新闻斗争的结局说明,中国任何报刊都必须坚持反帝、爱国的方向,否则必将为人民群众所唾弃。

  (六)野百合花事件(1)背景:1942年春,延安和边区革命根据地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从大后方来的知识分子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缺乏思想准备,产生了极端民主化的政治幻想和绝对平均主义的物质要求;(2)整风运动前的《解放日报》副刊上发表了丁玲的《三八节有感》、王实味《野百合花》;(3)王实味的思想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得到同情,引起思想上的混乱;(4)正值整风运动即将开始,《解放日报》正为改版搜集各方面的意见,毛主席在一个座谈会上不点名地批评《野百合花》,说有些人是从不正确的立场说话的,这就是绝对平均的观念和冷嘲暗箭的办法,此后批评不断升级,把王实味及与其相熟的4人定性为“反党五人集团”;(5)1991年2月公安部作出《关于对王实味统治托派问题的复查决定》,予以纠正“在战争环境中被错误处决给予平反昭雪“;

  (七)1942年整风运动(1)在全党范围内展开了一次整风运动,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2)核心是反对主观主义,旨在从思想上清算中国共产党二十多年来在党内发生的历次“左”、右倾错误路线及其流毒,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一次马列主义教育运动。

  (八)“拒检”运动

  (1)拒检运动是抗战胜利后国统区新闻文化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一场斗争。1945年8月7日,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2)不久重庆16家杂志社联合发表声明,宣布不再送检。这一行动得到整个文化界人士的支持,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重庆杂志界联谊会声明所属33家杂志社一致拒检。(3)9月后,由重庆出版界发起的拒检运动扩展到成都、昆明等地,并由出版界扩展到新闻界。(4)拒检运动的蓬勃兴起,成为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5)在拒检运动的冲击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第10次常会通过了废止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与办法。国统区新闻文化界为之奋斗多年的取消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斗争,终于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九)《新华日报》与《大公报》的论战(1)1945年,随着国共两党军事冲突加剧,国统区新闻界围绕着和平民主还是内战独裁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2)1945年11月20日,重庆《大公报》发表《质中共》社评,把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并要求共产党交出军队。(3)次日,《新华日报》发表《与大公报论国是》的社论予以反驳,社论最后一针见血地揭穿了《大公报》“借大公之名,掩大私之实;借人民之名,掩权贵之实”的一贯立场。在政治尚未民主化的时候,《大公报》要求共产党交出军队,这正是它“大私”的表现。(4)《大公报》在遭到反击、短暂沉默后,1946年又开始附和国民党当局的反共攻势。当年4月苏军撤出长春,国共两党军队展开了长春争夺战。4月16日,上海《大公报》发表《可耻的长春之战》的社评,指责东北民主联军在进攻中“常常是用徒手的老百姓打前锋”。

  (5)4月18日,《新华日报》发表可耻的大公报社评》,针锋相对予以痛斥。社论指出,国民党破坏停战协定,用美国的枪炮杀自己的同胞,《大公报》从来没有出一句“可耻”。当人民军队发起自卫反击战时,《大公报》忽然说可耻了。《大公报》这样“替反动派开脱罪名”,进行“帮凶”甚至采用造谣手段,才真正是“残忍到极点,可耻到极点”。(6)在论战中,《新华日报》得到了群众和进步报刊的支持。这对于宣传共产党和平、民主、自卫的方针,揭露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罪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十)第三条道路之争(1)“第三条道路”是指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2)抗战胜利后不久,在国统区兴起了一股宣传“第三条道路”的潮流,其代表人物中有不少是民主党派成员。国统区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的出现是国共两党激战之际新闻界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3)1947年2月,国共合作破裂后,《观察》、《新路》、《大学评论》等报刊发表了不少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宣传声势。(4)一些国民党人既反对共产党的人民革命,也反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他们想要借“第三条道路“的幌子来进行政治投机的图谋。(5)由于第三条道路确实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尚未摆脱个人自由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要求和情绪,因而在一个时期内影响十分广泛。对此,中共组织国统区进步报刊对这一主张进行驳斥与批判。(6)对于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宣传活动,国民党当局始终实现弹压政策。1948年12月,国民党下令查封《观察》周刊,主编储安平愤而离沪去解放区,投身于人民新闻队伍。(7)至此,美国帝国主义寄予厚望的“第三条道路“彻底破产,其宣传活动就此戛然告终。

  (十一)新华社在解放战争时期作用的加强与军事宣传报道的发展(1)抗战胜利后,新华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在组织建设方面,新华社总社的工作机构较前扩大充实;各解放区的总分社、新的解放区和重庆、北平、南京3各大城市的分社也先后建立;“全党办通讯社”的口号下,对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社实行报社合一,以通讯社为主的体制。(3)在业务建设方面,提高报道水平、改进新闻写作、加紧业务学习等新的任务和要求;(4)由于国民党军队进攻陕甘宁解放区,1947年3月27日《解放日报》停刊后,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加强新华社的工作,使新华社同时担负起党中央机关报、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三重任务,不仅报道新闻,还代表党中央发表时事政治评论;(5)在解放战争中,新华社总社跟随党中央进行多次转移,从延安到河北涉县,再由河北涉县到河北平山县,1948年6月,新华社的最后一批人员抵达河北平山县,此后中共中央恢复并加强了对新华社的直接领导,对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与充实,将总社委员会扩大为管理委员会;10月又成立编委会;总社工作人员的队伍更为壮大;各地总分社和分社发展到20个;工作业务和规模空前扩展。(6)在解放战争时期,军事宣传报道始终是人民新闻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7)在当时国民党占据暂时的优势,人民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对此,新华社等新闻机构进一步加强军事评论工作,通过各种评论、社论和述评性报道,分析战局,展望光明前景,鼓起军民必胜的信心。(8)1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军进入反攻后,新华社以及其他新闻机构更加全力投入大反攻的报道与宣传,新华总社编辑部还抽出专人负责撰写军事综合报道与军事评论。(9)为了做好军事宣传报道工作,新华社的军事报道网迅速发展。扩建一批前线分社;

  (10)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了一系列新闻报道与评论。(11)新华社和新华广播电台还成功地组织瓦解敌军和争取蒋军家属的宣传报道。

  (十二)反“客里空”运动(1)反“客里空”运动是指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新闻界为了反对新闻失实而发动的一起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2)1947年春,解放区土改运动中,由于新闻工作者个人主义、主观主义思想的存在,报纸曾刊登过一些不真实的新闻,出现右倾错误,使群众对报纸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信任心理。(3)“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一个专门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1947年6月15日,《晋绥日报》节载了苏联话剧剧本《前线》中有关“客里空”的章节,并加编者按语,号召编辑记者检讨、揭露自己的不实采访、编写;并发动读者揭发编写虚假新闻的记者、编辑。晋绥的反客里空运动由此开始。这个运动的目的是,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反对弄虚作假的新闻作风,坚持实事求是,捍卫新闻真实性原则。(4)中共中央决定将这一运动推广到全国。1947年8月28日和9月1日,新华总社先后发表社论《锻炼我们的立场和作风——学习<晋绥日报>检查工作》和《学习<晋绥日报>的自我批评》,号召各解放区的新闻单位及个人,在公开的、群众性的方式下,彻底检查自己的立场和作风,并由此开展一个普遍的学习运动。从此,反客里空由晋绥推广到整个解放区范围内的新闻工作者中。(5)在反客里空运动中一度出现左的倾向,误伤了一些好人,但在党的领导下,这一错误很快得到纠正。(6)这场由《晋绥日报》发起的解放区新闻战线的反“客里空”运动,其意义是重大而又深远的。(7)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8)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和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

  (十三)人民新闻传播事业向城市的发展(1)人民新闻事业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后,如何办好城市报纸和开展城市新闻宣传工作问题被提上了议程。(2)1948年8月1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提出城市党报工作的三大注意事项:(3)报纸主要为工农兵服务,但同时也要为干部、工商业者和知识分子服务;(4)报纸以报道农村与工厂的消息为主,同时兼顾市场、学校以及其他地方;(5)报纸副刊应深入迁出地对读者作教育工作,必须宣传马克思主义。(6)1949年,毛泽东指出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并且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7)加强宣传纪律,改变工作作风,是改善党的城市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求各级党组织在新的形势下,要加强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处理重要的新闻事件,须事先向上级请示。

  (十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1)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工作的一大特色,也是新闻工作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方面。(2)1950年4月19日,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并提出实行批评独立与责任独立相统一的原则。(3)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方面,《人民日报》走在最前列,1951年至1953年,日均刊登批评稿超过4篇。

  (4)这一时期的报纸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最显著的特点是旗帜鲜明、斗争坚决。发起“三反”“五反”运动,在地方报纸批评受阻时,《人民日报》勇为地方报纸撑腰。(5)另一特点是,重视自我教育,开展问题讨论。(6)这一时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批评言辞过于偏激,报道内容失实,甚至出现了忽视党性原则的错误倾向。确立了“报纸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的原则。(7)后在中共中央的帮助下,批评工作进入有序轨道。

  (十五)“练笔”运动(1)“练笔”运动是建国后新华社组织的旨在提高新闻工作者业务能力的一项运动。(2)1951年2月13日,新华社颁布《开展练笔运动的决定》,成立练笔运动委员会。22日,练笔运动正式开始。(3)新华社把练笔运动规定为编辑部的重要任务,指定专人负责指导和解决运动中的日常问题,并制定了全编辑部及各部门消灭错误的目标和进程,规定了检查、登记、统计手续,组织评奖与竞赛,加强资料核对制度。(4)练笔运动进行了三个月,对提高记者的写作能力、减少错误起了很大的作用。

  (十六)《人民日报》1956年改版(1)历史背景: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的新闻体制基本

  确立,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与作风继续得到发扬光

  大,苏联新闻工作的经验给中国新闻工作者提供了许多有益

  的借鉴和启示。但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

  •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严重。惯于直接代替党政机关发言,进行

  自上而下的领导,而新中国成立后,报纸的功能有了很大转

  变,但报纸却对新情况提出的新要求显得束手无策;

  •对苏联的经验与做法照抄照搬。报纸脱离本国实际和群众的

  生活,枯燥机械,可读性差。

  •新闻少,并有很大片面性;

  •通讯内容贫乏,不能反映国内国际生活的现实;

  •报纸上的批评日益减少,没有不同意见的讨论,新闻机构日

  趋单一化、新闻宣传日益公式化,是当时新闻界存在的最根

  本的问题。

  •对于以上现象,读者厌恶,新闻工作者也深感不安,呼吁新

  闻改革。

  •1956年后,新闻工作改革的实际与条件开始成熟。“双百方

  针”的提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刘少奇对新华社和中央广播事业局负责人作了长篇讲话;又

  召集胡乔木和新华社负责人谈话,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新

  闻改革确定了指导方针。(2)改革经过1)1956年4月,《人民日报》编辑部召开新闻工作改革动员大会,胡乔木在会上传达了中央意图,《人民日报》改版工作开始起步。2)报社发动全体人员检查工作,在征求各省委、市委、中央有关部门、县以上的报纸编辑部和各界读者的意见之后,5月15日,《人民日报》向中央提交了改版报告,5月17日,中央负责同志批复“同意”人民日报改版,6月20日,《人民日报》将制定好的改版方案上报党中央。3)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正式宣告改版。社论把改版的重点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

  a.扩大报道范围,生活里的重要的新的事物,无论是社会主义

  阵营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都应该多采集、多刊载一些;

  b.开展自由讨论,问题需要在群众性的讨论中得到答案;报纸

  上发表的文章不一定都代表编辑部的意见;

  c.改进文风,力求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成章;

  d.《人民日报》的篇幅由对开4版,改为对开8版,版面安排也

  相应作了调整;(3)改版变化:1)最大的变化在新闻报道上。报纸新闻数量大增,改版前,新闻数量少,内容多半是外交、会议、公共等硬新闻,改版后,新闻数量明显增多,占全部版面的40%,其中经济新闻占据主要地位;新闻报道的题材更加广泛,开始提倡报道社会生活中的新闻,探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加关心和贴切读者的生活,如刊登《沈阳的生活费用为什么高?》等;国际新闻如实报道,打破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只报喜不报忧的框框。2)言论明显改进。题材更加广泛,大多短小生动,没有空话,出现了一些从实际中提出问题进行批评和分析的好文章。3)重视副刊工作。创办了文学性副刊,刊登活泼、明快、尖锐的短文和文艺作品。4)通联工作进一步加强。改版前,设立读者来信专版、专页集中刊登读者来信,改版后,认真编发读者来信,按照其内容性质分别刊登在有关各版上。5)版面处理更加生动活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新闻、言论、图片有机组合。照片的使用给人新鲜之感。(4)改版影响:1)1956年兴起的以《人民日报》为典型的我国新闻工作的改革,是建国以来新闻界的一件大事,为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开辟了新的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2)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更新和解放。3)全国各级党报也引以为榜样,相继进行了探索与改革。各报竞相变革,形成竞赛,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的盛景。4)这次改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报纸发行量、特别是自费订阅部分大幅度增加。

  (十七)1956年刘少奇有关新闻工作的谈话(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经过几年努力,工作有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着许多缺点:

  a.新闻报道片面性严重,不能经常反映事物的本质,没有完全

  认真做到认真地、全面地、及时地、生动地反映实际情况,

  只报喜不报忧;

  b.只报成绩,不报困难和缺点;

  c.只反映与领导机关意见相吻合的情况,不反映不同的或相反

  的情况;

  d.只报道已有定论的问题,不报道重要但还没有定论的问题;

  e.只注意完成工作任务,不注意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f.新华社的国内工作存在严重的机关化作风,工作效率有待提

  高;

  g.国外分社工作发展不快;2)于是,1955年毛泽东批评新华社,1956年5月28日和6月19日,刘少奇两次同新华社负责人谈话。(2)谈话内容1)新华社的性质。新华社要成为世界性通讯社,不要老强调官方身份,不做国家通讯社,当老百姓;

  2)新华社的任务。新华社同报纸的关系是合作关系,新华社要为报纸服务,适应报纸的需要、读者的需要,提高报道的质量。3)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新闻社的新闻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要求新闻报道要讲普遍兴趣,多种多样,简短及时。4)国内和国际报道的改进。国际报道要好坏都讲,避免片面性,要经过思考和观察,有自己的见解。不要被敌人和反对派利用。5)记者的思想和工作作风。要有老实态度;要深入观察问题,对事物要有分析;应发挥记者的积极性,在稿件上署名,加重记者的责任。6)建设世界性通讯社、学习塔斯社。对社会主义国家通讯社的经验不要盲目迷信,不要盲从。要克服教条主义,发挥创造性,要创造自己办无产阶级通讯社的经验。(3)谈话意义:1)新华社于1956年8月向中共中央呈送了请示报告。在建设世界性通讯社方面,新华社提出了发展步骤。1956年,新华社国内外分社,由原来的9家增加到19家。

  (十八)1956年刘少奇对广播工作的谈话(1)人民广播事业要加强同人民日常生活的联系,广播要跟人民思想、人民生活、人民需要有密切联系;(2)广播电台可以有广告,因为人民是喜欢广告的;(3)对外广播方面,以亚洲和对华侨为重点,同时要从全世界着眼,要把对美洲的广播纳入计划之内;(4)大力发展农村有线广播,但不要给群众增加负担;(5)新闻机构的政治待遇。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地方报纸一律平等对待。(6)办广播大学,以培养大批广播工作者;

  (十九)广播工作的改进

  (1)改进新闻报道,努力做到又多又快又短又好。注意增加新闻节目的次数和容量,强调新闻时效性;扩大节目选材的范围,使广播节目贴近人民生活;形式上,力求多样化与生动活泼,语言注意口语化与通俗化;(2)贯彻“双百”方针,开展自由讨论,特别是纠正广播不得开展批评的错误观念;(3)努力办好文体、知识以及社会群体等各类节目,力求丰富多彩,满足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听众的需求。

篇四:拒检运动的启示

  进击的郭奶奶之中国新闻史复习资料

  一、二、三、四、这份真的是整理到内伤,有些题目没答案的大家就自己总结吧...单选题(15)名词解释题问答题最后一道题(15)

  有一道题,会是在邹韬奋、邵飘萍、范长江、王韬、斯诺、梁启超、黄远生这几个人之间,挑出两个人来出题。事件名词:时间、经过、结果、意义报刊名词:时间、主编、内容、宗旨、地位/影响人名名词:主要贡献、事迹、地位名词解释1.小报产生于北宁末年,盛于南宋,产生的原因是社会急剧变动,人们关心身家性命和国家大事。2.定本制度是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起,实行的一种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设立的制度。规定: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抄。它是中国第一次建立审报体制。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3.《循环日报》《循环日报》1874年2月创刊。1)创办宗旨为自强变化,即“强中以攘外,澉远以师长”。2)宣传内容,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上,主张建立君民共治的国家;经济,主张开发矿藏、修筑铁路、民富国强;外交上,主张国家主权独立。3)影响,首创以政治为主的报纸,既别于邸报,又别于教会报和外文报;二是开创了报章文体,王韬认为,“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自抒胸意,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三是对新闻学发展的贡献,王韬有3篇新闻学论文(《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4.《时务报》1896年创办于上海,梁启超任总撰述,以宣传维新思想的变法主张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为其宗旨,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5.《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于香港,是兴中会办的第一个机关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的报纸,也是中国最早的革命报纸,主办人陈少白。6《明报》戍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也是改良派在国内重点创建的舆论阵地。1904年6月12日在上海创刊,狄平子、罗普分任经理与主笔。该报从创刊始,就以执中公允的姿态出现,既批评顽固派,又批评革命派。因此,在政治上并没有造成我大影响,而是在报纸的评论、编辑、出版方面敢于大胆革新,为我国的报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7《新民丛报》它是一份保皇派报刊,是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

  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横滨创刊。由梁启超主编。该报内容丰富(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编辑严谨,印刷精美。其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政治倾向总体上是保皇立宪。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科技文明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其“新民文体”也同靡报界和文坛。8.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为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能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9.邵飘萍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报人生涯。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同时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10.《每周评论》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机关报,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前25期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从26期起,由胡适主编。其内容很丰富,主要有:(一)歌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三)支持《新青年》的文学革命,重点报道五四运动,更重要的是,它重点报道了五四运动,坚持正确和舆论导向。它创刊的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它“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议论精壁。11.《政治周报》(《向导》周报——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创刊上海)国民党中央机关报。1925年12月5日创刊于广州,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出版。先后担任主编的是共产党员毛泽东、沈雁冰、张秋人。它的内容主要是刊载国民党中央和广东革命政府的重要宣言、报告和决议,还发表了不少的政论文章和通讯报道,并辟有“反攻”专栏,抨击国民党右派的观点。其特点是注重用事实说话。12.《新生》事件1935年5月4日,上海《新生》周刊上刊载署名易水的《闲话皇帝》一文,泛论古今中外的君主制,其中涉及日本天皇。日本驻沪总领事以"侮辱天皇,妨碍邦交"为口实,向中国政府提出抗议,并无理要求封闭该刊,惩办杂志的编者和作者。国民党政府再度屈服,不仅查封《新生》,而且判该刊主编杜重远14个月徒刑,同时革去7个书报审查官的职务。13.“苏报案”1903年《苏报》聘请章士钊为笔,接连发表,章太炎等人,鼓吹民主革命,抨击帝制的文章,清朝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当局查封报馆,逮捕章太炎等8人。经过租界审判,章太炎、邹容2人被判监禁,其余释放,《苏报》永远停刊。苏报案是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4.《观察周刊》

  拒检运动:1945年8、9月间发生,是这一时期国统区新闻出版界发起的一次声势最为浩

  大的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8月7日,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9月后,由重庆出版界发起的拒检运动扩展到成都、昆明等地,并由出版界扩展到新闻界。

  2、反“客里空”运动:1947年6月起,《晋绥日报》认真检查了新闻报道工作中右的

  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

  3、四不方针(大公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这便是“四不”方针的正式问世。

  “四不”是要申明该报“原则上等视各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不以言论做交易”;“独立思考,不盲从”的编辑方针。

  4、时务文体:时务文体是创新型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

  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梁启超创办)。特点: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

  5、癸丑报灾:是指1913年由于袁世凯当局对报业的打压,造成大量记者被害被捕、

  报业萧条的灾祸,时逢农历癸丑年,所以在新闻史上被称之为癸丑报灾。

  6、大江报案:1911年7月17日该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7月26日又

  发表黄侃署名“奇谈”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这两篇文章中指出:中国社会已病入膏肓,必须有极大极烈之改革才能救中国,认为只有“大乱”(即革命)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途径。湖广总督瑞徵阅后大怒,查封《大江报》馆,逮捕詹大悲,何海鸣投案。之后汉口各革命团体和报界公会集体抗议,谴责湖广总督摧残言论的暴行,新军士兵至报馆声援。湖广总督瑞徵慑于民愤,从轻判处詹、何二人18个月徒刑。

  7、竖三民: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

  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8、五四时期四大副刊:北京《晨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上海《时

  事新报》的《学灯》副刊、.北京《京报》的《京报副刊》,继承以上副刊的传统,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支持群众爱国运动,提倡新文化,由孙伏园主编,鲁迅为主要撰稿人。

  9、王韬:原名利宾,又名瀚。江苏吴县人。有三件事对他影响最大,上书太平军,游历

  英法,主编《循环日报》。

  10、林乐知:旧上海著名的翻译家和教会教育家。美国监理会传教士。以创办和主编《万

  国公报》而知名。他于1858年在美国埃默里大学毕业后,立志当传教士。1860年6月,带着夫人和女人来到上海。1868年任中文《上海新报》编辑,就在这时他用“林华书院主人”名义创办《教会新报》(5月9日创刊)。1874年9月更名《万国公报》。1882年于上海创办中西书院并任监院。1887年林乐知加入同文书会工作。1889年2月《万国公报》复刊,并改为月刊,仍由其主编。中日甲午战争前后,他宣传中国变法维新。主要编著有《中东战纪本末》与《文学兴国策》。

  13、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

  向校内外公开招收会员,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一直活动到1920年12月。该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学会聘有两名导师:徐宝璜、邵飘萍。该会的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

  14、“新生事件”:是指1935年上海《新生》周刊发表艾寒松化名“易水”所写《闲话皇帝》

  一文,由于其中一段文字涉及日本天皇有“不敬之辞”,而引起的中日外交纠纷、国内当局对《新生》相关人员的惩处事件。

  18、《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

  刊。它在宣传抗日、开展群众运动、传播马列主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是中国共产党第

  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并一直持续至1947年2月28日。《新华日报》于1949年4月在南京复刊,1952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江苏省委机关报,现由新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17、《民报》:孙中山亲自主持创办的同盟会最重要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

  刊于东京,为大型政论型月刊,以“三民主义”为其宣传中心,前身是宋教仁创办的《二十世纪支那》。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为当时政治革命的最高奋斗目标﹐成为当时进步的政治团体(包括文学团体)的旗帜。第一章1.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邸报:内容:第一,皇帝的诏书、起居;第二,官吏的任免、章奏;第三,战报、刑罚等。性质:宋代邸报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唐代进奏院状更接近大众的传播媒介。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方报刊,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小报:内容:官史任免,皇帝诏书,邸报未报之事。性质: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作用:满足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第二章1.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外报曾经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服务,但外报又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报刊。它的出现,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一个新起点。1)作用:消极作用(侵略作用):A.有的外报直言不讳地宣称为他们的武锅服务。B.为列强武力侵华和政治讹诈提供情报,进行舆论准备。C.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提供信息和宣传服务。发表评论,鼓动中国创办近代企业和

  公共企业;刊登广告,推销外国商品);D.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提供服务(炫耀西方文化,培植奴化思想;培养亲西方的干部)。

  积极作用:A.它本身是近代文明的象征和传播载体。B.为中国人民开阔了眼界C.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改革的运动。D.刺激和启导近代中国新闻事业的产生。2)A.

  外报在华报刊对中国近代报刊的影响

  使中国人认识近人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外报出现后,把西方的报刊观念、办报模式与方法带到了中国。B.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C.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总之,外报的实践,在多方面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条件。2.简要评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1)生平: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众谈》编辑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他的部

  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2)主要贡献:鼓吹国人办报,重视报刊政论,致力于革新文风。第三章1.维新派有哪些著名的报刊与报人?报刊:1)《万国公报》,是维新派办的第一家报刊,后改名为《中外纪闻》;2)《强学报》,强学会机关报3)《时务报》4)《知新报》5)《湘学报》6)《湘报》7)《国闻报》报人: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2.简析国人办报热潮出现的原因、特征与意义。一.特征:全国性多样性进步性主要表现是:全国一些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开始创办报刊,但尚未形成全国网络;有综合性的时事政治报刊,也有商业报刊、文艺报刊、科技报刊等,但数量不多,特色不鲜明;宣传变法自强,介绍新知识,表现了爱国热情,发挥了启蒙作用,但还没有“唤起民众”。二.意义:两个突破,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和封建王朝的言禁两个开端,我国的政治家办报和政党报刊都由此发端两个创新,新闻思想和报刊文风两个方面出现新面貌3.简要评述梁启超的报刊思想。(掌握)1)关于报刊功能与作用的论述:A.“报馆有益于国事”B.“支塞求通”2)关于报刊性质与任务的论述:A.报刊性质多样B.报馆的“两大天职”3)关于办好报章的条件的论述:梁启超认为,考察报章是否办得好,有四个“条件”:A.“一曰宗旨定而高”,不能以牟利、媚权贵、悦市人为宗旨,而应“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B.“二曰思想新而正”,不能用“人人所已知者”和“前人所已言者”来敷衍读者,而应“取万国新思想以贡于其同胞”。C.“三曰材料富而当”,要使读者“具备全世界之知识”、“阅一字得一字之益”。D.“四曰报事速而确”,要“重时事”,“知今为最要”。4)关于舆论的论述:舆论是“国民多数之意见”,但它又是无形的,报刊成为它的代表。可以“造舆论”。4.什么是“新文体”?它有何特征?1)含义:也称“报章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是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报刊政治家继承王韬报刊政论的传统,在政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报章文体。2)特征: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第四章1.“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如何?(名词解释、问答)1)起因:“苏报案”与《苏报》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密切相关,直接导火索是1903年6

  月29日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的发表。2)经过:清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当局当天就出动警探去苏报馆和爱国学社捕人,章士钊等人闻风走避,章太炎从容被捕,邹容自动投案。3)结果: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二年,《苏报》永远停刊。4)影响:苏报案”经广泛报道,不仅扩大了《苏报》等革命报刊在社会上的影响极,还大的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了革命的发展。2.两派报刊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1)内容:主要针对四个问题: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2、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2)结果:《民报》获胜,《新民丛报》失败。3)意义:A.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第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在革命、保皇这个重大的问题上,革命派报刊占了主导地位,预示着革命即将取得胜利。B.这次论战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的斗争,时间长,地区广,人员多,辩论激烈,影响深远C.和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的宣传相比,它是一声更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革命队伍迅速发展壮大。E.论点还培养了和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和促进了革命报刊的发展。F.政论文特别是基中的驳论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另有:经过大论战,革命派和改良派在政治上、思想上划清了界限;民主共和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加速了辛亥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深刻地影响近代中国思想的进程。3.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思想报刊哪些内容?1)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2)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3)认为报纸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4)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5)重视报纸和舆论的关系;6)记者应该先知先觉。第五章1.什么是“癸丑报灾”?它说明了什么?1913年(癸丑年),袁世凯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宁教仁,解散国民党,镇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馆被查封,大批报人被杀害。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史称“癸丑报灾”。第六章1.《新青年》是怎样创办的?它对新文化运动有何贡献?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在《新青年》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1)创办: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代表现代报刊的开始。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从创刊到1922年7月止,共9卷。陈独秀主编。2)宣传贡献:A.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B.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发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2.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中具有代表性刊物是哪些?其特点是什么?1)产生的历史条件:A.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报刊和通讯社宣告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B.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C.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发起组成了共产主义小组,这就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旗帜、编者作者队伍和组织领导力量等必要条件。2)代表性刊物:改组后的《新青年》、《共产党》、“三劳”特点:①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③注意联系群众,并在工人中进行组织活动。3.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表现在哪些方面?1)提倡自由平等地讨论问题:《新青年》等宣传新文化的报刊,冲破封建统治的桎梏,促成了思想解放,形成自由讨论的民主风气,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2)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后,广泛采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化等多种形式,打破了民国以来报刊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政论重新受到重视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3)倡导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新青年》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我国报刊文同一新。在其影响下,五四运动中涌现的数百种报刊纷纷采用白话文、新标点。这些改革,经历了一番和封建旧势力的斗争。4)报纸副刊的革新:“五四”以前,我国报纸副刊一般多是消闲性的读物,多数格调不高,不少副刊还充斥低级趣味的,黄色的内容。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重视副刊成为报界的普遍现象,有的报纸副刊比正刊更出名。报纸副刊革新取次突破性和进展,为办好报纸副刊提供了有益经验,其意义源远流长。5)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在报纸版面编排方面,头版头条已是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报纸分栏形式多样,专栏增多,且注意创新。标题的制作努力做到醒目引人。在新闻采写方面,不少报纸聘设特派记者,开辟国内外新闻来源,重视直接采访报道,盒内上消息、通讯比重增加,并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6)新闻教育和新文学研究的开端: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是我国第一个新文学研究团体。它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文业的开端。第七章1.评述《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一)《向导》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当时,中共中央尚未创办机关报刊,只是将原来的《新青年》作为党的理论刊物继续出版。直到1922年7月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过以后,才筹办《向导》。《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它创刊后,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

  共和国。其特点是注重用马列主义有关帝国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配制,课刻揭露其野心,另外,利用大是事实和理论分析封建军阀统治的混乱,并指出其是社会混乱的根源。(二)《中国青年》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创办《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机关刊物。同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其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a、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b、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c、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我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其特点是:重视青年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上适合青年的需求。2.陈舍我办报的成功经验是什么(以世界报系为例分析),并联系南方报系的经验来分析。(郭奶奶自己出的题)第八章1.国民党政权是怎样建立新闻统治的?2.革命根据地新闻传播事业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有何特点和意义?3.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新闻界有何变化?《申报》是怎样进行改革的?4.简要评述邹韬奋的新闻活动与办报思想。1)新闻活动:1926年,接编《生活》周刊正式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5年11月16日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1936年6月7日,在香港筹备出版了《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星期增刊》。1936年11月22日,在“七君事件”中被捕入狱。还有此后的《抗战》、《全民抗战》、香港《大众生活》2)办报思想:a)以大众进步和民族解放为目的:这是邹韬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事业的指导思想。他一向主张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要由大众来办,在实践中,他注重对正确思想的宣传,积极组织捐资,支持前线,痛批反动派的罪恶。他十分注重读者信箱。积极为读者服b)主张办报刊要有个性:邹韬奋办报刊很强调要办出个性或特色,这种个性或特色既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形式上。c)适合大众需要的文风:主张用“一团和气”和读者“促膝谈心”,提出文字要“明显畅快”。d)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言论上的独立精神,工作上的敬业精神,读者至上的服务精神。e)重视报刊的经营管理:A.处理好“事业性”与“同业性”的关系;B.实行“集体的管理”与“民主的纪律”;C.“搞好管理,精打细算,自力更生,永远节约”;D.主张“为公择人”。3)韬奋精神:毛泽东说:“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a)坚持为人民大众利益服务的宗旨,是韬奋精神的核心。b)从民众的利益出发,不以营利为目的,靠正当收入求得生存和发展,是韬奋精神最基本的经营原则。c)必须保持独立高尚的报格,是韬奋精神最可贵的品德。服务读者,依靠读者办报是韬奋精神最显著的特色。

  5.简要评述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与意义。1)采访成果:1935年5月1日起,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高津南下,经烟台、青岛到上海,再沿长江西行,赴重庆、成都,沿作这写施行通信,5月10日起在该报发表。7月14日,又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之行,至1936年6月结束,1936年8月,他将这次施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侵略帝国主义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更为可贵的是,该书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2)意义:范长江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6.简要评述斯诺、史沫莱特等与中国人民的友谊及其贡献。斯诺埃德加·帕克斯·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作家。1928年来中国,在这里生活了13年。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九一八事变后,斯诺立即去东北报道战事。一·二八事变,他又冒着炮火往来于两军阵地之间,写出了许多出色的战地报道。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斯诺积极支持爱国学生并及时向世界报道这次爱国运动。1936年,经宋庆龄介绍,从北平赴陕北采访,成为第一个进入陕甘宁解放区的外国记者。斯诺撰写了报道陕北解放区的报告文学《红星照耀中国》一书。1938年2月,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将这本著作译成中文出版,改名为《西行漫记》。该书既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又是一部高水平的文学著作。它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红军万里长征的英勇业绩、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的崇高信念、陕北苏区欣欣向荣的景象和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使中国人民争取进步的斗争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理解与支持。史沫特莱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890~1950)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1928年12月,史沫特莱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历时10年有余。史沫特莱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以及报告文学、长篇巨著,真实记录了那些年代中国的历史剧变,生动具体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求生存、求解放,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实况,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如1931年2月柔石等左翼作家被害后,她将鲁迅的《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现状》一文译成英文发往国外。1931年制1936年,她积极参与了激进英文刊物《中国论坛》、《中国呼声》的创办和编辑工作。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时,她担任英文播音工作。她在西安采访了当地军政官员、红军代表、民族救国会领导人。她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的报道和广播讲话,使正义得以伸张,民情得到表达,阴谋得以揭露。第九章1.怎样理解“八匹骡子办报”?党的新闻史上有一句话:8头骡子办报,讲的是党报在革命年代一段悲壮的历史。这张报纸是《晋察冀日报》。1941年秋季,日寇纠集7万兵力向晋察冀边区扫荡,在最紧张的情况下,社长邓拓坚持出报:“凡有24小时较安定的时间,绝对保证出报一期!”报人们改装了印刷设备,所有的物资,8头骡子就能驮完。邓拓领着大家游击办报:敌人一来,机器埋藏在山中;敌人一走,挖出机器,继续印报。1941年9月到10月间,一个月内7次转移印刷设备。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晋察冀日报》还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这张报纸,曾报道过一系列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壮士”、冀中的地道战„„鼓舞着人民抗日

  的勇气。日寇包围阜平县马兰村,命令大家供出报社的机器,杀害了十几名乡亲,依然无人开口。为了纪念这些乡亲们,邓拓在《燕山夜话》中为自己起笔名“马南邨”,谐音马兰村。值得一提的是,在邓拓的倡议下,形成了“八头骡子办报”的“游击办报”方式和精神,充分发挥党报的鼓动和组织作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各种方针政策,指导了晋察冀边区的反扫荡斗争。1945年9月12日,迁至新解放的大城市张家口。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份城市报纸。后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2.延安《解放日报》是怎样进行整风改版的?其成效和意义如何?1)过程:1942年全党开始整风。同年2月初,在延安,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为党的宣传工作特别是新闻界的整风运动指明了方向。3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这是党报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党报的性质、任务及如何办好党报都作了具体指示。《通知》发出后,《解放日报》走在新闻界整风改革的最前面,1942年3月31日,毛泽东和博古在延安中共中央办公厅召开了有70多人参加的《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征求各方面的意见。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正式改版。2)成效:改版前,《解放日报》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过去《解放日报》的第1、2版主要是国内外要闻和社论,以国际新闻为主。第3版主要是国内新闻,而陕甘宁边区的新闻则放在第4版上半版的位置,这种排版方式,表现出报纸与边区人民的实际生活、斗争相脱离的倾向。改版后,面貌大变,改版后的《解放日报》,第1版是反映各解放区的要闻版,第2版是陕甘宁边区版,第3版是国际版,第4版是副刊、专论。3)意义:A.增强了党性、组织性: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②宣传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③加强党的领导,实行全党办报,在组织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B.增强了群众性:①宣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批判“无冕之王”观点。②反映群众生活,报道劳动模范先进事迹。③加强通讯员工作、依靠群众办报。C.增强了战斗性:除了体现在国内和国际报道方面,还表现在宣传整风运动和批判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上。D.改进了文风:反对党八股,改进文风,是《解放日报》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E.促进了新闻理论的建设与发展:①新闻的实质和本源,1943.9.1.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②党报、党的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③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党的教科书。④确立“全党办报”的方针。⑤发扬党报的优良作风。3.《新华日报》创办的经过和斗争情况如何?A.创办经过:《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在创刊词中它庄严宣告将“为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致力”。报纸出版后很受欢迎,它在宣传抗日、开展群众运动、传播马列主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1938年10月25日,国民党军队撤出武汉,《新华日报》出版至24日,但25日就在重庆出版。至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在重庆出版了8年又4个月。B.斗争情况:《新华日报》在国民党统治中心英勇奋斗了9年1个月又18天。在这9年中,国民党一方面让《新华日报》公开发行,一方面又加以种种迫害。它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的领导下,同国民党展开了多方面的斗争。它高举“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旗帜,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法,进行合法与“非法”相结合的两手斗争。获得了胜利。对国民党采取的“战时新闻管制”,《新华日报》采取多种斗争方式,如“暴检”。《新》还经常采取给国民党“算账”的方式,写一结文章评论国民党统治区的言论环境,用其压制言论自由的事实揭露国民党表里不一的做法。善于利用矛盾。在重大问题上坚持原则,斗争到底,甚至不惜以“违检”的办法,冒着被查封的危险去夺取胜利。1)反对新闻检查2)反对封锁新闻来源3)反对破坏发行情况4)争取言论出版自由C.意义:1)有党的坚强领导,有一支团结战斗的革命队伍;2)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3)高度的原则性和必要的灵活性相结合;内容丰富,精心编排。第十章1.评述“拒检运动”的经过与结果。拒检运动:是1945年8、9月间,国统区新闻出版界发起的一次声势最为浩大的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重庆国讯书店在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延安归来》出版后,进步人士起草了重庆杂志界拒检声明,在8月17日正式声明《东方杂志》等16家杂志社不在送检。随着“拒检运动”的发展,国民党当局陷入被动局面,在同年10月1日,国民党正式废止新闻出版检查。2.评述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与意义。反“客里空”运动:1944年延安解放日报连载了苏联话剧《前线》,剧中有个特派记者叫客里空,此人捕风捉影,弄虚作假,后来这个名字就成为了新闻中虚构胡编的代名词,1947年6月15日《晋绥日报》以客里空为题,向读者作了个绍,希望每个读者都认真负责,大胆地揭发“客里空”和比“客里空”更坏的新闻通讯及作者,在新闻阵营中肃清“客里空”。《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在人民新闻事业设过程中是具有历史意义的。3.毛泽东《对晋绥日版编辑人员的谈话》和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阐述了那些重要问题?对无产阶级新闻学有何贡献?4.中共中央是怎样正确处理新解放城市中旧有新闻事业的?制定了哪些原则与政策?(第三四题只需掌握)

推荐访问:拒检运动的启示 启示 运动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