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有效解决拆迁安置遗留问题思考3篇

有效解决拆迁安置遗留问题思考3篇

时间:2022-06-20 09:55:03 来源:网友投稿

有效解决拆迁安置遗留问题思考3篇

有效解决拆迁安置遗留问题思考篇1

  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话题。今年由于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引发粮食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强,使粮食安全的话题更富挑战性。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遇到的诸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打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充足的粮食总量和强大的粮食生产、储备、调运能力,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存在的基础,更是发展的前提,由此也决定了农业作为稳底盘的基础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在新形势下,牢牢把握粮食生产主动权,确保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事关重大。

  一、粮食安全要有底气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多来,农业上取得最大的成绩就是比较彻底地解决了吃饭的问题。2019年中国粮食连续16年保持增长态势,连续7年总量保持在6亿吨以上,连续5年增长在6.5亿吨以上,2019年达到6.64亿吨,人均474公斤,不仅远高于全球人均水平(350公斤),也高于人均粮食安全线标准(400公斤)。与此同时,2019年中国肉类总量和水产品总量分别为7759万吨和6480万吨,人均分别为55公斤和46公斤,均超过世界人均水平的12公斤和23公斤。中国用世界10%的耕地资源和6%的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提供了25%以上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而且,中国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元化需求,成绩令世人瞩目。

  当然,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国,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2019年中国进出口农产品贸易额为230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791亿美元,主要包括蔬菜、养殖水产品、茶叶等特色农产品,进口额为1510亿美元,主要是大豆、棉花、油料等资源性农产品,农产品贸易逆差达719亿美元。尽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但令人庆幸的是,进口农产品的目的是解决吃好的问题。包括玉米、小麦、水稻(大米)在内的谷物,年度间净进口最高未超过2000万吨,占比不超过中国粮食生产总量的5%。2019年玉米、小麦、水稻净进口810万吨,仅占粮食总量6.64亿吨的1.2%。而中国的口粮——大米、小麦,去年净进口330万吨,只占粮食总量的0.5%,中国“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吃饭问题上,靠中国供给解决中国需求,靠中国资源解决中国问题,这就是中国最大的底气。

  二、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装中国人自己的粮食。深刻表明,只要手里有粮,心里就不慌。在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多的外部环境下,确保农业基础牢固,稳定粮食总量,口粮不仰仗别人事关重大。农产品总量,特别是粮食总量保障,在今天体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决定了应对复杂多变局面的底气,奠定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坚实基础。

  1.粮食安全体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现代农业发展到今天,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不仅仅表现出总量和数量的需求,同时也呈现多元、绿色、品质化要求,这本身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农业发展在中国的实践呈现出纵横两方面的变化趋势,从纵的方向观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但总量一直是衡量发展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志。1978年粮食总量只有3.04亿吨,2019年中国在粮食总量达到6.64亿吨历史新高的同时,畜禽、水产、果蔬产业的总量一直呈线性增长之势。1978年中国的水果产量只有657万吨,按当时人口9.6亿计算,人均不到7公斤;而2019年水果总量则达2.74亿吨,人均高达196公斤。其中,香蕉产量在1978年为8.5万吨,2019年达到1166万吨。农业各产业的数量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城乡居民对食物的多元化、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需求,其基础来自粮食总量的稳定增长。从横的方向观察,正因为粮食有足够安全的总量保障,其他农产品产出稳定,农业的多重功能才得到充分释放,绿色成为新的发展理念。农产品加工业、观光旅游休闲业以及“互联网+”等各种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农工、农贸、农旅、农文融合的乡村产业发展才有了坚实基础。

  2.粮食安全奠定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坚实的基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尽管新冠疫情极大地增加了中国迈向现代化征程中的不确定性,但中国现代化目标不会有丝毫动摇,到21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不会有丝毫改变。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底线思维,从“六稳”到“六保”,进而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央对形势的把控思路十分清晰,为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确保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总量安全是促进新格局形成的最坚实保障。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央对农业的要求更加聚焦,就是增产保供,确保各种农产品充分供给。简言之,解决好生存问题,就有了发展的基础,除此之外,一起都是空言。

  3.粮食安全决定了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底气。不可否认,当前国际形势陡然变化,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不确定性会成为常态。应对不确定性,粮食是其解决的根本。从长期来看,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和权重都可以调整,但农产品产出水平,总量稳定增长,人均粮食和农产品消费能力要持续提高,确保十几亿人口吃饱吃好是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的能力。美国是世界第一粮食出口国,也是农业最强国,俄罗斯、加拿大和欧盟等国也是粮食强国。这些国家之所以强,是同粮食生产能力强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基础。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中国如果口粮依靠进口,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况且,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世界各粮食出口国可能随时关闭或拧紧出口阀门,加剧全球粮食危机和市场动荡,导致全球粮食供需失衡。因此,国家真正到了最艰难的时刻,只有靠自己才靠得住,一是农业要提供最基本的食物供给,二是工业上要齐全不断供,前者保国家生存,活得好,后者保国家不断进步,发展好。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三、粮食安全具有挑战性

  尽管粮食连年丰收,较好地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对此,中国有足够的自信和底气,但无论从粮食产业发展的历史,还是考虑到各种不确定因素呈常态化表现的趋势,基于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农情,中国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的基本态势不会有大变化,粮食安全具有挑战性。2020年中国夏粮总产量比2019年增产0.9%,但上半年,谷物进口1260万吨,同比增长33.9%,其中小麦和玉米分别进口335.2万吨和356.7万吨,同比增长90.3%和17.6%,这预示着粮食安全绝对不可以有丝毫的放松。事实上,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中国始终面临三方面的困境,一是资源困境。一方面农业资源禀赋短缺,总量不足,人多地少水缺的国情农情不会有根本改变;另一方面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耕地、水资源在局部地区浪费还比较严重。此外,粮食生产后备资源严重匮乏。二是能力困境。粮食单产水平不高,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分别是世界先进水平的63%、65%、54%和52%。加之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人力资本不足,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50岁,发达地区为55~60岁,农业人力资本不足。与此同时,小农生产的基本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农户户均耕地规模有限,农业劳动力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经营规模不足。三是市场困境。相对于农业资源大国,中国粮食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农民缺乏种粮积极性。粮食国内外价格差别大,农业缺乏竞争力。市场波动大,调控手段缺乏。

  以上三个方面的挑战长期存在,只是阶段性表现有强有弱。比如农业生产成本,早期是化肥农药投入成本,后期是人工成本,近年则表现为租地成本。至于粮食品种间国际国内价格差异有大有小,但中国粮食价格高于全球平均价格是长期存在的基本事实。

  特别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除了上述挑战性问题,源于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差异,表现在粮食生产以及供需格局上,诸多利益关系难以平衡。

  1.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平衡问题。一是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争夺土地和水资源的矛盾如何化解;二是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谁来种地”、“地怎么种好”的争劳动力、争人力资本问题将长期存在;三是有限的财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要素资源投放向农业和粮食生产倾斜难以做到。

  2.粮食总量平衡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平衡问题。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产品高端化、品牌化、个性化特征明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绩突出,但粮食总量平衡与结构调整矛盾无处不在。一是农林牧渔产业结构优化问题;二是粮食与经济作物结构优化问题;三是粮食优质品种与一般品种结构优化问题。总体上看,表现在一是种粮效益始终低于种植经济作物,保粮食总量有难度;二是不同粮食品种不能优质优价,提升粮食品种质量有压力。

  3.粮食生产布局与可持续发展平衡问题。一是粮食生产能力与资源禀赋之间的矛盾。“南粮北运”已转变为“北粮南调”。北方耕地资源占全国65%,但水资源仅为20%,资源配置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二是“两个资源,两个市场”与全球贸易不确定的矛盾始终存在。一方面,全球贸易一体化,要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粮食品种间贸易调剂是正确选择;另一方面,全球贸易一体化往往受非经济因素影响,短期国内粮食安全有保障,中长期供需平衡需要高度关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增加了全球化风险,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加剧了粮食供需平衡风险与危机。

  四、粮食安全要抓根本

  农业是安天下的基石,保生存的产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常识。没有粮食安全,所谓多元化的农产品供给就是一句空话,各类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就失去了前提,成为无源之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会失去方向。为此,中国需要在两个前置条件下优化配置各类资源要素,确保粮食总量稳定增长,一是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下,尽管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资源两个市场,但什么农产品靠自己来生产,来保障供给,什么农产品可以依靠国际市场来满足多元需要,平衡调剂产业产品安全问题十分重大,核心问题是谷物尽最大能力自给保供,小麦、水稻等口粮必须百分之百靠国内生产、国内供给,务必要做到绝对安全。由此,依赖国际资源、国际市场调剂的只能是粮食以外的其他农产品,包括油料、棉花、糖料等资源性农产品。二是绿色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保产业安全、总量安全要坚持山水田林湖草自然资源统筹兼顾,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但宜耕一定要耕,耕地要种粮食,生产小麦、水稻、玉米,这是原则,也是底线。在此前提下,充分释放一切积极因素,优化要素组合方式,统筹产业产品生产,确保产业安全,将总量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1.土地要素。要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把稳耕地、稳面积、稳产量作为重中之重。一是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要管长远,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逾越。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增加建设用地必须以盘活现有存量土地为基本原则,轻易不能在增量上打主意。二是确保粮食有足够的播种面积,特别是小麦、水稻等口粮播种面积,杜绝和减少常年或季节性撂荒现象,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增加双季稻播种面积,千方百计满足总量稳定增长的需要。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多元化的需求,要求农产品供给必须多元化,但这种多元化农产品供需平衡必须先满足吃饱,才安排吃好,这个秩序不能乱。三是确保土地产出能力可持续。必须加快农业领域补短板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重点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有利于恢复和提升地力的工程建设。开展土地整理,小块变大块,建设排灌设施,田间路网,提高工程质量。新基建要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统筹考虑。同时,清理废弃闲置农地,提高土地后备资源保障农产品产出,特别是粮食总量增长方面的潜力和能力。

  2.科技要素。在天赋资源既定的背景下,足够的农产品供给,特别是粮食总量供给要靠科技水平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在土地资源不断减少的前提下,中国粮食总量实现翻番,科技在其中发挥了最重要作用,这也是下一步保产业安全,保粮食总量稳定的不二法宝。为此,一是更加重视生物技术,包括杂交技术、基因技术的研发应用,特别是有利于提高小麦、水稻、玉米单位产量的新品种要强化研发推广,要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稳产高产的粮食新品种,提升土地产出效率,包括沙漠稻、海水稻在适宜地区的推广,最大程度地提升科技在增加产出总量方面的潜能。从源头保障产业安全和粮食总量安全。二是更加重视农业机械装备在粮食生产作业环节的应用,高度重视南方丘陵地区土地宜机化整治,增加可用于粮食生产的土地有效面积。更加重视装备机械在农产品生产、运输、储藏、加工方面的应用水平,降低产中、产后损耗,最大化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三是更加重视节水、节肥、节药技术的转化应用,节约集约利用多种要素资源,降低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坚守绿色发展理念,在确保总量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四是更加重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遥感等数字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智慧农业、数字农田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总之,要大力发展由现代生物技术、装备技术、绿色技术和数字技术集成的现代科技,建立和完善确保农产品产出,特别是粮食总量稳定增长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农业转型升级,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3.人力要素。保产业安全,需要提升人力资本,最坚强的保障还是组织基础。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米袋子”的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的市长负责制,相关要求要有约束性,提高政治站位,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监督,落实责任。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发挥他们在保产业安全,特别是保粮食总量安全方面的主力军作用。一是大力发展以粮食生产经营为主业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运用“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订单农业”、“契约农业”等多种组织形式以及合约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分配机制,提升农业和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绿色化水平,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保障产业安全和粮食总量稳定增长。二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耕、种、防、收等重要作业环节,通过土地经营托管、半托管的方式,为小农户提供省钱、省力、省心的解决方案,化解“谁来种地”、“地怎样种好”难题。三是大力发展职业化农民队伍。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务农劳动力大量减少的趋势和农村劳动力分工分业的格局,培养造就一批有爱农情怀、有工匠精神、有创新意识、有社会责任感的职业农民,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和优秀品质。越来越少的人种越来越多的地,产出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越来越多的粮食,保障产业安全。

  4.政策要素。现代农业发展到今天,一方面需要强调基于国情要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提升农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正视大国小农背景下农业的弱质产业特性,特别是粮食产出效益低的客观事实,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支持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各项政策的增产保供作用。一是加大对农业投入力度。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实施一批有利于增强农产品产出,特别是粮食产出能力,包括实施宜机作业、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内的重大农业工程项目,扩大投资规模,健全投入机制,拓宽投资渠道,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产业,特别是投资有利于粮食产能提升的项目。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资格局,补齐农业投入短板,夯实农业基础。二是加大对粮食产业的价格支撑作用。稳定释放价格引导产业发展的信号,要充分认识到价格的政策效应远远大于有限的各类补贴对生产经营主体的作用。因此,要不断提升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水平,增加种粮收益,传导市场信息,引领粮食作物价格趋向,提高普通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三是加大对粮食生产经营的奖补力度。公共财政要向保总量、保能力倾斜,包括加大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生产性服务业项目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力度,增加产粮大县奖励,充分释放相关政策效应。四是坚持农业对外开放的方针不动摇,充分利用“两个资源、两个市场”,提高包括各种资源性农产品全球供给链的稳定性,缓解国内各类要素资源的供给压力。五是加快建设多层次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充分利用金融、保险、期货、再保险、担保等政策工具,释放其在规避农业各种自然、经济、社会风险方面的功能作用。提高粮食储备、运输、加工、营销体系的安全可控性,保障能生产出来,并有足够的存储、调运、供给能力,关键时期要调得出来,能供给市场,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食物所需。建立健全多元农业风险管理体系,防止不确定性,减少传导性,避免灾难性,确保农业产业安全,确保粮食总量稳定增长,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有效解决拆迁安置遗留问题思考篇2

  以三大批判著名的康德担任“教育学”教职(授课),这无疑表明教育学需要依赖更深厚的哲学根基,决定了我们可以逐渐深入教育的问题域。

  康德的“纯粹”取向,可能不同于伽达默尔的“融合”旨趣,也使得人们需要回眸康德的主题词对后世的影响,以及,我们使用这些语词所指向的事物,以意向性。

  人们最为熟悉的是他的“感性、知性、理性”存在,而笔者感兴趣的是境在性。

  其实,康德所在的大学,教授们必须轮流讲“实用教育学”,多少有些实用主义的旨趣。笔者也就感知到实用主义在各种文明的不同历史时期,作为“取向”,一直会延续下去。这会遭遇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科学”,与伽达默尔的“传统”,或黑格尔的“合理”,或某人的“历史”……

  在“实用”之维。康德的“教育学”重视“踏青”,这可以与我们看重的“文字知识”形成强烈的对比。而笔者更着重“语言游戏”的境在,但可以设法透视各家对教育活动的阐释——构成“教育学的”。

  死记硬背

  “反对死记硬背”,为什么成为人们的共同问题,从康德到苏霍姆林斯基,再到教师的当下举措,也表明“死记硬背”的永恒性是在抗拒中的力量存在。应该说,更多的教育者都在尝试着克服死记硬背的教学历程中的,也可以说,每学人都有不同程度需要“记忆”的帮助,需要“联想”能更好地“活”起来,“活”的有力。

  康德的解决方案又会是什么呢?其实,和教师们想的差不多,就是“用思考来减少死记硬背”,来获得别的效果。

  康德的比方并不具体,他仅仅说,“哲学是不可教的,我所讲授的,是如何进行思考”。[这句话中隐含了“讲”并不等于“教”】]这很容易被人们当作科学方法论的问题。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把哲学定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语言游戏,也使得人们只能这样了?

  就“思想和质疑”,成为我们的校训,这里也是无意吻合了康德的着重;也是笛卡尔的“我思”,但实际的思想面目还是在“我们”的语言交往的具体行动及背后的。(很多行动会有意无意地抑制或限制人们思考)

  康德为什么通过“自然地理知识”让人们了解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是让笔者不解的地方。也是笔者的根本的问题“主体地位落实”,是不能仅仅在“自然地理”上确实的,难道康德只是在“隐喻”?

  这就到了“人的存在的问题”,或者生命的价值问题了。康德的“理性存在者”等问题上来了。

  “理性存在者”

  “理性存在者”只是康德使用的一个词组。这在“教育学”的视界里可能是个概念对象,或还原为某种主体性的存在;在培养目标上,我们称之为“接班人”、“建设者”等等。

  出于对生命的看待,我们也从激情、兴趣、知识、功用、贡献、尊严等来看其“存在”。康德的话奇怪,说,“不要当作经验的对象”,而是要把人提高到“尊严的概念高度”。

  人在什么情况下被语言锁定在句子的“位置”中的?我们使用“国民”、“公民”、“平民”,哪些是经验的对象?哪些是可能性的被命名的对象?什么又是尊严的高度?是怎样的生存美学图景中的人?……诉诸于“家庭”、“国家”、“民族”、“人类”等概念是一回事;有资格用这些概念描述自身的世界是另一回事。康德可能基于觉醒的旨趣下,考虑“人,是否意识到诸多概念的存在,与可能性”;成为自律性的德道存在者。外在塑造与内在的禀赋,也是康德的二元区别,而看发挥。

  这个“发挥”,其最高的旨趣是“人的自由”,及人的精神性存在。在黑格尔看来,自由是精神的根本规定。【这里关系到我们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语词,怎样根本】

  就人的精神性存在,在笔者看来,是人们感知的“精神事物”,并活在其经验世界(或对象)中的;从人们的“表达”中,可现其“心灵”之在。从“未完成的人”的角度,康德诉诸于“教育的艺术”,或“艺术品的人为性”,或可呼应笔者的“表达”。在经验世界中,“活”成了某种象征性的精神符号。【这里可以用“女人裹脚”的习惯性行动来看“自由概念”和“精神旨趣”;来看人的“位置”或结构性存在;何以美学的】

  康德此处用了“存心”,考虑到“根本恶”与“自我启蒙”,并以夏娃的“偷”,来挣脱。仿佛谁不裹脚,有意识地“松”。这个“松”何以“善”?文明的进程中,行为准则是怎样发生“替换”的。【在《邓小平》电视剧中,有一个使用概念的生活情形。养三只鸭子叫“社会主义”;养“四只鸭子称“资本主义”;人是活在怎样的“概念高度”的?语言游戏中,“概念”依然可能成为绳索】为什么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依然不克服文化的“恶性循环”?康德的“启蒙”方案是朝着“被启蒙”的努力吗?

  出于“信念”?

  我们的教育世界中有很多“信条”——“跪着教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熟读唐诗三百首”……

  人具有怎样具体的信念?这与信念、理念、理智究竟怎样一致,而不矛盾?或者实现“统一”?康德的“犹豫不决”,不像普通人总以为是明确的。归根人们直观的“外在对象的实在性”可能更加原初,好比“食”、“钱”,所具有的始“动”性;所以,声称“实实在在”地求更多的“知道”(知识)。

  感性存在者的原初体验始终像个教育的开端一样,康德期望“知性的客观”,来克服感性存在,进而到理性(概念)存在。在于“人的知性建构”【“建构”一词,这里像是基于知性的法则是客观,人可以主观地加以建构】

  康德“纯粹理性”,可能导致后来盛行的心理主义,尤其是早期的行为心理学的影响,没有考虑“日常语言”(中介物)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基因。“给我物质,我就可以建构一个世界”,可以一见康德的“世界观”。也是他的“公民世界”的无根性。

  陈家琪《哲学地思考教育学问题》也只能面对“信念”、“信仰”主张,“我们不能回避冲突”,尤其是教育,离不开“神职人员”的努力。【从泛神论的角度看,是否就是,我们依旧在造神活动中,活着】

有效解决拆迁安置遗留问题思考篇3

  有的年轻党员干部整天沉迷于网络,在虚拟世界中天马行空,在真实世界里无所作为。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防范年轻党员干部贪污腐败等违纪违法问题的思考对策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近年来,年轻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不断出现,不仅毁了年轻党员干部的前程和人生,还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应引起高度关注。

  一、年轻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的现状及特点

  分析*县情况,年轻干部违规违纪和违法犯罪问题同样易发多发。*年*月至*年*月,*县纪委监委共查办案件*件*人,其中*后党员干部*人,占所查办人数的*.*%,*人中,*岁以下的*人,占*.*%;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占*.*%;党纪重处分*人,占*.*%,政务重处分*人,占*.*%;职务违法*人,占*.*%(其中贪污贿赂*人,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等违法问题*人,占*.*%。这些违纪违法案件虽然涉案金额不似发达地方一样动辄几百万元或上千万元,但其性质与各地通报的案例情况基本相似,违纪违法人员大都“三观”不正,缺乏纪律规矩意识和政治责任意识,胆大妄为,所犯问题性质严重、手段恶劣,其中大部分不仅违纪,而且破法,低龄化突出,危害性很大。

  二、年轻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的原因分析

  从近几年来*县查办的案件看,年轻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年轻党员干部自我要求不严,纪律规矩和法律意识淡漠,违纪违法低龄化现象突出。由于涉世不深,缺乏社会阅历,加之纪律规矩淡薄、法律意识淡漠,一些年轻党员干部在是非、风浪面前禁不起考验,遇到别有用心之人,很容易成为“围猎”的对象和利用的工具。如*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某中队“*”后辅警*,受他人利诱,盗用中队正式民警数字证,登录交通违法处理系统帮助他人处理各类车辆非现场违章记录,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多次收取他人贿送的“好处费”共计*万余元。

  二是目无纪法,见利忘义,把工作岗位当成为个人谋利的工具。个别年轻党员干部见利忘义、见钱眼开,通过非法手段谋取大额利益,违纪违法情节严重。如*县公安局*后辅警段某,利用自己在*县公安检查站查缉的便利,多次为他人放行拉有走私物品的车辆,*个月内多次收受他人贿送的财物共计人民币*万余元,平均每月收取近*元。

  三是缺乏社会责任感,权力集中或资金密集的岗位人员问题多发。有的年轻党员干部心思不在工作上,缺乏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法意识,而所在的岗位资源、资金富集,故只要违纪破法的口子一打开,便一发不可收拾,短时间内大量敛财聚财,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如*县*镇某村党支部党员*,利用在*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财务部工作的职务便利,通过虚开发票、收据等方式收取客户购房款*万余元,并占为己有。*最终被开除党籍,受到法律制裁。

  四是“三观”扭曲,思想道德严重滑坡。有的年轻党员干部整天沉迷于网络,在虚拟世界中天马行空,在真实世界里无所作为。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了问题,贪图享乐,贪慕虚荣,玩物丧志。如*县*镇某村党总支党员、村民小组原组长*,将*万余元集体资金非法占为己有,将本小组部分地块的经营权违规转让给他人骗取转让金*万余元,贪占、骗取的*万余元资金全部被其用于赌博、偿还网络贷款和个人日常消费,最终被开除党籍,受到法律制裁。

  五是缺乏严格的教育和监管。由于用人单位缺乏严格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监管,一些年轻干部入职后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不够,私欲膨胀,容易被不良嗜好和物质欲望冲昏头脑,甚至不惜以身试纪试法。如*县纪委之前办理的一个案件中,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某基层单位财务人员许某,采取虚列补助名册、模仿领导签名等方式,在两年时间内套取资金*万余元供个人日常消费,最终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受到法律的制裁。

  六是辅助性岗位、公益性岗位人员问题易发值得警惕。这些人员大都“非专业出生”,素质参差不齐,有的上岗之前未经过正规严格的培训,而用人单位对这些人员的管理相对滞后,提供的待遇也偏低,因此,面对监管漏洞和岗位权力的诱惑,这些人员极易发生违规违纪和违法犯罪问题。如*县公安局辅助人员王某,利用财务人员的职务便利,将该为同事上缴保险的*万余元费用占为己有,致使该参保的人员未按规定缴纳保险。

  三、防范年轻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几点建议

  针对年轻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的特点及原因,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抓好管理、做好防范。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年轻党员干部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平相对较高,但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即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对国情、社情、民情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宗旨意识和为民服务情怀相对淡漠,关键时刻难以掌控自己。为此,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年轻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年轻党员干部传承好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努力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二是加强纪律规矩和法律法规教育培训,增强纪法意识。针对年轻党员干部工作时间不长、基层历练不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树牢,拒腐防变的能力较低,但却在重要岗位或者关键环节任职,极易出现问题的实际,加强年轻党员干部的纪律规矩和法律法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牢纪律规矩意识,知敬畏、存戒惧、明底线、守纪律,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三是严把选人用人关口,从源头上做好防范。在人员招聘、干部考录中,在强调专业化的同时,把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格、行为习惯、个人修养、纪律观念等当作首要要求,严把政治关、思想观、廉洁关、素质能力关。同时,有针对性地抓好干部任前培训,让年轻干部带着政治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上岗,怀着敬畏之心入职,在职业生涯中扣好“第一粒扣子”,走好第一步。对于警务辅助岗位和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在招聘时要严格标准,在管理中要完善制度,督促他们依规依纪依法开展工作,发挥好作用。

  四是抓好日常教育监管,防患于未然。年轻干部大都思想活跃,用人单位和党组织要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决不能在日常监督上缺位。要经常开展交心谈心,将不良现象和苗头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绝不能“只用兵不管兵”,为日后的违规违纪和违法犯罪埋下祸根。

推荐访问:遗留问题 拆迁安置 思考 安置遗留问题难解决的原因 拆迁遗留问题怎么解决 拆迁遗留户好的解决方案 拆迁安置存在的问题 房屋拆迁遗留问题 关于征地拆迁遗留问题的建议 安置房历史遗留问题 解决拆迁历史遗留问题 征迁安置存在的问题 拆迁遗留户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