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双减”背景中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8篇浅谈在“双减”背景中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双减”是一场教育的重大转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在“双减”背景中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浅谈在“双减”背景中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减背景下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双减”是一场教育的重大转型,“减负”是为了“增效”,这是一次革命性的教育大变革,是要重构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模式。
“双减”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为了替学生减负,而是要让教育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生成与身心健康的发展。减的是无效低能的题海训练,要变革的是被动低效,延时加量的课堂教学。
“双减”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而不是降低我们的教育标准。只是这一质量不是通过加班加点、补课延时,以牺牲师生家长的身心健康,单纯地去追求“考试成绩”的那种单面分数指标,只有能全方位衡量孩子成长发展的各项重要指标,才是真正的教育绿色质量。
“双减”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法,肯定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课堂革命。因此,课堂需要转变以传递知识和发展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教学应该是以主题为引领、语篇为依托、活动为途径的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法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理解、运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个层面。
“双减”减量,不减质,提高课堂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相信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不
断开拓进取,让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更高效,让“双减”工作真正落地生根。
在目前的农村小学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现象。道德与法治教学过多局限在“积累”的层面上,忽略了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主要是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没有把教学认识、教学发展作为一个能动的过程加以研究,而是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储存知识为主,重教师讲授,轻学生探究;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课本知识的传授,轻主动获取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活动在认识发展中的作用。课程改革的节奏不断加快,对许多有关消息综合课程问题的研究和探讨还不够深入,还需一个积极而谨慎的开发的过程;对于实施新课程,还需经过师资准备和反复实验的过程。相对于研究问题的重大,我们的研究过程和深入程度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有必要通过更加深入的研究,解决课程和教材开发中的各种问题,使理想的课程变为可实施的课程,使课程改革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
本课题开展的“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提出的,它有如下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的
有效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课程标准》指出:课程主题的确定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也可以是多种方式的,但是必须是来自儿童实际生活的,必须是有实际意义的。但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部分主题活动,我校由于地域原因,与儿童的生活实际有所差异,这时应如何将教材与儿童实际相结合。本课题的研究是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它可以适用于农村小学的“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依据 1.本课题理论基础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及《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学科的教学理论。
2.认知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认为,促进教学的四个条件是主体、情境、协作、资源。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力包括这样七种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人际智力和个人内省智力。
4.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
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二)概念界定:
1、“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
2、有效的活动:有效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在活动中,教师的适时参与与引导对于达成高质量的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而放任自流,那么学生的活动最终只会流于形式,探究水平、思维水平、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教师的指导除了活动前要精心准备好活动的情境、活动的材料外,最主要的是体现在活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与反应,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对话与交流,要有意识地对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质疑,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研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的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各种知识,经受种种磨练,实现多方面的发展。活动本身和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都是综合性的。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通过研究,初步形成“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研究的方式。主要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入手,进行个性化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的探索。通过研究,从根本上转变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发意识,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动手意识;学生的优良品质和生活习惯,教育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搜索资料,解决问题能力及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活动要清晰,落脚点很明确。既充分利用教材又突破教材的束缚,研究学生生活、学校生活、周围生活、社会环境和道德与法治大背景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转变教学观念,改革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评价的目标变单一的结论性目标为过程性、体验性、发展性与结论性的综合目标。评价的形式为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的成员变单一的教师为教师、家长、同学全面的组成。评价的方法是平时考查与期终考核相结合,以书面形式与综合实践相结合。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注重学生的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性的教学中教师地位作用和要求的研究。变教师的主讲者为组织
者、合作者、指导者和帮助者,要求教师具有广泛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和法律知识,以便很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
四、课题的实验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方面:
1.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针对性的研究。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活动要清晰,落脚点很明确。
2.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性的研究。既充分利用教材又突破教材的束缚,研究学生生活、学校生活、周围生活、社会环境和道德与法治大背景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转变教学观念,改革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
4.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教学评价研究。评价的目标变单一的结论性目标为过程性、体验性、发展性与结论性的综合目标。评价的形式为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的成员变单一的教师为教师、家长、同学全面的组成。评价的方法是平时考查与期终考核相结合,以书面形式与综合实践相结合。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注重学生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
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教学评价时,应把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发展性评价放在社会生活大背景中进行。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更要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
5.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性的教学中教师地位作用和要求的研究。变教师的主讲者为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和帮助者,要求教师具有广泛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和法律知识,以便很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
(二)本课题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1.文献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更新教学观念,以现代的科学理论指导课题的实验。
2.行为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大量的备课、上课、研讨等活动,在教学研究中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
3.实验法:引导师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与学进行广泛的实验,总结出自主探究学习的教与学的方法。
4.调查法:引导师生对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和道德与法治环境进行广泛的调查,开发利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资源。
5.分析比较法:针对课题实验中的情况,进行不断的
分析、比较,积累实践研究的经验。
6.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组织课题组成员对课题进行不断的修改与完善,总结出课题研究的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1、准备阶段( xx 年 11 月~xx 年 3 月):调查实施该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制订较为完善、切实可行的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xx 年 2 月~xx 年 3 月):定期学习教科研理论、课题相关专著、新课程解读等。利用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原则和策略。在教学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实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组织若干次专题研讨,改进方法,优化操作,做好典型教案、课件、教具、图片、案例、学生《道德与法治》成长档案袋等的资料积累工作,提炼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xx 年 4 月~2xx 年 10 月):整理研究资料,反思研究过程,提炼出有效的快乐教育的方法、模式,撰写结题报告并进行应用与经验推广。
六、预期研究效果:
1、促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产生积极情感,自主的参与学习活动,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2、促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
的形成。
3、在课题研究结束时,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报告,将参加课题研究的专题总结、活动内容汇编成册,汇编相关的论文。
篇二:浅谈在“双减”背景中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dquo;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与实施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文件精神,指导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创新学生书面作业设计,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切实发挥好作业育人功能,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作业设计的目的 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从而形成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最终实现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同步提升教学质量,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明显递增的美好愿景。
二、作业设计的要求 (一)精选作业设计内容 作业内容要符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标》,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作业内容的选择上:一要关注教材中阅读角、活动园、知识窗、小贴士以及教材留白等活动栏目,可将这些栏目创造性地转化为作业,有效落实;二是要体现基础性、综合性,突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三是要摒弃“拿来主义”和“随意性”现象,作业的情境选择和创设要突出价值性、真实性、典型性,问题与任务创设要彰显多元性、开放性、探究
性、创新性;四是布置作业严禁“一刀切”,建议将共性化作业与个性化作业相结合,将课内与课外有机融合,让教学与生活紧密衔接。
(二)把控作业设计难度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成长规律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要求精心设计、布置、实施作业。作业内容要合理搭配,由易到难,难易适中,难度水平不得超过课程标准要求,作业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设计梯级作业,分层布置,既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望,又要兼顾学困生的接受能力,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可本着“跳一跳,学生就能摘着桃子”的思路,把作业设置为必做题、选做题。
(三)明白作业形式及编制 依据作业目标的水平层次,学生书面作业一般包括基础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两种类型。①基础性作业为必做作业。立足基础以巩固当天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设计的题目一般不少于 3 题。②拓展性作业为选做作业。拓展性作业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设计题目一般分为知识强化、能力提升和综合探究三个层次。它由教师根据课时、单元和学期教学需要和学生学情灵活安排,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需求。当前,在“聚焦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拓展性作业原则上一般要大于或者等于基础性作业。
小学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安排
适当巩固的实践性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每周 2 次不超过 30 分钟。书面作业编制包括选编、改编、创编三种基本形式。教师要综合应用这三种形式设计和编制,严禁不经加工盲目照搬或完全照抄相关教辅资源等给学生布置作业。作业题型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认知规律而定,可以为:填一填、判断对错、连一连、写一写、亲身体验、分析题、填表、调查访问、积累与收集、动手实践、绘制、分组合作探究与展示、表演、办简报等。
(四)掌握作业设计支点 1.基于学情设置。《道德与法治》的课时作业应重在精,单元作业要聚焦单元主题,学期作业要突出学期重点知识、品格、能力。例如,设置自主型作业,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主体意愿设置,让学生自发地进行探索学习,完善自己对道德,对法治的认知体系。但无论哪类作业,在设计时都要考虑清楚它的作业功能,要么为课前预习服务,要么为课中练习服务,要么为课后复习服务。一言以蔽之,不论服务于哪类功能,都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否则,你设计的再精巧,那都是“水中月,镜中花”,好看不中用。
2. 立足实际设置。教师在设置作业时不应选择大众化的形式,而需具有针对性,但不应在追求创新性的时候,便忽略了作业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在作业的设置上必须以教材为根基,在突出单元、课时教学目标的同时,尽可能地突出学生的学习目标,立足于学
生的实际能力,对作业进行创新。此外,作业的形式也不应单纯的拘泥于书面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一段表演,一首歌的形式都可以。
3.紧扣时代设置。一成不变的教学和作业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感。教师要选择社会热点问题,紧随时代的脚步设置作业,作业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发展新的情感和觉悟,不仅应立足于当今时代,还应立足于过往。我国具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这些都是新时代的人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但小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代入感极弱。因此,教师在作业设置上应注意不要传授给学生崇洋媚外的思想观念。
4.设置体验型作业。结合教学设计情感体验型作业:情境体验、角色扮演、即兴演讲、游戏活动等。例如:感恩父母,可以给学生布置“我做一天爸爸或者妈妈” “我为爸妈洗一次脚”,让学生体验父母的辛苦,这样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就有了真实的体验,热爱父母、孝敬父母,甚至热爱劳动的情感和品质就会逐步形成。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布置学生义务植树、家庭劳动、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让学生走出书本,融入生活,亲身实践,在实践体验中提升道德素养,锻炼关键能力。
5.坚持实践为要。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空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可以整合利用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和其他课程的成果,特别是要与学校德育活动、德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等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
育人。教师可以根据学习主题需要,结合学校和本地实际,扩展到校园和校外相关教育场所。课前,让学生动起来,或调查访问,或搜集资料;课后,通过实践性的作业促进道德品质的形成,真正让课后实践成为课内的补充和深化;暑假还可围绕主题分批组织学生开展夏令营活动等。
三、加强作业指导与评价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完成作业,对一些有难度的作业要提前给予必要的点拨和指导,或者组织学生提前探讨作业的科学方法;其次教师要做到精批精改,批改的方式要多元,强化面批面改,增强作业批改的及时性与规范性,还可以以作业为纽带,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深度对话,让学生乐做作业,会做作业,做好作业;三是要重视作业的反馈,及时评讲。对于不合格的作业,教师讲解后要让学生重新再做,直到合格为止。优秀作业在引领学生弄清“优”的妙处后可以展示出来,以优促后,甚至可以推荐给家长和学校,让更多的人知晓。即:通过强化过程评价,反噬学生学习,让学生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强调:教师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更不能“只布置不批改”或减少“作业反馈”这一关键环节。但教师讲评作业要聚焦问题,要有针对性,尽可能想方设法利用不同时间、不同场景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再学习再作业的求知欲。
四、组织实施保障措施
1.成立指导小组。由县小学道法教研员为组长,县小学道法骨干教师为成员,组建6-7人的专家团体队伍指导小组。通过电话、QQ、微信、听评课、座谈与访问、讲学等方式,聚焦“内容方法,作业形式”加强指导、引领、示范。
2.明确责任主体。各学校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牵头,其他中层领导下沉各年级,教务处负责组织实施,把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与其他学科的作业设计同部署、同安排、同研究,确保学校开齐、开足、开好此课程。
3.夯实管理流程。建立学科校本研修常态机制,强化三备两磨,把作业设计贯穿于教师备教批辅研全过程,加大日常巡查力度,落实周查、月查、期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教师在实践中完善作业设计,推进作业设计规范化、科学化。
4.以赛促研促改。以年级、组、校为单位开展定时间、定内容、定场地的主题赛事“沙龙、论坛、展评”活动,以赛促训,以赛促研,让教师在活动中交流、碰撞,增强作业设计智慧,明白自身差距,知耻而后勇,不断提升自己作业设计水平。
5.推行激励机制。有关作业管理各项细则落实情况,学校实行量化计分制公开在校园发布。对于成效突出的教师,学校学期期末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作为向上级教育及行政业务部门推优的重要依据,鼓励教师踊跃争先,作业设计优质高效。
篇三:浅谈在“双减”背景中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信息参与性,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③设计生活化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由于问题就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讨论和回答的过程中,找到学习与生活的共通点,让学生切身体验到知识与生活原来是那么贴近,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④布置生活化的任务,引导学生把课内的认知拓展到课外生活,实现学生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的能力,知行合一。三、重视过程性教学评价是实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保障基于学生的生活,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教学评价,这也是实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保障。案例三:以下是某教师为低年级学生设计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案 — —①注意搜集学生平时的作品。可以是学生参加各种课内外活动的作品,或是在班级、家庭生活中得到的各种奖励,以展示学生综合的学习生活情况。②变一元评价为多元评价。变教师的一元评价为师生、生生,以及家长参与的多元评价。评价关注学生的生活;在评价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习惯,并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③设计低年级学生易于操作的评价方案,用生动的符号 (如小红花、小松树、五角星等)来代替文字化的评语,强调评价的激励作用。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通过运用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法,建立学生过程性评价体系;注重学生过程性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激励作用,对学生生活的各方面进行充分反映,重视对学生过程性评价,重视对学生生活学习中的成长与进步的点滴积累,真正保障生活化教学的实效。综上所述,目标为先,策略为主,评价保障,通过三位一体的积极有效的途径,才能最终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落实小学低学段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目标,最终构建优质课堂。(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城门中心小学)在“减负”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提质增效◎洪丽英在“减负”的背景下,教师要通过提高课堂效率,力争让学生在课上就将知识掌握,因此构建高效课堂是落实减负增效的重要教学措施。一、减负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减负”在教育界被喊了很多年,但是之前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究其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应试教育思想在作祟。很多教师怕学生成绩出现问题,因此,让学生在课下继续巩固练习,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但是如果学生课堂接受率比较低的话,就需要学生课后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本应在课堂上掌握的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减负”显然成为一句口号。所以想让“减负”落实到位,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这样学生课后的学业负担就能减轻,也就能有效地达到“减负”的目的。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其内容基本是来源于生活,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堂上掌握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二、建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高效课堂1. 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要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必须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什么是高效课堂,是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在一堂课中教授学生更多的知识就是高效课堂呢?显然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高效不仅包含有速度的概念,也包含有质量的概念,也就是说,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同时,还需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将这些知识牢固掌握,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才能达到所谓的高效。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首先,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将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贯穿始终,这是课程的需要,也是建立高效课堂的需要。其次,教师需要本文系2021年龙岩市新罗区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方法研究”(立项编号:XL1452022149)
的研究成果。学科专辑/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实践和反思”研究专辑F ocus on Subjects信息71
微言信息教师 新 Teachers Today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掌握构建高效课堂的技巧,还需要通过学习掌握学生的认知习惯,在顺应学生认知习惯的基础上,加以辅助技巧,这样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最后,教师要做好相应的教学计划,提前对课堂教学进行谋划,哪一个知识点应该在哪里出现,应该拿哪一个例子作为引子,应该讲多长时间,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比如统编版五年级下册“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此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理解虎门销烟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介绍我国悠久历史的视频作为引入,让学生通过视频知道,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为世界的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但是近代以来,我国却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发生了什么?是怎样的历史事件,让当时社会急转直下?之后再给学生播放介绍当时历史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去了解当时社会实际情况,然后再播放虎门销烟的相关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并进行前后历史对比,以及联系当时社会实际情况,学生对虎门销烟的意义会理解得更深刻。不需要特意的记忆,通过思考和教师的引导,学生脑海中就会强化相关知识,课堂效率就会显著提升。2. 让生活走进课堂。“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翻开教材,随处可以看到教材所提供的素材都是与儿童日常生活、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果将生活的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可以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也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第九课“心中的‘110’”第一个活动“有点警惕性”,在这个活动设计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做到时刻提高警惕性,就可以通过设计三种生活情境让学生判断和分辨:假设你独自一人在家,第一种情境“隔壁的王奶奶来敲门,你会怎么做”;第二种情境“修煤气的叔叔来敲门,你会怎么做”;第三种情境“快递员来敲门,你会怎么做”。这三种情境的设计,跟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样既能做到以知导行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以后再碰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就懂得如何应对。再比如,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第一课“我们的好朋友”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友情作为教学的例子,通过设问的方式一层一层地让学生理解课本中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让部分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朋友,问一问学生:“你为什么会选择对方作为自己的朋友?你是如何对待朋友的?”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理解同伴的本质和交往的原则等知识。学生自己现身说法,也会对这些概念性的内容有一个具体而又深刻的认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太多的内容可以变得生活化一些。教师只需将学生带入相应课程对应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不断地引导设问,激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入手去思考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课程内容,进而减少课后学习的时间。3. 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育人价值,包含着礼仪文化、家风文化、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等内容,是很好的教学素材。教师可选择适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构建高效课堂。比如教师在讲解相应的内容时,就可以将 《三字经》 等融入其中,通过新媒体的技术予以呈现,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图片、视频或者故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可以有效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又如,在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课“让我们的家更美好”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一说:“承担家庭责任是不是只是大人的事?作为子女是否也需要承担家庭责任呢?”通过一步步引导让学生明确每个人在家庭中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作为子女也不例外。同时,将《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学生对于承担责任就有更深刻的认识。再如,在第三课“弘扬优秀家风”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朱子家训》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富有哲理的家庭教育格言,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家风,知道优秀家风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懂得优秀家风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良好风气形成的作用。如此可激发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总之,通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让学生言行得到规范和纠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总之,在减负的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是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高度重视高效课堂的构建工作,转变教学理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提升道德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中街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苏少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努力给学生创造深度学习的机会,充分、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不断地学习实践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提升学科素养。对此,一线教师纷纷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究,并达成了一定的实效。本专辑的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一线教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实践和反思。编后记72
篇四:浅谈在“双减”背景中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0世纪之星引言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之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已经逐渐成为小学阶段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这门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但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实现这种目标,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优化作业设计,在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学习的基础阶段但是该阶段的作业设计存在许多问题,如形式单一,效果差等等,因此科学有效的作业设计对于他们来说,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实际教学和发展,基于教学内容调整作业设计。一、道德与法治作业目前存在的问题1.作业形式单一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大部分学校和教师都仅仅关注学生成绩的提升,并且为了便于对作业的检查,所以教师大部分情况下会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也是如此,作业形式往往是要求学生抄写知识点,或者是做配套的练习题。但是,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受到挫败,甚至会厌恶完成所布置的作业,学生无法在兴趣的趋势下区有效地完成作业,这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的提升是极为不利的。由于作业形式的单调枯燥,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得不到激发,不能有效提升作业完成的效率和效果。布置作业的目的不仅仅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运用知识,因此除了书面形式的写之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还要注意以其他形式布置作业。2.作业内容过量有些教师认为只有让学生做足够多的作业才能真正得到知识的巩固,才能有效提升学习成绩,因此在每节课后会给学生留大量的课下作业,虽然这些作业都是一些复习性的知识,对于学生成绩的提升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在面对比较繁重的作业时,往往会没有耐心去完成,甚至在完成过程中会产生厌恶心理,最终使得他们无法真正有效地完成作业任务,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提升这也是导致学生面对繁重作业无法高度注意力集中的原因。课上所讲的知识较多,教师课下的复习作业越多,学生就无法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真正产生兴趣,长此以往就会使得学生对作业会形成厌倦心理。部分教师的观念得不到更新,没有意识到过量的作业会导致学生学业压力过重,从而无法真正发挥作业对学生学习的提升作用。二、优化道德与法治作业的意义首先,课后作业是促使学生更好的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作业的有效设计可以使得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得到充分提升,传统的作业形式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极为不利,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合理进行作业设计可以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总体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效巩固课堂知识。同时,课后作业的科学合理设计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因此优化课程布局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优化教学效果。其次,以近年来的教学现状来看,小学生的课业压力非常繁重,对于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极为不利,因此,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提升作业完成效率,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课业压力,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最后,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小学阶段开展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科学的道德品质,同时发展法治意识。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率直接关系着小学生人格的塑造,有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开展能够促使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层面的提升,为学生未来的思想奠定坚持基础。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布置能够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效率,进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探究崔 粲(聊城市东昌府区振兴路小学 山东聊城 252000)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优化各科作业设计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广泛重视。有效的作业优化设计对于学生繁重课业压力的缓解,以及作业效果的提升和改善来说极为重要,同时也是切实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措施。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有效提升教学效率,缓解学生不必要的课业压力,越来越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此,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优化作业设计,积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道德素质,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本文主要就如何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展开深入探讨。关键词:双减政策 道德与法治 作业设计121教改与创新三、优化道德与法治作业的策略1.合理安排作业数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在双减政策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必须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将繁重复杂的作业转变为简洁有效的作业布置,并且教师要对作业的完成效果有一定的要求,就是要优化作业设计。作业设计的优化就是在作业数量的安排上进行合理安排,并且还要保证作业完成的质量与效果。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可接受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作业形式和数量,不可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践证明,过量的作业布置不但不会提升学生的完成效率,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导致学生对作业的厌恶情绪。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再考虑学生其他各科学习压力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作业数量,让学生高质量完成作业,能够达到既学到知识,又提升学习效率的良好效果,同时也能够有效防止学生在被繁杂的作业和压力所困扰。比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每次进行作业设计时,首先要与其他各科教师交流和协商学生的作业数量,对各科作业进行合理安排,进而再结合本节作业的难度合理设计作业数量,在设计完成之后,先自己做一遍,分析完成时间,再与学生的发展特点相结合,考虑作业时间是否合理。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实现作业数量和时间的合理安排,提升学生作业的完成效果。2.基于学生实际情况,分层设计课后作业在对道德与法治作业的设计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综合考虑到作业内容的难度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作业设计。教师需要基于所布置作业的难度来进行合理的作业分配,只有对学生和作业内容进行分层,使得作业数量合理化,才能避免对于学生来说作业时难时易的问题。教师可以在作业任务分配时让学生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做基础题或较有难度的题目。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设计,能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更适合他们的训练和培养,有效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道德与法治知识有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教师只有为学生实施个性化作业的原则,才能使每位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最终使道德和法治课堂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比如: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之前给学生开展一次诊断性测验,根据测验成绩以及学生的日常表现,将学生分为三个学习层次:A层学生为学习成绩较差,学习潜力较大的学困生;B层学生是成绩中等的学生,通过训练可以得到有效提升的学生;C层学生是指学习成绩较好的优等生。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结合各个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适合他们的作业形式,对于A层学生要注重对他们基础知识的巩固,对B层学生注重让他们从练习题中得到提升,对待优等生可以让他们做一些探究思考性问题,注重对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通过适合他们的作业中得到有效地提升,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充分提升,有利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效率的提高。3.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但学生对事物充满浓厚的探索兴趣时,他们的他探索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能够得以充分调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对于趣味性较强的事物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基于学生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的布置形式要注重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以达到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征,为学生设计新颖有趣的道德与法治作业,从而激发学生的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趣味性浓厚的作业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尝试完成该作业,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往往会促使学生产生创新的灵感和想法,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新颖的趣味性作业的布置,以新颖的事物和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作业的完成带来新的气息,促使作业形式多样化,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比如:教师在进行“自主选择课余生活”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创新作业形式,要求学生一“我最喜欢的游戏”为主题写一篇小短文,主要描写自己在课余时间会开展的娱乐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的作业完成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能够有效提升作业完成的质量和效率,新颖的作业形式不仅能够使学生从中得到知识的巩固,还能够使学生拓展自身综合能力。结语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综合系统地进行作业的设计。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作业布置减负增效的理念,丰富作业形式,有效调动学生对课后作业完成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作业质量和效果,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提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繁多复杂的作业对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教师要及时地更新以往过时的教学观念,积极响应国家双减政策的号召,倡导对作业设计的优化设计。参考文献[1] 吴恒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优化思考[J].华夏教师.2017(09)[2] 曹丽仪.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的优化布置[J].基础教育论坛.2019(12).[3] 陆雯君.道德与法治教学呼唤个性作业[J].小学教学参考.2018(06).
篇五:浅谈在“双减”背景中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程研究 2021.36对于学生来说,作业不仅贯穿了他们整个学习过程,教师还可以以此来了解其知识掌握程度,判断教育模式是否存在问题,进而为后续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如今,新课改不断推进,为帮助学生减轻学业负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重视起优化作业设计的同时保障课堂教学高效开展。一、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融合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和其他课程相比,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且趣味十足,所以教师在优化作业设计时,需要重点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并尽可能地体现在作业布置中。1. 布置预习作业降低授课难度。教师在教授新课前,可通过预习作业来锻炼学生阅读、收集、概括与总结等能力,进而达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欲望。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忽略了布置预习作业重要之处,以至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效率较低。如果教师能够及时优化作业设计,即可使新课授课难度明显降低。例如,在教授“我认识您了”这一课程时,教师可在正式开展教学工作前先提出一个问题来测试学生是否认真完成预习作业,如:“本章主要讲解内容有哪些?”接着随机挑选一人回答:“本章主要讲了学校里教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还能够解决好多难题,非常辛苦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尊敬、爱护教师。”其次,教师可通过设置一个游戏活动随机选取几位学生上台描述不同教师外貌特征,其余人轮流猜测,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2. 布置课后作业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传统模式下作业需要占据学生大部分课后时间,容易使其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时,除了需要体现出一定趣味性之外,还要将学生学习能力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设计出更具层次性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需求,最终达到提高其各项能力的目的。比如,在“玩的真开心”这一章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回家选择一个玩具并在班里举办展示节,让学生将玩具进行展示介绍,同时还可自由选择与他人交换一星期,以培养学生学会分享。又如,进行“吃饭有讲究”这节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让其自主选择。作业内容可分为:制作三餐规律饮食打卡表格、绘制不同食物分类图、收集并记录吃饭时不可以做的事情。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求,也能够促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以快速提升,对道德与法治课本内容理解更加详细。总之,教师只有按照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完美结合设计方式,才能使作业发挥出真实作用,也使这门课程更具吸引力。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融合教师在教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课本内容相关资料收集、归纳、总结与阅读,使其耳濡目染具备良好道德修养,而非要求学生必须对知识点进行抄写。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过摘 要:由于大部分教师在以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应试教育模式,以至于存在作业形式单一、枯燥且抄写内容多等问题,使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效率变差。但随着“双减”政策推广落实,教师会发现科学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既有利于教学效率提升,也是大势所趋。因此,在优化作业设计时,教师应综合考虑教学目标、内容与学生知识基础等,从而制订合理措施布置作业,帮助学生减压的同时保障其全方位发展。关键词:双减视域;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优化作者简介:黄春桂,武汉阳逻经济开发区第三小学。(湖北 武汉 430456)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21)36-0094-02“双减”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优化□ 黄春桂- - 94程中,既要布置理论作业,又要设计实践作业。1. 布置阅读作业加深学生理解能力。在讲解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过程中,教师可设计阅读作业,以锻炼学生道德与法治相关书籍阅读能力。如,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查找名言警句、古诗、寓言故事等,进而加强其记忆与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爸爸妈妈在我心中”这一课时,可将课后作业设计为:搜集、整理与孝敬父母有关故事进行阅读并谈一谈有什么感想?学生通过自主查找搜集到了“黄香温席”“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等经典故事,不仅体会到了日后应更加体贴、关心、孝敬父母,还对本章内容具有更深刻记忆。又如,在学习完“干点家务活”这章知识后,教师可让学生在课上展开交流,思考一下自己可以帮助父母做什么家务并以此作为课后作业,在家务做完后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章内容理解程度。2. 设计实践作业提高道德修养。学生在学习过一段时间道德与法治知识后,就会具备一定道德与法治意识并且逐渐形成一套自我认知体系,教师在这时还需设计实践作业帮助其积攒经验同时提高道德修养。例如,在教授“团团圆圆过中秋”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假如现在每个人手里都有100元,需要自行采购中秋节必备品,学生轮流扮演卖家、买家,你们会选择什么物品呢?随后在班级内部进行实景演绎。给课堂带来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金钱来之不易不能随意浪费。或是在学完“我们不乱扔”这章知识后,教师可适当组织春游活动,带领学生去附近景区游玩,在开展活动前可告诉他们在游玩过程中需时刻留意身边是否存在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在回校后由学生一一指出,教师可根据此教育学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经过以上实践活动,可自然而然地给学生带来良好影响,进而使其注重提高自身修养不做违反道德与法治行为。三、将独立性与合作性相融合在新课改推广落实情况下,不仅要求学生提高核心素养,还应开展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在思考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时,需将独立性与合作性融合,发挥出学生主观能动性,锻炼其合作能力。1. 设计开放性作业增强学生独立性。传统作业从形式到内容要求都较为单一,无法培养学生探究性与独立性。所以,设计开放性作业,可为学生提供良好锻炼机会。以“我爱家乡山和水”这一节知识为例,教师可让学生自主查阅国内名胜古迹图片并以此搜集资料进行整理、总结,然后在课上与其他同学互相交流。这可以使学生对课本内容更加积极思考,从而明显提升课堂效率。教师还可在课后鼓励学生多出去走走看看,感受自然风景之余观察一下自己家乡发展如何。通过以上措施增强学生独立性同时培养了其主动观察生活意识。2. 布置生活相关作业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注意作业设计具有开放性同时也要将其与实际生活完美结合起来,所以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状态,适时开展合作活动,锻炼学生合作能力。如,在教学“家乡新变化”时,教师可按照班级内部学生学习能力均匀划分小组,随后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某城市标志性建筑名称,让组内人员合作寻找其新旧照片对比图并说一说面对这些日新月异变化有何想法。随后其中一个小组代表说道:“我们为祖国感到骄傲、自豪!我们今后都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样的课后作业既锻炼了学生能力,也强化了爱国情怀。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时,需要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同时重视作业设计,不断优化作业形式,要保障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全面提升教学效率,让作业成为一种增长知识、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有效工具,进而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减轻压力。参考文献:[1] 王友艳.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的个性化设计策略[J].学苑教育,2021,(14).[2] 苏培园.优化作业设计 评价助力生长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后实践性作业的应用策略[J]. 福建教育,2021,(12).[3] 郑亚萍.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优化思考[J].小学生(中旬刊),2020,(3).责任编辑 郝 婵观察思考- - 95
篇六:浅谈在“双减”背景中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高效策略研究课题阶段性报告一、问题的提出:
“双减”是一场教育的重大转型,“减负”是为了“增效”,这是一次革命性的教育大变革,是要重构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模式。
“双减”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为了替学生减负,而是要让教育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生成与身心健康的发展。减的是无效低能的题海训练,要变革的是被动低效,延时加量的课堂教学。
“双减”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而不是降低我们的教育标准。只是这一质量不是通过加班加点、补课延时,以牺牲师生家长的身心健康,单纯地去追求“考试成绩”的那种单面分数指标,只有能全方位衡量孩子成长发展的各项重要指标,才是真正的教育绿色质量。
“双减”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法,肯定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课堂革命。因此,课堂需要转变以传递知识和发展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教学应该是以主题为引领、语篇为依托、活动为途径的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法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理解、运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个层面。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
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性质已经由单纯的“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提升为“综合课程”。至此,“思想品德”这个沿用已久的课程名称已演化为两个分支(一、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三到六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新编的《道德与法治》其内容和形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社会的联系也更加密切了。这个变化不仅是课程名称的改变,而且是内容和形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的改变。虽然教材变更了,但教学手段不变,教学的有效性也就不能增加。综观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我们不难发现,部分教师没有跟着新教材的理念走,还是在沿用旧的思想品德的教学方式,生硬灌输的多,没有灵活使用教材;学生主动求索的少,盲目接受书本的观点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自己动手实践更加少。这样所产生的后果是新教材的丰富性、灵活性被削弱,学生的间接经验多,直接感悟少,形成一些唯心的道德认识,大大降低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课堂教学本身是一种目的性很明确的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习得知识,获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所以探索如何通过改善课堂教学来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二、何谓有效性课堂教学?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通俗来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为:从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技能上,从不会到会,从少到多,从情感上,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要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应从改变课堂教学策略着手。
三、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何谓“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有效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方式多样,如阅读、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访问、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析,以及撰写报告书、制作图表等,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活动的效用,而不宜在一节课内展现多种教学活动方式。
品德课堂教学是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在教学实践中人们总结归纳出了多种教学形式。道德与法治(生活)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实践操作、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
讲故事等。课标明确地提示教师是要关注每一种教学方式特有的适用范围和价值,有效地使用这些活动方式,并不是在一节课中用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将这些活动方式运用到位。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以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更应讲究教学活动,即是“体验学习、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1)体验学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到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体验是学生身临其境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体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体验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识学习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在实施体验类教学活动是需要注意:第一,强调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主动体验。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感受自己的情感活动,关心他们体验到了什么。第二,明确体验活动的外部行为一定要引起学生内部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们在活动中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知觉、思维、注意等一系列心理功能共同参与体验,以促使学生的心理真正发生变化。第三,将体验作为学生个性形成的基础和个人成长的基础。成功的体验会
使学生增强自信,失败的体验对学生也同样重要。所以,教师要特别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失败,学会从失败和错误中学习。如在讲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家人的爱》一课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从出生到我们长大,父母对我们的呵护,我们才能健康成长片段,让学生体验到父母长辈为自己健康成长付出的辛劳,了解他们对自己寄予的希望和培养教育自己的苦心,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的关爱。
(2)探究学习 探究类活动方式的意义在于学生的探究过程。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探究方式表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带有个性特征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说,所有的活动都间接或直接具有探究的性质,直接探究,如观察、调查、搜集、整理等。我们在探究活动中要努力促进,多方发现,特别是要鼓励那些与众不同、有所创新的行为,并要向全体学生展示。因此,探究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如在讲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来自社会的爱》一课中,我搜集了社会上常见的一些为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而设立的警示语、标志牌,还有一些保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条文并制成课件播放,使学生了解国家所制定的一些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法律,从中体会到国家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关爱。制作一段录音,内容为“一名普通教师的心声”,让学生了解老师的内心世界,感受老
师的苦与乐。
(3)解决问题学习 “解决问题学习”则是指学生面对新情境、新课题以及积极探究的态度、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解决新问题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去构建品德和促进社会性发展的过程。问题解决学习强调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下)《通信连万家》一课教学,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不仅通过提问让学生知道邮寄、电话等是人们常用的通信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更要注意提出有助于学生以小见大,从表面到深入的问题:这些通信方式的产生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何影响?从而引导孩子懂得通信的变化令人们的生活也产生变化,从而推导开去,其他的变化如交通工具的变化、娱乐工具的变化等也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2、有效提问 但通过有效提问来让学生深入思考,这个还不是有效提问的最高境界。那么有效提问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本人以为是通过教师的有效提问从而使学生产生自己的问题,自己学会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
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学会提出自己的问题,比他能解决按照老师提出的问题更重要。现在中国的小孩子普遍存在着想象力、创造力低下,“高分低能”的现象。这点与学生不会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有很大的关系。往往都是老师有问题问他,而他自己则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其实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而有所收获并产生疑问,他们才能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思考,大胆地创造。如教师在讲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算算家庭帐”这一专题时,在学生学会计算家庭开支的基础上,教师意图借此渗透“科学理财”的观念。我把问题在电脑上制成了幻灯片的形式播放:
“你觉得能否用家庭节约家庭开支的方式来理财吗?”“你的家庭开支合理吗?”“有没有开支是可以减免的?”“你的家庭开支比例合理吗?”“你的家庭开支可以让你的家庭有足够的家庭保障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再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进一步思考解决方法的可行性。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思考、讨论,最后他们形成了”开源节流、合理开支、家庭保障要重视“的科学的家庭理财观念。显然,这样的学习效果要比老师直接告诉他如何科学理财要好得多。
3、有效评价。
有效的评价是有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点。因
为学生品德未必就在课堂上生成,也许要过一段时间才可以显现效果;而且每个学生个体都具有复杂性,他这方面表现好,可能另一方面表现就不尽人意或者他在学校表现好而在家庭、社会上就办不到。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具有多元性、可持续性。
(1)多元性 A、评价方式的多元。要打破单一的分数、等级评价方式,形式要活泼多样。如短语评价、图标符号评价、动作评价、表情评价、语言评价、竞赛评价等。还可以通过展示、汇报、交流等方式来检查、评估。
B、评价层面的多元。我们要注意突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对学生的品德生成与综合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C、评价者的多元。《道德与法治》评价要改变教师“一言堂”的评价局面。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可以请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2)可持续性 一节课堂结束,对学生的评价并不能也到此结束。考虑到学生品德养成的长期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持续。一个阶段或一个学期,教师可以继续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多
元的评价层面、多元的评价者重新评价学生,以获得对学生全面的、动态的综合评价。
6、有效反思。
有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除了注重课堂外,也应注重课堂教学后的反思。课堂结束了,课堂教学的研究不应结束。案例、教学实录、教学随笔、心得体会、录像、录音、观摩评课、专家诊断、同伴探讨、整理学生学习成果,提升、总结等都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反思的形式。通过反思,我们可以跳出“当局者迷”的圈子,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整理学生学习成果,再加以提升、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反思行为。本人尤其重视这一种教学反思,虽然是辛苦些,但在整理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学生的心灵间接进行了“对话”,它可以让教师在整理的阶段中更加了解学生的真实现状,把握学生的发展方向,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总之,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策略,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品德教学中出现的挑战。相信在所有重视关心孩子发展的有心人的共同努力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一定能够迎刃而解,教学的有效性会得到进一步增强。
篇七:浅谈在“双减”背景中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p>录
“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与实施
【“双减”作业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优秀案例
“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与实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文件精神,指导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创新学生书面作业设计,有效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切实发挥好作业育人功能,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作业设计的目的 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从而形成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最终实现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同步提升教学质量,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明显递增的美好愿景。
二、作业设计的要求 (一)精选作业设计内容 作业内容要符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标》,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作业内容的选择上:一要关注教材中阅读角、活动园、知识窗、小贴士以及教材留白等活动栏目,可将这些栏目创造性地转化为作业,有效落实;二是要体现基础性、综合性,突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三是要摒弃“拿来主义”和“随意性”现象,作业的情境选择和创设要突出价值性、真实性、典型性,问题与任务创设要彰显多元性、开放性、探究性、创新性;四是布置作业严禁“一刀切”,建议将共性化
作业与个性化作业相结合,将课内与课外有机融合,让教学与生活紧密衔接。
(二)把控作业设计难度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成长规律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要求精心设计、布置、实施作业。作业内容要合理搭配,由易到难,难易适中,难度水平不得超过课程标准要求,作业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设计梯级作业,分层布置,既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望,又要兼顾学困生的接受能力,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可本着“跳一跳,学生就能摘着桃子”的思路,把作业设置为必做题、选做题。
(三)明白作业形式及编制 依据作业目标的水平层次,学生书面作业一般包括基础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两种类型。①基础性作业为必做作业。立足基础以巩固当天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设计的题目一般不少于 3 题。②拓展性作业为选做作业。拓展性作业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设计题目一般分为知识强化、能力提升和综合探究三个层次。它由教师根据课时、单元和学期教学需要和学生学情灵活安排,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需求。当前,在“聚焦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拓展性作业原则上一般要大于或者等于基础性作业。
小学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安排适当巩固的实践性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每周 2
次不超过 30 分钟。书面作业编制包括选编、改编、创编三种基本形式。教师要综合应用这三种形式设计和编制,严禁不经加工盲目照搬或完全照抄相关教辅资源等给学生布置作业。作业题型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认知规律而定,可以为:填一填、判断对错、连一连、写一写、亲身体验、分析题、填表、调查访问、积累与收集、动手实践、绘制、分组合作探究与展示、表演、办简报等。
(四)掌握作业设计支点 1.基于学情设置。《道德与法治》的课时作业应重在精,单元作业要聚焦单元主题,学期作业要突出学期重点知识、品格、能力。例如,设置自主型作业,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主体意愿设置,让学生自发地进行探索学习,完善自己对道德,对法治的认知体系。但无论哪类作业,在设计时都要考虑清楚它的作业功能,要么为课前预习服务,要么为课中练习服务,要么为课后复习服务。一言以蔽之,不论服务于哪类功能,都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否则,你设计的再精巧,那都是“水中月,镜中花”,好看不中用。
2.立足实际设置。教师在设置作业时不应选择大众化的形式,而需具有针对性,但不应在追求创新性的时候,便忽略了作业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在作业的设置上必须以教材为根基,在突出单元、课时教学目标的同时,尽可能地突出学生的学习目标,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能力,对作业进行创新。此外,作业的形式也不应
单纯的拘泥于书面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一段表演,一首歌的形式都可以。
3.紧扣时代设置。一成不变的教学和作业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感。教师要选择社会热点问题,紧随时代的脚步设置作业,作业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发展新的情感和觉悟,不仅应立足于当今时代,还应立足于过往。我国具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这些都是新时代的人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但小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代入感极弱。因此,教师在作业设置上应注意不要传授给学生崇洋媚外的思想观念。
4.设置体验型作业。结合教学设计情感体验型作业:情境体验、角色扮演、即兴演讲、游戏活动等。例如:感恩父母,可以给学生布置“我做一天爸爸或者妈妈”“我为爸妈洗一次脚”,让学生体验父母的辛苦,这样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就有了真实的体验,热爱父母、孝敬父母,甚至热爱劳动的情感和品质就会逐步形成。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布置学生义务植树、家庭劳动、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让学生走出书本,融入生活,亲身实践,在实践体验中提升道德素养,锻炼关键能力。
5.坚持实践为要。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空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可以整合利用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和其他课程的成果,特别是要与学校德育活动、德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等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育人。教师可以根据学习主题需要,结合学校和本地实际,扩
展到校园和校外相关教育场所。课前,让学生动起来,或调查访问,或搜集资料;课后,通过实践性的作业促进道德品质的形成,真正让课后实践成为课内的补充和深化;暑假还可围绕主题分批组织学生开展夏令营活动等。
三、加强作业指导与评价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完成作业,对一些有难度的作业要提前给予必要的点拨和指导,或者组织学生提前探讨作业的科学方法; 其次教师要做到精批精改,批改的方式要多元,强化面批面改,增强作业批改的及时性与规范性,还可以以作业为纽带,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深度对话,让学生乐做作业,会做作业,做好作业; 三是要重视作业的反馈,及时评讲。对于不合格的作业,教师讲解后要让学生重新再做,直到合格为止。
优秀作业在引领学生弄清“优”的妙处后可以展示出来,以优促后,甚至可以推荐给家长和学校,让更多的人知晓。即:通过强化过程评价,反噬学生学习,让学生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强调:教师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更不能“只布置不批改”或减少“作业反馈”这一关键环节。
但教师讲评作业要聚焦问题,要有针对性,尽可能想方设法利用不同时间、不同场景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激
发学生再学习再作业的求知欲。
四、组织实施保障措施 1.成立指导小组。由县小学道法教研员为组长,县小学道法骨干教师为成员,组建 6-7 人的专家团体队伍指导小组。通过电话、QQ、微信、听评课、座谈与访问、讲学等方式,聚焦“内容方法,作业形式”加强指导、引领、示范。
2.明确责任主体。各学校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牵头,其他中层领导下沉各年级,教务处负责组织实施,把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与其他学科的作业设计同部署、同安排、同研究,确保学校开齐、开足、开好此课程。
3.夯实管理流程。建立学科校本研修常态机制,强化三备两磨,把作业设计贯穿于教师备教批辅研全过程,加大日常巡查力度,落实周查、月查、期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教师在实践中完善作业设计,推进作业设计规范化、科学化。
4.以赛促研促改。以年级、组、校为单位开展定时间、定内容、定场地的主题赛事“沙龙、论坛、展评”活动,以赛促训,以赛促研,让教师在活动中交流、碰撞,增强作业设计智慧,明白自身差距,知耻而后勇,不断提升自己作业设计水平。
5.推行激励机制。有关作业管理各项细则落实情况,学校实行量化计分制公开在校园发布。对于成效突出的教师,学校学期期末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作为向上级教育及行政业务部门推优的重要依据,鼓励教师踊跃争先,作业设计优质高效。
【“双减”作业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优秀案例
《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学段:小学 学科:道德与法治
一、作业设计的目标:
1.让孩子们不但应该明白游戏的名称,更应该明白每个游戏都有规则。
2.寻找生活中的各种规则。
3.生活中处处有规则,我们要严格遵守规则,懂得规则的作用。
二、实施的过程与策略:
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这样三个作业:
作业一 游戏名称 游戏规则
孩子们的天性是爱玩,因此游戏的名称能说出很多,至于游戏的规则,孩子们在多次的玩耍中不断总结琢磨也知晓。在课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和其他小组补充的策略,就成很快很好地完成
这一作业。
作业二 我知道的学校生活中的规则有(
);让我来告诉你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有(
)。
学生通过课本了解到一些学校和社会中应遵守的规则,此时再设计这样的作业,让孩子们再想想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还应遵守哪些规则?这样便于孩子们思考,更有利于他们明白生活处处有规则。
作业三 例如:我知道的规则是红灯停绿灯行,它的作用是避免发生交通事故。我会照着说:我知道的规则是(
),它的作用是(
)。
孩子们明白了生活处处有规则,那规则有什么作用了? 这就是作业三的任务了。孩子们从教材三幅主题图中明白没有规则不行,再通过阅读角进一步让他们知道规则的重要。最后设计我会照着说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知道的规则及它的作用这样的作业,更进一步让孩子们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规则,我们要严格遵守规则。这个作业采用小组合作完成,一人记录,其他人说出生活中的规则及它的作用。
三、效果分析:
课上呈现这样的作业,孩子们乐于去完成。作业一和作业三在小组合作交流时,孩子们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见解。孩子们在独立完成作业二时,都能积极说出很多学校和社会上应该遵守的规则。如学生例举的学校生活中的规则有:上学不迟到;入室即静,入室即学;不随便扔纸屑;住校生就餐要排队打饭......学生例举的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有:红灯停,绿灯行,见了黄灯等一等;在图书馆不大声喧哗;我们不可以在马路上追逐打闹;不在公共场所吐痰;疫情期间要戴口罩,进入超市、商场扫行程码和量体温...... 能有这样出色的效果主要是孩子们对这一课感兴趣,教材内容贴近孩子的生活,另外教材先引导再让举例,帮助学生认识规则:存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进而在观察、分析、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了解规则的意义和重要性,因此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很浓!
四、案例反思:
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每个人在每个小组里面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担任不同的分工,在这个团队里面我们既是团队的小组成员,也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必须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前提下,帮助团队获取成功。
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众人拾柴火焰高,不同的人有不同
的思想,当大家碰撞到一起的时候创新能力自然就有所不同。
扩展知识面提高教育质量,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自然而然就解决了一些遗忘的知识点而且将大家知道的知识进行了不断的融合,提高了教学质量。
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孩子们静心思考生活中的规则。本着结合学情,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的理念,让规则走进学生心中,形成规则意识。
篇八:浅谈在“双减”背景中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2021 年 “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与 双减政策下学校作业管理优化工作方案“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
“双减”工作是国家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作为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课凸现出了其举足轻重的作用,“双减”环境下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首先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创建学习共同体,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绩效,全面实现课程目标。这不仅是一个教学活动,更是一个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合作学习过程。在课堂实践中,为实现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勤学;实现教知识走向指导学会学习、逐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逐步尝试、总结形成了课前预习、情境导入、课堂探究、课堂总结、课后拓展“五步”有效教学法,提高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
一、课前预习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初步梳理教材浅显知识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点指导学生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还可以尝试做基础训练的习题,通过做习题,让学生收获两种体验,一是通过预习就能做出一些习题,让学生有活动成就感。另是学生预习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听课来解决,这样
带着问题去听课,效率自然就高了一筹。教师可安排学生课前提前三分钟到教室进行新、旧知识两方面的预读。如:班干部领读、分组轮读、师问生答等。这样能让学生在正式上课前收回思绪,集中精神,同时温旧知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二、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可作为课堂导入,也可作课堂活动过程的引入,还可以创设贯彻课堂始终的情境。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巧用学生的事例整合教材,让学生明白学习的内容是对自己的生活有用的,这样才会促发学习渴求的动力。情境教学则可以还原学生们周遭发生的现实生活,让他们有自主探究的欲望。如果把教学内容比作让学生必须吃下“饭”,那么“情境教学”就是辅助学生吃下“饭”的一道道“菜”。这些“菜”不仅要让学生们顺利地吃下“饭”,还要让这个“饭”吃得更香。创设情境教学的途径有:1、生活展现情境;如:生活情景、生活场景;2、实物演示情境;如:让学生体验、实践生活;3、画面再现情境;如:教学挂图、多媒体投影;4、音乐渲染情境;如:多媒体音乐课件;5、表演体会情境;如:指名上台表演;6、语言描述情境;如:有感情朗读等。除这六种基本途径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情境创设:多媒体模拟演示情境。具体选择哪种情境教学方式,则依对应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际的需要选择。
三、课堂探究 要提高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效率,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1、课堂讨论。在课堂中,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合作激励。教师可采用合作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合作能力。如:合作学习表现良好的小组,给与积分奖励外,还可以少做、免做作业,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完成学习任务。
3、合作记忆知识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每个层次的知识点。落实学生自读、齐读等学习方式,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知识点过关。
4、及时总结提交本组发现的问题。包括知识点理解不透、组员参与度、任务难度过大等,教师在收集到问题后第一时间调查研究,及时解决。
四、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活动是发生在课堂教学结尾环节,目的是要通过总结反思活动去深化学生的知识记忆,让学生反思课堂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等多方面的变化情况,从而切实优化学生学习态度、自我认识的结束性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吸取学习教训,使其自觉规避不良学习行为。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课堂总结活动,以便及时优化学生的学科学习行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充分交流情感,逐步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帮助学生从小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五、课后拓展
课后拓展的内容有四个方向:反思、验证、实践、理解。课后拓展能够更好地引导师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延伸、开展更广阔的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积极地创造学习活动情景,充分拓展教材内容到学生们的生活空间,还可以充分利用书刊、多媒体、德育基地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小组合作研讨,最终获得知识;在自主总结巩固的基础上,再次回到生活情境中,尝试运用所获知识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并解决问题等能力得到了培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前预习、情境导入、课堂探究、课堂总结、课后拓展“五步”有效教学法的实施,必然引起课堂教学的变化,学生在这样平等、互动、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中,充分感受到尊重、接纳、友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成为可能,这样,就提高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
1 2021 年 双减政策下学校作业管理优化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有效教学,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意见》(教普)和《关于实施精致化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教号)文件精神,突出有效训练这一重点,加强并优化作业管理,探索减负增效新举措,科学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制定以下管理措施:
一、明确要求,更新理念。
作业是中小学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检测学生学习成效,训练学生思维等多种功能,重视并改进作业,实施有效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作业管理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之必需;是落实有效教学之必需;是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之必需;是促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之必需。
1.优化作业各环节,做到教师“五有五必”与学生“四有四必”。
(1)全体教师要做到“五有五必”:有练必选、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练必评、有错必纠。
(2)学生要做到“四有四必”:有发必做、有做必真、有评必省、有思必得。
2.教师在“五有五必”中必须把握“五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作业训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内容需符合教学要求,呈现出启发性、典型性、拓展性的特点,要充分挖掘作业的各种功能:巩固、检查、深化、提高、体验和发展功能,以此服务教与学。
(2)科学性原则。作业训练要充分体现重点、难点,要结合学生和教学实际需求,内容和形式上要注重精、巧、活,质和量上都要有严格要求。
(3)分层性原则。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果而始,在基础要求上谋求统一,在发展要求上务求分层,注重梯度和循序渐进。
(4)计划性原则。作业训练要有前瞻性,各个阶段作业围绕的重点要在备课中体现,在备课组教研活动中要研讨;作业要有全局观念,要加强作业训练的整体布局,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
(5)发展性原则。作业要充分蕴含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要挖掘作业的德育功能,激励学生能通过作业的完成来完善学习的品质和思维的能力。
3.教师在“五有五必”中必须遵循“五条策略”。
(1)减量提质。要减少学生作业的总量,提高作业的质量。要按照省教育厅要求作为最低控制要求。要减少学生作业的科目,有的科目在特定时期不得布置作业;要减少学生作业的日期,我校将每周一设立“无作业日”,并在学校网站上予以公示。
(2)减难增基。要杜绝盲目追求难度来“考学生”“选拔学生”,更不得通过布置难度大的作业来“为难”“刁难”学生,作业布置难度适当,以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为依据。作业要考虑难易结合,梯度配置,要注重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以训练学生的“双基”,突出基础性,落实基础要求。教师要充分研究、掌握作业“化难为易”的策略。对困难学生要布置简单、可以独立解决的作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3)减旧倡新。减旧,首先教师要减少自己陈旧“作业观”,要贯彻作业的“生本”理念;减旧,要彻底减少现成作业的使用,减少“拿来主义”,杜绝采用现成的训练卷、教辅资料的现象。
(4)减面增点。要克服认为讲过练过学生再错责任不在老师而在学生的“卸责”意识导致的“题海训练”。作业要注重重点性和差异性的统一、注重针对性和基础性的统一,作业布置不求面面俱到,力求抓住重点、基本点;作业讲评不求题题都讲,要突出核心,对症下药;作业反馈不能就题论题,要举一反三,加强拓展和延伸,突出作业中难点的处理,疑点的解惑、关键点的拓展。
(5)减粗增细。要减少作业各个环节的简单粗放、随意而为,而要讲究精耕细作、步步为营。作业处理中要提高作业的反馈质量,不仅仅停留于简单分析,而要积极发挥作业矫正作用要加强作业的及时跟进,通过学生对作业的自我纠错、自我感悟来提高作业的实效性。
二、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充分认识规范学生作业训练管理在学校教学管理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中的'关键作用,我校加强领导,成立管理小组和督查小组。
1.管理小组:
2.组长:z 副组长:z 3.成员:z、各学科教研组长 4.督查小组:
5.组长:
6.z
副组长:z 7.成员:z、各班主任 二、建章立制,形成合力。
1.设立“无作业日” 学校设立“每周无作业日”:每周的周五为“无作业日”,并在校园网公示。结合苏州市“会休息、会自学、会健体”的三会精神,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通过“无作业日”的设定,目的于加强教师有效训练的意识,真正更新自己有效教学的理念。
2.强化作业制度管理 (1)作业年级统一制度。由备课组长负责,每周一次备课组活动,在备课组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组长安排本周作业布置。作业内容贯彻“五项原则”和“五条策略”的要求。未经备课组长同意,不得随意布置作业。
(2)常规检查管理制度。继续加强每月六认真检查,检查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备课的检查中要强调作业选择、布置、批改、评讲、反思等;重点检查班级后进生作业;特别关注作业在质与量上的创新;特别督查“五有五必”和“四有四必”的情况。
(3)各层面督查制度。建立由教务处、班主任、学生、家长等几个层面的作业督查制度,力求从多角度管理监督,强化有效训练行
为。督查内容为学生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批改与反馈、作业完成的检查和指导。
(4)研讨制度。学校要加强教师对作业训练的培训工作,鼓励教师开展作业训练对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促进作用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推动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集聚群体的智慧和力量,研究策略。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过程性评价,形成学生作业评价机制,学校对教师的作业训练设计、布置、批改与反馈、讲评与辅导进行评价,形成过程性评价机制,并与教师的评先评奖及工作绩效等进行挂钩。
突出基础性,落实基础要求。教师要充分研究、掌握作业“化难为易”的策略。对困难学生要布置简单、可以独立解决的作业,让学生享 受成功的喜悦。
(3)减旧倡新。减旧,首先教师要减少自己陈旧“作业观”,要贯彻作业的“生本”理念;减旧,要彻底减少现成作业的使用,减少“拿来主义”,杜绝采用现成的训练卷、教辅资料的现象。
(4)减面增点。要克服认为讲过练过学生再错责任不在老师而在学生的“卸责”意识导致的“题海训练”。作业要注重重点性和差异性的统一、注重针对性和基础性的统一,作业布置不求面面俱到,力求抓住重点、基本点;作业讲评不求题题都讲,要突出核心,对症
下药;作业反馈不能就题论题,要举一反三,加强拓展和延伸,突出作业中难点的处理,疑点的解惑、关键点的拓展。
(5)减粗增细。要减少作业各个环节的简单粗放、随意而为,而要讲究精耕细作、步步为营。作业处理中要提高作业的反馈质量,不仅仅停留于简单分析,而要积极发挥作业矫正作用要加强作业的及时跟进,通过学生对作业的自我纠错、自我感悟来提高作业的实效性。
二、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充分认识规范学生作业训练管理在学校教学管理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中的'关键作用,我校加强领导,成立管理小组和督查小组。
8.管理小组:
9.组长:z 副组长:z 10.成员:z、各学科教研组长 11.督查小组:
12.组长:
13.副组长:z 14.成员:z、各班主任 三、建章立制,形成合力。
3.设立“无作业日”学校设立“每周无作业日”:每周的周五为“无作业日”,并在校园网公示。结合苏州市“会休息、会自学、会健体”的三会精神,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通过“无作业日”的设定,目的于加强教师有效训练的意识,真正更新自己有效教学的理念。
4.强化作业制度管理 (1)作业年级统一制度。由备课组长负责,每周一次备课组活动,在备课组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组长安排本周作业布置。作业内容贯彻“五项原则”和“五条策略”的要求。未经备课组长同意,不得随意布置作业。
(2)常规检查管理制度。继续加强每月六认真检查,检查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备课的检查中要强调作业选择、布置、批改、评讲、反思等;重点检查班级后进生作业;特别关注作业在质与量上的创新;特别督查“五有五必”和“四有四必”的情况。
(3)各层面督查制度。建立由教务处、班主任、学生、家长等几个层面的作业督查制度,力求从多角度管理监督,强化有效训练行为。督查内容为学生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批改与反馈、作业完成的检查和指导。
突出基础性,落实基础要求。教师要充分研究、掌握作业“化难为易”的策略。对困难学生要布置简单、可以独立解决的作业,让学生享
受成功的喜悦。
(3)减旧倡新。减旧,首先教师要减少自己陈旧“作业观”,要贯彻作业的“生本”理念;减旧,要彻底减少现成作业的使用,减少“拿来主义”,杜绝采用现成的训练卷、教辅资料的现象。
(4)减面增点。要克服认为讲...
推荐访问:浅谈在“双减”背景中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浅谈 优化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