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17篇

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17篇

时间:2022-11-03 16:30:05 来源:网友投稿

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17篇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云南少小一、云南少小民族双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双语教育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采用的一种教育模式,本文主要通过对云南少小民族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17篇,供大家参考。

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17篇

篇一: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云南少小一、云南少小民族双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双语教育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采用的一种教育模式,本文主要通过对云南少小民族双语教育现状的分析,了解少小民族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改进和发展少小民族双语教育的对策。【关键词】云南少小民族双语教育一、前言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有25个少数民族,除回、水、满3个民族已通用汉语外,其他22个少数民族使用着26种语言。全省1400万少数民族人口中,以本民族语言为主要交际工具的有1014万人,不通或基本不通汉语的有610万人。其中有七个少数民族称为少小民族,即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阿昌族、怒族、普米族、布朗族。所谓少小民族,是指人口总数较小的少数民族,本文所采用的标准,是指在人口实际普查范围内人口总数不足一万人的少数民族。这些少小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但不一定有文字,且他们不通或基本不通汉语,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双语教育成为少小民族教育的有效模式,双语教育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双语教育泛指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育体制。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相互学习和使用对方语言的教育都可称为双语教育。狭义的双语教育特指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教育对象,使用其本族语和主流语(族际语)两种,本文所讲的双语教育特指狭义的含义。目前,云南的少小民族的双语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二、云南少小民族双语教育的重要性(一)双语教育是保存与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双语教育可以通过传授母语使得民族的语言得以延续下来,同时,民族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传统等信息也得以在双语教育中传承下来;另一方面,双语教育有利于掌握主体民族语言从而更好地吸取、接受主体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优秀成果。民族语言是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是这个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是维系民族的重要纽带。作为民族特征的语言是一个民族交际的重要工具,是民族之间、民族成员之间交流信息、传承文化和知识经验、维系民族认同感的媒介,促使民族成员之间在认知、行为、情感等各方面产生同质性和一致性。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消失,那么这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就消失了,语言与文字是民族文化的灵魂。特别是对于云南的少小民族来说,他们特有的文化本身存在濒临消亡的困境,双语教育对他们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

  保存作用更为重要。(二)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的需要汉语是中国各民族交流的通用语言,由其自身的社会文化价值等因素决定的,一个民族如果不通汉语,就无法与外界各民族交流,从而不利于自己本民族的发展,因此要加强汉语的学习,接受汉语言文化的熏陶,更好地为本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服务,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本民族与时俱进。与主体民族语言——汉语的巨大功能相比,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均具一定局限性,显得势单力薄,容易造成一种母语不重要的假象。但民族语言是不可取代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仍将通过本民族语言文字开发智力,交流和学习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里民族语言仍要发挥其重要的交际功能作用。(三)双语教育是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育的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无意识地形成语言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非常近似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母语的学习和第二语言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非对立的。本民族语水平越高,对学习第二语言的帮助越大。对少数民族来说,本民族语的学习有助于第二语言即汉语的学习和掌握。双语教育,能使少小民族更容易接受汉文化,产生文化认同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双语教育能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提高他们获取知识、交流信息与表达思想的能力,它还有利于开发少数民族儿童的智力。(四)促进少小民族地区的经济的发展所谓的教育发展了,科学文化水平就提高,从而经济自然就发展,双语教育提高当地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促进少小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五)双语教育也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进步的重要途径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汉语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生活交往的通用语。处理新时期的民族语言和汉语关系的正确方法是在通用民族语言的地区以民族语言为主、兼学汉语,逐步达到“民汉兼通”。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政策的体现,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云南少小民族双语教育的现状(一)双语、多语跨文化师资极为欠缺

  在少小民族地区,能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几乎是本地本民族教师,而本地本民族教师占全县教师总人数的比例很低,且素质结构不合理,在对双语教师的培养上,投入力度不做,规模很小,导致双语教师严重短缺。(二)双语教师的素质和待遇有待提高就目前的双语师资队伍状况而言,低学历和聘任的双语民办教师占大多数。双语教师的质量普遍不高,聘用的双语教师多属于民办,工资待遇太低,加之少小民族地区大多自然条件较差,双语教师队伍极不稳定,从而影响了双语教育的教学质量和长期的深入开展。(三)双语教育教学目的性不太明确双语教育的目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双语教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地位的定位问题,这一点与双语教育的政策性不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很多学校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教学在小学低年级搞一搞,能帮助理解汉文化、主流文化即可,没有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共同繁荣的高度看待双语教育教学的作用。(四)政府及相关机构的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云南省在双语教育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制定了和颁布了新的政策,但由于少小民族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是贫困问题,因此政府的支持和关注力主要在扶贫帮困,对少小民族主要给予物质援助,帮助少小民族解决生活问题,对教育的支持相对较少;并且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双语教育的开展主要的彝族和白族聚居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较少。(五)缺乏统一的规范的教材和读物少小民族地区双语教材紧缺和不配套,一直是困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的难题,例如开展双语语文的教学,就没有相关的少数民族字典,成语词典等;另一方面,同一少数民族有不同的支系,不同的支系语言文字上会有一定的差异,给编写统一的增加难度,并且少小民族有的是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这一定程度上更加加大了双语教育的难度。四、开展少小民族双语教育的对策(一)加大双语师资队伍的建设,保障师资的充足。扩大双语教师培训规模,培养一支长期稳定、高素质的、以少数民族教师为骨干的双

  语教学师资队伍,是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扩大双语教师规模可以采取以下途径:第一,采取长期培养和短期培养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高等学校和本地的师范学校开设双语师资的专业,培养双语教师。第二,招募特岗教师担任双语教师。第三,

  培训转岗教师。把董民族语言学科教师培训为双语教师。第四,招募志愿者,一次克服师资的不足。

  (二)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师自身的语言素质、教学观念、教学理论水平、教学技能,特别是加强对民办教师的培训。(三)根据不同少小民族的实际情况编写统一的规范的教材及配套读物针对有文字的少小民族要根据该民族的教育特点编写适合的教材,为看着你双语教学打好基础,没有文字的少小民族,只能进行口传式的双语教育。(四)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少小民族双语教育支持政府对少小民族双语教育的支持不仅是资金上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在政策和法规方面上的支持,为少小民族双语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发展双语教育。五、结束语双语教育对于我国民族地区以及我国多元文化教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适当适宜的开展双语教育是可行的。在开展双语教育时,应注意到影响它的一些重要的因素。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顺利的开展。最后,少小民族双语教育任重道远,需要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戴庆厦等.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M].辽宁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2]何志魁.云南贡山县独龙族怒族双语教育现状与对策思考[J].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成人教育与特殊.大理学院学报2002.05.29-32[3]李丹.拉祜族小学双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M]西南大学2008[4]李福军.白族双语教育与传统文化探析[J]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文史哲·中国语言文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6.69-72[5]杜秀花.初探双语教育及其师资培养的途径[J]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2002.01.91-92.[6]滕星.凉山彝族社区学校实施彝汉双语教育的必要性[J].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民族教育研究,2000.01.5-25.

  

  

篇二: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点滴思考

  作者:吴江萍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16期

  吴江萍

  (新疆喀什巴楚县夏马勒乡人民政府,新疆喀什巴楚843800)

  摘要:在我国实行双语教学,是体现我国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体现。近几年,在部分地区双语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能更进一步做好双语教学教学工作,应该在如下方面做一些修缮:首先是少数民族地区师资配备问题,其次是应当编写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教材,再次是增开内地初高中班数目,适当开设校本课程,最后是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硬件设施的配置。

  关键词:双语教学模式;双语教学问题;双语教学提高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276-03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在新疆大力推广双语教育,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各地区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双语教学模式。这些新模式的推出,对当地的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使双语和教学达到最佳水平,所以,有必要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一些探索。

  一、双语教学的模式及其类型

  双语教学的意思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同时存在,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条件下,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这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而另一种,往往是后天习得而来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国语。所谓双语教学,即能在教学里使用的第二种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新疆各中小学实行了双语教学,但都采用了汉语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模式,所以效果并不显著,对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效果不理想。为进一步提高新疆中小学双语教学质量,2008年自治区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新疆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模式一(普及模式):小学汉语、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初中汉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高中汉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其他课程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可以简称为“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授课、部分课程使用民语授课”)。模式二(目标模式):全部课程使用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授课,开设民族语文课程。不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体育、音乐、美术可以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各地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施双语教学模式。由于新疆各地存在着民族分布的差异,所以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各地都在创造着属于自己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主要以下几种:模式一:以本民族的语言为主,加授汉语。这种模式主要是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如喀什、阿克苏、和田、吐鲁番等地,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民族中小学比较多见。采用这种模式授课学校,主要语言为民语,加授汉语为第二语言,尽可能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学习汉语的机会。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开设了英语课程,所以少数民族学生,不仅仅学到了本民族的文化知识,而且还学习到了博大精深的汉语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机会了解外国文化,对开拓学生思维起了积极作用。模式二:部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即少数民族学生部分课程,主要是理科类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英语)采用汉语授课,部分课程,主要是文科类(民语文、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用母语授课。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双语学校,学生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汉

  语基础,才能掌握理科类课程的知识。对于汉语水平相对薄弱的地区,学校就加大了汉语语文的课时量,这样为学生理解理科类课程的专业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模式三:全部使用汉语授课,加授民语语文课程。这种模式是最理想的完全双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除了加授母语语文外,其他的课程设置语汉语学校基本一致。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受地域和民族分布特点的影响,只能在汉语言环境较好的学校使用,或者一些民汉(汉回)学校中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采用和汉族学校一致的教学体系,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水平,从而全方位地提高民族学生各个学科成绩,为少数民族学生考入内地初中班和内地高中班,打下坚实基础。模式四:加授民族语文课程,其他课程全部使用汉语授课。这种模式主要适用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汉族地区,汉族为了适应和少数民族的沟通交流,在汉族学校或汉回合校的汉语班或汉回班,加授了民族语文课程,或基础维吾尔语,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出,符合了当地的民族和文化发展特色,促进了各民族之间语言文化交流,繁荣了当地经济,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二、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分析

  1.部分地区师资不足,急功近利。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新疆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都已经开始推行双语教学模式,但是从创痛教学模式向新型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大部分地区双语教师配备不足,而学校模式正处在转型期。需要即会汉语又会民语的教师进行授课,而学校在职的教师大部分是民语教师,让他们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下子转变为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授课的新模式,使教师难以掌握。学校不顾教师的客观实际条件,盲目地推崇新的教学模式,使不懂汉语的民语教师陷入了教学困境,教呢,只会民语不懂汉语,不教呢,学生又不会。还有一些民语教师的汉语水平较低,只能认识简单的汉字,却不会用汉语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师的汉语水平较低,所以对课本内容表达不完整,意思表达不准确,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候也遇到了困难,考出的成绩不理想,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大部分地区学生和班级人数较多,双语教师十分匮乏,有些汉语课程也不是专任教师教授,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所以教学质量很难有进一步的提高。

  2.双语教材难度大,学生接纳程度偏低。在双语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双语教材大多数是从人教版的教材翻译而来,而人教版的教材针对的主要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使用的教科书,编书者没有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进行编译,而是整体翻译,少数民族学生接纳程度有限,因此对课本知识掌握程度较低。现在推行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是从小学三年级开设汉语课程,数学课程已经采用了汉语教学,到了七年级,理科课程已经全部采用汉文教材,与汉语班的理科教材完全相同,这样在同样水平下,势必会对民族学生造成更大的学习压力。因此,双语地区的汉语教材,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写。

  

篇三: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新疆和田地区少数民族学校维汉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新疆和田地区少数民族学校维汉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维吾尔族作为新疆的主体民族,人数占绝大多数,其中和田地区少数民族占全疆人口的绝大多数,由于交通闭塞,与外界交流沟通少,语言的生态环境较差,观念落后,师资队伍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当地的维汉双语教育水平,本文主要针对和田地区少数民族学校在进行维汉双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供教育者参考。

  关键词:和田地区;少数民族;维汉双语教育;问题;对策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现代科学技术的传播与应用,人际间的交往与沟通,这些都要依赖语言这一交际工具。随着人们文化观念和语言观念的改变,少数民族语言也更广泛地进入到大家的视野中,引起大家更广泛的关注,人们意识到少数民族语言承载着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传统而被看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多元文化的民族政策、多元文化的教育政策正在成为时代的主流,而新疆的维汉双语教育正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不仅是让少数民族学习汉语言,而是要通过对汉语言的学习来了解并熟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能够自由地同不同民族进行交流和沟通,相互学习,扩大知识面,更好地接受和学习先进的知识与技术,达到共同繁荣进步的目的。新疆的维汉双语教育主要是指在少数民族学校中使用维吾尔语和汉语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一、和田地区的基本概况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南抵昆仑山与西藏自治区交界,北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阿克苏相连,东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连,西部与喀什地区毗邻。和田地区一半为盆地,一般为山区。和田地区所辖8个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因此基础教育非常薄弱,交通严重滞后。

  1

  和田地区主要以维吾尔族为主,同时还居住着回、汉、柯尔克孜等民族,维吾尔语成为和田通用的语言。

  近些年,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一帶一路”经济带的带动下,和田地区与外界的接触渐渐增多,和田人民也逐渐意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先进科学知识的学习、先进农业技术的掌握、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无疑离不开汉语的学习,在这种形势下,和田人民开始积极主动地学习汉语,但是由于长期的发展落后,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交流依旧很少,语言生态环境差,人们交流还是主要以维吾尔语为主,只有少数人会部分汉语,所以和田地区的维汉双语教育依旧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

  由此可见,和田地区由于地处偏远地区,交通闭塞,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少,再加上主体少数民族人数占绝大多数,学习汉语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比较差,在和田地区实施双语教育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双语教育也必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和田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1.学习汉语的语言生态环境较差。这是影响双语教育的客观因素。无论学习何种语言,只有在课堂中学到后放到实际的交际环境中去应用,才能很好地掌握这门语言。语言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自然生动、丰富多彩、无尽无穷的语言输入和学习模仿的语言资源。语言学习离不开语言环境,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语言的学习也必然会受到影响。然而,在和田地区,汉族人口很少,少数民族的人口几乎占绝大多数,汉语通常在党政机关、商品交易、课堂上少量使用,日常生活当中很少有使用汉语的机会,无法将学到的汉语真正地运用到实际交际中,很容易遗忘,汉语学习的重复率较高,甚至有的学生学习了几年汉语却连一句汉语也听不懂、说不出,语言学习的生态环境较差,学生的汉语水平始终没办法提高,这是阻碍汉语学习最重要的客观因素。2.师资数量不足、水平整体偏低是影响汉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长期以来,和田地区少数民族学校汉语教师普遍都存在着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不足。每年新疆各大高校毕业的学生不少,但是最终从事双语教育的人很少,而就工作地区来说,北疆比南疆的条件要好,愿意去经济较发达,条件好的北疆工作的毕业生多,相对而言,去南疆的毕业生就很少,因此南疆尤其是和田地区,少数民族学校汉语教师数量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2

  不仅如此,目前在少数民族学校担任汉语教师的多数是少数民族老师(汉、回族及民考汉只占5%左右),这些教师基本上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汉语水平较低。这些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汉语水平远远达不到汉语教师标准,甚至有些教师本来学历就不高,又不是师范类专业毕业,之前可能是从事别的行业,仅仅是因为当老师轻松,工作有保障,仅仅通过当地有关部门的考核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这些人无疑汉语水平不高。这种师资水平只会严重地影响双语教育的开展。

  3.当地某些体制的弊端,对双语教育重视度不高,学生家长的观念落后。到目前为止,九年义务教育在和田地区还没有完全普及,学校实际登记在册的人数和实际上课的人数误差很大,很多学生只有在考试的时候才可以看到,他们只为了拿一个毕业证,而当地对于拿毕业证的标准没有硬性的规定,只要达到学校的要求就可以毕业,又由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传统观念束缚,和田地区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率很低,导致当地人看不到学习所带给他们的改变,因此也就不愿意孩子上学,对孩子的学习也不太关心,甚至有家长不愿自己的孩子去上学,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农村,这样双语教育实施就很困难,学校在双语教育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而对于学校方面,每周所开设的汉语课的数量较少,无法满足汉语课程标准的需要,不少学生初中毕业之后几句完整的汉话都说不清楚。而受到当地汉语生态环境的影响,当地教育部门对双语教育的重视力度也不够。三、解决问题的对策1.加快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师队伍的培养,努力提高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师的整体水平。首先要加大对专业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师范院校应该成为培养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基地,所培养的这些汉语教师不仅包括少数民族教师还应包括汉族教师,对于现有的教师应该提供一切的可能对他们进行汉语水平的培训,使他们的汉语水平以及教学能力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以适应现行双语教育的标准,胜任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工作,严把质量关,鼓励毕业生到边远地区尤其是南疆去,以提升当地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2.积极营造语言文化生态环境,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汉语实际交际能力。语言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自然生动、丰富多彩、无尽无穷的语言输入和学习

  3

  模仿的语言资源。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学习者在实际中使用,而在实际交际中的使用又能反过来促进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为此,我们应积极营造良好的、能积极促进语言学习者学习的语言生态环境。利用现有的一切媒体资源,要求少数民族汉语教师不仅在课堂上用汉语授课,而且应积极提倡在课外同学生用汉语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应多用汉语交流。学校在学校内多张贴汉语图画,用汉语出黑板报,多放汉语广播,有条件的学校应组织学生观看汉语电视节目,积极鼓励学生回家多看汉语电视节目,与家长交流时多用汉语。学校方面应多订阅一些汉语报纸杂志书籍供学生阅读。

  3.尽快改善当地人对双语教育的理解,改变落后观念,当地教育部门加大对双语教育的重视力度,加大宣传,完善体制,严格把关。

  4.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双语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到和田地区,促进和田地区的双语教育。

  四、小结综上所述,要促进和田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要靠全社会的努力,要靠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也要靠全社会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的理解,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汉语水平,以促进和田乃至新疆的双语教育的发展。

  4

  

  

篇四: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对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发展的探讨

  作者:杨丽宏,李莲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20期

  杨丽宏,李莲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云南芒市678400)

  摘要:双语教育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虽得到政府认可,但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走向并不明朗。本文通过云南省X村双语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为例,分析了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及成效,并对其中一些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41-03

  双语教育在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和地区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教育现象,然而,国内外学术界对双语教育没有统一的界定。综观国内外有关双语教育的界定,可以把它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在我国狭义的双语教育指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教育对象,使用其本族语和主流语(族际语)两种语言的教育系统即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双语教育是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学校依据政策在民族地区进行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的教育。中国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采用的是“多元一体”的政策。党和国家历来坚持民族语言平等政策,先后在多种法案和文件中明确了少数民族实施双语教育。解放以来,党和国家为保护和发展少数语言文字、传承民族文化,为发展以“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仅对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各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对争取各民族在其他领域的平等权益、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随着民族融合进程的不断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将何去何从?本文通过X村的案例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双语教育政策在X村的实施及作用

  X村是聚居在云南省南部汉族地区的一个傣族村寨,现有90户家庭共452人口。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和一定的民族语言文化使X村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状态。该村村民常用语是她们的母语———傣语。“文革”结束后,考虑到X村的特殊性,经过当地教育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协商,在X村兴办了一师一校的“双语教育”教学点。由于书面傣语在X村并没有得到普及,他们的双语教育仅仅是使用傣语对汉语进行解释和说明,以增进学生对汉语的掌握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育教学中也没有采用傣文教材和文字。同时由于适龄人口较少,X村设立的教学点仅有一个教室、隔年招生,共设一至三年级,村里的傣族学生在教学点掌握基本汉语和达到一定年龄后再送往完全小学与其他同年级合并。所以,X村从1976年以后的教育是一种“一师一校双语复式教育”特殊模式。自设立一师一校实施双语教育以来,该校点发挥了X村儿童一至三年级的汉语教育、知识文化教育和成人扫盲教育的功能。在未设立校点之前,该村村民没有一位村民因受教育而得到“铁饭碗”,没人接受过高中阶段教育;新设立校点后,该村至今已产生6名中师生、4名中专生、4名大学生和1名研究生,扫除了全村的青壮年文盲,这一成绩远远超出了该地区一般小学的教育成就。同时,双语教育还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开发了傣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X村儿童具备了与其他民族儿童共处的能力,提高了傣族儿童的生存技能。随着双语教育的进行和汉语普及,1986年以后上学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到乡镇接受初中教育,约有一半以上青年毕业后能外出打工,绝大多数村民能无障碍地使用当地汉语进行交流,为X村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双语教育政策在X村的终结

  在取得辉煌成绩后,2000年X村双语教育在走过24个春秋后走到它的尽头。教学点被撤并,傣族学生回到了完全小学的大教室和其他民族学生一起接受学校教育。曾在当地辉煌一时的双语教育为何会突然结束呢?首先,价值观念的改变是X村双语教育政策终结最主要的原因。改革开放以后,随着X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文化交往范围的扩大,人们的语言观念发生根本变化,语言的经济价值成为人们对语言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外出打工或做小生意都离不开流利的汉语,在学习方面也如此。因此,X村的很多家长强调汉语在经济建设和个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以,X村大多数新生一代儿童在入学前就能完成基本汉语训练,进入学校后能逐渐跟上汉族学生,人们也就不在乎是否真正需要“双语教育”。其次,民族融合的加快是X村双语教育政策终结的根本原因。X村双语教育专门为该村儿童听不懂汉语现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实施,尽管该地区还有一些与X村相似的傣族村寨,但村民日常主要交往的对象还是周围的汉族人民,X村及其周围的村寨在面临实际的发展问题时选择了主动融合。傣族的风俗习惯逐渐与周围汉族融合在一起,不同民族之间通婚的现象也被广泛接受。再次,资源的不足是X村双语教育政策终结的直接原因。X村双语教育办得最好的时候得益于在此工作长达18年的傣族教师,这位教师退休后,该教学点换了4名教师,但他们都无法长期坚持下去。在生源方面,一方面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适龄儿童逐渐减少;另一方面教育也提倡规模效益。在资金方面,该地区是贫困县的贫困乡,教育经费在该地区较为吃紧,因此撤并教学点也就成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一种方式。

  三、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思考

  X村的双语教育从开始的实施到最后的撤并,从表面看来是成功的。笔者访谈了完全小学的老师了解到,傣族学生在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社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民族的学生并没有显著差异,有的傣族学生还名列前茅。这充分说明了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以少数民族语言促进对汉语的理解、提高教育质量的“双语教育”是教育政策成功的典型案例。但“双语教育”涉及到民族文化特色、民族属性、民族认同等问题,因此必须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首先是少数民族文化、语言的价值问题。少数民族文化、语言是民族群体和个体的生活和情感交往、沟通的桥梁,调节和处理着少数民族与其生活环境、社会等多重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少数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不仅是两种语言教育的问题,事实上也是两种文化的教育,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在倡导“多元一体”的时代,少数民族文化、语言是人类文化花园中的一朵瑰丽奇葩,对少数民族文化价值的承认和尊重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人类的跨文化沟通交流,有利于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只有在承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双语教育才有可能长期存在的必要性,才有可能被成功地执行,否则将成为一种过渡性的教育随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其次是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目的和功能的问题。教育是文化传承最主要的手段,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不仅要传承大家庭中的主体民族文化,而且理应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创造上发挥最主要的作用。因此,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不仅要通过双语教育增进少数民族学生对现代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也要在民族文化传承、发掘和创新上发挥其功能。但目前很多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仅停留在用一种语言注解第二语言以增进知识,或者仅停留在用第一语言翻译第二语言的教育资料的水平上。再者就是在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上培养一些熟悉汉语的人,远远没有考虑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应用和开发创造。再次是双语教育的支持和帮助的问题。当以上两个问题得以澄清后,讨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经费、师资、教材、招生等问题才有必要性。在这些方面,政府不仅需要出台和颁布有利的政策,而且更需要对颁布政策给予保证、监督、支持和帮助,尤其是资金支持。实施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地区多数是欠发达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一些群众甚至不了解自己民族文化存在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颁布政策而没有行动上的支持和带领,仅靠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努力是很难达到其目标的。最后是双语教育发展的问题。尽管双语教育在一些民族地区逐渐被普通教育所取代,但在多民族的中国大家庭,双语教育对少数

  

篇五: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人口较少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经过不同的历史时期发展到现在,创造了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在我国民族政策的保护与支持下,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化的格局,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为了使少数民族更好的传承本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我国通过法律的手段去维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权。《宪法》第四条指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中都强调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平等的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政策,在少数民族自治区域内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1年)》指出:民族地区要搞好民汉双语教育,实行“民汉兼通”。对多民族国家而言,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基石,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内容,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重要保障。而少数民族语言本身即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学生日常交流的基础语言,在教育过程中开展双语教育,是教育进步的重要标志。分析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以有效方式突破这些困境,是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促进国家整体多元文化发展的迫切任务。

  鄂伦春族作为我国东北地区人口最少民族之一,据2021年统计结果显示,在全国鄂伦春族共有8659人。其人口主要分布在我国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此次调研地点白银纳鄂伦春族乡是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是黑龙江省呼玛县唯一的鄂伦春族聚居村。调查发现截止到2021年在白银纳鄂伦春族乡鄂伦春族共158户、374人。鄂伦春族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独有的文化,如叙事民歌、萨满舞、抢枢、桦树皮制作技艺、驯鹿习俗等。这些均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和发展的项目。鄂伦春族作为狩

  猎民族自下山定居已有65周年,经过长期发展鄂伦春族有本民族语言--鄂伦春语,但没有通行的文字。下山定居后,受到改革开放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转变,鄂伦春族开始普遍接受与其他民族通婚。目前鄂伦春族与其他民族的通婚率较高,尤其是与汉族通婚的人数居多。综上所述,鄂伦春族本身人口基数较少、与其他民族通婚导致汉化较重,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等诸多原因导致鄂伦春语陷入失传的危机。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与访谈的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鄂伦春族在民族学校开展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的发展,提高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充分感受到国家的政策,促进民族团结。

  一、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中心校实施双语教育现状(一)学校概况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中心校(以下简称“鄂伦春族乡中心校”)在1985年建校,如今成为大兴安岭地区仅有的两所少数民族学校之一。鄂伦春族乡中心校属九年一贯制学校,下辖四个村屯教学点,共有九个教学班。其中3个初中班,6个小学班。经与鄂伦春族乡中心校校长访谈得知,截止到2021年上半年全乡中小学在校生共80余人,其中鄂伦春族学生共10余人。全校共有教职工28人,其中专任教师24人,工人3人,鄂伦春族教师共4名。24名专任教师中,现有本科学历的13人,大专学历的11人。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均为100%。鄂伦春族乡中心校自建校以来,受到党和政府的支持,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在2021年借鄂伦春族下山定居50周年大庆之机,学校借此机会获得一个100座的多媒體教室;一个42座的语音室;一个容纳36台微机的微机室。2021年年末,又安装上了远程教学系统,实现了学生足不出户收看优质课程。同时,学校还获得了一个能够容纳约3000余册图书的图书室,一个按农村二类标准配备的初中理化生实验室和一个小学自然实验室。通过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学生得以在更优质的环境下学习。(二)课程设置

  鄂伦春族乡中心校的双语教学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在校的鄂伦春族教师负责教学生鄂伦春语。学校的课程设置是规定每周上一课时的鄂语,即45分钟。鄂语的课程一般安排在周一第四节(表1),由小学部和初中部共同听讲。因鄂伦春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学习内容主要是教学生们读一些简单的鄂语单词和给学生们讲鄂伦春民族故事为主。依靠口口相传是有局限性的,为了打破没有文字引起的困难,学校采用国际音标注音的方法模拟鄂语发音,努力让其接近最原始的鄂伦春语音。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没有文字在学习语言时的困难。

  在教材制定方面,鄂伦春族乡中心校在教学时使用的是黑龙江省鄂伦春语言教育协会编写的教材,教材通过国际音标对鄂语进行文字化,共分为9级,难度逐渐增加。为了能够让学生更高效的学习鄂伦春语言,在编写纸质教材的同时,还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听鄂伦春族的民间歌谣民族故事及录好的单词的音频可供学生去听。这些均有助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此外,学校还使用阿里河地区拼音标注教材,结合这两种教材同时授课。学校还有校内自主出版的校本教材,主要针对的是社会与宗教,民情民俗,民族舞蹈,桦树皮工艺,民族语言等。

  (三)生源与师资状况鄂伦春族乡中心校目前共有9个教学班,其中学生共80余人,鄂伦春族学生10余人。鄂伦春族中心校作为有小学部和中学部的学校来说,应能收纳、并且有能力收纳周围村屯的生源,但是由于父母的观念影响,一些学生在鄂伦春族乡中心校,小学毕业之后选择去镇里或者外地继续读初中。根据调查得知,近几年学校的生源处于流失状态。以2021年为例,在鄂伦春族乡中小校的初中部毕业的学生共13名,而开学入学的新生人数则低于毕业人数,不构成正比,导致学生总数越来越少。师资方面,据统计全校共有24名专任教师,其中鄂伦春族教师共4名,占17%,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招聘到合适的老师也成为难题。

  

篇六: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一、我国双语教育的发展概况“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汉族由于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达,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和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架构。汉民族在发展中的“以夏变夷”的理念,以自己的内在文化精髓吸收各民族的精华,创生出华夏文明;其他民族在自身演变过程中也不断吸收汉文化和汉语,借助汉民族的文明来发展自己。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而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迁徙更是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和发展。由于经济、文化、人口等因素的作用,汉语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障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的权利,维护国家统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地区广泛实施了双语教育,大大地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保护了少数民族的宝贵遗产。但是,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阶段的民族问题的认识曾出现了“左倾”错误,限制甚至取消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少数民族地区的文教事业受到了极大地挑战,进而使全国的科教事业经历了严重挫折。建国后中国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初创期(1949—1957)、挫折期(1958—1977)和恢复期(1978—今)。第一阶段:初创期(1949--1957):从1949至1957年,中央政府从多个方面促进了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以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的马列主义原理来看,这系列的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使用自己语言的权利,极大地提高了全国总体的文化教育水平。50年代我国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确保少数民族的语言权利,同时国家为实现各项决策而做的各种努力也为今后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挫折期(1958—1977):这段时期,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在语言、政治、教学上都陷入了困境。1958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周恩来总理强调“汉语拼音方案可以作为各少数民族创造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并要求“今后各民族创造或者改革文字的时候,原则上应该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并且应该在字母的读音和用法上尽量跟汉语拼音方案取得一致。然而,在“民族融合风”的影响下,双语教育面临着众多的诘难。

  第三阶段:恢复期(1978-今):1976年,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开始重新审视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问题。1992年,指出90年代民族工作五项任务是:“加快经济改革;发展教育、科学、卫生事业;增强民族地区的经济独立;提高自治水平;增进民族团结。”当然我们仍旧不容小觑的是我国民族地区的学校非常缺乏合格的双语教师。加上交通不便利、信息不通畅、生活窘迫、教育落伍、人们的经济社会地位不高,民族地区不能吸引和留住足够的合格双语教师。对此,党和国家已经对民族地区的教师和教师教育在各方面做出倾斜,但民族地区的双语师资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对我国双语教育的建议1、双语教育是对人类内在本质在的探寻在对话关系中,对话者从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视角出发,叙述自己眼中的世界,以此来影响和改变别人。通过双方语言的接触,对话者进入了对方的语言中。“对话的我懂得使他或她存在的正是你(而不是我),他也明白,促使自身存在的你反过来又构成我中有你和你中有我。根据这些关系的辩证原理,我和你因此变成了两个你,而这两个你又变成了两个我。”2、双语教育是促进儿童成长的必由之路传统的教育消极地看待儿童的未成熟状态,因而总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把学生置于一个被动学习的地位。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考虑到了学生不同的语言背景,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语言的主体性地位。只有如此,学生才会对语言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就词源学上来说,含有居问的事物的意思,即把两个本来远离的东西联结起来的事物?在学习中,学生现有的能力是开始阶段;教师的目的代表遥远的终点,只有通过居间的事物,开始的活动才能取得完满的结果。”3、将双语教育置于民族教育的重中之重能否认识到双语教育在民族教育中的重要性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和成败。双语教育是促进少数民族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是维护社会安定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也是承认和尊重少数民族自由、权利、尊严。充足的双语人才对于促进国际贸易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实施双语教育是一项兴国安邦的大业。4、从国家整体发展规划的角度建构双语教育政策

  双语教育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问题,它自始至终与政治、经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积极鼓励高等学校在本科教学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很多情况下,双语教育不能得以有效实施的主要原因,往往并非决策者忽略了双语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而在于双语教育关涉的政治社会问题是否成为决策者优先考虑的对象。

  5、加强双语教育立法建设双语教育是一项关乎社会长远发展和稳定的大事,然而双语教育的经费、师资、教材等却是一笔不小的经费。可见,双语教育是一项成本高、见效慢的工程。在国家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双语教育即便是得到了政策的支撑,但是缺乏具体法律法规的约束,也难以有效地实施。因而,为了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双语教育的有效施行,具备具体的双语教育法规势在必行。当前,在我国依法治国的方略下,作为民族教育重要环节的双语教育法必须尽快提上日程。6、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开发作为双语者和双文化者的双语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学历,经过专门的训练要,而且应该具有从事双语教学的综合能力和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一切使得双语师资的培养和培训需要大量的物质和智力投入。“我国正在努力建立健全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上海市委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相关机构研究建立双语教师培训和考评体系,预计2007年起将对上海中小学双语教学的师资进行资格认证”再者,对于相对贫困的民族地区来说,合格的双语教师极度匮乏也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问题。而解决制约双语教育发展的这一瓶颈的出路不仅在于要加大民族地区双语教师教育的资金投入,还要完善相应的双语教师培训体系和教师资格证的规定。

  

  

篇七: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摘要:目前,我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蓬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双语教学的认识趋于统一,双语教学的类型和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文章结合目前我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实际对我区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大力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是全面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开展对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目前,新疆正全面推进双语教学,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双语教学工作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一、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的基本情况根据自治区教育厅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统计资料(2005年)》显示,2005年我区共有7161所中小学,专任教师共有236469人,其中少数民族专任教师141281人,占教师总数的9.75%;中小学共有学生3685115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261920人,占中小学生总数的61.38%。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过程中,自治区始终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民族平等的原则,保障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我区普通中小学采用维、汉、哈、柯、蒙、锡、俄七种语言进行教学,大中专院校采用汉、维、哈、蒙四种语言授课。截止2005年9月统计,全区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普通中学有937所,占总数的48%;小学有3616所,占总数的69.42%。在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中小学中,全区有维吾尔语小学3195所,中学710所;哈萨克语小学326所,中学172所;蒙古语小学15所,中学23所;锡伯语小学4所,中学4所;柯尔克孜语小学79所,中学28所;原1所俄罗斯语小学2004年底改为双语小学。目前,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精神,我区十五个地、州、市正在继续进行民汉合校的建设工作,边远农牧区的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建设也在规划和建设之中,截至2005年9月全区共有707所民汉合校的中小学,312所寄宿制学校。因此,我区少数民族中小学的办学类别和办学格局近几年中还将会有较大的变化。二、少数民族中小学各类办学模式的发展情况语言从属于民族。民族人口的地理分布,必然影响其语言的分布。办学模式是与民族分布密切相关的。我区各民族生活地域基本上是大杂居、小聚居的形态,南疆的少数民族呈片

  状分布,北疆则多呈点状分布。南疆喀什、克孜勒苏、和田、阿克苏四地州总人口为8260177人,其中少数民族(主要是维吾尔族等)人口7273384人,占到总人口的88%。和田地区182.5万人口中,维吾尔等少数民族有176.4万人,约占人口总数的97%。在校生35321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42542人,占学生总数的96.98%。乌鲁木齐、昌吉、克拉玛依、石河子、库尔勒等地区,少数民族以乡(镇)、村或居民区为单位相对集中聚居。在汉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如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奎屯市、克拉玛依市等),汉语是强势语言,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主要交流工具;在民族成分较为复杂,多民族杂居的城市(如哈密市、伊宁市、库尔勒市、塔城市、阿勒泰市及焉耆、乌苏县城等)汉语则与当地的主要民族语言如维吾尔或哈萨克语双语并行,共同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主要交流工具;而在地域广阔、汉族人口稀少、少数民族高度聚居的农牧区,如和田、喀什等地区汉族人口比重极小,少数民族语言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呈现出明显的强势,当地人口使用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等少数民族语言作为主要交流工具是必然的。正是基于我区这种存在着汉语单语区(如石河子市等)、民语单语区(如喀什、和田等地区农村)、汉语和少数民族语双语甚至多语并用区(如伊宁市、塔城市等)的复杂语言环境现象,决定了我区基础教育总体发展上的不平衡性,同时也造成了在选择双语教育模式上的多样性。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主要有以下模式:(一)小学阶段以母语教育为启蒙教育,加授汉语课,小学高年级完全采用汉一小学阶段以母语教育为启蒙教育,加授汉语课,语授课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由人口数量较少、既希望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希望与主体民族同步发展的锡伯等少数民族学校采用,部分在中小城市或城郊长期与汉民族杂居的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学校也正在采用这种双语教学模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区只有4所(占民语学校总数的0.11%)学校完全采用这一教学模式,学生人数总计1271人,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0.05%,民语授课的专任教师总数有100人,占全部民族中小学总数的0.04%。(二)部分课程双语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部分课程用汉语授课(数、理、化、生及英语等)、部分课程(语文、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用母语授课。截至2005年10月,全区15个地、州、市双语班总数已增加到4505个,就读学生达到145138人,其中学前双语班1045个,在读学生30269人;小学双语班2074个,在读学生60886人;初中双语班1140个,在读学生43521人;

  高中双语班246个,在读学生10462人。各学段双语教学专任教师总数有7073人。双语教学从中学下移到了小学或学前阶段,由城镇办班延伸到了乡村,部分地州市中小学包括少量农牧区乡镇学校的双语教学已从数、理、化使用汉语教学发展到除母语外,其他学科全部使用汉语教学的模式。目前,接受这种模式的双语班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总数占全区民族中小学生总数的6.41%,在各学段双语班任教的少数民族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87%。此种模式是目前我区主要的双语教学模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和《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颁布以来,各地区都相应制定了针对于本地区的双语教学发展规划,提出了推进目标时限。目前,不仅民汉合校的学校中有一定数量的双语班,而且主要在乡镇独立设置的3000多所民族中小学中也有1/3左右开办有双语班。今后几年中,全区以这种模式开办的双语班数将会大幅增长。(三)完全双语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除母语文外,其余课程全部用汉语授课。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指出,双语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在巩固和提高母语教学质量的同时,以提高汉语教学质量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不断扩大“双语”教学的范围和规模,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使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中小学其“双语”教学模式由现阶段的以理科为主的部分课程用汉语授课或除母语文授课之外的其他课程用汉语授课的模式,最终过渡到全部课程用汉语言授课,同时加授母语文的教学模式。目前,这种模式主要集中在地州以上城市的民族学校,少数条件好的县城也有少量分布。采用这类办学模式的学校基本实现了民汉合校,办学规模约占我区双语班总数的1/3。此种模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倡的模式。就目前情况而言,这种模式主要受两方面的因素制约:一是学生的汉语水平,即学生使用汉语学习课程的能力;二是师资,包括汉语教师和双语教师。随着我区学前双语教育的大力推进和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不断深入,这类办学模式将会有较大的发展,最终成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主导模式。(四)内地高中班和区内初中班模式根据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国务院自2000年开始在内地部分发达的城市开办新疆内地高中班,2000-2002年总招生量就达到了3540人,到2004年底,内地高中班在校生总数已达到5080人。从2005年开始,国家进一步加大了这一工作的力度,内地高中班的举办城市

  从12个扩大到25个,招生规模也继续扩大,2005年9月已按计划招生3150名,到2007年将再扩大到5000人,使在校生总数超过两万人。内地高中班的办学模式是双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的双语教学工作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2003年9月,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为了探索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新途径,加快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农牧区子女享受到优质教育,决定参照内地新疆高中班模式,在乌鲁木齐市、昌吉市、石河子市等八个经济和教育条件较好的城市开办区内初中班,2004年9月招生1000人,2005年9月扩大招生到3000人,到2006年9月招生规模扩大到5000人,逐步使在校生总数达到15000人以上。内地高中班和区内初中班正处于探索和初步发展阶段,从已经毕业的内地高中班升学和即将毕业的区内初中班的学业成绩来看,比其他类型的学生的成绩要高出许多,成为目前新疆双语教学成功的范例。三、思考与对策(一)思考新疆的少数民族在人口分布、语言环境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维吾尔族为例,维吾尔族的人口地理分布,北疆、东疆与南疆不同,北疆、东疆多聚居在点上,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特点。这种分布实际上是一种杂居状态下的聚居。而南疆不仅在点上的聚居程度高,而且面上的聚居特征也非常明显,形成成片聚居的格局。根据民汉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新疆的语言环境可以分为:母语为主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汉杂居区、少数民族杂居区、汉语为主聚居区。城市与农村的语言环境、基础教育条件差异较大。通过对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语言文化生态环境是评价新疆双语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多年来,因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实际上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个别地区聚居程度极高的居住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疆城乡居民所处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差异日益显露。不同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产生了不同影响。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中,评价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就必须把实施双语教育的学校和课堂与周围的社会语言文化生态环境联系起来。2.语言文化生态环境是影响和制约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差异影响着新疆双语教育实施对象的语言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双语教育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3.新疆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特点决定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类型与

  模式必然是多样性的。我区地理环境独特,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特殊,有高度聚集的地区,也有散居、杂居区,人口多少不一,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一种固定的双语教育模式难以适应实际需要。4.双语教学是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主要途径,开展双语教育的重点在基础教育阶段。普及和巩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双语教学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重点。5.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突破口。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影响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普及程度,必须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以适应双语教育的需要。6.双语教学师资紧缺,双语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双语师资的缺乏,双语教学能力和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区全面推进双语教学的瓶颈,提高双语师资队伍的整体能力和水平是现阶段我区双语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二)对策今后,新疆开展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必须充分考虑上述诸多因素,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1.加强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对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过去我们习惯使用“双语教学”这个术语,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双语教育复杂性的认识逐步加深,开始使用“双语教育”一词,但对二者的区别不甚了解,甚至认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双语教学就是汉语教学。笔者曾对“义教工程”的学员做过关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问卷调查,这些学员都是从事双语教学的少数民族教师。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参加调查的学员对“双语教育”“双语教学”的概念不了解或知之甚少,没有人参加过专门、的“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理论培训。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对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缺乏对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理论的学习。没有对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理论深入的研究以及对相关理论的普及,在我区开展双语教学只能浮于表面,很难有实质性突破。2.明确双语教育的目标2.明确双语教育的目标国外双语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多元文化的认同、教育机会的平等和语言水平的提高。内地进行双语教学实验最直接的、最主要的出发点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在更广的学科领域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在我区开展的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通过在学科教育中使用民、汉两种教学语言,培养学生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少数民族的

  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3.营造语言环境,3.营造语言环境,推动双语教育营造语言环境无论是母语的学习还是第二语言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习得的。双语教育的不同类型与模式都是根据不同社会语言文化生态环境而选择的,而双语教育的语言环境是双语教育成功必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保证。新疆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而且聚居程度高,语言环境比较特殊,因此,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时,构建相应的双语学习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双语环境的构造有两层:一是学校通过双语教学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汉语学习的环境;二是为了推进双语教学,在更大范围内营造双语学习的空间。就学校而言,要通过双语教学在更大程度上给少数民族学生创设出一种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与氛围。要让学生一走进校门,就感到换了一个语言环境,时时、事事、处处看到汉语,听到汉语,使用汉语,逐步让汉语成为校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际的手段。如果仅仅只是在课堂上用汉语授课,只有课堂而没有课堂以外的语言环境,只在课堂上学而不能在其他场合使用,那么学习效果是难以保持和巩固的。少数民族高度聚居地区,由于没有巩固汉语的语言环境,学生上课用汉语,但是一下课,就又开始用母语交谈,汉语成了仅仅在上课时才能说的语言,使得课堂上学到的汉语被淹没掉。因此,必须在更大范围内营造学习汉语的环境和空间。就目前来讲,新疆开展双语教育中的汉语学习环境还需要大力地去营造。2004年自治区下发的《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宣传、出版、语言文字、民族、宗教等部门,都要重视和支持双语教学工作,协助教育等部门做好双语教学工作。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双语教学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对双语教学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营造有利于双语教学的良好舆论环境。因”此,形成双语教育的良好氛围,构建社会双语环境,对推进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至关重要,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4.优化基础教育资源4.优化基础教育资源优化基础教育资相当长时间以来,新疆一直实行民语和汉语两套教学体系。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套教学体系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相对滞后。在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到两种教学体系的教育资源整合和优化的问题。目前,我区的民汉合校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今后,应在总结民汉合

  校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民汉教育资源共享的新途径,实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布局、课程设置、管理等方面的优化,最终达到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实现“民汉兼通”的培养目标。5.因地制宜,5.因地制宜,确立培养模式因地制宜新疆的少数民族在人口地理分布、双语状况、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今后我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必然是多种类型的,其培养模式也应当是多样化的。少数民族高度聚居地区,缺乏双语环境,双语基础薄弱,汉语教学的任务比较重。而在民汉杂居地区,双语环境相对稳定,有双语基础,比较有利于用汉语讲授学科知识。新疆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有共性,但不能忽视其特殊性。在具体对策上应本着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不能一概而论,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不同地区的双语教育模式。6.加大双语师资的培养力度6.加大双语师资的培养力度加大双语师资大力培养具有双语能力的专业师资是顺利开展双语教学并取得一定效果的关键。新疆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在不断地完善和壮大,但是在双语教学推进过程中最大的困难还是双语师资的质量、数量和水平问题。我区的双语教学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首要的问题是少数民族双语师资问题。在目前条件下,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源头上抓起,加强少数民族教师教育,使师范院校成为培养合格双语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基地。其次,对现有少数民族双语师资队伍进行学科教学能力和汉语授课能力培训,使之尽快适应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的要求。此外,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鼓励并提供资助,提供政策保障。四、结束语经过不断的试验、探索,新疆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不断完善,已形成了特色,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不可否认,新疆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汉双语社会语言环境的形成,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新疆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必定会迈开大步,为提高少数民族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付东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8.1]

  

  

篇八: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藏族地区藏汉双语数学教育现状与对策

  徐永琳;范忠雄【摘要】双语数学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课程与教材缺乏多样性和实用性,持有合格证书的双语数学师资严重缺乏,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双语教育信息化建设滞后.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有:加强双语数学教材建设;加快双语数学师资队伍建设;实现课程的多样化,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加快双语远程教育建设;制定数学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等.%Chinaisamultiracialcountry.Bilingualeducationplaysaveryimportantroleinethniceducation,anditwillbecomemoreandmoreimportantasthesocietydevelops.ThroughstudyingtheTibetanandChinesebilingualmathematicseducationofGannanTib【期刊名称】《数学教育学报》【年(卷),期】2011(020)004【总页数】4页(P67-70)【关键词】藏族;双语教育;双语教学;教学模式【作者】徐永琳;范忠雄【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30;西北民族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50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聚居区使用着80多种语言,其中藏族主要居住和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居住形式分为大聚居区、小聚居区和散杂居区.民族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其它民族的影响,这就为双语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基础.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省内的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东乡族、裕固族等5个少数民族同时使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交流.双语教育是甘肃省民族地区教育的主要特点,也是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学活动的主要模式,主要集中在甘南、天祝、肃北和阿克塞自治州(县).解放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藏区的双语教育及其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然而,理科教育仍然是藏区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藏汉双语数学教育作为甘肃省数学教育的一种形式,正在为藏民族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素质的提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多种因素制约着藏区双语数学教育的发展.以下以甘南州为例进行探讨和说明.1藏汉双语数学教育的实施情况中国著名学者严学宭认为“双语教育即使用两种语言,其中一种通常是学生的本族语言,作为教育教学实施的工具”[1].这里所讲的双语教育特指我国以藏族学生为特定的教育对象,使用藏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教育系统,称之为甘肃省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双语教育的一种常见形式.“双语教学”是“双语教育”的主要途径和组成部分,是指在学校层面,以教学为手段,落实双语教育的教育形式.这里讲的双语现象主要指藏汉民族杂居、交际而产生汉语和藏民族语言的接触型双语现象.2009年,甘肃省教育厅为全面了解全省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现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民族双语教育工作,组织相关专家作为双语教学工作调研组成员,通过深入基层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通过走访师生、听课、座谈讨论、问卷调查、查阅资料

  等形式,对甘南州进行双语教学调研活动.1.1甘南州双语教学模式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于1972年在《教学模式》中指出,教学模式就是“试图系统探索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和教材,以及社会和心理理论3者间的相互关系,以设法考察一系列使教学活动模式化的各种可供选择的类型”[2].教学模式的形成一般受一定的教学思想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的影响,由于藏汉双语教学的综合性、复杂性,因而影响其模式设计的因素也比较复杂.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甘南州总人口为65.5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48%,全州由夏河、玛曲、卓尼、舟曲、碌曲、迭部、临潭7个县组成.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实施甘南州双语教学,州委、州政府先后制定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关于恢复和开设藏文课的试行意见》、《甘南藏族自治州中小学工作条例》、《甘南藏族自治州关于进一步发展藏族教育的决定》,为加强和完善藏汉双语教学工作提供了保障.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甘南藏区实际的“两个为主”的双语教学模式,即以藏语文的学习和教学用语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简称“一类模式”),以汉语文的学习和教学用语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简称“二类模式”).甘南州牧区、半农半牧区双语教学主要采用了以藏为主的“一类模式”,城镇或藏汉杂居区主要采用以汉为主单科加授藏语的课程设置类型.以上两种模式的设置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较好的效果.这些模式既受到藏族群众的欢迎,也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肯定.1.2甘南州实施藏汉双语教学情况截止2009年底,全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10所,在校学生142568名,其中藏族学生72978名,占学生总数的51.19%(如表1).表1甘南州实行双语教学的中小学情况表注:表中数据为2009年底数据统计资料.以藏为主学生以汉为主学生学校数量在校学生学生人数占总人数学生人

  数占总人数小学167331132574178%737222%独立初中31945130467%64133%九年制学校73338145043%188857%完全中学79657806383%159417%全州中小学184480533655876%1149524%从表1中可以看出,目前藏区实行两种模式的双语教学学生占本族学生总数的2/3以上,占全州总学生人数的34%.其中以藏为主是以汉为主学生的3倍多,小学和完全中学这种情况尤为突出,九年制学校以汉为主学生比例高于以藏为主的学生.这说明:①还有1/3学生全用汉文学习,其中不同比例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语言障碍;②实行二类模式的部分学生语言障碍虽有缓解但并未根本消除.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普六、普九质量指标的实现,影响民族素质的提高.而两种教学模式的开展面及扩大速度应依当地语言环境和师资等条件而定.图1给出了甘南州各藏族中学学生结构情况统计.从图1中看出,甘南州各藏族中学在校学生逐年增多,切实贯彻了国家对藏族地区实施藏汉双语教学,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在农区、牧区创办寄宿制学校,实施乡中心寄宿制学校“大灶建设工程”,在“普初”的基础上,全面落实“普九”的成果.图1甘南州各藏族中学学生结构统计图2、3表明,甘南州各藏族中学藏汉双语数学教师人数占总数的10%~17%,平均每个藏数学教师承担的学生数在19~231人之间,部分学校藏数学教师严重不足.例如,碌曲县双语教师占全部专任教师的87%,而藏汉双语数学教师只占12.4%.图2甘南州藏数学教师数量结构统计图图3甘南州藏数学教师和学生数量统计图图4表明,藏数教师学历达标率较高,学历合格率与甘肃省同类中学基本持

  平.但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较少,最后学历以函授、自考取得居多.其学历结构呈现为:中专生为甘南州藏族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大专和本科生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青海师范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的毕业生.图4甘南州藏汉双语数学教师学历结构图图5表明,由于改革开放后才进行藏汉双语数学教学,培养藏语数学教师时间较短,大部分学校没有中学藏数高级教师.和普通类教育相比,目前双语师资队伍建设还面临着年龄和职称结构不合理,有经验和中级以上职称教师比例较小的困境.图5甘南州藏汉双语数学教师职称结构图2存在问题2.1课程与教材缺乏多样性和实用性教材建设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双语数学教材是双语数学教学的主要硬件之一.藏区的双语数学课程与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但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教材建设和课程设置发展相对滞后.(l)按有关政策规定,部分学校在藏数学学科和课时方面有所调整,但课程模式大体上还是遵循或照搬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缺乏针对性.(2)教材种类单一,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数学教材以翻译汉文教材的居多,根据藏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藏族历史文化的民族化和乡土化教材偏少.教学中语言符号与藏族学生的语言背景表达的文化内容不一致,知识的深广度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造成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偏差.(3)藏汉双语数学教材的编写起步较晚,许多概念和词语在表达上出现错译、误译,不确切或不符合藏语习惯等问题.造成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模糊,导致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以偏概全.2.2持有合格证书的双语数学师资严重缺乏民族地区双语数学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办学体系、教学体系和师资培训

  体系还很不健全,目前双语师资队伍建设还面临种种困境:一是教师业务水平低,队伍建设与培训渠道不畅通,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二是数学双语师资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知识结构不合理,存在量少质差的问题.部分学校藏汉双语数学教师教学层次低,学历进修专业与实际教学需要不一致,高学历、低水平现象突出.2/3以上的教师来源相对单一化,其知识结构势必“近亲嫁接”,不利于多种教学思想的融汇和交流,这些因素制约着藏汉双语数学师资的整体素质.2.3教学方法陈旧落后藏汉双语数学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教学方法主要是对比法和翻译法,在使用过程中有其独到之处,但同时也有单一性、缺乏生动性和互动性的缺陷.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仍以灌输式为主,而诱导式、启发式、提问式、合作探究式等新型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教学气氛过于单调,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2.4双语教育信息化建设滞后藏区缺少适合的藏汉双语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发展依然缓慢,缺乏藏语优秀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研究论文、辅导讲座,缺乏专门的中小学藏语网站和藏语网络信息等资源,大部分学校缺少必备的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尤其是现代教学仪器和设备十分紧缺.例如,夏河县王格尔塘中心小学现有在校学生282名,只有2台计算机;夏河县麻当中心小学现有在校学生434名,只有1台计算机,藏区中小学生无法接受优质教育资源.3建议3.1实施双语数学教学应遵循的原则3.1.1统一与协调词汇对译统一藏语数学名词术语,对科技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都必不可少.数学概念的多个名称或多个涵义,在藏语中可能翻译完全相同,造成数学术

  语使用中的含混不清或生编硬造.所以,首先必须统一名词术语,要注意以下几点:(1)处理好名词术语的科学性、系统性与通俗性之间的关系.在具体教学中,充分发挥双语的优越性,使藏汉双语优势互补.(2)处理好数理化等交叉学科术语的协调一致性,克服有些术语不统一的问题.(3)处理好藏区3大方言的共识和通用.加紧研制藏语标准语,统一藏语名词术语.藏语分为安多语、卫藏语、康巴语3种方言,在引进数学术语时,必须考虑3大方言共同点的问题,否则数学术语难以统一.(4)注意保留藏语本身固有的数学术语.传统藏文含有一些数学术语,如小学数学的“九九表”可直接引用传统藏文中的有关术语,数学数位中个位以上的60位可以套用传统藏文中固有的名词.沿用本民族已习惯的术语,将极大地推动民族数学教育的发展.3.1.2数学符号的不变性原则所谓数学符号的不变性,是指藏文引进现代数学的过程中,将原有数学符号完整地引入藏文数学中,保持其固有的形式与内涵[3].解放前,藏区文化主要是寺院教育传播的,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几乎没有涉及现代数理化知识.由于历史上缺乏数学教育,数学的文化氛围淡薄,要真正掌握和运用它就要吸取其精华,保留其最有特色的部分,而符号系统正是数学文化中最具特色之所在.编写双语数学教材的过程中,数学符号应保留现代数学中的原符号.3.2加强双语数学教材建设首先,切实保证必要的教材建设经费;其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对藏汉双语数学教材的编写体制进行根本的变革,在教育部成立编写机构,由教育部管理并统一组织全国的优秀专家,加强对教材的开发研究,尽快修改或重新编写高质量的双语教材,改变双语教材落后于教育发展、落后于普通类教材的现状;再次,建立相应的教材出版发行与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非文字的多媒体教材建设,使教材具有广泛

  的选择性和适应性.3.3加快双语数学师资队伍建设要推进双语教学,关键在师资,师资是制约藏汉双语数学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培养藏汉兼通的双语师资,提高师资的双语能力是保证双语教育质量的关键.除了热爱民族教育事业,“藏汉两面通”是双语教育师资质量的显著标志之一,采取有效措施,注重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职称和年龄结构,强化学科的针对性,逐步提高师资整体素养和业务水平.3.4实现课程的多样化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借助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将藏民族与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引入双语教育课程中,改革以往照搬国家统一课程模式,较少学习和了解藏族优秀传统、数学文化的做法.在课程中反映相应的藏族传统数学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其它民族的文化,增强藏族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民族和国家认同感.3.5加快双语远程教育建设针对甘南州远程教育技术现状及实际应用情况,参照汉语远程教育的技术体系,整合西北民族大学已有的藏文信息技术成果,开发与我国主流网络教学系统共享的藏汉双语数学远程教育平台,形成基于标准化体系结构和资源的藏族教育软件支撑环境.3.6制定数学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教育管理部门应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双语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包括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根据学生的民族背景、心理、语言文字等特点和民族地区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和完善课程与教材的评价体系,采用多元评价方法,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严学宭.严学宭民族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2]JoyceB,WeilM.ModelsofTeachingEnglewood[M].NewJersey:NewJerseyPrenticeHall,1972.[3]朱崇先,王远新.双语教学与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4]曹纯.藏汉双语数学教育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5]孙名符,李保臻.少数民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跨文化研究述评及展望[J].数学教育学报,2009,18(4):13-18.[6]吉喜.浅谈甘南州初中藏汉双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现状和特色[J].甘肃高师学报,2009,14(2):74-78.[7]付茁.对我国少数民族数学教学中渗透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9,18(5):35-37.

  

  

篇九: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海南少数民族地区英语基础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李树刚

  【期刊名称】《琼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19)003

  【摘要】InrecentyearsEnglishteachinginbasiceducationinHainanMinorityareashasmadesomeprogress.Though,itstillhasalongwaytogoincomparisonwithdevelopedregions.Thisarticleanalyzesthecurrentkeyproblemsandputsforwardsomesolutionstothem.%本文对当前海南少数民族地区英语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加以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总页数】2页(P48-49)

  【作者】李树刚

  【作者单位】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

  【相关文献】

  1.少数民族地区英语基础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向仍东2.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基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的分析[J],杜慧敏3.对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思考——跟踪调查“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骨干专修班”的启示[J],林尧俊

  4.浅谈制约海南民族地区英语基础教育的主要因素[J],王海妹5.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研究——以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宁波;张正惇;丁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十: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思

  考

  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双语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民族地区双语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甘肃省甘南州双语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藏为主”和“以汉为主”两类:以藏为主类是指除汉语文课程外,其余课程都用藏语授课的教学模式,也称之为“一类模式”;以汉为主类是指除藏语文课程外,其余课程都用汉语授课的教学模式,也称之为“二类模式”。

  目前,甘南州中小学及幼儿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和幼儿有*****名,其中藏族学生和幼儿*****名。开设藏文课的中小学143所,占全州中小学数的31%;实行藏汉双语教学的中小学生*****名,占全州中小学生数的37%。寄宿制学校175所,占全州中小学数的38%;寄宿学生*****名,占全州中小学学生数71%。

  多年来,甘南州双语类小学“以汉为主”三科合格率不足50%,“以藏为主”三科合格率仅为20%左右;初中“以藏为主”类六科合格率仅为10%左右,“以汉为主”类合格率仅为15%左右,部分县、校六科合格率为零的局面依然难以突破。双语类中小学与普通类中小学之间的质量差距依然较大。提升双语教师的能力是缩小这种差距的关键。

  一、影响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恶劣,长年缺氧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人的相应的行为模式。专家研究得出,由于高原吸氧量降低,人体机体组织缺氧,会导致机体生理功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人的大脑皮层对缺氧最为敏感。每克脑组织每分钟的需氧量几乎是肌肉组织需氧量的20倍。进入机体的氧,约有1/4被大约占体重2.5%的大脑所耗用。因此,在高原缺氧的条件下,高级神经活动的改变出现较早。对动物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中等高度上就会出现高级神经活动的初期变化,表现在内抑制过程减弱。在海拔4000米的高度上,可观察到一时性神经活动暂停现象。缺氧对人的植物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影响。轻度缺氧时,感受器神经紧张性增强,如眼皮颤抖、头痛、易怒等。严重缺氧时,出现副交感神经紧张力增强和迷走神经过敏症候群,如恶心、呕吐、头痛等。缺氧时,感官功能也发生改变。有些人在海拔5000米高度上味觉感受能力下降,以致难以分辨大葱和胡椒。从海拔2000米起,视觉功能开始改变。甘南州大部分地区在海拔3000米以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长年处于高原缺氧状态,作为脑力劳动者,教师对缺氧更为敏感,这在他们的专业发展中形成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2.工作量大,专业学习时间严重不足甘南州地广人稀,草原广袤,居住分散,寄宿制成为主要的

  办学形式,教师除了上好课之外,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都得照顾,周课时量一般都在16节左右,再加上班主任工作、早晚自习、批改作业、备写教案以及维稳等工作任务及政治学习,基本上没有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教师们基本都是清晨五六点钟起床,忙到晚上很晚才能休息。长年累月的辛劳,使许多老师积劳成疾,未老先衰,提前病休的很多。

  时间和精力是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程度的关键性要素。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中小学藏汉双语教师明确表示工作压力太大,没有精力、没有时间学习,直接原因是教师编制紧张,教师工作量大,精力不够。由于双语教师特别紧缺,学校几乎很难派出教师去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教师专业基础薄弱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仅靠假期短短的几天培训根本无法完成专业知识更新,尤其是跨学科任教的教师更是低水平重复,如此恶性循环,致使甘南藏区教育质量常年难以提高。

  3.学科结构性缺失普遍,学科专业再学习需求紧迫专业教师学科结构性缺失是指教师总量基本足够的情况下,按照学校课程设置,有些学科没有或缺少本专业的教师,而有些学科则出现了教师过剩现象,学校为了开齐开足课程,只能将有些专业富余出来的教师调剂到那些没有专业教师的学科任教。在甘南藏区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原因是相对于双语类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民族类高等院校的专业门类不全,导致了双语类毕业生专业种类单一,因此,在双语类中小学,跨专业任教教师的比例达

  到60%以上。全国大学的专业设置中藏语方向极少设置生物、地理、化学等专业。这就造成了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双语教师学科结构性缺失现象。笔者在研究中发现,除了藏语文之外,其他学科课程普遍存在专业教师结构性缺失现象。例如,某藏族中学化学教师有11人,专业教师只有2人;物理教师6名,没有专业教师;政治教师8人,专业教师只有1人;历史教师9人,专业教师只有2人;其余的都是由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教师调剂任教,这些教师在岗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学科专业知识培训,就凭一本教材、一本教参直接上岗。任教与藏语言文学同属文科类的政治、历史等课程,教师仅凭文字理解、向同行请教等方式,还勉强能应付教材内容,但任教偏理科性质的生物、物理、化学和地理等课程就感觉捉襟见肘。这是甘南藏区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4.专业标准尚未建立,教师双语能力较弱教师专业标准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教师专业标准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供了依据。藏汉双语教师与普通中小学教师的区别在于:除了要具有与普通中小学教师一样的职业素养外,还需要在语言上具有“藏汉兼通”的能力,通过良好的藏汉互译能力进行对译转换后,在课堂上用藏语全程讲授或辅助教学。由于目前没有制定出专门针对藏汉双语教师的专业标准,致使在双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方面标准参差不齊,目前甘南藏区能达到“藏汉兼通”的双语教师比

  例不足20%,双语能力较弱导致教师专业学习困难重重。5.专业引领资源匮乏,专业水平提升空间受限双语类学校缺乏高校研究者、教研员和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

  长期制约着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普通类学校和双语类学校教师素质差距较大的影响因素。一方面,双语类学校内部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导致内部专业引领资源匮乏。一是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较多,而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缺乏,大量的新任教师没有指导教师。二是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与普通类学校相比少很多,使得双语类学校缺乏专家型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各学校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均较少,多数学科没有高级职称教师,某校14个学科的116名教师中,仅化学和数学各有1名高级职称教师。另一方面,校外专业引领资源受交通、时间、经费、语言等制约收效甚微,致使校外专业引领很难实现。

  二、提升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对策1.制定《中小学藏汉双语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专业准则笔者认为,中小学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陷此窘境,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缺乏可参照的专业准则。因此,西藏自治区和四省(青海、四川、云南、甘肃)藏区应该统一协调,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教师专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藏汉双语教育教学的特点,制定《中小学藏汉双语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藏汉

  双语教师从双语能力、双语文化素养、双语教育科学知识、双语学科专业知识、双语教育教学机制方面提出特殊的规定。这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能以《标准》作为藏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制定教师准入标准,严把教师入口关;从事藏汉双语教师教育的院校能以《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学校能以《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教师能以《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

  2.统筹规划藏汉双语教师培养院校的专业设置,增强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内培养藏汉双语人才的民族高等院校及民族高等师范院校共有11所,针对目前藏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过剩而其他专业人才紧缺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全国一盘棋,统筹协调,统一规划这些院校的专业设置及培养规模,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减少过剩专业的招生数量,新增某些紧缺专业,或者在原有成熟专业的基础上设置某些专业方向,或者采取主辅修的办法(如藏语言+历史主辅修等),根据藏区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

  3.完善现有培训体系,加强中小学藏汉双语教师轮训依托现有资源推进双语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实施定期轮训制

  度,提高师资队伍的双语教育能力;建立双语教师培训长效机制,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开展双语教师培训工作,采取赴高校培训或挂职学习等办法,争取用3年时间完成一轮双语教师全员培训,不断提高双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值得强调的是,教师轮训要一改往日的通识培训,严格按专业分类进行。同时对于跨专业任教的教师要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与高校藏汉双语类实习生进行岗位置换,加强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

  4.补充双语教师编制,增加教师业余自学时间建议甘肃省人社厅按照甘南州现有的学校规模、在校学生数、寄宿制学校的特殊性等情况重新核定教职工基本编制和附加编制,一次性完成增加的编制数额;甘南州政府对全州教育系统职工编制实行动态管理的方式,由甘南州教育局进行统一管理,在全州范围内统一调配。同时,由州教育局统一通过教师招考录用和“特岗计划”等途径,按学校专业需求补充合格教师,解决教师不足的矛盾。通过增加编制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使他们有更多的业余时间提升专业水平。5.提高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保持双语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在全藏区内实行中小学藏汉双语教师统一工资标准,尽快使甘南州中小学双语教师工资水平能和西藏自治区及青海藏区保持一致;建立教师定期体检制度和老教师疗养制度,在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建设退休教职工安置房;建立中小学藏汉双语教师工作生活补助制度,每人每年获得一定数量的额外补助;适当放宽

  退休年龄限制。通过这些待遇保障,能让教师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安心工作。

  6.开展贴近实际需要的专业支持,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加大省内中小学对甘南的支教帮扶力度,甘肃省应协调相关学校,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中小学骨干教师赴甘南支教,引進先进理念和教学手段,以便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为双语类高等院校研究者、各类培训机构人员、教研员提供智力援助,延伸当前双语教师集中培训战线,将教师培训的触角引向农牧区域,根据当地教师的切实需要,配备合适培训人员,做好“培训下乡”。先期着力培养“种子”教师,通过“种子”教师建立城乡之间、高校与农村学校之间、培训机构与农村教师之间稳定的联系网络。学校应完善图书馆及其藏书建设,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书籍、杂志和报刊等学习资源,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效进行。

  

  

篇十一: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新疆哈萨克民族初中“双语”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作者:郭建耀闫祯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年第01期

  【摘要】实施“双语”教学是发展新疆民族事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随着新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发展,但在“双语”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以新疆某哈萨克民族中学为例,对新疆民族初中“双语”教学进行了探讨。在深入分析民族中学“双语”教学的困境基础上,从改进学校管理、强化教师队伍、提高学生素质、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新疆民族中学“双语”教学的有效措施。【关键词】新疆民族初中;双语教学;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152-03新疆作为我国多民族聚居区,大力开展“双语”教学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有针对性地对新疆民族中学“双语”教学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民族中学“双语”教学水平的提高,还对新疆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新疆哈萨克民族初中“双语”教学的现状1.师生基本情况。新疆该哈萨克民族中学为全日制完全中学,共有教职工167名,其中专任教师122名,汉族教师22名,其他教师均为民族教师。现有哈、维、乌孜别克、塔塔尔等四个民族在校学生1072名,其中高中在校学生422名,初中在校生650名。2010年9月前,哈中主要以哈语授课为主,教师以民族教师为主。2010年9月正式开始对初一、初二年级的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涉及两个年级的400多名学生。在教学中采取全部课程使用汉语授课加授母语的教学方式,实施双语教学的课程主要由汉族教师担任。因此,在师资方面突出问题是民族教师汉语水平差,汉族教师民族语言差,面对特殊的民族学生,师生交流存在问题,致使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既会民语也会汉语适合“双语”教学的教师甚少,不能满足“双语”教学需要。2.课程开设情况。在2010年9月以前,该校初一、二开设的课程主要有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生物、信息技术课、音乐、体育等,并全部用哈语教学。与此同时,学校还正式开设了汉语语文课和英语课,汉语语文课每周8学时,英语课每周3学时或2课时。2010年9月之后,该校在初一、二年级对开设的数学、历史、地理、政治、生物、信息基础课、音乐、体育等课程全部用汉语讲授,实现完全式双语教学。在课程与课时安排上,该校以“强化汉语,突出理科,重视母语”理念为指导,对部分课程进行了调整,压缩了史、地、生等课时,增加了汉语语文和数学课程的课时,并在教学中采取重点击破和逐个击破的策略。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3.教学基本模式。在教学实施上,该校在2010年9月之前,主要采取多数课程用母语授课,个别课程用汉语授课的方式。2010年9月之后,从初一和初二级开始逐步实施完全“双语”教学模式,即全部课程用汉语授课,加授哈语语文,其他课程则由哈语教学向汉哈两种语言授课,并逐步向汉语语言授课过渡。为了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该校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并逐步对开设科目和课时适时地进行了调整,突出了学生的汉语课学习,同时注重了理科和综合知识的学习,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从而推进“双语”教学的不断发展。二、新疆哈萨克民族初中“双语”教学的困境(一)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一是在管理上以传统经验为主,缺乏现代学校管理理念,在实际管理中,对于新事物和新问题反应迟钝,制度建设重在应付检查,缺乏本校特色,适用性、操作性、针对性差,难于解决学校管理工作中的新问题;二是学校管理团队结构比较单一,整体素质不高,管理上粗枝大叶,合作意识弱,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运行系统;三是在学校文化建设上重教学设施等物质文化建设,轻管理制度和学校办学思想等精神文化建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二)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双语教学师资参差不齐,进行双语教学的能力普遍偏低。一是学校完全能够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严重不足。在教师队伍中,虽然民族教师富足,但能够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不多,而汉语教师虽然能够较好地应用汉语教学,但民族语言教学能力较弱,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数量非常有限。二是教师普遍缺乏进行“双语”教学的准备。虽然学校在实施“双语”教学前对教师进行过短期“双语”教学培训,但对许多民族教师而言,长期以来习惯了母语教学和交流,突然要应用“双语”教学,反映在教学语言和行为转换困难;对于汉语教师,虽然在教学中,也使用民族语言,但在应用“双语”进行教学也存在与学生正常交流、沟通困难等问题。无论是民族教师,还是汉语教师,能够有效进行“双语”教学的能力普遍不高。(三)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汉语基础薄弱,学习目的不明确。一是学生所在学校基本都是民族学校,家庭和学校日常用语大多使用民族语言,汉语使用很少,汉语基础薄弱,在汉语的学习上一直都处于不利的地位,面对汉语授课形式,许多学生难于适应,学习困难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由于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牧区,家长大多为农、牧民,文化水平低,教育方式简单,难于对孩子学习进行指导,学生普遍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盲目性大,往往不知为何学习和如何学习,也感受不到学习带给自己的快乐,更不知学习会给以后的自己带来什么,学习上缺乏目的性。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三、新疆哈萨克民族初中“双语”教学的出路(一)改进学校管理1.加强以校长为首的学校管理团队建设。有一个好校长才可能有一个好的管理团队,进而才有可能办好一所学校。为此,校长必须要做好三种角色的转变:一是从思想上和教育理念上当好引领者。用校长人格魅力凝聚教师队伍,管理上要以“情”来带动队伍,用“爱”来关心队伍,引导教师队伍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二是当好管理者。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懂得管理,敢于创新,在制度上、管理细节上和服务上做好管理;三是当好教育者。作为校长要懂得办学规律,熟悉教育教学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2.完善学校管理机制。管理是一门艺术。作为管理者要用心管理,用智慧管理,创造性的管理。具体来讲,学校管理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上,要加强理性思考,处理好现在与将来、规模与效益、和谐与发展的关系;二是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上,特别是在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上,要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继承与创新、改革与发展关系;三是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转变单纯重视教学内容、轻视教育过程的现象,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四是在教研教改工作中,先要务实,才能求真,尤其在学校发展的特殊时期,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师。汉语教材和教师是双语教学最关键的两大因素。有了好的教材,还需要有好的教师去教,使教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一是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办双语教师培训班,把经过专门培训的、语言表达过关且能够与民族学生交流的教师充实到双语教学的岗位上;二是为双语班配备业务精、教学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授课,使双语教学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改变双语教师和双语教学的质量双差问题,以促进“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2.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双语教学工作,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是教师应积极参加自治区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双语”教学教师培训,从教师素养、教学技法等各个方面来提高自己;二是要坚持“双语”教师的集体备课制度,让教师理解课标,深入研究教材,以统一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识,提高“双语”教学实效;三是开展相互听课评课活动,积极推行参与式培训和校本培训等培训模式,让教师在交流与相互学习中获得更多教学经验,以促进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三)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利于多媒体提供信息的形象、生动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

  

篇十二: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新疆少数民族中学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的双语教学探究工作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早在2004年,新疆自治区党委以及人民政府联合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并制定双语教学的任务以及目标。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以及分步实施”的教学原则,要求学生达到民汉兼并的教学目标。至此,新疆双语教学开逐渐得以发展。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因素以及新疆少数民族本身的特点,包括新疆少数民资有着健全的语言文化体系,对汉语这门外来语言的接受程度不高,教学效果低下,因此就导致了在新疆少数民族中学中开展双语教学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本篇文章主要针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学中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探究,以期通过问题的发现,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维吾尔族;双语教学;教学措施实施双语教学是当前少数民族开展教育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双语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继续学习本民族的深远文化和继承少数民族的传统语言,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学习我国流通的语言,更早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地理条件、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因素,导致当前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的双语教学举步维艰,不能够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因此,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学双语教学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一、新疆少数民族中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

  尽管新疆少民族双语教学正在持续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双语教学仍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必须要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学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进一步加强新疆少数民族中学双语教学。

  (一)缺乏完善的师资力量

  教学是一项知识传播的工作,教师具有关键作用。但是,就目前来说,新疆能够开展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1]。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新疆地处偏远地区,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内地很多优秀的教师不愿意到新疆任教,从而导致该地区的双语教学工作处于停滞状态,不能够很好地开展双语教学工作。

  (二)教学方式死板、单一

  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让学生能继续学习和继承本民族的传统语言和文化;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我国的通用语言——汉语,保障今后的发展和民族之间的沟通合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双语教学仍旧趋于理论化。主要体现在,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双语教学,在课堂之外,由于学生的生活语言习惯,还是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沟通,没有真正地将汉语应用到实践中,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新疆少数民族中学实施双语教学的有效措施探究

  (一)加强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学双语教师的培养

  教师是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只有具备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才能够保障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所以,对于新疆的双语教学,需要当地教育部门要充分意识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首先,和各个高校促成合作,培养专业的双语教学人才,毕业后致力于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的双语教学工作,从而逐渐培养双语教学专业人才。其次,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加强管理,从内地引进专业教师人才,构建专业的双语教师队伍,保障双语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这两项工作都需要教育部门联合人民政府的共同合作,致力于新疆少数民族中学双语教学发展以及学生今后的成长成为主要目标,大力促进双语教学的发展。

  (二)创新教学方式,实现双语教学的现代化

  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保障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前提。在新时期背景下,特别是在新疆少数民族中学这样的特定环境中,更要因地制宜,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式[2]。比如,由于维吾尔族长期受到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影响,一时之间对其它外来文化具有“排他性”,因此,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可以先在教学中穿插少量的汉语教学,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慢慢增加汉语的插入量,这种由浅入深的方式,能够大大改善学生的“排他性”,从而有利于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其次,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北极广泛地应用到各行业中。因此,教学领域也应该及时地引进新科技,用信息技术开展双语教学,加强双语教学的实践。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幻灯片等教具,一方面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幻灯片等新鲜的教学方式能够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更利于学生了解,有利于推动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积极有效开展。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各方面的迅速发展,新疆少数民族中学大力来推广双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不仅有利于我国文化的融合和民族语言的统一,更重要的是能够保障学生以后能够迅速成长成才,实现其发展。同时,通过培养和引进双语专业教师,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加强新疆少数民族中双语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高卉.关于新疆少数民族中学中学双语教学的思考——石河子市少数民族中学双语教学调查报告[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01:68-70.

  [2]郭建耀,闫祯.新疆哈萨克民族初中“双语”教学的困境与出路——以新疆某哈萨克民族中学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3,02:152-154.

  

  

篇十三: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云南省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

  祁文秀【摘要】随着国与国之间、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不断加深,双语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并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涉及语言、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的问题。民族地区的双语问题也逐渐突现出来。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就云南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总结概括,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期刊名称】《民族翻译》【年(卷),期】2009(000)003【总页数】5页(P92-96)【关键词】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对策【作者】祁文秀【作者单位】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2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指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少数民族语言和主体民族语言这两种语言的教育。“双语教学”是指少数民族语文和主体民族语文相结合的语文教育形式。由此可见,双语教育是包含双语教学的,双语教学是双语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地区,开展双语教育的历史比较悠久。以往

  的双语教育基本上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或边境地区以汉语作为目的语进行教学活动,目的是提高这些地区的人们熟练使用母语和汉语的能力,最终能够用汉语表述学科知识系统。实施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依赖本民族语言的天然条件,进一步学好和使用第二语言。一、云南省边境地区概况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全省总面积39.41万平方公里,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同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云南边境线全长4060公里,自北至南有8个边境州市和25个边境县市同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其中中缅边境线长1997公里,中老段710公里,中越段1353公里。全省共有国家级和省级口岸各10个,出境公路多达20多条,自古就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各国的陆路通道。而且有彝、哈尼、壮、傣、苗、傈僳、拉祜、佤、瑶、景颇、布朗、布依、阿昌、怒、德昂、独龙等16个民族跨境而居。16个跨境民族分别使用:彝语、哈尼语、壮语、傣语、苗语、傈僳语、拉祜语、佤语、瑶族的勉语和布努语、景颇族的景颇语和载瓦语、布朗语、布依语、阿昌语、怒族的怒苏语、阿侬语和柔若语、德昂语、独龙语共20种语言。这16个跨境民族除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怒族、德昂族外,其余跨境民族都有本民族文字。二、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现状(一)对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缺乏统一认识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是民族语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双语教育工作,对于维护边境民族平等团结,巩固边境地区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在全球化不断加深的新形势下,有人认为现在大家都要学汉语甚至外语,民族语文使用范围狭窄,将很快消失。否认各民族语言、文化存在的差异,从而看不到开展并做好双语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而不去了解,不去过问,甚至对双语教育工作持否定态度。

  目前,影响边境地区双语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有人认为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需要增加投入,要增加一个学前班,一间教室和一个教育编制,浪费了教育资源;有人认为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主要是学习汉语和英语,进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落后的举动,不仅耽误了少数民族学生学汉语的时间,而且对少数民族的发展也不利;使用拉丁字母的有些民族认为拉丁字母的学习和汉语拼音容易混淆,不利于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等。(二)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人才匮乏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小学严重缺乏接受过“双语双文”教育专业培训的教师。1984–1991年,德宏州民族师范学校共举办了12个少数民族语文专业培训班,培养了571名具有“双语双文”教育能力的少数民族教师充实到教育第一线。但在以后的十多年没有再开办这样的专业培训班,不少需要开设“双语双文”教育的学校,没有或者只有一名能胜任“双语双文”教育的教师,制约了双语教育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教师资源不稳定,山区与坝区教师队伍素质及师资力量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双语教育的顺利开展。有的地区,由于教师的调整,把民族语文教育能力较强的教师调到没有民族语文教育条件的学校去任教。“双语双文”师资编制难于落实。2006年德宏州人民政府制定下发了《德宏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区小学“双语双文”教学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学前班和小学一至三年级进行“双语双文”教育,要求各县市把农村学前班纳入义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开展“双语双文”教育的学校,将学制向下拓展至学前班。开设“双语双文”教学的学校教师编制进行单列,但因学前班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编制无法落实。(三)双语教育没有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广泛推行由于缺乏一支数量足够、接受过“双语双文”专业培训的教师队伍,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区小学“双语双文”教育难以开展,学生因为语言障碍,学习困难,导致学生

  上到初中甚至到小学4–6年级辍学的现象比较突出。部分学校对民族教育过多地强调主流文化的优越性和重要性,忽视民族语文的教育,将双语教育当作一种形式上和数量上的需要,没有认真实施。而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小学阶段“汉语化”教育形成了“广种薄收”的结果。(四)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方法单一,结构不合理,教育难以形成规模,双语教育科研能力弱1.教育方法单一。主要表现在缺少民族语文教育参考书,教师上课仅凭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进行讲课,缺少教育辅助用具和资料,教育设备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2.民族语文教育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有的学校不按民族语文课程标准来开设课程,有的学校民族语文学前班既上民族语文,又上汉语拼音,导致这一阶段的学生很容易混淆。有的学校在教育中双语比例失调,或偏重民族语文或偏重汉语,没有把握好民族语文教育环节,师生难以产生共鸣,教学质量难以提高。3.民族语文教育没有形成规模。主要是具备开办条件的学校少,如:盈江县应开办民族语文班的学校有53所,目前能正常开展民族语文教育的仅有14所,要发展民族语文教育工作,就必须加大投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4.双语课堂教育脱离《民族语文教育大纲》要求,教学随意性较大。如:德宏州《全日制小学民族语文教育大纲》对各年级的民族语文教育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实际教学中没有得到认真落实。双语教育实际变成了单语教育,失去了汉语文和少数民族语文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功能。5.双语课堂教育忽视少数民族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教学语言与学生语言相脱节。6.课堂教育缺乏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课堂教学效果差。双语课堂教学长期处于无序教学状态,表现出两种极端模式:一是过分强调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基础,课堂教学满堂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教学;二是无视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基础,

  教学用语全部使用普通话。这两种模式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7.双语教育科研力量薄弱。如:德宏州的双语教育具有较完整的研究网络,州、县(市)都配有专职教研员,各乡镇也有教研员分管。但这个网络的科研能力相对薄弱,近十年来,全州几乎没有一项双语教育科研成果。(五)学前班教材缺乏统一性、规范性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区学前班使用多种版本的教材,给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带来诸多问题。学前班教学长期缺乏教学指导和教学研究,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六)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办学条件差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投入少、比例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文化阵地功能作用发挥不够。农村中小学校舍中危房比例高,不同程度地存在校园安全隐患。大量危房的存在直接威胁到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彻底改造边境地区农村中小学校舍已刻不容缓。(七)双语教育遭遇困境民汉双语学校的各项设施较差,设备不齐全,在当前升学竞争大、压力大的情况下,学生、家长和学校都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和教师同样面临着不断增加的各种压力,教育片面地适应升学的需要,致使民汉双语教育实验活动很自然地成为学校适应升学需要的负担。如临沧市先后开展民汉双语教育的7所小学,由于缺少经费、教材和师资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而被迫停办民汉双语教育实验活动。(八)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经费普遍短缺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工作,需要足够的经费作保障。但是,经费严重短缺,却一直困扰着承担具体工作任务的民族语文工作部门。(九)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缺乏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目前云南省民族语言弱化和濒危的状况十分令人担忧,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有的只有少数人会讲本民族语言。除边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外,云南的其他民族语言文字也面临着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按照国家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的有关规定,实施少数民族语文抢救保护工程,积极做好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针对民族语言文字长期、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三、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对策云南边境少数民族教育既有国民教育、云南民族教育的典型特点,又有其特殊性,即社会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地理位置的边远性、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差异性、教育资源缺乏性、基础设施方面的薄弱性、发展阶段上的落后性、历史起点的低层次性以及对外影响的国际性。云南边境少数民族教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基于对云南边境少数民族教育现状和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以下发展对策:(一)坚持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原则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主要的还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一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基本权利的保障,关系到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的对外形象和边境民族团结稳定。为更好地体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精神”,我们仍应坚持“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一基本原则。只有在尊重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发展双语教育,也才能使双语教育得到顺利发展。(二)制定切实保障双语发展的政策法规我们应该逐步确立和完善双语文政策,形成一种语言使用的制度(双语制)。双语制是实现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有效的语言制度。有了制度的保障,才能使双语工作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中发展。

  (三)加强双语理论方法研究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能感性地认识到双语的重要性,也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双语现象,但缺乏对双语的理性认识,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在边境地区进行调研时我们可以时常看到,有的老师有数十年的双语教学经验,但从整体上看缺乏理论高度,很难总结出具有实质性的双语教学经验,在教学工作中也不能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出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加强双语理论方法研究,有利于避免双语教学工作中的片面性和随意性。(四)强化对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工作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交流,相互的渗透和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必须随时关注政策,把握对策,强化领导和管理工作,争取用我们好的东西去影响,形成与境外民族语言文字势力相适应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构,保证党的民族语文政策的贯彻和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承认与境外的差异,求同存异,不过分强求统一,这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五)加大对民汉双语双文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设立省级培训基地,建立省、州、县三级培训网络边境州、县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双语双文”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选配汉语文和民语文教育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该课程的教育;由省级部门牵头,举办在职教师“双语双文”长期培训班。对长期从事“双语双文”教育及在培训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或津贴补助。(六)加大对少数民族教材编写理论的研究在双语教育实践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编译适合本民族母语特点的教材的重要性,单纯翻译汉文教材虽省时、省力、省钱,但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因为汉文教材是根据母语为汉语的汉族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编写的,因此不完全适应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儿童的学习心理特点,在使用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教材民族化问题受到

  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根据少数民族儿童心理发展规律,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编写具有本民族文化特点的民族语文教材,是双语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双语教育质量的提高。(七)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云南边境地区以“立体型”气候而著称,而这里民族教育也呈现出“立体型”的特点。从总体上看,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属于经济贫困地区,教育落后。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就是同一民族由于支系的不同,居住环境的不同,教育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在某些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别大于民族之间的差别。云南边境民族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民族和地域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发展云南边境民族教育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统筹规划、确保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按不同语种文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历史与实际情况需要规划出不同的类型,根据不同的类型确定工作重点和工作方法,对确定的工作重点(或课题项目)给予人力财力的倾斜和帮助。(八)采取“拾级而上”与“跳跃式”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缩短双语教育存在的差距发展云南边境地区的基础教育,必须根据边境地区实际,按教育发展规律办事,先低后高,从少到多,由浅入深,拾级而上,循序渐进,稳步前进。云南边境民族双语教育,乃至整个民族教育,要想摆脱落后面貌,缩短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必须在坚持拾级而上、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争取实现跳跃式的发展。在整体的后进中,首先形成局部的先进,通过一个个局部的先进来实现整体的进步。而其中问题的关键是创造实现跳跃的条件和手段,选准跳跃点和突破口。(九)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民族语文工作机构正常开展业务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应当把边境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放在“优先”的位置,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以更大的决心、更有效的措施、更多的投入支持民族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真正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财政资金先保证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求。总之,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云南省乃至我国民族教育中的特殊部分,应当采取比一般民族教育更为特殊的、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政策和措施,给予更多的指导、扶持和照顾。

  

  

篇十四: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现状综述摘要:本文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文献分为七类,并分别概括了各类研究文献的研究现状,发现从微观上分析--具体地区双语教育的文献较少,指出需从微观入手,在科学的田野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适合具体地区实际情况的双语教育发展策略。关键词:--;双语教育;教师;政策;模式;评价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开始实行双语教育,而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研究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七类:双语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双语教育个案研究,双语教育教师研究,双语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双语教育政策研究,双语教育模式研究,双语教育评价研究。1.关于--双语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近年论文包括:张莉的《浅析--双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张洁、张梅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历程综述》,嵇宇科的《--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问题观察与思考》,张梅的《--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与双语教育关系研究》,方晓华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现状、特点及其反思》,刘姣、蔡文伯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三十年回溯与反思》等。近年专著包括:陈世明的《--民汉双语现象与社会发展之关系》,廖冬梅的《--民族双语发展历史现状与成就》,木哈白提・哈斯木等著的《--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试验研究》等。这些研究文献阐述了--双语教育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双语教育的现状,并发现了一些问题:双语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且不稳定、数量不足、教学能力不足、待遇较差、培训体系不完善;教材缺乏地方特色;课程设置不合理;双语教育发展不平衡;双语教育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法;少数民族学生缺乏汉语环境等,并从教师、教材、课程、评价等角度提出了对策。2.双语教育个案研究近年研究文献包括:李中耀、海峰和夏迪娅・伊布拉音的《--__双语教学调查研究》,吐孙阿依・库尔班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维汉双语教育的发展问题研究―以库尔勒市H县为例》,李文涛的《维汉双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疏勒县为例》等。该类文献针对具体地区,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双语教育的模式、教师、教材、课程、学生等角度深入分析了目标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指出目标地区双语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缺乏合理教材、缺乏汉语环境等,并提出了对策。由于实地调查并选取合理的调查对象做了大量调查问卷,因此该类文献研究结果更能反映出目标地区的实际情况,更能服务于目标地区的双语教育发展。3.双语教育教师研究近年研究文献包括:王阿舒,苏生艳、汤允凤的《南疆三地州双语教师现状调查分析》,刘旭的《--少数民族小学双语教师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喀什地区为例》,方晓华的《试论双语教师培养模式》,杨淑芹、吴敏的《--中小学双语教学推进中少数民族教师的态度研究》等。该类文献分析了双语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学能力、教学态度、语言使用情况、培训现状等,并指出双语教师汉语水平较低、师资队伍不稳、教学能力不高、培训体系较差、教师待遇较差等问题,认为要提高双语教师地位和待遇,开展多元化培训,完善评价激励机制等。4.双语教育课程教材研究5.双语教育政策研究赵鸿锴、张迎治从语言政策角度梳理了--双语教育政策【3】。王阿舒回顾了--50多年来的双语教育政策,分析了政策的演进轨迹【4】。陈旭、陈进分析了--双语教育政策对于--民族教育发展的作用。王阿舒、孟凡丽阐述了50多年来--的双语教育政策【5】。上述文献表明-自治区政府认真贯彻了中央的双语教育政策,为双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6.双语教育模式研究陈得军、刘琴和方晓华对--双语教育模式的现状做了分析【6】。赵建梅针对T区的实际情况构建了适合该区的双语教育模式。李儒忠阐述了--双语教育模式的性质、特征及目的,认为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教学是--今后较长时期内的主要双语教学模式【7】。魏炜认为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教学利于实现民汉兼通的目标。张梅分析了--的双语教育模式,认为模式应体现双语教育的目标。结合上述文献可以发现,双语教育模式要因地制宜,对于多数地区部分地区使用汉语教学将是今后较长时期内的主要双语教育模式。7.双语教育评价研究方晓华认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评价系统应包括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双语教育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马小玲认为要以教学及其主客体作为--双语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以影响教学的客观因素与社会因素为辅助内容,并以历史和现状为根据提出了--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参考文献:【2】杨德明.在双语课程教学改革中探索双语人才培养模式―对--鲁能小学的个案分析.民族教育研究,2008(2):50-55.【3】赵鸿锴,张迎治.--双语教育语言政策研究.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9):17.【5】王阿舒,孟凡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综述.民族教育研究,2006(2):22-26.【6】陈得军,刘琴,方晓华.文化生态语境下的--双语教育模式.民族论坛,2014(1):63-67.

  张梅.--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及其语言使用问题.民族教育研究,2009,(4):96-101.

  

  

篇十五: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云南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双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武咏梅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不仅关系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涉及到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通过对云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地25个有代表性的城乡幼儿园或学前双语教育培训机构的抽样调查,分析了学前双语教育的机构设置、教学态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学前双语教育机构人员自我评价及社会效益,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Preschoolbilingualeducationinethnicareasispivotaltothesuccessionandpreservationoftra-ditionalethnicculture,andtothesocialandeconomicdevelopmentofareasconcernedaswell.Thispapersur-veysintotwenty-fivekindergartensandtraininginstitutionsprovidingpreschoolbilingualeducationinruralandurbanareaswhereethnicminoritygroupsinYunnanprovinceinhabit.Byconductinganalysisintothestructuralestablishment,attitudetowardsteaching,teachingcontent,pedagogyinrelevantinstitutionstogetherwiththeself-evaluationofthepersonnelandtheembeddedsocialbenefits,insightshavebeenshedwithsug-gestionsgiven.

  【期刊名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1)010

  【总页数】4页(P35-38)

  【关键词】学前双语教育;教育质量;建议

  【作者】武咏梅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2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10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解决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化之间的冲突已成为各多民族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随着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在一些多民族聚焦区很多少数民族群众都使用多种语言,事实上非正规的双语教育在建国前就已经存在。随着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云南的社会文化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少数民族群众在力图融入当今主流社会、分享现代化社会文明成果的同时,又担心失去本民族的传统语言与文化,处于两难境地,因而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亟待探索研究的新问题。国外学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关注双语教育,尤其是移民儿童的学前双语教育习得,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等不同学科视角进行了探索。国内学者的主要成就在于:从教育发展战略的宏观层面和民族教育学的角度探讨了双语教育与双语教育的问题。以多元文化思想、第二语言学习规律和双语教育原理等理论为依据,具体分析了双语教育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问题。例如,强海燕论证了外语学习对幼儿社会性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凸显了外语教学对儿童性格的影响,尤其是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外向型性格特征。[1]高一虹的研究表明,双语教育不仅不会影响儿童学习母语的能力,还有助于促进儿童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2]此外,陈红涛、万明钢、余强等学者,从国家政策和法律的角度论述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的重要性,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双语教育的有效路径、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包括多语转化、适合不同民族双语教材的编写等。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在国际全球化背景下研究云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区学前双语教育

  的发展问题,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对云南省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解释,同时对学前双语教育发展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探讨,探求发展策略,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一)调查对象及样本对云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地(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临沧市)的25个有代表性的城乡幼儿园或学前双语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抽样调查,每个幼儿园或学前双语教育培训机构随机抽取1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在这25个幼儿园或学前双语教育培训机构随机抽取400名学生家长进行学前双语教育基本状况问卷调查。具体调查内容包括机构调查、幼儿园或学前双语教育培训机构教师调查、学生调查等。(二)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幼儿园或学前双语教育培训机构的基本情况、教师基本情况和学生满意度进行整理、编号、数据录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一)学前双语教育机构设置基本情况1.创办主体情况我国政府一直倡导“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种形式发展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思路,鼓励不同形式的举办主体参与创建学前双语教育机构。2012年颁布的《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第3条明确规定:“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学前教育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原则,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的方针。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依法举办学前教育机构或者为学前教育提供资助。”[3]调查结果表明,在所有抽样调查的学前双语教育机构中,机构主办主体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力量已介入学前教育体系,其中以公办学前教育机构为主要创办主体,民营资本的创办主体仅占12%。

  2.教育服务覆盖率从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服务区域范围来看,所调查的25个机构的平均服务半径为1.43公里,其中服务半径最大的是昆明理工大学幼儿园(4公里),最小的是国营勐腊农场幼儿园(0.2公里)。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服务半径大致与人口的密度成正比,人口密度越大,服务半径越小,反之亦然。同时,25个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平均服务覆盖人口为0.23万人(见表1)。3.工作人员的结构由于云南省学前双语教育起步较晚,截至2013年底,全省幼儿园数为4768所,比2012年增加978所;教职工数为59613名,比2012年增加12612人,增长26.83%;专任教师数为35581名,比2012年增加6378名,增长21.84%。2013年全省学前毛入园率达48.95%,比2012年增长11.52%,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加快。但总体上看,学前教育是全省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人不愿意去私立的学前双语教育机构从事教育工作,更多的人力资源集中在公立幼儿园。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的25个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在职在岗平均人数为9人,其中聘用人员的平均人数为12人。(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1.教学内容语言是幼儿将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最重要、最基础的条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幼儿能够运用汉语进行表达和交际。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对幼儿双语教育的目标是明确的。他们认为,培养幼儿对汉语的兴趣和汉语的初步运用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幼儿园双语教育应该培养幼儿对汉语的兴趣、运用汉语的能力和启蒙其多元文化的思维为宗旨。调查结果显示,在幼儿园教学中,日常用语、词语、句子、拼音及汉字的比例分别为79.38%,47.19%,36.68%,28.54%和21.78%。可见,在教师看来,幼儿学习汉语主要以口头语言为主。

  2.教学方式幼儿园双语教育的主要方式包括教师教学、游戏实践和模拟生活等,其中游戏活动作为幼儿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是幼儿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在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幼儿语言的发展创设条件、提供机会,让幼儿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语言的发展。调查显示,幼儿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示范模仿法、游戏法、儿歌唱诵法、表演法、练习法和讲授法。这些方法的使用率分别为:示范模仿法占77.45%、游戏法占71.46%、儿歌唱诵法占66.23%、表演法占45.37%、练习法占35.65%、讲授法占25.10%。(三)学前双语教育机构人员自我评价情况为了深入了解学前双语教育机构人员对学前双语教育发展的看法及其工作效率,本次调查从25个幼儿园或学前双语教育机构随机抽取了30名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学前双语教育工作情况、对学前双语教育工作所持有的态度以及对学前双语教育未来发展的观点等方面。本次随机抽取的样本,男性7人,占23.3%,女性23人,占76.7%。从年龄结构来看,40岁以上的调查对象所占比例较大,占50%。目前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教师以经验丰富、工作年限较长的群体为主,年轻人相对较少。在所调查的教师中,学历以大专为主,占40%,中专学历或相应水平的占20%,本科以上学历只占7%,这说明学前双语教育机构教师的整体学历偏低,有待进一步提升。在被调查的工作人员中,30%的教师专业为幼教,30%为英语,而专业背景为儿童教育、教育管理的教师比例仅为6.7%和3.3%。在所有被调查的人员中,40%的工作人员的月收入低于2000元,月收入超过3000元以上的比例仅占20%,可见,学前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的整体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大约有50%的教师曾经想离开现在的工作岗位,具体的原因包括收入低、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没有发展前途等。

  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办学成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也得到了学生家长或领导的认可,这一点与公立学前双语教育工作人员的观点基本一致。在本次调查中,大部分学前双语教育机构工作人员对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发展困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22%的工作人员认为,学前双语教育机构发展的困境在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15%的人认为是缺乏技术指导,14%的人认为是专业人才紧缺。面对如何走出学前双语教育机构发展困境这一问题,86.7%的工作人员认为应该提高技术水平,80%的人认为应该改善员工福利、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66.7%的人认为应该引进专业人才。(四)学前双语教育的社会效益评价学前双语教育的社会效益是影响学前双语教育机构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从服务消费者(本研究为学生家长)的角度进行考察。为此,本次调查在25个学前双语教育机构随机抽取了400名家长进行调查,最终收回有效问卷385份,有效回收率为98.75%。满意度是学前双语教育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及家长对学前双语教育教学的满意度直接反映出学前双语教育的质量及社会效益。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385名学生家长中,对学前双语教育质量的综合满意度已达到53.1%,该数据表明云南省学前双语教育发展较为迅速,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需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在就读满意程度方面,52.4%的学生家长表示“非常满意”,36.2%的学生家长表示“比较满意”;在接送时间方面,27%的学生家长表示“非常满意”;在服务态度、受尊重程度、交流沟通方面的满意度也相对较高。因此,由于学前双语教育机构通常设置于人口聚居区的中心位置,这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就读,为家长接送孩子缩短了时间,而且接送时与老师之间的熟悉程度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互动关系。在设备设施、技术水平和就读安全性方面,学生家长对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满意度

  相对较低,仅有13.9%的学生家长表示“非常满意”,44.1%的学生家长表示“比较满意”;在技术水平方面,只有14.9%的学生家长表示“非常满意”;22.5%的学生家长对就读安全性表示“非常满意”。可见,学生家长对学前双语教育机构所提供的多元化教学还是不太放心,特别是私立幼儿园,这也说明我国城市的学前教育资源绝大部分集中于大型幼儿园或公办幼儿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在学费方面,家长的满意度并不高,仅有14.2%的学生家长对学费价格表示“非常满意”,50.4%的学生家长表示“比较满意”。总体而言,学生家长对学前双语教育机构学费收费标准的认可度不高,应该进一步降低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就读成本。根据上述调查分析,笔者认为,云南省多民族地区的学前双语教育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1)对学前双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2)双语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3)缺乏符合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双语教材;(4)缺乏有效的政策配套与评估机制。基于现存的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以期进一步促进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第一,完善学前双语教育保障机制制度建设是保障云南省学前双语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因此,笔者建议完善以下保障机制:首先,明确地方政府在幼儿园双语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角色定位,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幼儿园发展思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幼儿园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和捐资助园。其次,设立学前双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合理分担城镇公办三年制幼儿园成本;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针对孤残儿童实施普惠性教育。公共财政保障应涵盖学前两年双语教育。最后,完善督导评估学前双语教育工作的各项措施和标准,以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为主要方式,确保行之有效地发展学前双语教育。[4](P26-27)第二,加强学前双语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云南省学前双语教师的后备力量不足,专业素养好、汉语水平高的年轻专业人才倾向于选择小学或相关事业单位。汉语水平欠佳,专业素养好的年轻教师,只有极少数愿意从事幼儿学前教育,目前从事幼儿教学的教师的汉语水平几乎都不足以胜任双语教育。要改变这一境况,笔者认为,在职教师的培训势在必行。在职教师的培训是提升幼儿园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可采取校本培训、依托高校培训等方式,加强教师的汉语口语训练,在口语水平得以提高的同时,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幼儿园双语教师的汉语能力和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双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相关部门必须有序地、有计划地在云南省各个州市推进在职培训,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接受培训的教师可主辅兼修,在学好必修课程的同时,选修双语教师必备素养和能力的相关课程,使其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第三,强化双语教材和教辅资源建设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教学要求的具体体现,是衡量和检测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以及保证达到教育目的的关键因素之一。教材的编写,除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优秀文化外,还应富含地区特色的文化,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类型和地方性知识,让学生感到教材并不脱离他们的生活实际,所学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实用价值,以增强语言学习的生活适应性。其次,组建双语教材编写团队,除聘请基础教育专家、学科课程专家和双语教育专家外,还应聘请通晓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谙熟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和思维习惯的学者以及从事学前双语教育的一线教师参与编写。第四,建立和完善学前双语教育的评价机制目前,云南省幼儿园双语教育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各个州市的双语教育评价标准差异较大,甚至有些州市没有制定相应的评价制度。因此,参照义务教育的教学评

  价体制形成适合幼儿园双语教育的评价标准尤其重要,并且要区别于之前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幼儿园双语教育的评价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入手,其中教学内容应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教学、普通话教学以及有条件的外语教学,教学手段应多元化,涵盖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教学效果评价应引入多元评价,包括同行教师听课评价、主管部门评价和学生家长评价,从而形成多元化评价机制。

  【相关文献】

  [1]赵琳,强海燕.儿童早期第二语言侵入式教学与课程建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2,(2).[2]高一虹,等.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强度与自我认同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5).[3]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S].2012.[4]巴桑卓玛.西藏学前双语教育有关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篇十六: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双语教材问题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语言多样各个民族地区都有其特殊的民族化特征双语教材的编者只能以大众化的标准为标准编制教材虽然在内容上没有太大的偏离但由于对少数民族各个区域的个性化存在不熟悉教材结构内容和文化知识体系缺乏针对性部分内容并不完全契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特色的民族文化内容的融入也相对缺乏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

  作者:丁俊锋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12期

  内容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使用超过120种民族语言。多元文化境域下,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承担着传承民族语言与文化的重要职能。在教育活动中坚持“多元一体”的双语教育理念,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开展教育活动,探析当下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认知、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培训体系等的客观存在,理论视角提出突破双语教育困境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现实困境对策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民族地区要搞好民汉双语教育,实行“民汉兼通”。对民族国家而言,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基石,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内容,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保障;对学生自身而言,民汉双语为媒介展开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不仅打下了坚实的双语基础,更有助于学生后续其它专业知识的学习。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是包含民族学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未来生存发展的必须,而少数民族语言本身即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学生日常交流的基础语言,在教育过程中开展双语教育,是教育进步的重要标志。分析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面临的困境,以有效方式突破这些困境,是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促进国家整体多元文化发展的迫切任务。

  一.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实施的现实:价值彰显

  双语教育(BilingualEducation)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以两种语言为教育媒介,接受母语教育的同时接受第二语言教育。第二语言并不特指某一种语言,广义上理解可将非母语的任意一种语言作为第二种语言媒介。本文探讨的双语教育是指,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以少数民族传统语言为母语,以国家通用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展开教学。少数民族实施双语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少数民族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两种语言,尊重少数民族使用自身民族语言权利的同时,积极推广和普及汉语普通话。在教育过程中,以民族语言、汉语两种语言展开教学,将每一个学生培养为双语双文化人才,不仅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对于民族国家本身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问题:矛盾发展

  1.城乡教育差异大,双语教育认知有待提升

  双语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教育差异大,部分地区对双语教育的认知不足,增大了双语教育普及和推广的难度。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以双语教育为代表的民族教育进步明显,实现了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较大发展。但不可否认,少数民族部分聚居地区受经济、文化、政治以及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城乡教育差异,制约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有效实施。部分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育水平相对较为落后,与城市地区存在明显的层次差别,可以说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拥有同等的教育机会,但实际教育差异却不容忽视。教育教学理念、设施等软硬件的不均衡,导致整体区域双语教育水平难以提升。笔者了解到,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农村和牧区,双语教育的推行力度难以满足社会的内在教育需求,很多学生只能在汉语课上简单的学习基础汉语,其它课程基本以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且日常交流也很少使用汉语。城市地区双语教育的普及力度较大,除了专业的汉语课程,其它诸如课程教育、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能够有效应用汉语交流。由于教学资源匮乏,民族农村地区双语教育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对双语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不足,导致农村双语教育水平滞后,在未来发展中,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机构应该重视这一问题,重视民族语基础上的汉语教学,均衡城乡的教育发展水平。

  2.教师流动性大,双语教师队伍须强基稳心

  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也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导者。一支专业水平过硬、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是促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施的重要基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缺少大量合格的专职双语教育教师,严重制约了双语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由此可见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对双语师资的需求极大,而对双语教育教师的要求也更为严格,与实际教学需求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现有的双语教学资源、师资队伍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双语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学校的教师只能应用一种语言教学,或者民族语言、或者汉语,能够双语互通且教育质量较高的教师严重空缺;二是双语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从教育整体而言,双语教学不仅仅是在课程体系中开设一门汉语课程,而是要以双语为媒介展开教育,让学生能够熟练应用双语交流和学习,例如体育、音乐、数学、自然、美术、计算机等各个学科,都应该以双语展开教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学中以民族语言为主的学校不在少数,相当部分学校无法达到双语开课的这一标准要求,从分布上看,条件较为艰苦、资源相对匮乏的偏远学校,教师资源严重匮乏,教师的学历、资历也不合理,部分教师虽然以函授、电大、自考等方式提升了学历,但并未经过师范类院校的专业教育和培训,难以满足双语教育的实际要求。

  具有双语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双语教育的基础。笔者查阅国内权威性的文献库,近年来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如新疆地区、壮族地区等地区的双语教育的相关研究较多,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现状、教育困境展开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有效建议。在此形式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进一步发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双语教师队伍不稳定,对双语教育的全面实施有很大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学校教师超编、农村地区教师缺编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师的流动性较大,部分教师难以适应农村学校艰苦的条件,希望在条件较好、资源齐全的学校稳定发展,导致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离职后难以短时间内补充新的教师,往往一个双语教师要教授多个班级,工作任务繁重,却始终难以满足双语教育的切实要求。拓宽教师来源渠道的前提在于改善教育环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境,提升教师的从教地位,以支教、定向招生的方法及时补充教师,但偏远地区、条件较差的区域很难满足这些条件,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也难以有效解决。

  3.双语教材建设滞后,教材教辅资料须与时俱进

  教材、教辅资料是教育活动开展必不可少的工具,科学、完整、内容丰富的教材是教师教育中依据和辅助的工具,而教辅资料则是学生巩固学习成果,练习和复习的重要资料,无论是教材还是教辅资料,对双语教育的实施都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双语教材问题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语言多样,各个民族地区都有其特殊的民族化特征,双语教材的编者只能以大众化的标准为标准编制教材,虽然在内容上没有太大的偏离,但由于对少数民族各个区域的个性化存在不熟悉,教材结构内容和文化知识体系缺乏针对性,部分内容并不完全契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特色的民族文化内容的融入也相对缺乏。国家通用版教材应用率较高,其中涉及的汉语知识点、重点的专业程度较高,对于汉语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而言,最大可能的理解和吸收知识显得力不从心,导致实际学习中跟不上进度,难以提升学习效果。除了教材之外,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学校教辅资料配备不齐,或选用与当地民族教育实际不适宜的教辅资料,或选择过于简单的教辅资料,导致学生在学习之后,难以通过教辅资料达到巩固知识、复习知识、加深记忆和练习的目的。此外,部分条件较差的学校,甚至没有教辅资料,同时教学挂图、视听音像、测试题库等也未能配套,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双语教育的实际发展。

  4.师资培训体系建设不足,教师双语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师资培训系统的建设实施关系着教育质量以及双语教育的推行效果。现阶段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培训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部分地区已经加强了分层培训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力度,双语教育培训计划的实施已经成为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一种常态,但从新时代国家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实际要求来看,师资培训系统的建设力度依然难以满足现实教育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培训经费不足。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少数民族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缺乏,导致培训系统不完善,培训力度也难以加强。双语教师需要培训的专业、内容众多,且尚需接受培训的教师数量只增不减,整体的培训效果不容乐观;二是双语教师培训时间设置、名额分派不合理。现今,国家对双语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较重,若培训时间安排在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部分教师难以抽身参加培训,且部分学校为了不浪费培训名额,随便指派一些教师前去培训,由此培训的实效性未能充分发挥。

  三.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质量的提升:合理存在

  双语教育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传承民族语言文化,由此双语教育要尊重少数民族特色,结合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母语特点、教育实际情况展开教育,如此才能使双语教育与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更充分的融合,发挥双语教育的实际价值。不同的少数民族母语不同,汉语教育开展的难度也有差异,且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基础也决定了双语教育开展的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效,部分少数民族鲜少结合和应用汉语,这一类民族地区,汉语教育开展的难度较大,都是零基础教学。部分少数民族及地区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和学习汉语,学生有一定的汉语言基础,这一部分地区民族双语教育开展更为顺利,教育进度也更快。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开展双语教育的基础性阶段,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不仅要在学校教育中推广和学习汉语,更要将汉语逐渐普及到人们的生活中,让学生能够在学校、生活中都能够使用双语交流,巩固自身所学习的汉语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1.转变双语教育观念,做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顶层设计

  转变双语教育观念,是促进双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观念与教育本质息息相关,不同的时代教育要求不同,教育观念也要不断的更新,如此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才能在不断变迁的各个时代紧跟现实,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实施,应该立足本地区教育实际,改变教育观念,在民族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下,在教育中注入新时期全新的教育观念,突破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束缚,进一步探索适宜该地区民族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体制,让双语教育在少数民族各个区域普及和发展的同时,将双语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落到实处。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此背景下,双语教育观念的改革,必须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加强教育办学形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多项内容的理论探索,将理论探索的成果转化为教育实际方案,融合现代化教育理念,促进双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重视双语教育,让少数民族各个地区切实认识到新时代推动双语教育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意义。发展双语教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实际,因地区、因民族制宜,尊重少数民族民族语言、民族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做好城乡双语教育顶层设计,内容包括双语教育改革步骤、教育目标、教育要求、办学模式、教材选择、课程设置、学制要求等方面。将少数民族经济建设与双语教育发展融为一体,缩小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城乡差距,促进城市地区双语教育进一步提升和发展的同时,加强农村地区双语教育建设力度,配备完善的教育设施,逐步改变农村地区的双语教育现状。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要加强双语教育的推行力度,强化对双语教育重要性的认知,还要针对性的做好教育规划,设置教育目标,分析以往教育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有效方式突破困局,解决矛盾,确保双语教育能够在少数民族地区延续性、规范性实施和发展。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定双语教育人才,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促进双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更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动力源泉,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最终的教育质量,也决定了双语教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对于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严重缺失的现象,要建立双语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及时补充双语教师的空缺,确保教育活动正常开展。除了构建双语教育教师补充机制,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各校教职工数时,应该充分考虑双语教育学校的实际教育状况,结合学生数量、规模等实际要素,适当压缩城镇学校编制,放宽农村学校编制,以解决城镇学校教师超编、农村学校编制不足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双语教师人才流失严重,为稳定教师队伍,应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让双语教师有教育生命的归属感,能够心甘情愿的奉献自身的力量,全身心的投入到双语教育事业中,为学校、学生、教育以及自身的共同发展而发挥自身的最大价值。例如提高教师的工作档次,适宜发放生活、社会补助,提供进修、晋升的平台和机会,解决其住宿、子女入学等问题,从而吸引优秀的双语教育人才加入到双语教育中,并长期稳定的从教。此外,应该加强师范生定向培养力度,开展义务支教工作,均衡城镇学校、农村学校的教师结构,保障农村偏远地区、师资力量薄弱地区也有专业性较强,职称结构层次较高的教师任教。城镇学校可定期选派教学经验丰富、有组织能力的优秀双语教师赴农村地区支教,为教育薄弱地区提供教育支持,并且普及丰富的双语教育经验,让农村长期任教的教师了解和学习。

  3.丰富教材内容,配置合适的双语教材教辅资料

  丰富教材内容,配置全套的双语教辅资料,是扩充教育资源,针对性开展双语教育的有效措施。少数民族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历史以及语言文字,各民族、各地区的双语教材不能一概而论,适宜地区发展,符合民族语言特色的教材,才能发挥真正的教育价值。由此,要求双语教材编译工作应该结合教育实际、地域特点进行,区分不同少数民族语言、语言特色,在此技术上灵活多样的编制教材内容,例如在历史、地理、语文等教材中,可以适当增加该民族的文化内容,这样在双语教学正式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在自觉内质的文化氛围中,更易于学习和记忆,了解和掌握双语转换的技巧。此外,结合教材内容,应该配备全套的教学挂图、识字卡片、视听音像、测试题库等资料,选择难度适宜、符合学生知识体系的教辅教材,让学生能够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和练习,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4.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实施分层培训重点培养

  加大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完善师资培训系统,建立梯级网络,实施分层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任务。不同的地区结合双语教师的实际情况,应该采取适宜、合理的培训方式,对于教育经验丰富、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可提升培训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教育年限较短,双语专业水平稍弱的双语教师,应该加强双语教育的基础内容培训,让教师掌握更多双语教育的技能和方法,不断提升和积累教育经验。教育部门组织教师系统性培训时,应该将培训时间设置为节假日教师空闲的时间,且各个学校应该合理分配培训名额,结合培训的具体内容,选择有真正培训需求的教师参与培训。如此,才能促进双语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确保各个地区双语教育的均衡有效发展。

  四.结语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当下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获得长足进步,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部分地区对双语教育的认知不够,导致城乡教育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双语教师结构不稳定,双语教材缺失、教师培训等问题都必然地制约了双语教育的发展和提升。面对这些问题,应该提升对双语教育的重视程度,基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实现双语的共同教育、共同提升目标,保留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时,提升规范性、通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用性语言的教育质量。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应该切合地域文化实际,突显少数民族特色,加大对双语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素质,从而缩小城乡双语教育的差距,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整体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桑木旦,郝亚琪,旭东英.我国藏汉双语教学研究的计量分析与述评—基于1994~2015年CNKI来源期刊文献的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186-193.

  [2]杜慧敏.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基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4:109-111.

  [3]彭柯凡.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现状与反思—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6,04:67-74.

  [4]拉毛草,范忠雄.藏汉双语数学教育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25-31.

  [5]隗牧羊,潘红祥.少数民族语言权利视域下藏汉双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区泽库县为分析对象[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46151.

  [6]黄雪茹.云南边境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学的现状研究—以瑞丽市5所小学为例[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7,03:51-54.

  [7]海路.壮汉双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三所壮文实验学校为个案[J].广西民族研究,2015,04:106-112.

  [8]卡迪尔亚·阿布力克木,周庚信.新疆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以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市场,2015,33:160-161.

  [9]拉格,祁进玉.青海东部农业区藏汉双语教育现状调查—以卓仓藏族为例[J].青藏高原论坛,2015,03:97-102.

  [10]赵旭东,王跃东.双语教育背景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与社会适应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西安市高校为主要调查对象[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7,06:47-55.

  (作者介绍:丁俊锋,安顺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管理、民族教育)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篇十七: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苗族地区苗汉双语教学坚守的意义、困境与突破——以重庆市秀山县梅江镇民族小学为例

  张卫民;张敏

  【摘要】为了解苗族地区苗汉双语教学的现实境况,笔者对重庆市秀山县梅江镇民族小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田野调查.调研表明,苗汉双语教学具有传承苗族文化、有助于少数民族儿童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现实意义.在城镇化、现代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在族际语(汉语)稳居主流地位的大环境下,民族小学苗汉双语教学面临着苗族语言生态环境逐渐丧失、“教”与“学”积极性不高、自信心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苗语教学力不从心、教材缺失及地方政府政策扶持缺位等诸多困境.其突破的路径有:学校、家庭和村寨应合力营造良好的苗语环境;建立专业性强的双语教师队伍;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解决师生积极性不高和教材缺失等问题.

  【期刊名称】《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6(015)006

  【总页数】5页(P93-97)

  【关键词】苗汉双语教学;坚守意义;困境与突破

  【作者】张卫民;张敏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滨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滨州256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52

  关于“双语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有这样的表述:“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也提出:“大力推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在民族中小学逐步形成少数民族语和汉语教学的课程体系。”时至今日,“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普遍采用的一种的教学形式。重庆市秀山县民族小学——MINXZUXXIAOTXIOX(“民族小学”的苗文拼音)于1951年建校,1969年第二次改址,2004年第三次改址,迁入位于梅江镇金珠苗寨村口的新校址,2011年与周边的晏龙小学合并。目前全校教职工25名,在校学生人数208人,其中苗族学生约占60%,有6个小学班和1个学前班①。20世纪80年代由于这里大多数苗族孩子入学前不会讲汉语,其双语教学模式是苗语授课加授汉语。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人口迁徙、文化变迁、周边语言环境变化等原因,这里的孩子逐渐汉化,不会讲苗语,民族小学苗汉双语教学的模式已由苗语授课加授汉语转变为汉语授课加授苗语。民族小学推行的苗语是湘西方言(亦称“东部方言”——以苗语湘西方言西部土语为基础方言,以湖南省花垣县吉卫乡语音为标准音的湘西方言苗文)[1],该苗文共有48个声母、35个韵母、6个声调字母。重庆市秀山县梅江镇民族小学在苗族小聚居的背景下坚持苗汉双语教学,其意义何在?语言既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教育活动的媒介,同时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苗语是苗族的“空气”和“灵魂”,民族小学苗汉双语教学不

  仅是学校传承苗族文化的重要手段,还是促进少数民族儿童民族认同感形成的重要形式,对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满足少数民族儿童未来需要意义重大。1.苗汉双语教学有助于苗族文化的传承一种民族语言就是一座民族文化的宝库,还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博物馆。学习和使用民族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习和继承自己民族文化的过程。苗汉双语教学作为学校教育介入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过程,不是要消退民族文化,而是要使民族文化的传承从自在状态转向自为状态,有效地保存苗族民族文化的精华[2]。民族小学苗语教师石胜银说:“民族小学在开设苗语课的同时,老师们向学生介绍苗族的历史和文化,要求学生能说标准苗族语言、会写苗族短文、能讲苗族故事、会唱苗族歌谣、能跳苗族舞蹈、会演苗族舞剧和会做苗族工艺品等,使苗族孩子对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民族小学石祥校长进一步告诉笔者:“这种双语教学形式,将苗语所承载的苗族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巧妙地引入到教育传承的轨道中,既有效地干预了苗族文化消失的现状,还因我们教育的对象为少年儿童,这又为苗族民族文化传承输入了新鲜血液,促进其长足发展。”2.苗汉双语教学有助于少数民族儿童民族认同感的形成语言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特征,是群体认同的一个标志。“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3]苗语在我国是弱势语言,其使用功能渐渐衰微,主要承担文化认同功能,双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并非试图完全恢复苗语的社会交际功能,而是更大意义上致力于促进学生民族认同感和自觉性的形成[4]。在民族小学的校园内,民族特色随处可见,每个教室的门牌都是用苗汉双语书写的,教学楼一楼摆着一排苗鼓是专门为孩子们平时玩耍和表演使用的,操场右侧立着一根有刀梯的木杆便于孩子们练习苗族的体育项目“上刀山”,学校的校服是参照苗族的传统服饰设计的。此外,民族小学师生之

  间的日常交流均使用苗语,如问候语“老师rut”②(老师好)、“mouxrut”(你好)等。正如石校长所说:“我们这种‘全体总动员’营造了民族小学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孩子们逐步形成了‘不会说苗语就不能叫苗族人’的文化认同感,增强了孩子们‘我是苗族人’的文化自信。”3.苗汉双语教学有助于少数民族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语言“是一种文化与社会资源,这种资源不仅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桥梁,是帮助不同群体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同时也是贯通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的桥梁”[5]。根据调查,民族村留守问题突出,借民族村石主任的话,民族村现在基本只剩下“佘太君和童子军”(留守老人和孩子)了,村寨语言环境以祖孙之间的交流为主。以民族小学三年级为例,全班21人,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由祖辈照顾的留守儿童约占56.5%,而20世纪50年代出生甚至更年长的苗族留守村民多以苗语作为日常交际的工具,不知道汉语如何表达。民族小学汉语授课加授苗语的双语教学能帮助苗族孩子与祖辈保持自然和谐的日常交流,满足少数民族儿童苗汉双语生活的需要。另外,民族小学的学生在学习苗族语言的同时,很多孩子依然对山外的美好世界充满期待。苗汉双语教学的汉语课程既能为孩子们提供圆梦的机会,又能为孩子们走出大山,融入当下社会,走向未来提供更多就业、谋生、事业发展的选择。苗汉双语教学为民族小学的孩子插上翱翔的翅膀,使他们走得出去也走得回来。民族小学自建校以来,除“文革”期间中断外,一直实行苗汉双语教学。苗汉双语教学是秀山县民族村成为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示范和跻身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重要功臣,然而在日益城镇化、现代化的语境中,在族际语(汉语)处于主流地位的大环境下,苗汉双语教学面临诸多现实困境。1.周边苗族语言生态环境逐渐丧失,不利于双语教学民族小学的苗汉双语教学与金珠苗寨休戚相关。民族小学新旧校址均在金珠苗寨,金珠苗寨是重庆市唯一一个完整保留苗语的村寨,是民族小学苗汉双语教学赖以存

  在的语言环境。可是,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家庭结构变化、村寨原始功能渐失、“强势语言”使用功能增强等原因,呈现出苗语使用者数量逐渐减少、使用范围不断缩小、苗语交际功能衰变的趋势,苗语的生存危机日益严重。(1)苗语使用者数量逐渐减少民族村全村共354户,总人口1458人,其中常住人口约1200人,每年约700-800人外出打工,约占58.3%-66.7%(多为青壮年),外出打工者多长期在外,或一年回来一次,有的几年回来一次,很多家庭甚至已定居城市,民族村出现“空巢”现象。同时,自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到2001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实施,进一步确立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律地位,如今讲普通话已成为一个大的社会语言环境。外出务工者与人沟通交流不得不适应这个语言环境,以致苗族语言环境逐渐丧失。(2)苗语使用范围受限金珠苗寨是一个保留苗语的村子,但苗语只能在村内和家中使用。由于外村人听不懂苗语,金珠苗寨的村民走出苗寨,必须使用汉语——普通话或秀山方言,这就加大了村民交流的成本,这种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年轻一代学说苗语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放弃学说苗语。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迫切交往的需要才产生的。”[6]使用苗语的局限性有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亦使得苗语逐渐停止发展和传播。(3)通婚家庭语言环境的变化影响苗语使用的频次20世纪80年代之前,金珠苗寨的苗族一直实行的是族内婚。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风气逐渐开放、苗民的观念发生变化,苗族开始与外族通婚。在通婚的家庭中,苗语使用的频次受到了影响。根据调查,在苗汉通婚或苗土通婚的家庭中,80%以上的通婚家庭会选择教孩子学说汉语。原因在于,家长们认为“汉语使用更广,更实用”,“苗语老土落后了,孩子们用不着学”,“苗语能听懂就可以,不用教慢慢就会了”……金珠苗寨通婚家庭中只要父母一方听不懂苗语,多数家庭选择汉语进行日常交流,

  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势必影响苗语环境的维持。2.“教”与“学”积极性不高,且自信心不足苗汉双语教学虽有60余年的历史,却只是民族小学的教学特色,苗语课是只开课,并未安排过考核。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成绩是考核教师业绩的重要部分,苗语教学教师的业绩因而缺少考核依据,这势必影响教师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同样由于苗语课程尚未纳入考核体系,若在苗语学习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无好处可得”,会导致学生学习苗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也难以获得家长的支持。根据民族小学2015年秋季、2016年的春季课表,苗语课几乎多安排在上午或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具体课时安排见表1),这些时间都是学生学习状态不佳的时段。这样的教学课程安排,易让学生视苗语课为“副课”而区别对待,势必导致师生不重视苗语学习。另外,汉语拥有社会的广泛认同和使用度,在普通话和秀山方言强大语言背景下,苗语属于“弱势语言”,会说苗语的儿童会感觉苗语“拿不出手”、“土里土气”,显得自信心不足。如此,苗汉双语教学难以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3.师资力量薄弱,苗语教学力不从心双语教师作为双语教学的重要资源与最直接的实施者,是双语教育目标最终实现的主要中介。苗汉双语教学的有序开展,需要有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目前,民族小学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苗汉双语教师数量不足。2012年调研表明,民族小学虽有8名苗语教师,由于教学压力、教学安排等原因,只有3名苗语教师进行日常苗语教学,并同时负责其他科目的教学。2013年调查得知,民族小学只有1名专职苗语教师负责全校的苗语教学工作。二是苗汉双语教学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双语能力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苗汉双语教学涉及民族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双语教学教师素质要求较高,而民族小学的苗语教师只是会讲苗语的苗族人而已,未受过专门的双语教学培训,缺乏双语教学

  的专业素养。显然,民族小学教师的队伍建设已成为制约苗汉双语教学开展的瓶颈,双语教育要发展壮大,民族小学目前的师资力量显得力不从心。4.教材缺失,影响双语教学质量双语教材是双语教学的主要工具。由于历史上的“赶苗”、“灭苗”事件和其他历史原因,苗族人一直颠沛流离,不断迁移,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1956年10月,中国语言单位为中国的三大苗语方言(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发明了拼音文字,苗族人才重新有了属于本民族的苗文,但苗文教材还是严重缺乏。2011年,民族小学从贵州引入了苗文课本,改变了之前“无本可依”的教学状况,但由于经费有限和无政策支持,民族小学仍未解决教材缺乏问题,教师拿的只是复印本,学生没有学习的双语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物质载体和呈现,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凭借,学生没有课本,师生之间的互动缺少必要的媒介,由此会造成学生对苗语课的轻视。教材问题势必影响苗语教学的质量。5.地方政府政策扶持缺位,对苗语学生不公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民族小学坚持以苗汉双语教学作为学校办学特色,成为秀山县民族村跻身“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一种品牌。该校苗语教学占用了学生每周1-2节课的学习时间,当苗语学生从民族小学毕业后,却要与其他学校非苗语学生竞争中学升学名额,使得他们处在非常不公平的竞争地位,民族小学石校长说:“我们学校学生参加梅江镇小学生文化考试时,平均成绩总是名次落后,参加秀山县文化考试时成绩也不如人意”。另外,因为秀山县中学并不开设苗语课程,民族小学的学生学了6年的苗语,再没有继续学习和巩固的机会,甚为可惜。当地文化、教育部门一直在推崇苗汉双语教学这一特色,却从未考虑过少数民族学生的切身利益,缺乏对苗语学生升学政策的扶持。《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请示》强调:“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推动经济和

  社会发展,提高公民素质和工作效率,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也不妨碍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7]民族小学苗汉双语教学意义重大,坚守状态却不容乐观,了解其困境诉求,寻求困境突破路径成为当务之急。1.学校、家庭和村寨应合力营造良好的苗族语言环境保护语言首要的是保护语境,语境是双语教学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学校、家庭、村寨应努力保护苗语语境,共同为培养“苗汉兼通”的双语人才出一份力。学校应当调整苗语课程安排,消除学生的怠慢心理,可以组织苗语演讲、苗歌比赛、苗语猜谜等活动,唤起师生学习苗语的热情。家长应端正对待双语教学的态度,改变其“学苗语无用”的观念。无论是苗族家庭,还是通婚家庭,家长应有意识地营造苗汉双语交流的家庭语言环境,对孩子进行族际语(汉语)和苗语的“双语”教育。村寨委员会应成立苗语传习所,让村寨的老人传授正统苗语,同时让村民认识到苗语的历史文化价值,打造双语家庭,努力维护村寨的语言环境,为双语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2.建立专业性强的双语教师队伍双语教师是双语教学的主导者。民族小学苗语教学师资问题是秀山县的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通过诸多努力才有望解决。首先,改善交通,推动民族小学周边经济发展等,以此来改善民族小学的大环境,吸引优秀双语教师来校工作;其次,发挥行政职能,为民族小学派遣专业型双语教师,或以培养、培训“双语”教师为重点,以建设一支合格的“双语型”教师队伍为目标,建立专业性强的培训体制,采用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手段,提高民族小学继续教育的质量;再次,制订双语教师考核标准及双语教学效果评估制度,让双语教师享有公平的职业竞争,以激发其教学积极性,并提高苗语教师对苗族语言和文化的认识程度,增强其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最后,可以尝试与师范院校合作进行教师教育制度改革,推进苗汉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为民族小学输送“留得住、用得上”的双语教师,并逐步将民族小学丰富

  的双语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使之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实现双语教学实质性的突破。3.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解决师生积极性不高和教材缺失等问题教育的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首先,民族小学双语教学要生存、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比如:对学苗语的学生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考核合格后给予相应的加分,使学生在中考升学时享有会说双语的优惠待遇。或者,在少数民族地区中考升学考试时,将民族语文增列为考试内容,改变以往对具有少数民族成分学生加分的做法。也可以在中考语文考试中设一定分数的苗族语言文字题目,让学好苗族语言者得到相应的实惠,以提升师生“教”“学”苗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同时也提高苗语在民族教育中的地位。其次,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育的资金投入。为此,建议秀山县政府加大苗语教材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把苗语教材建设所需经费列入教育经费预算,资助苗语教材的编译、审定和出版,不断提高教材的编译质量,确保苗语教材的足额供应;或设立苗语教材专项资金,组织苗语相关专家、民族小学苗语教师、金珠苗寨苗族村民等人员成立苗语教材编写小组,编写符合寨情民愿的苗语教材。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文化特性和价值体系,都会折射出独一无二的世界观。一种语言的消亡,意味着民族文化及其背后民族文化遗产——祖辈生活轨迹、民族宗教仪式、民间传说歌谣乃至民族的消失。“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它独立存在的意义,有属于本民族的语言是民族的幸运,如果没有人去守望,那将是人类的悲哀。”[8]当今世界,城镇化和现代化快速推进,传统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经济全球化加剧了让一种语言成为世界共用语言的态势。有鉴于此,重视民族语言,加强民族语言的学习,少数民族学校坚守双语教学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注释:

  ①此处的相关数据是2013年调查获取,感谢民族小学校长石祥、苗语教师石胜银

  对调查的大力支持。

  ②“好”的苗语拼音是rut,由于“老师”是19世纪末开始使用的西方教育名词,

  没有苗语发音,所以“老师”仍旧使用汉语读法。

  【相关文献】

  [1]吴正彪.苗族语言文字的发展状况及苗文推广普及的困境与出路管窥[J].文山学院学报,2012(1):73-77.[2]许嘉璐.在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化论坛上的讲话[C].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化论坛论文集,2005:6-8.[3]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8-89.[4]黄行.论国家语言认同与民族语言认同[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38-42.[5]王莉颖.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外双语教育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81-19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8.[7]王远新.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第3辑)[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42-143.[8]杨俊福.“贵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故土”“苗语有苗语的运用、审美优势”——对话中国知名苗学研究专家朱群慧先生[N].贵州民族报,2011-01-01(A08).

  

  

推荐访问: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论文 双语 困境 对策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