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10篇

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10篇

时间:2022-09-15 11:35:04 来源:网友投稿

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10篇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 1 XX市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快推动“十四五&rdqu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10篇,供大家参考。

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10篇

篇一: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

 XX 市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加快推动“十四五”时期我市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根据《XX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 2025 年,全市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形成“强主体、整资源、丰行业、促融合、建链条、优布局”的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各类文化产业基地、项目全面发展,打造一批国内知名度较高的新兴文化旅游品牌景区,开发一批战略性文化旅游项目,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推出一批具有地区代表性的影视作品和演艺项目,构建具有国际品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宣传平台。文旅融合发展布局不断优化,发展机制基本完善,业态融合日渐深入,产品供给创新提质,服务品质稳步升级。擦亮“唐风晋韵·锦绣太原”金色名片,当好“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核心节点。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行业自觉,实现文化旅游需求XX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文件

  2 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

 二、主要任务

 (一)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利用融合 1.打造一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单位 (1)坚持文物保护为第一原则,开展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支持迎泽区、晋源区创建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责任单位:市文物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提高文化遗产在旅游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强化景区建设管理,提高晋祠、天龙山、太山、双塔等优质文物景区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对各个历史时期文物特别是景区内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文物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推动具备接待能力的博物馆纳入旅游线路产品体系,提升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增强旅游功能,挖掘博物馆的文化旅游价值,鼓励支持打造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纳入旅游宣传推介线路产品体系,通过多种形式和方式进行宣传推广。支持太原大关帝庙、普光寺、文殊寺、教场巷日式住宅等纳入府城游线路,晋祠、天龙山石窟、太原市博物馆等纳入各旅游线路体系。〔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文物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4)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展陈水平,实现遗址遗迹场

  3 景还原,现场体验非遗文化内涵,形成可观赏、可体验的特色旅游产品。鼓励各文物保护单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遗址遗迹还原,实现博物馆数字化展览。参考明太原县城清明上河图高科技互动展演项目的创意,拓展应用到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北齐壁画博物馆的建设陈展工作中,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创新遗址遗迹陈展工作。充分挖掘我市优秀非遗资源,选择一批文化内涵深厚、市场需求较好、具备一定传承基础和经济效益的非遗项目进行非遗特色旅游产品研发。〔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文物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5)开展国宝级文物保护单位活化利用试点。在做好晋祠部分古建筑数字化保护的前提下,利用现有三维原始数据进行加工,盘活数据,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发沉浸式数字体验文化产品。加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责任单位:市文物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传承利用体系 (1)发挥太原丰富的传统音乐、戏剧、曲艺、美术、技艺等非遗元素优势,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展销基地。力争打造非遗体验园区,围绕“非遗市集·展示”“非遗生活·实践”“非遗现场·展演”三大板块,涵盖非遗文创、非遗美食、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医药等优秀传统文化,为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搭建市场平台。鼓励各县(市、区)打

  4 造非遗传习所、非遗传习室和非遗产品展销基地。〔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开展工艺美术文创产品进景区试点工作。对接工艺美术文创产品研发单位,在具备条件的 A 级旅游景区,推进工艺美术文创产品进景区试点。鼓励景区引入“XX 三宝”、剪纸、雕塑、古建模型、刻瓷等工艺美术文创类项目。〔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文物局、市园林局、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市汾管委、市龙投公司,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开发布老虎、面塑、剪纸、砂器、晋绣等非遗工艺礼品,以及 XX 药茶、优质杂粮、特色鲜干果、民间艺术品等地方特色旅游商品,构建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活态传承利用体系。加强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和推广,培育一批优秀非遗品牌。深入挖掘、合理利用非遗资源优势,重点选择 XX 老陈醋、清徐炼白葡萄酒、六味斋酱肉、郭杜林月饼、乾和祥药茶、面塑、剪纸、琉璃等市场需求较好且具备一定传承基础和经济效益的非遗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促进保护成果转化为市场竞争力。通过非遗+旅游、非遗+产业、非遗+互联网等方式,将非遗保护传承成果融入旅游发展、产业开发、网络购物中。培育我市非遗品牌,构建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活态传承利用体系。以 XX 药茶为突破口,打造迎泽区药茶一条街,建设太原药茶旗舰店。突出地域特色,大力开发阳曲小米、娄烦山药蛋、古交榛子、

  5 清徐葡萄等优质杂粮和特色鲜干果。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传统工艺企业走特色发展之路。坚持“小中药,大产业”战略,开展好中草药种植生产指导工作。坚持以林为主、生态优先,鼓励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干果经济林,组织指导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管理工作,2021 年预计完成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 4.3 万亩。〔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塑造“XX 三宝”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品牌 (1)建设工艺美术产业集群,重点支持工艺美术产业化发展。建设工艺美术特色园区,进一步整合资源,支持各工艺美术企业不断改进工艺、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我市工艺美术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依托工艺美术特色园区打造工艺美术线下专业市场,支持建设工艺美术电商平台,全面推动工艺美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鼓励工艺美术企业拓展家具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等业务。继续会同省有关部门承办好“XX 省工艺美术博览交易会”,积极为工艺美术相关企业搭建交流合作与宣传推广平台,邀请企业参加各类文化和旅游宣传交流活动,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影响力,促进消费和品牌建设。〔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活动,建设一批

  6 非遗、民间艺术街区,推出一批融入太原地方标志性文化元素的高质量文化旅游商品。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拓展传播渠道,坚持在每年重大节庆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微信等多种媒体手段进行宣传传播。按各县(市、区)布局,大力推进非遗展销中心全覆盖工程,积极开展非遗文化进景区计划,打造县域特色旅游集散中心。支持和推进小窑头村非遗文旅小镇、刘家堡村非遗文化街等项目建设,支持杏花岭区打造“百店千品”文化旅游项目,支持迎泽区打造“太原府城游”文旅品牌项目及上马街太原府城游集散(体验)中心,支持娄烦县开展官庄非遗展示活动。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文旅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推动文化旅游产品融合 4.建设乡村旅游目的地 (1)推动旅游与农耕文化融合发展。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 10 个,积极推动我市 AAA、AAAA 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推介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 5 条,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 个、“XX 美丽休闲乡村”10 个。鼓励支持条件成熟的美丽乡村申报省级 AAA 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整合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周边各类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文化内涵,

  7 纳入旅游线路进行宣传推介。支持清石农场等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打造沿东西山、汾河旅游精品线路,支持打造东山红色文化旅游、采薇农业观光滑雪、龙角山森林康养等文化旅游经济片区。〔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打造一批宜居宜游、宜业宜养的休闲农庄(园)、特色文化古村落、田园综合体、乡村民宿度假区和标准化乡村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清徐葡萄采摘、清徐醋文化旅游、小店汾东休闲农业、晋源花卉小镇、晋祠稻花香 5 大产业景区,配套发展一批特色农家乐及民宿集聚区,发挥休闲农业集聚效应。出台《太原西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民宿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各单位职责。按照《太原工业与农业旅游点建设与评定》标准,积极推动工农业旅游点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村发展休闲农庄、田园综合体、乡村民宿等乡村旅游休闲项目,支持建设蹊马甸休闲农庄、万象田园综合体、青草坡乡村庄园、花果山生态园等乡村民宿度假区和标准化乡村旅游目的地。〔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西山示范区管委会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5.开发工业旅游产品 依照国家工业遗产名单,推动工业资源向文化旅游资源延伸,支持中国煤炭博物馆等一批工业博物馆、创业园、产业园开发工业遗产创意游等产品。深入挖掘工业遗产,配合

  8 做好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工作。支持打造太原兵工厂、东湖醋园等工业遗产旅游品牌,积极推进“1898 太原兵工厂文化产业园”建设。〔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文旅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6.打造红色、廉政文化旅游目的地 (1)鼓励支持红色旅游景区对照国家 A 级旅游景区创建标准和要求,创建 A 级旅游景区。开展红色文化遗址调查认定工作,摸清红色资源底数,加强保护开发利用。支持打造杜里坪清太徐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红色文化、高君宇红色文化、358 旅红色文化、红军东征红色文化等。支持建设小窑头黄樵松起义纪念馆,推进二期工程建设。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一批红色旅游名村。打造古交关头、阳曲店子底、小店西蒲、清徐清太徐、娄烦峰岭底等红色旅游名村。〔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市文物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充分挖掘于成龙等廉吏能臣历史文化内涵,建设廉政文化旅游目的地。支持景区、博物馆举办廉吏能臣历史文化、家风家训文化、当代廉政文化的展览展演。鼓励各县(市、区)新建一批廉政文化旅游目的地。支持鼓励各红色旅游资源集聚地区和红色旅游景区开发文创类红色旅游纪念品、演艺类产品。鼓励红色旅游景区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提高红色旅游产品研发设计水平。定期组织举办文化创意设计大

  9 赛,打造推出一批红色文创产品。〔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文物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7.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旅游景区文化内涵 (1)加快推进晋祠—天龙山景区创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工作。待可研立项批复后,按照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标准和《晋祠—天龙山景区创建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工作方案》,全面开展景区内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提升及申报资料编写工作。积极督导景区全面做好迎接国家景观质量评审工作,力争通过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列入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创建预备名单。加大对晋祠—天龙山景区的宣传推介力度。(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文物局,晋源区人民政府) (2)依托晋祠博物馆等博物馆,全方位展示太原历史文化。鼓励全市各博物馆积极开展太原历史文化相关展览,创新展陈方式,丰富展陈内容。支持市博物馆做好《名都自古并州—太原历史文化展》。〔责任单位:市文物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差异化开发太原古县城等古城,支持太原古县城项目按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基地的整体定位,瞄准华夏历史文明沉浸体验地、文物保护研究地、XX 省地域特色产品展销地、市民休闲地、游客集散地五大具体功能定位,借助历史环境体现本地城市生活意义与传承,开创太原文旅结

  10 合发展新模式。(责任单位:市龙投公司,晋源区人民政府) 8.推出精品旅游演艺节目 (1)强化现实题材精品文艺剧目创作,推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时代精神的实景演出和具有参与性、互动性的体验情景剧目。制定出台促进演艺产业繁荣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演艺进景区,推动旅游演艺健康有序开展,支持“如梦晋阳”大型水上实景演艺优化升级。支持创作编排高君宇、硬骨头六连民兵等实景剧演出。〔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到 2025 年,全市所有重点景区推出植入文旅 IP 的沉浸式体验产品。精耕细作“唐风晋韵·锦绣太原”城市品牌形象,鼓励具备条件的 A 级旅游景区推出植入文旅 IP 的沉浸式体验产品。支持太原古县城景区引入《清明上河图 3.0》和故宫 IP《清宫囍·龙凤呈祥》沉浸式数字艺术展。支持杏花岭区将马道坡周边两公里范围打造为 XX 最大的名优特产一条街,围绕醋厂建设醋文化品牌展示区和酒文化博物馆。〔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文物局、市园林局、市汾管委、市龙投公司,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9.打造“康养太原、夏养太原”品牌 (1)加快推进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项目,开展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建设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试点县1 个。积极引导各县(市、区)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鼓

  11 励支持符合标准的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项目对照国家 A 级旅游景区创建标准和要求,创建 A 级旅游景区。〔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各县(市、区)人民...

篇二: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

办〔2008〕 209 号 关于印发《从化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的通知 发表时间:

 2009-04-21 15: 51: 29 来源:

 市府办

 各镇人民政府、 街道办事处, 市属有关单位:

  《从化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 现印发给你们, 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三十日

  (联系人:

 李小梅, 联系电话:

 87922116, 传真:

 87926819)

 从化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国家旅游局 《旅游资源分类、 调查与评价》 (GB/T 18972-2003)

 (以下简称“国标 18972” ) 为准绳, 以“大广州”城市发展战略为指导, 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抓手, 用新观念、 新标准、 新思路、 新手段重新审视从化旅游资源,

 全面开展拉网式普查, 努力寻求从化有价值的特色旅游资源, 发现新的旅游资源组合, 开辟旅游资源转化旅游产品的新途径, 扩充旅游资源开发领域, 为从化旅游新的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二、 普查目 标

  查——全面、 系统、 科学地查清从化旅游资源家底

  挖——深入挖掘适应社会需求、 有市场广阔前景的特色旅游资源

 三、 组织机构

 旅游资源普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程序复杂、 工作面广、 任务繁重。

 为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决定成立以下机构:

 (一)

 从化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马相承

 广州市旅游局巡视员

  梁锦华

 从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

 柯显东

 广州市旅游局资源开发与市场推广处处长

  赵

 惠

 从化市委副秘书长、 市创优办常务副主任

  李楚辉

 从化市府办副主任

 曾令泰

 从化市旅游局局长

  成员单位及名单: 李小敏(市委宣传部)

 , 谭

 鸿、 王泽宁(旅游局)

 , 赵

 勇(发改局)

 , 黄燕芳(经贸局)

 ,阮世雄(外经贸局)

 , 胡记生(公安局)

 , 潘锦峰(财政局)

 ,黄细英(统计局)

 , 邹才(交通局)

 , 汤建明(建设市政局)

 ,钟俊平(规划局)

 , 陈杰明(国土房管局)

 , 黎均(农业局)

 ,王丽英(水利局)

 , 巢继秋(林业局)

 , 郭永章(教育局)

 ,罗新华(科技局)

 , 钟汉文(文广新局)

 , 邓灿茗(卫生局)

 ,徐骏翔(环保局)

 , 刘大光(流溪温泉管委会)

 , 邱海涛(公路局)

 , 陈国联(档案局)

 , 谭照宏(体育局)

 , 梁宁东(新闻中心)

 , 李焕根(信息办)

 , 戚桂芬(广播电视台)

 , 但建茹(气象局)

 , 梅永恒(供电局)

 , 温金溪(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

 , 李俭(石门国家森林公园)

 , 汤汝娇(街口街)

 ,谢锐钊(城郊街)

 , 陈文东(江埔街)

 , 黄晓雯(太平镇)

 ,肖卫民(良口镇)

 , 李健雄(温泉镇)

 , 黄志良(吕田镇)

 ,李景峰(鳌头镇)

 。

 从化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市旅游局)

 , 由曾令泰兼任办公室主任, 成员从有关部门抽调。

 负责旅游资源普查的工作安排和协调; 组织实施动员培训工作; 协助做好全市范围内旅游资源普查资料的收集;配合好普查工作组的实地普查工作 (组织座谈会、 安排食宿、

 用车、 向导等)

 ; 负责旅游资源调查表的分发和回收, 为普查工作提供资源线索等。

  (二)

 旅游资源普查专家组

  由广州大学旅游学院牵头成立, 包括地理与旅游、 经济、历史、 古建筑、 生态等各方面专家, 成员为:

 肖星教授、 赵克禹教授、 胡幸福教授、 方中权副教授、 李晓莉副教授、 薛莹博士后。

 专家组负责对普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掌握普查工作进程和动态, 现场指导旅游资源调查工作, 解答疑难问题, 对重点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考察, 提出旅游资源调查基本评价意见, 审核、 补充、 完善旅游资源调查图表和报告文本,严把旅游资源普查质量关和保证成果的科学性、 系统性。

  (三)

 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组

  由广州大学旅游学院和普查办共同组建, 广州大学旅游学院负责专业人员调配, 每个小组各由两名专业教师和研究生组成, 具体负责一定区域或专项工作, 责任到人; 普查办派出相关人员负责实地调查期间的协调和后勤保障工作。

 普查工作组分为 4 个小组:

 第 1 小组:

 蓝力民副教授、 刘燕舞博士和两名研究生,以及镇(街)

 协调员 1-2 名;

 第 2 小组:

 吕晓庄讲师、 卢遥讲师和两名研究生, 以及镇(街)

 协调员 1-2 名;

 第 3 小组:

 肖佑兴博士、 何向博士和两名研究生, 以及镇(街) 协调员 1-2 名;

 第 4 小组:

 李庄容博士、 许红山工程师和两名研究生,以及从化市旅游局协调员 1 名。

 工作组承担从化市旅游资源具体普查工作; 负责一级以上资源单体的核查与审定、 四级以上资源单体的实地调查与等级的评定; 负责旅游资源调查报告的撰写。

  四、 项目 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

  (一)

 项目 理论依据与技术路线

  本次普查主要采用《旅游资源分类、 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

 进行调查、 分类、 评价, 同时辅以遥感、 全球定位系统、 网络信息等高科技理论与手段。

 按该标准将全部旅游资源划分为 8 个主类, 31 个亚类,151 个基本类型等 3 个层次, 主类和亚类为“构造层” , 基本类型为“实体层” 。

 其中 8 个地文景观、 水域景观、 生物景观、 天象与气候景观、 遗址景观、 建筑与设施、 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在该标准的“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体系” 对调查所获得的旅游资源单体价值和程度进行评价、 分级的基础

 上, 集合郭来喜、 吴必虎的《旅游资源分类、 分级、 分态系统》 中规模分析系统:

 景域、 景段、 景元, 进行等级上的分类和定量分析。

 此次普查的技术路线如下:

 (二)

 项目 技术方法

  1、 文献资料收集

  采用传统旅游资源调查方法, 通过从市政府相关部门、镇街和村自上而下的调查、 收集资料获得基础性、 原始的材

 料, 包括导游书、 地形图或电子地图、 览胜、 地方志书、 地名录、 文物志、 乡 土教材、 城市和风景区园林规划、 旅游规划、 旅游志、 国土规划和农业区划报告、 文史资料和宗教资料等, 还包括各种照片、 影像资料、 遥感图片。

 这些资料分散在民间及各地方政府部门中, 需全面、 详细地调查、 收集和整理, 包括民间掌握的图件、 文字及口头资料(包括民俗、传说等)

 。

 2、 座谈与访问

  与市政府相关部门、 镇(街)

 、 村相关专业人员或资深人士进行座谈、 访问, 了解旅游资源状况, 特别是对人文旅游资源进行调查。

 3、 遥感解译

  在文献资料收集和座谈访问的基础上, 结合清晰度高、信息量丰富、 立体感强、 更具现实性的图像数据, 通过遥感解译, 摸清调查区的旅游资源大致的基本情况, 并编汇出旅游资源分布的基本底图, 为野外调查做好前期工作。

 首先, 利用资料收集过程中获得的调查区的遥感图像, 对已知旅游景点进行解译, 以确定旅游资源的分布现状, 明确总体旅游资源的现有规模、 范围; 其次, 解译遥感图像中的旅游资源信息, 包括断层、 褶皱、 水系、 植被、 地貌等, 全面了解和认识整个调查区潜在的旅游资源, 并圈出潜在的景区。

 4、 野外调查

  (1)

 野外调查要求

  ①对各个旅游资源单体填写《从化市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 , 并根据该表的要求完成每一单体的相关内容;

 ②对销售门票的每一旅游景区和某一镇 (街)

 , 填写《从化市调查区实际资料表》 , 并根据该表的要求完成每一单体的相关内容。

 (2)

 野外调查程序

  ①确定调查小区。

 按调查小区进行, 按行政区——村镇划分调查小区。

 ②确定调查线路。

 因地制宜布设调查线路, 体现从化地方特色, 考虑覆盖调查区内重点区域, 贯串全部调查小区。

 ③选定调查对象。

 确定必须调查的对象。

 列出具有旅游开发前景的, 有明显经济、 社会、 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单体。

  ④编制“旅游资源单体统计表” 。

 按照调查规程收集旅游资源单体名录。

 ⑤“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 的填写。

 ⑥旅游资源单体统计。

 将全部调查获得的旅游资源单体填表存档。

 (3)

 调查的技术方法

  针对从化市旅游资源分布的特点, 按不同类型拟采用旅游点、 旅游线路、 旅游区调查等进行拉网式调查。

 ①旅游点调查。

 对于风景集中、 地质条件简单、 面积很小的旅游点, 进行详细调查, 尤其对新发现的景点应当进行重点调查。

 对地方志提供的线索, 遥感图像解释和地形图分析中发现的疑点, 群众报景和路线调查中发现的景点等, 进行重点调查。

 ②旅游线路调查。

 沿着旅游者所走的路线对沿途各景点进行考察, 随时留心观察地质、 地貌的奇特造型, 山景水色,植被分布, 风土乡 情等, 把观察到和了 解到的信息做好详细记录, 发现各路线的特点并进行总结, 开发出各具特色的旅游路线。

 ③旅游区调查。

 对重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 获得旅游资源名称、 地理位置(包括所属景区和行政隶属)

 、资源描述、 资源所处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背景、 景区基本情况、旅游交通、 旅游设施、 旅游接待情况、 城市依托条件等有关信息。

 另外, 对已开发利用的旅游风景区及其外延部分进行调查, 重视在景区外围寻找发现新的景点。

 (4)

 野外调查的记录方法

  ①表格记录法。

 野地调查的核心内容是填写《从化市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 。

 ②图标记录法。

 将调查中收集到的信息标注在遥感解译设计好的基础底图上, 准确记录下旅游可利用景点、 景区及所缺少的信息。

 ③实地素描法。

 在调查中用画笔、 颜料等绘画材料描绘出实地考察的对象。

 ④影视录摄法。

 在调查过程中注意图片资料的收集和积累, 对考察地进行录像、 摄影, 力求图文并茂, 为建立旅游资源数据库、 直接处理转化为公众成果奠定基础。

 5、 资源评价

  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拟采用“国标 18972” 中的“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体系” 对调查所获得的旅游资源单体价值和程度进行评价。

 按照标准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评价, 采用打分评价方法, 依据“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 进行赋分。

 并依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总分, 将其分级。

 包括:

 (1)

 量值的表达

  基本类型数量; 各大类中亚类数量; 单位面积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单体结构分析; 小区得分排序; 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数量结构。

 (2)

 品质的表达

  旅游资源质量分级构成;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分级质量等级构成;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等级分级结构; 各调查小区旅游资源分级构成情况; 资源等级区域分析。

 (3)

 组合关系的表达

  包括集合区的表达; 组合线路的表达; 组合区的表达等。

  五、 项目 进度安排

 按照国家标准 GB/T18972-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国标 18972” 的旅游资源详查要求, 结合从化实际,此次旅游资源普查包括以下五个阶段的工作:

 (一)

 第一阶段:

 前期准备

  1、 组建从化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2、 成立旅游资源普查专家组和工作组

  3、 开展动员培训工作

  (1)

 召开全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动员大会;

 (2)进行普查技术培训, 主要内容是学习“国标 18972”和普查操作流程, 培训对象为参加本次普查工作的普查工作组成员和从化市各单位承办人。

  (二)

 第二阶段:

 资料收集

  要求从化市各有关单位协助提供有关资料, 并请三街五镇和政府相关部门选派熟悉情况人员填写《从化市旅游资源普查信息(线索)

 登记汇总表》 和从化市旅游资源普查信息(线索)

 详表报送从化市旅游局。

 (三)

 第三阶段:

 实地调查

 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 普查工作组成员分成 4 个小组,每一小组负责 2 个镇(街)

 , 每个镇(街)

 配备 1-2 名联络员, 根据三街五镇的资源数量和质量, 进行实地调查与访问, 核实、 补充各种资料, 获得第一手材料。

 普查专家组和工作小组到各镇街及相关部门召开访谈会。

 在把握现有与旅游资源相关的各类资源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访问、 实地观察、 测试、 记录、 绘图、 摄影等方式, 收集、 分析、 转化各类旅游资源的信息, 完成统计、 填表与编写调查文件等工作。

  (四)

 第四阶段:

 项目 初稿编撰

  1、 普查小区(镇)

 资源单体的分类和汇总;

 2、 从化市旅游资源单体分类和汇总, 建立从化旅游资源数据库;

 对旅游资源单体实行“共有因子评价” 方法, 即按照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共同拥有的因子、 由调查组依据该标准中制定的“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 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打分评价。

 在此基础上将旅游资源分为五个等级, 从高级到低级为:

 五级旅游资源、 四级旅游资源、 三级旅游资源、 二级旅游资源、 一级旅游资源, 并绘制资源分类图。

 3、 完成总报告(含专题报告文本)

 旅游资源调查总报告——按照“国标 18972” 要求, 《从化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调查总报告章目 如下:

  前言

  第一章 旅游资源形成的环境背景

  第二章 旅游资源开发历史和现状

  第三章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第四章 旅游资源评价

  第五章 旅游资源分区

  第六章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议(含开发思路、 开发定位等)

 专题报告文本:

 根据调查结果, 对有重大开发价值的特色资源编撰专题报告。

 附图:

 “旅游资源分布图” 和“旅游资源评价图” 等。

  (五)

 第五阶段:

 成果征求意见、 评审和正式提交

  1、 项目 组将普查成果初稿提交从化市普查领导小组初审和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2、 项目 组将普查成果评审稿提交省内外专家审阅。

 3、 由广州市旅游局和从化市人民政府联合组织省内外专...

篇三: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

XX 县旅游委 关于做好

 全县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

 实

 施

 方

 案

  为进一步梳理和掌握我县旅游资源情况,以更适应全域旅游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助推美丽幸福大花园建设,经研究,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请各单位高度重视此次普查工作,落实责任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并积极配合规划单位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普查工作联络员名单(附件 2)请于 6 月 6 日下班前将报送县旅委规划科,同时为便于工作交流和开展,请各单位责任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加入 XX 县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微信群(附件 3)。

 二、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认真填写 XX 县镇情村情普查表(附件 1),为下步实地普查工作奠定基础。普查表请于 6 月 8 日下午下班前报送县旅委规划科。

 附件:1.XX 县镇情村情普查表 2.旅游资源普查联络员名单 3.微信工作群二维码

 附件 1:

 X XX 县镇情村情普查表

 村/ 镇名:

 户数:

 人口:

 支柱产业收入:

 定性(性质与特征的描述)

 定级

 定位

 定类

 定量

 村内有品级的旅游资源有哪些? (如有请标明位置、大致品级,若无请写无)

 自然风景:

 田园风光:

 建筑风貌:

 历史遗存:

 体验活动:

 特产风物:

 人物风采:

 村内有哪些特色民俗文化? 节会风俗:

 餐饮风味:

 非遗传承:

 有哪些特色产业?如种植业、养殖业、特色加工业等

 村内服务设施? 游客中心(提供哪些服务):

 文化礼堂(提供哪些服务):

 餐饮设施(数量、类别):

 住宿设施(数量、类别):

 医疗设施(数量、类别):

 综合管理 交通设施:

 卫生情况:

 管理机构(名称、制度)

 附件 2 旅游项目推进工作分管领导、联络员名单

 填报单位:

  职务 姓名 职务 办公电话 手机 分管领导

  联络员

 填报人:

 联系电话:

篇四: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

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专家委员会 管理办法(试行)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2019 年 8 月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

  1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 2 第二章 组织机构 ................................. 2 第三章 专家委员会工作职责和委员权利义务 .......... 3 第四章 工作要求 ................................. 5 第五章 工作保障 ................................. 6 第六章 附 则 ................................... 6

  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落实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工作部署,进一步促进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专家委员会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现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是为保障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高质量开展而设立的非常设性决策咨询机构,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普查办)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承担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的决策咨询,参与各阶段各类工作方案的制定,负责技术标准及工作规程和各类普查成果的评审等工作。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三条 专家委员会设立秘书处和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建筑与设施、历史遗迹、旅游购品(文创产品)、人文活动、信息平台建设等专业小组。

 第四条 秘书处具体负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包括:制定专家委员会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组织召开专家委员会各类工作会议,形成会议纪要;做好委员的沟通协调和联络服务;在普查工作结束后负责提交专家委员会工作绩效报告等工作。

 第五条 专家委员会设主任、常务副主任、副主任、顾问等职;各专业小组设组长、副组长、委员。

  3 专家委员会主任、常务副主任、副主任、顾问等职由省普查办提名,报省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各专业小组组长、副组长由专家委员会提名,省普查办审核,报省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各专业小组委员由本小组组长、副组长提名,专家委员会审核,报省普查办审批;秘书处工作人员由省普查办安排。

 第六条 专家委员会委员应具备的条件:

 (一)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在所从事的行业或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年龄原则上不超过 65 周岁,特殊情况下年龄可适当放宽。身体健康,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并完成省普查办委托的工作; (三)高校教师、研究人员应当具有教授(研究员)职称,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承担过省级以上研究课题; (四)行政机关和其他人士应当具有学士及以上学位、10 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并熟悉专业工作。

 第三章 专家委员会工作职责和委员权利义务 第七条 专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参与制定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的各阶段各类工作方案。

  4 (二)参加对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的技术标准和工作规程的评审,对各类各阶段普查成果的评审,对普查招标比选项目绩效的评审。

 (三)指导编制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预目录,并组织评审。

 (四)指导试点县开展试点工作。

 (五)了解、掌握和研究相关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及时向省普查办提供信息和意见建议。

 (六)完成省普查办委托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 专家委员会主任、常务副主任行使以下职责:

 (一)主持专家委员会日常工作; (二)领导秘书处工作; (三)协调组织各专业小组开展各项工作; (四)收集各专业小组的意见建议,并向省普查办反馈; (五)履行省普查办委托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 专业小组组长、副组长行使以下职责:

 (一)主持本专业小组日常工作; (二)组织本专业小组委员开展各项工作; (三)收集本专业小组委员的意见建议,并向专家委员会主任、常务副主任或秘书处反馈; (四)履行专家委员会委托的其他职责。

 第十条 委员享有以下权利:

 (一)向专家委员会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 (二)在履行职责中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并可保留个人

  5 意见和建议; (三)获取省普查办和专家委员会的相关资料; (四)可自愿退出专家委员会。

 第十一条 委员应承担的义务:

 (一)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专家委员会管理办法; (二)积极参加专家委员会的各项活动; (三)向专家委员会提供相关专业领域的信息,提出研究、咨询、评审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第四章 工作要求 第十二条 建立专家委员会专家库,所有委员入库管理。

 第十三条

 根据工作需要实施坐班制和非坐班制。专家委员会主任,常务副主任和秘书处工作人员实行坐班制,其他委员实行非坐班制。

 第十四条

 委员应坚持标准,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履行职责,为普查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第十五条

 委员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工作保密制度的要求,保守工作秘密。

 第十六条

 在各类评审活动中,委员与参评单位存在有利害关系的,应主动申请回避;参评单位发现委员与本单位或其他参评单位有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其回避。

 第十七条 未经省普查办和专家委员会许可,委员不得

  6 以专家委员会的名义组织任何活动。

 第五章 工作保障 第十八条 专家委员会的办公场地由文化和旅游厅提供,有关工作经费在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专项工作经费中列支。

 第十九条 委员人事关系和福利待遇等保留原单位不变。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普查办负责解释。

篇五: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

2022 年 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方案

  根据《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通知》、《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按照《省文化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试行)》《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技术规程(试行)》《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操作手册(试行)》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指示,深入实施“海洋强县、美丽富民,都市融入、变革驱动”战略,坚持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科学设计、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规范实施,全面排摸我县文化和旅游资源数量、类型、等级、分布、性质与特征、开发利用方向等方面情况,实现文旅资源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推动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打响“北纬 30 度最美海岸线”品牌形象,加快建设全国知名的海洋休闲度假目的地。

 二、工作目标 通过普查,全面摸清全县文化和旅游资源家底,系统评估全县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潜力,科学梳理全县文化

 和旅游发展重点方向和区域,为全县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三、普查对象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体验者产生吸引力,具有一定文化或旅游价值,可以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所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包括并不限于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功能建筑与现代设施、历史遗存、文化和旅游购品、人文活动与文化标识 8 个大类,26 个亚类、100 个基本类型。

 重点对象:

 1.与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相匹配的重要资源单体; 2.新开发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内的重要资源单体; 3.新发现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类重要资源单体; 4.文化基因解码涉及的重要资源单体; 5.文化和旅游资源优集区。

 四、主要任务 1.普查准备和前期资料收集。制定《县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组建专业调查队伍,落实各类实地普查所需设备,收集相关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组织相关人员技术培训。

 2.现场调查和信息采集。以镇乡(街道)为调查基本单元,制定调查路线,选定调查对象,分小组赴实地开展资源单体各项信息采集。

 3.内业整理和信息录入。整理汇总资源单体普查表和相关影像资料,完成所有资源单体的等级评价和平台信息录入。

 4.等级评定和报告编撰。编制普查图集,编写普查报告并依据验收意见修改完善后提交最终普查成果。

 五、实施步骤 全县普查工作从 2022 年 3 月全面启动,2022 年 9 月结束,为期 9 个月。普查工作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22 年 3 月-2022 年 5 月) (1)编制普查工作实施方案;成立普查工作领导小组(附件 1);召开普查工作动员大会;开展系统培训。(责任单位:县旅游发展中心、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2)组建普查队伍:县文化和旅游部门负责组建专业队伍,县各镇乡(街道)成立地方队伍。普查队伍由专业队伍和地方队伍组成,每组普查队伍宜配备不少于 4 名人员。各地方队伍要求明确分管负责人和工作联络员各 1 人,地方专家 1-2 人,建议以临时聘用或借调等多种方式吸收熟悉地方文史和自然资源、文字功底好、有工作热情、身体健康人

 员参加(责任单位:县旅游发展中心、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

 (3)前期信息和资料收集整理:按要求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包括地方志、地名志、乡土教材、文化资料、现有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相关成果、文化基因解码成果等与资源普查有关的各类图形数字资料等。(责任单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2.第二阶段:实地普查阶段(2022 年 6 月-2022 年 7 月)

 (1)以镇乡(街道)行政区为调查基本单元,选定调查对象,制定调查路线。(责任单位:各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

 (2)实地开展资源单体各项信息采集。专业队伍负责对照资源单体调查表采集资源单体基本情况、影像资料等信息;地方队伍负责配合专业队伍做好相关工作。(责任单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3.第三阶段:整理阶段(2022 年 8 月上旬)

 按照“一个资源一张表单”的要求,对资源进行系统整理、汇总,形成全县和各镇乡(街道)资源普查实际资料数字表单。同时将采集的资源信息录入省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在平台生成《文化和旅游资源单体名录表》。(责任单位:县旅游发展中心、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4.第四阶段:验收阶段(2022 年 8 月上旬-2022 年 9 月)

 组织相关单位、专家对资源普查阶段性成果进行审查验收,形成《县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报告》和《县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图集》绘制成果。同时,积极向省、市文化和旅游部门做好我县高等级资源和资源优集区的申报推荐工作。(责任单位:县旅游发展中心、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六、保障举措 1.加强组织领导。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由县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包括明确目标职责、建立工作机制,强化部门配合,组织对全县普查工作进行督促指导和验收审核。

 2.加强业务培训。县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与省、市文化和旅游部门专家组的对接联系,统一指派专业技术人员赴我县对普查工作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各镇乡(街道)要选派精干力量积极参加业务培训。通过培训,统一普查技术标准,提升普查工作技能,提高普查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

 3.加强宣传引导。做好普查宣传的策划和组织,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广泛深入宣传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的重大意义和有关要求,及时报导相关工作动态。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加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广泛收集资源线索,提高全社会对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的知晓度。

 4.加强督查考核。建立督查工作机制,定期召开督促调度会,确保普查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盲区、不留死角,全面推进。各部门及镇乡(街道)要大力配合做好我县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

篇六: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

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 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1)定义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之一。对旅游资源的认识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出现和不断深化的。由于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而旅游资源相对于其它单一的传统资源在内容和构成上都要复杂得多因此对旅游资源的确切定义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表述。

 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 “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 。也有的专家将旅游资源定义为“具有游览、观赏价值的景观、风貌”或“能够吸引旅游者进行各种旅游活动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

 一般认为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旅游业产生的物质基础是旅游的客体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一是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二是具有可利用性随着旅游者旅游爱好和习惯的改变旅游资源的包容范畴不断扩大三是资源的开发能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旅游资源不同于传统的土地、水和矿产等资源它具有多样性、独特性、变异性和永续性等特点。多样性表现在既有自然的又有人文的既有景观性的又有文化性的既有古代遗存的又有现代兴建的既有实物性的又有体察性的。独特性表现在凡是旅游资源都是有与旅游者通常的生活习俗、文化背景和居住环境不同之处这种差异越大对旅游者来说就越独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大。变异性表现在某些事物在其存在之初并没有被作为旅游资源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它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反

 之亦然。永续性表现在大多数旅游资源具有无限重复利用和不断再生的特点如作为旅游资源主体的观光、度假、特种和专项旅游资源本身是旅游者带不走的旅游者带走的只是对它们的各种印象和感受。只要保护得当大多数旅游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而某些旅游资源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的再生。

 (2)分类

 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按传统旅游资源观分类我国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民俗风情资源、传统饮食资源、文化资源和工艺品资源以及都市和田园风光资源等。按现代旅游产业资源观分类我国旅游资源包括观光型旅游资源、度假型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和滑雪、登山、探险、狩猎等特种旅游资源及美食、修学、医疗保健等专项旅游资源。

 学术界按旅游资源的成因或其属性分类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前者是指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天然景观具有明显的天赋性质后者内容广泛、类型多样包括各种历史古迹、古今伟大建筑、民族风俗等等是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也有的将其分为三类除上述两大类型外还有复合型旅游资源。

 2。中国旅游资源的总体特点

 (1)旅游资源为中国十大资源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全国委员会出版的《中国资源》一书指出中国有十大资源即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气候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物种资源、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报告认为中国旅游资源在全球具有明显优势有巨大吸引力。中国国土广袤山川锦绣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中和辽阔的国土上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潜力。

 (2)中国旅游资源四大特征

 ①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具备各种功能。中国拥有类型多样、富有美感性的、不同尺度的风景地貌景观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从海平面以下 155 米处的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底到海拨 8848。13 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绝对高差达 9003 米。中国不仅有纬向地带性的多样气候带变化还有鲜明的立体气候效应尤其在横断山脉地区即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中国不论南北东西都有繁花似锦的美景不仅有类型多样的海滨、山地、高原、高纬度地区的避暑胜地而且还有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以及避寒休闲度假胜地海南岛。多样的风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气候资源为生物界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栖息环境使自然景观更加多姿多彩。

 不论是从旅游资源供给的角度还是从旅游消费的角度看中国拥有世界旅游活动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可以开发成为适合现代旅游趋势的各种旅游产品。很少有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具有如此多样和复杂的旅游资源系统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国土辽阔地质复杂气候多样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历史悠久、文明发达有关。资源种类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是中国旅游资源的一大重要特征。

 ②丰厚性中国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多样而且每种资源的积淀丰厚拥有各种规模、年代、形态、规制、品类的资源特征。不论是古代建筑、古城遗址、帝都王陵、禅林道观、园林艺术、民俗风情还是自然山水风景、海湖河流、山川原野都多姿多彩不可胜数其资源之丰厚足以位于世界各国前列。以花岗岩山景为例既有节理发育又经风雨剥蚀塑造的以奇峰怪石、辟天摩地而著称的黄山也有因断层发育使巨大花岗岩体突兀凌空以险称绝的华山还有因花岗岩主峰特性而导致球状分化由其形成的造型奇异的各种小尺度的风景地貌散见各地。

 ③古老性 中国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流传至今的宝贵遗产构成了极为珍贵的旅游资源其中许多资源以历史久远、文化古老、底蕴深厚而著称。古老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既有各兄弟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

 又吸取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数不胜数遍及 3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云南开远小龙潭的古猿化石分属于森林古猿和腊玛古猿云南禄丰石灰坝发现的古猿化石据测定距今有 800 万年历史。在众多的古人类遗存中以元谋人历史最早(距今 170 万年)周口店龙骨山的古人类遗物最丰富龙潭洞猿人化石的一具头盖骨最完整。中国旅游资源的古老性还表现在远在数千年之前中国的先人就开发和发明了一系列的工艺艺术、宏大建筑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章。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安阳殷墟、咸阳秦城、京杭运河、万里长城、秦兵马俑坑等无不以古称胜。

 ④奇特性 中国拥有数不尽的特有旅游资源。在自然奇观方面有一年一度的大理蝴蝶泉的蝴蝶盛会洱源的万鸟朝山的鸟吊山奇景能发出不同音符鸣叫的峨眉弹琴蛙每届中秋的钱塘大潮西藏高原上的周期性的水热爆炸泉吉林松花江边的雾淞等。人文方面的奇景更是丰富多彩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铜车马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已建成的兵马俑博物馆每年吸引上百万游人。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完整女尸和大量帛书江陵凤凰山汉墓保存完好的男尸满城陵山汉墓的金缕玉衣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和众多古迹徐州的汉墓这些墓葬地和出土文物珍品成了吸引旅游者回溯历史的最佳场所。

 敦煌莫高窟被公认为世界艺术宝库。雄踞凌云山俯视三江的乐山大佛坐像高 71米体宽 28 米实属世界上最大的石像。

 3。中国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中国旅游资源有 11 个主要类型。

 ①山景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据统计中国的山地兵陵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 43%。作为旅游资源旅游名山是雄、奇、险、秀、幽和人文景观的结合。一般是指风景名胜区中的山岳、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中的山岳、历史名山、佛教道教名山、冰山雪峰和登山地、有科考意义的山岳。著名的五岳即泰山、恒山、华山、嵩山、衡山是中国山景的代表。山有大中小、高中矮、雄险秀之分。四川的四大山景胜迹“夔门天下雄” 、 “剑门天

 下险” 、 “青城天下幽” 、 “峨眉天下秀” 皆是从大尺度造型论其意境。奇异的山石以鸟兽物象喻景者比比皆是加上绘声绘色的神话传说使许多山石更富神秘色彩。

 中国山景依其成因大体可分为新生代造山运动隆起的世界高峰如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峰。花岗岩形成的风景名山如黄山、九华山、华山。石灰岩溶蚀而成峰林和溶洞喀斯特景观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安顺龙宫。丹霞地貌如武夷山、韶关金鸡峰、承德双塔山。砂页岩不均匀侵蚀而构成的奇峰如庐山、梵净山、新疆的“魔鬼城” 。火山喷发物流纹岩再经风化作用造就的奇峰如雁荡山、天目山等。由火山喷溢的玄武岩构成的火山景观如长白山白头峰和五大连池火山群。古老变质岩形成的名山如泰山、五台山、嵩山。有构造断裂而隆起的名山如峨眉山、恒山。新构造运动和冰川作用塑造的奇峰如贡嘎山、四姑娘山等。

 ②洞景 中国洞穴资源数以千计。洞穴分布和岩性、构造、气候条件、地下水作用都有密切关系。中国洞穴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湖北、湖南、四川、江西、广东、浙江、安徽、江苏以及山东、辽宁、河北、北京等省区岩溶发育地区。在南方一些地区分布最为集中如贵州北部有 700 多条暗河湘西有 2400 多个溶洞广西桂林—阳朔—带有2000 多个洞穴云南宜良九乡 2836 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 66 个洞穴。目前中国开发的洞穴约 300 处其中一部分是在原来洞穴的基础上进行整修。开发较早的是桂林七星岩、芦笛岩等。7080 年代开发的辽宁本溪水洞、贵州安顺龙宫、浙江桐庐瑶琳仙境、北京房山石花洞90 年代以来开发的广西荔浦丰鱼岩、桂林冠岩、重庆武隆芙蓉洞等已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③水景水景按其形态又可细分为河、湖、瀑、泉、海不同类型。

 ⊙河景。中国江河如织从涓涓细流的山涧到坦荡宽阔的大江皆有特色。在众多的河景中尤以桂林—阳朔间神奇的漓江和雄伟磅礴的长江三峡为佼佼者。咆哮奔腾的黄河峡谷诗情画意的富春江潺潺流水的武夷山曲溪均系别具情趣以水景为主体的不同尺度的旅游资源。

 ⊙湖景。波光潋滟的湖泊自古被人们视为风景佳地。中国拥有大小湖泊 2 万多个许多湖泊因其风光明媚而具有疗养与旅游价值。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驰名于世全国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不下数十处。中国著名的旅游名胜从水天一色的鄱阳湖与洞庭湖烟波浩渺的太湖与五百里滇池美如碧玉的洱海、天山天池、赛里木湖和阿尔泰山的哈纳斯湖到京都侧畔的昆明湖。东西南北闻名遐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各地兴建的水库已经有多处辟为游览地如新安江水库、刘家峡水库、红枫湖水库、十三陵水库等。

 ⊙瀑景。中国疆域辽阔地势复杂为瀑布大量发育提供了基本条件。据统计中国大小瀑布至少在数百个以上瀑布群也不下数十个。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庐山瀑布群、雁荡山瀑布群、黄果树瀑布群、九寨沟瀑布群、天柱山瀑布群、壶口瀑布、长白山瀑布等。著名的黄果树瀑布上下 22 级并连其中 18 级为地面瀑布4 级为地下瀑布主瀑落差 74米。许多名山也不乏瀑布胜景如庐山香炉峰瀑布、三叠泉瀑布、黄山百太瀑。金华冰壶洞瀑布是在岩洞中形成的地下瀑瀑布跌入地下暗河潜流而去人称其为“银河倒泻入冰壶” 。中国最美的瀑布群是九寨沟瀑布群水量最大的瀑布是壶口瀑布有翻江倒海之势。

  ⊙泉景。据粗略统计全国泉的总数当有 10 万之多。其中水质好、水量大或因奇水怪泉而闻名遐迩的“名泉”也有上百处之多。因地下水的储存条件不同它们中有四季如汤的温泉刺骨冰肌的冷泉喷涌而出的承压水泉汩汩外流的潜水泉水雾弥漫的喷泉时淌时停的间歇泉去病医疾的药泉甘甜爽口的矿泉还有离奇古怪的水火泉、甘苦泉、鸳鸯泉更有北京西山的玉泉、杭州西湖的虎跑泉、江西庐山的聪明泉。这些名泉对风景名胜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开发历史最早、历久不衰的矿泉风景名胜首推西安骊山华清池广东从化、北京小汤山、云南安宁、黑龙江五大连池也都是驰名的矿泉疗养地。

 ⊙海景。在中国疆域之内漫长曲折的海岸线长达 18000 多公里分布着至少 6500个岛屿50 多个群岛和列岛。海景旅游资源包括海蚀奇观、沙滩风景、五彩卵石、海滩森林、海底花园、大海波澜、神奇岛屿、海市蜃楼、海上观日、神秘海火。中国现有海滨旅游胜地有大连、北戴河、烟台、青岛、普陀、厦门、深圳、澎湖、三亚正在开发的有辽宁金县、兴城河北昌黎、抚宁山东海阳江苏连云港福建湄洲岛、崇武广东大鹏湾、珠江口海南广西北海等。其中既有避暑胜地也有避寒胜地。在大连、青岛、福

 建、海南等地正在建设海滨度假旅游区。

 ④生物景和生态系统保护区域中国具有世界上特有的奇花名木珍禽异兽。珍稀特有动物资源如大熊猫、金丝猴、白...

篇七: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

资源普查工作具体要求

 根据市政府相关会议要求和布署, 决定由市旅游局牵头组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旅游资源调查统计工作。

 韶关学院隋春花教授就如何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做了指导, 下面是具体工作要求。

 开展工作的首先第一个阶段, 每个单位先在本系统搜集整理资源列表。

 每个单位着重本地、 本系统内可以作为旅游开发的资源。

 这次资源调查涉及面比较广, 按照市领导要求,除了传统的山岳丘陵、 河流湖泊(韶关就是没有海洋资源),古建筑庙宇等外, 包括本地特色农家乐、 特色旅游综合体、特色餐饮、 特色农产品、 生态庄园、 本地特色民俗及戏曲等非物质遗产, 甚至在线旅游电子商务资源都统计在内, 可以说是只要跟旅游能够沾点关系的都尽可能统计进来, 当然,收集齐后要分类并按等级整理。

 各单位在整理好本系统的资源列表后, 报送给市旅游局, 就时间定在 6 月 20 日前, 对市有关单位来说时间应该很充裕了, 但对县(市、 区)

 可能就比较紧, 因为各县(市、区)

 要成立相应的小组, 同样要召开会议向本地区相关部门布置任务。

 市旅游局根据列表整理资料, 对一些重点旅游资源, 如果领导安排有可能的话, 根据项目列表联合相关单位进行走访。

 第二阶段, 就是根据本系统列表, 实地开展搜集资料的工作了 。

 各地各单位根据列表, 可以确定资源点的普查先后顺序。

 大约在 7 月左右要完全正式开展, 开始搜集文字、 图片、 影像、 图纸等方面的资料。

 做这个工作, 各县(市、 区)旅游部门, 负起起牵头的责任, 按照我们市一级的流程开展工作, 或者你们有更好的办法, 我们可以互相交流, 总之各县(市、 区)

 旅游部门要主动与各部门、 乡 镇做好沟通和协调。

 同时要向县(市、 区)

 政府报告, 要做好人力、 财力、物力的保障工作。

 领导重视旅游, 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资源普查要踏踏实实开展, 不能走过场。

 我们市里也一样, 坦白讲, 如果没有必要经费和车辆、 相关设备, 我们就不能到现场取得详细、 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而只能躲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 建造空中楼阁。

 下去实地调查的时候, 可能有时候出示一下市政府的文件给当地人会让你们更好的开展工作。

 文件电子版共享上有。

 第三个阶段是成果编纂。

 市属各部门把收集整理好资料报送给市旅游局。

 时间定在 8 月 10 日前。

 各县(市、 区)

 旅游局也可以要求你们当地相关部门在这个时候报送资料, 整理好后 8 月 15 日前报送给市旅游局。

 旅游资源普查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各县(市、 区)

 上报招商引资项目或者争取旅游扶贫资金, 有些地方一个项目也拿不出来, 就是储备项目太少, 就是旅游资源了 解得不够清

 楚。

 重视旅游, 就要把资源普查这个基础性的工作做好。

 市政府将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全市旅游资源普查工作, 各县区政府应给予相应的配套经费, 确保按时完成普查任务。工作做好了 , 哪些可以利用, 哪些需要赶快保护的, 心中就有本帐, 说来也是一件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事情。

  对旅游资源调查工作的几点建议:

  1、 应重视新发现资源的重要性。

 资源普查是摸清家底的一件事儿, 因此应当力求全面, 有新发现。

 如果调查上来的资源都是原已掌握的资源, 那么普查就丧失了意义。

 各地的调查报告中应适当反映新发现资源的情况, 如数量、 等级、类型、 结构、 比重、 分布等。

 这将成为以后旅游资源开发、招商和景区形成的重要基础。

  2、 应加强普查人员、 特别是填表人员的知识水平的提高。

 根据普查计划, 旅游资源单体表将用来形成全市旅游资源单体数据库或单体大全, 旅游区(点)

 调查表将用来形成全市旅游景区数据库或景区大全并作为长期使用的资料库, 因此, 要求文字流畅, 内容准确, 具有专业水平。

 而填表的质量与填表人员的专业素质、 文化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有密切关系。

 各地都应强调抽调一些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员亲自填表, 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本地通、 老专家、“笔杆子”以及中青年技术骨干的作用, 确保调查成果高质量地完成。

  3、 各地要加强对调查统计工作各个环节的督导和检查,建立高效顺畅的电话、 网络、 走访“三位一体” 的协调沟通机制, 做到情况交流和信息传递通畅顺捷, 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及时掌控调查统计的全面情况, 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领导小组将根据各地工作需要派出技术指导人员深入各地进行指导和服务。

 通过各级旅游行政部门、 统计部门和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努力, 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 客观、准确和及时。

 开展旅游资源调查统计工作, 既是盘点过去、 摸清家底的必然要求, 也是把握现在、 找准问题的迫切需要, 更是筹划未来、 提出对策的客观要求。

 希望和相信同志们能够以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 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 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圆满地完成我市旅游资源调查统计任务!

篇八: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

资源大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旅游资源大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旅游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步伐,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旅游资源大普查的通知》(**府发〔20**〕10 号)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普查目的 开展旅游资源大普查,旨在全面查清和掌握全县旅游资源状况,进一步发现、拓展和整合旅游资源,构建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体系,为我县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各类旅游发展规划、动态管理旅游资源、宣传促销旅游产品、招商推介旅游项目、旅游行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大力发展以山地为特色的全域旅游,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井喷式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普查对象和范围 本次普查的对象为已开发和未开发的具有开发或进一步开发前景,有明显经济、社会、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单体;集合型旅游资源

 单体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表调查区形象的旅游资源单体等,共分为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乡村旅游景观、山地体育旅游、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红色旅游、康体养生旅游 12 个主类,52 个亚类、230 个基本类型。

 三、普查内容和方法 (一)普查主要内容。包括对象的行政位置、地理位置、性质与特征(包含外观形态与结构、内在性质、组成成分、成因机制及演化过程、规模与体量、环境背景、关联事务等)、区域及进出条件、保护与开发现状、共有因子(包含观赏游憩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或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和使用范围、污染状况与环境安全)等。

 (二)普查执行标准。执行旅游资源普查国家标准及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采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图和 1/5 万—1/5 千地形图为工作底图,对各类旅游资源进行要素调查、采集后,按标准进行分析、评价,再按图层与

 底图融合,形成工作成果。其中:自然旅游资源普查以实地普查为主、收集资料为辅,人文旅游资源普查以收集、整合资料为主、实地调查、补充完善为辅。

 (三)外业调查与补调。利用外业调查底图,采用数字调绘系统或其他有效方式实地采集或补充采集各类旅游资源的类别、位置、性状、形态、特性、范围、面积以及观赏性、美学性、科普性、休闲性、体验性等特征和价值,填写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

 (三)内业整理。对外业调查及补调的成果进行整理,并按《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进行量化评价、等级划分,再按图层分类将大普查成果与数字底图进行整合,形成最终数据。

 (四)过程控制与质量检查。普查过程从内业收集资料到外业实地调查及补调,再到内业整理、成果整合、检查补正的全过程,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执行。通过对旅游资源普查成果进行检查、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图层成果数据。

 (五)建立旅游资源基础数据库。建立全县旅游资源普查基础数据库,包括12个主类、52 个亚类和 230 个基本类型,按需求建立相应的图层数据框架。

 (六)成果验收及汇总上报。按要求对申请普查成果进行验收,合格后汇总上报。

 四、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5 月)。完成普查实施方案、普查技术实施细则编制,项目立项审查、承担单位筛选、普查人员培训、普查试点等工作。

 (二)普查阶段(6 月—11 月)。完成各乡(镇、街道)、各部门的信息搜集、整理,确定实地调查对象,并完成实地调查。同步开展内业整理及图件制作。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骤(6 月—8 月)完成重点地区普查任务;第二步骤(9 月)完成第一步骤普查成果汇总、报告及重点图件绘制,向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提交并发布我县主要旅游资源普查报告。第三步骤(10 月—11 月)基本完成普查任务,完成所有旅游资源单体调查数据的分析、评价,与数字地图整合,并完

 成数据库建设,编制完成并提交普查报告。

 (三)县级会审与成果申报阶段(12 月)。组织专家委员会、各人民团体代表对普查初步成果集中会审,听取补充、修改意见,形成最终成果资料申报。

 五、提交普查成果 (一)成果形式。

 1.文字成果:《**省**县旅游资源普查报告》; 2.图件成果:**省**县旅游资源分布图; **省**县优良级旅游资源分布图; 3.数据成果:**省**县旅游资源数据库。

 (二)成果管理、共享与服务。经验收合格的普查成果由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并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向社会提供成果发布与信息共享服务。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县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县旅游资源大普查领导小组(另行文),负责组织和领导全县旅游资源大普查工作,协调和解决普查中重大问题。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普查日常工作的组织

 和协调。各乡(镇、街道)要高度重视此次普查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普查领导机构,落实工作责任,保障工作经费,认真做好本地区普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二)加强科学普查。各乡(镇、街道)、各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GB/T18972—2003)和《**省统计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全方位、全覆盖,不留死角、不漏资源开展旅游资源大普查,要建立旅游资源大普查台账,将旅游资源落实到村、到点,实现普查精准化。要注重资源挖掘,重在新发现,善于从老资源中发现新价值,从常规资源中找出新内容。

 (三)加强队伍培训。县国土资源、文旅等部门要加强旅游资源大普查队伍的培训,严格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统一普查技术标准,提升普查工作技能,推动普查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各乡(镇、街道)、各相关部门要选派精干力量参加旅游资源大普查培训,并扎实做好本级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培训工作。

 (四)加强宣传引导。各乡(镇、街道)、

 各相关部门要做好普查宣传的策划和组织工作,主动向新闻单位提供情况,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方式,广泛深入宣传旅游资源大普查的重大意义和有关要求,引导广大普查对象依法配合普查,营造旅游资源大普查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篇九: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

20 年全市文化和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 XX 重要讲话精神,规范文化和旅游业复工复业市场秩序,促进全市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严厉打击文化和旅游市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和旅游市场环境,促进全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现就在全市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市委十四届第十次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XX 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持续整治文化和旅游市场突出问题,坚持标本兼治、防打结合、属地管理、突出重点,努力提升文化和旅游服务质量,为把我市建设成为绿色高端和谐宜居的美丽新 XX 营造良好环境。

 二、整治时间 自 2020 年 8 月 31 日开始至 11 月 30 日结束。

 三、整治内容 (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擅自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利用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制作、下载、复制、查阅、发布、传播或者以其他方式使用含有禁止内容的信息;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未按规定核对、登记上网消费者的有效

 身份证件;未按规定建立巡查制度;未按规定悬挂证照和警示标志。

 (二)娱乐场所。擅自从事娱乐场所经营活动;播放的曲目、屏幕画面或者游艺娱乐场所电子游戏机内的游戏项目含有禁止内容;未按规定悬挂禁入、限入、警示标志和举报电话;未按规定建立从业人员名簿、营业日志;歌舞娱乐场所接纳未成年人;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游艺娱乐场所设置的电子游戏机向未成年人提供。

 (三)旅行社业务。针对不同时期旅游市场特点和规律,持续保持整治“不合理低价游”、非法经营旅行社业务等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一是加强旅游市场整治。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大对旅行社低价揽客、不签合同或签订虚假合同、导游擅自增加购物或另行付费项目、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消费、诱骗游客消费(购物)等行为的查处力度。二是加强国内跨省旅游市场整治。针对投诉问题多、安全隐患大的重点旅游线路,要集中力量严厉打击“不合理低价游”、诱骗、强迫游客购物以及甩团滞留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是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加强与公安、网信、市场监管、通信管理等部门的执法协作,针对一些非旅游企业和个人利用户外俱乐部、社团组织或网上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方式经营旅行社业务,特别是一些保健品销售企业或保险企业将组织“不合理低价游”作为促销办法的行为,开展联合整治。

 (四)景区景点及周边环境。

 一是督促景区景点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流程,强化员工培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二是加大对景区环境卫生、社会治安、交通秩序的整治力度。规范景区经营行为,禁止捆绑销售、欺客宰客、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等行为,严查不执行明码标价规定等行为。

 三是整治景区景点的突出问题。对游客投诉居高不下、内部管理混乱、经营行为失范的景区景点进行重点整治。

 (五)导游人员相关活动。导游人员未经旅行社委派,私自承揽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直接承搅导游业务,进行导游活动的: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有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言行的;有擅自增加、减少旅游项目或者中止导游活动;向旅游者兜售物品或者购买旅游者的物品的,或者以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向旅游者索要小费的;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或者与经营者串通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的;未取得导游资格证,擅自从事导游活动的。

 (六)严格诚信监管。要按照《XX 区文化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XX 回族自治区旅游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以及《XX 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领域重点关注名单管理办法》关于“黑名单”、“重点关注名单”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发布途径等规定,依法依规将符合条件的文化和旅游企业报送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列入“黑名单”和“重点关注名单”名录库,对“黑名单”企业主

 体要依法实施失信联合惩戒,对列入“重点关注名单”名录库企业要重点监管,加大检查频次。

 (七)强化安全生产。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等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旅游安全和专项行动同部署、同落实,协同推进安全和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属地监管,加强对辖区文化和旅游市场经营场所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督促文化和旅游市场经营场所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排除安全生产隐患,严防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八)加强疫情防控。要结合国家及自治区秋冬疫情防控安排部署,严格按照行业疫情防控指南要求,持续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充分利用宣传栏、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途径宣传疫情防治防护知识,引导游客及群众注重培养健康文明良好习惯,自觉做好个人防护,减少人员聚集,加强通风消毒,公共场所要落实日常清洁、消毒等卫生措施,强化社交距离“一米线”制度,指导涉旅酒店宾馆和景区企业完善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共同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

 四、整治方式 XX 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统筹组织开展全市文化和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县(市)区文旅局、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要密切配合,通过层层动员、周密部署、深挖线索、重拳出击,形成强大震慑,推动全市文化和旅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一)深入宣传发动。要运用各类媒体和各种宣传渠道,紧紧围绕全市文化和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开展情况,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营造依法治理文化和旅游市场的浓厚氛围。在全市文化和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过程中,要强化社会监督,鼓励群众举报,对典型案例进行曝光,强化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营造良好氛围。

 (二)开展集中整治。

 一是实施精准打击。针对重要时节、重点时段,分区域、分行业、分门类组织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特别围绕重点整治内容,实施精准定点打击,对违法经营单位,按照其违法行为性质,集中“规范一批、查处一批、取缔一批”。二是持续督导检查。XX 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将组成督导组,不定期对各县(市)区整治专项行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于市场秩序混乱、问题较多的,将分别进行约谈、批评、通报,限期整改。

 三是注重整改提高。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落实,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政治站位。要将开展全市文化和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作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 XX 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与落实市委十四届十次会议精神紧密联系起来,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深化专项行动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

 务,摆到工作全局突出位置,紧密结合工作职责,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落实好工作责任,确保专项行动扎实稳步推进。

 (二)细化责任分工,全力抓好落实。要将开展全市文化和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与贯彻国家、自治区、XX 市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结合起来,切实履行市场监管主体责任,坚持问题导向,认真组织实施本部门、本单位的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排查整治,填补监管空白,做到检查不走过场、整改不留后患,确保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安全、文明、有序,以强大的政治定力推进全市文化和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全力保障我市旅游市场恢复发展,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发挥积极作用。

 (三)强化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要综合运用突击检查、重点检查等方式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梳理各类案件线索,加强案件查办、督办、转办、协办,坚决杜绝推诿扯皮、查处不力、执法不严等现象。针对重点地区和重点问题,要集中执法力量重点攻坚,查处一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大案要案,及时向社会公布,形成有力震慑。畅通文化和旅游投诉渠道,有效调解和处理文化和旅游举报和纠纷,不断加大“诉转案”力度。

篇十: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

  言 旅游资源普查,是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为了更好地实施浙江省旅游业发展规划,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浙江省的支柱产业及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为更好地推进绍兴市旅游发展战略部署,及编制绍兴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打下坚实基础,绍兴市旅游局把对辖区内一区三市二县的旅游资源普查作为2003 年部门政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旨在了解和掌握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并建立起区域旅游资源数据库,以利于区域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旅游资源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开展。在 2003 年 8~9 月期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要求,绍兴市旅游局负责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组织进行了普查。

 旅游资源普查是一项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强度高的工程,在浙江省旅游局的组织领导下,杭州商学院普查工作队与其他兄弟单位的工作队一起于 2003 年6 月底至 7 月初参加了集中的技术培训;8 月中上旬期间,进行了相关的文献、资料收集和资料摘录整理工作;8 月中下旬,杭州商学院普查工作队战高温、冒酷暑,通过实地采集信息方式,对绍兴市进行了旅游资源普查,从中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普查工作的最终胜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对绍兴市开展的旅游资源普查过程中,杭州商学院普查工作队通过绍兴市各相关部门(旅游、文保、政协、农林水利等)了解绍兴市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发展状况开始,以乡镇为基本单位展开普查。在普查工作队正式进驻旅游资源普查现场之前,事先通过发放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的形式,对各乡镇原有旅游资源先做到大致了解;随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要求,到各乡镇有关部门以座谈形式了解该乡镇的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并在各乡镇相关人员的带领下到实地进行调查,对资源单体进行定位,简易测量并拍照,确定旅游资源单体,编绘《旅游资源分布图》,填写《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在野外实地调查工作结束后,将《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进行汇总后,填写《旅游资源普查区实际资料表》,最后完成本次绍兴市旅游资源普查的普查报告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由不同的调查组分乡镇进行调查,对资源认识的差异现象难以消除,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各区域间、各旅游资源类型间、同类型不同等

 级间不平衡的现象,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也同样如此。相信这些不足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完善。

 第一章

 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背景及开发利用现状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单体是指由人类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多种形态的建筑与设施旅游吸引物。由于其内在的文化不同,外在的形态也相异,因而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与使用价值,从而为不同的旅游活动提供基础性资源条件。建筑与设施既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构成旅游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成因素,甚至是核心的风景要素。

 绍兴市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实力雄厚、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这些独特的优势使得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成为绍兴市最具开发价值、最能代表旅游形象的资源种类之一。

 第一节

 资源背景

 一、区域概况 (一)行政区划 绍兴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钱塘江南岸,宁(波)绍(与)平原的西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市下辖越城区、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绍兴县、新昌县等一区三市二县,共有乡 18 个,镇 80 个,街道 20 个,辖区面积 8256 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 336.91 平方公里,海岸线长 40 公里。绍兴市 2002 年末户籍人口为 433.59 万:其中市区人口约为 59.92 万。

 (二)区位条件 绍兴市是全国 68 个省会和中心城市之一,被国家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绍兴市位于北纬 29°13′36〞(新昌安顶山)至 30°16′17〞(绍兴镇海闸以北钱塘江航道中心线),东经 119°53′02〞(诸暨三界尖)至 121°13′38〞(新昌平砚)之间,地处浙江省中北部,东连宁波市,南接台州地区和金华市,西临杭州市,北与嘉兴市隔钱塘江相望。现有便捷的交通基础,区位条件优势明显。

 航空方面:距离萧山国际机场仅 30 公里,距宁波机场 130 公里,由此可直飞香港、澳门、厦门、北京等城市。铁路方面:沪甬、浙赣二线贯境,通过中转可直达全国各地,萧甬铁路穿越市境,为绍兴市交通主动脉。1999 年 4 月 10 日

 曹娥江新铁路大桥建成通车,绍兴新客站、绍兴东站、曹娥新客站的兴建进一步提升了铁路运输能力。公路方面:104、329 国道(杭甬线),39 省道穿越市区,沪杭甬、上三、杭金衢 3 条高速公路经过绍兴,其余线路有嵊义线(浙 37 线)、绍甘线(浙 32 线)、象西线(浙 38 线)、杭金线(浙 03 线)、江拔线(浙 36 线)、诸东线(浙 22 线)、绍大线(浙 31 线)等,都在境内通过,密如蛛网。河运方面:浙东运河贯通曹娥江水系、浦阳江水系、三江水系三大水系航道,构成了以自然航道为经线,人工运河为纬线的绍兴航道网络。内河航线总长 1393.4 公里,全市港口线长 6.67 公里,码头长度 2777 米,泊位 133 个。1996 年 1 月 26 日,绍兴市唯一出海口——上虞港(盖北)一期 3000 吨级码头正式开港通航。

 (三)区域经济态势 绍兴经济比较发达,经济实力雄厚,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强大的支撑。1983—2002 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6.4%,增速居全省首位。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928.77 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 28 位(在同类地级市中处于第 9 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14 万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 24 位;城市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大中城市第 23 位。其下辖六个县(市、区)中已有四个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其中绍兴县跻身全国十强。绍兴市是一个对外全面开放的城市,以独具特色的区域块状经济闻名于世,至今已与日本、美国、法国、丹麦、英国、韩国、意大利等国的 12 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关系,全市业已形成以工业为主,商贸、旅游、房地产、农业等各类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外向型经济格局。绍兴市是中国投资硬环境四十优城市之一,已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最为突出的有:绍兴县的纺织、印染;诸暨的袜业、衬衫、珍珠、五金;上虞的伞业、化工、机电;嵊州的领带、绢丝服装和厨具;新昌的医药、轴承;越城区的家具等。绍兴市规划在 2005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300 亿元,人均 3600 美元,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经济强市、文化名市、旅游大市。

 二、自然环境

 (一)地质地貌 地质:绍兴市位于扬子准地台和华南褶皱系的过渡区。地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自元古代以来,历经多次岩浆活动和海陆相沉积,剧烈的岩浆喷发和岩浆

 侵入作用,形成了大量的火山岩和侵入岩,构成了岩石类型的主体。因受多次构造运动影响,有绍兴——江山、上虞——丽水等深大断裂通过,造成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其主要构造运动和构造形变,控制了境内的主要地貌轮廓,对境内的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及成矿作用等都产生极大影响。

 地形地貌:绍兴地处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地貌比较复杂。在地质构造上,绍兴——江山大断裂位于市境西侧,上虞——龙泉隆起带位于市境中部,在内外营力的互相作用下,形成了群山环绕、盆地内涵、平原集中的地貌特征。地形骨架略呈“山”字形,地形地貌构成大体为“四山三盆两江一平原”。全境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四山”主脉平均海拔在 500 米以上,主要山峰海拔多在 1000 米以上。会稽山脉的主峰东白山,海拔 1194.6 米,是全市的最高峰。绍兴市中部多为海拔 500 米以下的丘陵、台地,以及错落分布、大小不等的河谷盆地,地貌显得低矮而破碎。三大河谷盆地的底部海拔多在 10-50 米之间。陆地最低处在诸暨“湖田”地区,海拔仅 3.1 米。绍兴市总体的地貌结构是山地多、平原少。全市山地、丘陵、台地、河谷盆地、平原五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地域总面积的 27.0%、33.5%、5.6%、16.5%、17.4%。山地地貌复杂,生物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较大;平原及河谷盆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貌类型多样,为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气候条件 绍兴市地处中国东部,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的边界,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全市年均气温为 16.2-16.3 摄氏度,全年皆宜旅游。绍兴市雨量充沛,年降水量为 1301-1465 毫米,年日照时数 1899.5-1969.4小时,无霜期年均 234-246 天,年相对湿度 77-82%,年平均风速为 2.0-2.9 米/秒,年平均高温日为 21 天。气候条件十分优越。

 (三)水文条件 境内河道密布,湖泊众多,向以“水乡泽国”享誉海内外。受山脉走向制约和亚热带季风影响,河流普遍具有流量丰富,水位季节变化大,一年有两个汛期,上游水力资源丰富,下游多受海潮顶托等特点。境内主要河流有曹娥江(境内长156.6 公里)、浦阳江(境内长 67.6 公里)和浙东运河(境内长:西段钱清至曹娥江 78 公里;东段曹娥江赵家坝至驿亭长坝 15.7 公里)。全市湖泊,主要分布

 在绍虞平原境内,与浙东运河、曹娥江交织成河网水系,多具有蓄洪、排涝、灌溉、拒咸、通航和养殖等功能。主要湖泊有 30 多个,其中千亩以上的湖泊有 14个,尤以鉴湖最为著名,现水域面积 30.44 平方公里,蓄水量约 6100 万立方米。

 (四)生态环境 绍兴市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良好。有耕地面积 167730 公顷,森林覆盖率达 54.9%。全市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 57.42 亿立方米,可开发水力资源 17.28万千瓦。矿产主要有铁、铜、金等中型金属矿床和萤石、石灰石、硅藻土、花岗岩、玄武石等大中型非金属矿,其中硅藻土储量为全国之最。

 境内动物资源丰富,饲养动物有家畜、家禽、家鱼、家蜂 4 类,170 余个品种;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兽类 80 余种,鸟类 100 多种,爬行类 70 余种,两栖类 20 余种,水生动物仅河口回游性、湖泊定居性、溪流性和半回游性鱼类有 11目、24 科、87 种。各种动植物中,具有药用价值的达 1200 余种,其中:中草药资源植物类 1000 种,动物类 200 余种。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猕猴、豹、黑麂、穿山甲、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虎纹蛙、大鲵等 56 种。国家级保护野生植物有银杏、水杉、长叶榧、浙江楠、杜仲、天目木兰、珙桐、花梨木等 30 种。

 绍兴市已创建成功省级生态示范镇 8 个,市级生态镇 2 个,市级生态村 27个。2002 年绍兴市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

 三、人文环境

 (一)历史变迁 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绍兴境内已有人类活动。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姆渡文化开始,绍兴至今已有约 7000 年历史。越国古都建于公元前 490 年,距今有近 2500 年建城史。

 夏朝,夏少康王曾将他的庶子无余封在绍兴,号“於越”。约公元前 11 世纪,便有了关于“於越”的文字记载。春秋时期,绍兴为越国的中心。公元前 333年,楚国击败越,越国成为楚国属下,绍兴为当时郡府所在。秦朝时,属会稽郡,治吴。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东汉永建四年,分会稽郡置吴郡。晋太康二年,以会稽地分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开皇九年平陈,废会稽郡,设吴州,治会稽县。隋炀帝大业元年,废吴,以原吴州境置越州,是为越州名称之始。南宋建炎四年,高宗驻跸越州,于翌年改元绍兴,

 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到元代,绍兴府改为“绍兴路”。明代又改称回“绍兴府”。民国元年,废府为县,为“绍兴县”。1949 年,绍兴解放,设浙江省第十专区,辖绍兴市和绍兴、诸暨、上虞、嵊县、新昌、萧山、会稽 7县。1952 年,撤消绍兴专区。1964 年,复设绍兴专区,辖绍兴、诸暨、上虞、嵊县、新昌 5 县。1968 年改名为绍兴地区,并成立绍兴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改名为绍兴地区行政公署。1987 年,撤消绍兴地区,设省辖绍兴市至今,现辖越城区、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绍兴县、新昌县等一区三市二县。

 (二)文化积淀 绍兴市悠久的历史留下了极其厚重的文化遗产,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绍兴有著名的兰亭、清末秋瑾烈士故居、近代鲁迅故居和周恩来祖居等,是江南水乡风光城市。绍兴素称“文物之邦”:1984-1988 年文物普查中,全市发现历代文化遗存 3601 处,入藏文物 3.5 万余件,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185 处,其中:国家级 3 处、省级 34 处、县(市)级 148 处;2001 年 6月 25 日国务院公布了的第五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使绍兴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增为 9 处。7000 年前,於越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人类文明。舜植嘉谷,禹治洪水,勾践建都,在此孕育、发展成灿烂的古越文化。特别是绍兴的戏曲文化传统绵长,是绍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最有代表性的戏曲是越剧、绍剧和莲花落。

 绍兴市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先祖大禹;卧薪尝胆、雪耻复国的越王勾践;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著名文学家鲁迅;“辛亥英烈、鉴湖女侠”的女英雄秋瑾;“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原北大校长蔡元培等等,这些越中先贤的高风亮节,为绍兴这座文化名城留下了流芳百世、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据最新统计,单计全国有名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绍兴籍的就分别拥有 213、243、143 人。如果再要加上哲学家、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则人数更为众多。许多文人、雅士、政客均在绍兴市留下的足迹和身影,也积淀成为绍兴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三)民风民俗 绍兴历史绵长,幅员广袤。“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推荐访问: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 旅游资源 普查 实施方案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