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完整)

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完整)

时间:2022-09-21 11:45:0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完整)

2021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1月28日在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李国英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工作和“十三五”时期发展回顾

2020年,是安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我省先后遭遇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历史罕见的大范围严重汛情。全省人民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国务院及******安徽省委决策部署,众志成城,克难奋进,一仗一仗地去打并打胜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复工复产联动战、精准脱贫收官战、防汛救灾保卫战,实现了经济发展稳定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省生产总值3.87万亿元,增长3.9%、居全国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6%;进出口总额增长1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1%和7.8%;城镇新增就业66.3万人、调查失业率5.4%;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7%;粮食产量803.8亿斤、居全国第4位。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坚决贯彻************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即启动一级响应,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率先实行定点集中隔离、全面核酸筛查和全面封闭管理,用一个月时间控制住疫情蔓延。全省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991例,全面落实“四集中”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患者,治愈率达99.4%,用一个半月时间实现住院患者“清零”。坚决响应党***号召,派出8批1362名援鄂医疗队员奔赴武汉,累计救治3156名患者。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防疫物资生产保供任务,先后6次向湖北捐献血液292万毫升、居全国第一。中国科大“托珠单抗”治疗方案列入国家诊疗方案。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以后,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防控成果持续巩固。在这场同疫情的殊死较量中,白衣天使挺身而出、逆行赴险,企业、侨胞、爱心人士采购捐献抗疫物资、解燃眉之急,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广大民兵勇挑重担,社区工作者、基层干部、机关下沉干部、志愿者和新闻工作者坚守岗位,快递、环卫、抗疫物资生产运输人员不辞劳苦,全省人民在风雨同舟、守望相助中筑起了抗击疫情的坚固防线,以团结、拼搏、奉献的实际行动凝聚了伟大抗疫精神,夺取了抗疫斗争的伟大胜利!

(二)抗击特大洪涝灾害取得全面胜利。

去年汛期,我省暴雨天数、累计雨量创历史记录,众多江河湖泊水位超警戒超保证超历史。我们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摆在第一位,及时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宣布相关地区进入紧急防汛期,全面展开长江、淮河、巢湖“三线作战”。提前撤离安置群众132.9万人,加固加高堤坝1189公里,排查处置险情2325处。科学调度运用干支流水库和长江、淮河流域11个蓄滞洪区,王家坝闸13年后再次开闸泄洪。快速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损毁房屋重建和修缮加固入冬前全部完成。************考察安徽时用“四个没有”充分肯定我省防汛救灾工作,即没有发生重大人员伤亡事件,重要堤防没有出现损毁,国家重要基础设施没有受到冲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没有受到影响。在重大汛情险情面前,广大干部群众坚守一线,蓄滞洪区群众顾全大局,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民兵、应急救援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冲锋在前,履职尽责,用汗水乃至生命谱写了新时代抗洪抢险的英雄赞歌!

(三)经济运行实现稳中有进。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

系统推进“六稳”“六保”,及时出台226条政策举措,建立复工复产调度和帮扶机制。坚决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新增减税降费672亿元,下达各类直达资金1345亿元,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11.6亿元。开展农民工返岗“点对点”服务,创新“共享用工”机制,率先实行“免报直发”返还失业保险费2.1亿元。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高风险金融机构数量明显下降,网贷机构全部停业退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基本适度,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扩大优势产品供给,电子信息、汽车、光伏等产业强劲增长。组织14批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778个、竣工1826个。商合杭高铁全线贯通,合安高铁建成通车,芜宣机场建成试飞,建成5G基站29415个。限额以上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25.3%。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1倍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1%。全省经济加速恢复到常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四)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

开展“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加大对受灾贫困群众救助帮扶政策支持,全面加强农村困难群体精准监测帮扶,帮助179.1万贫困劳动力返岗就业,帮销扶贫产品209.6亿元,防止了因疫因灾致贫返贫。全面完成***专项巡视“回头看”和国家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动态清零。剩余8.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普查高质量完成。

(五)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政策、条件、资金等服务保障有力有效。大健康研究院挂牌运行。实施“揭榜挂帅”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76项。“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柔性可折叠玻璃、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加速器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新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55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92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1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家。“中国声谷”入驻企业1024家、营业收入1060亿元。

(六)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取得重大进展。

************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标定了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的新方位、新使命。我们着眼于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加快推进重点任务建设。区域合作五个“区块链接”加快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取得国家专项政策支持。实施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专项16项。实现“一网通办”服务事项104项,职工医保异地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全面实现,一体化共建带来更多便利化。

(七)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15.2%,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7.7%、全部消除劣Ⅴ类。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深入推进,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0%、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禁捕区域内渔船、渔民全面退捕,退捕渔民转产就业率、参保率动态实现100%。完成造林152.6万亩。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我省率先探索实施的林长制走向全国。

(八)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

全面推行“皖事通办”,率先推出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企业开办实现“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一日办结”。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04.8万户,增长5.8%。新增境内首发上市企业20家、总数达126家,其中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8家、居全国第7位。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达7320家、居全国第1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任务顺利完成。全省首次排污权交易成功实施。县域医共体实现县(市)全覆盖。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建设,掀开了我省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新篇章,开局工作扎实推进。成功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江淮线上经济论坛和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合肥中欧班列开行568列,增长35.2%。合肥经开区综合保税区通过验收,安庆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大众新能源汽车中国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总部、蔚来汽车中国总部落户合肥。外事工作创新成效显现,侨务、对台、港澳工作取得新进展。

 

(九)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水平得到新提升。

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84.7%,33项民生工程投入1213.6亿元。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78个,建成乡村智慧学校2714所。基本养老保险覆盖4773.7万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现省级统筹,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5%。255.6万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困境儿童基本生活得到妥善保障。集中开工重点公共卫生项目36个,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启动建设,智医助理覆盖所有基层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省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成功举办。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我省成为全国“智慧应急”试点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要战果,“守护平安”系列行动有力有效。信访形势持续向好。哲学社会科学、参事文史、档案方志等工作持续加强,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慈善、志愿服务等工作再上新台阶,国防动员、退役军人事务管理、人民防空、双拥优抚工作取得新进步,援藏援疆、气象、地震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我们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全省性会议、省政府文件和督查检查考核分别减少27.3%、15.7%和35.7%。持续加强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制定修改废止省政府规章11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8件。全省办结行政复议案件6447件。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1147件、省政协提案761件。

各位代表!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过去五年,全省人民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坚强领导下,在************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科学指引下,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变化,坚持稳中求进,加强改革创新,高质量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一是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全省生产总值从2.38万亿元增加到3.87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3.9万元增加到6.1万元,发展格局实现了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

二是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4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得到解决!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率先获批布局,“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立柱架梁,大科学装置集群初步形成,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等标志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明显。粮食产量由全国第6位上升为第4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7.3%和15.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2.4%提高到40.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前列,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重要转变。

五是区域发展整体效能全面提升。全省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一圈五区”发展布局基本形成。基础设施体系显著改善,高铁运营总里程2329公里、居全国第1位,实现“市市通高铁”;“五纵九横”高速公路网加速形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7万公里;“一枢五支”机场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通用航空加快发展;淮河、长江干流骨干防洪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引江济淮世纪夙愿付诸实施。

六是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2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2.9%,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森林覆盖率30.22%,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七是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省级行政权力事项保持全国最少。国资国企改革不断深化,海螺集团、铜陵有色跻身世界500强,马钢集团与中国宝武实现战略重组,港航资源整合实现一体化快速发展。民营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超60%,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587.8万户、增长113%。林长制、编制周转池、县域医共体、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等改革品牌不断涌现。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启动建设,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迈出新步伐。

八是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9%和9%。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0%,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提前3年实现全覆盖。城镇新增就业342.9万人。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56.44万套,改造农村危房47.37万户。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实现统一,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从每年3261元提高到7670元。连续9年进入全国平安建设先进行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入选地级全国文明城市总数达12个、居全国第2位,入选中国好人总数1491人、居全国第1位,中国好人安徽多!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勇毅奋进、磨砺玉成,成就来之不易。五年的发展充分表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战略机遇,加强改革创新,就一定能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攻坚克难、实现赶超。五年的发展充分证明,安徽发展最根本的保证在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坚强领导,特别是******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和收官之年两次考察安徽,为我省发展科学定向、擘画蓝图,感召和激发了全省人民的奋进力量。在******的亲切关怀和指引下,全省人民知重负重、苦干实干,付出了艰辛汗水,拼出了骄人业绩。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辛勤工作的全省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皖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关心、支持安徽改革发展的***各部门、兄弟省区市、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科技创新存在短板,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工业“四基”存在弱项,总部经济、头部企业缺乏,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亟待提高。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乡村建设和治理水平不高。大疫之后经济恢复常态的基础尚不稳固,中小企业困难较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有待深化,制度型开放任务繁重,市场主体活力和民营经济实力有待增强。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平衡,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竞争力不强。生态环保任重道远。防范化解风险任务艰巨。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干部思想不够解放、担当作为精神不强,一些政策举措落实不到位,营商环境与一流水平存在差距。个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有表现,腐败现象仍有发生。我们要直面这些问题,一件一件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待!

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根据《******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省人民政府编制了《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查。

《纲要(草案)》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贯彻************对我省提出的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围绕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明确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支撑发展的重大平台、重大工程、重大改革和重大行动,突出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实力实现更大跃升。

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到2025年,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经济总量跻身全国第一方阵,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左右,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明显上升,涌现更多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强市、强县(市、区)。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更大突破。

——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四个面向”,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安徽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皖、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升级版,加快建设“高原”“高峰”相得益彰、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的科技强省。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研究制定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安徽方案,扩容升级科技创新“攻尖”计划,建强以国家实验室为内核、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基石、以合肥滨湖科学城为载体、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外延、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建设为网络的支柱和框架,创建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科技大市场等支撑平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深入推进江淮英才计划,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加强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实现一批前瞻性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持续争先进位。

——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省、质量强省、网络强省、数字江淮建设,协同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锻长板补短板,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开展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建设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智能家电5个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等领域打造增长引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一批数字科技创新先行区和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培育形成1个万亿级产业、10个左右千亿以上产业、100个左右“群主”“链长”企业、1000个以上专精特新及“小巨人”“冠军”企业。

——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推进关键领域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优化“四最”营商环境。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打造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培育壮大外贸主体,进出口总额超过千亿美元。高质量建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出更多制度创新成果,基本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坚持******生态文明思想,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全新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培育壮大绿色新产业新业态。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为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赢得主动。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淮河(安徽)生态经济带、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筑牢皖西大别山、皖南山区生态屏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开展蓝天碧水净土、温室气体减排等生态环保重大工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三)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上实现更大作为。

——贯彻国家战略,助推长三角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实施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行动,统筹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共同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以科技和产业创新为突破口,加快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联动畅通长三角循环为切入点,协同开展重大项目投资、区域性消费中心建设,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打造一批联通国内、国际市场的共享平台。以五个“区块链接”为载体,强化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市场体系、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共建,促进更高水平区域分工协作,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

——完善市场体系,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供给体系对市场需求的适配性。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促进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加强物流通道、物流枢纽、物流园区和智慧物流建设,打造多层次多元化区域市场。跟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变化,扩容和优化出口产品体系,增加优质产品进口,积极吸引产业链布局,推动更多优质企业“走出去”。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统筹传统消费提升和新型消费培育,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夯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实施“新基建+”行动,推进5G网络规划布局和基站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省,实施“轨道上的安徽”建设工程,推进合肥都市圈轨道交通网和皖北、江淮城际铁路网建设,实现铁路网覆盖90%以上的县、80%以上的县通达高铁。实施“高速上的安徽”建设工程,推进“县县通”到“县城通”,基本建成“五纵九横”高速公路网。实施“翅膀上的安徽”建设工程,优化提升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功能,构建“一枢十支”运输机场体系,布局一批A2级及以上通用机场。实施“航道上的安徽”建设工程,建成引江济淮航运工程,基本形成“一纵两横五干二十线”内河航道主骨架。实施“能源供给保障”工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提升融入双循环的区域能级。推动“一圈五区”协调发展,提升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公共服务联通融合水平。打造现代化中心城市,支持合肥“五高地一示范”建设、朝着国家中心城市迈进,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支持安庆、阜阳、蚌埠、黄山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支持马鞍山、铜陵、滁州、池州、宣城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支持亳州、宿州、六安打造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支持淮北、淮南打造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依法稳妥推动行政区划调整。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实施现代化中小城市培育工程,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压舱石”。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构建防止返贫致贫的产业、就业帮扶长远发展体制机制。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皖粮”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深化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绿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建设。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打造百亿级产值龙头企业、千亿级产值农业产业化集群。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规划引领,提升宜居水平,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进一步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激发强劲内生动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四)顺应人民新期待,推动民生福祉实现更大进步。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超过40%。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质量提升、普通高中扩容建设等工程,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强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安徽建设,改革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加快医疗卫生资源提质扩容,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设创新型文化强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精品出版、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地方戏曲振兴等工程,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构建以徽文化(新安江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为支撑的文化体系。实施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工程,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把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落实国家安全战略,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维护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保障粮食、能源、金融、生态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开展“铸安”行动。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攻坚行动,完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坚持******法治思想,推动法治安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防范和化解影响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安全屏障,实现安徽平安!

三、2021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我们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精神,深入落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届十一次、十二次***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落实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加强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全面开启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以上,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3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9.8万元/人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2.3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2个百分点左右,粮食产量稳定在800亿斤以上,能耗及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完成国家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启动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专项推进行动,努力打造“航母级”科技创新平台。发挥磁约束聚变等基础科学优势,争创新的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积极创建合肥滨湖科学城,启动“量子中心”和“科大硅谷”建设。组建运行未来技术研究院、环境研究院,开工建设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等前沿交叉研究平台。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攻尖”计划,实施500项左右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制定实施新阶段江淮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支持建设一批创新型人才集聚平台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新培育高技能人才5万名。

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支持领军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落实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政策,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研发平台,实施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50项。组建省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提升安徽创新馆枢纽平台功能,培养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办好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扩大技术转化小试和中试基地布局,新增20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运行,鼓励银行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开展外部投贷联动。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省企业技术中心100个。新增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300项以上。

(二)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开展重点产业产业链供应链设计,编制10个以上产业链供应链图谱,实施一批补链固链强链项目。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和产业集群群长制。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在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智能制造工艺等方面实施一批工业“四基”补短板项目。深化质量提升行动,推进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强助企纾困,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设立稳企业保就业纾困专项贷款,扩大中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覆盖面,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实施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专项行动。加快大众汽车安徽制造基地、蔚来汽车中国总部建设,扩大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先发优势。深化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发展分布式能源,推广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发电和储能技术示范应用。建立实施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竞争淘汰机制,布局第六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专项。加强陶铝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等高成长性产业布局,培育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先进核能等未来产业。

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制造业设备和技改投资,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000项以上。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8000台以上,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200家以上。创建绿色工厂50家以上。加快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园区建设。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50家,新认定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00家。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高标准建设江淮大数据中心。新建5G基站2.5万个、建成应用场景100个。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40个,新增“皖企登云”企业6000家以上。培育数字产业集群,支持线上经济“枢纽型”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推进“中国声谷”扩园增量提质,实施“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工程。

(三)着力扩大内需畅通循环

拓展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汽车、家电等实物消费升级,扩大信息消费规模,培育康养家政托育等服务消费。加强特色商业街区和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建设。提质升级文旅消费,建设一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和乡村旅游特色产业集群。扩大“互联网+”新型消费,启动建设省级电商直播创新中心。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扩大有效投资。加强“两新一重”、先进制造业、民生保障等领域项目建设,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800个以上、竣工700个以上。建成安庆—九江高铁,开工建设沿江高铁武汉—合肥—南京段。开工建设芜宣高速改扩建、太湖至蕲春高速。建成固蚌、芜黄高速和池祁高速池州至石台段,实现县县通高速。制定实施高速公路“县城通”推进方案。加快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改扩建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亳州、蚌埠机场,建立全省通用航空飞行服务平台。开展巢湖流域排洪畅通安全、江淮分水岭地区和淮河以北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华阳河蓄滞洪区等工程,引江济淮主体工程完成投资125亿元以上。用好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政策,进一步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芜湖(京东)全球航空货运枢纽港建设,争取增加国际航空货运班线。加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创建,持续扩大覆盖面。支持合肥、蚌埠、阜阳、芜湖、安庆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启动新一轮港航资源整合,提升芜湖—马鞍山、安庆江海联运枢纽功能。实施冷链物流设施提质增效、县城配送投递设施提档扩面、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工程,推进合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等建设。新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1000家以上。

(四)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制定加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设立5年过渡期,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实施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行动,完善“四带一自”产业帮扶机制。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完善后续配套设施。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带动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业增收。

保障粮食和耕地安全。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940万亩。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排查治理。新建高标准农田500万亩。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开展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现代种业产业集群。抓好生猪稳产保供,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年末生猪存栏1408万头以上。坚持不懈制止餐饮浪费。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000个,新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100个。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特色农产品保险占比达23%。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新增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10家、产值超50亿元加工园区3家,新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1万名。持续提升农村电商发展水平,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达800亿元。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开展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县域统筹。提质建设农村公路3000公里,“快递进村”覆盖率达85%。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和“三大行动”,完成农村改厕40万户以上,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1%和81%以上。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养老服务等资源向农村倾斜。实施优秀农村人才培养计划。推进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深化文明村镇创建。

深化农村改革。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新增集体经济强村150个以上。提高农村“三变”改革质量,开展改革的村达70%以上。

(五)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共建。继续推进14个重点协同事项落地落实。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建设,开展重点产业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参与制定和实施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方案,实施一批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专项。推进跨省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共建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建设长三角特高压电力枢纽。扩大与沪苏浙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居民服务“一卡通”覆盖面。分类规划建设五个“区块链接”,深入论证谋划“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建设,加快建设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

推进“一圈五区”发展提标升级。提升合肥都市圈能级,加强合六经济走廊和合淮、合巢、合滁产业走廊产业链布局。构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平台,开展国家级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提升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增强新兴产业发展引领能力。加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政策集成,提升产业承接平台功能。推进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适应性产业和特色经济。深化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支持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培育一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推动100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启动城市更新行动,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防洪体系建设、内涝治理工程,推进城市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和运行安全监测系统建设,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000个以上,新建城市绿道500公里,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5.2万个,建成充电桩1.5万个。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4.92万套、基本建成12.63万套。依法稳妥在人口较大县城开展街道设置试点,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六)深化重点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实施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在全省推开深化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试点。加快智慧监管建设,拓展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覆盖范围,优化提升“互联网+营商环境监测”系统。全面实行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负面清单+自主承诺”登记制度改革。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深化开发区法定机构改革试点,加快开发区“标准地”改革。拓展和优化“四送一服”平台,推动政策及时精准落地。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落实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政策。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风险补偿机制,推广专利权质押贷款保证保险,建设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推进政务数据归集汇聚和有序共享开放。

深化国资国企、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深入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和专业化整合,加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建设。深入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推进省以下重点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加强金融改革创新,深化农商行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更多企业首发上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扩大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融资覆盖率。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健全企业服务平台体系,完善“皖企服务云”平台功能,培育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40家以上。深入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行动,培育300个专精特新及“冠军”企业。持续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开展民营经济“双百”表彰,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

(七)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推进更高水平开放

全面展开自贸试验区建设。实施自贸试验区专项推进行动计划,推动制定自贸试验区条例,建立赋权特别清单。深化投资领域改革,建立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新模式。优化贸易监管服务体系,推进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支持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政策实施。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实施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改革试点,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加快发展处于供应链前端的现代服务业。启动建设一批联动创新区。

扩能升级对外开放平台。支持合肥空港综合保税区申建,推动安庆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推进合肥、芜湖、安庆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全省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40%以上。推动阜阳、九华山、芜宣等机场口岸开放。高水平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及“六百”项目对接活动,办好世界显示产业大会,筹办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加强对台、港澳和侨务工作,拓展与国际友城等深度交流合作。

推动外贸外资稳定发展。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国际产能合作。把握RCEP市场开放机遇,加大对协定成员国市场开拓力度。开展中小外贸企业成长行动计划。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推进合肥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和蚌埠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

(八)持续抓好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深化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工业炉窑综合整治、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行动,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强化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和风险管控,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及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新增城市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1500吨。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减少塑料污染,推广替代产品。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污染防治精细化差异化监管。持续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化“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持续推进长江生态廊道提升工作和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长效落实长江“十年禁渔”管理机制,健全禁渔执法监管网络。推进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健全“五绿”协同推进体制机制,加强天然林保护。实施一批重点河湖、湿地生态保护治理项目,推进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扩大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成果,完善沱湖、滁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统筹推进节能减排减碳。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严控高耗能产业规模和项目数量。推进“外电入皖”,全年受进区外电260亿千瓦时以上。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设备,完成电能替代60亿千瓦时。推进绿色储能基地建设。建设天然气主干管道160公里,天然气消费量扩大到65亿立方米。扩大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00万千瓦以上。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完成造林140万亩。

(九)进一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促进教育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启动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五大行动,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99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0.5%。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覆盖率提高到72%。加强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加强高校基础学科和高峰学科建设,系统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办好特殊教育,筹建安徽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扩大援企稳岗扩就业支持性措施覆盖面。分类定制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退捕渔民、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深入开展“2+N”招聘活动,提升“互联网+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功能。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支持发展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健全托育服务标准规范体系,新增105家普惠托育机构。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启动养老服务新三年行动计划,建设一批康复辅助器具特色产业园。强化城市低收入群体等困难群众动态监测预警,加快建立分层分类的梯度救助制度体系。

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实施113个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项目,加快建设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区域性传染病救治中心。推进国家及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建设。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对城镇低保、农村适龄妇女开展宫颈癌和乳腺癌免费筛查。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实施“江淮名医”“徽乡名医”培养工程,开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行动,支持亳州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成3000个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提升文化建设水平。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烈士纪念设施提质改造工程。加快省文化馆新馆、省非遗馆等项目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试点示范。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提质增效。支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繁荣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参事文史、档案方志、哲学社会科学等事业。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加强智慧社区建设,完善“网络化+网格化”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实施社区现代化治理工程。发挥群团组织、行业协会作用,支持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强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障,发展红十字、慈善等事业,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进一步做好援藏援疆工作。

(十)扎实推进平安安徽建设

着力防范化解风险。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案体系,推进各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推进地方金融监管立法,推广省地方金融“互联网+监管”平台应用,稳妥化解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和重点企业信用违约风险。完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推动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发展。

加快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食安安徽”品牌建设,实施药品安全对标提升行动。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单位创建,建设自然灾害救援基地。加强应急队伍、应急物资保障、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处突能力。推进“智慧应急”试点省建设,加快建设重点领域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抢险救援“三大系统”。

加强社会稳定和安全工作。扎实开展集中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推进“最多访一次”试点。深化“雪亮工程”建设应用,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深入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依法打击各类犯罪,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平安生活。

深入贯彻******强军思想,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推进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强化国防教育、兵役征集、双拥优抚、人民防空等工作,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完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体系,发展壮大一批军民通用性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各位代表!

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必须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面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防控机制,构建“1+5+N”重大疫情分级分层分流医疗救治体系,强化监测预警、核酸检测、医疗救治、流调溯源等能力建设和应急物资保障,做好疫苗紧急使用和预防接种工作,加强入境人员闭环管理和进口冷链食品、非冷链物品风险管控。坚持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筑牢社区和农村疫情防控阵地,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

各位代表!

确保“十四五”开好局,是对政府履职能力的一场考验。我们要提升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不折不扣落实好党***、国务院及省委各项决策部署。继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围绕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全面实行“全省一单”权责清单制度,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快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入实施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在全省政府系统开展专业化能力提升行动,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制定实施新五年法治政府建设纲要,推进重点领域立法,启动实施“八五”普法,推动民法典实施。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自觉接受法律、监察和人民监督,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强化巡视成果运用,坚决查处各类腐败和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弘扬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三严三实”,主动担当作为,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厚植人民情怀,殚尽为民之责,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倾心倾力办好群众的事情,让7000万江淮儿女在共赴新征程******享幸福和荣光!

各位代表!

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机遇和挑战并存,惟有百倍努力才能赢得先机、赢得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安徽省委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为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安徽省 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