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国环境报》环境执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有多大9篇

《中国环境报》环境执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有多大9篇

时间:2022-09-05 19:3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环境报》环境执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有多大9篇《中国环境报》环境执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有多大 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分析盖文钧(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高三(3)班 天津 301800)【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环境报》环境执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有多大9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环境报》环境执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有多大9篇

篇一:《中国环境报》环境执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有多大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分析盖文钧(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高三(3)班  天津  301800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377 ( 2015 )

 08-0208-01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一种崭新的文明形式,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特殊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都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和巨大的生态压力。对各级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措施。1  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及分析1.1  各级政府偏重于传统的 GDP 考核   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是硬道理”的指引下,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形成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赶超意识,在日趋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中,不少政府事实上将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甚至 GDP 增长。各地经济侧重于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的重化工企业,大多属于高污染、高能耗的密集型产业,形成了“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产业结构。为追求 GDP 一时的增长,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往往不进行环评,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盲目上项目、办企业、引投资,进行重复建设,甚至大搞“形象工程”,为地方企业充当保护伞,造成地方利益保护主义盛行,争“利”避“责”。一是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发展方式,导致不少地方政府不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日趋严峻性;二是片面追求投资规模和出口规模,在客观上助长了单纯依赖资源消耗换取增长速度的现象,严重透支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容量,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灾难日渐增多;三是经济建设型政府的角色定位,致使公共服务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诸多的民生问题并未能得以实效性的解决,直接制约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1.2  各级政府在生态政策的执行、监督上重视不够   由于生态政策法律未能得到有效执行,在实际执行中被地方政府大打折扣,对生态破坏行为缺乏有效监督,所以未能达到预期的生态效果。生态建设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为的职能划分割裂了行政部门之间的联系,导致职能部门对生态政策和法律法规执行不力,政出多门,效率低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消极执法或行政不作为现象依然存在。从政府的监督机制来看,对生态环境的监督机制还不健全,监管责任尚未到位。《环境保护法》规定:“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在传统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的激励下,各地环保局在政府组成序列中地位偏低,处于“较弱”的政治地位。再者,生态治理需要付出很大成本,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在生态环境的治理监管中,监控设施、技术手段落后,通常采用事后监督和末端治理的方式,当形成环境污染时才被政府相关部门重视,予以治理,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方式,缺乏实时监控机制和预警系统。1.3  政府尚未对其他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进行有效引导  当前,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主体上,各级政府主导生态建设比重过大,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市场、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则处于严重缺位的状态,扮演了一种“局外人”的角色。现阶段,各地非政府组织并非完全独立,发育还不健全,组织力量还很弱小,对政府决策影响不大,对企业污染行为制约不足,在维护生态环境权益、建设生态文明中没有发挥应尽的作用,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承担生态责任。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的日益严重,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从总体来看,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和水平仍比较低,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人数过少,参与领域不宽、深度不够,发挥作用十分有限。在参与过程中,公众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把自己当作只是参与者,而非参与的主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只是停留在表明,流于口头的多,见诸行动的少,没有把环保行为渗入到实际生活中。二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和方式比较有限。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集中在宣传和教育方面,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如植树活动、社区开展环保活动、展览等。三是公众缺乏相应的权利,参与的制度化程度较低。保障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监督、检举和诉讼的反馈机制还不完善,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得不到保证。尽管在某些领域建立了公众参与监督的环节,但环境监督落实不到位,并未真正发挥实质性的作用。2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用的对策2.1  转变发展观念,构建“生态型”政府理念   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客观要求我们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重新考量,寻求一条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温家宝总理曾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指出,做好新时期的环保工作,关键在于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实现这两个转变,不仅是我国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升级的实质性操作,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而且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我国社会健康、有序、可出续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介体系和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政府要全面衡量官员政绩,完善政绩考核标准和制度,摒弃传统的以GDP论英雄的观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中,积极探索以绿色 GDP为主导的综合标准,尝试将资源消耗、生态环境污染等损失纳入 GDP增长范畴的绿色综合考核体系,使考核体系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明确政府生态职责,重构政府内部生态运行机制。2.2  建立完善的监官问责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在于建立统一的生态监管机制,加强政府生态责任的监督。因此,要对政府责任进行重新定位,对政府职能进行重新划分,使政府的环境保护权力置于法律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建立以环保部门为主体、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等参与的生态监管机制,除对资源开发和生产企业的污染情况进行监督外,还要对政府有关部门的生态职责履行、生态决策管理、执法行为进行监督。充分发挥环境监管机构的作用,加大行政监管力度,建立长效监督监管机制,使环境监理工作成为环保部门参与生态建设的重要方式。要加强对各级政府官员执行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控制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行为,杜绝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政府生态问责机制,是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依据政府各部门生态责任的划分,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对其履行生态责任的情况进行考核,对未能履行好生态责任的部门和相关责任人追究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的机制。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健全和完善政府生态法制体系,制定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从生态立法和执法入手,强化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的法制保障。2.3  引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应当是包括政府、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在内的全部主体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社会多元角色主体积极参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既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也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客观需要。在一定区域内,地方政府需要通过明确的法律制度来确定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权力职责,通过有效的策略和方式处理好与市场、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关系,积极有效引导其他力量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具体表现为:一是通过赋予他们监督政府履行生态文明职责的权利,保障公民最基本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二是逐步放开社会公众自发组织事关生态环境保护的“结社权力”,增强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三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四是完善市场和非政府组织参与区域生态治理的法律制度和保障机制,实现多主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8 0 2—教学与管理 中华少年 2015 年 8月中   第 18 期

篇二:《中国环境报》环境执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有多大

论坛环境宣教是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生态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这一论述充分说明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进一步明确了环境宣教所承担的历史重任。环境保护涉及千家万户,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要以环境保护宣教活动为重要手段,提高公众参与环保、支持环保的意识。我国的环境宣传教育是以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普知识和动员公众参与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环境意识、加强公众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水平为目的,利用多种大众传播媒体和开展各种宣教活动,并结合学校、社区、企业等各层面,对社会各阶层公民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文化宣传和公众教育活动,弘扬生态文明,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和支持生态环境保护。1 推进全民环境教育以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当前,环境宣教首要任务是要引导公众做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者、传播者和实践者,以齐齐哈尔市环境保护局为例,近年来的环境宣教工作一直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全民环境教育。为进一步深化环境宣传教育成果,结合龙江环保世纪行活动,在全市开展了低碳绿色环保宣传月,坚持典型引路,结合环保宣教“六进”活动,即:进机关、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认真总结和宣传环保先进典型经验,弘扬环保正能量,推进公众环境意识的“五个转变”,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居住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同时,为积极弘扬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切实增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开展了社区环境保护宣传月活动,以社区为单位,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定期向社区居民宣传环保知识。通过制作环境保护宣传展板、悬挂宣传条幅及标语、向居民发放环保知识的图书和手册、组织社区居民编排文艺节目并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环境宣传。2 抓好环境日宣传活动要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共建共享的环境宣教组织体系,使环境日宣传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提前谋划,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格局,以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防治等重点工作开展宣传活动。协调组织各种宣教资源,充分利用环境日主题文艺晚会、环保知识讲座、发放资料、设点咨询、布置展板、悬挂横幅等形式,宣传新环保法的法律法规和环保科普知识,动员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社区将保护环境的热情转化为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2017 年的“6·5”世界环境日,齐齐哈尔市环境保护局同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及齐齐哈尔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主办了齐齐哈尔市纪念“6·5”环境日暨“全市最美生态守护者”颁奖晚会。市委书记为晚会发来贺信,环保委成员单位、市直各相关部门、各县(市)区及社会各界群众代表,以及重点企业代表近千人参加了颁奖晚会。与此同时,活动日当天,各县(市)区环保局分别开展了“龙江环保世纪行”、 “保护绿水蓝天,共建绿色家园”、 “倡导绿色环保,追求低碳生活”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各重点排污企业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为环保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3 加大媒体宣传力度环境新闻宣传是环保工作对外的窗口,必须切实抓紧抓好。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形成强势主流舆论。一要做好亮点宣传。要精心策划选题,认真总结提炼,通过组织新闻采访、开设网站专栏等形式,结合国家、省、市环境保护大会会议精神,加大对污染减排、执法监管、污染整治等方面的宣传力度。二要做好典型宣传。要深入宣传报道在环保优化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环保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大力培育、发掘和宣传环保系统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切实让群众了解环保部门为改善环境质量采取的重要措施和付出的辛勤劳动。三要做好导向宣传。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建立健全舆情监测机制,提高舆情分析研判能力,扎实做好热点问题和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牢牢把握舆论宣传的主动权。4 加强各级人员培训 构建生态环境教育体系针对不同层面的生态环境教育培训,要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和行动上来。(1)重视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特点,全面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在改进消费模式上促变革,倡导合理性消费,杜绝奢华、浪费行为;践行绿色消费,自觉抵制对环境有害的产品;大力宣传节水、节能等环保技术;积极号召文明烧烤,减少露天烧烤的烟尘污染、减少白色垃圾的污染,推动垃圾分类化处理。特别要利用好家庭教育,从小培养孩子要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2)强化校园教育。全面推进学校的环境教育,积极弘扬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为主线,发挥各学校“绿色课堂”的特点,结合大、中、小学及幼儿园的环保主题活动,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小手牵大手”起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通过“校园环保活动周”、国旗下的讲话、环保主题班(团)队会以及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征文及绘画比赛等活动,切实提中小学生的环保知识水平。(3)抓好企业教育。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结合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对有关大气、水等污染防治的环保技术,如:相变材料移动送热、生物质发电、新能源、余热利用等先进技术和典型进行大力宣传。针对餐饮服务业油烟扰民等问题,宣传有关大气污染防治法,宣传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等环保知识,推广先进的环保实用技术,普及循环经济理论、清洁生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强化企业的信用意识和生态道德责任。浅谈环境宣教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谢文熙(齐齐哈尔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节约资源或者污染治理,而是整个社会文明形态的深刻变革,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就要从意识、观念、知识、行为等各个层面,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推动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努力构建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体系。关键词:环境宣教;生态文明;作用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complex systematic project. It involves not only saving resources or pollutioncontrol, but also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form of social civilization.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guidance and promotion of propaganda andeducation, The concept of knowledge, behavior and other aspects, to strengthe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andvigorously promote the people to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trive to build the people involved i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ocial action system.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iss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ffect作者简介:谢文熙(1983-),女,硕士,工程师,从事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198 · ·万方数据

篇三:《中国环境报》环境执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有多大

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北京林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签名:j殛连日期:2112:丝! 孕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北京林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社⋯

 摘要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改革和发展,各界民间组织蓬勃兴起、快速发展,有成为政府与企业之外的第三方力量之势。而由于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严重的后果日益明显地摆在人们的面6订:地球资源濒临枯竭,水源污染,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等将有毁掉人类赖以生息的地球的危险。爱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关系到人类I:1身安全的大问题。在这强烈的呼声中,环保民问组织成了最活跃的力量。他们丌展生态环境宣传,参与生态环境监督,倡导公众绿色消费,维护公民环境权益,已成为推动中国和全球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目标中展现了他们应有的功能,并且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人类社会或一个国家、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也是文明发展的一种具体形态。环境非政府组织是以保护环境为宗旨,通过丌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得到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它不仅仅要求大众珍惜自然、爱护环境,还要消除生态性贫困、发展绿色经济,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状态。而当前,我国环境非政府保护组织『F处于发展阶段,如何使我国环境非政府保护组织更好的发展和完善,如何正确引导使其发挥出更大的效用,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关键词:环境非政府组织,环境利益冲突,生态文明,潜在价值

 AbstractDi scussi onO f EN Go’ sEf.fectAndDeVel opm entC0unterm easureInEcol ogi calCi Vi l i zati onConstructi onO f Chi naM asterCandi adate:ZhouW enteng(Speci al tyof Phi l osophyof Sci enceand1" echnol ogy)Di rectedbyProfessor:YanGengABSTRACTW i ththerefonnanddevel opm entof Soci al i stDem ocracyi nal lci rcl esN G0s,fl ou^shi ngri si ngandgrow i ngrapi dl y,havebecol l l ethethi rdpow eroutsi deandenterpri ses.ButduedeVel opm entrapi di ndustryandhum anbei ngexcessi veusi ngenVi ronm entpol l uIeseri ousl y,ecol ogi calbal ancei sdestructed,seri ousconsequencei si nthefaceofpeopl e:earthf.aci ngexhausti on,w aterpol l uti on,ai rpol l uti on,greenhouseefrectdestroyi ngexi stenceanddevel opm entf.orthem anki nd.ReVerenceform eearthandprotecti ngec0109i calenvi ronm enthaverel atedsafetybei ng.N GOhasbecom ethem ostacti Vestrongi npubl i cvoi ce.Theyhavebecom estrengthandprogressof protecti ngenVi ronm entali ncountryandi nthew orl dthroughcal l 了i ngof ecol ogi calenVi ronm ent,parti ci pati ngi necol ogi calenVi ronm entSupervi si on,adVocati ngpubl i cgreenconsum pti on,m ai ntai ni ngenVi ronm entalri ghtsandi nterests,Theyunfol dthei row nfuncti onsi nrea】i zi ngham oni ouscoexi stencebetw eenm anandandpl ayr01eforec0109i calci Vi l i zati onconstm cti oni nCi Vi l i zati oni sdeVel opm entde黟eeof hum ansoci al ,w hi chrepresentsthedeVel opm entdegreeandw h01eoutl ooksoci ety、acountryeconom y、soci etyandcul tl l re.Ecol ogi calci Vi l i zati on,ci Vi l i zati onfonn,i sonl ystageci 讥1i zati ondeVel opm ent,butal sofomof ci Vi l i zati ondeVel opm ent.EN GOai m senVi ronm ent,throughcaH yi ngacti vi ti es,theparti ci pati onandsupporti ngof thepubl i candi ncreaseenVi ronm entalprotecti onconsci ousnessof thepubl i c.Itrequi resthepubl i ccheri shnaturalenVi ronm ent,el i m i nateec0109i calpoVeny,deVel opgreeneconom yecol ogi calci V订i zedof hannoni ousrel ati onshi pbetw eenm anandAt present,EN GOi si nthedevel opi ngstagei ncountry,howEN G0betterdeVel opm entandi m proVem entandhowthemcorrectl ym oreuti l i tyhaVeVeryi m ponantresearchsi gnm cancefori m pl em enti ngsci enti fi cdeVel opm entVi ew ,constm cti ngham oni oussoci etyandreal i zi ngec0109i calci vi l i zati onconstructi on.Keyw ords:EN GO ,envi ronm entali nterestsconni ct,ecol ogi calci vi l i zati on,potenti alVal ueourcountry,of govem m entnatureetc,nature,notstatenature.to theof m odemresources,resourcessourceareto theof hum anan i m portantcauseourof hum anto deVel opm entasof hum anon propagandaourourto m ean i m portantour count哆a conceptto m i rroror a nati on’ sa newa newa concreteat protecti ngon Vari ousto obtai nto achi eVeto m aketo gui deto pl ay

 目录目录摘要........⋯.........................⋯...............................⋯.⋯.1ABSTRACT⋯.....................................................................IIIl引言......⋯...................................................⋯...⋯.......11.1研究背景.............................................................⋯.⋯..11.2研究意义.......⋯⋯...⋯.......⋯.⋯...⋯.....⋯.⋯...................11.3国内外研究现状⋯⋯⋯...⋯⋯..⋯..⋯..⋯....⋯..⋯...⋯.⋯......⋯21.3.1国外研究现状........................⋯............................。⋯⋯..21.3.2国内研究现状⋯⋯⋯...⋯.⋯⋯...⋯..⋯⋯.⋯..⋯...⋯..⋯........31.4结构安排与分析途径....................................................⋯.....32我国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的兴起背景、原冈和基本状况.........⋯...⋯........⋯⋯52.1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概念的界定⋯⋯⋯.....⋯...⋯.⋯⋯⋯..⋯...⋯..⋯.52.2我国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兴起⋯⋯⋯⋯....⋯.⋯..........⋯...⋯........⋯.52.3我国环境非政府组织兴起的背景和原冈⋯.....⋯.⋯⋯⋯..⋯....⋯..⋯......82.4我国环境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103环境非政府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j 利在其他方面的优势..⋯⋯⋯..⋯..⋯.⋯153.1生态文明的定义与内涵..............⋯...⋯....⋯........⋯..⋯......⋯..153.2生态文明的主要标志....⋯..⋯....⋯...⋯⋯.......................⋯⋯..163.3环境非政府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L}j ⋯..⋯...⋯.⋯..⋯...⋯.⋯⋯.⋯.173.3.1环境非政府组织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作Hj .⋯.⋯⋯.⋯.⋯...⋯..⋯.⋯.....173.3.2环境非政府组织在生态政治中的作川.........⋯.⋯.⋯..⋯..⋯..⋯⋯⋯..183.3.3环境非政府组织在生态经济建{殳中的作川⋯..⋯..⋯..⋯⋯⋯⋯.⋯⋯⋯..203.3.4环境非政府组织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作州⋯.⋯.⋯..⋯..⋯.⋯...⋯⋯.⋯.213.4我国环境非政府组织在其他方面的作J -}j ⋯⋯⋯⋯..⋯⋯⋯⋯.⋯..⋯⋯⋯..224目前我国环境非政府组织存在的问题⋯.⋯..⋯.⋯⋯⋯.⋯⋯....⋯.⋯.⋯⋯254.1客观原因方面的不足..⋯...⋯.⋯......⋯.⋯....⋯...⋯...⋯.....⋯....254.2主观原因方面的不足...⋯.⋯..⋯..⋯..⋯............................⋯⋯265我国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对策⋯.⋯...⋯....⋯⋯⋯.⋯⋯....⋯..⋯⋯⋯295.1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合作与沟通.⋯..⋯..⋯.⋯.⋯⋯⋯⋯⋯.⋯.⋯.......295.2政府应在多方面给予环境1卜政府组织支持.⋯..⋯.⋯.⋯.⋯..⋯⋯..⋯.⋯...295.3环境非政府组织也应积极面对提高自身素质....⋯.........⋯..⋯.⋯..⋯⋯..315.4对环境非政府组织其他方面的建议⋯..⋯..⋯⋯.⋯.⋯⋯..⋯.⋯...⋯⋯..326结论⋯⋯⋯............⋯.........⋯.⋯......⋯.....................⋯..n5参考文献⋯.................⋯..⋯.....⋯.........⋯.⋯................⋯..37

 论我国环境非政府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个人简介⋯⋯.⋯..⋯⋯⋯..导师简介..⋯.⋯⋯⋯⋯.....致谢⋯ ⋯ ⋯ ⋯ ⋯ ⋯ ⋯ ⋯ ⋯姐们诣

 l 引言l 引言1.1研究背景人和自然的和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但自近代大工业产生以来,这种和谐便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的增强。在此过程中,人类的主体意识逐步增强乃至过度膨胀,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机器大生产,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是,现代科技又是一把“ 双刃剑” ,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也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当人类在享受并大肆挥霍着丰富多样的物质成果时,却发现自己的活动『F在毁灭着自己存在的基础,把自身推向毁灭的边缘。面对同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呼声和运动此起彼伏,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更引起了理论界的思考。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终于丌始认真考虑生态文明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意识到: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不可能有可持续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没有生态文明,人类就谈不上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可能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化。这种认识是人类丌始走向进一步成熟的标志,也是人类对自身文明发展漫长过程中出现的失误的深刻反省。不可否认,实现生念文明离不丌政府和企业的参与,但是鉴于他们自身的缺陷,有必要寻求新的力量源泉。我国的环境非政府组织就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产生的。他们倡导环境保护,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提倡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丌展社会监督;参与政府相应政策的制定;推动发展绿色科技,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解决环境利益冲突,维护社会公众的环境权益,其作用也不可小觑。本文主要论述环境非政府组织的产生,发展,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的作用和价值,以及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以后的发展趋势与对策。1.2研究意义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正处于从:[ 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程。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人与自然的矛盾不但没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有所缓和,反而越来越尖锐起来。随着我国对生态建设的认识越来越

 论我国环境非政府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深入,也越来越重视。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将生态建设放到了文明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环境非政府组织作为环保的新生力量,有着它许多独特和天然的优势。他们更贴近大众,更能广泛地融入到百姓生活中,为百姓所接受。他们在实践中应发挥独特作用,彰显其不可替代性。他们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还有助于各级政府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完善生态立法、规范生态执法、严格生态司法,使生态文明建设有序迈进。目前,中国环境非政府组织『E处于发展阶段;应创造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根据我国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现状和基本特点,为了更好的将其发挥作用,本文提出了几点切合实际的建议。针对中国环境非政府组织的特点采取措施,以期对于中国环境非政府组织的能力建设和长远发展有实际的推动作用。1.3国内外研究现状1.3.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的环境民间组织发展的比较早。早在20世纪中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工业高度发展,使其发展的负面效应爆发出来。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著名的“ 八大公害事件” 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加剧,在各国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门做出反应的同时,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也大量涌现。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泛,使之成为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凡是研究环境问题的学者都不会忽视这一领域。以美国为例,从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至成立了6个全国性的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而在1960.1970年成立了26个全国性的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在1970.1980年成立了48个全国性的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 王曦,1992) 。据统计,到1992年,美国共有1万多个各种各样的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其中10个最大的组织的成员已从1965年的20万人增至1990年的720万人( 候文蕙,2001) 。在日本,据1994年调查,仅新泻县就有284个N G O ,日本全国的环保N G O 数量在1 5000个左右,平均8000人口就有一个N G 0( 林家彬,2002) 。他们通过对环境非政府组织的研究,尤其是代表性的组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包括对环境非政府组织发展历史与演变的介绍,关于环境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和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西方一些国家,生态运动已经成为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根据阅读大量文献发现,西方的生态运动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六十年代2

 1引言“ 街头政治” 的绿色抗议。随着人们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首先是六十年代末,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继爆发了群众性的街头抗议活动,从而很快拉丌了西方生态运动的序幕。由于其运动范围和I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七八十年代发展到第二个极端,即“ 平民政治” 的广泛参与时期( 王建明,2001) 。九十年代以后是第三个阶段时期,国际上各个环境非政府组织党派F|益壮大,大多数绿党进入了全国性政府和议会。1997年出版的《绿党和当代欧洲政治变化:新政治、...

篇四:《中国环境报》环境执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有多大

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5 篇

  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0**年*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县余村考察,得知村里关闭矿区 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余村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不同场合进一步深化了“两山理论”,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当前,各级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学习 宣传 践行“两山理论”逐渐走向深入,但是,在对一些有关问题的理解上还存在偏差。

  正确理解“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科学内涵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这两个概念的科学内涵,学术界有些人只是流于字面上的理解,认为“绿水青山”就是山清水秀 湖光山色 鸟语花香,认为“金山银山”就是金玉满堂 堆金叠玉 日进斗金等。这种望文生义的理解,容易造成对“两山理论”甚至整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片面理解。

  实际上,这里的“绿水青山”只是个形象化的说法,指的是具有一定自然 地理 气候特征的生态环境,这里的“金山银山”也同样只是个形象化的说法,指的是一定数量的经济价值。因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含义实际上是指:一个地区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也可以创造一定数量的经济价值。从修辞角度来看,无论是“绿水青山”还是“金山银山”,都只不过是喻体,都只是比喻的说法,不能把喻体变成本体,不能仅仅把“绿水青山”理解为狭隘意义上的“山清水秀”的地理环境。

 因此,各地在发展经济时,要围绕自己的生态环境优势,尤其要根据自然 地理 气候特征来做文章,而不是一定要把自己的特有生态环境首先变成“绿水青山”,再去发展经济。否则,只会破坏当地几万年甚至几亿年来形成的特有的生态环境,甚至带来生态灾难。比如,在一些地下水资源已经十分稀缺的地方,就不适合大规模植绿,不宜将一些干旱地区变成“江南绿洲”。唯有将“绿水青山”如此理解,才符合“两山理论”的本意,才符合环境经济学的科学原理。

  充分认识以“绿水青山”为代表的自然资本与经济发展的真正关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在现实中,一些山清水秀的地区老百姓生活十分艰苦,经济发展落后,比如一些革命老区 少数民族地区 边远地区。据此,出现了一些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断的质疑,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影响了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没有充分认识到以“绿水青山”为代表的自然资本与经济发展的真正关系。

  要推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仅仅靠自然资本是不够的,它需要自然资本 物质资本 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这 4 种资本之间的有机结合 科学配比 相互协同。而且,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各种资本的地位也是不同的。

  自然资本是指可以为人类提供生态 资源 环境服务功能的生态资源(如各种农产品) 资源存量(如土地 水)以及环境服务(如水循环 空气净化),不仅包括水 矿物 木材等资源,还包括森林 草原 沼泽等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在工业革命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依赖自然资本。在生态环境问题已经相当严重的当今中国,自然资本的稀缺性也直接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地区由于水资源 矿产资源枯竭而出现人口减少或经济衰退。投资自然资本,开始成为我国未来新的增长动力之一。

 物质资本是指各种物质生产资料形式,如机器 设备 厂房 建筑物 交通运输设施等。自工业革命以来,物质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各种物质资本中,以机器 厂房 建筑物为代表的各种固定资本最为重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曾经认为,固定资本真正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也代表了资本主义社会成熟程度。在工业革命时代,只有固定资本才真正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资产阶级也正是借助于各种机器 厂房,才真正开启了对自然力的大规模征服和利用,才使人类由自然力的奴隶变成自然力的主人。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对,表现为劳动者身上的资本——科学知识 文化水平 技术能力 身体健康状况等。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在经济学历史上首先创立了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本理论,理论聚焦两个核心观点:第一,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第二,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而支付在教育上的投资是人力投资的最为主要的部分。自 20 世纪 5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逐渐进入知识经济 信息经济 生态文明时代,人力资本的作用开始超过了物质资本的作用,逐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

  社会资本是社会学家首先使用的一个概念,最早把社会资本进行概念化的是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他认为,社会资本是相对于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概念,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认同 社会联系 社会互惠 社会信任 社会共识 社会道德 社会整合。一个社会只有实现有机整合,经济社会发展才可以真正迸发出勃勃生机。

  由此可见,自然资本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而不是充分条件。不是说有了山清水秀 绿水青山,就自然而然应该实现经济发展。而且,就自然资本来说,它包括生态 资源 环境等几个方面,仅有山清水秀的优美生态还不够,还需要一定的自然资源,比如矿产资源 水资源作为支撑。毕竟,优美的生态不等于

 充足的资源。

  对于现代经济发展来说,它是 4 种资本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一些山清水秀的地方,也可能由于物质资本 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的十分匮乏而陷入贫穷落后。相反,在一些自然环境虽然恶劣但是物质资本 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十分充裕的地方,经济却获得长足发展。因此,在山清水秀与经济发展之间,可能出现 4 种“逻辑模态”关系:第一,不仅山清水秀而且经济发达;第二,虽然山清水秀但经济不发达;第三,不仅自然环境恶劣而且经济不发达;第四,虽然自然环境恶劣但经济发达。这里,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第一种逻辑关系。

  因此,山清水秀 绿水青山的自然环境最终是否能实现经济发展,关键要看这4 种资本是否都具备,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科学合理的比例关系。比如,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来说,人力资本就是最重要的,需要格外加以重视。有了优质的人力资本,自然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就有了新思维 新理念 新技术 新制度。因此,一些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这是自己的绝对优势,甚至可以“躺赢”,一定要格外注重发展其他3种资本形式,使4种资本形式形成合力,不要让它们出现短板。

  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程度和方式十分不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条件和界限的,“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也不例外。从主体功能区划来看,我国广袤的国土可以分为4 类开发区:优化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在不同类型开发区上,开发的内容和重点也不同。有些地区要重点推进城镇化 工业化,有些地区要重点发展粮食生产,有些地区要重点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因此,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程度 方式也是十分不同的,不能平均用力。其转化程度和方式一定要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适应,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

 自己的地”。也就是说,不能脱离主体功能区划,盲目推进这种“转化”。

  此外,“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也不是在“此时此地”实现的。一些限制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保护了绿水青山,恰恰为重点开发区 优化开发区实现经济发展创造了外在客观条件。可以说,处于限制开发区 禁止开发区的“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是在重点开发区 优化开发区实现 完成的,因此,后者应该对前者进行一定的生态补偿,帮助他们获得“金山银山”,创造经济价值。另外,“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甚至十年 二十年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几十年 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这是因为“生态生产”与“物质生产”“人口生产”不同,生产周期十分漫长,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任何急功近利的心态。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副教授 孙要良

  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为推动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减排,自*月*日起,河南省将对全省钢铁 水泥企业试行超低排放差别化水电价格。凡未按要求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钢铁 水泥企业,其网购电量(含市场化交易电量)和购买自来水企业水量全部实行加价政策;完成全部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则用电 用水不再加价。

  根据这一制度规定,笔者算了一笔账。以河南某年产钢梁约***万吨的钢铁企业为例,其全年购电量为***亿度,购自来水水量为***万立方米。企业有组织排放 无组织排放 清洁运输方式中一项未达到超低排放要求,全年购电成本将增加1***万元,购水成本增加**.*万元,折合吨钢成本增加 2.**元/吨;两项未达到超低排放要求,全年购电成本将增加 5***万元,购水成本增加**.*万元,折合吨钢成本增加 7.**元/吨;三项未达到超低排放要求,全年购电成本将增加 11***万元,购水成本增加**.*万元,折合吨钢成本增加 14.**元/吨。从分析的数字来看,

 未进行超低排放企业,每年将增加过亿元的成本,这绝不是一笔小数目,对企业的影响不容小觑。

  差别化水电价格使积极治污企业享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有利于调动企业治污积极性。相形之下,那些“等一等”“拖一拖”的企业经营成本则会大幅增加,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这项举措有利于倒逼一些企业主动进行污染治理,有利于将环境保护的法律要求转化为企业的内在自觉。根据不同行业 企业,尤其是重点污染对象,采用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是落实精准治污理念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各地污染防治力度明显加大,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但是,在一些地方,由于治理对象 措施等方面存在聚焦不准的问题,虽然投入了大量人力 物力和财力,治理成效却不明显,或是治理效果难以持久,容易反弹。一些企业抱着“60 分万岁”的想法,仅仅是完成规定动作,“推一推 动一动”的现象较为普遍,缺少主动性 自觉性。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监管方式仍较为普遍,差别化监管的措施不完善,干好干坏一个样,企业落实精准治污的动力不强;另一方面,对超标准完成治污任务的“优等生”缺乏相应的政策激励机制,环境治理投入巨大,但经济效益不明显,企业治污的积极性主动性并未被充分调动起来。

  此次河南省出台的这一政策,正是改变这一现状的积极尝试。钢铁 水泥等重污染行业是大气污染治理攻坚的重点,虽然行业内很多企业已经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但是,仍然有很大的减排空间。结合行业特点,出台有针对性的价格政策,鼓励企业在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实施超低排放,不但能使企业获得环境效益,更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对其他企业能够起到示范 激励作用。

  精准治污的关键在于精准施策,因时因地因事采取适宜的策略和方法,大幅

 提高治污成效。例如,生态环境部推出环评审批和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制度,鼓励各地实行分类监管 差异化监管。两个正面清单的实施,达到了守法企业无事不扰 违法企业利剑高悬的目的,有力地支持了企业复工复产,受到了企业的广泛好评。同时,这种正向激励的措施,增强了企业污染治理的内在动力,使企业变被动守法为主动作为,大大降低了监管成本。

  精准施策不仅需要充分运用行政这只有形之手,更要发挥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作用。实践证明,运用经济手段能够取得更长久的治污效果,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近年来,环境经济政策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环境费改税增强了对污染者的刚性约束,生态补偿制度有助于解决跨流域治理难题,PPP 模式的运用使环境公共设施建设速度大大提升,绿色信贷有利于企业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当前,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仍有较大完善空间,各地可以根据地方实际,运用更多经济手段服务环境管理,激励企业主动开展污染防治,为做好“六稳”工作 落实“六保”任务,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创造有利条件,汇聚更大力量。

  当前正值在污染防治攻坚战关键的冲刺阶段,时间紧迫 任务繁重。我们要深入查找环境治理中的难点问题,分析其中原因,找到破解之道,以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高治污精准度,努力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治理效果。

  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深刻理解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强调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 碧水 净土保卫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

 加牢固。总书记连续两年在同一代表团强调同一问题,既针对内蒙古实际,又着眼全国发展大局,与总书记在浙江 陕西 山西三省考察时提出的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理念的一系列论述相呼应。

  结合后疫情时代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笔者认为,需要站在以下三个高度深刻理解“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的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党中央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心。

  全面小康的高度: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2014 年*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良好生态环...

篇五:《中国环境报》环境执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有多大

运动和环境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摘 要:

 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的兴起与世界范围内日益凸显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以及政府和市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失灵现象紧密相连。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具有扩大群众参与、 反映群众诉求、 增强社会自治的功能。

 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要推动其健康有序发展, 必须将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关键词:

 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

 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3)03-0013-04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 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

 其中, 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薄弱环节, 需要积极加以引导并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 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兴起的原因

 环境运动是指一些个体和群体出于对环境问题的共同关切而采取的一系列旨在保护环境的集体行动。

 环境组织通常是指以环境保护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 为社会提供环境服务的公益性民间组织。

 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的兴起有其历史必然性。

 (一)

 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日益凸显

 工业革命以来, 随着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 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也越来越深。

 工业革命以来的数百年间,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片面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指导下对自然界进行了 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造成了大量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

 例如, 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发生的“八大公害事件” 不仅给环境造成巨大的损害, 而且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 深重的灾难。

 在此背景下, 世界上有代表性的环境组织——绿色和平组织于 1971 年成立, 旨在保护地球、 环境及其各种生物的安全及持续性发展。

 在我国, 由于不全面、 不均衡、 不可持续发展方式的长期存在, 导致了 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

 例如, 空气污染、 水污染、 土壤污染等问题的产生, 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了 恶劣的影响, 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障碍。

 在此背景下, 以维护社会公益为宗旨的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逐渐兴起和发展。

 例如, 1994 年自然之友成立, 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国家民政部注册成立的民间环保团体, 其使命是建设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平台, 让环境保护的意识深入人心并转化成自觉的行动。

 除自然之友外, 我国有代表性的民间环保组织还包括地球村、 绿色江河、 阿拉善 SEE 生态协会、 绿点青年环境教育中心等。

 这些组织在推动环保教育、 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与环境道德、 环境保护、 推动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在各种各样的民间环保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总之, 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是对日益凸显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的直接回应。

  (二)

 政府和市场存在失灵现象

 1.

 政府失灵, 即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失灵现象。

 在现代社会,政府的职能是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以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但是, 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存在两方面不足:

 一是政府难以满足每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 二是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存在浪费和低效率问题。

 环境是典型的公共物品, 但是在环境保护方面, 政府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的片面发展。

 尤其地方政府官员为了 追求任期内的经济发展目标, 往往忽视环境保护问题, 导致环境问题愈演愈烈, 最终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环境问题的出现及解决多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 单靠政府自身的力量无法有效解决环境问题。

  2.

 市场失灵, 即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失灵现象。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 尤其是不能最优化配置公共物品和服务。

 其一, 市场无法实现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市场根据消费者的偏好提供产品和服务, 但市场反映不出消费者对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需求和偏好, 因而市场无法有效实现对公共物品和服务的配置。

 其二,市场无法解决外部效应问题, 尤其是负外部效应问题。

 例如,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对附近居民造成的损失, 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等。

 这些在企业的产品价格上都无法反映出来, 也是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调节的。

 市场在环境方面的失灵是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 是由市场经济的内在缺陷造成的。

 为了积极回应政府和市场环境和生态方面存在的失灵现象, 以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为代表的第三部门应运而生。

  总之, 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的兴起不仅与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日益凸显

 密切相关, 而且与政府、 市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失灵现象密切相关。

 二、 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的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 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政治、 经济、 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始终, 不能脱离其他方面的建设而单独存在。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角度, 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 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相结合的角度来看, 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具有扩大群众参与、 反映群众诉求、 增强社会自治的功能,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

 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有利于扩大群众参与

 新中国成立以来, 在建设美丽家园、 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中, 我国人民先后发起和参与了 环境卫生运动、 植树造林运动、 兴修水利运动等公益性的群众运动, 形成了最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运动, 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 我国环境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拥有广泛的群众参与。

 同时, 通过有效的动员, 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在一定条件下不仅可以达到自身预定的目标, 还可扩大群众参与。

 例如, 2007 年发生的厦门 PX 项目事件被认为是民意在环保方面的胜利, 即环境运动的胜利。

 厦门 PX 项目是一个大型的化工厂项目, 每年可以为厦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由于这个项目距离人口密集区很近, 可能会导致不可预料的环境污染。

 起初, 105 名政协委员建议项目迁址, 将此事引入公众视野。之后, 厦门市民通过“集体散步” 等一系列方式集体抵制 PX 项目。

 最后,厦门市政府宣布暂停该工程。

 期间, 厦门市政府组织了二次环评、 公众投票等一系列方式讨论该项目是否要迁址, 积极地推动和扩大了 群众参与。

 这也是地方政府与人民群众实现互动和合作的经典范例, 是一个通过不断扩大群众参与来改变政府决策、 达到预期目标的环境运动。

 在此过程中,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在解决环境问题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 有利于促使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参与, 进而影响和制约政府和企业的决策行为, 有效弥补了政府和市场在环境问题方面存在的失灵现象。同时, 针对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 以自然之友为代表的环境组织深入基层社区, 积极宣传、 组织和推动公众参与城市垃圾减量、 城市减碳行动、 26 度空调节能行动、 低碳家庭和社区建设、城市自 然体验和环境教育以及环境信息公开和环境决策参与等一系列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 唤起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而且有利于增强环境组织和基层社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是扩大群众参与的最直接、 最有效的形式。

 显然, 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可以扩大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二)

 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有利于反映群众诉求

 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兴起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准确反映群众诉求,其自身就是代表社会公众在环境方面的诉求。

 现阶段, 围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引发的愈演愈烈的群体性事件是环境运动的重要表现。

 这些群体性事件大多反映的是群众追求自身环境权益的正当和合法的诉求。

 对此, 胡锦涛曾明确指出:

 “如果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不仅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人民群众也无法喝上干净的水, 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由此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1] 事实上, 正如一位西方论者指出的, “社会运动更基本的特征恰恰与偏激、 贫困和暴力完

 全相反。

 偏激是见于所有社会运动的一种被夸大的意义框架形式; 贫困是所有社会运动表达的共同目标的一个特殊源头; 暴力是集体挑战的加剧。我并不把社会运动看作是偏激、 贫困和暴力的表现, 而是更合理地把他们定义为群众在与社会精英、 对立者和当局的不断相互作用中, 以共同目标和社会团结为基础发动的集体挑战。” [2] 显然, 以环境运动为代表的社会运动不仅要准确反映群众的诉求, 而且要通过群众的积极参与和与政府的有效互动实现自身目标。

 同时, 在实践中, 以自然之友为代表的环境组织一直致力于反映群众在环境方面的诉求、 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 世纪 90 年代, 自然之友发起了 对滇金丝猴、可可西里藏羚羊等濒危动物保护运动, 其创始人梁从诫等民间环保人士为了从根源上保护这些濒危物种, 于 1998 年写信给英国首相布莱尔请求他制止英国的藏羚羊非法交易现象, 并于当年先后与克林顿和布莱尔会面,交谈如何遏制国际市场上的濒危动物非法交易现象, 进而从根本上保护濒危动物。

 这也引起了 世界范围内对中国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关注。

 显然, 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可以有效反映群众在环境和生态方面的诉求。

  (三)

 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有利于增强社会自治

 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的兴起本身就是社会自治的重要体现, 而其作用的发挥反过来又增强了社会自治。

 以环境组织为代表的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己管理自己, 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和促进了基层力量的持续发展。

 其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 NGO 填补了政府力量所达不到的空间, 并且将这种力量一直深入到基层。

 在有些国家, NGO 在这方面起到了独到的作用。

 第二, 特别是在拉丁美洲, 地方政府机关已经开始巩固它们的力量,

 并且通过它们与 NGO 的关系来加强与社会基层的联系。

 第三, 具有广泛的联系对于自治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而自治又是与维持国家的政策发展密切相关”。

 [3] 显然, 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通过深入基层, 加强与基层的联系, 可以有效地增强社会自治。

 例如, 由我国城乡 自治组织发起的环境保护运动和环境保护组织是基层自治功能的自然扩展。

 同时, 在实践中, 我国社会各阶层力量都利用自身优势, 积极开展环境和生态保护运动。

 这也是增强社会自治的重要体现。

 其中, 我国首家以社会责任为己任, 以史玉柱、 李宁、 张朝阳、 柳传志、 潘石屹等近百名企业家为主体, 以保护生态为目标, 于 2004 年 6 月 5 日成立的环境保护组织阿拉善 SEE 生态协会就是其代表。

 阿拉善位于内蒙古境内, 是近年威胁北京和整个华北地区的重要的沙尘暴发源地。

 该协会旨在改善和恢复阿拉善地区的生态环境, 减缓、遏制和消除沙尘暴的发生, 推动企业家承担更多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也推动企业自身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建设, 其成立是中国企业家群体集体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标志性事件, 也是企业家积极发挥自身优势、 在环境运动和环境保护中推动社会自治的重要体现。

 显然, 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可以增强社会自治, 推动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之, 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在建设美丽中国、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前进。

  三、 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的健康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 东欧国家兴起和发展的以环境运动为代表的社会运动客观上推动和加速了苏东剧变的发生。

 尤其是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后兴起的大量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更是在客观上直接推动了 苏东剧变

 的发生。“和平的市民运动所挟带的不断增长的压力使统治机器发生了 革命, 民主德国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这些市民运动形成了 新制度的基础。后者在国家社会主义的废墟中即已显现了 出来。

 革命的先驱是那些自愿组成的协会, 包括教会组织、 人权组织以及追寻生态和女权目标的反对团体。极权主义公共领域不得不时刻警觉地用暴力来对抗这些协会潜在的影响。” [4] 因此, 在建设美丽中国、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 对于以环境运动为代表的社会运动和以环境组织为代表的社会组织, 必须积极地加以引导和利用, 将之纳入到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之中。

 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突发期的当代中国来说, 更应如此。

  (一)

 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和环境运动、 环境组织之间的关系

 既要防止无政府主义的倾向, 也不能简单地将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看作是政府的对立面, 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和环境运动、 环境组织之间的关系。

 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在一定条件下, 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有可能走向无政府主义甚至反政府的一面。

 要推动环境运动和环境组织的健康发展, 必须推动以环境组织为代表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的转变。目前, 我国社会组织实行双重管理、 双重负责的登记管理体制, 即社会组织的申报者到民政部门申报登记之前, 还需要有业务主管单位的批准, 没有找到业务主管单位就意味着无法进行登记。

 这就造成了大量的环境组织处于“非法” 状态, 没有获得合...

篇六:《中国环境报》环境执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有多大

‐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石凤琼 (西双版纳州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云南 西双版纳州 666100)

 摘

 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高度负责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另一方面也说明生态文明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远意义。水土资源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根基,而水土保持则是保障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它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作用

 水土资源是一切生物繁衍生息的根基,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作出重大部署。党中央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主要目标及战略措施;水利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水土保持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新时期、新形势下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可见,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1.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 1.1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为发展农业生产、治理江河与风沙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1] 。

 1.2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为: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1.3 二者关系 建设生态文明,涉及的社会范围广泛,其核心目标是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高度统一的关系,其本质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自然的生态承载力为基础,建设一个环境友好、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我国 1/3 以上的国土面

 ‐2‐积均存在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首先解决好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所以说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是水土保持的理想目标,水土保持是实现生态文明重要的具体实践形式和途径之一 [2] 。

 2.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及意义 2.1 主要目标 到 2020 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1)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经济、人口布局向均衡方向发展,陆海空间开发强度、城市空间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结构和空间布局明显优化。

 (2)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 2005 年下降 40%-45%,能源消耗强度持续下降,资源产出率大幅提高,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 6700 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 65 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55 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5%左右。

 (3)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 80%以上,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盖率达到 23%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湿地面积不低于 8 亿亩,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 35%,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全国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

 (4)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关键制度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果 [3] 。

 2.2 意义 十八大报告强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属于人类社会文明的范畴,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是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保障;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4] 。

 ‐3‐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人类消极地回归自然,而是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相处。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我们应该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3.新时期、新形势下水土保持新要求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水利部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要求,掌握当前水土流失状况,研究水土流失危害,探索新世纪治理水土流失的对策,搞好水土流失治理,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战略选择。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当前要以改善城乡水生态环境为核心,着力加强保护和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强化水土流失监测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积极推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发挥生态修复作用,恢复地表植被;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强科技支撑,推广典型经验 [4] 。

 4.水土保持技术措施 水土保持技术措施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

 4.1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指为达到保持水土,合理利用山区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危害而修筑的各种建筑物设施 [1] 。其类型分为山坡防护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山洪导排工程和小型水利工程,如:山坡截流沟、蓄水池、谷坊、拦沙坝、排洪沟、导流堤、小水库、塘坝等等。

 4.2 水土保持生物措施 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是指在山地丘陵区以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良土壤、维持和提高土地生产潜力为主要目的所进行的造林种草措施 [1] 。如:退耕还林、封禁管护(补植补种)、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济林、防护林等等。

 4.3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是指用增加地面糙率,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地面覆盖或增强土壤抗蚀力等方法,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如:等高耕作、沟垄耕作、草田轮作、间作、混作、套种、少耕、免耕等等。

 5.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5.1 水土保持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 水土资源、林草植被是构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水土保持可通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治坡(沟)工程、植树种草、

 ‐4‐封禁管护、退耕还林、等高耕作、沟垄耕作等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危害,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增加植被覆盖率,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障生态安全。

 5.2 水土保持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保障国土安全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头号环境问题。严重的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恶化的集中反映,制约了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各类生产建设项目或生态环境治理项目通过因地制宜,科学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量,保护水土资源,保障国土安全。

 5.3 水土保持可以涵养水源,减少水旱灾害,保障防洪安全

  各类生态环境治理项目通过实施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增加植被覆盖,利用树冠截留雨水、地表枯落物阻拦和滤积降水、植物根系固持土体来涵养水源,使得土壤的入渗量得以增加或者维持,进而有效地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在枯水季节,水土保持措施可以补充径流,减少径流的年际变化;在汛期,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削减洪峰,提高防洪能力,保障防洪安全。

 5.4 水土保持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障人居环境安全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之上,不论是水土资源,还是生态环境,对于人类活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都是有一定承载能力的,一旦超过其承载能力,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就会受到破坏。水土保持立足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将人的行为约束到自然资源承载力允许的尺度范围内,控制人为活动等符合自然规律,与自然协调统一,尽量避免对自然环境的伤害,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很多地区,从改善人居环境、保护水源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出发,把水土保持与村容村貌整治、面源污染控制等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保障人居环境安全 [5] 。

 6.小结 水土保持是保障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它在保障生态安全、国土安全、防洪安全以及人居环境安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并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是 21 世纪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美丽中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吴发启.水土保持学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0. [2] 俞海,夏光,杨晓明,等.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融入国家建设全过程[N].中国环境报,2013-1-29(2). [3] 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Z]. 中发〔2015〕12号.2015-4-25.

 ‐5‐[4] 刘艳飞.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新征程[N]. 中国水利报,2013-6-20(5). [5] 张长印,宋小强,王海燕.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J].中国水土保持 ,2008 年,2期.

篇七:《中国环境报》环境执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有多大

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9 篇

  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近日,有两则关于长江刀鱼的消息,一喜一忧:

  喜的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发布讯息,自 2019 年*月*日禁止生产性捕捞后,长江刀鱼的资源量和个体规格明显回升,资源密度增加了 1倍多,这充分证明了禁捕的必要性。

  忧的是,长江刀鱼的价格也随着禁捕而“水涨船高”。据报道,今年长江刀鱼的价格比往年涨了一倍,还供不应求,清明前的长江刀鱼一公斤甚至能卖到6**元。暴利之下,一些人选择铤而走险,从捕捞 运输 销售到餐桌,非法捕捞已形成地下产业链。

  动辄一斤上百元,甚至几千元的“江鲜”,到底是谁在消费?普通百姓恐怕无力承担,“江鲜”多数还是某些人彰显“尊贵”身份的道具,满足其虚荣心。由此可见,做好足够的宣传引导,提升公众对禁渔工作的认识非常重要。但这还只是问题的一方面,究其根本,还是要打掉吃“江鲜”的产业链,才能扭转偷捕行为屡禁不绝的被动局面。而这,必须依靠法治力量。

  禁渔令下为何禁渔难?一方面,高额利润带来巨大诱惑;另一方面,执法监管仍有漏洞,偷捕仍有空子可钻。“十年禁渔”,是扭转长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关键之举,也是一场硬仗。从根本上阻断非法捕捞地下产业链,需要发挥法治的力量,织密司法保护网。

  如今,“江鲜”交易都在暗中进行。“他们来了我们就躲,他们走了我们卖。”商户采取这样的策略与监管部门周旋。非法捕捞多在夜间进行,且多选择

 在偏僻地方 交界水域等,给执法监管增加了难度,让本就不足的执法力量更加捉襟见肘。

  要弥补监管力量的不足,不是没有办法。可借助无人机 远程监控等技术手段,提高监管能力和执法效率。同时,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尤其渔民长期在长江上生活,对水上情况了如指掌。如果能够让他们参与到江面巡护工作中来,从捕鱼者变成护渔者,可能会成为执法力量的有效补充,也有助于增强沿岸百姓的生态环境意识。

  长江流域线长面广,禁渔不是一个地区 一个部门的事,需要完善从水面到餐桌的全方位管控。而这些,都需要强有力的法治来保障。要将执法管理从禁捞向禁止交易 禁止加工经营延伸,形成流域一体 部门协调合作 各环节联动衔接的长效机制。

  在水面上,渔政 公安等部门可开展多部门 跨地域联合执法行动,发现涉嫌非法捕捞 渔获物违法运输买卖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坚决予以打击。在陆地上,市场监管等部门应严管农贸市场 超市 销售摊位 餐馆等,对涉嫌销售 运输 贩卖江鲜产品 提供江鲜餐饮的企业进行严厉查处。同时,对查获的案件进行综合分析 深挖源头,坚决斩断非法捕捞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利益链。

  长江流域涉及的各省市必须坚决摒弃“自扫门前雪”的思想,消除监管盲区,做到全流域一盘棋,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尤其不能让交界水域成为“三不管”区域,给偷捕者留下可乘之机。比如,江苏省将联合长三角三省一市跨区域执法,全力推动为期 1 年的“长江禁捕 打非断链”专项行动,江苏省市场监管局正联合长三角三省一市探索建立禁售长江流域非法捕捞渔获物联动执法工作机制,推动长三角市场监管部门跨区域行政执法协作。

  落实禁渔令要求,还要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严厉打击破坏长江水生态的

 违法犯罪活动。在这方面,环境资源法庭的作用更突出。比如,南京环境资源法庭对“特大非法捕捞长江鳗鱼苗公益诉讼案”进行一审宣判,王某等***人对其非法买卖***万余条鳗鱼苗所造成的生态资源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850 余万元;其他收购者 捕捞者承担相应赔偿责任或与直接收购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据悉,这是全国首例判决从捕捞 收购到贩卖“全链条”承担生态破坏赔偿责任的案件,从源头斩断了非法利益链。

  要将惩治犯罪与生态修复并重,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并处,才能对非法捕捞形成有效震慑。重典惩治违法者,为长江流域十年禁渔保驾护航。

  值得期待的是,十年禁渔已经被写入了《长江保护法》(草案)。草案同时明确了违法捕捞的处罚标准,违法捕捞者可被处以 5 万元至***万元罚款。如果情节严重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需要进行生态修复的,承担全部修复费用,构成犯罪则追究刑责。随着立法的完善,将对长江禁捕工作提供更为有力的法律支撑。

  长江“十年禁渔”是党中央为全局计 为子孙谋的重大决策,是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要落地见实效,必须发挥法治力量,真正从源头斩断利益链,让长江真正休养生息。

  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是未来大势所趋

  化工行业的生产工艺复杂 产污环节多 污染物成分复杂 处理难度大,环境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尤其是工业“三废”排放总量大。2017 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工业废水排放量约***亿吨,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石化行业 VOCs(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约为 6 亿立方米,占工业源 VOCs 排放量的比重超过**%;工业固废产生总量约为**.*亿吨,在工业行业排名中位居第二。产值高 污染重的行业特征要求化工行业必须积极探索绿色低碳 安全环保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污染防

 治技术。“绿色化工”已成为未来化工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近年来,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指导下,我国在发展壮大化工产业的同时也愈发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转型升级,化工行业绿色发展领域的一系列重要政策 法规相继出台。《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促进石化产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绿色化工园区评价导则》等政策 法规和行业标准推动化工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化工产业的绿色发展仍然存在诸多短板,笔者归纳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研发重视不够 创新水平不高。从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看,2015 年,欧美国家的化工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维持在**.*%左右,而中国化工行业的研发投入比重仅为**.*%。从专利申请数量看,我国化工企业专利申请数量虽然逐年增长,但外资公司和跨国公司的专利申请数显著高于中国本土企业。科技研发人员方面,我国化工园区的科技人员数量和比重也显著低于国外先进化工园区。可见我国化工产业仍需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二是产业一体化程度不高。化工行业一体化发展模式有利于产业之间的共生和耦合,构建化工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系统。整体而言,我国化工行业一体化发展程度较低,这主要与园区缺少规划有关。园区内企业之间的产品缺乏关联,既无法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也难以形成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系统。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企业表示,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可以作为另一种化学产品的原料或中间体,但由于园区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循环经济系统,不得不作为危废被填埋,不仅浪费了原本可以回收利用的资源,还增加了环境处理成本和负面环境影响。

  三是我国化工产业环境治理水平不高,园区精细化管理程度较低。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副会长骆建华曾表示,目前山东 浙江 江苏多省化工园区的环境达标率仅为两成至三成。化工园区环境管理不善造成的污染情况多有发生。

 推动中国化工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建议

  针对我国化工行业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分阶段逐步加严环境标准,倒逼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山东省于 20**年制定实施了《造纸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DB37/336-2003),长周期 分阶段逐步加严地方性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从实践情况来看,赋予了企业稳定的政策预期,为企业提标升级预留了必要的时间,不仅实现了行业主要污染物 COD 减排**%,而且山东造纸行业的规模 利税分别达到 8 年前的 2 倍和 4 倍。在地方流域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配合下,山东省实现了产业的空间布局优化。

  笔者认为,可以学习借鉴这一经验,根据产业政策和环境规划要求,制定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化工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落实企业的环保主体责任,让企业成为污染防治和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动中国化工行业实现绿色转型升级。

  发挥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作用,推广“责任关怀”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在化工行业内推广“责任关怀”体系等自愿型环境规制项目,发挥“非正式约束机制”作用。“责任关怀”体系要求企业与社区公众之间建立沟通机制,在项目规划设计 选址 施工和生产运营全过程中与公众,特别是周边社区居民沟通 对话,有助于消除公众因对化工项目的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心理。通过开展企业公众开放日等活动,有助于倒逼企业强化自身规范和管理要求,持续改进环境安全管理水平。

  同时,发挥龙头企业和先进外资企业在推广“责任关怀”体系中的作用。龙头企业和先进外资企业往往能带动周边形成联结上下游的化工产业集群,避免出现安全环境事故,有动力推广先进的环境管理经验。例如,位于江苏省常州市的滨江经济开发区是我国较早一批承诺践行“责任关怀”的化工园区,园区内的德国化工企业朗盛和荷兰企业阿朗新科都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加快推动化工企业入园发展,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坚持“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 严格准入 一体化管理”的原则,做好园区的规划选址和企业布局工作,严格园区内化工企业的安全准入,加强园区一体化监管,推动园区与社会协调发展。要建立和完善责任明确 管理高效 资源共享的园区管理工作机制,强化园区内企业的安全生产管控,将园区内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降到最低。化工园区应当在规划阶段便形成综合竞争力,重视一体化发展,尽量形成企业间产品原料相互供给,推动物料 能源 信息 物流以及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实现经济 环境效益最优化。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助力企业绿色转型。抢抓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战略机遇,加快培育与智能制造 智慧监测等技术相结合的本土创新型企业,用智能制造为企业的绿色转型插上“翅膀”,形成基于标准化绿色数据的可持续绿色生产方式。通过多种政策工具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对自主创新产业化项目的扶持力度。通过提升园区项目入园门槛,优先选择有自主创新技术 有新产品能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项目。通过“园中园”建设等新型发展 运营模式,推动园区创新载体建设,建立产 学 研合作平台。

  通过以上创新能力提升的措施,增强园区内化工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绿色化工技术的创新能力,用科技创新和发展,支持企业的绿色转型。

  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持续加强污染源动态监管平台建设

  自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开展以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高度重视,成立了以主管领导为组长的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并在中国石油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设立了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室。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全面完成了普查任务。

  普查范围全面,治理成效显著。按照“应查尽查 不重不漏”的原则,中国石

 油组织国内全部 106 家生产型企业 34***个基层单位参加了清查建库和普查核算。涉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7)及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业(2511)等主营业务及辅助业务共计***个行业门类 ***个行业大类 ***个行业小类。开展了废水 废气 固体废物 挥发性有机物等***个专项普查,按总部和企业两个层面核算了污染物排放量。

  摸清 摸准了各类污染源数量 结构和分布状况,建立了数据库。开发建设了污染源普查信息系统,通过 GIS 手段绘制出污染源动态分布一张图;建立了一套核算方法体系;对 2019 年重点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了更新调查核算;建立了中国石油污染源档案 污染物排放清单;实现了环境管理“一套数”“一张图”“一套核算方法”。

  中国石油近十年来的污染治理成效在普查数据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COD 氨氮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指标排放总量均有较大幅度下降。

  健全监管机制,强化固废监管。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监管是中国石油环保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本次普查中工作量最大,数据 资料追溯核实难度大的环节。为从根本上建立固体废物源头管控 过程跟踪 末端监管机制,充分发挥普查数据作用,中国石油从本次普查中总结经验,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固体废物管控工作的方案。

  按照“统一规划 集中管控 资源利用”的原则,严格落实各级生态环境主体责任,依法做好固体废物的源头管控 统计填报 合规贮存和合规转移等工作。提升固体废物信息化监管能力,建立统一的固体废物全过程管控直报信息平台,实现“产生单位填报 企业审核 总部监管”的危险废物三级管控机制。利用固体废物直报平台实时统计监管固体废物产生 收集 转移 运输 贮存 利用 处置情况,达到动态统计 动态监管目的,解决固体废物统计工作量大,数据 资料追溯核实

 难度大,核查周期长的难题,从而持续提高固体废物管控能力和管控水平。

  扩大在线监测,推进智慧管控。本次普查共使用了***万条监测数据,其中在线监测数据达***万条,极大地方便 保障了本次普查工作的快速完成和普查数据的真实 准确 全面。

  目前,中国石油全部废水污染源排放口 催化裂化装置 硫磺回收装置等重点废气排放口**%安装了在线监控设施,但从本次普查情况看,加热炉等排放源在线监测覆盖率还需要不断提高。预计将在 2020 年底以前,按照国家要求,排气口高度超过 45 米的加热炉在线监控设施安装率达到**%。同时,针对油气田企业加热炉吨位小 数量多 分布广 管理难度大的特点,研究制定油气田企业加热炉在线监测实施方案,综合考虑区域 炉型等因素,选取有代表性的加热炉安装在线...

篇八:《中国环境报》环境执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有多大

境 监 测 在 环 境 执法 中 的 地 位 及 作 用 研 究文 / 刘鸿璐环 境 是 影 响人类 发 展 的 天然与人工改造 自 然总体。对环 境 能 否 合理监测很重 要,环 境 监测 目 的 提 供可代 表环 境 现状与 变 化 的 数据,判 断 其质量,评价 当前环 境 问题,为 管理 服 务。正确环 境 质量、改善生 活 与生 态 环境、实现人类持续 发 展作用 举 足 轻 重。环 境 监测是管理环 境 与环 境 执法基础,可 通过 监测搞清污染物种类与分布,根 据污染 趋势,预警可能 的 问 题。法 进行 实验室认可。通过 认可,有 利 于 提 高对监测数据精确 度,提 升监测站 技术水 平。对质量管理来说,保证监测依据相 关 法 律 与 技术标 准来执 行,确保监测工作合法性。实验室检测用 概 率学与 抽 样 检测等量化指 标,加强 监测数据准确性与 权 威性,大幅 度提 高监测质量。环境执法与环境监测环 境 执法 为 环 境 管理 的 手 段,环 境 执法是依法享 有管理 权 的 主体,依 职 权 法 律 对环 境 相对人 采 取 影 响 权 利义 务 的 行政行 为,进行 其它监 督 管理。环 境 执法形式 有行政 许可、现象检查。限期治理与 行政处 罚等。环 境 保护重点是环 境 管理,环 境 执法 有 环 境 法特点,遍 及管理各个 角 落,是环 境 管理中 有 效手 段。环 境 监测指对 影 响环 境 代 表 值测定,确定其质量与变 化 趋 势。环 境 监测对人类与环 境影 响 的 物质含量和排放 量检测,跟踪环 境变 化,确定其质量 水 平,为 管理与污染治理等 提 供保证。简单说,了 解环 境 和 进行 检测,是 开 展环 境 工作前 提。环 境 监测一 般 是 接 受任 务,调 查与收集 资 料,设 计监测,优化布 点,采 集 样 品 及其 运输、保存、预 处 理,测 试 与数据 处 理,评价等。环 境 监测对象 有:自 然与人 为 因 素及污染 组 分。监测包括:化学,物理,生物和生 态这 些 方面监测。环境监测环境执法 中地位(1) 环 境 监测环 境 执法中法定 地 位。随 着环 境 法律 的 逐 步 完 善,确定环 境 监测管理中 职 能范 围,提 高环境 监测在执法中 地 位,在相 关 法 律 中 有 体现,9 4 年我国环保局文件 进 一步环 境 监测 的 决定 表 明 环 境 监测是 政 府行 为,是环 境 部 门环 境规 划与监 督、协 调的 途径,对违反法 律规 章与管理制 度 的 监 督。( 2 ) 计量认证使监测 有法 律 效力。环 境 监测 的 目 的 是 为 了 及时、准确与 全 面反映环 境 质量问 题 和 变 化 趋势,为 执法 提 供合理依据,为此,监测数据 要 准确可 靠。我国 有 法 律 对监测 提 供数据要经 计量 核 定。我国计量法 规 定各 企 业与 事 业单位对安全、医 疗与环 境 监测监测工具,实 行 强 制性 核 定。对监测计量认证,对 提 高环 境 的 检测能力与增加可 靠 性 有 重要 作用;对环 境 监测在环保上 提 供准确数据 奠 定 条 件。(3 )实验室认可加 强 监测公正性与 权 威性。实验室认可是 权 威 机 构 有 进行 监测类型能力或 比 较正式证 明 对实验室。它 根 据我国认可 委 员会 的 国家 标 准,用国 际 通行做环境执法中环境监测作 用目 前我 国在 依法治国与法治不 断 完 善情 况,环 境执法是依照法 律赋 予 政 府环保主管部 门 权 力。环 境 执法是监 督 管理,环 境 监测是对人们生 态 环 境 与生 活 监 督 管理,保证整个持久 发 展。环 境 执 法检 验 做 好是环 境 监测,执法 目 的,为 改善与保护生 态 环 境 与生 活 环 境,防治污染 与 别 的 公害。保障 健 康,促 进 现代化 建设发 展。为 实现 目 标,各 级 环保主管部门 根 据 本地 区 实 际 制定环 境 治理 与环 境建设 方案,依法 采 取 办 法与措施,落实治理与环 境建设 方案。这 些 治理与 建设 在 完 成 后,能 否 达 到 目 的,主 要 按国家规 范与 标 准,用现代科学手 段 监测环 境 因 子,并检查 与证 明 其次 根 据人们感受判 断 效 果。这 是环 境 监测 的 作用。环 境 监测 关 于 污染物排 放 与环 境 质量 有 监 视 作用。全 国各 级 监测站,三 级 站、四 级 站 承 担 本地 区 环 境 要 素监测任 务。监 视 环 境变 化 趋势 与状 况。环 境 监测监 视 作用,一方面对执法决策 提 供依据;另一个,为 避 免 与防止环 境 恶 化,各 级 政 府 根 据监测结 果,及时 发 现出现 问题,采 取相应对策。环 境 监测监 视 作用展现环 境 监测 为环保 事 业哨兵。环境 监 测执法中证据作用体现三个方面:一是执法 处罚与排污收 费,以监测数据确定 处 罚与排污收 费 数额;二是处 理 污染纠纷中以监测数据作 为 依据证 明 有 无造成污染和确认 责 任,从 而 进 行 仲 裁;三是诉 讼 案件审理,监测数据 起 至 U证 明 当 事 人是 否 犯罪和违法 关键 作用。结语在 经 济 一 体化 影 响 下,节能减排成 为 社 会和 经 济发 展主流,我们必须 全 面认识监测特点,多 方面 采 取策略,促 进 环保工作 创 新和 发 展,为 群 众 创 造 健 康环 境。为 更快适应监测 技术 的 发 展,需 要 提 高人员 技术水 平 与业 务 能力。加 强 人员业 务 培训,加快知识更新。同 时需按环 境 执法需 要 与 标 准化 要 求,尽 一 切 办 法加 强 硬 件,努力 做 好财 政 工作,争 取财 政仪 器购置和实验室改造、保障上给予支持,力 争规 定时限 完 成 建 站任 务。国( 作 者单位:内蒙 古赤峰 市 红 山 区 环 境 监测 站 )作者简介刘鸿璐 (1 9 7 1-女,内蒙古赤峰,工程师,研究方向:生态 保 护。G r ee n乙z v z n g·8 1

篇九:《中国环境报》环境执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有多大

RECTED BY SHANGHAI PARTY INSTITUTE OF CCP & SHANGHA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201 3年5月 号 党政论坛21FORUMPARTY&GOVERNMENT

 社会建设中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也彰显了中华民国特色社会主义由 “三位一体” 到“四位一体” 进而“五位一体” , 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族对子孙对世界的负责精神, 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 从人民福祉的视角来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党的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 了 重要的 战略地位, 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的长远大计” , 体现了 党中央对形势的准确判断与超强应对能力,也彰显了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的理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民的利益诉求已经实现了 从“求温饱” 到“盼环保” 、从“谋生计” 到“要生态” 的转变, 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 生存健康的关注越来越高, 人民对幸福的要求也从过去单一的经济发展提升到如今的经济发展与绿色环保、 健康安全并重, 人民的幸福观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实践证明, 在物质匮乏的经济社会发展初期, 人民对幸福的渴求主要体现为对物质利益的迫切需求, 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 人民也在寻求政治利益、 文化利益、 社会利益的保障, 尤其是随着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食品安全问题等成为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的时候, 人民对良好生态的诉求又越来越强烈, 人民渴求走上一条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当前, 我国依然是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依然十分强烈。

 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生态文明, 给人民生活留下美丽洁净的生态空间。人民永远是利益终极主体, 作为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决策必须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 也就是在保障人民的政治权益、 经济权益、 文化权益、 社会权益的同时, 也保障人民的生态权益, 满足人民的生态福利,全面地发展和保障人民幸福和利益。

 因为生态权益是直接影响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和根本性的重要权益, 没有生态权, 一切权益最终都会成为低质低效, 甚至化为泡影。二、 从民族未来的视角来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 民族的未来, 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就是在当代历史条件下逐渐追赶并超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和水平, 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郭秀清在“略论生态文明与民族复兴” 中提到, 尽管资本主义国家创造了高于社会主义国 家 的 工 业 文 明 ,但一 方 面 ,由 于 资 本 主义“工业文明发展的惯性, 以及其依靠环保产业、 产业升级和污染转移, 一个又一个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使得资本主义国家丧失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强大动力” ; 另一方面,由于资本掠夺和剥削的内在本性, 使得“西方国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机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冲突, 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中存在的外部性问题, 致使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范松仁

 PARTY & GOVERNMENT FORUM 党政论坛 201 3年5月 号22FORUMPARTY&GOVERNMENT

 社会建设底解决环境问题成为难以完成的历史任务” 。

 这是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决定的无法避免的必然结局, 而社会主义制度从理论上来说具有解决生态问题、 实现生态文明的优越性。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环境污染、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及人与自 然的不和谐等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华民族复兴步伐加快的巨大障碍, 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型, 为中华民族复兴创造有利条件,打下扎实根基。中 华民族具有五千多 年的 文明史,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果, 未来还将继续生生不息、 蓬勃发展。

 中华民族要继续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 不仅要为世界经济发展做贡献, 也要为世界政治发展、 文化发展、 社会发展做贡献, 还要为世界生态发展做贡献。

 民族复兴不仅包括经济的振兴, 也包括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同时还包括生态的修复。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基, 只有在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的同时, 同步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才能真正走向复兴, 华夏子孙一代一代才有永续发展的绿色空间。三、 从全球生态安全的视角来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球生态安全问题, 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 体现了我国以世界安全为己任的大国风范。当 今世界, 人类赖以生息繁衍、 发展的地球家园正面临着多重生态风险的威胁与挑战。

 于法稳“叶谦吉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文将其概括如下:

 “第一, 全球变暖、 水土资源短缺、 沙尘暴肆虐、 沙漠扩张、 海平面上升、 洪水频繁等生态灾害, 导致地球环境遭到破坏, 造成人类生命和财产的惊人损失。

 第二, 地球资源高速消耗, 导致地球生态系统出现严重‘ 生态赤字’ 。

 第三, 物种濒灭, 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第四,人口膨胀、 老龄化严重、 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凸显, 并出现‘人口膨胀越快与稀缺水土资源越浪费’ 的两难问题, 这一现象可称之为‘生态经济悖论’ 。

 从而就使生态风险更加尖锐、复杂化, 更加难以解脱。

 ”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13年全球风险报告》 显示, 人们对未来10年整体展望非常悲观, “无法应对气候变化” 是最大连带风险。

 欧洲、 美国、 日本市场经济在解救这些经济危机、 社会危机、 生态危机中已经是举步维艰, 传统的农耕文明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也是望洋兴叹, 这是由工业文明(黑色文明)

 与农业文明(黄色文明)

 的特质所决定的, 这些问题只有依靠发展生态文明(绿色文明)

 才能解决。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会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甚至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和结果的生态问题也是如此。

 在生态安全上, 中国与世界已经连结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中国离不开世界, 世界也离不开中国, 全球生态链条的每一个环节的失误或失败不仅直接影响到本国的生态安全, 也将间接影响到整个世界的生态安全。没有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就不会有世界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在全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具体展开。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表明了我国从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出发、 从维护世界整体利益出发、 从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来谋求经济社会发展, 表现了发展中大国的气度、 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国际伦理的视野, 顺应了世界经济绿色发展、 低碳发展、 循环发展的历史潮流, 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四、 从“五位一体” 的关联视角来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 如何来理解这个突出位置?理解生态文明 建设应该将其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和建设体系 中 来分析, 生态文明 与其他文明的关系和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建设关系一样是十分密切的,而且这种联系也将随着经济社会向前发展而越来越紧密。

 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并不是对原有文明体系和建设体系的否定, 而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的继承、 创新和发展,是对生态文明由理论层面上升到战略决策和实际操作层面的飞跃, 生态文明建设地位特殊。

 这个突出位置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理解:第 一方面, 是指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位置。

 也就是在发展领域结构上, 由传统的经济、 政治、 文化三个领域结构发展为包括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和生态在内的五个领域结构; 在社会主义建设结构上,由传统的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三种建设结构发展为包括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在内的五种建设结构; 在社会主义文明结构上, 由传统的物质

 DIRECTED BY SHANGHAI PARTY INSTITUTE OF CCP & SHANGHA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201 3年5月 号 党政论坛23FORUMPARTY&GOVERNMENT

 社会建设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三个结构发展为包括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社会文明、 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个文明结构。

 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和创新,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和建设体系更加完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更加清晰。第 二方 面 , 是指 生 态 文明 建设的独立位置。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的有机构成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和其他建设一样具有相对独立性, 每项建设都是一个子系统, 每个子系统都有其自 身发展的内涵、 目 标、 要求、 对象、 方法和规律。

 比如, 经济建设子系统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导向, 政治建设子系统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切入点, 文化建设子系统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着力点,社会建设子系 统以 构建和谐社会为目 的, 而生态文明建设子系统则是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归宿。

 五大建设子系统相互作用, 共同组合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系统, 在这个大系统中,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具有同 等重要的意义。

 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 腐败特权不是社会主义, 精神贫乏不是社会主义, 秩序混乱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的社会主义是经济发达、政治清明、 文化繁荣、 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 五大建设缺一不可。第 三方面, 是指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位置。

 在“五位一体” 格局中, 经济建设是根本, 政治建设是保障, 文化建设是灵魂, 社会建设是条件, 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和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必然选择, 是文化建设的必备内容和有效载体, 是政治建设日益完善的重要体现和艰巨任务,是社会建设得以实现的价值归宿和逻辑起点。

 吴雪会认为, “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 人类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 也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

 没有生态安全, 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

 ” 郭秀清指出, “尤其是在现代工业社会, 随着人类改造自 然能力无限扩张, 人类对自然改造和利用达到了自然承受的极限。

 如果没有相应的生态文明建设, 那么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就会走向它的反面——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 从这个意义上说,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第四方面,是指生态文明建设的更高位置。

 我们党把生态文明摆在了一个特殊重要的位置, 具有更高层次的指导性。

 如果从关系的视角来解读,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是平行的关系, 它们共同解决的是人类社会内部关系问题, 也就是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及其要素之间的关系问题。

 王道勇认为, “而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的是人类社会的外部环境问题, 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它在逻辑层面上所处的位置应当比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更高一些。

 ”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社会系统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解决, 必将对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产生重大影响。第 五方面, 是指生态文明建设的交叉位置。

 生态文明建设尽管具有相对独立性, 但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 经济、 政治、 文化建设不是平行的, 生态文明是神态, 经济、政治、 文化、 社会是形态。

 需要将神融入形, 合纵连横, 潜移默化。党的十八大已经明确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要内在地贯穿在前四大建设之中。

 也就是说, 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 原则和制度等都必须贯穿于其他四大建设的全过程。

 不仅经济建设要以生态文明为基本准绳, 政治建设、 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中也要把生态文明作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经济建设内在地要求社会经济与自 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政治建设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 实现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 文化建设内在地包含着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 社会建设内在地包含人与人、 人与自 身、 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管理目 标。

 因而,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推动“五位一体” 的协调发展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要把对生态文明地位的这种认识,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建设的全过程, 体现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

 只有在这种高度来认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才能真正做到让我们的天更蓝、 水更清、 山更绿,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 协调、 可持续发展, 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

 ( 作者单位:

 宜春学院)

  ( 责任编辑 周 巍)

推荐访问:《中国环境报》环境执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有多大 环境 有多大 中国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