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选汇编8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选汇编 小学数学论文 5000字(九篇) 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一) 摘要:小学数学不会自发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选汇编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选汇编
数学论文5000 字 ( 九篇)
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 (一)
摘要:小学数学不会自发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围绕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展开,旨在进一步拓宽小学数学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显然,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不能只是明确“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因此,笔者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改的要求.提出以下设想以求教于方家。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
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 500 棵,成活了 490 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 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
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如学习比例应用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盐水50 千克,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通过精确计算,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或使水变少(蒸发)的规律。再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 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其中 2/3 的学生是利
用网络进行学习,而 1/3 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人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在讲授“利息”的知识点后,笔者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自己做一次小小会计员”,让学生去银行了解现在的利率,然后让他们把积攒的零用钱存起来,怎样存最合算?这样的作业学生极有兴趣。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此次活动.还可以是对学生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实现教知识和育人的统一。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必须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引导学生把数学
知识运用于实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习变得通俗、有趣、生动,使数学教学实践变得更有活力。
小学数学与生活 (二)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 9 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
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 3 个,9÷3=3(盘);(2)每盘放 9 个,9÷9=1(盘);(3)每盘放 2 个,9÷2=4(盘),多 1 个;(4)每盘放 4 个,9÷4=2(盘)多 1 个;(5)每盘放 5 个,9÷5=1(盘)多 4 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 28 人,小朋友 150 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 30 元,学生每人 15 元,团体 30 人以上每人 20 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 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 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 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 95 元/个,排球 50 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 4 个排球和 6 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美感,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为了使数学更接近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教育使命。
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面向 21 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相联系,可以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
1.巧用游戏、故事造境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
篇二: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选汇编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论文 10 篇第一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探讨 ?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理性学科,其中不乏各种理论性的知识,而这些相对来说较为枯燥乏味的理论性知识难以激发小学生们的兴趣,甚至会让其感到厌烦,因而,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法进行数学教学的话,不仅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甚至还会让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心生厌烦。相反,如果在数学课堂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话,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结合了图像与声音的特点,既能带给学生们视觉上的冲击,又能提供学生们听觉上的享受,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各项感觉器官,此外,多媒体还能够化抽象为具象、化静态为动态,从而丰富教学课堂,而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法鞭长莫及之处。因而,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引入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话,既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又能很好地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通常而言,数学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对抽象思维尚未完善的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因而,合理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十分必要,能够很好地提高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质量。然而,在传统的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几乎不会为学生们创设教学情境,而是口述整个应用题,让学生们在听的同时思考解答方法,这显然不利于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消化与理解,甚
至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反,多媒体教学法则能够为学生们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们的思维深入其中。如此一来,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便被极大地激发,其数学潜能自然也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得以相应地凸显。例如,笔者曾经利用多媒体巧妙地为如下一道应用题创设了一个合理的教学情境:桌上有梨和苹果共 15 个,已知梨比苹果多 5 个,问梨和苹果分别有几个?笔者利用多媒体将这一个应用题展现在屏幕上,并通过增加或者减少梨和苹果来引导学生们先求出苹果的数量,进而再求解梨的个数,最后完成整个应用题的解答。相比于传统的口述应用题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显然能够更好地集中小学生们的注意力。
一般来说,数学应用题是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数学运算,从而锻炼学生们的数学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故而,数量关系的处理是小学应用题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然而,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尚且薄弱的小学生而言,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较为抽象难懂,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们处理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呢?笔者认为传统的挂图或者作图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倘若能够充分运用多媒体化静态为动态的优势,则可事半功倍。例如这样一道应用题:乌龟和兔子分别居住在同一直线上的 A、B 两处,一天,乌
龟和兔子突然想去对方家做客,它们同时从家中出发,已知乌龟每小时走 5 米,兔子每小时走 10 米,一段时间之后乌龟和兔子在距离 AB 中点 4 米处相遇,求 AB 之间的距离。这道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多且复杂,因而采用传统的教学法势必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师便可利用多媒体将这一应用题以动画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们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并标识在图中,如此便可将所有的数量关系清晰明了地呈现在学生们眼前。此外,这样的教学法还能调节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们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数学能力的有效方法,所谓勤能补拙。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练习题主要是章节练习以及课后练习,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再者,课本上的章节练习与课后练习是针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并不具有层次性,换言之,这些练习题并不能最大限度地训练到个人的能力。相反,倘若利用多媒体创建习题库则可打破书本习题的局限性,教师可以在习题库中添加高、中、低等多个难度层次的习题,让学生们根据自身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这样既能避免“一把抓”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又能提高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一举两得。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改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它不仅能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们应当合理地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从而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人才。
作者:肖玉树 单位:江苏省建湖县恒济小学 ?
[1]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8 ?
[2]张波.关于数学 CAI 公开课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44 ?第二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探讨 ?
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有限,因此,现阶段,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与方式的影响,一部分数学教师仍将教学活动停留在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上,忽略了对其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这样直接造成了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学生大多成为了具备高超解题技巧,却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的“低能者”。对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目标应趋于生活化,致力实现教学与生活的多元整合,让学生透过解答应用题体会到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意义。例如“平均数应用题”,平均数应用题教学原本侧重培养学生平均数意识,旨在引导学生透过解答平均数应用题掌握答题技巧。但是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应将教学目标生活化化,让
学生真正有所得,有所收获,了解该题型的实际意义。数学教师可以出示一组 1963 年 13 岁男女生的身高和体重表,并出示 2015 年 13 岁男女生的身高和体重表。让学生分别计算1963 年与 2015 年男女生身高与体重的平均值。当然,计算平均数值并不是最终目的,教师还应用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询问学生:“透过数值比较分析会得到什么答案?”教师要逐渐将学生的关注重点延伸到生活当中,让学生由关注数值大小过渡到关注生活水平的高低。1963 年男女身高与体重平均数均低于 2015 年男女身高与体重的平均数是与人们生活水平,饮食营养搭配等有关。重新定位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目标,使其趋向生活化不仅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技巧,还能使学生从题目的解答过程中获得对现实生活的实际认知。
传统应用题内容一般都是由人为编造的,内容大多人为化、程式化,缺乏生动感和实际意义。而且其中有一部分应用题完全脱离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的解答兴趣与热情。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答题兴趣,教师需要对原有题目进行适度创新,拉近应用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将原本与学生生活无关的应用题进行适度的调整与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取而代之,以增强熟悉感。以具体的数学例题为例:“西南纺织厂今年上半年生产棉布850 匹,正好完成了全年计划任务的 5/9,问‘今年原本计划生产棉布多少匹?’”在这道应用题中“纺织棉布”与“西南纺
织厂”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性不大,所以教师可改编为“假设本班级的学生有 420 人,占了全校学生数的 5/11,全校学生有多少人?”这样的题材来自学生身边,学生在接到这道题目时首先会惊讶于题目中的数字“420”会疑问“班级怎么可能有 420 个女生?”这样的出题方式会让学生愿意来讨论,在讨论时也会有话可说,也能结合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并运用恰当的逻辑思维解答问题。当然,有些应用题所涉及的内容落后于社会发展,数据落后,学生的信息无法得到及时更新。以银行存储利率为例,有的应用题提及“年利率%”这显然与当今的实际情况不符。教师如果对这些数据不管不顾,只是要求学生算出答案即可,就会影响应用题教学的实际效果。所以,教师应根据当前的银行利率实际,将其变为“年利率%”这样,既能使应用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还能让学生真正了解银行存储知识。
突出对比,反思生活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措施之一。对教学活动而言,没有比较就不会有创新。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会在解答问题时猜想无数个可能。所以,数学教师可以抓住该特点,通过在应用题教学活动中突出对比引导学生设疑、并在反思中质疑、释疑,最终养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的良好习惯。以“分数应用题”教学为例:“学生小明有 10 个苹果,学生小李比小明多了 2/5,那么学生小李有几个苹果?”这种分数应用题等量关
系少,容易解答。而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由于受想法和观念的影响,选择的答题方法是不同的。有的学生画线段;有的学生直接找寻等量关系;有的学生列出方程式进行解答。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对比这三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选择最优的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变换问题方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种对比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随处可见:如最佳路线的选择问题;设计最佳方案问题等。数学教师应善于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对比,引导学生深入题目全面分析问题。总而言之,教师若想实现应用题教学的生活化就应该立足课堂,在尊重原有题型的基础上合理创新,既融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保持数学学科本色。既使学生紧扣双基,巩固基础,又使课堂与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切实提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水平,从而从整体上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促使知识回归本色,将“生活化教学”进行到底。
作者:李晓辉 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头寨子中心小学 ?
[1]郭根兴.探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生活化[J].学周刊,2013(20). ?
[2] 任 杰 娜 . 小 学 数 学 教 学 生 活 化 策 略 [J]. 学 周刊,2012(29). ?
[3]朱正英.略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生活化[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08).
?第三篇:小学数学应用题高效教学研究 ?
应用题的教学既是难点,更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对于每一类的应用题,由于教师教学时间长,只能分类教,分例题讲解,学生要反复不停地练习。教师只是重视技能训练,并没有将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表现出来,教师一味地苦教,学生一味地苦学,并没有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出来。如何将小学数学在应用题这一块的教学进行革新,是目前至关重要的课题之一。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如果没有运用有效的策略,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应用题的困难。为了让学生构建一套有效的解题思路,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对题目类型以及解题方法进行分类和总结,从而进行有效的指导。小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有时会出现思维定式,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转变思路,让学生跳出思维的框框,打破思维定式,找到解题的思路。例如,在解决“小红在期末考试中语文、数学、英语的平均成绩为 86 分,而当科学成绩公布之后,她的平均成绩增加了 3 分,求小红的科学成绩为多少?”这类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转变思维,假设小红的科学成绩也是86 分,那么四门学科的平均成绩还是 86 分,而实际上平均成绩为 89 分,多出的 3 分应该分给每一科,即 12 分,所以,解题的思路就清晰了,86+12=98,这样小红的科学成绩为 98分,很容易就计算出来了。学习完之后,教师还要让学生进
行总结和归纳,整理出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以及各种可能的解题方法,教师也要依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以及教学内容的设计。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尤为重要,也是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时常遇到“比……少”“比……多”“同样多”“还剩”“一共”“问题”“条件”等专业术语,数学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清楚这些概念和数学名词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领悟理解能力。例如,红气球有 5 个,黄气球有 45 个,绿气球的数量与红气球是同样多的,黄气球的数量是绿气球的多少倍?在解这道题时特别要给学生讲清楚“同样多”是何意,在解答同一类的应用题时特别注意将一些术语和数学名词解释清楚,帮助学生提升理解能力。
讲解需要用两步以上的计算来解答应用题时,第一,让学生搞清楚这道题的原理;第二,确定采用何种算法解答该题。比如只需两步计算的题,既是两步计算,就会有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这样的问题,因此,必须根据它的原理来决定。例如,六年级一班有女生 28 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 8 人,共有多少名学生?当解答这道题时,如果没有将原理弄清楚,女生 28 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 8 人,就特别容易把 28 和 8 进行相加,这样会将 36 认为是全班的人数。如果想要避免这样的错误出现,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要明白该题所讲的是什么,再将已知的数量关系理顺,
最后才能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采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
要有效提高应用题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进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当然考虑到教学与实践的区别,数学教师这时候应当做的就是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生活情境的创设不能只图表面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思维的发展。综上所述,在进行小学的数学教学时,我们首先要进行应用题的教学改革,要以学生的前途为根本,让学生有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让学生在进行思考后解决问题,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刘斌 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福田镇中心学校 ?
[1]冯海波.运用读导法解答小学数学应用题[J].广西教育,2011,:111—114. ?
[2]冯德军.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学生之友,2011,:86—87. ?第四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模式分析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保证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主动进行探寻。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题材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着手,也可以让学
生感受到数...
篇三: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选汇编
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研究的论文十篇
一、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策略
[摘 要]数学文化包含了数学思想、方法、语言、观点、历史、美学等诸多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小学数学教学愈发看重数学文化的课堂渗透,传统只专注于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讲解,一味强调数学教学实效的模式已不再适用。教师要加强数学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解读数学语言、追溯发展历史、关注探究过程、渗透思想方法等形式,将数学文化渗透与数学知识教学结合到一起,在确保学生扎实掌握课堂知识,完成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能充分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学生有更深厚的数学文化底蕴,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文化;教学内容;渗透 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加强数学文化教学内容的挖掘,渗透数学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学科的学习意义和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数学文化的课堂渗透要讲究方法策略,既要与实际教学内容相契合,将数学文化教学内容与数学知识有机融合到一起,又要适应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提高文化教学的可接受性,保障教学效果。
一、解读数学语言,彰显数学文化魅力
数学文化是用数学的标准和尺度去改变人的行为过程及其结果。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数学文化不能单纯理解为一个名词,它重在“对人的数学教化”,包含两项主要内容:一是“人(事物)数学化”,也就是让人(事物)具备数学的属性,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世界。二是“数学化人(事物)”,也就是用数学的知识去改造人(事物)。举例来说:十个苹果放在盘子里,又加入五个苹果。这个生活现象可以抽象成“10+5=15”,这个抽象的过程就是使得这个事情数学化,也就是“人(事物)数学化的过程”。数学语言具有严谨美、简洁美和结构美的独特魅力。小学数学教师加强数学语言的分析和解读,可以彰显数学文化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强化学生对数学表述的印象。小学数学知识涵盖面较广,主要围绕各数学领域的基础性概念知识,教师在概念教学时,要组织学生对概念定义中的每一个字词都认真分析,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字语言表述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帮助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准确建构。数学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表述形式简单明了,教师可组织学生将其转化为文字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切身感受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简洁美和结构美。
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运算律》时,教师出示加法结合律的符号表示形式,组织学生尝试用文字语言的形式进行“翻译”。虽然学生心里都清楚加法结合律的计算规律表示的方法和意义,但语言表述出来总是说不明白,回答具有片面性。教师把学生的表述一一记录下来,总结出正确的文字表述:三个数相加,先把
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得出的和,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得出的和相等。利用多媒体图片,同时展示两种表达方式,让学生比较两者有什么不同,说一说自己更喜欢哪种表达方式,并说出理由。在该课例中,教师设计了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互相转化的教学环节,先让学生尝试回答,了解有些知识靠语言表述难以说得准确清楚,再通过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比较,引导学生认识符号语言具有高度概括、简洁明了的特点,突出数学语言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达的意识,为之后简易方程等相关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追溯发展历史,增强数学文化底蕴 数学学科发展历史悠久,蕴含着无穷的数学魅力和丰富的文化教学资源。每一个数学知识点从最初发现到不断完善,都经历了众多数学家的不懈努力,教师在新知讲解时组织学生追溯其中的发展历史,能够让学生了解数学家们对所学知识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数学文化底蕴,培养学生不惧艰难和认真钻研的数学学习态度。除教师直接演繹的教学形式外,还可以以数学发展历史为切入点,组织一些数学小论文、数学剪报、数学故事创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素材,完成实践活动,发挥数学文化以美衍趣和以美启智的教学作用。另外,有关教学内容的一些奇闻轶事、智力问题、趣味规律也能作为数学文化教学的辅助材料,用以激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认识小数》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小数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史,真正发明小数点,正式形成和运用小数这种数字表示方法的时间不过 400 余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和视频展示,从我国古代摆算筹的计数形式展开,引导学生思考用摆算筹来计数有哪些好处,又有哪些局限性。再讲到阿拉伯数字在中国的普及应用,演示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小数的最初形态,揭示其中的不足。最后,到十七世纪末终于有人发明小数点,才有了如今的小数写法。让学生根据小数形成的曲折历史,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结束后,教师布置了“没有小数会怎样”的故事设计活动,让学生课下围绕主题编写一个小故事,深化学生对小数的认知。这样的教学设计使数学史不单单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还切实激活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思维,引发学生思考这些发展历史中的演变意义,把握数学知识体系的改进和发展过程,使学生获得更强烈的课堂情感体验,认识到数学知识的现实价值,有效落实数学文化教学目标。
三、关注探究过程,探寻数学文化起源 小学数学教师在渗透数学文化时,不能将目光局限于外在的、附着的文化因素,要关注数学知识本身,挖掘教学内容的思维内核,通过探究学习过程的优化设计和及时反思,提高数学文化教学的有效性,体现数学文化的启迪意义和发展张力。教师在具体操作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避免直接揭示和讲解数学结论,采取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探究活动、组织实践操作等手段,
努力还原、再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在各类活动的参与中,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反思的学习过程,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准确、真实的感性认知。
教学《角的度量》时,大部分教师都能很好地完成重难点知识教学,教会学生正确使用量角器和正确读度数的方法,却很少有教师关注对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必要性的分析,使学生的课堂学习都是“为了量而量”。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加强知识源头探寻,在课堂中展示 10 度角的纸板,演示用多个纸板分别测量 20 度角、30 度角和 50 度角的过程。接着,制造思维冲突,展示一个 12 度的角,让学生认识到 10 度角纸板测量的局限性,思考解决办法。结合学生提出“使用 1 度角纸板配合测量”的答案,出示量角器,展开课堂核心内容的教学。揭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核心本质,比单纯的结论讲解更重要。教师用纸板做成简单教具,通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提出探究过程的解决方案,让学生以研究者的姿态,逐步认识到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展开核心内容教学,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渗透思想方法,提升数学文化素养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文化的精髓,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各类数学思想方法,可以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认知,丰富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手段,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综合素养。在小学数学中,与数学思想方法
相关的教学内容有很多,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归纳思想、分类思想等多种数学思想方法都有所体现,教师一方面要做好日常教学的课堂渗透,将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贯穿于新知演绎、探究学习、习题训练、复习总结等教学环节,为学生理解和内化数学思想方法提供更多机会;另一方面要做好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针对性设计,以专题讲解、题组训练等形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各个年级、各个章节的教学内容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渗透图形转化思想:组织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进行裁剪、拼接等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联系已学的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小学生尚处于思维能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各类数学思想方法的认知毕竟是有限的。在以上课例中,教师对数形结合思想、图形转化思想的渗透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的,与学生能力相匹配,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培养学生借助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可能会逐渐遗忘,但对数学文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不仅有利于学生之后对数学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会对学生成长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小学数学教师要将数学文化渗透作为一项基本教学任务,积极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挖掘文化教学资源,引导
学生在数学文化影响下感受数学学科的魅力,领悟数学的本质内涵,从数学学习中汲取力量,使学生真正爱上数学,并享受数学。
参考文献:
[1]任静,周黄欢.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5). [2]张玉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数学文化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7).
二、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融入数学文化
摘 要:伴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与推进,在教学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对各学科文化和学科素养的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融入数学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数学,还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数学的发展过程以及数学的核心思想方法,从而在小学阶段就让学生形成一种数学的思考习惯。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独立思考,并且有着更多的创新性的想法,而不仅仅局限于数学老师对数学习题和知识的讲解。使得学生不仅学会数学,更加能够去学会如何学习数学,了解数学的根本思想,这对于学生长远学习来看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因此,文章将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入数学文化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文化
一、 引言
数学文化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潮流,在教学过程当中融入数学文化,便意味着不再是简单地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将数学的内涵和核心思想以及数学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使是能力再强的老师,所能够教给学生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一个学习能力再强的学生,其能够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因此,如何能够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及数学思想,是当前教育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并且数学文化不仅包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还包括数学发展史数学语言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融入数学文化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面学习数学的过程。接下来,文章将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具体实施策略展开讨论。
二、 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
数学思想作为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被教育界不断地提出和重视。在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能力。但是当前有很多数学教师并没有真正将数学思想理解透彻,甚至有些数学教师将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混成一谈。思维是一个过程,数学思维也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数学思维能力,就是能够用数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只是狭义的数学思想,或者说数学思想是包含数学思维的。而数学思想则是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概括后得出的本质认
知。数学思想包含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整体划归思想等。
当然,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应当注意到小学生年龄较小,所学的数学知识不多,因此所能够接触到的数学思想也较为有限。比如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小学并没有学习函数,因此这个数学思想学生便无法掌握。但是其他数学思想学生都是可以学习的,比如在讲解分数的运算的时候,便可以运用化归的思想。分数是学生接触到的一个新的知识,在之前没有接触过,但是分数与小数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分数的过程中可以将小数与分数一起讲解。以小数的运算作为铺垫,以小数的运算作为引子来讲解分数的运算。将分数的运算划归成学生学过的小数运算,让学生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学习未知的知识,这样通过类比和转化的思想,更加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此外,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时候,可以运用归纳和推理的思想。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立体图形,而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因此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如何求得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因此便可以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推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由每个面的面积之和来算。
三、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也是十分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的,并且
对于融入数学文化也有很大的帮助。素养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做一件事,所形成的一种平时的修养,也就是说已经把一件事给形成了一种习惯。数学学科素养包括数学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本学科内所应当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因此,学科素养也是数学文化的一部分。数学学科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并且通过大量的数学知识积累以及训练数学基本技能,形成数学学习经验,来形成数学思维习惯。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注重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并且在解题的过程当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使学生用数学的思维习惯去思考数学。其实很多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生都是一个数学老师教出来的,而且都在一个教室内学习,但是有...
篇四: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选汇编
数学论文课堂教学论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 不懈追求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及社会、 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 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 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就围绕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一、 联系生活实际重视情境创设 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效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 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 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并从中感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产生学习的需要, 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
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
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
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 将抽象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 开放性的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大胆提出猜想, 不断形成、 积累、 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
例如我们学完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后, 针对生活中的密铺现象, 我让学生对各种图形进行了 密铺。
这是学生的作品。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不断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三)
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 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 再次创设生活情境。
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 一课时, 我先问学生你知道“循环” 的含义吗? 紧接着我用课件出示了许多优美的图片。
如:
学生看后立刻明白了循环就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紧接着新课教学特别顺利, 效果特别好。
例题教学“生活化” ——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
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的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知识运用“生活化”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我在每上一节课时都动脑筋设计本节课的每一道练习题。
而且力求拓展练习
既紧密联系生活又为下节课做铺垫。
例如我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 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拓展练习。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 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
教师要做有心人, 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 让生活走进课堂。
真正让文本的 “静态” 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 数学。
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 学了即可用得上, 是实实在在的。
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二、 深钻教材, 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
对学生而言, 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
第一, 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第二, 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知识不是智慧, 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
第三, 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 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 实在有益的内容, 即有效知识。
第四, 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 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为确保每节课所授知识的有效性, 我们年级组几位老师经常坐在一起探讨教材, 学习教材钻研教材。
如果有疑惑的地方还请教别的数学教师。
三、 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 和谐地发展。
学习过程是否有效, 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在本学期的“多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单元, 我们年级组决定, 每人上一节图形的面积计算,其中我讲的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我们通过自主探求,小组合作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将抽象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自己推倒出来并会计算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特别扎实。从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 学习过程是否有效, 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四、 注重教学反思,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 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
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 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 反思, 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 学生学习状况、 教师调控状况、 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 找出有规律的东西, 在不断“反思” 中学习。
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篇五: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选汇编
dquo;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 论文 8 8 篇汇编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 (一)
摘要:自主学习能力需要从小学时期就开始培养,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期,此阶段的教学要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在此,结合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本文从“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学习”“组织多样的数学活动以保持学生的兴趣”这几方面出发,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具体的策略探究,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习任务;合作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于教师的依赖,而能够自主地去学习。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总是为学生单向灌输知识,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认知水平与学习思考能力的提高,还会对于学生今后更高段的数学学习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数学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此,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出发,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一、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
预习这一环节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可以发现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师生都忽视了这一环节。从教师方面来说,很多教
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课堂这一主要阵地,但却忽视了预习引导,而在学生方面,学生们也往往不喜欢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并且很多学生对于预习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为此,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首先需要充分重视预习这一环节,为学生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让学生有效完成。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之前学习过的整数乘法的相关知识去进行预习。为了保证学生的预习效果,数学教师可以提出明确的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完成,比如让学生去思考“小数乘法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提出预习任务的目的不在于给学生造成负担,而是让学生的预习更加有针对性,避免学生的预习流于形式。可以说,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将任务明确化,不要用“预习一下下节课的内容”这样极其笼统的话语来要求学生预习。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数学教师也要进行检查,以便调整之后的教学。通过有效的预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可以在摆脱对教师依赖的基础上去思考、学习。
二、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关键在于学生思考问题的程度,学生要想通过自学获得知识,就需要主动思考。新课程改革强调要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也是希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究时间。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去进行小
组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去自主分析解决问题,产生思维方面的碰撞。而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教师则作为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去和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的学习更为高效。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探究、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点,将两者的面积和体积公式进行推导。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充分结合教材,和小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活动,以对知识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同时,为了避免学生的讨论和交流流于形式,教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如让学生去思考“长方体哪几条棱长度是相等的”等。同时,在学生的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不断的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合作探究。同时,每个小组都需要得出自己的探究结果,进行汇报,让教师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之后教师再为学生进行一定的补充等。
三、组织多样的数学活动以保持学生的兴趣 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除了让学生主动思考之外,教师要主要充分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对此,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数学不仅是一门理论较多的学科,也是需要加以实践应用的学科,可以说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在开展多样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加以联系,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与运用知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
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点来制作相应的模型,开展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又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这节课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借助折线统计图去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据,如用电量、用水量等,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可以说,实践活动是学生巩固知识的一种有效方式。
总而言之,自主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独特有效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思维,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备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从多方面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继章.小学数学的自主学习思考与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8):79+83.
[2]宋晓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J].华夏教师,2017(19):51-52.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二)
摘要:小学数学学习可以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学好小学数学很重要。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重点就是要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要讲究好的方式和方法。本文探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和策略,借此希望能够和同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自主学习能力;策略;研究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小学数学学习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取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习必然不错,学习较为被动的学生,学习就会一般。著名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提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作为教师,不能教课太死板,让学生失去自主学习能力,而是应该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其能够真正喜欢上数学,从内心自发的去对这门课程进行学习,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重要意义 数学是一门比较讲求逻辑的课程,必须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单纯的套公式是行不通的,也是和新课标的要求相违背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对于教师而言,讲课也就更加轻松,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起来也就更加得心应手,因为,主动和被动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一)培养学生学习熟悉的兴趣 小学阶段,小学生求知欲比较强,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要指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
爱因斯坦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由此可见,喜欢上做一件事情,必然就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本文从两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教师应该把小学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找学生的兴趣点和生活的切入点。例如在讲解单价*数量=总价这个公式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去举例子,比如买一支铅笔多少钱,买 10 支多少钱?再比如矿泉水,买一瓶﹖元,全班每个人都买一瓶,需要多少钱?利用这些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去提高学生的兴趣。第二,要发现学生的优点,多进行表扬。每个小学生都希望受到老师的表扬,受表扬后肯定就更有动力去学习这门学科,所以作为数学老师也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多肯定学生,这样他们也就更喜欢学习数学。
(二)和学生之间要多互动 小学生多数都比较活泼好动,上课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作为教师,应该多和学生进行互动,通过互动把学生的注意力扭转到学习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更加独立,敢于创新。并且,互动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师生间要拉近距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不能单把教
授知识作为重点,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这个道理。怎样学生才能“渔”?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多讲究方法和技巧。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一个老师性格很好,和学生能打成一片,那么学生自然喜欢问这个老师问题,因为不挨批评,或者说即使挨批评了,他也愿意接受。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多方面的技能,不仅仅是教学能力,要能让学生受到批评还觉得你是为他好,进而改正。教师要把学生既当朋友,又当学生。当朋友,为的是走进他们的生活圈子,走进他们的内心,把他们当学生,为的是还要教授他们应该学到的知识。要学会放下老师的架子,不要对学生趾高气昂,好像自己多高级一样,那样只会让学生讨厌自己,不配合自己进行课堂讲学,达不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目的。
(四)可以给学生适当布置任务,以此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大家都有共同的感受,轻易得到的不珍惜,经过努力得到的才懂得珍惜。可以借助这点,适当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才得到,在这个过程中,把所学知识添加进去,让学生在完任务的过程中把知识学到。举个例子,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候,可以讲给学生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如何区分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把这些讲完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样可以加深他们的印象,也让学生经过了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和成就。任务式教学能够更好的提高学
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完善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
三、总结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和自己多互动,对学生的优点要多加表扬,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且可以适当布置任务,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数学学习当中,以此来提高其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支启霞.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才智,2013 (17) : 64. [2]李锋.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 (07)
: 146-147. [3]李书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分析[J].学周刊,2015 (02): 172.
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探讨 (三)
摘要:在小学教育中小学数学课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对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起到锻炼的作用,小学数学课中的一些过程,
可以让学生实现知识创新,引导学生掌握教材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意识以及自主能力。小学数学课中自主探究的开展,是学生提升学习能力的一个过程,也是对探究意识的合理培养。本文浅谈了小学数学课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希望对小学数学课的合理开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培养方法 过去小学数学课中各个环节,教师注重对数学知识的灌输,这样的方式可以取得不错的教学成果,但是无法对学生展开合适的兴趣激发,也无法让学生自主性得到发挥。新课程下教师要将学生作为小学数学课中的主体,积极促进学生对数学的自主探究,便于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并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小学数学课中教师要借助自主探究,让学生开展自学,及时改变自身的一些教学思想,让小学数学课的品质有所提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优势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成为当下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而在三者中,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是重中之重,它是一种教学条件下高质量的学习。数学学科作为小学阶段中最基础的学科之一,要求学生要掌握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基础知识、技能和能力,要去自主学习。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只有去自主学习,才能更好地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而小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小学生自主学习必须要在教师指导下,才能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关注每位学生,让学生自愿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型、发展性,即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要关注每位学生,要清楚地意识到在培养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起作用,要想方设法的让学生人人都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实际活动中。小学生学习时,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虚拟的情境,学生的整个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特别注意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真正做到为人师,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教师有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就会喜欢上你,并且喜欢上你所教的学科,从而去自愿学习,主动学习,积极地投入到该门课程的学习当中,更加自主的去学习,以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二)开展趣味教学,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这是必然的现象,需要教师做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使其能够在课堂中做主动性的学习思考,否则自主学习也就成为了一种理论,无法得以实践开展。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开展趣味教学,提高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从兴趣上驱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课堂中的数学趣味教学开展分为...
篇六: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选汇编
四年级数学教学论文(两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第一篇 论文题目:试论微课及其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现代教育也不断取得新进展,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融合是现代教育前进的一个必然方向,微课因为精炼和短小等优势,可以赋予数学教学新的生命力,尤其是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高效率的自主学习。
【关键词】四年级;微课;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已经要求数学课程设计和教学重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利用计算机提高数学学习效率,丰富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可选的学习资料,全面结合现代信息技术
解决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难题,创新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途径,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表现出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有所收获。“微课”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是经过科学设计的信息化教学方案,通过媒体结合知识点开展的精简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能够有效进行小学四年级数学重难点内容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是当下以生为本的全新教学模式。
一、微课的主要作用与内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随之迅猛进步,科学技术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同时也为教育领域带去新的机遇,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让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有效的创新,并进一步提升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微课为教育带来良好的机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要积极运用科学手段,不断提升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微课
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具有教学的针对性,其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习水平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对于数学教学的兴趣,并且利用微课的载体网络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能让学生拥有更加丰富的学习模式。微课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显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与认识,改变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微课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作用 1.微课有利于学生的前置性学习。
和其它学科相比,逻辑性是数学学科最为明显的特征,在学习新知识之前需要联系旧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还不具备较强的记忆力和联系能力,面对庞杂的知识体系容易让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微课具备信息全、精炼和短小等优势,与传统教学课程相比更容易被学生认可,从而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
式的时候,教师一般将平行四边形进行剪裁和拼接成一个面积相同的长方形,进一步结合之前学过的长方形公式,推导出四边形面积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回顾四边形的公式,通过微课可以很容易唤起学生的记忆,然后通过 PPT 等教学课件,利用设计好的动态图形和变化的线条颜色,将四边形的绘画方法以及高和底之间的关系呈现在学生面前,由此一来唤起学生对之前知识的记忆,且将之前知识和新知识联系在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学习效果也更加理想。
2.微课有利于学生的课后巩固帮扶。
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计算机已经走进人们生活,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学生学习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学生在家中学习和做作业效率的提升。微课的出现和采用为学位生课后知识巩固提供了
可行的方法,學生在家中,通过计算机进行在线学习,微课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且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完成作业,通过协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等的途径进行課堂知识的巩固,预习功课,不仅完成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3.微课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也是培养教师能力的过程,一方面需要教师掌握新的知识,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微课是集知识点和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精简的教学方案,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和设计水平,且对课本知识有个精确的解读,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身,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和课程的设计水平。
4.微课为教学资源的交流、储备提供了有利条件。
微课因为内容精简且方便保存,因此被很多教师所认可和采用,大量教师参
与到微课制作和共享中,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优秀的微课也不断丰富和完善。广大教师将自己成功的微课上传到网站或者学校内部教师群组里,进行资源的共享,可以为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等提供充足的资源,微课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和完善,可以更好的助力于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三、微课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利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也随之不断进行,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创设情境对提升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具有促進作用。利用微课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图片、视频以及文字等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内容,并使学生积极的融入教学情境中,自觉的探索数学的相关知识。微课辅助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能有效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激发学生
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将知识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质量。
2.利用微课对数学知识拓展。
对于学习基础较差与学习水平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微课教学的方法,针对基础知识进行有效拓展,让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微课知识专题,针对学生的重难点与易错点进行讲解,而学生可以不受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进行自主学习,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发展,并且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微课教学的方法,能够改善学生接受知识能力慢的缺点,逐渐渗透数学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利用微课指引学生复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会学了忘、忘了学,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因此,学生在学习新内容后,需要善于总结、分析以及思考,这样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对不理解与不会的地方进
行重点复习,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自己复习的效果较差,不是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过于片面,就是对相关知识的重点没有掌握,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尤其对于数学学科而言,学生无从对学习的内容下手思考,这说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连贯性较差。
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是信息技术和学科结合到一起形成的全新事物,在学校信息化教学的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在微课的推广和采用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质量必将会得到更明显的提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第二篇 论文题目:刍议四年级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 春天,是植树的大好季节,同学们,你可能每年也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吗?美化绿化自己的家园,你可曾注意到植树中也有很多学问,由于植树的线路不同,
植树的情况也就不同。你想了解植树中的学问并学会怎样解决植树问题吗?欢迎 你参加我们的数学园栏目,共同研究你想要解决的问题。
一、自主探究 例 1:两座楼房之间相距 56 米,每隔4 米栽雪松一棵,一直行能栽多少棵? 分析:要以两棵雪松之间的距离作为分段的标准,两座楼房之间的长度可分为若干段,即 56 米里面包含有多少个 4米,56÷4=14(段)
这道题与例 1 的不同点是两头不需要栽树(因为不能在楼房的墙根栽树),所以要栽的雪松数比分成的段是少 1,14-1=13(棵)
解:
(1)以 4 米为段,56 米应分成的段数是:56÷4=14(段)
(2)栽种雪松的棵数:14-1=13(棵)
综合算式:56÷4-1=13(棵)
答:能栽雪松 13 棵。
例 2:某一淡水湖的周长 1350 米,在湖边每隔 9 米种柳树一株,在两株柳树中间种植 2 株夹枝桃,可栽柳树多少株?可栽夹枝桃多少株?两株夹枝桃之间相距多少米? 分析:在圆周上植树时,由于开始栽的一棵与依次栽的最后一棵将会重合在一起,所以可栽的株数等于分成的段数;由于两株柳树之间等距离地栽2&127;株夹枝桃,所以栽夹枝桃的株数等于 2 乘以段数的积;要求两株夹枝桃之间相距多少米,需要懂得两株柳树之间等距地栽 2 株夹枝桃,即 4 株之间有 3 段相等的距离。
解:(1)以 9 米分为一段,水湖一周可分的段数,即栽柳树的株数:
1.50÷9=150(株)
(2)栽夹枝桃的株数:2×150=300(株)
(3)每段上柳树与夹枝桃的总株数是:2+2=4(株)
(4)4 株栽在 9 米的距离中,有 3 段相等的距离,每两株之间的距离是:
9.(4-1)=3(米)
综合算式:(1)1350÷9=150(株)
(2)2×(1350÷9)=300(株)
(3)9÷(2+2-1)=3(米)
答:可栽柳树 150 株;可栽夹枝桃 300株;每兩株夹枝桃之间相距 3 米。
二、认识植树问题的误区 1.重形象直观,轻抽象概括。以《植树问题》为例,两端都栽树,很多老师喜欢以手为例。两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三个手指呢?四个、五个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里,执教教师就仓促了一些。其实,这里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6 个手指有多少个间隔……100 个手指呢?你是怎样知道的?这就逼着学生
跳出“手”这一具体形象,依靠表象进行抽象概括,思维无疑进了一步。
2.重归纳发现,轻演绎推理。两端植树,树的棵数=间隔数+1。正如前面案例所描述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归纳发现的过程。那么,对于本节课的另一教学任务,《植树问题》的另一类型:两端都不植树的情况,是否也依然要用归纳发现的方法呢?这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我认为以下教法很重要。因为,在我看来,“两端植树”和“两端都不植树”二者实质是一样的,两端植树,树的棵数=间隔数+1,把两端的树去掉,树的棵数就减少了 2,也就是“间隔数+1-2”,加上一个 1 再减上一个 2,间隔数总的来说少了1,用模型表示就是“间隔数-1”。
三、在线段上的植树问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1.如果植树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植树的棵数应比要分的段数多 1,即:棵数=段数+1。
2.如果植树线路只有一端要植树,那么植树的棵数和要分的段数相等,即:棵数=段数。
3.如果植树线路的两端都不植树,那么植树的棵数比要分的段数少 1,即:棵数=段数-1。
4.在封闭线路上植树,棵数与段数相等,即:棵数=段数。
5.在方形线路上植树,如果每个顶点都要植树。则棵数=(每边的棵数-1)×边数。
例题:
例子 1,长方形场地:一个长 84 米,宽 54 米的长方形苹果园中,苹果树的株距是 2 米,行距是 3 米。这个苹果园共种苹果树多少棵? 解:
解法一:
①一行能种多少棵?84÷2=42(棵)。|
②这块地能种苹果树多少行?54÷3=18(行)。
③这块地共种苹果树多少棵?42×18=756(棵)。
如果株距、行距的方向互换,结果相同:
(84÷3)×(54÷2)=28×27=756(棵)。
解法二:
①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8.×54=4536(平方米)。
②一棵苹果树占地多少平方米? 2.3=6(平方米)。
③这块地能种苹果树多少棵? 4.36÷6=756(棵)。
当长方形土地的长、宽分别能被株距、行距整除时,可用上述两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来解;当长方形土地的长、宽不能被株距、行距整除时,就只能用第二种解法来解。
但有些问题从表面上看,并没有出现“植树”二字,但题目实质上是反映封闭线段或不封闭线段长度、分隔点、每段长度三者之间的关系。锯木头问题就是典型的不封闭线段上,两头不植树问题。所锯的段数总比锯的次数多一。上楼梯问题,就是把每上一层楼梯所需的时间看成一个时间间隔,那么:
上楼所需总时间 =(终点层—起始层)×每层所需时间。而方阵队列问题,看似与植树问题毫不相干,实质上都是植树问题。
五、总结归纳 归纳“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将困难的变为容易的,将复杂的变为简单的,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把抽象的数学化归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提高思维的素质。
篇七: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选汇编
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两篇 我国当代教 育 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 什 什么是教育?1 句话,就是 要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 习 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 好 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 习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 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 才能获得成功。良好的学习 习 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数 学 学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 培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 ?我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了 以 以下几点:1、认真听讲 的 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 受 受信息的第 1 道大门。学生 听 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 接 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
课 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 听 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 方 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 别 别认真,我就适时的表扬。
如 如,“武瑞思听讲多认真呀 , ,有的小朋友真应该向他学 习 习。”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 讲 讲的学生,教师可用目光加 以 以暗示。1 年级学生很单纯 , ,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 导 导的效果会好 1 些。
1 年 级 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 征 征,其思维更具形象性。在 具 具体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 式 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 利 利用教学挂图、教具等以吸 引 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 游 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 学 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 ” ”,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 习 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 形 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 惯 惯。
2、积极思考的习惯 。
。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 ,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 可 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 学 学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 教 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 助 助学生去做、去想知识。如 在 在学习“10 的分与合”时 , ,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 问 问:“10 可以分成几和几 呢 呢?”引导学生 1 边分计算 棒 棒 1 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 结 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 比 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 ” ”要好得多。
另外,学生 原 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 况 况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 在 在进行 10 几减 9 的减法学 习 习时,我才刚开讲,有的学 生 生就叫起来:
11-9= 2 2、 12-9=3、 1 3 3-9=4⋯⋯千万不要以 为 为学生都会了,知道答案的 学 学生都是上过幼儿园的学生 , ,而那些没上过幼儿园的学 生 生则 1 无所知。另外,即使 那 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理 解 解水平也是不 1 样的,有的 算 算法清晰,有的则仅是形式 上 上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 具 具体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 等 等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问 那 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 你 你们是怎么算出来 11-9 = =2、 12-9=3、 1 13-9=4⋯⋯你能当小 老 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 ” ”这就促使那些能说出答案 的 的学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 考 考虑如何解释,从而重新思 考考关于 10 几减 9 的相关知 识 识。而对那些还不会计算 1 0 0 几减9 的学生我则引导:
“ “同学们,其他小朋友都知 道 道了这么多减法算式,我们 可 可不能输给他们,赶紧想办 法 法试试看。”这
样,不同层 次 次学生的思维就几乎能全部 调 调动起来了。之后,我再请 小 小老师说说自己的算理、算 法 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 充 充,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 撞 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 积 积极的成功体验。
3、大 胆 胆发言的习惯。
发言需要 学 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言 语 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把内 部 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 , ,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 听 听懂,因此自己内部的思维 必 必须清晰才行,所以发言可 以 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 力 力。我在课上尽量创造更多 让 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注意学 生 生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
但 但 1 节课让学生们发言的机 会 会毕竟有限。有的学生按捺 不 不住,提意见:“老师,怎 么 么不喊我呢?”我向孩子们 解 解释:“1 节课老师不可能 让 让全班所有的小朋友都起来 回 回答问题,但敢于举手的小 朋 朋友都是爱学习的勇敢的孩 子 子,老师都看见了,这节课 老 老师喊不到你,以后的课老 师 师会尽量喊你。上课的时候 如 如果你来不及跟老师说你的 想 想法,下课还可以告诉老师 呀 呀。”于是,1 些课上没有 来 来得及回答问题的学生会在 下 下课以后跑到我跟前说自己 的 的想法,适时的表扬仍让他 们 们心满意足。另外我也注意 利 利用“同位互相说说”、“ 小 小组内大家讨论讨论”、“ 和 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 形 形式,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 己 己见解的机会。
学生在回 答 答问题时如果正确且清晰, 那 那是再好不过了。
如果学生 回 回答错了,说明他们对知识 还 还没有真正理解透彻,而他 们 们的错误回答往往能代表 1 部 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 题题与漏洞,如果我们能很好 地 地加以引导,就有助于学生 真 真正掌握知识。如有 1 次遇 到 到这样 1 道题目:“小红的 前 前面有 5个人,后面有 3 个 人 人,这 1 排 1 共有几个人? ” ”学生有的说是 8 个,有的 说 说是 9 个,于是我请答案是 8 8 的 1 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 法 法,他答道:“小红前面 5 个 个人,后面 3 个人,5+3 = =8,所以应该是 8 个人。
” ”我又请了答案是 9 的学生 说 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大家最 后 后都明白应该是 9 个人。想 想 想 1 些高年级的学生不喜欢 回 回答问题,恐怕就是因为怕 回 回答出错挨批评。“你的回 答 答错了,坐下,听别人怎么 说 说的。”“不对,你也好好 想 想想再举手呀。”诸如此类 生 生硬的批评话语,往往会挫 伤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还是 应 应该慎重 1 些。
4、养成 动 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 作 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 段 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 直 直接经验,在“做中想,想 中 中学”。我深信:只有学生 确 确有“感受”,才能真正“ 理 理解”。
为了让一年级学 生 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 学 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 分 分”“摆一摆”“画一画” “ “圈一圈”“数一数”等大 量 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 直 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 积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 而 而这些经验是无法教会的, 必 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例如 , ,在教学“分与合”时,教 师 师让学生
借助学具,将 4 个 桃 桃放在两个盘里:
1 盘放 1 1 个,另 1 盘放3 个;1 盘 放 放 2 个,另 1 盘也放 2 个; 1 1 盘放 3 个,另 1 盘放1 个 。
。有了这 1 操作的过程,再 抽 抽象成数的分与合就有了清 晰 晰的表象,实现了由形象到 抽 抽象的过渡。
5、“认真 作 作业”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数学大纲明确指出:“ 对 对作业要严格要求。”作业 是 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 以 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 固 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 课 课本知识理解。强调独立完 成 成作业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的 的好机会。我在教学中要求 学 学生做到:
(1) 认 真 真审题。
审题是正 确 确解题的前提。我们在课堂 上 上教给学生读题方法,要求 学 学生边指边读,强调他们多 读 读,弄懂题目具体有几个已 知 知条件和问题,读中画重点 字 字、词,养成用符号标记习 惯 惯,同时指导分析对比的方 法 法。
(2)规范书写。
教给学生写作业方法,从 写 写数字清楚,书写整齐、美 观 观到格式正确,都有规范要 求 求。要求学生在限时内完成 作 作业。有了时间限制,学生 不 不敢随意浪费时间。和时间 比 比赛的结果会鼓励激发学生 的 的积极性。
(3) 细 心 心演算。
演算是小学 生 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 。
。我们训练学生沉着、冷静 的 的学习态度。计算必须慎重 , ,切勿草率从事。
不管题目 难 难易都要认真对待。对认真 演 演算有进步的同学给予鼓励 表 表扬,树榜样。
(4)
检 检验改错。在数学知识的探 索 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我 要 要求学生在做完作业以后再 认 认真检查,发现并改正错误 。
。
总之,一年级学生由于 特 特殊的年龄特征,光靠老师 的 的工作是不够的,家长的力 量 量不可忽视。所以,我借助 每 每 1 次家长会向家长渗透学 习 习习惯的重要性,让他们重 视 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 ,并和家长交流 1 些辅导学 生 生学习的方法,争取家庭辅 导 导与学校教育达到和谐统 1 。
。只有多渠道、坚持不懈地 抓 抓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 培 培养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 动动力,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 良 良好数学素质的有用人才。
本人这学期教小学一年级数 学 学,从开学到现在颇有感受 , ,以下是我对小学一年级数 学 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年 级 级新生进入学校学习,是儿 童 童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 他 他们正脱离幼儿学习的主要 活 活动方式——“游戏”,逐 步 步转向以”学习”为主的主 导 导活动,这种转变不是随着 学 学生跨进小学大门而自然发 生 生的,而是从以游戏为主逐 渐 渐过度到以学习为主,这一 时 时期儿童的主要心理特征是 :
:①无意注意占优势;②以 具 具体形象思维为主;③观察 随 随意性;④意志自觉性较差 ; ;⑤学习习惯未形成;⑥思 维 维非逻辑性,操作能力很差 。
。针对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 , ,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 教 教学的
直观性原则,注重唤 醒 醒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 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 学 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帮助 他 他们顺利地完成从游戏活动 向 向学习活动的转变。
( 一 一) 注重直观操作,促进 学 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 发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由具 体 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 思 思维为主发展,小学生的数 学 学思维同时具有形象思维和 抽 抽象思维的形式,一年级儿 童 童更多的是具体的形象思维 , ,这时期的学生,不能依靠 抽 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考, 往 往往还需要具体行动和直观 形 形象的支撑。例如教学 9 加 几 几的加法时,可以先让学生 观观察两个可以装满十瓶牛奶 的 的盒子,一盒里装了 9 盒牛 奶 奶,另一盒里装了 5 盒牛奶 , ,想一想,怎样装牛奶更容 易 易看出牛奶的总瓶数?唤醒 学 学生“凑十”的经验,在此 基 基础上让学生摆小棒,左边 摆 摆 9 根,右边摆 5 根,想一 想 想,我们怎样操作,能使我 们 们一眼看出这些小棒的总数 ? ?由于有了放牛奶的经验, 学 学生很快想到从右边的 5 根 小 小棒中拿出一根和左边的 9 根根凑成 10 根。然后和剩下 的 的 4 根合起来就是 14 根。
老 老师这时将学生的想法用算 式 式写在黑板上,把操作活动 和 和数学符号联系起来,从而 使 使操作活动和抽象的算理紧 密 密结合,一步步引导学生理 解 解了算理,掌握了抽象的计 算 算方法。再如在教学“长方 体 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 步 步认识”时,可以提供给学 生 生大量的感性材料,开展丰 富 富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看一 看 看,
摸一摸,玩一玩等操作 活 活动,来认识体会这些立体 图 图形的主要特征。边操作边 提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长方 体 体摸上去有什么感觉?轻轻 推 推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为 什 什么长方体能在桌面上滑动 ? ?(因为它有平平的面), 摸 摸一摸球,有什么感觉?轻 轻 轻推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为 为什么球能在桌面上滚动? ( (因为它鼓鼓的,没有平平 的 的面。)把圆柱拿出来玩一 玩 玩,你发现了什么?(有时 会 会滑动,有时会滚动?)为 什 什么会这样?(因为圆柱上 既 既有平平的面,也有鼓鼓的 面 面。)圆柱可以在桌面上滚 , ,球也可以在桌面上滚,它 们 们的滚动是一样的吗?(不 一 一样,圆柱只能朝一个方向 滚 滚,而球可以到处滚。)为 什 什么不一样?(因为圆柱上 有 有平平的面,而球上没有平 平 平的面。而且圆柱的粗细是 一 一样的,也就是说圆柱的上 下 下两个平平的面是一样大的 。
。)这样学生一边操作一边 思 思考,对这几种立体图形的 特 特征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领 悟 悟。
(二)注重经验唤 醒 醒,促进学生以已有经验为 基 基础建构数学知识。
荷兰 著 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 兰 兰登塔尔曾经提出“普通常 识 识的数学”的观点,他认为 数 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常识, 对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 识 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 度 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 的 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 识 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 他 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 验 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 生 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 出 出发,与教材内
容发生交互 作 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 知 知识。小学生学习数学离不 开 开现实生活经验。
一年级 一 一册教材中,“求一个数比 另 另一个数多(少)几”是一 个 个难点,主要表现在学生能 根 根据已知条件判断出多(少 ) )几,但不能正确列算式, 表 表示比较的过程,也就是不 能 能将比较过程和算式建立联 系 系。他们有的是用数数的方 法 法,想 3 再数 2 个数就是 5 , ,所以 5 比 3 多 2,有的想 3 3 再加几等于 5,所以列式 3 3+2=5,还有的是记住 公 公式大数减小数,然后套用 公 公式得出结论。出现这些现 象 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 逆 逆向思维能力较差,另一方 面 面是对算理的不理解,而这 个 个算理是很抽象的,对于一 年 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它 的 的确有很大难度。在教学中 , ,我首先创设了一个现实的 情 情境,我们教室里有一些男 生 生,还有一些女生,怎样才 知 知道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 你 你有什么好办法?同学们通 过 过思考,得到一个方法,让 男 男生和女生站队,一个对着 一 一个,对齐之后看看是男生 有 有多的,还是女生有多的, 就 就知道谁多谁少了。这样的 比 比较方法来自学生的生活实 际 际,在比较多少时,他们通 常 常就是这样操作。他们在以 往 往的生活中积累了这样...
篇八: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选汇编
数学教学论文 8 篇第一篇:
小学数学学生兴趣培养
一、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是其他自 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 因此, 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 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 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 处于 7~12 岁 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 在这一年龄阶段, 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果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 产生厌学心理, 就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 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门科学, 所以说,好的教育教学是会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增强的.
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 必须要实行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它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一致和协调,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 那么, 我们就必须必须遵循和执行一定的原则:
( 1)
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 要求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日 常活动中, 学习 兴趣是关键, 那么, 我们就需要以此为原则来不用该年龄阶段的知识去引 导学生的努力方向. 比如说, 现在小学阶段, 那些小学奥数比赛已经非常
流行了 . 这些所谓的奥数竞赛, 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阶段和知识结构,很多题目 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范围. 但这在校园里却是一种很普遍的风尚, 这种错误的风尚打击了 一大部分学生, 使他们发出“数学难”的呼声. 这样的学习榜样当然值得肯定, 但不适宜在推广而后实施,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 2)
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是为了 培养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来结合社会的生活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双重因素. 那么, 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知识结构, 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 主要是要联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到有挑战性, 又感觉到好玩和有成效. 这样,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中不但能学到一定的知识, 又有了 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 良好的基础, 是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 的的.
2. 所采取的方法
以根本原则为基础, 以具体措施为方法来有针对性地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
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从小学数学的教学学习 环境来说分成两个部分, 一是课堂教学, 二是课外思考和课外作业. 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
( 1)
每名 学生都积极参与
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要以所教知识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基础, 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 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 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 2)
不同的成功体验
让每一名 学生都有自 己对成功的体验, 老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区别对待, 并根据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 这样所有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数学这一学科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 所以说, 循序渐进、 激励优生和表扬后进生都是可行之策, 每一名 学生都会体验到自 己的成就感来获得喜悦之情,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3)
积极表扬和鼓励
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和争强好胜的特点以及荣誉感, 所以, 在教学的活动中, 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来加以表扬. 特别是, 在学生取得进步时, 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这样就会使得学生们不断保持学习兴趣.
( 4)
趣味性课堂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活动. 首先是重视直观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 “加减法” 的时候, 可以让同学们自 制一些小工具,这样课堂上玩耍的过程中就学会了 知识, 同时也使学生学习变得直观化和简单化. 其次, 我们教师在日 常的教学中, 尽量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场景引 入到课堂来,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 在中间穿插一些数学知识, 并通过模型、 实物等教具, 配合多媒体等教育设施, 形象而又直观地引 导学生去掌握新知识. 在课堂外, 应该:
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发展空间. 因为小学数学学科本身以理解为主, 只 要在课堂上真正理解消化了 , 我们可以适当地减少家庭作业. 毕竟在如此小的年纪
搞题海战术实在不是一件痛快的事. 为了 保持学生在课堂中的热情和兴趣, 尽量不要给学生的课外生活布下阴影. 课外作业以质量取胜.适量的人性的家庭作业能够使学生对数学这一重要学科保持持久的正面的重视. 所以我们在给小学生布置数学课外作业时, 必须对题量和题型做细致的考察. 归根到底, 作业的意义就是为了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而不是作为惩罚学生的硬性指标.
作者:
余明燕 工作单位:
广东省东莞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第二篇: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一、 教师应当接受专业的培训
教师通过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教学培训 , 更新教育观念, 改变教学方法, 从原本单纯的“教”, 变成与学生互动, 教学相长; 认真学习专业知识, 开阔视野, 提高自 己的业务能力。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 学生们学会了 某一种数学知识, 却没有学会学习的方法,更不会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只是为了 学习而学习, 为了 考试而学习。
这不但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反而抑制了 学生本身具备的能力, 堵死了 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道路。
而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在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 更能够发掘学生的潜力, 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 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 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教材展开。
教材也是连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纽带, 依据教材, 教师才能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虽然现在提倡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 然
而前提是要基于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
有些教师采取了 趣味的教学方法而使课堂热热闹闹, 却忽略了 教材中的内容, 学生学习轻松了 , 兴趣浓厚了 , 然而却没有学习到应该掌握的知识, 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吗? 熟悉教材中的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 并且还应该掌握一至六年级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师应当根据教材中的知识, 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把握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 标的基础上, 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 才能保证不“跑题”, 从而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上学到知识。
三、 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思维方式与心理情感
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 在学习数学时的表现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应当多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比如有些学生善于严密地思考, 在某一处数学知识上, 要把每一个点都想到, 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就是不会漏掉重要的信息, 但是, 却花费时间比较长, 教师就应当教该学生如何筛选数学知识中的重要信息, 忽略不重要的部分, 从而节约学习的时间。
而有些学生善于跳跃式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是速度快、 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强, 却容易因为马虎粗心犯下错误, 教师就应当引 导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
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 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 把学生喜欢的事物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到一起, 让学生在娱乐和游戏中学习, 这比单纯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四、 教师应当灵活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还无法总结出具体的学习方法, 而相对来
说, 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决定了 学生的学习模式, 合适的教学方法, 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而所谓合适的教学方法, 其真正的含义就是适合教师所教的学生的教学方法, 某一种学习方法对于某一个班级适合而对于另 一个班级就未必适合, 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使教学方法尽可能地适合大多数的学生, 而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 教师要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 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环境或者是专门针对这些学生制定适应于他们的教学方法。
对于教师来说, 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 教师不应当因为自 己教学方法的问题而造成某些学生学习方面的困难。教师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也应当符合这一要求。
五、 教师应当做好课外的工作
要想让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取得好的效果, 单纯地依靠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是完全不够的。
教师在教学之前就应做好准备工作。
教师应当在课外研究好教材中的内容, 明确教学目 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预测哪些知识是学生难以理解的, 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容易理解, 并认真写好教案设计。
在上课的时候会用到哪些教具, 教师也应当在课前准备好。
而在讲完一堂课之后, 教师应当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 及时了 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分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 哪些问题, 并且及时与学生交流, 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在课外做好这些工作就会减轻自 己和学生在上课时的负担, 学生们学习的时候也会很轻松。
从这一点来看, 教师的课外工作的重要性绝不亚于课上的工作。
六、 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教育科研
“开展教育科研是兴教、 兴校、 育人的根本保证。
” 教师不仅要善于教, 而且要善于研究教; 不仅要培养学生, 而且要通过科研, 培养自 己, 教研相长。
一方面, 教师研究的问题直接来自 教育教学实践,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服务的, 它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目 的性。
只有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教师的科研活动才有价值。
另 一方面, 教师的科研应体现在如何将已有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三, 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应是一名学习者。
首先,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学习者角色是一种自 主式的学习主体。
教育科研是一个不断发现、 探索、 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正是“学习” 的本质所在。
其次, 教师作为自 主式的学习者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的, 只有学习行为日 常化, 教师的科研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唯有如此, 教师才不是在自 己的领域里被动的工作, 而是主动地创造;他便不再是一支燃烧得什么也没有的蜡烛, 而是用科研不断照亮自 己前进的道路; 他便不再是一个只对教材做肤浅了 解、 按教案简单操作的工匠, 而是必然成为攀登教育科学艺术高峰的实践者。
七、 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对于任何一名 教师来说, 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把教学工作做得完美无缺, 都是在一次次地教学中不断地吸取教训、 总结经验, 教学能力才得以慢慢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总结出:
哪些经验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况, 哪些经验适用于哪种特殊情况。
有了 这些经验, 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 才更能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向。
在总结自 己经验的同
时, 也要借鉴其他教师的方法和经验, 尤其是那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取得过优秀教学成绩的教师, 他们身上着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作为一名 教师, 不但要教学生, 同时自 己也要不断学习、 反思, 这样才能够让自 己的教学能力不断进步, 让学生也跟着自 己一起进步。
新时期采取的素质教育, 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 为了 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小学数学教学也应当不断地进步,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 己的教学能力。
教师接受专业的培训、 认真研究教学资料; 丰富自 己的知识储备, 并且了 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做好课内和课外各方面的工作; 积极参加教育科研, 总结教学经验,从各个角度提高自 己的教学能力, 并且让这种教学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得以运用。
在教学中取得更显著的成就, 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为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基本的要求。
作者:
覃萍 工作单位:
广西壮族自 治区河池市东江镇永康逸夫中心小学
第三篇: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实践
一、 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是秉持“以人为本” 的基本设计思想来设计编排的, 其实现了 将数学知识点由难到易的排版, 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比如, 在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 就有 “制作年历” 和“校园设计” 这两个实践活动, 这两个实践活动能够锻炼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数学算法的要求上更是多样化,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学得的知识范围过于狭隘。
二、 教学实践的具体要求
1. 结合教材要求, 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教学安排
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
教师在教学中, 应当更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了 解学生的学习动向,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制订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的薄弱点, 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帮助学生完成小学数学学习。
比如, 在第二册数学实验教材中, 要求学生学会认识时间, 而一些学生在对时间的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在进行时间认识的教学前, 教师可以先问学生:
“同 学们知道现在是第几节课吗? ” 树立起学生的时间观念, 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时, 可以先讲解时针的转动规律, 接着介绍分针与秒针, 由难及易, 步步深入。
2. 将课堂作为教学实践基地,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数学的教学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 教师应当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 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学生学好小学数学的关键, 教师可以进行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教学, 结合教材要求, 开展一些与数学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 激发学...
推荐访问: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精选汇编 汇编 精选 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