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12篇

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12篇

时间:2022-11-03 17:30:05 来源:网友投稿

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12篇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5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组织进行了我为师德师风建设献一计抵制有偿家教提升教师形象倡议书签订师德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12篇,供大家参考。

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12篇

篇一: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5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组织进行了我为师德师风建设献一计抵制有偿家教提升教师形象倡议书签订师德承诺书党员结对志愿者服务签订责任书责任状讲师德正行风树形象读书活动敬业爱岗优形象同心献礼十八大教育活动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开展作风提升年活动三思三创活动等等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师德水平不断提升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3篇

  我是一名教师,自从年我走上工作岗位后,我肩负教师的职责,深感责任重大,不仅要教好书还要在各方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1一、自查情况

  (一)师德师风制度建设及实施情况我校结合工作实际,对照师德规范制订和完善了各项师德师风制度:1、建立了党政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如物品采购制度、中层干部选拔制度、公务招待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校务公开制度等等,针对各个部门、岗位的廉政风险通过制度进行防控。2、建立了教学工作制度,如政治学习制度、教学纪律制度、办公工作制度、会纪会风制度、教师服务制度、有偿家教处理意见等等,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3、建立了考核制度,有教师学年考核办法、师德师风监督分析制度、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奖惩制度、评价体系等,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全面监督。为了把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学年度有考核小组,对教师的师德实行一票否决,对外公布有效的投诉举报电话,设置投诉记录本,组织了学生、家长进行调查问卷,在每周的工作会议

  上都有的放矢的进行师德谈话,查漏补缺,及时整改。(二)师德师风教育培训情况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分层分批进行形式多样的师德培训。1、每学年组织新教师师德培训,新学年开学前,由校

  长组织专门本学年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举行座谈会,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要求新教师不断上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要向老教师虚心请教,多请教,尽快熟悉学校教学工作,在认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以爱心贯穿教学,做一个德艺双全的教师。

  2、每学期的暑期学校都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一星期的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学习活动,组织教师撰写学习体会并进行了交流。去年寒假也组织进行了专题学习活动,向榜样学习,制定个人修养计划、撰写师德反思。

  3、加强政治学习,每两星期都组织学习活动,学习政策法规,反面教育和正面教育相结合,敲响师德师风警钟,增强了教师自觉履行教师职责、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

  4、班主任岗位培训。为了提高班主任队伍整体素养,学校由教导处组织进行班主任工作交流学习活动,由学校优秀班主任冯璐进行经验介绍,各班主任都进行了班主任工作交流活动,介绍成功或失败的实例介绍,然后观看了全国先进班主任的讲座,最后由校长进行了总结讲话,鼓励各班主任把班级管理和德育工作扎实推进,讲究实效,不断提升自

  己的工作能力,提高班级管理水平。5、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提

  升教师的师德水平,组织进行了“我为师德师风建设献一计”、“抵制有偿家教,提升教师形象”倡议书、签订师德承诺书、党员结对、志愿者服务、签订责任书责任状、“讲师德正行风树形象读书活动”、“敬业爱岗优形象同心献礼十八大”教育活动、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开展“作风提升年”活动、“三思三创”活动等等,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师德水平不断提升,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三)师德师风监督管理情况1、巡查,值周教师和值周领导不定期对教师的上课、办公情况进行检查,值周领导专门配置了《效能建设学校自查表》、《教师及时进教室情况抽查表》和《值周教师工作职责评估》,每周至少进行1次、3次的检查,对于查实的问题分短信提醒、个别交流、开会不点名反愧点名反馈等情况进行反溃2、设立校长信箱、公布举报电话,及时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使学校师德形成制度化、常态化。3、校长室组织进行家长、学生问卷调查各1次,收集家长、学生对学校管理及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意见或建议,了解是否有违反师德的行为。4、设立家长师德监督员,每班在家长会召开之际组成

  家长师德监督员,每班1名,有问题可以直接与校长联系、反映。

  5、教导处每学期组织进行教学“五认真”检查,已形成制度化,并进行成绩评定。校长室每学期组织进行学校规范办学行为自查,开展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调查和座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四)师德师风奖惩制度情况学校把教师的师德师风情况作为考评教师的首要条件,在教师学年度绩效考核中师德师风考核作为其中的1大块内容,在教师评比先进、职务评聘、中层选拔中优先考虑师德优秀者,对师德不合格的一票否决,年度考核不合格,绩效考核不合格,并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对劝诫不改正的,解除聘用合同。二、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通过自查,我校广大教师能很好的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很好的遵守禁止性的规定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乱订教辅资料,不体罚学生,拒绝有偿家教,上课认真,批改仔细,但在自查过程中,也发现有些地方做的不够好,有待进一步的整改。(一)存在问题1、师德师风问题在部分教师身上仍有出现。特别是年轻教师、新教师中,有些是他自身都没有意识到的,仅仅靠

  政策法规、文件学习很难触及、自觉,要靠不断的抽检才能及时的整改提高,自知自觉不够。

  2、缺少扎实工作的作风。把编造资料应付检查作为实际工作,代替对学生的教育、代替班主任工作、代替家长联系工作,虚假工作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忽视了细致入微的实际工作。

  3、部分教师的教育学生的方式缺乏艺术性,有时简单粗暴,有轻微的变相体罚的倾向,特别是对待学习态度极差的学生时,耐心不够。

  4、对学生的情况做不到全面了解,仅限于上课完成教学任务,课余与学生的沟通不够,和家长的联系交流不够。

  5、学校缺少行风监督员,没有及时跟进监督员,监督员制度化建设待加强。

  6、对教师的师德师风个人档案建设有待建立。(二)整改措施针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这学期主要要做好以下工作:1、重新聘请学校行风监督员,在家长中、在社区中聘请部分人员作为学校的行风监督员,组织开展座谈,了解社会对学校教师的评价、意见和建议。2、建立学校教师师德师风个人档案,记录教师参加的师德培训、举报查出记录、奖惩记录、年度总结材料等,反映出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上的成果。

  3、进一步明确教书育人职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心,使学生爱学、乐学。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人格,不得因文化成绩跟不上而歧视学生,不得以学生上课讲话或不完成作业或迟到、旷课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如发现将严肃处理。如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造成严重恶果的,由教师承担主要责任,能进入司法程序的,就按法律程序来办。

  4、要加大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学校工作制度,严格考评机制,严明奖惩机制,真正把师德师风的考核,当作职称评聘、评优的重要内容,使广大教师真正认识到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5、要让教师摆正位置,端正态度,认真工作,团结同志,不说不利团结的话,不做不利团结的事,经常与领导进行沟通和交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子女一样的对待。

  6、领导率身垂范。学校领导必须在师德师风方面起表率作用,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要以榜样的力量、人格的魅力影响身边的每一位教师。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真正做堂堂正正的人,明明白白当领导。

  7、强化学习促提高。师德师风建设要常抓不懈。针对少部分教师责任意识缺失的问题,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多形式地进行主题教育活动,开设师德师风专栏,加强师德

  教育的学习与宣传。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21、加强学习依法执教首先,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知识容量在扩大。不

  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我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吸收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在业务上通过学习在教学方法不断有新思路、新突破,再上新台阶。其次,多年来的从教,使我认识到:只有在平凡的岗位中踏踏实实的工作,默默无闻的付出。并自觉遵守《教师法》,以它为准则,时刻提醒自己要依法执教。这样的人生才会过的充实有意义。

  2、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我热爱教育,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热爱我们的学校。因此,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都要将校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以“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精神来指引我。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工作中本着“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的原则来设计教学活动。3、热爱学生和谐发展关心、热爱孩子是教师最基本的天职。在每次的活动中,我都要以尊重孩子、热爱孩子为出发点,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不体罚和变相体罚,使孩子们愉快茁壮地成长。4、尊重家长服务家长

  家长是我们搞好工作的有力后盾,因此,在工作中,我会及时与家长沟通,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和配合,不指责、责备家长。并且在语言交流中,以平和、委婉、真诚、用诚意使家长信任我。

  5、廉洁从教,不谋私利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对学生进行有偿补课和收取额外的报酬。与家长交往中不收礼、不吃请、不叫家长办事,不进行有偿家教。

  经过自查我认为自己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政治学习有些松懈,思想认识不到位。2、教育教学方法还有些不妥当的地方,教育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3、课堂教学方法简单,观念还未彻底转变,还有些不太适应课改的要求。4、对学生德育工作还不够重视,做的还不细致.。5、工作作风不够扎实,遇到困难不能知难而进,有时有任其自然的松懈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有时畏首畏尾,不能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得还不够,因此解决学生的思想上的问题常常不能得心应手。整改措施: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决心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整改: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学习>、>等条例。要忠诚于教育事业,对教育尽心竭力,处理好

  事业需要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要关心爱护学生。要自觉为人师表,作道德的表率。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要求,应该也是对自己的要求;要求学生做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要严格要求,做出表率。

  2、加强业务学习培训,提高师德和能力素质水平,包括基本教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真正起到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

  3、改进课堂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备课,上课,吸引每一个学生认真倾听,积极大胆发言,设计作业有层次,提高教学质量.

  4、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注重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问题。

  5、调整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不为小事斤斤计较,敞开心胸宽容待人。

  今后的改进方向:要更进一步认真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及时掌握党的工作重点方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从思想上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不要遇难而退,要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总之,师德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探索;才能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

  天才能不会落伍。我决心今后更加努力学习,用现代教育思想武装自己,更加深入细致地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以自己的人生魅力去影响感化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一句话“注重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做到老,学到老。”

  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3我是一名小学教师,自走上工作岗位后,深感责任重大,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在各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这次全县开展师德师风的学习活动中,我更深深的感到,一个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会对受教育者产生多么大的春雨润无声式的影响,甚至可以使他们终身都感到受益匪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正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哪?正如有人说的那样“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重在自重。”教师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诚信立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

  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通过此次学校组织师德师风教育学习,现在就这次学习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小结:

  一、思想及工作的基本表现:自从选择了这个职业,首先,我一直爱岗敬业。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其次,我不断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献身精神,”把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看成最高美德,时时激励我,要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服从领导,不打折扣,认真、完成学校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并用“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做家长认可,学生喜欢,学校放心的“三满意”教师。在平时我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时时处处对自己严格要

  求,查找不足,努力营造一个好老师的形象。到底怎样做才能塑造一个好老师的形象,让学生喜欢上你呢?我认为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是学生喜欢的标志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教师的诗性。一个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教师,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的、纯净的底色。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因此,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你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

  要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学生闹矛盾,我给予合理的处理;学生犯了错误,我耐心地进行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我还抽时间和学生谈心、交流,和学生共同活动,缩短了师生距离,增进了师生间的相互了解等等。热爱学生,还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平时我很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

  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注意他们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程度、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差生,给予更多的关心,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尽最大的努力使他们健康成长。我们小学老师,跟学生的接触尤其多,老师的言行直接影响他们。所以我们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师德师风学习,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师德师风学习十分必要,这好像使我进入了一个较高的师德师风境界,对今后的教学教育工作无疑是有指导意义的。但是,由于本人在学习的态度,运用学习的知识到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存在不足,造成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现将我在这次师德师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1、教学理论知识水平不够,学习起来不深入。平常时间没充分利用,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看的很少。有时理论学习过后,不能及时做深入内化,加强实践、锻炼,以至于记得快、忘得也快。2、教学中,我能够详细、准确的把握教材,一般不出现知识性错误。但对于教材深处的挖掘不到位,力度不够,没把握好知识的扩散和外延。课本浅显的知识注意的比较准

  一些,自己钻研的劲头儿还不够,付出的精力还不多。3、对学生关爱不够。本人也一直爱护学生,但对学生

  的关爱投入还不够,有时不能及时发现,不能及时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有事、工作忙就会耽搁,以至于拖沓。对学生谈心、指导一次、两次,学生有没有改变,有时清楚,有时不清楚,没有转变咋办?不能及时发现,总对自己信心十足,觉得这样就万事大吉了,以至于有些时候,会在学生心中留下阴影。

  三、整改措施及方法:1、理论学习是头戏,提高自身素质是关键。坚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不玩空架子,没有理论,那来的实践,何谈自己的课堂教育?何谓有所发展?那简直是一句空话,坚持一边理论,一边实践,一边钻研,坚持记教育教学笔记,以提高自身素质为重点。作为一个教育者,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充电,千万不能让自己停滞不前。否则,会满足不了学生们的需求,让我彻底明白了:在社会信息发达的今天,在新课程教改的背景下,我们的老师不再是一个有一杯水、一桶水、常流水的人,而是一位引领着学生们教会他们去找水喝的人。2、教学中要刻苦、积极钻研。以教材为中心,学会思考课标,思考学情,也不仅限于死扣教材,要把知识延伸化、灵活化。尽量把工作闲谈的时间用你到勤奋钻研中,让自己

  的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真正学到东西。3、关爱学生,以学生发展为重。努力做到关爱每一位

  学生,不歧视后进生,让学生都充分得到个性上的发展,做到及时调查、发现、及时沟通、反馈。尊重学生、不打骂、体罚学生,以“循循善诱”为主要策略,要让每一位学生心中感觉到你这个教师是个可以接近的教师,是值得敬重、佩服的教师,是一位合格的教师,要让学生因你而幸运。

  4、努力做到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率。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学习,和他们共同钻研教学,做到共同进步,协作互助。

  最后,我还要继续正确地对待同行教师和家长以及领导提出的各种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从中看清自己平常没有察觉或没有引起重视的缺点和不足,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解决好自己的师德问题。

  总之,我通过这次的师德师风学习,得到了不少做人、尤其是身为教师应掌握的东西。今后,我还会继续向前,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在不懈的追求中完善自我,一定会把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作为奋斗的目标,我会加强师德的修炼,全方位的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篇二: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因此只有充分发挥科任老师与班主任通力合作精神共同教育学生才能形成一股强而有力的力量影响学生感化学各科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结合学科的特点将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使学生在无意中受到熏陶从而养成良好的情例如

  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学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他们的理念,生活环境及德育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德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已不适合当今学生的实际情况。家长认为孩子难管,老师感到学生难教,这已是普遍的共识。关键词:意志力道德认识教育网络诱惑意志薄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他们的理念,生活环境及德育环境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的德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已不适合当今学生的实际情况。家长认为孩子难管,老师感到学生难教,这已是普遍的共识。对此,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新一代德才兼备的人才呢?笔者就此指出目前学校德育所面临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以寻求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一、调查发现我校学生德育所存在问题的突出表现:

  1.部分学生追求时尚,浪费现象也严重。目前,乡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从而使部分学生发展到盲目追求时尚的地步。如追求发型的标新立异、服饰的牌子特色。致使校内出现了奇装怪发,男生带耳环,女生涂指甲、涂口红;随时听耳机、听手机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另外,由于家长的娇宠,学生浪费现象也日趋严重。如学生在学

  校吃早餐时,往往馒头、面包只吃一口就随手丢,操场、楼梯都随处可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些优良传统以被一些学生及家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2、厌学,钟情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由于前几年高校扩招及全球性经济萎缩,致使人才过剩,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比比皆是;另外读书不多的人也能赚大钱等负面现象的影响,使学生认为读书无用,从而厌学。表现为上课迟到,旷课或违反纪律等不良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网吧、游戏室一些娱乐场所就成了这种学生经常出没的地方,养成不良恶习;并将不良恶习带到学校里,造成不良影响。如课桌墙壁甚至厕所中都写着五花八门的污言秽语,乱扔纸屑、果皮等。学生中出现大量这种“受教育没教养”的现象。

  3、逆反心理强,道德行为失范。初中阶段的学生,逆反心理很强,常把父母老师的话当耳边风,开始顶撞甚至背道而驰。家长和老师要求他们别在晚上成群结队出去太晚,他们却深夜未归。老师教导学生要爱护公物,他们偏偏破坏公物,并以此为乐。教室的门窗常被弄坏,学校的电线、电话线常被剪断,学生喊打老师、辱骂老师现象时有发生。二、影响青少年学生德育的主要原因(一)外部客观因素

  1、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广泛接触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社会上某些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是造成

  学生道德品质不健康的社会原因。长期受到这种落后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青少年极易滋生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爱慕虚荣、拜金主义的思想意识。还有低级庸俗、黄色书籍、劣质电视节目等,也使表少年思想深受毒害。据有关调查,学生上网的内容主要是聊天、玩游戏、浏览黄色信息等,很少查阅学习资料。中学生迷恋网吧已很普遍,这不仅荒废了学业,也诱发了偷窃、诈骗、抢劫犯罪行为。

  2、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影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子女的道德品质。家庭教育中的不良因素是造成学生的不良品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家长本身品行不端。有些家长生活不检点,言行不注意,满口脏话,行为粗鲁等。这无形中使孩子沾染了坏作风。(2)只养不教,重养轻教。有些家长只重视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而忽视道德品质教育。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放松了家庭中严格的管教,造成家庭教育留有缺口。有些家长长期工作在外,孩子无人管教。如笔者所在的小镇,主要以渔业为主,绝大部分家长长期在外捕鱼,很少在家督促和指导孩子。老师上门家访经常碰不见人,信息无法及时传达给家长,形成不了教育合力。(3)两种极端,宽严过度。有些家长对子女无原则的溺爱、包庇袒护、帮孩子隐瞒遮脏,把责任推向别人。还有些家长对子女粗暴,动辄打骂、训斥、关锁、饿肚子或赶出家门这种教育方式只会使孩子

  越来越坏,造成严重后果。3、学校因素学生的道德品质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但由于考试制度的

  存在,社会、家长甚至有关这方面的领导都只注重学校的考试成绩及升学率。而教师在上述压力的影响下,不敢放手搞德育建设,致使德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搁浅。

  (二)内部心理因素1、道德认识上的肤浅、片面、无知甚至一定程度上的歪曲是一

  个重要的心理因素。由于青少年的知识经验还比较缺乏,对于道德行为认识比较肤浅、

  片面。缺乏道德评价能力,往往产生一些模糊观念或错误理解。如他们把敢于与老师顶撞视为勇敢,把执拗、固执当作是坚强的表现,把穿奇装异服、男生戴耳环视为美的表现,诸如此类的认识,在学生之间散播且形成共识。

  2、意志力薄弱,自制力不强,缺乏抗诱惑的能力。有些学生尽管懂得道德规范,但当正确的道德观念与个人欲望发生矛盾时,由于自身意志薄弱而出现不良行为。如在路上拾到钱,明知道应拾金不昧,但因控制不了诸如玩游戏的诱惑出现了贪财为己的过错;明知道不完成作业不对,但因控制不住自己,去看电视却没有按时交作业,违反按时交作业的纪律等。三、提高学生德育的对策

  针对青少年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育观念,培养正确的道德认识。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作为这个

  主渠道中的核心人物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片面强调文化素质,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或重智力轻德育的错误思想。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孙维刚老师成功的做法是高度重视德育为首的建班方针。让学生明确人生方向,产生学习动力,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培养锐意进取、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保障良好的学习秩序,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一个理性的气氛,循环有序地促进学生名事理、懂是非等良好美德的形成。

  当然,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仍会存在抵制的思想,阻碍他们对道德的要求及意义的真正理解,表现出许多错误或糊涂的观念。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错看为“逢迎”、“拍马”,把向老师反映某同学的错误行为说成“出卖朋友”,把主动做好事说成“好出风头”,把违反纪律当作“英雄行为”等。

  针对学生这种对道德准则的错误理解,老师应讲明道理,并借助现成的事例使学生看到这种错误观念及其产生的后果。使他们体会到这种错误观念的危害性,启发他们矫正的愿望,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另外,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把握好奖罚分明的原则。对于好的正确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认识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对于不好的错误的道德表现和道德言论要及时批评和教育。奖罚本身就饱含着对与错,

  是与非;通过褒什么与贬什么,从具体形象上给学生增加感性认识,这是提高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和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的有效措施之一。

  2.以课堂为阵地,将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同心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商。

  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落在班主任一个人身上,而各科的任课教师一般只是完成他们的教学任务,对于课堂管理上的问题往往都是让班主任处理。显然使德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与科任老师及其教学内容脱节,使德育工作显得势单力薄。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核心人员,在德育工作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班主任个人的作风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都会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所以在班主任的课堂上,学生会认真学习,遵守纪律。但在其他科任老师的科堂上,学生就不一定会安分守己。这正是科任教师不参与德育工作的反映。因此只有充分发挥科任老师与班主任通力合作精神,共同教育学生,才能形成一股强而有力的力量影响学生,感化学生。

  各科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结合学科的特点,将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使学生在无意中受到熏陶,从而养成良好的情商。

  例如:语文和英语科,它们在德育中的最大特点是“文以载道”。整个教材都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字里行间及对人物和事物的描写,无不反映出是非、善恶、美丑。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描述名人志士追求真理,不畏艰苦,百折不回;歌颂忘我工作,艰苦创业,为国为民,

  无私奉献……。教师只要能以真挚的感情讲述,分析这些课文,就能产生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德育作用。

  又如,通过历史课的教学,可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等方面的教育。通过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和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认识到盲目追求时尚的错误。

  2、抓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形成完善的教育网络。学校德育作为严格的系统工程,它受到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志力薄弱。如学生犯错误,总是由于某些不良的外部诱因转化为心理因素引起的。因此,在德育工作的矫正初期,首先就是要加强家庭和学校的管理,切断不良诱因(如不良场所,不良伙伴等)的影响。为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几年,教育界和社会民众比较关注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网吧、游戏机室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这是德育工作的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我们的德育工作不能只是单一的避开外部诱因,因为学生很难完全远离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也很难保证学生在新的外部诱因下不在犯错误。因此,我们在尽量避开外部诱因的同时,还要着重于学生的内部心理教育。消除学生不合理的欲念、嗜好、兴趣,提高他们的“免疫”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应尽量杜绝各种不良信息在校内传播,在采取强制措施的同时,还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联合家庭教育力

  量,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学校与家庭多联系,多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合适地解决问题,共同商讨教育办法,使学校和家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家长和老师要狠抓苗头,对症下药,防微杜渐,使不良品德消失在萌芽之中。

  3、结合实际,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处于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当今的学生不再顺从,思想前卫,自私自大,再加上年龄特征,使得他们做出某些不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他们希望人人为我,却不想我为人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却不懂的为别人奉献和付出;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却不懂得体谅他人;希望获得别人的爱,却不懂得尊重他人。这是当前中学生最大的特点。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在德育内容上,不能再继续空洞化,脱离实际;在作风上,不能停留于压服和专制。而应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例如,针对学生爱撒慌,推卸责任的现象,开展诚信教育,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观念的主题班会,形成诚信者人人夸,不诚信者遭鄙视的道德氛围,并让学生学习一些有关诚信的知识,引起学生对诚信问题的关注。针对学生的浪费和好逸恶劳的现象,开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户外实践活动。针对学生随地丢垃圾的现象,开展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板报宣传活动。针对学生自私自利的表现,开展集体主义教育,举行善待他人,宽容谦逊的专题讲座。针对学生法制观念薄弱的现象,开展法制知识竞赛活动。针对学生目前生理、

  心理的不成熟性,开展青春期教育活动等。5.重视心理辅导,因材施教,科学育人。时代的发展,人的认识也不断变化,过去德育教育单纯依靠规章

  制度,禁令去压服或制约学生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与人平等沟通的机会少,孤独、自闭、忧郁等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发达,致使未成年人犯罪和造成心理问题也日益增长,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德育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注重青少年心理辅导,使他们的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前提。因为学生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下才易于接受社会要求的各种道德规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反之,处于心理不平衡状态的青少年,往往会接受与社会规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从而逐步形成不良的品德,造成从“心理不平衡”到“品德不良”的蜕变。因此,只有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使之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才会形成正常的心理素质,从而有利于其品德的培养。教师在德育工作中除了要用心关注每个学生的情况之外,还要讲究方法,因势利诱,创造条件,让学生把自己的思想认识,见解说出来,教师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心理倾向,从正确方向进行引导启发,从而提高思想认识。认识提高了,才能正确调节自己的心态,达到理性调节自己的行为的目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

  教育家爱默森说过一句话,“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谁掌握了这把钥匙,谁将获得教育上的成功。”而尊重学生的前提是要热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而从本源来说,许多危机状态都是由于学生的自尊或人格受到损害而引起的,因而教师要时时、事事、处处注意学生的自尊与人格,避免学生陷于危机状态。老师要充分注意这一点,对差生尤其如此。要做到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

  (2)善于发现积极因素,促进自尊心,鼓励上进心。要教育好品德不良的学生光有爱心还是不够的,他们当中大多数缺乏集体荣誉感。由于受批评、歧视或惩罚而滋长起的自卑心理,常常自暴自弃,缺乏上进的勇气和动力。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委派他们去完成班集体的某些任务,以表示信任。努力使他们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焰,化为变好的内在动力;努力使他们克服自身的缺点,重建自信心。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他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般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发挥80%-90%。赏识教育是心理辅导的重要方法。(3)正确调整对学生的期望,提出切合实际目标。无论是家长对子女或老师对学生,期望要切合实际,对学生期望过高,会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压力,会使其处于恐惧、内疚、焦虑不安的境况之中。目标切实可行,使之经过能力可以达到成功,有利于心

  理健康的发展。(4)开展多种集体活动,让学生都有发挥自己才干的机会,维护

  心理健康。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创造机会让他们把

  自己的才干显示出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如仅仅注重学习,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便始终处于不利地位,处于受压抑的状态。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长,开展多方面的活动,让每个人的才能都有机会发挥或表现,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保持欢畅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心理健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关注和教育方法,使其心身健康发展,对形成良好的品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综合工程,需要全社会人员共同关注。只要社会各部门、家庭积极配合学校各阶段的德育工作,老师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结合心理辅导,齐抓共管、共同负责,就一定能够把德育工作搞好,让年轻一代健康成长。

  工山镇戴家汇初中2016年6月

  

  

篇三: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

  (二)德育课程开发和学科德育的渗透性不强中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第二个原因是德育实施方面的问题。德育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德

  育如何通过素质教育的深化使德育得到更好的落实,这其中需要有很好的载体。课堂是中学德育活动的主要渠道之一,而课程是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中学德育课程是中学德育内容与现代课程形式的组合方式。

  关于德育内容和课程形式的组合上,目前我国德育研究中基本上存在两种组合方式:一是“小德育”的“大课程观”。所谓“小德育”即指把德育理解为道德教育.而“大课程观”即“经验”本质观,即把课程内容理解为思想道德方面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总和。二是“大德育”的“小课程观”。所谓“大德育”即把德育理解为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而“小课程观”即“知识”本质观,把课程内容理解为思想道德方面知识及知识体系。把德育课程理解为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设的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教学科目及计划.其中狭义的德育课程即指具体德育课程科目,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等,广义的德育课程指所有德育课程科目的总和。这两种德育课程的组合方式均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第一种组织方式的片面性在于对德育内容理解的偏差,而第二种组合方式的片面性在于对德育课程本质理解的局限。无论是“小德育”的“大课程观”,还是“大德育"的“小课程观”都不能充分揭示中学德育课程本质.只有“大德育”的“大课程观”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小学德育课程本质,即德育在课程方面要做好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

  当前我国在德育课程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2、德育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首先,德育课程的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德育教材过于注重思想内容而忽视给学生提供可以产生真实感受和体验的材料.德育教材中对知识体系与意情教育因素的重视程度高于对能力因素的重视,学生的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往往被忽视.其次,德育课程内容的频繁变动。以思想政治课为例,据《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一书的统计:建国后北京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变动共计有33次,其中10次发生在1976年以后.从全国范围看,仅1976年以后大的变动就有3次,除了这几次大的变革之外,小的修订和调整的次数远大于3次。思想政治课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作相应和适当的调整,本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此频繁地变动大纲、教材等,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不少困难:教材频繁的变动使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可信度降低;教材频繁的“变动"既使教师对德育内容的稳定性失去信心,又难以使教师保持一个有序的、一贯性的人格形象;教材频繁的变动使课程地位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檀传宝提出了“思想政治课教材双轨制”的设想,即选择思想政治课大纲中最基础的内容,或者说经典性的内容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常规教材、基本教材,或称“硬教材"。这一教材的内容一经确定,可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与此相应,选择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中与现实生活最为接近的部分,形成活页式的思想政治课的补充教材、现实教材,或叫“软教材”。软教材可根据情况变化,反映最新理论和政策要求及国内外大事,每学期或每学年一变。上述硬、软教材在中学阶段的各年级均予以实施。整个中学阶段就形成平等存在的两种思想政治课教材体系,且两个体系教材相互衔接和照应。3、德育课程实施方法存在的问题。一是实施方法的强制化。在课堂组织上单向灌输过多,缺乏应有的交流、讨论,即使有讨论,也是为了得出既定的道德结论,而不是为了学生道德认知、道德自省能力的提高。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强暴式"传递方式,是德育人性化缺失的重要表现,也是德育教学实效性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实施方法的形式化.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德育较少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即使有实践活动也是蜻蜓点水,以点代面,导致道德实践活动走向形式注意,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4、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课程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科教学始终是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科德育在中学德育新格局中的应有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理想与信念,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传统的学科教学也注重德育的渗透,但实效性不高,其主要的原因是在课堂教育渗透德育中存在问题。这主要表现在:(1)随意化,使德育渗透流于形式而失去应有的活力,如在一些人看来,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只不过是在学科教学中加一些德育内容,或是一些德育素材的堆积;(2)表层化,只对教材的表层可见部分进行常规性德育渗透,没有对教材的德育内容进行深层挖掘,如只是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单纯地增加一些爱国志士的先进事迹等;(3)分离化,没有把课堂教学的智育与课堂应渗透的德育进行有机融合,造成在课堂教学中的学科知识和道德准则的“两张皮”。

  课程是课堂教育的核心,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中学德育如果不能与课程的开发、设置有效地结合起来,中学德育的实施永远是水中望月,镜中观花。

  (三)德育方法存在偏差,缺乏创新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在德育原则指导下,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影响中学德育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德育方法确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能不能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德育方法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德育目的和任务的实现。毛泽东曾把完成任务的方法比做桥或船。德育方法就是通往德育目标的一座桥梁或船,没有这个桥或船,德育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方法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德育的实效性。构建科学的德育方法,最有利于防止低效劳动,无效劳动和负效劳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当前在中学德育的方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重灌输,轻体验。在德育实践中我们往往把学生看成是道德知识的接受器,摸去了情感和意志的体验。重视说服教育法,注重灌输课本要求的道德要求。这实际上是“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而所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我国的德育实践常简单地将德育处理为单向度的知识传播和灌输过程,认为只要教给了关于道德的知识,学生就会获得相应的道德认识,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就能外显为一定的道德行为.这样的德育在内容上明显重理性规范,轻感性情感,学生的情感生命成长在这儿无一席之地。更何况,即使是理性的教,它也忽视了学生才是道德生成的主体,忽视了唯有被学生体认了的规范或规则,才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在这样的德育过程中,本应是“人"的学生被降格为“物”。可以说,这是一种失衡了的德育,物化了的德育,这种德育对人的发展而言本身便是不道德的。2、重规范,轻人格。传统的德育模式注重管理的效能,没有把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在德育实施过程中,许多规章制度缺乏人文关怀。我们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整体划一,将他们赶进事先设计好的框子中去,而未能注重学生的个体特征,未能深入学生的灵魂深处,无法触动心灵的琴弦,也就很难收到德育效果.3、重形式、轻内容。现有的中学德育工作过多强调社会的要求,过分地追求规模化,显得大而空,出现了只重视外在表现的形式主义,对德育工作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意义缺乏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主要表现在重计划,轻实际工作;重活动数量,轻活动质量;重搞大型活动;应该将形式与内容、动机与效果有机统一起来.4、重学校单一德育,轻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合力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经常会听到关于“5+2=0”的抱怨。意思是说学校对学生进行5天的正面教育被学校、社会对学生进行2天的“负面影响”抵消掉了。这一“公式”及其所包含着的认识不免有简单化之嫌,但这一“公式"却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我们的学

  校德育工作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割裂.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是在外界多方面信息源的影响下进行的,学生的活动往往要受到家

  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多重影响。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是一个难以分化的整体。不同影响因素之间也在相互影响,通过合力发挥作用。

  “5+2=0”的现象告诉我们在现实的德育教育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很多时候是缺乏沟通联系和组织协调配合的,存在不协调,甚至相悖的情况。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力量教育要求不一致、甚至互相冲突,形成德育上的分力和反作用力,最终影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改革中学德育方法,激发中学德育的内在活力是中学德育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提高中学德育有效性的对策

  (一)加强德育的课程化和课程的德育化,实现全方位德育时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这对加强中学德育工作,提高中学德育的有效性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2000年1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同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新课程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德育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德育课程,学校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对德育目标的思考与体验,为学生创造一种道德情景,使其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从而获得道德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德育课程化的研究和实践应该如何有效开展呢?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学德育课程无非就是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等。其实,学校德育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育类包括:班会、开学典礼、国旗下讲话、形势报告会、党(团)课等;活动类包括:军训、劳动值周班、合唱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运动会、学生干部夏令营、寻根活动、“五四”表彰会等;另外还有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参观、访问等。这些资源在日常教育中缺乏系统性,带有盲目性,而新课程要求把这些活动整合、优化,实施中强调计划、目标、时间、组织保证,就具备了课程的特点。这些德育资源在实施中,有些是集体组织,有些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生要做好三年规划,确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实施过程化评价,充分发挥这些德育资源的德育功能,实现育人的目标。在这些德育资源实施过程中,通过学生参与体验、反思感悟,同时通过成长记录、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公示等一系列环节,达到自育和他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优秀素质和品质,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学校社团也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强调了个人如何发挥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需要再用太多集体的规则约束学生,学生自己会发挥社团的作用,主动维护本社团的荣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学生管理也是具有选择性。的,学生社团招收新学员学生会、团委会改选的过程就是德育过程,赋予计划、目标、时间、组织保证,既有教育功能也课程化了.

  2、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有人称之为学科德育)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在我国,孔子在公元前六世纪就已经提出教学不但要“博学于文”,而且要“约之以礼”,强调了在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用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品德约束和规范学生.唐朝的韩愈不仅明确了教学的三项任务:“传道、授业、解惑",并且指出:“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也。”论述了“文”与“道"的关系。到宋代周敦颐正式提出“文以载道”的主张,成为语文教学界至今遵循的原则。

  在外国,从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阐述到德国赫尔巴特的班级授课制,一开始就提出教学中的德育问题。赫尔巴特说:“教学的最高和最后的目的,包括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提出要让学生在“钻研学问中掌握德行”。即使是伪称“教育无目的”的杜威,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专门从事维护正当的社会秩序的教育"。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德惠更透彻地说:“任何真正的教学莫不具有道德的力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生担任教师和校长,他认为:“物理、化学、天文、数学等科目的讲授过程为培养科学世界观提供了可能性".总之,可以说从传统教学论到现代教学论都高度强调了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和德育目的。

  3、以“大德育观”为背景,实现德育的课程化和课程的德育化.(1)实现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的统一以近代课程观念为基础的德育课程,只重视德育课程的显性层面,即把德育课程看成是学校教学计划中所列出的教学科目,而对隐含在所有课程中的具有教育性因素的隐性德育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因而有意无意地把德育课程看成是一种德育的课堂教学,并且是有关统治阶级系统知识和观念的教育活动。使德育活动局限于认识领域,而忽略其他情感、意志和活动等因素。德育课程将隐性课程纳入德育课程,进行系统开发,就使得存在于课堂、教材、学生活动、整个校园“共同体"中潜在的教育性因素,转变为具有教育性的课程因素。这样,德育课程作用的领域不只是包含认知范围,而且包含了学生情感、意志和活动乃至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生活领域,使德育课程包含在学生的一切活动过程之中.极大地拓展了德育课程的领域。这样,使得作为德育内容组织形式的德育课程,可以通过多样化、全方位的方式来对广泛复杂的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使德育手段和渠道更加丰富和多样,更好地吸纳现代德育的教育内容。(2)实现知性德育课程和实践性德育课程的统一传统的知性德育课程主要以学科课程的形式出现在学校教育计划之中.以近代课程观念为基础的直接德育课程把在学校课表上所列的专门德育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主要形态,其他各科教育作为客观上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生作用的教育环境因素而存在,使直接德育课程成为孤零零的几门专门设立的德育课程,这种知性德育课程的主要功能在于传授道德知识,发展道德认识能力.它重理智、尚系统,注重道德行为中智慧的启迪,诉诸学生的理解,养成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力,使他们对有关道德的知识、观念有系统的把握,但是它把学生课外活动等视为课程之外的因素,因而存在着局限性。现代西方德育课程把实践或活动纳入德育课程之中,强调通过设立活动性课程,通过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一切活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践性德育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课程形式,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综合知识或经验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组合方式”.马克思主义德育课程理论在重视学科德育课程,主张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实践对人的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并把与现实生活实践的结合作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马克思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未来社会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把通过智育、体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正确的途径。毛泽东认为: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3)实现德育课程整体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目前,我国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要求学校从实际出发,

  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德育课程的研究开发和实施是现代课程发展方向之一.

  (三)转换德育方法,激发德育动力1、实现德育单一的外在灌输向以主体内化为主的转化.20世纪初开始批判道德灌输,杜威首先反对灌输,他指出灌输的本质是强制性的、封闭人的思想的;是限制了儿童的智慧和道德发展的;教育要“表现个性、培养个性”。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发展了杜威的“认知—发展性”道德教育理论,为反对灌输提供了科学支撑,进一步确立了儿童在德育中的地位。他们相信儿童是自己道德的建构者,儿童的道德品质是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道德能力的发展.马斯洛、罗杰斯为反对灌输提供了心理学理论基础.其他一些教育哲学家、道德教育理论家,例如威尔逊(johnWilson)、哈尔(R.M.Hare)、阿特金森(R。F。Atkinson.)等分别从内容、意图、方法等方面批判了灌输.20世纪70年代保罗?弗莱蕾在他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指出了灌输的10个特点,系统地批判了灌输式教育。此外,体谅关心德育理论、价值澄清德育理论,都在操作层面上否定了灌输,实践了发展性德育观.西方德育的反对灌输主义,实质是体现了人类主体性的觉醒,深刻触及了德育的根本性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但是,单纯地反对灌输,进而忽视道德规范的教授,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没有主导性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的指引,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学生们怎样才不至于走上放任主义、无政府主义的道路上去?青少年怎样才不至于卷入极端个人主义漩涡?这些问题偏又是单纯反灌输的一腔热情所无法解决和克服的。所以既要汲取西方德育反灌输的养分,又要继承传统德育规范教育的成功经验,实现德育单一的外在灌输向以主体内化为主的转化。2、倡导德育生活化和生活德育化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使人生活更加幸福.现代德育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与生活疏离.在生活与德育疏离的同时,德育并没有积极应对,反而出现了背离生活的倾向,这就拉大了德育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德育成了与个人实际生活无关的活动,也就难以带来个人生活的充盈与完满。杜威和我国人民教育家很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念,认为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道德教育也不能只靠知识的传授,而应通过参与社会生活来进行。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将“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总之,现代德育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回归生活.其具体途径包括从德育走向生活和从生活走向德育.在学校德育中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2)关注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交往生活学习与人际交往是学生生活的两大重要内容,因此关注他们的学习,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帮助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教给他们有关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让他们学会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对他们来讲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在这一方面安排的内容可以有: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学会理解尊重、珍借友谊、诚实守信、尊敬长辈、团结协作等。

  二

  加强青少年道德的对策(一)改善社会德育环境,增强德育的渗透力

  我们所说的环境是指影响着青少年社会化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的就是消除或降低社会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为广大青少年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保障他们顺利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我们的经济建设,不断夯实基础;同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净化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引导青少年追求生活的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学校德育应该帮助青少年解决生活中的新问题,引导他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正确认识生活享受,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活享乐观,即享乐活动必须符合法律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导青少年合理享乐,必须有益于提高人的思想情操、文化修养,有益于形成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良好风尚: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金钱万能、高消费的歪风刮进校园,不适宜的人情消费,扭曲了学校的人际关系,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使部分青少年出现盲目攀比、追求虚荣等畸形消费心理。坚决抵制金钱万能对青少年的影响,就要在德育中引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合理消费、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等相关内容;文化本身就蕴含德育因素,特别是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以文化为载体就是结合当代中国实际,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的德育教育思想和其它国家在德育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增强现代德育教育的渗透力.还必须将这些文化精髓转化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为广大青少年价值体系的形成起到一种导向和建构作用。

  三

  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德育功能在教学中的地位给以致命一击的是十九世纪教育家斯宾塞。他在1884年提

  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得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结论。从此,科学知识成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灵丹妙药。学校异化成培养“知识人"的场所,教学成了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途径。而教学的德育功能成了教育中可有可无的点缀.这种风气随着“西学东渐”和国人对传统文化教育制约中国发展的归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的德育功能也渐渐的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功利性的应试教育和科技强国的理念加强了这一风气,以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了这样的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可怕的口号。

  在这种背景下,德育功能在教学中的地位不仅在下降,而且也带来了德育目的、方法等方面的异化。学校德育呈现以下状态:

  1、德育的边缘化在我国为了加强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实施直接德育,中小学教设有专门德育课程,有专任德育教师来承担。同时,班主任等被称为“德育工作者".德育和学科教学成了两条平行线.任何肯定都是否定,与“德育课程”对举的就应当是“非德育课程”,与“德育工作者”对举的就是“非德育工作者”。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再加上其他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制约因素,学校德育就窄化成德育课程教师和其他专职德育工作者的工作,其他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就隐退了。“专设德育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确实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两个重要渠道,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如果认为这就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全部,而否定或淡化其他教学活动和教师的道德教育功能,那就是将学校道德教育窄化了”。这种德育和智育的分离使通过教学育人的根本教育价值演化成单纯地培养知识人的工具价值。可是,“教育心智而不教育心灵就是没有进行教育。”根据隐性课程理论,道德教育的专门化也给学生造成这样一种误解,生活中可以存在道德的真空。这种教育的结果是培养了双重人格的学生,背诵着道德教条却做着非道德的事情.德育的边缘化还表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上,现在的“三好学生”评比成了“一

  好”遮百丑.教师、学生个人、学校、家长和社会关注学生成绩,这种成绩具有直接的功利价值—-升学。学生的道德发展和精神成长由于其本身无法有效量化、并且没有显见的“实际”价值而被忽视。学生评价的片面化使课堂教学中的德育资源被教师有意无意的忽视了.

  2、学科教学的“非价值”化赫尔巴特在二百年前就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而道德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准则也必然存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活动于其中的学生不能不受其熏陶、受其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说,学科教学不可能“非价值"化.这里所说的学科教学的“非价值”化是指学科教师在各种功利思想和所谓后现代观念的支配下,对自己德育责任的放逐.一是把自己定位为某一学科的教师,自己的本分就是把本学科的知识系统高效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自己在考核评优、奖励、晋级中受益。课堂教学中,师生成了没有情感交流的纯粹的知识授受关系,而非人与人的交往活动。而“当利益的追逐成为教学的目的,教育中就剩下了可见的利益(分数),教育中人性的光辉也就退场了”。二是在后现代思想的影响下,认为在价值多元的今天,学生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无权干涉。如果自己在学科教学之外对学生进行德育,对学生权利的侵犯。三是没有“隐性课程”意识,只注重显性、正规的课程教学,忽视课堂教学的道德影响。隐性课程是指“学校(含班级)社会关系结构以及学校正规课程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价值、态度、信仰等非学术性的知识”。道德教育专家科尔伯格认为隐性课程是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手段;精神病学家斯奈德也认为隐性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有参与者的价值感和自尊感,这是显性课程所不及的.教师在教学中的知识表述方式、秩序维持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是一种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它们构成了一个“磁场”,学生在其中受到道德陶冶和情感熏陶.

  四

  通过多渠道改革提高学校道德教育(3)创设适当情景,培养道德反省能力.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理论家柯尔伯格指出:“学校里的正式课程固然是影响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道德主要还是一个行为问题而不是一个课程的教授问题。事实上,学生所获得的大量价值标准通常并不是来自学校的正式课程,而是来自学校的‘隐性课程’——-学校正式课程以外的一切能对学生的行为、态度、价值观产生影响的因素。”柯尔伯格的理论认为,促进儿童的道德应该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展开,要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真正的道德氛围。他采用“道德两难法”,向儿童讲述一些是非不明、判断上进退两难的故事,并从被试者的回答中来了解他们的道德水准,提升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故事是:在欧洲,有一个妇女患了一种罕见的癌症己濒临死亡。医生认为还有一种药可以救她的命,即该镇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镭。药剂师以10倍于成本的价格2000元出售该药。病妇的丈夫海涅想尽办法也凑不足钱买药.他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求他便宜买给他或赊款给他,可药剂师就是不答应.失望之余海涅终于夜间破门而入,偷走了这种药,去救妻子的命.请问:海涅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这种道德两难问题,不同年龄、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提供不同的判断理由。“道德两难"的故事在我们的身边经常发生,它来自于现实生活,情景真实。如果我们让学生角色换位,身临其境的去体验这种道德两难的判断,学生会在不同道德水平上各抒己见,引起道德上的分歧和冲突。通过各种道德观点的交流和比较,促进了学生道德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道德反省能力。二、美化校园物质环境,陶冶大学生思想情操

  在高等学校内部,对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有影响的校园物质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内各种建筑、各种设施形成的总体环境。

  1、校园物质环境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校园物质环境是指校园空间内或校园土地上的所有铺装实体,例如建筑物、道路、草坪、山林、文体设施等。校园物质环境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它以非强制的力量,以认同与感知,影响每个学生的情操与心理,从而起到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作用。

  办好一所大学,教师和教学管理是首要条件,但校园物质环境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校园是受教育者的生存环境,不同的环境形象,形成学生特定的直觉,进而引起特定的行为。清洁卫生的食堂,可以增加食欲;整齐干净的计算机房,只能听见键盘的敲击声;宽敞明亮的图书馆,自然成为自修的最佳场所。美好的校园环境,个性化的校园建筑,可使学生思想情感爱到正面引导和积极的暗示,提高行为规范的档次,增强学生的美感,产生对校园的爱,进而爱集体、爱学校,形成自豪感,产生内聚力,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校园充满朝气。这是通过环境的观赏功能对学生的再创造。置身于优美和谐的校园,领受博大精深的教诲,树立高尚审美观念,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当然是社会主义大学理想的育人环境。

  

  

篇四: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徐迪1230112930数教2班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诸多问题,我们需要提高德育地位,优化德育环境,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1评价机制不全,教育观念转变困难重重.学校教育唯分数论,育人观念淡化。部分教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2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体验不足.德育教学以灌输和考试为主,缺乏学生的亲身参与体验.说教代替实践,学生德育生成能力薄弱.教师开展课外实践教学的工作量繁重且效果难以评估,严重影响和制约师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的积极性。3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脱离,德育资源缺乏必要整和.中小学品德教育只是整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的一个方面,从来不可能孤立地只存在于学校课堂教学之中。而目前的中小学品德教育却存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没有建立一定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影响了德育资源合力的形成和发挥.

  有效实施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1改革评价机制,促进德育观念的转变。要真正使中小学德育取得实效,还是得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小学德育中唯分数论的状况,切实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转变德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探究性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2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德育实践.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找到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德育教学.3整合各种资源,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可以通过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培训班等方式,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丰富性和感染力。通过参观访问,充分挖掘当地红色纪念场馆,养老院等潜藏的德育教育资源。同时,学校和当地政府执法部门还应当对网吧,游戏室,书摊等进行检查清理和规范整治,优化中小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用开放性的德育观念和优良的德育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篇五: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得到了全社会的共同重视。学校做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更是肩负着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历史使命。虽然长期以来,学校一直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由于社会飞速发展,观念不断更新,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例如,毒品、邪教、网络等问题都是传统德育工作中不曾出现过的新问题,过去的经验和方法显然已经不足以应对。这就需要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思路,与未成年人的思想特点、行为特点、兴趣特点相合拍,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

  一、新形势下学校德育面临的问题

  (一)现实伦理与学校教育的冲撞

  在当前社会大变革时期,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多元的价值取向、不同层次的思想观念对青少年的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1.学校所倡导的价值体系与现实生活中的伦理价值有差别。学校教育要确立集体主义价值观,面对的却是为个人打算,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要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现实中却常有助人者被诬陷;信任别人,却上当受骗;讲实惠比讲奉献更得到肯定等等。

  2.学校倡导的价值取向与大众传媒所描绘的生活方式有很大距离。社会大众传媒在主导方面虽然是积极的、健康的,但是其中不乏宣扬色情、暴力、侥幸的内容。

  (二)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交织

  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已经列入了学校德育内容并取得成效。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体现传统美德的时代特征,赋予其新的

  内涵,达到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融合统一,则是一个新问题。如奉献与责任,艰苦朴素与提高生活质量,牺牲自我与珍惜生命等等。

  (三)网络虚拟产生的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网络的扩大,形成了超越国界,超越意识形态的全球化信息网。网络的开通,使人们既沟通了思想又互不相识,在这种网络交往中可能导致失去现实感,而产生种种假象;网络的开通,也增加了自我封闭离群索居的趋势。各自在屏幕前学习、活动,与他人没有现实联系,没有真实的情感交流,同时,超地域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不同的价值观,也会导致学生产生迷茫。

  二、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议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努力,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合力。

  建议一:学校的德育工作要贴近生活。

  首先,要引导学生直面人生,即要全面认识社会。德育应摒弃过去教条式的传递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要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实际,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社会的主流,看到积极的、正面的东西,也要让他们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多元性,懂得社会上除了美好的东西之外,还存在许多不良的现象,还有消极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克服,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地位、权利、义务和责任,意识到作为一个责任公民还负有改造社会的任务。

  其次,要走进学生生活,即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教育才有针对性。在德育面前,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体的人,他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个人都是各不相同的。不了解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就不可能有的放矢。

  再次,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实践,既接受教育,又干预社会生活。学生不进入社会,不叫实践,不实践就没有心灵体验。没有进入社会的孩子,将来就没有进入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德育要贴近生活,必须要引导学生投入社会大环境中去阅读生活、体验社会,了解当今社会现实和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强烈竞争、积极合

  作以及各种复杂关系的处理。同时,德育还要干预生活。德育对社会生活的干预,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周围社区和各种实践活动场所倡导文明生活方式,从而改造周围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建议二:党委、政府要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切实增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意识,把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措施,制定中小学德育发展规划,破解阻碍德育的思想观念,改革影响德育工作质量的制度机制障碍,纠正轻视德育的短期行为,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加强德育的整体合力。要把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分析研究中小学教育工作,认真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建议三:要形成齐抓共管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加强德育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切实负起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加强指导的职责。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投入,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条件;文明办要把德育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司法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的普法教育;关工委、团委、妇联等群众团体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教育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实施、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机制。

  建议四: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要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市县区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责任,通过创办不同模式的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培训、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孩子们在健康向上、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成人成才。要特别关心单亲家庭、贫困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1当前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小学班主任承担着班级管理、常规管理、德育教育、生活保障、班级文化等方面的职责,是班级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在德育工作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对德育工作不重视

  部分小学班主任不重视德育工作,在班级管理的重心上,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班级管理制度、学生学业保障、卫生习惯等方面;在完成学校政教处下达的德育工作任务时,存在轻视、应付、懈怠的心理。如某教育局开展班主任工作常规督查时,发现很多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日志中,多是班级管理、卫生要求、行为纪律等方面的内容,在德育工作方案、德育活动组织、德育工作落实等存在很大的欠缺,反映出小学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轻视。

  

篇六: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论文】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得到了全社会的共同重视。学校做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更是肩负着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历史使命。虽然长期以来,学校一直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由于社会飞速发展,观念不断更新,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例如,毒品、邪教、网络等问题都是传统德育工作中不曾出现过的新问题,过去的经验和方法显然已经不足以应对。这就需要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思路,与未成年人的思想特点、行为特点、兴趣特点相合拍,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

  一、新形势下学校德育面临的问题

  (一)现实伦理与学校教育的冲撞

  在当前社会大变革时期,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多元的价值取向、不同层次的思想观念对青少年的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1.学校所倡导的价值体系与现实生活中的伦理价值有差别。学校教育要确立集体主义价值观,面对的却是为个人打算,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要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现实中却常有助人者被诬陷;信任别人,却上当受骗;讲实惠比讲奉献更得到肯定等等。

  2.学校倡导的价值取向与大众传媒所描绘的生活方式有很大距离。社会大众传媒在主导方面虽然是积极的、健康的,但是其中不乏宣扬色情、暴力、侥幸的内容。

  (二)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交织

  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已经列入了学校德育内容并取得成效。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体现传统美德的时代特征,赋予其新的内涵,达到传统观念与现

  1

  代理念的融合统一,则是一个新问题。如奉献与责任,艰苦朴素与提高生活质量,牺牲自我与珍惜生命等等。

  (三)网络虚拟产生的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网络的扩大,形成了超越国界,超越意识形态的全球化信息网。网络的开通,使人们既沟通了思想又互不相识,在这种网络交往中可能导致失去现实感,而产生种种假象;网络的开通,也增加了自我封闭离群索居的趋势。各自在屏幕前学习、活动,与他人没有现实联系,没有真实的情感交流,同时,超地域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不同的价值观,也会导致学生产生迷茫。

  二、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议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努力,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合力。

  建议一:学校的德育工作要贴近生活。

  首先,要引导学生直面人生,即要全面认识社会。德育应摒弃过去教条式的传递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要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实际,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社会的主流,看到积极的、正面的东西,也要让他们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多元性,懂得社会上除了美好的东西之外,还存在许多不良的现象,还有消极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克服,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地位、权利、义务和责任,意识到作为一个责任公民还负有改造社会的任务。

  其次,要走进学生生活,即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教育才有针对性。在德育面前,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体的人,他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个人都是各不相同的(转载于::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不了解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就不可能有的放矢。

  再次,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实践,既接受教育,又干预社会生活。学生不进入社会,不叫实践,不实践就没有心灵体验。没有进入社会的孩子,将来就

  2

  没有进入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德育要贴近生活,必须要引导学生投入社会大环境中去阅读生活、体验社会,了解当今社会现实和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强烈竞争、积极合作以及各种复杂关系的处理。同时,德育还要干预生活。德育对社会生活的干预,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周围社区和各种实践活动场所倡导文明生活方式,从而改造周围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建议二:党委、政府要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转载于::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切实增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意识,把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措施,制定中小学德育发展规划,破解阻碍德育的思想观念,改革影响德育工作质量的制度机制障碍,纠正轻视德育的短期行为,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加强德育的整体合力。要把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分析研究中小学教育工作,认真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建议三:要形成齐抓共管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加强德育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切实负起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加强指导的职责。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投入,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条件;文明办要把德育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司法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的普法教育;关工委、团委、妇联等群众团体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教育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实施、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机制。

  建议四: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要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市县区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责任,通过创办不同模式的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培训、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掌

  3

  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孩子们在健康向上、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成人成才。要特别关心单亲家庭、贫困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1当前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小学班主任承担着班级管理、常规管理、德育教育、生活保障、班级文化等方面的职责,是班级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在德育工作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对德育工作不重视

  部分小学班主任不重视德育工作,在班级管理的重心上,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班级管理制度、学生学业保障、卫生习惯等方面;在完成学校政教处下达的德育工作任务时,存在轻视、应付、懈怠的心理。如某教育局开展班主任工作常规督查时,发现很多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日志中,多是班级管理、卫生要求、行为纪律等方面的内容,在德育工作方案、德育活动组织、德育工作落实等存在很大的欠缺,反映出小学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轻视。

  1.2开展德育工作不务实

  有的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形式单一单调,只注重了德育工作的形式,在德育工作效果上不能保障。如有的班主任一學期开展的德育工作无非是常规的德育教育、德育班会等,说教多于行动,形式多于内容;甚至单纯从积累德育活动材料的目的出发,带有很大的功利性;还有的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中,不能遵循德育工作的规律,对国家关于德育工作的要求、政策等不熟悉,“按老经验做事”“穿新鞋,走老路”,让德育工作浮、飘、虚,与新时代德育工作“生态育人、立德树人”的理念相违背。

  1.3德育工作与社会现实脱节

  德育当为时代服务,而德育的最终目标也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在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清晰地提出当前德育工作的总体

  4

  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很多小学班主任的意识中,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范畴,与社会是否进行联系无关紧要。正是在这样的偏颇认识下,小学班主任组织开展的德育活动大多集中在学校的层面,很少与社会实践进行联系。

  根据新时代德育工作的要求,德育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这一目标要求仅仅依托学校德育阵地,是远远不能达标的。社会上的德育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影响和削弱了学校德育的成效。

  2导致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弱化的原因分析

  根据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育人理念及新课改等基本要求,针对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根据原因提出具体有效的建议和决策。一般来讲,导致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弱化的主要原因有下列三点。

  2.1学校和班主任思想认识问题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德育应该占据首要地位。首先培养有德的人,才能培养有才的人。但是,受教育评估机制、传统思想认识等因素的影响,德育工作在部分学校和小学班主任的思想认识中,存在轻视倾向,甚至认为只要学生在德育方面不出事,就无关大局。

  此外,受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教学评估的影响,很多学校和教师不得不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智育的工作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教学评估的时候,将教学质量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指标;有的地方无视小学阶段不准进行大规模集中统考的规定,巧立名目,以“过程性检测”之名行“集中统考,按分排名”之实。学校为了取得较好的评估名次,不至于在排名中落后现眼,不得不调整和改变工作策略和中心,将工作重点放在教学质量的提升上。有的地方的小学生不仅需要上晚自习,更要在早上早早起床温习功课,在这样的现实下,小学班主任根本不

  5

  会付出时间和精力开展德育活动。

  2.2缺乏德育工作的专业知识

  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靠开展几次活动就可以达成德育工作目标,其中涉及了教育学、心理学、德育观等基本的专业知识领域。

  很多教师没有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提升意识,或者在学习的时候,更加将时间和精力投放在本学科的教学研究上。对德育专业知识研究的欠缺,影响了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有的班级开展的德育活动缺乏创意,人云亦云,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不高;有的小学班主任开展的德育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呆板,对学生影响力不强,德育活动极度弱化。

  很多小学班主任不具备提升德育工作水平的主动意识,在安排和布置班级德育工作时,满足于上传下达,对上级部门及学校政教处等安排的德育工作活动贯彻落实不好,不能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性拟定德育工作方案。

  2.3缺乏对社会德育资源的挖掘和开发

  德育工作途径单一,内容浅薄,育人效果低下,这是很多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对社会资源开发和挖掘工作的滞后,让学校的德育工作难以落实“立德树人”的工作任务。

  在很多小学班主任的意识中,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范畴,与社会是否进行联系无关紧要。正是在这样的偏颇认识下,小学班主任组织开展的德育活动大多集中在学校的层面,很少与社会实践进行联系。如有位小学班主任在开展“端午节”为主题的德育活动时,该教师开展的活动主要有: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包粽子,并上传包粽子、吃粽子的图片。这样的德育活动显然是比较单薄的。

  有经验的班主任往往会这样做:(1)开展“端午节”由来的小调查;(2)了解本地的“端午节”风俗;(3)写一篇《端午节记事》或者画一期关于“端午节”的手抄报;(4)帮助家长包粽子;(5)从生态发展的理念,提一条关于文明过节、

  6

  生态过节的小建议。

  对二者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后者开展的活动远远比前者丰富,在活动的安排上,后者也重视了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人角色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3建议与策略

  根据当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从新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教育形势出发,结合各学校小学班级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的建议和方案。

  3.1确定德育工作的应有地位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理念,健全和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估机制。在评价的标准上,坚持“生态育人”“立德树人”的核心素养观,坚持从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进行评价,消除单纯以教学成绩(智育)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在评价的形式上,坚持过程性与专项性相结合的原则,确保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和多元。

  学校要将德育建设放在学校的议事日程中,在拟定工作计划、发展规划、特色创建等远景目标时,要对德育工作进行充分谋划,确保德育工作决策部署科学,并通过相关的评估机制,保障德育工作策略和规划部署的落实,营造德育为首的浓厚氛围。

  小学班主任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责任人,要承担使命,提高认识,將德育工作与班级管理、学生管理、行为养成、学科教学等密切结合起来,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探索德育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探索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通过各方齐抓共管,让小学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不再虚化。

  3.2加强德育工作的创新性

  7

  小学班主任要通过学习培训等形式,加强对班主任、德育工作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在德育效果的保障上,班主任自身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做到以身作则,以德服人,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班主任通过加强自身修养,严守教师职业道德,一言一行为学生做出榜样,强化和保障德育影响力。

  在德育形式上,小学班主任要将德育工作与班级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如刘辉在《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融入德育的有效途径》中认为,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营造良好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环境更加有利于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在班级环境和文化的打造上,教师可以制订班级公约,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德育方面,教师通过讲解“大丈夫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内涵,让学生懂得注重平时的卫生打扫,其实就是在修身养性,沉淀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从一言一行做起,接受德育的影响和感染。

  在德育工作的创新性上,教师要善于采用不同的德育工作形式,提升德育工作的品质。例如在学习《悯农》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找一些反映农民辛苦劳作的图片和小视频。通过语文学科学习,接受深刻的热爱劳动、珍惜粮食、感恩社会等德育教育。

  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积极运用心理学知识巩固德育工作效果。如在心理学中,尊重是双方交流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在给予学生信任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在校园中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尊重,无论哪个层次学生都会给予教师同样的回报。从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接受班主任施加的德育影响。

  3.3拓展德育工作的教育途径

  德育当为时代服务,而德育的最终目标也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在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清晰地提出当前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

  8

  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根据新时代德育工作的要求,德育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这一目标要求仅仅依托在学校德育阵地,是远远不能达标的。社会上的德育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影响和削弱了学校德育的成效。

  因此,班主任要善于走出去,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如班主任在班级家委会的组织和协调下,可以前往红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前往敬老院、福利院开展献爱心活动;在学生中进行向贫困地区捐书活动等等,以此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德育工作新格局。

  一、学校德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1.德育评价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德育评价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有助于有关部门了解学校德育活动及其效果的现状,更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然而,在我国目前,德育评价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我国目前的中考、高考不注重对学生品德的考查,因而整个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率,基本上不看学校的德育状况。这就导致了有关部门在对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价时只注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忽视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估。在一些地方,有关部门基本上没有组织过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考核评估,即使偶尔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考核评估,也是走过场,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德育评价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是我国目前德育实效性较低的重要原因。

  2.评价的目标过高、过于抽象

  德育具有理想性,提出较高的德育目标具有激励的作用。但当代中国德育的目标往往过于抽象、空泛、统一,目标与目标之间缺乏适当的层次,而且不符合

  9

  学生和学校德育的实际,很难反映学校德育的个性和学生思想品德的特色,是抽象有余、具体不足。用脱离现实、过于抽象的德育目标作为学校德育评价的目标,难以达到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规范管理、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发展的目的。

  3.评价的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

  德育评价,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因为它具有指挥棒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建立科学的学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目前,我国对建立什么样的学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指标体系分解、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指标等级设计、指标体系测试和验证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肤浅,因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科学、权威的学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近些年,有些地区的相关部门制定了一些大学、中学、小学德育评价的指标体系。但这些指标体系往往过多地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价值。用这种不够完善的指标体系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价,其效果和作用必然要打折扣。

  4.评价的方法单一,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

  我国目前德育评价的方法比较单一,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理念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究其原因,是由于人们对科学的顶礼膜拜,使人们盲目认为量化就是客观、科学、严谨、公正的代名词,于是追求客观化、量化成为教育评价的趋势。其实,在评价内容综合化的今天,以量化方式描述、评定学校德育工作时则表现出僵化、简单和表面化的特点,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学校德育工作就被泯灭在一组抽象的数据之中。而且,量化的评估把复杂的德育现象简单化了或只是评价了简单的德育现象,往往丢失了德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东西。在德育评价中采取量化评价的方法,操作起来可能会比较容易,但却未必能全面、客观反映学校德育工作的状况。

  5.评价的主体单一,被评价者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

  在传统德育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德性是由某种外在力量赋予的,这种

  10

  德性外在决定论的观点,必然把德育评价的权力交给人的德性决定者。在传统德育看来,统治者及其代表统治者的教育管理者就拥有进行德育评价的无可争辩的权力。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我国德育评价的主体常常是代表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机构,学校以及教师、学生、家长一般没有自我评价的权力。在这样的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被评价者大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缺少必要的互动,被评价者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没有形成评价者、教师、学生、家长等诸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估模式。

  6.忽视对德育过程的评价,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

  我国目前的德育评价,比较重视对学校德育结果的评价,往往把学校德育评价看作是学校德育的终结,注重从已有的成效来衡量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水平,对学校德育的过程评价并不十分重视,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缺乏对学校德育的动态评价,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简而言之,就是重静态的评价,轻动态的评价。这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二、提高学校德育评价质量的对策

  1.完善教育评价制度,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发展

  目前我国德育评价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根本原因是教育体制还不完善,尤其教育评价制度不完善。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尤其是要推进中考、高考制度的改革,改变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做法,把学校德育工作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内容,制定符合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引导和鼓励学校在德育方面多投入。有关部门要重视学校德育评价,成立专门的学校德育评价机构,加强对学校德育评价的研究,制定科学的评价办法,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11

  2.树立先进的德育评价理念,确立科学的德育评价目标

  德育评价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也能产生一些消极作用。特别是评价理念、评价标准或评价过程有失公平、公正时就会产生较大的消极作用。为了提高德育评价的质量,我们必须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评价理念,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淡化评价的甄别与诊断功能,力争通过评价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进步。在对学校进行德育评价时,要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学校德育有自己的特色,把是否有利于学校德育过程的优化控制,是否有利于学校德育效率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学校德育效果的增强,作为衡量学校德育评价质量高低的判断标准。此外,在评价时,不能仅仅限于学校德育工作的绝对水平评价,还必须看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否有改进和德育工作水平是否有提高,重视学校在德育工作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方面的评价。

  提高学校德育评价的质量,还必须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估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德育评价目标要以现实为基础,贴近现实又高于现实,既要重视德育评价的理想取向,又要重视德育评价的现实取向,充实具有时代精神的评价目标,避免德育评价空洞化。

  3.与时俱进,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的经验、教训看,确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学校德育评价都是十分重要的。德育评价要遵循德育规律,依据教育理论,保证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同时还要考虑本地区和被评价者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评估体系中各指标要素的内涵、作用、结构及相互关系。设计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以德育目标和德育评估内容为依据,根据其要求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范围和重心。

  目前,我们要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时俱进,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我们认为,设计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各项指标应与考核评估目标保持一致;(2)指标具有可测性;(3)指标体系内指标应有相互独立性;(4)指标体系应有整体完备性;(5)指标应有可比性;(6)

  12

  指标具有可接受性。

  在建立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和允许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并让他们发表意见和建议。

  4.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估方法多样化

  早期的德育评价主要使用测量、统计等定量分析的方法。这相对于过去的主观评价是一种进步,它重视了客观公正性,减少了主观随意性。但是,随着德育评价的逐步扩展和深入研究,人们越来越感到德育现象的全面量化是不可能性的,因为学校德育评价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很难用简单的数量关系来表示,何况有些德育内容难以用量化来精确的,即使是能被量化的内容,其精确度也是相对的。此外,许多用于诊断、改进功能的评估结果也不需要完全量化。因此,学校德育评价,必须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分别采用不同的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便更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

  定性评价是以印象和经验为依据,用语言文字描述、说明、分析评价对象的一种方法。准确的定性评价可以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能准确反映评价对象的特长、优点和不足之处;不准确的定性评价则显得苍白无力,不能准确反映评价对象的特点、优点和不足之处,导致以偏概全、以点带面,得出不准确的评价结论。定量评价虽有其局限性,但它能避免定性评价的随意性。因此,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地结合,采取多种评价方法,有助于更客观、更准确地对学校德育进行评价,有助于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在对学校德育进行评价时,问卷调查、观察、座谈等定性分析的方法与测量、统计等定量分析的方法,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

  5.坚持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实践证明,任何评价如果没有被评价者的积极参与,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当代教育评价已不把被评价者作为被动接受检查的客体,而把他们看作参与评价的主体,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使之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

  13

  逐步成为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让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并加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可以使被评价者积极配合,保证评价工作顺利进行,而且,还能促进被评价者通过参与和交流,主动检查自己的工作和成就,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吸取他人的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自我。因此,学校德育评价应坚持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本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6.坚持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德育过程的评价学校德育评价不能只看到学校德育的结果,还必须对学校德育的过程进行评价;不能只看到学校和学生的现有表现,还要看到学校德育的发展潜力和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德育评价不能只注重学校德育结果,而应该是结果与过程并重。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估。传统的评价往往只注重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而对于如何得到这样的结果的过程却漠不关心。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学校搞形式主义,只重结果,忽视过程,不利于学校德育的发展。只有关注学校德育的过程,评价才能深入到学校德育发展全过程,全面了解到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所作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能有可能对学校德育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地指导,评估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因此,学校德育评价不能把鉴定、识别、选拔、表彰作为考核评估的主要目的,而要注重个体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体验,注重形成性评价,以调动评价对象的积极性,实现德育评价的最高目标。

  14

  

  

篇七: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德育工作存在不足及整改措施

  德育的本质是育德,是培养人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德育途径单一主要依靠班主任的日常管理,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德育活动,但大都是重形式、走过场、老套路,写写征文、办办手抄报、开个主题班会等,教师讲授多、管较多,学生参与的也多,但真正体验的少,明显不适合学生需要,收效甚微,大多数的学生应付班主任老师布置的德育作业。二、德育队伍素质偏低学校教师老龄化,75%的老教师担任班主任,部分教师的修养和素质与学高身正的要求尚有差距,给学校的德育和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个别班主任管理不到位,工作方法有时也不得当,导致在组织活动是准备不充足,活动效果不太明显。三、德育工作后劲不足虽然学校设有少先队,也经常开展少先队活动,但是现在的班主任老师或者是任课老师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怕在学校或市级抽考中被约谈,这就在无形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减少学生的活动时间,怕过多的德育活动牵扯学生

  太多的精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四、个别学生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有待加强。五、心理健康教育不够规范,效果不够明显;心理健康

  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学校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经验不够丰富;由于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高不严,导致孩子自理、自立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较差,缺少了家长的有力配合,给学校思想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

  1、教书育人,树立全员德育的思想。充分利用品德生活与社会教材中的道德、利用教法中的道德、利用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等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2、活动育人。充分发挥常规活动、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班级教导会等活动充分、体验深刻的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时代性和针对性。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大力开展养成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节约教育等活动,培养学良好的行为习惯。

  4、管理育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德育回归生活。管理不是为了约束人,而是为了解放人。从远离生活到贴近学生,“从小事着手”,重视学生的共同管理与自我教育管理,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5、发挥少先队专门机构的职能,开展各种形式的符合

  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德育熏陶。

  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一、教务处常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教师业务学习只停留在表面上,不能扎实有效。2、过分依赖制度,忽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3、教务工作人员缺少,常规工作检查欠到位。4、常规工作安排与落实缺少系统化管理。5、教务工作人员缺乏一定的服务意识。6、教务管理人员在大多时间里被一些琐碎的事务性工作所拖累,在常规教

  学的检查、研究、指导上精力不足,下的功夫不够。尤其是教学管理人员要努力把精力放在教学工作的管理研究当中。7、教师存在结构性短缺。如地理、生物、历史课任教师由其它专业教师兼任。8、考试安排欠合理。9、功能室缺少。10、大班额教学给教师加重了负担。二、教学常规考核制度方面1、只注重终结性考核评估,不注重过程考核评估。2、评价方式单一化。3、考核制度比较陈旧、缺乏科学性,不能够有力地促进当前的教学工作快速发展。4、原来考核制度与绩效考核存在一定的矛盾。三、非中考科目科任教师管理与考核1、因中考指挥棒的缘故,非中考科目的课人教师认识不到位。2、非中考科目的课人教师无压力、无动力。四、教研教改1、校本培训方式单一化。2、骨干教师和名师培养力度不够。3、课题研究不能全面开展。4、教改实践活动欠力度。五、图书阅览与教辅资料1、学校图书藏书资料不丰富,资料陈旧,不能向全体学生开放。2、学校对教师征订教学资料数量少,倾斜力度不够,不能发挥阅览室正常功能。3、个别教师有征订课外复习资料,加重学生负担,不能正常反馈。六、教学硬件设施的不足是制约我校教学工作的客观因素。一是没有教师专用电脑,学生所用微机老旧,数量严重不足,这给教师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及学生正常开设微机课都带来不小的困难。二是部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仪器用具短缺。如理化生实验室内的仪器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教材的变化,没有及时的更新补充,致使部分探究及演示实验无法开展。

  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一)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

  在坚持原教学常规检查(月查)基础上,一是改变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将教师被动接受检查改为主动参与,变领导只作检查为带头参与。具体做法是:

  1、备课:每位教师每月提交一份能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教学设计参加交流、评比,按优、良、一般、差四个等级进行评定,同时写出评语,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后一次的评语还要写出与前一次教学设计相对比的评价肯定其进步,将评定结果返回教师本人审定后存入教师发展档案。

  2、上课: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一次汇报课或探讨课并交一份该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参加交流、评比、评选要求同备课。

  每位教师的汇报课或探讨课,由教研组负责同志主持,上课者要说课,听课教师参加评议并记录,确定等级,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稿,一起存入教师发展档案。

  3、听评课:每位教师每学期提交两份听课评课报告,由参与听课的主管同志签字后参加交流、评比,操作方法同备课。

  4、作业:每学期举行一次学生作业展评活动,作业必须包括实践类、活动类、探究类作业,具体评定方法同备课。

  5、综合评定:每学期结束后,进行一次全面综合评定,将所有能反映一个学期以来教师教育教学各环节中的所有案头材料和各种形式的备课、听评课记录、教学反思、说课稿、作业布批、理论学习等进行集中检评,具体操作同备课。

  二是评定结果的使用。第一可以结合其他方面的评定结果,进行××优秀教师的评选,并进行表彰奖励。第二可根据等次划分,记入教师工作量化考核中,兑现奖惩。第三进入教师业务档案记载存入教师发展性评价档案中。第四建立警示制度,即对某项目连续两次被评为差等的,要给予黄牌警示,限期整改提高,连续三次为差等的,要以教学事故给予处理(二)改革和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1、要优化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的方式方法。一是每个教研组对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除按常规要求进行正常活动外,还要有问题意识,即要有专题,每个学期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一至二个问题。二是对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的质量进行评价。每次活动时,每位教师都要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观点等进行记录,每个学期在期中、期末分别对本组内的所有教师依据提出的价值点的多少进行质性评价。操作同备课。2、创新校本培训方法。一是每学期初要针对上期教师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拟定本期校本培训内容及方法的计划,在培训时能者为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切忌无计划的学习培训。二是学用结合,整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做到有学习、有讨论、有研究、有教学实践,真正促进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3、增强教学常规管理实效性。对教学计划,不能只看交没交,要看具体内容,更要看计划是否落实在平常的教学中;对教师的备课检查,不能只数节次,要看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教学方法、作业设计是否合理;对教师上课的

  评价应深入课堂,要看教学活动是否体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否注重知识的落实;对作业的检查,不只看批改次数,要看应做的与实际做的有多大的差距,批改量有多大;对教研活动的检查,不只看开没开展,参没参加,要看有没有实际效果。总之,要有利于良好教风的形成。

  4、丰富校本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一是采取措施督促教师自主学习;二是实施青蓝工程,要求对象落实、目标具体、任务明确;三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辅导;四是制定科学的校本培训的考评机制。

  5、重视非中考科目教学。一是在教师配置上尽量保持承接性、连续性,二是激励教师重视非中考科目教学,三是加强非中考科目教师的学习、培训及督查工作。

  6、加强教学评价管理,严格执行奖励性绩效工资考评办法,达到以考评促进过程管理,促进教风的转变

  2、教务处工作管理:(1)严格考试制度,高标准、高要求地组织好期中和期末考试,保证不出现问题。做好平时的质量抽测及期中、期末的考试安排,及时分析、反馈,把好教学质量关。(2)进行名著阅读;开放学校电脑房,让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3)组织安排音、体、美的教学,落实好“一天三操”;利用好兴趣活动,抓好音、体、美特长生的教育,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4)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重点要开展好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两类活动,本学期要求每位学生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5)规范教师收费行为,防流控辍工作常抓不懈,学籍等材料上报、汇总、编排做到工作及时认真负责。(6)加强对分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实现新都教育的均衡发展。(7)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为着力点,出台《学校课堂改革的指导意见》。(8)积极贯彻执行上级有关部门的精神,建立培训网络,做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在学校网站开设“生命成长”专栏,展示师生的作品,突显学校在发展、教师在提升、学生在成长。1、重视新课程理念的培训和学习,重视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学校自身优势,从整合学科教学、德育教育、学校和教师资源入手,培养学生的特长着眼,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采用开放讲座、个人自学、论坛辨析、知识竞赛等方式,搞好校本培训活动。尝试与名校合作探讨我校的课堂教学,坚持校内示范课、听评课相结合的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制度(开学的第一周、期中考试前一周、期末考试前一周定为学校的听课周)。2、安排做好新上岗教师的辅导、培养工作,使他们能顺利转换角色,缩短成长周期。实施“培青工程”,充分发挥名、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引入导师制,实施一年一度的“拜师仪式”,用“拜师制”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步伐,并出台《学校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做到“六个一”:即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写一篇读书笔记,向教科室推荐一篇感触最深的文章,每月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学期写一篇论文,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3、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做到骨干引领、资源融合、共享互赢,从而引导全

  体教师,把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实现学校整体工作上台阶的目标上来。引导教师加强对新课改精神的学习与研究,积极实施新课程标准,要参与围绕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校本课题研究。每学期每位教师撰写或发表论文不得少于1篇,为进一步开展省级课题“构建多元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究奠基。

  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六、教务处常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1、教师业务学习只停留在表面上,不能扎实有效。12、过分依赖制度,忽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13、教务工作人员缺少,常规工作检查欠到位。14、常规工作安排与落实缺少系统化管理。15、教务工作人员缺乏一定的服务意识。16、教务管理人员在大多时间里被一些琐碎的事务性工作所拖累,在常规教

  学的检查、研究、指导上精力不足,下的功夫不够。尤其是教学管理人员要努力把精力放在教学工作的管理研究当中。17、教师存在结构性短缺。如地理、生物、历史课任教师由其它专业教师兼任。18、考试安排欠合理。19、功能室缺少。20、大班额教学给教师加重了负担。七、教学常规考核制度方面5、只注重终结性考核评估,不注重过程考核评估。6、评价方式单一化。7、考核制度比较陈旧、缺乏科学性,不能够有力地促进当前的教学工作快速发展。8、原来考核制度与绩效考核存在一定的矛盾。八、非中考科目科任教师管理与考核3、因中考指挥棒的缘故,非中考科目的课人教师认识不到位。4、非中考科目的课人教师无压力、无动力。九、教研教改5、校本培训方式单一化。6、骨干教师和名师培养力度不够。7、课题研究不能全面开展。8、教改实践活动欠力度。十、图书阅览与教辅资料4、学校图书藏书资料不丰富,资料陈旧,不能向全体学生开放。5、学校对教师征订教学资料数量少,倾斜力度不够,不能发挥阅览室正常功能。6、个别教师有征订课外复习资料,加重学生负担,不能正常反馈。六、教学硬件设施的不足是制约我校教学工作的客观因素。

  一是没有教师专用电脑,学生所用微机老旧,数量严重不足,这给教师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及学生正常开设微机课都带来不小的困难。二是部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仪器用具短缺。如理化生实验室内的仪器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教材的变化,没有及时的更新补充,致使部分探究及演示实验无法开展。

  针对以上问题的对策:(一)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

  在坚持原教学常规检查(月查)基础上,一是改变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将教师被动接受检查改为主动参与,变领导只作检查为带头参与。具体做法是:

  1、备课:每位教师每月提交一份能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教学设计参加交流、评比,按优、良、一般、差四个等级进行评定,同时写出评语,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后一次的评语还要写出与前一次教学设计相对比的评价肯定其进步,将评定结果返回教师本人审定后存入教师发展档案。

  2、上课: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一次汇报课或探讨课并交一份该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参加交流、评比、评选要求同备课。

  每位教师的汇报课或探讨课,由教研组负责同志主持,上课者要说课,听课教师参加评议并记录,确定等级,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稿,一起存入教师发展档案。

  3、听评课:每位教师每学期提交两份听课评课报告,由参与听课的主管同志签字后参加交流、评比,操作方法同备课。

  4、作业:每学期举行一次学生作业展评活动,作业必须包括实践类、活动类、探究类作业,具体评定方法同备课。

  5、综合评定:每学期结束后,进行一次全面综合评定,将所有能反映一个学期以来教师教育教学各环节中的所有案头材料和各种形式的备课、听评课记录、教学反思、说课稿、作业布批、理论学习等进行集中检评,具体操作同备课。

  二是评定结果的使用。第一可以结合其他方面的评定结果,进行××优秀教师的评选,并进行表彰奖励。第二可根据等次划分,记入教师工作量化考核中,兑现奖惩。第三进入教师业务档案记载存入教师发展性评价档案中。第四建立警示制度,即对某项目连续两次被评为差等的,要给予黄牌警示,限期整改提高,连续三次为差等的,要以教学事故给予处理(二)改革和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1、要优化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的方式方法。一是每个教研组对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除按常规要求进行正常活动外,还要有问题意识,即要有专题,每个学期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一至二个问题。二是对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的质量进行评价。每次活动时,每位教师都要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观点等进行记录,每个学期在期中、期末分别对本组内的所有教师依据提出的价值点的多少进行质性评价。操作同备课。2、创新校本培训方法。一是每学期初要针对上期教师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拟定本期校本培训内容及方法的计划,在培训时能者为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切忌无计划的学习培训。二是学用结合,整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和

  教学研究,做到有学习、有讨论、有研究、有教学实践,真正促进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3、增强教学常规管理实效性。对教学计划,不能只看交没交,要看具体内容,更要看计划是否落实在平常的教学中;对教师的备课检查,不能只数节次,要看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教学方法、作业设计是否合理;对教师上课的评价应深入课堂,要看教学活动是否体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否注重知识的落实;对作业的检查,不只看批改次数,要看应做的与实际做的有多大的差距,批改量有多大;对教研活动的检查,不只看开没开展,参没参加,要看有没有实际效果。总之,要有利于良好教风的形成。

  4、丰富校本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一是采取措施督促教师自主学习;二是实施青蓝工程,要求对象落实、目标具体、任务明确;三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辅导;四是制定科学的校本培训的考评机制。

  5、重视非中考科目教学。一是在教师配置上尽量保持承接性、连续性,二是激励教师重视非中考科目教学,三是加强非中考科目教师的学习、培训及督查工作。

  6、加强教学评价管理,严格执行奖励性绩效工资考评办法,达到以考评促进过程管理,促进教风的转变

  2、教务处工作管理:(1)严格考试制度,高标准、高要求地组织好期中和期末考试,保证不出现问题。做好平时的质量抽测及期中、期末的考试安排,及时分析、反馈,把好教学质量关。(2)进行名著阅读;开放学校电脑房,让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3)组织安排音、体、美的教学,落实好“一天三操”;利用好兴趣活动,抓好音、体、美特长生的教育,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4)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重点要开展好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两类活动,本学期要求每位学生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5)规范教师收费行为,防流控辍工作常抓不懈,学籍等材料上报、汇总、编排做到工作及时认真负责。(6)加强对分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实现新都教育的均衡发展。(7)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为着力点,出台《学校课堂改革的指导意见》。(8)积极贯彻执行上级有关部门的精神,建立培训网络,做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在学校网站开设“生命成长”专栏,展示师生的作品,突显学校在发展、教师在提升、学生在成长。1、重视新课程理念的培训和学习,重视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学校自身优势,从整合学科教学、德育教育、学校和教师资源入手,培养学生的特长着眼,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采用开放讲座、个人自学、论坛辨析、知识竞赛等方式,搞好校本培训活动。尝试与名校合作探讨我校的课堂教学,坚持校内示范课、听评课相结合的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制度(开学的第一周、期中考试前一周、期末考试前一周定为学校的听课周)。2、安排做好新上岗教师的辅导、培养工作,使他们能顺利转换角色,缩短成长周期。实施“培青工程”,充分发挥名、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引入导师制,

  实施一年一度的“拜师仪式”,用“拜师制”加快青年教师成长的步伐,并出台《学校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做到“六个一”:即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写一篇读书笔记,向教科室推荐一篇感触最深的文章,每月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学期写一篇论文,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

  3、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做到骨干引领、资源融合、共享互赢,从而引导全体教师,把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实现学校整体工作上台阶的目标上来。引导教师加强对新课改精神的学习与研究,积极实施新课程标准,要参与围绕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校本课题研究。每学期每位教师撰写或发表论文不得少于1篇,为进一步开展省级课题“构建多元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究奠基。

  

  

篇八: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我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1、德育认识有偏差一些老师在教学压力下对德育地位的认识有偏差,老师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要求都与学习成绩挂钩,使

  一部分感到对升学无望的学生抬不起头,厌学,学不进去又没有正事可做,于是出现课堂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等违纪情况。

  2、德育目标不清楚在班级德育工作中,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无明确的长远目标和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的短期目标,导致德育缺乏系统性。德育跟着老师的感觉走,老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如卫生出现问题讲卫生,纪律出现问题讲守纪,学生打架讲团结友爱,德育的功利性普遍存在。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每周仅一节的班会课,除了有时传达学校布置的各种工作,要么成了说教课,有时干脆上课或让学生做作业.有时开的时候也处于“放羊”状态,流于形式(应付政教处检查).3、德育形式单一大部分的思想教育都是采用开会、谈心、通过校信通联系、叫家长到校等方式,办法不多,形式老套,基本上被学生摸熟,提不起学生兴趣,甚至引起学生反感.4、德育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德育管理者、班主任经验不足、方法不到位,在工作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降低了德育工作的效能.应该说我校绝大多数德育管理者、班主任不是缺乏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而是缺乏德育工作的方法和经验.一些教师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班主任工作中,由于缺乏经验,班级管理出了问题;也有个别班主任由于缺乏工作的责任心,班级管理很不到位,不适宜继续担任班主任工作.5、德育的理论学习和研究不够教师对德育的研究和探讨相对于教学的研究,要薄弱得多,因为对教师德育成绩的认可程度比不上学科成绩,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学习研究,这样一来,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也不能不对随时代变化的学生摇头叹息: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应该研究和探讨适应社会发展的德育,这样的德育才有时代性。而这一切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6、全员德育意识、制度尚待加强全员德育要从全体行政人员开始,大家要统一思想,劲往一处使,看到学生的不良现象要共同教育,不要视而不见。在全校层面,全员德育要落到实处还缺少配套的考核机制,现在做多做少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这样不能激发出教师的积极性,全员德育工作始终不能深入推进,起到其应有的效果,因此相应的考核条例的制定与实施已迫在眉睫。7、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过低,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有些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和在校表现没有任何的要求,学生对这一点也是“心知肚明”,于是他们在学校里得过且过,整天抱着“混日子”的心态“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昏昏沉沉地打发时间,在学校里无心学习,并且不把学校的纪律当一回事,时常有违纪行为,“反正家长也不管我”成了他们心安里得地违纪的理由.作为一个教师,他的良知又不允许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让学生“放任自流”、“自生自灭",可是一旦这种学生多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教师就会感觉比较难管,再加上一些家长对子女教育的不配合,这样光靠教师的“孤军奋战”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8、忙碌的家庭增多,很多学生缺乏完整的家庭的关爱现在忙碌的家庭为了生计赚钱的越来越多,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就成了“爹不亲,妈不爱"的“多余的人”,他的父母往往把对孩子教育的义务推给学校,而自己却放手不管,或是相互推脱。在学校里,这些学生往往很难和别的学生相处,缺少伙伴的关心,在加上在家缺少父母的关爱,就特别容易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而教师的思想工作在这些学生身上往往收效甚微,加上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这些孩子就很容易走上“邪路”,不能像别的学生那样健康地成长.二、应对策略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一所学校如果选好用好了班主任,就等于完成了学校工作的大半。这足以说明班主任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把班主任培训当作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并且建立起长效机制,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辅导、交流研讨等形式,提高班主任师德修养,帮助班主任转变工作观念,改进工作方法,不断适应教育新形势的要求。(1)改进班主任例会制度。在班主任例会中增加班主任的理论学习和经验交流。(2)试行班主任工作研修制度。建议学校经常组织班主任外出学习和研究,接受提高层次的教育培训。2、以科研为先导,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两面性,独生子女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在家庭中小太阳般的特殊地位的负面影响,日趋增多的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学生的早恋问题,越来越多的师生冲突(顶撞老师,有时甚至对老师实施报复)问题,等等,都是学样德育工作中需要探讨、解决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在德育的实践中才能有效展开,而其有效解决途径和方法也必须有科学理论来指导。开展以班主任为骨干队伍的德育科研活动,不仅对于提高班主任队伍自身素质,而且对于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有着重大的作用。3、成立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我校刚召开了团学双代会,选出了团委、学生会的各类干部,如何利用好这两支队伍是当务之急。其中,在建立社团组织方面可以发挥他们的作用,除校园广播站外,学生社团组织太少,且在学生中覆盖面小。学生社团组织是学生增长才干,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群众性组织,我们应积极促进各种社团组织的成立,并指导学生们开展工作.4、多做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特别是要争取家长的积极的配合要想真正做好一个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应该首先在平时抓住一切有利的时机进行积极有效的工作,比如可以通过经常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表现、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也可以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这种渗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或者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结对子”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工作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做到把学生的思想工作时时放在心上。同时,教师要争取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经常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对于对孩子的思想教育不够重视的家长,教师还要耐心细致地做他们的工作,争取让家长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思想教育。做好了这些家长的工作,再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就容易多了。5、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作为一个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更应如此。一个学习成绩好、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可能带给一个教师无上的骄傲和自豪,而一个学习困难、平时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所带给教师的可能就是许许多多的麻烦.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对于这些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应该付诸更多的关心

  

篇九: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精选文档

  三堤小学德育工作存在不足及整顿举措

  德育的实质是育德,是培育人道德的一种教育活动。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做了大批的工作,获得了一些成绩,但德育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德育门路单调

  主要依赖班主任的平时管理,固然也展开了一些德育活动,但多半是重形式、走过场、老套路,写写征文、办办手抄报、开个主题班会等,教师讲解多、管许多,学生参加的也多,但真实体验的少,显然不合适学生需要,见效甚微,大部分的学生对付班主任老师部署的德育作业。

  二、德育队伍素质偏低学校教师老龄化,75%的老教师担当班主任,部分教师

  的涵养和素质与学高身正的要求另有差距,给学校的德育和教课工作带来必定的困难。个别班主任管理不到位,工作方

  法有时也不适当,致使在组织活动是准备不充分,活动成效不太显然。

  三、德育工作后劲不足

  固然学校设有少先队,也常常展开少先队活动,可是此刻的班主任老师或许是任课老师仍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怕在学校或市级抽考取被约谈,这就在无形中自觉或

  不自觉地减少学生的活动时间,怕过多的德育活动牵涉学生太多的精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

  精选文档

  四、个别学生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有待增强。五、心理健康教育不够规范,成效不够显然;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学校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经验不够丰富;因为独生儿女和单亲家庭渐渐增加,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高不严,致使孩子自理、自立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较差,缺乏了家长的有力配合,给学校思想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增强和改良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

  1、教书育人,建立全员德育的思想。充分利用道德生活与社会教材中的道德、利用教法中的道德、利用教师的道德楷模作用等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2、活动育人。充散发挥惯例活动、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班级教育会等活动充分、体验深刻的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时代性和针对性。

  3、增强德育队伍建设,提升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建立正确的育人观,鼎力展开养成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节俭教育等活动,培育学优秀的行为习惯。

  4、管理育人,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德育回归生活。管理不是为了拘束人,而是为认识放人。从远离生活到切近学生,“从小事着手”,重视学生的共同管理与自我教育管理,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5、发挥少先队特意机构的职能,展开各样形式的切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让学生遇到德育熏陶。

  .

  

  

篇十: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三堤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缺乏及整改措施之宇文皓月创作

  德育的实质是育德,是培养人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德育途径单一主要依靠班主任的日常管理,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德育活动,但大都是重形式、走过场、老套路,写写征文、办办手抄报、开个主题班会等,教师讲授多、管较多,学生介入的也多,但真正体验的少,明显不适合学生需要,收效甚微,大多数的学生应付班主任老师安插的德育作业。二、德育队伍素质偏低学校教师老龄化,75%的老教师担任班主任,部分教师的修养和素质与学高身正的要求尚有差距,给学校的德育和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个别班主任管理不到位,工作方法有时也不得当,导致在组织活动是准备不充足,活动效果不太明显。三、德育工作后劲缺乏虽然学校设有少先队,也经常开展少先队活动,但是现在的班主任老师或者是任课老师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怕在学校或市级抽考中被约谈,这就在无形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减少学生的活动时间,怕过多的德育活动牵扯学生太多的精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个别学生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有待加强。五、心理健康教育不敷规范,效果不敷明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缺乏,学校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经验不敷丰富;由于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高不严,导致孩子自理、自立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较差,缺少了家长的有力配合,给学校思想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战略:1、教书育人,树立全员德育的思想。充分利用品德生活与社会教材中的道德、利用教法中的道德、利用教师的道德榜样作用等影响学生,感染学生。2、活动育人。充分发挥惯例活动、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班级教导会等活动充分、体验深刻的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时代性和针对性。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大力开展养成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节约教育等活动,培养学良好的行为习惯。4、管理育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德育回归生活。管理不是为了约束人,而是为了解放人。从远离生活到贴近学生,“从小事着手”,重视学生的共同管理与自我教育管理,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5、发挥少先队专门机构的职能,开展各种形式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德育熏陶。

  

  

篇十一: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德育整改措施

  德育工作整改措施

  1.加大班主任培训力度。包括每次活动前的培训以及专题性培训如集中学习、研讨《少先队活动课指导纲要》,“每周一赞”听、评课活动,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等。建立班主任微信群,便于及时发布通知,分享活动照片、活动心得,质疑解难等。

  2.继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及时把握他们的心理波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并把它贯穿于德育过程的始终,逐步建立一支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及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矫治和帮助,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3.继续加强实践教育。依照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家务劳动,进行参观访问、浏览、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在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商人、企业家等社会成员的广泛接触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使他们亲身体验,独立自主的学习探索,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兴趣爱好,锻炼意志品质,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节令等开展适合本校学情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如三月份的“学雷锋文明见行动”,四月份的“话清明爱国主义教育”……

  5.严格按照“均衡发展”验收要求规范、整理教师以及学校档案。

  2016年1月5日

  德育工作:

  依据2019年学校发展性评价摆台调阅评估反馈,特对工作做如下整改:

  C2:制度管理

  存在问题:1.教代会过程性材料缺失。2.法制进校园活动材料缺失。3.无法治副校长聘书。

  整改措施:1.充实教代会过程性材料。2.补充法制进校园活动材料。3.尽快签订法制副校长聘书。C4:控辍保学

  存在问题:控辍保学工作记录、送交过程影像不足。

  整改措施:完善学校整体控辍工作记录。我校暂时没有需要送教的活动,如果有这样的活动一定做好详实的材料积累。

  C9:德育工作

  存在问题:1.进一步规范材料,分类归档。2.强化家长会过程材料。

  整改措施:完善材料分类和归档,充实家长会材料。C10: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存在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单一。

  整改措施:结合学校实际,从学生综合素质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C22:创生成功教育模式

  存在问题:学校未形成体系完备的成功教育模式。

  整改措施:我们正在积极努力的研究创生成功教育模式,力求尽快成型并推广。

  问题1: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增强动手能力。整改措施:学校继续坚持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情感、陶冶情操、动手动脑,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整改情况:继续狠抓素质教育不放松,为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而不懈努力。

  下步工作:进一步开发社团课程资源,让活动项目科学化、规范化。

  问题2:建议开展文体活动时,尽量让更多的同学参加。整改措施:学校开展全员社团活动,给予了每个学生平等的参与机会。学校节日庆祝、艺体节的节目主持及文艺表演等活动,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都参加。

  整改情况:丰富文体活动形式,加大合唱、体操比赛等全员都能参加的活动比例。

  下步工作:研究文体活动序列,让活动更加科学化。

  三堤小学德育工作存在不足及整改措施

  德育的本质是育德,是培养人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德育途径单一

  主要依靠班主任的日常管理,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德育活动,但大都是重形式、走过场、老套路,写写征文、办办手抄报、开个主题班会等,教师讲授多、管较多,学生参与的也多,但真正体验的少,明显不适合学生需要,收效甚微,大多数的学生应付班主任老师布置的德育作业。

  二、德育队伍素质偏低

  虽然学校设有少先队,也经常开展少先队活动,但是现在的班主任老师或者是任课老师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怕在学校或市级抽考中被约谈,这就在无形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减少学生的活动时间,怕过多的德育活动牵扯学生太多的精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个别学生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有待加强。

  五、心理健康教育不够规范,效果不够明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学校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经验不够丰富;由于

  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高不严,导致孩子自理、自立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较差,缺少了家长的有力配合,给学校思想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

  1、教书育人,树立全员德育的思想。充分利用品德生活与社会教材中的道德、利用教法中的道德、利用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等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2、活动育人。充分发挥常规活动、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班级教导会等活动充分、体验深刻的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时代性和针对性。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大力开展养成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节约教育等活动,培养学良好的行为习惯。

  4、管理育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德育回归生活。管理不是为了约束人,而是为了解放人。从远离生活到贴近学生,“从小事着手”,重视学生的共同管理与自我教育管理,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5、发挥少先队专门机构的职能,开展各种形式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德育熏陶。

  不足整改措施(整改措施)不足整改措施(整改措施)关于对2014年度组织部考核意见的认识及整改措施

  2014年度市委组织部对本人的考核评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点:1.领导能力不足,工作魄力不够。2.工作思路单一,调查研究不够细致。

  对上述问题,我主要谈两点:一、个人存在的主要不足;二、今后打算。一、存在的主要不足

  本人对照工作、学习实际,认真排查,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不足:

  二、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创新意识不强。习惯于按领导的安排和部署,机械式地开展。思想没有完全与社会发展形成的管理合拍,致工作中手脚不能完全放开,在团结等因素的左右下,在推动工作中,存在着萎缩心理。

  

篇十二: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我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1、德育认识有偏差一些老师在教学压力下对德育地位的认识有偏差,老师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要求都与学习成绩挂钩,

  使一部分感到对升学无望的学生抬不起头,厌学,学不进去又没有正事可做,于是出现课堂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等违纪情况。

  2、德育目标不清楚在班级德育工作中,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无明确的长远目标和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的短期目标,导致德育缺乏系统性。德育跟着老师的感觉走,老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如卫生出现问题讲卫生,纪律出现问题讲守纪,学生打架讲团结友爱,德育的功利性普遍存在。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每周仅一节的班会课,除了有时传达学校布置的各种工作,要么成了说教课,有时干脆上课或让学生做作业。有时开的时候也处于“放羊”状态,流于形式(应付政教处检查)。3、德育形式单一大部分的思想教育都是采用开会、谈心、通过校信通联系、叫家长到校等方式,办法不多,形式老套,基本上被学生摸熟,提不起学生兴趣,甚至引起学生反感。4、德育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德育管理者、班主任经验不足、方法不到位,在工作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降低了德育工作的效能。应该说我校绝大多数德育管理者、班主任不是缺乏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而是缺乏德育工作的方法和经验。一些教师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班主任工作中,由于缺乏经验,班级管理出了问题;也有个别班主任由于缺乏工作的责任心,班级管理很不到位,不适宜继续担任班主任工作。5、德育的理论学习和研究不够教师对德育的研究和探讨相对于教学的研究,要薄弱得多,因为对教师德育成绩的认可程度比不上学科成绩,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学习研究,这样一来,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也不能不对随时代变化的学生摇头叹息: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应该研究和探讨适应社会发展的德育,这样的德育才有时代性。而这一切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6、全员德育意识、制度尚待加强全员德育要从全体行政人员开始,大家要统一思想,劲往一处使,看到学生的不良现象要共同教育,不要视而不见。在全校层面,全员德育要落到实处还缺少配套的考核机制,现在做多做少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这样不能激发出教师的积极性,全员德育工作始终不能深入推进,起到其应有的效果,因此相应的考核条例的制定与实施已迫在眉睫。7、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过低,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有些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和在校表现没有任何的要求,学生对这一点也是“心知肚明”,于是他们在学校里得过且过,整天抱着“混日子”的心态“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昏昏沉沉地打发时间,在学校

  里无心学习,并且不把学校的纪律当一回事,时常有违纪行为,“反正家长也不管我”成了他们心安里得地违纪的理由。

  作为一个教师,他的良知又不允许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让学生“放任自流”、“自生自灭”,可是一旦这种学生多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教师就会感觉比较难管,再加上一些家长对子女教育的不配合,这样光靠教师的“孤军奋战”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

  8、忙碌的家庭增多,很多学生缺乏完整的家庭的关爱现在忙碌的家庭为了生计赚钱的越来越多,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就成了“爹不亲,妈不爱”的“多余的人”,他的父母往往把对孩子教育的义务推给学校,而自己却放手不管,或是相互推脱。在学校里,这些学生往往很难和别的学生相处,缺少伙伴的关心,在加上在家缺少父母的关爱,就特别容易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而教师的思想工作在这些学生身上往往收效甚微,加上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这些孩子就很容易走上“邪路”,不能像别的学生那样健康地成长。二、应对策略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一所学校如果选好用好了班主任,就等于完成了学校工作的大半。这足以说明班主任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把班主任培训当作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并且建立起长效机制,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辅导、交流研讨等形式,提高班主任师德修养,帮助班主任转变工作观念,改进工作方法,不断适应教育新形势的要求。(1)改进班主任例会制度。在班主任例会中增加班主任的理论学习和经验交流。(2)试行班主任工作研修制度。建议学校经常组织班主任外出学习和研究,接受提高层次的教育培训。2、以科研为先导,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两面性,独生子女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在家庭中小太阳般的特殊地位的负面影响,日趋增多的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学生的早恋问题,越来越多的师生冲突(顶撞老师,有时甚至对老师实施报复)问题,等等,都是学样德育工作中需要探讨、解决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在德育的实践中才能有效展开,而其有效解决途径和方法也必须有科学理论来指导。开展以班主任为骨干队伍的德育科研活动,不仅对于提高班主任队伍自身素质,而且对于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有着重大的作用。3、成立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我校刚召开了团学双代会,选出了团委、学生会的各类干部,如何利用好这两支队伍是当务之急。其中,在建立社团组织方面可以发挥他们的作用,除校园广播站外,学生社团组织太少,且在学生中覆盖面小。学生社团组织是学生增长才干,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群众性组织,我们应积极促进各种社团组织的成立,并指导学生们开展工作。4、多做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特别是要争取家长的积极的配合要想真正做好一个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应该首先在平时抓住一切有利的时机进行积极有效的工作,比如可以通过经常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表现、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也可以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这种渗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或者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结对子”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工作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要做到心

  中有数,要做到把学生的思想工作时时放在心上。同时,教师要争取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经常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对于对孩子的思想教育不够重视的家长,教师还要耐心细致地做他们的工作,争取让家长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思想教育。做好了这些家长的工作,再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就容易多了。

  5、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作为一个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更应如此。一个学习成绩好、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可能带给一个教师无上的骄傲和自豪,而一个学习困难、平时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所带给教师的可能就是许许多多的麻烦。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对于这些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应该付诸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要在平时让这些学生觉得老师并没有歧视他们,仍然在平等地对待他们,甚至是更加关心、爱护他们,这样,才能使他们在集体的怀抱里健康地成长。6、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德育工作既要抓好思想道德教育,也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文化消费心理,不断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青少年自我意识日益增强,需要我们提供自我表现的舞台、阐述自我观点的场合,创造发挥他们兴趣特长的机会。而校园文化充实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恰好能满足学生多方位的心理需求,使不良的另类文化在校园中无处容身,取而代之的是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7、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中切实开展学生心理咨询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为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做好思想准备,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学校要经常性地开展多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法制教育活动,请公安、司法部门的有关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法纪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违法犯罪实例,从而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强化自身保护意识,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和识别不良现象的能力。只有青少年强化了自身保护意识,才能从源头上拒绝各类不良影响,从根本上杜绝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推荐访问:德育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德育 整改措施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