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化生文本语言,提升言语智慧3篇

化生文本语言,提升言语智慧3篇

时间:2022-08-27 17:30:05 来源:网友投稿

化生文本语言,提升言语智慧3篇化生文本语言,提升言语智慧 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关尹子》与生命道学考论姓名: 张丽娟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中国哲学指导教师: 詹石窗;黄永锋200905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生文本语言,提升言语智慧3篇,供大家参考。

化生文本语言,提升言语智慧3篇

篇一:化生文本语言,提升言语智慧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关尹子》 与生命道学考论姓名:

 张丽娟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中国哲学指导教师:

 詹石窗; 黄永锋20090501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本文所论之“道学” , 指的是以老子的“道” 论为理论基础, 以探索自然、社会、 人生所当然和所以然为宗旨, 以发掘生存智慧为目标, 以成道为终极关怀的学说。

 考察道学的发展历程, 生命关怀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故本文提出了“生命道学” 的概念, 指的是以老子“道’ ’ 论的生命意识为基础, 通过体道悟道保养生命, 以回归于道、 达到生命不朽的理论学说。《关尹子》 一书相传为春秋战国时人尹喜所作。

 尹喜, 据《史记・老子列传》记载是函谷关令, 老子去周过关, 尹喜曾邀他写下五千言文。

 《史记》 不载尹喜也曾著书, 《汉书・艺文志》 中记载有《关尹子》 九篇。

 《汉志》 之后的隋、 唐、宋初目录都不载此书, 至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才有之。

 历代学者多认同今本《关尹子》 乃后人依托, 并从授受系统、 语言风格、 社会背景等方面考其伪书性质, 但对成书时间未有定论。

 本论文另辟奚径, 通过研读原典, 阐发书中思想,结合生命道学的发展历程, 对其成书时间给出一个大致的推测。本文共分四大部分, 具体如下:导言:

 首先, 明确界定“道学’ ’ 和“生命道学"的涵义; 其次, 介绍《关尹子》 一书并回顾学术界对该书的研究状况; 其三, 提出本文的写作方法、 意义和主要内容。第一章:

 通过考察关尹子其人其书, 分析该书篇章结构, 对《关尹子》 一书的成书时间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推测其大致成书于唐宋之间。第二章:

 厘清生命道学的发展历程, 阐述其各个阶段的思想内涵, 再比较《关尹子》 书中的生命道学思想和南宋陈显微《文始真经言外旨》 中的生命道学思想,以此判断它大概产生于唐末宋初。第三章:

 总结生命道学的内容和特征:

 重道贵生的生命意识, 体道修道的生命体验和复归于道的生命旨趣。关键词:

 关尹子; 成书时间; 生命道学

 ‘关尹子》 与生命道学考论A B S T R A C TT h eco n ce p t‘‘D a o x u e '’ inth isp a p e rr ef er s to ‘‘D a o istL e a r n in g '’ w h ic his b a se do nL a o z i’ Sth e o r yo fD a oa n da im e d a tin te g r a tein toD a ou ltim a tely . It p r o b e sin toth er e a s o no fn a tu r e , so c ie tya n dlif e a n de x p lo r e sth e w isd o mo fsu r v iv a l. S e e k in ga f terth e h isto ry o f D a o ist L e a r n in g ,o fw h ic h so licitu d e o f lif e iso n e o f m a inch a r a cter istics, th is p a p e r p u tf o r w a r d an e wth eo ryo f “D a o istL e a r n in go f L if e'’w h ic h f o u n d s o nL a o zi’ th eo ryo f D a o a n d in str u cts o n e to u n d ersta n d D a o f o rn o u r ish in glife a n din te g r a tew ithD a of o rp u r su in gim m o rta l.It w a s sa idth a t th e a u th o ro fG u a nY in g 乃w a sY inX i, w h oW a s o f f icia lg u a r d e ro fH a n g ua n d a sk e d L a o z i to w r ite th e f a m o u s a rticlea cco rd in gto T h eR e c o r d so fth eG r e a t H isto r ia n . B u t T h e R eco rd so fth e G r e a tH isto r ia n d id n ’ tsa yth a t Y inX i h a dw r itte n a b o o k to o . It is T h e B o o ko fH a n w h ic h r e c o r d s G u a n Y in Z iin c lu d in g9c h a p te r sw h ilela terc a ta lo g u ein S u iT a n ga n de a r lyS o n gD y n a styd id n ’ tr e c o r d it untilC a ta lo g u ea n dR e m a r ko f Z h izh a iw r itte nb yC h e nZ h en su n . M o st sc h o la r sa g r e eth a tth ee x istin gG u a n 场, Z i isco u n terf eit. T h eyid entif ied itth r o u g hin v e stig a tin gw h e r eitc a m ef ro m , reco g n izin gth esty leo fla n g u a g ein it a n dd isc u ssin gth e so cia l co n tex t,bu tth e r eis still n o t af in a l co n clu sio n th a t w h e n it w a sf o rg ed . Inth isp a p er ,th er eis a no r ig in a lm e th o df o rd ed u cin gw h e n th ee x istin gG u a nY 'mZ i w a sw rittenb y p r o b in gin toth etex t, d ig g in gth e id e aa n dco m p a rin gth eh isto ryo fD a o istL e a r n in go fL if e.T h ep a p erco n ta in s f o u rparts, nam ely,In tro d u ctio n :

 F irstly ,Id e f in e th em e a n in go f ‘‘D a oX u e’ ’ a nd ‘‘D a o istL e a r n in go f“f e'’ ; seco n d ly ,in tro d u ceth e b o o k G u a n ]q n Z /a n d r e v ie w th e a ch iev em en t o fstu d y in git; th ird ly ,presentstu d y in gm eth o d , sig n if ica n cea n dm a in id e ao fth ispa per.C h a p te rl:

 O b se r v e a llⅥn X i’ Slif e, stu d yG n a T /Y /nZ /, a na ly seth e str u c tu r e o fG u a n Y inZ /, thenc o m eto ap r elim in a r yco n clu sio n th a t th eb o o kw a sw rittenb etw een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ty .C h a p te r2:

 T ra ceth ed ev elo p m en to f “D a o istL e a r n in go fL if e'’ , ex p o u n dth eid eao f it a n dco m p a r eit to th e id ea o f “D a o istL e a r n in go fL if e” in G u a n Y inZ /, th ena p p r o v eth a t G u a n Y /n Z /w a sw rittenbetw een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ty .C h a p te r3:

 S u mu pth e c o n te n t a n d ch a ra cteristic o fD a o istL e a r n in go f “f e,na m ely,thelif eid eo lo g yo flo o k in gu pto D a oa n dch erish in glif e, th elif ee x p e r ie n c eo f u n d e r sta n d in gD a oa n dp r a c tic in gD a o , th elif eo bjective o f in teg ra tin gw ithD a o .K e yw o r d s:

 G u a nY inZ /; th etim e w h e nitW a sw r itte n ; D a o istL e a r n in go fL if eII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 均在文中以适当方式明确标明, 并符合法律规范和《厦f - J:

 X 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规范( 试行)》 。另外, 该学位论文为()课题( 组)的研究成果, 获得()课题( 组)经费或实验室的资助, 在()实验室完成。

 ( 请在以上括号内填写课题或课题组负责人或实验室名称, 未有此项声明内容的, 可以不作特别声明。

 )声明人c签名). 否岳葡唱年月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本人同意厦门大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 等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 并向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学位论文( 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 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厦门大学图书馆及其数据库被查阅、 借阅。

 本人同意厦门大学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 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 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采用影印、 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1. 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查核定的保密学位论文,于年月日解密, 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2. 不保密, 适用上述授权。(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 ’ 或填上相应内容。

 保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 未经厦门大学保密委员会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

 此声明栏不填写的, 默认为公开学位论文, 均适用上述授权。

 )声明人( 签名):年月日毛钱历郑

 导论导论有人说, 生命是一次旅行; 也有人说, 生命是一种奇迹; 还有人说, 生命是一种幻觉。

 千百年来, 人们总是尽情地讴歌生命的美丽与奇异, 又感叹人生的无常与短暂。

 在感慨与赞叹之中, 人们萌生了对生命最初来源和终极意义的探索之心, 也促使人们寻求能使生命健康长寿的各种方法。

 “哲学, 就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①那么, 对生命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我们就强名之为生命哲学吧。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蕴涵着丰富的生命哲学思想。

 从先秦起, 中国的思想家们就对生命现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他们探索生命的由来与构成、 追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追求生命的长寿与健康, 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生命哲学理论。

 而道学, 包括道家和道教的学说, 则是对此着力最重的学说。一、 道学与生命道学的概念( 一)“道学一的涵义“道学"一词的意思, 历来多有变更。

 先秦诸子百家都讲“道", 但其涵义各不相同。

 而对“道"讲得最多、 最玄的应属老子创立的道家学派, 那时, 可谓有“道家’ ’ 、 “道学” 之实而未立其名。

 “道家’ ’ 一词, 最早见于汉初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 , 言“道家使人精神专一” 、 “道家无为, 又日无不为” @ , 指的是以老子为宗师的战国至秦汉的道家学派, 主要是指秦汉之际的黄老道家。

 而“道学”之名, 则始见于《隋书・经籍志》 :

 “汉时, 曹参始荐盖公能言黄老。

 自是相传,道学众矣。

 "其所著录的子书主要是《老子》 、 《文子》 、 《鹗冠子》 、 《列子》 、 《庄子》 、 《抱朴子》 等道家理论著作。

 最初的“道学"指的是以《易经》 为源头, 黄帝、 老子为宗的道家学说。但自唐代韩愈以道统的接续人自称起, 情况有所改变。

 宋儒程颐称赞其兄程颢之学为“道学” 并自称“予兄弟倡明道学", 朱熹也说:

 “《中庸》 何为而作也?①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 9 6 年, 第l页。②【汉】

 司马迁:

 ‘史记》 , 北京:

 中华书局, 19 8 2年, 第328 9 、 329 2页。

 ‘关尹子》 与生命道学考论子思子尤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 ∞而编成于元代的《宋史》 又在《儒林传》 外另立“道学传"。

 这里的“道学"指的是自周敦颐、 程颢、 程颐至朱熹最后完成的以儒家思想为主, 兼容部分佛道思想内容的新儒学。

 故后儒多将北宋以后的主流派“儒学"称为“道学"。

 而近儒冯友兰又在《中国哲学史新编》 ( 第五册, 19 9 1年版)中设立专章、 专节论述“道学’ ’ , 把宋、 元、 明、 清时的理学与心学概称为“道学” , 这就更强化了“道学"与“儒学” 概念的混淆。

 “道学” 一词似乎成了儒学的专名词了。

 当今学者在使用“道学"一词时, 除了少数有心之士外, 大多不太讲究儒道之间的本质性区别, 而或指宋明理学, 又或指道家、 道教之学。概念的混淆和言意的不相对称, 给我们的研究和讨论造成了很多的困惑。

 以“道学"概念代替“理学"或“儒学” 的做法, 使人们既混淆了儒学内部的区分,又混淆了儒家与道家、 道教的区别。

 对此, 前人早就提出了质疑与批评。

 如清朝李颓说:

 “然则又有道学何也?日:

 儒者之学, 明体达用之学也。

 秦、 汉以来,此学不明, 醇厚者梏于章句, 俊爽者流于浮词, 独洛、 闽诸大老, 始慨然以明体适用为倡, 于是遂有道学、 俗学之别, 其实道学既是儒学, 非于儒学之外别有所谓道学也。

 "②而《续资治通鉴》 卷九十三宣和二年( 1120 )正月 明确提出:

 “罢道学, 以儒道合而为, 不必别署道学也。

 ” 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也认为《宋史》 在“儒林” 之外另立“道学"- D 是“元人之陋” , 而编撰《明史》 时应省去“道学一门’ ’ , 也不必另立“理学传", 而是“一切总归儒林"。

 当代著名的道教学者胡孚琛先生力主恢复“道学"的本来涵义, 指出:

 “道学’ 应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以老子的道的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的学术系统, 其中包括道家、 道教、仙学三个大的分支, 老子为道学之宗。

 ’ ’ @ 而吴光先生在《中华道学与道教》 的导言中指出, “道学” 的确定意义是指与“儒学” “佛学"相对应的“道家之学",“它是一个由数千年道家与道教文化传统积淀起来的独具特色且有很强大文化生命力的学术系统, 它所构成的理论体系, 是以老子‘道’ 论为基础的道家各派的宇宙观、 社会观、 历史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固。

 著名学者詹石窗先生主编的《道学研究》 创刊词中指出:

 所谓“道学"是以“道” 为宇宙万物之发源和思想0 【宋】

 朱熹:

 < 中庸章句》 , 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 ,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第l页。②[ 清】

 李颓:

 ‘二曲集》 卷14 ‘整厦答问》 , 北京:

 中华书局, 19 9 6 年, 第120 页。③胡孚琛、 吕锡琛:

 ‘道学通论》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 9 9 年, 第3页。④吴光主编:

 ‘中国道学与传统文化>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 0 4 年, 第3页.2

 导论根柢, 以道家文化及宋明新儒家的发生、 发展和演变为对象, 以探索宇宙、 生命和社会奥秘为目标, 以发掘生存智慧为指归的学说。在学术日益昌明的时代, 有必要还“道学” 以本义、 使其回归到“道者之学"或“道家之学"的意义。

 本文所谓“道学"的意义, 指的是以老子的“道” 论为理论基础, 以探索自然、 社会、 人生所当然和所以然为宗旨, 以发掘生存智慧为目标, 以成道为终极关怀的学说。这里, 借用吴光先生的论述, 简单地厘清“道学” 与“道教"之异同。

 “道学” 与“道教” 之“同” , 最基本的一点在于两者都以《老子》 的“道"论为其理论指南或信仰基础, 都尊崇“清净自然"、 “无为白化” 的思想宗旨。

 从这个意义上说, “道学” 既是道家之学, 又包括了“道教"之学。

 但“道学” 与“道教"两者又并非一而二、 二而一的东西, 而是有所区别的。

 两者之最基本的“异” ,在于“道学” 是指道家各学派及道教各流派的学说与义理, “道教"则主要是指以道为教的宗教的教义、 教派、 教规和科仪。

 ①( 二)“生命道学"的涵义在词汇学的意义上, “生” 的上面表示初生的草木, 下面表示土地, 草木必须依赖土地而实现自己生命的存在, 换言之, “生"就是我们习惯所说的生命即lif e的意思;“命", 据韦政通《中国哲学辞典》 中考证, 有三大类的涵义:一是就个人而言, 命的涵义有寿命、 本性、 性命、 人性、 人所禀之理等; 二是就与天所关联者而言, 则命的涵义有天命、 自然而不可免、 太一下降、 分于道等;三是就人与环境之间联系而言, 命的涵义又有命运、 偶然性的遭遇、 不知所以然而然、 正命、 随命、 遭命等圆。

 从历史发展的顺序考察, 在春秋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类主体意识的增强, “命” 的涵义开始从早期的“天命” ( 作为外在客体的必然性的内涵)转化为“生命"( 作为内在主体的生命转化)。

 《左传・成公十三年》 “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所谓命也。

 ” 《苟子・王制篇》 也说:

 “君者,善群也。

 群道当, 则万物皆得其宜, 六畜皆得其长, 群生皆得其命。

 ” 在这里,“命’ ’ 与“生” 表示的是相同的意思, 已经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生命"的涵义,它既指存活于宇宙之中的人的生命, 也泛指生长于天地之间的万物的生命。

 《战①吴光主编:

 ‘中国道学与传统文化》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 第3~4页.②韦政通主编:

 ‘中国哲学辞典》 , 台北:

 水牛出版社, 1993年, 第390- - 一394页。

 ‘关尹子》 与生命道学考论国策・秦》 三:

 “万物各得其所, 生命寿长, 终其年而不夭伤。

 ’ ’ 《北史・源贺传》 上日:

 “臣闻人之所实, 莫实于生命。

 ” 在这里, 古人已经明确提出人所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的存在。重视生命可以说是道家、 道教一贯的主题思想。

 道家的首创者老子就强调“深根固蒂, 长生久视之道"( 第五十九章)①。

 早期的道教继承了老子的这一思想,并加以改造发挥。

 如《老子想尔注》 便把《老子》 书中本来的“公乃王, 王乃大’ ’改为“公乃生, 生乃大’ ’ , 且把“生” 与道、 天、 地并列, 作为“域中四大” 之一。

 自注中说:

 “生, 道之别体也。

 "认为“生"是“道"的表现形式, 主张“学生’ ’ , 即学习长生之法。

 《太平经》 中也有“天道恶杀好生"的说法。

 《度人经》的主题思想为:

 “仙道贵生, 无量度人” 。

 这种对于生命之延续和长存的重视, 使得道教形成了修道成仙、 长生不死的根本宗旨。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渊源, 笔者提出“生命道学"的概念, 简单地说, 就是关注人及天地万物的生命的...

篇二:化生文本语言,提升言语智慧

/p>

 一

 释迦牟尼佛(公元前 565—公元前 486), 示生人间, 说种种法, 度脱众生, 无非为了怜愍我等凡夫, 迷昧自心, 沉没六道, 妄受生死剧苦。

 佛陀兴无缘大慈, 运同体大悲, 救拔我等, 观机施教, 应病与药, 为对治众生无量烦恼, 广说无量法门, 总括起来, 不外乎律、 教、禅、 密、 净五宗。

 所谓律为佛身, 教即佛语, 禅是佛心, 密以“陀罗尼” 总持身口意三业而与佛陀不思议境界直下相应。

 佛陀以此而成就自己, 亦以此而化度众生, 众生若能依之修行,便得转染成净, 转凡成圣。

 然而要知道, 按一般通途法门, 须断见惑才能证得初果预入圣流; 思惑断尽, 才能证得四果, 了脱三界生死。

 这在你我这样根器的凡夫, 于此生中, 可以说是断难企及的。

 佛陀为畅度生本怀, 由彻底悲心, 无问自说, 宣示普摄群机乃至包容五逆十恶众生的净土法门, 凭仗信愿行力, 感应阿弥陀佛, 纵无力断惑, 亦能往生; 一念恳切投诚, 即得诞登彼岸。

 一生彼土, 即获得永不退转。

 如是殊勋, 旷劫莫举。

 对一般通途法门, 净土为特别法门。

 而此法门, 甚深难测。

 不仅一般泛泛的信徒, 即使深通宗教的大知识家, 也往往犹疑或忽视。

 净土法门, 其事虽简而至妙, 其理虽近而至深。由于念佛一法, 以果地觉, 为因地心, 全体是佛境界。

 究其实际, 如是境界, 虽等觉菩萨,尚不能知其少分, 况凡俗之流!

 我等但肯仰信佛语, 依教奉行, 必获实益。

 要知道, 律为教禅密净的基础, 如果不严持戒律, 则教禅密净的修持功德无由建立, 譬如宫殿楼阁建造在沙滩上, 未成即坏; 净土为律教禅密的归宿, 譬如百川万流, 统归大海。古德说, 净土法门“似地均擎, 如天普盖”,“统摄律教禅宗, 普被上中下根”,“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 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

 如同我们生活离不开空气, 修学佛法, 绝不可离开净土法门。

 中国佛学院自八十年代复学以来, 添设净土学科。

 大安法师俗名魏磊, 原为对外经贸大学教授。

 1 9 9 4 年应中国佛学院聘请主讲净土宗, 直到2 0 0 1 年出家方止。

 大安法师深探教海, 耑笃净宗, 先有《 净宗法语大观 》 (百花洲出版社出版)之著, 甚得僧俗大众欢喜顶戴; 复应我院教学之需, 在净土宗教学基础上, 曾于1 9 9 8 年撰述成就 《 净土宗教程 》,为我院净土宗学科教学, 作出了划时期的贡献。

 本书出版得到教内外普遍好评, 宗教文化出版社应广大读者之需决定再版。

 大安法师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 又加上若干年尤其是出家以来的修学体会, 加以修订, 遂令本教程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本教程内容翔实, 契理契机。

 若综述特色, 则首先是系统性。

 本教程从历史渊源与理论践行两个层面, 对净土宗教理史迹、 净土宗的理论框架、 西方净土依正庄严、 净业修持的方法等, 作了系统详明的阐述, 摄取大量净土宗经论的精要, 自成一丰富而有序的文本结构。

  其次是精确性。本教程忠实于佛言祖语本有的内涵, 展示阿弥陀佛广度众生的悲智慈怀,融理论探究与宗教情操于一体, 堪当为称佛本怀、 弘法利生的教材。

 第三是时代性。

 本教程在坚持净土宗基本理念和原则的基础上, 对净土宗的本土化与现代化, 作了有益的探讨。

 融汇现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知识, 契理、 契时、 契机, 对现代人修学净土法门具有理智充溢的指导作用。

 本教程是我国佛教界第一部系统而详确阐释净土宗的撰著。本书既可作为各级佛学院的教材, 亦可作为修持净土法门自利利他的有益读本。

 国家宗教局和中国佛教协会历次召开的有关会议, 均指出我国汉地佛教教育系统编撰各类教科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赵朴初老居士尤为强调培养僧才是关涉着我国佛教兴衰的根本问题。

 而僧才教育离不开教材, 是故, 自八十年代以来, 教材建设便被提到了佛教教育的议事日程。《 净土宗教程 》 的编撰出版, 标志着我国佛教教育界的教材建设从酝酿规划进入运作实施阶段。

 而修订本的再版, 更为有力地推动净宗的教育与弘传。

 开其先声, 可庆可贺!

  传

 印

  2004 年 8 月 30 日

  序

 二

 弥陀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 利钝全收; 下手易而成就高, 用力少而收效宏。

 是以《 华严 》 奥藏, 归根结底, 乃以普贤菩萨十大愿行导归极乐。

 良由此门既有弥陀接引众生之宏誓, 又有诸佛护持众生之悲心; 概括法界无尽奥秘, 寄托无量有情依止; 实为诸法门之总汇, 各宗派之共归。

 此法门以信愿行为往生净土资粮, 信须真信, 愿须切愿, 行须持名妙行。

 三者具足, 必定往生。

 持名者, 专念弥陀圣号六字洪名也。

 此洪名总一切法, 持一切义。

 持此洪名, 以果地觉, 修因地心, 包括六度万行之功, 总摄空、 有、 亦空亦有、 非空非有四门诸修之德, 而具不可思议之妙用。

 从历史发展而言:

 由实相念佛至观像、 观想再到持名念佛, 提倡持名,代不乏人。

 然提倡最力, 影响最大, 得以普及延续千几百年迄今而不衰者, 唯唐善导大师一人也。

 彼在《 观经四帖疏 》 中, 将行人一切修持判定为正、 杂二行, 又以弥陀净土为准绳,列读诵、 观察、 礼拜、 称名、 赞叹供养为五种正行, 余修尽为杂行。

 从正行中特提称名为正定业, 余四为助业。

 如此, 将持名念佛提到最高最要地位, 令人舍杂修正, 于正行中专持洪名, 以达决生净土。

 大师自己身体力行, 瑞相昭示, 德望感人, 使此法门不仅普及盛行于当时, 而且垂今不替。

 念佛若从升华历程而论:

 由持名念佛至观像、 观想再到实相念佛。

 念佛念至“恰恰念佛时, 恰恰无佛念” 之境界, 则四种念佛全在其中矣。

 约禅观边言:

 前句是持名念佛, 后句摄观像、 观想和实相念佛。

 约持名边论:

 前句摄持名、 观像和观想念佛; 后句是实相念佛。

 由事显理, 以理摄事, 事理圆融, 不可思议。

 无论何种念佛, 要在恳切至诚,持之以恒, 终必以满所愿而证所信。

  大安法师, 宿具善根福德因缘, 早年现身于大学执教之际, 即深信正法, 钻研净土;以解导行, 由行升解, 解行精进, 感应道交。

 发心弘法, 曾撰《 净宗法语大观 》 与《 净土宗教程 》 导世。

 后者原系于中国佛学院本科授课之讲稿, 三十余万言, 全面系统深刻阐明净土理论与旨趣, 涉及内外典籍众多, 通向台、 贤、 空、 相各宗; 联系哲学、 自然科学,提出真知灼见。

 对内学净土根本经论、 弥陀本愿、 极乐庄严、 往生资粮与品位等, 皆有详尽论述。

 内容丰富, 资料翔实, 探赜索隐, 剖析入微。

 尤其对安养乐土之建立原理, 概括为“真空——愿力——妙有” 之公式, 即由真空出现弥陀宏愿, 愿力成就乐邦不思议依正庄严, 实为契合逻辑之创见, 发前人所未发。

 此稿在讲授过程中, 始终深受学子喜闻。

 1 9 9 8 年交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问世以来, 得到佛教界普遍垂青、 欢喜赞叹!

 作者发菩提心, 离俗入山, 现比丘相, 圆具足戒, 成大安法师, 专修净土, 依止传老大德, 发扬东林远祖精神。

 今者《 教程 》 再版, 安师将原来的篇章结构予以调整, 将原第一编与第四编组合成一编, 将原第一编内之第四净土诸祖一章, 升迁为第二编一编, 内含第四、 五、 六三章, 分别阐明诸祖之生平业绩与思想法要, 特显“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之意。

 净土法门之所以能普及历久远而不颓势者, 无非历代诸祖对人类弘传功绩使然也。《 教程

 》 实为现代佛教难得之佳作,伏愿同仁细细阅读, 共沾法益, 同归净土!

  惭愧白衣王新拜撰于北京净心斋

  佛历二五四八公元二0 0 四年七月吉日

 目录

 序

 一 ……………………………………………………

 传印 1 序

 二 ……………………………………………………

 王新 3 导

 言 …………………………………………………………………1

 一、 净宗研修的态度与方法……………………………………4

 二、 净宗的特质与地位…………………………………………8

 三、 净土宗与现代社会…………………………………………11

 四、 净宗与现代自然科学………………………………………23

 五、 本书的结构与内容…………………………………………27

 第一编

 净土宗的成立………………………………………31

  第一章

 净宗之教起所因………………………………34

  第一节

 浊世津梁

 预垂济度………………………35

  第二节

 胜异方便

 速疾解脱………………………37

  第三节

 激扬生死凡夫, 令起欣厌…………………40

  第四节

 护持行人

 不遭魔障………………………40

  第五节

 念佛往生

 径中径又径……………………42

  第二章

 教相判释……………………………………………45

  第一节

 天台判教系统……………………………………45

  第二节

 华严判教系统……………………………………50

  第三节

 净宗的判教………………………………………59

  第三章

 净土宗在中国的弘传…………………………63

  第一节

 净宗经典的传译………………………………63

  第二节

 净宗信仰的践履………………………………64

  第三节

 净宗理论研讨轨迹……………………………73

 第二编

 中国净土宗祖师的思想述评…………………81

  第四章

 中国净宗十三祖的成立……………………83

  第五章

 净宗十三祖的生平与思想…………………86

  第六章

 净宗祖师思想的现代价值…………………152

 第三编

 净宗根本经典:

 五经一论……………………159

  第七章

 净宗根本经典的选取…………………………161

  第一节

 根本经典选取的过程…………………………161

  第二节

 五经一论的基本内容与宗趣………………163

 第八章

 五经一论的译会校释…………………………184

  第一节

 五经一论的译释………………………………184

  第二节

 关于《 无量寿经 》 会集本………………190

 第四编

 阿弥陀佛之本愿……………………………………193

  第九章

 阿弥陀佛本愿之缘起…………………………195

  第一节

 阿弥陀佛发愿之因缘…………………………195

  第二节

 积功累德圆成本愿……………………………197

  第三节

 他力果教门的肇启……………………………198

  第十章

 阿弥陀佛本愿内容与结构…………………200

  第一节

 四十八愿的内容………………………………201

  第二节

 四十八愿的结构分类…………………………212

  第三节

 核心七愿之阐释………………………………215

  第十一章

 阿弥陀佛本愿的宗教道德价值………230

  第一节

 阿弥陀佛本愿的道德价值…………………230

  第二节

 阿弥陀佛本愿的宗教文化价值…………233

 第五编

 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237

  第十二章

 西方净土本体论……………………………239

  第一节

 西方净土的成立原理…………………………239

  第二节

 指方立相的时空坐标…………………………242

  第三节

 圣凡互渗互摄的净土…………………………244

  第十三章

 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248

  第一节

 西方净土依正庄严概况……………………248

  第二节

 西方净土依报庄严功德……………………251

  第三节

 西方净土正报庄严功德……………………272

  第十四章

 净宗与现代自然科学……………………288

  第一节

 净土妙严与科学美……………………………289

  第二节

 净宗玄门与前卫科学…………………………294

 第六编

 净土资粮:

 信、 愿、 行…………………………307

  第十五章

 信门………………………………………………309

  第一节

 信的内涵与功用………………………………310

  第二节

 祖师诠信, 隐显互成………………………312

  第三节

 于难信法生决定信……………………………319

  第十六章

 愿门………………………………………………326

  第一节

 生佛感应道交的愿理…………………………326

  第二节

 厌离行………………………………………………329

  第三节

 欣慕行………………………………………………339

  第四节

 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341

  第十七章

 行门………………………………………………344

  第一节

 名具万德, 名召万德…………………………345

  第二节

 念佛方法, 惟诚惟专…………………………355

  第三节

 净业助行, 培福载道…………………………369

  第七编

 往生品位…………………………………………………399

  第十八章

 三辈往生………………………………………401

  第一节

 三辈往生的因行果报………………………401

  第二节

 极乐世界四土生因……………………………404

  第十九章

 九品往生………………………………………408

  第一节

 九品往生的因行果报…………………………408

  第二节

 九品往生的种性………………………………416

  第二十章

 边地疑城往生………………………………417

  第一节

 边地...

篇三:化生文本语言,提升言语智慧

36 -第13期2021年7月No.13July,20210  引言当今社会,各种信息技术融于教育行业,这改变了教育行业的传统模式,推动了教育行业的变革,促进了线上教育模式的产生。正如2020年新冠疫情的侵袭,改变了我们的学习、生活模式,阻碍了全国各大高校展开教育研究的计划。为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总体方针,也为了广大师生的自身健康安全和学子们良好的居家学习氛围,教育从线下校园、教室、面对面交流合作成功向线上云课堂、手机、电脑等应用转移,这既是应对疫情的完美举措,也是互联网+教育的重要成果展示 [1-3] 。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模式大有不同。从教学角度来看,无论是教学思想、教学理念,还是教学组织形态、教学方法,都将随着教育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从学习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氛围改变明显,从原本熟悉的面对面教学到无线网络中较为虚拟的线上云教学,从同学们集中相互讨论式学习,到同学们独自在家个体式学习,这对老师和学生们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在线学习效率也将成为一大教育难题 [4-5] 。1  问卷调查及针对性分析1.1 问卷调查响应“停课不停学”号召,武汉科技大学学生开始大频率使用智慧树知到线上教育平台,但在学习过程中仍出现了较多问题,故针对这些问题对学生用户进行问卷调查,有助于改善智慧树平台,从而使用户具有更好的体验感。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使用智慧树知到时,学生更倾向于使用PC端。PC端较大的学习屏幕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目前仅有约10%的学生在该平台的线上学习中做到合理安排学习进度,并按时按量完成相关练习。大多数学生经常在课堂上开小差,难以形成持续性学习。由此可知,线上学习对学生自律的要求较高。通过此调查问卷,总结出以下3个关键性问题并研究出相应的解决方案。1.2 调查结果分析1.2.1 直播录播问题直播还是录播,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调查显示,同学们对PC端的喜爱程度稍高于移动端。两者各有利弊,都能得到同学们的青睐。通过直播教学,化生硬为生动,学生能够较为直观地感受到老师的语调变化,渲染出一个较为活泼的课堂氛围;通过录播教学,课堂内容大多以PPT的形式系统化呈现,同学们能以更高效有序的方式吸收所学知识,通过反复观看录制视频预习、复习,不用考虑来不及做笔记的问题,有助于重点知识的反复消化。1.2.2 在线学习环境问题如今的学生长期适应了学校的传统式教育方法,不能很好地适应在线学习环境。一方面,从问题6和问题9可以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在智慧树平台学习时有过挂机行为,即开小差的情况,同时也并不喜欢学习习惯分的设置;有的同学甚至边上网课边打游戏、上了网课便再也不做笔记。这些不良现象大多由在线学习产生,也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听课质量及学习效率。另一方面,线上学习时,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并没有线下面对面交流方便,容易出现交流不及时、沟通中断等意外状况,这易导致在线学习环境质量的下降,学生学习思维的连贯性也会因此降低。1.2.3 线上师生互动问题当学习过程从线下转至线上,同学们发现此时既没有熟基金项目:武汉科技大学创新训练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智”在课堂 — 知到教学平台使用体验调查;项目编号:20SA117。作者简介:陈媛(2002— ),女,湖北孝感人,本科生;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线上教育模式也冲进热点,逐渐在广大师生中兴起。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线上课程以其优越的应用模式和便捷的使用过程获得了广大师生的青睐。然而,线上教育仍有诸多不足之处: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主观能动性不足;学习氛围不足,师生互动频率较低;相关应用仍需得到完善。在此以智慧树知到线上教育平台为基础,深入探索该平台的不足之处,建议采取合理限制退屏功能;增设打卡签到机制;通过图灵机器人和百度AI技术为学生答疑解惑,改善学习氛围等措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并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为整个在线教育体系的良好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线上教育;智慧树知到;图灵器机人;百度AI图灵技术视角下线上教育平台问题及策略分析— 以智慧树知到为例陈  媛,岳博石(武汉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无线互联科技Wireless Internet Technology

 - 37 -第13期2021年7月No.13July,2021悉的校园和教室,也没有老师们与自己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学生们既无法感知老师们上课时的肢体语言,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老师既无法在上课时观察到学生的思想状态,也不能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互动沟通。例如课堂提问过程,线下提问就比线上提问方便得多,而线上学生更容易出现“空窗”状态。在居家线上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个式子是怎么得来的?什么都不会”“这个算法也太难理解了吧,要是老师能够手把手教我就好了。”类似的抱怨。可见居家学习时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并不高,同学们与老师的交流并不密切,常常出于麻烦、不好意思等因素放弃向老师提问。2  拟采取解决方法2.1 图灵机器人图灵机器人是中文语境下智能度最高的“机器人大脑”,是全球较为先进的机器人中文语言认知与计算平台。它通过深度问答、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具备强大的中文语义分析能力。截至目前,其中文语义理解准确率已达90%,并能够对问题做出回应。智能对话、知识库、技能服务是图灵机器人的3大核心功能,据了解,“图灵机器人”本身并非机器人,而是加载在机器人身上的类似于Siri的一整套语音语义系统。接入了图灵机器人,大脑机器人在联网状态下可以做到和人自如的对话 [6-8] 。百度AI是一个拥有273项技术能力的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它提供了很多方便快捷的AI接口和应用,并且在语音、图像、文字、人体等识别方向都取得相当显著的成果。其中光学字符识别(OCR)、智能对话在此次研究中尤为重要。图灵机器人与百度AI的结合能够更为精准地做出表达。2.2 设置机器人小熊对于智慧树知到线上教育平台,可以结合图灵技术与百度AI设计一个机器人小熊与学生进行“人机提问交流”,进而促进其方方面面的提升。2.2.1 开启双端直播及回放功能智慧树知到线上教育平台可尝试开通PC端直播功能,并能够将直播进行回放,同学们在课后依然可以巩固上课所学的知识内容。重复化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针对不懂的难点,也能够反复思考,进而全方位提升自己。图灵机器人具有NLP知识库,通过该模块,开发者可对基于图灵技术的机器人小熊导入相关学习知识,在直播或回放功能中展现所学知识信息并随机在视频角落中提示,有助于学生当堂对课程内容知识的巩固加强。2.2.2 增设有关机制优化学习环境智慧树知到线上教育平台可尝试设置打卡签到等机制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打卡使同学们即使在家也能有更高的学习参与度。同时也可以增设PC端和移动端的弹窗提问模式来检测学生的听课情况,有助于优化线上学习环境,培养线上学习习惯。图灵机器人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已经具有情感识引擎,当学生在学习平台遇到兴奋或难过等情绪时,可以与平台的机器人小熊交流,小熊能够有效识别用户在交流过程中所表表1  智慧树使用体验调查及反馈情况序号 问题 选项 选项 选项1 您看直播使用PC端还是移动端?PC端42.98%移动端31.02%二者都可26.00%2 您通常什么时候上智慧树的课?有空就学24.48%课余时间35.50%周末时间40.02%3 您对智慧树内容最看重的是什么?课堂内容多样化35.54%名人教师授课27.73%教学方法多样化36.73%4您在使用智慧树平台学习时的兴趣态度与下列相符合的选项是?一直都对智慧树上的课程充满兴趣20.28%起初有兴趣,渐渐失去兴趣56.00%没什么兴趣,学校课程所需23.72%5您在智慧树学习平台上的学习进度习惯与下列相符合的选项是?合理安排学习进度并按时按量完成10.08%在学习初一次性学完成课程40.86%在临近考试前赶进度学完课程49.06%6 您如何看待智慧树的学习习惯分?很好,有助于学习35.5%一般,无感42.00%不喜欢22.5%7 智慧树上的课程您更喜欢观看?直播48.74%录播51.26%8 您期望智慧树平台有以下哪些功能?重难点标注讲解35.70%固定时间在线答疑51.12%其他13.18%9 你在智慧树平台有没有“挂机”行为?从未有过19.40%偶尔23.22%经常57.38%无线互联科技·网络地带

 - 38 -第13期2021年7月No.13July,2021现的正-负向及显-隐性情绪并对其进行有感情的回应。2.2.3 共享交流平台智慧树知到线上教育平台可尝试开放课程交流平台,能够使学生们边上课边及时交流,在平台与同学们相互讨论,提出自己的疑惑,进而进行深度学习;也可有过滤性地开启弹窗模式,在学习路上有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依据图灵AI的开发者文档配置服务器,并以人工训练方式完善对话数据库和信息库。以百度AI辅佐,提供光学文字识别和智能对话,并以程序分析加以人工训练的方式选取图灵机器人和百度AI中最合理的问题答案提供给用户。学生可以先通过人机交流向机器人小熊询问较为简单的问题,进而精简出难题询问老师,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能节省大量时间 [9-10] 。3  结语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让同学们体会到了“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成果,这是一次逐步适应线上教育的机会。一方面,线上教育体系通过智能互联技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实现知识网络的有效建设,进而解决了学生知识碎片化的问题;另一方面,该类教育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效率低下,需要较强的自律能力。线上学习在答疑互动方面存在缺陷,学生在尝试新的学习方式后很容易丧失兴趣。针对这些问题,平台仍需在各方面进行改善。如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线上教育平台,不失为一种研究方向,期待在线教育体系在未来能得到更好的发展。Analysis on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ing technology: taking Wisdom Tree knowledge as an exampleChen Yuan, Yue Boshi(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00, China)Abstract: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online education mode has also rushed into the hot spot, gradually rising in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Especially in the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eriod, the online course has won the favor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its superior application mode and convenient using proces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shortcomings in online education: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is low and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 is insufficient; insufficient learning atmosphere and low frequency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related applications still need to be improved. Based on the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 of Wisdom Tree, this paper deeply explor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platform and suggests to adopt reasonably limit the backscreen function; add punch card and check-in mechanism; turing robot and Baidu AI technology can be used to answer students’ questions and improve the learning atmosphere. These enable students to have a better using experience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 f i ciency, thus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soun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online education system.Key words:

 online education; Wisdom Tree; turing robot; Baidu AI[参考文献][1]张颖群.基于泛雅教学平台线上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 以《教育心理学》课程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15-17.[2]杨屹,苏萍,宋佳一,等.基于企业微信平台和在线教育综合平台的线上教学实践[J].大学化学,2020(5):104-108.[3]裴雪.基于慕课平台的线上思政教育方法研究与探索[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6):49.[4]杨凯一,刘中旺,王楚翘,等.基于图灵机器人的兽医辅助临床诊断APP开发的研究[J].中国兽医杂志,2020(2):42-45.[5]冯君.图灵机器人在计算机知识问答平台的应用研究[J].电脑与信息技术,2021(1):49-51,54.[6]余江健,吴倩倩.基于百度AI的卡证识别小程序设计与实现[J].科学创新与应用,2020(6):80-83.[7]傅骏,傅馨竹,龙辉阳,等.百度A1人工智能辅助程序的开发实践[J].湖北农机化,2020(5):179-180.[8]冉涌.基于百度AI的人流量监测系统[J].应用技术研究,2020(6):143-146.[9]奉祁薇,蒋苁,刘金红.创新创业教育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探究[J].高教学刊,2018(24):36-38.[10]李朝红,石现峰.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多平台相结合线上教学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1(4):169-172.(编辑 何 琳)无线互联科技·网络地带

推荐访问:化生文本语言 提升言语智慧 化生 言语 文本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