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应解决好五大矛盾3篇

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应解决好五大矛盾3篇

时间:2022-08-30 18:45:04 来源:网友投稿

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应解决好五大矛盾3篇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应解决好五大矛盾 TTHEORETICALHORIZON2019.05习近平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应解决好五大矛盾3篇,供大家参考。

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应解决好五大矛盾3篇

篇一: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应解决好五大矛盾

HEORETICAL HORIZON2019.05习近平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1] 这是基于国际环境与国内发展阶段的新变化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从此,高质量发展开始成为高频词,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崭新的发展理念。那么,什么是高质量发展,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必须以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观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丰富,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创新。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呢?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强调质量第一、坚持效益优先的发展,具体地说,就是无论供给、需求、配置,还是投入产出、收入分配和经济循环等都必须高质量。所谓高质量的供给,就是要提高商品及其服务的供给质量。虽然我国目前拥有全球门类最齐全、链条最长的产业体系和配套网络,两百多种工业品产量均位列世界第一,但应该看到,许多产品仍处在整个价值链的中低端,一些关键技术仍然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刻不容缓,因为只有提高供给质量才能跟上居民消费升级的步伐;所谓高质量的需求,就是要满足和扩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合理需求,使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相对平衡。尽管我国已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人群(4亿以上),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内需市场十分广阔,但是就业质量不高、收入水平偏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还比较明显,医疗、教育、养老等负担也不轻,这些问题若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人民被抑制的需求很难得到有效释放,想进一步带动供给端升级更是天方夜谭;所谓高质量的配置,就是要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尽快完善产权制度和价格机制,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扭曲配置,打通资源向高效部门配置的“最后一公里”,从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问题探析■覃正爱【提 要】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的新表述。它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具有创新性、动态性、特色性、综合性、普惠性等一系列新特征,也蕴含着大量新的矛盾。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的发展理念的引领,也有需要着重把握的问题。【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 发展 高质量【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47(2019)05-0011-07【DOI】10.19632/j.cnki.11-3953/a.2019.05.0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1

 TTHEORETICAL HORIZON2019.05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所谓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就是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内涵式发展,千方百计壮大实体经济,从根本上扭转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逐年下滑的态势,在人口红利逐步减少的同时进一步收获人力资本红利,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矿产、能源等资源的集约利用率,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最终推动经济从规模扩张的旧发展模式向质量优先的新发展模式转变;所谓高质量的分配,就是要提高初次分配的合理性和再分配的公平性。初次分配时要逐步解决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定价不合理的问题,使各种要素能够按照市场的价值参与分配,以促进居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增强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再分配则要发挥好税收的调节作用以及精准脱贫等措施的兜底作用,对存量财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不能看水流舟、放任自流,而是要加大调节力度,以形成高收入有调节、中等收入有增加、低收入有保障的和谐局面,从而避免因形成收入差距过大而导致社会的对立和动荡;所谓高质量的循环,就是要通过畅通供需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渠道,逐步解决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供给和需求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的问题,以确保经济平稳可持续地运行。当前,高质量发展已逐渐从一个纯经济概念向一个综合概念转变,或者由纯经济发展观向综合发展观转变,也就是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方面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须排除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效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冲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只有这样才能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一般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创新性。所谓创新实质上是由资源、投资等要素向知识、人力资本等高级要素的转换,通过要素转换可以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创新既可以改变资源的组合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甚至可以完全替代或部分替代资源,又可以放大生产力各要素的作用,大大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和效率;既可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建立起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等为核心内容的新优势,又可以在解决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突出矛盾的同时,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创新性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属性,只有把创新摆在国家和企业发展的首要位置,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聚集创新型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才能不断提高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使创新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第二,动态性。实践证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的主题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1.0阶段和以电气化为代表的工业2.0阶段,主要是运用力学原理来解放体力、提高产能;以信息化为代表的工业3.0阶段则是运用数字手段解决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而在进入工业4.0阶段的今天,由于互联网构成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物联网,因而打破了传统的先生产后消费的旧模式。显然,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主题带来发展质量内涵、重点的重大变化。因此,新时代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综合研判技术场景、突出矛盾、国际趋势、体制机制等,以便及时调整相应的思路、任务与政策。目前,我国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转变发展方式正处于攻关期和关键期,追求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很多,千万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系统设计,统筹推进。第三,特色性。高质量发展不强调完全统一或者千篇一律,而是要明确不同区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不同定位和承担的不同责任。国家主要是制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思路、任务、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2

 TTHEORETICAL HORIZON2019.05施,全国各区域则要分工协作,在国家框架下承担相应的责任;对每个区域来说,因为各自的资源、产业、动力、环境等差异较大,故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任务、措施等也会有所差异。也就是说,不同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具有各自的特色,既要落实中央的总体部署,又要结合本地实际,用足用好自身优势,补齐自己的短板,这样才能实现有本区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第四,综合性。高质量发展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例如,经济方面既包括发展动力、产业结构优化,又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企业做大做强等;社会方面既包括就业、失业,又包括居民消费行为、需求趋势等。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要求: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要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行科学谋划和系统设计。二是要健全落实机制。建立健全包括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定、任务分解、协调推动、科学评估、反馈完善、整改提升在内的长效机制,确保中央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三是要建立考核体系。只有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标准、统计、绩效评价、政绩考核的体系,才能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一句话,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和领域的综合性系统,必须协调推进。第五,普惠性。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于企业来说,高质量发展就意味着要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只有通过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才能获得持续、稳定、丰厚的回报,才能用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多的产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少,也才能让人民获得更多的优质产品和服务,等等。对于党和政府来说,高质量发展就意味着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项任务接着一项任务抓,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只有这样才能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矛盾高质量发展也隐含着大量矛盾,其中有五对矛盾带有普遍性。第一,顶层设计和久久为功的矛盾。作为经济和人口规模巨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定不会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是要经过艰巨的努力才能做到:一方面,要大力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又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脱贫攻坚、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这就既要统筹做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又要做到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处理好实现长远目标和做好当前工作的关系,以“钉钉子”精神把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第二,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矛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总基调就是稳中求进。“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既不能只“稳”不“进”,也不能只“进”不“稳”,一定要把握好“稳”和“进”的“度”,既要注重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又要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举措的关联性与耦合性,做到互相促进、协同发力。另外,还要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又把握具体着力点,使全局和局部、治本和治标、渐进和突破相结合,实现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统一,从而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培育新动能和破除旧动能的矛盾。一般而言,发展的动力决定发展的速度、效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3

 TTHEORETICAL HORIZON2019.05破除无效供给,不断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以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目前,一系列结构性矛盾之所以失衡,根源就在于生产要素的配置是扭曲的。因此,要积极稳妥化解旧动能,就要不断深化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推动形成市场决定要素配置的机制,为新动能的发展留足空间、创造条件。要通过积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加快培育新动能,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进而推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的根本转变。第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众所周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对尖锐的矛盾。经济要发展似乎必须牺牲生态环境,不牺牲生态环境似乎就发展不了经济,以致造成了许多生态灾难。其实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的关系,决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一定要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之所以被破坏,与经济结构的陈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落后息息相关,因此,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好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着力构建绿色发展的产业体系、空间布局,引导形成绿色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不仅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久大计。第五,维护公平与追求效率的矛盾。对于拥有十三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做大“蛋糕”固然重要,分好“蛋糕”则更加重要,“蛋糕”做得再大,如果分不好,也将是灾难性的。因此,如何将做大的“蛋糕”公平地分好,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只有把“蛋糕”做大和“蛋糕”分好有机统一起来,辩证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积极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尽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防止收入分配差距无限拉大,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才有利于提升全社会的购买力,并创造更大规模的市场,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习近平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2] 。显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只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1. 创新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以后首次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3] 的重要论断,并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4] 。可以这样说,创新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是引领和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力之源,也是实体经济做强做优的必由之路。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

篇二: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应解决好五大矛盾

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

  十九大报告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断,是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方面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进行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的正确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深远的历史意义、客观的现实基础和重大的实践意义,必须深刻领会。一是从理论价值上说,提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运用。唯物史观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人们只有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之后,才能向精神文化、社会尊重等高层次需求发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毛泽东同志完整提出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概念,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主要矛盾问题。邓小平同志拨乱反正,准确认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

  当今中国,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深刻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发展的状态和趋势,准确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丰富的发展趋势,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结论。这是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创新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重要体现。二是从历史意义上说,提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大势的重大决策。实践表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以此来确定工作重心和根本任务,事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重大理论判断往往是开启发展新阶段

 的思想基础,是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文革"期间,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出现误判,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就出现了偏差,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重大损失,教训十分深刻。改革开放以后,党正确认识了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面貌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发展,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成为执政党必须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九大正确分析当今我国基本国情,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总结历史经验,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立足新时代新矛盾,开启新历史新征程的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必将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三是从现实基础来说,提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客观呈现。改革开放近 40 年来,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生产能力极大增强,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状况,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正在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物质文化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基本解决之后,我国发展起来以后更突出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些客观存在的新问题,决定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四是从实践意义上来说,提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制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提供了基本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社会发展起着根本性、全局性的影响。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是党和国家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是我们党确立发展理念、制定发展战略的关键。

  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判断,有助于党和国家更加全面分析和把握多方面、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多层次的人民需要,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各项需求,与时俱进地研究分析人民群众需要的时代特点和演变发展规律,制定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

  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判断,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问题,要求我们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据此作出重大创新发展。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我们要更加注重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适应,更加注重发展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供给,更加注重发展的均衡性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判断。深刻把握这一变化的全局性影响及其意义,对于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深刻认识新时代基本特征、主要任务、发展要求,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新时代最重要的特征

  任何社会都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方面的发展都是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社会主要矛盾的运动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个时代的重要特征。

  第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体现了新时代的新标志。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明确讲到,“各

 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是划分经济时代的主要标志。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反映了人民需要的新期待,其深层的内在动因,就是时代对生产力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4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化解这个制约因素,关键是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新跃升,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向高质量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发展新境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的内在根据和重要标志。

  第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揭示了新时代面临的新挑战。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提出了发展新要求,意味着新的挑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主要依靠低廉的要素成本和巨大的环境消耗实现高速增长,现在已经到了必须作出调整的时候。从全球产业链来看,我们处于“不上不下”的位置,面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口,是不思进取继续甘于全球产业链下游,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还是奋起直追向产业链更高端位置迈进,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我们的根本性挑战。党的十九大作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判断,为我们清醒认识严峻的发展形势和内外环境、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明确了新时代的新方位。这个新方位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阐述的“三个意味着”和“五个时代”,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处于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节点:我们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成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高飘扬;我们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为发展中国家拓展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总之,这一转变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确定了新的时代任务。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关系全局的重大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这里,全局性表明这一变化是全面的、系统的、全方位的,历史性表明这一变化是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根本性的、不可逆的。这一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产生深刻影响。

  第一,这一变化要求全面调整经济结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从经济方面看,就是经济结构落后于市场需求的发展。对此,必须进行经济结构全面深刻调整。首先,产业结构要转变,提升服务业的比重,使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其次,需求结构要转变,降低依靠投资拉动增长的比重,提升消费拉动增长的比重,使国内需求成为增长的主动力;再次,收入结构要转变,调整国民总收入的分布结构,增加居民收入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居民购买力;最后,发展动力要转变,降低人力、资源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比重和环境消耗,提升技术进步和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比重,实现可持续增长。这些转变具有全局性意义,将推动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升级。

  第二,这一变化要求全面更新发展理念。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揭示了现阶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就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抓住全面更新发展理念这个切入点。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实践都是由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方向和成效。“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针对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要求,反映了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基本途径。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要求,全面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第三,这一变化要求全面提升发展目标。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表明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发生了重大变化,指向了“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更

 高标准。要达到这个更高标准,就要全面提升发展要求和目标,更好呼应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更加关注人民群众在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其他方面的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不断创造和发展“美好生活”的内容。

  第四,这一变化要求全面拓展世界眼光。正确把握国际国内大局,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是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提出的要求,也是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提出的要求。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而深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影响不会局限于国内,还会延伸于国际。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将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产业链的调整,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也将对我国产生持续的巨大影响。对此,我们必须全面拓展世界眼光,自觉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更加自觉地迈向全球价值链更高端的位置,转向全球经济贸易体系中更有优势的位置,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第五,这一变化要求全面变革治理方式。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也凸显了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变革的紧迫性。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对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要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加快提高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从党的历史来看,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制定,都离不开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和深刻把握。我们必须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加快完善更好处理社会矛盾的治理体系,把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同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有机统一起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判断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党的十九大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是一个完整系统的论述,包含着极为丰富

 的内容,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深化了对社会主要矛盾“变”与“没有变”辩证关系的认识。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关键是要把握“变”与“没有变”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同时,特别强调了两个“没有变”。就是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

篇三: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应解决好五大矛盾

理世界》(月刊)2019年第7期摘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乎基本实现现代化,关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党中央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转折关口提出的引领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高质量发展,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高效率、公平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既是经济增长方式和路径的转变,更是一个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的过程。因此,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加快形成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体制机制。针对国内现有的发展测度体系、指标存在的问题,本文还提出了构建“高质量发展”测度指标体系的基本设想,以反映“高效、公平和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目标要求 战略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乎基本实现现代化,关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党中央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转折关口提出的引领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全面落实这一战略,必须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内涵,科学分析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障碍,深入探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周密设计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支撑新时代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时代最主要的标志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质量发展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提出的战略,是推动新时代国家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遵循的战略。(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要求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接近1万美元(9732美元),距高收入国家的门槛约有2100美元的距离。但我国能否跨过这段距离,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尚存在不确定性。从国际经验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中国家并不少,甚至已跨过高收入门槛又退回到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也不乏先例。跌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有两大原因:从经济增长来看,一国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增长的新动力;从发展的环境来看,尖锐的社会矛盾使一国陷入频繁的政权更迭和持续的政治动荡之中。这两点是发展质量不高的主要表现,甚至可以说,发展质量不高和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对于中国而言,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经过全体中国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人口识字率和预期寿命迅速提高,达到了发展中国家中的较高水平,为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进一步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张军扩 侯永志 刘培林 何建武 卓 贤*本文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课题的总报告,课题负责人为李伟,课题执行负责人为张军扩。- - 1DOI:10.19744/j.cnki.11-1235/f.20190711.001

 发了全社会的积极性,加之集中统一领导和地方竞争体制在资源动员方面的强能力和高效率,我国利用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实现了快速的经济追赶。但我国发展的“质量”短板亦相当突出,存在着经济结构有缺陷、技术瓶颈凸显、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矛盾。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的现代化才能走上坦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发展的实践表明,凡是追赶型经济体在快速追赶阶段结束后进一步跨入高收入行列并继续发展的,都是发展质量迈上新台阶的。相反,凡是追赶型经济体在快速追赶阶段结束未能顺利跨入高收入行列的,或者一度跨入高收入行列但后来又退回到中等收入行列的,都是发展质量不能明显提升的。因此,我国必须推动发展质量迈上新台阶,否则我国就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发展成果也可能得而复失。(二)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住房水平、耐用消费品拥有率、营养水平、受教育水平、医疗保障水平和文化旅游等消费水平等,均有了极大提高。随着发展进入新时代,城乡居民特别是年轻一代越来越追求生活的质量和品味。然而,我国在供给侧的现实却令人担忧,有些方面的发展不仅不能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需要,甚至不能满足人们在生活质量方面的一些基本要求。比如,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迟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人民群众长期反映强烈,有些问题甚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大气、水、土壤污染和重要生态涵养区功能退化、农村环境质量差的问题,也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质量乃至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日常生活便利设施比如城市低层住房缺乏电梯、轮椅通道等,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的背景下也凸显为制约千家万户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因此,只有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人民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三)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抢占战略制高点的重要途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七十多年之发展和演变,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种变局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新技术革命成果的广泛应用正推动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带来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各国政府都采取相应的国家战略以适应和影响这一过程。另一方面,旧矛盾的积累和新矛盾的出现,诱发各国特别是大国进行战略调整,重新制定国家对外战略,一些大国甚至一反过去支持经济全球化的立场,经济民族主义的倾向愈演愈烈。在这种“变局”之下,各国的相对地位必然发生变化。决定这种变化的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包括经济规模、经济结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等因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的份额明显上升。然而,中国经济虽在规模上位列全球第二,但大而不强,高端产业少而弱,核心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在全球格局中所处的地位并不稳固。我国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改变经济“大而不强”的局面,才能抓住新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机遇,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相对地位,才能在国际“变局”中为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创造条件。二、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和目标要求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高效率、公平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提高发展质量,最基本的要求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标准。但更重要的是促进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环境全方位的、协调的发展。以其他方面的停滞为代价换取某一个或某一些方面的高质量,并不可持续。比如,忽视生态环境而追求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而且也有悖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同样,一味强调保护生态环境而抑制经济增长,也是不可取的。再比如,一味追求经济增速而忽视社会建设,导致收入差距严重拉大、社会阶层固化,那么经济增长本身也不可持续;同理,一味强调缩小收入差距,搞平均主义,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共同贫穷而不是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一方面,一定的发展阶段必须达到一定的基本标准。比如,在一定的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本刊专稿- - 2

 《管理世界》(月刊)2019年第7期发展阶段上,产业在技术水平、生态效应、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等应该达到一定的门槛水平,否则就谈不上高质量发展。但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又是相对的,并且是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超越发展阶段提出过高要求反而会带来各种扭曲,不能起到引领发展的作用。比如,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如果对标发达国家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社会保障水平,是做不到的。如果不顾客观条件、不计代价地追求某些方面的过高标准,即使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实现某些目标,最终也会因为违背规律而对全局带来难以承受的负面影响。高质量发展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质量和数量从来不是对立的,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累积的结果。高质量发展是以一定的数量为基础,离开了数量,质量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倘若GDP速度大跌甚至负增长,其他方面的建设和发展也会受到拖累,甚至一些问题有可能激化,如社会就不能保持稳定。此外,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要求来看,发展质量的提升在许多方面的题中之义就是数量的提高,如社会建设的重要内涵就是增加公共服务的可及性等,这就要求建设更多的有一定质量的医疗、教育、服务设施。反过来,质量改善也会为数量的可持续增长提供更好条件。比如,资源能源效率的提高,意味着今后可以用同样甚至更少的资源能源带来更多的产出。再比如,和谐的社会可以凝聚起发展的强大动力,激发出人民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推动物质财富快速积累。高质量发展,具体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源配置效率高,经济运行平稳。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高,要素配置扭曲程度较小。宏观供求关系动态、持续地相对平衡,国民经济主导产业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大体平衡,经济运行没有大起大落,没有严重的产能过剩和短缺。第二,工农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安全可靠,质量不断提高,符合国内外主流市场的要求。当然,产品和服务并非质量越高越好,还要与市场标准可接受的程度相适应。第三,技术水平不断升级。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技术要达到同期世界主流水平。有相当一批产业能够达到价值链高端和世界技术水平的前沿,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持久优势。产业升级对技术的需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第四,制约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突出短板得以补齐。对于那些现行技术水平、产业供给能力之下本来可以解决,但因为政策和体制不合理而长期未解决的群众反应强烈的短板问题,通过深化改革和调整政策,尽快加以补齐。第五,现代化诸方面的均衡发展。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现代化建设五大领域内部亦没有明显的不足。第六,国土空间上的均衡发展。城乡、区域之间形成合理的分工格局,生产要素、人口、经济活动和产业在城乡和区域之间的配置格局符合效率原则。城乡和区域之间的生活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体上实现均等化。各地国土空间开发程度和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第七,更加公平的成果分享。收入和财富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社会阶层流动性较高,全体人民都能够通过公平参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而实现自我发展。第八,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形成更加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维持并提高生态自我修复更新能力,城乡人居环境优良。三、我国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体制性原因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在我国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发展更多表现为“规模扩张”和“要素驱动”,而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高效”、 “公平”和“可持续”。在新的发展阶段,原有适应高速增长阶段的体制机制不仅很难继续支撑高质量发展,在一些方面甚至可能制约高质量发展。(一)要素市场改革尚未完成,资源配置效率仍有较大提升潜力中国商品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但要素市场化程度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在资金要素方- - 3

 面,金融服务对象以国有企业、大企业和政府性投融资为主,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三农领域等薄弱环节服务不足;金融供给仍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多层次资本市场特别是股权融资市场仍不成熟。在劳动力要素方面,由于养老、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且不能随劳动力跨区转移,劳动力在城乡和区域之间流动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降低了劳动力要素的配置效率。在土地要素方面,我国目前还存在着农村土地要素未被充分盘活,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受阻等问题。如果说在高速增长阶段,发育不完全、不充分的要素市场尚可支持当时的发展,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要素市场不健全已经成为降低资源流动的成本、实现要素合理配置的主要制约。(二)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有待提高产品质量一头连着生产环节,一头连着消费环节,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既关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的满足,更关系到内需潜力能否被有效释放。低质产品不仅为消费者所抛弃,也会造成资源浪费和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总成本的增加,使经济社会发展付出高昂代价。我国产品的品类齐全,大部分产品也能满足常规功能性要求,但在功能档次、可靠性、质量稳定性和使用效率等方面都有待提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质量基础设施看,我国在计量、标准、认证和检验、检测等领域存在差距,中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才刚刚接近1%,被承认的校准测量能力只相当于美国的53%。从市场环境看,由于知识产权、品牌商誉等体系存在立法不足、执法不严、违法成本低的问题,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信号失真, “优质”无法体现为“优价”,中高端消费市场存在“优不胜、劣不汰”甚至“劣币驱逐良币”,导致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明显不足,大量中高端商品和新兴服务消费需求外流。从社会文化方面看,近些年来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环境建设和制度基础有所削弱,企业更热衷于追求营销模式的创新,而对工艺提升和质量改善的重视不足,专注敬业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稀缺品。(三)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足,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短板犹存核心创新能力...

推荐访问: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应解决好五大矛盾 五大 高质量 基础教育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