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14篇

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14篇

时间:2022-11-09 17:50:04 来源:网友投稿

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14篇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  重塑中国粮食安全观  作者:暂无来源:《粮农智库》2019年第4期  毛学峰孔祥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中国粮食安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14篇,供大家参考。

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14篇

篇一: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

  重塑中国粮食安全观

  作者:暂无来源:《粮农智库》2019年第4期

  毛学峰孔祥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中国粮食安全进入一个新时代。2012年口粮产量已经恢复到1997年3.24亿吨,2015年高达3.38亿吨,而2016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6.16亿吨。与此同时,中国粮食也出现了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作为崛起的大国,一方面,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收入水平提高,人们自然会升级食物消费结构,在肉、蛋、奶、水产品等方面消费呈现较快增长,正在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健康”转变,中国无疑需要依赖国际市场来实现国内食物基本均衡;另一方面,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如何在实现国内粮食稳定的基础上扮演应有的大国角色,如何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回答上述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政策价值。显然,传统追求高粮食自给率的粮食安全战略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已经不足以解决中国目前的粮食安全问题。面对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发展形势,粮食安全迫切需要树立新的观念,做出重大调整。在中国迅速崛起和粮食供给趋紧的大背景,重新审视中国粮食供求形势与外部环境,以期为制定面向未来的粮食安全新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一、重塑自给自足的口粮观

  近些年中央一号文件亦重点强调粮食安全问题,先后提出“发展农业科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等粮食安全战略。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粮食产能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由此可见,中国调整粮食安全战略,将给世界一个更加清晰、更加稳定的预期。一方面,中国绝对不会放弃口粮高自给率的目标,将从战略角度配置更多的资源来实现国内口粮安全。尽最大努力稳定增产,保障国内粮食安全,本身就是对于全球粮食安全做出的巨大贡献。另一方面,饲料粮和植物油等其他产品需要国际市场来提供的,中国愿意和其他国家(地区)开展深度全方位的合作,给全球饲料粮和植物油的资源配置提供明确的信号,有利于全球市场稳定。

  (一)“十二连增”口粮增加有限

  2004—2012年间中国粮食产量年均增产超过1500万吨,2013年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2015年粮食产量高达6.21亿吨,2016年粮食产量6.16亿吨为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平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需要指出的是,粮食“十二连增”是所有粮食加总,且是与历史一个较低的水平(2003年)相比。从统计资料来看,1997年稻米和小麦产量加总达到3.24亿吨,之后呈现下降趋势,2003年产量只有2.47亿吨,之后呈现恢复性增长,直至2012年才恢复到1997年的口粮产量水平。与1997年产量水平相比,2015年小麦、稻米和玉米分别增加了3.74%、5.59%、115.30%。由此可见,粮食增产主要来源于玉米增产。由于口粮消费惯性,而且食物结构往往呈现渐近式调整,所以,不可能期望居民口粮会在未来短时间内出现大幅度减少,口粮安全仍然需要给予足够关注。另外,如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所言,农业靠天吃饭还没有发生根本改变。1990—2010年间的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平均在31%左右,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重基本维持在53%左右,2009年之后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基本维持在40%左右。如广大媒体所言,政策和科技促进了粮食增收,天气也帮了不少忙,这也暗示了粮食“十二连增”的基础薄弱。

  (二)为取得粮食安全形势付出惨重代价

  尽管中国取得了粮食安全相对较好的形势,但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方面,我们为追求大范围扩大种植和提高单产付出了生态代价。华北平原地区过量抽取地下灌溉水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化肥使用有效利用率相对较低,追求单产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使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农业土地出现板结现象,重金属残留,严重危害了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近几年中重度污染耕地已达到333万公顷,耕地污染超标率为19.4%,超标面积达2333万公顷。另一方面,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从2015年中央对地方的农业转移支付情况来看,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资金1434.91亿元,粮食风险基金179.81亿元,目标价格补贴356.84亿元,产粮大县奖励资金370.73亿元,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365亿元。另外,粮食库存居高不下,2016年玉米库存更高达2.6亿吨。仅按照每吨80元/年的保管费用,2.6亿吨玉米每年的保管费用就超过了200亿元,考虑到小麦和稻米的库存成本,以及为消化玉米库存而给玉米深加工企业提供100~300元/吨不等的补贴,这些费用最终由中央财政买单,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财政负担。

  (三)现在和未来肉类和植物油的消费均需依靠国际市场

  尽管国内粮食实现了“十二连增”,但是中国仍然大量进口粮食。根据海关统计资料,2016年中国进口谷物类农产品达到了2199.7万吨(2015年为3271.5万吨),小麦、大米和玉米这三种主要粮食进口量突破1000万吨。玉米受进口关税配额管理,进口受限,但玉米的替代品(高粱、大麦、木薯)、副产品(DDGS)、产品的替代品(木薯淀粉)不在配额管理范围之列,导致这些产品大量进口,直接替代了国产玉米的市场需求。2016年玉米和玉米的相关产品进口超过2700万吨(表1),食用油籽进口8952.9万吨,其中大豆进口更是高达8391.33万吨。除此之外,中国还进口了688.4万吨食用植物油(含棕榈油),进口食糖484.6万吨。作为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大国,如果仅局限于国内耕地和水资源,已经难以满足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不断增长的需求。以2014年为例,中国进口大宗农产品等价于进口10.97亿亩耕地,这相当于国内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4.2%,其中,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等价于超过国内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0%。另外,近年来在大豆、棉花、植物油进口继续保持高位,食糖、乳制品净进口大幅增加的同时,主要粮食作物全部转为净进口。净进口产品范围已由大麦、大豆、植物油等部分产品扩大到粮棉油糖等所有大宗农产品。与此同时中国已经开始进口大量肉类(表2),以料肉比3.5:1粗略看,肉类进口等价于超过1000万吨饲料粮。

篇二: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

  实施好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并将其作为2014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紧接着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重申了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则将完善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作为首要工作加以部署。为什么在我国粮食连续十年增和当前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低迷的背景下如此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如何理解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怎样才能实施好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一、新形势下中央为什么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

  建国以来,中央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始终高度重视。改革前,我国长期受到粮食生产能力和进口能力不足制约,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应紧张困扰着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以粮为纲”曾作为我国经济工作和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改革后,我国在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很快告别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普遍短缺状况。随着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和供给状况的改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迈开了步伐,并在1992年完全放开了粮食消费市场,从此粮票退出了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农产品短缺时代基本结

  束。

  总体上说,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粮食等农业生产。但是,不同形势下发展粮食等农业生产政策的实施力度是不同的。改革后,我国农业生产经历了明显的几轮周期,粮食生产形势时好时坏。一般说来,每当粮食形势不好的时候,各级政府才真抓粮食生产,出台的政策“含金量”高,政策实施力度大,而当粮食形势好的时候,往往是“口号农业”,重视粮食生产形式上讲得多。

  1998年,我国粮食生产曾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5.1亿吨,农民出现了普遍的卖粮难,虽然国家实施了粮食保护价政策,但是由于政策执行不到位,粮价持续多年低迷,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伤害,粮食生产不断滑坡。直到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明显减产,当年粮食总产量只有4.3亿吨,粮价在当年第四季度不断上涨,而且上涨幅度比较大,才促使2004年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的惠农强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策,包括逐步取消农业税,建立对粮农的各项补贴制度,并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在主产区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这些政策措施为我国粮食十连增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

  新形势下,中央提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要牢牢地将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中国人的饭碗主要盛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粮食,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助于更好地适应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和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到2020年,按照全国人口年均增长率大约0.5%和总人口估计大约14亿左右;城镇化率大约65%和城镇人口大约9亿计算,城镇居民家庭购买原粮大约为7800万吨到8300万吨,城镇居民在外用餐中直接消费的口粮原粮大约2400万吨到2600万吨之间;农村人口大约5亿,农村居民口粮消费总量大约6500万吨到7000万吨之间;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所消费的肉禽蛋奶水产品所消耗的饲料粮总量可能超过4亿吨。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直接消费的口粮和间接消费的饲料粮可能超过6亿吨,再加上种子用粮、工业用粮和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等不可避免的损耗,粮食消费和消耗总量可能接近8亿吨,需要国内形成大约7亿吨的生产能力和进口大约1亿吨的粮食。如此庞大的粮食消费消耗规模,必须尽早谋划,才能做到主动。

  第二,有助于避免在粮食连续多年丰收后出现粮食生产大滑坡。当前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是历史最高的。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已经突破6亿吨,粮食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

  粮食库存充裕,粮食供给宽松。同时,国际粮食市场对我国进口也十分有利。但是,过去经验表明,我国粮食生产明显滑坡往往都出现在粮食增产后各地放松粮食生产。新形势下,面对国际国内粮食供给形势,提出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安全,对于各地继续抓好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有助于处理好工业化和城镇化与粮食安全关系。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占用耕地。一些地方,受到土地财政的激励,长期低价征用农民土地,滥占耕地。一些地方,工业化相对发达,土地紧缺,由于耕地用于农业生产效益相对较低,于是总想方设法挤占耕地,或者占用良田补劣质农田以实现耕地总量平衡,直接威胁粮食安全。节约土地,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地少水缺基本国情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第四,有助于协调好当期和未来粮食安全。我们在充分肯定新时期粮食十连增成效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为此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和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的不可持续性。为了增产粮食,各地普遍过多地施用了化肥,还有一些地方开垦了山坡地。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方

  工业化水平上去了,粮食自给率却下来了,这些地方的粮食等农产品消费越来越依靠北粮南运。这种利用农业资源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不仅威胁到我们子孙后代的粮食安全,而且削弱了农业生态功能,加剧了环境恶化。保障粮食安全,不能长期单纯地依靠北方通过掠夺农业资源实现粮食增产。为长久计议,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也必须承担起粮食安全责任,加上适度进口等途径,缓解粮食主产区农业资源过度利用压力。

  二、如何理解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过去,我国始终强调“立足国内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显然,这种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观是静态的、片面的、封闭的。仅仅立足国内生产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面临粮食安全挑战的长期性和农业耕地和淡水资源的有限性,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而农业生产仍然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农业既需要发挥保障农产品供给功能也要发挥改善生态环境功能,也没有考虑到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后农业也要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外国内两种资源。传统的国家粮食安全观已经很难再很好地指导我国粮食工作和经济工作,甚至有时是有害的。

  对于世界人口最多、幅员辽阔的中国来说,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粮食的进口大国,对国际粮食市场影响十分明显。不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靠不住的,对我国不利,对世界也不利。

  传统的国家粮食安全观,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导致一些地方盲目地不计代价地追求粮食产量,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呢?一方面,我国粮食多年增产后,国家库容已满,已不得不动用社会的库容力量。尽管如此,各地还面临着新的卖粮难问题。另一方面,农业资源不能很好地休养生息,我们当代人与后代人在争饭吃,这是不应该的。所以,粮食安全不安全,不能仅仅看当年的粮食产量,更需要看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某年某地粮食减产了,可以动用库存储备,在不明显冲击国际粮食市场情况下也可以多增加进口,实现国内粮食供求平衡。当今世界,尽管科技很发达,但是人类生产粮食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格局。我们既要藏粮于库,也要藏粮于田。确保国内粮食生产能力,不因粮食形势好和进口规模扩大而受到冲击,这是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的重要任务。

  不放松国内粮食生产,确保城乡居民消费的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这是我们合理利用国内农业资源能够做得到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所必须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所有粮食和食物都应该基本自给。实际上,仅仅局限于国内农业资源来满足我国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粮食和其他食物消费需求,则使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既做不到,也极其有害。我国现有耕地按照现有方式生产粮食,每年仍然存在着国内粮食产需很大的缺口。如果不参与国际分工,合理地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和国外农业资源,仅仅局限于利用国内农业资源满足国内粮食和食物需要,我国至少尚缺有水资源匹配的7亿亩耕地。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进出口国。由于外汇储备充足,适度进口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既不会损害当期的国家粮食安全,还会实现多赢。适度进口粮食,优化粮食和农产品进口结构,集中国内有限资源,依靠科技支撑,保障最重要的粮食品种生产,特别是口粮和其它谷物生产,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国内粮食消费需求,而且可以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压力,更有条件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也不会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即使是口粮来源的稻米和小麦,未来也可能存在一定数量的进口,但是总体上国内生产的稻米和小麦在数量上足以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的需要。

  三、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新形势下,中央已经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进行了重新总体设计。未来必须要围绕着尽快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体系,做好任务落实、长远规划和政策调整等工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不断的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必须让各级政府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中央政府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承担首要任务,在调控粮食市场、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保护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督促检查地方政府切实履行粮食安全责任。过去,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主要由中央政府和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承担。未来粮食主销区也应负起责任,要在划定粮食功能区确保一定的粮食自给率、到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增加粮食库存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加强责任考核和追究,切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落空。除了督促主销区现有的粮食自给率原则上不下降外,还有督促检查主销区按照有关规定储足粮食。

  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必须更加严格地保护耕地资

  源和淡水资源。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核心是稀缺土地和淡水资源的保护和改善。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仅要守住18亿亩耕地数量不能减少,而且还要保证耕地质量能够不断地提高。无论什么地方,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在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上打主意,坚决杜绝在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整治中以劣质耕地替代良田的继续发生。

  农业科技创新是保障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农业技术集成化、作业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潜力仍然很大,要选择示范种粮农户进行扶持,集成配套推广使用适用技术,包括优良品种、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技术,实现优质高产。

  农业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严重影响到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制约着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投入庞大,关键要完善投入机制,改进配套投资政策。针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要重点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要以财政投入为主,并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

  设,着力提高土地生产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必须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谁来种粮?怎么种粮?核心是要让粮食生产有利可图。我国已经建立起来的粮食直补、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措施效果明显,需要坚持。针对我国一些地方向农民种粮计发补贴与农民生产粮食实际还不够紧密的问题,未来在稳定农业补贴存量的同时,新增农业补贴需要向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大户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倾斜。我国实施的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对于防止粮价过度下跌和稳定粮食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严重扭曲粮食市场价格的弊端。未来我国必须要探索建立起既不会扭曲粮食市场价格,又能够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其中目标价格和差价补贴或者目标价格保险是重要的调整方向。

  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必须加快农业发展方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更加注重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这就需要培育出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等新型主体。在实际调查中了解到,同一地方不同经营主体生产粮食的单产水平存在着明显差异。比较而言,规模化和专业化种粮的农户粮食单产水平明显要高。黑龙江和山东等地

  粮食种植大户的单产水平普遍地高于一般农户10%以上。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需要政府加大农民培训,在鼓励支持发展农业生产中成长。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必须有序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一种经济行为,政府不能盲目地强制农村土地流转,更不能将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大小作为政绩考核,而应着重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配置效率的提高,尊重农民有偿流转土地意愿,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解决流转土地农民后顾之忧,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流转关系。

  考虑到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需缺口将不断扩大,需要从战略高度探索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来谋划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将稻谷和小麦口粮等核心粮食品种布局在国内生产基础上,要加强主要农产品进口风险管制,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将国内外粮食生产和进口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避免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对国内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的冲击。

篇三: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

  中国粮食安全百年变化历程

  作者:成升魁,徐增让,谢高地,甄霖,王灵恩,郭金花,侯鹏,何中虎来源:《农学学报》2018年第1期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3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要:以人粮关系为主线、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为辅线,重点回顾了近百余年中国粮食安全变化历程及其社会经济背景。提出粮食安全问题分析的4个纬度,即农民生计、土地制度、农业科技、政策管理。认为重粮重农不轻工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完善土地使用制度、发展农业科技、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是保障粮食安全的5个要素。最后指出应树立包括数量安全、结构安全、生态安全、质量安全在内的广义粮食安全观,系统地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关键词:粮食安全;灾荒饥馑;人口增长;膳食变化;科技进步

  中图分类号:S-09文献标志码:A

  TheHistoryofChina’sFoodSecurityinthePastHundredYearsChengShengkui1,XuZengrang1,XieGaodi1,ZhenLin1,WangLing’en1,GuoJinhua1,HouPeng1,2,HeZhonghu3

  (1InstituteofGeographicalScienceandNaturalResourcesResearch,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01,China;

  2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3InstituteofCropSciences,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Abstract:BasedontherelationshipbetweenfoodandthedevelopmentofChina’ssocialandeconomy,thispaperhastracedbacktothehistoryanditssocialandeconomicbackgroundofChina’sfoodsecuritysinceyear1911.Thispaperputsforwardto4dimensionsoffoodsecurityanalysis:farmers’livelihood,landtenure,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andfoodpolicy.Therearefiveelementstomaintainnationalfoodsecurity:agriculture,manufactureandcommerceshouldbedevelopedharmoniously,controlpopulation,improvethelandpossessionandusesystem,developthe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andmaintainnationalstability.Finally,ageneralizedfoodsecurityconceptandmeasures,includingquantitysecurity,structuralsafety,ecologicalsecurityandqualitysafetyareputforward.

  Keywords:FoodSecurity;Famine;PopulationGrowth;DietaryChanges;ScienceandTechnologyProgress

  0引言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也是保障社会繁荣稳定的基础。按照联合国的定义,粮食安全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维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几千年来,粮食是中国传统农业的核心。从历史角度考察粮食问题有4个维度:一是生产粮食的农民,封建小农经济形成的重农、重粮思想是华夏文明绵延不绝的基础,农民是粮食生产的绝对主体;二是生产粮食的土地,几千年朝代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土地问题;三是影响土地生产力高低的科技水平;

  四是粮食政策制度和管理水平。笔者以粮食与人口矛盾为主线,从上述视角梳理中国粮食发展历程,剖析粮食安全变化及社会经济动因,旨在为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提供理论基础。

  11949年之前中国人粮关系波动与危机

  随着耕地面积扩大和农业技术进步,中国粮食总产量从春秋战国的100亿kg,增加到明清1500亿kg,除春秋战国和明清以后出现粮食供应紧张外,在大部分时期粮食供求相对平衡。但清末、民国时期,中国被一步步推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战乱不断,灾荒频发,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1.1古代中国重农重粮传统浓厚,粮食自给半自给春秋战国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320kg,粮食生产尚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秦汉时期农业生产获得长足发展,为人口成倍增长奠定了基础,人均粮食占有量接近500kg,满足需求的同时还有余粮储藏或小范围贸易。魏晋南北朝分裂和战乱影响了农业生产,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粮食供求关系紧张。隋唐时期,粮食生产超过秦汉,粮食产量超过消费量,若无战争、无大灾,粮食安全是有一定保障的。宋元时期,江南农业快速进步,农业生产达到一个新高度,人均粮食占有量处于历史高位水平,应对灾荒的能力提高。明代粮食总产量突破1000亿kg,人口达到2亿,因人口增幅快于粮食增长,粮食人均占有量下滑。清代人口呈几何级数增加,人均粮食占有量比明代大幅下降,至晚清人均占粮仅比春秋战国略高(表1)。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篇四: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

  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内涵及对策一、粮食安全的内涵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表述与界定。①1974年11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②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世界粮食的新情况,将上述定义进行了修改,确定为“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能够买得到也能够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物”。③1996年11月在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对粮食安全内涵作了新的表述:“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爱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以上三个不同的表述,表达了在不同时代人们对粮食安全由低到高的不同要求。1974年概念的要求最低,只强调数量供给上的满足;1983年概念从买得到(数量供给满足)和买得起(购买能力具备)两个方面来衡量粮食安全状况,说明在考虑粮食是否安全的问题时,已加入了低收入人群经济购买力的因素,比1974年的概念要全面。1996年概念则在上述基础上又加入了质量上的需求。以上变化也说明粮食安全作为国际性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总的来说,我们应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粮食安全的概念:角度一: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营养安全粮食安全是一个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营养安全”三个层次的完整概念,这三个层次既紧密相连,又呈递次发展。其中家庭粮食安全是一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同时也是粮食安全的基本目标;营养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最高层次,是一国粮食安全的最高追求目标;作为宏观层次的国家粮食安全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概念,是家庭粮食安全、

  ofrualdinkgwtesc,pbyhm

  个人营养安全的保证。若没有国家的粮食安全,部分低收入家庭的粮食安全就难以得到保障,更无从追求所有社会成员的营养安全。因此,在粮食安全的三个层面中,“国家粮食安全”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们必须从国家粮食安全概念出发,把握我国的粮食安全。

  角度二: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现代粮食安全的概念可包含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三层。即在保障充足的食物供给和分配数量的同时,还要求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食物的生产和获取要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基础上。从数量上看,要保障粮食的供求平衡,这是粮食安全第一个层次的要求。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粮食供求的平衡不再局限于一国国内,只要有足够的购买能力,各国可以通过世界市场来平衡本国国内的供求余缺。但其基本前提是世界粮食的供求必须达到基本平衡。只有这样全世界粮食数量的安全才能得到保障。从质量上看,食物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全球的主要焦点,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各国开始越来越关注产品的质量和营养的搭配。植物性农产品存在的农药、重金属、化肥污染,及动物性农产品存在的抗生素、激素残留,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这些都是目前食品卫生中非常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在未来较长时间内,质量安全将继续接受挑战。从生态安全上看,工业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受损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无法避免的,目前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生态环境都在逐步恶化,主要表现在:水土的流失及水资源短缺;耕地退化及沙漠化;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濒危物种的逐年增多。这些变化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系统,削弱了食物安全的生物学基础,迫使我们减少了粮食耕地面积,由此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ofrualdinkgwtesc,pbyhm

  (二)国际性粮食安全概念与我国粮食安全概念的区别我国粮食安全的概念和国际性粮食安全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均有重大差别[27]。首先,“粮食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本身就是这项工作的追求目标。无论是世界粮农组织的概念还是粮食首脑会议的概念,都是从全世界的角度出发,考虑世界上最落后国家、最落后地区、最落后民族的贫穷与饥饿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个追求目标。这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十七大以后我国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国情不同,也与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奋斗目标不符。其次,这一概念的外延是限定于口粮范围内的安全,没有包括养殖业、工业及其他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需用粮的安全。我国的粮食安全应与“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相联系,与“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紧迫感”相联系。进一步讲,就是与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相联系,与建立和谐社会相联系,粮食安全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我国粮食安全的概念还应包括养殖业、工业及其他国民经济正常发展所需的用粮安全,才符合十七大和十二五规划的战略精神。二、粮食安全状况的评价指标粮食安全状况可以通过一定的数量指标反映出来,因此对粮食安全状况的评估首先涉及到指标的选择。迄今为止,FAO、世界银行以及各国学者所采用的指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粮食贸易依存度粮食贸易依存度即为满足一国粮食总需求,从国际市场净进口的粮食占国内粮食总需求量的百分比。如果用f(s)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粮食总供给量,f(d)表示一定时期一国的粮食总需求量,则该国粮食贸易依存度Y可以表示为:

  Y=(f(d)-f(s))/f(d)*100%粮食贸易依存度从另一个角度看,则反映了粮食自给水平β,用公式表示就是β=f(s)/f(d)=1-Y。多数经济学家认为,Y≤5%,或者说β≥95%,即达到了足够高的粮

  ofrualdinkgwtesc,pbyhm

  食安全水平。(2)粮食储备水平粮食储备是当一个粮食年度结束时,从上一年度获得的粮食中得到的粮食结转储备量,

  粮食储备量占下年预计粮食消费量的比例就是粮食安全储备系数。粮食储备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粮食安全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粮食安全系数最低范围是17%-18%。

  (3)粮食生产波动系数粮食生产是粮食总供给的主要部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是增强一国或地区粮食可得能力、实现可持续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粮食生产波动影响粮食的供给,从而影响粮食供求平衡,影响粮食安全状况。通常用波动系数或不稳定指数来表示粮食产量年际间的变化,波动系数越大,,表示粮食安全水平越低。

  Vi=(Yt-Yˆt)/Yˆt×100%这里我们用其简化计算的Vi作为衡量粮食生产不稳定性的指标,Yt为t年的实际产量,Yˆt为按时间序列资料计算的趋势产量,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反映了本期粮食产量可能偏离粮食长期趋势产量的程度。该指标为正向指标,即其值越小越安全,越大越不安全。(4)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粮食占有量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人粮食的占有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安全水平,显然,人均粮食占有量越多,表示粮食安全水平越高,反之,粮食安全水平就越低。

  PY=Yt/Pt式中,PY表示人均粮食占有量,Yt表示粮食产量,Pt表示总人口数。理论上讲,人均粮食的占有量存在某一警戒线,当低于这一警戒线,粮食就存在不安全

  ofrualdinkgwtesc,pbyhm

  状况。但就警戒线的具体数值,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标准。胡靖博士研究认为:只要年人均量不应该低于248.56千克,就能保证粮食的生存需求。否则会出现粮食饥荒[33]。而根据营养学的要求,近期内粮食的产量不应该低于年人均量350千克。随着城市化进程中,消费结构的转变,长期中年人均量应该不低于400千克。

  (5)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保障水平饥饿和贫困在世界各国与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即使在最富裕的西方发达国家也不例外,在粮食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国或地区粮食安全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低收入阶层粮食需求的满足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虽然大体上粮食供给有余,但可能存在一部分低收入者吃不饱或者营养不足的情况。增加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供给,可以显著的提高一国或地区的粮食安全水平。三、粮食安全的现状分析

  ofrualdinkgwtesc,pbyhm

篇五: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

  世界粮食危机下的中国粮食安全机遇与挑战

  内容提要:全球粮食价格的不断攀升,引发了世界粮食危机。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粮食安全既面临机遇,也面临着挑战。调查显示,粮食生产能力下降问题已日益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重大隐患。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国务院在2008年7月2日讨论《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时,进一步明确了关于粮食生产的具体目标。面对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势的新变化,只有把仅仅满足于国内需求的“口粮农业”上升为服务于国家全球竞争的战略产业,实行高财政补贴政策以支撑强大的粮食生产能力,从而将强有力的粮食生产能力转化为强有力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才能真正掌握中国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关键词:世界粮食危机中国粮食安全机遇与挑战

  一、引言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求,是人类永远无法离弃的战略产业。有着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如果严重缺粮,即使全世界倾仓而出,也救不了中国。美国学者斯特·布朗的R·《谁来养活中国》震动了中国和世界,时至今日,全球粮食价格的不断攀升,引发了世界粮食危机,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尽管这次危机有着众多的诱因,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非农产业的高附加值和增长的快速性对后发国家和地区来说,具有难以抵御的诱惑力,而农业的战略位置最容易被人忽视。

  在世界粮食总产量上,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居垄断地位;仅美国目前的小麦、玉米、大豆产量即占全球产量的40%左右,其中小麦高达60%,玉米出口量则占全球出口量的70%。美国为什么在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大量剩余的情况下,也要用巨额的财政补贴“亏本”地生产廉价的粮食来出口,同时还用巨额的财政补贴维持着大面积的休耕土地?其战略目的与核武器无法使用也要大规模发展的目的并无二致。从战略的高度来说,持续的粮食生产力就是世界经济战争中的“核武器”发展能力,拥有了世界粮食市场的垄断地位,就拥有了世界经济体系的主导权。因为制造粮荒所具有的更广泛的生物杀伤力,是制造任何武器所无法比拟的。基辛格就曾经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世界。为了取得在世界粮食市场竞争中的垄断地位,少数农业发达国家实施高粮食生产扩张能力的发展战略,其中美国就控制了当今世界粮食市场的供需总量;只要确保了粮食高生产的扩张能力,通过减少或增加粮食出口量就主导了世界粮食市场的走向。历史上美国就发起过好几次粮食战争,如在冷战时期,粮食就曾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应对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阵营的政治武器,实现了核武器所难以达到的战略目的。粮食武器还可以打击、改变进而控制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体系,让其只能仰赖粮食援助或粮食的供给,形成无法改变的经济依赖与政治依附关系。

  目前中国基本上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局部地方甚至出现了“卖粮难”的现象,因而被不少人认为是供大于求,粮食生产过剩。实际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很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过剩,如2005年中国粮食消费总量为9954亿斤,2006年为10160亿斤,两年缺口就分别高达275亿斤和211亿斤。从近4年的情况看,尽管粮食连年增产,但至今没有达到1998年粮食总产量10246亿斤的历史最高水平,而且粮食生产增长速度不断减缓,2007年增幅比2006年下降2.3个百分点。个别大宗农产品的生产甚至全面萎缩,如大豆有史以来就是主产国,而入世后美国高财政补贴的廉价大豆如同洪水一般冲进国门,国内几千年形成的大豆生产体系全面崩溃,变成了排在世界第二位的大豆进口大国。2007年的大豆进口量超过5000万吨;2008年中国将消费掉4900万吨大豆,其中进口大豆3400万吨,占大豆总消费量的70%。从严格定义上讲,30%的大豆自给率就已经对我国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

  笔者曾任乡镇党委书记,长期从事乡村基层工作,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粮食生产的一系列变化;到湖南省社科院担任专职研究人员后,我和我的农村问题研究团队自2006年至今,分别进行了4次长时段、大范围的乡村调查,发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下降已经成为湖南农村的一个普遍问题。2008年的“两会”上,胡锦涛主席到湖南代表团座谈时,希望湖在南能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贡献,而湖南目前的粮食生产形势却是如此地不容乐观。2008年7月初,笔者作为湖南省粮食局委托课题的主持人,通过相关职能部门提供的内部数据,进一步确证了湖南粮食生产的严峻形势。为了了解全国其他粮食生产大省的情况,印证根据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在全国所代表的典型性,笔者不仅查阅了大量近期关于粮食问题的文献资料和数据,而且邀请河北省、湖北省、江西省等农业大省和湖南省的粮食主产区长期从事农村问题研究的县乡干部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感到粮食生产能力下降问题已经日益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重大隐患。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国务院在2008年7月2日讨论《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时,进一步明确了关于粮食生产的具体目标。面对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势发生的新变化,中国该怎样应对?是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的重大问题。

  二、挑战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

  近十几年来,由于袁隆平等农业科学家们的伟大贡献,中国的粮食亩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粮食综合生产力却在下降。尽管国家决策层面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视,对抓粮食生产三令五申,但到农民这一层面的中国农业成为了“口粮农业”,粮食大国成为了旁观世界粮食市场战略利益的“口粮大国”。

  1、绝对耕地面积不断萎缩

  我国的耕地面积数量和质量正在呈逐渐下降趋势,1996到2006年10年间,总共减少了耕地1.24亿亩,相当于减少了一个内蒙古自治区的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已降到1.39亩;其中从2003到2006年,净减少耕地面积6009万亩,年均减少耕地1000万亩。从长远看,耕地减少的势头不可逆转,中央划定的18亿亩耕地红线很快就可能被突破;到2020年,中国耕地缺口将

  达到1亿亩以上。从这些公开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目前耕地面积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对粮食安全的普遍关注,而问题是,这些公开发布的数据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比如笔者调查的中部某省,在2001年上报的耕地面积为3800多万亩,而2007年上报耕地面积竟达5700多万亩;2006年全省有765万亩耕地退耕还林,加上公路和铁路、城镇建设用地,耕地面积本来是不断下降了,而上报却反而增加了。由于发布的耕地面积要大于实际的耕地面积,问题的严重性远远没有引起决策层面应有的高度重视。

  2、实际播种面积大幅减少

  随着近几年农资价格和农村工价上涨,种粮效益下降,政策激励作用不断消减,很多地方发布的种植面积要远远大于农民实际的种植面积,譬如湖南省醴陵市,上报种植面积40多万亩,而实际只有十多万亩。浏阳市是全国商品粮生产重点县(市)之一,粮食面积和产量一直居湖南省前列,但据浏阳市农业局2006年对全市粮食生产状况的一次摸底调查显示,全市水稻种植面积已从1998年的143.9万亩下滑到了2006年的99.6万亩。(1)双季稻改单季稻。在我们的入村调查中,湖南省有不少地方出现了“季节性抛荒”现象,许多农民因为随着种粮成本的再次上升而无利可图,将原本种植双季稻改为种植单季稻,而且种粮只是为了自给自足的“口粮”。双季稻改种单季稻现象的大量出现,使不少主产粮区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呈现大幅下降趋势。这种人为地减少同一面积的粮食生产力,实际上就是隐性的耕地抛荒。(2)改种非粮作物。由于经济作物的收入要比种植粮食高出许多,很多农民自然而然地改种非粮经济作物。调查显示,湖南作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连年来,因为农民种田获利浅薄,很多粮田或抛荒或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其中,国家投资成本最高的全国最大商品粮产量基地洞庭湖地区,不少农民已经不种粮食,而改种甘蔗、烤烟、棉花等利益高的经济作物。如在洞庭湖区域的常德市澧县宜万乡的调查就发现,由于棉花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高于稻谷,该乡每年有约1000亩稻田改种棉花,而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3)绝对抛荒。随着种粮比较效益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视土地如生命的传统观念遭到彻底冲刷,年轻人已经不再像父辈一样依附土地,农民纷纷外出打工。特别是自然条件差的干旱地带和交通不便的耕地,抛荒现象就更为严重。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设置的“如果您务工经商收入稳定,能够养活一家人,你会怎样进行选择?”问答题提供的三个答案中,有12.6%的人选择了放弃土地承包权,26.7%的选择了出租土地,只有60.7%的人选择了自己经营土地。而这次问卷调查对象是以留村在家的中老年农民为主,更加反映出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民对土地的依附感逐渐降低,土地所具有的社会保障功能已趋向弱化。如双峰县梓门桥镇因在外地打工而抛荒的耕地面积就高达200余亩。

  3、单位面积产量日益下降

  在种粮效益下滑的大背景下,外出打工收入已取代务农收入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那种靠售粮换取家庭生活费和子女学费的时代已一去不返,在家种粮由传统的农家“主业”变成了“副业”。农民的种粮已经是“广种薄收”而不像以前那样精耕细作,种“懒汉田”的粗放式经营使部分耕地实际上处于半荒芜状态。粗放耕作实质就是掠夺经营,因此,单位面积产能未能得到正常的发挥,本来就已经日益稀缺的耕地资源却无法实现应有的价值而被浪费。

  4、科技支撑能力严重不足

  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之路之所以步履维艰,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缺乏应有的科技支撑能力,农业科技的水平落后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1)农业科技普及率不高。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落后,农民受教育水平低、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加之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对农业科研和农业科技普及投入都严重不足,导致农业科技的普及率日益下降。(2)农业科技的应用水平太低。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对种子、农药、化肥等快速更新换代和不断突破,但是,当前由于农业生产的整个动力不足,我国农业科技投入有限,效率不高,农业科技的应用减少。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相对于工业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和不断突破,中国的农业技术进步显得格外迟缓,除水稻以外,高产品种和高效化肥缺少更多的突破,种子、农药、化肥的更新换代落后于世界现代农业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太大(例如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科技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仅为发达国家的50%-60%,农业科研投入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4%左右,而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0.8%,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2.37%[16]);甚至有些地方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沿袭着几千年的刀耕火种。(3)农技推广队伍名存实亡。农村农技推广队伍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但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不仅没有理顺农技推广的服务机制,形成相对规范和有效的管理制度,而且推行市场取向的乡镇机构改革,把农技推广队伍当作了精简机构进行人员分流的对象,导致农村基层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农技推广队伍已名存实亡,新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推广难以到位,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力的提高。

  5、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脆弱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直接影响综合粮食生产能力的决定因素之一。我国人均水资源居世界第6位,是世界13个严重缺水国家之一。根据相关资料,2006年全国耕地中有较完善灌溉设施的水浇地为8.25亿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5%。美国学者斯特·布朗先生指出:中国水R·资源短缺,将拉动世界粮食价格上涨,会引起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和政治动荡。尽管政府加大了对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问题依然严重。在“湖南新农村建设农民所面临最主要问题”的调查中,有40.8%的农民认为水、电、路等设施差,53.2%的县乡干部则认为很差。由于受到水利基础设施功能发挥极不正常的影响,农田产出效益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受到极大的制约。(1)基础设施运行严重“透支”。我国农村现存的水利设施大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时代的产物,由于年代久远老化,普遍超期服役、带病运行。大多数村农田水利设施状况形势严峻,水库搁浅,堰塘淤积,沟渠失修,水利设施已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只能靠天吃饭。例如位于洞庭湖粮食主产区的安乡县在计划经济时代,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全县范围内兴建了遍布乡村的发达的水利灌溉网络,如今却因长年失修变成了支离破碎的沟港河渠。2007年4、5月份,洞庭湖区旱情并不算严重,然而在洞庭湖区安乡、南县、华容等地,却因缺水灌溉而大量棉苗枯死。(2)基础设施投入普遍“欠账”。近些年,尽管国家修建了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但由于小水利工程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欠账”严重。新修的水利大工程往往不能适应农村多样化的需求,制约了大工程转化为现实的水利能力。目前,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实行分级负责制,中央、省级主要投资大江大河的治理,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靠自己投,二靠争项目。农业大县都是财政穷县,缺口主要靠上级转移支付,县级财政很难

  有钱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税费改革后,农村逐步取消了义务工、积累工和部分共同生产费用,农民负担大幅减轻的同时,原来从农民中间收取,用作设施维修、维护的资金链条随之中断;由于农民外出务工比例越来越高,农村公益事业组织难度加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作用受到抑制。此外,随着农村工价大幅上涨,种植稻谷的比较效益继续下滑,农民不愿对种田增加投入。(3)地下水灌溉抽取过度。很多地方主要是开采深层的地下水用于农业灌溉,在遇到旱情时地方政府甚至普遍推广开采地下水来抗旱,例如湖南省在2006年的旱灾中,就在衡阳县召开过采用地下水抗旱的全省抗旱现场会。因此,不少地方的粮食生产是以过度使用地下水换来的,尤其是中西部缺水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灌溉的情况就更为严重。地下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地下水水位严重下降,就会危及这些地区的生态平衡,造成农业水利的长期危机。

  6、农民“断代”现象普遍出现

  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从事农业的收入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大量出走,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从质量到数量都在迅速下降,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从长远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明显增加和加快的趋势。在我们的调查样本中,2006年在外打工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占农村总劳动力人数的52.3%,常年外出人口数占总人口的24.67%。(1)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农民急剧转移。由于其他行业收入普遍高于种粮,有能力的人大多不愿种粮;而留下来种粮的绝大多数人,有不少是一无所长或因病因残无可奈何呆在农村的,有些地方基本上是由妇女儿童老人组成的386199部队。如在笔者曾经工作过的湖南省衡阳县三湖镇,总农业人口41200人,18岁至59周岁劳动力总人数23494人,长期在外打工总人数为16531人,占总劳动力人数的70.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132人,其中在家人数22人,占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的17%,在外打工人数110人,占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的83%;高中文化程度者总人数2693人,其中在家人数为688人,占高中文化程度者的26%,在外打工人数为2005人,占高中文化程度者的74%。就是留在农村有一定素质或专长的农民,也基本上少有种田的或只种单季稻,不仅直接削弱了粮、猪的生产,而且导致农村工价的全面上涨,加剧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困局,大幅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成本。同时,这样一批留守农民体力不足、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接受能力,限制了新品种、新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延缓了农业产业结构升级。(2)种田农民普遍出现“断代”现象。对于当前的农村青年一代,种田已经普遍失去了吸引力,农业技术不再代代相传。农村的青壮年通过上学、打工等途径留在城市,放弃农业生产,对自己的后代也同样想尽办法让他们留在城市。20世纪80后、90后出生的农民新生代,绝大多数不喜欢农业,不愿继承父辈的职业,既不熟悉传统的农业技术、不会使用传统的农业工具,又不熟悉现代的农业技术。尽管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却不会种田也不想种田,不是文盲却是“农盲”。

  7、农民种粮积极性难以提高

  在世界粮食价格全面上涨的背景下,反而出现了有一定规模的土地抛荒潮,其中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在粮食全面涨价的情况下都得不到既得利益,因而对粮食生产的前景失去信心。(1)农民缺乏市场竞争信心。农业是效益最低的弱势产业,除了不可知的自然灾害以外,还要面对强势市场的竞争。在当前的市场体系中,整个现代工商业社会其实就像一台机器,具有高度

  社会化的组织形式;而农业生产是一家一户的组织形式,处于高度的原子化状态。单个对象的农民以血肉之躯与整个现代工商业社会机器去进行一个严重不对等的竞争,其结果就不难想象。这个矛盾不解决,农民就永远被其他市场主体所控制,粮食价格再高,利润也永远不会流入到农民的手中,农民永远是市场体系中的弱势群体,也就越没有信心种田。(2)农民缺乏粮食价格信心。一方面,国家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希望提高农民对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国家为了防止经济发展由偏快转向过热,连续出台了一些政策抑制国内粮食价格。粮食价格自2007年11月开始上涨以来,粮食流通各个环节均有获利,而作为粮食的生产者,农民们并没有得到价格上涨后的回报,主角被排除在粮价上涨利益链之外。粮食产量越高,价格则被压得越低,导致农民种田越多,付出的成本就越多。在其他农产品上涨较快、工价上涨较快、农药化肥上涨较快、种粮的成本明显上升的情况下,粮价多年维持目前的市场水平,从1996年到2006年的10年,粮食价格只上涨了5分钱。对粮食价格过度打压的直接结果就是,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根本无法得到提升,加剧了粮食紧缺的压力,无疑是对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自宫”。(3)农民缺乏种粮收益信心。在非农收益普遍高于农业的情况下,农业投资持续下降,农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农业增产不增收,从事农业能够得到社会平均利润的希望仍然十分渺茫。根据笔者主持的“湖南农村万户调查”,农民年家庭收入在2000元到4000元之间的占21.9%,4001元到6000元的占29.3%,6001元到8000元的占26.2%,8000元以上的只占22.5%。李嘉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市场经济分配定律:在市场经济中,利润与资本额成正比例,既不与劳动付出成正比例,也不与效益成正比例。多劳并不多得,比如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就最多。高效也并不多得,比如每次农产品的高产或多产都造成了过剩而亏本。多资才能多得,比如沿海发达地区拥有雄厚的资金才带来快速发展。这种分配定律导致从事工商业行业富者愈富,从事农业特别是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贫者愈贫,因为再勤劳的农业劳动也不能致富。

  三、把握机遇增强中国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战略思路

  从世界粮食危机发生后的情况来看,一场没有硝烟的世界经济大战已经在不同经济体之间展开,粮食已经成为其中一张重要的战略王牌,与美元、石油等经济战略武器的排列组合过程,就是世界经济格局重新洗牌的过程。当粮食与美元、石油等经济战略武器被投机资金紧紧地捆扎在一起的时候,粮食不再仅仅是食物,不再是分割市场中的单纯贸易品,而是博弈的筹码,是经济大战中的武器。这次粮食危机未能波及中国,是我们的幸运;但全球粮价上涨更是农民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面对铁矿石和石油等生产大国对我们实施价格战争,作为世界粮食生产大国,我们却无法分享到世界粮食市场的巨额红利,这不能不是我们的遗憾。在经济全球化的博弈中,我们该怎样增强中国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以谋求最适合自己的战略利益?

  1、发展高粮食生产力是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关键

  世界粮食危机使我们特别感受到粮食作为战略资源的重要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思想和整体战略布局,需要从传统的分割、孤立的市场分析框架中走出来用全新的眼光加以审视,需要从更广阔的国际国内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规划。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把粮食安全定位在保障国内的粮食需求上,从而把我们的农业大国变成为“口粮生产大国”,使国家的粮食安全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能仅仅满足于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高能源消

  耗以及不计入成本的环境透支来打造所谓的“世界工厂”,而生产的某些日益遭遇贸易纠纷的低端、薄利产品,实际上远不如重视发展粮食这样在世界经济战争中比石油和货币更为重要的战略产业。不能仅仅满足于被动地跟随世界粮食市场供需和价格波动增加出口或减少出口,而要交替使用增加出口和减少出口、增加进口和减少进口等手段主动地调节世界粮食市场,主导世界粮食市场的定价。不能仅仅满足于由生活消费的需求大小来决定粮食生产的规模,而要将剩余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生物能源产业,增强中国在生物能源领域的参与权和话语权,有利于中国的长期能源战略和持久的粮食战略。而这一切,取决于我们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生产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世界粮食市场定价权力的大小。因此,能否把农业上升为具有服务于国家全球竞争的“核能力”这样一个战略产业,是我们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关键。

  2、保持高财政投入力使粮食生产上升为整个国家的战略优势

  是什么原因使中国躲过了当前的世界粮食危机?是中国农民的粮食安全意识:口粮农业。农民明明白白地知道不赚钱甚至亏本也要种粮,以保障自己家庭的食品安全,并保持着不可改变的传统饮食习惯,避免来自市场对饮食品种的左右。2007年是我国对农业补贴力度最大的一年,种粮农民平均每亩地也才只得到人民币27元的补贴;而美国每位农民现在每年可获得的补贴上限高达36万美元,英、法等国的农民每年可获得5000美元的直接补贴,每位农民每年可获得补贴的上限为30万美元。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农业的补贴力度相比,我们是在放手让那些仅能维持自身生存的中国农民与与对农产品给予高补贴的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财政部进行一场不对等的竞争,长此下去,势必将迫使中国的农民加快放弃种粮的步伐。

  粮食是基础性公共产品,是弱质产业产品,是多功能产品;而粮食又是民本资源,是战略资源,是稀缺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农民牺牲利益来独自承担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责任?在战略资源上迷信市场机制和自由竞争,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有不少人认为,对粮食生产实行高财政补贴政策,实际上又会重蹈国内低价石油补贴全世界的覆辙。石油与粮食有本质的区别,石油我们是消费大国,日益依赖于进口,而粮食我们是生产大国,可以不断扩大出口从而上升为整个国家的战略优势。(1)对内战略优势:一方面,如果我们能够把粮食生产能力正常地发挥出来,就有足够数量的粮食分享世界粮食市场的巨额收益,比如2008年发生的这次全球粮食危机,作为农业大国和粮食生产大国,国际粮价暴涨,可以为中国农民带来巨大收益,调动农民对粮食生产积极性的效果,要远远胜过对农民进行10年甚至20年的粮食补贴。另一方面,我们的“世界工厂”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出口可挖掘的潜力越来越小,要大规模地扩大出口市场已经不再现实,再加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兴起,我们已有外贸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越来越小;在人民币升值、国内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不断大幅度上升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般工业产品价格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需要不断淘汰低效能、高消耗的加工业,逐渐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的产业,因而不仅可以使不断释放出来的大规模剩余劳动力在作为国家战略产业的农业上得以化解一部分就业压力,而且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和需求的大升级,从而刺激广阔的农村市场需求以全面扩大内需来推进我国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的顺利转型。(2)对外战略优势:一方面,只要我们掌握了世界粮食供需的主导权,主导世界粮食市场的价格走向,就能有力地制约霸权主义,担负起全球责任。另一方面,石油生产大国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已经越来越依赖于出口低价格工业产品和原材料两大优势,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条件下粮食日益依赖于进口,而

  我国对石油和原材料、低价格工业产品的需求压力正在不断上升,如果我们能满足这些国家的粮食需求,就能与这些国家结成利益共同体,不仅能获得国际贸易上的主动权,而且能在国际政治和外交上处于主动地位。

  3、建立高市场驾驭力提高在世界粮食市场的博弈能力

  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在于我们必须提高在世界粮食市场的竞争能力来强化国内的粮食安全。而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我们无法反对世界粮食贸易自由化,只有确保高市场驾驭力,才能保证我们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粮食市场上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在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情况下,对增强国际粮食市场上的竞争力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作为具有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农业大国,我们的综合粮食生产能力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资料显示,除大豆以外,中国的谷物不仅进口量在减少,出口量在增加,而且已经成为谷物净出口国。2006年中国出口谷物645万吨,进口360万吨,全年净出口285万吨;2007年中国出口谷物991.2万吨,进口只有155.7万吨,净出口835.4万吨。仅2008年1—2月,中国谷物出口数量就累计达66万吨。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必须将强有力的粮食生产能力转化为强有力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特别是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的博弈能力。

  四、提高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对策

  要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这样一个重大的战略,前提是要保证农民能够从种粮中得到比较收益,而提高种粮效益无非是靠价格和补贴。一方面,政府补贴的推动力要通过市场价格的原动力起作用,另一方面,市场的价格原动力需要政府补贴的推动力来激发。市场激励需要政府的政策配套才能走得更远,而政府的政策必须得到市场的激励才能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政府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推动力

  近年来,由于农副产品尤其是粮食价格持续低迷,农业生产的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而大幅上升,国家的粮食补贴政策效应已经越来越偏离政策预期,其效力遭遇了许多因素的抵消,政府对粮食生产的推动力在新的形势下迫切需要进行创新。

  1、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法定投入,确保粮食的基本生产能力

  从长远来看,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需要从抓粮食的基本生产能力建设入手。(1)建立农田基本建设投入的支持体系。从公共财政的源头上增加法定投入,这不仅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需要,而且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的需要,更是公共产品平等供给的需要。(2)改变现行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机制。整合来自部门的项目资金、加大项目运作的监督力度;与

  此同时,可适当调整今后对农民的补贴手段,将分散的资金集中运用,使农业补贴真正发挥保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针对当前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难以为继的状况,捆绑一批资金扎扎实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3)提高农田基本建设投入的稳定性和连贯性。要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划清责任主体,建立一个法定的制度来保障,因为保卫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和国家的战略产业,其财政投入应该像国防开支一样拥有法律保障。

  2、优化组合粮食生产补贴的长效政策,确保粮食的市场竞争能力

  虽然我国传统的粮食生产能力可以基本满足国内的需求,但解决市场竞争能力不足的问题不仅紧迫而且具有很强的挑战性,需要全面组合政策加以应对。要充分利用WTO《农业协议》的绿箱政策,重建以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国家税收支农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补贴为主体的黄箱政策体系,灵活设计不同补贴方式的组合,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养殖业补贴、农产品的“绿色通道”政策等予以制度化、规范化,使之成为一项长期的政策,而不能成为价格上涨后的紧急措施;并以免税、社保、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配套,以更好地达到政策的预期目标。从目前看,导致政策激励效应减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变成了“普惠制”,不仅制约了集约化经营,而且造成了土地资源的长期浪费,阻碍了土地的流转速度。可以将现行按耕地面积进行的补贴改为“耕地保护补贴”,建立以粮食实际产量和流通量为主的多形式粮食补贴制度。如果希望解决农民的福利问题,可以用社会保障政策来实现;而要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就要改变目前的补贴政策。

  3、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替代机制,确保粮食生产方式的更新能力

  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同时也出现了“农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断层化”不断加快的现象。一方面面临着农业劳动力危机的困境,但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也为农业生产向集约化、现代化过渡,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更新换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1)制定农民种粮的进入和退出机制。真正能返乡种田并能在农业获得较大比较效益的只能是新型的有技术、有资金的农民,由市场自我调节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由政府制定农民种粮的进入和退出机制,让有技术、有资金、想种田的人有田种,让不想种田的人从农村土地中“退”出来,让农业改变其“弱质性”,农业的现代化才可能有希望。比如实行农村全民养老保险,让到了退休年龄的农民退出承包地,以有利于逐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2)建立专业化的农民队伍。农业的现代化也是农业专业化的过程,专业化能够获得规模效应,增强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加快粮食生产的产业化进程。因此,要制定包括金融支持、免费提供技术培训、种粮规模额外补贴和规模灾害保险、闲置耕地和抛荒耕地以及低产耕地的优先承包权等政策,在农村培养相应数量的终生从事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从事粮油生产的专业户、重点户、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业集约化生产。(3)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中国在2004—2007年连续4年的粮食增产中,播种面积扩大的贡献率为40%,单产提高的贡献率为60%。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未来世界粮食增产总量约20%来自播种面积的增加,约80%来自单产的提高。因此,粮食生产方式更新换代的主要途径是科技进步,应把工作重点放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上,提高单产,提高复种,提高品质。如果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技术,并加

  快解决水稻秧苗移栽等技术问题,现在一个中国农民耕种的面积和产量将大幅度超越历史上任何一个劳动力。(4)加快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的改革进行探索,让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使土地集中起来进行机械化、集约化生产,为提高生产效率和单位产量发挥更大效益。譬如进行农村土地有偿转让立法,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进行规范和管理,加快土地向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户、重点户、专业合作组织集中,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

  4、维护农民市场竞争中的平等地位,确保粮食的持续生产能力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大多处于原子化和无组织的状态。这种特征体现在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的获取上,是单个农民的个体话语权缺失;体现在具体的经济行为上,尽管农民人数众多,但相对于包括农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在内的其他市场主体的高度组织化、价格联盟已经形成并操纵市场价格的情况下,一家一户原子化的农民相互分离处于散漫的低组织状态,无法成为完全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的利益博弈。强势的市场主体具有不断自我组织化的能力,而作为弱势的市场主体反而在进行内部的恶性竞争,人数越多就越难以组织化,竞争就越激烈,造成市场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力量的对比,反映在经济生活中就是谈判力量,就是定价权。在市场失灵、弱势的力量需要外力帮助的状况下,没有政府的强力介入,农民在市场竞争中不平等地位的局面就无法改变,亦无法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利益,使农民普遍缺乏粮食生产的信心,因而也就难以确保粮食的持续生产能力。(1)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首要问题。在经济上,以农民自愿加入、自由退出为基础,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负盈亏为运行机制,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参与市场谈判寻求公平的新型市场主体和创业主体,将原子化的农民逐步融合为一个强有力的整体,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有效地解决农业产业化“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干不了”的问题。在政治上,通过立法建立农民有效的表达机制;在各级人大特别是在县乡两级人大代表中,保障农民人大代表的相应比例,增强农民利益表达的渠道。(2)加大对金融、农资市场的调控力度。如果粮食生产者得不到价格上涨的回报,这是很不正常的市场现象。政府必须加强对金融、农资市场的监管和调控,打破农资市场的垄断和市场壁垒,确保农产品自由流通;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企业减税,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培育并低价向农民提供良种;在流通领域采取政策措施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交易方式来降低交易成本;使种粮比较收益不下降,农民种田不再受制于通货膨胀,反过来又能抑制通货膨胀。(3)重新审视政府参与粮食流通的职能定位。国家委托中央储备公司“托市”收购,避免市场粮价过低损害农民的利益和种粮积极性,是个良好愿望。然而,中央储备公司作为唯一受委托企业,收购全国80%以上的粮食,形成了对中国粮食价格的垄断,从而获取巨额垄断利润和国家补贴。不仅严重损伤了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而且成为地方粮食企业和民营粮食企业发展受限、粮食流通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阻碍了发达的民间购销体制的形成。政府的职责在于粮食安全,而非在流通环节与民争利。因此,要重新审视政府参与粮食流通的职能定位,改革国家的粮食储备制度,粮食市场流通要全方位对地方粮食企业和民营粮食企业尤其是对农民专业户和专业合作组织放开,在多头竞争之后形成粮食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增强粮食的市场综合竞争力。

  5、提升传统的食品体系和品种结构,确保粮食的多样化生产能力

  粮食生产的对应面是粮食消费,不同的消费体系又反过来影响粮食的生产结构。拉美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已经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粮食倾销下,失去了传统的本地化食品,被拖出原来的自给自足的本地化食品体系,其国民也被塑造成为粮食倾销国所需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在全球化自由贸易的浪潮中,我们的食品体系和品种结构要免于被人控制的命运,必须严格预防本地化食品体系的生产与消费出现脱节,在乡村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支撑下,不断提升传统的食品体系和品种结构,确保粮食的多样化生产能力与国际竞争能力。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向美国的实践者学习。为应对产业化农业及其食品体系负面效果的挑战,美国中北部的中小家庭农场、城市消费者以及地方政府,已经摸索了一整套替代体系,这一套体系,以消费文化革命为精神内涵,以一个本地化食品体系的创建为实际行动,意图实现三个替代:以消费天然食品替代消费人工(产业化)食品;以公平贸易方式替代自由贸易方式;以本地化食物体系替代全球化食物体系。

  (二)激活市场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原动力

  政府的粮食补贴再高,也无法超越其在市场中获得的实质效益。对于粮食生产,仅仅依靠政府的政策动力毕竟有限,关键是要使用市场手段激活其从事生产的原动力,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农民种田从被动变为主动。

  1、将“政府要粮和农民发财”统一起来,形成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长效机制

  粮食作为基础性公共产品,政府采取了多种惠农政策,仍然没有把农民种粮积极性很好地调动起来,这就关系到如何保证增加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致性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投入的不仅是劳动力,还要投入资金和劳动资料,而且要面对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如果所有的投入得不到社会的平均利润,即使政府的粮食补贴再高,也必然热情不高。随着粮食生产的收入与打工和种其他作物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国家在考虑粮食安全,农民却在考虑“种粮安全”。如果种粮无利可图,甚至种得越多亏损就越大,再蠢的人也不会去种了。同时,一样的投入除了公平合理的收入预期以外,还有公平合理的发展预期,如果其他的投入收益远远超出种粮的收益,农民就无法有继续种粮的打算。因此,今天的农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劳动力,而是在市场经济中进行公平竞争以实现自己合理价值的劳动力商品。今天的农民追求的早已不是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更多的是如何发家致富的问题。只要能够确保种粮收入超出在外打工的收入,农民就会马上恢复粮食生产的信心,就会自觉地全面恢复双季稻,自觉地保护耕地甚至开垦耕地。所以,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保持,最终要依靠种粮收益的持续增加来维护。粮食的生产者不发财,粮食安全作为最重要的国家安全战略,就无法得到根本保障。

  2、发挥价格信号对资源配置的诱导作用,完善粮食最低保护价的定价机制

  粮食生产的原动力就是市场机制,价格信号是政府与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对粮食生产者而言,没有比价格信号更直接激活其从事生产的原动力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民的收益主要依靠政府补贴,而我国因农民数量庞大造成财力相对明显不足,无法像欧美那样大规模补贴农民。所以,种粮收益应主要依靠粮价,粮价才是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根本。过去计划经济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如果采取强硬措施管制价格,人为地抑制市场内在的平衡机制,不仅会扭曲市场信号的正常传递,使价格信号不能正常发挥对资源配置的诱导作用;更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恶性循环的开始,必然加剧粮食供应的紧张状况并持续更长时间,引发供给短缺和黑市交易,到时候“恢复性上涨”就会变为“报复性上涨”。因此,政府应该更多地依靠市场进行自动调节,即使是粮食的最低保护价,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进行确定。

  粮食最低保护价按照什么样的原则确定,才能发挥价格信号对资源配置的诱导作用?粮食最低保护价的确定,应该取决于社会劳动力的平均价格、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及其上涨的幅度、技术和资金投入所取得社会平均利润及其通货膨胀的幅度等市场因素。目前的粮食最低保护价,关键是未能反映市场价格因素的动态变化。例如现在我国进入了劳动力价格上升的阶段,农村工价持续上涨对粮食价格的影响长期以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粮食价格无疑会紧跟劳动力价格、农资价格等整个物价的上涨而相应上涨。政府需要应对的是补贴低收入群体,却没必要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给高中收入者额外福利。

  3、调动农民和企业多方参与粮食储备的积极性,构建面向世界的粮食储备体系

  粮食始终是战略物资,不能因为在短缺的时候就紧急行动,而在粮食多了就不重视它的储备能力;特别是在粮食成为了世界经济的战略武器时代,拥有了充足的粮食储备,不仅可以提升国家的综合战略能力,而且可以分享世界粮食市场的定价权,并反过来促进国内形成持久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由于目前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地方政府储备粮食需增加财政支出,也就没有储备粮食的积极性,甚至多报面积和产量来获得中央的财政补贴;地方粮食企业缺乏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民生产的粮食只要市场价格看好或者急需家用便随时就地出售,因此,包括粮食企业和农民在内的社会粮食储备非常缺乏。而国家基于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的政策目的,委托中储粮公司用“低吸高抛”的市场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国家按照库存量补贴粮食保管费,假如虚报库存量就意味着可以获得国家的巨额补贴;还可以在粮价剧烈波动时,通过倒卖储备粮以获暴利。不难看出,现行的粮食储备系统已经背离了政策的预期,改革国家的粮食储备制度已经刻不容缓。作为国家的一个重大战略,我们也不能把国家的安危全部押在一个中储粮公司身上,而中储粮公司也无法承受如此之重。在保持足够安全储备的同时,国家应采取各种财政政策,鼓励农民和企业等多方参与粮食储备,并运用市场办法来调节粮食储备,使粮食储备制度不仅可以利用市场的灵活性消解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僵硬与垄断的不足,而且可以使粮食补贴机制的获利面更具广泛性,从而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国际的市场竞争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4、推进粮食流通产业的现代化建设,强化粮食在世界市场的战略竞争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已经越来越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之中,粮食市场和粮食价格将必然与国际接轨,粮食安全战略不仅依赖于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而且还依赖于在国际粮食市场的竞争力来强化。(1)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大宗农产品,运用各种政策鼓励社会广泛参与粮食流通,扶持一大批上规模的食品工业企业,组建各种食品行业协会、联盟或合作组织,形成不同食品企业的食品产业集团,构建面向全球的粮食市场竞争体系。(2)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的进出口战略机制,灵活运用双边、区域、多边贸易制度,积极推进粮食贸易自由化,构建全球粮食战略供需体系。(3)密切注意国内外粮食市场的变化趋势,完善粮食供求和价格信息发布制度,构建全球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4)大力发展我国的粮食期货市场,培育粮食定价中心和权威的粮食期货品种,构建影响全球粮食市场的定价体系。

  粮食生产绝非是能带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战略产业,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却决定着中国全球战略的重要位置。目前我们面临着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粮食市场的被动局面,要么让他们以很低的成本把我国的粮食体系逐渐蚕食直至全部摧毁,要么就要敢于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财政部打一场“粮食战争”:即实行高财政补贴政策以支撑强大的粮食生产能力,形成低成本生产优势,直接降低农产品的价格,建立起支撑着国家重大安全的战略产业,从而上升为具有综合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优势。

  (作者陈文胜,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内刊》《本文是笔者主持的湖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湖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07JD25)的阶段性成果,调研过程中得到了湖南省粮食局、河北省新乐市正莫镇人大副主席贾建友、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谭剑、湖南省衡阳县改革办副主任欧阳中球、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陆福兴、周湘智、王文强、李晖等诸位同事的合作与支持。)

篇六: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冯瑞汪芳吴昊来源:《世界家苑》2020年第02期

  摘要:粮食安全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挑战。面对国际新形势的不断改变,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也逐渐突出。本文通过对中国粮食安全的相关背景进行分析,探索保障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途径,解决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对策

  1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

  21世纪,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重点问题,中央连续多年出台的“一号文件”,保障了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提高了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有效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粮食安全与国民粮食需求之间的矛盾,但面对中国庞大的人口压力显然是不够的。

  当前,在经济增速和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对粮食产品的刚性需求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二胎”政策的施行,2030年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3亿人,并且以每年1000多万的数额增长。与此同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得耕地面积每年以600~700万亩的速度下降,加上工业用水需求量的不断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挤压农业用水空间,同时,农业受土壤退化、环境污染、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使得农业发展举步维艰,严重阻碍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因此,面对如此不平衡供需状态下,我国需要从农业生态系统和资源的角度重新审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2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及问题

  2.1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基本满足我国人民粮食需求

  21世纪以来,国务院出台的相关农业政策,有效地稳定了我国粮食生产产量,增加了我国粮食自给比率,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2.2我国粮食安问题全存在隐患

  2.2.1种粮比较收益下降,农民弃种现象明显

  农业收入单位比较效益低导致农民弃种,是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解决好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对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有效供给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民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部分地区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紧缺,粮食生产出现“副业化”趋势。农村劳动力种植农业经济作物与进城务工相比,收入效益明显偏低。因此,保持粮食生产稳定、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难度加大。

  2.2.2农业耕地面积减少

  土地是粮食生产的第一要素。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和工业化加速提升,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工业用地等方面占据大量耕地,农业耕地面积逐年锐减。党和政府多次强调守住1.8亿hm2的耕地红线,但据统计2014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61亿hm2,耕地面积减少,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危机。其次,耕地质量下降,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政府采取占补平衡的方法使得耕地总量不变,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劣等地换优质地、低产田换高产田的现象,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对我国粮食安全有很大的影响。

  2.2.3水资源匮乏,农业耕地用水量减少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型国家,全国淡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6%,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也仅有世界水平的五分之一,占世界排名第110位。据统计2004一2018期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为640mm,较比全世界年均降水量减少34%,水资源的紧缺严重制约了我国粮食安全体系的构成。从供水总量来看,农业水资源用量会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但可供农业利用的水资源会逐年减少,并且由于工业用水等方面对农业用水的挤兑,农业耕地可利用的水资源将会大幅度减少。

  2.2.4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粮食安全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一方面,农业耕地收到风、雪、旱、涝、等自然灾祸和人为破坏的影响,产生的农业耕地、农业生产环境恶化,不利于我国粮食产量的稳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应对灾害能力弱,对原本薄弱的粮食安全又是一锤重击。从农业方面看,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但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人为化生态环境的破坏。

  3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建议与对策

  3.1建立糧食生产保护区

  借鉴和参考国外粮食安全措施。同时,基于我国自然资源条件等因素制约,考虑到我国的人多地少、粮食缺口大的局面,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与迫切。我国在山东、河南、湖南等多个省建立优质粮食生产区,其中十三个区域占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比重三分之二,粮食总产量也达到全国产量五分之四以上。自古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誉,如果将当前粮食优质生产区保护好、安定好,根据我国国情,选取优质地区扩大粮食生产保护区,对其保护区给予政策优惠、税收优惠,将地区粮食高产优势转化为地区经济优势,同时带动粮食产业链的发展,将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粮食需求,同时更加有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3.2推行立法,节约粮食

  数据显示,单位粮食增产比率明显低于减少单位粮食浪费效益的损失,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耕地和水资源上的浪费。因此,在各自环节减少粮食的损失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同时,在政府、社会、人民多方共同参与下,利用农业创新技术代替传统、低效的农业技术也同样必要。《粮食法》进行了修改完善,规定了节约减损的措施和制度;明确了粮食节约减损制度,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粮食节约减损。另外,加强教育,让全社会把粮食作为一种“紧缺的资源”来珍惜,从减损中“增产”。

  3.3保护生态资源,合理转变农业发展模式

  农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耕地和水资源,必须加强对要素资源的保护。同时,利用现代科技,合理转变传统粮食生产方式,将追求粮食产量和注重粮食质量有机结合,多个角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证主粮种植面积。此外,工商资本对农民要形成带动、辐射效应,避免挤出效应的出现,使工商资本能够流入到农业生产中最薄弱环节中去。

篇七: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

  “十四五”时期的我国粮食安全的工作规划方案

  目录前言..............................................第一章我国粮食安全的现实情况.....................第二章新时代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新特点............第三章“十四五”期间我国粮食安全工作的计划.........

  1

  前言记忆中,粮食大国,就是形容我们中国的词语。但是按照人口来算,人均所得粮食数量还有那么可观吗?这个问题值得思考。经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危害,更是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考验,粮食安全问题,亟待解决!经过2020年南方洪灾,同样对我们水稻秋季产量造成严峻的挑战!我国粮食库存数目虽然很大,但是一旦遇到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仍然是十分严峻的,因为我们人口密度大。那么,我们国家正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在“十四五”时期必须要建立我国粮食安全管理体系,才能确保粮食需求,才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2

  第一章我国粮食安全的现实情况粮食的安全,关乎全国人民的口粮,关乎全国人民的生存,做好了粮食安全工作,才能确保人民的生存问题;做好了粮食安全工作,才能稳定国家的管理;国家的管理稳定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国内粮食供求格局和生态环境均发生了深刻变化,持续维持粮食大丰收态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更大压力和更多挑战。一、我国粮食进口的风险愈发增大。全球粮食行业的壁垒,可以说是越来越高,越来越厚,大国与大国之间争先恐后,国际农业的经济格局在改变、在裂变。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全球农业生产与贸易格局的扭曲越发明显:从库存数目上看,全球粮食库存非常充足,然而,因为有些粮食出口国采取了出口禁止或限制措施,加剧了全球粮食供求局部短缺和价格上涨。中美贸易摩擦是影响我国“十四五”时期粮食进出口的最大不确定因素,美国不断要求我国继续放开国内市场,加大对美国进口的依赖,我国大豆对外依赖性持续增加,其风险亦必然增加,这就给国内粮食产业发展带来无形的挑战与冲击。二、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某些进口粮食供应受到一定的价格冲击。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各国不得不采取封锁措施,才能确保国民的安全,然而,国门封锁之后就会对粮食的流通效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粮食本来就紧缺的非洲等国家。他们的粮食供应出现

  3

  了严重的紧缺,价格攀升,供应链中断,有钱也难买到粮食。那么,我国稻谷、小麦等这些粮食的进口数量是比较少的,所受的影响不大,而大豆的进口数量很大,依赖进口,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导致大豆制品和植物食用油、豆类饲料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在里面。

  三、我国粮食供给与消费的矛盾一直存在,粮食品种和粮食区域性布局矛盾也一直存在。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预测,未来10年,我国人口还将继续增长,口粮消费需求随之增长,预计稻米和小麦国内总消费量分别增长2.4%、11.8%,随着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居民对动物性产品需求增加,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将推动玉米和大豆国内总消费量分别预计增长18.7%、14.5%。

  我国粮食供求中长期将处于“紧平衡”状态,供给与消费端不平衡矛盾将更加突出。在品种结构上,稻谷和小麦等口粮供大于求,陈粮积压,库存成本高,而优质强筋小麦、大豆等作物产不足需,当前国内优质强筋小麦产量为350万—450万吨,市场需求量为600万—800万吨,缺口为300万吨左右。

  在区域布局上,粮食生产“北进南退”现象突出,13个粮食主产区占全国粮食产量的75%以上,粮食产销从“南粮北运”转向“北粮南运”,主产区与主销区空间距离拉大,跨区域流通和平衡压力越来越大。

  四、我国粮食成品是高成本、低生产力。

  4

  1、我国粮食生产成品的成本越来越高,导致成本高的因素主要是:第一,人工成本在上涨,劳动力价格在上涨;第二,土地成本在上涨,农地价格在上涨。2、我国依靠科技创新来提高粮食增产的力度不够强劲,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指出,2005—2019年,科技进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下降迅速,我国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随之放缓,支持粮食增长的现代科技和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发力不足。五、耕地资源“先天不足”,“水土不服”,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不足以助推粮食的生产发展。耕地资源“先天不足”,我国耕地面积为1.35亿公顷,占世界耕地的9%,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淡水资源总量为2.75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7%左右,人均水资源量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的耕地资源仅能满足国内65%的粮食需求。“水土不服”,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不足以助推粮食的生产发展。我国粮食生产布局与水土资源禀赋不匹配,当前,我国耕地质量从高到低依次可分为1至10等,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农业生产障碍因素比较突出的7至10等耕地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21.95%,且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区、黄淮海区、西南区、华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北方六区(松花江区、辽河区、海河区、黄河区、淮河区、西北诸河区)水资源总量仅占我国总量的21%,却是我国粮食生产的核心产区。

  5

  第二章

  新时代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新特点

  新时代,我国粮食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新变化。一、随着肉蛋奶及水产品消费增长,饲料粮的需求也随之上涨;二、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的提高,具备富硒、富锌等降血脂、降血糖的功能性粮食新品种需求也随之增加;三、随着城市宠物群体迅速增长,宠物粮食市场规模保持增长态势,无谷粮、全价湿粮、定制粮等成为一股清流;四、粮食浪费现象严重,据估计每年我国餐饮环节粮食浪费达400亿—500亿公斤。综上所述,新时期粮食需求结构的变化对粮食供给质量带来更大的压力。

  6

  第三章“十四五”期间我国粮食安全工作的计划一、提高耕地质量,确保粮食的稳定播种面积。1、持续加强耕地保护意识,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对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绝不能随意突破,已经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绝不能随便占用,同时加强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2、明确将粮食播种面积作为地方约束性考核指标,压实责任制,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提高重点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保护力度,切实调动和提高地方政府和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二、提高粮食的质量,确保优质粮食的供给方向。目前我国粮食领域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失衡,部分农产品阶段性过剩与优质农产品供不应求并存,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如果不对路,反而会加大供需矛盾,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质量要把增加优质供给作为方向,通过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和加大优质品种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三、建立防控预案,提高粮食安全风险的控制能力。建立防控预案,提高粮食安全风险的控制能力。面对日益频繁的农作物病虫害、气象灾害和其他重大突发风险,要完善防控预案,备足防控物资,同时加强风险预警体系建设,建立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风险研判、监测、预警体系,增加监测频率,提高预警信息的准确

  7

  性和前瞻性,提升粮食安全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完善农业统计,提升数据质量,尽早发现苗头性问题,以提前准备启动应急预案。

  四、建立国际贸易风险评估机制,提高进口农产品风险管理能力。

  建立国际贸易风险评估机制,提高进口农产品风险管理能力。要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确保重要农产品自给的前提下积极拓展多元化进出口渠道,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水平,适度加大与国内需求相适应的农产品进口。同时加强农产品全球供应链管理,完善全球市场风险监测评估体系,提高大宗进口农产品风险管理水平,有效应对国际市场波动风险。

  8

篇八: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

  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

  1.粮食的()是粮食安全的核心,它包括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流通安全等。(10.0分)

  A.生态安全B.政治安全C.经济安全D.社会安全我的答案:C√答对2.粮食总产的阶段性增长主要是受()的阶段性波动所致。(10.0分)A.生产水平B.播种面积C.基础设施D.资金投入我的答案:B√答对3.当前我国粮食生产主产区增产贡献突出,粮食增产中心往()移动。(10.0分)A.南方B.北方

  C.西方D.东方我的答案:B√答对4.1974年联合国发表了(),首次提出粮食安全的概念。(10.0分)A.《消除饥饿与营养不良世界宣言》B.《曼谷宣言》C.《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叶卡捷琳堡宣言》D.《千年宣言》我的答案:A√答对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明确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其具体内容是()。(10.0分))A.保面积B.攻单产C.引导消费D.攻总产我的答案:ABCD某答错2.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0.0分))A.依靠传统技术和面积增加,产能逐渐恢复B.依靠科技、投入和制度释放,产能快速增长

  C.依靠政策、科技和投入的合力推动,粮食产能跨上新台阶D.依靠创新技术和面积减少,粮食进口数量逐年增长我的答案:ABD某答错1.粮食生产能力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单产水平无疑是最主要的因素。(10.0分)我的答案:正确√答对2.十七大报告强调我国必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收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10.0分)我的答案:正确√答对3.工业化、城镇化迅猛发展,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了更加完善的物质装备条件。(10.0分)我的答案:正确√答对4.我国必须坚持自主粮食安全,粮食安全问题不能依靠世界市场。(10.0分)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篇九: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

  ..

  第二章近年来中国粮食平安的背景分析2.1总述改革开放尤其是入世以来,中国粮食的平安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粮食危机正成为全球性的热点话题,粮食平安与能源平安、金融平安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平安。在新的形势下,要制定保障中国粮食平安的政策,从而实现新世纪中国粮食平安目标,首先就必须对现阶段中国粮食平安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进展深入的分析,并且对中国粮食平安的状况进展全面、准确的考察和把握。

  目前,由于经济的迅速开展以及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呈现老龄化特点,由此带来的粮食增产是"构造性〞增长,在主粮产量和播种面积不断增加的同时,辅粮却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假设把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等农产品的进口量考虑进来,我国的粮食平安形势实在不容乐观。

  2.2近年来中国粮食平安的国际背景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粮食政策一方面会影响世界粮食状况与开展趋势,另一方面又会受到世界粮食状况与开展趋势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参加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这种双边影响作用更为突出。因此,要研究新世纪的中国粮食平安问题,就必须了解世界粮食平安状况。2.2.1世界粮食平安的根本状况随着全球经济的开展,农业科技的进步,以及各国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世界农业迅速开展,保障世界粮食平安的成效比拟显著。这可

  jz*

  ..

  以从世界土地利用情况、世界主要粮食作物收获面积、世界主要粮食

  作物产量、世界人均谷物消费量、世界人均能量供给水平等情况反映

  出来。

  表2.11993-2002年世界土地利用情况

  (单位:公顷)

  年份

  1993

  土地面积

  1305987

  农业面积

  497450

  耕地面积

  138988

  1994

  1305987

  498751

  139380

  1995

  1305987

  498415

  139141

  1996

  1305986

  498821

  139598

  1997

  1306673

  499108

  139642

  1998

  1306673

  498956

  139272

  1999

  1306668

  499748

  139145

  2000

  1306667

  500565

  139628

  2001

  1306667

  510887

  140546

  jz*

  2.2

  2002

  .

  1306668

  501227

  .

  表140413

  1993-2004年世界主要粮食作物收获面积(单位:千公顷)

  年份

  稻谷

  玉米

  小麦

  大麦

  谷物

  1993

  145843

  131568

  222953

  74304695180

  1994

  147164

  138332

  215160

  72314695546

  1995

  149503

  136462

  216379

  68143687291

  1996

  150192

  139887

  226859

  65718704213

  1997

  151031

  141413

  226262

  63460699873

  1998

  151698

  139042

  220118

  56780680602

  1999

  156926

  138802

  213372

  53341672484

  2000

  154121

  138442

  215390

  54525674187

  2001

  151654

  139518

  214639

  56210676481

  2002

  147578

  138418

  213768

  55162662674

  2003

  152241

  143393

  208530

  56814672787

  2004

  153257

  145143

  217556

  57030681237

  表2.31993-2004年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

  (单位:万吨)

  年份

  稻谷

  玉米

  小麦

  大麦

  谷物

  1993

  52958

  47671

  56444

  16979190295

  1994

  53866

  56922

  52709

  16132195668

  jz*

  .

  1995

  54722

  51714

  1996

  56904

  58915

  1997

  57741

  58509

  1998

  57950

  61551

  1999

  61132

  60752

  2000

  59898

  59248

  2001

  59803

  61475

  2002

  57108

  60199

  2003

  58625

  64006

  2004

  60850

  70529

  表2.41961-2002年世界人均谷物消费量

  年份

  1961

  1966

  1971

  1976

  1981

  1986

  1991

  1996

  2001

  2002

  .

  54254

  14098189723

  58514

  15535207211

  61327

  15462209506

  59336

  13770208396

  58781

  12841208589

  58533

  13315205976

  59050

  14404210818

  57397

  13645202894

  55750

  14098207928

  62409

  15511225202

  (单位:公斤)

  人均谷物消费量

  262

  289

  308

  294

  332

  335

  327

  310

  300

  304

  jz*

  ..

  表2.5世界人均能量供给水平

  【单位:KJ/(人.d)】

  时期

  世界

  兴旺国家

  开展中国家

  1979-1981

  10664

  13466

  9660

  1989-1991

  11333

  13759

  10539

  1999-2001

  11710

  13633

  11208

  注:上述五表的资料均来源于:王宏广,中国粮食平安研究.中国农业,2005.9

  从上述表中资料可以看出:开展中国家营养不良口人的比例在过去30年间下降了20个百分点[2.0]。这些数据说明,世界粮食平安的整体状

  况在不断改善。但同时应该看到,目前,开展中国家有7.92亿人,兴

  旺国家有3400万人长期挨饿,并且全世界平均每天有两万多人死于饥饿[2.1],进入新世纪,世界粮食平安形势依然严峻。

  2.2.2世界粮食平安面临的问题

  粮食自给率呈下降趋势。粮食自给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平安的

  重要指标,可以表示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粮食生产量与粮食消费

  量的比率。

  人均谷物消费量下降。人均谷物消费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粮食消费

  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均谷物消费量高,说明食物充裕,粮食平安程度

  高,反之,那么会使粮食平安受到影响。

  世界谷物储藏量下降。上个世纪90年代后,由于世界谷物消费

  量持续增长,而谷物总产量增长速度下降,使得谷物的需求超过产量。

  2000-2003年,世界谷物消费量连续4年超过谷物产量,结果导致世

  界谷物库存量急剧下降。据统计,1981-2004年,世界谷物储藏率下

篇十: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

  论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

  摘要:“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一种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对于当代中国而言,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中央一直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发展现代农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的现状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的政策思考方面来阐述一些自己的看法。关键字:粮食安全;现代农业;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的现状粮食安全,就是能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包括三层涵义:一是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二是能够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三是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当前我国正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强调逐步以食物安全取代粮食安全,扩大对粮食安全认知的内涵和外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和历史任务。将粮食安全纳入“三化同步”的历史进程,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粮食安全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粮食安全的保障。同时,我们更是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与粮食安全的现实矛盾。其中,最核心的矛盾便是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对粮食生产的“挤出效应”。这必然注定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粮食安全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紧迫性。毫无疑问,本世纪头10年,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历史最好成绩。2004~2011年,粮食总产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八连增”,年均增幅3%,并首次连续五年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平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我们应该清醒看到,当前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面临严峻的形势。我们虽然创造了粮食生产“八连增”的伟大奇迹,但仍然不能盲目乐观。应该看到:一方面,这是恢复性增长,因为自1996年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一万亿斤以来,16年中,超过一万亿斤的有8年,另8年低于一万亿斤,处于徘徊状态;二是“八连增”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亩产量由1996年的596斤上升到2011年的688斤;三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主要是增加化肥的投入量。农作物播种面积由1996年的22.85亿亩增加到2010年的24.10亿亩,只增长0.5%,粮食的播种面积由1996年的16.8亿亩下降为2011年的16.5亿亩,而化肥的施用量由1996年的3827万吨上升到2010年的5561万吨,增长45.3%。这既增加了成本,又污染了环境,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源头,难以为继。此外,根据测算,当前我国粮食生产的成本增长高于产值的增长,收益率呈下降趋势。稻谷、小麦、玉米的收益率由1998年的30.6%下降到2009年的24.3%,大豆由37.0%下降

  为22.1%;在各类农产品中,粮食的收益又大大低于油料、棉花、糖料、蔬菜等经济作物。虽然采取了对粮食的补贴与最低收购价的政策,其补贴收入仍低于当年总成本增加额与物质费用增加额。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已经由出口大国变为进口大国。自2004年由贸易顺差变为逆差以来,年年大幅增长,2011年达340亿美元,特别是谷物与大豆的进口2010年已经达到580万吨和5479万吨,两项合计6049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10%以上。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粮食产业是关系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特殊产业。我们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受到国际社会的赞扬,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与土地和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加剧,未来的粮食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确保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现代农业发展视野下的粮食安全战略思考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传统农业经营户不断衰退。我国现在进城务工人员超过2.4亿,城市化进程,每天都以吞并20个行政村的速度使农村逐步“萎缩”。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中国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型经营主体正在不断影响和改造着传统农业。在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减少的背景下,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主体正在迅速壮大,很多农产品生产已经形成了“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此外,培育农村专业生产经营大户,已成为提升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带领广大农民致富的当务之急。但是,目前的体制机制还未理顺、政策扶持亟待到位、土地流转不够畅通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专业大户的进一步发展。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够加以解决。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向市场转变,同时也催生了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而言,公共服务机构不断调整完善,向兼顾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供给,协调专业性服务与综合性服务有机结合的方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维护农民的经营利益,提高农户在市场经营中的地位。但条块分割、农村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等问题依然存在,极大地压缩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领域;龙头企业虽然可以有效为农户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服务,但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与带动农户的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也是不言而喻的。大力发展农业,提升未来粮食生产的潜力。首先,要不断加强耕地保护措施。根据测算,东南沿海省份工业产值每增加1万亿元,它们的粮食播种面积就减少87.1万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将是未来耕地总面积数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为了保障粮食生产,就必须维持优质的农用耕地,必须通过经济激励机制和行政措施,提高非农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研究显示,加强耕地保护措施,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将对保证可耕地数量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起到显著作用。其次,要逐步实现节水农业。水利对粮食生产贡献率在40%以上,足够的水资源量是粮食安全的硬指标。目前来看,我国水资源存在着区域性、季节性的不平衡,而且淡水资

篇十一: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

P>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摘要:在“十四五”规划中,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把粮食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并作出了一系列相关的要求。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平衡好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的关系,解决粮食安全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这一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由粮农组织(FAO)萨乌马提出。当时世界范围内都处于粮食危机,萨乌马由此提出:粮食安全的目标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刻都能买到且买得起生存所需的粮食。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粮食安全问题一直都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而要想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必然是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让更多人参与农业生产过程,让更多人重视起农业生产的社会意义。

  1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1.1粮食安全概念

  粮食安全是联国粮农组织为了保障世界人民的粮食质量安全,让全球人民都能够安全、放心获取食物所提出的概念。食品安全的概念除了食品的数量和质量安全,足够、安全、有营养也是食品安全所关注的问题。在时代变迁下,粮食安全的概念也变得更加宽泛,粮食的生态安全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1.2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我国耕地面积占全世界的1/10,但总人口占全世界的1/5,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确保农业产业稳定发展并能够保障食品安全,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多措并举,粮食数量有了质的飞跃,全国人民摆脱了“吃不饱”的局面,并过上了“吃得好”的美好生活。为了保障生产和销售市场

  安全稳定,我国实施了粮食安全战略,以提高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粮食的生产服务、存储、质量监督检查、市场销售等为抓手,引导粮食产业安全的高质量发展,这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粮食保障基础。

  2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糧食生产结构不平衡

  虽然目前我国粮食总产量有所提升,但是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供求长期以来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我国人口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化,这对粮食的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粮食安全的生产结构不平衡,导致一些粮食虽然能够满足现有需求,但剩余不够,存在着可能供应不足的风险,粮食的质量也存在着安全隐患。例如,在粮食品种结构方面,我国目前稻谷产量大于需求,小麦虽然产量大,能够满足现有市场的需求,但是高质量的小麦产品仍然供应不足,存在着缺口,必须从国外进口。当前全球疫情形势越来越严峻,再加上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频频打压中国农业,这些都加剧了粮食安全问题,一旦我国与进口国发生贸易摩擦或矛盾,将会对我国的食品安全造成巨大冲击。

  2.2生态资源环境制约了粮食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是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小对粮食安全造成威胁。耕地面积是决定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耕地面积在全世界排名第三位,但是而我国人口众多,耕地资源有限,可发展成耕地的土地资源少,耕地面积减少的问题仍然长期存在,相比我国众多的人口而言,耕地面积是相对短缺。我国水资源短缺对粮食安全产生影响。我国南北地势相差较大,水资源的分布也不均衡,造成水资源与粮食产地的不匹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率较低,不足40%,这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大力倡导不同产业结构的企业发展,而部分企业缺少环保意识,尤其是一些工业企业、农药化肥生产企业等排污不规范,对水和土地资源造成一定的污染,给粮食的安全生产带来影响。

  2.3粮食生产从业者短缺

  农业生产从业者是确保产粮安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给众多的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由于在我国种植粮食的收益低,尤其是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区,农民缺少提高收入的新渠道,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为了提高收入放弃农业生产,从农村转向城市就业。同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很多地方大力倡导发展农村旅游或高收益的农村特色产业,这也造成了一些粮食种植和生产人员的转移,出现了“有地无人种”的现象,造成粮食生产力短缺,制约了粮食规模化的发生,降低了粮食的生产效率,给粮食的产业安全造成影响。除此之外,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技能也是影响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

  3乡村振兴背景下提高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3.1优化粮食产业品种结构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要立足于筑牢粮食安全的底线,强化粮食品种的研究开发能力,不断提高粮食品种以及种业的整体质量。要严格粮食品种的审定、试验和标准3个关键因素,提高粮食品种的审定标准,根据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种植环境来选择品种,突出粮食种植的导向性,解决粮食产品同质化的突出问题,在提高粮食质量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粮食的经济性和适用性。同时还需要提高品种审定门槛,增强品种评价的规范水平,加快品种审定由“数量”转向“质量”,统筹粮食新旧品种管理,健全品种退出机制,助力加快品种更新换代,不断补足我国粮食品种和数量的短缺。

  3.2将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方式作为抓手

  未来,我国粮食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最大限度支持不同类型人才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员,并对他们进行政策和财政帮助。推进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为主体、利益链条为桥梁、社会化服务为根基的多元复合型现代粮食生产经营体制。此外,根据我国人口与资源结构的特殊性,小农户在短期内经营依旧是常态,同时也会占较大比例。所以,应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化农业无缝对接,综合提升小农户发展水平,增大小农户增收范围,保护好和调动好粮农的种粮积极性。第一,应提高小农户组织化水平,支持其采用多种合作方式和利益共享体系参加或者建设生产机构,推动小农户开展合作,最大限度

  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还要帮助小农户尽可能规避市场风险,平衡收益期望;第二,要持续构建综合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机制,为他们提供农业自动化生产、农产品流转、农业保险、农业技术革新与推广、农业就业等丰富化服务,要帮助他们增加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和效率。

  3.3提升粮食产业从业者的综合素质

  我国农村现有粮食产业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关键劳动力也逐渐流失,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想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稳定,就必须重视粮食产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首先要充分借助乡村振兴的一系列利好政策加快对农村生产环境的改善,增加农村地区农民就业的机会,减少农民种植与外出务工的收入差距,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来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大学生、高素质的农业人才从事粮食产业,壮大粮食生产队伍,减少耕地荒芜的数量与规模。其次要加强粮食产业从业人员素质的培養,完善相关的教育培训机制,通过科技下乡、产研结合、技术普及、职业培训等方式来提高粮食产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结束语

  我国应立足国情,合理地优化粮食产业品种结构,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提升粮食产业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完善粮食安全相关的政策,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多措并举,打造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

  参考文献

  [1]胡岳岷.中国粮食安全治理:重大问题与远景战略[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4):43-53.

  [2]韩国卫.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粮食生产安全问题与对策:以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9):28-29.

  [3]赵和楠,侯石安.乡村振兴战略下土地治理投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一体推进的经验证据[J].贵州社会科学,2021(5):153-160.

篇十二: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

P>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贸易战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探析

  作者:杨锦琦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13期

  摘要:粮食安全是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战略问题,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农业生产问题,改革开放以來,我国粮食生产连上4亿吨、5亿吨和6亿吨三大台阶,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基本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但仍然存在明显结构性矛盾,要表现是玉米和稻谷阶段性过剩,小麦的优质品种供给不足,以及大豆产量长期不足等,粮食进口依存度高,且进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新时代“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须走差别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贸易战;粮食安全;粮食进口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农业生产问题,基本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目前,我国粮食连年丰产,国内粮食能够实现口粮自给,加上进口,短期内粮食供给充盈,但也面临严重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是玉米和稻谷阶段性过剩,小麦的优质品种供给不足,以及大豆产量长期不足等,粮食进口依存度高,且进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贸易战背景下探析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为了保证我国粮食供给,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多年以中央“一号文件”形式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一)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人均粮食占有量呈上升趋

  随着粮食“四补贴、一奖励”政策的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幅提高,粮食产量不断增长,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从2013年起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虽然2016年略有下降,但是粮食产量总的增长趋势十分明显,不断刷新历史纪录。2017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量61791万吨,比2011年增长了4670.2万吨,增幅8.18%,年均增长1.13%,粮食产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了FAO提出的世界粮食安全标准,2017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44.5公斤,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1.13%。

  从主要粮食品种来看,2011至2017年期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产量都呈现增长趋势。稻谷产量从2011年的20100.1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20856万吨,增长755.9万吨,增幅3.76%,年均增长0.53%。小麦产量从2011年的11740.1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12977.4万吨,增长1237.3万吨,增幅10.54%,年均增长1.44%。玉米产量从2011年的19278.1万吨增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长到2017年的21589.1万吨,增长2311万吨,增幅1.99%,年均增长1.63%。大豆产量从2011年的1448.5万吨增长到的2017年的1455.00万吨,增长6.5万吨,增幅0.45%,年均增长0.06%。综上所述,我国玉米产量增速最快,其次是小麦,稻谷增速较慢,趋于平稳,大豆产量则始终处于稻米、小麦及玉米之下。

  (二)粮食进口量快速增长,呈现出净进口状态

  从粮食进口量看,我国粮食进口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粮食进口量不断突破新纪录,我国粮食进口量持续快速增长,呈现激增状态,粮食进口量从2011年的6390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13062万吨,增长了6672万吨,增幅104.4%,年均增长10.75%。

  从主要粮食品种进口量看,我国大米、大豆、玉米和小麦进口量呈现增长的趋势。其中,小麦进口量稳步上升,小麦进口量从2011年的125.81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442万吨,增长316.19万吨,增幅251.32%,年均增长率19.66%。玉米进口量持续增长,玉米进口量从2011年的175.36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283万吨,增长107.64万吨,增幅61.38%,年均增长率7.08%。大豆进口量增长迅猛,大豆进口量从2011年的5263.97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9553万吨,增长4289.03万吨,增幅81.48%,年均增长率8.89%。大米进口量增速最快,大米进口量从2011年的59.8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399万吨,增长339.2万吨,增幅567.22%,年均增长率高达31.15%。

  从粮食净进口量看,我国粮食净进口量快速增长,从2011年6102.5万吨增长到2017年12782万吨,增长了6679.5万吨,增幅109.46%,年均增长11.14%。

  从主要粮食品种净进口量看,2011至2017年期间,我国大米、大豆、玉米和小麦净进口量年均增长分别为65.51%、8.93%、7.84%、24.2%,我国大米、大豆、玉米和小麦进口量呈现波动增长的趋势,大米净进口量增速最快,其次是小麦,大豆、玉米增速趋于平稳,

  总的来说,我国粮食进口总量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净进口量继续快速增长,四大主粮的进口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且总体趋势实现了常态化。

  二、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我国粮食自给率呈下降趋势、主要粮食进口国家过于集中、粮食进口品种结构失衡,不利于我国粮食安全。

  (一)粮食进口规模提速,粮食自给率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

  通常认为某一国家或地区粮食自给率大于95%,则可称其为基本实现粮食安全;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0%至95%时,则可以确保其粮食安全;若粮食自给率低于90%,那么粮食安全就存在危险。我国是世界主要的粮食进口国,粮食进口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17年我国粮食进口上升为13062万吨,与此相应,我国粮食自给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12年起我国粮

篇十三: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

P>  新时代我国粮食供需形势及面临新挑战

  作者:暂无来源:《粮农智库》2019年第8期

  谌琴(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系统思想,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三大经济安全,粮食安全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明确要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其中核心目标是“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新时代的粮食产业进入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新阶段,我国粮食供需形势出现一些新情况,粮食安全也面临一些新挑战,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我国粮食供需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获丰收,安全形势持续向好,粮食供给处于历史高位,已基本解决“吃得饱”的问题。从粮食总量角度,我国目前粮食生产已能满足消费需求,而且一些品种出现过剩,阶段性出现“结构性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并存”的问题。

  生产能力提升,需求增量提档。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从2003年的43070万吨增至2015年的66060万吨,增加22991万吨,增幅53.38%;2016-2018年粮食产量小幅波动,分别为66044万吨、66161万吨和65789万吨,保持在高位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也从2003年的333.3公斤增至2015年的480.6公斤,人均增加147.3公斤,增幅44.2%;2016-2018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分别为477.6公斤、475.9公斤和470.9公斤。2010-2018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连续九年保持在400公斤/人以上,我国粮食安全总体有较充足的物质保障。同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粮食消费“增量提档”现象明显,总量不断增加,档次不断提升,食工饲用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17/18年,我国三大谷物品种消费总量为59202万吨,比2016/17年增加2801万吨。在消费结构中,城乡居民口粮消费和种子消费基本保持稳定,合计占比50%左右,占比呈现小幅下滑趋势,饲料用粮和工业消费占比则呈增加态势。2017/18年饲料用粮占比36.23%,增幅10.45%;工业用粮占比16.64%,增幅7.77%。

  收储政策安心,库存数量充裕。2016年以来,我国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玉米取消临时收储制度,稻谷小麦政策框架稳定,最低收购价逐步调低。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激活了市场,玉米市场定价基本确立。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2018年玉米市场价格比2017年上涨约200元/吨,扣除人工成本,加上补贴东北玉米自营地亩均收益约350元,比上年增加120元。根据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8》数据,扣除人工成本,2017年自营地小麦亩均收益为213元,比上年增加88元;稻谷亩均收益为364元,与上年持平。近两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连续下调,自营地种植收益仍有保证。实行收储政策以来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托市收购量连年高于拍卖成交量,库存数量持续增加,政府宏观调控有充足的物质基础。

  谷物严重过剩,油脂油料短缺。我国粮食生产在产量保持较高水平的同时,结构性矛盾凸显,品种间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谷物过剩而油脂油料短缺。在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未下调和玉米临储未取消前,2015/16年度我国谷物(小麦、玉米和稻谷)年度结余量高达10807万吨,占产量的17.7%。此后我国谷物年度结余量逐年下降,但依然保持“供过于求”态势。2017/18年度我国谷物年度结余量降至2345万吨,占产量的3.87%;同时,2017/18年度我国

  食用油进口为752万吨,大豆进口达到9413万吨,其中大豆进口依存度超过85%,油脂油料总体呈现短缺状态,供求缺口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普通粮仍过剩,优质粮尚不足。由于稻谷托市收购价格分早籼稻、中晚稻和粳稻分别定价,与品质、地域和品种无关;小麦最低收购价按照等级定价,等级价差为0.02元/斤。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均未体现“优质优价”,导致农民只关注产量不关注品质,大规模种植高产量的普通粮食,导致普通粮过剩与优质粮不足并存。以小麦为例,国内对优质强筋麦需求旺盛,估计在700万吨左右,而国内产量不到400万吨;水稻也存在相似情况,优质粳稻占比约30%,优质籼稻占比仅约10%。

  谷物库存高企,进口规模巨大。由于谷物国内外价差较大和国内优质品种供应不足,我国谷物市场呈现“进口谷物入市、国产谷物入库”和“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局面。20162018年,我国大米、小麦年均进口量分别为353万吨和357万吨,已成世界大米、小麦进口大国,而近三年我国稻谷和小麦年度结余量均在2000万吨左右。2015年玉米实施收储制度改革前,玉米临储收购量创新高的同时,当年玉米进口量高达472.8万吨,高粱、大麦进口量分别为1070万吨和1073.2万吨,玉米及饲料替代品(高粱、大麦、木薯干、DDGS)合计进口4218万吨;2016年玉米市场化改革后,在玉米库存高企的同时,玉米及饲料替代品进口仍保持在较高水平,2016-2018年,高粱、大麦年均进口量分别为512万吨和689万吨,玉米及饲料替代品年均进口量2311万吨。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新挑战

  我国是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过关;保证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不能有丝毫含糊。在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时代,除了资源约束、环境约束和气候不确定性增强等影响粮食安全的传统挑战外,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一系列新挑战,主要包括粮食安全进入综合平衡时代、粮食加工品国际化水平高、粮食加工产能扩张速度快、去库存与保安全兼顾难度大等。

篇十四: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

P>  中国粮食安全挑战与出路

  一、当代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

  (一)当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国际背景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安全的

  重中之重,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在当前经济一体化的

  国际背景下,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

  深,

  中国的粮食

  安全问题与世界的粮食安全紧密相连。

  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业的科技进步也迅速,引发

  了世界农业技术的重大变革,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各国政府

  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也加快了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世界农业得到了快

  速的发展。资料显示,发展中国家的营养不良人口的比例在过去的30年

  间下降了20个百分点。①但与此同时,由于气候以及其他因素的变化,

  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粮食生产、库存不稳定性也在日益增加,世界粮食安

  全形势依然严峻。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粮食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据测算,

  过去10年来全球谷物消费需求增加2200亿公斤,年增长11%;而粮

  食供给却仅增加1000亿公斤,年均增长05%,供需缺口明显增大。②

  粮食安全问题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果,正所谓“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当今粮食安全问题除了传统的因素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

  挑战:第一,自然灾害的频发,已经严重威胁到国际粮食生产。第二,受

  金融危机的影响,粮食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增加。第三,世界生物能源工业

  的迅速发展,导致粮食的供求矛盾日益严峻。第四,部分国家粮食安全

  进一步加深了全球粮食危机。

  (二)当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国内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安

  全问题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把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部

  分,并制定与实施了有效的措施来促进我国粮食的生产,我国人口的温

  饱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

  加入WTO后,中国的粮食生产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首

  先,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推进了我国粮食生产结构的优化,有效的促

  进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其次,加入

  WTO后,中国的

  粮食生产面临了诸多的挑战:1)依据WTO规则进口关税减让,导致我

  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国内粮食的支持和保护;

  2)与国

  外市场的一体化加深,导致我国粮食安全受世界粮食安全的影响程度越来

  越深。

  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状

  (一)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基本稳定,能够较好的满足供给我国政府

  高度重视粮食的生产。近年来,中央政府为保障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连

  续出台了关于“三农”政策的“一号文件”。在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

  高、自然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我国的粮食供给得到了均衡的发展,为我国

  的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我国粮食储备率和自给率都比较高,安全性相对稳定我国的粮

  食自给率基本上能够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本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

  粮食总体储备率达到20%,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平均达348%1988

  〜2002年高达40浓上。③相对高的粮食储备率,为我国应对突发事件有着较强的物质保证。

  (三)从长远看,我国的粮食安全还存在诸多隐患第一,消费的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据预测,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95kg,需求总量5725kg。④第二,我国耕地数量在逐年减少。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壤退化、土地沙漠化、“三废”污染等问题,导致耕地持续减少,人地矛盾突出,扩大粮食生产面积的空间极其有限。第三,虽然我国缺粮人口的比例不高,但是缺粮人口的绝对值比较大。三、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一)中国粮食安全最大挑战:18亿亩耕地红线耕地作为粮食安全的生产环节,首要挑战是当前的趋利动机下,经济作物挤占主粮生产、房地产和工商业的发展蚕食耕地两大主要问题。当前的经济是开放的,我国连续的贸易顺差,拥有高额的外汇储备,为此而放松国内的粮食生产,依靠进口粮食来解决本国的粮食供给缺口的诱惑大大增强。但是粮食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本需求,一个大国把自己的基本生存寄希望于国际,这是不妥的。我国耕地遭受的蚕食是不可低估的。虽然各地为了达到足够用地的指标而进行了跨地区耕地置换的做法,即一地的耕地转为非农用地之后,向异地开发出新的耕地,从而维持耕地总数的不变,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新开发出来的耕地与转为非农用地的耕地的生产能力存在的差距是显

  而易见的。在没有遭到蚕食侵占的耕地上,却存在不少的生产者放弃粮食作物

  而转产经济作物。(二)中国粮食安全第二大挑战:农业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发

  展我国是一个多灾的国家,农业受灾面积一直维持着较高水平。兴修和

  维护农业基础设施是有效应对灾害的唯一出路。作为一个后发的国家,我国农业曾经是工业化积累的主要来源;1950年-1979年,我国农业为工业的建设提供了4500亿元的资金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业采取了“多予少取”方针,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但是这种“予”不应仅仅体现在改善生活方面,而更应当体现在改善生产条件方面。

  (三)中国粮食安全第三大挑战:维持粮食的基本稳定,保障中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居民生活受粮食价格的影响从来都是巨大的。在当今非农业吸收了多数就业的现代社会,这一影响更加显著。食品类价格也是近几年中国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使得中国的中低收入者倍感压力。

  四、当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1)农业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农业的基础设施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业水利设施、农业机械设施、农用电力设施等;另二类是社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业技术推广设施、农业教育设施等。其中制约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是农业水利设施和农业机械设施,当前我国这两方面的情况相当薄弱。1、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严重偏低。据资料现实,我国农业机械化水

  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

  342%,国际

  通用的标准是60%-70%⑤我国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⑥

  2、我国农业水利设施落后。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水利

  设施的建设对于我国粮食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政府对水利建

  设很重视,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水利设

  施明显滞后,且存在很大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水利设施配套不

  全,有效的灌溉设施不足,现有的水利设施大多是上世纪60年代修建

  的,灌溉的水平明显不足,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二,江河的防洪能

  力逐步下降,中小河只能防10年一遇的洪水,大江大河一般也只能防20

  年一遇的洪水。第三,大量的水利工程都年久失修,完善的水利设施不

  足。全国耕地中有较为完善的灌溉设施的水浇地仅占

  50%左右。

  ⑦

  (2)可耕种的土地面积逐步减少

  “民以食为天,地以粮为本”,农业的发展受自然资源的制约严重,

  而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基本的制约因素。当前我国

  人均耕地的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32%,

  伴随着我国不断增加的人口,频发的自然灾害,不断恶化的自然资源,我

  国的耕地面积在不断的加速减少,这将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具体

  表现在:1)人口的增加,使得人均占有量逐渐减少;据预测到2030

  年,我国人口达到16亿峰值时,人均耕地也会下降到0076公顷。⑧2)

  我国耕地减少的速度快;3)耕地的总体质量较差。

  (3)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

  小平同志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的方向和道路。近年来,国家在农业技术上

  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农业科技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是有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我

  国的农业科技的投入严重不足;2)创新的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使

  用率比较低;3)农业科技人才的流失严重。

  (4)我国农业劳动者的科技素质比较低。具体表现在:

  1)

  我国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不高;2)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也相

  对较低;3)广大农业劳动者难以接受新科技。

  (5)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存在不足:1)粮食市场体系不成熟;

  ⑨2)粮食储备制度不完善;3)我国的粮食宏观调控还不够科学化。⑩

  (6)中国粮食安全受国际环境的影响。首先,中国加入WTO后,

  产生了对国际市场过分依赖的风险;其次,在

  WTC规则下,

  国外粮食的产销形势和政策对中国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再次,加入世

  贸组织后,中国国内的粮食价格“安全提示灯”失灵。

  五、中国粮食安全的出路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基

  础设施是粮食安全的关键影响因素,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在保障粮食安全中

  起着积极的作用。农业设施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的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有效降低粮食生产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更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

  化、产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发展。中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想要稳步提

  高,就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现代农业发

  展的支撑条件和必要基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从认识、投资和管理三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在认识方面,充分树立先行的农业基础设施意识。各地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从长远角度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大力宣传,不断提升农民建设和保护基础设施的意识。

  第二,在投资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政府投资优先考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有效的引导民间投资,使得投资主体多元化。

  第三,在管理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的法律保障体系。

  (二)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首先,要树立耕地保护的观念,要求各级政府制定长远的经济发展规划,使得农业用地和工业用地得到均衡的发展。在保护耕地时,不仅要从耕地数量方面着手,更应注重耕地的质量的保护。其次,制度层面,应制定严格的耕地制度,确立耕地目标责任制。第三,法律层面,政府应做好立法工作,强化法律对耕地的保护性。第四,社会教育层面,耕地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大力宣传耕地保护的理念,另一方面,要控制我国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因为人是人地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三)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素质

  根据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科技体制;第二,以政府投资为主,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资体系;第三,改革现有的科技体制;第四,积极利用外资,鼓励多渠道的投资;第五,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放。

  (四)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建立完备的粮食储备制度。(五)加强粮食安全预警,实施粮食安全的国际化战略。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可以有效的对粮食供求趋势做出超前判断,从而进行积极的调控,确保中国粮食安全。首先,建立完善的粮食安全监测系统;其次,建立完善的安全应急系统。实施粮食安全的国际化战略的具体措施:第一,加快改革粮食外贸体制,适应粮食安全的国际化战略需求。建立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平衡机制,以达到粮食安全的目标。第二,探索多条途径来实现粮食安全的国际化,采取转变贸易方式、在国外建立粮食生产基地、投资硬件建设等方式来达到粮食安全国际化,从而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第三,重视农业国际化专门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高科技人才从事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B11

推荐访问: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 新时代 中国 粮食安全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