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时代党民族理论政策4篇

新时代党民族理论政策4篇

时间:2022-08-26 13:35:03 来源:网友投稿

新时代党民族理论政策4篇新时代党民族理论政策 88论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理论周翠翠(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摘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平等团结是我们国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党民族理论政策4篇,供大家参考。

新时代党民族理论政策4篇

篇一:新时代党民族理论政策

8论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理论周翠翠(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摘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平等团结是我们国家的一大特色,也是我们国家的一大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各项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我国的民族工作中也呈现出一些新矛盾、新问题,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族团结的新论断、新观念,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理论,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新时代下追溯习近平民族团结理论的理论渊源,探究其深刻内涵,对我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有着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民族团结问题关系到我国各民族的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治国理政之大事。习总书记非常重视民族团结工作,他指出,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他多次赴偏远的各民族地区考察有关民族问题,召开一系列民族工作会议,发表一系列有关民族工作的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如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等新理念,既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新形势下做好中国特色民族团结工作的理论支撑和自信。一、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理论的理论基础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理论同样是在立足当前的客观现实、汲取前人的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一)马恩经典作家的民族团结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民族团结问题,最先提出了无产阶级的民族团结理论。他们认为,建立在各民族无产者之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民族大团结是实现民族解放的必然选择,倡议世界上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共同反对民族差别和偏见、消灭民族剥削和压迫,为此,他们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最终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列宁结合俄国的革命状况和历史现实继承并发展了马恩的民族平等、团结理论,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团结思想。当时沙皇专制独裁统治下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使民族矛盾加剧,列宁认识到民族压迫越严重,各民族的无产者就越是要紧密地团结起来,倘若没有广大无产者的团结,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就无法取得胜利。为发动被压迫的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共同反对民族剥削,他发出了“世界上所有无产者都与被压迫民族团结在一起!”的口号,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解放所有无产阶级和受剥削的民族而不懈努力。此外,他还主张各民族发展生产为实现民族平等团结提供物质基础,这些都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二)我国历代主要领导人的民族团结思想我国历代领导人汲取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团结思想,并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审时度势地提出了符合我国民族特点的民族团结思想: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汲取了马恩经典作家民族团结思想的成分,基于我国民族基本特点,分析了我国民族问题的诸多因素,认为民族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民族剥削,要打破不平等的民族剥削制度,建立平等和谐的民族关系,搞好民族团结工作。他还依据具体国情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定民族政策法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等措施,认为“我们要和各民族讲团结,不论大的民族、小的民族都要团结”,各民族团结不仅是政治上的团结还应该是经济上的团结。总之,搞好民族平等团结、搞好民族关系才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邓小平同志沿用发展了毛泽东民族团结理论,并提理论前沿 南方论刊·2020 年第 3 期

 9 9出一些精辟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建国初期,影响民族团结的主要不利因素是汉族沙文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因此消除民族隔阂是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我国工作重心的转移,民族工作也更加重视经济建设与发展,邓小平认为要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才能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等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此外,他还提出促进民族团结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立新型民族关系等思想。江泽民同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想,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他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康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关键环节,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繁荣是避免全国出现动荡局面的重要因素,并把“两个离不开”思想拓展为“三个离不开”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一思想对加强民族关系、增进民族团结意义重大。胡锦涛同志在新世纪新阶段为民族事业的新进展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他强调,民族团结任何时候都是我国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并在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两个共同”思想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为祖国发展提出了希冀。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民族工作,为处理和巩固新型民族关系提出了“三和”思想即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这为习近平新时代的民族团结思想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团结思想崇尚和平、追求统一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优良传统,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始终和衷共济、共同奋斗,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铸就了可贵的民族团结精神。特别是近代以后,在同我们共同的敌人的角逐抗争中,各族人民患难与共、同心同向、携手共进,始终发扬这种伟大的团结精神,使团结统一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为全社会所认可。习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并挖掘其时代价值,为其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因此,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团结思想为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理论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二、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理论的科学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对民族工作考察、调研、讲话,对民族团结做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民族团结是各民族最高利益”等生动形象的定位,立意高远、视野宽广,并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作出了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理论的科学内涵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目标引领: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也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目标引领。习总书记从我国历史与现实出发,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具体阐述了中国梦与民族梦的关系,把中国梦的实现与民族团结创造性地联结在一起。习总书记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指出,“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从而把民族的发展繁荣融入到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去。2015 年习总书记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团时提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个成员的团结奋斗。他还强调,实现中国梦是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中国梦是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的团结之梦,既赋予民族团结鲜明的目标指向,又紧密结合民族工作的主题,使民族团结具有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二)思想根基:五个认同团结的核心与实质是认同,搞好民族团结工作,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意味着民族团结不仅要在行动上积极,更要在思想上认同。2014 年 5 月,习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座谈会上首次提出民族工作的“四个认同”,随后在 2015 年 8 月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对“四个认同”进行了补充,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并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完善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形成了“五个认同”理论,丰富了各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五个认同”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是牢记我们的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共同利益,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是骨肉同胞情感相依的基础;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把各民族自身利益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联系在一起,树立各民族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中华儿女民族情怀的归宿;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的灵魂与根基,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是坚持党是一切民族工作和国家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政治保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坚持“四个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方针政策,是增进民族团结的旗帜。(三)制度支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

 10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团结各族人民的有效制度支撑。自 1980 年党和国家提出民族区域自治以来,我国据此开展民族工作并不断完善,不但使我国民族分布现状和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结合起来,而且用中国方式解决了不少民族问题,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权益,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治理方式的一次伟大创新。新时代,我国继续坚持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肯定这一制度的重要作用,他在 2014 年 9 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这“两个结合”既把民族团结的一般共性与自治地方个别特性结合起来,又考虑到这一制度覆盖的全面性和广泛性。正因为该制度具有优越性,“台独”“藏独”“疆独”等一些制造民族分裂、破坏国家统一的势力无法得逞,我们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使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各族人民心中茁壮成长。(四)政治保障: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也是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最为关键的经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起,就带领全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从红军长征到推翻三座大山,从建立新中国到赶上百年机遇,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把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团结作为工作重心,与各族人民在相互扶持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能力,就没有现在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如今,虽然时代变化了,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依然没有改变并更加受到重视,习总书记非常重视党的领导作用并将其放在民族工作的核心位置,在 2014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是有充分保障的。”此外,他还提出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并对民族地区的好干部标准作出明确要求,并多次强调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让党的旗帜在每一个基层阵地上都高高飘扬起来等。这些都彰显了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中党的领导的优越性。三、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理论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理论是在继承我国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立足我国多民族统一的现实国情,憧憬和谐繁荣的美好未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既高瞻远瞩又立意深刻,符合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一)理论价值习近平民族团结理论是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对新时代民族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还有待成熟,但已经显示出极大的理论价值。首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习近平民族团结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它是在长期民族工作中不断实践探索、积累经验而形成的新观点、新理念、新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历代领导人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把民族团结思想推向新境界,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其次,有助于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和平和谐和睦,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习近平的民族团结理论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民族实现全面小康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汇集起磅礴的智慧与力量。最后,为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理论支撑。民族团结是有效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的关键,发展新型民族关系需要结合现实不断与时俱进,用创新性、科学性的思想理论作指导。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理论使各族人民加深了其对民族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凝聚各民族人民间的向心力,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提供新思路。(二)实践价值习近平民族团结理论在新形势下坚持问题导向,在民族工作中不断发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具有科学的实践价值。首先,巩固并发展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建国以来我国民族关系虽然总体上比较和谐,但新形势下民族工作依然面临“五个并存”的挑战,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良性发展,习总书记提出了“五个认同”的思想基础,使新时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了高度和深度,使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全心全意地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了民族关系发展的新境界。其次,为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习总书记在国家治理的角度对民族团结方...

篇二:新时代党民族理论政策

古 大 学学 报 ( 哲学 社会 科 学版)1 0 9 9年 第 1 期新 民 主 主 义 革命 时 期 中 国 共产 党的民 族 理 论 与 民 族 政 策 的 发 展明 月(内蒙古 大 学马列 主义 教学 部)中 国 共 产党在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时期的 民族 理 论与政 策.同其 它 革 命 理 论 一 样.经 历 了 长期的实 践 与 探 索。建党初期提出的 民 族 白决 主 张,既 起到 了 唤 醒 少 数 民 族 觉 醒 的 作 用.也 反 映 了 简 单 效 仿 苏联 的 情 况.第二 次国 内革 命 战 争 时 期.对 民 族问题的认 识 日 益深 刻,提 出 民 族 自 决 包括独 立、联 邦、区 域 自 治 三 种形 式。抗战时期.根 据形势 的 发 展 变 化,号 召 各 民 族团 结 一 致,反 对分 裂,基本上 放弃有 分 离 权 的 联 邦制,而 主 张并实 行 民 族 区域 自 洽。解 放 战 争 时 期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的 建立从 理 论 和 实 践上最 终 确 立民 族 区 域 自 治为 解 决 我 国 民 族 问题 的 基 木政 策 和 政 治 制度。主张 各 民族 一律平等,反 对 民 族 歧视和 民 族 压迫,是 马克思 主 义 民 族理 论 的 基 本 原则,也 是 中 国 共 产 党 处 理 我 国 民 族问 题 的基 本 原 则。我 国 是一 个 多 民 族 国 家,解 决 国 内 民 族 问题是中 国 革 命 的重 要任务 之一。巾国 共 产党为推翻 民族压 迫 制 度,正 确解 决 我 国 民 族问 题,在领 导 新 民主 主 义 革 命 的 整个 历史时 期,把 马 克 思 主 义 民 族 理 论运用于 我 国 革 命 和 民 族 问题 的具 体 实 际,最 终确 立 了民 族 区 域 自 治 这 一 适 合 我 国国 情 的,解 决 民 族 问题的 基 本政策和 重 要政治制 度。中 国 共 产党在 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时 期,对 我 国 民 族 问题 的 认 识 及 其 理 论与政 策 的 逐 步 完善,同其 他 一 系列 革命 理 论一 样,都根 据 我国 的 实际 和 革 命 形势、革 命 总 任务 的 客 观 要 求,经 历 了 长 期 的 实 践与 探 索过 程。对 于 这 个 问题,迄今 已 有 不少同志 进行了研 究,取 得 了一定的 成 果。但 有 的 观点 尚存 在 偏 颇 之 处。主 要表 现在 两 个 方 面。一是 有一的观 点认 为,中国共 产党 在 民主 革命时 期 各个 阶段 中 提出 的民 族理 论 与 政 策,无 论 从 理 论 上还 是 实 践.仁 都 是正 确 的和 完 备 的。这 种观 点 没 有 看到 中国 共产党对 民族 问题 的 长 期探 索和 逐 步完 善 过 程,不 符 合 历史 事实。另一 种 观 点 则认为,中共 六届六 中 全 会提出 的 民 族 区 域 自 治政策 是 正 确 的,而在此之 前 所 主张 的 民族 自 决 权、联 邦 制,完 全不 适合 我 国 国 情。这 种观点 没 有 注意 到 我 国 革 命 的不同 阶 段 的 特点和 不 断 发 展 变 化 的形 势,也 不 符 合 历史 事实。为此,笔 者 就 中 国共 产 党 的 民族理论 与 政策 的 形 成、发 展问 题,提 出 个 人 意 见。

 中 国 共产党 建 党初 期,我 国 正处于 军阀 把持 和 割 据 的 局面。帝 国 主 义列强 利 用 封 建 军阀,造 成军阀势 力 之 下 有 名 无 实 的 统 一 政 府,以 此 作 为 他 们 统 治 中国 的 工具。被各 个帝 国 主义 操 纵的 各 派军 阀 则在割 据 式 的 联 省自治 和 武 力 统 一全国 的 口 号下,谋 求 帝 国 主 义 列强 的 支持,彼 此 混战不 已。而 处于 边疆 的 蒙 古、西 藏、新疆 等 少 数 民 族聚居 区,由 于 长 期 的 历史 原因,经 济 远远 落 后 于 内 地,还 基 本 上 停 滞在 粗 放 的 游 牧 与农 耕经 济 状 态 之中。在 这 种 形 势 下,19 2 2 年 7月中 国共 产党 第二次全国 代 表 大 会 宣 言 认 为:如 果 将 少 数 民 族“强 其 统 一 于 中 国 本 部 还 不能 统 一 的 武 人 政 治之下,结 果 只 有扩大 军阀 的 地 盘,阻 碍蒙 古 等民 族自 决自 治的进 步,并 且对 于 本部 人 民 没 有 丝 毫 利益 ”,因 此应该“依经 济 不 同 的 原则,一 方 面 免 除军 阀 势 力 的 膨 胀,一 方 面又 尊 重边疆 人民 的 自 主,促 成 蒙 古、西藏、回 疆三 自 治邦,再联 合成 立 中 华 联 邦 共 和 国,才 是真正 民主主 义 的 统一。”① 这 就是说,统一 中 国本 部与 建 立少 数 民 族自 治 邦 的 斗争 并 行,在 斗争 胜 利 之后,再实 行全国范围联邦式 的大 一统。192 3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 第 三 次 全 国代表 大会 通过 的 《 中 国 共产 党 党 纲 草案 》 又进 一 步提 出尊 重 少 数 民 族 的 自 决 权 问 题:“西 藏、蒙 古、新疆、青 海 和 中 国 本部 发 生 关 系 由 各 该 地民 族自决。”②中 国共产党 第 二次 全 国 代表 大 会 宣 言 和 第 三 次 全 国 代 表大 会 党纲草案反映 出,中 国 共产党 建立 伊始,就 坚 持 了 与 剥削 阶 级根 本 对立的 民 族观,明确表 示 承认 少 数 民 族 的 自决权。这充 分 体现 了 中 国 共产党 对 民 族 压迫 的 最 彻 底 的 反 对,体现 了与 历代 反动统治 者 的 鲜明 区 别。在 当时 的 历史条 件 和 政 治 背景 下,运 用 马 克 思 主 义 民 族理 论,强调 民 族自 决 权,无疑对 促进我 国 少 数 民 族 的 觉 醒 有 着重 要 的 意 义。中国共 产 党 的早 期 民 族政 策第 一次 把 马 克 思 主 义 民 族理 论引 人 我 国政 治 生 活,给 各 族 人民 提供 了 摆 脱 民 族 压迫 的 崭 新道路。这 是 中 国 共 产 党 运用马 克 思主 义 民 族理论解 决我 国 革命中 的 民 族问题 的 尝试,是 一 个成 功 的 开 端,具 有 重 要 的历 史 意 义。中 国共 产党在建 党 初期 提 出 以 联 邦 制 解 决我 国 的 民族 问题,主 要 是 针 对 军 阀 割 据 和 我 国少 数 民 族 的 情 况,同 时 也 由于 受 到 苏 联 的 影 响.苏 联 也 是 一个多 民族 国 家,在 沙 俄时 期,备民族遭 受 深 重 的民 族 压 迫。1 9 1 7 年二 月 革 命后,沙 皇 统 治土 崩 瓦 解,许多 民 族 实 际 上 已 经 处于 分 离 状 态,在 边疆地区 成 立 了不 少资 产阶 级 民 族 小 国。为使俄 国 各 民 族 重 新 统 一起来,以列 宁 为 首 的 布 尔 什 维 克 党 坚 持 民族 自决权,提 出“所 谓 民族 自 决,就是 民 族 脱离 异族 集 体 的国家 分 高 就 是 成立独立 的民 族 国家”③,紧接 着在 十 月革命 后 各 边疆 地 区 建 立 革 命 政权 的基 础 上,根 据 民 族 自 决 权 的 原 则,实行 联 邦 制,成立 了苏 维 埃 社会 主 义联 盟。实 践证明 联邦制是“把 俄 国 各 民 族 最 牢 固 地联合成 一 个 统一 的、民 主的 和 集 中 的 苏 维 埃 国 家 的最 可 靠 的步①《 中 国 共 产 党第 二 次 全 国大 会 宣 言 》,《中国现代史教 学 参考 资 料》,第 二集,第 3 3 页。②《中 国共产 党第二次 至 第六次 全 国 代表 大 会 文件 汇 编》,第 5 6 页。③《 列宁 选 集 》,第 二 卷,第 二 版;第 5 0 9 页。

 骤。”① 在十 月 革 命 影 响 下 刚刚 建 立 起来 的 中 国共 产党,学 习 苏 联 的 经验,同 样 提 出 用民 族自 决和 联 邦制 来 解 决我国的 民族问 题,这在 当 时 条件 下 是 自 然 的 事情。列 宁 在当时历 史 条 件 下,把 民 族 自决 权解 释 为 民 族 自由 分 离 权,主 要 是 针 对苏 联 的 国情而言 的。联 邦 国家 的苏 联“每一 共 和 国 均 有自 由 退 出联 盟 之 权”( ( (苏 联 宪 法 》 ),这 个 理 论与 政策固 然 促进 了苏 联 的统 一,但 它是 基 于 苏联 的 具体国 情 的,并 非 适 用 于 一 切 国 度。因 为从 无 产 阶 级 革 命 的 长 远 利益来看,单 一 自治制 的 集 中 统 一 国家 更适 应社会 化 大生 产 的 需 要,有利 于社 会 经 济 的 发 展 和 各 民 族 的团 结 合作。因 此,在 苏 联实行联邦 制 的 同 时,列 宁 又严 肃指出: “当然,马 克 思 主 义 者 是反对 联邦 制和分权制 的,在 其 他 条件相 同 的 情 况 下,觉悟 的 无产 阶 级 总 是 坚 持 建 立 更 大 的国家”②, “联 邦 制 共 和 国 是 一 种 例 外 ”③。显 然,列 宁 主张 运 用民 族 自决权和联邦 制来 解决 民族问 题,决 不 是 要把, 一 个原 来集 中 统 一 的 大 国 人 为 地 分 离 成 几个 小 国,而 是 要针对 民 族 问题 的 具 休情 况,从根 本 上贯 彻 和实现 马 克 思主 义 的民 族 平 等 原则。所 以 马克思 主 义 者 运 用民 族自 决权 的 核 心 就是要 实 现民族 平等原 则,采取 的 具体 形 式则应 当 根 据 本 国 的 国 情 和 民 族 问题 的 实 际 情 况 而 定。我国 的 国 情 和 民 族 问 题,与 苏联 很 不 相 同。我 国 少数 民 族 只 占全国 人 口 的 百 分 之 几,而汉 族占 全国 人 口 的 百 分 之 九十 以上。民 族分 布 的 特 点是,各 民 族 大 杂居,小 聚 居,交 错 居住,即 各 民 族 都 有 大 小 不 等 的 聚 居区,同时汉族 与少 数 民 族 之 间,各少 数 民 族 之 间 相 互 杂 居。汉 族主 要 居住 内 地、东南 沿 海和 松 辽 平原,在各 少 数 民 族地 区 也 都 有 一 定 数 量 的 汉族居住,甚 至在一些少 数 民 族地 区,如 内蒙、宁夏、广 西 等 地,汉族人 口 还 占 多 数。各 少 数 民 族 主 要 居 住在边 疆地 区,但在 内 地、东 南 沿 海 和 松 辽 平 原 的 汉族地 区 也 有 人 口 不 等 的 少 数 民 族 聚 居 区,并. 巨 还 有一千 多 万 少数 民 族 杂居 和 散 居 在全国城 乡各 地。在 长 期 的 历 史过 程 中,汉 族与少 数 民族在 政 治、经济、文 化各 方 面 密 切 联 系,互 相 影 响,形 成 了 相 依 为 命,不 可 分 割 的 关 系。历史上各 民 族之 间 虽 然 也 曾多次 出 现过 纷 争离 乱 的 局 面,但 那 只 是 相 对 短暂 的现 象,而 统 一始 终是 我国 历史 发 展的主 流,全国 大一统 的 清 王 朝就 是这 一发 展 的 结果。我 国 几千 年 的 历史,是各族人 民 共 同 缔造 的 历史,是 各 族 人民 相 互 往 来和 相 互 合 作 的 历 史。所 以 从 历史上 看,我国 各 民族之 间 的凝聚 力 远远 大 于 分离倾 向,巩 固 的 统 一 是 历史发 展 的 必然趋 势。近 代 以 后,我 国各民族 同 时 遭受 帝国 主 义 列 强 的侵 略 和 压 迫,帝 国 主 义者时刻 都在策 划 瓜分 中 国 的阴 谋。在这种 情 况下,强调 民 族的 自 由 分 离 权,很 可 能 会 被 帝 国 主 义者 利 用来 作为 他 们实现 瓜 分 中国 的手 段。例如,1 9 1 2 年 英国侵略者帮 助 逃 亡 印 度 的达 赖 十 三世 返 回西 藏,曾 利 用他 在 西 藏 进行所 谓 独 立 运 动。在此同 一 时期,沙 俄大 肆 侵 略 外蒙 古,并 制 造 外 蒙 古 的“独立”。1 9 23 年,英帝 国 主 义 还 在 我 国 新 疆 策 动大伊斯兰 主 义 分子 萨 比 提 大毛 拉在喀 什成 立“东 土 耳 其斯 坦伊斯兰 共和 国”。所 以 根 据我 国 面 对 帝国 主 义 加 紧 进 行 分 裂 的 阴谋和 民 族 问 题 的 具体实 际,自 治制 更适 合我 国 的 国 情。当 然,在 帝 国 主 义 和封 建 军 阀 压 迫下 的 中 国,少 数 民族 实 行 自 治,在事 实 上 是根本 做不 到 的。中 国 共 产 党 提出 民 族 自 决 权,其 主 要 目的是反 对 帝 国 主 义 和封建军阀,唤 起 少 数 民 族 的 觉 醒。我 们 既 要 看 到 民 族 自 决 权 这 一主 张 在革命 中 产生 的 不可 低 估 的 积①《列宁 选 集》,第 三 卷,第 一 版,第 4 ” 页。②《列 宁 全 集》,第 二十卷,第 2 9 页。③《列 宁 全 集》,第 二 十 五 卷,第 4 3 3 页。

 极 作 用,同 时也应 看 到 把 民族 自决 权简 单 理解 为 民 族自 由分 禽 权 因 而 不适 合于 我 国 国 情 的悄 况。当 时 的 中 国 共产 党 还是 幼 年 的 党,对 我 国 革 命 和 民 族 问 题 的 认 识,只 是 刚刚开 始。有简单效仿苏联 的经验 和模式 的 一 面,更 有 积 极 探 索 的 一 面。应 当 肯 定 这 种探 索,它 是 中 国 共产党 运 用马 克 思主义 民 族 理 论 认 识 和 处 理 我 国 民 族 问 题 的 良 好开端。二大 革命失 败以后,国 民 党 蒋介 石 政府 承 袭 北 洋 军 阀的 反动统治,仍然对 少 数 民 族实行 压迫 和剥削。他 们 甚 至 否 认 我 国 多 民 族 的 存在,直 至 1 9 4 3 年 以 蒋介 石 名 义 发 表 的 《 中 国 之 命运 》 一书,还 在 宣传 中 国 只 有 一个“国 族”,汉 族 以 外 的 各 少 数 民 族只是同一个“宗 族”的大 小 分支。以 此 编 造 中华 民 族 为单 一 民 族,鼓 吹大汉 族 主 义。除此 之 外,国 民 党蒋介石 政 府又 在内 蒙 古地 区 设 立 行 省,使内 蒙古 民 族 长 期 聚 居 的 共 同 区 域 四 分 五 裂,进 而 实 行 经 济 掠夺。针 对国 民 党 蒋 介 石 政 府 的 大汉族 主 义 民 族 压迫 制度,中 国共 产党继续 坚 持 民 族自 决 权。1 9 2 8 年 中 国 共 产 党第 六 次 全国 代表 大 会《 政 治 决 议 案 》 和 1 9 3。

 年 《 中 国共 产 党 对 目 前时 局 的宣言 》 强调: “统 一 中 国,承 认民 族 自 决 权”,“承认国内 各 民 族 之 完 全 自 决 权。”1 9 3 1 年《 中 华 苏 维 埃 共 和 国宪 法大 纲 》 规 定: “蒙、回、藏、...

篇三:新时代党民族理论政策

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相关学习材料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相关学习材料

  就是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事业中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具体经验主要有:

 第一、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问题,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处理好民族问题。

 第二,始终如一地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坚持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

 第三,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生产力,这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使各民族实现现代发展,达到共同繁荣。

  第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和科技人才。

 第五,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做好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工作,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关系。

 第六,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并结合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使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和文化观。

 第七,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体系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民族发展的规律,并形成自己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

 19 世纪 40 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自己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树立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重视和研究了民族问题规律。

 到 19 世纪 40 年代末至 60 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深入发展,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解放运动兴起,欧洲和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也随之高涨。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

 19 世纪 70 年代到 90 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马克思恩格斯以极大的精力技人理论研究,他们广泛收集并研究了近代民族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索了无产阶级革命战争与被压迫民族解放的关系、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建国问题。

 提出无产阶级应建立尽可能大的民主集中制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共和国原则;并对联邦制提出原则上反对,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的思

 想。对民族自决、民族平等、各民族自由联合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理论观点进行深刻、全面论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完全形成并成熟起来。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诞生是时代的需要,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就其条件而言,主要有:

  第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论基础。

 第二,近代积累的民族学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的知识基础。

 第三,民族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列宁、斯大林对民族理论的发展

 一、列宁主义民族理论思想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时代。1917 年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世界革命中心转移到俄国。

 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面对的是沙皇俄国这个靠侵略扩张建立起来的、地跨欧亚两洲、拥有 130 多个非俄罗斯民族的殖民帝国的现实。这时俄国的民族问题是在反对沙皇政府的民族压迫,反对世界战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维护新生政权、维护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统一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民族问题。

 列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俄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俄国的民族问题。

 首先,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经济基础实力增强,民族工业开始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与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利益发生尖锐冲突。

 其次,无产阶级成长壮大,各国共产党纷纷建立,这成为十月革命后一些落后国家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根本变化。

 第三,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空前增多,阶级斗争意识逐步增强。

 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其基本思想是:

 第一,历史、具体地分析和认识民族现象,认为"祖国,民族--这是历史的范围"。

 第二,论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内容。

 第三,提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革命的纲领,民族殖民地革命学说的完整体系。

 第四,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关于建立统一而不可分的民主共和国,各地区有完全的自治权的思想。

 第五,提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的,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各民族的特殊性,采取特殊的民族政策,帮助那些后进民族越过资本主义阶级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第六,坚决反对民族主义、分离主义倾向,坚决反对大国沙文主义。

 二、斯大林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贡献

 十月革命前后,尤其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

 ---东欧民族运动和西欧民族运动的区别。

 ---民族问题是革命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总结了列宁的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帮助落后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

 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落后民族发展语言文字,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提出许多政策,丰富了马列主义民族理论。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体系,其基本内容主要有:

 一、民族概念、民族基本特征古今中外人们都曾对民族从语言、地域、血缘、习俗、宗教、体质特点上,作过一定的研究。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民族语言、是指一个民族在交往联系中所使用的共同语言,它是民族最外露的一个特征。

 共同地域,指一个民族共同居住、生活和生产的地区,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这是民族形成的客观基础。

 共同经济生活,指民族经济上些联系性和经济类型。

 共同心理素质,指民族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作用于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现象。

 民族的四个特征,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制约。这四个特征是在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是从物质、经济和文化要素方面提示了民族的本质属性。

 二、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类之初并没有民族,民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完成了三次大分工,终于促使氏族解体、民族形成。

 民族形成后,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素质提高、民族特征发展、社会结构变化及历史类型演进,则表明民族不断摆脱落后状态向发达状态的发展。民族发展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程度"。

 地理环境与民族发展关系密切,自然环境条件,如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民族经济增长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

 民族的发展还需要其政治文明、民族关系协调发展。

 民族精神文化同样是民族发展的一个内容,其实质是民族精神。

 民族的发展还体现在人口规模和不断提高的人口素质上。

 简而言之,唯物史观认为民族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有自己的规律并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

 民族的发展变化,又会影响社会的发展。民族作为社会历史现象,有产生、发展就必然有其消亡过程。

 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民族消亡是指全世界所有民族的民族特征、差异消失,实现民族大融合

 民族消亡前,始终存在着民族融合因素。

 民族作为历史范畴,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确立时期,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以后逐步地最终消亡。这是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民族问题,一般指民族间的矛盾问额,主表现于政治、经济、文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贯穿于民族存在发展的全过程。

 民族问题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其内容性质不同。

 民族问题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民族差别的存在。

 民族问题还有其社会根源,主要指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

 争取民族独立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民族问题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

 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建立民族国家、统一国内市场,使资本主义获得完全胜利,促使民族意识觉醒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仍然长期存在

 民族问题就主要表现为后进民族要求发展经济文化的问题,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发展问题的一部分。

 四、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马克思主义还坚持辩证地看待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认为它们既相联系又相区别。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是由阶级组成的

 作为民族,即作为属于一定的民族,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化、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的劳动者受压迫。就是说被压迫民族人民往往遭受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阶级消亡后民族才消亡,所以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存在的时间更长。

 五、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革命中首先提出的,但是资产阶级建立的国家都存在民族压迫,可见其"民族平等"之虚伪。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赋予民族平等真实的彻底革命内容,并把它作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含义是:

 第一、主张一切民族平等。认为民族只有大小和先进后进之分,绝无优劣之分,各民族都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应该一律平等。国内各民族、世界各民族都应平等。

 第二,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即在国家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一律平等。反对任何民族特权,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第三,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前提条件。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要消灭民族的〈和政治上的)压迫是不可能。为此必须消灭阶级,也就是说,要实行社会主义。

 第四,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要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使他们充分享受法律赋予的平等权利。

 马克思主义坚持民族平等,是为了达到各民族的团结,去战胜资本主义,完成无产价级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民族团结其含义是

 第一,坚持各民族无产阶级的团结,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只有以"工人兄弟联盟来对抗各民资产阶级兄弟联盟",才能战胜资本主义。

 第二,坚持各民族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团结,即:"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十月革命后,这成为国际间民族团结的中心内容。

 第三、在多民族国家里,要求各民族团结、联合起来。列宁指出"各民族的工人在统一的无产阶级组织,如政治组织、工会组织、合作社和教育组织中融合起来咐,"使各民族工人为统一的共同工作而团结起来,联合起来,融合起来。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和保障。

 六、坚持民族自主原则处理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坚持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处理自己民族事务。但采取何政治方式,则要依据各民族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基本国情。

 马克思主义主张民族自决权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坚持民族自决权是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斗争武器,是根据民族解放运动日益兴起的事实,纳入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中的。

 第二,坚持民族自决权的目的不是为了走向分裂,而是实现新的联合。

 第三,坚持民族自决权,应根据不同民族、国家的具体历史条件来决定,它要服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普遍原则。

 建立多民族的民主国家,充分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保障各民族的特殊利益要求,保障国家的统一发展。

 七、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正确看待民族和处理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坚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民族和民族问题。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作为人们共同体,即是相对稳定的,又适应社会历史发展要求发展变化,而出现了不同历史类型的民族和同一类型不同发展程度的民族。

 总之,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辩证法,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民族和民族问题,分析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历史过程性,提供了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

 第二章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实践

 一、党的民族纲领

 党的民族纲领,就是指党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制定的解决民族问题总原则和行动的指南。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就其基本内容而言经历了:

 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反对民族压迫,实行民族自决和联邦制。

 建立单一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坚持和完善民族...

篇四:新时代党民族理论政策

新时代人大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日期:202X-X-X 汇报人:XXX

 前 言

 1 1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目 录2 2坚持党对人大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3 3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 4坚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5 5坚持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6 6坚持加强人大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

 PART 01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深刻把握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积累的宝贵经验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01

 深刻把握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处的历史方位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01

 深刻把握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面临的重要使命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01

 深刻把握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面临的重要使命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01

 PART 02坚持党对人大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认真履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主体责任人大民族工作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得到贯彻落实。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集体研究和科学决策,日常工作及时请示报告,重大事项和专项工作专题请示汇报,自觉把党的领导贯穿人大民族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坚持党对人大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02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坚持党对人大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02

 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此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等重点任务及政策举措,认真做好立法、监督、代表、对外交流等工作,持续推动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坚持党对人大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02

 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ART 03

 推动加强中华民族史研究宣传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准确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脉络,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准确认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切实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警惕和防范西方民族理论、民族主义思潮歪曲或解构中华民族发展历史,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03

 推动在各族群众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觉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赓续精神血脉。推动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和常态化工作机制,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推动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意义,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推动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03

 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实际,推动完善政策举措,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从就业、就学、安居等方面,推动有关政策举措与时俱进调整完善,引导鼓励人口双向迁移流动,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不断拓展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完善促进各民族群众融入城市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体系,合理照顾民族风俗习惯,坚决纠正针对任何特定民族身份的歧视性行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有效开展,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03

 PART 04坚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 一 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推动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推动民族地区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形成发展新格局,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新路。坚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04

 第 二 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动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补齐就业、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短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改善边境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04

 第 三 创新民族地区发展理念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原则,推动民族工作正确处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实际,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项,推动制定和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坚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04

 PART 05坚持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

 一、加快完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坚持以宪法为根本,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全面检视民族法治建设方面的短板弱项,有序推进涉民族事务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等工作,将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维护民族团结的各项要求融入国家整个法治体系之中。加强与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协同配合,推进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以高质量的备案审查工作推动健全完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坚持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05

 二、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加强民族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推动严格执法,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工作中,坚决杜绝“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一般性社会事务工作简单归结为民族工作,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民事刑事问题简单归结为民族问题,把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一般矛盾纠纷简单归结为民族矛盾”的倾向和现象。坚持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05

 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针对美西方在涉疆涉藏等所谓“民族问题”上打法律牌,打着民族、宗教、人权的幌子对我们大肆遏制打压的严峻形势,坚持从维护 国家 主权、安全和核心利益出发,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推动开展相关立法、修法工作,丰富法律斗争工具箱,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反对民族分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供有力法律武器。坚持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05

 PART 06坚持加强人大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

 在政治上清醒坚定坚持加强人大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06

 在业务上勤学精通民族工作政策性强,随着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推进和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健全民族法律法规体系、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人大民族工作干部要有适应新形势、胜任新任务的真本领。立足岗位职责,在干中学、学中干,认真学习做好新时代人大民族工作各方面基础性知识,学习做好本职工作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完善履职尽责必备的知识体系,特别是深入研究民族工作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总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和宝贵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民族工作法律法规建设,不断提高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坚持加强人大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06

 在业务上勤学精通民族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依靠好干部、好作风来推进和落实。坚持走群众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人大民族工作干部要坚守初心使命,永远保持对各族群众真挚的情感,用细致扎实的工作温暖人心、凝聚人心、争取人心。积极了解和回应各族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帮助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各族群众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加强人大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06

 推进新时代人大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日期:202X-X-X 汇报人:XXX

推荐访问:新时代党民族理论政策 新时代 民族 理论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