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理论12篇

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理论12篇

时间:2022-11-05 09:20:05 来源:网友投稿

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理论12篇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理论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在业己建立起来的政策执行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有影响性的政策执行  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史密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理论12篇,供大家参考。

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理论12篇

篇一: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理论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在业己建立起来的政策执行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有影响性的政策执行

  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美国政策科学家史密斯(T.B.Smith)是最早建构影

  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

  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

  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

  过程的模型,其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如下:

  执行机构目标群体政策制政策理想化政策过程紧张政策环境

  处理反馈

  建制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

  (1)理想化的政策。它是政策制定者试图导致的理想化的相互作用形式;(2)目标群体。它是受政策影响而

  必须采取新的相互作用形式的那些人组成,他们受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必须作岀适当的反应以符合政策要求;

  (3)执行机构。它通常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单

  位;

  (4)环境因素。它通常包括环境中影响政策执行或受

  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因素。如史密斯认为,“可以把环境因素想象成一种约束通道,政策的执行

  必须通过这个通道。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可能对不同的政策起着支配作用。”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即是说明: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必须具备一

  系列相关的前提条件,即“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者,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要因素。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政策的类型、政策的渊源、范围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关的结构和人员、主

  0^

  ------->

  —><——

  八

  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均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

  素。”[118]

  (二)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

  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于1976年在

  其代表作《互相调适的政策执行》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执行的互动模型。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质上就是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行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行为调适的程度。其模型如下:

  环境因素相互调适部分

  政政受策调适影执策策略响行者者反馈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即是说明:(1)尽管政策执行

  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在需求与观点上可能存在着不一致,但是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利益关系,所以,双方必须作岀让步和妥协,寻求一个可以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

  (2)鉴于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均富有弹性,它们

  可以依据环境因素和政策接受者的需求与观点的改变而

  变化;(3)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的相互调适

  过程

  并非传统理论者所说的“上令下行”的单向信息流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

  者双方在相互调适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4)政策

  接受者的利益、价值与观点将反馈到政策上,以左右政策质执行者的利益、价值和观点。

  因此,在政策执行的调适模型中,有两个方面发生互动,一是政策执行者一方,二是受政策实施影响的一方。在这两方中都存在一些可以进行相互调适的部

  分。政策执行的过程就是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调适策略的过程。因此,按照麦克

  拉夫林的说法也可以这样说:成功的政策方案有赖于成功的政策执行过程,而成功的执行过程则有赖于成功的相互调适过程。

  (三)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

  政策执行的循环模型是当代美国政策学家马

  T•雷恩(M.Rein)和佛朗

  西・F•拉比诺维茨(F.F.Rabinovitz)1978年

  在他们的合著《执行的理论观》一

  文中提岀来的。他们把政策执行过程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纲领发展阶段、资源分配阶段和监督阶段。所谓纲领发展是指将立法机关的意图转化为行政机关执行政策的规范和纲领;所谓资源的分配是指将政策执行所需要的资源平均分配给执行者;所谓监督是指对政策执行过程与成果加以评估,确认执行者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监督包括监督、审计和评估三种形式。其政策执行

  循环模型如下:

  拟定纲领分配资源执行原则

  1.合法原则2.理性原则3.共识原则

  监督过程

  环境条件1、目标显著性2、程序复杂性3、可利用资源的性质与层次

  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

  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即是说明:政策执行是一个拟定执行纲领、分配资源和监督三个阶段不断循环的过程;并且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单向流动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双向循环的

  复杂动态过程;循环不仅是周期性的,而且政策执行的这种循环过程也必然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冲击。这些环境条件包括三类因素,即目标的显著性、程序的复杂性、可利用资源的性质与层次等等。

  (四)米德和霍恩的系统模型

  这是米德(D.S.VanMeter)和霍恩(C.E.VanHorn)于1975年在其论文《政

  策执行过程:概念性框架》一文中提出来的。他们在构

  建政策执行的系统模型过

  程中提岀了影响到政策产生的几个相关因素:(1)政策标准与目标;(2)政策资源;(3)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化行动;(4)执行机构的特性;(5)经济与政治环境;

  (6)执行人员的意向。其系统模型如下:

  组织间标准与目标与强化能力政

  政策执行机构的特性执行人员策的意向执行

  资源经济与政治环境

  米德和霍恩的系统模型

  (五)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执行综合模型

  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执行综合模型,也叫公共政策

  执行的变数模型。该模型是美国政策学家萨巴蒂尔(P.Sabatier)和马兹曼尼安

  (D.Mazmanian)1979年在其论文《公共政策的

  执行:一个分析框架》中提出来的,他们是较早对政策

  执行过程的变量进行研究的学者。他们认为,在政策执

  行过程中起较大作用的主要变数可以分为三类:(1)政策问题的可处理性;(2)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3)政策本身以外的变数。政策问题的可处理性包

  括:现存的能对政策问题加以处理的有效理论和技术及运用时的困难程度;标的集团行为的多样性;标的集团所占人口的比重;标的集团行为需要改变和调适的幅度等等。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包括:明确和一致的政策目标;政策本身存在的合理的因果关系;充足的财政资源;执行机关内部的层次性整合;执行单位的决定规则;执行机构的人员征募;机构外人士的正式参与等等。政策本身以外的变数包括: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

  大众支持;传媒的持续注意程度与态度;支持集团的态度与资源;权威当局的支

  4

  持;执行人员的工作热情和领导水平等等。其执行模型如下。

  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综合执行模型的一个特点是联系政策执行的不同

  阶段来考察变量对政策执行的影响。他们把政策执行的阶段划分为执行机关的政

  策产岀、标的团体对政策产出的顺从、政策产岀的实际影响、对政策产出知觉到

  的影响、政策的主要修正等四个阶段。

  问题的可处理性

  1.可资利用的理论与技术2.目标群体行为的多样性3.目标群体的人数4.目标群体行为需要调适的幅度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政策本身以外的1・政策本身含有充足的因果论1.社会经济坏境与1・明确的政策指令2.媒体对问题注意的2・充分的财政资源3.大众的支持3.执行机构间与机构内部的层级整合4.选民团体的态度与4.建构执行机关的决定规则5・立法机关的支持5•征募执行的人员6.执行人员的热忱与领导6.安排外界人士参与的机会

  执行过程的各阶段执行机关的目标群体对政策产出的对政策产岀政策的主政策产出政策产出的实际影响所知觉到的修正

  顺眼影响

  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执行综合模(六)高金等人的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型“府际

  间政策执行沟通”是麦尔科姆・L•高金(MalcolmL・Goggin)等人

  1990年在其著作《政策执行理论与实务:迈向第三代

  政策执行模型》中提岀来的(关于其内容,前文已有所叙述)。政府间执行沟通模式是一种较新型的政策执行模式,其执行沟通模型是:

  自变量中介变量因变量

  联邦政府层次的诱因与限制反馈

  州政府州政府州政府决策结果能力执行

  州和地方政府层次的诱因与限制

  高金等人的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型

  6

  

  

篇二: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理论

  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组织理论学派

  (一)主讲部分

  关于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界定,长期以来学术界形成了行动学派和组织理论学派两大流派。尽管他们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政策执行进行了描述,但我们小组更倾向于组织理论学派的观点。

  以下是对组织理论学派的介绍以及本小组赞成该学派理论观点的原因。

  1.组织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观点

  (1)

  代表人物:J-佛瑞斯特、艾利森、唐斯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J-佛瑞斯特则提出: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政策规划者应该通过先行的分析,改变以往的顺应行为,政策执行机构和人员应当加强预期分析能力。

  因为顺应行为强调对政策目标和政策规定的遵从,依法行政,基本不要求政策执行机关及其人员面对实际情况而对政策进行灵活性的发挥,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预见分析、审查检视能力。这在瞬息万变、危机四伏的现代社会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至少是低效率的,提高了产生公共政策执行“虚脱”的可能性,降低了可能取得的政策效果。所谓政策执行机构和人员的预期分析能力,是在危机事件或事态发生之前预感并相应采取步骤和程序加以有效对付的能力,它直接影响政策执行是否成功。J-佛瑞斯特认为,预期分析能力包括三个成梯次的阶段:能过想像政策执行后在制度、文化等方面可能出现的特征;能过预备和管理诸多方案的论证;能过准确和有效

  地提出自己关于最终方案和替代方案的正式分析。但这种能力不是任意的推断和想象,它是基于组织行为、规范、文化而作出的综合判断,而是建立在组织人员的创造力基础之上的。

  (2)其主要观点包括三个方面:

  a.组织是政策执行的主体,执行的行动环节主要由组织来完成,研究执行必须充分了解组织的运作。故此,C-P-斯诺和特里林曾说道:“只有了解组织是怎么工作的,才能理解所要执行的政策,也才能知道他在执行中是如何被调整和塑造的。”

  b.组织的设置、特点、运作、沟通和内部结构等都影响政策的有效执行,而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与非正式的属性也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目标的能力。

  c.组织的研究可以从政策执行的角度反映公共政策的过程和特点,要想通过执行研究更广泛、深入地反映生活,就必须研究执行组织,研究官僚机构。

  总之,组织理论学派强调政策执行组织机构的作用,认为任何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得以实施的。没有一定的组织机构作依托,没有一定的组织原则作保证,任何政策目标都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政策构想阶段。因此,该理论认为,尽管政策执行不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组织问题是其中恒定的关键原因之一。同时,政策能否有效执行,关键在于执行机构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要看能否理解和领会政策。能否具有执行的积极性,客观上要看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源,是否拥有足够的执行能力。

  2.就政策执行的组织理论而言,本小组有四种考察视角:

  (1)系统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非常关注组织自身建设对政策执行的影响,追求组织目标的最大化,依据组织的层级体制和职能分工来完成政策执行。

  (2)官僚过程模式:政策执行是官僚组织在行使例行规范和自由裁量权的过程实现的组织职能。

  (3)组织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打破系统模式和官僚模式的僵化和节制,力图通过对组织成员需求的满足来增强他们对组织目标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更好地促进政策执行的效果。

  (4)冲突与议价模式:组织内部存在多样的利益需求和各种矛盾冲突,政策执行是否成功取决于不同的冲突主体在冲突中获得益处的可能性。

  3.本小组赞成组织理论学派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将官僚制运作、组织发展和组织冲突列入到政策执行的研究中,可以使我们对政策执行的认识更加全面;

  (2)强调执行者对政策执行的重要作用,以及其不只是机械的执行和顺从,已有分析、预测、调节、创新的能力,这也更符合事实。

  (3)依托组织完成公共政策执行,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a.公共政策执行过程是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的有机运动,组织通过科学、、高效、合理的配置这些要素,使其在组织的管理调度下为达到政策目标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能量,以高效率地完成政策执行过程。

  b.组织可以给予执行人员发挥智力、才能的空间,有效地将不同能力的人员组织在一起,整合人员集体智慧,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而服务。

  c.公共政策执行组织的机构和人员具有预期分析能力,有效地降低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确定风险和危机,大大提高了公共政策的可操作性。

  d.组织原则(是组织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的集中体现,不同的原则可以适应不同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机构(根据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分配权力,决定适用集权还是分权)、运作方式(可以是依靠权威、命令的单方面沟通,也可以是建立共识的双向互动,就现代政府的公共政策而言,建立共识,双向互动更能降低公共政策执行成本,提高执行效率)的灵活性可以适应不同的公共政策,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效率。

  总之,考察政策执行过程首先要考察负责执行的组织。只有了解组织是怎样工作的,才能理解所要执行的政策,也才知道他在实际中是如何被调整和塑造的。

  (二)补充部分

  1.行动学派的政策学家包括琼斯、爱德华兹和霍恩等人,他们皆认为政策执行并不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是一种活动或行动的过程。

  2.行动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代表人物琼斯认为“政策执行是将一项政策付诸实施的各项活动,在诸多活动中,要以解释、组织和实施三者最为重要。”霍恩认为:“政策执行指公私人民或团体为了致力于先前政策决定所设立的政策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各项行动,这些行动包括,一是讲政策转化成为可以运作的努力;二是为实现政策所确定的目标而做出持续的努力。”由此可见:

  (1)行动学派关注政策作为行动指南的指导性作用,强调政策执行的关键问题在于政策执行机关如何采取政策行动。

  (2)强调只要政策行动坚强有力、行动方法切实可行,就可以较为顺利地实行政策目标,合理的政策执行活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政策决定的局限和无能。

  (3)强调唯有通过行动,抽象的价值规范才能转化为具体的社会现实。

  (4)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就是要说明这些行动的性质和特点,要理解行动的权威性、目的性、组织性、持续性和创造性等内容。

  3.行动学派的研究存在的缺陷:

  (1)行动视角的研究忽视了政策执行过程的动态性,因为执行不仅仅是不同组织机构的活动,还需要考察行动过程中不同组织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激励。

  (2)行动学派视角忽视了政策目的与手段之间的交互影响,并不是所有的行动都必然地与政策目标相一致。何况政策环境在不断变迁,政策目标亦可能因情势而变动。

  (3)政策执行的研究不只是一种变迁的研究,研究其如何被引发和如何发生,而且也是对政治生活结构的一种微观研究,即研究政治系统内在、外在的组织如何推行他们的事务及彼此间的交叉影响。

  (4)行动学派忽略了行动学派忽视了对行为主体的研究,其所持有的政策执行机构及人员必然会严格顺应政策目标的假定未必能够成立。

  (注:实际上,政策执行包括行动与组织双重含义,行动是组织的行动,组织是行动的组织。缺少任何一个,政策执行都难以完成。)

  

  

篇三: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理论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在业已建立起来的政策执行模型中,比拟有代表性并且有影响性的政策执行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史密斯的过程模型美国政策科学家史密斯〔T.B.Smith丨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与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

  政

  策

  制

  定

  理想化政策

  过

  ■>

  程

  Il

  1

  1

  1

  f!

  ;、

  1

  政策环境

  过程的模型,其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如下: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由四个局部组成:〔1〕理想化的政策。它是政策制定者

  试图导致的理想化的相互作用形式;〔2〕目标群体。它是受政策影响而必须采取新的相互

  作用形式的那些人组成,他们受政策最直接执的行影机响构,必须作出适当的反目响标以群符体合政策要求;

  A

  A

  〔3〕执行机构。它通常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单位;〔4〕环境因素。它通常包括

  环境中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因素。如史密斯认为,“可以把环境因素想

  象成一种约束通道,政策的执行必须通过这个通道。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

  可能对不同的政策起着支配作用。〃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即是说明:公共政策的有

  效执行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关的前提条件,即“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

  因素四者,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要因素。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政策的类型、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政策的渊源、X围与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关的结构和人员、

  主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承受领导的

  情形以与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均是政策执行过

  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

  [118]

  〔二〕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

  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丨于1976年在其代表作《互相调适的政策执行》

  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执行的互动模型。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质上就是政策执行者与

  受政策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展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从根本上

  取决于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行为调适的程度。其模型如下: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即是说明:〔1〕尽管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承受者之间在需求与

  观点上可能存在着不一致,但是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利益关系,所以,双方必须作出让

  步和妥协,寻求一个可以为双方都能够承受的政策执行方式;

  〔2〕

  鉴于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均富有弹性,它们可以依据环境因素和政策承受者的需求与

  观点的改变而变化;〔3〕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承受者之间的相互调适过程并非传统理论者所

  说的“上令下行〃的单向信息流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承

  受者双方在相互调适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

  〔4〕政

  策承受者的利益、价值与观点将反响到政策上,以左右政策质执行者的利益、价值和观点。

  因此,在政策执行的调适模型中,有两个方面发生互动,一是政策执行者一方,二是

  受政策实施影响的一方。在这两方中都存在一些可以进展相互调适的局

  部。政策执行的过程就是寻找双方都能承受的调适策略的过程。因此,按照麦克拉夫林的说法也可以这样说:成功的政策方案有赖于成功的政策执行过程,而成功的执行过程如此有赖于成功的相互调适过程。

  〔三〕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政策执行的循环模型是当代美国政策学家马丁•雷恩〔

  M.Rein〕和佛朗

  西・F•拉比诺维茨(F.F.Rabinovitz)1978年在他们的合著《执行的理论观》一

  文中提出来的。他们把政策执行过程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纲领开展阶段、资源

  分配阶段和监视阶段。所谓纲领开展是指将立法机关的意图转化为行政机关执行政策的规

  X和纲领;所谓资源的分配是指将政策执行所需要的资源平均分配给执行者;所谓监视是

  指对政策执行过程与成果加以评估,

  确认执行者所应承当的行

  政责任,监视包括监视、审计和评估三种形式。其政策执行循环模型如下:

  拟定纲领N

  执行原如此

  》分配资源

  监视过程

  环境条件1、目标显著性2、程序复杂性3、可利用资源的性质与层次

  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

  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即是说明:政策执行是一个拟定执行纲领、分配资源和监视三个阶段不断循环的过程;并且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单向流动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双向循环的复杂动态过程;循环不仅是周期性的,而且政策执行的这种循环过程也必然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冲击。这些环境条件包括三类因素,即目标的显著性、程序的复杂性、可利用资源的性质与层次等等。

  〔四〕米德和霍恩的系统模型

  这是米德〔D.S.VanMete门和霍恩〔C.E.VanHorn〕于1975年在其论文《政策执行过程:概念性框架》一文中提出来的。他们在构建政策执行的系统模型过程中提出了影响到政策产生的几个相关因素:〔1〕政策标准与目标;〔2〕政策资源;〔3〕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化行动;〔4〕执行机构的特性;〔5〕经济与政治环境;

  标准与目标政策[

  资源

  政

  执行人员

  尺S

  策

  的意向

  执

  行

  〔6〕执行人员的意向。其系统模型如下:米德和霍恩的系统模型

  〔五〕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执行综合模型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执行综合模型,也叫公共政策执行的变数模型。该模型是美国政策学家萨巴蒂尔〔P.Sabatier〕和马兹曼尼安〔D.Mazmaniar〕1979年在其论文《公共政策的执行:一个分析框架》中提出来的,他们是较早对政策执行过程的变量进展研究的学者。他们认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起较大作用的主要变数可以分为三类:〔1〕政策问题的可处理性;〔2〕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3〕政策本身以外的变数。政策问题的可处理性包括:现存的能对政策问题加以处理的有效理论和技术与运用时的困难程度;标的集团行为的多样性;标的集团所占人口的比重;标的集团行为需要改变和调适的幅度等等。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包括:明确和一致的政策目标;政策本身存在的合理的因果关系;充足的财政资源;执行机关内部的层次性整合;执行单位的决定规如此;执行机构的人员征募;机构外人士的正式参与等等。政策本身以外的变数包括: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大众支持;传媒的持续注意程度与态度;支持集团的态度与资源;权威当局的支持;执行人员的工作热情和领导水平等等。其执行模型如下。

  

篇四: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理论

  由此可见行动学派关注政策作为行动指南的指导性作用强调政策执行的股关键问题在于政策执行机关如何采取政策行动强调政策行动只要坚强有力行动的方法切实可行就可以较为顺利的实现政策目标合理的政策执行活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政策决定的局限和无能

  一、政策执行的含义所谓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二、政策执行的相关理论关于政策执行理论界定,长期以来学术界形成了行动学派和组织理论学派两大流派:行动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查尔斯.奥。琼斯认为“政策执行是将一项政策付诸实施的各项活动,在诸多活动中,要以解释、组织和实施三者最为重要。所谓的解释就是将政策的内容政策的内容转化为民众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指令:所谓的组织就是指建立政策执行机构拟定执行的办法,从而实现政策目标;所谓实施就是执行机关提供例行的服务与设备,支持经费,从而,完成议定的政策目标。”由此可见,行动学派关注政策作为行动指南的指导性作用,强调政策执行的股关键问题在于政策执行机关如何采取政策行动,强调政策行动只要坚强有力、行动的方法切实可行就可以较为顺利的实现政策目标,合理的政策执行活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政策决定的局限和无能。而政策执行的组织理论学派则强调政策执行组织机构的作用,认为任何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得以实施的。没有一定的组织机构作依托,没有一定的组织原则作为保证,任何政策目标都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政策构想阶段。因此该理论认为,尽管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政策组织问题是其中恒定的关键原因之一。组织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J.佛瑞斯特提出:“传统的政策执行规范理论强调政策执行机构及其人员的审视检定、自省以及前瞻分析的能力和需求。但政策规划者、政策执行机构和人员的预期分为分析能力,即在危机事件或事态发生之前预感并相应采取适当步骤和程序加以有效对付的能力,实际上是对政策执行成功与否起关键作用的因素。组织理论学派认为,政策能否有效执行,关键在于执行机构的主客观条件,主观要看能否理解和领会政策,能否具有执行的积极性,客观上要看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源,是否拥有足够的执行能力。事实上,两种关于政策执行的理论观点都各有其道理,他们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述了政策执行的重要意义。不管是行动学派还是组织理论学派的观点,对于我们把握政策执行的基本概念都有启发作用。

  

  

篇五: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理论

  循环议程58提出政策规划乃是政府为了解决公共问题采取科学方法广泛收集各种信息设定一套未来行动选择方案的动态过程的是59任何一项政策规划都必须有前瞻性与指导性体现了政策方案规划的性取向60以下选项错误的是政策方案规划应遵循公正无偏原则政策方案规划应遵循人民自主原则政策方案规划应遵循间断进行原则61以下哪一项不是一个完整的公共决策体制的组成部分息子系统62以下哪一项不是全体一致规则的基本特征按照全体一致规则每一个决策着的否决都将导致决策方案被否决按照全体一致规则要通过一项决策方案该方案必须对所有决策者的利益来说都是最佳方案都是令人满意或至少是可以接受的全体一致规则的运用将随着决策组织规模的扩大和决策成员数目的增加而使形成决策结果的困难程度成倍增全体一致规则是现实中最常用的投票规则63一个完整的公共政策体制不包括以下哪个制子系统64政策方案规划的特征不包括政策规划的理性取向65以下几项属于政策方案研究途径的是政策方案规划是政治环境适应公共政策的过程政策方案规划是考验可用性的过程66政策方案的评估不包括以下哪项政策方案的计划评估67公共政策采用的基本决策规则包括计划风险评估则68

  公共政策学试题

  一、单选

  1、政策制定的主体是:(D)A.国家B.人民C.政党D.国家与政党

  2、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C)A.公共事务B.社会事务C.社会公共事务D.公共活动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C)A.权利B.价值C.利益D.规范

  4、公共政策是针对(A)中的矛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A、社会利益关系B.政府利益关系C.群众利益关系D.阶级利益关系5、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D)。A.公共政治事务B.公共经济事务C.公共文化事务D.社会公共事务

  6、下列属于分正式部门的是:(B)。A政府B社区C市场D非政府组织

  7、社区的优势不包括;(D)A信息优势B激励充分C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D权威的广泛

  8、阿罗不可能定理的意义在于(B)。A判断市场资源分配的标准C人们的福利不可能完全均等9、下列是正外部效益的是(C)。A环境污染B私人采矿导致资源浪费C种花花香扑鼻D排污水B加总个体意见的方式存在缺陷D社会效益不可能最大化

  10、在我国政策实践中,(A)经常成为替代社会福利的价值标准。A综合国力BGDPC效率D公平

  11、效率的衡量标准()A劳动的分配率异率12、解决社会问题的最基本的途径()A政府B市场C社区D第三部门B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C帕累托最优D工资的差

  13、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就是(A)的角色不断被政府、市场(企业组织)和第三部门侵蚀的过程。A分正式部门B政府C市场D国际性组织

  14、下列不是第三部门的优势的是()。A具有相对较大的活动范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对个性化需求具有较好的回应性15、全球公共政策表现的公共趋势不包括()A政府越来越重要B市场化趋势C第三部门重要性增强D社区B具有相对较大的垄断性D能够增加社会参与程度

  角色变迁16、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A.保罗·萨巴蒂文和丹尼尔·马兹曼尼安B.本尼·杰恩C.J·佛瑞斯特D.本尼·杰恩和J·佛瑞斯特17、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A.J·佛瑞斯特和丹尼尔·马兹曼尼安B.保罗·萨巴蒂文C.本尼·杰恩D.本尼·杰恩和丹尼尔·马兹曼尼安

  18、下列属于“选择方案的一般性方法”的有:()A、效益分析C、经验分析B、条件分析D、利益分析

  19、下列属于“选择方案的具体方法”是:()A、效益分析条件分析C、比较分析因果分析B、经验分析抽象分析D、试点分析经验分析

  20、除(D)以外,其他的都是解决“风险型决策”问题的方法A、期望值法C、等概率法B、最大可能法D、小中取大法

  21、除()外,其他的都是解决“不确定型决策”问题的方法A、最大可能法C、乐观系数法B、后悔值法D、大中取大法

  22、“支持联盟框架”是由谁提出的()A、弗兰克.鲍姆C、伊斯顿B、布赖恩.琼斯D、萨巴蒂尔

  23、以下属于公共政策分析模型的()A、外部竞争威胁模型B、价值链模型

  C、循环评估模型

  D、数学模型

  24、系统内部各部分不可分割,内部任何一个要素改变都会引起其他要素改变,这体现了()A、系统的相关性C、系统的目的性B、系统的整体性D、系统的适应环境性

  25、主要任务是采集评价信息与分析评价,做出评价结论,是整个政策评价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阶段的是()A、评价准备阶段C、评价总结阶段B、评价实施阶段D、确定评价对象

  26、以下是理论模型的特点,除了()A、直观性B、近似性C、假设性D、客观性

  27、国内学者强调,系统方法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除了()A、整体性28、(B、综合性C、最优化D、动态性

  )是公共政策分析最基本的工具;B、逻辑方法C、理论方法D、实践方法

  A、模型方法29、(

  )是基本的研究方法;B、价值分析C、利益分析)D、事实分析

  A、可行性分析

  30、公共政策的核心目标是(

  A、公共价值

  B、公共利益C、公共产品D、公共服务)D、决策树法

  31、以下不属于构建公共政策问题方法的是(A、观察法B、边界与类比分析

  C、兰德式的问题分析法

  32、选取一个可实施法案的小区域进行试验,这个试验法案基本上已被决策者认可,然后对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分析,推断其实施的可行性,这一备择方案分析方法叫做(A经验分析)

  B、抽象分析C、试点分析D、比较分析

  33、以下不属于预测的原理与方法的是()A、一致性原理B:连贯性原理C:类推性原理D:相关性原理

  34、以下各选项中属于集团分析模型的理论代表人物的是()A、赖特·米尔斯B、帕累托C、米歇尔斯D、阿瑟·本特利

  35、关于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特征表述最确切的一项是()A:用合理的科学方法与精细的计算分析政策方案的优劣;B:寻求最佳的政策或问题的解决办法;C: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用“目的—方法分析”的途径来规划政策;D:它植根于启蒙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36、渐进决策模型不包括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除了()A、按部就班原则B:稳中求变原则C:目标导向原则D:积少成多原则

  37、政策创新和传播的主要解释矿井爱是()A、内部决定模型B:传播模型C:数学模型D:内部决定模型和传播模型)

  38、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有联络的子系统,即(A、强制性制度和诱致性制度

  B、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

  C、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D、正式化内在规则和非正式化内在规则)

  39、理性方法可以帮助政策分析者(A、简化对象、理清关系C、消除各种局限

  B、增加不确定性D、确定唯一的结果)B、人是有推导能力的D、政策的既有信息是可延续的)C、分析预测D、推导性

  40、外推预测的基本假设前提是(A、未来是可预测的C、过去的趋势会向未来延续41、理论模型预测是一种(A、数字化理论预测预测

  B、唯象描述

  42、下列说法中体现了林德布罗姆的“渐进主义精神”的是()A、新政策应力求尽善尽美C、政策分析应当依赖于理性分析B、优先考虑“保守疗法”D、政策过程是偶然的、不可预测的

  43、下列关于线性回归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方法以时间序列里的观察到的变量值为基础,判断这些数值是否存在线性趋势B、该方法以空间序列里的观察到的变量值为基础,判断这些数值是否存在线性趋势C、该方法以空间序列里的观察到的变量值为基础,判断这些数值是否存在非线性趋势D、该方法以时间变量的不可确定性为基础,判断这些数值是否存在线性趋势44、预测工作的任务是,对政策所依赖的()作出判断,同时预见政策对未

  来社会状况的作用后果。A、综合环境B、当前环境C、不可知环境D、未来环境

  45、大部分公民面对于己不利的外在制度选择了“忠诚”,这反映了()A、信息不完全B、人的有限理性C、理性的无知D、行为的非理性46、不作为分析()B、是以现有政策为基础进行有限调整的设D、是最好的选择

  A、绝对排除任何行动

  计方法C、意味着对现有政策不作改变47、通过理论来构建政策方案(A、是一种守旧的办法)

  B、是一种过时的办C、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D、会

  产生很多负面效果,需谨慎使用48、以下哪个不是当代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A.关联性B.主观性C.自主性)D.意志形态)D.人为性

  49、组织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一套信仰体系是指(A.信仰形态B.信念形态C.意识形态

  50、从总体上讨论需要优先解决的政策项目是指政府议程的哪个阶段(A.议价阶段B.规划阶段C.循环阶段)D.政府体制)D.界定阶段

  51、被西方国家视为“第四种权利”的是(A.大众传媒B.利益团体

  C.公共组织

  52、以下哪项不是阻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A.政治原则的偏离C.价值体系的排斥B.政府体系的封闭D.社会问题自身的原因)

  53、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不包括(

  A.政治领导

  B.危机事件

  C.游行活动)

  D.传媒曝光

  54、以下哪项不是政策问题的论证方式(A.小论证B.功能论C.大论证

  D.一级论证)

  55、罗威对政策问题的分类主要有三种类型,以下哪项属于这三种类型之一(A.结构适度的政策问题C.管理型问题B.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D.再分配型问题)

  56、下列哪项不是史塔林概括的政策问题诊断误差的来源(A.组织结构与意识形态C.大众传媒报道B.噪音干扰与时间落差D.无知和意识形态

  57、按照政府议程建立过程中各项功能活动的先后次序,政府议程不包括(A.界定议程B.规则议程C.议价议程D.循环议程

  )

  58、提出政策规划乃是“政府为了解决公共问题,采取科学方法,广泛收集各种信息,设定一套未来行动选择方案的动态过程”的是(A安德森B张金马C张福成D陈振明)

  59、“任何一项政策规划都必须有前瞻性与指导性”体现了政策方案规划的()B变革取向)C选择取向D理性取向

  A目标导向60、

  以下选项错误的是(

  A政策方案规划应遵循公正无偏原则B政策方案规划应遵循个人受益原则C政策方案规划应遵循人民自主原则

  D政策方案规划应遵循间断进行原则

  61、以下哪一项不是一个完整的公共决策体制的组成部分(A组织系统B决断子系统C咨询子系统D信息子系统

  )

  62、以下哪一项不是全体一致规则的基本特征(

  )

  A按照全体一致规则,每一个决策着的否决,都将导致决策方案被否决B按照全体一致规则,要通过一项决策方案,该方案必须对所有决策者的利益来说都是最佳方案,都是令人满意或至少是可以接受的C全体一致规则的运用,将随着决策组织规模的扩大和决策成员数目的增加,而使形成决策结果的困难程度成倍增加D全体一致规则是现实中最常用的投票规则

  63、一个完整的公共政策体制不包括以下哪个(A决断子系统B咨询子系统C信息子系统

  )D控制子系统

  64、政策方案规划的特征不包括(A政策规划的目标导向C政策规划的选择取向

  )B政策规划的变动取向D政策规划的理性取向

  65、以下几项属于政策方案研究途径的是(

  )

  A政策方案规划是政治环境适应公共政策的过程

  B政策方案规划是分析政策方案的结构思考过程C政策方案规划是发明政策方案的过程D政策方案规划是考验可用性的过程66、政策方案的评估不包括以下哪项(A政策方案价值的评估C政策方案风险的评估)

  B政策方案效果的评估D政策方案的计划评估

  67、公共政策采用的基本决策规则包括(A全体一致原则B少数决定原则

  )D计划风险评估则

  C结构分析法原则

  68.下列那一项不是公共政策评价中的政策效果?()A直接效果B附带效果C潜在效果D间接效果69.政策终止的四个对象不包括()A功能B组织C政策D目的70.下列导致不是公共政策终止的主要因素()A决策者的价值取向B政策环境C政策资源D政策功能71.政策评价方案的内容()A确定评价对象B明确评价目的C选择评价标准,规定评价手段D以上都是72.公共政策评价的类型不包括()A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B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C事前评价,执行评价与事后评价D公平评价与非公平评价73.下列哪项是公共政策评价的核心()

  A政策目的B政策形象C政策执行D政策效果74.对政策终止存在抵触心理的人员有()A政策制定者B政策执行者C政策受益者D以上都是75.政策主体通过政策评价获得实施中现行政策效果的信息必须对该项政策的去向作出判断和选择,其中大致的选择有()A政策补充B政策修正C政策终止D以上都是76.行动与效果之间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是因为社会实际情况的改变,会受到公共政策行动之外的因素的影响,下列选项不是原因的是()A内在变迁B长期趋势C介入事件D环境改变77.下列哪一个是整个政策评价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阶段()A评价准备阶段B评价实施阶段C评价总结阶段D评价终止78、()作为衡量政策目标达成程度的指标,是政策目标的具体表现。A.政策标准B.政策资源C.政策评价D.政策体制

  79、以下不属于能促进在执行活动中达成一致行动的方式的是()A.规范80、(B.激励.C.惩罚D.控制

  )是最早构建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B.范.米特C.爱德华D.雷恩

  A.T.史密斯

  81、一般来说,政策执行过程不包括:()A.政策执行的认知阶段C.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B.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D.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

  82、下列不是制定政策执行计划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客观原则B.弹性原则C.统筹原则

  D.公平原则

  83、以下不属于影响执行者偏好的是:(A.执行人员对政策的认知程度C.执行人员对政策的反应强度

  )

  B.执行人员对政策的反应方向D.执行人员对政策的执行偏好)D.法律手段

  8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政策执行手段的是:(A.经济手段B.行政手段C.政治手段

  85、政策执行的(A.准备阶段

  )是实现政策目标、提高政策效益的关键环节。C.总结阶段D.执行阶段

  B.实施阶段

  二、多选

  1、公共政策的三个基本功能是()A导向功能B调控功能C分配功能D约束功能2、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是(ABCD)

  A政府B非政府公共组织C民众D政党3、治理理论的精髓可归纳为()

  A参与B合作C互动D服务4、政策分析的三种主要形式(ABC)A预测分析B回溯分析C综合集成分析D客观分析5、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A.导向B.调控C.分配D.计划

  6、分配利益的过程:()A.利益选择B.利益整合C.利益分配D.利益落实

  7、公共政策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A、利益选择性;B、目标指向性;C、权威约束性;D、功能多极性;E、动态发展性。8、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方法是什么?()A、问题搜索;B、问题界定;C、问题表述;D、问题感知。9、公共政策规划的基本原则是什么?()A、公正原则;B、受益原则;C、系统原则;D、权变原则;E、理论原则10、公共政策规划的基本程序包括哪几个步骤?()A、确立政策目标;B、拟定政策方案;C、评估政策方案;D、择优政策方案。11、下列哪个是社会问题认定过程中的价值标准()A社会福利B效率与公平C民主D社会稳定

  12、政府的主要特点()A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主要提供者C由各个正式的公共机构组成13、下面属于第三部门的是()。A非政府组织B非营利组织C自愿组织D社区B不以营利为目的D合法使用强制力来达到目标

  14、下列属于正式部门的是()A政府B社区C市场D第三部门

  15、政府失灵的表现有()A民主投票的过程高成本C政治周期对经济和社会负面影响16、以下属于公共物品的是()A国防B公共安全C矿产D灯塔B直接民主过程缺乏保护少数人利益的机D产生外部效应

  17、人类的社会的生产方式有()A自给自足B自给他销C专业化生产D分工生产

  18、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

  A政府

  B社区

  C市场

  D第三部门

  19、政府与其他部门关系的类型包括()A替代型B补充性C转换型D替补型

  20、价值评价的主要原则包括()A、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统一B、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C、兼顾与需求的统一D、择优与代价的统一E、合法性与社会性的统一21、以下哪些利益群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取利益()A、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一致者B、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

  C、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D、追求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和谐者E、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或绝大多数者22、系统的特性()A、综合性D、相关性B、整体性C、目的性

  E、环境适应性

  23、不确定型决策解决问题的方法()A、乐观系数法可能法24、选择方案的具体方法()A、抽象分析B、效益分析C、条件分析D、因果分析E、灵敏性分析B、期望值法C、等概率法D、小中取大法E、最大

  25、林德布罗姆认为渐进决策模型由下列“相互支持的简化和集中战略”组成,其中包括()A、分析局限于少数比较熟悉的政策方案,他们与现实的方案仅有着细小的差别。B、分析更多地关注于补救缺陷而不是追求正面的目标C、政策过程中

  许多参与者的存在时分析工作分裂化。D、分析能发现某一个方案全部的重要可能结果E、分析是一个不能尝试错误的过程26、阶段模型的缺陷包括()A、阶段模型从根本上讲并不是一个因果模型。B、由于缺乏因果机制,阶段模型不能提供验证经验假设的明确基础。C、阶段模型对从已成设置到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及政策评估的发展进程的描述是不充分、不准确的。D、阶段模型固有的关注重心在于条纹主义和自上而下的要素。E、阶段模型把政策作为时态的分析单元是不恰当的。27、统计抽样分析中非任意抽样常见的三种形式是()A、随意抽样B、选择抽样C、判断抽样D、定额抽样

  28、统计抽样分析中任意抽样常见的四种方法是()A、单纯随机抽样B、灵活随机抽样C、机械随机抽样整体随机抽样29、政策成本运行的物种五种形式是()A、政策制定费用B、衔接成本C、摩擦损失D、操作费用)D、分层随机抽样E、

  30、以下政策分析中建构数学模型的步骤那些是对的:(A,找出政策研究领域中的主要变量极其基本关系B,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解C,用数学语言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D,对照实际问题,提出对解的修正结果31、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包括:(A,系统模型化B,最优化分析)C。可行性分析

  D,综合评价

  32、以下那些是系统的特性:(A,整体性B。灵活性

  )C,相关性D。无界性)D。等概率法

  33、对不确定型决策,以下那些是正确的解决方法:(A,大中取大法B,小中取大法C。最大可能法

  34、人们在缺乏可靠论证思路时,类比分析发往往能够奏效,在构建政策问题时,有哪些类比形式可以运用:(A人的类比B直接类比)

  C间接类比D物质类比E想象类比)

  35、以下几种抽样方法中,哪种是任意抽样常见的方法:(

  A机械随机抽样B单纯随机抽样C复杂随机抽样D分层随机抽样36、以下哪些选项属于公共政策学中的多角度分析:()

  A技术角度B整体角度C个人角度D组织角度E科学角度37、托马斯·戴伊对政策的理性做了界定:“一项理性的政策之所以理性,是因为它以‘社会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关于该界定,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如果支出大于收益,某项公共政策就不能实施B、在政策选择中,决策者所选择的政策所创造的最大收益必须大于支出C、一项政策只有满足了A、B两项,才是理性的政策D、A、B是“社会收益最大化”必须遵循的两条重要准则38、下面属于精英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有()A、帕雷托B、米歇尔斯C、阿瑟·本利特D、莫斯卡)

  39、公共政策的政治分析模型包括()A、制度分析模型C、精英分析模型B、集团分析模型D、完全理性决策模型

  40、理论模型具体有哪些特点:(ACD)A、直观性B、真实性C近似性D假设性

  41、线性规划模型结构有哪三个基本要素:()A、决策变量B目标函数C、约束条件D控制变量

  42、系统分析包括哪些主要作业:()A、系统模型化B、最优化分析C、综合评价D、最大化分析

  43、决策树法帮助人们对方案进行分析,其优点有:()A、B、C、D、它构成了简单的决策过程,使决策者有顺序、有步骤地进行决策它比较直观,使决策者按照逻辑推理去周密地考虑各有关因素它对于较复杂的决策,尤其对多级决策比较有效它对于较复杂的决策,尤其对多级决策没有效

  44、在决策整个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被称为“行政运行成本“,政策运行成本大致有哪几种形式:()A.政策制定费用B、衔接成本C、摩擦损失D、操作费用45帕累托认为,任何社会都可以分为三个群体,有哪三个:()A、人数较少的统治精英集团C、非统治的精英集团B、人数占大多数的统治精英集团D、普通大众或非精英集团

  46、“社会收益最大化“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A、B、C、如果支出大于收益,某项公共政策就不能实施如果支出小于收益,某项公共政策就不能实施在政策选择中,决策者所选择的政策所创造的最大化收益必须大于支出

  D、

  在政策选择中,决策者所选择的政策所创造的最大化收益必须小于支出

  47、典型的政治分析模型包括:()A、制度分析模型型48、构建公共政策问题的方法有:()A、观察法B、边界与类比分析C、兰德式的问题分析法D、多角度分析B、精英的分析模型C、集团分析模型D、非组织分析模

  49、人们将决策者对承担风险的态度大致分为几种类型:()A、稳定型B、保守型C、冒险型D、中间型)

  50、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A.关联性C.人为性B.主观性D.动态性

  51、政府议程的阶段包括(A.政府界定C.议价议程B.规划议程D.循环议程

  )

  52、密特洛夫与克尔曼的问题概念化的三个原则(A.自然观C.环境观B.道德观D.生物观)

  )

  53、罗威对政策问题的分类主要有(A.分配型问题C.再分配型问题B.管制型问题D.再管制型问题

  54、威廉·N.邓恩对政策问题的分类(A.结构优良的政策问题

  )

  B.结构适度的政策问题

  C.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

  D.结构缺陷的政策问题

  55、查尔斯·琼斯在《公共政策研究》中从政策活动的功能方面将政策议程分为()A.问题确认议程C.协议议程E.公众议程56、推动社会问题加速进入政策议程的出发机制有(A.政治领导C.抗议活动B.危机事件D.媒体曝光))B.提案议程D.持续议程

  57、阻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有(A.政策原则的偏离C.政府体系的封闭E.表达方式的适当58、科布的政策议程建立模型(A.外在创始型C.内在创始型)B.价值体系的排斥D.承受能力的不足

  B.政治动员型D.组织动员型)

  59、约翰·W.金登的多元流分析模型(A.问题流C.政治流B.政策流D.社会流

  60、政策制定主体采用的基本决策规则主要有(A.全体一致规则C.少数决定规则B.多数决定规则D.一把手独立决定

  )

  61、在罗伯特·梅耶看来,下列是政策规划的特性的有(A.政策规划的目标导向C.政策规划的感性取向B.政策规划的选择取向D.政策规划的群体取向)

  )

  62、澄清和确定目标的困难源于(A.价值因素C.多目标间的冲突

  B.政治因素D.社会因素)

  63、政策方案的细化设计阶段应当遵循(A.全局性C.可操作性B.实用性D.细致性)

  64、一般来说,政策方案评估包括(A.价值评估C.风险评估B.效果评估

  D.可行性评估)

  65、政策方案优选过程中决策者形成共识的途径有(A.交换C.强制B.说服D.以上都是)

  66、狭义的公共政策合法化包括(A.合法的决策主体C.合法的决策内容

  B.合法的决策程序D.合法的决策结果)

  67、我国行政机关的政策合法化通常要经过(A.法制工作机构的审查C.领导决策会议决定B.人民会议决定

  D.行政首长签署发布政策)

  68、立法机关的政策合法化一般要经过(

  A,提出议案C.表决和通过议案

  B.审议议案D.公布议案)

  69、在巴达克看来,政策方案可行性的评估应包括(A.技术可行性C.政治可行性B.经济可行性D.行政可行性

  70、公共政策评价中的政策效果有哪些类型()A.直接效果B.间接效果C.附带效果D.潜在效果E.象征性效果

  71、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有(ABDE)A.简单“前---后”对比分析C.“无---有”对比分析E.“有---无”对比分析72、从评价机构的地位来看,公共政策评价可分为()A.正式评价B.非正式评价C.内部评价D.外部评价E.事前评价B.“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D.“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分析

  73、公共政策评价的程序是()A.评价准备阶段D.评价总结阶段74、社会实际情况的改变往往会受到公共政策行动之外的哪些因素的影响()A.内在变迁和介入事件政策评价的资源保障水平B.长期趋势C.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D.公共B.评价制定阶段C.评价实施阶段

  E.相关机构和人员的态度

  75、在政策主体通过政策评价获得实施后,对该项政策的去向做出的选择有()A.政策制定B.取消政策C.政策补充D.政策修改E.政策终止

  76、公共政策终止的对象区分为那几种类型()

  A.功能

  B.服务

  C.组织

  D.政策

  E.计划

  77、导致公共政策终止的主要因素有()A.决策的决定资源78、政策终止的成本包括()A.现行政策的计划成本的成本D.政策终止实施所需放弃的成本79、事后评价的途径有()A.质询法较法80、T.史密斯将影响政策成败的重要因素归结为:(A、执行者偏好B、理想化的政策C、目标群体D、执行机构E、环境因素81、雷恩和拉宾诺维茨认为政策执行的过程由(A、政策制定阶段B、拟定纲领阶段C、调试政策阶段D、分配资源阶段)构成)B.案例研究法C.调查法D.观察法E.预期与实际比B.现行政策的沉淀成本C.政策终止实施所需付出B.决策者的价值去向C.政策终止D.政策环境E.政策

  E、监督执行阶段

  82、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将政策执行分为()阶段A、执行机构的政策产出B、政策产出的实际影响C、目标团体对政策产出的服从D、政策的主要调整E、感知到的政策产出的影响

  83、爱德华认为()因素的互动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政策的执行状况A、沟通B、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C、资源D、执行者偏好E、官僚组织结构

  84、、“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有哪些缺点:()A、过分强调基层官员的自由裁量权。B、过多地关注中央或高层决策者的目标与策略。C、只适用于分权的政策环境,在集权的条件下往往不适用。D、过分重视边陲而忽略中心。E、过分重视中心而忽略边陲。

  85、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理论:()A、行动理论B、组织理论C、博弈理论D、决策理论E、管理理论

  86、具体来看,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包括:()A、权威性行动B、目的性行动C、组织性行动D、公益性行动E、持续性行动、创造性行动

  87、公共政策执行研究划分的阶段:()A、第一代政策执行研究偏重政策执行事务及个案研究。B、第二代研究偏重政策执行理论分析架构及模式的建立。C、第二代研究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进行。D、第三代研究政策执行的变迁框架。E、第三代研究企图以政府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式整合前两代政策执行研究。

  88、一般来说,政策执行过程包括的阶段有:()A、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B、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C、政策执行的发展阶段D、政策执行的研究阶段E、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89、行政手段是政策执行最基本的手段,那么行政手段具有以下哪些特点?()A、权威性B、强制性C、具体性D、无偿性E、发货作用快90、关于绩效评估,以下说法正确的有:()2.绩效评估是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的其中一个环节;3.政策执行绩效评估是检验政策执行效率、效益和公平性的基本途径;4.政策执行绩效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据;5.政策执行绩效评估是进行追踪决策的必要前提;6.政策执行绩效评估对于改进政策制定系统,克服政策执行中的弊端和障碍,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三、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的功能:

  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

  2公共政策

  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法规

  3、外部效应:指存在于市场之外因此不受市场机制调节的活动或影响。4、信息不对称:指市场参与各方在掌握对市场交易具有重要性的信息的量和

  质上出现了差异。

  5、系统分析:就是对系统内的一个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讲行思维推理,

  在确定与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的一种决策方法。

  6、不确定型决策:决策者对各种的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无法估计,但知道几

  种行动方案在各种不同的自然状态下所获得的相应的收益值,这类决策问题被称为不确定型决策。

  7、事实分析:事实,简单地说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事实分析,要对社会的

  事物,事件,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描述、观察、计数、度量与推理。

  8、多角度分析:是通过系统的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方面的多重认识,以

  获得对政策问题的看法及解决途径。

  9、相关性是指系统各要素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因为系统可以理解为相

  互关系的集合。

  10、系统方法的要求:括整体性,综合性,最优性三方面。11、公共利益:符合社会分享性的利益,都可以称之为公共利益,换言之,

  社会分享性是判定公共利益的基本标准。

  12、政策之窗:政策建议的倡导者提其最得意的解决方案的机会,或是他们

  促使其特殊问题受到关注的机会。

  13、第三类错误:应当解决正确问题时却解决了错误的问题,其实就是政策

  制定者经常对错误的问题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原本以为解决了问题,实际上远离了问题症结,从而导致了政策方案无效果。

  14、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负责制也就是各级政府机关的最高决策权

  掌握在最高行政首长手中,并对决策独立承担责任。

  15、多数规则:多数规则就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

  方案作为正式的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则。

  16、公共政策评价:公共政策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

  实施效果进行研究,即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评价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7、沉淀成本:沉淀成本是指政策实施中已经投入且无法挽回的成本。18、博弈理论:博弈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加以过程。19、行动理论:行动理论学派强调政策执行是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

  广泛行动

  20、是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采用网路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的科学技

  术,来改进政策执行的方式,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

  四、简答题

  1通常情况下,哪些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2.最能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者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或绝大多数

  2戴维.伊斯顿对公共政策的界定包含那几层内容

  1.公共政策的实质是分配2.分配得到内容是价值3.分配时面向全社会的4.分配的行为与结果具有权威性

  3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则有哪些?

  答:系统原则、预测原则、协调原则、分解综合原则、民主原则

  4政策方案规划的基本程序?

  (1)政策目标的确定(2)备择方案的设计(3)政策方案的评估(4)政策

  方案的优选

  5、简述造成行政机构低效率的原因有哪些?

  答:(1)、与企业相比,评估行政机构绩效往往非常困难,其结果是,我们往往缺乏监督和激励行政机构并促使其改进效率的手段:(2)、与企业相比,行政机构缺乏竞争也是其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3)、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相比,行政机构的公务员体制往往比较僵化,

  从而制约了行政机构的活力。

  6、政府途径的优势有哪些?

  答:表现在两个方面:(1)、其权威性的广泛性,即除非遇到特殊障碍,其权威性一般能够遍及其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地域和人群:(2)、政府是唯一能够合法地使用强制力的组织。

  7、市场不完美造成效率的损失主要有几个方面?

  答:(1)、垄断与效率的损失:(2)、公共物品与效率的损失:(3)、外部效应与效率的损失;(4)、信息不对称与效率损失。

  8、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有哪些?(P96-98)

  答:(一)政治因素分析:首先表现在政策的特性上;其次,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的;再次,社会利益格局影响政策的。(二)行政因素分析:1、政策执行机构;2、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3、政策执行的资源。(三)沟通因素分析: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其次要做好政策解释工作;第三要做好政策执行中的交流。

  9、系统分析包括哪些作业?

  答: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包括:系统模型化、最优化分析和综合评价。(1)系统模型化,通常在构成模型时要考虑四类变量:决定变量、环境变量、结果变量与评价变量。模型化过程的好坏,对系统分析的效率有重要影响。(2)系统的最优化分析,是指依据模型求解,所得出的结果往往是最理想的。这种最优化的分析,往往体现在政策目标上,是“效益(或效率)为最大”“费用为最少”“时间为最省”之类的。(3)系统的综合评价。利用模型和各种资料,用技术经济的观点对比各种可行方案,考虑成本与效益间的关系,权衡各方案的利弊得失,从整体性出发,综合分析问题,选择可行的优化方案,这是进行系统综合评价的基本途径。

  10、决策树法的优点是什么?

  答:(1)它构成了简单的决策过程,使决策者有序、有步骤地进行决策。(2)它比较直观,使决策者按照逻辑推理去周密地考虑各有关因素。(3)它对于较复杂的决策,尤其对多级决策比较有效。

  11、在制度分析中,旧制度主义与新制度主义有什么样的不同?

  答:(1)旧制度主义关注的更多是制度的属性,以及制度如何使个人行为变更好。而新制度主义把制度当成一个变量,并着重探讨不同的制度安排对于公共政策的影响是如何的不同。(2)旧制度主义忽略个人活动与制度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新制度主义把个人行为的解释元素纳入到了制度分析的视野。(3)旧制度分析途径停留在政府制度的结构和功能层面,并没有系统地探讨制度对公共政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而新制度主义着力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4)旧制度主义是是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倾向,而新制度主义是以社会为中心进行研究

  (5)旧制度主义是一种静态的制度分析,而新制度主义是一种行动的、动态

  的制度分析。

  12、价值评价的主要原则包括哪些?

  (1)合规律和合目的的性的统一。

  (2)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3)兼顾与急需的统一。(4)择优与代价的统一。

  13、政策规划的特征是什么?

  (1)政策规划的目标导向(2)政策规划的变革取向(3)政策规划的选择取向(4)政策规划的理性取向(4)政策规划的群体取向

  14、简答阶段模型的缺陷。

  (1)阶段模型根本上不是一个因果模型。

  (2)不能提供验证假设的明确基础。(3)对议程设置到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及政策评估的发展进程的描述不充分、不准确。

  15、政策执行的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1.、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2.、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3.、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

  16、什么是成本效益分析?

  答:成本效益分析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将成本费用分析法运用于政府部门的计划决策之中,以寻求在投资决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常用于评估需要量化社会效益的公共事业项目的价值。

  17、简述阶段模型有哪六个缺陷?

  第一,阶段模型从根本上讲并不是一个因果模型。第二,由于缺乏因果机制,阶段模型不能提供验证经验假设的明确基础。第三,阶段模型对从议程设置到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及政策评估的发展进程的描述是不充分,不正确的。第四,阶段模型固有的注重心在于条文主义和自上而下的要素。第五,阶段模型把政策周期作为时态的分析单元,这是不恰当的。第六,阶段模型无法有效对政策分析和政策导向的学习进行整合。

  18、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是什么?

  ①政策问题的关联性②政策问题的主观性③政策问题的人为性④政策问题的动态性

  19、试简述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

  ①社会中部分团体或者个体主动,政府只是有限介入②政府主动介入发现和解决问题,社会团体或个人只是有限介入③政府及社会团体与个人都主动④政府与个人、团体都不主动介入

  20、公共政策终止可能遇到的阻碍包括哪些?

  答:1)心理上的抵触;2)组织的持久性;3)反对势力的联盟;4)法律上的障碍;5)高昂的成本。

  五、论述1、论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公共政策的主题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其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它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公共政策的主题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管理制定准则。公共政策的本质上要解决利益的增进和分配问题,既包括物质利益增进与分配,又包括精神利益的增进与分配。

  2、如何理解经济效益。

  答:经济效率是对社会福利状态的一种描述,也是一种对福利“加总”困难时的折衷标准。经济效率的提高使社会总福利获得提高,也使得再分配的资源总量增加。经济效率包括投入产出的效率,投入和产出的无效率必然意味着缺乏经济效率。经济效率还包括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过程既包含了生产过程,也包含了资源在各种物品和服务之间的选择和生产的最终结果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

  3、什么是行政手段及其特点?

  答:行政手段是政策执行最基本的手段,是行政机关采用规章制度、命令指示、

  组织纪律等方式来推进公共政策的执行。其特点有:权威性,强制性,具体性,无偿性,发挥作用快。

  4、公共政策合法化在制定公共政策中的意义。(P93)

  1、政策要得以实行还要经过特定的行为使之取得合法化的地位。2、政策的合法化包括政策的合法性和政策的法律化两个层面的问题。3、政策的合法性要解决的是政策的制定程序及内容要符合宪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4、政策的法律化要解决的是政策立法问题。政策的制定要符合法定的程序,这是政策制定过程的民主化要求,没有程序的保证,政策的内容也要合法,即要符合现行政治法律结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5、为什么说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

  答:公共利益的概念:公共利益是人们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的的资源和条件,公共利益具有社会分享性。同时由于公共利益是大多数人享受或者大多数人需要和认可的利益。也应该有客观性,满足主题的需求性,以及他们之间的统一性,在公共利益的体系中,不仅存在不同层次的和不同领域的公共利益,而且还存在着完全自愿性的分享,以及包含着自愿分享的于强制分享的并存的多种形式的公共利益。首先,公共利益不仅仅就表现为所有人或者大多数人的利益,实际上分享人数的多少不是唯一的因素,符合社会分享性的利益都是公共利益,社会分享性是判断公共利益的基本标准。其次,由于公共利益是具有社会分享性的资源与条件,社会范围有大小之分,因此公共利益必然会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多层次的公共利益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多个层次的公共利益必然是存在冲突和矛盾的,而公共政策则的本质是政府对社会利益的实行的权威性分配,所以公共政策要注重分配社会利益的和解决

  各种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再次,公共政策,并不一定完全体现真,善,美,公共利益存在着抽象的公共利益和具体的公共利益之分,抽象的公共利益集中体现在价值层面,规范层面和理念层面上,这个层面是是政府行为的向导。是确定政府行为边界的合法性依据。具体公共利益则表现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各种实物和事件上。公共利益的抽象性和具体性表明: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理念也是公共政策的产出。目前我们研究侧重于公共利益的抽象层面,而公共利益在事实上是具体的,由于实践和理论的价值目标可能出现偏离,实践和事实层面的公共利益就不一定是正义的表现,这说明公共利益的存在具有相对性,同时也可能会违背民心民意,因此,公共政策的制定应该保证利益的分配过程中的民主和法治,让人民依法享有参与权,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6、试论述构建公共政策分析问题的方法。

  答案:不同性质和形式的政策问题,不仅可以通过不同方法进行分析,而且政策问题构建的每个环节都可能会使用不同方法与相关技术去处理。通常构建公共政策分析问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观察法。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普遍应用的方法,她是认识主体获得感性经验和事实的最重要途径。观察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观察必须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2)便捷与类比分析。要对政策问题具体研究,必须首先划定研究对象的边

  界,找出与其他事物严格区别的本质及其属性,使之与外界相对隔离,在边界内组成一个统一整体。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的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3)兰德式的问题分析法。首先要定义问题,再从四个层面的问题加以叙述,分别是问题的确认、发生地点、时间、问题的程度。然后从问题的四个方面搜取关键资料,综合找出可能原因,接着检验可能远再证明真正的原因,最后对潜在问题进行分析。(4)多角度分析。对于公共政策的分析要分别从技术角度、组织角度、个人角度去进行分析。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目的、使用范围、程序和效用标准,我们要视具体问题进行选择。

  7、请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现

  实谈谈应如何看待政策分析的作用?

  答:《公共政策分析》作为公共政策概论性质的一门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三大块:上篇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介绍了政策的含义和功能、政策系统、政策工具、政策模型等与政策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中篇是政策过程,包括政策问题、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监控、调整与终结等;下篇是政策分析的程序及方法,包括系统分析、经济分析、伦理分析等。政策分析的作用:1、通过政策分析可以更准确界定政策问题,提供设计精良的政策方案并从中择优,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促进政策的评估与监控从而不断优化政策,此外还可以及时对相关政策实施调整和终结。2、与此同时,由于政策问题的复杂性、政策分析技术与方法的局限性、政策分析人员

  自身的局限性、政策分析系统与政治决策系统间的分隔等问题,实践中政策分析的作用又是有限的。3、我们还应该看到,政策分析的作用的发挥是有一定条件的,其中尤其与政治民主化程度密切相关,一方面受政治民主化程度制约,另一方面又对民主化进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8、结合当前实际,论述中国特色的政策制定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政策实践中,制定并执行了许多正确可行的政策,并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执行的基本经验:(1)注重政策宣传;(2)重视政策实验;(3)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统一的执行手段;(4)抓中心工作、以点带面的领导方法。总之,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政策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执行的成功经验,这是中国政策科学的宝贵理论与实践财富,必须在新时期加以发扬光大。

  9述什么是事实分析以及与利益分析的关系?

  答:事实分析:事实,简单地说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事实分析,要对社会的事物.事件.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描述.观察.计数和度量与推理。在公共政策分析中,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的,人们往往按照经验的方法,对客观事实进行一定因果关系的描述性研究。事实分析中最重要的是尊重客观实际,排除一切主观干扰。公共政策分析最本质的方面是利益分析,这是由公共政策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

  利益分析:利益分析方法是从利益的角度,通过社会历史现象把握其本质和根源,透过各种社会主体的言论和行为把握其动因的方法。尽管利益分配中也要研究利益如何分配,分配给谁谁获得的利益多谁获得的利益少等问题从形式上看似乎是”事实分析”的一部分。但事实分析的内容往往体现在现象分析。仅有这种分析经常不能准确的把握本质,从而造成政策研究中的失误。如果从见到的浅层次事实出发而不加以深入研究,那么只能制定出治标不治本的政策。特别在一些假象掩盖事实时就事论事的出台各种政策,必然造成政策严重失效。

  10、试述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有哪些?

  答:系统分析:系统分析就是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与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的一种决策方法。系统分析的主要作业包括(1)系统模型化模型化过程的好坏,对系统分析的效率有重要影响。通常

  在构成模型是要考虑四类变量:决定变量.环境变量.结果变量与评价变量。(2)系统最优化分析依据模型求解,所得出的结果往往是最理想额,又称最

  优解。这种最优解的分析,往往体现在政策的目标上,是效率为最大费用为最少时间为最省之类。(3)系统的综合评价利用模型和各种资料,用技术经济的观点对比各种可

  行方案考虑成本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权衡个方案的利弊得失,从总体性出发,综合分析问题,选择可行的优化方案,这是进行系统的综合评价的基本途径。

  11、分析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与障碍因素

  触发机制1.政治领导,政治领导者可能是决定政策议程的一个重要因素;2.危机事件,某种危机事件或突发事件会使某些事情尽快提到政策议程,如煤矿事故、自然灾害等;3.抗议活动,抗议活动包括暴力事件,是使问题引起决策者重视并使问题提到议事日程的又一手段;4.传媒曝光,特别问题吸引了大众传媒的注意。障碍因素1.政策原则的偏离,任何国家都有其视为立国之本的基本政治原则;2.价值体系的排斥,任何社会问题都有其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它是人们思考问题的依据和行为选择的准则;3.政府体系的封闭;4.承受能力的不足,任何一种政策问题的提出,如果超出了决策者的承受能力,就会受到他们的排斥或回避;5.表达方式的失当。

  12、简单论述一下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与强制性?

  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公共政策在形式上是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在内容上是协调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确保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所以受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它的制定与执行是合法的。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由于公众利益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使得一项政策不一定符合所有人的利益。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不一定能满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满足了长远发展的利益,不一定能满足人们的眼前利益;满足了眼前的利益,就有

  可能损害长远的利益。因此,为维护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与权威性,使公共政策能够得到贯彻实施,就必须使每一个政策对象都能够接受并遵循政策的规定。这就体现出了公共政策的强制性。①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与强制性必须统一。一项政策如果缺乏合法性,不由法定主体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公布和执行,其权威性和强制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是强制性的基础。另一方面,政策有了合法性,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得到贯彻实施,它只有依靠国家的强制力,对不执行政策和歪曲政策的行为人进行处罚,政策才能有原则性和严肃性,也才能得到真正地贯彻实施。

  13、试述系统议程与正式议程的含义与区别。

  系统议程又称为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一种政策议程。正式议程又称为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

  14、美国公共政策专家麦尔科姆-L-高金在《执行理论与实务朝向第三代》一书中,把公共政策执行研究划分为哪三个阶段?

  第一代:政策执行研究偏重政策执行实务和个案研究第二代:研究偏重政策执行理论分析架构及模式的建立第三代:研究则企图以政府间接政策执行沟通模式整合前两代政策执行研究

  15、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存在界限的原因?

  (1)、政策制定者设定目标,政策执行者执行目标,二者分工(2)、政策制定者能够陈述政策,因为他们能够同意许多不同目标间的优先顺

  序(3)政策执行者拥有技术能力,服从并愿意执行公共政策制定者设定的政策

  一、单选答案

  1-5DCCAD6-10BDBCA11-15CCABA16-20ACCAD21-25ADDBB26-30DDACB31-35DCADC36-40CDBAC41-45CBADC46-50BCCCB51-55ADCCD56-60CBCAD61-65ADDBC66-70DADDD71-75DDDDD76-80DBADA81-85ADACD

  二、多选答案

  1-5ABC、ABCD、ABCD、ABC、ABC6-10ABCD、ABCDE、ABCD、ABCD、ABCD11-15ABCD、ABCD、ABC、ACD、ABC

  16-20ABD、ACD、ABCD、AB、ABD21-25BCE、BCDE、AD、BCE、ABC26-30ABCDE、ACD、ACDE、ABCD、ABCD31-35ABD、AC、AB、ABE、ABC36-40ACD、ABCD、ABD、ABD、ACD41-45ABC、ABC、ABC、ABCD、ACD46-50AC、ABC、ABCD、BCD、ABCD51-55ABCD、ABC、ABC、ABC、ABCD56-60ABCD、ABCDE、ABC、ABC、AB61-65ABD、ABC、BCD、ABCD、ABCD66-70ABC、ACD、ABCD、ABCD、ACDE71-75ABDE、CD、ACD、ABCDE、CDE76-80ACDE、BDE、BC、ACE、BCDE81-85BDE、ABCDE、ACDE、ACD、ABC86-90ABCDE、ABE、ABE、ABCDE、BCDE

  

  

篇六: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理论

  --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在业已建立起来的政策执行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有影响性的政策执行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史密斯的过程模型美国政策科学家史密斯(T.B.Smith)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其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如下:

  政

  策

  制

  定

  政策

  过

  程

  执行机构

  目标群体

  理想化政策

  政策环境

  紧张处理

  反馈

  建制

  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1)理想化的政策。它是政策制定者试图导致的理想化的相互作用形式;(2)目标群体。它是受政策影响而必须采取新的相互作用形式的那些人组成,他们受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必须作出适当的反应以符合政策要求;(3)执行机构。它通常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单位;(4)环境因素。它通常包括环境中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因素。如史密斯认为,“可以把环境因素想象成一种约束通道,政策的执行必须通过这个通道。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可能对不同的政策起着支配作用。”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即是说明: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关的前提条件,即“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者,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要因素。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政策的类型、政策的渊源、范围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关的结构和人员、

  --

  --

  主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均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118]

  (二)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于1976年在其代表作《互相调适的政策执行》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执行的互动模型。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质上就是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行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行为调适的程度。其模型如下:

  环境因素

  相互调适部分

  政

  政

  受

  策

  调适

  影

  策

  执

  策略

  行

  响

  者

  者

  反馈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即是说明:(1)尽管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在需求与观点上可能存在着不一致,但是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利益关系,所以,双方必须作出让步和妥协,寻求一个可以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2)鉴于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均富有弹性,它们可以依据环境因素和政策接受者的需求与观点的改变而变化;(3)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的相互调适过程并非传统理论者所说的“上令下行”的单向信息流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双方在相互调适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4)政策接受者的利益、价值与观点将反馈到政策上,以左右政策质执行者的利益、价值和观点。

  因此,在政策执行的调适模型中,有两个方面发生互动,一是政策执行者一方,二是受政策实施影响的一方。在这两方中都存在一些可以进行相互调适的部

  --

  --

  分。政策执行的过程就是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调适策略的过程。因此,按照麦克拉夫林的说法也可以这样说:成功的政策方案有赖于成功的政策执行过程,而成功的执行过程则有赖于成功的相互调适过程。

  (三)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政策执行的循环模型是当代美国政策学家马丁·雷恩(M.Rein)和佛朗西·F·拉比诺维茨(F.F.Rabinovitz)1978年在他们的合著《执行的理论观》一文中提出来的。他们把政策执行过程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纲领发展阶段、资源分配阶段和监督阶段。所谓纲领发展是指将立法机关的意图转化为行政机关执行政策的规范和纲领;所谓资源的分配是指将政策执行所需要的资源平均分配给执行者;所谓监督是指对政策执行过程与成果加以评估,确认执行者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监督包括监督、审计和评估三种形式。其政策执行循环模型如下:

  拟定纲领

  执行原则1.合法原则2.理性原则3.共识原则

  分配资源

  监督过程

  环境条件1、目标显著性2、程序复杂性3、可利用资源的性质与层次

  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

  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即是说明:政策执行是一个拟定执行纲领、分配资源和监督三个阶段不断循环的过程;并且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单向流动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双向循环的复杂动态过程;循环不仅是周期性的,而且政策执行的这种循环过程也必然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冲击。这些环境条件包括三类因素,即目标的显著性、程序的复杂性、可利用资源的性质与层次等等。

  (四)米德和霍恩的系统模型

  --

  --

  这是米德(D.S.VanMeter)和霍恩(C.E.VanHorn)于1975年在其论文《政策执行过程:概念性框架》一文中提出来的。他们在构建政策执行的系统模型过程中提出了影响到政策产生的几个相关因素:(1)政策标准与目标;(2)政策资源;(3)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化行动;(4)执行机构的特性;(5)经济与政治环境;(6)执行人员的意向。其系统模型如下:

  标准与目标政策

  资源

  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化能力执行机构的特性

  经济与政治环境

  政

  执行人员策

  的意向

  执

  行

  米德和霍恩的系统模型

  (五)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执行综合模型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执行综合模型,也叫公共政策执行的变数模型。该模型是美国政策学家萨巴蒂尔(P.Sabatier)和马兹曼尼安(D.Mazmanian)1979年在其论文《公共政策的执行:一个分析框架》中提出来的,他们是较早对政策执行过程的变量进行研究的学者。他们认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起较大作用的主要变数可以分为三类:(1)政策问题的可处理性;(2)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3)政策本身以外的变数。政策问题的可处理性包括:现存的能对政策问题加以处理的有效理论和技术及运用时的困难程度;标的集团行为的多样性;标的集团所占人口的比重;标的集团行为需要改变和调适的幅度等等。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包括:明确和一致的政策目标;政策本身存在的合理的因果关系;充足的财政资源;执行机关内部的层次性整合;执行单位的决定规则;执行机构的人员征募;机构外人士的正式参与等等。政策本身以外的变数包括: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大众支持;传媒的持续注意程度与态度;支持集团的态度与资源;权威当局的支持;执

  --

  --

  行人员的工作热情和领导水平等等。其执行模型如下。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综合执行模型的一个特点是联系政策执行的不同

  阶段来考察变量对政策执行的影响。他们把政策执行的阶段划分为执行机关的政策产出、标的团体对政策产出的顺从、政策产出的实际影响、对政策产出知觉到的影响、政策的主要修正等四个阶段。

  问题的可处理性1.可资利用的理论与技术2.目标群体行为的多样性3.目标群体的人数4.目标群体行为需要调适的幅度

  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1.政策本身含有充足的因果论1.明确的政策指令2.充分的财政资源3.执行机构间与机构内部的层级整合4.建构执行机关的决定规则5.征募执行的人员6.安排外界人士参与的机会

  政策本身以外的变数1.社会经济环境与技术2.媒体对问题注意的持续3.大众的支持4.选民团体的态度与资源5.立法机关的支持6.执行人员的热忱与领导水平

  执行机关的政策产出

  目标群体对政策产出的顺眼

  执行过程的各阶段

  政策产出的实际影响

  对政策产出所知觉到的影响

  政策的主要修正

  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执行综合模型

  (六)高金等人的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型“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是麦尔科姆·L·高金(MalcolmL.Goggin)等人1990年在其著作《政策执行理论与实务:迈向第三代政策执行模型》中提出来的(关于其内容,前文已有所叙述)。政府间执行沟通模式是一种较新型的政策执行模式,其执行沟通模型是:

  --

  --

  自变量联邦政府层次的诱因与限制

  中介变量

  州政府州政府决策结果能力

  州和地方政府层次的诱因与限制

  因变量

  反馈

  州政府执行

  高金等人的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型

  --

  

  

篇七: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理论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完整版)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在业已建立起来的政策执行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有影响性的政策执行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史密斯的过程模型美国政策科学家史密斯(T.B.Smith)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其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如下:

  政

  策

  制

  定

  政策

  过

  程

  执行机构

  目标群体

  理想化政策

  政策环境

  紧张处理

  反馈

  建制

  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1)理想化的政策。它是政策制定者试图导致的理想化的相互作用形式;(2)目标群体.它是受政策影响而必须采取新的相互作用形式的那些人组成,他们受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必须作出适当的反应以符合政策要求;(3)执行机构.它通常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单位;(4)环境因素。它通常包括环境中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因素。如史密斯认为,“可以把环境因素想象成一种约束通道,政策的执行必须通过这个通道。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可能对不同的政策起着支配作用。”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即是说明: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关的前提条件,即

  1

  (完整版)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者,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要因素.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政策的类型、政策的渊源、范围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关的结构和人员、主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均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118]

  (二)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于1976年在其代表作《互相调适的政策执行》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执行的互动模型。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质上就是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行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行为调适的程度。其模型如下:

  环境因素

  相互调适部分

  政

  政

  受

  策

  调适

  影

  策

  执

  策略

  行

  响

  者

  者

  反馈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即是说明:(1)尽管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在需求与观点上可

  能存在着不一致,但是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利益关系,所以,双方必须作出让步和妥协,寻求一个可以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2)鉴于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均富有弹性,它们可

  以依据环境因素和政策接受者的需求与观点的改变而变化;(3)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

  的相互调适过程并非传统理论者所说的“上令下行"的单向信息流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双方在相互调适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4)政策接受者的利益、

  2

  (完整版)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价值与观点将反馈到政策上,以左右政策质执行者的利益、价值和观点。因此,在政策执行的调适模型中,有两个方面发生互动,一是政策执行者一方,二是受政

  策实施影响的一方。在这两方中都存在一些可以进行相互调适的部分。政策执行的过程就是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调适策略的过程。因此,按照麦克拉夫林的说法也可以这样说:成功的政策方案有赖于成功的政策执行过程,而成功的执行过程则有赖于成功的相互调适过程。

  (三)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政策执行的循环模型是当代美国政策学家马丁·雷恩(M.Rein)和佛朗西·F·拉比诺维茨(F.F。Rabinovitz)1978年在他们的合著《执行的理论观》一文中提出来的。他们把政策执行过程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纲领发展阶段、资源分配阶段和监督阶段。所谓纲领发展是指将立法机关的意图转化为行政机关执行政策的规范和纲领;所谓资源的分配是指将政策执行所需要的资源平均分配给执行者;所谓监督是指对政策执行过程与成果加以评估,确认执行者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监督包括监督、审计和评估三种形式。其政策执行循环模型如下:

  拟定纲领

  执行原则1.合法原则2.理性原则3.共识原则

  分配资源

  监督过程

  环境条件1、目标显著性2、程序复杂性3、可利用资源的性质与层次

  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

  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即是说明:政策执行是一个拟定执行纲领、分配资源和监督三个阶段不断循环的过程;并且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单向流动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双向循环的复

  3

  (完整版)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杂动态过程;循环不仅是周期性的,而且政策执行的这种循环过程也必然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冲击.这些环境条件包括三类因素,即目标的显著性、程序的复杂性、可利用资源的性质与层次等等。

  (四)米德和霍恩的系统模型这是米德(D。S。VanMeter)和霍恩(C。E.VanHorn)于1975年在其论文《政策执行过

  程:概念性框架》一文中提出来的。他们在构建政策执行的系统模型过程中提出了影响到政策产生的几个相关因素:(1)政策标准与目标;(2)政策资源;(3)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化行动;(4)执行机构的特性;(5)经济与政治环境;(6)执行人员的意向。其系统模型如下:

  标准与目标政策

  资源

  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化能力执行机构的特性

  经济与政治环境

  政

  执行人员策

  的意向

  执

  行

  米德和霍恩的系统模型

  (五)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执行综合模型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执行综合模型,也叫公共政策执行的变数模型.该模型是美国政策

  学家萨巴蒂尔(P.Sabatier)和马兹曼尼安(D。Mazmanian)1979年在其论文《公共政策的执行:一个分析框架》中提出来的,他们是较早对政策执行过程的变量进行研究的学者。他们认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起较大作用的主要变数可以分为三类:(1)政策问题的可处理性;(2)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3)政策本身以外的变数。政策问题的可处理性包括:现存的能对政策问

  4

  (完整版)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题加以处理的有效理论和技术及运用时的困难程度;标的集团行为的多样性;标的集团所占人口的比重;标的集团行为需要改变和调适的幅度等等.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包括:明确和一致的政策目标;政策本身存在的合理的因果关系;充足的财政资源;执行机关内部的层次性整合;执行单位的决定规则;执行机构的人员征募;机构外人士的正式参与等等。政策本身以外的变数包括: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大众支持;传媒的持续注意程度与态度;支持集团的态度与资源;权威当局的支持;执行人员的工作热情和领导水平等等.其执行模型如下。

  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综合执行模型的一个特点是联系政策执行的不同阶段来考察变量对政策执行的影响。他们把政策执行的阶段划分为执行机关的政策产出、标的团体对政策产出的顺从、政策产出的实际影响、对政策产出知觉到的影响、政策的主要修正等四个阶段。

  问题的可处理性1.可资利用的理论与技术2.目标群体行为的多样性3.目标群体的人数4.目标群体行为需要调适的幅度

  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1.政策本身含有充足的因果论1.明确的政策指令2.充分的财政资源3.执行机构间与机构内部的层级整合4.建构执行机关的决定规则5.征募执行的人员6.安排外界人士参与的机会

  政策本身以外的变数1.社会经济环境与技术2.媒体对问题注意的持续3.大众的支持4.选民团体的态度与资源5.立法机关的支持6.执行人员的热忱与领导水平

  执行机关的政策产出

  目标群体对政策产出的顺眼

  执行过程的各阶段

  政策产出的实际影响

  对政策产出所知觉到的影响

  政策的主要修正

  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执行综合模型

  5

  (六)高金等人的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型

  (完整版)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是麦尔科姆·L·高金(MalcolmL。Goggin)等人1990年在其著作

  《政策执行理论与实务:迈向第三代政策执行模型》中提出来的(关于其内容,前文已有所叙

  述).政府间执行沟通模式是一种较新型的政策执行模式,其执行沟通模型是:

  自变量联邦政府层次的诱因与限制

  中介变量

  州政府州政府决策结果能力

  州和地方政府层次的诱因与限制

  因变量

  反馈

  州政府执行

  高金等人的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型

  6

  

  

篇八: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理论

  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组织理论学派

  (一)主讲部分

  关于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界定,长期以来学术界形成了行动学派和组织理论学派两大流派。尽管他们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政策执行进行了描述,但我们小组更倾向于组织理论学派的观点。

  以下是对组织理论学派的介绍以及本小组赞成该学派理论观点的原因。

  1.组织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观点

  (1)

  代表人物:J-佛瑞斯特、艾利森、唐斯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J-佛瑞斯特则提出: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政策规划者应该通过先行的分析,改变以往的顺应行为,政策执行机构和人员应当加强预期分析能力。

  因为顺应行为强调对政策目标和政策规定的遵从,依法行政,基本不要求政策执行机关及其人员面对实际情况而对政策进行灵活性的发挥,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预见分析、审查检视能力。这在瞬息万变、危机四伏的现代社会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至少是低效率的,提高了产生公共政策执行“虚脱”的可能性,降低了可能取得的政策效果。所谓政策执行机构和人员的预期分析能力,是在危机事件或事态发生之前预感并相应采取步骤和程序加以有效对付的能力,它直接影响政策执行是否成功。J-佛瑞斯特认为,预期分析能力包括三个成梯次的阶段:能过想像政策执行后在制度、文化等方面可能出现的特征;能过预备和管理诸多方案的论证;能过准确和有效地提出自己关于最终方案和替代方案的正式分析。但这种能力不是任意的推断和想象,它是基于组织行为、规范、文化而作出的综合判断,而是建立在组织人员的创造力基础之上的。

  (2)其主要观点包括三个方面:

  a.组织是政策执行的主体,执行的行动环节主要由组织来完成,研究执行必须充分了解组织的运作。故此,C-P-斯诺和特里林曾说道:“只有了解组织是怎么工作的,才能理解所要执行的政策,也才能知道他在执行中是如何被调整和塑造的。”

  b.组织的设置、特点、运作、沟通和内部结构等都影响政策的有效执行,而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与非正式的属性也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目标的能力。

  c.组织的研究可以从政策执行的角度反映公共政策的过程和特点,要想通过执行研究更广泛、深入地反映生活,就必须研究执行组织,研究官僚机构。

  总之,组织理论学派强调政策执行组织机构的作用,认为任何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得以实施的。没有一定的组织机构作依托,没有一定的组织原则作保证,任何政策目标都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政策构想阶段。因此,该理论认为,尽管政策执行不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组织问题是其中恒定的关键原因之一。同时,政策能否有效执行,关键在于执行机构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要看能否理解和领会政策。能否具有执行的积极性,客观上要看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源,是否拥有足够的执行能力。

  2.就政策执行的组织理论而言,本小组有四种考察视角:

  (1)系统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非常关注组织自身建设对政策执行的影响,追求组织目标的最大化,依据组织的层级体制和职能分工来完成政策执行。

  (2)官僚过程模式:政策执行是官僚组织在行使例行规范和自由裁量权的过程实现的组织职能。

  (3)组织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打破系统模式和官僚模式的僵化和节制,力图通过对组织成员需求的满足来增强他们对组织目标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更好地促进政策执行的效果。

  (4)冲突与议价模式:组织内部存在多样的利益需求和各种矛盾冲突,政策执行是否成功取决于不同的冲突主体在冲突中获得益处的可能性。

  3.本小组赞成组织理论学派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将官僚制运作、组织发展和组织冲突列入到政策执行的研究中,可以使我们对政策执行的认识更加全面;

  (2)强调执行者对政策执行的重要作用,以及其不只是机械的执行和顺从,已有分析、预测、调节、创新的能力,这也更符合事实。

  (3)依托组织完成公共政策执行,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a.公共政策执行过程是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的有机运动,组织通过科学、、高效、合理的配置这些要素,使其在组织的管理调度下为达到政策目标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能量,以高效率地完成政策执行过程。

  b.组织可以给予执行人员发挥智力、才能的空间,有效地将不同能力的人员组织在一起,整合人员集体智慧,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而服务。

  c.公共政策执行组织的机构和人员具有预期分析能力,有效地降低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确定风险和危机,大大提高了公共政策的可操作性。

  d.组织原则(是组织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的集中体现,不同的原则可以适应不同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机构(根据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分配权力,决定适用集权还是分权)、运作方式(可以是依靠权威、命令的单方面沟通,也可以是建立共识的双向互动,就现代政府的公共政策而言,建立共识,双向互动更能降低公共政策执行成本,提高执行效率)的灵活性可以适应不同的公共政策,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效率。

  总之,考察政策执行过程首先要考察负责执行的组织。只有了解组织是怎样工作的,才能理解所要执行的政策,也才知道他在实际中是如何被调整和塑造的。

  (二)补充部分

  1.行动学派的政策学家包括琼斯、爱德华兹和霍恩等人,他们皆认为政策执行并不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是一种活动或行动的过程。

  2.行动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代表人物琼斯认为“政策执行是将一项政策付诸实施的各项活动,在诸多活动中,要以解释、组织和实施三者最为重要。”霍恩认为:“政策执行指公私人民或团体为了致力于先前政策决定所设立的政策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各项行动,这些行动包括,一是讲政策转化成为可以运作的努力;二是为实现政策所确定的目标而做出持续的努力。”由此可见:

  (1)行动学派关注政策作为行动指南的指导性作用,强调政策执行的关键问题在于政策执行机关如何采取政策行动。

  (2)强调只要政策行动坚强有力、行动方法切实可行,就可以较为顺利地实行政策目标,合理的政策执行活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政策决定的局限和无能。

  (3)强调唯有通过行动,抽象的价值规范才能转化为具体的社会现实。

  

篇九: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理论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完整版)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在业已建立起来的政策执行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有影响性的政策执行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史密斯的过程模型美国政策科学家史密斯(T。B。Smith)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其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如下:

  政

  策

  制

  定

  政策

  过

  程

  执行机构

  目标群体

  理想化政策

  政策环境

  紧张处理

  反馈

  建制

  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1)理想化的政策。它是政策制定者试图导致的理想化的相互作用形式;(2)目标群体。它是受政策影响而必须采取新的相互作用形式的那些人组成,他们受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必须作出适当的反应以符合政策要求;(3)执行机构。它通常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单位;(4)环境因素。它通常包括环境中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因素。如史密斯认为,“可以把环境因素想象成一种约束通道,政策的执行必须通过这个通道。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可能对不同的政策起着支配作用。"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即是说明: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关的前提条件,

  1

  (完整版)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即“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者,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要因素。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政策的类型、政策的渊源、范围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关的结构和人员、主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均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118]

  (二)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于1976年在其代表作《互相调适的政策执行》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执行的互动模型.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质上就是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行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行为调适的程度。其模型如下:

  环境因素

  相互调适部分

  政

  政

  受

  策

  调适

  影

  策

  执

  策略

  行

  响

  者

  者

  反馈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即是说明:(1)尽管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在需求与观点上可

  能存在着不一致,但是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利益关系,所以,双方必须作出让步和妥协,寻求一个可以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2)鉴于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均富有弹性,它

  们可以依据环境因素和政策接受者的需求与观点的改变而变化;(3)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

  之间的相互调适过程并非传统理论者所说的“上令下行”的单向信息流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双方在相互调适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4)政策接受者

  2

  (完整版)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的利益、价值与观点将反馈到政策上,以左右政策质执行者的利益、价值和观点。因此,在政策执行的调适模型中,有两个方面发生互动,一是政策执行者一方,二是受政策

  实施影响的一方。在这两方中都存在一些可以进行相互调适的部分。政策执行的过程就是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调适策略的过程。因此,按照麦克拉夫林的说法也可以这样说:成功的政策方案有赖于成功的政策执行过程,而成功的执行过程则有赖于成功的相互调适过程。

  (三)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政策执行的循环模型是当代美国政策学家马丁·雷恩(M。Rein)和佛朗西·F·拉比诺维茨(F。F。Rabinovitz)1978年在他们的合著《执行的理论观》一文中提出来的。他们把政策执行过程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纲领发展阶段、资源分配阶段和监督阶段.所谓纲领发展是指将立法机关的意图转化为行政机关执行政策的规范和纲领;所谓资源的分配是指将政策执行所需要的资源平均分配给执行者;所谓监督是指对政策执行过程与成果加以评估,确认执行者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监督包括监督、审计和评估三种形式。其政策执行循环模型如下:

  拟定纲领

  执行原则1.合法原则2.理性原则3.共识原则

  分配资源

  监督过程

  环境条件1、目标显著性2、程序复杂性3、可利用资源的性质与层次

  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

  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即是说明:政策执行是一个拟定执行纲领、分配资源和监督三个阶段不断循环的过程;并且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单向流动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双向循环

  3

  (完整版)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的复杂动态过程;循环不仅是周期性的,而且政策执行的这种循环过程也必然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冲击。这些环境条件包括三类因素,即目标的显著性、程序的复杂性、可利用资源的性质与层次等等。

  (四)米德和霍恩的系统模型这是米德(D.S。VanMeter)和霍恩(C。E.VanHorn)于1975年在其论文《政策执行过

  程:概念性框架》一文中提出来的。他们在构建政策执行的系统模型过程中提出了影响到政策产生的几个相关因素:(1)政策标准与目标;(2)政策资源;(3)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化行动;(4)执行机构的特性;(5)经济与政治环境;(6)执行人员的意向。其系统模型如下:

  标准与目标政策

  资源

  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化能力执行机构的特性

  经济与政治环境

  政

  执行人员策

  的意向

  执

  行

  米德和霍恩的系统模型

  (五)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执行综合模型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执行综合模型,也叫公共政策执行的变数模型。该模型是美国政

  策学家萨巴蒂尔(P.Sabatier)和马兹曼尼安(D。Mazmanian)1979年在其论文《公共政策的执行:一个分析框架》中提出来的,他们是较早对政策执行过程的变量进行研究的学者。他们认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起较大作用的主要变数可以分为三类:(1)政策问题的可处理性;(2)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3)政策本身以外的变数。政策问题的可处理性包括:现存的能对政策

  4

  (完整版)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问题加以处理的有效理论和技术及运用时的困难程度;标的集团行为的多样性;标的集团所占人口的比重;标的集团行为需要改变和调适的幅度等等。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包括:明确和一致的政策目标;政策本身存在的合理的因果关系;充足的财政资源;执行机关内部的层次性整合;执行单位的决定规则;执行机构的人员征募;机构外人士的正式参与等等。政策本身以外的变数包括: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大众支持;传媒的持续注意程度与态度;支持集团的态度与资源;权威当局的支持;执行人员的工作热情和领导水平等等。其执行模型如下。

  

篇十: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理论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在业已建立起来的政策执行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有影响性的政策执行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史密斯的过程模型美国政策科学家史密斯(T.B.Smith)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

  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其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如下:

  执行机构

  目标群体

  政

  策

  制

  定

  政策

  理想化政策

  过

  程

  紧张

  政策环境

  处理

  反馈建制

  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1)理想化的政策。它是政策制定者试图导致的理想化的相互作用形式;(2)目标群体。它是受政策影响而必须采取新的相互作用形式的那些人组成,他们受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必须作出适当的反应以符合政策要求;(3)执行机构。它通常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单位;(4)环境因素。它通常包括环境中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因素。如史密斯认为,“可以把环境因素想象成一种约束通道,政策的执行必须通过这个通道。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可能对不同的政策起着支配作用。”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即是说明: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关的前提条件,即“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者,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要因素。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政策的类型、政策的渊源、范围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关的结构和人员、主

  1

  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

  均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118](二)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

  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于1976年在其代表作《互相调适的政策执行》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执行的互动模型。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质上就是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行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行为调适的程度。其模型如下:

  环境因素

  相互调适部分

  政

  政

  受

  策

  调适

  影

  策

  执

  策略

  行

  响

  者

  者

  反馈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即是说明:(1)尽管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在需求与观点上可能存在着不一致,但是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利益关系,所以,双方必须作出让步和妥协,寻求一个可以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2)鉴于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均富有弹性,它们可以依据环境因素和政策接受者的需求与观点的改变而变化;(3)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的相互调适过程

  并非传统理论者所说的“上令下行”的单向信息流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双方在相互调适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4)政策接受者的利益、价值与观点将反馈到政策上,以左右政策质执行者的利益、价值和观点。

  因此,在政策执行的调适模型中,有两个方面发生互动,一是政策执行者一方,二是受政策实施影响的一方。在这两方中都存在一些可以进行相互调适的部

  2

  分。政策执行的过程就是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调适策略的过程。因此,按照麦克

  拉夫林的说法也可以这样说:成功的政策方案有赖于成功的政策执行过程,而成

  功的执行过程则有赖于成功的相互调适过程。

  (三)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

  政策执行的循环模型是当代美国政策学家马丁·雷恩(

  M.Rein)和佛朗

  西·F·拉比诺维茨(F.F.Rabinovitz)1978年在他们的合著《执行的理论观》一

  文中提出来的。他们把政策执行过程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纲领发展阶段、资源分配阶段和监督阶段。所谓纲领发展是指将立法机关的意图转化为行政机关执行政策的规范和纲领;所谓资源的分配是指将政策执行所需要的资源平均分配给执行者;所谓监督是指对政策执行过程与成果加以评估,确认执行者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监督包括监督、审计和评估三种形式。其政策执行循环模型如下:

  拟定纲领

  执行原则1.合法原则2.理性原则3.共识原则

  分配资源

  监督过程

  环境条件1、目标显著性2、程序复杂性3、可利用资源的性质与层次

  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

  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即是说明:政策执行是一个拟定执行纲

  领、分配资源和监督三个阶段不断循环的过程;并且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单向流动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双向循环的复杂动态过程;循环不仅是周期性的,而且政策执行的这种循环过程也必然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冲击。这些环境条件包括三类因素,即目标的显著性、程序的复杂性、可利用资源的性质与层次等等。

  (四)米德和霍恩的系统模型

  3

  这是米德(D.S.VanMeter)和霍恩(C.E.VanHorn)于1975年在其论文《政策执行过程:概念性框架》一文中提出来的。他们在构建政策执行的系统模型过程中提出了影响到政策产生的几个相关因素:(1)政策标准与目标;(2)政策资源;(3)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化行动;(4)执行机构的特性;(5)经济与政治环境;(6)执行人员的意向。其系统模型如下:

  标准与目标政策

  资源

  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化能力执行机构的特性

  经济与政治环境

  政

  执行人员策

  的意向

  执

  行

  米德和霍恩的系统模型

  (五)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执行综合模型

  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执行综合模型,也叫公共政策执行的变数模型。该模型是美国政策学家萨巴蒂尔(P.Sabatier)和马兹曼尼安(D.Mazmanian)1979年在其论文《公共政策的执行:一个分析框架》中提出来的,他们是较早对政策

  执行过程的变量进行研究的学者。他们认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起较大作用的主要变数可以分为三类:(1)政策问题的可处理性;(2)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3)政策本身以外的变数。政策问题的可处理性包括:现存的能对政策问题加以处理的有效理论和技术及运用时的困难程度;标的集团行为的多样性;标的集团所占人口的比重;标的集团行为需要改变和调适的幅度等等。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包括:明确和一致的政策目标;政策本身存在的合理的因果关系;充足的财政资源;执行机关内部的层次性整合;执行单位的决定规则;执行机构的人员征募;机构外人士的正式参与等等。政策本身以外的变数包括: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大众支持;传媒的持续注意程度与态度;支持集团的态度与资源;权威当局的支

  

篇十一: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理论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在业已建立起来的政策执行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有影响性的政策执行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史密斯的过程模型美国政策科学家史密斯(T.B.Smith)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其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如下:

  执行机构

  政

  -nr

  策

  制

  定过

  政策---->

  程

  理想化政策

  4

  h1

  !

  政策环境

  V

  反馈

  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紧张处理建制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1)理想化的政策。它是政策制定者试图导致的理想化的相互作用形式;(2)目标群体。它是受政策影响而必须采取新的相互作用形式的那些人组成,他们受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必须作出适当的反应以符合政策要求;(3)执行机构。它通常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单位;(4)环境因素。它通常包括环境中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因素。如史密斯认为,“可以把环境因素想象成一种约束通道,政策的执行必须通过这个通道。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可能对不同的政策起着支配作用。”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即是说明: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关的前提条件,即“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者,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要因素。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政策的类型、政策的渊源、范围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关的结构和人员、主

  1/6'.

  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

  均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

  [118]

  (二)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于1976年在其代表作《互相调适的政策执行》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执行的互动模型。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质上就是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行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行为调适

  的程度。其模型如下:

  环境因素

  A

  政

  受

  策

  执

  影

  行者

  响

  者

  反馈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即是说明:(1)尽管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在需求与观点上可能存在着不一致,但是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利益关系,所以,双方必须作出让步和妥协,寻求一个可以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

  鉴于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均富有弹性,它们可以依据环境因素和政策接受者的需求与观点的改变而变化;(3)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的相互调适过程

  并非传统理论者所说的“上令下行”的单向信息流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政

  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双方在相互调适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

  (4)政

  策接受者的利益、价值与观点将反馈到政策上,以左右政策质执行者的利益、价值和观

  点。因此,在政策执行的调适模型中,有两个方面发生互动,一是政策执行者方,二是受

  政策实施影响的一方。在这两方中都存在一些可以进行相互调适的部

  2/6'.

  分。政策执行的过程就是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调适策略的过程。因此,按照麦克拉夫林的说法也可以这样说:成功的政策方案有赖于成功的政策执行过程,而成功的执行过程则有赖于成功的相互调适过程。

  (三)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

  政策执行的循环模型是当代美国政策学家马丁•雷恩(

  M.Rein)和佛朗

  西-F•拉比诺维茨(F.F.Rabinovitz)1978年在他们的合著《执行的理论观》文中提

  出来的。他们把政策执行过程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纲领发展阶段、资源分配阶段和监

  督阶段。所谓纲领发展是指将立法机关的意图转化为行政机关执行政策的规范和纲领;所

  谓资源的分配是指将政策执行所需要的资源平均分配给执行者;所谓监督是指对政策执行

  过程与成果加以评估,确认执行者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监督包括监督、审计和评估三

  种形式。其政策执行循环模型如下:

  拟定纲领

  执行原则1.合法原则2.理性原则3.共识原则

  监督过程

  环境条件

  1、目标显著性2、程序复杂性3、可利用资源的性质与层次

  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

  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即是说明:政策执行是一个拟定执行纲领、分配资源和监督三个阶段不断循环的过程;并且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单向流动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双向循环的复杂动态过程;循环不仅是周期性的,而且政策执行的这种循环过程也必然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冲击。这些环境条件包括三类因素,即目标的显著性、程序的复杂性、可利用资源的性质与层次等等。

  (四)米德和霍恩的系统模型

  3/6'.

  这是米德(D.S.VanMeter)和霍恩(C.E.VanHorn)于1975年在其论文《政策执行过程:概念性框架》一文中提出来的。他们在构建政策执行的系统模型过程中提出了影响到政策产生的几个相关因素:(1)政策标准与目标;(2)政策资源;(3)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化行动;(4)执行机构的特性;(5)经济与政治环境;

  (6)执行人员的意向。其系统模型如下:

  执行人员的意向

  政策执行

  米德和霍恩的系统模型

  (五)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执行综合模型

  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执行综合模型,也叫公共政策执行的变数模型。该模型是美国政策学家萨巴蒂尔(P.Sabatier)和马兹曼尼安(D.Mazmaniar)1979年在其论文《公共政策的执行:一个分析框架》中提出来的,他们是较早对政策执行过程的变量进行研究的学者。他们认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起较大作用的主要变数可以分为三类:(1)政策问题的可处理性;(2)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3)政策本身以外的变数。政策问题的可处理性包括:现存的能对政策问题加以处理的有效理论和技术及运用时的困难程度;标的集团行为的多样性;标的集团所占

  人口的比重;标的集团行为需要改变和调适的幅度等等。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包括:明确和一致的政策目标;政策本身存在的合理的因果关系;充足的财政资源;

  

篇十二: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理论

 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政策的类型政策的渊源范围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关的结构和人员主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均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在业已建立起来的政策执行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有影响性的政策执行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史密斯的过程模型美国政策科学家史密斯(T.B.Smith)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其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如下:

  执行机构

  目标群体

  政策制定过程

  政策

  理想化政策紧张政策环境处理反馈建制

  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1)理想化的政策。它是政策制定者试图导致的理想化的相互作用形式;(2)目标群体。它是受政策影响而必须采取新的相互作用形式的那些人组成,他们受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必须作出适当的反应以符合政策要求;(3)执行机构。它通常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单位;(4)环境因素。它通常包括环境中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因素。如史密斯认为,“可以把环境因素想象成一种约束通道,政策的执行必须通过这个通道。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可能对不同的政策起着支配作用。”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即是说明: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关的前提条件,即“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者,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要因素。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政策的类型、政策的渊源、范围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关的结构和人员、主

  1

  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均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118](二)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于1976年在其代表作《互相调适的政策执行》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执行的互动模型。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质上就是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行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行为调适的程度。其模型如下:

  环境因素相互调适部分

  政策

  政策执行者反馈

  调适策略

  受影响者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即是说明:(1)尽管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在需求与观点上可能存在着不一致,但是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利益关系,所以,双方必须作出让步和妥协,寻求一个可以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2)鉴于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均富有弹性,它们可以依据环境因素和政策接受者的需求与观点的改变而变化;(3)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的相互调适过程并非传统理论者所说的“上令下行”的单向信息流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双方在相互调适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4)政策接受者的利益、价值与观点将反馈到政策上,以左右政策质执行者的利益、价值和观点。因此,在政策执行的调适模型中,有两个方面发生互动,一是政策执行者一方,二是受政策实施影响的一方。在这两方中都存在一些可以进行相互调适的部

  2

  分。政策执行的过程就是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调适策略的过程。因此,按照麦克拉夫林的说法也可以这样说:成功的政策方案有赖于成功的政策执行过程,而成功的执行过程则有赖于成功的相互调适过程。(三)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政策执行的循环模型是当代美国政策学家马丁·雷恩(M.Rein)和佛朗西·F·拉比诺维茨(F.F.Rabinovitz)1978年在他们的合著《执行的理论观》一文中提出来的。他们把政策执行过程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纲领发展阶段、资源分配阶段和监督阶段。所谓纲领发展是指将立法机关的意图转化为行政机关执行政策的规范和纲领;所谓资源的分配是指将政策执行所需要的资源平均分配给执行者;所谓监督是指对政策执行过程与成果加以评估,确认执行者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监督包括监督、审计和评估三种形式。其政策执行循环模型如下:

  拟定纲领执行原则1.合法原则2.理性原则3.共识原则监督过程

  环境条件

  分配资源

  1、目标显著性2、程序复杂性3、可利用资源的性质与层次

  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即是说明:政策执行是一个拟定执行纲领、分配资源和监督三个阶段不断循环的过程;并且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单向流动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双向循环的复杂动态过程;循环不仅是周期性的,而且政策执行的这种循环过程也必然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冲击。这些环境条件包括三类因素,即目标的显著性、程序的复杂性、可利用资源的性质与层次等等。

  3

  (四)米德和霍恩的系统模型这是米德(D.S.VanMeter)和霍恩(C.E.VanHorn)于1975年在其论文《政策执行过程:概念性框架》一文中提出来的。他们在构建政策执行的系统模型过程中提出了影响到政策产生的几个相关因素:(1)政策标准与目标;(2)政策资源;(3)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化行动;(4)执行机构的特性;(5)经济与政治环境;(6)执行人员的意向。其系统模型如下:

  标准与目标

  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化能力政策执行

  政策

  执行机构的特性

  执行人员的意向

  资

  源

  经济与政治环境

  米德和霍恩的系统模型

  (五)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执行综合模型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执行综合模型,也叫公共政策执行的变数模型。该模型是美国政策学家萨巴蒂尔(P.Sabatier)和马兹曼尼安(D.Mazmanian)1979年在其论文《公共政策的执行:一个分析框架》中提出来的,他们是较早对政策执行过程的变量进行研究的学者。他们认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起较大作用的主要变数可以分为三类:(1)政策问题的可处理性;(2)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3)政策本身以外的变数。政策问题的可处理性包括:现存的能对政策问题加以处理的有效理论和技术及运用时的困难程度;标的集团行为的多样性;标的集团所占人口的比重;标的集团行为需要改变和调适的幅度等等。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包括:明确和一致的政策目标;政策本身存在的合理的因果关系;充足的财政资源;执行机关内部的层次性整合;执行单位的决定规则;执行机构的人员征募;机构外人士的正式参与等等。政策本身以外的变数包括: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

  4

  大众支持;传媒的持续注意程度与态度;支持集团的态度与资源;权威当局的支持;执行人员的工作热情和领导水平等等。其执行模型如下。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综合执行模型的一个特点是联系政策执行的不同阶段来考察变量对政策执行的影响。他们把政策执行的阶段划分为执行机关的政策产出、标的团体对政策产出的顺从、政策产出的实际影响、对政策产出知觉到的影响、政策的主要修正等四个阶段。

  1.2.3.4.

  问题的可处理性可资利用的理论与技术目标群体行为的多样性目标群体的人数目标群体行为需要调适的幅度

  政策本身的规制能力1.政策本身含有充足的因果论1.明确的政策指令2.充分的财政资源3.执行机构间与机构内部的层级整合4.建构执行机关的决定规则5.征募执行的人员6.安排外界人士参与的机会

  政策本身以外的变数1.社会经济环境与技术2.媒体对问题注意的持续3.大众的支持4.选民团体的态度与资源5.立法机关的支持6.执行人员的热忱与领导水平

  执行过程的各阶段执行机关的政策产出目标群体对政策产出的顺眼政策产出的实际影响对政策产出所知觉到的影响政策的主要修正

  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执行综合模型(六)高金等人的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型“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是麦尔科姆·L·高金(MalcolmL.Goggin)等人1990年在其著作《政策执行理论与实务:迈向第三代政策执行模型》中提出来的(关于其内容,前文已有所叙述)。政府间执行沟通模式是一种较新型的政策执行模式,其执行沟通模型是:

  5

  自变量联邦政府层次的诱因与限制

  中介变量

  因变量

  反馈

  州政府决策结果

  州政府能力

  州政府执行

  州和地方政府层次的诱因与限制

  高金等人的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型

  6

  

  

推荐访问: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理论 公共政策 基本理论 执行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