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内涵与追求6篇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内涵与追求 新基础教育观念浅论河北省三河市赵河沟中学石丽萍 新基础教育观念浅论 教育观念是指教育者以一定的教育理论为基础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对教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内涵与追求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内涵与追求
基础教育观念浅论 河北省三河市赵河沟中学 石丽萍新基础教育观念浅论
教育观念是指教育者以一定的教育理论为基础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对教育的一系列要素及要素之间关系的基本观点。其对教育者的教育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教育观念作为人们对教育的一种思想认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又不是一成不变它随着人们对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的不断提示与发现及社会对教育成果的需求变化而不断更新和转变。作为新时期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率先认清形势明确责任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用新思想、新观念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
一、教育观 基础教育即指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各类合格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奠基工程。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际上就把基础教育的目的定为“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我国的《教育法》规定中小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 日本等国家的教育改革也把“培养学生的意志、态度和能力”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从当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的改革趋势看都把基础教育作为促使个体体力、智力、情感、伦理各方面和谐而全面发展的教育。而长期以来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都把中小学教育看成是单一的文化科学知识教学把中小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把学生掌握知识量的多少作为衡量其优劣的唯一尺度。这样久而久之就导致教师教育行为的简单化、片面化、僵化、低劣化把中小学教育搞成记背教育题海教育完全放弃了德、体、美、劳教育完全忽视了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非智力心理品质完全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整个教育工作都纳入学生迎考升学的轨道。最后用分数线这
条无情的魔绳把少年儿童区别为优胜者与失败者使中小学教育最终成为淘汰教育使大多数学生成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劣质品” 在成长初期就被恶狠狠地“淘汰出局” 。这样一种畸形教育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严重摧残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毁灭了大多数青少年的美好前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对过去错误观念与行为的深刻反思和对教育规律的探索与研究今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中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素质培养多方面能力少年儿童从小学会做人学会思维学会掌握必要的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总而言之我们充分认识到中小学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即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多方面能力发展个性特长为目的面向全体学生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教育。这就是目前我们所应坚持的基础教育观。当然它也还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和更新。重要的是我们要正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总目标是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品质教育等。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主体性素质教育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学生主体作用。2、全体性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3、全面性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学生全面、和谐、充分的提升品质。4、差异性素质教育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引导和帮助学生找到最能显现其特长的发展道路。5、基础性素质教育是“培根”教育、 “原钢”教育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6、发展性素质教育并非选拔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直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让学生懂得会自学的人才能成材。
总之我们中小学教育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旨全面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
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人才观 人们一提到人才总认为那些学有所成对社会做出特殊贡献的专家、学者、科学家、艺术家、才配称为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人们又把那些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掌握最先进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网络精英及所谓大牌的影视歌星奉为出类拔萃的人才。然而这些理解和认识都是片面的。事实上人才是多层次、多规格的。如从贡献社会的表现形式来讲分为显性人才和隐性人才从活动领域分类有品德型、智能型、体能型从行为方式分类有创造型和执行型等从品质层次分类有杰出人才、优秀人才、一般人才。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对我国未来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这样论述的 “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和其它经济、技术工作人员还要造就数以千万持的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和技术革命要求的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外事工作者、军事工作者和各方面党政工作者„„所有这些人才都应当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这是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是对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是对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教育者提出的工作要求。我们中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各种专门人才打基础的是人才成长与发展的摇篮我们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树立和倡导这样的人才观凡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工作勤奋能进行创造性劳动能为社会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劳动者就是人。
当然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人才观还要有超前意识在实施素质
教育、培养人才幼苗的过程中要着眼于二十一世纪对人才规格的需求。目前世界各国都意识到教育必须面向二十一世纪要培养超前型人才。超前型人才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基础知识健康的身体而且要有良好的认识能力能够独立地获取新知识。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包括广泛的兴趣良好的性格顽强的毅力较强的交际与合作能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中小学教育从小抓起及早抓起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培养和锻炼使之成长为迎接二十一世纪竞争和挑战的合格人。
三、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观点它是我们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表现出什么态度和采取什么教育方法的主要根源。
多年来 我们大多数教育工作者 一直自觉不自觉地奉行着 “教师中心论”
。一味地强调教育者的教育管理功能而完全否认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完全不考虑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不少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或新见解不喜欢认为学生在耍小聪明、出风头。结果是压抑了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束缚了学生智慧、才能、个性的发展。
我们的学生观即中小学生是遗传素质不同成长经历和环境各异生理、心理及思想状况有别在学校和老师适当指导、引导和辅导下自主学习、自我教育逐步养成高尚思想品德和良好心理品质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多方面能力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的少年儿童。在这种新型学生观的指导下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教育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成长的主人。在观察与研究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良好素质是在其自身内外部活动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过程中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直接参与和实践。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把教育教学过程安排成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过程只作必要的“三导” 即指导、引导、辅导 。只要学生自己能学习、掌握和理解的知识和道理教师就不参与。学校管理只是为学生构建一个展示和发展的平台让学生自己成长。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
须充分认识到少年儿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他们与老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尊重、理解、关心、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不仅体现在不歧视、不贬损、不体罚上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意愿、情感等。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长。理解学生就是教育者要在了解学生、充分接触学生的前提下与学生心理互换——老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验事物达到师生共好恶、共喜忧。关心学生就是要施教者不仅强调对学生身体上、生活上的体贴、照顾更要关心和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情绪、观念变化。信任学生是指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是人才、奇才相信任何人都有受尊重、受关注的心理需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的愿望和要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多方面获得成功。相信学生本身就是教育行为具有教育功能同时相信学生也是教育者对自身工作取得成功的一种信念不相信学生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其不能胜任素质教育工作。
四、学习观 多少年来 “学习”通常就是指学生坐在教室里接受教师灌输书本知识及回到家背书、写作业。这是极普遍然而又是极为狭隘和庸俗的学习观。它的形成有极深远的历史原因和较为严酷的现实原因。我国自古就有“崇学乐道”之风“凿壁偷光” 、 “聚萤为烛” 、 “头悬梁锥刺骨”成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求学佳话。
“学而优则仕” 、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虽然带有浓重的封建士大夫意识但仍是人们骨子里求取功名显贵的原始动力。
几千年的理念积淀加上上世纪末我们将中小学的培养素质教育搞成选拔教育、升学教育的严重失误自然造成了我们在学习观上的偏差。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随着人们对教育规律与青少年成长规律的不断探索随着我们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基础教育终于踏上了正确的发展轨道。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日趋激烈的生存竞争和无处不在的各种挑战为教育的“产出品”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有人就总结出“现代人”必备的条件和素质——健全的身体建设的本领创造的能力合作的精神服务的意识。
这些素质远远不是单靠死读书本知识所能具备的。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相对一个少年儿童的时间和精力而言就算其全身心投入到知识信息的吸收活动中去也不能尝到沧海之一粟。而其只能为知识所累成为百无一用的知识篓被时代抛弃。因此我们现在要确立现代的、科学的、开放的学习就是通过读书、听课、应用、研究、实验、参加实践活动等养成一定道德与心理品质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增长一定能力和才干的行为过程。
新型学习观的确立为中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形式都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多种途径和方法。在学习内容上中小学生不仅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学习和训练各种思维方法养成各种良好习惯和品性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各种能力包括终身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学习形式上中小学生不仅需要坐在教室看书、听课、做作业还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通过兴趣活动、社会实践、从事家务等多种学习知识锻炼技能磨练意志培养品质。就是学习书本知识也要破除过去一讲众听的陈旧模式采取乐趣性、研究性学习学生在吸纳基础知识的同时开发智力训练思维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真正实现学生以社会为课堂把世界当教材主动学习、自我发展成长为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无
篇二: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内涵与追求
叶谰教授的论著使自己对新基础有了更深层次地认识。新基础教育是把教师的智慧与能力的发挥相结合,从而使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没接触新基础之前,只考虑到我应给与学生什么,而新基础使我意识到这种认识很片面、很肤浅,课堂教学是双向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应在学生主动学习上下功夫。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在课中自己也尝试通过开放式提问导入新课或者操练,但始终局限在点的开放,究竟怎么样的开放才更有效,要开放到什么程度,这样的问题一直都困惑着我。
但认真阅读了叶教授的著作后使我茅塞顿开。要让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考虑课堂结构的开放:
(1)课的导入是开放的导入,可采用开放式提问,或者采用发现式学习,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并结合已学知识,引起学生兴趣。
(2)开放的教学,例如在新授单词时,每个词都需要学生有理解、记忆、运用的过程,这时教师就可采用小规模的开放,如通过语音归类来读准新词,并通过发散性提问让学生运用新词造句等。
(3)综合运用的开放。
但同时通过学习也意识到,开放不等于主动发展,虽然有的教师在课中运用了开放,但他并没有联系学生实际,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英语是要通过练习才能达到效果的,因此机械操练决不能缺, 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有的环节需要开放, 有的环节不需要开放。同时各个环节的练习要有层次性,要有递进性。如果语言的层次性在一节课中不能体现,学生往往就会失去学习的热情,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就会出现疲倦感,也就谈不上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
叶教授同时指出,当代青少年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与多变的时代,只有学会独立思考与分析事物, 不断发现新问题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与施展才华。但外语教学中学生大量的活动为模仿、记忆和机械操练,较少提倡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提问。甚至当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根据已学知识灵活使用一个确切的同义词时,教师也不予以肯定,而要求学生改用教师规定的词汇表达意义。教学过程中只顾将语言点在规定的课内灌输下去,较少让学生思考如何总结学习和使用外语的规律,探索与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在改革外语教学方法时,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采用一些肤浅的教学活动,使这些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未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外语能力的教学目标,也无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但通过最近几次的新基础听课活动, 发现绝大多数的教师已认识到这一点。我也正不断地吸取着新基础所给予我的养料,朝着新基础所指明的方向前进。感谢新基础!
读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有感
七宝明强小学黄鹂琳
作为一名新加入明强的年轻教师来说,“新基础教育”是我第一接触到的新名词,也是接触最频繁的一个名词。可对于究竟什么是新基础教育,我的了解并不多,读了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一书后,感触颇深,也从中受到了不少的启发。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我以前始终都是把学生看作认知体,只要让他们在各式各样的考试中有一个好成绩就行了。从来不会考虑,教育对于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是什么。那究竟怎样的教育活动是最利于生命成长的?从书中我明白首先要改变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意见,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被动学习上升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发挥出来,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以前我认为只要上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看起来热热闹闹,这堂课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说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想法。真正意义上的
好课,不仅要看这种表面的活,更重要的
学生从思维深处真正活起来, 学生表面的活是基于他们经过理解而来的,而不是为了纯粹的表现。
在叶澜教授的教育理念中,追求“动态生成”成为新课标下课堂的终极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一个个活跃的生命体,他们往往会脱离你为他们精心布置的轨道。有时他们独特甚至离奇的想法会打乱你的教学思路,这时如果你一味死板地将学生拉回你所设置的固定轨道,那么你很有可能失去这些无法预约的精彩片段而使你的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如何做到课堂的动态“生成”呢?如果你能顺应童心,把握好这样的契机并及时将它转化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并带着期望分享他们的童趣,那么你就能和学生一起感受无法预约的精彩,充分感受课堂生成给课堂带来的缤纷。
在 1Aunit6Let’stalk 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当讨论到 Whatdoyouliketoeat?时,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
S1:Iliketoeatapples.
S2:Iliketoeatmooncakes.
S3:Iliketoeaticecreams
„„
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少了,我想就这个问题的讨论也该告一段落了,
但我注意到 Jessica 始终没有放下高举的小手,并一直用一种期待的目光看着我。于是我做出了请她回答的手势并说:“Tellusyouropinion,Jessica.”只见她还没站稳就说了起来:Iliketoeatstrawberryicecreams!她的话音刚落, 全班的孩子就发出了哇的惊叹声, 各个眉开眼笑, 似乎真的都像是吃到了 strawberryicecream 那般开心。
Strawberry 是上一个 unit的学习拓展内容,这个孩子能将两个单元所学的知识整合在了一起,并且收到了孩子们的一片赞同。
于是, 我抓住 Jessica 生成的课堂资源, 紧接着问:
Whichmooncakesdoyouliketoeat?这个问题刚提出,整个课堂一下子进入了高潮,孩子们都兴奋地举起了小手,争先恐后地表达他们喜欢吃的水果冰激凌。
即练习了今天所学的 Iliketoeat 的句型, 也整合了上个单元的旧知,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抓住时机及时利用这种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还能丰富英语课堂教学的语言信息量,使课堂焕发出精彩。
„„<12>
叶澜教授说得对极了,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利用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服务教学,是一种教学智慧,也需要教师对“生成”的良好调控能力作为前提。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是一个“有心人”,要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调控能力,不忽略课堂教学过中任何有益的细节和突发性事件,巧妙处理,归纳总结,不断积累,从成功案例中学习经验,不断提高对课堂“生成”的灵敏度和调控能力。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提倡生成、期待生成,同时应能够关注生成、驾驭生成。重视教学实施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并有效地加以运用,定会引领学生进入一片更加精彩的学习天地。
读“新基础教育论”
——《当代中国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内涵分析》有感
程燕
忙里闲暇,打开案头叶谰教授的著作《“新基础教育”论》细细品读。读此书,让我感到在似乎与专家面对面的交谈,让自己徜徉在教育宝库之中,让自己受益匪浅。
读第八章 《当代中国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内涵分析》 , 叶谰教授在关于“认知能力”时谈到
了学生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学生善于捕捉、组织各种信息价值的能力,即处理信息的认知能力。“捕捉”意味着对新信息的敏锐感受和理解,它是以捕捉者头脑中存有问题和思维的敏捷为条件的。我们都知道在自己的课堂中经常会呈现许多信息,如何使这些无序、随机、多元、即时的信息,及时有效地为学习服务。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语言,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
资源。
教师要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 要在细节中发现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充分的引导和利用。我想:在一堂课中教师在收集信息,巧妙地处理这些信息是课堂的课眼,精彩之处自然而成,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益。
叶谰教授说:“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们在课堂上通常都按一定的“预设”进行,但是决不能被“预设”禁锢。上周我听了两堂研讨课后,我对这个问题更有了自己的认识。有时候,一堂一帆风顺、完全能按照预设的过程完成的课,在这样的课堂背后,又说明了怎样的问题?特别是当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游离于轨道之外时,教师的顺水推舟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我想:一堂完全在预设之内的课,从某个角度说是教师设计周到、全面,备学生、备教材已到达一定的境界;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应该审度一下自己的课堂是否真正做到了“开放”, 是否在课堂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升, 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一堂真实、丰实、充实的课堂上,一定会呈现出各种信息,它们无序、随机、即时,教师及时有效地处理,它们便能促进课堂“精彩生成”的出现。抓信息并不一定非抓住学生的亮点展开教学,当问题出现时,教师应扮演好“导”的角色,抓住问题适时、巧妙地点拨、引导,激发学生思维的拓展。
课堂上, 只有当学生思想已经被教师激活时, 教师要想方设法促进“精彩生成”的出现,而一旦“精彩生成”出现,教师又善于捕捉,避免“精彩生成”与自己的教学擦肩而过。“生成”的教学过程是渐进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它不可能完全按预设轨道运行,尤其当教师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要比预设、计划得更生动、活泼、 丰富。
只有这样, 课堂上学生学习才能体现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心灵碰撞,情感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会出现许多意外和惊喜。
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要时时学习,注重积淀,为自己不断充电,丰实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仍需继续专研、学习。
明强西校区胡引秀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和发展,传统教育受到挑战,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方法不断出现,随之而产生一系列新问题,在新的条件下应怎样看待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尤其是教师应树立怎样的教育观来促进学生发展,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以人为本体现了时代精神。人文教育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尊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过去在传统应试教育下,老师说什么是什么,而如今,想当然的做法只能激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有些学生确实毛病太多,上课不专心听讲‘回家作业不做,课间的不文明。
。
。
。
。
。可气又可恨,有时教育不听,还得请家长到校或上门家访,效果也不佳。
这样的学生很难爱起来。
但从学生发展来看, 从人的内心情感来看, 也需要爱, 而且,这些孩子更需要大家的爱。其实任何一个人成才都是发挥了他个体的优势而成材的。
仔细想想,学生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别人头脑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无论你是否喜欢不喜欢他,他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学生到学校学习是要以学习为主,但也不是抽象的学习者,他们会带来自己的情感世界。他们渴望得到
好成绩,更渴望友谊、健康、美丽、进步、放松。然而在传统应试教育下,繁重的学习压力,把许多时间都挤占了,只留下学习、学习。这无形中违背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学生要有完整的生活世界,要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要有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他们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集生活、学习、审美为一体的完整的活
生的人。不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谈何发展呢?
„„<12>
但学生又处于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他们处于成长期还不成熟,需要在学校教师指导下成长,因此学生生活得怎样,学得怎样,都与所在学校和老师有很大关系,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上学阶段将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所以,热爱教师工作的人应把"孩子当孩子"按规律办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生由于生活的家庭、学校、经历、性格、气质等不同原因形成个性差异,因此教师尊重学生还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加德纳的多元智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论据,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学生不是标准件,应该相信"天不生无用之才,地不长无用之木"。
一个学生有自己的特点,而重视学生的特点,并以此出发进行教育教学,恰恰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应当从自我意识、学习风格、智力或能力等个性因素的分析入手,采取多种策略指导培养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尽量满足个性需求,促进其发展。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教师树立新理念,掌握新知识,采用新方法,以正确的学生观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读《“新基础教育论”有感》
不知从何时起,“教师”这称谓在众人眼中,成了传统与严谨,崇高与奉献的代名词,连各自对“教师”的印象也有了整齐划一的理解。身为当严者,行走中或多或少受着一些理想光环的束缚,自以为已经悟出了教育的门道,试想,恪守并传承被大家习惯了的经验总比为了改变撞得头破血流要稳妥得多。与“新基础教育”结缘的那一刻,也正是我们“头破血流”的开始。先不说由新教育理念带来的冲撞和震慑,光是重新审视自己多年以来感觉良好的教育经验和习惯, 也的确需要足...
篇三: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内涵与追求
发展研究教育发展研究 !""#$#特稿王建军叶澜%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上海!"""&!)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 研究, 自’(()年开始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 经过五年的探索性实验,’(((年开始进入到推广性、 发展性研究阶段,这个阶段至今也已经进行了三年半时间。在这三年半中,“新基础教育” 研究获得了 很大的发展, 从项目 的辐射范围到参与研究的学校和师生数量以及“新基础教育”研究在境内外的影响, 都在不断扩大。尽管如此,“新基础教育” 仍然是一项不容易理解的研究项目 。“新基础教育” 研究中秉持的许多立场、 提出的许多观点、 使用的许多术语乃至这个研究项目 本身的运作方式, 都有不同于传统的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地方。
这些立场、 观点与方法, 乃是“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长期交互作用的产物,脱离了具体的实践和理论背景,单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产生困惑乃至误解。正因如此,我们很感谢《教育发展研究》 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可以就“新基础教育” 的一些问题, 直接与叶澜教授对话,从而对“新基础教育” 研究有一个更为全面、 更为真实、 更为深入的理解。王建军(以下简称王)
:
我注意到在最近的书面表述中,提及您所主持的“新基础教育” 这项变革项目 时, 都使用了引 号, 这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叶澜(以下简称叶)
:’(()年我们最初提出“新基础教育” 的研究课题时,国内教育界的同仁还较少使用这个词。
但在近两年间,随着国内基础教育改革形势的迅速发展,矢志于创造和尝试新的、 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教育界同仁越来越多, 冠以“新基础教育” 五个字的其他的研究项目 或著作也开始出现, 如“新基础教育课程研究” 等等,为了避免造成混淆和误解, 我们从!""!年下半年开始, 在书面提及这个实验项目 时, 在“新基础教育”五个字上加引 号,以表示这是一个专有名词,专指我们这个研究项目 。王:“新基础教育” 研究在经历了’(()年到’(((年五年的探索性研究阶段之后, 从’(((年下半年开始进入推广性、 发展性研究阶段,这个阶段至今也已经有三年半的时间了,“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推广性、 发展性阶段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您能做一个大致的概括吗?叶:
在探索性阶段,“新基础教育” 研究只是在为数不多的学校里进行的,进入推广性、 发展性阶段之后,参与实验的学校不断增加,逐渐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新基础教育” 研究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包括大学的研究人员、 包括参与实验的学校和教师,也包括某些区域性推广地区的行政领导与教研员。如今“新基础教育” 共同体已经走过了 三年半的历程,在三年半里,我觉得我们这个共同体一直都在变化、 成长, 同时, 也逐渐形成了 我们共同体特有的一种文化、 一种传统。第一, 在这三年半的时间里,“新基础教育” 共同体的队伍不断扩大, 已经形成了很好的研究氛围! 王建军叶 澜叶澜,“新基础教育” 研究课题组负责人; 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人文社科百所重点基地——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 所长;教育学原理博士生导师。“新基础教育” 的内涵与追求———叶澜教授访谈录*
教育发展研究“ 新基础教育”的内 涵与追求和研究传统。共同体先后发展了两批成员, 队伍有了相当程度的扩大。共同体作为一个自 愿加入的、 以通过改革研究实现学校发展为宗旨的研究群体, 形成了很好的研究氛围和研究传统, 各个学校都在独立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共同体的各项活动。为什么共同体的活动会有这样的氛围呢? 我们主要是坚持了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 坚持自 愿参加。这个共同体绝对不是行政命令的产物, 而是自 己选择的结果。
第二,坚持“现场研讨” 。
无论是共同体的会议, 还是平时的研究活动,“现场研讨” 总是不可或缺的构成,形成了自 己的研究传统。
第三,坚持群体的专题交流活动。
最初两次共同体会议是用口头研讨的方式,从第三次共同体会议开始,采用了提交论文的文字交流, 到第六次在上海崇明 召 开的“新基础教育” 共同 体会议时, 还形成了“ 校长论坛” 。
每一次共同体会议除了会议的交流和论坛之外, 还有专题性的报告。
第四, 坚持每一次召开“新基础教育” 共同体会议, 都由 专家指导组提供一个总结、 反思和进一步开展研究的综合报告。第二, 就学校层面来说, 已经走过了对“新基础教育” 从陌生到熟悉的阶段。首先, 无论是首批还是第二批参加“新基础教育” 推广性、 发展性研究的学校, 都走过了 对“新基础教育” 从陌生到熟悉的阶段。
大部分实验教师对“新基础教育” 的改革实践不再觉得无从下手,大部分学校的领导对“新基础教育” 也都已经基本认同。其次, 从!""!年在崇明 召 开的第五次“新基础教育” 共同体会议之后, 校长确立了作为本校“新基础教育”实验第一负责人的角 色意识,“新基础教育” 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学校层面的更加综合化、 整体化的改革阶段。
校长成为第一负责人后, 我们要求校长做的第一件事情, 就是制定创建新型学校的三年规划。在形成规划的过程中,校长都不同程度地对学校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 主持了相关的讨论,征求了教师的意见。这意味着校长不只是看到眼前我要做什么,他开始用三年规划、 用新型学校的目 标来引 领今天的办学实践。第三点, 实验学校, 尤其是在小学里, 已经出 现了一些实验做得比较成功的教师。更为可喜的是,出现了这样一种精神面貌:
校长和教师不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来开展“新基础教育” , 他们觉得参加“新基础教育” 给他们最大的收获, 在于改变了 自 己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方法, 使他们重新思考自 己的职业价值和人生目 标, 重新认识自 己的学校、 老师和学生,重新认识课堂和班级。
另外,我们已经看到了有一些教师在实践中呈现出的创造智慧, 这些“亮点”意味着“新基础教育” 在实践层面上的重建有了比较宽广的基础。
尽管现在只是一些“亮点” ,还没有“亮” 成一片, 但这些“亮点” 是我们下一步发展最有希望的地方。当然, 按照我们创造新型学校这样一个目 标来说, 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的问题就是发展不平衡, 具体表现在“新基础教育” 共同体内部不平衡、 区域之间不平衡、 区域内部不平衡及学校内部不平衡。
这构成了我们的内生态:
总体向上,但发展不平衡。
这项研究刚开始时, 大家对“新基础教育” 的认识、 了解是差不多的,但是三年以后,由于实验主体的状态不一样、 投入的程度不一样、 思考的力度不一样,相互之间的距离就拉开了。
目 前来看, 大概有#"$能够达到优的状态,%"$是中间状态,还有#"$相对进步不大。
这样&"$的状态是很好和比较好。
这个状态我非常满意。
我曾 经说过这样的话:
这样大规模的研究, 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 标。
如果有("$的学校能够发生较大的变化, 这个实验已经可以说是成功了; 如果)"$的学校能够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就可得 “良”了;如果是*"$,整个实验就是“优” 了。
我对这个实验今后一年半的进展的期望是:
只要我们大家继续保持这样一种奋斗的状态,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保持着不断反思、 不断进取的发展精神, 实验学校*"$以上达到优良,是完全可能的。问题之二在于深化不够, 学校要真正实现内在的转型性变革, 真正呈现出!’世纪新型学校的形态,还要作艰苦的努力。改革不深化就会停留在表面上。表面文章最容易做,表面文章也最容易让人生厌。对孩子的真正成长而言, 我们绝不能满足于制作“孔雀屏风式” 的表面文章。“高质量” 是我们最重要的标准,而“高质量” 只有靠深化去实现。王:
如果从“新基础教育” 最初提出 算起, 至今已经有八年半的历史了。但一些人, 尤其是那些没有机会深入而全面地了解“新基础教育” 的人, 不大明*
教育发展研究白“新基础教育” 究竟“新” 在何处,“新基础教育”研究究竟是一项什么样的研究, 希望获得一个明确的阐释。您能否对“新基础教育” 这项研究的一些特性,做一个说明呢?叶:
事实上,“新基础教育” 所提倡的“新” 教育理念、“新” 教育实践, 总是相对于过去或当前的状况而言的。“新基础教育” 的“新” ,是建立在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方向的分析以及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的时代要求的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在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基础上, 并在与学校教育实践的互动过程中确立起来的。第一, 从研究的目 的或目 标看,“新基础教育”研究是社会转型时期为实现基础教育学校的转型而进行的。
它是以创建新基础教育理论和!"世纪新型学校为显性目 标, 以改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为深层目 标而开展的一项大型研究。
它体现了中国在一个特殊时期社会、 教育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它是时代性、 社会性和人文性在当代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聚焦。我们把目 标分成显性和深层两个层面。
显性目标是相对可以观测的、 直接的效果。
我们经常讲“新基础教育” 要成“事” 、 成“人” , 那么显性目 标就主要以成“事” 的方式呈现出 来。
深层的目 标是内 在的、 并不完全可测量, 而且不完全局限在教育上, 旨在改变师生的生存方式, 属成“人” 的方面。
改变生存方式, 就是要改变教师对人生的看法,思考自 己在今天这个时代怎么活一辈子、 活出质量来。第二, 从研究的基本性质看,“新基础教育” 研究是一项综合整体开展的, 变革理论与变革实践相互依存、 相互构成, 极具复杂性的创 生型研究。综合整体性是我们在“新基础教育” 探索性阶段就提出来的概念。
它的依据一是改革对象的内在的整体关联性。
研究指向了人及人的变化。
人是整体的、丰富的、 具体的,不可能单向度地改变人。第二,要实现学校层面的整体变革,必须先从班级层面做起,再发展到学校层面, 这同样不是单向的变革。综合整体性还表现在各方面的内在关联性, 任何层次的变化都会对其他层次的变化产生影响。第三,每个领域和层面虽然都有自 己独特的问题和核心领域, 但边界是交融的、 模糊的,不可能绝然分割。第四,过程的关联性。多方面的交互作用的产物及新的发展状态,又构成了新的整体环境, 使得不同的学校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氛围, 这种文化氛围, 再一次影响到学校各方面的发展。我们提出“新基础教育” 理论适度先行,但适度先行的理论同样要有实践基础和实践构成。
作为理论工作者,面向实践、 深入实践、 理解实践,和实践工作者一起来创造新的实践和理论, 这个意识在我身上是强烈的、 自 觉的。
最主要是意识到了,今天的教育理论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时代挑战, 不研究当今时代的教育实践,就无法形成新的认识。“新基础教育” , 无论是它的理论还是实践, 都不是凝固不变而是不断生成的。“新基础教育” 研究是共同体成员一起不断丰富、 不断发展、 不断创造的过程。
对每个人来讲,都需要主动地参与这个过程、都需要不断地反思、 都需要投入和重建,它是研究者不断地改变自 己、 同时发展“新基础教育” 的理论和实践的创生过程。第三, 从研究的基本路径看,“新基础教育” 是通过 “研究性变革实践”来实现新型学校的创建。“研究性变革实践” , 是“新基础教育” 研究中的一个专用 名词, 它区别于国外非常流行的 “行动研究” 。
对此将撰文作专题论述,在此不作展开。第四, 从研究的价值取向看,“新基础教育” 研究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的主动、 健康发展为本。这一点我在《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 一文中已经做了 比较详细的说明。
简单地说,“新基础教育” 形成的教学共通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 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我们采用“主动” 一词来界定“发展” , 是因为它既体现了 活动状态, 又内 含了 主体自 觉,还指向了关系事物, 且道出了追求期望。
我们在“主动” 一词之后还加了“健康” 两字, 表达的是要求个体行为应有利于身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向上的取向。第五, 从研究对学校教育活动变革的要求看,“新基础教育” 的活动观是以动态生成为核心。“动态生成”不仅仅是我们期望在课堂上出 现的状态,也是对我们这项研究本身而言的。
我们强调的“生成” , 一个是指资源生成, 一个是指过程生成, 这两个生成是“新基础教育” 推广性、 发展性阶段的重要“ 新基础教育”的内 涵与追求#
教育发展研究理论。
怎么使强调预设的教育活动转化为富有活力的动态生成过程呢? 第一要开放, 以课堂教学为例,就是课堂要呈开放态,打开无限的多种可能的空间。第二, 过程生成的核心问题, 就是教师对信息的捕捉、 判断、 重建的能力。这是“新基础教育”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方面提出来的新要求。
动态生成要求教师养成在课堂上倾听学生、 不断地编织信息的能力。但动态生成不是无目 标地随波逐流,这我在《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 和《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两篇文章中都有论述。第六, 从对教师队伍的要求看,“新基础教育”要求在研究中形成富有创造智慧的新型校长、 教师和研究人员,并通过他们培养新人。
这里,我特别强调创造智慧。
我们往往把创造理解成一种能力,在此我想要补充几点。
第一,创造智慧不只是认识能力,而首先是一种生存态度。
在我看来, 有创造智慧的人, 一定是有勇 气的人, 他要敢于面对现实、 面对问题,在问题和现实的矛盾面前有强烈的迎战冲...
篇四: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内涵与追求
第 3 34 4 卷 第 第 1 1 期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Vol.3 34 4 No.1 1200 20 年 年 2 2 月 l Journal f of n Yanbian e Institute f of Education Feb. . 20 20·103 ·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的内涵解读 ①—— 对《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的思考郎 镝林 (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 春 长春 130022 )摘 要 :《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 》 是基础教育研究的顶层设计 , 是对于加强基础教育研究呼声的回应 , 提出了基础教育教研的基本工作路径 。
其内涵包括四个维度 :
质量 、 职责 、 本土 , 回应了 “ 教研该怎么做 ” ; “ 四个服务 ” 和 “ 四个提高 ” 回应了“ 教研该做什么 ” ; 工作体系 、 工作职责 、 工作素质回应了 “ 教研该谁来做 ” ; 聚焦关键 、创新方法、投入评估回应了 “ 教研如何做得更好 ” 。关键词:
基础教育;教研;教研员;内涵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64 (2020 )01-0103-04教研员,是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现象。教研员队伍,是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群体,教研员群体的相关研究、制度设计和实践落实,是办好中国特色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 [1] 92019 年 年 1 11 月 月 0 20 日,教育部颁布了 9 2019 第 第 1 14 4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该文件是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相应,对近年来关于加强基础教育研究顶层设计的呼声所作的回应,是对 “ 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新形势下新任务 ” 的重要制度和理论支撑、实践逻辑指引。全文分为五个部分。总体要求,强调了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不仅强调了文件颁布的重要背景,更是对 “ 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新形势下新任务 ” 的回应。《意见》的主体内容包括四个维度, , 工作体系 、 工作改革 、队伍建设、保障机制等四个部分。解决 “ 教研该怎么做 ”、 、 “ 教研该做什么 ”、 、 “ 教研该谁来做” ” 、“ 教研如何做得更好 ” 等问题。收稿日期:
2019 9 — 12 — 11① 基金项目 :
全国教育科学 “ 十三五 ” 规划课题基于东北乡土文化的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研究》( FHB180618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 十三五 ” 课题 “ 乡土视野下统编初中语文名著课程化应用研究 》 ( KC2019-013 )
、 吉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 《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 JLSJY2017Z034 )、吉林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 ” 规划项目 《 基于核心素养的省域语文学科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GH171072 )。作者简介 :
郎镝 ( 1980 — )
, 男 , 吉林图们人 ,博士 , 吉林省教育学院教研员 , 研究方向 :
中学学科教研理论与实践、中国文学与文化。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 20 年·104 ·一、教研该怎么做(一)质量《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教研工作的路径。基础教育的高频词是 “ 质量 ” 。在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在三个 “ 意见 ” 出台后,基础教育工作迈步跃进了 “ 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 新阶段。明确工作体系的完善在必须紧紧抓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这个 “ 牛鼻子 ” 。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是未来教研工作的重要要求。只有在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教研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不辱使命。(二)职责《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教研工作的保障。教研工作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研工作说到底是一种对教育的专业支撑。我们首先要明确教研工作的职责,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不忘初心。(三)本土《意见》明确提出教研工作的主要方式。即在普世价值的前提下强化校本教研。[2] [2] 学校是教研工作场域,课堂是教研工作阵地,师生是教研工作的研究对象,教师是教研工作的针对对象。校本教研要立足学校实际, , 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 、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着力增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系统化,不断提高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水平。发挥本土特征,要强调校本的教研团队和教师群体的作用。《意见》强调:学校要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开展经常性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的作用。[3] [3] 并规定,在研究学生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优化作业设计、解决教学问题、 、 指导家庭教育等方面体现教研的价值 。发挥本土特征,要充分发挥各级教研机关的职能。《意见》强调:深入学校、课堂、教师、学生之中, , 紧密联系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研究 ,指导学校和教师加强校本教研,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形成在课程目标引领下的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格局。二、教研该做什么《意见》最突出的功能,是精准布局了教研“ 该做什么” ”。
。
即教研工作的四项主要任务即 “ 四个服务 ” ,四项主要目标即 “ 四个提高 ” 。(一)
“ 四个服务 ” 强调: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教育管理决策,加强基础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二)
“ 四个提高 ” 强调: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对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专业支撑作用。提出教研工作的课程、教学、学生、管理等四个维度,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管理决策等四项主要任务。学校教育教学指导中,强调对课程教学改革内容的专业性;教师专业成长指导中,强调对教师改进教学方式的方向性;学生全面发展指导中,强调对学生学习成长认识的规律性;教育管理决策指导中,强调对基础教育理论政策的实践性。三、教研该谁来做教研员,是教研工作的执行主体。教研员的专业认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是 “ 做事 ” 的基本保障。[4] [4] 《意见》中对这个问题,也有明确的回应。(一)工作体系《意见》明确了教研员自上而下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强调:充分省级教研机构要加强对教研工作的统筹指导 , 市 、 县级教研机构要重心下移 。
第 1 1 期 郎 镝:
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的内涵解读·105 ·《意见》强调了教研员的遴选配备。强调:建设专兼职结合的教研队伍。按照国家课程方案配齐专兼职教研队伍,建设年龄结构合理的队伍、建立专职教研员定期到中小学任教制度。实行 “ 5+1 1” ”式 的教研工作模式 ( 即教研员在岗工作满 5 5 年后 ,原则上要到中小学校从事 1 1 学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二)工作职责《意见》明确了教研员自上而下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强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部内有关司局指导下,组织开展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组织实施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设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指导各地教研工作。[5] [5] 自此,全国各级各类教研员有了业务的 “ 娘家 ” ,即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依然是教研员的行政管理机关。统筹指导是省级教研机构的主要工作职责。聚焦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项目基地校的形式开展两方面工作:基础教育教研基地的建设工作、各地市的教研推进工作。当前,各级教研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下沉一级,推进区域课程教学改革;走进课堂,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整合与创新,推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归纳与传播,推进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成果等。
。
最终实现专业引领 。(三)工作素质教研员的工作素质主要包括以下五种:1. 政治素质。是教研员的核心素质。
“ 四个意识 ”是 是 6 2016 年 年 1 1 月 月 9 29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是需要全党必须牢固树立的基本准则, , 不可动摇 。“ 四个自信 ” 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5 95 周年大会上, ,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四个自信,让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2. 责任意识。是教研员的基本底线。教育理想、教育情怀、教育智慧是教研员的基本能力,是底线 。
对一线教师的引领者而言 , 理想 、 情怀 、智慧缺一不可。3. 尊重规律。是教研员的基本思路。教研员要了解并不断探索教育的基本规律、学生成长的规律。具备全面培养人才的意识。对素质教育有深刻的认识,并能够积极践行。4. 功底深厚。
。
教研员是功底深厚的专业人士 。这次,《意见》规定了教研员的专业内容其专业内容为教育有理论 、 经验较丰富 、 工作有经历 (6 6年以上)、教学有成绩。并以 “ 下水课 ” 等形式与学科教师进行专业对接和研讨。[6] [6]5. 道德达标。
。是 教研员一般来说是 “ 公众人物” ” ,是 “ 老师们的老师 ” 。
因此 , 教研员的学术道德 、工作作风、服务精神对一个区域内学科教师影响巨大。《意见》强调,教研员要善于听取和总结基层经验,勇于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研员应严守道德标准的红线。四、教研如何做得更好(一)聚焦关键基础教育的育人功能要不断强化。主要体现在育人 “ 四环节 ” 的研究上。即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的研究。[7] [7]《意见》认为:强化国家课程研究,指导学确 校和教师准确 把握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 做好课程实施工作; ;课 加强地方课 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意见》认为:加强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研究,指导学校和教师不断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教育教学方式。《意见》加强作业设计和考试评价改革研究, , 指导学校和教师完善作业调控机制 ,创新作业方式,提升作业设计水平;考试评价改革研究方面,提高考试命题质量,推动建立以发素 展素 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二)创新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方式,主要围绕教研既有的实然条件和未来的应然条件选择。1. 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 、 有效性和吸引力 、创造力。《意见》强调关注学科、学段、教师实际情况的影响因素。强调教研的主要工作方式:即区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 20 年·106 ·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强调量化与质性结合的研究方式。[8] [8]2. 完善信息技术下和教育公平与均衡下的教研方式。《意见》强调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研模式改革。各地要对教研员每学期到学校讲授示范课、公开课,组织研究课,开展听评课和说课活动等提出明确要求;建立教研员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联系点制度, , 组织教研员到农村、 、 贫困 、民族、边远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持续开展教学指导, , 帮助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投入与评估经费投入保障,是教研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意见》强调:保障教研工作经费随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增加,确保教研机构日常运转和组织开展重要教研课题研究的经费需要,并对学校开展教研工作给予经费支持。《意见》还强调:教研工作要作为地方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内容,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其纳入督导评估体系,重点督导评估教研工作方向、机构设置、队伍建设、条件保障和教研工作实效等。强化督导评估结果运用,将评估结果作为评价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行为和对教研机构及教研员实施绩效奖励、评优评先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近年来,教研员的专业内涵、属性、标准及教研员专业伦理、职业道德的讨论一直持续。有学者认为:教研员应强调诊断和指导的职能,其专业价值应当像 “ 桥梁 ” ,引导教师从职业的此岸向彼岸 “ 渡过 ” ;像 “ 诊士 ” ,评估教师的专业状况并给出发展 “ 药方 ”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的正式颁布,明确了教研 “ 何为 ” 的实践性问题,也引导教研员的专业性、时代性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参考文献:[1] 梁威,李小红,卢立涛. . 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制度 —— 作用、挑战及展望 [J].课程 · 教材 · 教法 .2016(2).[2] 杨玉宝. . 教研服务应彰显普惠价值[N N ]. . 中国教育报, 2015-05-27(1).[3] 何文明. . 论教研员在校本教研中的角色转换和指导策略 [J]. 上海教育科研 .2012(5).[4] 曾海燕,张健,康世刚. . 教研员专业标准的研制与思考 [J]. 教育评论 .2019(10).[5] 卢乃桂, , 沈伟. . 中国教研员职能的历史演变 [J].全球教育展望 .2010(7).[6] 魏宏聚. . 课程范式转型与教研员角色重塑 [J].中国教育学刊 .2010(3).[7] 花文凤. . 我国教研员队伍建设研究 —— 现实挑战、基本状况及发展方向 [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9(1).[8] 郎镝等. . 学科教研员社会属性及实践策略研究[J]. 基础教育课程 .2018(10A).
篇五: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内涵与追求
程若干问题谈新华区教育局葛春雪课程问题居于核心地位• 课程乃是把宏观的教育思想、 制度和措施等与微观的教学实际、 学校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主要媒介和途径, 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一座桥梁。
课程究竟是什么• 我们试图要带给学生和学生最后实际经历与体验到的一切, 都是课程。• 课程是受教育者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 只有那些真正为学习者所经历、 体验、理解、 接受并内化了的东西, 才称得上是课程, 也只有在学习者主动获取经验的过程中, 才谈得上个性的充分发展。
教师要确立课程意识• 教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行为, 而是基于信念的行为。• 作为教师, 首先是一个教育者, 其次才是一个学科的教师。
不同的学科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使学生发展和成长为一个自由的人, 完整的人, 一个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民主社会的建设者。
学科教学的具体目标, 应该自觉地朝向这个最高的目标, 并使其作为一个步骤而存在。
• 教育是使人成为“人” 的事业, 其本意是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幸福。
我们的教育质量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或就业单位的录取(用)
通知书, 更是捧出一个个既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又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我们的教育质量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 评比时的数据, 更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 共创的人生体验。
• 课程不仅仅是课表上的科目, 除了各门课程的独特课程价值, 更应考虑课程的总体育人目标和各门课程的合力;• 课程不仅仅等同于教科书, 更应考虑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 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 课程与教学环境、 评价等要素,课程标准比教科书更重要。
• 课程实施不等于教教科书, 而是用教科书教,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备课程、 备方法、 备学生。
备课时反复回到课程标准、 对照课程标准; 加强不同课程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教某一学段、某一门课的教师同时需要了解其他学段和其他课程的标准和要求。• 加强学科的综合性:
就一门学科而言,注重联系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实际; 就不同学科而言, 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 相互补充。
课程理念的创新• 创新的学校观。学校是学习型组织, 是培养人的机构;学校正在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学校应该成为联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前沿阵地, 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 创新的课程观。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 更是“体验课程” ;课程成为一种动态的、 生成的“生态系统” 。
• 创新的教材观。坚持“教材是范例” 的观点;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中介” , 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 , 是进行交往的桥梁;教师其实就是一种最好的教材, 它的学识、 人品深深地影响着学生。
• 创新的教学观。课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学不再重教知识, 而是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 它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生命活动。
• 创新的教师观。教师要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课程知识的建构者;教师要由学生的“控制者” 变为学生的“促进者” “合作者” “引导者” ;教师还应是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批判者” 和“反思者” 。
• 创新的学生观。学生是有着完整生命表现形态的发展中的人, 具有生命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能动性;教育要关注生命本身, 关注生命的鲜活性、 体验性、 主体性、 独立性和完整性,为学生生命的充分发展提供一个广阔、自由的空间。
新课程“双基” 内涵• 强调基础性和发展性。
为学生打好终身发展的基础, 不仅仅是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还应当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 积极的探索精神、 坚持真理的态度以及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是新时期为学生全面打好基础的基本内涵。
用什么方法为学生打好“双基”• 这个问题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没有体验、 没有深刻理解的结果; 不追求结果的过程, 也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我们需要教育理念• 目前, 很多教师仍然在迷惑之中, 一个显著的表现就在于, 他们的教育不过是教育行为而已,而且是一种重复性的教育行为, 即教育已经失去了创新的活力。• 每个教师都需要教育理念的支持, 教育理念是他们从事教育教学的理论背景和力量的源泉。• 一个成功的教师, 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 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 终身学习-----就是把整个的人生, 所有的生活都变成有学习意义的生活。
这样的人生才是学习的人生, 学习的人生也是发展的人生。• 一个开放的心态, 一种认识的需要, 一种对发展的追求, 三者结合起来, 生活就会变成学习。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现代学校不仅仅是教师教书、 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师生生活、 成长的地方。• 要为教师创造有利于发展的生存空间, 让教师感到校园生活是幸福的, 快乐的。
他才能输出幸福, 输出快乐。
这个过程应当是:
学校人性化、 民主化管理——教师人文关怀体验——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热爱学生——与学生愉快地、 民主的交流——学生喜欢学校生活。
以人为本的教学• 教学过程——以人为本的教学就不应当把教学仅仅看成是一个认识过程, 难道教学过程不包括意志过程、 情感过程?• 教学目的——教学活动应当着眼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 但是不是更应当着眼于人的发展,并立足于人的发展呢?• 教学内容——人文课程不能忽视, 非人文课程要认真看待其所承担的人文教育义务。
• 教学方法——应立足于唤起学生自己生命与自己心灵的对话, 帮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灵魂的工程师, 而不是去取而代之。• 教学原则——人最奇妙的不是眼睛而是大脑, 最奇妙的不是“看得见” 而是“想得到” , 发展思辨才是更重要的。
“想得到” 不只是依靠逻辑、 推理, 还依靠感悟、 灵感。
朱永新和“新教育实验”• 核心理念之一:
为了一切的人, 为了人的一切。
教育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关注人的发展空间。
要关注学生和教师、 校长、 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
新教育实验的价值取向是“行动” , 只要行动, 就有收获。
• 核心理念之二: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目前以成败论英雄、 以金牌论英雄、 以升学多少论英雄的观点是错误的。
关键是教一些学生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
关键是怎麽样让学生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明天, 而不仅仅是辉煌的今天。
• 核心理念之三:重视精神状态, 倡导成功体验。重视精神, 就要让人们不断地感受成功, 从而不断地相信自我, 不断的挑战自我, 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核心理念之四:
强调个性发展, 重视特色教育。特色并不意味着圆满, 但特色就是卓越. 企业如此, 学校如此, 凡是莫不如此。
• 核心理念之五:
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
文化的发展是人类发展和延续的根基。
要想让我们的孩子、 教师能够真正的融入社会, 真正的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使命感、 正义感, 就要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阅读中外名著是对话的最好途径。
• 新教育试验的目的不单单是让人拥有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人拥有智慧。
知识并不等于智慧。
知识关乎事物, 智慧关乎人生; 知识是理念的外化, 智慧是人生的反观; 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 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 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 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叶澜和“新基础教育”• 把丰富复杂、 不断变动的课堂教学过程,简约化为特殊的认识活动, 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 隔离出来, 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 。
……它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 沉闷和程式化, 缺乏生气与乐趣, 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新基础教育的宗旨• 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 唤醒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生命, 让每一个人都真正“活” 起来。•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 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
新基础教育的追求• 四个“还给”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机充满成长气息; 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 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新基础教育” 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 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课堂教学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 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 而不只是局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 要深入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探究。
必须研究影响课堂师生状态的诸多因素, 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
理想的基准线• 活着(生存)
--------活得体面(生活)
--------活出意义和乐趣(生命)
。• 你要对世界始终怀有活泼泼鲜灵灵的兴趣, 给精神开辟出第二空间(事业为第一空间)
。
第二空间越大, 你的羽翼越丰盈, 你便越能品尝到世俗之外的快乐。
课堂活动的价值• 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 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地为什么; 不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精益求精, 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机会;不在于学校安排多少课程, 更不在于其基础型、 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 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 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 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 不在于学生考试得了多少分, 而在于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心; 不在于学校走廊上悬挂多少名人名言, 而在于学生对自己以及对身边的人和事有多少深刻地感受……。
课堂活动需要训练对于生活的探险• 让课堂活动充满生活的意蕴、 格调和情趣, 不仅在于追求课堂行为和事件的生活化, 更主要的是让课堂活动充满智慧的探险。• 课堂教学不仅具有传达知识的属性, 更具有启迪智慧的责任和使命。
课堂教学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 使人对人智慧的引导、 激发和唤醒, 是人们心灵的体操和精神的交流与对话。
课堂教学既要体现热爱和追求知识, 更要体现热爱和追求智慧。
因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 使文明积淀成人格。
21世纪的智慧宣言• 我们需要关于生命和心灵的智慧, 在面临知识爆炸的时候, 明晰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来指导人生道路。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 善待生命是一种责任, 也是一种智慧。
既有充分的知识,又有好的人生智慧的导引, 那就如虎添翼, 就会创造非同一般的人生, 就会成为值得人们仿效的楷模。
• 我们需要一种以人类作为终极关怀目标的智慧, 以使知识不至于成为毁灭的魔咒, 而成为人类的福音。• 我们需要行知合一的实践智慧, 能将“良知” 转化为真正的内在力量。
能够完成这一转换的, 只能是实践----实践的行为与实践的艺术。
• 我们需要一种高效的猎取智慧, 能够在信息和知识丛林中, 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有价值的知识。
仅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和信息, 势必会成为一个低效的人。而有智慧的人, 却可直接成为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主人, 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并因此而得到最理想的创造。
• 我们需要明断的选择智慧, 学会重视强势知识, 而淡化弱势知识, 舍弃无用知识。
一是有高度的创造性, 一是对社会有高度价值, 就能将之归于强势知识的范畴。
• 我们需要一种理性至上的批判性智慧,来避免外在和内在的各种错误。
在真理面前, 不仅严肃的批判他人、 更严肃的批判自己的精神, 就是批判性智慧的灵魂。
• 我们需要一种系统的整合性智慧, 能解决各种结构性冲突, 并将内外各种资源实现最优化。
“整” 就是整体和整理,“合” 是协调。
“整合” 就是将全部资源根据完整性、 系统化与有序协调的原则进行整理, 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 我们需要不断超越的创新智慧, 去开拓未来。
要将原来的灌输式学习, 改为研究性学习, 并进一步拓展为创造性学习。
体验和探究中获取知识• 体验是领悟与创造的前提。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可听、 可看、 可触摸、 可经历、可操作的机会; 尽可能把知识还原成原始问题或原始事实, 让学生面对需要去思考、 操作、论证、 讨论、 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 想方设法让学生去体验事实、 体验问题、 体验过程、 体验结论。所谓探究文化, 就是强调课程的科学性。
知识的课堂呼唤生活的根基• 生活世界是教育和教学的“母机” , 生活的故事是课堂行为和事件发生的“孵化器” , 是使课堂场景得以保持实践意蕴和生命格调的动力和源泉。• “学生” 这一概念的根本内涵在于学习人生和学会生活, 即学习和学会过有本领、 有意义、 有品位、 丰富多彩的生活。• 所谓生活文化, 就是强调课程的现实性。事实上, 教育和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主体性生活经验与能力、 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意义的活动。
生活与课堂链接• 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课堂教学就是一个由生活转化为知识, 而又用知识去认识生活的过程。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再现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既感受到课堂的丰富多彩, 又感受到生活的无限蕴含; 要求教师把抽象的、 死的、 发生或形成于昨天的知识、事件、 人物赋予生命活力, 把可能、 未来、 遐想引进课堂, 使课堂这个正在进行的“现在”能够包纳“过去” 与“...
篇六: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内涵与追求
dquo; 新基础教育 ” 推广性实验方案及叶澜 “ 新基础教育 ” 主要论点[来源:本站 | 作者:原创 | 日期:2011 年 2 月 28 日 | 浏览 149 次] 字体:[大 中 小]
“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实验方案
(初稿)
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仅要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不同学段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配置、教育质量之间的均衡,更要注重教育硬件与教育软件之间的均衡发展,克服当前过于强调学校硬件建设而忽视学校软件建设的现象。为此,我们决定在城区部分学校开展“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实验,力图促进学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更新,改善师生的生存方式,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教育内涵。
“新基础教育”实验项目,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领衔实施的一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项目。该项目从 1994 年开始,15 年来经历了探索性实验、发展性实验、成型性实验三个阶段,形成了丰硕的成果。“新基础教育”的宗旨, 就是要从教师与学生的生命整体性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尊重实践教育规律;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株洲市“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实验”工作由株洲市教育局总体负责,由株洲市教科院牵头协调,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教师工作科、教育督导室等部门以及城市四区教育局共同具体组织实施。
一.实验目标
通过因地制宜地推广“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已有成果,在城区部分中小学推动思想观念系统、教育活动方式、师生生存方式的更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
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探索出富有本地特点的实践“新基础教育”的基本策略、有效途径和工作方式。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塑造出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整体提升城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内涵。
二.实验内容
本实验立足于从学校整体改革的角度,重塑学校的教育文化,特别强调激发师生的内在潜力和生命活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享受教育的幸福。具体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 4 个方面:
1. 教育观念的系统更新。从未来性、生命性、社会性等三个方面来定位基础教育价值观;从主动性、潜在性、差异性等三个方面来明确基础教育学生观;从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综合渗透性等 4 个方面来构建学校教育活动观。
2. 课堂教学的系统改革。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克服教学过程中忽视人的生命价值的现象,从人的主体性出发,重新确立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的角色与任务,,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有向开放、交互反馈和集聚生成,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3. 班级建设的系统创新。立足于培养未来公民和培育独立人格的角度,来变革班级建设;将管理班级的权力、参与班级活动的权力、日常评价的权力真正还给学生;从独立性、凝聚力、创新活力和竞争实力等 4 个方面来构建班级文化。
4. 学校管理的系统变革。“新基础教育”将核心任务指向学校的内部管理而不是宏观教育管理的改革。学校领导要确立成人与成事相统一的管理价值观,
将形成新的管理秩序与推进制度变革结合起来,更新学校管理组织,凸显管理的学术性和专业化,实现教师角色由工具性向人性的回归。
三.实验措施
“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实验将作为我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考虑到我市的实际情况,该实验先在城市四区的部分初中、小学实施,取得有效成果和实践经验之后,再逐步在其他区县和学校推广铺开。为了保障本实验的顺利开展,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综合性措施。
1. 专家引领。“新基础教育”实验,是一项既立足于改革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又追求更新学校教育观念,提升学校办学内涵的综合性改革项目,在强调操作性的同时,还注重学术性和专业性。本实验的开展必须谋求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各位专家教授的理论指导和学术引领,必须建立专家定期指导机制,构建“专家教授—校长---教师”三结合的学术共同体。
2. 专场培训。认真做好“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培训工作,是实验能否顺利推广的前提条件。要制定具体可行的培训方案,安排必需的培训经费,组织有较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管理者培训、班主任培训和教师培训,培训的形式要多样化,培训的内容要理论与实际结合,培训的策略要强调问题导向和交流互动,可以将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3. 专项研究。坚持以科研课题研究来带动“新基础教育”推广实验。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将组织“新基础教育”实验专项课题立项申报活动,纳入全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范畴。各校可以根据本校情况,确立有针对性的研究课题,组织骨干人员,开展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加强对专项课题的过程指导和学术管理,使专项研究落实到实处。
4. 专题活动。围绕我市推广“新基础教育”的一些实际问题,定期组织专题研讨活动,诸如课堂教学研讨、班级建设研讨、办学思想研讨、教师专业发展研讨等等,在专题研究中发现总结成果和经验,帮助教师获得专业成长。
5. 专门督察。市教育局组织由专家教授、教研人员、优秀校长和教师组成的专家组,每年至少两次对实验学校的推广性工作进行全面的督察指导,及时纠正实验过程中的偏差,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指导学校和教师做好经验成果的积累,提炼和总结研究成果。
6. 专款保障。市教育局、区教育局和学校要设立专项经费,保障实验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市教育局主要负责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专家接待、大型培训、综合性活动等所需费用,各区教育局主要负责保障学校实验工作所需要的费用。
7. 专人管理。各级部门和学校要安排专人负责实验的推广工作。市教育局成立“新基础教育实验推广工作领导小组”,由钟燕局长担任组长,李建国副局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吴刘光明、王
迅、陈德蓉、陈捍东、王开和、丁文平以及城市四区教育局主管局长组成。成立实验项目实施小组,由丁文平担任组长,陈捍东、王开和、 刘骞晖、占忠建、肖耀华、黄子金、张建军、左梦飞、程
方、黄怀清、付 德、蔡建平、王薇、何其刚以及各实验学校校长为成员。
各区教育局和实验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配备精干人员,确保实验推广的顺利开展。
四.实验步骤
“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实验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梯度推进的实施策略,边学习,边培训,边实施,边总结,在实验推广过程中总体上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工作水平,形成新的学校文化。
1. 准备阶段(2011 年 1 月—2011 年 7 月)。首先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学校和教师知晓“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基本情况、核心理念、关键措施。其次要确定好实验推广学校,采取自愿报名和现场考察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一批城区初中和小学作为首批实验学校。第三要制定好工作方案,市教育局、各区教育局、各个学校都要制定好工作方案,要求操作性强,落实到每年的具体工作。第四要做好相关培训,邀请华东师大的专家教授来株洲进行多次培训。第五要落实好实验推广的所需经费。
2. 实施阶段(2011 年 8 月-2013 年 7 月)。首先要召开实验推广启动工作会议,营造氛围,落实任务。其次要做好“新基础教育实验”专项课题立项工作,明确各个学校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改革项目。第三要推动实验学校创新学校文化,形成“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学校文化,特别要引导校长走专业发展之路,争取成为“本土教育家”。第四要组建校际研究共同体,搭建各种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引导教师多学习、多反思、多研究、多交流,提升教师的文化内涵。第五要坚持重心下移,到学校开展现场研究,走进教师课堂,走进学生班级,从教学改革、班级建设、管理变革等方面,开展诊断与调研。第六要做好每年的阶段工作总结与交流,及时回顾与反思,发现问题,形成成果。第七要经常性地邀请专家教授到各个实验学校进行全方位指导,并组织人员参与全国性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性活动。
3. 总结阶段(2013 年 8 月-2013 年 12 月)。首先要求各个学校做好近 3年实验工作的全面总结,特别是实验成果的归纳提炼和工作成效的整理分析。其次要做好“新基础教育”专项课题的结题总结工作,按照课题管理的基本规范要求,对课题进行审查鉴定。第三市教育局对各个实验学校的实验推广工作进行全面评估验收,对各校的实验工作做出评价,评选实验先进单位和个人。
第四争取将全市的实验成果汇集正式出版。第五召开实验总结表彰会议,总结3 年实验工作,部署后阶段的实验推广工作,适当增加实验学校。
(2011 年 2 月 18 日)
附录一:
叶澜“新基础教育”主要论点
一.“新基础教育”宗旨:
要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
让教育还原为本色的教育,就是尊重、实践教育规律。
让教育成为接受者愉悦接受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
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
二.新基础教育三个转换:
1.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
2.改变学校日常的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实现实践层面上的转换;
3.转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实现师生生命在生存意义的转换。
三.新基础教育的四个“还给”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3、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
4、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四.“双七条”:实践“新基础教育”的标尺
课堂教学七条:
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分之一,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2.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状态;
3. 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
4. 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 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6. 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7. 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班级建设七条:
1、 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 班级管理中岗位设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3、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的均衡性;
4、 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造性和特色;
5、 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
6、 班级群体中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
7、 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
五.叶澜的重要观点
1、 在我看来,普通中小学是整个中国教育的基石,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未来的摇篮。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 21 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的核心任务;
2、 我把 21 世纪初中国学校变革的走向定为“实现转型”,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
3、 “新基础教育”课题组与实验学校的成员,正努力的把上述认识转化为实践形态,开展着创建新型学校的研究性学校改革实践活动。
附录二:
“新基础教育”教研组建设评价表
项目 指标 等级描述 A B C 一、教研组长 1、角色意识 (1)能带头做好教研组的日常工作和教学研究活动 (2)针对本组的特点,能调动教研组成员积极参与和有计划、有效地组织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包括组织学习活动、听说课研讨活动以及课题研究活动等 (3)能有创意地开展教研组活动,并关注和促进组内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实现发展 (1)能带头做好教研组的日常工作和教学研究活动 (2)针对本组的特点,能调动教研组成员积极参与,有计划、有效地组织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包括组织学习活动、听说课研讨活动以及课题研究活动等
能带头做好教研组的日常工作和按计划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活动
2、策划能力 (1)能把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落实到教研组工作中去 (2)研究关注本学科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将学科研究和校际学科现场研讨活动的主题、内容,迁移延伸伸到教研组内 (3)能够准确判断和分析教研组教师的发展状态,帮助教师实现个人发展规划 (1)能把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落实到教研组工作中去 (2)能够把握本学科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将学科研究和校际学科现场研讨活动的主题、内容,迁移延伸到教研组内 能把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落实到教研组工作中去
3、组织能力 (1)能明确教研组发展目标,善于调动和发挥教研组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地组织开展与目标实现相关的、有实效的活动 (2)善于和学校内的其他教研组学习、沟通,积极发挥本教研组在全校性教研活动中的作用,主动承担研讨任务 (3)善于利用各种校外资源和发展途径,组织教研组成员参与学习交流活动,推进教研组的发展,在区或更大范围内发挥积极作用 (1)能明确教研组发展目标,善于调动和发挥教研组成员的积极性,整合教研组的发展力量,组织开展与目标实现相关的、有实效的活动 (2)善于和学校内的其他教研组学习、沟通,积极发挥本教研组在全校性教研活动中的作用,如主动承担研讨课任务 能明确教研组发展目标,善于调动 和发挥教研组成员的积极性,整合 教研组的发展力量,组织开展与目 标实现相关的、有 实效的活动 二、教研活动 4、活动内容和次数 (1)能够保证每月在组内正常有序地开展一次校内“基地”听课研讨活动 (2)能够保证每月正常有序地展开一次组内专题学习活动 (...
推荐访问: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内涵与追求 基础教育 内涵 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