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深化创投赋能 助力产才融合6篇

深化创投赋能 助力产才融合6篇

时间:2022-08-30 09:50:05 来源:网友投稿

深化创投赋能 助力产才融合6篇深化创投赋能 助力产才融合 关于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的意见 近日,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数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深化创投赋能 助力产才融合6篇,供大家参考。

深化创投赋能 助力产才融合6篇

篇一:深化创投赋能 助力产才融合

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的意见

  近日,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 “ 一号发展工程 ”的意见》。现将意见予以公开发布。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化落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时代机遇,以更高站位、更广维度、更大力度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牢牢把握总体要求,把发展数字经济摆在战略位置来抓

 (一)重要意义

 新时代的数字经济发展,日益呈现技术迭代加速化、数据要素市场化、产业布局赛道化、实体融合深度化、市场培育场景化、要素支撑生态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已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全省各地各部门务必充分认识到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的具体行动,是加快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的必由之路,是加快打造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战略支点、筑牢未来竞争优势的战略抉择,必须坚持以一以贯之的定力、赶超一流的雄心、敢为人先的胆识、开放包容的思维、科学专业的精神,坚定不移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推动我省数字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刻把握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着力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应用,着力培育产业新赛道,着力赋能产业转型升

 级,着力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推动数字经济成为全省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引擎,为携手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的精彩华章作出更大贡献。

 (三)发展目标

 力争用 5 年左右时间,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速持续快于全省经济增速、快于全国平均增速,努力实现规模倍增、占全省 GDP 比重达到 45%左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省 GDP 比重达到 10%以上,加快打造中部地区数字产业发展集聚区、产业数字化转型先行区、场景创新应用先导区、数字营商环境示范区,努力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

 ——数字产业发展集聚区。基本建立创新引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数字产业体系,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加快突破 1 万亿元,形成 VR(虚拟现实)、物联网等一批超过 1 千亿元的细分领域产业集群,培育若干市场占有率全国排名前列的产业赛道,部分优势赛道形成全球领先优势。

 ——产业数字化转型先行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更加深入,两化融合发展指数、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装备数控化率力争达到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物流、金融、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普及,商贸、文旅、康养、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多元化拓展显著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新智造、新文创、新零售等跨界融合新业态快速健康发展。

 ——场景创新应用先导区。整合全省资源创机会、供场景,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场景体系。基本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场景建设长效机制,打造一批标杆性应用场景,形成一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场景建设成为江西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名片。

 ——数字营商环境示范区。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多层次创投体系不断完善,数字人才加快汇聚。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信息基础设施进入国内先进行列,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达到全国上游水平。“赣服通”“赣政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数字化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数字经济相关制度标准规范基本建成,适宜数字经济成长的一流生态基本构建。

 二、重点实施八大工程,做优做强做大数字经济

 (一)数字技术创新工程

 1.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进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统筹推进南昌 VR、鹰潭智慧、上饶大数据等数字经济领域特色科创城建设,提升南昌高新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发展能级。实施国家级创新平台攻坚行动,聚焦 VR、移动物联网、LED(发光二极管)等领域,力争在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上取得突破,支持更多企业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聚焦数字经济优势领域细分方向,布局建设省实验室、重组省重点实验室,部署建设一批高水平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实施高端研发机构共建行动,全面深化与中科院、中国信通院等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合作,共建数字经济领域新型研发机构。

 2.强化关键技术攻关。梳理数字经济领域关键技术目录,精准实施关键技术攻坚行动。建设省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和科技协同创新体(院),力争在智能传感器、新型半导体、高密度电路板、光电材料等数字产业化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在电控系统、高精密数控机床、工业设备数据采集和相关协议合法兼容、农业智能装备等产业数字化技术上实现新进展。密切跟踪“元宇宙”未来趋势,统筹 VR、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发展,支持突破近眼显示、感知交互、渲染处理等核心关键技术,支撑相关软硬件设备取得新突破。深入推进国家“03 专项”成果转移转化,加快突破智能感知、新型短距离通信、高精度定位等物联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统筹谋划布局量子通信、类脑智能、6G 等重大前沿技术。实施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3.建设数字人才队伍。制定实施数字经济领域人才专项政策,深入实施院士后备人选支持计划、省“双千计划”、省高层次和急需紧缺海外人才引进计划等各级各类人才计划,加快引进海内外战略型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力争引进 50 名左右数字经济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实施企业家数字素养提升工程,培育新时代“数字赣商”,培养 500 名左右数字经济领域企业家、创投家。实施新时

 代“赣鄱工匠”工程和技工教育强基工程,支持省属高校、技工学校、龙头企业等合作共建数字经济产教融合联盟和人才培育基地,培养 2 万名以上“数字工程师”。

 (二)产业赛道赶超工程

 1.布局一批产业赛道。深入研究数字产业细分赛道,聚焦专业芯片、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半导体照明、智能终端、信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基础赛道,VR、“元宇宙”及数字孪生、信息安全和数据服务、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等新兴赛道,工业互联网、智慧农业、数字健康、数字文创、智慧家居、智慧能源、数字降碳等融合赛道,“一道一策”推动产业能级跃迁。持续开展数字经济风口研究,对赛道布局进行适时调整、动态更新。

 2.推进一批重大项目。按照抢占新赛道、补强产业链、塑造新优势的思路,深入实施招大引强“三百工程”、“三请三回”、“三企”入赣,开展“5020”项目攻坚行动,招引一批数字经济重大项目。组织实施数字经济领域年度“项目大会战”,推动重大项目早完工、早投产、早见效。研究建立针对数字经济产业项目特点的服务保障机制,在产业基金、场景供给、数据开放等领域给予“一揽子”支持举措;对具有引领性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3.培育一批重点企业。紧扣赛道发展方向,以平台化思维推动与头部企业深度对接,以定制化方式赋能独角兽企业市场拓展,以营商环境优化支持中小企业健康成长,培育数字经济企业梯队。推动行业领军企业、国有企业实施平台化发展战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资本市场对接,力争在数字经济领域孵化更多独角兽企业。综合采取财政奖补、基金引导、股权投资等方式培育优质中小企业,打造一批数字经济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

 (三)上云用数赋智工程

 1.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制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编制转型路线图,明确转型目标、方向和任务,探索不同行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模式和路径。开展“产业大脑”建设应用试点,拓展“5G+

 工业互联网”应用,挖掘产线级、车间级 5G 典型应用场景,加快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江西分中心,打造 3 个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 5-10 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达到 6 亿次,培育 1000 个工业 APP。推行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一企一战略”和“一把手”负责制,打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样板。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加快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推动大中型企业深度上云,企业上云数突破 8 万家。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升级工程,培育2000 个以上升级版智能工厂、数字车间。

 2.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制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发展数字生活新服务,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把发展新文创作为提升赣鄱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抓手,积极引进腾讯、网易等头部企业数字文创平台,挖掘红色经典、景德镇陶瓷、海昏侯国遗址、汤显祖戏剧等文化时代内涵,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影视、数字视听、数字艺术、电竞动漫、沉浸式体验、超高清视频等新业态新模式,引育原创设计、研发制作、IP 运营、代理发行企业,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 IP 产品。开展传统商贸云化改造提升,培育智慧商圈,发展以供应链管理、品牌建设、线上线下一体等为特征的新零售,推动电子商务、网络直播等规范健康发展。建设智能仓储和智慧物流体系,推进北斗导航、车联网应用,开展“互联网+货运物流”模式创新,发展云仓、城市末端共同配送等物流新模式。加快推进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文化金融等试点示范,推动区块链等技术在支付清算、跨境贸易、金融交易等领域应用。

 3.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着力补齐城乡数字鸿沟。统筹推进国家和省级数字乡村试点,推动农村数字经济发展和乡村数字治理,加快智慧农业“123+N”平台建设。培育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深化卫星定位、物联网、大数据、无人机等技术应用,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追溯机制,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深化“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发展农产品直播带货等新模式,进一步提升“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培育数字新农人、乡创客,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定制农业等新业态。

 4.推动开发区数字化转型。加快开发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信息网络综合承载能力。建设全省统一的开发区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打造一批“数字开发区”标杆,探索发展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加快产业资源虚拟化集聚、平台化运营和网络化协同。发展中央工厂、协同制造、共享制造、众包众创、集采集销等新业态,提升区域制造资源和创新资源的共享和协作水平。

 (四)“全景江西”建设工程

 1.统筹谋划应用场景。研究制定全省创新营造数字技术应用场景行动计划,全域构建与数字化发展高度契合的多元应用场景,加快打造“全景江西”。推动各部门、各市县资源整合,以政府数字化转型驱动治理方式变革,推动政务服务、数字治理、数据资源的标准化、共享化、集成化。深化推进政务服务、政府运行、生态保护、市场监管等领域应用场景建设,拓展提升“赣服通”“赣政通”功能,助力打造全国政务服务满意度一等省份。围绕精细智能的数字治理场景,有序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智慧水利、数字乡村等领域应用场景建设。围绕跨界融合的智能生产场景,深入推进生产制造、金融服务、商贸流通、现代农业等领域应用场景建设。围绕智慧共享的数字生活场景,推进社会保障、医疗健康、教育就业、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等领域应用场景建设。重点打造“智慧交通”“VR+教育”“VR+培训”“VR+医疗”等具体应用场景,支持南昌、鹰潭等地开展智慧交通试点。

 2.建立供需对接机制。探索“政府搭台、各方出卷、企业答题”模式,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机链接。组织各地各部门、企业分别提出诉求,梳理形成“机会清单”“产品清单”向社会公开发布。搭建线上线下发布平台,举办场景沙龙、对接会等主题活动,将应用场景转化为市场机会。启动创新应用实验室和未来场景实验室建设,为应用场景提供技术支撑和市场验证。完善共建共享机制,鼓励数字经济企业、专业服务机构、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组建场景建设联合体,协同开展场景建设。

 3.加快场景示范推广。组织实施应用场景“十百千”计划,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提供集成应用平台。引导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应用企业创新产品(服务),在全省建设 50 个左右应用场景示范区、推荐推广 300 个左右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培育 3000 个左右具有爆发潜力的高成长性企业。

 (五)空间布局优化工程

 1.建设创新引领区。发挥南昌省会城市优势,强化创新源、动力源和辐射源作用,建设江西省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区,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依托南昌 VR、电子信息等产业基础和优势,在九龙湖区域建设“元宇宙”试验区,构建以九龙...

篇二:深化创投赋能 助力产才融合

深度价值挖掘中国创投市场发展报告20202020年6月德勤中国、鲸准

 目录主要发现 1一、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新的机遇与挑战 51.1 全球及中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加 61.1.1 全球经济因 影响呈现萎缩趋势 61.1.2 中国的复苏或将推动区域经济复兴 71.2 中国发布多项经济举措并推出发展新动能 91.2.1 货币政策和财政税收优惠向中小企业进一步扩大

 91.2.2 新基建助力中国快速发展数字经济 111.3 创业企业面临更多挑战 141.3.1 融资难度提升,估值缩水 141.3.2 创业企业经营难度和风险不断增加 141.4 创业企业迎来新机遇 151.4.1 增加资本市场活跃度,提升创业积极性 151.4.2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创造更多市场机会 16二 、融资及创投市场进入整合发展阶段 172.1 资金端向头部企业集中趋势明显 182.1.1 股权投融资预计仍呈下降趋势 182.1.2 资金募集增速放缓但募集效率提高 192.2 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热度继续上升 202.2.1 科技赛道融资速度领先 202.2.2 北京、上海及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为投融资事件主要分布地 222.3 投资机构对高价值标的竞争激烈 222.3.1 地域分布差异明显,新能源汽车及企业服务突出 222.3.2 不确定性背景下投资机构动作冷静保守 25

 2YEXDYGVmMsQ7NaO7NtRrRpNrRfQqQpReRnMyQ9PrQoRNZsOnOvPrRrM三、新经济在变革中迎来新一轮增长 263.1 科技从底层到应用全线发展 273.1.1 资本市场热度短暂受影响后迎来更多机遇 273.1.2 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投资潜力巨大 293.1.3 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层持续获得资本青睐 313.1.4 云计算进入应用成熟期,投资保持活跃 343.2 消费从流量走向深度价值挖掘 363.2.1 国内消费行业投资趋于谨慎 363.2.2 导购式社交电商产业链逐步完善 373.2.3 生鲜电商进一步向社区化聚拢 393.2.4 仓储供应链智能化成趋势 433.3 教育在变革中迎来高速发展 443.3.1 在线教育变革迎来发展时机 443.3.2 在线素质教育迎来新的场景 463.3.3 OMO不断发展,AI将辅助学习持续深化 473.4 健康开始新一轮增长期 493.4.1 医疗健康行业集中于药品和医疗器械领域 493.4.2 AI医疗逐步走向多病种、全流程解决方案 513.4.3 COVID-19 产生更多AI应用场景 533.4.4 智能终端设备助力打造智慧养老生态圈 543.5 金融在新思路下稳中前行 593.5.1 行业竞争格局趋于成熟 593.5.2 金融科技的深度应用下区块链成为新风口 623.5.3 供应链金融成为重要方向 64结束语 67德勤联络人 68鲸准联络人 69

 1中国创投市场发展报告2020

 | 主要发现主要发现

 2中国创投市场发展报告2020

 | 主要发现 • 不确定下中国经济短暂停滞后 依旧向好 全球经济增长正步入放缓周期, COVID-19病毒引起的 为全球经济前景蒙上阴影,国际金融机构预计全球经济将在2020年萎缩3%以上,多重政治影响和贸易摩擦动荡使之变得更加脆弱。中国经济短暂下滑之后,从4月开始苏醒,各岗位逐步复工复产,居民消费有望在下半年出现强劲复苏。中国央行对中小型银行共实施过三次降准, 1.75 元长期资金,定向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7天逆回购利率、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和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均累计下降0.3个百分点。这些政策 了更宽松的流动性,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从而对经济在下半年复苏起到强力推动作用。虽然中国经济正经历周期性减速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因素叠加,但经济策略正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社会发展将更加注重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向的改造提升上。

 • 创投市场进入整合发展期,对企业独特核心价值要求逐步提升 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正在逐步走向整合发展期,投融资交易事件数量从2016年的15,969件到2019年的4,230件,数量大幅减少。预计2020年随 管控及经济趋缓,投融资数量将进一步降低。整个创投市场经过了前几年的蓬勃发展期,开始进入整合期,其特征有二:一是投资机构对待投资将更加谨慎,投资项目仍将继续围绕行业最优秀的企业展开;二是投资机构的资金募集能力逐步分化,且向头部集中,整体募集资金效率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创业企业更加具备独特的企业核心价值,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技术的简单升级或者商业模式的复制叠加层面。

 • 一线城市持续在创业浪潮中起到引领作用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北京市、上海市、广州省、江苏省及浙江省正在成为国内股权融资事件的最活跃区域,合计占比达74%。其中北京以25%的市场份额占据全国首位。北京市在教育、AI和金融等领域投资占据主导地位,广东省在能源类领域占据优势,上海市则在文娱、电商及消费领域独占鳌头。由此可见,新经济行业的产业集团正在加速新经济领域的投资布局,不断拓宽该行业的生态圈范畴,并加强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能力。未来两三年,随着创业生态、资本聚集、产业周期等因素,这些城市的生态系统的聚合效应还将进一步放大。

 • 新基建带动5G为核心的产业应用受到更多关注 从技术发展历程来看,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及产业革命爆发期,数字化技术与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正加速重构全球经济新版图。中国的数字化进程将围绕着“新基建”展开,并将成为推动未来科技和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5G技术正处于未来技术和工业世界的中心,它们正在演变成下一代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以及依赖于这一基础设施的下一代工业系统的中枢神经系统。以5G为核心的应用正在工业领域发挥更多作用,这将直接带动 制造能力的大幅提升。

 此外,在科技基础领域,例如集成电路、半导体等细分领域行业,中国创业公司仍需缩短与全球龙头的技术差距。在科技应用领域,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市场已经逐渐向大平台集中,创业企业应多关注拓展边缘计算、业务创新以及以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为核心基础技术商业化能力,而这将成为下一步拉开差距的关键。

 3中国创投市场发展报告2020

 | 主要发现 • 在线经济模式爆发推动商业模式从流量走向深度价值挖掘 防控推动了生活方式全面的在线化,在线经济模式进入新一轮爆发增长阶段,其中最受关注的即是消费和教育行业。从消费行业来看,2019年直播、内容导购等电商模式抓住了行业创新的节点,并得到快速发展,但预计随后社交导购电商行业将进入整合洗牌阶段,企业应挖掘内容及创新体验部分业务。这次 直接推动了社区生鲜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革新,促使其规范“到家”服务、逐步整合完善生鲜供应链等。同时 的发展也给教育行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大中小公立学校建起空中课堂,在线教育用户数量不断增加,市场渗透率大幅上升,获客成本降低。热度之下,如何提供更为稳定的平台来支撑大量用户在线收听、如何让更多用户感受在线教育的优势、如何留存住新增在线听课用户,是整个在线教育行业正在思考的问题。2020年,预计教育信息化、在线教育平台等项目将得到资本青睐。在线经济创业者在此轮爆发阶段需要思考如何推动商业模式从流量走向深度价值挖掘,才能在全面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

 • 科技赋能、资源整合将成为医疗健康行业的推动力 对于医疗健康行业,互联网流量红利进一步减弱,曾处于风口的移动医疗受关注度下降,而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高分子材料技术等“硬科技”驱动的生物制药、体外诊断、AI医疗、介入类耗材等,成为投资机构的重点布局方向。医疗健康行业早期项目占比较大,特定领域,例如肺结节检测、眼底疾病筛查等智能诊断场景,已集中了上百家公司竞争,随后企业将走向差异化竞争,从单一病种到技术难度更大的多病种,或纵向形成全流程解决方案将成为企业加强其竞争壁垒的选择。

 除硬科技驱动的医疗健康细分行业,针对慢性病康养,老年人健康的创业项目,则更需要关注健康监测后的增值服务环节,具备整合医疗机构、护理机构等核心资源的能力,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把握供给资源优势,并可以通过智能硬件掌握用户入口。能接入多类智能硬件产品的服务平台未来将是远程监护的主要发展方向。

 • 竞争加剧将导致金融行业走向更深层次创新之路 未来行业企业将走向差异化竞争,或纵向形成全流程解决方案将成为企业加强其竞争壁垒的选择。金融行业的竞争加剧,粗放的商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从政策角度来看,随着金融行业增加值在GDP比重持续的攀升,金融服务开始向下渗透。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流量型、垂直型和综合型数字金融公司也在重塑整个金融市场格局,未来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金融业的发展是金融科技行业的核心价值所在,专注于特定行业并先行占领市场的创业企业有更大的生长空间。

 4中国创投市场发展报告2020

 | 主要发现

 5中国创投市场发展报告2020

 | 一、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为创业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一、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所带来的 新的机遇与挑战

 6中国创投市场发展报告2020

 | 一、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为创业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1.1 全球及中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加1.1.1 全球经济因 影响呈现萎缩 趋势随着全球COVID-19 的蔓延,2020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增长急剧放缓,中期内全球经济增长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许多 面临多层次的危机,包括卫生冲击、国内经济动荡、外部需求急剧下降、资本流动逆转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暴跌。

 发生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4月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预计 2020年全球GDP将萎缩3%,为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若 能在今年下半年被有效控制、且配合一系列政策支持的条件下,2021年全球经济有望出现5.8%的复苏。在全球经济发展承压的背景下,多重政治影响和贸易摩擦动荡使之变得更加脆弱。过去20年的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拉大了贫富差距,多边贸易体制和多边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因此受到了冲击。各国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美国与贸易伙伴的经济摩擦日益深化,全球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逐渐加深。作为全球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量的全球贸易,也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对于新兴市场而言,金融压力不可忽视。此次 冲击导致流入新兴市场的资金戛然而止。根据国际金融研究所的数据,仅2020年第一季度新兴市场的资金流出量就达到了833亿美元,比全球金融危机顶峰时的流出量还要大得多。目前来看,亚洲的货币、股票和债券已经受到了拖累,考虑到避险情绪和亚洲资产对经济震荡更为敏感,这些资产存在进一步下跌的风险。来源:IMF简而言之,现阶段 走势及可能引发的影响仍不完全明朗,因此全球经济前景仍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各国推出最大规模的货币和财政刺激。当前各国的政策制定者积极推出最大规模的刺激政策,以防止经济下行演变成一场持久的大萧条,以及可能导致的大量的破产和长期失业。庞大的财政措施反应很可能将有助于防止全球经济的衰退,一旦 受控制后, 取消了对经济活动的限制,经济复苏将会出现。以美国为例,除了超预期地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降至0.25%、推出无限额的量化宽松政策之外,在财政政策方面还推出2 美元的一篮子政策(相当于GDP的9.8%)。针对受冲击严重的中小型企业,方案中包含5,000亿美元为陷入危机的企业提供贷款或贷款担保,其中大部分将转由美联储发放;还有3,490亿美元专项基金用于帮助雇员少于500人的企业应付必要支出;以及额外的2,210亿美元用于延迟或减免企业税收。图表1-1:世界人均GDP增长2000-2021(%)在欧元区,欧洲央行3月23日出台了7,500亿欧元的财政刺激计划:

 将提供1,560亿欧元的借款,用于增加社会支出和企业援助,以防止经济陷入更深的混乱。其中包括为个体经营者提供500亿欧元的流动资金。另外,设立6,000亿欧元的救助基金,为受 影响的公司提供贷款和担保,并购买陷入困境企业的股份。其中,4,000亿欧元用于企业担保,1,000亿欧元通过国有开发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发放贷款,剩下1,000亿欧元用于困境企业救助。

 另外,经合组织(OECD)统计的该组织成员国和G20各国对于COVID-19的政策回应,绝大多数 都一边限制生产活动以控制 的进一步蔓延,另一边对于公司和个人给予财政和资金支持。总体来看,大多数 都采取了停止生产活动、要求民众待在家中等类似的措施应对 ,经济发展的停滞自然不可避免。-5.00-4.00-3.00-2.00-1.000.001.002.003.004.005.006.0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620172018201920202021

 7中国创投市场发展报告2020

 | 一、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为创业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来源:经济合作发展组织1.1.2 中国的复苏或将推动区域经济复兴中国经济短暂停滞后回升较快。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下降-6.8%,从三驾马车来看,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9.0%,只有生活必需品和网上零售增长较快;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1%,电子商务、专业技术服务和抗疫相关行业投资增长;外贸出口面临巨大压力,出口和进口金额(以美元计)的同比降幅分别为13.3%和2.9%。随着中国 逐渐控制和复工复产推进,并伴随超预期的刺激措施,预计中国二季度经济明显好转,下半年有望出现强劲复苏。3月2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提高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 专项债券规模、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以推动经济复苏。图表1-2:2020采取不同措施的 数量占比情况图表1-3:2019-2020Q1中国经济指标来源:Wind,德勤研究 -24.50 -20.65 13.99 -30-25-20-15-10-505101520( % )GDP:

 当季同比工业增加值 :

 当月同比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当月同比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

 累计同比 出口金...

篇三:深化创投赋能 助力产才融合

2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实施“两链”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 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充分发挥我省科教资源富集优势和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推动“两链”融合为主线,以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为牵引,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总平台,以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为保障,系统布局技术研发和集成创新任务,统筹配置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推动“政产学研金”有机结合,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型企业,建设发展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科技创新全面融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 3 -到 2023 年,重点领域产业链创新链紧密融合,布局建设 20家共性技术研发平台、30 个创新联合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突破 12000 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 9000 家;全省产业发展质态全面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13.5%,高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 30%;努力把秦创原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高水平创新驱动平台,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标志性创新模式。二、重点任务(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围绕高端机床、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光子、先进金属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全图谱梳理产业链构成和产业融合载体分布情况,形成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科技资源清单和企业资源清单,集聚式、一体化统筹配置创新资源,部署实施一批重点专项,支持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布局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和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1. 部署实施 “ 两链 ” 融合重点专项 。聚焦重点产业薄弱环节、技术瓶颈和发展需求,着眼补链、强链、延链,部署实施 30 个左右“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建立决策高效、响应快速的扁平化管理体制,采取揭榜挂帅或定向委托等方式,集中力量组织开展重

 - 4 -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大产品开发、重大工程建设,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以技术突破带动产业链核心价值整体跃升。专栏 1 “两链”融合重点专项组织架构和组织形式1.组织架构。“两链”融合重点专项下设项目和课题两个层级。每个重点专项围绕一个产业领域,包含若干项目,项目下设若干课题。课题一般为综合性、集成性任务,如某一重大产品研发、重大(示范)工程。项目确定后,具体课题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分年度启动。2.组织方式。“两链”融合重点专项采取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方式组织实施,按照“里程碑式”监督管理、拨付资金。2. 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以承担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以市场机制为纽带,联合行业上下游中小微企业、产学研力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承担“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共同申报国家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鼓励大企业发挥自身研发、资本、技术、市场等优势资源,吸引中小企业围绕新业务新产业联合创新,鼓励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研发外包等方式与大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引导有条件的行业领军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或“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的基础上,组建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战略

 - 5 -目标更加紧密协作的创新联合体。到 2023 年,采取评估认定、主动设计等方式,组建 30 个左右创新联合体,探索建立联合培养人才、共享研发成果、促进资源共享等机制。专栏 2 创新联合体组建方式1.评估认定。在行业中具有较强研发实力、基础条件和协作组织能力的领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上下游企业已建立长期的、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过省级重大专项、重点产业创新链或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自然形成的创新合作网络和利益共同体,经评估认定,可确定为创新联合体。2.主动设计。围绕我省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风口和未来产业,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为目标,由产业链领军企业主动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创新资源,以签署合作协议等方式,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3 3. . 布局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聚焦我省产业或区域发展重大技术需求,以增强共性技术研发能力为目标,支持领军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聚集、合作、共享等方式,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成立新型研发机构(企业、事业或民办非企业单位),鼓励创新链、产业链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着力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提供开放共享服务、孵化发展创新型企业、引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全力支持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跨单位、跨学科、跨领域、跨军民汇聚创新资源,打通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应用的壁垒通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

 - 6 -融通创新。到 2023 年,采取认定支持、布局建设、谋划培育等方式,建设 20 个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专栏 3 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1.认定支持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持续支持陕西半导体先导技术中心、陕西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陕西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杨凌种业创新中心等已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2.布局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支持陕煤研究院、延长石油集团牵头组建能源化工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支持秦川机床联合西安交通大学组建高端机床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支持陕汽、比亚迪、吉利联合长安大学组建新能源汽车领域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等。3.谋划培育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围绕光子、无人机、北斗导航、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与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风口产业、未来产业,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优势学科,联合产业链领军企业,新建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为产业链高端化提供支撑。(二)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进成果转化和企业培育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物联网与工业互联网等具有相对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强前沿技术超前布局,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对接融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

 - 7 -4 4. . 实施百项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快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联盟建设,支持各地培育建设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支持秦创原申建省级技术交易中心。加强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新认定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30 个,重点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支持各高新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载体,与在陕高校、院所建立定期需求对接机制,加快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断扩大、深入挖掘百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育库,每年重点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40 项左右。打造一支懂政策、懂技术、懂市场、懂金融、懂管理的职业化成果转化专业人才队伍,培训技术经理人数量 1000 人次。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建立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种子、天使、创投、产业引导和并购基金,强化对科技企业创新和科技产业发展的直接融资支持。到 2023 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 2000 亿元。5 5. . 实施 “ 双创 ” 升级行动 。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创新型企业孵化体系,推进以领军企业为核心、高校院所参与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鼓励有实力的孵化器建设分园或分孵化器,依托高校创新平台培育建设一批大学科技园。建立孵化载体绩效“排行榜”,按照载体功能差异开展分类评价,推动创新创业载体专业化、市场化、精细化、品牌化发展,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到 2023 年,省级以上众创空间数量超过300 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达到 130 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

 - 8 -器实现地市全覆盖、力争数量比 2020 年翻一番(达到 70 家),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实现综合类、理工类高校全覆盖。6 6. . 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构建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的企业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链条。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各地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及总量监测考评。落实创新型企业上市、创新人才创富“双百工程”,加大科技型上市企业培育力度,打通科学家向企业家转变的通道。到 2023 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 12000 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9000 家,培育认定瞪羚企业 1000 家。在主板、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等上市的科技型企业力争超过 60 家。(三)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总平台,建设“两链”融合促进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以西部创新港和西咸新区为总窗口,各高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着眼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着力打造面向全国的市场化、共享式、开放型、综合性高水平创新驱动平台,努力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标志性创新模式。7. 率先打造西部创新港和西咸新区 “ 两链 ” 融合示范区 。坚

 - 9 -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充分发挥秦创原创新资源集聚优势,促进校企、校地、校院合作,依托西部创新港和西咸新区总窗口,布局建设50个以上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集中攻克一批支撑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支持秦创原设立创新促进中心,探索知识产权领域试点改革,健全面向成果、企业、金融和政府端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支持秦创原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培育引进高水平科技经纪人队伍,建设“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打造“新双创”队伍,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和潜能。8 8. . 促进高新区发展成为 “ 两链 ” 融合主阵地 。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坚持“高”和“新”发展定位,坚持“一区多园、一园一业”发展思路,优化整体布局,加强分类指导,营造最优环境,推动各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建设成为“两链”融合主阵地、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支持西安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复制推广自贸区、自创区等相关改革试点政策,在全省布局建设合作示范园区,推动建设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支持国家高新区立足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创新型企业,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基地。推动省级高新区以升促建,在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培育建设一批省级高新区,到2023年,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省的70%以上,高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30%以上,力争延安等2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省级高新区达到20家。

 - 10 -专栏 5 支持高新区创新产业集群发展1.支持西安高新区打造以硬科技为特色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按照“三主一特”产业布局,加快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光子为特色产业的集群建设;深化“西安研发-异地转化”模式,为全省高新区发展赋能。2.支持宝鸡高新区打造中国钛谷,发展钛及钛合金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建设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科技园区。3.支持杨凌示范区聚焦现代种业、生物医药、涉农装备,建设具有国家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城。4.支持渭南高新区发展以工程机械和印刷机械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打造国内一流增材制造产业化示范园区,加快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5.支持咸阳高新区加快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着力发展电子显示、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新型合成材料等特色产业。6.支持榆林高新区发展煤化工产业,建设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7.支持安康高新区发展富硒食品、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建成国内一流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四)抓住人才和机制两个关键,营造“两链”融合创新生态9 9. . 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聚焦“两链”融合需求,强化人才培养与项目、平台的耦合机制,围绕项目实施、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需求,培育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围绕人才发展需求,统筹部署项目、平台、资金等创新资源,实现人才效能最大化。加快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科技创新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打造适应需求、结构合理的人才梯

 - 11 -队,每年重点遴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30 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20 名、科技创业导师 50 名、科技创新团队 50 个、青年科技新星 100 名。加大柔性引才力度,聚焦“高精尖缺”人才,建设省级以上引智示范基地数量超过 100 个,引智服务站达到 30 个,海外离岸创新中心达到 20 个,着力构建引才引智网络体系。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正向激励作用,推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促进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10. .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健全聚焦企业、产业技术需求的科技计划指南编制机制,完善专家咨询制度,试行科技项目“揭榜挂帅”...

篇四:深化创投赋能 助力产才融合

产业基金型战略投资人,更高效解决资本、协同、运营、背书等多个发展难题 原创

 马北苍

 战略咨询马北苍

 3 月 24 日

 有人固执的认为引进一家有业务的有产业背景的企业才算引进战略投资人,必须要有业务必须能产生协同价值才算,什么产业基金、PE、投资公司都不算,都属于财务型投资人。这个逻辑就略显狭隘了,可见大部分偏见都是认知不足造成的,即使在商业认知范畴内也是司空见惯的。

 如果有一家机构既能给你更实惠资本,又能帮你提升业务,你答应不答应,也就是在解决你发展资本需求的基础上,还能大幅度提升的你的业务竞争力,产生很强的业务协同价值,这岂不是更好,这可能要比直接引进实业集团、产业公司的资本溢价更高,业务赋能合作的效果更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论的话题,就是产业基金型的战略投资人,或者叫具有产业背景的资本投资人,之前发过一篇说明战略型产业基金的文章,可以在本公众号上找一下。

 其实具有产业背景的资本方是非常多的,我们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上市公司控制的主导的旗下的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是围绕上市公司产业链并购整合以及产业创新升级服务的,一种是国资背景的产业投资基金,除了满足国资企业产业战略层面的要求,也会考虑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发展的问题。这两种战略型投资基金,都是非常棒的战略投资人,如果能达成深度合作,引进来作为公司的投资人,不仅能满足资本和产业两个维度的发展要求,而且会很大幅度提升企业的商业背景和资源优势。不说废话,还是看眼巴前儿的活生生的案例来的好。

 案例一:今年 2 月份人工智能影谱科技引进新东方旗下教育产业基金作为战略投资人,这就是典型的引进上市公司主导的产业基金作为战略投资人。影谱科技通过新东方可以将自己的技术和服务延伸到教育领域,以优势技术及解决方案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加速教育产业数字化升级,这就是获得了教育数字化市场的通行证,毫不客气的说一下子就拿下了这个市场,而且引进新东方也会对自己的 AI 影像技术和产品起到很大的创新赋能和推动作用,引进产业基金的作为战略投资人,在资本层面要比直接引进企业更具价值,在治理和运营层面也不会产生太多的纠纷扯皮,结构更简单明了,运营更灵活高效。

  新东方通过自己产业基金的投资布局,实现了在 AI 影像创新领域的产业布局,作为在美国上市的传统教育机构,新东方也在探索教育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以及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门道,而 AI 影像技术,可实现智能多元化授课、数字场景化教学等功能,这对传统教育产业数字化升级、智能化创新的价值是显然的,这也是一个围绕产业链创新进行战略投资布局的典型案例。

  案例二:2020 年 11 月,钛深科技引进小米湖北长江产业基金作为战略投资人,跟投的有联想创投、同创伟业。这也是一个引进上市公司旗下产业基金作为战略投资人的典型案例,钛深科技专注于为医疗健康、工业自动化和消费电子等领域,提供相关的柔性压力传感器模组及解决方案。钛深科技的全新柔性离电触觉传感技术相比传统的电阻、电容触控技术更具普适性、柔性、高灵敏度和面压力广等优势,这个技术能被应用于小米旗下多款物联网终端产品及应用场景,在技术和产品层面产生深度协同价值,

 而且这个技术方向也是小米下一代物联网技术重点布局的领域,这就在技术研发和创新层面获得了更深的协同价值。按照小米的说明,双方会在可穿戴物联网设备领域、手机等消费品领域实现全面合作,实现快速增长。

 看上去是产业基金在做投资人,其实背后还是强势产业背景的上市公司在主导,只不过结构更简单,资本运作更灵活,治理和运营层面更高效。

  案例三:今年 2 月份九天微星完成引进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亿级战略投资,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是绝对的头部国家队基金了,这也是中网投首次布局民营航天领域,对于九天微星来说,这也是他们完成的第 7 轮融资,这轮融资将会被用于卫星平台、地面终端的研发和产品化。九天微星成立于 2015 年,主营业务为卫星整星研制及在轨交付、地面终端研制和卫星通信行业解决方案,九天微星深度参与国家“卫星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领先的小卫星全产业链服务商。

 九天微星创始人谢涛表示,卫星互联网作为“新基建”重要内容,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市场前景、商业价值、增长空间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引进中网投,可以从资本、产业资源、信用背书、品牌承诺等多个层面获得帮助引入,在卫星制造、通信工程、地面终端研发、行业解决方案都能获得中网投产业生态的全面支持和赋能。中网投表示会从资金、资源等方面多维度助力提升科技攻关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支持九天微星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这是一次典型的引进硬科技背景和国资背景产业基金的案例,尤其是对于 G 端业务依赖比较重的科技企业,拿到国资背景的产业基金作为战略投资人,不仅可以解决资本、资源、协同的问题,而且可以规避机制体制束缚的问题,可谓是一举数得,值得借鉴。

 战略投资系列文章节选:

 对等型战略投资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深度协同,真正让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落得了地从整体战略层面引进战略投资人的四种典型模式,实现跟随、升级、融入、背书的战略意图

 从业务战略层面引进战略投资人的三种典型模式,解决战略投资落地困局 以业务协同、融合发展为导向引进上市战略投资人,是创业公司融资的典型策略 引进战略投资的思维框架,简述三个层面九个维度的成败关键 道德经解战略 1:战略的本质规律、逻辑形式以及管理要义 战投项目成败的生死契:必须引进产业、资本、渠道以及国际化四个维度的战略投资人 强化战略部门职责权限的三大真经,让没有权力文职化的战略部门重振雄风 主观臆断拍脑袋、重金投入无底洞、所托非人错配位,这是集团战略投资最可怕的三大商业巨坑 (更多内容请查阅本公众号)

篇五:深化创投赋能 助力产才融合

  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关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服务链深度融合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征求公众意见稿)

 为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南沙打造“三区一中心”的战略目标,从服务链、产业链、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服务链五大板块,聚焦优质企业培育、关键环节与技术突破、重点产品推广等增强产业链集群发展的控制力,聚焦创新人才要素集聚、研发投入支持、应用转化等提升产业链创新发展的驱动力,聚焦优化产业环境、资本赋能增效提升产业链快速发展的支撑力,构建具有南沙特色、惠企惠才、系统高效的产业政策体系,将南沙打造成为政府服务最完善、要素资源最集聚、市场主体最活跃的经济增长极,促进南沙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政策意见。

 第一章 产业发展重点 突出总部经济,聚焦创新经济、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积极引导先进制造业、建筑业、航运物流业、现代商贸业、金融服务业、高端服务业、都市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集聚发展,做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发展航空航天、新能源、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加快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综合保税区

  2 等重点平台建设。同时,依托重大交通枢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园区,完善产业空间布局,引导重点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产城融合、产创融合、数产融合。

 注释:政策聚焦重点行业与关键环节。

 第二章 扶持对象与政策导向 (一)扶持对象。

 本意见适用于在本区行政辖区内依法登记注册、依法纳入南沙区属地统计、税务征管关系属于南沙,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业协会(或联合体),在南沙区注册运营的金融类机构,以及管委会、区政府决定的其他支持对象(含个人)。区产业扶持办法中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政策导向。

 1. 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聚焦市场主体反应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标国内外一流标准和最佳实践,向企业提供市场准入、融资支持、科技创新服务、人才引进、政策兑现、用地等全链条服务,解决人才在教育、医疗、出行、创新创业等堵点痛点问题,为企业和人才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营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2. 政策从优。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匹配产业发展与企业需求,针对企业落户、增资、研发、经营、上市等不同发展阶段,设置奖励、补贴或股权投资等政策扶持,运用多元化扶持方式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3 3. . 政策 精准聚焦。契合南沙产业链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3 制定扶持政策,增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引导支持,聚焦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堵点痛点问题、产业短板,设定扶持条款,强化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实现的紧密联系。原则上设定核心扶持条款,对单项奖励金额在 50 万元以下的特色条款由行业部门根据企业需求研究确定。

 4. 突出 绩效导向。企业享受财政资金扶持原则上应与其对我区高端人才集聚、科技带动、产业促进和经济发展贡献等综合影响力相匹配。新注册企业按申请奖励当年经济贡献进行奖励,存量企业可按存量与增量进行综合奖励,贡献越多奖励越多、贡献增长越快奖励力度越大,引导企业经营规模逐年提升。加强政策兑现后的企业运行跟踪评价,提高政策运行的整体绩效,提高财政扶持资金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5. 政策动态迭代。定期开展政策评估,对符合政策导向的条款加大力度,修改删除门槛高、受众少、不精准的条款,产业链条发展急需的增补出台。

 6 6. . 强化中 小微企业 扶持 。政策兼顾中小微企业发展需求,完善有利于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融资环境、政策环境,鼓励中小企业经营壮大与上市。

 第三章 聚焦打造系统的创新链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提升本区自主创新能力,聚力推动企业机构研发创新、新型研发机构集聚、技术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发展、科技创新孵化培育等,推动南沙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支撑、综

  4 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枢纽节点。

 1. 研发投入支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难题揭榜等创新研发活动,按企业研发经费给予最高 1 亿元的研发投入后置奖励。

 注释:综合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科创 16 条等政策的研发投入扶持条款。

 2. 创新平台 奖励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企业以及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等机构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科技等创新平台,鼓励设立公共服务平台、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支持企业孵化培育、壮大发展。对创新平台根据其支撑带动作用,给予最高 2 亿元奖励。

 注释:综合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科创 16 条、金融服务业等政策的创新平台条款。

 3. 新型研发机构奖励。鼓励创办新型研发机构加速高质量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最高可给予 1 亿元的奖励。

 注释:综合区科技创新、科创 16 条等新型研发机构扶持条款。

 4 4. . 应用推广奖励。支持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示范项目,加快推进新产品、新服务的应用示范与市场推广,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供给,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每年安排不低于 1 亿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企业开展场景应用、取得资质、提供服务、购买服务等进行奖励和扶持。

 注释:综合区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科创 16 条应用示范

  5 奖励。

 5.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励。支持区内高校、科研院所、民办非企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机构及平台等推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支持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对单个企业或机构最高奖励 600 万元。

 注释:综合区科技创新政策、科创 16 条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培育发展等条款。

 第四章

 聚焦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链 做强高能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做大高质量的先进制造业,做优高品质的现代服务业,做精高效的都市现代农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大力度培育引进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加快建链补链强链控链,培育建成一批标志性产业链和优势产业集群。

 1. 落户奖。对新注册或新迁入的企业,根据产业分类、经济贡献等情况,对总部企业、金融企业(平台)给予最高3000 万元的落户奖励,非总部企业给予最高 2000 万元的落户奖励。

 注释:借鉴相关地区的落户奖标准,优化提升扶持力度。

 2. 经营贡献奖。支持企业持续经营发展,在政策有效期内,对经认定的总部企业,给予企业对我区经济贡献最高100%的奖励;对非总部企业,给予企业对我区经济贡献最高95%的奖励;对金融类企业,给予企业对地方经济贡献最高100%的奖励。

 注释:借鉴相关地区的经营贡献奖标准,优化提升扶持力度。

  6 3. 办公用房、工业厂房及仓储用房补贴。

 鼓励企业、人才在南沙集群发展,支持企业在区内实地办公,租用区内工业厂房开展生产经营,租用区内仓储用房开展进出口贸易等业务。对企业租用区内办公用房、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的,按场地租金及物业费市场评估价格的一定比例给予企业补贴。

 对新注册或新迁入的企业在区内租用办公用房的,总部企业、金融企业最高给予连续 3 年的办公用房免租期;非总部企业最高给予场地租金及物业费 100%的补贴,每年最高补贴 300 万元。

 对新注册或新迁入的企业购置自用办公房产的,总部企业、金融企业最高给予 1000 万元的购置补贴;非总部企业最高给予 800 万元的购置补贴。

 对新注册或新迁入未在区内购置工业用地及工业厂房的企业,租赁工业厂房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最高给予场地租金及物业费 100%的补贴,每年最高补贴 300 万元。

 对企业租赁仓储用房的,最高给予场地租金及物业费100%的补贴,每年最高补贴 200 万元。

 注释:借鉴相关地区的办公用房、工业厂房及仓储用房等扶持标准,优化提升扶持力度。

 4. 提升能级奖。支持企业扩大规模、提升资质、提质增量,加速高成长企业梯度培育,加速企业创新能力、经营规模、品牌影响力等能级提升。对总部企业、金融企业提升能级最高奖励2000万元,对非总部企业提升能级最高奖励1000

  7 万元。

 注释:综合总部经济、金融服务业、建筑业、旅游业、种业小镇等政策的提升能级奖励条款。

 5. 上级资金配套奖。支持企业申报上级资金开展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等级提升、金融服务,对企业获得上级各类奖励与扶持资金的,区层面可给予最高 500万元的配套奖励。

 注释:综合区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商贸业、旅游、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金融等上级资金配套奖励标准。

 6. 固定资产投资奖励。支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等企业、工业园区对生产环节开展增资扩产、技术改造等,对企业新建、扩建、改建区内项目以及购置生产设备仪器的,对工业园区扩建、改建的,按固定资产投资额最高奖励 2 亿元。

 注释:综合区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种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奖励措施标准。

 7. 重点产业发展补贴。支持企业及平台开展市场推广、特色业务创新发展。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航运物流、汽车商贸、跨境电子商务、进口贸易、旅游邮轮、金融服务、都市现代农业等企业,按其经营业务给予单个企业最高 1000 万元奖励。

 注释:综合区航运物流、邮轮政策、商贸业、外贸稳定发展、金融服务业、都市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色业务扶持。

 8 8. . 中小微企业奖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加快专业化、精细

  8 化、特色化、创新化发展,对中小微企业给予最高 50 万元奖励。

 注释:综合区小升规政策、生活服务业政策条款。

  9. 产业联动发展奖励。鼓励区内企业互相采购、促进企业联动发展,对区内企业、机构购买区内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服务业等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给予购买方最高200 万元奖励。

 注释:综合区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政策的产业联动发展奖励条款。

 10.。

 支持推介交流。为提升南沙对境内外投资者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支持企业与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国际技术交流合作、业务创新,增强国际化经营能力。对企业或机构在南沙举办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论坛、赛事、会议、活动等,给予最高 2000 万元的经费奖励。

 注释:综合区现代服务业、邮轮、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金融服务业等政策的推介交流、服务平台奖励条款。

  第五章 聚焦资本链扩充供给支持产业链发展 从金融服务扶持、产业基金、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资本市场融资等方面扩充资本链供给,加快集聚国内外高端金融要素资源,优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服务,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对南沙企业的投资力度,加大人才创新创业金融支持,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项目的投资牵引作用,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保障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强化对产业链以及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

 带 格 式 的: 字体: 加粗带 格 式 的: 字体: 加粗

  9 1 1. . 基金投资支持。搭建资本和项目、资源和项目之间常态化精准对接的综合平台,成立首期规模 5 亿元、总规模 20亿元的南沙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区内高成长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等给予最高 3000 万元的股权投资支持。大力支持重点产业领域的创业团队及初创企业落户,为优秀人才创业项目提供天使投资、股权投资、投后增值等覆盖各阶段的多层次金融支持。

 支持产业基金投资区内企业及优秀人才创业项目,对在区内注册运营的创业投资基金,按其投资区内项目情况,单家基金每年最高奖励 300 万元。对在区内注册并投资区内产业的私募基金,对基金管理公司最高奖励 2000 万元。

 注释:综合区科技创新、科创 16 条、人工智能、金融服务业等政策的创投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等扶持条款,增补私募基金扶持以及对人才创新团队或项目的金融扶持内容。

 2. 贷款及贷款贴息支持。区政府设立不低于 1 亿元规模的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区合作银行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最高 2000 万元信用贷款,每年安排最高 800 万元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大中小微企业信用融资扶持,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对企业取得商业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给予最高 300 万元的贷款贴息支持。

 注释:综合区科技创新、科创 16 条、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政策的科技信贷、商业贷款贴息、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支持措施。

 3. 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发展。对后备上市企业上市挂牌的,最高给予 1000 万元奖励;同一企业自新三板精

  10 选层转板上市,最高可获得 1300 万元奖励。对利用资本市场再融资、发行债券或证券化产品的企业,最高给予 300 万奖励。对并购控股上市挂牌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并引进我区的,最高给予企业 300 万奖励。

 注释:综合总部、科技、金融政策相关上市奖励条款,借鉴相关地区的政策条款,优化提升扶持力度。

 4 4. . 提供人才特色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在南沙开展“人才投”“人才贷”“人才保”等特色金融服务,建立人才创新创业风险补偿机制,提高人才创新创业抗风险能力。

 注释:借鉴相关地区的政策条款,新增人才特色金融服务措施。

 第六章 聚焦产业布局打造完整的人才链 聚焦转型发展抓人才工作、培育创新载体建人才平台、优化服务环境育人才生态,聚力引育一流创新人才,培育引进产业链亟需的专业人才,全力将南沙打造成为人才的集聚洼地、创新创业高地、向往之地。

 1 1. ....

篇六:深化创投赋能 助力产才融合

29

  推进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形势背景分析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形成历史交汇。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蔓延和深度演化,使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战。面对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形势,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坚持把服务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作为心中的“国之大者”,履行好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政治职责,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科协系统和科技领域的生动实践,把科协组织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发展优势。1.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党的十九大把科技工作摆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体布局之中,特别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们要深刻认识科技经济“两张皮”是影响科技安全、产业安全的重大隐忧,在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中,加快推动构建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以高质量科技供给助力“全域创新策源地”建设。2.深入贯彻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的要求。这次疫情是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经济冲击最大的一次突发事件,挑战巨大。但是危中有机,关键是要发现机遇、把握机遇,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让科技成为化危为机的重要力量和战略支撑。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在抓“六稳”、促“六保”、拓“六新”上不断取得突破,把发展的基点放在科技创新上,推动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发展,以强大的科技创新力为区域发展添动力、注活力、强实力。3.主动适应余杭高质量可持续快发展的紧迫需求。这次疫情催生了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新业态新模式,要抓住产业重新布局的“窗口期”和新基建加快推进的战略契机,厚植数字经济优势,构筑新制造业增长极,凝聚起“两战全胜”、推动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快发展的强大合力。我们要紧扣产业创新和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在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方面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加快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助力余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人才聚集力和发展动力。科技在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与问题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全区自主创新能摘要:科技在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加速推动科技与经济的关系从“面向、依靠、服务”到“融合、支撑、引领”的历史性转变。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仍然是制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阻碍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本文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充分阐述我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支撑作用以及深入分析当前存在主要问题,研究提出促进我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四大路径”,重点论述余杭区科协探索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有效模式,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关键词:科技竞技融合  科技创新  创新生态促进科技经济融合

  助力全域创新发展——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  文 | 陆  瑛力、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具体体现在:第一,科技创新有力提升区域创新体系及能力,创新载体加快建设。浙江省决定建设4个省级实验室,其中3所在余杭,分别为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超重力大科学装置开工建设、阿里达摩院、中法航空大学、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余杭)等创新载体落地余杭。浙大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浙大高端装备研究院、浙江大学先进电气装备创新中心、智能网联驾驶测试和评价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相继落户。第二,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企业的升级换代,企业效益明显增强。余杭区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亩均税收26.99万元/亩,亩均增加值118.76万元/亩,全员劳动生产率20.27万元/人。第三,科技创新有力激发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创新活力日益显现。全区R&D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为4%,新产品产值率达49.3%,2019年度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变化情况综合评价居全省首位,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4家列全省第一。与此同时,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还任重道远。当前我区科技与经济融合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科技经济通道的前端存在着原创性基础研究不强的问题,前瞻性、引领性作用发挥不够,缺乏代表国家参与世界竞争的核心“硬科技”。第二,科技经济通道的中端存在着成果转化相对较低的问题,工研院、技术市场、资本市场等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载体不多。第三,科技经济通道的末端存在商业模式创新不足的问题,对市场的开发和挖掘有限。从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具体原因在于:科技经济融合组织覆盖不足,资源对接还存在“中梗阻”;产学研结合的水平及成效还不高;企业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较为缺乏;技术交易和服务还不够成熟;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领军人才仍然缺乏,等等。其中,有两项难题亟待重点攻克。一是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横亘着“死亡之谷”,这是世界性难题,也是推进科技经济深入融合的关键所在。二是技术交易服务。因为技术的不确定性、高风险性,技术创新的交易成本非常高,需搭建平台、形成组织再深化,通过企业家把技术和资本融合,提供专业技术服务,降低技术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现代技术创新经历了从大学的成果和人才溢出,到由跨国公司引领实现创新要素的全球优化配置资源,再到以工业实验室为基础形成的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新模式,现在已进入以构建创新生态为核心、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共进、加速科技在全社会生产传播扩散的新阶段。而当前我区创新生态体系还存在着创新主体定位、功能、运转、协同需要不断完善的新问题,如何发挥社会组织优势,营造各类创新主体和谐共生、协同共进的创新生态是经济视野2020年21期-11.26.indd

  29 2020/11/27

  14:20:47。

 。. .。

 。

 regional

 economies

 区域

  理论30

 治本之策,也是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促进产学协同发展之道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与判断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促进我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四大路径”。第一,推动科技全方位融入到余杭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中去,更加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第二,推动企业成为余杭创新决策主体、研发投入主体、科研活动主体、成果转化主体,更大程度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第三,推动我区科技创新资源的深层次优化配置,提高科技创新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第四,创新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打造融合创新生态体系,多维度构建促进余杭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组织优势和良好氛围。促进我区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主要对策建议为进一步促进新形势下我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研究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推进“三个全域”建设,打响“中华文明圣地、创新活力之区”余杭品牌,一手抓服务发展,引领科协系统更多的学会、院士、海智等“三智”专家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产业化、智能化、数字化进程,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一手抓创新生态,把打造创新生态作为战略之举,更加注重科技、人才、金融工作协调发展,为余杭高质量可持续快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以余杭区被列为省科协服务科技经济融合试点为契机,通过试点工作促进科技经济融合组织体系建设,把创新要素引向基层、引向企业,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汇集和利用,助力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探索形成科协组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模式。1.加强融合组织体系建设。围绕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利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和阿里巴巴、之江实验室等资源集聚效应,发挥青年人才集聚优势,组建余杭高层次青年科技工作者创新联盟组织;依托省数字经济学会组建产业创新联盟,推动院士工作站企业组建创新联盟;有效整合科普基地资源,组建余杭科普基地联盟。巩固和深化科协系统改革成果,通过科协组织赋能,推进产业融通创新,组建五大产业平台科协和园区小镇科协,推进家纺、服装、先进碳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科协组织覆盖,发挥科协组织引领集聚和服务创新作用。2.导入资源服务融合发展。一是引入上级学会资源。推动与国家级学会以及省级相关学会合作,通过探索建立创新联合体、学会协同创新服务站、企业创新服务驿站等方式;积极推进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项目建设。二是推进“院士之家”建设。发挥院士专家等顶尖人才创新引领作用,推进余杭“院士之家”建设,深化院士专家联络服务工作;实施“院士专家工作站”增量提质项目,创造性开展区级院士专家指导站认定工作;深化与上海院士中心、南京大学院士办等合作,用好浙江大学等校地合作联盟高校院士资源,常态化开展“院士专家余杭行”活动。三是集聚海智创新创业。积极拓展海智资源,发挥杭州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海创联杭州分中心、中国科协海智计划浙江(杭州临平新城)工作基地引才引智引技作用,布局建设余杭海智创新创业基地,开展海智项目路演;积极承接海外英才杭州项目对接会资源。3.精准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围绕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依托省科协“千名专家进万企”和市科协“千名专家进千企”行动专家库,组建科技专家服务团,开展“战疫情、促发展——百名专家进百企”服务企业专项行动。汇聚省市科协专家资源,深入园区、企业、乡村开展技术培训、决策咨询、科技评价、科学普及等专题活动。完善余杭科技志愿服务队建设,常态化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开展“科技为民、奋斗有我”科技志愿服务行动;探索科技志愿服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合机制,深入农村文化礼堂,主动融入镇街党群服务中心。4.注重校地合作。“校地合作”是余杭区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余杭区深挖国内、外合作高校优势资源,促成中法航空大学、浙江大学超重力实验装置、浙江大学医学研究中心、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浙江理工大学时尚学院等一批重大校地合作成果落地。当前参与“校地合作”的学校扩展至15所左右。在2019年,余杭区举行清华大学浙江校友会数字经济专委会,增添了清华大学人才智库资源,以此促进余杭区招才引智工作的发展,还能够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余杭区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和快发展,区域经济指标总量与发展速度居于全省前列。与此同时,余杭进一步聚焦“引得进”、“干得好”、“留得住”,积极探索“举荐制”等更具竞争力的引才机制,截至2019年底,余杭已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4900余名,其中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149人、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200人,居全省首位。构建融合创新生态体系积极推进科技经济融合,要加快构建融合创新生态体系,引育“基石物种”并使其发挥中枢作用,促进更多“基石机构”涌现,扩大科技在产业上的渗透力、扩散力、支撑力,努力形成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1.建立健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一是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价值为检验的科研机制,构建科学的全环节科研评价标准与体系,加大成果转化率、产业化率等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从而增强科技服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二是贯彻落实科技部等9部门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建议参照深圳、昆山等地,出台政策将科研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授予顶尖人才及其团队,将科研成果转化净收入的部分比例以上用于奖励个人和团队。三是加快完善技术市场体系,组织开展科技大市场建设等改革试点,建设集“展示、交易、交流、合作、共享”五位一体的科技市场体系,培育技术服务市场,大力培育发展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纪人。2.增强科技对经济的适用性、针对性与效益性。一是要瞄准世界前沿领域科学技术发展和高端产业创新,有重点、有步骤地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二是开展“瞪羚计划”行动,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倍增计划的基础上,开展“瞪羚计划”行动,大力发展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其面临的市场准入难、融资难等方面的发展障碍,鼓励其进入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关键环节。三是深入实施“大孵化器”战略,超常规扩大创新创业物理空间规模、提升孵化载体质量,构建特色产业孵化链条。四是以重大工作部署牵引科技创新发展,围绕“新制造业计划”,大力开发一批智能制造新产品、新装备,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先进技术推广适用。为了助力余杭区科技发展,中瑞创业产业中心落户未来科技城。中瑞创新产业中心,能够为中瑞企业、人才提供交流沟通平台,通过该平台,不仅能够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到市场中,还能够为瑞典创新企业在中国的发展需求提供合作模式,扩展中国企业的海外市场。余杭区全面支持中瑞创新产业中心建设,以此促进中瑞双向合作,打造中瑞科技、文化、商务交流的典范,同时实现国际化产学研融合创新。在未来发展中,邀请大量国际创新创业团队、创投机构和科技人才能够留在余杭区。区...

推荐访问:深化创投赋能 助力产才融合 助力 深化 创投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