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五治融合”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7篇

“五治融合”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7篇

时间:2022-09-10 09:15:05 来源:网友投稿

“五治融合”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7篇“五治融合”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密 级: UDC: 本校编号: 10652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乡村治理“五治融合&rdq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治融合”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7篇,供大家参考。

“五治融合”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7篇

篇一:“五治融合”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分类号:

 密

 级:

 UDC:

 本校编号:

  10652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乡村治理“五治融合”中的问题与对策

 研究——以 B 镇为例

 研究生姓名:

  何求

  学号:

 20181252001865

 校内指导教师姓名:

  曹

 为

 职称:

 副教授

  校外指导教师姓名:

  肖大洋

  职务职称:

  副镇长

 申请学位等级:

 硕

 士

  专业方向: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论文提交日期:

 0 2020 年 年 6 6 月 月 2 20 0 日 论文答辩日期:

  0 2020 年 年 6 6 月 月 2 12 日

  万方数据

 论文独创性的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西南政法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于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西南政法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所送交的论文,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论文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向有关部门和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复印件和电子版本。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万方数据

 公 公 共 管 理 硕 士 专 业 学 位 论 文 文

  乡村治理“五治融合”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 以 B B 镇为例

  作 者 姓 名:

  何

 求

  指 导 教 师:

  曹

 为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万方数据

 1 摘

 要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从战略总体设计、实施方略与规划等层面做出了部署,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开展。为确保到 2050 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必须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这就要求构建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

 新时代乡村振兴,需要成熟的乡村治理体系支撑,当前国内研究的主流是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该体系对乡村有效治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笔者通过文献阅读、调查研究发现,乡村政治是实现乡村善治的关键,强化乡村党建,实现以乡村政治为关键核心的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五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更切合新时代乡村振兴实际,更有效解决自治、德治、法治各行其是、缺乏有效融合问题,实现乡村善治目标。

 本文选取 B 镇作为乡村治理研究对象,以“五治融合”创新理论为理论基础,采取文献研读、调查问卷、走访、系统分析等方法对 B 镇当前治理农村的做法及治理成果进行阐述,结合 B 镇治理实际,提出了以政治为关键核心的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治理体系。首先,政治是自治的引领。通过强化基层党建,推行”四议两公开”,通过标准的程序,推进村两委科学决策,科学制定务实有效合法的村规民约,更加有效地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其次,政治是法治的根本。针对当前农村法治薄弱、氛围不浓的问题,镇村两级组织设立网格管理中心、组建镇村法律服务机构,为村民提供法治服务;政法机关开展法治讲坛、送法下乡、流动法庭、扫黑除恶治乱等工作,让法治更接地气。再次,政治是德治的保障。党员干部带头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破除陈规陋习、封建迷信,组织开展尊法守法、感恩奋进、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评选,以先进带动后进,切实让德治发挥效用。最后,政治是智治的方向。党员干部带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继承发扬优良传统文化,以文化启智;创新方式方法,开展“农民夜校”、“田间课堂”,以实用技术辅智;建立健全智能化便民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智慧服务”。综上,通过乡村治理“五治融合”,实现乡村善治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五治融合 万方数据

 1 Abstract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and made plans from the aspects of strategic overall design,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and planning, so as to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overall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by 2050 and the comprehensive realization of the strong agriculture,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and the rich peasants, we must adhere to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e overall responsibility of the provinc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ity and county, which requires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ffective rural governance system. In the new era, Rural Revitalization needs the support of mature rural governance system. At present, the mainstream of domestic research is the integration of autonomy, rule of law and rule of virtue, which provides a rich theoretical basis for effective rural governance. Through literature reading and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 finds that rural politics is the key to the realization of good governance in rural areas, strengthening the party building in rural areas, realizing the five governance integration system of politics, autonomy, rule of law, rule of virtue, and intellectual governance with rural politics as the key core, more in line with the realit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more effectively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autonomy, rule of virtue, and rule of law in their own right, lack of effective integration, and realizing rural areas The goal of Village good governance. In this paper, B town i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rural governanc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ive governanc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study,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and system analysis are adopted to elaborate the current rural governance practices and governance achievements of B town. Combined with the governance practice of B Town, the five governance integration governance system of politics, autonomy, rule of law, Moral Governance and intellectual governance is proposed, which takes politics as the key core. First of all, politics is the guide of autonomy.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party building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carrying out the “four 万方数据

 2 discussions and two publicity”, promoting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of the two committees of the village through standard procedures, scientifically making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village rules and regulations , and more effectively playing the role of villagers" self-government. Secondly, politics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view of the current weak rule of law in rural areas and the lack of strong atmosphere, the township and village level organizations set up grid management center, set up Township and village legal service institutions to provide legal services for villagers;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organs carry out the work of the rule of law forum, sending the law to the countryside, mobile court, anti crime and anti chaos, so as to make the rule of law more grounded. Thirdly, politics is the guarantee of the rule of virtue.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should take the lead in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breaking away from the stereotypes and superstitions, organizing the selection of law-abiding, grateful and progressive, star rated civilized households and the most beautiful families, so as to promote the backward with the advanced and make the rule of virtue work effectively. Finally, politics is the direction of intellectual governance.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take the lead in learn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al knowledge,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nlightening people with culture; innovating ways and methods, carrying out “night school for farmers” and “field class”, assisting people with practical technology;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intelligent service platform for the convenience of the people, and providing “intelligent service” for the masses. To sum up,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five governance integration” system of rural governance, the goal of rural good governance can be achieved.

 Key words:

 :

 Rural Revitalization; ; rural governance; ; five governance integration

  万方数据

 1 目

 录

 一、绪论

 ................................ ................................

 1 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2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8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8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

 9 9

 (一)基本概念 ........................................................ 9 (二)理论基础 ....................................................... 11 (三)“五治融合” ................................................... 12 三、B B 镇“五治融合”现状

 ................................ ................

 14

 (一)B 镇概况 ....................................................... 14 (二)B 镇党组织建设情况 ............................................. 14 (三)B 镇自治情况 ................................................... 15 (四)B 镇法治情况 ................................................... 17 (五)B 镇德治情况 ................................................... 19 (六)B 镇智治情况 ................................................... 21 四、B B 镇“五治融合”存在的问题

 ................................ ..........

 22

 (一)B 镇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 22 (二)B 镇自治存在的问题 ............................................. 23 (三)B 镇法治存在的问题 ............................................. 25 (四)B 镇德治存在的问题 ............................................. 26 (五)B 镇智治存在的问题 ............................................. 27 (六)“五治融合”存在的问题 ......................................... 28 五、B B 镇“五治融合”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

 29

 (一)政治引领不足 ................................................... 29 (二)自治基础不牢 ................................................... 30 万方数据

 2 (三)法治保障不完善 ................................................. 32 (四)德治先导作用不强 ............................................... 33 (五)智治主导力量欠缺 ............................................... 34 (六)融合机制有待完善 ............................................... 35 六、国内乡村治理经验借鉴

 ................................ ...............

 35

 (一)枫桥经验 ....................................................... 36 (二)蒲江经验 ....................................................... 37 七、...

篇二:“五治融合”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引领“五治融合”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xx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部署要求,坚持统筹谋划,紧密衔接,协同落实,扎实推进党建引领“五治融合”各项任务落细落实,基层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一、坚持高站位推动,全面凝聚“五治融合”强大合力 xx高度重视党建引领“五治融合”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安排、同部署,从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宣传引导入手,全局谋划、集中部署、统筹推进。

 (一)压实责任增强“执行力”。一是压实领导小组主体责任。深刻把握中央和省委政策,及时传达学习市委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专题部署“五治融合”工作,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细化量化 5 个方面 24 项 150 条具体措施。成立由 xx 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设立“一办十组”,明确工作责任,全方位推动工作落实。二是压实县级领导包抓责任。把“五治融合”纳入县级领导联系包抓乡镇内容,结合阶段性重点工作,集中开展“大调研”活动。上半年,每名县级领导均深入联系包抓乡镇开展了 1 轮调研督导,全面了解基层动态,精准把握工作进度,确保“五治融合”工作有序推进。三是压实责任单位行业责任。建立提醒督办、月调度、对账销号“三项制度”,各牵头单位严格对照目标任务,制定专项方案,明确阶段性任务指标,先后召开 1 次全县推进会、5 次专责组协调会部署推进各项工作任务。

 (二)督查指导强化“推动力”。一是明察暗访促动。由县委常委带队,成立 6 个督导组,对全县“五治融合”工作推进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对发现问题进行现场督办,按照“一次通报、二次约谈、三次问责”要求,推动“五治融合”各项任务落实落地。二是三色管理驱动。对各乡镇推进“五治融合”情况实行“红黄绿”三色管理,对督查结果为“红色”的乡镇纳入重点管理,督促整改提升;累计两次考核为“红色”的,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三是督导问责推动。综合各督导组、专责组调研督导情况和明察暗访结果,对发现问题现场指导后形成情况通报及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时间,限期对账销号,通过提醒督促、现场督办、限期整改等方式,及时纠偏,保证工作质量。

 (三)宣传引导提升“影响力”。一是抓好示范引领。按照“重点培育、打造精品、树立样板、扩面提质”的原则,选树条件成熟的 xx、xx、xx、xx、xx 等 5 个村作为县级试点,为全县推进“五治融合”打造可学、可看、可比的样板,发挥示范引领、典型带动作用,保障全县整体工作有序推进。二是抓好走访宣讲。组织包村干部、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驻村帮扶工作队、村民代表、网格员集中走访入户,收集社情民意、排查风险隐患、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宣讲“五治融合”相关内容,让“五治融合”家喻户晓。三是抓好媒体宣传。利用“甘肃党建”信息化平台、“xx 党建”微信、xx 融媒等平台开辟宣传专栏,广泛宣传各基层党组织引领“五治融合”的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

 在省市县各级平台累计发布信息 58 篇,其中 1 篇被《党的建设》杂志采用,各乡镇、各部门单位在微信平台上发布宣传信息 180余篇,营造了上下齐心、全民参与、广泛支持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高标准要求,全面推进“五治融合”任务落实 坚持抓党建、强治理、促和谐相统一,注重实干实绩,以“钉钉子”精神抓好“五治融合”各项任务落实,确保体系健全、机制完善、保障到位、强化实效,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一)建强基层组织,增强政治引领能力。一是优化基层治理体系。深入开展基层党建“五聚焦五提升”行动,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健全完善村(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机制,全面构建“村党组织村民小组(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治理体系,应建尽建率达到 100%。二是建强基层治理队伍。着眼选优配强基层治理骨干队伍,配备专职社区工作者 40 名、专职村文书 177 名,切实充实工作力量;着力优化“一肩挑”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对表现突出的及时提拔重用,对不适应工作,群众意见大的按程序免去职务,推动基层干部积极担当作为;全面推行“大党委”制建设,推动机关党员干部下沉基层,2514 名党员干部到社区开展“双报到”活动;着眼基层干部队伍能力提升,开展“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计划”,新一届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专题培训有序开展,村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正在积极筹备。三是夯实基层治理基础。组织开展“我是党员十带头”行动,全县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到宣传发动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中,在党建引领“五治融合”中做示范、树标杆。

 探索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途径,完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核查工作,全县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 5 万元以上,有效夯实了基层治理基础。

 (二)构建法制体系,增强法治保障能力。一是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将 xx 个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拓展为 31 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在 xx 个村(社区)普遍建立了法律援助联络点,覆盖城乡的法律援助体系基本形成。二是加强普法宣传教育。192 个村(社区)法治图书角全部建成,实现全覆盖,开展了“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律师送法到基层”等专项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律师进乡村、进企业开展法治讲座 29 场次,法律咨询 680 人次,开展以案释法 56 场次,举办法治培训班 2 期。三是加强公共法律服务。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三网融合”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各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配备“小律智慧普法与公共法律服务自助柜员机”19 台,健全乡村法律顾问制度,为服务农业农村的重点企业开展“法治体检”15 场次,有效提升了公共法律服务水平。

 (三)倡导文明风尚,增强德治教化能力。一是深入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全面推进“德育 xx”建设,集中力量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示范点 28 个,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进万家”、全民阅读、全民健身等群众文化惠民活动 400 多场次,送电影下乡 2175 场次,开展各类宣讲活动 360 余场次,受众 3万余人次。二是深入开展“三创五评”活动。推荐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4 人,甘肃省“最美人物”1 人,“新时代甘肃好少年”2 人,“新时代 xx 好少年”5 人,xx 市身边好人 2 人。组织

 先进典型人物开展巡讲 65 场次,展播先进事迹 100 余次。三是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出台《xx 治理高价彩礼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作用,破除天价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农村红白事成本节约 30%以上,逐步形成了弘扬新风正气、倡导乡风文明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健全自治组织,增强村民自治能力。一是在健全机制上出实招。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细化完善村民自治章程,落实村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在 xx、xx,xx,xx 等村(社区)进行试点,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走深走实,目前全县有 53 个村健全了各类村民自治组织,达到 xx%。二是在民主议事上用实劲。规范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和“三议五会”工作法,严格执行党务、财务、政务、事务、服务“五公开”制度,对村务公开的内容、公开栏的设置以及公开的方式进行全面规范。组织全县 192个村(居)民委员会主任进行协商议事专题培训,对协商的主体、内容和形式进行明确。三是在服务群众上求实效。健全村“两委”班子服务群众机制,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深入推进乡村建设,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举好旗、领好路。加快建立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社区自治组织的“五社联动”机制,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五)优化信息平台,增强智治支撑能力。一是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深入开展“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年”和“优服务

 提效能树形象”活动,县级综治总平台、综治分平台、公安分平台“一总两分”三个平台全面上线运行,接入一二三类视频资源3502 路,实现联网视频资源互联共享。加快推进“雪亮工程”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建成视频监控前端点位 398 路,顺利通过市级验收。二是推进“一体化”便民服务。持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行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便民事项“一机办理”和利益诉求“一键直达”,“做好社会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化解、督促督办工作。三是推进“信息化”办理模式。充分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加大“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白银综治分平台”宣传培训指导、推广应用,两大平台用户达 4055 个,累计录入事件、信息 xx 万条。全面推广使用“码上反映”民情直通平台,张贴二维码 11260 张,受理群众各类问题诉求 650 件,已办结 536 件,结案率达 xx%。

 三、坚持高效率衔接,全面提升“五治融合”工作实效 建立牵头抓总、上下联动、统筹兼顾的“五治融合”工作体系,切实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工作格局,全力推动“五治融合”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一是注重牵头抓总。建立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五治融合”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抓总作用,认真履行组织协调、沟通衔接、督促落实等工作职责,推动“一办十组”和各督导组高效运转。每月组织牵头单位和乡镇召开 1 次调度会,及时掌握工作推进情况,研究解决发现的问题,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注重上下联动。建立跟踪督办机制,将“五治融合”重点任务分解到单位、到村、到人,明确工作时限和任务指标,对各项具体任务进行全程调度、跟踪督办,一项一项抓推进,一件一件抓落实。基层党组织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和困难,及时向上反馈,相关责任单位尽快协调解决,实现县乡村三级联动一体推进。

 三是注重统筹兼顾。实行联络员制度,每个成员单位确定 1名“五治融合”工作联络员,定期报送进展情况,随时协调重要事项。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工作实际,坚持“对标推进”,统筹协调各项工作进度,着力提升工作实效,形成全县“一盘棋”、合力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总体来看,xx 党建引领“五治融合”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问题和不足: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部分党员干部简单地把“五治融合”理解为综治维稳、矛盾化解,没有从全局高度认识基层治理工作;二是资源整合不够有效。各部门单位还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力量整合上没有拧成“一股绳”;三是工作推动不够有力,一些乡镇工作还停留在会议安排上,在各项细节性工作上进展不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落实好市委关于“五治融合”的部署要求,深入开展党建引领“五治融合”行动“集中推进月”活动,进一步创新举措、强化宣传、严督实导,点线面一齐发力全面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落细、见功见效。

 一是“面上”工作再加力。全面加强理论学习,集中开展一轮凝聚共识“大学习”,通过集中学习、党课辅导、研讨交流等

 形式,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中央《意见》,认真学习市委党建引领“五治融合”工作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全面加强教育培训,集中开展一轮能力提升“大培训”,根据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年度培训计划,对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村“两委”班子成员、专职社区工作者开展集中轮训,指导乡镇党委对其他村、社区干部进行兜底培训,9 月底前培训计划全部完成。全面加强督查指导,集中开展一轮全员参与“大推动”,各督导组开展一轮专题督导,专责组开展一轮专题调研,逐村逐社区督查调研指导,坚持以督促干、以考促优,推动各项重点任务向纵深推进、提质增效。

 二是“线上”责任再压实。牵头单位在做好本单位“五治融合”重点任务的基础上,真正负起责、牵起头,定期召开专责组工作会议或协调会,听取配合单位“五治融合”任务落实情况,研究解决突出问题,组织配合单位向中心聚焦、向实处发力,全力推动工作落实。配合单位主动认领任务,抓紧启动部署,全力推动“五治融合”各项目标任务,特别是今年确定的 78 条任务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乡村两级立足村情民意,建立“五治融合”重点任务清单,明确细化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着力在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凝聚力、提升自治组织和配套组织工作效能、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培育群众“主人翁”意识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点上”作用再发挥。进一步发挥帮扶单位助推作用,组织帮扶单位到联系村开展 1 次“六个一”活动,共同解决存在

 的突出问题,督促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每月至少走访一遍“三类户”和特殊困难群体,每季度至少排查一遍矛盾纠纷隐患,充分挖掘帮扶单位资源力量优势,为帮扶村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发挥支部书记带头作用,每名村(社区)书记带头认领“五治融合”突出问题,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解决一批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治理难题。进一步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持续深入开展“我是党员十带头”行动,广泛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组建基层治理小分队,引导广大党员在“五治融合”中当先锋、作表率,带动广大群众成为辖区事务的参与者、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基层治理的贡献者。

篇三:“五治融合”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村五治融合创新基层治理 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积极建设平安和谐幸福新村,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努力打造“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融合的文明村,结合本村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为重点,推动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保障支持、基层民主自治、社会组织协同、群众积极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格局。大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提升基层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和服务管理水平,努力实现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文明法治、基层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组织的领导。乡村治理要坚持党组织的领导,使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在农村工作中得到体现,从而确保乡村治理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能落到实处。

 (二)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本地实际,尊重群众的选择,从群众需求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重点,面向全体

 群众,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入手,为群众排忧解难,搞好各项便民服务,使群众安居乐业。

 (三)坚持民主自治。通过村民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实现民主自治,使农村的综合社会功能不断得到强化,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进而提高乡村社会治理水平。

 (四)务实推进注重实效。从本村实际出发,着眼长远科学统筹,有序推进,务求实效,积极探索适合本村情况的方法、途径,努力解决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总结新经验、新成果。

 (五)创新引领示范带动。准确把握基层社会治理总体要求,学习借鉴其他乡村治理的经验和做法,破除制约乡村社会治理的认识误区,树立良好口碑形成多方支持、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三、工作目标 以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更加完善,职能定位更加清晰,民主管理更加规范,服务保障更加到位,治安状况更加安定,稳定形势更加巩固为总体目标,实现零发案、零犯罪、零事故、矛盾零上交,打造乡村社会治理示范村,引领带动全村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整体提高。

 四、工作措施 (一)以政治建设统领全局。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战斗

 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规范做好“三会一课”和“四议两公开”,加强支部建设,不断增强支部战斗力和凝聚力。同时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建带群建促治理机制,推动群团组织主动融入基层治理实践,发挥群团组织群众基础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凝聚群众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一是筑牢党群服务中心治理阵地。推动治理和服务关口全线前移,把党群服务中心建成政务、法律、调解、社会、文体等各类为民服务资源的“集结地”;建立“1+1+N”治理网格。“1”是党支部,“1”是村干部,“N”是党员、村民代表等。支部书记为网格长,负责按照上级要求,合理部署,将本村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村干部负责村集体日常工作落实,信息收集和分类整理以及宣传工作;党员负责向群众正确宣传村党支部的目标举措,帮助群众解决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村民代表负责所包农户的信息收集,代表村民提出意见建议。

 二是用好“五字工作法”。为了提高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这三支队伍的治理能力,党支部采用“五字工作法”—“访、定、选、联、帮”。“访”是遍访、细访,每名村民代表分包 10 至 15 户,坚持每月走访 1-2 次,去群众中访出问题、访出矛盾、访出意见;“定”是针对解决访出的问题、矛盾、意见,由村两委会商议,定方案、定责任、定目标;

 “选”是选人去执行定出的方案、目标和责任,选的人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可以是战友、同学、朋友等;“联”是党支部联系“两委”干部,“两委干部”联系党员、村民代表,党员、村民代表联系群众,是一种全覆盖的网格化的治理模式;“帮”是党员要帮助解决访出的问题、矛盾、困难,口号是“有困难找党员、要服务找支部”。

 以科学的管理,通畅的渠道,规范的制度,明确职能,责任到人,落实落细,发挥了及时发现问题、快速解决问题的优势,提高治理水平和效能。

 (二)以法治建设规范秩序。依法治村,让村规民约规范化、特色化,注重依法治理,发挥“法治”核心作用,以法治思维提升服务办事能力。

 一是加强法治队伍建设。重点培育一批以村两委班子成员、网格员、村民小组长等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充分发挥“法治带头人”带头人学法用法意识。

 二是加强普法宣传。以支部主题党日、村民代表大会、院场会等载体常态化开展法律知识讲解、法律咨询等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土地承包、婚姻家庭、赡养继承、交通安全、劳动保障、民事纠纷调解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三是组建法治宣传队。选取 3-5 名有公信力和威望的老党员、老村干组成,以党员群众活动中心为阵地,佩戴“红袖标”,参与本辖区的法治宣传、法治教育帮扶等工作。

 (三)以德治建设抓源治本。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爱心超市”积分制为抓手,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通过德治建设,提高群众的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妇女模范”等评选活动,家风家训挂牌活动,每户建立户诚信档案,促进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良好乡风文明,不断完善社会文明诚信体系建设,倡导文明新风尚,弘扬崇德向善,实现德治扬正气的和谐新新农村。

 (四)以自治建设激发活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参与的自治模式。

 一是加强红白理事会建设。成立以支部书记为会长,老党员、退休村干、村民代表、小组长、有名望人士为成员的红白理事会。明确组织形式、工作范围、操办事务等,制定统一规范的红白事宜办理流程,明确理事会掌握信息、主动介入、调表备案、事主确认签字等路径。

 二是 建 立调解委员会。调解委员会主任由村支部书记兼任,副主任由治保主任兼任,成员由网格员、老干、小组长、老党员构成。设立矛盾纠纷调解室、专职调解员和信息员,有标牌标识,有配套的上墙制度,有规范的调解文书和工作台帐。注重发挥村规民约、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切实解决因土地征用、婚姻家庭、邻里矛盾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立四级调解机制,一级调解

 由调解员入户调解,二级调解由治保主任带领委员会成员入户调解,三级调解由支部书记召集当事人双方在村调解室进行调解,四级调解由镇综治办、司法所、驻村国干到村主持调解。真正做到矛盾不激化、问题不上交,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纠纷无后患的和谐美丽平安村。

 四是 建设一支群防群治队伍,同时整合群团组织、乡贤人士、社会专业力量等社会资源,充分发动社会力量,积极主动参与治安巡逻、防火灭火、抗震救灾、平安宣传、交通疏导、环境整治等社会治理服务。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做到人人都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五)以智治建设增强动能。整合发挥各类物防和技防作用,将全村编织成一张多功能的安全网。全力抓好“雪亮工程”建设,在村主干道、重点部位实现视频监控无盲区,打造一张无漏洞社会治安防控“天网”。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明确建设目标,制定工作计划,层层分解建设指标,定时、定人、定事抓好落实,有重点地开展工作。

 (二)采取多种形式,搞好宣传教育。要广泛宣传开展社会基层治理的重要意义,积极动员广大群众支持和参与活动;广泛宣传社会基层治理的内容,在全村上下形成家喻户

 晓、人人参与的局面,营造良好的氛围,推进活动深入开展。

 (三)严格标准,稳步推进。社会基层治理活动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坚持标准、严格要求,村领导小组将根据建设的完成情况,定时对活动进行检查和推进,推动乡村治理活动健康有序发展。

篇四:“五治融合”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论探索》2020 年第 1 期(总第 241 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内在逻辑与推进路径〔摘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不仅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推进提速提供了基础性制度支撑、公共政策导引与内在动力支持,而且其日臻完善和成熟的理论体系,为揭示和诠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性、重要性与可行性提供了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及其传播体系的内在表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厘定、路线图及时间表的确定,为其实施路径提供了全新选择,这就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着眼点;以破解“五最”难题为抓手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切入点;以“四个精准”对接为效度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着力点;以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为动力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点;以治理考评结果运用为基准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加速点。〔关键词〕社会治理,市域社会治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20)01-0013-10徐汉明(中南民族大学,武汉 430074)〔收稿日期〕2019-11-0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社会治理法学原论” (16@ZH024),负责人徐汉明。〔作者简介〕徐汉明(1951-),男,湖北鄂州人,中南民族大学特聘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暨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负责人,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纳入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战略部署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2019 年 12 月 12 日召开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强调,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既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抓手,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市域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在市域层面的空间表达,既具有国家治理“规定动作”的普适性,又具有市域社会治理“自选动作”的独特性。如何揭示和诠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范畴的科学内涵及其质的规定性,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谋略、政策、规则及其行动提供智力支持,从而为市域范围内压实治理主体的治理责任、凝聚共识、调度资源、释放潜能、激发活力提供学理支撑;如何运用市域资源禀赋、制度安排的比较优势,妥善处理市域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县域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的关系,为市域治理在把握机遇、有的放矢、谋划政策、实施行动方面精准发力,有效发挥市域社会治理承上启下的地位及其功能作用;如何使中央有关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战略布局在市域范围内精准对接、有效展开,形成市域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的有序衔接,市域社会治理与县域社会治理有效互动,市域社会治理与基层社会治理有为落地,从而为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法治体系与法治能力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拓宽渠道、提供新的路径选择。回答上述问题需要加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为此,笔者尝试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不同角度提出些许见解,以求教于同仁。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研究专题13 · ·

 《理论探索》2020 年第 1 期(总第 241 期)一、市域社会治理的内涵市域社会治理是涵盖“市” “市域” “市域社会”“社会治理”多类范畴所构成的一个范畴体系。在公共行政管理话语体系中,市通常被理解为一个行政区划概念;在法律范畴内,市被定义为由法律制度框架所界分、确定及其职权分配所构成的权力运行体系。依据行政区划级别的不同,中国的市可以划分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由于地级市具有一定规模,在中国的市中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是一个比较特定的行政层级,其治理事务具有特殊性。为此,我们觉得应该从地级市这个层面理解市域社会治理中的“市”,即市管县体制下的地级市。对于市域的具体理解,学界有两种比较典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市域”是一个城市概念。由于市域与县域相对,而县域包括了农村部分, “市域”则是指市级政府所辖区域内除了县域之外的部分,也就是城市区域。另一种观点认为, “市域”是一个地域概念,它是指以地级市为行政区划所确定的区域范围,包含市、县、乡、村在内的所有区域范围。笔者认为,市域不仅是一个城市概念,而且是一个地域概念,其既包含以行政区划范围为基础所确定的地域范围,即地级市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地域范围,又包含城市及其市辖区域的县域范围。由此,对市域社会的含义可概指为,以市为行政区划的地域社会,是具有区域性、层次性、综合性、集聚性、扩散性等特征的社会系统,是一个功能比较完备和健全的社会系统单元。依据市域的地域范围,可以将市域社会总体上划分为两个系统,即城区社会和县域社会。目前法学界、法律界对于社会治理的解构一般按照法制度经济学视角划分为多元主体的结构系统。结合公权力大系统之中的政法综治子系统的职能及其运行机制,笔者认为,社会治理概指在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系位阶下,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1〕49 进程中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一系列活动及其过程。它要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功能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逐步形成,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以下简称“五治融合”)的社会治理方式逐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逐步形成,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跃上新台阶,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到本世纪中叶社会治理现代化全面实现,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全面建成〔2〕 。作为社会治理大系统之中的市域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活动在市域范围内的逻辑展开,是社会治理理念确立、社会治理目标细化、社会治理工作布局实化、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方式转型、社会治理政策行动提速、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实践表达。其具有如下特征:(一)治理结构具有层级传递性、相对单独性、对外开放性市域社会治理处在国家治理与县域治理及基层治理的中枢承接地位,其职能体系与上下层级结构之间构成密不可分的衔接、传递与实施体系;其自身区域范围、制度结构、资源禀赋及其治理空间的确定性使得对自身治理事务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具有相对独立运行的特点,因而表现出治理决策过程的“游刃有余”,治理效能则呈现出由中心向边缘传递辐射而形成同频共振的递增效应。市域社会治理具有层级结构的运行特点,还兼有层级范围内的扁平化管理的开放性,这使得市域社会治理能够获得更多的治理资源及其信息,常常因分享外部传递的治理经验、政策、方法乃至立法经验以弥补自身治理资源禀赋的不足。这三个特性的交织互动使其能够获得更多治理资源的投入,有效分散治理过程中潜在的或正在滋生或突发的治理风险,减少因治理层级及区域空间相对狭小、治理空间封闭性导致治理效能的执行成本、协调成本、监督成本,破解市域社会治理的“边际收益递减”难题,实现治理效能的“帕累托次优”状态。因此,其治理新鲜经验和治理模式常常被中央作为推动全局性治理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行动或治理方案。(二)治理资源禀赋的独特性、可相容性、效用放大性市域要素资源禀赋不仅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质量和可持续性,而且影响和制约市域社会治理的方向、重点、规划、行动、政策及其效能的实现。任何违背治理资源禀赋独特性规律、人为放大治理的主观设想,只会受到治理规律的惩罚。在中国现阶段国家治理、社会治理阶段性同质化的条件下,各独特的市域治理单元要破解的难题是从实际出发,形成市域各具特色的“民呼我应”治理方案及治理行动。比如:湖北省武汉市水资源禀赋丰厚,因城市规划发展的“短视行为”所带来的社会治理诸多难题以及突发事件风险的显性化问题,成为其“民呼我应”治理的新话题,即唯有治理方略的现代化与城市规划、公共设施建设、城市发展统筹谋划,方能破解武汉内涝导致“威尼斯”现象频繁出现,从而有效预测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研究专题14 · ·

 《理论探索》2020 年第 1 期(总第 241 期)预警预防权力机关运行停顿、公共交通秩序混乱、市民生活失序及局部地区人身、财产、公共秩序骚乱现象滋生等难题。(三)治理空间的多维性、区域的叠加性、效度的互动性就市域治理而言,其管辖范围内聚集了政治、经济、文化、产业、金融、商贸、人流、物流等各类治理要素,具有完备的党的组织、政府、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等治理主体,同时兼具城市与乡村两个系统,是一个相对完整、开放互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社会治理生态系统,因而在空间上是多维的。其居住空间、生产空间、交换空间、生活空间、街头空间等治理事务的独特性与交织性,增加了市域城区治理的难度。(四)治理规则的融合性、政策的引导性、地方法制创制的引领性一方面,市域层面拥有有效解决社会治理中重大问题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资源体系与动员能力,具有地方立法、主导发展规划以及灵活选择治理模式等治理方式有序转换的调整空间。另一方面,其直接面向基层,对社区治理需求信号、治理难点及治理隐患及时捕获、反应敏捷,因而制定的治理政策、规划、方案、措施使其治理的针对性、及时性、效能性能够协调平衡;在探索“五治融合”〔3〕 治理体系创新方面,更具有国家法实施,地方法跟进,社会自治法规范,行业规章协调,城市公约、社区公约、道德规范融合的条件及优势。(五)治理目标的坚定性、方式的适度性、谋略的灵活性伴随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发展过程中围绕工业、教育、医疗、民生等空间发展布局中的“短视行为”带来诸多治理难题,即环境污染、食品卫生安全风险突出,弱势群体的生存与保障问题凸显, “城市病”问题理不清剪不断,管理体制机制缺陷滋生自然犯罪、超自然犯罪,以及卖淫、嫖娼、赌博等易发高发,城乡结合部管理缺位使得恶势力、黑社会固态复萌,社会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等在市域范围内持续呈现,等等。面对这些市域社会治理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既不能简单临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治理模式,又不能沿用传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所固化的治理方式,而需要科学谋划治理目标,设定与市域社会市情、社情、民情相适应的路线图、时间表,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最恨、最烦、最难、最急、最盼”(以下简称“五最”)问题出实招、见实效。与此同时,市域相对于国家层面,在政策的试错性上具有更大的容错空间和转圜余地,应当鼓励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遵循及其核心要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发展与各项管理活动,形成了一整套与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相匹配的社会治理理念、策略、政策、制度及其方法。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管理理念、制度、方法呈现出一些不适应不协调的状况。为此,199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明确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同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走上法制化轨道。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社会管理”的概念。党的十六大提出“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大提出“四个加快形成”① 的部署,强调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强调“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建议)》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实现社会充满活力、安定和谐”。2016年 10 月,习近平在给全国综合治理江西现场会的致信中明确提出“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以下简称“四化”)〔4〕 。2017 年 9月,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习近平在全国政法综治工作“双先表彰会”上提出“提高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水平”。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强调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社会治理“四个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研究专题15 · ·

 《理论探索》2020 年第 1 期(总第 241 期)体系”建设 ②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

篇五:“五治融合”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dash; 1 —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验信息八篇

 目录

 法治统领信息支撑 一体运行 高效治理全面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1 争当市域治理现代化排头兵 ............................. 3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 5 “五治融合”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 8 实施“点线面”一体化工作法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 10 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 15 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 18 六增六提持续推进全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19

 法治统领 信息支撑 一体运行 高效治理全面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以来,立足省会城市定位,高起点谋划治理思路、设定治理任务、规划治理路径,高标准、大力度、快节奏推进试点工作强势开局。

 — 2 —

 一、压实治理责任 率先在全省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市级40个主要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并运行协调机制、评价体系等规范标准,切实提高试点工作运行效能。

 二、明确治理任务 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的实施方案》,围绕发挥“五治”作用、防范五类风险、提升五种能力、完善五项机制、加强五大建设等5大课题,确定25项总体任务,形成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合力。瞄准治理体系现代化、工作布局现代化、治理方式现代化“三大目标”,制定试点工作任务责任清单,量化101项任务指标,实施项目管理、挂图作战。

 三、夯实治理基础 深入推进以“四化四有四联”为标准的四级综治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实体化、实战化的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平台。配齐配强全市58个乡镇、54个街道112名政法委员,组织开展政法委员“线上培训”,全覆盖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四、提升治理水平 以乡镇街道综治中心为平台,进一步细化8304个网格、配备11044名专兼职网格员,全面动员、全员入格,织牢织密社会治理防控网;同时,依托“红色矩阵”“十户六联”“红袖章”等基层治理模式,广泛发动群众力量参与联防联控,有力淬炼和提

 — 3 —

 升了基层治理水平,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经受了考验,并不断完善提升。

 在市域社会治理的探索与实践中,我市充分发挥大数据、信息化等现代科技优势,依托“12345”民情通服务热线、三维数字系统、综治信息系统、“雪亮工程”等社会治理信息管理平台,全面打造法治化统领、信息化支撑、一体化运行、高效化治理的新模式,有力提升了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走出了一条现代化中心城市社会治理的新路子。

 争当市域治理现代化排头兵

 2020年,我市各级各部门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全省建设平安浙江工作会议精神,乘势而为、乘胜前进,推动平安建设继续走在前列,为建设“重要窗口”的示范样本护航添彩。

 一、坚决扛起建设“重要窗口”示范样本的政治责任,以更高站位谋划推进平安建设 全面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更高站位谋划推进平安建设,进一步锚定平安坐标、彰显平安作为、展示平安形象,全力争创平安中国示范市、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和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让更多人既能在我市“看

 — 4 —

 见美丽中国”,更能“感受中国之治”。

 二、全面落实“两手硬、两战赢”的各项要求,以更大力度服务保障高质量赶超发展 针对国际疫情持续蔓延、输入风险持续增大、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等态势,全力以赴防疫情、保平安、稳发展。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织密精密智控网;化危为机提升护航水平,研究应对“疫后综合症”,继续保持对涉疫情类违法犯罪活动的严打高压态势,为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主动靠前优化法治服务,深化“三服务”、奋战“五个年”活动,深入开展执法司法规范化水平提升年活动,扎实推进诉源治理,打造更高水平的法治营商环境。

 三、全力冲刺平安建设“十四连冠”的既定目标,以更严标准打造平安中国示范区的先行区 聚焦关键处、找准着力点,筑牢筑稳风险底线,全力防范化解政治安全风险、社会矛盾风险、经济金融风险和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决战决胜扫黑除恶,持续保持强大攻势,强力推进“依法打深打透大要案”等“十大专项行动”,加大专案攻坚、线索核查、“打伞破网”、“打财断血”及行业整治力度,健全打击、整治、管理、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扫黑除恶工作法治化、制度化水平;做深做实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两个见底”行动,

 — 5 —

 牢牢守住少出事、不出事的平安底线。

 四、牢固树立“最多跑一地”的改革理念,以更实举措争当市域治理现代化先行地排头兵 以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调研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全力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为牵引,做好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的“品牌文章”,并以此为“牛鼻子”工程,打造市域治理现代化的“金名片”;努力做好智慧治理的“赋能文章”,推动市域治理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的转变;努力做好基层治理的“深化文章”,创新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深入开展“基层治理深化年”活动为抓手,不断夯实平安建设的基层基础。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我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坚持“打一仗、进一步”的理念,及时总结疫情防控中的有效做法,探索以法治为保障、以网格强基础、以管理求实效、以动员增合力的“社治四策”,有力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紧扣“依法”见真功,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 一是加强立法执法司法,夯实依法防控基础。

 制定《关于加强法治保障依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意见》 《关

 — 6 —

 于进一步保障医务人员安全维护良好医疗秩序的意见》《关于依法惩治妨害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实施意见》,在立法、执法、司法各环节主动发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构建法治宣传矩阵,营造依法防控氛围。

 坚持以线上持续推送和线下广泛普及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全覆盖的法治宣传矩阵,营造依法防控浓厚氛围。发布《依法防控疫情系列科普文章》,引导支持全市27个律师事务所组成律师法律服务团,围绕依法防控主动开展法律服务。

 三是发挥政法机关职能,依法保障复工复产。

 制定下发政法机关依法保障疫情防控期间复工复产的意见,提出12项具体工作举措,着力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二、紧盯“网格”做文章,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 一是建强网格指挥中心。

 成立网格化综合监督指挥中心,科学划分16161个单元网格,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联动,群众诉求“接诉即办”。采用市场化招聘方式,组建190名市级、1100名县级网格专职监督员队伍,开展常态化检查和监督,确保网格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考核、统一评价。

 二是精准落实网格职责。

 创新“大数据+网格化+跟踪随访”的方式,建立拓宽范围延伸管、单位履责协助管、社区居民自主管、干部下沉兜底管的工

 — 7 —

 作机制,确保联防联控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

 三是积极打造智慧网格。

 在市级网格指挥中心搭建集“数据维护、信息采集、综合展示、动态跟踪、分析预测”等功能于一体的网格防控数据管理和分析系统,增强网格防控的精准性和时效性。积极推广运行“刷脸办事、刷脸出行、刷脸住宿”等信息化社会治理新举措,提升服务民生的效能。

 三、紧抓“管理”想办法,推动社会治理专业化 一是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模式。

 结合疫情防控,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增设行政编制5名,实体化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加强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队伍建设,在全市配备4409名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

 二是创新三非人员查处模式。

 针对作为“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人员流入中转地、集散地的实际,采取“关卡查缉+落地查访+网格排查”的方式,全面加强对“三非”人员的查控,为实现全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一盘棋战略作出重要贡献。

 三是创新病残吸毒人员集中收治模式。

 创新建立“公医、公卫”双向治疗合作模式,实行“一站式”收押,确保病残吸毒人员应收尽收。同时,率先建立“即参即保、

 — 8 —

 即保即结算”的工作机制,实现了收治人员“全员参保”。

 四、紧贴“动员”出实招,推动社会治理社会化 一是党建引领聚合力。

 组建市委社会治理工委和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推行“党建+”模式,促进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建立“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16601个党组织、108718名党员加入战“疫”一线,成立253个临时党支部,组建6410支志愿服务队、发动“红袖标”治安志愿者10.4万人参加疫情防控工作。

 二是夯实基础强动力。

 在市综治中心配备20名事业编制人员开展工作,推动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按照“平台+内容+制度”的模式,建立居民会议、议事会、理事会等议事协商机构,引导基层单位和村(居)民广泛参与区域社会治理事务。

 三是社会参与增活力。

 市级财政每年投入不低于2000万元项目激励资金,积极引导帮扶、支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增智添力,成立社会治理研究院,组建社会建设工作专家智库、社会治理本土人才库,成立志愿服务组织4614个,实名注册志愿者114.7万人,实施志愿服务项目68万个。

 “五治融合”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 9 —

  我镇以“聚焦问题、探索创新”为主题,统筹夯实“一个目标、一套机制、一支队伍、一个平台、一个保障和一张答卷”6方面基础工作,形成独具特色的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一、凝聚强大合力,以政治建设统领全局 纵深推进“五治融合”,形成党委统揽、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良好局面,构建行之有效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

 二、坚持依法治镇,以法治建设规范秩序 广泛开展普法宣传,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重点巩固提升好镇综治和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三类接访、两项服务、一次办好”的大综治格局,用法治规范社会行为、引领社会风尚。

 三、弘扬崇德向善,以德治建设抓源治本 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最美家庭”系列和“十星级文明户”等评比活动,重点用好“诚信红黑榜”激励引导和惩戒约束作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传递正能量。

 四、夯实基层基础,以自治建设激发活力 推进和规范基层自治组织建设,管好用好村(居)民小组活动场所,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认真落实网格化管理,重点制定务实管用、群众认可的村规民约,有事好商量,让众人的事

 — 10 —

 情众人说了算。开展村规民约法治体检,专门邀请两家律师事务所对全镇10个村(社)开展村规民约法治体检,对法律法规已明确的进行剔除,对与法律有冲突、不适应发展的进行更正,对利于发展需要的进行补充,有效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自治工作新常态。

 五、坚持多元推进,以智治建设增强动能 抓能力提升,抓服务提质,抓平安创建,抓治安管控,围绕“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积极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取得明显成效。

 实施“点线面”一体化工作法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点线面”一体化工作法,即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点,时刻拉紧平安建设警戒线,不断拓宽全民共享覆盖面,从而打造“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共同体,筑牢“乡村善治”一道防线,落脚到“服务人民”一个中心,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征的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模式。

 一、抓住党建引领核心点,强化乡村组织保证 基层社会治理,党建引领是关键。我市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加强乡村治理的重中之重,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层次。

 — 11 —

 ——建强基层战斗堡垒。

 在基层党组织开展“星级争创”活动,推荐4个村党组织作为省级党建示范村,评选出150个农村“五星党支部”和50个“五星党支部标兵”。深入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集中排查整顿,提升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119个,有效推进了基层党组织全面提升、全面过硬。

 ——培强过硬干部队伍。

 突出抓好带头人队伍、基层党员队伍、第一书记队伍“三支队伍”建设,选优配强“领头雁”,从致富带头人、返乡务工创业能人、退伍军人等人员中选拔储备村干部,建立了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适应需求的后备干部队伍。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聘请监察联络员930名,推进监察监督。以乡镇干部、村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件开展常态化以案促改警示教育,推动危房改造、低保救助、组织建设等专项治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二、拉紧平安建设警戒线,夯实乡村安全根基 安全稳定是美好生活的前提。然而,基层情况错综复杂、工作烦琐,唯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抓好统筹、综合治理,才是破题关键。我市把综合治理作为乡村治理的重点内容,构建起一道维护乡村社会平安稳定的善治防线。

 — 12 —

 ——严打基层黑恶犯罪。

 坚持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与反腐败斗争、基层“拍蝇”、彻查“保护伞”结合起来,今年新打掉农村黑恶势力团伙10个,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线索49件,有力维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严防非法宗教活动。

 开展规范农村基督教专项行动,坚决遏制非法宗教渗透活动。加强基础摸排、专项调查,依托村居警务工作,大力宣传宗教政策法规,群众对非法宗教活动的防范意识显著...

篇六:“五治融合”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新之路(经验)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并提出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近年来,xx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 xx 重要讲话精神,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大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了社会和谐稳定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连续xx 年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优秀省,彰显了具有时代特点、xx 特色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的独特效应。

 一、确定一体化主线,抓好整体设计 立足 xx 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民安民生深度融合、一体发展的总体思路,跳出就民安抓民安的视野,走出唯稳定抓稳定、头痛医头、恶性循环的怪圈,从维稳与维权相统一出发,提高政治站位,创新思路实招,不断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致力于保障民安与服务民生高度融合,切实以民生促民安,以民安护民生,实现双轮并转、两翼齐飞。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路线图”“任务书”。实施过程中,坚持党政主导高位推动,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在社会治理

 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列入“一把手”工程,真正把社会治理工作摆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摆布,厉行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同考核、同奖惩,形成了权责清晰、奖惩分明、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社会治理链条。同时,聚焦城市农村一体推进,从市域层面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一方面,实现治安防控体系由城市向农村延伸,着力推开农村行政村、自然村视频探头的全覆盖,补齐农村治安防控技术薄弱的短板。一方面,促进“枫桥经验”由农村向城市拓展,不断植入城市化、信息化、智能化元素,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城乡全面开花结果。

 二、搭建社会化平台,抓牢力量整合 以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为抓手,整合各方资源力量。一是组团。把县以下基层综治中心打造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指挥调度中心、信息应用中心、预测预警中心、防范处置中心和为民服务中心,实现组团式管理和服务。在省级层面建立实体化综治中心,带动全省五级综治中心全面建成,形成集群效应。

 二是织网。目前全省划分 xx 万余个网格,配备xx 万余名专兼职网格员。同步推进网格管理全要素,率先发布《社会治理网格划分和编码规则》地方标准。同时,加快对基层网格进行过筛梳理、整合优化,推进网格编码,实现一格一码,形成网格划分和管理“一盘棋”、全省社会治理“一张网。

 三是联动。突出以服务自助化、办事移动化为重

 点,依托综治信息化平台,按照“多元受理、分流办理、反馈核验”的工作流程,对纳入网格的社会治理事项进行过程化服务管理。特别强调协作互动,统筹入驻单位、协作参与部门资源要素整合、信息共享交流、形成工作合力。

 三、构筑多元化机制,抓强效能效应 综合运用各种治理体制、机制、制度保障治理能力充分发挥,确保稳定性、高效率,严禁随意性、打折扣。

 一是完善平安共创机制。成立由党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下设若干个专项组,统筹推进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格局。推行涉稳突出问题分类归口处理机制,对 xx 类涉稳突出问题,逐类明确维稳工作目标、党政责任领导、牵头及协同单位,将行政部门处理行业、系统涉稳问题的责任“对号入座”,推动了涉稳问题消存量、减增量、控变量。建立市、县两级党委议稳工作机制,建立维护政治安全、反邪教等一系列工作协调机制,提高就地防控风险、化解矛盾问题的能力,有效防止风险外溢、矛盾上行。

 二是完善责任共担机制。建立综治领导责任制,出台《xx 省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实施办法》,完善领导责任体系,落实“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原则,拧紧了“责任阀”,构成了履责、担责、问责、追责的闭环。如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建立“7+X”清单管理机

 制,形成“五级书记带头抓”格局。

 三是完善矛盾共调机制。常态化开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矛盾问题滚动排查,实行问题清单管理,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认领化解。探索多元化解社会矛盾的方法途径,研发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云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增强矛盾化解的实效性。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强化省市县三级专业调解平台作用,每年行政调解化解矛盾近 xx 万件。推进民事案件“分调裁审”、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等诉讼制度改革,实现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不断提高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效率和质量。四是完善源头共管机制。紧盯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隐患,把社会治理的着眼点放到前置防线、前瞻治理、前端控制、前期处置上,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有效将各类矛盾风险防范在源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执行刚性,近三年来,全省共对 xx 件重大事项开展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其中暂缓实施 xx 件,不予实施 x 件,没有发生因稳评不到位引发涉稳事端的情况。

 四、突出融合化方式,抓紧破难攻坚 探索“五治融合”,多维度、多渠道、多手段破解市域社会治理难点痛点堵点。

 一是以法治彰显治理威力。坚持运用法治精神、法治思维开展社会治理工作,把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以良法促善治,根据社会治理实际需要,在预

 防与处理医疗纠纷、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等领域出台了地方法规,完善了法律规范。以懂法促守法,大力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打造上线“法律明白人网校”微平台,目前全省共颁证上岗 xx 万人、骨干 xx 万人;在全省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组建法律顾问团,使遇事找法深入人心。以秉公执法促信法护法,树立法治权威,强化全民法治信仰。创新“法媒银”平台,创造了基本解决执行难的“xx 经验”。二是以德治深化治理潜力。德治是社会治理最强大的内生动力。充分利用 xx 丰富的红色资源,突出开展“红色治理”,通过开设红色讲习所、乡村大讲堂,让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在红土地上激扬和传承,铸就了干部群众政治上的“信念红”,激活了全民共治的“红色功能”。

 三是以自治激发治理活力。自治是社会治理的活力源泉。贯彻落实基层群众自治这一法定政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社区民主选举制度,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全省共建立 xx 万余个群众自治组织,各地创新了一批“群众说事”、“说事拉理”、“民情恳谈”、“和事佬”等特色治理平台。

 四是以智治提升治理能力。推进智慧治理,打造“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大力推进数据深度融合共享,努力实现“设施联通、网络畅通、平台贯通、数据融通”,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五是以专治攻克疑难杂症。坚持对症下药、专“病”专治。如,

 针对鄱阳湖区矛盾多发的问题,固化湖区联谊联防经验,改造升级蛇山岛联合巡逻执法勤务指挥系统,探索大湖治理的新模式;针对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的难点,探索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有奖监护”、重点青少年教育管理、社会“心防”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均取得良好效果。

 五、致力规范化建设,抓实基层基础 为适应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建设提出的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行规范化建设,提升硬性保证的承载力、支撑力。

 一是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化。抓住扫黑除恶整顿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这一契机,以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为抓手,深化党建引领,做好“党建+”文章,推进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话语权。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全省共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 xx 个。

 二是专业队伍建设规范化。创新法官检察官员额递补机制,完善员额交流机制,规范员额进出管理,推动实现“出缺立补”,缓解“案多人少”矛盾。按照“1+N”(1 名网格员+多名平安志愿者)模式配备网格力量,有条件的地方按照“1+N+N”(1 名网格长+多名网格员+多名平安志愿者)模式配备,打造“全科网格员”,当好信息员、巡防员、调解员、管理员、服务员、宣传员“六种角色”。

 三是条件保障基本配套规范化。加强县级党委政

 法委力量配备,配齐配强乡镇政法委员;推进“枫桥式”派出所建设,稳步推行一村(社区)一警(辅警);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下大力气基本解决一人所、无人所问题。人民法庭“双达标”建设全面完成,为市域社会治理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和底座。

篇七:“五治融合”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现代化“五治”融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张 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蕴含的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的新要求主要体现为“五治”———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这“五治”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之路的实践结晶,也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近年来,重庆市渝北区大盛镇坚持以政治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逐步探索形成“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发展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提升社会治理凝聚力坚持党建引领,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大盛镇组织全镇 18 个村(社区)党组织、185 名党员建立“一个党员一面旗”流动服务机制,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声音,切实发挥党员干部在社会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一)“宣传员”促民风淳发挥党员干部宣传员身份,借助党员活动中心、文化服务站、“畅晚庭”“乡情室”等平台宣讲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党的政策文件,宣传便民服务举措、普法知识、生产生活常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实现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目前,全镇已建成“畅晚庭”96 个、“乡情室”2个,累积开展理论宣传500 余次,服务村民1. 5 万余人次。(二)“引导员”凝民情浓发挥党员干部引导员作用,要求党员干部全方位履行“6 项”(联思想、联民情、联服务、联发展、联和谐、联文明)职责清单,当好乡风文明引导员。针对村(社区)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畅晚庭”中,党员村民面对面对话协商,鼓劲打气,引导村民肩并肩合力破解难题,形成党群一家亲、干群心连心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目前,通过“畅晚庭”平台,党员干部引领村民发展个体户 52 个,新办民宿21 家。(三)“服务员”聚民心近发挥党员干部服务员作用,党员干部针对村民在社会保障方面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一个一个上门解决,为有所求的村民提供更加贴心暖心的社会保障服务。同时结合“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主题教育,党员干部每周需进院坝开展宣传活动 1 次、督促农户人居环境卫生1 次、帮助村民 1 次,进一步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目前,党员干部建立民情档案 78 条,解决村民难题31 个,服务村民 3000 余人次。二、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增强社会治理硬实力法治兴则国家兴。全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大盛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治理中的顽疾,引导村民在治理实践中遵纪守法学法懂法,全面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一)法治建设提升法治效能一是加强镇、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聘请专业调解人员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培训工作,提升基层人民调解员业务能力;二是发挥“帮教工作室”作用,选聘 90 名优秀村(社区)帮教志愿者,从而拓宽村(社区)安置帮教新途径;三是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同时聘请 2 名律师担任镇政府法律顾问,完成 16 个村、2 个社区“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合同续签,实现镇、村(社区)义务法律顾问全覆盖,实行法律顾问每周三到镇、村(社区)村民服务中心办公制度,切实将法律服务资源延伸到村民家门口,让村民法律援助需求更有保障。目前,法律顾问累计服务村民 1000 余人次,提供法律援助 56 人次。(二)法治宣传提高法治意识一是借助“畅晚庭”“乡情室”等平台和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村民赶集日等,开展“法律明白人”“法官面对面”“法律援助在身边”“公证事宜我知道”3 6

 重庆行政 2021 年第 6 期“律师为你解惑”等宣讲活动,增强村民法治观念;二是在各村(社区)建设法治宣传专栏、普法文化墙等,营造法治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加强村民法治扶贫,使村民不因法律知识“贫困”而“法外”。目前,全镇已建成法治宣传专栏25 处,普法文化墙32 面,累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150 余场,服务村民 1. 5 万余人次。(三)法治理念增强法治素养一是坚持治安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通过法律渠道来解决矛盾纠纷,努力解决信访不信法、信权不信法的问题;二是推进镇、村(社区)两级干部公开接访、带案下访、田坎办公制度,开展信访积案化解、信访问题清仓等行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村民利益。目前,各级调委会共调处矛盾纠纷 32 件,调解成功率高达 100%;全镇到市越级上访起数、人次同比分别下降 50%和 75%。三、发挥“德治”教化作用,激活社会治理内生力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德治是强调自律的行为规范,有利于提升村民素质,起到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作用。通过推动移风易俗、弘扬家规家训、发扬好人效应,形成社会治理的正能量,为健全社会治理提供了坚实的道德支撑,着力提升社会治理“软实力”。(一)移风易俗促乡风文明一是专项整治农村婚丧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习俗,引导村(社区)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成立红白理事会,明确反对大操大办,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并设置红白事信息公开栏,引导村民自觉遵守。二是广泛发动村民参与文明村(社区)创建工作,引导村(社区)组织志愿服务队,让所有村民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推动志愿服务在农村蓬勃发展。目前,全镇已成立志愿服务队 36 支,共有志愿者832 人,志愿服务时长达到2 万多个小时,建成12 个区文明村(社区),其中市级文明村 4 个、全国文明村 1 个。三是加强移风易俗的宣传教育,依托“畅晚庭”“乡情室”等平台,组建“十抵制十提倡”移风易俗宣讲队 20 支。通过集中宣传、入户宣传等形式,开展乡风民俗大讨论、辩论会等活动,促进乡风文明。(二)家风祖训助邻里和谐一是家家户户“立家规”。大盛镇通过村(社区)委员会的宣传和引导,鼓励村民们通过查找家谱家训或根据自家家庭教育风格、家庭文化等情况,整理各具特色的家训、家规,包括敬老爱幼、倡导健康生活、邻里和谐等内容,形成“家家有家规,户户有家训”的良好社会风气。二是家家户户“亮家规”。开展户户“亮家规”活动,从而鞭策村民时时刻刻牢记家规,时时处处维护家风,营造和美乡风氛围。三是家家户户“评家规”。组织村民开展家规家风评议活动,让“家规家训”深入人心,并将评议最高的家规家风通过公示栏向村民公示,让“好家风”带动“好民风”。(三)“好人”现象变“好人”效应一是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始终把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发掘推荐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项目来抓。组织开展寻找“村里好人”“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常态化做好“身边好人榜”宣传工作。2021 年,大盛镇 1 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3 人荣获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二是发挥榜样人物的引领作用,坚持以德育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积极开展“三风”示范点打造,以及“好婆媳”“好妯娌”“道德模范户”等评选活动。三是建立好人帮扶机制,制定出台了《大盛镇帮扶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实施办法》。按照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对生活确实困难的给予资金、物质帮助;需要精神慰藉的提供人文关怀;做到帮扶工作具体化、常态化。为身边好人解除后顾之忧,向全社会清晰地传递“好人好报”的价值信号。四、发挥“自治”强基作用,激发社会治理源动力村民群众是基层治理的主体,通过完善村规民约、推行“积分制”管理办法、挖掘社会力量的方式,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推进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多元化。(一)村规民约“约”出文明一是组织各村(社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深入开展邻里“四互”(老幼互爱、困难互帮、矛盾互解、遇事互商)。二是积极推广和发展村(社区)民恳谈会、议事会、理事会等民主自治形式,实行村事民议、村务民定、村权民管“三民治村”,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打造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三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村民“自治”宣传阵地,建设《村规民约》文化墙、文化休闲长廊,开展优秀“两约”征集遴选和宣传推介活动,不断提升村民满意率。目前,在全镇各村民聚居点制作村规民约宣传展板 46 块,在各村主要出入口、院坝等醒目位置摆放宣传,提升4 6

 治理现代化村规民约知晓率。(二)积分机制效果凸显一是建立积分制管理模式。结合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制定爱党爱国、乡风文明、人居环境、遵纪守法、示范带动五个方面内容的村民积分清单,落实由党员牵头、村民互评互议核定积分的方式,促进村民自我管理。二是各村(社区)每季度评选一定数量的“好乡亲”“最美庭院”“五好家庭”“清洁文明户”“垃圾分类示范户”,授予流动红旗,增强群众荣誉感,提升村民参与率。三是各村(社区)积分运用成效与年底考核和评先评优挂钩,结合支部主题党日、村民代表会议等开展积分交流活动,组织积分较高的群众分享积分心得、讲述积分故事,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热情。(三)平安队伍日益壮大一是发挥“五老”社会地位,成立 19 支“五老”调解队,实现全镇所有行政村(社区)的“五老”调解队全覆盖,及时有效化解当地矛盾纠纷,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二是落实“一村(社区)一辅警”制度,深入开展“三见四巡”治安巡防工作,推行“1+N”(1个专职巡防队员带领网格长、网格员、志愿者等 N个社会力量参与治安巡防工作)巡防工作,充实社会治安巡逻力量,提升村民生活安全感。三是选聘155 名兼职网格员,常态化开展平安宣传、网格巡逻、隐患排查、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调解等活动,不断提升村民获得感。目前,“五老”调解队和巡防队员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 226 起,调解成功率高达 99. 6%;巡防队员和兼职网格员巡逻里程累计超 2 万公里、现场消除安全隐患 300 余个、帮助15 名迷路老人回家,辖区治安警情同比下降 21%。五、发挥“智治”支撑作用,强化社会治理助推力大盛镇将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实现精细化管理,增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科学性、风险防控精准化和公共服务便捷化,提高基层社会治理与运行效率,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一)“综治中心”提升治理效率整合平安办、司法所、应急办、执法大队、派出所、市场监管所等 6 个部门 8 个平台的数据,建成镇、村(社区)两级上下贯通衔接一体的综治中心平台,利用155 名兼职网格员的手持终端网格 APP,实现社会治理毛细血管遍布全镇每一个角落。目前,通过网格 APP 办理综治事件 5377 件,其中 1851 项已实现“最多跑一次”,实现率为 96. 1%;3316 项实现“零上门”。(二)“雪亮工程”护航平安建设持续推进“雪亮工程”建设,补建 132 组 508 个高清智慧天网监控摄像头和 18 个高清监控球机,增加26 组智能补光灯,新增100 组太阳能警灯。同时依托中国电信“天翼看家”项目,动员鼓励具备条件的村民安装视频监控。整合辖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村民企业自行安装监控资源,并接入镇综治中心视频监控平台,实现辖区监控“全镇覆盖、全时可用、全程可控”,全面提升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三)“智慧巡防”维护社会治安在“三见四巡”工作机制上,开发智慧巡防系统。该系统通过巡防 APP 与电脑端系统双向操作,巡防队员、网格员等通过巡防 APP 上报巡逻过程中发现的矛盾纠纷、自然灾害、交通事故、重点人员等工作情况,后台人员收到信息后第一时间上报业务部门进行研判化解。同时后台人员借助该系统实时关注辖区巡逻情况,远程视频调度、处置巡逻过程中发现的隐患,进一步提升动态复杂条件下对人、事、风险隐患全方位感知的及时性和处置的科学性。目前,巡防队员通过巡防系统上报安全隐患121 处、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状态不稳定 5 人,后台工作人员收到上报信息后,移交事权部门进行闭环处置,实现了辖区安全事故、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事件“零”发生。作者单位:重庆市渝北区大盛镇政府平安办责任编辑:钟学丽5 6

推荐访问:“五治融合”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治理 融合 现代化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