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度用产业集群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关于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调研报告

2022年度用产业集群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关于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09-24 09:1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用产业集群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关于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2022年度用产业集群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关于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调研报告

用产业集群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关于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调研报告

省委办公厅综合调研室、省农业农村厅综合调研处  

2021年1月4日

******强调,要走质量兴农之路,做好“特”字文章,加快培育优势***农业,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农业产业集群具有资源要素集聚、主导产业突出、地域***明显、产业链条完整、辐射带动能力强等特点,在规模经济、交易成本、区域品牌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一、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成效

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省初步形成畜禽、粮食、蔬菜、茶叶、水果、水产、油茶、中药材、油菜、楠竹等十大主导产业。其中,粮食、畜禽、蔬菜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0亿元,跻身全国七强,水产、茶叶、水果产值突破500亿元,油茶、油菜、中药材、楠竹产值达到或接近300亿元。一些县市区集中力量培育***主导产业,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基地。比如,岳阳市华容县芥菜生产面积22万亩、产量120万吨,总产值43亿元,占全国销售市场的50%。益阳市南县稻虾综合种养面积32万亩,实现总产值22.4亿元,产品出口43个国家和地区。

农业产业链条延伸拉粗。全省十大主导产业共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9万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606家,培育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近4万家,在24个县市区启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提升了农业全产业链效益。比如,湘潭市围绕培育壮大沙子岭猪,创办规模以上肉类加工企业16家,并配套发展了种猪选育扩繁、生物医药、生物饲料、现代物流等产业,成为全省最大的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益阳市桃江县依托楠竹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带动发展加工企业4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74家,竹制品及相关产业产值达76亿元。

农业品牌建设步伐加快。全省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500个,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驰名商标”179件、“***名牌产品”41件、“湖南名牌农产品”97件,安化黑茶、碣滩茶、华容芥菜、宁乡花猪等获评2021度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有效提升了“湘”字号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比如,益阳市安化县十年磨一剑,把“安化黑茶”打造成了***驰名商标,发展规模黑茶加工企业59家,产量居全国第一,2021年实现综合产值152亿元、税收2.8亿元。

智慧农业体系基础渐强。以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和信息进村入户试点省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累计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15个,建成村级益农信息服务站点2250个,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和行政村物流配送网络覆盖率分别达到95%、86%,1062家企业开展了农业物联网建设,2021年全省电商交易额突破1800亿元。

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湖南建成的3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共整合省级农业、财政部门资金3亿多元,吸引各类资本投入108亿元,以2.6%的耕地创造了全省6%的农业总产值,亩平年农业产值达9930元。全省农业产业集群共联结农产品基地8000万亩,有750多万农民参与到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运输、仓储、营销等各个作业环节,安排农民就业300多万人,直接帮助220万左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二、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思想认识尚不到位。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对农业***产业集群在拓展农业功能、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研究不深、谋划不够。不少农产品加工企业、休闲农庄、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缺乏合作意识,农民合作社规模普遍偏低,如益阳农民合作社成员平均不到60人。很多农民存在“小农意识”,满足于小打小闹、小富即安,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普遍不愿调、不敢调、不会调。

产业布局不够合理。一些地方没有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质量等进行合理布局,而是依葫芦画瓢、盲目跟风,桔橘遍地开花,茶叶漫山遍野,导致很多市县产业结构雷同、品质良莠不齐,***产业难以向优势区域集中。部分市县没有攥紧拳头培育主导产业,而是多个产业均衡用劲、搞“小而全”,难以形成有效竞争力。除水稻、生猪外,其他产业在很多市县还只是星星点点,没有形成规模化基地。

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传统加工企业无序发展。全省县均拥有大米、畜禽、油料企业分别为46家、42家、28家,由于原料供应跟不上,大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产能严重过剩。三产融合层次不高。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规上企业数量仅为河南的1/2、湖北的2/3。多数停留在初级加工层面,精深加工水平偏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部分地方在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文化产业等新经济、新业态方面能力不足、办法不多、效果不好。市场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分销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增加了农业产业集群的供应链成本、产品流通成本。农产品市场缺失和重复建设并存,大多数市场规模较小、设施简陋、服务功能不完善,与本地农产品对接不足,销售的农产品70%以上来自外省。

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很多优质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难以卖上好价钱。农业标准化水平不够高。目前湖南农业标准化基地面积只有4200万亩,覆盖面还需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大多沿袭传统生产作业方式,现代化、机械化水平偏低。农业品牌影响力不够大。农业品牌“杂乱小”问题突出,湘米、湘茶、湘油品牌均多达上百个,缺乏知名度大、竞争力强的高端品牌。湖南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的数量仅占4%左右。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装备落后,自主研发能力不强,高附加值产品较少,转化增值能力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差。经济作物周期长,受气候、市场、疫情等因素影响较大,特别是近两年水灾频发、猪肉价格持续下滑,导致部分企业遭受重大损失,挫伤企业和农户的积极性。

要素制约较为突出。政策体系还不完善,要素配置不充分、不均衡,制约农业快速发展。财政投入不足。地方财政在农业方面投入相对较少,缺乏真金白银的支持。省本级财政涉农资金80%用于粮食生产,而对经作产业、畜禽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等方面投入不足。同时,财政扶持资金投入分散,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没有有效整合,难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信贷融资难。现有金融产品、服务、贷款抵押方式相对较少,以土地承包权、经营权抵押担保融资贷款的金融政策难以落到实处。人才十分紧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地处偏僻的农业企业难以招聘到优秀人才。基层农业农村部门干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普遍匮乏、青黄不接。例如桃江县农业系统10多年没有进入1名高校毕业生。农业企业用地难。很多农业基地是租用土地,办公楼、宿舍等用地得不到保障。水电费收取不合理。农业***产业实质是高效农业,但很多农业企业、休闲农庄的水电费却按商业用电计算。

三、推动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湖南地形地貌多样,物种资源丰富,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得天独厚优势。全省各级应按照省第十一次******部署要求,大力实施“一县一特、一特一片”集群发展战略,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兴旺、农民致富,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立足地方优势,做大做强区域性主导产业。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关键是要谋划大格局、建设大基地、做强大产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结合湖南四大农业板块功能定位和农业全产业链建设需要,对全省农业资源、土壤质量、气候环境等进行全面普查,科学编制***农产品名录。积极运用行政推动、项目引导等措施,引导农业产业合理布局,形成“一县一特、一特一片”的发展格局。建设规模化农产品基地。各市县应围绕省里明确扶持的十大千亿产业,结合本地资源禀赋,集中力量抓好1-2个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建设一批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园区,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强农战略。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开展名特优良种科研联合攻关,实施新一轮农作物种子种苗工程,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制定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集中连片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力争***农产品基地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

集中优势资源,培育一批旗舰式农业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重中之重。以整合资源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认真抓好“百企”工程,采取政策扶持、市场推动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厂房扩建,不断做大做强。鼓励龙头企业对同类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上下游企业实行兼并联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企业上市融资,争取每年有1-3家企业上市交易。以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成立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中心。推动龙头企业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制订,力争每个产业集群形成一批有核心专利权的拳头产品。以延伸链条推进产业协作配套。理顺产业链条中不同环节企业的关联性、协调性,提高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保证上中下游环节之间有效衔接。支持农业企业发展精深加工,着力做强主导产品、开发系列产品,完善包装、仓储、运输、营销、信息等配套服务。

坚持品牌引领,培育打造一批叫得响的区域公共品牌。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努力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品牌,真正实现“做响一个产品、发展一地经济、致富一方农民”。积极开展品牌创建工作。设立专门扶持资金,对成功创建“三品一标”、省级以上知著名商标的给予奖励,调动广大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创建品牌的积极性。全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鼓励地域相近、生产相似、产品类同、品质相当的不同品牌进行整合,打造一批区域特征明显、产业优势突出、具有文化内涵、市场影响力大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切实加强品牌监管和保护。建立健全品牌运营管理制度,按照“一个公共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思路,设立农产品品牌运营平台,严格管理农业品牌。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造等侵犯品牌的行为。

完善服务网络,着力推进农业农村智慧产业体系建设。按照“一个智慧平台、一个物联网络、一套标准体系、一组基层配套、一群专业服务、一批品类品牌”的思路,整合市场、社会化服务、网络等资源,加快构建农业农村智慧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健全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及时收集和发布农产品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加大“互联网+”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建成一批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物联网示范基地,熟化一批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推广一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推进社会服务专业化。发挥农业智慧产业体系融合性、多功能性的优势,搭建集种苗供应、农资配送、统耕统种、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推进产品营销网络化。利用智慧产业体系,与阿里巴巴、京东、怡亚通等平台开展全面营销合作,将名特优农产品进行包装展示和宣传推介,塑造“湘”字号农产品良好形象。

强化政策支持,切实优化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创新财政投入机制。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变、资金捆绑、集中投入”的原则,将省财政预算内可用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支农资金整合起来,集中扶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建议省级财政设立农业***产业集群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创新信贷融资机制。加强涉农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各级政策性投资担保机构加大对农业企业支持力度,放宽担保条件。鼓励农村金融创新,加快发展村镇银行,扩大涉农小额信贷规模,积极开展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创新农业用地机制。完善用地政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优先用于农业龙头企业。对租用1000亩以上土地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企业,可采用整合闲置宅基地、滩涂荒坡废弃地等形式,提供一定的土地建设办工、餐饮等配套设施。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培训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人才培训计划,同时,积极运用互联网农技知识学习平台开设农技课程开发、推广农业技术。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度。

推荐访问:产业集群 发展 湖南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