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当前检察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8篇

当前检察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8篇

时间:2022-09-21 12:00:03 来源:网友投稿

当前检察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8篇

当前检察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篇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我国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怎么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要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第一,要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手抓。

  我国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人口城镇化过程。1978年农村人口7.79亿,城镇化率17.9%。1995年农村人口达到高峰8.6亿人,城镇化率提高到29%。2018年农村人口减少到5.6亿人,城镇常住人口增加到8.3亿人,城镇化率提高到近60%。我国城镇化正在持续推进,农民进城还是大趋势。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按照2030年人口峰值 14.5亿人、城镇化率70%计算,今后10年左右,农村人口将减少1.25亿人左右。现在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户籍人口城镇化严重滞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2013年的35.93%提高到2018年43.37%。2018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9.58%,相差16.21个百分点 ,缺口2.26亿人。全国现在离开土地务工经商的农民大约是2.88亿,其中举家进城务工经商的有3000多万户。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推进城镇化要回归到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这个本源上来,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近年来,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强农富农惠农力度,农业基础地位得到显著加强,农村社会事业明显改善,统筹城乡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仍旧很突出。现代化必然由现代城市和现代乡村共同构成。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大部分国土面积是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水平到了70%,还会有四亿多人生活在农村。没有乡村的发展,城镇化就会缺乏根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进程中,要重新发现并利用好乡村的多元价值,使之与新型城镇化相协调、互惠一体,形成双轮驱动,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广泛地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第二,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矛盾出发提出的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三农”对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贡献少,不如工业项目来得快,在一些地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还是向城市倾斜,“三农”往往排不上号。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一是在干部配备上要优先考虑。优先把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优先把精锐力量充实到基层战斗一线。《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当懂“三农”、会抓“三农”,分管负责人应当成为抓“三农”的行家里手。县委书记是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要选派优秀干部到县乡挂职任职、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干事创业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农村工作干部。

  二是在要素配置上要优先满足。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改变农村要素单向流出格局,引导和支持土地、人才、资金、技术、科技等各类发展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释放农村发展潜力。应当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和农村人才定向委托培养制度。大力提高乡村教师、医生队伍素质。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和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造就更多乡土人才。

  三是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要建立“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确保“三农”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我们初步测算,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今后五年的重点任务,大约需要投资7万亿元以上。财政支出压力再大,也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三农’作为优先保障领域,增加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同时,要坚持农村金融改革的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满足乡村振兴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四是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现在,农村地区通公路、通电、通有线电视、通互联网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平稳。2015年底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6.7亿,2017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180元,各级财政补助450元。2018年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24亿人,领取待遇人数1.6亿人,月人均养老金150元。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全面提速。但全国还有近1/3的行政村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收集和处理;80%村庄生活污水未得到处理;拥有卫生厕所农户比例仅为48.6%。约有1/3行政村村内道路没有实现硬化。农民养老是大问题,完善制度任重道远,农民人均缴费只有249元/年。农民养老保险政府财政补贴840元/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财政补5160元/年,差5倍。城镇职工养老金2251元/月,是农民的20倍。总之,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超越发展阶段,不提脱离实际的目标,要把那些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一件找出来、解决好,不开空头支票,说到做到,让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第三,以实现农民生活富裕为根本促进乡村振兴。

  “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要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一是要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农产品既要产得出、产得优也要卖得出、卖得好。现在,许多优质农产品还是在田头卖、在马路边卖,还是“提篮小卖”,还是“披头散发”在卖,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要学会给农产品梳妆打扮和营销宣传,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仓储、物流、营销,特别是要加快补上冷链物流等短板,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上做足文章。农村电商为城乡商品流通创新了渠道,有助于带动仓储物流、标准化生产、包装设计、品牌营销、质量溯源等配套产业和服务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服务体系,培养适应数字农业发展的人才,赋予农民更多数字化工具,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三是让农民合理分享农业产业链收益。农村一二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一产“接二连三”,关键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要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四是在粮食问题上不能掉以轻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粮食还没有过关。在粮食问题上不能侥幸、不能折腾,一旦出了大问题,多少年都会被动,到那时谁也救不了我们。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要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要建立健全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不能让生产粮食越多越吃亏。各级地方政府要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任何省区市,无论耕地多少,都要承担粮食生产责任,特别是粮食主销区要切实落实责任。如果一个地方真把粮食生产搞没了,就是抛弃了责任。这方面还需要有硬约束。

  第四,要在继续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好地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一是要把文化建设放在乡村振兴更加重要的位置。乡土文化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近些年,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乡村传统建筑急剧减少、乡村风貌发生巨大改变、乡土文化特色遭到破坏。一些地方以城市审美为标尺改造农村的做法大行其道,乡村建设退化为简单的环境整治,甚至等同于建筑立面的化妆式改造,乡村建设“千村一面”。乡村美食、文化习俗、手工艺、生活形态日益去乡土化,乡村社会关系和文化特色逐步丧失,乡村文化日渐荒芜。与此同时,乡土文化赖以生存的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基础逐渐消失,生存滋养空间显著缩小。现代都市文化和工业文明冲击日益升级,乡土文化和民间艺术生存空间受到显著挤压。一定程度上,乡村社会空心化、相对衰弱,背后交织的是乡村价值失落、差序格局式微、乡土文化流逝。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乡村,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促进乡村振兴,不仅要把乡土文化传承保护好,还要不断发扬光大。要提倡见人见物见生活,让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生产耕作、民俗活动等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传承活态的乡土文化,保存文化基因,守护文化根脉。要从乡村风貌、传统技艺和文化资源等方面,复兴乡土文化,从整体上恢复乡村活力,形成独特的乡村魅力,增强乡村发展的软实力。要在保护和弘扬优秀乡土文化上下一番“绣花”工夫,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等乡村物质文化的整修保护,留住乡土文化记忆。要下大力气保护农业文化和农耕文明遗产,做好传承弘扬工作。挖掘保护民间表演艺术、传统戏曲、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把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文明元素相结合,传承独特风格样式,赋予新兴文化内涵,让乡土文化焕发新生机。二是提升乡村社会文明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的精神风貌怎么样。当前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养父母、不管子女、不守婚则、不睦邻里等有悖家庭伦理和社会公德的现象增多,家庭的稳定性不断被削弱。一些地方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攀比之风和过度消费盛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弘扬乡村文明。三是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总的看,乡村社会仍然是国家治理中的薄弱环节。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要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重点从治理理念更新、治理体系优化、治理手段创新方面综合用劲、精准发力,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以自治“消化矛盾”,推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第五,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好村庄规划。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乡村社会正经历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局。要看到,现阶段我国农村转型变化还处于进行时,农村还在演变分化中,有的村庄要逐步向城镇形态靠,有的村庄会长久存在,有的村庄会逐渐衰落,这符合村庄演进发展的规律。哪些村保留、哪些村整治、哪些村缩减、哪些村做大,都科学论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研究不同的办法,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不追求速度,不能不顾农民意愿,把建设城市那一套放到农村照搬照抄,大搞撤村并居、集中上楼。村庄规划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要扎实做好市县级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科学编制好“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要注重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保留乡土风情风貌,保存特色乡土文化,重新认识、不断挖掘田园和乡土价值,扬农村之长、补农村之短,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

当前检察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篇2

  智慧法院大脑是智慧法院建设的中枢架构,是建设人民法院信息化4.0版的关键所在,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关于十四五时期智慧法院建设的思考和建议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目标,推动实施数字经济、宽带中国、“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战略行动。智慧法院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十四五”时期,智慧法院建设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外部条件和内在要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时俱进,准确理解把握当前智慧法院建设的时代契机、阶段特征和实践要求,加快推动智慧法院建设转型升级,为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一、智慧法院建设的时代契机

  “十四五”时期,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化,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智慧法院建设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

  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智慧法院建设提供了新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目前,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区块链等技术变革正推动经济社会向数字化、智能化跃升,将深刻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随着信息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加快推进智慧法院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人民群众对数字正义的期待为智慧法院建设提供了新动能。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以在线化、智能化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便利当事人,减轻当事人诉累,以数字正义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公平正义是人民法院面临的时代课题。智慧法院的审理模式,突破了空间、时间、人力限制,可以有效提升司法裁判的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满足人民群众对数字正义的新期待。

  人民法院高质量发展实践为智慧法院建设提供了新契机。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切实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没有现代化就谈不上高质量发展。信息化是人民法院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智慧法院建设是推动实现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只有加快新兴信息技术和司法活动深度融合,才能实现人民法院工作模式和方式的深刻变革,有效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推动实现人民法院高质量发展。

  二、智慧法院建设的阶段特征

  相对于欧美国家,我国司法信息化起步较晚,经历了电子化、网络化、数据化、智慧化四个阶段。从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建设智慧法院至今,短短五年时间,凭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体制优势,我国智慧法院建设实现了从自发到自觉、从粗放到集约、从跟跑到领跑的飞越发展,基本实现卷宗电子化、网络一体化、数据资源化、审判智能化,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这一过程中,xx省高级人民法院牢牢把握“抓应用、填空白、补短板、深融合”工作方针和跻身全国智慧法院建设、“数字xx”建设“双前列”工作目标,全省智慧法院建设覆盖领域全面拓展、基层基础更加牢固、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在全国法院评价排名中,实现了由2018年第13位到2019年第7位、再到2020年第3位的连续跃升,快步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展望“十四五”,智慧法院建设已经进入从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从智能化向智慧化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强调“加强智慧法院建设”,人民法院“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十四五”时期深化智慧法院建设作出了系统谋划部署,为新时期智慧法院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与“十三五”时期相比,“十四五”时期的智慧法院建设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战略地位得到提升。从2016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加强智慧法院建设”纳入其中,智慧法院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是工作目标优化升级。“十三五”时期,全国法院建成了以“一张网”为代表的全要素一体化的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十四五”期间,人民法院要建成以“云计算”为支撑的人民法院信息化4.0版。从“一张网”到“云计算”,智慧法院建设目标实现了新的转型升级。

  三是内在特征深化拓展。“十三五”时期,全国法院建成了以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法院,基本实现了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十四五”时期,人民法院要以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全力打造全方位智能化、全系统一体化、全业务协同化、全时空泛在化、全体系自主化的智慧法院。从“三化”到“五化”,智慧法院建设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深化拓展。

  四是工作重点作出调整。“十三五”时期,智慧法院建设将数据管理和服务作为基础工程,打造了全世界最大的审判信息资源库,为“智审、智执、智服、智管”体系建构提供了基础保障。“十四五”时期,智慧法院建设将以司法数据中台、智慧法院大脑、在线法院建设为牵引,工作重点从以数据为中心向以知识为中心演进。

  三、“十四五”时期智慧法院建设的努力方向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坚定工作目标、明确发展方向,加快推进智慧法院建设转型升级。重点要把握好四个方面。

  一要狠抓应用这个根本。要严格把握应用的三个内在要求:一是要以“用得着”为前提,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解决实际问题、重点难题,不搞“花架子”“不以硬件论英雄”。二是要以“很好用”为标准,坚持以用促建、建用并举,通过应用找问题、补短板、强弱项、促改善,确保系统平台易用、实用。三是要以“用得好”为方向,通过健全质效型运维管理体系,建立信息化运行质效定期分析评价机制,加强对信息系统运行情况的日常监管和质效评估。

  二要聚焦数据这个关键。要深刻把握数据的基础性地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三个核心要素,其中数字化实现数据资源的获取和积累,是智能化的基础,没有数字化就没有智能化。人工智能本质上就是数字化的应用升级。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数据已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同土地、资本、技术、人力同等重要。经过近年的发展,我们通过打造司法大数据管理平台,在数据汇聚、整合方面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下一步的重点是司法数据中台和智慧法院大脑建设,要通过加强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提升数据驱动和知识服务能力,不断深化现代信息技术在审判实践和司法决策中的深度应用。

  三要把握创新这个核心。重点是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司法应用场景深度融合。要创新人工智能在“智能裁判”中的深度应用,为法官办案提供广泛智能支撑,为案件评查、审判监管提供精准智能辅助。要充分发挥5G网络传输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的特性,全面提升办案效率,以较低成本施行区块链技术以保证数据安全。要加强与知名信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司法活动中的融合应用,开发更多“小切口大牵引”的司法应用场景,打造一批“十四五”时期xx智慧法院标志性工程。

  四要突出协同这个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十四五”时期智慧法院建设方向是实现全系统一体化、全业务协同化。从发展趋势看,系统整合将成为应用系统提质增效的重要动力。要把系统集成、整合优化贯穿到智慧法院建设全过程,认真研究法院内外部各个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进各类应用系统流程节点、功能作用、数据资源的全面融合,提高核心业务链条各环节的辅助支撑水平。

  四、“十四五”时期智慧法院建设的重点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推动实现人民法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智慧法院从智能化向智慧化发展的加速期,要重点抓好“六大建设”。

  一要推进司法数据中台建设。人民法院信息化4.0版将持续汇聚司法大数据,实现多源多态的大数据融合,以司法数据中台为驱动,实现数据一体化共享应用。确保数据实时产生、及时归集、真实准确,必须继续加强司法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让大数据进一步成为司法人工智能的重要资源。要全面提升基础数据采集能力,常态化开展大数据平台案件、文书、电子卷宗等数据采集和质量管控工作,并不断提高全流程全自动质量管控能力。要增强信息融合能力,将信息记录范围扩大到诉讼流程中的所有节点、环节和人员,实现实时保存和分析,建立完善一体化、融合性司法信息系统。要坚持开放共享xx则,建立数据交换共享机制,在法院系统“一张网”的基础上,尽快联通其他政法单位和“数字xx”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打破数据壁垒。要强化数据挖掘能力,提升数据驱动、知识生成和智能服务水平,提供精准数据分析和实时全程在线服务。要以服务人民法院自身现代化管理和服务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为重点,积极开展司法大数据专题研究,促进管理科学化、决策精准化。

  二要推进智慧法院大脑建设。智慧法院大脑是智慧法院建设的中枢架构,是建设人民法院信息化4.0版的关键所在,也是智慧法院跨越式发展的智慧引擎。简言之,智慧法院大脑就是“司法数据中台+人工智能中台”。围绕构建以最高人民法院为总枢纽、以高级法院为分支的分布式智慧法院大脑体系架构,我们既要狠抓应用,积极推广普及已有创新成果,也要围绕应用场景,不断创新应用范式和规则,通过建设智慧法院大脑推进智慧法院建设迭代升级。

  三要推进在线法院建设。内容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人民法院在线办理案件,服务审判执行;一类是针对当事人在线参与诉讼,服务人民群众。要以电子卷宗深度应用为基础,以智能审判系统应用为支撑,以区块链场景应用为助力,全面构建全流程无纸化办案新模式。要推动办案平台升级改造,坚持业务流程优化,提升全流程无纸化办案应用系统的易用性;要以智能化为导向,完成多项智能辅助办案功能上线工作,积极探索拓展基于语音、图象识别技术的上层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由感知应用向认知运用延伸。要依托移动微法院和一站式建设优化升级,全面推动电子诉讼向移动端拓展,打造智慧诉讼服务新体系。要以学习贯彻《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为契机,在进一步提高在线诉讼审判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在线诉讼技术保障水平。

  四要推进司法管理智能化建设。要充分发挥网上全程留痕和管控作用,加快构建与新型审判权力运行机制相适应的制约监督体系。要突出泛在化服务在智慧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系统整合各类应用,实现移动公文审批、行政事务办理、信息化管理、数据分析应用等功能,打造法官移动办公办案和综合业务办理平台,强化综合管理、后勤保障等工作,提升司法行政工作信息化水平,推动行政事务工作高效办理。

  五要推进云网一体化设施建设。要坚持协同优化、一体融合的工作导向,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各类终端场景泛在化接入和跨网应用,按需扩建分布式云数据中心,提升专有云弹性计算、统一存储、智能网络等基础服务能力,建设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智慧云网基础设施。要推动5G网络在办公场所的全覆盖,推进重要业务场所标准化建设,着力扩大智能法庭覆盖面,积极推动融合法庭建设。要突出强基导向,不断优化人民法庭科技法庭、智能法庭建设,让基层群众跨越“数字鸿沟”,享受智慧法院建设成果。

  六要推进运维和安全体系建设。信息安全尤其是涉密信息、隐私安全是现阶段互联网建设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确保人民法院信息安全。要不断优化运维,加强系统迭代,持续提升质效运维和安全防护能力。要以强化质效型运维和提升法眼平台智能化水平为目标,完善可视化质效型运维管理平台,加强智能化运维服务保障能力。

当前检察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篇3

  你要做多大的事情,就该承受多大的压力。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对于农业保险应对蔬菜产业风险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我国是蔬菜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蔬菜是种植业生产经营中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作物,为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贡献最大[1,2]。作为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蔬菜产业具有弱质性、正外部性、外部生产环境不确定性等特点,受自然灾害、成本上升和市场风险等诸多因素影响,蔬菜产业风险发生频繁且发生程度较高[3,4],蔬菜保险则应运而生,目前已经成为分散转移蔬菜产业风险和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创新手段。但是,我国蔬菜保险当前正处于初级阶段,存在险种单一、缺乏创新、承保范围受限、理赔保障不足等诸多问题[5]。本文就农业保险应对蔬菜生产经营风险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合理建议,以期完善农业保险,降低蔬菜生产风险,更好地服务、惠及菜农,促进产业发展。

  1蔬菜产业面临风险

  蔬菜生产经营主体面临的风险直接受蔬菜产量、品质、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最终影响蔬菜生产经营者的收益[6]。从风险的类型上看,蔬菜生产经营主体主要面临的风险有自然灾害风险、市场波动风险和生产技术风险。1.1自然灾害风险。自然灾害是蔬菜种植面临的重要风险,干旱、低温寒潮、大风、暴雪、大雨、冰雹、雾霾等异常天气可影响作物生长及花芽分化,使蔬菜产量、品质下降;

  灾情严重时,栽培设施受损或倒塌,蔬菜绝收。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发生后,农业生产遭受重创,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

  2019年台风“利奇马”侵袭山东,农作物受灾面积17.54万hm2,经济损失超9亿元。1.2市场波动风险。目前我国蔬菜生产主体仍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7],经营过程中存在管理不当、信息更新不及时、市场供求变化等导致价格波动并最终影响收益水平的情况,还会面临地方政府政策变化、发生大事件影响产销的社会风险及流通过程中发生的贮藏与运输风险。市场风险是影响经营风险的主要因素,受供求关系、社会风险等因素影响,主要体现为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近年来,“蒜你狠”“姜一军”事件层出不穷,“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现象屡见不鲜,蔬菜价格波动大,市场风险难以掌控。1.3生产技术风险。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先进设施的投入,以及新品种、新型生产资料的不断引进,蔬菜生产过程中还可能发生由于栽培技术水平不高、生产资料使用不当等导致产量和品质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风险。如品种选择不对,生产的蔬菜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就会滞销;品种抗逆性不强,遇到高温、低温、寡照等不利环境就会严重减产;化肥、农药使用不合理会导致生产的产品农残超标、品质下降,造成蔬菜质量风险。

  2蔬菜保险现状

  2.1蔬菜保险的意义。以往蔬菜相关的研究多集中在如何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然而,蔬菜生产经营主体在生产技术以外所面临的灾害性风险和价格类风险却无法通过技术的提升得以有效解决。因此,引入金融工具,尤其是蔬菜保险,通过适度金额的财务安排,将蔬菜生产经营主体面临的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对保障蔬菜生产经营主体稳定向好经营具有重要意义。2.2蔬菜保险的概念及分类。蔬菜保险是指对种植在大棚或露地的蔬菜为保险标的物的险种的总称。按照风险保障类型,可将蔬菜保险分为蔬菜灾害保险、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和技术保障类农业保险4类。蔬菜灾害保险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主要保障生产经营者的种植成本损失;蔬菜价格指数保险在蔬菜市场发生价格波动时,可补偿菜农市场价格与保障价格产生的差价损失[8];

  收入保险可规避因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共同作用产生的销售收入损失[9]。目前部分保险公司已经开始试点开办技术保障类农业保险产品,通过保险对新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保障,让农民放心进行技术革新,进而提升农技推广的速度和广度。2.3蔬菜保险的应用情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省市开办蔬菜保险,以减轻蔬菜产业因自然灾害、气候影响、市场价格波动而遭受的损失,为菜农提供复产价跌保障。2008-2009年,江苏、上海率先开展政策性设施农业保险,把设施大棚内种植的蔬菜作为设施大棚保险的附加险,由政府给予保费补贴,这是我国最早的政策性蔬菜保险模式[10,11];

  2010年底,为稳定淡季蔬菜的市场供应,提高当地应季蔬菜的自给能力,上海市在国内首先推出了“保淡”绿叶菜综合成本价格保险,保险期分为“夏淡”和“冬淡”2季各3个月[12];

  2014年山东省发布《关于开展山东蔬菜目标价格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的通知》,首批对其特色农产品大白菜、大蒜、马铃薯启动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并在2018年10月将试点工作转为常态,保险品种扩展至山东的特色品种大葱和蒜薹;

  2020年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市开展蔬菜种苗种植综合保险试点,将疫情造成的人工成本上涨也纳入保障范围。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国承保蔬菜作物面积约2000万hm2,提供风险保障金额530亿元,其中海口市以市民需求量大的蕹菜、菜心等10种蔬菜开办价格指数保险,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瓜菜运不出岛,价格迅速跳水,蔬菜价格指数保险成为保障“菜篮子”价格的“稳定器”,当地保险公司支付赔款近1000万元。2.4存在问题。蔬菜保险为保障蔬菜市场供应、稳定蔬菜种植户的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蔬菜保险覆盖面低、数据积累缺乏、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和农户交费能力不足等问题。①保险覆盖面低,险种单一全国蔬菜基地和广大菜农面对自然灾害及市场价格波动时较为被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需要保险公司积极宣传引导。目前蔬菜保险品类少,缺乏针对某种蔬菜所面临的特别风险的险种,如温度处于10℃以下10~20d萝卜易抽薹,温度高于25℃结球生菜不易结球。同时,与大田作物相比,蔬菜产量难以判定,如大白菜等白菜类、生菜等叶类蔬菜表现为净菜和毛菜产量差距大;果类蔬菜表现为采收时间长短不同、产量差异巨大,如长季节生产番茄产量显著高于6穗果封顶的番茄。同时,蔬菜保险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需要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户不断积累经验,共同完善保险产品和工作机制。②保险设计缺乏充足的历史数据蔬菜种植保险定价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撑。市场上蔬菜保险产品涉及的保险定价包括零售价格、地头价格、市场批发价格等,产品设计相似,风险触发值不同,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标准设计的合理性及产品模型有待优化。而且蔬菜品类过多,价格标准一致性差,导致蔬菜价格指数保险难以有明确的定价标准。目前与开展价格保险业务密切相关的我国蔬菜价格信息发布平台尚未完全建立,农产品投入产出、价格指数、市场行情、供求信息等重要历史数据的获取较为困难。③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保险公司业务人员的农业相关专业素质不高,缺乏对蔬菜生产技术效果评价、气候分析、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发生定级的能力,对保险标的物资料收集、风险评估、核定损失都造成一定影响。④农户交费能力的问题蔬菜价格指数保险保障程度高,交费也较高,农户难以承担大部分保费。目前设施大棚种植保险尚未纳入中央财政保费补贴范围,缺乏统一政策牵引,虽然试点地区各级地方财政给予了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支持,农户承担比例在20%~50%,负担仍然偏重。

  3蔬菜保险发展建议

  3.1提升蔬菜种植保险覆盖,拓宽可投保蔬菜的品类范围。建议保险企业与地区农技推广部门紧密合作,通过建立作物生育动态、病虫害、产量监控体系,明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生长环境条件、产量测定标准等,以期拓宽可投保蔬菜的品类范围,满足菜农风险保障需求。同时,政企合作,加大蔬菜保险的宣传力度,提高菜农的风险意识,提升蔬菜种植保险覆盖率。

  3.2建立蔬菜价格发现体系,推进蔬菜价格保险快速发展。准确的蔬菜价格数据、及时有效的产销信息,是价格保险主要依据。建议政府部门设立专业的农产品价格数据发布机构,加大生产、销售等信息采集力度,集成蔬菜价格发现体系,建立数据共享平台,为保险公司提供数据支持,推进蔬菜价格指数保险快速发展。

  3.3强化从业人员技术能力,加快蔬菜技术保障保险试点。建议加强蔬菜保险专业知识人才培养,划定准入门槛,要求从业人员不仅熟悉蔬菜保险政策,而且熟练掌握保险业务知识,了解农业生产情况,从而加快蔬菜技术保障保险试点。3.4加大政策补贴力度,提高保险公司和蔬菜种植户的积极性。政策补贴是农业保险不断推进的“助力剂”,对保费收入的增长起决定性作用。建议中央财政将番茄、黄瓜、大白菜等纳入补贴范围,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当地特色蔬菜的保险补贴力度。进一步增大农业保险补贴的政策空间,增加经营费用补贴和再保险补贴,变单一保费补贴为多项补贴,提高投保和承保的积极性。

当前检察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篇4

  体育运动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危险的因素,由于其不断挑战体能、技能极限的客观发展规律,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2022年冬奥会竞技体育发展的思考与建议,希望大家喜欢。

  2月20日晚,绚烂的焰火照亮了北京夜空,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隆重举行。在欢乐的海洋里,在难舍的告别中,北京冬奥会圆满落下帷幕。这是一届无与伦比的精彩盛会。奥运纪录被不断刷新,高难度动作频频上演,年轻小将崭露头角,传奇老将续写传奇,竞争对手彼此关爱鼓励……一幕幕精彩瞬间,见证各国冰雪健儿自强不息、超越自我的拼搏历程,生动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赛场上,中国冰雪健儿坚持拼字当头,敢于拼搏、善于拼搏,取得了9枚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的好成绩,践行了“人生能有几回搏”的铿锵誓言,创造了新的纪录,鼓舞和激励着中华儿女踔厉奋发、不懈奋斗,彰显了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的"两结合"、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竞技体育作为大体育的一种重要构成形态,它由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竞技体育管理构成。

  一、竞技体育的作用

  竞技体育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体育的参加者,在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中,经受奋斗与竞争的洗礼,体验着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历练。享受竞技,享受奥运,是人类竞技体育理念的一大亮点。竞技体育是人类对于自身运动能力的挑战,是人类对健与美的理想的不倦追求,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进步的一个窗口,具有综合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一)竞技体育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作用。党的十九大发出了建设体育强国的伟大号召。竞技体育是积极进取的事业,蕴含了拼搏奋斗、超越自我、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竞技体育是为国争光的事业,它极大激发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激荡着人们的爱国情怀;竞技体育是公平公正的事业,在竞技体育活动中,每个人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横杆面前人人平等,生动体现着崇尚公正、平等的价值观;竞技体育是规则至上的事业,竞技体育精神与法治精神天然契合,追求诚信、崇尚秩序、尊重规则;竞技体育是团结友爱的事业,它有效地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了国家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和平相处。当代竞技体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成为观察其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明程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窗口,成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载体,成为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

  (二)竞技体育可以有效激发爱国热情。由于体育竞赛具有群众性、国际性、技艺性和礼仪性特点使它成为一个传播价值观的理想载体,它能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体育竞赛的国际性,不仅扩大了活动范围,而且加深了国际影响,把本来属于运动技艺的比赛扩大和延伸到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使得这种比赛超越了体育本身的价值,从而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国际影响。

  (三)影响和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和群体体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群众体育发展必然会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塔基宽厚才能塔尖高耸;反过来竞技体育的发展也会对群众体育产生引领和辐射作用,在体育明星的影响和榜样作用下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和喜爱这项运动,进而促进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李娜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在李娜明星光环的辐射下,我国兴起了网球运动的全民热潮。

  二、竞技体育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竞技体育工作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和不足。

  (一)运动员伤病问题日益突出。体育运动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危险的因素,由于其不断挑战体能、技能极限的客观发展规律,从而潜伏着相当大的危险性,对运动员的心理和生理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长期违背生物活动规律的高强度训练,极易造成运动员身体的损伤,甚至有可能丧失生活能力。这个问题在我中心比较突出,我中心管理的摔跤、拳击、跆拳道三个项目都是身体对抗性比较强的项目,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伤病的情况比较突出。运动员的伤病问题不但给运动员本人和家庭带来了很大的伤害,还影响了运动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中国竞技体育能够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考的就是广大运动员的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但是能够享受荣誉和辉煌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运动员由于各种原因只能成为成功者的铺路石。应该说,没有谁比运动员更担心自己退役后的去向,也没有谁像运动员那样在青春岁月就要面临“退休”的选择。当前我国运动员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由于退役运动员的安置渠道不畅,致使退役运动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占用本身就不多的运动员编制,由此引发了很多的问题。一是训练单位运动员不能正常进入和退出,好的运动员没有编制进不来,人才不断流失,影响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增加了财政性经费支出,挤占了本来就比较紧张的体育经费;三是退役运动员不能正常安置影响了所在单位的正常管理,对现役运动队的队伍稳定也是一种打击。

  (三)训练体系相对落后。尽管我们的科学化水平和系统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在备战过程中科研、医务、后勤和管理等相关人员正逐步参与到训练实践中,但训练主体和辅助体的界线仍非常清晰。由于教练员的体育科学知识和专项科研能力欠缺,而科研人员的辅助身份,使其很难真正地介入到训练实践一线,导致科研和训练实践不能密切结合,很多项目仍然停留在“师承式”小作坊小生产的训练模式,这已成为目前制约我国竞技体育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三、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针对运动员的体育保险制度

  尽快制订《体育保险法》。西方国家在体育保险的立法方面做得比较好,而且许多的发达国家明文规定体育组织和运动员必须参加投保,我国在竞技体育保险这方面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正式法律文件体系。针对当前体育事业发展的现状,有必要及时制订一部体育保险法来规范约束相关各方的行为,保障我国体育事业的顺利发展,进而推进体育保险商业化的运作。

  加大体育保险宣传力度,提高体育保险意识,扩宽体育保险资金来源。竞技体育运动因具有不可规避的风险,时刻伴随着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如何能将风险损失降至最低?体育保险无疑是正确规避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正确的保险意识和保险理论是投保的一个先决条件。要加大宣传力度,制定相应险种,降低保费额度,排除侥幸心理,鼓励和强制各运动队和体校的运动员参加体育保险。在推广我国体育保险普及过程中,提高体育保险意识,同时在各级各类各层次体育人群中拓宽资金来源,根据现有国情采取政府拨款、社会捐助、单位补助、个人支出以及体育彩票和门票收入、商业广告收入等多渠道的筹资方法,并引入商业机制解决体育保险资金问题。

  完善运动员医疗保险制度。运动员特殊职业决定了其不论春夏秋冬还是严寒酷暑,都要进行艰苦的超负荷的训练,这或多或少会给身体带来一定损伤,若对此加以治疗时还需要运动员自己交费,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执行。与此同时,应该设立运动员大病医疗保险。这是指运动员患绝症,职业病和自然病等需要长期治疗给付的一次性补偿。运动员大病医疗保险作为医疗费用的适当补充,不发给个人,由单独部门统一掌握,专项给付

  (二)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拓宽退役运动员的就业渠道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运动员管理和安置的专门机构,抓好相关政策的落实,制定好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跟进执行,将分工和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针对具体问题成因向有关部门了解档案管理,伤残鉴定,医疗补偿和劳动仲裁方面的政策,并根据具体成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办法促进退役运动员的就业。

  利用市场力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体育事业的进步,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场地工和体育经纪人等体育行业的新职业不断出现。运动员只要把自己十几年训练的东西科学的进行梳理并丰富一下自己的知识机构,就一定能当一个不错的健身教练。为充分利用好市场的力量,我中心与和自己项目相关的一些运动俱乐部和健身中心建立的紧密的联系,为退役运动员的就业起的了很好的作用。

  对运动员的就业提前准备和谋划。一是加强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每周都拿出一定的时间组织运动员进行文化课的学习。二是根据运动员的爱好特长和爱好组织运动员进行特定岗位的技能培训,努力是运动员掌握一门学有专长的技术。三是主动联系主动联系一些市县的中小学,及时了解它们体育老师编制情况,努力使运动员退役后能到中小学担任体育老师,发挥自己的专长,继续为体育事业做贡献。

  (三)用科学的训练理论指导训练工作

  在竞技体育发展中,训练理论的发展与竞技水平的提高相伴而行,先进的训练理论促进了运动水平的提高,而运动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丰富和发展了训练理论内容。训练理论正是在这种理论与实际相互作用中吐故纳新,不断自我完善。因此,某些传统的,即使对对训练起过重要作用的理论,当其不在适应训练实践的发展要求时也要进行适当的修正和完善。为了对训练理论进行及时的更新,我中心要求全体教练员密切跟踪国内外训练理论的发展的变化,及时学习,及时消化并用于指导自己的训练工作。

当前检察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篇5

  你既认准这条路,又何必在意要走多久。尽管社会是这样的现实和残酷,但我们还是必须往下走。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高校新时代党建意识形态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全面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深刻分析国际局势新变化情况下,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并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它包括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根本任务、基本立场、主要方针、具体方法等等。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高校党建意识形态工作不能停留在表面,也不能简单沿用以往的意识形态工作方式,应该从极端重要性高度,立足高校党建中的新问题,有效地、创新性地贯彻落实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

  一、强化贯彻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

  (一)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积累的宝贵经验

  意识形态工作是否被重视、是否做出成就,关乎党自身建设和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共产党人的事业是改造现实社会的现实运动,必然会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破坏,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建设是共产党人完成自己伟大事业的一部分。

  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下,社会空间生产加快加深,并且其纵横关系网络化越来越明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激荡,传统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手段、地位和话语权极易被弱化。在如今的自媒体时代,微信、微博、互联网论坛等网络传播手段不断升级,文化传播空前之快,各种思想体系在不同主体利益的驱动下抢占社会市场。传统意识形态工作的表达方式、传播手段难以回应意识形态领域发出的各种杂音、噪音。新科技的应用不知不觉地借助消费行为和观念麻醉人们。在如此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制高点上指示我们:“一刻也不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所谓极端重要,即重要的程度与经济建设工作是一样的高度。这是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认识达到的全新高度。

  (二)高校是广大师生教研和青年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领域,必须重视高校党建意识形态工作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马克思从社会历史发展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的高度,集中概括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如何保证青年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报效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大学生有知识还得有思想意志,才是我们党的事业的接班人。随着中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实施,所谓的西方民主社会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以各种方式加以影响、渗透和抢占。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重要的“五个事关”指示,即“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同样的道理,除了新闻舆论工作,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样重要。

  (三)我们需要从新时代高度重新认识高校党建意识形态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

  一方面,要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内在因素:其一,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其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广大青年;其三,解决高校传统意识形态教育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的困境;其四,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抵御消费主义思想的侵蚀。另一方面,要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外在因素:其一,认清国内各种思潮涌动对大学生的影响;其二,揭露和批判西方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渗透方式、途径;其三,排除网络传播方式对大学生思想造成的干扰;其四,解决社会失范行为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与弱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和话语权问题。

  二、落实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

  从战略任务高度来说,意识形态直接关系到我们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政治方向问题,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带领各民族人民所要坚持的政治目标导向和社会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xx年“xx”重要讲话和同年xx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中指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两个巩固”的新要求赋予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新使命。

  (一)高校党建意识形态工作要做好第一个“巩固”

  第一,通过积极回应现实问题的方式,帮助师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立党、建党和建业成功的思想理论保证。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及共产主义美好理想的影响下诞生的。铁的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以及赢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从根本上让中华各族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第二,通过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和中国近代史,帮助师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针对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环境条件、对象范围、方式途径等发生复杂变化带来的信仰动摇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是解决他们思想问题的关键。树立崇高理想与否,是他们活得有没有劲、学得有没有劲、干得有没有劲的力量源头。在高校党建意识形态工作中特别需要给大学生讲透彻共产主义理论的内容,让他们真正理解和接受。要让大学生明白共产主义理论是具体的、现实的,不是抽象的口头说教,更不是乌托邦。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他们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如果大家都觉得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没有必要为之奋斗和牺牲,那共产主义就真的实现不了了。我们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最高理想进行的实实在在的努力”。虽然实现共产主义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但是不等于共产主义是遥不可及的。其实,从共产主义作为推动社会不断朝着美好方面变革的现实运动来看,共产主义一直在我们身边。正是因为我们心中向往着美好的社会,我们才能实实在在地建设出美好的社会。我们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心中向往什么,祖国才可能建设成什么样。关键问题是,我们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理论是怎样的理论,它与中国人的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密切关系,与我们的将来有什么关系;讲明白马克思主义何以是先进的社会理论,其科学性在哪,如何理解;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及其理论生命力有哪些,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地位。

  (二)高校党建意识形态工作要做好第二个“巩固”

  第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做好第二个“巩固”的政治基础。高校党建意识形态工作要在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引导全体师生自觉树立“看齐”意识,坚定维护中央权威。第二,崇高的共同理想是做好第二个“巩固”的信念基础。有理想就有动力。有共同的理想,才能有共同认识。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梦。中国梦的提出,释放出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高校党建意识形态工作要讲清楚中国梦的形成发展、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讲清楚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第三,共同的根本利益是做好第二个“巩固”的道路基础。历史证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高校党建意识形态工作应该立足改革发展实践,结合高校实际变化,加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育。第四,认清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是做好第二个“巩固”的现实基础。在推进全面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国内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涌现中,要引导广大师生用辩证思维认清这些问题的本质。任何改革都是在问题和困难中前进的,既要看到问题的现实和历史原因,又要看到问题也在倒逼我们出思路、想办法,齐心协力解决问题才是正道。第五,改革发展的成就是做好第二个“巩固”的物质基础。看到问题更要看到成就,成就给我们信心。中国共产党成立xx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取得的成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特别是改革开放xx多年来,党和人民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第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做好第二个“巩固”的价值基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将其融入到各行各业实际工作和大众日常生活中。核心价值观要接地气,不能光有理论说教,要将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词从抽象转化为具体,具体到对每人来说是“可见”的。

  三、坚持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立场

  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立场就是我们到底为谁说话、说什么话的问题。毫无疑问,我们应该为党和人民说话,说党和人民的话。党和人民本来就是一体的,党是人民的党,人民需要党。党的立场就是人民的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立场就是党和人民的统一。

  (一)高校党建工作要坚持党性

  “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坚持党性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党领导一切是中国国情的客观要求。我们是大国,要干大事业,没有领导权威必然会出现一盘散沙、内外交困等问题。树立党的权威必须建设好党。权威来自党自身的性质和质量的保养。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党管党,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高校党建工作应强化“看齐意识”,坚定维护党中央的权威。

  (二)高校党建工作要坚持人民性

  坚持人民性,要求高校广大师生树立起人民群众的思想路线,尊重人民、历史、政治、法律、经济等各领域的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高校党建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立场,体现在聚焦广大师生、学校发展和满足社会人才需要的现实关切上,要将广大师生的心声融入到意识形态工作当中。高校以培育青年大学生成才为目的,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坚持人民性就要切实做到培育青年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目标上,坚持将人民性原则贯彻到高校教育中。

  (三)高校党建工作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辩证统一

  从内在性看,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最高利益,我们的党没有特殊利益。我们的党一直扮演着表达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先行者角色。从现实性看,党的路线、政策的制定及实施,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政策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一个革命政党的任何行动都是实际政策”。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必须从抽象的一致转化为现实的一致,就是要用党的路线和政策把党的主张和人民心声具体统一起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高度认同和贯彻落实党的路线和政策。

  四、创新运用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方针

  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方针,是指这项工作应该向着什么样的方向、抓住什么样的重点及为实现什么样的目的去做。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方针,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实践指南。

  (一)以正面宣传为主,起积极鼓劲作用,促进团结稳定

  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方针是基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做出的客观而正确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意识形态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大事业,需要各民族、各领域同心同德的团结和信心。国家意识形态的正面宣传对我们的共同而伟大的事业是建设性的。正面宣传就是通过对党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对国家制度和社会改革等方面,结合成功的实践予以客观的合理性论证和完善。保持国家长久的稳定和团结,是我们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方针。

  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坚持正面宣传方针的要求有:首先,在宣传方向上,向广大师生宣传社会主流思想和社会生活中积极、正向、健康的内容,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把正能量传播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增强师生的社会主义文化自觉自信。其次,在宣传重点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一种观念体系被社会多数成员普遍接受和认同,成为社会的共识,它就不再是一般的观念,而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具有凝聚力量的价值和信仰体系”。“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内核,是国家制度、发展模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思想条件”。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和践行力,是我国的意识形态教育之重点。最后,在宣传效果上,正面宣传要有高质量。高质量在于:

  1.教育宣传要第一时间发声,产生首发效应。抓住第一时间往往可以获得第一话语权。

  2.教育宣传要有理有节。有理就是要掌握正面事实和合理角度,有节就是要把握好教育宣传的力度和分寸。教育宣传角度一旦出现偏差,会适得其反。

  3.改进教育宣传方式,艺术性地增强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

  (二)在正面宣传为主的基础上,主动向错误思潮出击

  在高校党建意识形态工作中,对于原则问题我们一定要适时地主动出击,坚守我们的底线,坚决同错误思潮斗争到底。意识形态工作要在维护中批判、在批判中维护,并且在批判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就是在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斗争中创立和发展的。我们要警惕虚假的、欺骗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年轻大学生的侵蚀。针对国际国内敌对势力散布的虚假错误观点,我们要做到:高举红色旗帜,守住我们的主阵地;主动向社会黑色地带出击,灭除负能量;掌控社会灰色空间,形成红色遍地的喜色。我们必须打好主动仗,抢占舆论的制高点。

  (三)重视网络舆情,打好现代仗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工作中最大社会空间和最快传播载体。客观事实表明,中国网民规模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和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早已过半。因此,习总书记指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我看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互联网技术催生出无数的自媒体,非中心主义个体的思想观念可能产生飓风般强大的影响力、传播力和震撼力。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实,社会上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不喜欢看主流媒体新闻,喜欢从网上获取承载着各种社会思潮的信息。他们获取信息的量很大,速度也很快,但是,他们对信息的分析和分辨能力却不见得强。西方敌对势力就利用年轻人的弱点与我们争夺互联网这个大战场,企图扰乱我们的民心和军心。高校党建意识形态工作者必须提升这方面的本领,掌控舆论战场的话语权,净化校园网络生活空间。

  五、创新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方法要从战略理论、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创新,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要抓好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基层工作创新。

  (一)理念创新

  理念是依靠理性思维把握事物本质、本源而凝结的观念。理念创新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具有“顶层设计”的意义,它要从根本上回答“建设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如何建设意识形态”的问题。高校党建理念创新方面,要依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和校园文化优势,有针对性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信念融入师生的主心骨之中。理念创新是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先导,要以新国际国内视野和体现新时代特征的思维模式,从新的实践得出新的结论和观点。高校党建意识形态工作理念创新可以从四个方面突破:一是要依据全球化社会发展新趋势,树立“大宣传”理念;二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共同奋斗目标,树立“高价值”理念;三是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时空跨越规律,树立“快时效”理念;四是适应现代数据信息和智能技术新局面,树立“融媒体”理念。

  (二)方法创新

  方法创新指探索解决难题的新方法、新举措。时代变了,人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审美观念、思维方式、分析问题的角度以及获取信息的方式等都会变。面对这些改变,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手段不能守着以往的旧方式了。意识形态是精神层面的,但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手段必须是物质性的。尤其是我们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要有适合新时代特征的物质性手段。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现代技术下的新媒体,不管是运用主流理论、典型事例予以灌输引导还是运用形象艺术等文化方式和手段给予感染熏陶,关键是我们要能支配这些手段背后的经济、技术等物质性力量为我们的党建工作服务。西方的腐朽思潮和反动理论自有它腐朽的物质生活方式和技术操纵力量。西方消费主义和技术主义就体现为一种强大的物质性力量来推进它的意识形态对我们的渗透。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手段必须选择能抵御和超越西方腐朽的物质生活方式和技术操纵力量的方式。

  (三)基层工作创新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在基层。高校意识形态基层工作创新在于:其一,要提高基层队伍的意识形态主体性,即提高基层队伍对意识形态观念及其工作的辩证认识,用发展的、运动的、联系的观点理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其二,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构建文化软系统。其三,要广泛开展高校师生社会实践活动,以解决师生实际困难为出发点,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动意识形态主流思想客体化和有效化。其四,要转换话语体系,把握不同年龄阶段教师及“xx后”“xx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认知观念,用他们喜爱的、易懂的、诙谐的、简洁的语言讲故事、做比喻、引典故、举事例,增强高校师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当前检察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篇6

  为进一步了解精准扶贫情况,努力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提高我镇脱贫成效,根据区委主要领导指示,xx镇认真组织专题调研组对全镇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xx镇全镇共有xx户xx人,其中贫困户xx户,贫困人口xx人。从致贫原因上看: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致贫x户x人,因残致贫x户x人,因学致贫x户x人,因灾致贫x户x人,因发展动力不足致贫x户x人,因缺技术致贫x户x人,因缺劳动力致贫x户x人,因缺资金致贫x户x人。截至20xx年初已脱贫x户x人,未脱贫x户x人,其中20xx年预脱贫x户x人,20xx年预脱贫x户x人,贫困发生率为x%。在未脱贫的x户中,因病致贫x户,因残致贫x户,因缺劳力致贫x户,因缺技术致贫x户,因缺资金致贫x户,因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x户。

  xx镇脱贫攻坚取得预定的成效,主要归功于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的有力帮扶,广泛的社会力量支持和贫困户的自强不息。xx镇始终坚持把精准识别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第一粒扣子”,以“两不愁、三保障”为主要衡量指标,通过干部访、群众评、数据核,严格按照“一访、两会、三榜、四审”的程序精准把关,确保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始终坚持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筑牢镇、村联动责任落实体系,形成书记直接抓、部门行业合力扶、扶贫单位倾心帮、驻村干部和全镇党员干部结对帮的攻坚格局。特别是今年以来,xx镇党委、政府围绕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工作,对全镇x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进行全面摸排整改,x月x日-x日,镇党委、政府就摸排出的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方面的x户x个问题分村召开整改工作推进会,相关挂点区领导、帮扶单位负责人、帮扶干部和镇村干部参加讨论并明确了责任。截至目前,x个问题已整改x,其余x个正在建设中。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xx镇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深入实施“十一大扶贫工程”,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贫困发生率从x%下降至x%,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认识到扶贫工作离上级要求和群众期盼还有不少差距,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1.先天不足,对于脱贫致富力不从心。部分伴有弱智或精神疾病的贫困户或是丧失劳动力的分散供养五保户,这部分群体因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原因,没有自主的劳动创造意识,生活条件极其恶劣,收入的来源仅靠政府的救助或亲戚朋友或是好心人的关照,属社会保障兜底类。如xx村xx户,现年x岁,精神方面存在障碍,日常到处乱走,捡破旧东西,住的一间砖瓦房中凌乱不堪,一直以来日常生活必需品由其兄长代为购买或村干部定期送达,因其精神问题又不能送至敬老院集中供养。

  2.“等靠要看”,对摆脱贫困置身事外。少数贫困户,身体健康,但是主动脱贫的意识不强,属于主观上缺乏脱贫动力的“精神贫困”,把贫困归咎于外因,陷入“因穷而懒,因懒而穷”的恶性循环,存在“要穷穷到底,政府来兜底”、“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等、靠、要思想,主动参与脱贫致富的意愿不强,有“上热下冷”、“干部干、群众看”的“扶贫独角戏”现象。

  3.心灰意懒,对改善生活失去信心。不愿劳动,创业意识淡薄,生活热情低。个别贫困户精神颓废,安于贫困现状,甚至存在“破罐子破摔”的思想。不主动参与劳动,做事怕苦怕累,对追求美好生活失去了动力和信心,甚至对镇村干部、帮扶干部的上门帮扶无动于衷。如xx村xx户,家庭人口x人,其妻子精神存在障碍,四个小孩均为小孩,大的小孩还是哑巴,住在x平方左右的一层平顶房屋中,家中凌乱不堪。为了帮扶他,镇村帮助他办理了x个低保,还提供了一个公益性岗位。邹忠明仍是不怎么去打理家庭,努力劳动。

  4.固执己见,对生活现状不思进取。危房改造等扶贫措施在帮扶干部眼里可谓是直接的“政策纯利”,但在贯彻落实到每家每户过程中是仍会碰壁,部分贫困户思想封建顽固,安与贫困,不求改变。比如xx村xx,因病致贫,两个老人居住在土木结构房屋,镇村帮助其申报危房改造,但听说要拆旧房,又决心不搬,怕丢了祖宗基业。(现该户已进行危房改造)

  (二)贫困户对脱贫攻坚认识片面

  一是小富即安现象。部分贫困户在脱贫致富路上后劲不足,在生活取得一点小改善后又裹足不前,甚至还在普通群众中有一种优越感,认为多花精力去获得收入是很傻的事情,有的还打牌、打麻将、喝喝小酒,开始享乐了。

  二是“怕脱贫”现象。有的贫困户不仅等靠要,还不愿脱贫摘帽。为了不脱贫,一些贫困户不惜隐瞒扶贫成果。上级来村里调查脱贫成果时,村民故意不说实话,隐瞒收入,怕一旦脱了贫无法再继续享受政策。

  三是漠不关心现象。一些贫困户认为扶贫是政府及干部的事,有被动扶贫思想,对扶贫工作主动参与度不高,对帮扶措施也只是被动接收。比如近年来,我区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之策,立足马家柚产业,大力推行马家柚特色产业扶贫模式,通过零星种植、认购种植、爱心种植三种模式,既分配树苗,又给予技术指导,让贫困户发展自己的产业,但是一些贫困户对自己房前屋后帮种的马家柚条数不清、从不参与种植管理,认为这是镇村及帮扶干部该做的工作。

  (三)扶贫产业的发展还不够充分

  一是认识不到位,群众思想发动不够。部分村、组对“一村一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没有把发展产业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抓手来抓。群众对发展产业扶贫了解甚少,自觉参与乡村产业建设信心不足,缺少产业自我规划和发展设想,农户没有完全融入产业扶贫建设的整体,导致部分村的扶贫产业建设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商品率低。

  二是主导产业规模小、产业面窄,产业化程度低。综合来看我镇“一村一品”的总体发展水平依然很低,突出表现为“散、小、短、杂”。大部分主导产业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产业规模和产品规模小,xx主要两大合作社腾马合作社和圣地合作社都是以马家柚种植为主,零星种植黄桃等产品,无论是产业基地、发展规模、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等都还远不适应现阶段“一村一品”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品牌化的产业化发展的要求,镇区内又无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刚起步运作,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贫困户劳动力素质不高,组织化水平低。农民缺乏有效劳动技能,文化素质总体不高,部分农民缺乏自我创业、吃苦耐劳精神,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加之缺少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人才,技术服务跟不上,致使劳动力素质不高。部分村级基层组织中缺少发动群众,积聚力量有序发展产业的能人,农民发展产业不是单打独斗就是盲目随从。

  (四)脱贫质量不高,返贫隐患仍然存在

  一是部分贫困户身体素质较差,年老体弱多病居多,文化水平低、普遍缺少技术,缺乏发展思路。贫困户增收主要靠农业种植和外出务工,贫困群众一旦遭遇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等,就会减少家庭收入,已经脱贫的也有可能再度返贫。

  二是农业产业脆弱,增收难度大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技术含量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受市场因素影响,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农户劳动所得不多,挫伤了劳动积极性;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目前形成特色产业的不多,支撑作用不明显。

  三是仍有不少贫困户或“安”于贫困。部分贫困户目光短浅,得过且过,干一天玩两天,赚的钱花光了要饿肚子了才能迫使他们再次投入劳动或加大劳动效率。

  (五)扶贫技能培训作用还不够大

  区每年组织的技能培训可谓密集而广泛,但多数培训都是定点定向定时,贫困户参与率低,培训缺乏预期效果。如某单位组织家政服务培训,要求每村至少x人参加,但部分村很少有贫困户参加,且参加一下又离去的很多,往往到培训结束时在场人员寥寥无几,造成资源浪费,加上培训后无相关岗位聘用,培训失去意义,镇村干部每次还得绞尽脑汁完成参训任务,原本的好事多成怨言。还有一些帮扶干部只是简单的任务式走访,没有深入“问贫根”。

当前检察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篇7

  没有风浪,便没有勇敢的弄潮儿;没有荆棘,也没有不屈的开拓者。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加强社综治基层基础社会管理建设的几点思考跟建议。

  综治基层基础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石,把基层组织做强、把基础工作做实是确保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职能实现的重要保障。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57周年,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着力提升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能力,进一步夯实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

  一、我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现状

  X区下辖X个乡镇街道,总面积X平方公里,总人口逾X万(其中流动人口逾X万),行政村X个,社区X个。区委、区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的同时,高度重视基层综治工作。近年来,以社会管理创新竞赛、百家示范单位评选等活动为载体,不断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重点工作,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是基层综治力量配备。区综治办现配备主任一名(兼任区委政法委委员),副主任一名;X个乡镇街道,分管副书记担任综治办主任的X个,党委委员担任综治办主任的X个,其他领导担任综治办主任的X个;配备综治办专职副主任的X个;综治办干部配备X人及以上的X个;各行政村(社区)共配备X名综治调解室主任。

  二是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全区共划分网格X个,组建服务团队X支,服务团队人数X人。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竞赛活动,创建“创新社会管理百家示范单位”X家。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与X便民服务中心整合办公X家,分别办公X家,正在改建的X家。建立综治信息系统平台,全区X个村安装了综治基层信息系统,开通了平台帐号,并对管理人员进行分期培训,方便了各类信息的上报。

  三是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建设。在区委《关于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仲裁调解,形成了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深化创新“老娘舅”“和事佬”等民间调解组织,探索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调解中心工作机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日常性、基础性工作。

  四是基层系列平安创建。通过开展平安乡镇、平安家庭、平安校园等X个基层系列平安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在各行各业的落实,大量的社会矛盾得到及时化解,突出治安问题得到有力整治,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得到有效提升。如教育系统的“平安校园”创建,在蒋堂小学试点创新“走进平安”教育模式,开辟出“平安博览馆”“平安体验馆”等教育新阵地,扎实推进安全教育活动。受到中央文明办、公安部全国通报表扬,被授予“全国文明交通安全示范学校”。

  五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2012年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加强了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建设。人防上加强协管员、巡防员、调解员、联络员等为主体的群防体系建设,做到警民互动,专群结合,特别是加强巡防队伍正规化建设,按标准配备巡防队员单警装备,将巡逻重点由街面向居民小区延伸,切实提高见警率、管事率和现场盘查率,全区,各乡镇街道共有各类巡防队伍X支,群防群治队伍X支,群防群治人数X人;技防上按照“科学规划、加密成网、形成规模”的要求,合理设定重要部位治安监控点,发动社会单位自建探头,逐步消除监控死角,目前运行使用的视频监控探头共有X个;物防上结合“平安小区”创建活动,大力推行综治警务室建设,在案件多发、人群聚集部位安装“户外警示牌”。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我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与中央、省、市综治委要求还有诸多不足,与人民群众的期盼需求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综治干部配备不强。综治工作一直被认为是苦差事,综治干部责任重、压力大、待遇不高,有些干部不愿到综治岗位。目前大部分乡镇街道配备了X名综治干部,X名综治办主任,X名综治办专职副主任,但都身兼数职分身乏术,与当前所要承担的综治工作量极不相称;乡镇街道派出所、司法所负责人都是享受副科职级待遇,而综治办副主任一般是科员职级,却要担负起大协调工作,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二)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受限于经费紧张这一实际困难,使得我区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建设经费投入不足,达不到省平安考核要求。按照省里要求,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的配备比例是X,目前我区的实际流动人口数量在X万左右,应该配备专职协管员X名以上,但实际配备数量远远低于这个标准。治安视频监控方面,每年市里下达的探头安装任务,我区也是基本无法完成。同时,中小学特别是幼儿园的安保器材配备率也都是达不到要求,去年“平安X”考核“三防”建设被省里扣了分数。

  (三)群众参与平安综治热情不高。2019年的全省平安创建基础调查,我区平安建设知晓率仅为X%,参与率仅为X%,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群众是平安创建的主体,他们的参与度、支持率决定了创建活动的广度和深度。目前全区“全民参与,共创平安”的理念尚未广泛形成。

  三、对策和建议

  省委书记XX在今年的全省平安大会上指出,平安考核要落实到位,将按照“标准更高,执行更严”的要求,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全面深化平安建设。所以,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抓落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强基层、以走在前列的标准求实效,努力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X。

  (一)强基固本,进一步加强基层综治队伍建设。突出抓好乡镇街道综治委(办)建设,按照省委、省综治委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充实力量,明确职责,增强权威。综治委主任由乡镇街道主要领导担任,综治办主任由党委分管副书记或专职党委委员担任。综治办专职副主任按照乡镇街道中层正职以上职级配备,并落实副科职级待遇,重点镇配备X名以上、其他乡镇街道配备X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抓好乡镇街道综治委(办)干部及专职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创新发展,进一步深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建设。重点抓好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规范化建设,使之成为基层各部门、各单位协作配合、便民利民的高效平台。按照省委、省综治委的要求,进一步规范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名称、设置、职责任务和工作保障。切实强化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在民情信息收集、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防控、重点人群管理、法治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功能。规范较大村(社区)社会服务管理室和规模企业社会服务管理站建设,结合新农村社区建设整合综治资源,加强与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的衔接配合,进一步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

  (三)积极探索,进一步创新基层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机制。认真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规程,推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充分发挥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联合调处作用,加强企业、集贸市场、流动人口聚居地等区域调解组织建设,在涉及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劳动争议、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产权、交通事故等领域,探索建立专业性调解组织,进一步健全诉调、检调、警调衔接等机制,抓好法院人民调解窗口建设,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紧密衔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社情民意调查机制,依照法律和政策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深化群体性事件隐患“专案经营”工作,完善应急处置机制。重点引入第三方机制,建立行业性矛盾纠纷调解组织,如劳动争议、物业纠纷等。

  (四)加大投入,进一步拓宽基层社会治安防控。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和打防管控等各项措施,建立健全由街面巡逻网、社区群防网、重点部位监控网、卡点堵截网、区域协作网组成的动态治安防控网络,提高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效能。扎实抓好中心城区、重点集镇、主要街区、交通干线、繁华地段、专业市场、公共复杂场所等重点要害部位和易发案部位的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在农村因地制宜地推广使用经济适用、防范效果好的物防和技防设施,提高农村社会治安防范水平。鼓励有条件、较大的村市场运作化安装探头,政府采取奖励措施。大力推进群防群治队伍的社会化、职业化、规范化,抓好村(社区)治保会、调委会队伍建设,积极有序发展治安巡防队、治安信息员、治安楼栋长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深化城乡社区警务建设,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力推广平安志愿者这一群防群治新形式,明确其职责任务和权利义务,探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五)强化宣传,进一步营造平安综治工作社会参与氛围。围绕最大限度地提高群众安全感满意率、知晓率和参与率,广泛动员群众,充分依靠群众、积极组织群众,使平安综治工作建立在坚实的群众基础之上。以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为着力点,下功夫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社会治安、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现实问题,最大限度赢得群众对平安综治工作的参与和支持。以“所有媒体都为我所用”为目标要求,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和舆论工具,不断扩大平安综治宣传的覆盖面,以“进企入户”为手段,做好一家一户的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平安综治宣传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树立“全民参与,共创平安”的理念与氛围。

当前检察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篇8

  必须忍得暂时的痛苦,才会得到永久的幸福。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对于乡镇纪检监察工作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乡镇纪委作为基层的纪律检查机关,是推动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最直接、最重要、最现实的力量,是履行监督执纪问责的神经末梢,承担着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纠正不正之风、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纯洁党员队伍、净化政治生态、服务经济发展等重大责任。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的新形势下,乡镇纪检工作面临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领域越来越广、任务越来越重、所需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如何做好新时代乡镇纪检工作、充分发挥乡镇纪检的“前哨”作用,是我们派驻镜铁区纪检组所面临的一个必修问题。为此,我们通过走访、入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深入文殊镇、各村开展调研,结合调研情况及工作实际简单谈谈对乡镇纪检工作的看法和对策。

  一、基本情况

  xx镇位于嘉峪关市东南xx公里处,下辖xx个行政村41个村民小组,2354户7545人。镇党委下设6个党总支,23个党支部,47个党小组,党员533名,其中,农民党员xx人。镇纪委有2名纪检工作人员,一名纪委书记(副科级),一名纪检专干(科员),配备了相应的办公设备。各村分别选举产生了村务监督委员会,6个村务监督委员会设有主任6人,委员xx人,共xx人。其中女性xx人,占33%;初中文化程度20人,高中文化程度4人;党员xx人,占71%,群众xx人,占29%;熟悉财务管理人员10人,占42%。各村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3或5名,主任1名,形成了镇村全覆盖的纪检监督网络。

  自2016年以来,镇纪委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职能,共处理违纪违规党员干部5名,对反映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发现有一般性问题的干部及时进行咬耳扯袖、提醒诫勉,共进行提醒、整改、告诫约谈20余次。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三纠三促”专项整治行动、“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召开廉政建设集体约谈会10余次,镇党委书记和纪委书记约谈干部达500余人次。

  二、存在的问题

  (一)纪检工作人员配备较少,工作力量薄弱。

  一是近年来随着农村涉农领域反腐败工作的加强,农村工作任务量、工作压力不断增加,但是文殊镇纪委工作人员数量没有增加,只有两人,在办案中受一定的客观条件限制。二是纪检干部业务素质不高。文殊镇纪委书记年龄偏大,年轻的纪检专干编制没有划转过来,又为新手,缺乏办案经验,业务不够熟悉,6个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没正式编制,工资待遇低,文化素质低,存在不善监督、监督不到位的问题,整体工作力量严重不足。三是纪委书记有时被借调,借调时间不确定,加之乡镇纪委人员本身较少,纪委书记借调后,只剩一名纪检专干,不能正常开展监督执纪工作。

  (二)党委落实主体责任意识不足,缺乏担当。

  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各级纪委是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领导下开展工作的,对违纪违法干部的审查都应经同级党委批准,这需要党委切实承担起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然而文殊镇一些党组织缺乏担当,存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深入、不扎实,党内政治生活不严、管党治党狠劲韧劲不足,净化优化政治生态的载体和手段还不够丰富,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履行“一岗双责”存在约谈提醒不经常、思想政治教育表面化、压力传导不够、措施办法虚化等问题。

  (三)体制机制不健全,乡镇纪委对乡镇党委依附性强。

  一是乡镇纪委受乡镇党委和市纪委双重领导,纪检工作人员的工作关系隶属于镇党委、政府,业务上受派驻纪检组的管理和指导,这种管理体制使乡镇纪委对同级党委存在很强的依附性,以至于在开展执纪监督工作时,乡镇纪委习惯看乡镇党政一把手的“脸色”行事,对同级党委不敢监督。党章规定纪委对同级党委有监督之责,但由于两者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利害相关,难以监督到位,监督机制甚至是形同虚设。对可查可不查的事情更是不了了之,严重影响纪检干部工作主动性。二是涉及纪检干部的任免考核、评优评先等工作,由同级党委来把握,这种被监督者来给监督者打分、决定监督者奖励升迁的管理模式,使乡镇纪委开展工作时束手束脚,不敢大胆履行职责,不敢甩开膀子行使监督职权,在履行职责方面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三是乡镇纪检机构职能设置不尽完善,作用发挥不充分。监督的实质是制约权力,对权力的制约必须以权力作后盾,以权制权是监督的普遍规则,但是乡镇纪委是副科级岗位,受职务级别、权力等方面的限制,监督力度大打折扣,某些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被动局面,同时镇纪委书记始终是副科级岗位,没有晋升空间,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乡镇纪委“老好人思想”作祟,存在畏难情绪,开展监督执纪工作缺乏主动性。

  由于乡镇纪检干部工作范围小,长期与本地、本单位干部群众打交道,遇到党员干部违纪,碍于情面,不敢碰硬,监督执纪问责顾虑较多,存在对本单位贯彻落实党章党规党纪、管党治党责任落实、涉农惠农政策落实等重点工作的监督检查不到位、监督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各村监委会担当作为不够,对于村务监督缺位,存在不敢监督、不善监督、不愿监督的情况。具体表现为:怕得罪人,监督执纪过程中熟人朋友说情,领导同事“打招呼”,容易陷入各种“关系网”、“利益链”。面对这些情况,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往往不敢坚持原则,担心自己管多了,干部不理解,甚至产生反感心理,使自己原本融洽的人际关系恶化,影响年底考核和今后的发展,使监督执纪工作效果大打折扣;怕挨乡镇主要领导批评,认为查出案子会给本乡镇抹黑,影响领导的政绩,怕查出问题既会影响本单位争先创优、年度考核工作和个人发展,从而导致乡镇纪委怕自己管严了、限制多了,会成为干部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绊脚石”,影响干部工作积极性,从而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态,对可查可不查的事件就不敢查。

  (五)农村惠民政策落实方面反映问题多,乡镇纪委监督不到位,开展监督执纪工作缺乏专业性。

  根据近年来群众信访举报数据分析和派驻纪检组实地走访了解到,反映问题最多的是在农村慰问帮扶、惠农补贴、贫困救助等惠农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办事不公,扶贫惠农相关政策依据公开不透明,村民议事制度执行不坚决,救助条件未及时向村民公布,救助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等问题。一些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未经村民集体表决,只在村“三委” 会研究决定,事后公开不彻底、不及时,造成村民群众不满意;一些惠农政策落实中存在把关不严,在慰问帮扶、惠农补贴、贫困救助等惠农政策资金发放中,对村民群众的信息掌握不准确,出现了错报漏报的问题,审核把关不认真不严格、审批成了走过场,工作粗枝大叶、不精不细不深。同时也曝露出乡镇纪检干部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不足。大多数镇村纪检干部欠缺法律、财会、审计、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且在从事纪检业务之前,基本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对纪检业务知识知之甚少;二是处置问题线索能力不够。集中表现在问题线索管理和运用能力不足。对问题线索敏感度不高,在初核时容易流失线索。三是监督执纪手段较单一。乡镇纪委查办案件往往是“一支笔、一张嘴、一张纸”的办案模式,审查手段不足、办法不多,调查取证手段有限,导致问题线索挖不深、查不透,极易办成“夹生案”。四是依纪依法开展监督执纪意识不足。集中表现在谈话场地选择的随意性大,安全防范措施较弱,程序不够规范,台账资料不完备,缺乏安全意识、程序意识、保密意识,存在重成效轻程序的现象。

  三、提高乡镇纪检监察工作能力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担当意识,切实履行监督执纪职责。

  一是加强教育。派驻纪检组应加大对文殊镇纪检干部的思想教育力度,使其明确作为纪检干部,肩负惩治腐败、纯洁党风、捍卫党纪的神圣使命,党和国家寄予厚望信任,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四个意识”,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二是加强学习。加强学习对于纪检干部是至关重要的,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具有良好的政治和文化素质,建议邀请市纪委优秀纪检干部进行纪律审查知识专题系列讲座;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组织基层纪检干部进行网上学习;积极参加省、市纪委组织的业务培训班,采取轮岗交流、跟班学习、“以案代训”等措施,多途径多岗位锻炼干部,推进基层纪检干部素质和能力建设。三是及时沟通交流。建议派驻纪检组可以制定针对纪检干部的谈心谈话制度,要定期和不定期地与本级以及下级纪检干部交心通气,及时了解干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矛盾、困难、情绪,掌握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给予疏导。四是丰富文体活动。建议多组织纪检干部开展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帮助干部释放心理压力,在改善精神状态的同时,又能增强队伍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二)强化党委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压实压牢主体责任。

  监督执纪是严肃的政治任务,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这要求基层党委必须承担起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促使基层纪委的监督执纪工作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派驻纪检组可以通过完善机制来督促镇党委突出政治建设,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层层传导压力。一是完善督促检查机制。除了每年正常开展的“述责述廉”、廉政约谈等活动外,派驻纪检组在日常督查工作过程中,应侧重对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开展情况,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从而促使党委一把手把主体责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二是建立健全责任倒查机制。对领导班子个人主体责任清单落实不到位,未按时保质完成清单任务的,由党委主要负责人约谈相关责任人;对单位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由派驻纪检组组长约谈单位主要负责人,以问题整改倒逼责任落实。

  (三)优化交流机制,健全管理制度,调动纪检干部工作积极性。

  一是市纪委应给予乡镇纪委高度重视,政策向基层倾斜。新时代,加强农村纪检工作日趋重要。面对生活、工作比较分散的广大农村党员和乡村基层干部,乡镇纪委作为党的执规机构,其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应提高对乡镇纪委地位、作用的认识,明确乡镇纪委的职责和任务,在人、财、物等多个方面给予倾斜,针对目前乡镇纪委力量薄弱,人员配备相对不足问题,建议要选优配齐配强镇纪委干部,确保一名专职纪检监察干部参与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提高镇纪委履职能力。二是健全管理制度。建议试行由市纪委统一管理乡镇纪委书记、纪检专干编制、工资福利的机制,乡镇纪委工作人员只作为派驻人员常驻在镇,确保乡镇纪委人员在工作中能不受干扰,能独立开展监督执纪工作。三是推行交流换岗制,对三区乡镇纪委书记定期进行互调换岗,力争实现既不在成长地工作、也不在原单位任职的目的,消除因人情关系对履职造成的阻碍。四是建议优化交流提拔机制,保障政治经济待遇。乡镇纪检干部无晋升空间,建议拓宽晋升渠道,同时考虑到工作容易得罪人的特殊性,在推荐提拔纪检干部时,建议组织不能单纯以票取人,应综合其他因素,区别对待。

  (四)强化协调机制,提高办案能力,提升监督执纪效果。

  一是改进审查方式,提高纪律审查质量和效率。推行市纪委和基层协作审查制度。对遇有重大疑难复杂的问题线索,由市纪委为统领,乡镇纪委工作人员为成员,组织实施交叉纪律审查、联合纪律审查,实现资源互通、人员共享,缓解乡镇纪律审查力量薄弱、人情干扰大、监督执纪水平不高等难题。二是要建立健全乡镇纪委信访、检查、执法、宣教等各项工作制度。以严格的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乡镇纪委的各项工作和纪检干部的言行,确保乡镇纪委的各项工作走上规范化、日常化的轨道。三是是加强对乡镇纪检工作具体业务的指导,明确市纪委各业务室对乡镇纪委的业务指导责任。四是凝聚反腐合力,加强组织协调。加强与公安、检察、法院、审计等执纪执法机关沟通,健全案件发现机制、重要工作情况通报制度等,把执纪执法机关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职能资源有效组织起来,打好反腐“组合拳”,做到迅速查处、及时移交,无缝对接,不留死角。

推荐访问:存在问题 对策 思考 检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检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检察建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基层检察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检察业务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检察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当前检察工作存在的不足 检察院工作的问题和建议 检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工作打算 检察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