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把握总体,加强分析,提高预算执行(全文),供大家参考。
把握总体 加强分析 提高预算执行 审计工作质量和报告水平
——2005 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特点概述
预算执行审计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 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
自 1995 年审计法实施以来, 审计署已连续 11 年开展了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在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促进廉政建设、 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揭露和查处了预算执行中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 促进规范了预算管理; 二是真实反映了 预算执行的客观情况, 为人大、 政府加强预算监督和管理提供了 依据; 三是促进了各部门依法理财、 依法行政, 推动了财政体制改革。
据统计, 1996 年以来, 全国各级审计机关通过预算执行审计, 共查出违规问题金额 12989. 2 亿元, 发现经济犯罪案件线索 1196件。
审计处理后, 已上交财政 1293 亿元, 减少财政拨款和补贴 69. 5 亿元。
通过对审计情况的研究分析, 审计署提出的规范银行开户、 整顿会计秩序、 细化预算管理、 推行部门预算、 改革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规范政府外债收支管理等建议被采纳后,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预算执行审计作为审计机关为财政经济工作服务的重要载体, 已经成为政府加强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成为人大监督财政收支的重要依据。
一年一度的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今年 6 月 27 日, 李金华审计长受国务院委托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作了《关于 2005 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的审计工作报告》 。
与往年相比, 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在体例和内容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 特色十分突出, 体现了审计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一、 重点报告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今年 2 月 28 日,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 胡锦涛主席签署第 48 号主席令予以公布, 自 2006
年 6 月 1 日起施行。
审计法的这次修订是对原审计法施行 11 年来审计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
修订后的审计法是一部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和审计工作发展需要, 有利于加强审计监督、 规范审计行为, 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法律。
她在继续保留关于“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规定的同时, 特别规定:
“审计工作报告应当重点报告对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 。
这样做, 可以使审计工作报告更加集中全面地反映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有利于人大及其常委会更好地履行预算审查职责和监督政府预算执行的职责, 维护预算的法律严肃性。
正是根据这一规定, 今年的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重点报告了中央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对金融、 企业、 经济责任等其他审计情况, 报告中提到了, 但不是作为重点内容反映的。
金融、 企业和经济责任审计情况不作为审计工作报告的重点内容反映,并不表明这三个方面不是审计监督的重点领域。
实际上, 按照法律规定, 近年来审计机关在对金融、 企业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方面不断加大审计力度, 取得了明显成效。
去年审计署组织开展了对中国农业银行 2004 年度资产负债损益情况和11 户中央管理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 这些审计的有关情况将通过审计结果公告形式向社会公布。
财政审计、 金融审计、 企业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构成了 审计工作“3+1” 的基本格局。
按照新修订的审计法的规定, 这四个方面的审计今后都将予以不断强化。
二、 更加注重把握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
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一开篇就开宗明义地指出:
“今年的预算执行审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紧紧围绕加强宏观调控、 推进依法行政、 维护群众利益、 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开展工作, 注意分析把握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揭露财政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严格、 不规范、 不合法, 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从体制机制上分析原因、 提出建议, 促进完善管理” 。
把握总体既是今年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突出特点, 也是今年审计工作报告的显著特色。
所谓把握总体, 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坚持用全面、 系统、 辩证的观点看待审计事项, 揭示和反映预算执行的整体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
将把握总体的理念体现于通篇, 坚持在把握总体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阅读了这个报告, 有助于从总体上了 解、 掌握和认识去年中央预算执行的基本情况, 得出总体概念。
一是今年的报告用较大的篇幅、 较为全面地表述了 预算执行的基本概况, 这样做便于完整反映中央预算执行及每项资金管理使用的全貌。
如报告在反映中央预算执行审计情况之前, 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保证了中央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 “严格控制预算支出, 合理分配使用超收节支资金” 、 “合理配置财政资源, 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坚持依法行政, 圆满完成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中央预算” 等五个方面, 全面介绍了 2005 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的基本概貌; 之后在对各部门单位、 各专项资金审计情况作反映时, 也都注意首先讲述基本情况。
与简单化地直接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相比, 这样做的好处是, 可以防止“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的缺憾。
二是今年的报告注意采取“点面结合” 的方式, 反映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注意把审计事项放在整个中央预算执行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把审计发现的问题放置在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总体情况中进行审视。
这样便于通过阅读报告由点及面和由面及点地看待审计发现的问题, 进而科学、 全面地把握资金管理、 使用的总体状况。
因此, 报告对每个审计项目的表述, 都注意反映了审计抽查单位的覆盖面、 审计的资金量及其占被审计项目资金总量的比重, 以及审计发现问题占审计资金量的比重等。
如报告在列举 2005 年度中央部门本级及所属单位预算执行中存在的 9 个方面问题的同时, 特别指出:
“这次审计查出的 2005 年度新发生的违法违规问题金额 8. 65 亿元, 仅占审计当年资金量的 0. 6%. ” 就每个具体问题来说, 都应引起足够重视并且必须认真加以纠正, 但就总体来看, 存在的问题仅占整个预算执行一定的比重。
采用这种方式反映中央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 能够给人一个全面、 准确的概貌。
三、 更加注重全面客观地评价审计对象
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 评价和鉴证。
通过审计, 一方面要揭露和查处存在的问题, 促进被审计单位搞好整改; 另一方面要对审计事实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反映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管理的真实状况。
与往年的审计工作报告相比,今年的报告更加注重了 全面、 客观地评价审计对象。
一是坚持“一分为二” , 既如实揭露问题, 又充分肯定成绩。
不论是反映财政部、 发展改革委预算管理情况, 还是反映 48 个中央部门具体预算执行情况, 抑或是反映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情况, 报告都坚持既充分披露审计发现的问题, 又用一定篇幅全面肯定各部门单位在加强财政财务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效和进步, 从而避免了仅仅列示问题所容易使人产生的“以偏概全” 的弊端。
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与往年相比篇幅较长, 除了 审计内容广泛、 丰富之外, 加大正面评价的份量也是原因之一。
而且在作出审计评价时, 坚持了 实事求是的精神。
如对青藏铁路建设的环保问题, 党中央、 国务院及国内外各方面高度关注。
从审计调查的情况看, 青藏铁路环境保护工作达到了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要求, 为我国重大项目的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开展积累了 宝贵经验。
审计工作报告对这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是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既揭露存在的问题, 又反映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
审计多为事后监督。
从被审计事项的发生到实施审计, 再到审计工作报告, 必然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如果审计工作报告仅仅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不反映审计之后一定期限内被审计单位的整改纠正情况, 审计反映就不能做到客观全面。
而且从根本上说, 揭露和查处问题并不是审计监督的根本目 的, 通过揭露和查处问题, 最根本的还是要促进被审计单位搞好整改, 规范管理。
因此, 报告在反映审计发现问题的同时, 应当及时、 如实反映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
今年的报告在这方面下了 功夫, 对各部门单位的整改情况反映得比较充分, 除了按照往年惯例报告了 2004 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发现问题的纠正情况外, 还特别列举反映了今年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单位“边审边改” 的情况, 作出“今年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的工作已初见成效” 的判断。
近年来, 国务院高度重视针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整改的工作, 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 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切实纠正, 给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从实际情况看, 各有关部门、 单
位积极整改, 效果明显。
审计工作报告增加了整改方面的内容, 既如实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 又体现了 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原则。
四、 更加注重揭露深层次问题
揭露和反映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是这些年来审计工作报告一以贯之的做法。
今年的报告在揭露存在问题方面的力度更大、 重点更突出、 层次更深。
一是注重归纳分析, 集中反映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突出问题。
与个别案例相比, 带有普遍性、 倾向性的问题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更大、 辐射面更广, 更需要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注重在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 更多地揭示这类问题。
如对 48 个中央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 报告没有把浓墨重笔放在个别案例上, 而是着重反映了部门及所属单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包括多报多领财政资金、 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转移财政资金私存私放、 预算未细化到具体单位和项目等, 而且特别指明了 48 个部门中有多少部门单位存在这些问题。
这样从总体上集中反映问题, 有利于引起重视, 促进更好地研究和解决这些共性问题, 提高中央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是注重揭露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问题。
部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是当前财政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客观形势要求审计工作在促进解决这方面问题上充分发挥作用。
近年来, 审计机关在继续查处违法违规问题的同时, 把是否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作为审计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不断加大开展效益审计的力度, 揭示了在效益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如报告反映的财政部、 发展改革委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许多并不违反法律法规, 而是属于不够科学、 合理的问题, 不利于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益。
中央部门存在的许多问题, 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管理不善和决策失误等, 造成了 财政资金的损失和浪费。
在高速公路等专项审计中也反映出一些投资效益不高的问题。
这些效益性的问题需要通过完善管理和加强科学决策等途径, 逐步加以解决。
三是注重揭露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如中央补助地方支出管理、 中央政府性建设资金分配、 中小学危房改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都涉及国家宏观政策的执行和落实。
在今年的中央预算执行审计中, 把这些方面作为
重点, 集中反映了有关政策措施的执行落实情况。
特别是今年审计署组织开展了对上海、 天津、 江苏、 浙江、 江西和四川 6 个省(市)
所属 87 个开发区财政税收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调查, 在充分肯定实行对开发区的特殊财税优惠政策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 深入分析和反映了 “国家关于开发区的税收政策面临的问题” 、 “地方政府关于开发区的财政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地方政府关于开发区的土地出让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 揭示了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将现行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 转变为以‘产业优惠为主, 区域优惠为辅’ ” 等建议。
这体现出审计机关注重从宏观上揭示和反映问题, 使审计监督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更高, 更好地为加强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正是基于从总体上把握分析预算执行情况、 从宏观的角度反映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等方面的考虑, 今年审计工作报告没有更多地反映具体案例。
这并不意味审计机关不关注对违反财经法纪及其大案要案的查处。
去年以来, 全国各级审计机关通过预算执行及其他各项审计共发现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线索 2446件, 其中审计署查出 302 件。
对这些案件, 审计署和各级审计机关已通过适当方式向本级政府报告或直接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 有关部门已经或正在查处,已有 278 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478 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审计工作报告之所以没有过多列举具体案例, 主要有两点考虑, 一是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已然建立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 审计查出的重要案例主要都通过公告形式向社会公布, 已经没有必要象在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之前那样在审计工作报告中列举许多具体事例。二是审计工作报告的篇幅有限, 不可能把审计查出的所有重要案例一一列举,难免挂一漏万, 这就可能带来曝光是否公允的问题。
因此, 审计工作报告上不过多列举案例, 完全是根据客观情况来确定的。
当然, 不论审计工作报告上列举不列举违法违规案例, 严肃查处财经领域中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今后仍然是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
五、 更加注重理性分析
注重和加强理性分析贯穿于今年审计...