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9篇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1998年夏天长江防洪就是成功应用信息技术的范例它应用了我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日本gms静止卫星90年代最先进的加拿大radarsat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1998年夏天长江防洪就是成功应用信息技术的范例它应用了我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日本gms静止卫星90年代最先进的加拿大radarsat微波遥感卫星及我国遥感飞机等遥感平台采集遥感数据经高速计算机数据处理对洪灾做出了准确预测预报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准确及时地预测出洪水可淹没的地物类型及高度为防洪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我国战胜这一历史罕见的洪灾立下了特殊功劳信息化在农业科技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对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前景及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建设,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题展开论述。关键词:信息技术农业发展科技应用农业信息化信息化是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分析、传播、利用,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技术手段。随着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也凸显了它的重要作用。但就我国目前农业状况,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落后。因此,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引发农业科技革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1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与前景1.1信息技术在农业资源和环境上的作用。信息技术将在以下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①快速查清各类农业资源及其分布,了解和掌握环境状况;②对有限的农业资源及环境变化进行有效监测;③预测各种措施对农业资源及环境带来的可能影响,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1.2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应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目前主要在四个方面,即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及作物遥感估产。作物生长模拟是利用专业知识和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分析模拟作物生长过程,协助解决多样化和不确定问题,我国已研制出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RCSODS),棉花生产管理模拟与决策系统(CPMSS/CGSM),土壤—植物—大气中的水气传输模型,谷物储藏干燥模拟模型等。专家系统(Expertsystem,简称ES)是以知识为基础,在特定问题领域内能象人类专家那样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计算机系统。我国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制出耕地变化监测系统,棉花种植面积遥感调查系统,作物产量气候分析预报系统,作物短、中、长期预报模型,小麦、水稻遥感估产信息系统等。这些成果的实用化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1.3信息技术在农业研究及技术推广中应用。我国已建成农业科研项目计算机管理系统(ARICMS),中国农业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科技成果库,中国农业研究项目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等。“中国农业科学院网络中心”已建成,并与农业部、国家科委、国际信息网联网,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及其推广事业的发展,使各级领导、农业科技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就能了解国内外科技动态、水平及趋势,掌握科研课题的设置及进展,了解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为研究项目的立题、合作提供极为有效的手段,也使农民很容易得到他们需要的科技信息、致富信息。1.4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农业各生产要素的信息,如自然资源信息、法规信息、市场信息、实用技术信息等,无论是对决策者还是对广大农户都是极为重要的。及时、准确、可靠、全面的信息
是经营管理的根本依据。上至农业决策者下到农民,因信息不灵而作出不正确的决策,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如山东苹果发展,因发展面积过大、发展品种不对路而积压滞销,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而有必要建成完备的农业宏观决策信息咨询系统及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1.5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避灾中的应用。我国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各种灾害如气象、洪涝、海洋、地质、地震、农林等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信息是防灾、减灾、救灾、避灾的关键,由于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信息,已广泛应用于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实现灾前预警、灾情监控、灾后评估。1998年夏天长江防洪就是成功应用信息技术的范例,它应用了我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日本GMS静止卫星,90年代最先进的加拿大Radarsat微波遥感卫星及我国遥感飞机等遥感平台采集遥感数据,经高速计算机数据处理,对洪灾做出了准确预测预报,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准确及时地预测出洪水可淹没的地物类型及高度,为防洪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我国战胜这一历史罕见的洪灾立下了特殊功劳。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必将促进农业生产与管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信息技术使得及时迅速交流信息、处理信息成为可能,促使农业行政、科研、教学、生产和企业走上现代管理轨道,使农作物生产和畜牧业生产过程可依据不同生长阶段特点实行自动定量化控制,进行更经济更有效的生产。这将大幅度提高科技贡献率,改变农业效益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使农业走上高产、稳产、低耗、高效,人—资源—环境—生产关系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建设,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2.1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建设,增强农业信息技术储备。①加强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在农业中的开发与应用;②加强农用传感器的开发;③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综合和集成,如3S技术与专家系统,作物生长模拟技术,信息控制技术集成为多功能、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实现监督、预测和控制的结合;④农业生产是一个复杂开放的体系,需要来自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应组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与开发,集成具有经济学家、农学家等专家功能的巨型综合专家系统;⑤加强农业应用软件网络化、多媒体化及可视化研究,使农业信息技术可实行远程推广,远程教育。2.2发挥合力,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产业和农业信息化体系。在新旧体制转变时期,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村还不具备农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引导责任,同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广大农民及社会其它力量的作用进行农业信息开发。战略上应普及计算机及计算机知识,培育农业信息市场和信息产业,促进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为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及推广提供良好环境。2.3合理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加强信息市场管理。应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一规划和指导,逐步建立并完善各级信息资源,建立标准和数据更
新体系,加强数据更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同时加强信息市场的管理和立法,避免信息数据库的重复建设,提高数据库的网络化水平,增强数据的共享性,避免虚假信息、失真信息、陈旧信息进入市场和数据系统。在加强国家各级各类农业数据库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发和利用各省、市、县等地区的农业数据库,促进地方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2.4加强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农业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依托全国信息主干网,加快“全农”工程建设。在发挥国家投资主渠道作用下,各地及有关农业部门应加大投入,建立区域网、局部网,并与国内主干网、互联网接轨,实现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农户入网。2.5加强高层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增强全民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一些技术问题的迫切需要。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而发展和应用科技的关键是人才。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许多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推广不力,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素质高、懂技术、会指导的骨干技术人才。通过发展网络,可以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科普知识,更快、更好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通过这些人才,进一步推广、普及农业技术和科普知识,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从而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一些问题。2.6建立农业信息技术的建设基地,促进信息技术的示范推广。应选择民众信息意识强、信息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建立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基地,组织农学家、信息专家、经济学家参与规划建设和实施。并加快成熟信息技术成果的推广,边试验边应用,根据试验情况总结经验,成熟后向其它地区大力推广,使农业信息技术走向实际应用的“试验—推广”的道路
篇二: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摘要:当前,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科研手段的变革、农业科研协同的实
现、农业成果转化的创新和农业科研管理的进步。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农业将迈入智慧农业的发展阶段,农业信息科学的研究也呈现出智能化、精确化、标准化和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文章对农业信息技术的概念进行解读,综述了农业信息系统应用现状、特点,以及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应用的几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农业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状况,对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障碍提出了主要解决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业;应用近年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我国农业的各个领域,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带来了生机和活力[1]。信息技术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信息产业的迅猛崛起,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世界发达国家正在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国家也逐步地走向农业现代化之际,农业信息化己成为现代农业的标志和关键,它是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将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并主导未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2]。
1农业信息技术的涵义、作用
所谓信息技术从广义上讲是指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的总称,从这一定义出发,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实现信息获取、传递、存储、处理、发布等方面的相关技术。以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采集存储检索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都可以在农业中找到相应的应用领域,或者可以与传统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相结合,通过交叉渗透,实现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创新。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有着广泛的范围和丰富的内容[3]。
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支撑技术,农业信息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其作用主要体现在[4]①信息、知识和智力资源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农业信息系统成为发挥该战略性资源强大功用的核心平台。②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的高耗、低效型的产业结构将被新兴的低耗、高效的产业结构所代替。③农业信息系统是农业增长的技术基础,是农业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突破口,它将改变农业科研的方式方法,大大缩短农业科研的周期。
2农业信息系统应用现状及特点
1
2.1农业信息系统在中国的应用现状
2.1.1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
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使信息产业在农业领域得到迅速成长,开创了农业信息新时代,这将是一次历史性的大跨越[5]。1994年12月,“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从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金农工程,目的是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其结构的核心是金农工程的国家中心。其主要任务:一是网络的控制管理和信息交换服务,包括与其它涉农系统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二是建立和维护国家级农业数据库群及其应用系统;三是协调制定统一的信息采集、发布的标准规范,对区域中心、行业中心实施技术指导和管理;四是组织农业现代化信息服务及促进各类计算机应用系统,如专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金农工程系统结构的基础是国家重点农业县、大中型农产品市场、主要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各农业专业学会、协会。
2.1.2中国农业信息网络发展现状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宏观概况:1994年5月,中国作为第71个国家级网加入了Internet。目前,Internet已经在中国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IC)2004年7月的统计报告显示[6],中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8700万(95%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为[8167万,9233万]),WWW站点达626600个,上网主机3630万台,在CN下注册的域名总数382216个,中国国际出口带宽的总量为53941M。
(2)中国农业信息网络发展及应用:中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起步较晚。1986年,农业部提出了《农牧渔业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组建了农业部信息中心。在20世纪90年代,又先后提出了《农业部电了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工作的‘八五’计划及十年设想》和《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这些设想和政策促进了农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加速了农业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农业部1995年建立了“中国农业信息网”,并通过DDN方式接入国际互联网。该网现已初具规模,农业部与地方政府联合,在31个省(区、市)建立了省级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全国已有1千多个市县入网。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县级农业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农业部为1000多个基层信息采集点、200多个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采集点配备了计算机,同时与中国农业信息网联网。实现了与国际和国内各省、市的网上信息交换,每天向全国发布电了信息快讯、市场动态分析和农业气象通报等重要信息。中国农业信息网已成为农业综合信息发布的权威网站。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于1997年10月开始运行。目前,大部分农业高校已经进入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生产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已取得显著的效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应用在中国农业部门和农村已开始发挥作用,有些已取得显著的效果。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该系统的建成使中国的草地资源管理进入一个新阶段,将过去由常规方法自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用该系统只需7天既可完成,运行三年,节约经费1669万元。该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2中国农业网站的类型与特点
中国农业网站从主办者属性分类大体可以分为3种:各级政府部门农业信息网站、农业科研和教育信息网站、涉农企业和机构信息网站。中央、省市、地县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纷纷建立了各白的农业信息网站,对本地区的农业发展进行宏观指导,促进农产品流通、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宣传农业政策法规、介绍农业招商引资项目等信息服务。这些网站是具有信息权威性,服务的综合性,服务范围地域性的共同特点。农业科研和教育部门建立的各种农业科研教育信息网站,除了具备专业权威性和服务范围地域性的特点外,还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特点,因此其网络用户具有专指性,一般大多是为本系统、本行业服务,同时还具备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特点。涉农企业和赢利机构的信息网站一般是围绕企业经营范围,进行白身产品及技术服务的宣传与推销,以及开展电了商务活动,其主要的特点是以服务为宗旨,以企业自身赢利为最终目的[7]。
3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具体应用
3.1国外信息农业概况
据统计,工业发达国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60%~80%是靠信息取得的。以1979~1989年为例,依靠信息技术使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33%,德国提高88%,法国提高90%,日本提高130%[8]。美国、日本、荷兰、以色列等国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农业的生产能力、决策支持与环境控制条件、技术含量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
3.2国内应用情况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利用农业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3S技术(GPS、GIS、RS)、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DSS)等技术,在农业资源利用、环境监测与保护、灾害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3.2.1农业信息资源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尚属起步阶段,缺乏宏观的规划和布局及必要的资金支持,信息网络的管理设施与人才建设薄弱,现代信息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尽管如此,从国家到地方,都已开始重视并逐步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农业部局域网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2200多个农业生产与管理用户实现了远程通讯、信息传递与共享。“九五”期间,农业与农村经济信息化的重点工程——“金农工程”启动,正逐步使“农业信息快速路”与国家信息高速公路(CNII)接轨。全国各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农业或涉农网站,如以发布部颁公告、新闻为主,由农业部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农业信息网;以提供农业科技信息为主,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还有中国北方农业信息网(http://www.agri.net.cn)、金农网(http://www.agrie.com)、陕西农业网(http://www.agri.sn.cn)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网站[9]。同时,我国还相继建立了100多个农业数据库,如由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等单位研制的“国家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包括141种作物,27万份种质信息,1259万个数据项,总数据量590兆[10]。
3.2.2作物模拟系统
作物模拟技术于1965年由美国W.G.Duncan与荷兰C.T.DeWit二人首创,是以计算机为载体,对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过程进行模拟的一项新型技术。其主要的学科基础是作物生理学和作物生态学。我国在作物模拟研究方面起步较迟,进度较快。1983年高亮之等在美国发表了“苜蓿生产的农业气象计算机模拟模式(ATFAMOD)”。1992年,江苏省农科院将水稻栽培的优化原理与作物模拟技术相结合,建成了“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RCSODS)”[11]。
3.2.3专家决策系统
我国的农业专家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3年,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和安徽省农科院合作研制了“砂姜黑土小麦施肥专家系统",并在淮北的10多个县推广
4
应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2]。20世纪末,又成功地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为在大范围应用推广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铺平了道路。云南省在确定的35个民族贫困县推广农业专家系统,1998年,应用水稻、玉米、小麦、甘蔗、烤烟、苹果等粮经作物面积12.67万hm2,单位产量增加率8%以上,在遭受自然灾害的年份,增产粮食8400多万kg,新增产值1亿多元[13]。
3.2.4多媒体技术
用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像、图形等多种媒体结合起来,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多媒体技术。这种技术可以生动地将农业信息、农业技术迅速地传播出去,为农业生产社会化奠定基础,也为农业技术快速普及、农民文化素质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智慧农业的发展,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控制农业生产精确性。GPS、GIS、RS的融合发展,构成了一个功能完整且强大的空地采集处理系统,是快速获取农业数据的重要手段,也为农业的精确化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14]。1996年,吉林省在实施“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过程中研制出“多媒体玉米生产智能系统MIS-MAP”软件,并示范应用,使示范区3a增产玉米约5000万kg,增加效益5000余万元。
4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策
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对信息的利用能力差;信息农业成本过高;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低;我国虽已建成一批农业信息资源库,但其数量和质量均远不足以形成信息产业,信息农业体系整体服务水平不高。都成为信息农业实施的障碍,使信息农业普及难度加大。
面对这些困难,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引导责任,同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广大农民及社会其它力量的作用进行农业信息开发。普及计算机及计算机知识,培育农业信息市场和信息产业,促进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为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及推广提供良好环境。大力加强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基地,加强信息技术的示范推广,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发展步伐[15]。
5结语
信息技术的出现,拉近了科研人员与农民之间的距离,为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使得多年传统的成果转化模式得以突破,实现了多方面的创新[16]。21世纪的农业是信息化的农业,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立农业信息系统势在必行,农业信息技术将发挥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一系列完整的农业数据库对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促进生产和流通的有序进行,加快成果的研究和转化步伐,创造一个良好有序的农业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国家的经济繁荣和发展意义深远。
5
参考文献
[1]许松琴.浅谈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农技服务,2008,25(4):113-114.[2]易启洪.论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生产的影响[J].中国信息界,2010年第1-2期,总第137-138期[3]李雪,肖淑兰,赵文忠.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报,2008,39(3):125~128.[4]车明诚,王慧颖,刘大勇.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思考[J].农场经济管理,2003,(3):38~40.[5]姜春云.中国农业实践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44-265.[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EB/OL].http://www.cnnic.net.cn/download/2004/2004072002.pdf,
2004-08-01.[7]郑涛.中国农业信息系统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第21卷第2期2005年2月[8]孙忠富.工厂化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http://www.agri.ac.cn,2000-02-04:2.[9]钱平.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计算机与农业,2001,(1):4-6.[10]章练红.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农业上应用的现状[J].计算机与农业,1999,(3):3-6.[11]高亮之,金之庆,黄光翟,等.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
社,1992.1-2.[12]刘晓燕.回顾与展望[J].计算机与农业,1997,(1):1.[13]李文.云南利用多媒体电脑建立农业专家系统[N].人民日报(海外版),1999-04-13(3).[14]罗朝斌,赖钢.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科研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J].北方蚕业,2005,4:3-5.[15]周丽娜.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第28卷第3期2008年6月[16]孟鹤.信息技术条件下科研单位开展农技推广的实践与创新[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
16055-16057.
6
篇三: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及作用自毕业后我一直不在基层政府从事农村工作,更深刻的了解到信息技术对农业的重要性。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作制度的复杂性及农业的风险性与日俱增。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农业信息技术是指对有关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收集、存贮、传递、处理、分析和利用的技术。
一.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中去,能够保证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发现农业信息的发展新动态,不断开辟新型的农业市场,使农业产品能够更好地走出去,加大对市场价格的关注力度,使农业产品的经济效益能够不断进行提升。
这对农产品的竞争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导致了一种迫切的需求,即如何改进农业信息的管理、加工,使其结果有助于农民的决策。信息技术的农业应用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精确农作(业)是信息高科技应用于农业、同种植业领域现存的若干技术组合而形成的、代表了农业发展方向的一项新技术。
多方位的信息技术结合只有政府提供的信息技术还是远远不够的,农民自己应该找到更多的信息传播途径,整合更多的资源,农民之间进行有效合作,使农业经济管理能够更上一个台阶,系统性的建设有效的发展战略,将思想素质建设与信息技术能够不断进行提升,将多媒体技术进行充分利用,用长远的眼光进行系统性的创新研究,使信息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传到农民那里,使农民了解到更多的农业
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发现更多的商机和种植技术信息。
农村建设包含四个重要环节:为农民提供可接入互联网的电脑终端设备,提供宽带网络连接,为农民提供有价值的互联网信息内容和软件解决方案,以及为农民学习使用电脑提供培训。
中国有8亿农民,农村信息化需求是现实的、迫切的。农村人口密度低,尤其是边远农村,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中国移动“村村通工程”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了现代化的通信手段,也为农村信息化发展建设了“信息公路”。
‘电脑下乡’的政府补贴可以让更多的农民用上电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培训农民怎么使用电脑,如何找到有用的信息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并增加收入。我们要考虑更长远的综合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因地制宜促进本地化产业链的形成。尤其需要在当地政府统筹下,把信息整合之后提供给农民,特别是像农业这种非常当地化的信息。
1、农民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一)加强对自身的科学教育力度现今,进行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
致使农村缺乏大量的先进信息技术的人才,导致农业的生产与发展跟不上市场的需要,更发现不了,经济市场中各种有效的商机,使更多的经济效益在身边白白流失了,促使农业发展,不能够得到有效进步。
由于农民多是文化水平较差的,很难领悟信息技术的正常使用细节要求,只能从最基础的东西入手,并且按照自家农业水平的现实状况,不断进行有效的基础性建设。将网络中学习到的先进经验进行实际应用,这是一个较难的环节,虽然农民的动手能力很强,但是其学习能力有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专业的人士作指导,一步步进行基础性的操作,坚持不懈的努力,达到能够熟练操作。
(二)组建信息技术建设队伍乡镇组建信息技术模范队伍,对理解力较差或学习有困难的农民
进行手把手的教学,通过政府的力量使农民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使农民通过对现场实际教学中,能够发现掌握信息技术的重点,使自己在学习中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根据别人的正确指导,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将更多的经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同时,信息技术队伍的核心思想还应是,使农民能在灵活掌握对网络等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下,还要集合自己的种植经验,进行网上的交流,将自己的农业技术推广到网站上去,给更多的农民提供先进的种植经验和技术指导,同时也能够带动自身种植技术的信心提升,各项细节也会得到不断强化和增进。
(三)加强对农业的信息的分析研究进行信息技术的使用,就要将农业信息进行系统性的整合研究,
发现其中存在的商机和挑战。
将网络及其它先进技术载体提供的农业信息进行整合,发现先进的种植技术,了解新型的防虫病害的有效方法,使农民更好进行农业运作和病害防御。同时,在各种信息中优中选优、精益求精,不断进行创新实验改革,将最好的农业技术进行实践应用,加大对农业的发展力度,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农业市场的良好商机,都能够加入到农业生产中来。
二.测土,施肥,防虫病害就是一项非常关键而目前在我国尚十分薄弱的环节。
病虫害防治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人力背负的手动植保器械社会保有量占到植保器械总数的90%以上,承担了我国病虫害防治面积的70%。这种方式的施药量大,防治效率低,而且近距离接触农药还会损害人体健康。因此,发展高新植保机械化技术成为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迫切要求。其中,农用直升机,特别是无人机成为我国科学家攻关的重点。机身震动小,可搭载机密仪器,喷洒农药更加准确,无废气,环保,易保养,维护成本低等特点。大大解决了对农作物病除害的防治和施药。
三、随着农业的发展,由于化肥农药施用不合理、耕作管理不合理,以及随意堆放畜禽粪便等原因,使农业污染已由原来的点源污染
1、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立体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地施用农药化肥,以及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不当、耕种措施问题和工业废弃污染物问题等造成的面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所构成的从水体
—土壤—生物—大气的立体交叉污染。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污染一般都是立体污染,污染物不仅危及某个“点”和“面”,而且往往会通过时空迁移、转化、交叉等过程,产生新的污染,甚至形成循环污染。
2、信息技术在防治农业立体污染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防治农业立体污染中的应用概括为两部分。首先是农业立体污染防治基础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是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系统工程中的重要基础工作,它包括立体污染的信息采集、信息集成和信息库建设三大主要部分。其次是开发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信息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建立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农业立体污染管理体系,为农业立体污染的防治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和先进技术手段。
篇四: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之下,我国农业充分利用信息科技的力量,不断加速农业生产智能化,促进农业管理专业化,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
北斗导航、传感器、智能控制、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渗透性、扩散性及带动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北斗导航农机自动驾驶系统、水稻信息获取低空遥感平台、无人驾驶多功能拖拉机、作物温度传感器、农田信息控制信息平台……这些充满“黑科技”意味的机械系统,正一步步开进广袤无垠的农田。随着“智慧”成为信息科技成果的代名词,“智慧农业”概念应运而生,这标志着科技力量已经深深地渗透到农业领域,影响着农民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
“3S”技术:农田指挥官
精准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即借助于信息技术,根据土壤性状和作物生长状况的空间差异,定位、定时、定量地调节作物所需的各种营养投入,从而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与管理的系统。实现精准农业,一方面需要查清土壤性状及作物生产力,另一方面则需要确定农作物目标,进行定位诊断、定位投入,实施科学管理。而定位功能的实现便要依赖于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即“3S”技术。借助于遥感技术可获得种植面积、作物生长态势、洪涝情况、病虫害情况及土壤和作物营养等空间信息;基于卫星定位技术可获得装备的精准位置,可用于农业机械的移动定位;而地理信息技术的利用则提供了一种直观的数据管理方式。将“3S”技术与传统农业机械相结合,实施田间耕作、播种、施肥、灌溉、排水、喷药和收获等作业,准确判断、精准定位,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工作成本。春季农忙时节,全国各地的农田上,北斗导航智能农机取代人工进行耕种的场景屡见不鲜。山东莱西马连庄镇的一个村庄,4台大型智能化拖拉机同时在田间进行土地深耕起垄作业。与传统的拖拉机不同,每一台拖拉机上均装配有北斗导航控制系统,依靠北斗导航来精准把控作业行进路线,比人工驾驶的误差减少20厘米以上,每台拖拉机每天能深耕150亩地。有了北斗导航精准路线图作指引,不仅大大提高了春耕效率,也保证了耕种效果。和智能化拖拉机一样,插秧机遇到“3S”技术,也变身为替代农民双手的智能化“小帮手”。插秧时节,八五〇农场第六管理区二十二作业站引进了30余套农机自动导航系统,在导航定位技术的支持下,插秧效率显著提高,插秧机的定位误差缩小到2.5厘米以内。对于需要撒播种子的作物,运用GPS技术合理规划农机撒播北斗导航智能农机播种图图源:国家国防
科技工业局网站路线,不仅可以提升农机撒播的精确性,还能防止出现遗漏或反复投放,极大地减少了浪费。农田机械遇到高科技,真正实现了农业劳动的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农田的作物维护是个长期的过程,病虫害监测、农药喷洒、作物施肥都是耗费人力、财力的浩大工程。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往往周期短、传播快,倘若农田面积较大,便更容易由于无法精准确定病虫害的始发位置而造成灾情的大规模流行,导致作物大量减产。而“3S”技术能够在农田遭受病虫害灾情的时候,精准定位灾情地段,并借助信息系统将灾情位置及轻重情况上传至平台,农民足不出户便可依据平台数据判断灾情位置及投药量,并利用GPS定位器进行精准投药。“3S”技术的使用,使农民能够及时发现病虫害位置,只对灾情区域进行药物定点、定量精准投放,这不仅节约了成本,也大大降低了病虫害大规模蔓延带来的减产风险。在现代农业中,耕种、施肥同样离不开“3S”技术的协助,到了收获的季节,智能化收割机更是成为农田的主力。在负责收割的农业机械上安装车载GPS定位器及地理信息系统,并设计好合理的路线,收割机便能够根据既定的路线,整齐准确地进行作物收割。除此之外,GPS技术还能给出不同农田区域的作物成熟情况,并将位置数据上传,然后借助GPS定位技术指引收割机只收割已经成熟的农作物。如此智能化的收割机,既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又避免了作物未成熟便被收割造成的浪费。农业机械搭载“3S”技术设备并结合网络信息平台,保证了农民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有利于高效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充分降低农民劳动量及成本,助力智慧农业的迅速发展。
传感器:农田情报员
“3S”技术作为指挥官负责对农田区域进行定位导航,而若要进一步准确判断作物生长情况,则要依赖于另一项信息技术——传感器。传感器具有反应迅速、数据准确等特点。通过感应环境的改变,传感器将环境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判断分析。传感器在农业机械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将传感器应用到拖拉机、灌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不仅可以迅速提升农业机械的整体工作效率,还可以及时发现并分析作物的生长环境是否出现异常,协助农民对农机进行远程控制、对作物精准施策。温室大棚的出现,满足了人们享受反季蔬菜水果的乐趣,然而,要在温室中培养成功反季作物可不是那么简单的。温室种植需要有严格的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条件,如何实时监测室内各项指标浓度,并保证其稳定在适宜的范围,这便得益于各种传感器应用。运用温湿度传感器可以有效的防止出现大旱、大涝,避免作物因此减产;二氧化碳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农作物生产的必要条件,合理的二氧化碳浓度才能保证作物生长,这便需要通过二氧化碳传感器采集温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并通过控制系统及时补充或排出二氧化碳,使室内达到最
适宜的浓度值。另外,光照传感器结合人工光源,通过监测和控制光照强度,使作物获得适宜的光照;土壤养分传感器能够准确将土壤的PH值、微量元素浓度及时反馈,有效避免土壤养分过多或不足的情况。正是各类传感器的应用,保证了农民们可以实时监测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各项指标,保证作物环境处于最佳状态之下,降低了作物因各种因素减产的风险,对提高作物产量具有关键作用。传感器不仅是实现农业生产各项指标监测的重要环节,还被广泛应用于智能农机设备。智能农机设备搭载传感器技术,可以实时监控农机的运行状况,还能对农机的作业状态和作业环境进行判断,使操作人员根据传感器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农机工作状态,规避一些不良的工作环境,保证作业过程安全可靠。传统的农业机械一般由拖拉机等动力设备带动耕地、播种、施肥、收获等设备进行作业,由于设备之间依靠机械装置进行物理连接,造成设备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性能较差,工作效率较低。如果借助各种农业传感器技术,这个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智能农机上安装有压力、速度等传感器后,便可以实现多个农机设备的智能化互联,不同功能的传感器通过对协同作业的农机工作状态进行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自动控制和实时调节不同农机的工作状态,优化作业性能,提高作业效率。随着互联网及5G时代的到来,传感器的种类和数量将进一步激增并更广泛应用到农业科技领域中。借助传感器及互联网技术,人们能够实时收集作物的温度、湿度、大气、土壤等多方面环境数据,实时监控智能农机的工作状态,精准判断、科学决策,真正实现农业生产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
篇五: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摘要: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关系着国计民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技术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农业生产现代化迎合了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激活农业生产转型带来了积极影响。基于此,新时期农业发展要抓住现代信息技术生产应用方式,本文就现代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推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农业生产;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技术支持,促进现代化农业的稳步前行。现代农业已经把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内在的核心驱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促进农业发展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并不是农业强国,农业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依然是重要基础,而且还影响着社会稳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想要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就必须结合计算机的优势和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当中,积极把握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时代共同进步,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农业各个领域进行更新,对农业目前的经营模式改造升级。例如: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对农业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包括土壤特性、光照强弱、湿度温度、灌溉方式、雨水天气、种植方法、收获方式和储存环境等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形成信息库,从而指导农业生产。
1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1.1国外农业生产计算机技术应用现状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就得到了普及,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德国的农业主要是农场经营的模式,受其发达的制造业和土地环境的影响,机械化水平非常之高,该国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农业模拟应用、
农业数据库开发等领域,极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对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产生了积极影响;韩国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方面也非常成熟,韩国的农场主也非常重视计算机技术,目前该国已经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各个领域,构建了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
1.2国内农业生产计算机技术应用现状
我国计算机技术起步晚,导致农业信息化起步比较晚,发展不平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农业相关专家的辛苦努力,我国在农业数据库、专家系统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业信息化系统,利用这些系统将农业领域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环境治理、农业生产储存、农业灾害防治、农场管理等各方面。
2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应用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计算机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中融合力度在不断加深,并且在农业生产方面,计算机技术也获得了较大的应用,对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差距,具体表现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生产的时间较短,地区之间的差异存在发展水平不均衡,而且我国的工业化程度也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农业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不完善,相关信息更新不及时,没有在农村地区实现较大力度的推广,没有将农业信息服务系统与农户的生产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农民生产活动依旧靠传统的生产方式来生产,农业生产水平较落后,不同农户的农作物产量也不同。
我国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技术仅仅在小范围的地区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应用,但是在推广农业生产种植技术方面的效率较低。不少新型职业农民选择用互联网来销售优质的农产品,例如惠农网、淘宝网、京东网等助农平台,为农户销售农产品开辟了新途径。然而还有很大一部分农业生产活动是在农户自主经营的条件下实现的,部分经济作物依旧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农户利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计算机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成本也相对较高,计算机的普及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网络也无法在农村地区全面覆盖。农村使用和拥有计算机的人数比较少,可以直接获取的农业信息也比较少,无法发挥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优势。因此,我国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3新时期农业生产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
3.1农业生产数据库的应用
人们在选择农业生产方式的过程中,利用大数据分析出因地制宜、低成本、科学合理的生产方案。比如,以温室大棚无土栽培为例,技术人员使用数据库技术,将无土栽培需要的温度、湿度、水和营养液等指标数据录入计算机的农业系统,系统进行分析处理,给出理想方案。用户得到方案后也可以用计算机系统来对温室的各类指标进行自动控制,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
3.2在模拟试验中的应用
计算机模拟技术在系统研究领域将它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了,计算机将农业模拟为一个系统,不再是简单的企业和工厂,当中包含一个以上的多个小型农业生产系统。在模拟试验的过程中,用定位系统来定义客体的位置、作用和相互关系,创建具体数学模型,再用计算机来相互转化计算机模型和数学模型。
3.3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
智慧农业是指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种植相结合,从而实现无人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订单农业是一种先下订单后生产的新型农业模式,解决了产品滞销等问题。两者的发展和兴起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促进了智慧农业和订单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在未来,计算机技术也是智慧农业和订单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3.4在培育新型农民中的应用
农民如今仍然在农业生产中处于主导地位,农村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取决于农民的多年经验积累。要将计算机技术大范围运用于农业生产中,最大的
问题在于能否将传统的农民转换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将计算机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的助力。因此,需要将传统的农村劳动力转化为新型的现代化农民,首先就要对农民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计算机,了解计算机技术,学会使用一些在生产中可以成熟应用的技术。其次,以新型职业农民为基础,优化农村资源配置,促进生产的结构改革,为农村地区城镇化、农业信息化、农民富裕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3.5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在畜牧业利用计算机数据系统来计算分析畜牧养殖中喂养的饲料配比、生长过程、智能喂养等等,最终选择最优的畜牧养殖方案,以互联网技术辅助管理整个养殖过程,有效减少人工投入。推广信息化养殖,可以大幅提高畜牧养殖的效率,减少成本。
3.6在预测气象中的应用
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气象信息的预测在农业现代化中极为重要,过去农民看天吃饭无可奈何,现在可以通过实时天气预报和气象信息来准确把握天气变化情况,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模拟各类气温建设规模化的温室系统,用计算机来管理温室的数据,调整气温、湿度,达到理想的状态,不断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
3.7在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作为综合性的技术,在信息的存储、交换、传播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当中,不仅可以推广农业机械技术,还能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量,拓宽农民的销售渠道,减少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最终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想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应该分析如今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现状,并且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人员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在推广农业机械技术的同时及时为农户答疑解惑。此外,要利用各地的农业示范基地,做好技术推广的宣传工作,大力推进科技下乡、技术下乡、信息下乡等活动。
4结束语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是其他行业发展的基础。农业不发展,就会制约着其他产业的发展,而计算机技术将会是未来推动农业发展的最大引擎之一。计算机助力农业现代化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将计算机应用到农业发展的每个领域之中是必然的,用计算机技术来对农业的现有模式进行升级改造,优化农业的生产结构,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的效益。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加快改变传统落后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格局,借助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挥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推动农业生产活动的积极有效开展,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积极推动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水平,为我国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小兵.用信息技术突破农业农村现代化瓶颈[J].中国合作经济,2020(3):12-13.
[2]韩天平.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8,38(6):46.
篇六: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农业信息化就是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各个领域和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使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彻底改变传统农业时空变异大可控性差稳定性和定量化程度低等弱质局面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课程论文
年级、专业:06农学(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方面)班姓学别:名:号:1班费云滟200630010505
信息技术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摘要
本文简单介绍了几个主要农业信息技术。阐述了国内外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状况。说明了国内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
当今,世界正进人一个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信息化和网络化同样向农业渗透,并与之相互融合。农业信息化,就是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各个领域和环节,加速传统农业改造,使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彻底改变传统农业时空变异大、可控性差、稳定性和定量化程度低等弱质局面,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
1
农业信息化发展中主要技术[1-2]
2.1信息采集技术信息的现实性、及时性与准确性是信息价值的重要体现。农业信息采集工作量巨大,涉及到空间信息、图像和录像信息、文字资料信息采集等几个方面。为了尽快把信息传递到需求者手中,同时降低信息采集的成本,信息采集工作必须广泛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2.1.2遥感技术(RS)遥感技术(RS)是快速获取大面积空间信息的主要技术手段。目前遥感技术可以提供1米xl米、5米xs米、10米xlo米等不同几何分辨率的卫星或航空遥感数字图像。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遥感技术的几何分辩率还会有所提高。遥感图像只有经过加工、处理才能成为有用的信息源。目前遥感图像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数字图像预处理和数字图像分类两个方面。数字图像预处理包括对原始图像数据的初步处理,校正几何畸变,消除噪声,增加视觉维数,增强与背景的差异,直至正确地进行目标判读。一般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包括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噪声抑制、空间配准、几何变换、彩色合成等。数字图像分类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根据图像的特征进行分类识别。有根据物体的光谱特征进行分类的统计概率法,也有根据物体的图形分类的语言结构法,还有根据光谱特征或图像本质特征所进行的模糊数学法。由于遥感影像的多义性,因此现在更强调在人工智能支持下综合分析遥感影像的光谱、结构、纹理、阴影,以达到正确分类从而提取目标信息的目的。2.1.2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对任意一个地面点位给出精度在厘米数量级的坐标值。全站仪或激光测距仪可以精确地测量坐标距离,精度在厘米以内。这些信息获取的手段可以不经过传统的纸介质,直接向计算机信息系统传输数据。近年来全球定位技术与遥感技术相互补充,将遥感数据定位校正,大大拓宽了遥感信息的应用领域。RS、GIS与GPS相集成的3S技术在农业上最有价值的应用是在精准农业的农艺措施上。通过在农田布设GPS定位点,在农机具上安装GPS接收机,根据RS获取的作物长势实时信息和GIS提供的电子地图,指挥农机行走,使农机自动完成耕地、播种、施肥、锄草、灌溉、收割等工作。在进行施肥、锄草、灌溉等农艺措施方面,根据局部田间作物的长势,精确定量地喷施不同的肥水、药剂,在保证农艺措施质量基础上,尽可能减少肥水、药剂的浪费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2.2GIS技术GIS在农业上有应用价值的技术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存贮与图形表达、空间分
析技术、空间定位与检索技术。在进行农业区划与农业宏观决策时,需要具有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现状、土壤条件、气候条件、人口密度等信息图件资料,传统的方法是使用纸载体的图件,把图纸矢量化后存入GIS内,不仅可以完整地表达整个地区的图件,而且可以把各类信息分别存放,形成不同的图层,在图形显示时可控制各图层一起显示或分别显示。GIS空间定位与检索技术可以随时得到某一地区或地块的各种信息。目前在GIS技术领域的先进成果是基于Interne/Intranet的WebGIS技术和具有时间维的TGIS技术。近几年国内在TGIS方面的研究很多,用时间标记法建立时空数据结构是当前常用的方法之一。用这种方法存储空间信息时,除了记录现状与历史图斑边界数据外,还记录了图斑的创立时间和消失时间,图斑的属性也同时记录数据有效的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当图斑发生变更时,只需将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相应记录标记终止时间,并添加一些新记录来记录变化的新地块,从而完成历史记录和数据的更新。带有时间维的地理信息可以辅助人们进行空间变化的时序分析,研究土地利用、土壤和地下水变化等动态变化过程,从中发现规律。基于Interne/Intranet的GIS产品不仅可以把图形数据加载到WWW网和局域网上后供用户在客户端进行查询、浏览,而且还具有空间分析和编辑功能。开拓了地理信息资源利用的新领域,为GIS信息共享提供了可能。
2美国[3-7]
美国农场中计算机应用非常普遍,美国41.6%的家庭农场、46.8%的奶牛场都装备有计算机,并进入各种农业网络。农户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了解市场行情、农业政策和农业动态。美国专门的技术服务组织“农民软件协会(FSA)”可以向农民提供最好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其产品服务涵盖了主要的农场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应用,包括农场财务、农牧业数据存储等,并可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集成使用。美国农业部建立了全国性的电子邮件系统,通过农业部信息中心进行交换,对外连接到因特网。其中仅农业市场服务局,每天就通过计算机系统处理大约!"5000"万字符的市场信息,通过卫星传送到130个地面接收站,也可以通过提供电话语音系统查询。美国建立的农田灌溉自动决策系统,可以充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投资与效益比率高达1∶125。
3德国
德国的农业信息工作已经进入应用电子计算机网络时期,并已与欧洲、北美、日本等国的通信网络连通。根据农业信息的性质,德国政府将其分为经济信息、科学技术信息和部门专业化信息3类,并对不同类型的信息采取了不同的管理策略。根据德国的情况,没有搞综合统一的信息系统建设。德国的农业技术信息服务通过三种类型的计算机网络来实施。一是各州农业局开发和运营的电子数据管理系统(EDV),用户只要将计算机或电视机通过电话线与EDV系统联机,并交纳一定的费用,就可随时获得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预防和防治技术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等。二是邮电局开发运营的电视文本显示服务系统(BTX),用户只需购买BTX主机和键盘,将其与电视、电话连接,即可通过邮局的通讯网络,获得农业技术信息服务。三是德国农林生物研究中心开发建设的植保数据库系统(PHYTOMED),以德国计算中心的大型计算机为宿主机,
凡与宿主机联网的计算机用户,可联机检索有关农业技术信息。
4日本
日本农林水产省的农林水产统计情报组织(日本将“信息”习惯称为“情报”)是1947年针对当时粮食严重短缺,需要开展粮食生产状况的调查而建立起来的。1995年以后,又增加了农林水产、畜产品、蔬菜水果、价格政策等的统计调查。随着业务的扩大和组织的改组、合并,目前已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农业情报系统。建立了完善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系统。这两个系统主要由“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联合会”主办的市场销售信息服务系统和“日本农协”自主统计发布的全国1800个“综合农业组合”各种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价格行情预测系统组成。日本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作为载体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日本现已将29个国立农业科研机构、381个地方农业研究机构及570个地方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全部联网,271种主要农作物的栽培要点按品种。按地区特点均可在网上得到详细的查询。其中,570个地方农业改良普及中心与农协或农户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的网上咨询。完成了农业科技生产信息支持体系。日本于1997年制定了“生鲜食品电子交易标准”,建立了生产资料共同定货、发送、结算标准,并正在对各地的中央批发市场进行电子化交易改造。日本政府还在实施一项意在21世纪使所有农民拥有微机的“绿色天国”计划。在日本,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耕作、作物育种、农作物与森林保护、蚕业与昆虫利用、农业气象、农业经营、农产品加工等方面。2000年,日本有34%的农户拥有PC机,其中12.2%接入互联网。
5中国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1979年从国外引进遥感技术并应用于农业。1981年,中国建立第一个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机构,即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开始以科学计算、数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为主的农业科研与应用研究。1986年,农业部提出了《农牧渔业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1987年组建了农业部信息中心,开始重视和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试点和应用。在90年代,又先后提出了《农业部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工作的“八五”计划及十年设想》和《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这些设想和政策加速了农业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我国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农业、畜牧、渔业、农垦、农机、农业科技教育、农产品市场等领域,建立了一批政府、科研机构、农业院校、企业、学术和社会团体的网站,农业信息网络已有了一定规模和数量。农业信息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建立和完善了各种农业信息数据库,并正在实现网络化,研制了不少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农业信息化的技术产品,如各种数据库系统、农业模拟系统、农业专家系统、作物病虫害防治系统、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等等。面向社会和农民的农业信息服务取得一定进展,信息服务已逐步走向规范化。人才建设方面。通过这些年的培养建设,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支集农业专家、计算机技术人员为一体的复合型信息研究队伍,这支队伍不断向年轻化、专业化、高水平、高素质方向发展。6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程度很低,尤其是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1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从国外看,农业是受国家保护的弱质产业,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上发挥主导作用,主要是制订规划和政策、加强立法、增加投资。但从国内情况看,国家在这几方面作用发挥不够。6.2农业信息化体系尚不健全和信息服务不完善。当前,各省、市、县、乡都在建站、购机、人网,农业信息的收集、发布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从整体上看,农业信息化体系的统一性、整体化水平低,如农业政策信息子系统、农业科技信息子系统、农业投人品市场信息子系统、农产品市场信息子系统等农业信息化体系尚不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不够全面、完善,缺乏针对性。6.3农业信息发布和传输滞后。具体表现为:一是信息传输网络不够畅通,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二是在信息发布和传输方面缺乏网络、广播、电视、电话信息台、简报、报刊、集市、会议、讲座等各媒体之间的有机组合和搭配。三是各地市农业主管部门与同级人民政府信息中心、上级业务主管厅局、部委、同级涉农机构、兄弟地市、网上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之间缺乏稳定、快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渠道,导致农业生产的大起大落,导致农产品过剩或短缺,引起价格波动,以至无法真正体现农产品的价值,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6.4农民的信息意识薄弱影响农业信息化的推广。长期以来,小规模生产经营已使农民习惯了种什么、养什么全凭经验的作业方式,他们对信息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同时,由于国家财力和农民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农民普遍文化素质高等原因,很难普及和使用现代化网络电脑终端;加之农民居住分散,许多农村交通不便,给现代信息系统的建立与维护造成了很多困难。目前以服务农户为主的信息传播,因缺少连接信息网络与农户的有效载体,使农业信息难以从网上走进广大农户的家庭,也影响了农业信息化的推广。6.5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由于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不够重视,投人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目前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业信息专业库的建设、更新速度缓慢。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化落后的中国农业面对着发达国家的强力挑战,尤其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情况变得更为艰巨。因此,深入进行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应用研究将为我国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
考
文
献
[1]杨永侠,朱德海,严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J].计算机与农业,1999,(4).[2]华晋.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3]范凤翠,李志宏,王桂荣,石玉芳,贾建明,李敏,.国外主要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特点的比较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6).[4]吕晓燕,卢向峰,郝建胜.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1).[5]贾善刚.国内外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发展特点及趋势[A].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6]聂凤英,刘继芬,等.世界主要国家农业信息化的进程和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04,(9):15-17.[7]陈良玉.印度农村信息化的实践及借鉴[J].农业网络信息,2004(4):36-39.[8]黄婷婷,.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3).[9]杨玉玲,.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1)[10]陆柏,陈培,.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8,(1).[11]李松芹.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3).[12]赵苹.农业信息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3]刘小平.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4]闵文江,陈保华,侯亮,.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4).[15]郑业鲁.现代信息技术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1999,(6).
篇七: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生产、采集、存储、变换、传递、处理过程及广泛利
用的新兴科技领域。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将为世界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飞跃发展带来契机。
二.国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状况世界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6
0年代的科学计算,第二阶段是70-80年代的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第三阶段是90年代以来新的发展时期。
新发展时期其主要标志是:(1)Interne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世界上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如有计算机的农场中,有47%的农场主使用Internet,20%的大型商业化农场已经进入Internet。(2)卫星数据传输系统。美国农业卫星数据传输系统的应用非常广泛,两个主要系统是AgDaily和FarmDayta,属于数据传输网络公司的一部分。上述两个系统提供的现实数据和信息分为若干主题,能提供最新的市场价格、气象图表、美国农业部报告有关市场发展、长短期天气预测,以及产品信息和保险业务方案。(3)专家系统、模型系统、智能信息系统的开发。已研制出大量作物模拟模型、作物生产管理系统或病虫害管理系统、以及其它与农业相关的模型、专家系统和管理系统。“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
日本依靠计算机为主的信息处理技术和通讯技术,增加农村地区的活力,发展农业、农村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即电信公司的实时管理系统(DRESS),其大型电子计算机可收集、处理、贮存和传递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技术信息。借助公众网、专用通讯网、无线寻呼网,把大容量处理计算机和大型数据库系统、Internet网络系统、气象情报系统、温室无人管理系统、高效农业生产管理系统、个人计算机用户等联结起来。政府公务员(从官房长官到普通职员)、研究和推广公务员(从高级研究员到一般技术员)、农协和农户,可随时查询、利用入网的各种数据(农业技术、文献摘要、市场信息、病虫害情况与预报、天气状况与预报,世界或本国或县甚至町村地图、电子报刊、音像节目、公用应用软件等等几乎无所不包)。
德国的农业技术信息服务主要通过三种类型的计算机网络来实施。1.各州农业局开发和运营的电子数据管理系统(EDV),用户可随时获得
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预防、防治技术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等。2.是邮电局开发运营的电视文本显示服务系统(BTX),用户可通过邮局通
讯网络,获得农业技术信息服务。3.是德国农林生物研究中心开发建设的植保数据库系统
(PHYTOMED),计算机用户可联机检索有关农业技术信息。
三.信息技术与我国农业发展
1信息技术在农业资源和环境上的应用及前景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因具有宏观、实时、低成本、快速、高精度的信息获取,高效数据管理及空间分析的能力,从而成为重要的现代农业资源管理手段,广泛应用于土地、土壤、气候、水、农作物品种、动植物类群、海洋渔等资源的清查与管理,以及全球植被动态、地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壤侵蚀监测。我国已研制出红壤资源信息系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数据处理系统,北方草地产量动态监测系统,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及国家农业资源数据库等。2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应用及前景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目前主要在四个方面:(1)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我国已研制出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优化决策系统
(RCSODS),棉花生产管理模拟与决策系统(CPMSS/CGSM),土壤-植物大气中的水气传输模型,谷物储藏干燥模拟模型(2)农业专家系统:如砂礓黑土小麦施肥专家系统,黄土旱塬小麦生产和综合管理专家系统,水稻主要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小麦、玉米、桑蚕品种选育专家系统,农业气象专家系统等。(3)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如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主要用于灌溉,耕耕作业,果实收获,畜牧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农产品加工自动化控制及农业生产工厂化。畜牧生产的自动控制可优化饲料配方,自动调节动物生产环境(4)作物遥感估产:棉花种植面积遥感调查系统,作物产量气候分析预报系统,作物短、中、长期预报模型,小麦、水稻遥感估产信息系统等。基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国外已提出信息时代的"精确农业"概念(PrecisionFarming)3信息技术在农业研究及技术推广中的应用及前景我国已建成农业科研项目计算机管理系统(ARICMS),中国农业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科技成果库,中国农业研究项目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等4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及前景随着我国市场经建立,农业各生产要素的信息,如自然资源信息、法规信息、市场信息、实用技术信息等,无论是对决策者还是对广大农户都是极为重要的。使农户只要有一台微机终端,通过网络就能够及时获得农业法规、农业政策、市场行情、产品销售等信息,合理地进行农资购置与产品销售,促进农村市场繁荣和经济增长。5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避灾中的应用及前景由于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信息,已广泛应用于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实现灾前预警、灾情监控、灾后评估。目前我国主要用于洪灾、作物病虫灾害、旱灾、土地荒芜沙化监测、森林火灾等。
四.华南农业大学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实例:1.农业机器人及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
(1)精确农业、遥感技术
(2)地理信息系统(3)仿形农药喷洒机械手(4)农业机器人行走机构(5)温室环境自动控制系统:温度、湿度、营养液的控制、台风防御、
电子鼻、作物浅层灌溉控制系统(草坪灌溉机器人)、农业机器视觉、蚕茧雌雄识别器、农业信息。a.电子鼻猪舍臭味识别系统的研究
人造臭味气体的研制
电子鼻臭味识别系统
传感器采集到的18个气味信号之一去除其一点后的气味信号
篇八: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计划与管理、畜牧兽医、农村工业和农机化管理、农产品商场销售、食品工程等农业系统的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农业专家系统:专家系统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作物栽培、动植物育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农业经济效益分析、杂草控制、储存管理、市场销售管理、作物轮作、森林环保、家畜饲养等方面,几乎遍及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做出了贡献。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是控制理论发展的新阶段。在应用方面,智能控制可解决非线性、不确定和复杂的系统问题;在理论方面,智能控制通过符号、经验、规则来描述系统。智能控制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设施园艺控制:温室智能控制系统、高效施肥喷药系统等设备和技术在设施园艺生产中进行应用,设施内部环境因素的调控由过去单因子控制向利用环境、计算机多因子动态控制系统发展,提高了产量和质量,保证了园艺产品的鲜活度和全年持续供应。畜牧养殖控制:以自动化、数字化技术为平台,通过模拟生态和自动控制技术,每一个畜禽舍或养殖场都成为一个生态单元,能够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实行自动送料、饮水、产品分检和运输。水产养殖控制:养殖场配置水质实时在线连续监测装备,利用渔业养殖环境实时在线水质监控系统,实现远程数据采集和信息发布,异常水质实时监测报警,远程控制与调节输氧或水温。
随着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应用将不再局限于某一独立的生产活动、单一的经营环节、某一有限的区域,而是横向和纵向拓展,覆盖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的各个环节,为农户、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提升农民和涉农企业收入。同时信息技术支持生产经营、经济发展、管理决策和农民增收的效果,将不再是星星点点,而是由点到面,由一个企业到一个行业,由一个小区域到一个相对较大的区域,将呈现一种效果普及化的趋势。
感谢您的阅读!
篇九: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以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参考。
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世纪,它具有信息化的特性。在这个时期,电子计算机技术快速展开,信息技术渗入每一个社会范畴,农业范畴也不例外。现代信息技术已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变卦了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农业生产展开的需求也是进步农业生产力的必要伎俩。所以,我们应该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进步农业生产效率。
1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所谓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与农业生产圆满别离,构成在农业生产中专用的技术。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科学技术,主要是研讨信息的产生搜集、存储转换、传送处置的过程和应用。信息技术主要应用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和系统开发上[1]。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进步,信息技术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大大的改动了人们的生活。在农业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表如今土囊、气候、病虫灾害的勘测和预防上。当今比较成熟的农业信息技术主要有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农业专家系统、3S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2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2.1技术一:农业数据库的树立农业数据库系统是一个存储在计算机内的、统一管理的组织有序
的、共同享有的数据集合。我国主要的农业数据库系统有:农业资源信息、农业适用信息、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和农业政策法规信息等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系统为我国农业生产数据基础,是农业生产的主要信息来源,为农业生产技术、市场和政策的信息支持。
2.2技术二:农业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管理信息系统简称MIS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表如今农业经济管理等方面,在这基础上研发出了农作物产量气候分析预告系统等,有效的为我国农业生产了技术支持[2]。2.3技术三: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农业专家系统就是农业智能系统,它以专业学问为基础对特定的问题像人类专家一样中止解答。主要是以信息管理技术为基础,将信息获取和推理的技术与农业生产阅历、实验数据模型相别离培育的计算机农业系统。它可以直接为系统运用者各种农业生产问题的答案。它可以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辅佐,如作物的生产管理、水土坚持、经济利润的分析等。2.4技术四:3S技术的大量应用3S技术主要包括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系统和GIS天文信息系统。这三种技术曾经成功且普遍的应用到农业范畴中了。如GPS在土地、植被、火灾和农业资源的监测得到普遍运用,为农业生产进步精准的数据。RS技术主要应用于农业资源的调查和监测,假设土天时用状况、海洋渔业资源的调查、农作物生长的情况等需求遥感技术来获取准确的数据和图像,以此预防农业灾害的发作,降低灾害带
来的损失。GIS是对数据中止综合处置和分析的计算机系统,在空间天文资源如土囊、气候等的数字化数据库的树立上得到普遍应用。
2.5技术五:多媒体技术的采用多媒体技术是将文字、声音、图片、影响等作用于计算机,构成传播农业学问和技术信息的工具。普通表往常录制农业技术相关的光盘,为现代农业技术的推行了保证[3]。3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问题一:农业信息化认识薄弱对策:增强认识。一些中央政府对农业信息化的树立不够注重,没有将农业信息化落到实处。这招致了中央农业信息化进程缓慢。要想进步中央农业生产所创造的价值就必需转变中央政府的观念,注重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范畴的应用,推行信息技术的进步,展开技术讲座和远程教育,进步农民的文化素质和信息认识,培育新型农民。问题二:专业性网站信息落后对策:加强网站维护。我国多数的农业网站中信息更新缓慢,信息落后,适用性较差,招致网站访问量低下,对农业生产的辅佐有限。所以政府要加强农业数据库的统一管理,完成数据的互通,资源的共享,从而使农业数据库等得到真正的应用。问题三:农业专业化人才紧缺对策:积极培育人才。现今,我国农业信息管理处于初始阶段,信息管理和技术研讨人才匮乏。农业信息技术属于高新技术,农业设备的投入和人才的引进都需求大量资金。为了减少资金带来的压力,我国和中央政府都应该
注重外乡人才的培育,给人才的培育政府和资金支持,只需这样我国的农业才干走一条独立自主的创新道路[4]。
4结语我国农业与兴隆国度的农业相比,在生产范围、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专业人才培育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科学技术的展开,农业生产曾经进入了高新技术的时期,这对我国农业的展开即是机遇也是应战,我国信息技术在农业范畴的应用还有大量的空间,所以我们需求不时的探求,处置现存的一些问题,注重人才的培育,落实技术的推行,整合农业数据资源,完成全国数据的共享,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我国新技术的研发自创,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