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个人主义倾向7篇

个人主义倾向7篇

时间:2022-09-07 09:0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个人主义倾向7篇个人主义倾向 浅析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潮李雪(聊城大学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聊城252000)【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个人主义倾向7篇,供大家参考。

个人主义倾向7篇

篇一:个人主义倾向

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潮李雪( 聊城大学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聊城252000)【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取向也趋向多元化,这使得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冲击,极端的个人主叉思潮有抬头趋势。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极端的个人主义都是有害的。为了让人们真正认清极端的个人主义,有必要得对它的来源、表现、危害有一个正确地认识。至于怎样对待极端的个人主义,毫无疑问,必须坚决反对极端的个人主义,大力弘扬集体主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个人主义;危害;思潮目前。极端的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在社会中存在着,我们不能忽视它,应该重视它,不让它腐蚀我国社会主义的肌体,不让它在我国人民群众中蔓延。不然,它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的。消除极端的个人主义尽管有不同措施,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从源头上防止,加大宣传力度,向人们揭露和批判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一.个人主义的历史渊源究竟什么是个人主义,英国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给下的定义是:“ 个人主义,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创造这个词的法国政治评论家亚历克西· 德· 托克维尔把它形容为一种温和的利己主义,它使人们仅仅关心自己家庭和朋友的小圈子。作为一种哲学,个人主义包含一种价值体系,一种人性理论,一种对于某些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行为的总的态度、倾向和信念。个人主义的价值体系可以表述为以下三点主张:一切价值均以人为中心,即一切价值都是由人体验的( 但不一定是由人创造的) ;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一切个人在某种意义上说在道义上是平等的。” 个人主义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同产生的,产阶级产生以前,并不存在今天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当然更没“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近代资有作为意识形态的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在西方渊源比较长一些,因为这样,我们在谈论当代中国的个人主义思潮时。应该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来考察个人主义的来源,而不仅仅只限于我国。我国历史上一直是以家庭、国家为本位的社会。一切传统美德都是围绕社会、民族和国家这一整体精神展开的,并没有产生出自觉的个人主义。但是,我们现在谈论的个人主义一般是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个人的价值、个人的自由、个人的地位和个人的权利等角度来说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我国古代社会里也有一些思想跟今天所说的个人主义思想很接近。早在战国时期,以魏国人杨朱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重己贵生的思想。他们不仅主张物我有别的轻物重生价值观,还提出了“ 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 的自然主义贵生之道。他的“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有利己主义倾向。这就是中国古代最早接近个人主义的思想。明代王心斋认为良知和天理是天然白有之理,并用自我作为道德的出发点,提出“ 明则保身者。良知良能也” ,也显示出利己的倾向。这些就是我国历史上有个人主义利己倾向的典型。与我国的个人主义思想发展历史相比,西方个人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要显得复杂和丰富些。在西方,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初期,但作为一种观念,早在古希腊就产生了。在《世界文明》这本书中,美国的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和菲利普.李.拉尔夫对古希腊人的基本理想与价值观念进行r精辟概括:“ 黑暗时代末,希腊人就已沿着其在以后几个世纪都必然要遵循的社会理想之路起步了。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确信生命只有为其自己的目的而活着才有价值,他认为把追求死看成愉快的解脱,是没有意思的。他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为自我满足而奋斗。”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思潮在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那时它以追求尘世的幸福与快乐,突出人的价值与尊严,倡导个性自由与发展为主要特点,大大丰富了个人主义的内容。法国著名人文主义者拉伯雷在其著作《巨人传》中写到一个修道院里唯一的院规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就可以看出,这带有极大地个人主义色彩。19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全面确立,个人主义的提法开始正式出现,并且成为了资本主义整个意识形态的理论概括。法国政治评论家托克维尔认为:会使公德的源泉十涸。但是,久而久之,个人主义也会打击和破坏其他一切美德,最后沦为利己主义。” 很明显。托克维尔“ 利己主义可使一切美德的幼芽枯死,而个人主义首先使个人主义具有了现代含义。从此,个人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系统的思想体系很快被两方的思想家广泛接受,并在经济、政治、文化、伦理等领域得到了系统化。使个人主义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一块重要基石。虽然西方的个人主义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阶段,并且各个阶段的表现不尽相同,但是本质上个人主义的弊端是资本主义的弊端的深刻反映。在这里为什么是说个人主义呢?要探讨的不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吗?原因是极端的个人主义与个人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唯一不同的就是极端的个人主义比个人主义在危害程度上更大而已。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现实表现及危害在这里只分析极端个人主义在我国的表现和危害,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哪屿思想形式是属于个人主义。社会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和危害呢?这是得必须弄清楚的问题。l 、极端个人主义的具体表现在我国,个人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过程中,毛泽东就指出红军在党内有六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形式:有阶级的利益和全党的利益他报复的对象不是敌人,而是自己队伍里的人。二是小团体主义。这种小团体主义只注意自己小“ 第一是报复主义。这完全是从个人观点出发。不知道团体的利益,不注重整体利益。三是雇佣思想。以为自己仅仅对长官个人负责。不是对革命负责任。四是享乐主义。五是消极怠工。稍不遂意,就消极起来,不做T作。六是离队思想。” 后来在1937年,毛泽东又对自由主义进行批评总结。因2011.12东京文学I1 05万方数据

 为自由主义也属于极端的个人主义,毛泽东认为自由主义有十一种:“ 因为是熟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事、老部下,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亲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结果是有害于团体,也有害于个人。这是第一种。不负责任的背后批评,不是积极地向组织建议。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心目中没有集体生活的原则。只有自由放任。这是第二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这是第三种。命令不服从,个人意见第一。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这是第四种。不是为了团结,为了进步,为了把事情弄好,向不正确的意见斗争和争论,而是个人攻击。闹意气,泄私愤,图报复。这是第五种。听了不正确的议论也不争辩,甚至听了反革命分子的话也不报告,泰然处之,行若无事。这是第六种。见群众不宣传,不鼓动,不演说,不调查,不询问,不关心其痛痒,漠然置之,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把一个共产党员混同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这是第七种。见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愤恨,不劝告,不制止,不解释,听之任之。这是第八种。办事不认真,无一定计划,无一定方向,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第九种。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工作随便,学习松懈。这是第十种。自己错了,也已经懂得,又不想改正,自己对自己采取自由主义。这是第十一种。” 领袖毛泽东所列举的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表明了拥有这种思想的人没有纪律性。没有集体主义感,没有少数服从多数的意识,完全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这就清楚的说明了它根源于个人主义。正是源于种个人主义思想,尽管国家三声五令出台各种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的不法行为和思想,但总是屡禁不止,仍然有很多不法之徒为了一己之利,不断做出一些害国害民的事来。比如说一些小煤矿、小化工、小矿山、烟花爆竹厂、建筑工地等的老板为了自己的利益,偷工减料,无视工人安危,在严重存在安全隐患的条件下让工人作业,结果经常发生安全生产事故,造成大小不等的财产和人员伤亡;另外,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横行,商品生产者利益熏心,道德和良心丧尽。生产了许多远远不符合格的产品。2005年3月14日,《新周刊》报道安徽阜阳农村市场的无营养系列劣质婴儿奶粉,致使两百多名婴儿营养不良。2005年4月14日,《新京报》报道湖南株洲竟然又出现“ 大头娃娃” 。《法制日j 侵》报道今年11月5日,在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的直接指挥下,黑龙江省公安机关治安部门一举成功打掉以犯罪嫌疑人胡某为首的特大制售假药犯罪团伙.收缴假冒北京紫竹药业生产的30余种假药31000余盒、假药包装盒50万个,查获一批假药生产原料、生产工具、经营账本等。11月23日,又在哈尔滨接连捣毁胡某犯罪团伙的两个假药销售点。经初步估算,该案涉案金额达百万余元。这些只是社会生活中的几例而已,除此之外,为了个人利益,扰乱市场秩序,坑蒙拐骗、缺斤短两、欺行霸市者有之;忽视社会生态效益,过度开采资源者有之;漠视国家法律,偷税漏税、制毒贩毒者有之;破坏市场经济规则,实行地方保护主义者有之,等等。这些都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在当今的不同表现。2、极端个人主义的危害极端的个人主义坚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实现自己的利益为目的,与我国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明显106 l 东京文学2011.12万方数据相违背,它存在于社会中,对社会和广大群众带来十分大的影响和危害。( 1) 极端个人主义使人腐化堕落,不思进取极端个人主义无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内在统一关系,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不顾集体的、社会的、国家的利益,在思想上具有很大的腐蚀性。受这一思想的影响,一些人想待遇多,想贡献少;想权利多,想义务少;想职务多,想责任少;想个人后路多,想整体前途少。最终是淡化了理想信念,滋长了落后思想;淡化了服务意识,滋长了名利思想;淡化了进取意识,滋长了享乐思想;淡化了责任意识,滋长了无为思想。正是因为在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下,一些人产生了这些腐朽思想,才使得我们的社会中出现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等腐败现象。正如江泽民主席所说:“ 这些年来,我们有些地方、有些单位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抓得不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滋长,也是腐败现象得以蔓延的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极端个人主义是滋生腐化堕落和不思进取的温床。( 2) 极端个人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障碍物高度发展和完善的市场经济本应是一种道德经济、法制经济,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由于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出现了一些失范现象。极端个人主义者为了更多地追求自己的利益,把诚信丢到一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来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侵犯他人的经济利益,从中获取不法利益,但是给消费者和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身心伤害。像这些不法行为,严重违反和背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等竞争、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准则,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有序运行。这些行为国家得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不然它会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对人民群众和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3) 极端的个人主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害的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要求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充分发挥全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共同努力才行。特别是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来建设祖国。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发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极端的个人主义那种以自我为本位,以一切为自己出发作为做任何事情的基点,绝不会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自己的一点点牺牲。很显然,这是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大局为重的种种思想格格不入的。有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潮存在,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会走向和谐。反而趋于紧张,从而加深各种社会矛盾,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很不利。三、如何对待极端的个人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危害之大是已经很清楚了的,关键是我们

 应该怎样对待它呢?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人利益而学习它、坚持它?还是以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反对它?这都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极端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价值的至上性。一切以实现个人价值为中心,不惜采取一切手段来追求自己的价值目标,在实现自己利益的同时,往往对他人和社会的利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我认为要坚决地反对极端的个人主义。大力弘扬集体主义。也许有人会说个人主义一点好处都没有吗?它在历史上也曾起过积极作用啊! 为什么要坚决地反对它呢?是的。这里并不否认个人主义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们用个人主...

篇二:个人主义倾向

’ 拜玄2 0 0 6 年第4 期法家政治思想中的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周炽成【摘要】

 本文讨论以韩非子等为代表的法家政治思想①中的现实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

 作者对法家的现实主义和儒家的理想主义进行了比较。

 还对法家商人式的个人主义和儒家士者式的个人主义、 道家艺术家式的个人主义进行了比较。

 另外, 作者又对法家是否具有法治精神这一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关键词】

 法家韩非子政治思想现实主义个人主义( 中图分类号]B 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0 0 —7 326( 20 0 6)0 4 —0 0 30 —0 5冯友兰在谈到儒、 法之异时曾指出:

 “儒家的观念是理想主义的, 法家的观念是现实主义的。

 正是由于这个缘故,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 儒家总是指责法家卑鄙、 粗野, 法家总是指责儒家迂腐、 空谈。

 ” [ 1]( n 4 2)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确实,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争, 是儒、 法之争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在其政治思想中, 法家的现实主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 实力论。

 法家人士大多生活在战国时代。

 在其时国与国激烈竞争的环境中, 他们认识到, 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原因是实力。

 他们看到, 竞争的胜利者总是有力之人, 而不是有德之士。

 法家确实有轻德尚力的价值取向。

 他们认为, 儒家的尚德论在当时的现实面前完全是软弱无力的。

 韩非子别出心裁地按道德、 智谋、 气力将历史分为三个阶段:

 “上古竞于道德, 中世逐于智谋, 当今争于气力。

 ” [ z]( 《五蠢》 )跟上古和中世之争不同, 当今之争乃实力之争。

 既然实力如此重要, 那么, 衡量一个国家实力高低的指标又是什么呢?法家人士认为, 最重要的就是农( 耕)和军这两方面的指标。

 在他们心中, 农力和军力就是最基本的实力。

 因此, 农人和战士就是最有用的人。

 浮夸的言谈者、 文学之士、 游侠等等, 皆为无用之人。

 韩非子猛烈地攻击他们, 称他们为“五蠹”( 五种虫子)。在农业经济时代,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主要表现为农力, 这是不错的。

 但是, 在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 经济实力却远远不限于农力, 而包含了更多的内容。

 如果法家人士生活在当代, 相信他们一定会与时俱进, 把农力这方面的指标调整为一个更宽的指标, 比如说综合经济力的指标。

 在当代社会中, 这一调整后的指标, 再加上军力的指标, 二者还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实力的最基本的指标。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人一直都在追求富与强。

 富事实上就是综合经济力的提高, 强事实上就是军力的提高。

 在外敌屡侵, 割地赔款不断的近代中国, 最严峻的问题是贫与弱, 最现实、 最迫切的政治任务是实现富与强。

 在这种情况下, 20 0 0 多年前以提倡“富国强兵” 而著名的法家, 被人们日益重视。

 法家地位的上升, 是很自然的事。

 对于饱受因贫、 弱而挨打滋味的中国人来说, 富强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以实力立国, 看来不会有任何异议。陈启天在20 世纪4 0 年代初指出, 中国近百年来处于“新战国时代” 。

 他说:

 “旧战国时代所恃以为国家竞争者, 厥为法家思想, 此不争之事实也。

 近百年来, 我国既入于新战国之大变局中, 将何所恃以为作者简介周炽成,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 广东广州, 510 6 31)。①“法家政治思想” 一词所指经常不容易确定。

 其关键原因在于, “法家” 一词之所指不容易确定。

 有人把它定为‘‘秦政” 的执行者, 而秦政又与暴政相连; 有人把它定为以韩非子等为代表的一个学派。

 本文是在后一种意义上来使用“法家” 一词的。

 因此, 本文所说的“法家政治思想” , 主要是指以韩非子等为代表的法家的政治思想。 万方数据

 国家竞争之具乎?思之, 重思之。

 亦惟有参考近代学说, 酌采法家思想, 以应时代之需求而已。

 ” 【3]( n ’20 0 0 多年前的旧战国时代和近代的新战国时代, 都是求强求富特别重要的时代。

 在这两个时代中, 主张富国强兵的法家。

 都是适应时代需要而又为时代所需要的学说。陈启天的话是在抗战的大背景下说的。

 在半个多世纪过去后的今天, 我们不再处于战争状态, 但可以说我们仍然处于“新战国时代” 。

 现在, 国与国军力上的竞争固然重要, 但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力上的竞争。

 此即郑观应在19 世纪后期所说的“商战” 。有一个问题值得在此讨论:

 法家是否因推崇实力而走向非道德主义?郭沫若在《十批判书》 中说到,韩非子的术, “毁坏一切伦理价值” 。

 [ 。

 ]㈣s, )这意味着法家主张非道德主义。

 近半个世纪以后, 朱贻庭和赵修义详细阐发了韩非子非道德主义说。

 [ s]我个人认为, 不能把法家说成是非道德主义者。

 [ 6J{ 筠蝴; P77抛; 删’ 韩非子和其他很多法家人士确实是轻德的。

 但是。

 轻德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德。

 在法家眼里, 德当然不如力重要, 但这并不是说德失去了任何价值。

 轻德并不等于非德, 不看重道德并不等于非道德主义。

 韩非子指出:

 “圣人者, 审于是非之实, 察于治乱之情也。

 故其治国也, 正明法, 陈严刑, 将以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 使强不凌弱, 众不暴寡, 耆老得遂, 幼孤得长, 边境不侵, 君臣相亲, 夫子相保, 而无死亡系虏之患。

 ” [ z]( 《奸劫弑臣》 )很难想象, 说出以上之言的人会是一个非道德主义者。

 “强不凌弱, 众不暴寡” 这样的治世, 绝对是一个道德完善之世。

 在追求此治世方面, 法家和儒家并无不同, 不同者只在于手段:儒家认为, 通过德即可得到此一治世, 而法家则认为, 只有通过法方可达之。

 韩非子对奸的谴责( 《韩非子》 一书充满了对“奸臣” 、 “奸人” 、 “奸事” 的责难), 也说明他不是非道德主义者。

 奸, 无疑是道德上的恶。

 韩非子之非奸, 反映了他不能容忍道德上的恶。

 韩非子还强调守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也是支持他不是非道德主义者的明显证据。

 从法家的为人方面看, 也不适宜给他们带上非道德主义的帽子。我曾把法家人士称之为“文侠” 。

 _ 6 ]( P 'Z O - 23)他们有跟“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 的武侠一样的侠气, 但比武侠更聪明:

 他们设计出了一套维护社会公正的法律。

 历代论者大都只注意到他们少恩苛严的一面, 而忽视其刚直不阿、 坚持公正、 是非分明的一面。第二, 中君论。

 由于受其理想主义的思维方式影响, 儒家向往圣君, 并以圣君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在现实世界中执政的君王。

 法家认为, 这样想和这样做是很不现实的。

 韩非子说:

 “尧、 舜、 桀、 纣, 千世而一出, ……世之治者不绝于中。

 吾所以为言势者, 中也。

 中者, 上不及尧舜, 而下亦不为桀纣, 抱法处势则治, 背法去势则乱。

 今废势背法而待尧舜, 尧舜至乃治, 是千世乱而一世治也。

 ” [ 2]( 《难势》 ’法家的治国方案. 都是为中君而设的。

 中君既非暴君, 亦非圣君, 而是普普通通的人。

 圣君实在是太难得了, “千世而一出” 。

 如果只能靠圣君治国, 那么, 在没有圣君的九百九十九世, 怎么办呢?确实,圣君难觅, 而中君比比皆是。

 法家立足于中君的治国方案, 是现实主义的治国方案, 而儒家立足于圣君的治国方案, 则太理想化了。第三, 现世论。

 作为现实主义者, 法家人士不注重历史的承袭性, 不看重过去, 亦不看重将来, 而专注于现世。

 他们认为, 不同的时代, 有不同的实情, 切莫以古套今, 以往世论今世。

 他们最反感儒家言必称三代, 论必援过去。

 韩非子写道:

 “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而民悦之, 使王天下, 号之日有巢氏。

 民食果瓜蟀蛤, 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 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 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而民悦之, 使王天下, 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 天下大水, 而鲧、 禹决渎。

 近古之世, 桀纣暴乱, 而汤武征伐。

 今有槽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 必为鲧、 禹笑矣; 有决渎于殷、 周之世者, 必为汤、 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 舜、 汤、 武、 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 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 不法常可; 论世之事, 因为之备。

 ” 12]( 《五蠹》 ’ 不同的历史时期, 有不同的实际问题。

 对这些不同的实际问题, 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对于今世的问题, 只能用今世的方案来解决, 而不可固守旧说, 搬用过去的方案。

 在此, 韩非子的现实主义是与他的历史发展论相一致的。

 与儒家强调历史的连续性不同. 法家注重的是历史的间断性。

 并且, 儒家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遥远的三代, 故儒家心目中的古史是价值化的古史, 而不是事实上的古史。

 法家则要把儒家加给古史上的价值剥离, 企图还原古31 万方数据

 史的事实。

 因此, 儒家心目中的古史要比法家心目中的美妙得多。

 儒者以理想的过去来批判不理想的现世。

 尧、 舜、 禹等过去的圣王, 承载着儒者的政治、 社会理想, 他们不是纯粹的历史人物

 儒者以过去理想的君王来要求今天的人君。

 而法家则以现实主义的精神来讨论过去的君王。

 韩非子指出, “古之让天子者, 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故存天下而不足多也。

 今之县令, 一日身死, 子孙累世挈驾, 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于让也, 轻辞古之天子, 难去今之县令者, 薄厚之实异也。

 ” [ 2]( 《五酗作为现实主义者,韩非子以古今为官者物质利益上的差异来解释他们对官位的态度的差异。

 古代之让天下, 并非出于高尚的动机, 而是因为在当时为王并未得到什么物质上的好处( 他们过着跟平民一样的生活), 反而是一件苦差事。

 但是, 今天当官就很不一样了:

 即使做一个县官, 也可以富裕到这样的程度, 以至于他的子孙世世代代都有车坐。

 因此, 古代君王让天下, 是由于物质上的原因, 而今天一个小小的县宫也不愿退出其位, 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第四, 法治论。

 如果说儒家的德治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话, 法家的法治则带有现实主义色彩。

 法家以推行法治而有名。

 在法家发展史上, 管子最早提出“以法治国” 的口号, 商鞅则在实践中极力实施以法治国。

 韩非子最后对之作了理论上的总结。

 但是, 有人根据某种西方现代的法治观念, 断定法家人士根本不主张法治。

 例如. 梁治平指出:

 “法家之‘务法’ 、 ‘法治’ ……丝毫不具有法治精神。

 ……法家之‘务法’ 乃是信奉法术威势而不屑于说教的人治。

 ” [ 7 ]( 附)‘‘以现在立场观之, 法家之主张人治, 决不亚于儒家。

 ……法家的学说根本没有‘法治’ 色彩。

 ” [ s]( V 9 8 - . 0 9 )梁治平的根据何在呢?似乎主要有两点:

 第一,法治的关键在于, “必须有一部维护公民权利, 同时限制政府权力的至高无上的宪法。

 ” 随J( P 9 5)第二, 法家没有这样的宪法, 也不会认同这样的宪法, 因为他们是绝对君权论者, 绝对不会想到以法限制君权。

 拙意以为, 虽然梁治平对法治之关键点的看法, 出自权威文献( 德国《布洛克豪百科全书》 ), 但是, 以此来定义法治是很偏狭的。

 连梁治平自己也承认, 在古希腊时代有法治思想。

 但是, 当时并没有宪法。

 并且. 该权威文献被他引用的部分谈的是“法治国家的要素” , 而不是“法治的要素” 。

 他似乎把法治国家的要素作为法治的要素。

 事实上, 二者的差别相当大。既然梁治平对法治的定义是偏狭的, 那么, 怎么样的定义才是恰当的呢?在我看来, 亚里士多德的定义比较好:

 “法治应当包含两重意义:

 已成立的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 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 [ 。

 ]( P 啪)这个定义避免了前述定义的偏狭, 比较明了地反映了法治的基本内涵。

 依照这个定义, 法家有无法治精神呢?显然是有的。

 普遍地服从法律, 不因贵贱高低而有异, 这正是法家的一种基本精神。

 商鞅要求统治者带头守法, 而“法不阿贵” 则是韩非子的名言。

 对法家的这种基本精神, 拙作《法:

 公正与务实》 已反复申说, [ a ]( 雕¨ z’ 在此不赘。

 对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二点( 良法), 法家是否也认同呢?答案不应该是否定的。

 法家主张法因时而变, 以极力变法而名垂青史( 他们所变之“法” 内容非常广泛, 但肯定包含了现代所说的法律), 这正反映了他f l'lx 寸良法的追求。

 当然, 肯定会有人反驳说, 法家以严刑( 重刑)论法, 故其法为恶法、 苛法。

 何谓区分良法与恶法的标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在此不拟深论。

 我想指出的是, 法家心目中的良法就是严法。

 根据他们的价值观, 严法为良不为恶, 而宽法却恶而不良。

 因此, 我们可以指责他们的严法, 却不能说法家主观上追求恶法。

 综上所述, 虽然法家的法治与现代西方的法治有很多不同. 但是, 不能说法家根本没有法治精神。众所周知, 法家的法治是相对于儒家的德治来说的。

 关于德治, 孑L 子曾有经典性的论述: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 [ 10 ]( 《为政》 ’ 按照儒家的看法, 法治的力量是暂时的、 表面的、 外在的, 只有德治的力量才是长远的、 深层的、 内在的。

 因此, 法治的效果总体上不如德治的效果好。

 他们以法治为权宜之计, 不可以作为治国的根本。与儒家强调德治的效力针锋相对, 法家强调法治的威力。

 韩非子指出, 对付一个屡教不改的顽童,父母怒之, 乡人谯之、 师长教之都不见效, 但是, 如果地方官派人捉他, 准备对他绳之以法, 他就会因恐惧而改其恶行。

 [ 2]( 《五蠹》 )德治具有理想性, 而法治具有现实性。

 孔子希望以德去刑, 希望通过人人都守德而达到“无讼” 的境界。

 这种境界确实很好. 但不容易实现, 而法家的以法之威严来阻止犯罪的方法 万方数据

 似乎更有实际效力。

 法治不是一种最好的方法, 但它起码是一种不坏的、 实实在在的方法。“个人主义” 一词是从翻译英文的“in d iv id u a lism ” 而来的。

 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个人主义只在西方世界中才有, 而在其他地方则没有。

 拙意以为, 在古代中国, 起码就存在三种类型的个人主义:

 道家的以追求个人精神自由为目标的个人主义( 以下简称道家个人主义)、 儒...

篇三:个人主义倾向

尔 滨 师 专 学 报19 9 7年 第2期当 代 大 学 生 的个人 主 义 倾向 及 其 导 引`李 滨改 革 开 放 以 来,就 青年 大 学 生 的思 想 意 识、精神 面 貌、价 值 观念 总 体而 言 是 客 观 的、进步 的、积极 向 上 的.但是,也 有 一 部分学 生 由于 受 西 方文 化思 潮和 价 值观 念 的 影响,滋生 和 发展 了 一些错 误思 想。其 中 比 较 有 代 表 性 的 是 个 人 主 义。可 以 说 这是 青 年大学生 价 值 取 向和 思 想 观 念 上的 一 个 误区,对 此,不 能 掉 以 轻 心,听 之 任之。一、大 学 生 中 的 个 人主 义 思 想 及 表 现大 学 生 中 的 个 人 主 义思 想 主 要 体现 在 价值观、生活 信念、伦理 道 德 思想 和 人 性 论等 方 面。1.在 价 值观 方 面,赞 同 和 主张“个 人 本身 就 是目 的,具 有 最高 价 值,社 会 只 是 达到 个 人 目的 的 手段. ”突 出 个 人 本 位,以 自 我 为中 心.具 体 表 现 在 现 实生 活 中,只强调 个 人 利益,而不 讲 个 人 为别 人 和 集 体 着 想,个 人 的 需 要、利益、尊严、权 利 至 高 无 上,神 圣 不可 俊 犯,而 视他 人 的播 要、利益、尊严、权 利于不 顾.此 外,还 有 诸 如 缺少 贵 任感、见 危 不 救、见 困 不 扶,过分 强调 自我 设计,自我 实 现,自 我 完 善 和 自 我价 值等等。如 在 一次 问 卷 调 查 中 赞 同“人 人为 我,我为 人 人”观 点 占8 5 % 以 上, 赞 同 “个 人 是 目 的,社 会 是手段”观 点 占6 0 %;赞 同“他 人 遇 到危 难 时,只 要 不 危 及 自 身 安全 就积极 相 救”者 占 5 0 % 以 上;赞同“个 人利 益 至上”、 “以 自我为中 心”者也 占 1 0 % 以 上.由 此 大 学生 个 人 主义价 值观 念 可见一 斑.具有 上 述 表 现 和 观 念 的 学 生,自我 表 白 在 社会 生活 中,人 与 人 是 平 等 的,公 平竞 争 的,强 调 个人 是 目 的,并 不 是 把 别 人 当 作 自 己 获 得 利 益、需 要和 幸 福 的 手 段。我 们 知 道,社 会 的 主 体是 人,是 包括个 人 在 内的 人 类 生 活 共 同 体,如 果 把 社 会 作 为手 段 的 话,那 么,就 等 同 于 把 除 我 之外 的 一 切 其 他人都 当 做 达 到 我 之 目的的 手段。换 言 之,我之 幸福的 实现是 以 社 会 其他 人 的 牺 性 为 代 价 换来 的.这不 是 自相矛 盾 的 吗 ? 从理 论 上 说,人 与 他人,人与社 会 两 者 是 相 互 依 较、互 为 目的,互为手段 的。社会 不 依 较于 个 人,离 开 个 体 就 不 会繁荣、发 展,甚至 不 能生 存 下去.反之,个 人离 开 社 会 也 不 能生 存和 发 展。也就是 说,个 人 不 依 赖 他 人,不 依 靠 社 会,或 者不 把 他 人、社 会 作 自 己 求 生 存、求 发 展 的 手段,个人 是 无 论如 何 不 能 存在 的。既 然 如 此,作 为社 会和集 体 中 的 一分子,必须 与 周 围的 社 会 环境,与 周 围 的 人发生 必 然联 系,进行 物质、思想、感 情和 信息 交 流,摆 正 个 人 与 社 会,个人 与 他 人 的 关系.我们是 社 会 主 义 国 家、集 体 主义始 终 是 社 会价值 观 念 的 核 心 内 容,而 个 人 本 位,自我 中 心的 观 点是与 之背道而 驰 的,必 须 加 以 抵 制 和 正确 引导。么 在生 活 态 度 和 信念上,则 表 现 为过 分 自 信、总 是相 信 自 己 所 做 所 为 都 是 绝 对正确 的.其 具 体 表现 是, 在学习 生 活 中,一些 学 生对待工 作,对处 理 人 与 人 之间的 关 系,对人 和 事物 的 看法 和 认 识,表 现 出 过 分 的 自信,甚 至 狂 妄 自 大,不切实 际 地 标 新 立 异,怀 疑 和 否 定 一 切, 缺 乏 科 学 的逻辑 思维,而 是凭借 所谓的 感 觉 来 对 待 事 物; 听 不进 不 同 的 意见,更 不 愿 接受 别人的批 评 教育.这 些 表 现,人们往 往 从 现 象上就事 论事,而 很少做 深 人 细 致 的 分析,更 不 能 把 它 同 个 人主义 联系 在 一 起。在教育 工 作 中,我 们 的一 些 教 师有时 把鼓 励 学 生 树 立 自信 心 提到 一个 不 适 当 的 商 度上,只 看到 它 积 极 的 一 面,而 看 不 到消极 的 一 面,结 果适 得 其 反.众 所 周 知,个人 主义是一种 以 个 人为 中心 对待 他 人 和 社 会 的思 想 和 理 论 观 点。上述 表 现收稿 日 期:1 9 9 6 年 1 1 月 3 日6 5

 核 心 内容 是 突 出 一 个“我”字,对 他 人和 社 会 的 态度 是 以 我 为 标准 的。不 可 否 认,人需要 自信,它 对一 个 人 来说,是 相信 自 己 力 量 和 智 慧 的 表 现。没 有自信,人就 不能独 立 生 活,不能 立 足于 社 会.从 这个 意义上 说,自 信是 人 的独 立 性 的 表 现。但 是, 如果 不 适 当 地 夸大 自 信的 积 极 意义,超 过一 定 的限度 就 会 走 向 反 面。一 个 过 分 自信 的 人,往 往 也 是 一 个 不 谦 虚、不能 正 确对 待 自 己 和 他 人 的 人,极 易导 致 对 他 人 的轻 视、冷 淡。甚 至 淇 不 关 心。发 展 下去,是极 其 有 害的.所 以,过 分 自 信,不 是 简 单 的 思 维 方式 和 思 想方 法间 题,而 是 一 种 思 想意 识 问 题。这方 面 现 实 生活 中的 教 训 是很 多 的。有 的 人 由于 过 分 自 信,失 去了 周 围 的朋 友,不 能 团 结 人,使 自 己 陷于 孤 立; 有的 人 由 于 过 分 自 信,工 作 失 去支 持 者,给 事 业 带 来损 失;有 的 人由于 过分 自信,不 能 正 确 对待客 观 事物,忽视 他 人 的 存 在,得 不 到 别 人 的 关 心 和 爱 护,陷 人 痛 苦 之中。3.在 社 会 伦 理 道德 方 面,缺 乏 正 确 的 道 德认识 和 评 价。第 一,一 些大 学 生 认识、评 价 人 和 事物是 非、善恶、好 坏 的 标准 不 是 客 观 的,而 是 以 我 的 需 要、我的 情感、我 的 利 益 为 标准。可 以 说 这 是一 个 在 不同 程 度 上带 有 普 遍意义 性 的问 题。比 如,在 评 价 老师 讲 课 的 时 候,一 些 学 生 往往 以 对某 个老师 的印象 来 填写意 见,个 人 感 情 色 彩 较 浓; 在 选 优秀 学 生的 时 候,一些 学 生 总 是 把 被 选 人 与 个人 的 关 系 联系 在 一 起;在 评 价 人 和 事 物 的 时 候,也是 以 个 人 的好 恶 或是 否 符 合 我意为 尺 度,等 等,不一而 足。用这 种思 想 方法 对 待 人 和 事,只能 使 所 评 价 的 对 象失 去 客 观 真 实 性、公 正 性,歪 曲 事物 的 本来 面 貌,混 淆事物 的 是非界 限。第二,一 些 学 生只承认伦 理 道 德 的 主 观 性,否定 其 价 值 的客 观性 和 它 的 普 遍 意 义,主 张 和 表 现为 我 行 我素。这 种 行 为 一 方 面 表 现 出 了 对 传 统 社会 道德 的 逆反、抵 制 和 破 坏,使 社 会 道 德可 能 陷 于无 序状 态,破 坏 校 园 生 活;另 一 方 面,也会 助 长 个人 的放 荡 行 为,使 个 人 的 社 会 道 德 意 识、责 任 感更加 淡 漠。第 三,这 种 个 人主 义 的 伦 理观 念还 表 现 为 一些 学 生 片 面 强 调 个 人 的 自 我 肯 定、自我发 展 的 手段一 面,甚 至 错 误 地把 道 德 归 结 为 个性 的 表 达 方式,对 社 会道 德 维 持社 会整 合 和 有序 化 生 活 的 作用 视而 不 见,否 定 道 德 对 个人 行为 的 调节 作 用 和对 个 人 的约 束性.一 些 学 生 认 为,道 德 是 束 缚 个 性发 展,约 束个 人 意志 和 阻 碍 个 人 发展 的 羁绊,主 张抛 弃 和 擞 开 社 会 道 德、去 掉 虚 伪 的道 德 的面 纱,使人 的 个 性 任意 地、无 拘 无束 地 发展.在这 方 面 最为突 出 的是 大 学校 园 生 活 中 非 制 度性规 范 对 个 人 的约 束 力 越 来 越弱 了,一 些 学 生 只 要 不 受纪 律 的 惩罚,什 么 组 织 的 批 评、别 人 的 议 论、是 非 评 价 根本不当 一 回 事.这 是 当 前 大 学 生 存在 的 较 为 普 遍,同时 又 是 一 个应 该认真 加 以 解 决 的 问 题.4.在 人性 论 方 面,认 为 人是 自 私的,主 张 最 大限 度、自 由 地 去追 求 个 人利 益和 幸 福.众 所周 知,个 人 主 义 与利 己 主义 虽 然 不 是 一回 事,但 是 其 特 点 都 是 以 自 我 为 中 心,两者 有 着 共同 的 历 史背景,同 时 产 生 于 文 艺复 兴时代,发 展 于资 本 主 义时期。因 此,个 人 主 义 和 利 己 主义是 相 通的,其 共 同 的 理 论基 础 是 自 然 人性 论,即 认 为 人 生来 就是 自 私的.在 9 5 年 的 一次学 生问 卷 调 查 中,赞 同“人 生来 就 是 自 私的”观 点 的 同 学 占 拍 % 以上.这些 学 生 认 为,人 本 来 一 切 行 为都 是 利 己 的,这 是 人 的 本性:人 的 自 由 应 该 是 绝 对 的,不 受 任 何限 制 的.表 现在 行为上,不 愿 受 纪 律、制度 的 约 束;表 现在对利 益 的 追 求 上,只 讲索 取, 不讲奉 献.马 克思 主义 认 为,人 的 本性 与 阶 级 性是 一 致的,在 私 有制 的 阶 级 社 会 中,由 于 受 私有制 的 影 响和 熏陶,人是 自 私 的,但 人类 过 着 社 会 生 活,社 会生活的 共 同性 和 利益 相 关 性,又 必 然 决 定 着人 还有 利 他 的一 面。在 社 会 主 义 条 件 下,人 的 本 质 应 该与 社 会 的 价 值观 念 相 一 致,体现 为 以 集 体 主 义为核 心 的 利 他 主 义。可 见,人 类 社 会 无 论是 私 有制还是公 有制 社 会制 度,从 人 的 本 能 到人 的 社 会 基 本属 性, 都 否 定了 人 的 本 性 自 私 自 利 的 观点。这 是 个人主义 在 人 性 论 方面 的 表 现,应 该 予 以 批 判和 否定。二、对 大 学 生 中 存 在 的个 人 主 义 思 想的 教 育 对 策大 学 生正 处 在 世 界观 和 人生 观 形 成 时 期,其思 想 具 有 很 大 的 可 塑 性。对待 学 生中 存在 的 个 人主 义思 想,不 必 大 惊 小怪,只 要 采 取 科 学 的 对 策,积 极 加 以 引导,必 能 化 消 极 因 素 为积 极 因 素,达 到教 育 的 目的。66

 1.教 育者必须 首 先 端 正 态 度,引 导 学生 正 确认 识 和 评 价 个 人 主 义 的 危 害 和 本 质,反 对 和 批 判个 人 主义。第 一,教 育 者 要 加强 自 身 的 理论 修养.教 育者必 须 首 先 受 教 育,要通 过 学 习 和 研究 从 理 论 上,观念 上 认 清 个 人 主义 的 实 质 和 危 害,提 高 自 身 的 教育 水 平。以 科 学 的 态 度 帮 助学 生分 析、理 解、认 识自 己 观 念 和 思 想 上 的 误 区。通 过 讲 道理 和 探人 分析,以 理 服人,循序渐 进 地 帮 助 学生。而 不 要采 取简 单粗 暴 地 否 定 的 态 度,更 不能 无 限 上纲,武断 地下 结 论,甚 至采 取左 的 作 法,把 个 人 主 义 视为“万恶之 源 、 扣 上 极 端 反动 的帽 子。这 样 不 仅 于事 无补,反 而会 引 起 学生 的 逆 反 心 理,达不到 教 育 的 目的 和 效果。所 以,教育 学 生,教师 本身 的素 质是 至关 重 要 的。第 二,教 育 引 导 学 生 多读 书,读 好 书,提 高学生 自 身 的 认 识 问 题、分析 间题、辨 别是 非 的 能 力.使学 生 自 明 道 理,自我觉 悟,真正 认 识 个 人主 义 的本质 和 危 害,达到 自觉 抵 制 个 人主 义 思 想的效 果,树立 正 确的思想 观 念.第 三,在 教育 学 生克 服个 人 主义思 想的过程中,采 取 恰 如 其 分,实 事 求是 的 态 度,决 不 能把 个人主义 与 正 当 的 个 人 利益 棍 为一 谈,将学 生 的 个人利益 视 为 个 人 主 义 加 以 批 判和排 斥.第 四,对 个 人 主 义 不 能 听之任之,要 坚 持 马克思主 义 的 立 场,加 以 分 析 地批 判,在 这 个 间 题上 要旗 帜 鲜 明,不能模棱 两可,含 糊 动摇。更 不 允 许 倡导 个人 主 义,为个人主 义“正 名”。这 应 是 一 个 不 能动 摇 的 原 则.2.引 导 学 生 正 确认 识 自 我 与 杜 会、个 人与 他人、个 体 与集 体 的 关 系。我 们 必须承认,发 展社 会 主义 市场 经济,遵循价 值规 律,必 然 把 作 为 实 践 中 和 利益 主 体 的 人 的作 用 凸 现 出 来,也 必 然 要 把 个 人利益 凸 现 出 来.但这种 人 的 主 体 价 值 的 增 强、自 主、自立 和 自信 意 识的 增 强,绝 不 是 以 自 我为 甲 心,仅仅 把社会 作 为 实现 个 人 目的的 手 段。并 不意 味 着 自我 和 他 人,个人与 社 会 的 对 立,也决 不 是 自我 需 要 和 社 会需 要 的对 立,更 不 是 自 我 价 值 和 社 会 价值 的 对 立。恰恰 相反,社 会 主 义市场 经济 是 以 公 有 制 为 主 体 的 市场经济,与 资本 主 义 条 件 下 的 市 场 经 济 的 本 质 区 别,十 分重 要 的 一 点 就在 于 能 够将 个 体 与 集 体、个 人与 社 会,自 我与 他 人有机地 统 一起 来。以 自我为中心 的 价 值取 向,则 是 把个人利 益 放 在 首 位,只强调个 人 的 利 益和价 值,而 t 社会 与 他 人 利 益于 不 顾,歪曲 乃 至 颠 倒 了 个 人 与 社 会,个体 与 集 体 的 关 系.我 们 必须教 育 学 生 摆正 个 人与 社 会,个 人 与 他 人之间 的 关 系。3.教 育 学 生 继 承 发 扬 中 国 历 史 优 秀 传 统 文化,在 社 会氛 围 中 接受利 他 主义 思 想教育。中 国 传 统 文 化 是 以 家 族 为 本位 的。家 本位 的传统 文 化 固 然 不 能全盘 吸 收,但其 积极 的 一面 是“爱”与“和 睦”,家 庭 成 员 之 间,夫 妻 之 间 的 性 爱,兄 弟 姐妹 之 间 的 亲 情,父 母 与 子 女 的 慈 爱,亲 戚 朋友之 间 的 友 爱,邻 里 之 间 的 互 助,都有其 利 他 的 一面, 通过 这些 教育 使 学 生 吸 收有 益 的 东西。另外,从 社 会 观 念 看,中 国 古 代 哲 人“先 天 下 之 优 而 忧,后 天 下 之 乐 而 乐”的思 想,擂家 的“仁爱”思想 都 对当 代 大 学 生 具 有 深 刻 的 教 育意 义。对克 服“以 自 我为 中 心”及 表 现在 伦 理 方面 的 个人 主 义 思 想 不 无裨益。4.坚持 对 学 生进 行爱 国 主 义,集 体 主 义 和 为人 民 服 务 的 教育。中 共 中央 十 四 届六 中 全会 《 决 定 》 中指 出, “为人 民 服 务 是 社 会 主 义 道 德 的 集 中 体 现,在 发 展 社会主 义 市 场 经 济 条 件 下,更 要 在 全 体 人 民 中 提倡为 人 民 服 务 和 集 体 主 义 精 神,提 倡 尊 重 人、关 心人、热爱 集 体、扶贫 帮困,为 人 民 为社会多 做 好 事,反 对 拜金 主义、享 乐 主义 和 个人 主 义。

 ”社 会 主 义道 德 建设 的 墓 本 点 是 以 为 人 民 服 务 为 核 心,以 集体 主 义 为原 则。因此,商校 思想政治 工 作 者必 须 认真 领 会 六中 全 会精神,认 清 自 己 的责任,联 系 学 生思 想实 际,开 展 丰 富 多彩的 校 园 文化 活 动,离爱 国主 义,集 体 主 义教育 于 活动之 中,不 断提商 学 生 的思 想 觉 悟,引 导学 生 树 立 正 确 的 世 界 观、人 生 观、价 值观,这既 是 抵 制学 生 中 个 人 主 义 思 潮 的 需要,也 是 社 会 主义 精 神 文 明 建 设 的 需 要.( 作 者单 位:哈 尔滨 大 学 )责 任 编 辑:周佳6 7

篇四:个人主义倾向

术 平 台一、个人主义思潮的内涵个人主义,它是指一种道德的、政治的、社会的哲学,认为个人是决定行为的最主要因素,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人的重要性以及个人独立的美德。而个人主义思潮则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对人的影响更具普遍性、时代性。二、个人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影响表现作为外来思想的首先接触者、思想解放的先锋,当代中国大学生受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尤为显著。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青年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方面,当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也会对社会存在起反作用,所以个人主义思潮影响也会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但是无论哪方面的影响,都是有利有弊的,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具体分析、辩证看待。个人主义思潮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价值主体重视自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主要是受到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约束和规范的,具有服从集体和国家需要的特征,强调集体之上,从而磨灭了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合理的个人利益也没磨灭。当今时代,由于西方更让人主义思潮的冲击,唤醒了当代大学生对自身建设的重视。他们崇尚自由、独立,强烈要求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要求有独立人格、价值和尊严,强调独立性、创造性,这表明大学生的个体意识显著增强,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实现人生价值,这相对于传统社会压抑个人意识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过度强调自我,形成“个人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凡事从自我出发,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以个人利益为重。他们从自我发展到唯我,从自我张扬到恶性自我膨胀。这也导致个人主义对青年大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二)价值目标短期化和价值取向功利化个人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紧密相联,因此个人主义也十分强调对自我权利的获得和对最大利益的需求,因此,在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之下,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也更强调“短平快”和功利。以往的理想主义价值观也不再被大学生追捧,他们认为共产主义理想就如同海市蜃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太假大空,理想、信念等词汇好像已经离他们很远,只有个人的现实享乐才最实在。另外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在选课的时候对政治理论课和非专业课程的冷淡,只考虑到学分和其他一些利益因素,在择业时,往往首先考虑工资待遇,把经济放在突出位置,价值取向更加功利,从而忽视了自身的发展。(三)集体观念淡薄个人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集体主义这个在中国已经盛行几千年的思想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在某些方面是相对立的,所以个人主义的慢慢渗透,使得集体主义教育受到极大的挑战。在日常行为上,大学生们我行我素,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部分大学生首先考虑到自己而忽略他人和集体。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他们不关心集体、国家和社会大事。由于集体意识淡漠,大学生渐渐缺乏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走上个人主义道路。总的来说,大学生价值观的个人主义有一定积极意义,唤醒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他们开始注重自我价值、自我实现和人格独立,敢于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另一方面又有消极影响,个人主义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使得一部分大学生过分追求物质利益、贪图享乐,追求绝对自由和平等,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走向极端个人主义。因此应该辩证的看待其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三、应对策略(一)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社会风气,给青年大学生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家长和社会也应该积极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学校、家庭、社会联合起来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对青年价值观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培养。(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观念,用其引领社会风气,引导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潮流,能够很好的达到价值观一元化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之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变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始终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三)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引导青年深刻认识西方个人主义的理论误区,全面了解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的现实危害以往的教育方式,总是以强硬的灌输为主,这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用在当代青年大学生身上,反而容易让其产生反感,达到相反的效果。因此,我们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从此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其自主接受而不是强硬灌输,透过现象看到西方个人主义的理论误区,全面了解其危害。另外,老师还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榜样,而不是自己说一套做一套,让学生感到混乱和迷茫。四、结论西方个人主义思潮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有利有弊,因此不能一刀切地抵制,应该引导学生加以辨别和取舍;这种价值观念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才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之中的,因此,纠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配合,多管齐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他们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关爱集体、关注国家和社会,并成为有深刻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优秀大学生。参考文献:[1]杨桂森.个人主义思潮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对策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11[2]宋洪兴.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夏伟东,李颖,杨宗元.论个人主义思潮[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个人主义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王 凡400715 西南大学 重庆[摘要] 个人主义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思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我国青少年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功利主义及个人主义倾向,所以对大学生的思想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本文从个人主义思潮的内涵、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对策方面进行研究。[关键词] 个人主义思潮;青年大学生;影响;对策115

篇五:个人主义倾向

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篇六:个人主义倾向

类 号 密 级_ _ _ _ _ _ _ _  U  D  C  编号  1 0 4 8 6 或 诗*净  硕 击 学 位 论 文  个 人 主 义 / 集 体 主 义 傾 向 对 个 体 / 团 队 创  造 力 的 影 响 研 苑 :

  隐 性 知 识 共 辜 的 中 介 作 用  研 究 生 姓 名:

 殷 冉  学  号 :

 2 0 1 4 20 1 1 3 0 6 7  指 导 教 师 姓 名、 职 称 :张 春 妹 副 教 授  专  业 名 称:

 基 础 也 理 学 研 究 方 向:

 文 化 也 理 学  二 〇—七 年 五 月 .  

 T h e  I n f l u e n ce  o f  I n d i v i d u a l i s m /  C o l l ec t i v i s m  o n  I n d i v i d u a l  C r e a t i v i t y /  T ea m  C r e a t i v i t y : M e 化 a t i n g E f e c t  o f  T a c i t  K n o w l e d g e  S h a r i n g b y T i n  R a n  

 论 文 原 创 性声 明  本人郑 重 声 明:

 所 呈 交 的 学位 论 文 , 是 本 人 在 导 师 指 导下 , 独 立  进 行 研 究 工 作 所 取 得 的 研 巧 成果。除 文 中 已 经 标 明 引 用 的 内 容外 , 本  论 文 不 包 含任 何 其他 个 人 或集 体 已 经 发 表 或撰 写 过 的 研 究 成 果 。

 对 本  文 的 研 究 做 出 贡 献 的 个 人 和 集体, 均 己 在文中 W明 确 方 式 标 明 。

 本 声  明 的 法 律 结 果 由 本人 承 担。

 . . 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  年 月3 5 :日  

 学 位 论 文 使 用 授 权 书  本 论文作者 完 全 了 解 学 校关 于保存、 使 用 学 位 论 文 的 管 理 办 法 及 规 定 ,  即 学 校 有 权 保 留 并 向 国 家 有 关部 口 或 机 构 送 交 论 文 的 复 印 件 和 电 子版, 允许  论 文 被 查 阅 和 借 阅 , 接 收 社会 监 督 。

 本人授权武汉大学 可 W 将 本学 位 论文 的  全 部 或 部 分 内 容 编 入 学 校 有 关 数 据 库和 收录 到《 中 国 优秀 硕 ± 学 位 论 文 全 文  数 据 库 》 进 斤 信 息 服 务, 也 可 采 用 影 印、 缩 印 或 扫 描 等复制手段 保 存 或 汇  编 本 学 位论 文。

  本论 文提交 □ 当 年 / □一 年/ □ 两 年 / [ 5 ( 兰 年 W 后 , 同意发布 。 注:

 保 密学 位 论 文 , 在 解 密后 适 用 于 本 授权 书 。

  作 者 签 名:

 导 师 签 名 :味  >>7 年 月少 6 日  2 -1/年占'月2^ 但 武 汉 大 学 研 究 生 学 位 论 文 作者信 息  论 文 题 目  作 相房 碎 抑 1 哦 巧 4 今 峰/ 聞户 人 勾 连 外 办 巧 气 孩 , 慘. 化 知 我 《 秦 巧 巧作 巧  _ _^  ^ 4  学 号山 啤 WI 扣I答辩 日 期I > ?>7  ^  S ̄  ̄月 化 日 ̄  论 纖 别化 口  硕 ± 誦 院 / 系 / 所带 !

 辱 喊, ; ; 獲专业  豕把 碱 審  联 系 电 话  E j m a i l 通 信 地 址( 邮 编 )

 :

  觀  h  2 1  

  个 人 主 义 / 集 体 主 义 倾 向 对 个体/ 团 队 创 造 力 的 影 响 研 究 :

 隐 性 知 识 共 享 的 中 介 作 用  摘 要  高校科研 团 队 是 国 家 创 新体 系 中 的 重 要 力 量, 创 造 力 是 关系高 校 科 研 团 队 生  存 和 发 展 的 重 要 因 素。

 创 造 力 既 受到 团 队 成 员 个 体 特 征 的 影 响 , 也 受 到 团 队 层 面  因 素 的 影 响。

 了 解 团 队 成 员 怎样 才 能 符 合 团 队 工 作, 从 而 提 升 个 体创 造 力 和 团 队 创 造 力 变 得 越 来 越 重 要。

 个人 层面 的 文 化 价 值 倾 向 作为 个 体 自 身 具 有 的一 种 特征,  对 创 造 力 起着 影 响 作用。

 同 时 知 识 尤其 是 隐 性 知 识 是 促 进 团 队 产 生 创 新 观 念 和 提  升 创 造 力 的 基 础, 知 识 只 有在 团 队 中共享才 能 更 好 地 发挥 作 用。

 因 此 本 文 引 入 隐  性 知 识 共 享 为 中 介 变 量,旨 在 探 讨不 同 价 值 倾 向 对 个 体创 造 力 和 团 队 创 造 力 的 不  同 影 响 机 制,W 期 为 高 校 科 研 团 队 的 建 设 提供指 导 和 建议。

  基 于 W 上 背景,本 文 W 高 校 科 研 团 队 为 研 究 对 象, 首 先 进 行 理 论 分 析, 对 个  人 主 义 / 集 体 主 义、 隐 性 知 识 共 享 、 个体 创 造 力和 团 队创 造 力 进 行 了 文 献 的 梳 理 ,  构 建 了 "个 人 主 义 / 集 体 主 义一 隐 性 知 识 共 享 一 个 体创 造 力 / 团 队 创 造 力"的 模 型  并 提 出 研 究 假 设。

 其 次 在实 证研究中, 通 过 向 高 校 科 研 团 队 发 放 电 子 问 卷 的 方 式  获 取 数据 样 本, 得 到有 效 样 本 1 9 0 份 , 并 运 用 S P S S 1 9 . 0 和 A M O S 1 7 . 0 进 行 信 效  度 分析、 描 述 性 统 计 分析 、 相 关 分 析 、 回 归 分 析 等 分 析 , 检 验 了 提 出 的 研 究 模 型  和 理 论 假 设。

  本 文 的 主 要 结 论如下:

  ( 1)

 集 体 主 义 与 个 体 创 造 力 实 用 性 显 著 正 相 关;  ( 2 )

 集体 主 义 有 利 于 团 队 创 造 为 的 提 升;  ( 3  )团 队 隐 性 知 识 共 享 在 集 体 主 义 与 团 队 创 造 力 中 起 完 全 中 介 作 用 ;  ( 4 )

 个 人 主 义 与 个 体创 造 力 、团 队 创 造 力、团 队 隐性知 识 共 享 均 无 显 著 关  系;  ( 5)

 我 们 发 现 了 两 条 影 响 创 造 力 的 通 路, 分 别 是"集 体 主 义一 隐性 知 识 共  享一 团队 创 造 力",W 及"隐 性 知 识 共 享一 集体 主 义一 个 人 创 造 力实 用 性一团 队  创 造 力", 送 说 明 影 响 个体 创 造 力 的 机 制与 影 响 创 造 力 的 机 制 是 不 同 的 。同 时 集  体 主 义 与 隐 性 知 识 共享起 相 互 促 进 作 用。

  最 后, 本 人 对文 章 的 研究结果 进 行 了 充 分 地 讨 论 , 并 指 明 了 研 究 的 局 限 和 未  来 研 究 方 向 。

 虽 然个体 的 个 人 主 义 / 集 体 主 义倾 向 具有相 对 稳 定 性, 但 是 高 校 科  研 团 队 的 负 责 人 仍 可 W 从 团 队 文 化 建 设 和 促 进 知识 共 享 角 度 入 手, 采 取 相 应 的 管  理 手 段 提 升 整 个 团 队 的 创 造 力。

  关 键 词 :

 个 人 主 义 / 集体 主 义;团 队 创 造 力; 个 体 创 造 力 ; 隐 性知 识 共 享  I  

  武汉 大 学 硕 ± 学 位 论 文   A B S T R A C T  U n i v e r s i t y  s c i e n t i f i c  r e s e a r c h  1; e a m  i s  a n  i m p o r t a n t  f o r c e  i n  t h e  n a t i o n a l  i nn o v a t i o n  s y s t e m,  a n d  c r e a t i v i t y  i s  i m p o r t a n t  f o r  t h e s u r v i v a l  a n d  d e v e l o p m e n t  o f t h e  u n i v e r s i t y s c i e n t i f i c  r e s e a r c h  1 ; e a m .  C r e a t i v i t y  i s  i n f l u e n c e d  b y  t h e  i n d i v i d u a l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o f  t h e  1; e a n i  m e m b e rs  a n d  t e a m- l e v e l  fa c t o r's.  U n d e r s t a n d  h o w  1; ea m  m e m b e rs  c a n  c o m p l y w i t h t h e 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 o f  1; e a m  w o r k a n d t h e n  i m p r o v e  i n d i v i d u a l  c r e a t i v i t y  a n d  1 :

 e a m  c r e a t i v i t y  b e c o m e  i n c r e a s i n g l y  i m p o r t a n t .  T h e  c u l t u r a l  v a l u e  1 ; e n d e n c i e s  a t  t h e  i n d i v i d u a l  l e v e l  a s  a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 o f  t h e  i n d i v i d u a l i t s e l f  h a v e  a n  i n f l u e n ce  o n  c r e a t i v i t y . A t  t h e  s a m e t i m e, k n o w l e d g e ,e s p ec i a l l y  t a c i t  k n o w l e d g e , i s  t h e  b a s i s  fo r  t h e  t ; e a m t o  g e n e r a t e  c r e a t i v e i d e a s  a n d  e n h a n c e  c r e a t i v i t y,  a n d k n o w l e d g e  i s  o n l y s h a r e d i n  t h e  t e a m  ca n  p l a y  a  b e t t e r r o l e .  T h e r e f o r e ,  t h i s  p a p e r  i n t r od u c e s  t a c i t  k n o w l e d g e  s h a r i n g  a s  m e d i a t i n g  v a r i a b l e a n d  a i m s  a t  e x p l o r i n g  t h e  d i f f e r e n t  e f f e c t s  o f  d i f f e r e n t  v a l u e s  o n  i n d i v i d u a l  c r e a t i v i t y  a n d  b a m  c r e a t i v i t y .  W e  w a n t  t o  p r o v i d e  s o m e  g u i d a n c e  a n d  s u g g e s t i o n s  f o r  t h e  u n i v e r s i t y  t e a m  b u i l d i n g .  B a s e d  o n  a b o v e 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 t h is  p a p e r  s e l e c t  t h e  u n i v e r s i t y  s c i e n t i f i c  r e s e a r c h  1; e a m  t o  b e  t h e  o b j e c t  f o r  t h e  s t u d y , a n d  d o  t h e  t h e o r e t i c a l  a na l y s i s  f i r s t .  T h e  i n d i v i d u a l i s m /  c o l l e c t i v i s m,t a c i t  k n o w l e d g e s h a r i n g,  i n d i v i d u a l  c r e a t i v i t y  a n d  1; ea m  灯 e a t i v i t y  are li t e r a t u r e  r e v i e w e d.  T h i s p a p e r  p ut s  f b r w a r d  化 e  m od e l  o f。i n d i v i d u a l i s m /  c o l l e c t i v i s m-  t a ci t  k n o w l e d g e  s h a r i n g- i n d i v i d u a l  c r e a t i v i t y /  1:

 e a m  c r e a t i v i t y, ,,a n d  t h e o r e t i c a l  h y p o t h e s i s .  T h e n  i n  e m p i r i c a l  r e s e a rc h ,  t o  o b t a i n  s a m p l e  d a t a,  w e s e n d  o u t  e l ec t r o n i c 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s ,  a n d  1 9 0  v a li d  s a m p l e s  w e r e  m a d e .  W e  u s e  S P S S  1 9. 0  a n d A M O S  1 7 . 0  t o  c a r r y  o u t  r e l i a b i l i t y  a n d  v a l i d i t y a n a l y s i s ,  d e s c ri p t i v e  s t a t i s t i c s  a n a l y s i s,  c o r r e l a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 a n d  r e g r e s s i o 打  a n a l y s i s  t o  t e s t  r e s e a r c h  m o d e l  a n d  t h e o r e t i c a l h y p o t h e s i s.  T h e  m a i n  r e s e a r c h  r e s u l t s  a r e  a s  f o l l o w s:

  (1)

  C o l l ec t i v i s m  h a s  p os i t i v e  e f f e c t  o n  u s e f u l n e s s  i n  i n d i v i du a l  c r e a t i v i t y;  ( 2 )

  C o l le c t i v i s m  i s  c o n d u c i v e  t o  t h e p r o m o t i o n o f 1 ; ea m  c r e a t i v i t y . ( 3 ) T a c i t  k n o w l e d 呂 e  s h a ri n g  a c t  f u l l y  m e d i a t i n g  e f e c t  i n  t h e 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 b e t w ee n  c o ll e c t i v i s m  a n d  1 ; e a m  c r e a t i v i t y;  ( 4 )

 I n d i v i d u a l i s m  h a s  n o  s i g n i f i c a n t  e f ec t  0 。

 i n d i v i d u a l  c r e a t i v i t y, 1; e a m  c r e a t i v i t y , a n d  t a c i t  k n o w l e d 呂 e  s h a r i n g ; ( 5 )

  W e  fo u n d t w o  p a t h s  化 a t  a f e c t  c r e a t i v i t y , 0 打 e  i s ((c o l l ec t i v i s m- t a c i t  k n o w l e d g e  s h a r i n g-化 a m  c r e a t i v i t y, ,,化 e  o 化 e r  i s "t a c i t  k n o w l e d g e  s h a r i n g-  c o l l ect i v i s m-  u s e 扣 I n e s s  i n  i n d i v i du a l  c r e a t i v i t y-  1:

 e a m  c r e a t i v i t y, ,.  T h i s  s h o w s  化 a t  化 e  m e c h a n i s m t h a t  a f f e c t s  i n d i v i d u a l  c r e a t i v i t y  i s  d i f f e r e n t  f r o m  t h e  m e c h a n i s m  t h a t  i n f l u e n c e s c r e a t i v i t y .  A n d  c o l l ec t i v i s m  a n d  t a c i t  k n o w l e d g e  s h a r i n g p l a y  泣 m u t u a l l y b e n e f i ci a l  r o l e .  F i n a l l y,  o n t h e  co n c l u s i o n  o f  t h e  s t u d y,  t h e  a u t h o r  d i s c u ss e s  t h e  li m i t a t i o n s a n d f u t u r e  r e s e ar c h  d i r e c t i o n s .  A n d  p o i n t s o u t  t h a t  a l t h o u g h  i n d i v i dua l i s m / c o l l ec t i v i s m  v a l u e s  h a v e  过  t e n d e n c y  o f  r e l a t i v e  s t a b il i t y,b u t  化 e  h e a d  o f  化 e  u n i v e r s i t y  s c i e n t i f i c  r 郎 ea r c h  1; e a m  c a n  s t ill  s t a rt  fr o m  t h e  p e rs p e c t i v e  o f  1 ; e a m  c u l t u r e  a n d  t h e  p r o m o t i o n  o f  k n o w l e d g e  s h a r i n gt o  t a k e  m e a s u r e s  t o  e n h a n ce  t h e  c r e a t i v i t y  o f  t h e  w h o l e  1 ; e a m . I I  

  个 人 主 义 / 集 体 主 义倾 向 对 个体 / 团 队 创 造 力的 影 响 研 究 = 隐 性 知 识 共享 的 中 介 作 用  K e y w o r d s  二  i n d h d d u a l i s m / c o U e c ti v i s m ;  t e a m  c r ea t i v i ty ; i n d i v i d u a l  c r e a t i v i t y ;  t a c i t k n o w l e d g e  s h a r i n g II I 

  武 汉 大 学 硕 ± 学 位 论 文   目 录  m m I  AB S T R A C T I I  1. 绪 论  1 1 . 1研 究 背 景 及 问 题 提 出  1 1 . 2 研 巧 的 目 的 与 意 义  2  1 - 2 . 1 研 究 胃 的    2  1 . 2 - 2 研 究意 义  2  1 . 3 研 究 内 容 与 方 法  3  1 . 3. 1 研 究 肉 容  3 1 . 3 - 2 研 究 方 法  4  1 . 3 . 3 研 究 框 架  4  1 . 4 本 研 究 的 创 新 之 处  6  2 . 難 综 述  -  7 2 . 1 个 人 主集 体 主 义  7 2 . 1 . 1 文 化 的 涵 义 与 维 度  7 2 . 1 . 2 个 人 主 义 / 集 体 主 义 的 内 涵  7  2. 1 . 3 个 人 主 义 / 集体 主 义 的 维度 和 测 量  7  2 . 1 . 4 个人 主 义 / 集 体 主 义 在 个 体 层 面 上 的 研 究  8  2 . 2  创 造 ; ^  9  2 - 2 . 1 创 造 为 的 概 念 及层 次  9  2 . 2 - 2 个 体创 造 为  1 0  2 . 2 . 3 团 队 创 造 力  1 1  2 . 2 . 4 个体 创 造 力 与 团 队创 造 力  化  2. 3 . 隐 性 知 识 共 享   1 7  2 . 3 . 1 隐 性 知 识  1 7  2 . 3 . 2 隐 性 知 识 共 享    化  2. 3 . 3 影 响 隐 性 知 识 共 享 的 因 素  1 9 2 . 4高 校 科 研 团 队  2 1 2 . 5 本 研 巧 的 理 论 基 础  2 2  2. 5 . 1 创 造 力 系 统 观  22 

  个 人 主 义/ 集 体 主 文 倾 向 对 个 体 / 团 队 创 造 力 的 影 响 研 短隐 性 知 识 共 享 的 中 介 作 用  2 . 5 . 2 知 识 共 享 理 论  2 2  3 . 研 究 假 设 及 研 巧 模 型 的 构 建  2 3  ...

篇七:个人主义倾向

类 号 :H O 二乂了密 级:

 无 学 校 代 码 :1 0 4 1 4 学 号:2 0 1 4 0 1 0 4 5 9  -:

 2 琢 师 忽 犬 学 硕士 研究 生 学 位 论 文  A n  I n v e st i g a t i o n  o f  I n d i v i d u a l i s t  a n d  C o l l e c t i v i s t O r i e n t a t i o n s  o f  U n i v e r s i t y  S t u d e n t s  r 大 学 生 个 人 主 义 与 集 体 主 义 倾 向 的 调 查  刘 苹  院所:

 外 国 语 学 院 导 师 姓 名 :

 刘 春 燕  学 科 专 业:跨 文 化 研 究 研 究 方 向:跨 文 化 交 际 二 〇一 七年 六 月  

 独 创 性 声 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IAbstractSince Hofstede (1980) first explored the cross cultural field, more and moreresearchers hav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Hofstede (1980) emphasizes that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are two extremeforms. However, Triandis (1995) argues that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can notonly exist within one culture, they also can operate in one individual. China isconsidered as a collective country (Hofstede,1980). Bu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globalization, Chinese people’s behaviors are found to differ from traditionaldescription concerning the orientation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This thesis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dimensions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On the basis of Traindis’ Typology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weadopted the questionnaire designed by Singelis and his colleagues (1995). Thequestionnaire consisted of 28 items in four dimensions: horizontal individualism(HI), vertical individualism (VI), horizontal collectivism (HC) and verticalcollectivism (VC). The participants were 247 juniors in a university in JiangxiProvince. In addition, we made an interview with 10 students to collect qualitativedata for the investigation. The data from this study were analyzed by the SPSSVersion 17.0.The major findings in the present study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1) It shows that 93.33% participants share the tendency of HC and 93.52% ofthem have the orientation of VC; 80.57% of them share the tendency of HI and thefewest (44.13%) participants have the dimension of VI. The result matches well theprevious conclusion addressed by Hofstede (1980) that China belongs to a collectivecountry. It also matches well Triandis’ (1995) theory of individualism andcollectivism which emphasizes that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can coexistwithin one person.2) The male students are more likely to have the tendencies of HI and VI thanthe female, indicating that male students are more individualistic than the female;3) English majors are more likely to have the tendencies of HI and VI, showingthat English majors are more individualistic than non-English majors;

 II4) The students in cities are more likely to have the orientations of HI and VI,and it reveals that the students in cities are more individualistic than those students inthe countryside;5) The only child group is more likely to share the orientations of HI and VI,and the non-only child group is more likely to have the tendencies of HC and VC.Thus, the only child group is more individualistic than the non-only child group, andthe non-only child group is more collectivistic than the only child group.According to the preceding findings, below are some practical implications.First and foremost, VI highlights the achievement orientation and motivates peopleto well survive in the fierce society. By comparisons within four sub-dimensions, thefewest participants operate the orientation of VI, so it is necessary to remind thosestudents to cultivate their cultural orientation of VI and enhance them to payattention to their cultural sensitivity. Second, the dominant cultural orientation of theparticipants is still collectivistic, who may tend to accept the work style ofcooperation in their future work after their graduation. Thus, the very suggestion isgiven to the educators that the students be offered more activities and trained tocooperate with others, which is helpful for their future work. Last but not least, thisstudy reshapes a new image of China to some extent. In order to avoid themisunderstanding of others, behaviors of the youngsters cannot be judged based onthe traditional image.Key words: individualism; collectivism; cultural orientation; Chinese universitystudents

 III摘 要自从 1980 年 Hofstede 对跨文化领域进行开创性研究以来,大量的研究者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视为该领域的焦点。Hofstede(1980)认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同一文化维度上的两个极端。然而,Triandis (1995) 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他强调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不仅可以存在同一个文化维度上,而且还能存在同一个个体中。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集体主义国家(Hofstede,1980)。如今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人们却发现中国人的行为与传统中所描写的行为存在着差异。本文以 Triandis(1995)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理论为基础,采用 Singelis 等人(1995)设计的问卷对247 名江西某高校大三的学生进行调查,其中 10 名被试参加了之后的访谈,并将所收集的数据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 SPSS17.0 进行分析。根据数据的分析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 数据显示,在所有被试中,93.33%表现出水平集体主义倾向,93.52%表现出垂直集体主义倾向,80.57%表现出水平个人主义倾向,少数(44.13%)有垂直个人主义倾向。数据说明,被试主要表现出集体主义倾向,这与 Hofstede(1980)的研究结论一致,即中国属于集体文化;同时,Triandis (1995)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理论也得到验证,其强调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可以同时存在一个个体中。2)男性比女性更可能有水平和垂直个人主义倾向,即男性比女性表现出更强的个人主义倾向;3)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可能有水平和垂直个人主义倾向,即英语专业的学生比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表现出更加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4)城市学生更可能有水平和垂直个人主义倾向,即城市学生在个人主义维度中表现更加明显;5)独生子女更可能有水平和垂直个人主义倾向,非独生更可能有水平和垂直集体主义倾向。即独生子女在个人主义中表现更加明显,非独生子女在集体主义中表现更加明显。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首先,垂直个人主义强调成功导向,其有利于人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竞争。然而,在本研究中,少数人有这个倾向,所以有必要提醒人们去培养这个倾向。其次,年轻人的主要文化倾向依旧是集体主义,毕业后,他们会更加适应团体合作的工作。因此,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向年轻人

 IV提供更多的团体合作训练。最后,该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树立了一个新的形象, 并强调为了更好地了解年轻人,尽量避免用传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行为习惯。关键字: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倾向;中国大学生

 VContentsAbstract......................................................................................................................... I要 摘 要.....................................................................................................................IIIChapter 1 Introduction................................................................................................11.1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2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31.3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4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62.1 Culture and human’s behaviors.........................................................................62.1.1 Culture.....................................................................................................62.1.2 Culture’s influence on human’s behaviors..............................................72.2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82.2.1 Individualism culture.............................................................................. 82.2.2 Collectivism culture................................................................................92.3 Theoretical framework......................................................................................92.3.1 Hofstede’s dimensions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102.3.2 Triandis’theory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112.4 The related studies abroad and at home..........................................................152.4.1 The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Scale.............................................162.4.2 Empirical study on Triandis’ Typology of individualism andcollectivism....................................................................................................182.5 Summary.........................................................................................................22Chapter 3 Research methodology.............................................................................233.1 Research questions..........................................................................................233.2 Participants......................................................................................................233.3 The instruments...............................................................................................243.3.1 The questionnaire..................................................................................253.3.2 The interview.........................................................................................263.4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procedure...........................................................26Chapter 4 Results and discussion............................................................................. 284.1 Results of the orientations of the participants.................................................284.2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emale and male students........................................ 304.3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majors and non-English majors..........................

推荐访问:个人主义倾向 个人主义 倾向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